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管理

2024-05-28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管理(精选12篇)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管理 篇1

摘要:简介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简述实施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提出有效实施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财务,新模式,改革意义,建议

近几年我省正在实施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推广农村会计代理制和农村会计委派制等管理制度, 并逐步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 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文拟对这一问题探讨成效。

一、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的含意及管理办法

(一) 农村会计代理制。

农村会计代理制就是在乡镇政府的领导下, 本着为村民服务、为群众负责的原则, 在不改变村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核算单位的前提下, 以乡镇财政所, 农业经济管理指导站为依托, 建立乡镇会计核算中心, 由各村组报账员定期将收支票据送乡镇的会计核算中心记账核算的会计管理体制, 即“村财乡管”的管理体制。

1. 乡镇会计核算中心机构的职责。

核算中心隶属于乡镇政府, 接受乡镇行政领导, 业务受农业经济管理指导站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核算中心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认真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及时记录和反映各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资金增减变动情况, 定期报告各村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结果, 并协助各村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指导和帮助各村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乡政府对各村的资金要坚持“三不准”, 即任何组织、自然人、法人都不准平调、不准挪用、不准代扣各种费用和上交款。同时要监督资金使用单位厉行节约, 合理使用资金, 不截留、不挪用支农资金, 确保各村有限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2. 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办法。

村合作经济组织将村级财务书面委托给农村会计核算中心, 书面委托协议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各行政村不再设置会计、出纳岗位, 只需设置一名报账员, 负责各村现金代收、代付及票据的初步审核。乡镇会计核算中心为各村统一在银行开户, 分别建账, 分户核算。根据各村规模及业务量的大小, 分别为其设立金额不等的备用金用于资金的临时周转。为保证各村集体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实行村主任一支笔和集体理财相结合的审批制度。各村报账员对本村发生的经济业务, 持经办人签署事由的原始凭证经村委会主任及村民理财小组审批后, 方可到核算中心报账, 核算中心负责人对原始凭证审签后, 财会人员据此进行会计核算, 并分别于月未、季未、年未编制各村经济活动财务明细表。推行财务公开, 由报账员及时在各村进行财务公开, 接受群众监督。真实地反映农村经济活动的各种信息, 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 农村会计委派制。

农村会计委派制是指由乡镇统一向社会公开招聘会计人员, 集中培训、考试合格后, 颁发《农村会计证》, 乡镇政府在合格人员中择优录用, 列入乡镇管理干部, 委派到辖区内村组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管理体制。被委派的会计人员在业务上接受被委派单位领导, 按制度独立处理村组会计业务, 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 参与被委派村组的内部管理。其管理模式为:

1. 乡镇成立会计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属非盈利机构, 隶属于乡镇政府, 接受乡镇行政领导, 业务受农业经济管理站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受乡政府的委托, 负责会计招聘、委派、培训、指导、监督等工作。对委派会计具有人事管理权和任免权, 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与委派会计人员签订招聘合同, 期满后, 根据其工作表现决定继续留用与否。委派会计的考核由服务中心组织进行, 其报酬先由各村统筹回乡镇, 再根据其工作量和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确定报酬和奖励。

2. 对委派会计人员实行公开招聘、统一培训。

服务中心对委派会计人员实行公开招聘, 择优录用。招聘的对象主要是大中专以上学历, 财会专业的毕业生, 做到全部持证上岗。会计服务中心要坚持定期组织委派会计人员进行学习交流, 互相检查财务收支、记账和建账情况, 并不定期组织委派会计和村出纳进行培训, 以提高委派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 确保委派会计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委派会计的工作职责。

委派会计人员受服务中心和村组的双重领导, 代表乡政府对村组的资产财务进行核算、管理、指导和监督, 对会计服务中心和村民负责。委派会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和完善收支预算、资金管理、费用管理、物资管理和账据管理等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负责村级集体和村下属的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业务处理;定期向服务中心和村领导报送财务报表, 并写出财务情况分析报告;要把村的经济收支情况和重大财务定期向群众公布;做好会计资料和有关合同的建档工作。

4. 实行会计电算化。

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 使用统一的农村财务软件, 实行区村内部联网。各级领导可通过计算机随时调阅村的财务资料, 掌握村集体资产财务运作情况。

二、实施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与意义

(一) 提高了财会队伍的素质,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下, 农村财会人员的行政待遇都隶属于村组, 受个人利益驱使和行政压力, 极易屈从于村干部的意志, 违规进行错误的会计处理, 必然导致违规违纪腐败现象的时有发生。实行农村会计代理或会计委派, 通过公开招聘, 严格考核, 择优录用, 把一批年轻有为业务能力强的同志, 通过任命书或合同书的形式, 稳定到农村会计队伍中, 明显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了会计核算能力, 稳定了会计队伍, 改变了过去村级会计队伍长期存在老龄化、文化低、无资格甚至是由一些村主要领导的家人或亲戚朋友担任的状况。由于会计人员工资待遇与村分离, 不分享村里的收益, 能够依据《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工作, 从体制上保障了财会人员能够严格执法, 强化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和作用, 维护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二) 扭转了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 使农村财务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

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下农村会计核算工作十分不规范, 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实施会计代理制或会计委派制的进程中, 首先要对村级财务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 摸清家底, 处理好遗留问题。通过清理核实, 达到账账、账款、账物、账表、账据五相符。据某乡镇农村财务管理调查资料显示, 实施会计代理记账制度后, 该镇各村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 坚决做到“五清五查”, 即清理各项开支, 查是否符合规定;清理财产物资, 查是否账实相符;清理承包合同, 查合同是否兑现;清理各项往来, 查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清理现金存款, 查有无短款现象。针对清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边改边总结边建制。先后建立和完善了6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即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审计制度、民主理财监督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物资管理制度等, 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做到“五个统一”, 即统一账簿、统一会计凭证、统一会计科目、统一记账方法、统一会计报表。全镇各村的财务管理工作由此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扭转了过去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

(三) 制止了腐败蔓延, 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 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

实行会计委派制和会计代理制, 将会计业务与财务人员人事关系及劳动报酬相分离, 充分体现会计的独立性。委托后, 会计与村级财务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 也不直接受其行政领导, 避免做假账、编制假报表等违规现象的发生, 为财会人员执行财经纪律提供了组织保障, 避免了过去由于村干部财产物资、人事和财务大权独揽, 暗箱操作而形成的贪污挪用、胡支滥用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消除了由此产生的干群关系不和的现象。加强了财务管理、从源头控制了腐败的蔓延。据信访部门统计, 实施会计代理记账制度前, 农村财务管理一直是农村群众投诉和上访的热点, 高峰时每镇每年多达上百起, 实施会计代理中心管理后, 分村建档、集中保存、按时公布、规范操作, 群众放心, 此类投诉和上访事件大幅减少。

(四) 政府监督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通过实施会计代理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 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理财水平, 健全了政府对村级经济运行的监管机制。实行会计代理集中核算后, 各村的财务运行有了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如对村组的各项支出实行“三笔联签一审核”制度, 即:对每笔支出由经办人、村主任、村民理财小组核实签字后, 再经核算中心的审核才能由中心开出支票进行支付, 使政府监督关口前移, 杜绝了过去有的村干部一手遮天胡支乱花行为的发生。实行会计委派制, 加强了政府对村组会计人员的管理, 监督力度大大增强, 完善了管理, 堵塞了漏洞, 促进了农村的廉政建设, 保障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对有效实施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 领导重视是关键。

