提高会计收益真实性

2025-01-01

提高会计收益真实性(共5篇)

提高会计收益真实性 篇1

随着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持续加强, 企业会计信息成为判断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近几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维护会计信息真实性、保障会计数据可靠产生一定影响和危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企业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既要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更要分辨出失真和造假的会计信息。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经营者可以利用会计信息研究确定企业经营方针和目标, 制定企业长期战略计划和短期经营计划, 又能够帮助国家宏观调控, 可以说, 真实的会计信息直接导致有效的经济决策和经济管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1. 原始凭证失真

某些企业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 甚至用作假的方式“美化”原始凭证, 从而使一些非法收支变成“合法”收支。在众多原始凭证里, 最为常见的发票, 发票有分记名与不记名两种, 是经济业务和财务活动的见证, 更是记账凭证填制的主要依据, 也是信息失真的重要来源之一。如发票上虚填交易金额;虚填货物费用等。同时, 原始凭证的失真还体现要素填写不全, 无法明确区分收支的资金渠道, 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2. 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失真

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使用上, 没有严格按照会计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设置处理, 无法做到账证、账账、账表、账实相符。一些企业对往来账户管理不严格, 为了降低账面成本, 经常将收入和支出经过处理入账, 隐瞒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

3. 会计报表失真

具体表现为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 甚至编报两套报表, 一套自用, 一套对外公布, 使报表使用者不能从报表中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些上市公司为了企业的外在形象, 不惜编制两套会计报表, 来欺骗股东。而一些企业为了能够顺利拿到银行贷款, 将企业会计报表进行美化, 显示出很好的经营利润, 而实际却是一笔烂帐。这些都是会计报表失真的表现。

4. 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效益, 在原材料成本计算中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令成本随着企业的喜好改变。另外一些国有企业为了私利, 违反规定处理资产,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收入的失真则表现为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和费用的失真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和费用, 造成账实不符。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措施

1. 建立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

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发展、经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且特殊的作用, 规范会计信息、合理利用会计信息就要制定统一的质量规范, 并建立切实可行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 但长期以来企业业绩的评价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 较少地关注非财务性评价指标;通过数据只强调企业的经营结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忽视了企业如何达到这种结果。因此, 要建立一个科学可行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系统, 制订一系列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具体来说, 就是要建立以国家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以企业会计报表为基本内容、以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为目的、以各类会计要素为线索、以失真率即会计信息的失真程度 (或真实率) 为中心指标的动态评价体系。

2. 建立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 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有《公司法》、《会计法》、《证券法》等, 但这些法规制度对会计信息造假、失真的打击力度明显偏弱, 使一些造假行为逍遥法外。同时, 会计行业的规范力也不够, 预防打击会计失真的力度不足。因此,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规范会计行为, 要加快会计规范体系建设, 建立一个以法律法规为指引、以政府监管为手段, 重点进行行业自律的有效会计监督管理体系, 明确界定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 同时结合财政、税务、审计等执法部门辅助, 严格规范会计信息真实性。

具体在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发挥和运用现行《会计法》及其有关法律法规。各企业为了方便是实际操作, 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办法》等具体细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细则进行监督, 而对于会计信息出现的失真现象则要严格依照《会计法》规定处理, 以引起警示作用。财政部门是会计信息管理的职能部门, 要深入加强对会计信息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结合实际, 实行监督检查管理体制, 如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制度等, 并且要充分发挥税务、审计、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部门的监督促进作用, 各种方式促进会计信息更加真实, 加强社会中介机构对会计信息的再监督检查作用。

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健全企业内部监督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在企业法人制度下建立的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如今,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只注重形式而无实质内容, 背离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初衷, 这成为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完整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 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力, 真正做到三权分立 (即决策权、监督权、经营权) 、各司其职、相互制约, 消除一切可能导致失真会计信息的根源。最后, 还要营造正确的企业文化, 树立以效益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理念, 确立积极上进、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正确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活动, 创造价值, 降低成本, 杜绝人为舞弊、随意篡改数字等现象的发生。

