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教育

2024-07-11

发教育(精选12篇)

发教育 篇1

新世纪以来, 全球进入科技创新、产业振兴的全新时代。人才竞争空前地激烈, 人才的需求空前地迫切。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教育﹑培养全新人才﹑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大学,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 被人们看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殿堂。因此, 大学教育, 在承担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的意义上, 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在大学日益成为工业部门的今天, 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及根本所在正日益被人们遗忘。于是, 认清和重新审视大学教育的根本所在是现阶段大学教育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教育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 人们似乎已经习惯认为大学是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的。而如今专业教育逐渐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主导, 通识教育逐渐被淡化, 过度专业化在大学教育发展中成为倾向。这样一来, 学生的发展就受到局限, 学生只是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熟悉, 在这样的专业教育模式下, 不乏在专业领域培养出“优秀”人才, 这种“优秀”人才足够体现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术精湛, 可以很好地说明“专”。然而, 这样的人才除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却一无所知或是知之甚少。爱因斯坦说,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如今, 具备“专”的人才已显得不再适应当今科技发达、社会文明的时代, 而“全面”发展的学生日益受到欢迎。大学教育是要培养“全才”而不是“专才”。就中国大学教育现状而言, 目前来看, 大学教育似乎并不乐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 自然科学受到格外重视, 社会人文科学逐渐受到冷落轻视。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 导致培养出的大学生缺乏人文气质, 缺乏综合辩证能力。大学在技术社会被异化了, 大学的根本职能被忽视和遗忘。确切地说, 大学被商业化了, 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人才”了, 而是在生产一批批“技术劳动力”。大学的定位出现问题, 大学的理念出现混乱, 因此, 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大学的理念和根本目标进行重新审视, 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理念和目标定位。

二、大学教育理念的指导意义

大学的发展需要有理念的指导。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 大学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19世纪初, 由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 其大学教育理念主要是以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基础, 科研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阐述了他对大学的看法, 他认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它不仅是一种专业性质的学校, 更主要是一种科研机构、一种文化中心[1]。他还认为, 大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全人” (Whole Man) , 即全面发展的人。在20世纪60年代, 科尔在《大学的作用》中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理念。他认为, 大学是知识产业, 是社会核心, 是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工具[2]。王冀生教授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分析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时指出,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 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 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3]。面临着知识经济化, 学生市场化的挑战, 大学教育理念正面临转变, 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思想正被迫革新。大学应该培养出大智慧、厚道德、高境界、宽心胸的人才。比如北京大学, 什么才是真正的北大教育理念?有报道称, 北大秉承“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认为, 一个大学的教育理念应该体现这个大学的历史特征, 彰显这个大学的思想风格, 凝聚这个大学的教育特色, 标示这个大学的精神气质。对于北大理念, 陈来教授在《我看北大的教育理念》的博文中曾总结过最为适合表现北大的教育理念的一句话, 即“自由的教育”, 这里的“自由”包含了多重意义, 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意义, 个性的自由发展, 培育自由人格等意义[4]。我认为这个概括比较完整。虽然各大学办学理念与目标各有所不同, 但其指导性作用却基本一致。首先, 大学担负着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的重任。为人类传承文明, 服务社会是大学首要目标。其次, 大学担负着培养有独立人格、有创造意识、有自我完善的个体的责任, 这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最后, 服务社会也是大学的宗旨, 大学教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为当下社会的发展服务。总之, 大学教育理念指导了一个大学的发展方向, 体现着一个大学的根本追求, 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和精神。因此, 构建一个大学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 而如何正确地定位大学教育的理念关键在于认清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人”, 即尽善尽美的各方面素质全优的人。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独立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质, 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十八大报告这一论述, 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科学地发展教育事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八大代表东北大学党委书记孙家学说, “高校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主要职能, 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肩负着教育强国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如今, “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由于受到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 他们崇拜追捧“非主流”, 理想主义逐渐缺失, 实用主义渐显声势, 在思想分化的潮流下, 他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担当意识比较淡漠。当代大学生对政治、对历史也不够关注, 这不仅影响他们的视野, 更会影响他们今后对社会的实践行动。不过, 这些不能怪大学生, 根本问题在于教育体制和大学精神失落上, 大学要培养出对国家、对民族负有责任、有抱负的具有广博知识和独立个性的学生, 关键在于重塑大学精神上。我认为, 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人, 而不是除人之外的其他东西。因此, 大学教育应该着眼于长远, 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管是大学普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都是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随着现代科技多方位、全面化的发展, 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自我人格完善的全新人才。因而, 大学教育要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淡薄的局面,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下面是关于大学教育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制定实施一套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

先进的理念需要有效的制度作保障。为了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 在管理上特别注重制度建设、制度落实。因此, 制定一套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管理制度, 是大学教育能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2. 经常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

大学校园, 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社会范围, 能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3. 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课程。

大学课程应该在学科体系上要合理安排, 争取全面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艺术等三大领域;在价值体系上要综合考虑, 注重发展各种不同文明和文化。广泛的知识基础、深厚的文化涵养是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 大学课程设置的广博, 是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总之, 大学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只有这样, 大学才能不断培养出能够担当社会主体责任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三联书店.