会计代理和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是对传统的会计管理体制的一次革命, 必然触及多方利益, 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只有领导重视, 才能落实到位。在实施过程中, 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其当作稳定农村社会, 密切干群关系, 搞好廉政建设, 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一件大事来抓, 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首先要统一各村领导干部思想, 明确认识代理制和委派制不仅仅是对干部的约束, 更是对干部的保护, 使其在经济活动中自觉地执行财务制度, 严格按章办事;其次在人员、经费方面给予保证。同时要求乡镇纪委、组织、财政、审计、农办等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这样会计代理和会计委派工作才能全面顺利实施。

(二) 健全制度是保证。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是搞好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两个新制度, 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对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 推进村级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必须严格执行。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 首要任务是在两个新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各村实际, 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健全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以及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债权债务管理、集体资产台账管理、票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会人员岗位职责、报账员岗位职责、会计人员管理, 村组干部离任审计, 会计电算化等多项制度, 以制度管理人, 以制度规范工作, 形成一套约束机制, 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迈上健康发展轨道, 促进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 会计 (核算) 服务中心, 对会计人员

进行公开招聘, 通过会计专业知识考试、政审考核等程序, 择优录用。招聘工作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录用, 杜绝走后门、拉关系、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乡镇纪委要加强监督, 制定措施, 防患于未然, 对招聘录用中发生的腐败问题要严肃处理, 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代理和会计委派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 加强财务审计, 加大监管力度, 严肃财经纪律。

实行农村会计代理制或委派制, 要充分发挥经管站和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指导和管理会计核算 (服务) 中心, 做好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工作,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活动进行督查, 并对审计的情况及时向群众公布;对查出的问题要按照财经纪律和相关制度的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绝不姑息迁就, 达到查处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形成更严密的农村财务监督约束机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管理 篇2

(国家经贸委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为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使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落到实处,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农电体制改革和加强农电管理的必要性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电力事业迅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农电管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农村电力体制不能适应农村电力发展需要;落后的农村电网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电管理事权不明、责任不清,农村电力市场混乱;农电职工队伍庞大,人员过多;农村电价奇高,农民不堪重负。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解决。

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对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家电市场,推动城乡电力一体化管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实现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见。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规范管理、综合配套,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有序进行、分步实施。

(一)指导思想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围绕电力为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以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村电气化、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的,坚持政企分开,减少中间环节,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规范乡(镇)电管站和农村电力市场,整顿农村电价,使我国农村电力建设与管理上水平、上台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原则

1.农电改革与发展要与我国电力工业的改革与发展相适应,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深化农电体制改革与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相结合,整顿农村电价与规范农村用电秩序相结合,加强农电管理与改善服务相结合。

3.加大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监督管理农电(包括农村电价)工作的责任,加大各级电力公司经营管理农电的责任。

4.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电力企业的关系,中央电力企业与地方电力企业的利益关系,电力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

三、目标与措施

(一)目标

用三年左右时间,理顺并建立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电体制,完成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规范农村用电秩序,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

——在农电管理体制上,原则上一县一公司(企业实体)并实现县(市)乡(镇)电力一体化管理。

——在农村电网改造上,要使农村电网技术装备水平上一个台阶,损耗降到合理水平,实现安全可靠供电。

——在农村电力营销管理上,逐步实现电力企业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的“四到户”管理。坚决杜绝“人情电、权力电、关系电”的现象。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管理 篇3

【关键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

一、公路管理现状

1.当地政府和人民缺少公路养护管理的意识。

我国农村地区公路建设工作是在近几年内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同时,由于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在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其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农村公路养护机制不完善、农村公路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相关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上,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给公路养护工作增加难度,还会给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公路的行为造成错误的引导,从而导致部分居民认为农村公路可以肆意使用的错觉。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其公路养护意识淡薄则主要体现在居民日常生活生产对公路使用行为等方面。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居民占用公路,违章建房等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居民公路养护意识的淡薄,当公路养护管理人员对一些违章现象进行管理时,还极容易出现不服从管理,甚至抵抗管理的现象,这些问题都会给我国农村公路养护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

2.公路养护体制不够完善。

在我国目前公路的养护管理过程中,市场化的养护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公路养护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公路养护的效果。因此,为了顺利展开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在完善养护管理机制的前提条件下,监督责任主体的明确过程。但是由于目前养护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往往没有明确的管理人员,给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难,对开展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农村公路工程质量不高。

农村公路建设受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存在着公路技术等级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的问题。尤其对于山区农村公路而言,在缺少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公路的配套设施建设极为滞后,如边坡、挡墙、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严重缺失,一旦出现暴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就会对公路行车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同时这也给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增加了难度。

4.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且养护队伍专业性较差。

为了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来我国为多数特困农村地区建设了公路,但由于这些农村大多处于较为偏远的地区,所以相关公路建设的难度较大,而又由于这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等的影响,所建设的公路不仅使用寿命相对较短,而且养护难度明显偏大。与此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是由当地村民担任,而这些村民不仅缺少专业的养护工具,还缺少必要的养护知识,这样就会导致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新思路

1.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意识。

公路养护管理意识的存在与否、强烈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当地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因此,为了使得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政府应该加强对相关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当然,相关部门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于政府人员来说,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学习与交流的模式,让部分工作人员去到一些公路养护管理较为优良的地区进行实地的考察与交流,通过学习其他地区优秀的公路养护管理经验来提高自身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认识。其次,对于当地村民而言,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宣讲活动,让村民通过宣讲切实的认识到公路对自身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性,从而让村民养成“人人养护、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而这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公路养护人员的管理难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路养护管理的成本。

2.完善农村公路的养护体制。

对于我国目前的公路养护体制而言,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导致公路养护的有效性很难得到提升。因此,农村公路养护体制的完善成了做好公路养护工作的前提条件。在完善公路养护体制的过程中,需要将公路各个养护机构、养护组织之间的关系捋顺,在县级、乡级和村级的政府部门都建立专门的公路养护机构,培养从上到下重视公路养护的氛围,把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当然,养护农村公路的方法多种多样,在科技发展的潮流下也要保持持续的创新,将分散养护和集中养护两种方式结合到一起,提升公路养护的成效。

3.提高农村公路工程质量。

公路工程质量高低关系到后续养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所以农村公路要从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口入手,降低公路养护工作难度,提高养护管理水平。首先,优化农村公路设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当地车辆类型、公路使用需求、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合理确定公路等级,设计路面结构。其次,落实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包括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质量责任追究制、招投标制度等,对公路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再次,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层级的质量管理机制,包括交通主管部门指导、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全程监管、村委会监督等,从而保证工程建设质量。通过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落实质量管理控制措施,进而提高公路抗灾害能力,减少公路养护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4.建设专业化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队伍。

对于农村公路养护工作而言,专业化的养护管理队伍是提高养护管理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之一。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筹备专业化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队伍,并适当的对公路养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当然,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聘请专业的养护人员加入养护队伍,或是让专业人员对当地的养护队伍进行指导,从而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5.做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筹备工作。

为了顺利开展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必须要有资金做保障,一旦没有了资金的后盾,所有工作都不能开展,所以就要求相关的责任部门使用各种方法通过不同渠道来解决经费的问题。经费问题的解决除了借助于政府帮助以外,还有其它筹备资金的方法,比如说向社会求助,将获得的资助用来缓解紧缺的公路养护经费;在政府部门做预算时争取一部分资金,或者向相关部门提交补助的书面申请等等,都可以筹措到资金进而顺利地展开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

6.提高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技术含量。

作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路的养护技术需要保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往采用的公路养护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公路养护的各种需求,因此需要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探索来开发更好、更新、实用性更强的公路养护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对养护队伍进行养护培训,科普新的养护技术,提高公路养护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进而使公路养护工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得到提高,保证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 结语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是农村公路使用的保障。因此,当地政府应该积极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并从多个方面找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青芳,柏建雄.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1):268-270.