4.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在会计工作录入、整理、运用过程中, 会计工作人员在其中起着处理加工会计信息的操作员的作用, 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会计人员时, 更多考察的应该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然后才考虑其业务能力。考虑到会计工作的时效性, 应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 以方便这些人员适时把握会计准则的变化, 随时调整不恰当的会计核算。同时还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执业道德教育, 引导会计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会计道德标准,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切实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广泛宣传的方法贯彻、落实《会计法》, 定期进行法制宣传讲座等, 加大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杜兴强.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J].会计研究, 2002 (2) :52-58[1]杜兴强.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J].会计研究, 2002 (2) :52-58

[2]陈建民.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与会计信息失真研究[J].苏州商学院.2009[2]陈建民.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与会计信息失真研究[J].苏州商学院.2009

[3]师林清, 李敏.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5 (7) [3]师林清, 李敏.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5 (7)

“地王”真实收益链 篇2

“2007年,我在中部一个省会城市拍了一块50多亩的地王,换算成楼板价是每平方米7800元,这已经接近当时保利在深圳金沙洲拿下的两块‘地王’的楼板价了,从账面上看,盈利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但事实是,这块地拍下来,我就净赚了几千万。”

回忆起迄今为止拿到的唯一一个“地王”,上海一家中型房地产企业的董事长王城(化名)总是兴致盎然。

在“地王”拍下来之前一年,王城还在同一区域拿到了300多亩地,当时的楼板价只有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地王出来后,找评估公司重新评估,以新地王的价格为参照,你说我赚了多少?”谈及此,他一脸骄傲。

戴上“地王”帽子之后,这家在上海并不十分有名的企业,在这个中部省份的房地产业界声名大噪,“再到下面的二三线城市去拿地,当地政府接待的时候,开场白都是‘欢迎地王’。”王城说,几乎就是这个“地王”,帮他打开了一个省的局面。

2007年起,王城所在公司的业务重心向这个省份转移。

拿到地王的好处,还远不止于此。王城说,“地王”的产生,与其说是开发商间激烈竞争的结果,倒不如说这场竞争本身,就是一场开发商的集体狂欢。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房价的一轮轮上涨中,‘地王’功不可没,”美联物业上海区副总经理丁伟对本刊记者说。

2009年7月23日,金地集团以每平方米14495元的楼板价拿下上海赵巷地王,随后,7月最后一周,上海郊区房价全面上涨,涨幅远高于中心城区。其中,松江区、崇明县成交均价分别上涨14.32%和33.76%;嘉定区首次突破万元大关;金山区的成交均价上涨了90.38%,成交量则大涨64.52%。

“和赵巷板块情况类似的宝山罗店板块,年初成交均价在每平方米7000元上下,在地王的刺激下,迅速涨到了每平方米14000元。”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说,这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况,在2007年的那波“地王潮”中,也屡见不鲜。

所以,在“地王”的投标中,“落到谁的手里并不重要,开发商所要做的是尽可能抬高其价格。”黄耀华(化名)曾在上海一家国有房地产企业担任数年高管,目前,他自己开了一家投资公司,为房地产企业提供融资、咨询服务。

“在新开发区域的地王出现过程中,‘搭便车’很普遍。”黄耀华告诉本刊记者,“一般来说,之前已有几家大的开发商拿下大片土地的板块,地王最容易产生,因为大开发商的进入等于是板块潜力的保证。”正因如此,很多大开发商也会参加竞标,但他们只是制造一个火热的气氛,推动价格向他们的期望值飙升而已。

以金地拿下“地王”的赵巷板块为例。该板块的8号地块,曾经在2007被来自重庆的龙湖地产以15.5亿元的高价拍得,当时折合楼板价是每平方米10672元。除了龍湖,中海、绿地、中企、凯迪、恒联、中祥等大型开发商,在赵巷也早有地块。

金地拿下“地王”后,赵巷双拼洋房别墅均价已达25000元,相邻徐泾的独幢别墅价值上升至每平方米40000元,一举改变了赵巷没有豪宅的历史。

拿到“地王”的企业一般分为几类,一种就是王城这样的企业,刚刚进入新市场,想立威;另一种则是需要运用“地王”题材的企业——上市公司需要以地王的概念融资,没有上市的公司,如果想引入战略投资,地王也是不可欠缺的;还有一种,是已经在该板块有大片土地的企业,“有时候碰到同行,开玩笑说,这次没谁要拿地王,这一块就你地最多,你就拿着吧。”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几家企业真的非常看好市场,觉得拿下地王就等于捧到了聚宝盆,黄耀华说,这样的情况,他看到过两次,一次是在2007年,“那时楼市疯涨,拿到地就是钱,大家真的是在抢”;第二次则是2009年上半年。