[2]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

[4]陈来.我看北大的教育理念[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3de990100a7vo.html

发教育 篇2

一、乘车前

1.步行前往乘车站点时,要在人行道内行走,道路没有设置人行道的,要在道路两侧靠边行走。

2.不要扒车、追车、强行拦车和抛物击车。

3.在汽车站等车时,一定要站在安全线以内等车。同学之间不能嬉戏打闹或追逐猛跑。

4.车辆进站时,要等车停稳后依次排队上车,要遵守公共秩序,做到先下后上,互相谦让,不要拥挤,不要抢上抢下。

5.不要在车行道内招呼拦截出租车等车辆。

6.不要乘坐超员车辆。

二、乘车时

7.要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扶老携幼,不抢座位,主动给老人、小孩、病人、残疾人、孕妇等需要帮助的乘客让座位。

8.不要在车内跑动,不要大声喧哗,更不要向车外乱扔纸屑、果皮等垃圾或物品。

9.在机动车行驶途中,不要将身体任何部位(特别是头和手)伸到车外。

10.乘坐公共汽车时,如果没有座位,要双手握紧扶手,侧向站立,双脚自然分开。

11.有座位时,不论前后排座位,只要配备有安全带,都须自觉系上安全带。

12.乘车过程中不要与司机聊天。遇到突发事件时,不要惊慌,要听从司机或乘务员的指挥。

13.不要携带易燃品、易爆品等危险品上车。

三、下车后

14.车辆没有停稳时,不要急于下车。

15.下车时,要按秩序依次下车,不要拥挤。

把每一件事都发展成教育契机 篇3

清晨,我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说孩子在学校与两个同学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里的装饰瓶,班主任以培养孩子的担当为由,要求这三个“当事人”赔偿。装饰瓶不贵,区区15元,家长也已经赔偿了,可孩子觉着委屈,说装饰瓶不是他打碎的,所以情绪一直很低落。家长也相信孩子不会撒谎,因此希望我作为校长出面给班主任解释一下,安抚一下孩子,消除他的负面情绪。

家长的要求比较合理,但有无更好的解决方法呢?我建议家长直接与班主任坦诚沟通,并请求班主任的帮助:“老师,能否请您装作不知道此事?我让孩子自己主动找您说明情况,您借机疏导一下孩子。”

将信将疑的家长照做了,当天晚上即给我回话说:“效果特别好,孩子很兴奋,本以为老师不会重视,没想到班主任很耐心地听完,说相信这名学生是无辜的,同伴玩耍失误很正常,没什么大事,以后小心点就是了,共同赔偿是敢于担当的表现。”

这件事让这位教师深受启发。在当周例会上,该教师分享了这个案例,感叹“这位家长很了不起”,并建议大家以后碰到家长反映类似情况时,说一句“我明白了,请放心,但建议您让孩子自己来对我讲这件事,我会妥善处理的。”这样,家长和教师在背后达成一致,共同创造孩子成长的机会,把孩子推向前台,促进孩子成长。

不放心就不能省心,不撒手就不能放手。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帮助孩子扫清前行中的一切障碍。所以,只有将每一次困难和问题都视为成长机会,用以影响和促进孩子发展,才能让孩子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实现社会化的培育。

学校要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四月第一周,不断有家长发出声音:二(1)班几位学生的爷爷奶奶申请午间到校组织孩子们游戏;三年级家委会提出组织孩子参观中华鲟养殖基地;四(2)班家长组织孩子们周末踏青并举行放风筝比赛;五(2)班家长在为班级孩子集体出书忙前忙后;六年级家委会正为毕业旅行征集孩子们的意见……

其实,家长对学校的关注与支持,是需要积极引导的。

一般而言,教师对待家长大体有三种态度:一是不欢迎家长进校,认为家校是对立的矛盾关系,家长总爱挑学校的毛病;二是持无所谓的态度;三是将家长作为教育资源来利用,以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班级开放,邀请家长进校进班。每月有两天,是学校固定的全开放时间。家长可以进校园的任何地方参观,也可以走进任何班级听课,最后要将反馈意见以文字形式留下来。我们将学校的一切活动呈现在家长面前,不怕暴露问题,而是通过正视和解决问题促进学校的工作。

开放之初教师们很紧张,当与家长交流成为常态之后,教师们都能坦然应对。有教师借机让孩子与陌生家长交流,培养孩子的表达、交际能力;有教师请优秀家长来做育儿经验介绍;有班级借机组织孩子向家长介绍自己的班级文化和班级活动,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有班级借助家长委员会的力量,积极为孩子的发展服务……

发教育 篇4

一开始我先真诚地向孩子们致歉,因为红包数量有限,不能每个孩子都有份,只能制定一个规则:我站在讲台上向大家抛红包,大家在不离开座位的前提下,谁捡到,就是谁的。

第一次抛,前排的一些孩子拿到了。我问:“收到红包的同学打开看看,猜到老师的心思了吗?”有的学生说“五,呜的意思,是想让我们体验离别的伤心吗?”有的学生说“五角加五角等于一块,哦,是说我们永远在一块吧?”班长仔细端详着红包里的5角钱,说:“您送我们5角钱,五角就是五十分,是想让我们中考每人多考50分吧!”