[2]农春棉,许世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4,(11):195-197.

试析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体制改革 篇4

目前, 农村公路的重要性已经被我国各级政府所认识, 并且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农村公路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里程增加, 技术等级提高, 路面状况改善, 农村公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由于农村公路的使用极不规范, 以及县际和农村公路的养护项目分散, 涉及面广, 基层和一线技术力量、管理力量都比较薄弱, 在养护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较多, 资金投入也受到限制;再加上养护管理部门的设置还不完善, 乡镇又没有养护机构, 致使乡镇道路养护管理脱节, 以至大量道路毁坏, 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 阻碍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 加快建立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 积极筹集乡村道路养护资金, 加强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的领导, 对加快农村交通建设步伐,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现有养护管理体制的弊端

1.1 农村公路分类及特点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 (通乡及乡际公路) 、乡道 (通村及村际公路) 和村道 (通组公路) 。纳入专业化统一管理的农村公路:一般县、乡道全部列入管养, 村道中部分列入;纳入乡、镇、村、组进行管理的其他乡村公路:主要指未列入专业化统一管养的农村公路, 包括各乡镇场至城区、各乡镇场街道之间、各乡镇场街道至外县市、各乡镇场街道至管理区、村及其内部的油路, 占农路通车里程的50%以上。与干线公路相比, 农村公路具有线形较差, 路面等级相对较低, 且农用车及机具多、轴载较轻、车速慢等特点。农村公路在使用中存在着行车严重不规范的现象, 在路肩上行车、停车的几率相当高;普遍缺乏有组织的管养, 或者基本无人管理, 处于无序使用状态.另外, 农村公路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 如:相当一部分道路沿线无排水设施, 有的路段边沟都不具备, 这就造成了大气降水极易进入路面、甚至是路基工作区, 降低道路的承载能力, 使路面出现各种因强度降低而导致的病害。

1.2 现行体制的主要弊端

从总体上看, 当前公路管理体制中的主要弊端是政企不分、效率低下, 缺乏活力和竞争机制。公路管理体制深层次的矛盾,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日益暴露, 具体表现在:目前, 我国的公路管理机构, 既代表政府担负着公路管理的行政职能, 同时又承担着公路养护、施工、设计等生产任务, 是政、事、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是生产按计划安排, 经费按人头划拨, 大锅饭、铁饭碗、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十分严重, 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种厂、站、库和设计、施工、养护等生产性单位, 都依附于各级公路管理机构, 长期依靠吃养路费过日子。这不仅影响了公路的管理, 也影响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

1.2.1 人浮于事, 效益低下。

近年来, 各地由于重复设置机构, 扩充人员, 特别是由于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工资福利基本有保障, 加之大锅饭的体制, 使公路系统的人员急剧增加。且有工不出或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比较普遍, 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农村公路项目分散, 不受重视, 因此, 长期处于无养护状态, 服务质量低下。

1.2.2 公路养护部门即道班形同虚设。

农村道路处于一种无人管养状态, 再加上使用不规范, “三无” (无牌照、无行驶证、无驾驶证) 车辆较多, 造成了农村公路的提前破坏。严重影响了道路的正常使用及当地农民修路的积极性, 给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1.2.3 缺乏专业的养护技术队伍及高效率的机械养护设施。

基层养护部门没有相应的高素质的养护技术人员, 道班工人仅仅了解砂石路面的养护, 对于沥青类、水泥类路面的常见病害不能处治, 甚至连养护材料也不具备。这种情况与现有农村公路养护的需求极不相称。近年来, 农村公路的路面等级在逐步提高, 油路、水泥路越来越多, 急需与之相匹配的养护技术人才及设施。

2 养护体制改革

要解决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问题, 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 把农村公路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责, 纳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 合理划分农村公路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权限, 建立适宜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同时, 要建立由车辆养路费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共同组成的多渠道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 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养护新机制, 提高养护水平。

2.1 农村公路养护应走市场化道路

我国现行的公路管理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 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多年来, 这种体制较好地发挥了中央和地方投资公路建设的积极性, 在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路管理体制, 愈来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已经对新形势下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 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公路养护工程市场, 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 撤消现有的公路养护道班, 允许和鼓励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养护工程专业队或公司, 参与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竞争。逐步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企业, 推向市场。改变目前公路养护生产单位过于分散、效率低下的状况, 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 以提高养护质量和投资效益, 也有利于公路管理机构从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对公路改善、大中修、绿化、水毁专项修复等适宜于市场竞争的养护工程, 要逐步推向市场, 实行招投标, 以促进养护工程市场的发育, 降低工程造价,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 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处

在县里成立办事高效, 人员精干、面向社会的新型农村公路管理处, 对列养的农村公路进行调查, 负责监督并调控全县的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按照“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原则, 由农村公路管理处进行统筹规划, 提出养护项目, 面向市场进行招标;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对养护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改变目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公路管理现状, 保证农村公路的及时养护。

2.3 设置齐全的交通标志, 加强管理

农村公路线形较差, 路基防护设施及交通服务设施差, 标志标线不齐备, 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也影响了公路的正常使用状态及寿命。因此, 应在陡坡急弯、与铁路交汇等危险路段设置警示等交通标志。同时, 要杜绝“三无车辆”, 加强宣传, 培养全民保护道路的素质, 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结语

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5

1.1管理模式落后

部分农村饮水工程中,仍然沿袭的是旧的管理模式,即实行集体统包统管模式。然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往往由于缺乏公共积累,导致机械设备的更新改造力度不足,且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而轻管理的现象。

1.2产权界定不清

当前,部分农村饮水工程的产权归属存在着界定不清晰的问题,导致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缺位,并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体制,饮水工程的长期效益无法得到有力保障。

1.3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

部分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其综合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偏低,无法满足饮水工程日常的运行管理要求。甚至在一些农村饮水工程中,没有安排专业的运行管理人员,既缺乏工程运行与水质检测的记录,也无力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最终可能导致饮水工程的老化失修,甚至报废。

1.4水价核定体系的不合理

当前在多数农村饮水工程中,未能形成合理的水价核定体系,主要表现为:部分饮水工程的水价制定过低,导致水费的收取不足,而影响到工程的正常维护与管理;而部分饮水工程的水价制定又过高,导致农户无力负担,只能大幅度降低用水量,这同样会影响到水费的正常收取。