但同样表象的背后,却有完全不同的原因。

拿到地王才能给投资者讲个好故事

两波“地王”潮最大的不同在于:2007年,拿下地王的多为港资和内地民企;而2009年的地王,却大多落入国企手中。

国企在融资上的优势,被普遍认为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为5381亿元,同比增长32.6%;再加上个人按揭贷款2829亿元,增长63.1%,总量已经超过8000亿元。

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则明言,国企不但自有资金雄厚,而且在获得信贷、政府帮助以及其他各种有助于降低成本的方面有着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国企不惜重金拿地,其实更多的是“当前流动性充裕、信贷规模扩张的产物”。

但国企频繁拿下“地王”,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2007年拿地潮中活跃的港资企业和内地民营房地产企业的“退让”。

“从目前的地王价格来看,开发商利润有限。”新加坡红木集团总经理张永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与国企的高歌猛进相反,港资和内地民企依然“战战兢兢”。

因为心态不同,张永河说,2009年上半年国企拿地王,就好像是“一个大百货公司,开了一家奢侈品店,赚不赚钱其实不重要,关键在于提升这个百货公司的档次,对于那些房地产业并非主业的国企尤其如此”。但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港资和民企来说,“年头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不敢随便开店,因为我们是靠这个店吃饭的。”

但在2009年下半年,蛰伏的港资企业和内地民企,不会再甘于让国企独霸。因为在地王所带来的隐性收入中,资本市场的收益才是最大的一块。

2007年的那波拿地潮中,大批开发商一边竞拍地王,一边排着队去香港上市,不仅造就了碧桂园市值千亿的神话,更造就了拿地王—上市圈钱—增发新股—发债或者引入投行资金—再拿地王—刺激股价抬高股价——再圈钱的“地王圈钱模式”。

从2009年6月开始,历史似乎又在重演。

6月,金地的第四次定向增发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准,再次股权融资41亿元。随后,就有了上海赵巷新地王。

7月1日,北京广渠路15号的地王产生,就在这一周,A股房地产板块的资金净流入达32.52亿元,房地产指数上涨14.06%,房地产股票周平均涨幅超过10%。

按照天相投顾提供的数据,2009年1~7月,房地产业的融资规模总量已达313亿元,为A股各行业之首,此外,还有5家个股在6月份公布了定向增发方案。

已经上市的地产企业圈钱之后拼命拿地,准备上市的企业也要拼命拿地,为上市后作准备。张永河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王”对这两种企业都是最好的题材。

“对资本市场来说,大家只是要一个地王的说法,很少有人关注其真实情况,因为,现在拿一个地王,等到最终结算,体现在资本市场的时候,最快也要5年之后,可是,你现在还记得,2004年有哪些地王吗?”

就在不久前举行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瑞银集团投资银行亚洲区主席蔡洪平还透露,在之前的3周里,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内地房企已经达到12家。“上半年在香港资本市场投资中国房地产的资金达到40亿美元,市盈率由4倍左右提升至目前的15~20倍,甚至25倍。”

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龚方雄也公开表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在海外融资已经有几十亿美元,下半年更多。整个加起来全年可能会超过100亿美元。

業内一个主流的说法是,在本次IPO重启后,已经有超过20家房地产企业计划在A股和H股上市,募集资金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所谓开发商,其实就是卖房子的工厂,如果没有地,那还叫什么开发商呢?如果没有地王,那怎么才能吸引很多人来买你的股票呢?”张永河说,2009年上半年,“抢地王是因为有钱”,2009年下半年,“抢地王是因为需要拿着这个地王,给投资者讲一个好的故事,才能圈到钱。”

地王地块将被跟踪监管

无论“地王”的名头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潜在收益,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这些潜在收益的基础是“地王”自身必须能够“赚钱”。

从现有数据看,2009年的楼市反弹似乎并不能长久,就上海市场来看,7月,颓势已现。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告诉本刊,7月一手商品住宅成交量比6月低近10%,二手住宅成交量跌幅更大,上海楼市7个月来首次出现成交量环比下跌。