抢到红包的学生还在七嘴八舌地猜测,这时没红包的一个男孩激动地指着同桌说:“老师,他是站起来才抢到红包的。”“噢,我定的规则是不离开座位,好像没有说不可以站起来呀!”我回答这个敢质疑的孩子。那个刚被告状的孩子听了,很得意地说:“老师,您是不是想告诉我们,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一定要学会变通,学会创新。”“回答得很好,思考深入!”我不由得夸奖起来。第二次再抛,更多的孩子学会了站起身来抢红包。

“还没有得到红包的孩子,举个手!我这里还有几份!”几个机灵的孩子马上跑到我面前领走了红包,动作慢的孩子来到我面前时,我遗憾地摊开手:“可惜没有了,现在,你们又明白了什么呢?”“面对机会,我们要积极、主动、勇敢。”一个率先领到红包的孩子得意地大声回答。我会心地点了点头。

掏了掏口袋,我又变出了几个红包,刚才没有领到的孩子赶快跑上来抢走了。我问最后上来的孩子:“你又明白了什么呢?”小女生非常高兴地说:“古人云:‘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关上了一扇门,还会给我们留下一扇窗。面对我们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永远不要失去希望!永远不要放弃!”啊,孩子的回答真是让我刮目相看。

最后一排的几个孩子到现在既没有抢到,也没有领到红包。看看他们,我又看看全班,说:“孩子们,还有几天你们就要进考场了,我特别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红包,特别希望你们每人都能多考50分。可遗憾的是,老师好像没有红包了……”我的话音未落,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主动站了起来:“老师,我懂您的意思了!”他拿出一个多得的红包,双手送给旁边没有红包的同学,其他孩子也学着他的样子,送出红包。多可爱的孩子啊,即使是在中考这样人生的关键时刻,自己很想多考分数,也没有忘记和同学一起分享。

班级有48位学生,我做了50份红包。全班只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您把红包都给我吧,我特别想多考更多的分。”我笑着把剩下的两个红包都给了他,并问他感受如何。他说:“会闹的孩子有奶吃。”是的,我们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要善于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需求。

面对即将走入高中的学生,我感慨颇多:“孩子们,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节课,我想对大家说,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面对很多次的选择,也都会遇到很多的机会,就像是一场场决定命运的考试,既然这样,那么让我们学会积极地心理暗示———你想世界如何,世界也就是如此;你想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当我们陷入定向思维的困惑时,在学会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站在机遇的大门前,不要徘徊,学会勇敢地把握机会,也许新的世界就会被你发现;在人生之路上处处碰壁时,学会永远不失去希望,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当我们获得成果时,更要学会和他人分享,分享带给人间喜悦的漫延;当我们内心有需求时,学会合理诉求。孩子们,用脚踏实地丈量梦想的长度,用自信微笑比度人生的气度。这才是我真正想送给大家的毕业礼物。学会这些,你们就会不断地健康快乐成长!”

发教育 篇5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期刊收录:知网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期刊参数

主管单位:安徽省科学教育研究会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快捷分类:教育 出版地区:安徽

国际刊号:ISSN:1674-928 国内刊号:CN:34-1313/J 邮发代号:发刊周期:半月刊 审稿时间:1-3天 所在栏目:社会科学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美术教育研究简介

发《美术教育研究》杂志联系期刊之家杨编辑微信LunwenFz 美术教育研究杂志从创刊之日起,便秉持着健康、积极向上、视野开阔、选题新颖、技法纯熟的选稿准则采用稿件,为的就是鼓励这些年轻的学子、画家能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美术教育研究》期刊作为一本新创的杂志,也希望能在追求满含光明的真理征途中,创建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话语体系,成为大家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含光明的真理征途中,创建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话语体系,成为大家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美术教育研究杂志从创刊之日起,便秉持着健康、积极向上、视野开阔、选题新颖、技法纯熟的选稿准则采用稿件,为的就是鼓励这些年轻的学子、画家能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美术教育研究》期刊作为一本新创的杂志,也希望能在追求满含光明的真理征途中,创建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话语体系,成为大家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含光明的真理征途中,创建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话语体系,成为大家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收录情况】

知网 【栏目设置】

发教育 篇6

关键词:继续教育;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继续教育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我国从1979年开始,以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出席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为标志,便卷入了世界继续教育的发展洪流。由于学历补偿教育,以及成人在职研修、培训的需要,继续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国内各个高校都普遍设立了专门的院系或机构负责继续教育工作,如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培训中心等。

继续教育集事业、专业、产业于一身。继续教育实践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继续教育的研究。研究之于实践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是理论对实践的科学总结、凝练和提升。因此,继续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实践工作同时,有必要,也有义务对自身工作进行研究。但是,从现有文献来看,继续教育的研究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继续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研究意识不强,研究能力不够,研究深度不足等问题。基于继续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继续教育领域权威学术期刊《继续教育》,通过对该刊近5年刊载学术论文的研究,分析我国继续教育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研究涉及具体领域等,从而客观呈现国内继续教育研究现状,提出存在问题,以期推动我国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基于对继续教育领域学术期刊的整体评价,为科学呈现继续教育研究现状,本文选择《继续教育》2004年第1期至2008年第12期的所有学术论文(不含专家访谈、领导讲话、公告等)共计1244篇进行分析。

选择《继续教育》杂志,是因为该杂志于1987年创刊,由解放军总装备部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目前国内继续教育与培训领域发行范围广泛、发行量大,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全国中文、教育类核心刊物、《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教育科学类排名前列期刊。该刊立足国内,面向行业,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形成了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的办刊特色,在继续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