2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思路

2.1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针对目前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面广、分散以及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为保障饮水工程的顺利运行,并能持久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大力推广由农户自身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并通过成立用水合作组织,赋予农户用水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从而有效增强农户用水的责任感,使其能够将农村饮水工程视为自身的财产进行管理与维护。首先,对于规模较大的农村饮水工程,可以组建饮水工程管理委员会组织,以行使饮水工程及设施的运行管理与维护职责,实现对大型饮水工程的统一化管理,同时为切实保障农户用水的权益,要求农户代表在组织成员的总数中应占据一定的比例。其次,对于规模较小的农村饮水工程,则可以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根据自愿组织、自愿参加以及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在受益范围内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再者,对于由农户联合兴建的农村饮水工程,则可以由农户协商成立工程管理小组,各自协商解决出工、出资以及水费计收等管理事务,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由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型水窖工程,则应实行自建、自用、自管的管理体制。综合而言,在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应重视市场机制与经济规律,以真正建立起灵活、有序、公开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而且无论是大型、中型或小型农村饮水工程,都应尽量在供水受益范围内建立用水合作组织,使农户能全程参与用水管理,确保饮水工程的良好化和持久化运行。

2.2明确工程产权

针对当前部分农村饮水工程中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应始终坚持“谁投资,谁所有”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工程的规模大小、功能属性以及建设资金来源,对农村饮水工程的产权进行清晰的界定。农村饮水工程的产权主要可界定为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及个人所有这3类。其中,国家所有一般为政府部门投资建设的大、中型水站工程,并授权水管站进行经营管理;集体所有则多为国家补助,并由乡村集体投资建设的饮水工程,其产权归属为受益范围内的村、组集体所有;而个人所有则多是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水窖工程,其产权归属为农户所有,实行自建、自用和自管的管理体制。

2.3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针对当前农村饮水工程中,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偏低的问题,应高度重视基层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应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根据实际工程运行管理的特点,实施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工作,以全面提升运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应通过适当的激励政策,以表彰农村基层管理工作突出的人员,并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熟练、工作扎实的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队伍,确保饮水工程的长效性管理。

2.4合理核定水价

农村饮水工程中水价的核定,应根据合理收益、补偿成本以及公平负担的基本原则,对水价进行合理的确定,并能按照供水成本、费用支出以及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进行适度的调整。在水价的管理中,供水单位一方面应实行公开、透明的公示制度,定期对水价、水费收支等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农户及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供水单位还应加强内部的财务管理,通过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以降低运营成本,保证水价制定的科学、合理。

3小结

通过从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着重就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思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就近年来我国农村饮水工程的涉及领域和服务群体来看,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相比建设的难度更大,也更为艰巨。为此,应积极打破原有管理体制中的弊端,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以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化、服务社会化的农村饮水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体制,进而使农村饮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能真正步入良性化的发展轨道。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管理 篇6

(一)“垄断部门”的范围是什么,或者说推进改革锁定在哪些部门

1、“自然垄断性”的部门

对于“自然垄断”不能望文生义地解释为“自然资源的垄断”,这是两码事。有的属于“真正的”自然垄断性环节,有的属于假的自然垄断性环节,或原本属于“自然垄断性”但现在已经“变异”了的环节。不论是假自然垄断性环节,还是已经“变异”了的环节,目前还在“自然垄断”的旗号下垄断着,实际上是带有某些“行政垄断”的色彩。这包括铁路、民航、电力、电信、邮政等部门或环节。

2、专卖专营性的垄断

在中国突出的是烟草行业和盐业,特别是烟草部门。我曾对云南红塔集团做过调研。红塔集团所属8个企业,其中在东北的沈阳、营口、长春、延吉和海南海口有5家,在云南省内有3家。仅云南省内的3家去年的税利就达183亿元人民币。据了解,近几年,全国烟草行业每年创利税达两千多亿元人民币。1991年6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这属于法令性垄断。但在中国加入《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之后,烟草行业也面临全球化竞争,行业内部亟待改革。

3、市政公用事业方面的垄断

包括供水、供气、供热、园林绿化、城市公交道路等等。前不久,我参与了《国务院关于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和发展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讨论,深感情况复杂,这里既有公共性和自然垄断性(如给排水、供气、供热等需要网络输送的部门,具有某些区域垄断的特征,就这一点来说,与“自然垄断性”部门有一定交叉),同时又有市场性,需要分类改革。

4、具有重要地位的战略资源和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部门的垄断

如石油、天然气(石油部门一般具有“寡头垄断”的性质,天然气部门的管道传输部分具有“自然垄断”性)和其他重要战略性资源(如国有森林资源)的垄断。此外,还有涉及国家核心技术的军工部门等领域的垄断。

(二)2006年垄断部门改革取得的主要进展

1、邮政体制改革

中国的邮政部门过去是政企不分,邮政局既是政府又是企业。这项改革酝酿了8年之久,去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信息产业部推动,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改革的内容,第一步,就是把作为政府的邮政局和作为企业的邮政公司实行分开,目的在于把邮政公司建成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并且把邮政系统原有的邮政储蓄银行也剥离出来,建立了中国第五大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

2、资源领域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这个涉及到资源类的改革问题。我曾对伊春试点进行了实地考察。这个林区国有林地400万公顷,经过政府批准拿出了8万公顷进行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占2%。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其一,国有林地的经营权转让给职工,或者说职工租这个林地,所有权是国家的,但是林地由职工来承租,租期50年,交租金。其二,将林地上面原来国有的林木,转让给职工个人来拥有、经营,这是2006年、2007年改革的突破点之一。何时推开,在多大范围推开,尚待研究。

3、油气市场的适度放开

2005年中国相继出台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石油天然气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的出台,促使油气市场可按照国家规划逐步的放开。现正在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制定相关政策,准备向非国有企业开放。在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方面,由于缺乏相关资格认证,非公企业尚未实质性进入,但是非公企业可以向相关勘探部门注入资金或设备投资,以资本多元化的方式参与勘探和开发过程。

4、其他的垄断性领域的改革

如电力方面正在研究新的改革方案,酝酿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民航改革,在现有的国航集团、东航集团和南航集团基础上,已允许组建民营航空公司。目前中国已有7家民营航空公司取得营业执照并进行客运航空服务。铁路部门的投融资体制也开始启动,“轮子”下面的路轨建设已有民营资本进入,“轮子”上面的运输部分也有“大秦铁路”的改制上市。此外还有电信等等。

(三)垄断性行业改革如何推进

1、政企分开,价格合理化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归上帝,恺撒归恺撒”。中国的俗话“桥归桥,路归路”。要划分“边界”,定分止争,“政是政,企是企”。至于价格方面,出于社会福利的考虑,长期被人为压低和扭曲,难以真实反映成本及其变动,价格的合理回归及其新思维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成为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我认为上述两方面的核心问题是营造适宜的商业运营环境,这是垄断性行业改革的基础。