从全国的角度看,7月一线城市成交量环比下滑,8月继续下滑,房价涨速也会随之放缓。杨红旭说:“7月份全国房价堪称处于夏天,但热度明显低于2007年夏天。”

目前,一些重点城市的投资投机需求也在萎缩,“只要保八任务能够基本完成,2009年第四季度,针对房价的政策调控肯定会出台,2009年底或者2010年初,全国房价有可能出现滞涨,甚至小幅回落。”

政策层面,对“地王”不利的消息也陆续传来。

2009年6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按揭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收紧二套房贷,楼市成交量应声而落。

7月,国土资源部公开了一份调查报告,称在全国抽样的105个城市62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大多数地价占房价比例在15%~30%之间,平均为23.2%,在30%以下的约占78%。言下之意,是指目前正热的“地王”潮,并不影响对房地产业暴利的判断,也就是说,房价调控的空间依然存在。

8月4日,国家统计局发文,特意提到当前很多纺织企业、制药企业等高价拿地杀入房地产行业时,产业结构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令人担忧。业内一个普遍的看法是,这是对一些以房地产业为副业,但此次大手笔拿地的国企发出风险预警。

国土资源部也宣布,将对全国主要城市的地王地块进行跟踪。据上海当地媒体报道,国土部内部权威人士透露,国土部门将对“地王”的开发进行全程监管,包括从合同签订到开工竣工期间的各个环节,“要从头查到尾,监管到底”。

也就是说,在地王纷纷出现的时候,楼市的基本环境却在朝相反方向发展。与此同时,2007年的“地王”中,闲置甚至被直接“割肉”的也并不少见。

2009年4月,绿城集团发布公告称:绿城与海港企业(0051. HK)订立了一个资产换购协议,提到以12.302亿元的价格,向海港企业出售其上海新江湾地块100%的股权。

这个地块,正是2007年6月绿城以12.6亿元拍来的地王。不算利息损失,绿城在这个“地王”上的差价损失就达3000万。

在新江湾城折戟的并不仅仅是绿城一家。

2007年,在绿城拿下新江湾城D1地块的“地王”之后,铁狮门以67.517亿元的高价拿下新江湾城F地块,随后新加坡仁恒地产以13.01亿元拿下新江湾城D3地块,新江湾的楼面价最终突破20000元/平方米。

但按照上海本地一些地产研究机构公开的数据,2009年7月,新江湾城板块的在售房源均价,每平方米只有16000~17500元左右。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看法 篇3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 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说, 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 没有了真实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会削弱, 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损害了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 真理是相对和发展的, 而不是绝对和静止的。因此, 我们认为,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 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 从哲学上说, 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的条件制约, 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 因此, 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 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动态的, 主要是因为世界在不断运动, 经济活动经常变化, 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 与当时的客观环境相适应的。从发展的眼光看, 都是历史的和过去的。在当时条件下, 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 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 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 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 原来被认为正确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正确, 原来认为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变得不真实。相反, 一些原来认为是不正确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因此,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以一定的条件为转移的, 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呈现动态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 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 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 成为博弈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等到什么好处, 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 从而是得不偿失的, 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

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而且市场发育尚未完善, 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程度较低, 面临加入WTO的新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变迁, 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 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 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 会计规范中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

(二) 缺乏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 我们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局限于若干个主要指标, 无论是过去考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曾用过的总产值、企业利润指标, 还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利润率、企业价值等指标, 无一不是侧重于对企业一定期间经营结果的考核, 而不问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我们在现实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过于重视“结果理性”, 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利润、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 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 只强调企业“最后做的结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等, 而不问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过程来达到这种结果的。只有发展考核结果的指标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时候, 才回过头去关注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过程。

(三) 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一般来说,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 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 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 存在着不同利益驱动, 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

(四)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

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 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经营者为企业作了贡献, 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 由于处于变革的年代, 可变因素太多, 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 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 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因此, 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 另一方面又设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 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行为。这样, 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 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 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 造假者得好处, 不造假者反而吃亏, 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理性依据, 因而促成了个体的违规行为。

(五) 企业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中存在的基本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 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 以欺骗所有者, 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由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组成, 形成一个多层面的、金字塔式的委托-代理关系。