选择2004-2008年期间的载文,是因为该刊于2004年正式改为月刊,之后论文刊载数量和质量均呈稳定态势,而且这5年也是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最快的历史阶段。此外,以5年为限,具有一定的历史跨度,有助于找出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现状、成绩、问题,以及发展规律。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从研究方法及写作规范、研究内容及涉及领域、研究的贡献力量分布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研究方法及写作规范

学术论文写作是否规范,研究方法运用是否恰当是衡量一个领域学术研究整体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分别从论文研究方法、参考文献与图表的运用对《继续教育》期刊论文进行了分析。

1研究万法分析

2004~2008年《继续教育》刊载的1244篇学术论文,按照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如表1所示。从总体上来看,继续教育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经验总结和描述加讨论的层次,约有91%的论文属于此类,这两类分别占论文总数的51.13%和40.19%。另外,有37篇论文使用了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调查方法,35篇论文使用了比较研究法,24篇论文使用了实验法,其他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则非常少。

研究方法应用的欠缺,大抵是因为继续教育领域论文作者多来自实践一线,本身研究意识不强,未接受过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因此仅停留在结合自身工作岗位或项目,主观表述个人认识,提出思考和建议的层面。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论文尚没有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继续教育研究如何走向科学,我国的研究者还有待在研究方法上下功夫。

2参考文献分析

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了可追溯的文献源和数据源,反映了论文作者在研究及成果表述过程中的科学、严谨态度,并体现了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因此是衡量学术论文规范的重要指标。按照文后参考文献的数量对2004~2008年《继续教育》刊载学术论文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1244篇论文中共有834篇,即67.04%的论文没有参考文献。另外,从统计数据看,超过10个参考文献的论文总计5篇,不足论文总量的1%,可谓少之又少。这一研究基本规范的缺失,暴露了继续教育研究存在的重大问题。从历史发展来看,《继续教育》杂志在2006年及以前刊载的论文都没有参考文献。2007年以后的论文在参考文献的标注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其中,2007年总共刊载论文229篇,参考文献总数为778篇,平均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为3.4篇;2008年总共刊载论文261篇,参考文献总数为831篇,平均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为3.2篇。

3图表使用分析

图表是科学性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数据,说明问题,并且因为有了数据的支撑,论文可信度、科学性更高,说服力更强。因此,图表也经常被用来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指标。

按照文中是否使用图表来研究、表述问题进行分析、统计,如图1和图2所示。2004-2008年《继续教育》刊载的1244篇论文中,仅有146篇使用了图表,占论文总量的12%。这一比例与论文多是经验总结和描述加讨论的境况相一致,也重复印证了当前继续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虽然从总体上,使用图表来说明问题的论文还不多,但从图2可以发现,从年度变化来看,图表使用呈增长趋势。这说明越来越多的继续教育研究者开始注意在论文中使用图表,研究逐渐趋于规范。

(二)研究内容及涉及领域

研究内容是研究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内容的分析能够客观地呈现继续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热门领域。继续教育涉及社会各行各业,继续教育研究也是丰富多彩。本研究通过对2004~2008年《继续教育》刊载的1244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分别就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所针对的具体行业领域进行了量化统计。

1研究内容分析

将1244篇论文按照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

分类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继续教育领域这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理论与实践总结方面,共有861篇,占了论文总数的69.21%。

面对蓬勃发展的继续教育实践,以及构建面向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迫切需要,继续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对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给予了密切关注,尽管这些关注主要是以经验总结,以及分析加讨论的形式出现,还很难达到高度理论抽象的层面,但对于概念辨析、理论争鸣,以及实践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此外,很多论文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与质量保证、国外继续教育推介、教与学,以及课程与资源等进行了论述,这几项均各占到了论文总数的6%~7%。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经济与产业化也受到了继续教育研究的关注,这体现了研究者对寻求实现继续教育规模、质量、成本均衡发展的迫切。

2研究涉及行业领域的分析

对2004-2008年《继续教育》刊载的1244篇文章,按照论文所研究的特定行业领域进行分类统计,其中有近一半的论文并非限定在某一行业领域,如《继续教育的全球视野》、《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等。笔者能够准确识别出所研究归属行业的论文数量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就《继续教育》的载文来看,教师继续教育得到了继续教育研究的格外关注,占到了论文总数的23.87%。此外,继续教育对军队、企业、党员干部、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也十分关注,分别占到论文总数的11.01%、6.59%、4.90%、2.17%。令人欣喜的是,有15篇论文主要论述了农村继续教育,以及如何利用继续教育服务三农等问题。此外,图书馆、会计、银行等单位人员的继续教育也有人专门做了研究。

(三)研究的贡献力量分布

为揭示我国当前(2004~2008年)继续教育研究者的分布情况,找到继续教育研究的主阵地,我们对《继续教育》这5年刊载的1244篇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及所属地进行了分别统计。

1不同地区对继续教育研究的贡献率

按照论文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省份(或直辖市)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得出不同地区对继续教育研究的贡献率。其中列在前十位的省份,也是5年来发文总量超过40篇的省份,如图5所示。这10个省份的发文总量约为总数的76%。其中北京最多,河北次之。

2不同类型单位对继续教育研究的贡献率

对2004~2008年《继续教育》刊载的1244篇文章,按照论文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类型进行统计,可以得出不同类型单位对继续教育研究的贡献率。其中,普通高校是继续教育研究的主体,发表论文占论文总量的60%,成人高校占9%(其中广播电视大学4.3%,其他成人高校4.7%),军校和军队分别占了13%和2%,具体如图6所示。