2、放宽准入,投资主体多元化

放宽淮入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这个领域以外的其他行业国有资本可以进来,另一个是非公有制的资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来。据介绍越南去年颁布《统一投资法》,不仅允许国内国有资本,而且允许国内的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越南。我看了2006年越南的投资结构,在高达390万亿越南盾的总投资中,国有资本及国有法人资本占51.6%,民间投资32.8%,外国直接投资占15.6%。这意味着国有(51.6%)与非国有(48.4%)大体各占一半。这虽然是总投资(包括部分竞争性行业),但对我们研究中国放宽垄断性行业的准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很有启发。

3、打破垄断,竞争公平化

过去中国的垄断性行业竞争性很不够,基本上是垄断的状态,下一步既然引入了各种资本,就要进行公平的竞争。这种竞争包括行业里面,国、民、外三种力量之间的竞争,而且也包括本行业和外行业的竞争,比如说公路和铁路的竞争,公路和民航和水路的竞争。

4、改善规制,监管科学化

在垄断性行业放开之后,作为政府的部门要加强对垄断性行业运营状况的监管,一要独立监管,二要依法监管,三要统筹监管,四要透明监管。应该说这也是垄断性行业下一步改革的保障性的措施。垄断力量的长期积累,已经筑起了较高的垄断壁垒,而且这种垄断是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的干预所形成的,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利益体系。因此,必须在解决垄断部门的利益上下功夫,这样改革才有可能深化。这个问题涉及到政府体制改革问题。

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

中共十六大讲政府的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表明,政府的职能应更多地要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即使是“经济调节”也应集中于宏观方面。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不平衡、且处于大变动”的国家,宏观管理不可否定,但不可超越边界。目前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被误解了,把“经济调节”变成了干预微观经济,所以应明确地提出“三不该”:政府不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政府不该包办企业决策;政府不该代替企业招商引资。

(二)“四个分开”,即政资(资产)、政企、政事(事业单位)、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

这里最难的是政资(资产)分开。其难点在于如何切断(至少是弱化)政府干预企事业单位活动的资产纽带。可否考虑三条:一是明确国有资本的投资范围,严格控制在必要的安全和命脉领域范围内,这在中国可率先把4万多个乡镇政府、2800多个县市政府以及一部分地市政府从“政资不分”中解脱出来;二是在必要的安全和命脉领域,实行“上分”、“下分”。“上分”——政府的“公共管理者系统”与“出资人系统”分开,“下分”——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所有权”与“运营权”分开;三是用许可法约束政府的行为。中国现在还有明显的政企不分,特别是铁路应尽快政企分开。

(三)改革“审批制”

近年虽然减少了一些,但大多是一些枝节性的。不是说完全取消,问题是审批太多太滥。

(四)推进行政管理层级的改革

中国现在的政府层级,除了海南省和4个中央直辖市之外,26个省、自治区都是五级政府。随着信息化和交通的改善,层级应该有所减少,这项改革已经写到“十一五”规划,但是这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难度较大,估计本届政府再难以推进,下一届政府应当加快推进。

(五)社会事业改革问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管理 篇7

1.1 管理意识薄弱

当前我国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其直接制约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优化程度。管理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某些农村地区虽然有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且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更没有针对当地实际使用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管理的意识。

1.2 管理观念落后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对于水利工程的管理观念仍停留在十几年前,有的地区甚至还在重现模范管理地区的管理观念,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体制。而管理观念的落后不仅会制约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甚至会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1.3 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并未制定出针对自然灾害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而且也未结合当地的实际用水情况来管理水利基础设施。而对基础设施的管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运行效果,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1.4 管理人才缺乏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作支撑的工作,若管理人员没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将会大大制约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效果。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从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有的甚至未进行过正式的培训,致使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2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法

2.1 增强管理意识

若想改革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就必须要增强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且一定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管理意识。在改革过程中,要培养管理人员学会从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意识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特殊含义,在管理过程中切勿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因地制宜并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意识,从根本上为改革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作贡献。

2.2 刷新管理观念

现如今是信息共享的时代,我国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从中吸取他们新颖的管理观念,做到与国际接轨,以此来刷新已经落后的管理观念[1]。值得注意的是,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切忌生搬硬套,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情况,结合当地的基础设施,提出适合自身的管理观念。

2.3 加强基础设施管理

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管理作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的基础性环节,对于提高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对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一定要协调好前期建设与后期管理之间的关系。此外,针对当前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应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地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管理的方法,以此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运行效果。

2.4 招募管理人才

当前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缺乏专业性管理人才,因此,相关领导要注意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人才的招募,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招募方式、适宜的考核方式来确定最终的人选[2]。此外,还要不定期地组织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讲座或学习的方式来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刷新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3 结语

虽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着问题,但只要能够不断增强管理意识、刷新管理观念、加强基础设施管理并招募管理人才,就一定能够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农村水利工程利国利民的作用。

摘要:农村水利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其在农村的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在农村水利工程方面的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从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改革两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1]刘银生.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5(8):106-107.

企业经济管理改革探析 篇8

我们知道,我国企业在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面临着双重的发展压力。所以,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改革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因为,改革可以为企业提供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血脉,是企业在新环境、新经济形势下不竭动力的提供者,更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核心凝聚力、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我们今天所要着重要讲的企业经济管理所指的就是,对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其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使企业的资源价值得到最大化;提高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职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已经从计划经济体系下以生产为主的生产型职能向以现代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并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细节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在现如今,只有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改革,找到适合我国当前全球化经济形势下发展的管理方式,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的竞争力。

一、当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及进行经管改革的必要性

1、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层和经济管理层对企业经济改革的思想意识相对薄弱。我们知道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至关重要,但是企业的经济管理业决不能容我们忽视。其次,就是有的一些企业迫于形势的需要,在企业中设置了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但是这一部门就像过去的“冷衙门”,得不到企业的重视,更为严重的是这一部门的工作员工根本不清楚自己在一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根本无法发挥出其本身的作用。

2、我国目前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落后与时代的发展进程,也就是说与时代发展相脱节。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适者生存,如果一项事物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们的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为企业的发展留住一席之地。但是,在对我国一些企业经管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落后时代的发展,通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严重与时代脱节而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惨重的现象。

3、对经管部门员工的上岗培养不到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企业职工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到位,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现实中,企业对企业职工的培训往往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我国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质量相对落后。

4、在了解当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后,我们在来探讨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自我国加入国际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中更加激烈的竞争。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方式、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进行不断改革创新,这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其具有表现的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我国企业的经济体制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的。其次,是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二、当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有效措施

1、根据以上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改革的必然性的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本文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我国当前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几点策略,希望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第一,就要求我们企业要广泛的招收和培养经管类的专业性人才,从而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改革打好人才基础。我们知道,现阶段企业间的竞争简单的说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企业只有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可以使企业的管理得到有效改善。其具体做法表现如下,通过根据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出科学的;系统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引入能够对市场变化反应较为敏锐、规律把握准确的经济管理人才、相关技术人才等,从而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2、其次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我们企业的经济管理思想和理念,因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是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优化企业经济的管理思想和理念,逐渐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已经成为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对待这项工作时不容我们企业忽视。其次,优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保持企业快速、稳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可以这样说,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都离不开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与改革。