1、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2、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3、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虽然经营者直接管理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直接对经营者负责, 二者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 但是, 由于有限理性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假设, 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之间也可能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 加上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可能造成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 (如为了贪污、挪用公款等) , 漏报虚假的财务报告, 隐瞒真实情况, 从而逃避惩罚。

4、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因此, 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 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 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 利益冲突是个体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 而双方信息不对称, 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 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为了使资本市场更加健康地发展, 必须加大对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力度。那么如何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呢?治理虚假会计信息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该对公司及其它市场主体进行综合治理, 治理的手段要以行政管制、道德教化、法律管制并举, 以法律管制为主, 治理的方式从事后查处为主转向事前预防和事后查处相结合, 并逐步过渡到以事前预防为主。

(一) 对上市公司的治理

虚假会计信息从生成到对社会公告要涉及多个市场主体, 仿佛是一个链条, 环环相接, 而上市公司是产生虚假信息的源头, 应该是治理的重点。在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中, 要从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两个源头抓起。首先, 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制度》《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和普及让他们牢固树立起对单位会计责任负责的风险意识, 建立依法理财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以道德教化为手段、突出事前预防的治理方法, 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富有成效的工作, 使他们建立起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的理念, 便能从根本上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其次要从制度安排上减少虚假信息的产生。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二是要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的控制, 规范公司的财务行为,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二) 加强对中介机构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的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 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粗糙等问题, 因此, 要想保证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质量, 首先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 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其次, 作为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 (如财政部门、证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 要真正担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第三, 一旦中介机构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 作为管理部门, 决不能姑息迁就, 应加大处罚力度。

(三) 改变业绩评价体系

我们要明确树立企业业绩评价实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去更多地关注“程序理性”, 而不仅是“结果理性”的观点。在评价企业时应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并在相关的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选择中注重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积极探索, 构建一个“程序理性”目标为起点、适当考虑“结果理性”特征的, 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 防止盲目追求“结果理性”的现象, 以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四) 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 减少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多层次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因此理顺委托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

经济行为的后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实施经济行为的个体的选择, 即决策者是由于环境的原因, 造成经济行为最后显现出如此的后果。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济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主体的选择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样做成本极高。因此, 委托方应当根据某些假设 (如关于代理人偏好和冲击的分布函数等信息) , 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代理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委托方应当使得在这个方案下, 代理人将不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同时也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这样, 委托人和代理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 使得利益关系清楚, 减少利益冲突, 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

首先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使命, 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 鼓励市场并购行为, 活跃资本市场, 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 (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权等) , 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 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此外, 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 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在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机构, 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 可以考虑将会计按其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内部管理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 前者仍属企业内部委托-代理网络的一环, 受托于经营者, 起参谋和决策支持作用, 后者则直接受托于董事会, 起反映和监督作用。同时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 即拥有据实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 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决策甚至替代其做出决策。对于经营者的一些明显不合理、不合法以及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应拒绝进行业务处理, 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同时为抑制对外报告会计人员其与经营者“串谋”欺骗所有者, 出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 还需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均衡和约束机制, 加强基础工作, 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同时建立一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激励的约束机制, 使其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目标函数据一致, 最终使所有者、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三方达到经济利益上的“激励相容性”。

浅议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篇4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

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 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说, 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 没有了真实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会削弱, 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 损害了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笔者认为,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 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 从哲学上说, 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的条件制约, 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 因此, 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 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动态的, 主要是因为世界在不断运动, 经济活动经常变化, 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 与当时的客观环境相适应的。从发展的眼光看, 都是历史的和过去的。在当时条件下, 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 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 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 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 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 原来被认为正确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正确, 原来认为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变得不真实。相反, 一些原来认为是不正确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因此,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以一定的条件为转移的, 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呈现动态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 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 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 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局限于若干个主要指标, 无论是过去考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曾用过的总产值、企业利润指标, 还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利润率、企业价值等指标, 均是侧重于对企业一定期间经营结果的考核, 而不问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在现实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过于重视结果理性, 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利润、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 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 只强调企业最后做的结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等, 而不问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过程来达到这种结果的。只有发展考核结果的指标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时候, 才回过头去关注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过程。须知,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事物的结果往往是在其程序动作过程中就已经决定了它的必然趋势。