从不同类型单位对继续教育研究的贡献率来看,设立在普通高校的成人、继续教育机构是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主阵地,而成人高校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与思考

从以上量化统计分析来看,总体而言,我国继续教育研究尽管处于进步之中,但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继续教育研究数量虽多,但总体质量偏低;研究内容虽广,但常常有待深入;研究群体虽大,但科学规范不够。这与我国继续教育实践的蓬勃发展是十分不协调的,甚至会阻碍继续教育实践的科学、快速发展。因此,我们惟有加强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在此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继续教育研究专项经费

建议政府,尤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继续教育研究的投入。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设立继续教育研究的专项经费,采用课题申报、管理、评估的科学方法对经费进行分配,支持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和各行业继续教育实践研究工作的开展,尤其是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骨干投身到继续教育研究中来,让他们能够通过专项课题的研究,发现和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推动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使继续教育能够迅'速起步,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期刊:规范论文标准,提高继续教育研究层次

建议继续教育类学术期刊,进一步规范论文写作标准,明确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图表使用等的格式,引导继续教育的研究者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继续教育,并用规范的表述呈现研究成果,从而提高继续教育研究的总体学术水平,使继续教育类杂志能够尽快跻身高水平学术期刊行列。

(三)从业者:树立研究意识,发现并解决继续教育问题

发挥现有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的研究潜力,是继续教育研究迅速腾飞、发展的捷径。这就需要首先明确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定位,并唤醒继续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意识,让他们树立研究的态度。作为继续教育的从业人员,广大的继续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地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立足本职工作,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研究对实践的科学推动。

发教育 篇7

在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 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 在新环境下, 高等教育应该仅仅跟随时代要求,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因此, 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内涵

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 是在西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础上, 从东方人本主义的和谐理念出发, 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力, 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专业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 其内涵主要有: ( 1) 以人为本, 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中, 以人为本是基础, 强调在教育管理中突出个体的主体地位, 以人发展为中心, 从而实现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在教育管理中,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促进人的发展。 ( 2) 服务理念, 在现代教育中, 应该坚持以人的现代化发展为本, 在教育管理中, 管理者应该树立良好的服务管理意识, 用 “理”服人, 而不是用 “管”管人, 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 3) 关爱尊重, 对于管理者而言, 关爱尊重学生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管理者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管理者要充分关爱学生的个体生命,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与学生平等、友好的相处,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更好实现。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探索

( 一) 全方位保证学生发展

对于高等教育管理, 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 因此, 全方位加强高等教育管理,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新环境下, 受各种文化的冲击,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波动, 这就对高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 高等院校应该坚持 “三分管七分教”的管理理念,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从而全方位保证学生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 辅导员应该全程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以此, 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此外, 应该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 注重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性。最后, 高等院校还应该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沟通, 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 进而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 二) 注重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 他们的自尊心、独立性、自主性很强, 因此,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时, 应该注重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高校教育活动中, 大多是教师教、学生听,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对此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得到提高。此外, 在教学活动中, 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积极的走向社会, 让学生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去社会进行实践, 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 三)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

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中, 应该将 “充分展现个性, 实现自由发展”为目的,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等院校中, 社团是学生德育实践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素质发展、道德品格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 还应该鼓励学生创建优秀的社会, 在教师的帮助下, 完成社团的组织、构建, 推动社团的健康发展, 使社团变成课堂, 让学生在发展社团中提高自己。

( 四) 关注学生独立个性

对于高等教育管理, 主要对象有两部分, 一是教师成员, 二是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只有实现管理和个性的有效结合, 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传统的教育中, 经常采用 “流水线”的方法进行学生培养, 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 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因此,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 应该改变这种固有的模式, 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场所,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会被固有的教学模式所限定, 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才有利于学生自我的现代化展示。

四、总结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是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也是促进高等院校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 在新环境下, 高等院校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管理活动, 全面促进学生的专业水平、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发展,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价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乔文奇.试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5) :12-14.

[2]王妮妮, 陈锋.试论独立学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构建[J].科教导刊旬刊, 2014 (08) :132-133.

[3]张永生.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J].神州旬刊, 2014 (06) :283-284.

发教育 篇8

关键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等教育管理,学生

一、高等教育管理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诉求

1. 高等教育模式的诉求。

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一直采取现代理性主义主导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1]。这种管理模式基于“理性人”的假设, 使得高校管理中政令高度统一, 权力等级森严, 各项制度硬性、严格。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模式带来了高效与经济, 却把人性片面化, 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诉求。

高等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人才质量。在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后, 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管理工作职能已从原来的侧重管理转变为教育、管理、服务、发展的有机统一[2]。原有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教育方式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

3.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诉求。

学生管理工作融党政事务于一体, 集教育管理工作于一身, 从学生奖惩到思想教育, 从入学招生到就业管理, 事无巨细、异常庞杂[2]。特别是高职类院校, 由于人员配备、部门分工等不够明确, 工作在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 (班主任) 往往陷于琐碎的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处理, 难以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个性发展等等, 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不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内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是在借鉴西方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管理文化合理成分的基础上, 以东方人本主义的和谐理念和集体价值观为主流[1], 最大限度发掘学生潜能,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鲜明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管理机制, 提倡诸要素之间协调共处、和谐发展。其具有以下含义。