三、结语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管理 篇9

1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虽然农村的经济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甚至是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国家也不断地落实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农村经济管理,但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够,很多制度政策在实际落实的时候频频遭遇困难,一些真正能够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制度始终难以有效地开展落实。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比较落后,人们的思想水平普遍不高,地方性领导在这种大环境的 “熏陶” 下, 很难对农村经济管理正确地认识,领导的思维 “偏差”, 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体制观念影响。为了更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更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业建设的发展,国家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态度一直是 “补贴”,这种长期的 “态度” 被很大一批人归类于 “理所应当”,计划经济体制使农业经济长期处于 “被动”的状态。第二,基层领导的农村经济管理认识不足,在落实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经济管理体制的功效发挥到最大,缺乏全局战略性目标及意识的农村经济管理,很难为农村的经济管理提供帮助。

1.2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农村经济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不仅包括土地承包、财政审计,还包括监督管理等一系列的工作。由于管理内容复杂,任务量繁重,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想要全面落实必须依赖完善、科学、匹配的管理制度。然而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法规而言,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职能管理权限不明确,一旦发生相关的问题,无法落实问题的及时解决,经济管理很难发挥作用,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1.3管理体制不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也在不断进行着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在新形势下,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农村利益结构趋于复杂化; 农村收入逐渐多元化等现象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然而机遇的到来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管理制度的落后、腐朽,难以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不敏感的市场观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资金管理不规范

资金是落实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虽然国家对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了相关的补助,然而在资金管理、运用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资金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第一,资金分类规范不明确,新型资金分类出现导致新矛盾的出现,造成集体资金、固定资产损失; 第二,农村经济资金使用、 财政管理缺乏透明性,资金不合理使用现象比较常见; 第三,管理干部对资金增产认识较差,财政政策理解、落实不到位,导致资金管理意识缺乏,进而造成资金使用率低,回报性差等不良后果。

2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2.1宣传农村经济管理理念,强化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认识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是我国发展经济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只有保证了相关制度科学、合理的落实,才能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相关部门需要组织专员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学习力度,全面提升人们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 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的同时,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

2.2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相关的规章制度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利用国家法律的强制性为落实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提供保证,提高管理者的执法工作力度,保证农村经济管理秩序的稳定性。具体的落实步骤如下: 第一,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相关的管理规章,落实法制化的管理和监督。在明确规定管理者的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建立完善的责任体系、激励体系,并使多个体系互相渗透并逐步形成完整、科学的统一体。第二,完善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行为规范,从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完善村级财务工作管理机制、降低农民经济负担、设立规范的工作体制等角度出发,全面地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效率,规范化管理各个细节。

2.3构建专业的、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一,因为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从农业经济业务、理论知识、科学技术等角度全面地了解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强化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有意识地构建高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高责任心的专业管理团队。第二,吸收、纳入专业性的管理人才,扩大管理阶层中高素质、高学历人员的比例,定期培训,强化人才对现代经济规律的把握与运用。 第三,加速管理人员的流动速度,用更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村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管理的和谐稳定发展。建立专门的人力流动管理方案,实现管理能力、管理结构的均衡。

2.4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

虽然国家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然而对现阶段资金运用的情况看来,被提供的资金仍然难以保证需要。经费不足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农村经济管理难以运转。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健全农村的信贷管理,放宽相关的规定,更好地落实农村贷款。另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投资,而这笔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信贷投入。因此,合理化支农资金额度和支农资金比例,建立强制性的约束机制,保证资金的及时、到位。

2.5完善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

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由乡政府组织专人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落实经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利益协调、 矛盾调节和权益保障。首先,乡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不断地强化自身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服务、管理职能,立足于农民意志、农民利益处理问题,用自身的行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经济事务管理的相关活动。其次,落实农村经济管理事物的公开化与透明化,建立相关的政策制约管理人员; 对重大经济管理事件进行公开讨论,落实民主监督。最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及时调查研究,解决问题, “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以为群众排忧解难为自身的责任义务。

2.6拓展农民的经济增收渠道

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农民生产条件还比较落后,落后的生产资料、生产条件会对经济管理产生一定的制约,不仅影响农业水平的提升,更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 想要落实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从更新农业生产资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角度出发。另外,采取有效的措施,拓展农民的经济收入渠道,建立专业的网络农业咨询,方便农民查询,对农民查询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方便政府部门调整农村经济管理体系。

3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升,农村的经济管理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想要全面地发展农村经济管理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态度落实相关的管理工作。此外,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地充实相关的管理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采用科学的手段改善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管理,全面落实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转型,继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摘要:中国一直是世界级别的农业生产大国,在国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经济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然而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状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是当下一个非常重要且紧迫的事情,本文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创新的相关举措。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研究 篇10

1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常常会涉及其他领域的内容,也需要关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农村财务管理会受到账簿、凭证等不规范问题的影响。例如,部分地区由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理念落后,时有发生账簿设置不清晰、不完整的现象,给财务工作的健康发展带去了威胁。某些农村地区开具的出款单、收款单等票据缺少统一规范,账目支出也没有正式发票对应,给后期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甚至可能出现亏损等不良现象。另外,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和专业的人才作保障。但是,农村财务管理较之繁华城市在制度建设上存在一定差距,对财务人员的规范、约束力度不足。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部分综合素质不高的人员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为谋取私利而弄虚作假、谎报账目等,严重影响了财会信息的真实性,使得相关领导的决策失效。同时,专业人才匮乏是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少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职业素质以及法制观念表现较差,其业务能力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2 深化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措施

面对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较为混乱的局面,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的健康、快速发展,深化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改革势在必行。作者结合上文对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项深化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健全制度建设

健全制度是规范与约束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行为的有效手段。各级主管部门负责人应该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从根本上转变工作思想,积极指导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改革,在原有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完善。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农村财务管理有关部门应当深入了解各农村地区面临的制度规范问题,从票据、账簿设置等细节入手,由浅入微、循序渐进地规范财务管理操作,明确各岗位工作内容、方式以及职责等。与此同时,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中还应该体现出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及要求,建立与之相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及时给予职工合理的奖励或处罚,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律。此外,对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而言,应在国家及政府的政策指导下,重组内部人员结构、细化财务内控制度、健全资金审批流程等,从而改善财务管理体系的运行环境,保证将每一项专项资金都能用到实处,为促进农村发展多做贡献。

2.2 完善监督体系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多项内容,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才能保证其预期目标的实现。财务部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着重要的资金流向监督职能,并能够在履行日常资金核算职能的同时,监督每一笔资金的流向,认真审核资金投入收益比,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各地方农村财务管理单位或部门则应该健全内部人员组织结构,设立独立的财务监督行政机构,并由专人负责财务监管相关事宜,深入了解农村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及时查找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改革,在不断地总结探索中寻求发展。在专项资金划拨之前,农村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组织各个财务主管人员进行商榷、研讨,保证资金支配的科学合理性,寻得最优方案之后,会后向领导者汇报会议情况,请求审批。领导人则需要以认真负责的姿态处理财务审批事务,严防“先花钱,后报批”的不良现象出现,切实按照章程办事。

2.3 提升资产运行

在当前我国资产运行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单位机构负责人应该重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并认真思考和探讨整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相应管理资产需求前置、固定资产处置顺序规范、可披露资产信息共享等方式,以此来改善农村专项资金的运行环境;其次,有关单位还应该进一步细化资产管理中的购置、审批等程序,从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将各环节有机地整合起来。在此过程中,还应该设立内容翔实的账套,遵循实时登记的原则,把财务管理渗透到各项工作中,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再次,科研单位应该采用岗位责任制,根据相关制度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需求,积极采购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最后,要紧随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借助于政府的能力,帮助农村地区建立资产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与国有资产相关的实时查询服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与衔接,实现农村财务管理透明化。