(二) 是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 成为博弈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等到什么好处, 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 从而是得不偿失的, 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而且市场发育尚未完善, 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程度较低, 面临加入WTO的新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变迁, 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 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 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 会计规范中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

(三) 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一般而言,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 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 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 存在着不同利益驱动, 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

(四)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

在很多企业中, 特别是国有企业中,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 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经营者为企业作了贡献, 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 由于处于变革的年代, 可变因素太多, 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 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 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治理虚假会计信息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该对公司及其它市场主体进行综合治理, 治理的手段要以行政管制、道德教化、法律管制并举, 以法律管制为主, 治理的方式从事后查处为主转向事前预防和事后查处相结合, 并逐步过渡到以事前预防为主。

(一) 加强对中介机构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的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 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粗糙等问题, 因此, 要想保证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质量, 首先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 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其次, 作为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 (如财政部门、证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 要真正担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第三, 一旦中介机构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 作为管理部门, 决不能姑息迁就, 应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公司的上市, 在上市申请的全过程中, 包括上市前的辅导、上市相关材料的准备以及最后上市发行, 证券公司担负着总策划、总负责、总把关的作用。证券公司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质量。因此, 对证券公司的承销项目要实行跟踪检查制度, 凡是骗取上市资格或上市后与原来的公告信息出现重大差异者, 证券公司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二) 对上市公司的治理

在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中, 要从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两个源头抓起。首先, 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制度》《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和普及, 合他们牢固树立起对单位会计责任负责的风险意识, 建立依法理财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以道德教化为手段、突出事前预防的治理方法, 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富有成效的工作, 使他们建立起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的理念, 便能从根本上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其次要从制度安排上减少虚假信息的产生。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制约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股独大”, 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方面分离不彻底, 上市公司决策权过多集中于控股股东, 致使容易发生内幕交易、操纵股市、转移资产等问题, 以及为了自身利益, 制造虚假信息, 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 要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 分散大股东的股权, 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增强不同持股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同时,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增强董事会内部的制约机制。二是要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的控制, 规范公司的财务行为,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三) 改变业绩评价体系

在评价企业时应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并在相关的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选择中注重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积极探索, 构建一个“程序理性”目标为起点、适当考虑“结果理性”特征的, 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 防止盲目追求“结果理性”的现象, 以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是指标考核机制, 它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 是一种典型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 这虽然成为管理当局数据操纵的直接动因。而且, 单指标考核易于被企业所操纵。如果持企业考核指标由单指标变为多指标, 并且将易于控制的收益改为不易控制的现金流量和市场占有率, 这些指标的可操纵性很弱, 显然可以弱化数据操纵的利益驱动。也可以尝试用股票期权来激励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期权将管理当局的报酬和未来的股价挂钩, 有一段时滞效应, 这也可减少引发数据操纵的因素。政府部门考核和评价业绩, 也不应该是单指标体系, 最好是和现金流量相结合, 或者建立多指标考核体系。

(四) 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 减少利益冲突

首先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使命, 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 鼓励市场并购行为, 活跃资本市场, 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 (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权等) , 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 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此外, 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在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机构, 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 可以考虑将会计按其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内部管理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 前者仍属企业内部委托-代理网络的一环, 受托于经营者, 起参谋和决策支持作用, 后者则直接受托于董事会, 起反映和监督作用。同时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 即拥有据实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 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决策甚至替代其做出决策。对于经营者的一些明显不合理、不合法以及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应拒绝进行业务处理, 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

综上所述, 我们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 促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 从而以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摘要:本文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出发, 分析了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结合社会现状, 从治理上市公司信息失真角度出发, 强调了加强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的重要性, 并提出通过改变业绩评价体系、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冲突、来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

关键词:真实性,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谭劲松, 丘步辉, 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财务与会计, 2000.

[2]阎达五, 李勇.找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切入点[J].财务与会计, 2002.