1.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思维的原点。它强调个体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为中心, 关注个体的发展并努力实现教育管理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教育管理只有以人为本, 才能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理念是以“观念人”假设和“生活组织”假设为理论支点的[1]。“观念人”假设认为:高校组织成员确实存在物质上的多种需求和欲望, 但更关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生活组织”假设认为:高校组织是有关怀和情感的生活场所而不只是实现理想和价值的场所。

2. 服务理念。

现代教育是以促进人的现代化和主体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 主体性和发展性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规定[1]。基于此, 竭力为成员提供所需资源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平台就成为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教育经营和管理者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 将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理”上, 而不是“管”上。摒弃“管理就是管你”的思路, 树立“管理即是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观念, 从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 关爱尊重。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尊重和关爱学生是教育管理者的天职, 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得到关爱和尊重的学生, 才能拥有高尚和进取之心, 才能奋发成长。因此, 要使教育获得真正的成功, 首先要肯定人的主体性, 把个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其次要关爱个体的生命, 真正了解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三是要尊重个体的人格和基本权利, 通过情感激励、民主管理、成就激励等多种方式去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少用甚至是不用压制、惩罚等方式;最后要给予学生爱的教育, 与学生友好、平等地相处, 帮助其树立良好道德品质, 培养学习兴趣, 授予正确的学习方法。

4. 民主平等。

由于高校是文化素质较高、民主独立意识较强、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群体相对集中的场所, 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更要提倡民主精神和平等理念。在管理过程中, 重视成员的参与诉求, 在制定学校方针政策时虚心吸取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应尊重成员的民主意识, 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 制度的施行要充分体现成员的意愿和个性;尽可能用柔性管理代替刚性管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等教育管理的三种探索性实践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 既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给予保障、提供资源支持, 更需要进一步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 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创新力。不同高校在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过程中, 由于资源差异和内部结构不同, 改革与探索的路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1. 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与服务保障学生发展。

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有较大的决定作用。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 由于高职类学生的学业基础和自主能力相对较差, 给学校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需要坚持“七分管三分教”的教育理念,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首先, 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全程跟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加强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 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形成相对合理的自我预期。如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就精心设计了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 让学生了解教师、学校以及自己所学专业, 让学生清晰阐释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兴趣等。其次, 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引导和规范学生言行。如济南第三职业中专就坚持“换一种眼光看待学生”,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效果做长期的跟踪考查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量化评价, 让学生发现并学会欣赏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 加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协作。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 使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运用网络等现代化方式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以重庆渝北职业学校为例, 该校网站专门开设学生就业指导专栏, 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同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不仅如此, 在学生毕业离校之后, 学校还继续进行跟踪指导服务, 指导和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 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 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高校学生是独立、自尊、自主的个体, 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主要角色。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采用的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 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要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模式,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与教师的合作互动中体验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体验真实或者模拟的工作环境,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提升其职业素养, 提高职业竞争力。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很大程度上在于提升教育魅力。一方面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要新颖化、个性化。如株洲职业中专主张“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4], 通过“课堂五分钟演讲”以及主题化分组教学等, 让学生部分承担教学任务, 促使学生动起来, 成为讲台上的主角[4]。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辟第二、第三课堂, 如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就在传统课堂之外, 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如急救比赛、艺术节、科技节、专业技能活动月等均由学生自发组织, 积极参与, 在活动中习得知识, 强化职业技能。

3. 发展学生社团,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以“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为目的,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个性才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自觉地、充分地、全面地提高。社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和高校主体性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 对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应该将社团建设作为推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湖南民政学院为例, 该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和专业学习小组的创立, 同时通过设置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和完成社团的具体项目, 推动社团形成稳健的自主发展能力。在项目实施中, 鼓励社团通过合作与竞争, 培养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职场应变能力[4]。社团成员通过参与各项活动, 进一步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锻炼交往能力, 还可以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成员的社会化程度, 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素质的良好课堂。

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

1. 建章立制, 强化教育, 弱化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价值, 真正将学生作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 一切为学生服务。无规矩不成方圆,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应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重心, 并从大学生入学教育着手去强化制度的学习和教育, 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 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达到“教为不教”、“教为不管”的目的,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觉意识, 树立教育管理者的“导师”角色意识[5]。

2. 建立和完善学生咨询服务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大学生出现了生活环境社区化和成长环境社会化的普遍发展趋势, 文化的发展繁荣也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价值取向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 这些变化都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使他们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学业问题、心理问题、情感问题、思想问题等。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更多地采取咨询服务的方式, 将原有的部门职能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 选派部分研究能力强、理论素养高、综合素质好的教师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组建学生咨询服务室, 承担起大学生学业、思想、情感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咨询和引导的功能。

3.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过程。大学在实施教育过程中, 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充分尊重学生, 学生与教育管理者地位平等, 给予学生以充足的“自由空间”的思想观念[4]。这个思想观念的确立对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关注学生独立个性, 重视个性化教学。

高校管理对象包括作为主导成员的教师和作为主体成员的学生两个群体。后者是受过中等教育的青年, 对他们的管理应注重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然而, 现今的教育常常以“流水线生产”的方法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 千腔一调的“标准件”, 抹杀了学生的活力和个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们应反对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的教学理念, 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注重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课堂组织和教学过程等的多样化,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不仅如此, 重视个性教育的另一面还要求教师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 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 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6]。

参考文献

[1]罗礼进, 范爱兰.试论和谐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教育探索, 2008, (9) .