2.4 加强人才培训

人才是农村财务管理的关键要素,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表现直接影响了此项工作实效。因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改革中必须要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具体而言,农村财务管理相关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详细的改革与发展规划,合理地分配运营资金,适当加大对工作环境的投入力度,从而改善用人条件,以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到此任职。与此同时,相关机构还应该通过培训等多种途径,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及时更新它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养不单是某一机构单方的责任,其更多的是依靠农村财务管理内部工作人员的自觉性。为此,农村乡政府部门还应该认真分析时下的经济走势,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为相关人员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励他们自主进行学习。而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则需要谨遵国家政策精神的指导,时刻注意在工作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严格按照工作制度、标准以及程序等要求自己,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本职工作中。

3 结论

总而言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改革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有关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而且这是一项注重实践的工作。因此,作者希望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加入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研究行列中来,并提出更多的建议。而农村财务管理有关部门则应该在这些建议的指导下,加快工作改革与优化步伐,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官丽莎.农业财务管理监督弱化的危害与解决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5(7).

[2]李健华.加快实现农业财务工作的“三个转变”[J].中国农业会计,2012(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管理 篇11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 养护长效机制 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36-02

1 引言

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先导性、基础性、服务性设施,是我国公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一五”时期的迅猛发展,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里程与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不仅给农民的出行提供的便捷,还大力推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村公路在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上却仍存在诸多薄弱之处,特别是养护管理滞后的问题,致使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严重脱节,阻碍了农村公路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

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养护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完善農村公路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体制,维护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实现农村客运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农村公路经济效益最大化。

2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现状

农村公路是指通往乡镇、行政村的公路,作为县域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其发展速度和层次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我国的农村范围非常大,农村公路建设分布广、数量多。然而,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相比具有路网基础薄弱、路面等级较低等劣势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等特点。此外,农村公路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大气降雨往往极易进入路面,严重时还进入了路基工作区,这大大降低公路的承载能力,路面易于出现各种难以处理的病害。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建设的投资,2011年中央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全社会农村公路投资1901.6亿元,新建农村公路19.03万公里。五年来,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达1978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车购税用于农村公路建设1 623亿元,约占车购税交通专项资金总量的34.3%,中央预算资金和国债资金投入355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53.7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9.98%,建制村通公路率达到99.39%。

2.2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的资金投入,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农村公路具有建设里程长,覆盖面积广,投资金额高等特点,以及长期处于失养状态,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偏低

由于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农田、河流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土地使用方面的限制,很多农村公路基本都是在以往存在的土路或者是砂石路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故在建设方案和技术指标的选择方面都难以满足基本公路建设规范的标准,大部分道路为三、四级公路,村通工程路面设计宽度仅为3.5m,通行能力较差、行车安全隐患较多、升级改建任务较重。此外,农村公路在实施建设过程中,工程管理不到位,有少数项目在设计标准与施工标准上存在“缩水”现象,违反操作流程,通行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2)农村公路建养资金缺乏保障

随着国家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民工建勤、以工代赈”政策的取消,乡村两级失去了原本乡村道路的财力和能力,对农民义务工依赖程度较高的农村公益事业直接受到很大影响。在建设方面,少数项目由于资金短缺,不得不降低公路等级或缩减了工程造价,严重影响了工程实际需求和建设目标质量。在养护方面,由于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等问题也导致了农村公路往往处于失养状态。由于建养资金缺乏保障,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制约了农村公路的建设发展。

(3)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不完善

农村公路养护的主体是政府,参与管养的机构有交通部门、公路管理部门。几个部门同时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体系,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效率低下。其次,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养护机制不成体系。许多乡村还没有专门的农村公路养护机构,农村公路基本上实行的是“一事一议”制度,很难保证养护资金的长期稳定,从而易于导致农村公路常常处于失养状态。此外,公路路政管理未触及村道,公路养护责任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以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管理极其不规范。

(4)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水平低下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有效的养护管理体系,由于缺乏专业的养护队伍,对于沥青类、水泥类路面的常见病害,基层养护人员往往束手无策,特别是农村公路专用养护设备的缺乏,使得养护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在完善养护管理体系时,各方面数据积累得不够,检测手段精度和效率不够高、费用大、效益低,从而在指导养护管理方面相对滞后。同时,养护维修在材料、工艺、设备等综合研究上还较低,一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十分缓慢。

3 建立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管理长效机制

农村公路是公路路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加快建立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长效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条件,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全面推进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发展,实现我国农村公路“建一条、成一条、养护一条、长期有效”方针,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形成良性循环。

3.1 合理规划路网,确定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

公路路网规划是公路建设的重要依据。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目标要根据公路所在区域经济对农村公路的发展要求,结合干线公路路网的发展规划来确定。合理规划路网,科学制定农村公路规划,确定线路的技术等级,进而合理配置农村公路等级结构,克服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效益。

在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发展目标以及规模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提高,并制定符合规范的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一般说来,主干县道要实行二级标准化,次干乡道要实行三级标准化,乡村支干道要实行四级标准化,但也必须根据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在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打通断头路、打开丁字口,完善路网结构形态、提高农村公路等级的同时,对于存在特殊情况的地段或者针对农村重交通增多及车流量加大的特殊情况,根据现状分析和工作实践积累,适当调节建设指标, 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宜。

3.2 拓宽农村公路建养筹资渠道,加强资金管理

农村公路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所需的资金应由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因此,加大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资金筹资渠道是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工作的前提与保障。但是,由于我国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农村公路仅仅依靠单一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拓宽我国农村公路筹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公路事业,成为缓解农村公路建养资金不足的关键措施。

农村公路建养资金的筹集要在巩固原有融资渠道的基础上,通过拓宽筹资渠道来增加筹资总量。(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将农村公路建养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2)建立专门的农村公路专门资金账户,进行专人专项管理,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禁止挤占或挪用农村公路建养管理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3)加强资金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方式来节约工程成本,这是一种隐性筹资方式。

3.3 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加快推进养护市场化进程

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构,需要建立省、市、县三级阶梯管理体系,形成上下有机一体的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体系。省级人民政府与交通主管部门重在资金筹集、规划制定、监督管理等指导与服务方面。县级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养护的责任主体, 其交通主管部门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具体承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

鉴于现存的“政企不分,事企合一”的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具有许多弊端, 应通过改革养护运行机制,将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中的养护职能剥离出来,重组道路养护企业或养护队伍,并参加农村公路养护项目的招投标,逐步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管理企业,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市场化进程。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滥用行政权力、人员机构膨胀、养护效率低下的弊病,使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4 加强人员管理培训,引入高效率养护设备

目前,农村公路养护技术人员的欠缺,是导致农村公路养护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强对农村公路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效率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聘请资深养护专家对公路养护业务知识、技术、方法以及质量等方面进行讲授,普及公路养护基本知识,提升养护人员养护水平。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应拟定一套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督促各单位对本区域内的公路进行检查评比,确定优、良、次、差等级。