提高会计收益真实性 篇5

关键词:收益,真实性,上市公司

随着价值投资理念的兴起, 以及财务欺诈、盈余操纵等事件的不断发生, 公司收益的真实性渐渐受到重视。但迄今为止, 在实践中投资者基本上通过观察审计报告异常、非正常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事后事项异常等消极信号来进行收益真实性的定性判断。在学术界, 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对收益的真实性进行实证研究, 但是较多关注于相关性研究, Klein and Todd (1993) 利用收益与现金流间的关系评价收益质量是否符合真实性原则, 虽然这种方法比较客观, 符合投资者对现金流量的要求, 但是单独的收益现金流相关关系并不能用来全面衡量收益的真实性。刘畅 (2008) 提出利用现金保障倍数进行真实性实证检验。但仅利用某一指标的临界值对收益的真实性进行评价难免过于粗糙, 忽略了行业、经济业务等因素, 会导致较大误差。故本文根据财政部对收益真实性的界定,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引入净收益营运指数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两个指标, 并选取我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利用logistic方法, 构建更加完整合理的评价模型, 最后对我国房地产行业收益真实性进行了分析。

一、收益真实性的分析与评价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修订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006) 》第2章第12条对收益真实性的界定是:“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具体而言, 是指在既定的会计收益确认与计量方法下, 收益确认的业务或者经济事项是有真实依据而非捏造的, 而且这种确认和计量是财务人员依据会计收益确认和计量相关理论、规范做出的最接近真实状况的反映, 应该能够充分而全面地反映收益的来源及构成, 不能随意舍弃经济业务及其会计处理。真实性是收益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确保了收益的真实, 才能说明收益是可靠的, 也说明收益质量是比较高的。

1. 收益真实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企业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包括合并政策、外币折算、收入确认、存货计价、投资的计价与核算、坏账损失的核算、折旧方法等。在对一个企业会计政策变化是否适当进行评价时, 还应把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本行业适用的一般会计政策作比较。一般来说, 持续、稳健的会计政策相对于变动、激进的会计政策而言, 意味着更好的收益真实性, 但这并不是说, 稳健的会计政策就绝对具有真实性, 只有当会计政策用来反映经济现实, 报告收益反映了企业真实的获利能力时, 才有较高的收益真实性。

(2) 盈余操纵

盈余操纵包括盈余管理和盈余舞弊, 盈余管理虽然不违反会计准则, 但恶意的盈余管理会导致会计信息尤其是盈余信息失真, 进而导致盈余质量低下;盈余舞弊显然直接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违背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也同样会导致会计信息尤其是盈余信息失真, 进而导致盈余质量低下。

(3) 公司治理

(1)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股东 (财产所有者) 、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 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从我国的现状看, 很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并未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诸如董事会由内部人控制、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等问题普遍存在, 例如黎明、琼民源、银广夏等事件都是在缺乏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 谋取个人利益致使广大股东蒙受损失的典型案例。由此可见, 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会给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提供机会。

(2) 公司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 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财政部会同相关单位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已先后在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施行。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应是企业的自觉行为, 也是企业的责任与义务, 是企业对外部利益集团负责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体系缺失, 其收益的真实性必然低劣。

2. 收益真实性的评价

本文认为收益真实性的评价应该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步进行, 第一步是以审计报告为依据的收益真实性定性评价, 第二步则为基于现金流与收益比率的定量评价。本文设定只有通过第一步定性评价, 方可进入第二步定量评价, 因为无法通过的审计报告自然存在虚假性, 缺乏研究价值, 所以只有通过了审计的收益数据才具有研究及评价价值。

收益真实性的定性评价以审计报告为依据。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后得出的结论, 是投资人对公司收益质量能得到的惟一公正的第三方评价。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包括四种: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本文设定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 为收益真实, 指标取值为1;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的, 指标取值为0。

收益真实性的定量评价以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净收益营运指数为变量, 采用logistic方法构建评价模型, 其中:

二、收益真实性的测度模型

本文尝试引入两个自变量, 采用logistic方法构建收益真实性评价模型。样本的选取以上市公司的审计情况为依据, 并剔除信息不完整公司, 基于此, 共选取沪深34家造假上市公司, 39家未造假上市公司, 共73家上市公司作为测度模型的构建样本, 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研究期间从2009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样本公司情况具体如下:

根据上文所述, 选取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净收益营运指数两个指标作为自变量, 假定:x1=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x2=净收益营运指数。

设事件“y=1”为“公司造假”, 事件“y=0”为“公司未造假”。设P为公司造假发生的概率, 取值范围为0~1, 1-P为该事件不发生的概率, 将比值P/ (1-P) 取自然对数得ln (P/ (1-P) ) , 即对P作logit转换, 记为logit (P) , 且logit (P) 的取值范围在-∞到+∞之间。故以logit (P) 为应变量, 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公式1) :