[2]刁益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8) .

[3]王泽农, 等.治校之道: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刘义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构建职业教育吸引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4) .

[5]杨鑫铨.构建21世纪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1) .

发教育 篇9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的内涵解读

21世纪初, 我国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改革理念, 从此确立了中国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从人本主义视角来看,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认知教育, 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感情、理智、情绪和行为进行相应的影响教育, 也就是做到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第一,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首先重视学生的健康。身心的健康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很重要。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从人的健康发展的三个方面着手, 尊重人的发展的自然属性和规律, 注重生命的需求。第二,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参与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发展的社会属性。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 弘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加强主体意识, 调动其学习生活的参与性, 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根据高职学生“半社会”的性质, 开拓他们的群体社会性。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 把握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 通过学校开展活动或班级组织讨论、经验交流等形式, 加强人际交往, 为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提供更好的途径。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

1. 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首先要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很多教育管理者的大脑, 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 很多教育者又会重蹈以自我为中心的覆辙, 命令式、灌输式地教育学生;另外一部分人并没有理解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对于其本质和内容在实践中往往容易犯错, 完全放任学生的做法, 这都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具体的学生管理中, 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理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什么, 然后再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坚持理念不动摇, 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进行有序管理和创新性教学, 实现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的目的。

2.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 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学校学生的复杂性。但是他们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 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积极性差、注重自我和个性、就业压力大。对于这些学生的特点, 我们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出发, 教育管理上宽严并济,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开展完善的职业规划指导。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

在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时, 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围绕他们来进行设计和组织。而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见性上, 教育要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必须从教育的目标设置开始, 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开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锁定的目标明确, 然后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置培养课程和培养内容, 将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学生手中。

4. 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中, 要面向全体学生, 但也要尊重个别学生的差异性。正确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理念, 在班级管理时要做到凡事因人而异, 把握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这就需要班主任或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 知道学生的需求, 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 找出其身上存在的弱点, 对症下药, 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顺利地步入社会。

5. 关注学生情感, 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 情感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主张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理智、情绪和行为。我们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也需要从这几方面着手, 设置班级管理目标、建立班级管理档案, 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点, 将情感的升华转变为行动的动力, 使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得以提高。我们在关注学生情感教育的同时, 需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高职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成年, 他们面临学习、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 我们应为其排忧解难, 做好他们步入社会的引路人。

三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含义, 分析了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发教育 篇10

对于大学教育, 应以质量为中心, 以开放为前提, 以创新为手段,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一、以质量为中心

1. 教育质量的提高, 要注重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育质量的提高, 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许多高校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奋斗目标, 这就更加突出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近几年, 中国高校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但是, 学校知名学者、高水平专家教授、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较少, 虽然高新一直致力于引进大批年轻教师, 他们新颖的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 但是仍存在着知识储备不完善、专业知识欠缺等现状, 有些年轻教师上课的质量确实与学生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高校应加强对高层次人才、海外归国人才、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及有实践经验学者的引进力度, 为学生创造更优的条件汲取专业知识。此外, 聘请校外导师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尤其对于校内导师不足的专业, 高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校外导师, 并让校内高学历教师作为辅助导师, 校内校外导师相配合, 既能传授学生书本外实战方面的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学术水平,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对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 大部分高校现有一大批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 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的教学方法, 并且也有很高的积极性, 这是国内高校一批很宝贵的资源, 可以邀请他们继续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

2. 教育质量的提高, 要重视学校精英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 出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 但是,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等同于教育水平“大众化”, 仍要重视学校“精英教育”。近年来, 随着高校生源质量的不断提高, 新入校学生整体素质越来越高, 高校整体办学水平也处在不断上升的阶段。据了解, 有些高校在新生中选拔了一批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建立了理科实验班, 采取“2+2”的培养模式,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高校应增加“精英”人才培养的覆盖面, 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3. 教育质量的提高, 要加强学校教学方法的改进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 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 协调好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投入力度。从幼儿园、小学开始, 一直到大学, 都实行灌输式教育。过于死板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没有个性也就没有了创造性。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 改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群言堂”, 要在课程设置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的机会, 尽可能地小班教学, 增加课堂研讨和分享环节。

4. 教育质量的提高, 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大学最主要的职责是培养人才, 要做到的就是教书育人, 多数教师和学生交流仅在上课时间,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既无法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师也不知道学生真正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对教学有哪些方面的建议。既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些高校规定为每个本科生班级配备班主任, 班主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应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管理中。

二、以开放为前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对外交流的不断完善, 高校之间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加深。学校应不断拓宽学生的出国留学渠道, 为学生的出国留学提供机会。研究统计, 我国80.49%的“两院”院士, 77.61%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都是留学回国人员。近几年, 国内一流大学更加注重学生出国进修, 学生出国留学、短期考察都是很普遍的事情, 通过参加短期、长期出国交流, 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 会碰撞出更多的思想和灵感。

三、以创新为手段

高校作为教育系统的龙头, 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性人才。因此, 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能适应时代快速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 在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的“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一言堂”的教学, 使课堂气氛过于严肃, 学生基本上是为应付考试拿学分而被动地学习。高校应积极建立活泼开放的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2. 加大教材建设力度