同时,加大公路养护技术的研发投入,也是实现农村公路高效率养护的重要措施之一。积极将等级高的公路养护相关技术经验借鉴于农村公路,逐步更新、淘汰那些技术含量低与消耗能量高的传统机械设备,并引进市场管理手段,引导农村养护企业配备操作性能好、工作效率高的适合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设备。另外,当地政府与公路管理机构应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机械的投入,使之养护机械化,提高公路养护工作效能。

3.5 完善监督管理考核体系,严格实行监督考核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工作应纳入各级政府监督管理考核体系。一方面,农村公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责任主体的重视与支持程度;另一方面,实现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很大作用。所以,制定与完善农村公路建养监督管理考核指标,严格实行考核奖罚措施,严格监督检查和考评工作,是促进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机制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结合各个地区农村公路发展的实际状况,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如下五种:(1)资金筹集指标,如筹集资金所占总经济收入的比例、筹集资金的年增长率等指标。(2)资金使用指标,如建设资金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比例、养护资金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比例、工程项目费用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比例等。(3)建设规划和投资效益指标,如农村公路發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率比例等。(4)建设工程质量指标,如工程的规范化与工程的规范化以及工程建设进度等。(5)养护管理指标,如农村公路优化率与养护市场化程度等。

4 结语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管理 篇12

一、经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经济数学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工具

数学发展到今天, 已经从传统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渗透到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各个方面。经济学系统运用数学方法最早的例子, 通常都认为是17世纪中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配第的著作《政治算术》, 但数学真正与经济学结缘于古诺在1838年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一书。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 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学, 从由经济假设出发, 用抽象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机理的数学模型的数理经济学, 发展到由实际数据出发, 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经济现象的数学模型的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在使用数学的道路上不但越走越宽, 甚至在某些方面发展了数学。如今, 在国际经济学术界, 完全用自然语言讨论经济问题的文献已经很少了。国内的大学已经意识到了这点, 将现代数学和数学研究的新成果列入了经济学的专业课, 以提高经济理论研究的水平。在经济管理方面, 数学的思维、技巧和方法更是应用广泛, 经济控制论、投资学、保险精算学、决策分析、金融预测中的案例无一不大量使用数学方法, 有些领域甚至在使用现代数学的最新成果, 数学在经济、管理中的使用充满了活力。

(二)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数学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以理性精神对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 数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数学是人类悟性的一种创造, 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数学最能激发人的创造本能。它使人敢于突破常规, 不迷信权威, 有创新的胆略和勇气。其次, 数学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的能力。归纳就是从众多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共性和本质内涵的抽象化思维, 这是人类赖以发现世界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是选择和整理知识必不可少的能力。演绎就是从已知的事理中推知新的事实的逻辑性思维, 是科学发现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数学严格的逻辑思维, 严密的推理方法的训练对现代人全面素质的提高, 分析能力的加强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都至关重要。最后, 数学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是对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抽象和量化, 然后运用数学演算来进行模拟和验证的一种模式化思维。它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运作机理中所运用的有效方法, 也是数学应用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途径。

(三) 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

数学概念的简洁性、概括性、深刻性, 数学结构的普遍性、协调性、对称性, 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统一性、典型性、和谐性, 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奇异性等, 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归纳起来, 数学美的主要特征是: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和奇异性, 它们是构成数学美的基本要素, 是数学美的基本内涵。美, 使人的精神得以陶冶, 使人的心灵得以纯洁, 使人的能力得以培育, 使人的素质得以升华。

二、经济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国内各高等院校在探讨数学教学目标、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对高等数学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探索和改革。这些改革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 以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和传统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 把教材建设作为改革的保障,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总体而言, 理工科数学的改革起步早、见效快,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则面临着更为巨大的挑战。

在经济数学教学中, 目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什么, 怎么教”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比如在一些学科门类较广、专业设置面较宽的多科性大学,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 实际教学时数也相差较大;即使同一学校相同班级, 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实际教学中, 却使用着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教材, 这就使教师很难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二是高等数学课程和教材本身沿袭下来的传统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诸如出于对理论性和知识体系的严谨性考虑, 教学内容显得抽象而陈旧, 讲课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背景”;重视“解题演练”而忽视了“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 甚至使学生学习数学变成了枯燥的演题操练, 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加之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相对落后, 考核形式也相对单一, 基本沿袭着“一纸试卷定优劣”的作法,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这直接导致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也随之使数学课成为“问题课程”。

三、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 科学设置课程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这三门课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 总学分不应少于16学分。为了使经济数学课程更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 可考虑在最后一年安排一些选修课, 如: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复变函数、运筹学等, 这样能和已学的经济专业知识相联系, 启发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 精选教学内容

经济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应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数学素质去从事经济问题的研究。经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 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其重点在于三方面:一是对严格的数学定义、抽象的定理、命题, 复杂的证明、计算这些内容要有所取舍, 知识面应该宽一些, 对每个知识点的难度要求可以低一点。二是对思想性强、不容易理解的定义、概念、法则, 要尽量多地介绍、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能够体会到创造的思维过程。三是与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些数学概念, 如:函数、导数、微分、积分、弹性、边际、矩阵、概率等, 多介绍应用案例, 多介绍它们最初被联系的背景、过程, 在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索数学的勇气。总之, 我们的学生不必一定要体会数学的精深, 但要体会到数学的广博, 要了解现代数学思想, 并且敢于应用到实际经济问题上。

(三) 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由于经济数学信息量大, 抽象度高, 内容复杂, 教学对象是低年级, 上课形式又是大班等因素, 所以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显得很重要。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应该尽量将启发式融入其中, 不断地引出问题, 不断地创造背景, 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 经济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关系。另外, 教师应该以数学的人文精神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 平等地与学生讨论问题, 热情地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大胆地发表不同意见, 细心地发现和肯定学生的点滴创新, 老师的言行对刚进大学的低年级学生影响很大, 因此老师更应该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应更多地借助计算机制作数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这样加大课堂容量, 使较为抽象的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演示更直观化, 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还要逐步利用Matlab、Mathematica等数学教学软件, 课后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四) 编写和选取优质教材

任何一门课程, 尤其是一门优质课程, 必须要有一本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相适应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材。一方面, 应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编写或主编适合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在教材编写中应认真汲取国内外各种版本同类教材优点, 反映编著者在从事经济数学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有益的经验, 努力追求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 增加一些相关内容的数学实验, 初步尝试将经济数学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另一方面, 应采用国家规划教材, 尤其是获奖教材。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既有高教学水平, 又有较强科研能力, 学历层次与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首先, 要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其次, 注重老、中、青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相互切磋。不定期地召开教学研讨会, 研究商讨教学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 并对每位教师听课提出具体要求。鼓励教师撰写教学研究论文, 对不同职称的教师正式发表的论文数有不同的要求, 而且把它列为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最后, 注意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事实上, 教学与科研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为重视科研、搞好科研, 不仅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与学术水平, 而且为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责任编辑:贾亚东]

摘要:经济数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开设的数学基础课。它是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品格和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 是开发大学生潜在能动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当前经济数学教学应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介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探索和改革。

上一篇:三醋酸纤维素酯下一篇:安全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