假设pi为第i公司两个自变量指标x1、x2相应的logistic回归值, 则pi值定义如下:

用PASWStatistics18软件进行分析, 可得结果如下:

a.Estimation terminated at iteration number 7 because parameter estimates changed by less than.00

从表3可以看出, 由于选择了默认的enter法, 三个统计变量及假设检验结果完全一致。x2=36.748, P=0, 表明x1、x2两个变量至少有一个的作用是有统计意义的。

从表5对应变量的分类预测结果可以看出, 预测准确率为79.5%。

由表6可以看出, 变量x1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x2 (净收益营运指数) 的系数分别为-0.977和-0.383, Wald检验结果分别为P=0.000和0.001, 说明两个变量对收益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比数比OR分别为0.377和0.682, 常数项为1.644。

从上述分析可得, 收益真实性与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净收益营运指数的关系服从以下模型:

P为检验上市公司收益真实性的有效指标, P值介于0-1, P值越小, 收益真实性越好, 反之, P值越大, 收益真实性越低。

三、以房地产行业为例的收益真实性分析

1. 样本选取

根据CSRS行业分类, 以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剔出信息不完备和数据异常公司, 共选取有效样本135家。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研究期间从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2. 收益质量真实性描述性统计

从表7可知, 2008-2010年间, 各公司收益真实性指标P的均值为0.620, 最大值为1, 最小值为0, 说明这些年房地产行业收益质量存在造假问题, 其收益真实性值得深思。并从表7、图2、图3中可以看出, 房地产行业的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与净收益营运指数的分布也不尽如人意, 均值都小于1, 且差异较大, 尤其是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有近50%样本公司小于零。

从图4中可以看出, 2010年度近70%的房地产公司超过P的临界值 (0.5) , 并有18家公司的P值超过0.9, 收益真实性情况非常低劣。

3. 收益真实性时间序列分析

表8是2008-2010年样本公司各年度收益真实性指数P和分指标指数的描述性统计情况。结合图5来看, 2008-2010年间, 收益真实性总体表现为V字变化趋势, 从2008年的0.777下降到2009年的0.056, 最后上升至2010年的0.681, 表明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收益真实性平均水平在2009年度有所提高, 但是到2010年又有大幅度下降, 目前收益真实性水平较低。

图6是2008-2010年间样本公司收益真实性评价变量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净收益营运指数的变动情况, 净收益营运指数从2008年至2010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说明2009年度来源于房地产经营活动的收益比重有所下降, 直至2010年底只占近58%, 房地产行业的经营收益真实性有待提高。同时,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从2008年至2010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且2010年的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大于2008年, 说明2009年度经营现金流对营业收益的保障程度有所提高, 减轻了净收益营运指数下降带来的影响, 并推动了2009年度收益真实性的大幅度提高, 但是2010年又有所下降, 最终使收益真实性下降。

四、结论

基于本文构建的收益真实性评价模型, 以及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2008-2010年期间收益真实性进行的实证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 变量x1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x2 (净收益营运指数) 的Wald检验结果分别为P=0.000和0.001, 说明两个变量对收益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从净收益营运指数和盈余保障倍数两个维度对上市公司收益真实性进行评价及判断, 对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真实性具有深刻意义, 并有利于我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更好地评价。同时, 变量x1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x2 (净收益营运指数) 的系数分别为-0.977和-0.383, 说明在同等变化下,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对收益真实性影响更为明显, 我国投资者在分析上市公司收益来源的基础上, 需要对现金流状况多加关注。

2.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整体收益真实性偏低, 尽管2009年度, P值有较大幅度下降, 收益真实性得到提高, 但是2010年度收益真实性普遍较低, 且提升空间较大。从两个模型构成变量分析, 当2009年净收益营运指数下降时,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当2010年净收益营运指数上升时,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又呈下降趋势, 说明近年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抑制, 须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

综上不难发现,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能使收益真实性评价更加切合实际, 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收益真实性与宏观经济发展、监管制度、公司股本结构等因素的联系, 抓住影响收益真实性的根源因素, 为我国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胡俊辉.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与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 2009.

[2]刘畅.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上一篇:常见措施下一篇:表面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