根据学生的需求积极引进高水平、最前沿的学科知识, 将最新科技成果引用到教材建设中, 不断更新教材内容。

3. 完善选课制度

在保证基础知识讲授的情况下, 扩大选修课的范围, 开设跨专业、跨学科的选修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由选择。虽然现在高校开设了大量公选课, 但是由于选课人数较多, 学生无法选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 目前, 学生对公选课的选择只限于能够修够学分, 而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所以, 在选修课上, 大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讲, 埋头做自己的事情, 与整个课堂教学格格不入, 使选修课丧失了其本来意义。

4. 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 举办具有特色的学生活动

高校应组织高水平的学术讲座, 聘请国内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将最前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 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 应举办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营造校园学术和文化氛围。

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四书·大学》中说道:“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从根本上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定位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努力培养出具有健全体格和人格、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尤其是在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 更多注重的是理性思维的培养。理工科的学生更多的是埋头于专业教科书, 缺乏应有的人文基础, 最后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是相通相融的, 文科侧重形象思维, 理科是逻辑思维, 文理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俱健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加强学校的人文、艺术课程的普及,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等要素的全面发展, 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学生自由发展的同时, 使学生的才能、兴趣、素质、特长、个性等尽可能地充分发展。在现行教育中, 学生的发展目标, 是既要更好地把学业完成, 又要锻炼自己的身心和体魄, 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田霞.大学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1) .

[2]黄楠森.“三个代表”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1 (05) .

发教育 篇11

一是大调研。自活动开展以来,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曹锡康多次走访调研了民营企业和物流等行业、异地商会,了解企业及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瓶颈问题。区工商联分别在7、9两个月,分成4组集中时间,对200多家代表性企业进行了大走访调研,既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又面对面地与企业家交流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情况,先后形成4份专题报告呈送区领导,得到了区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通过基层、行业、异地商会向4000多家会员企业下发了《关于会员企业上报困难和问题的通知》,随时掌握有关企业经营经营动态、困难及诉求。

二是大平台。依托和整合政府、社会、企业的优势和资源,继续推进和完善信息窗口平台、政企沟通平台、重大活动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培训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法律服务平台、领军人物平台、对外交流平台、光彩事业平台等“十大”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大服务。区工商联根据调研企业反映上来的问题,借助政府、社会、企业等资源和力量,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一是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聘会,为100多家企业解决各类员工5000人。二是解决企业政策实务操作难问题,先后邀请专家举办了人才居住证等9个政策实务操作培训和讲座, 家企业参加了培训并得到了政策实惠。三是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与民生银行合作成立了5家小微合作社,还与其他银行开展银企合作,为企业融资亿元。四是解决企业劳资纠纷难化解问题,利用法律顾问团的优势,帮助汉康食品、钢联股份、海泰集团等多家企业妥善解决了员工不合理诉求的劳动纠纷案件,消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五是解决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问题,区物流商会采取抱团合作的方式,集团采购油料、轮胎、重卡及零配件,每年为下属近百家企业节省成本500万元,有效降低了物流企业的日常运营成本,受到企业广泛参与和大力欢迎。

四是大机制。一是建立了政企沟通长效机制。在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推动了区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建立民营企业家联系沟通制度的意见》,使政府与企业直通车式的沟通联系更具可操作性和规范性,进一步营造了亲商、扶商、富商、为商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了民企现场会诊机制。由区工商联每月收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整理后上报区府分管领导,由区府分管领导牵头协调政府职能部门深入企业进行现场会诊办公,面对面地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如针对上海汉康豆类食品有限公司提出的5条需要区级层面协调解决的问题,区分管领导秦文波副区长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到公司现场办公,帮助企业逐一解决相关的困难和问题。根据区物流行业商会提出的诉求,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曹锡康带领区相关部门,专题调研物流行业发展中遇到的车辆停车难、经营场地到期搬迁、自有油罐备案审批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协商具体解决的方案和措施。目前,区政府还对区工商联在民营企业走访调研中梳理出的数十条建议,正在落实相关职能部门推进办理。

四个多月以来,理想信念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三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变得越来越坚定;二是非公有制企业正在聚精会神地谋求更好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有信心;三是商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得到提高,变得越来越贴近企业。

发教育 篇12

新学期已开学, 为预防春季可能发生的山洪、暴雨、雷击、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 确保学校持续安全稳定和师生安全,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2010年第1号预警通知》。

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各校要在新学期开学初, 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防火、防盗、防拥挤踩踏等安全知识以及预防自然灾害的主题教育。尤其要及时强化防溺水教育, 要教育学生不在上下学路上和节假日私自或结伴到水库、池塘等非游泳水域游泳, 未成年人不贸然救助落水同伴, 要就近向成年人呼救, 防止因盲目施救而导致群死事件。要高度重视并做好春游等集体活动中的安全防范工作。

针对极端天气的安全防范, 通知要求,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开展对本行政区域内学校, 尤其是农村学校校舍、厕所、围墙以及消防、避雷、用水、用电、锅炉等设施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要提示校车驾驶人员按照雾、雨天气安全驾驶要求安全行车。要提醒家长、教育学生坚决不搭乘“黑车”上下学。各地可根据重大气象和地质灾害预测信息, 适当调整学生上课时间或地点。

上一篇: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指导下一篇:西方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