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残端

2024-07-07

阴道残端(共7篇)

阴道残端 篇1

腹式子宫全切除术或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后仍有一些并发症,如残端出血、残端息肉、残端感染致残端愈合不良[1]。不仅给患者造成精神、躯体上的痛苦,而且增加经济负担,也降低病床周转率[1]。患者可导致败血症、失血性休克等危及生命[1]。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贝复剂,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患者40例。所有病例均无心、肝、肾、脑重要脏器病变。年龄46~58岁,平均49岁。病程7~20d,平均13.5d。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20例。两组年龄、病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如敏感抗生素、0.4%替硝唑、3%H2O2、康复新、云南白药等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贝复剂治疗(珠海亿胜生物有限公司生产),每日一次,疗程1周。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用于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

见表1。

贝复剂组在治疗时间、出血量、阴道分泌物量均较常规组短(P<0.05),有显著差异性。

2.2 不良反应

常规组有阴道灼热、坠痛等不适。贝复剂组无不良反应。

2.3 治疗结果

贝复剂组20例随访1个月无复发,疗程短,愈合快。

3 讨论

贝复剂即重组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是由有高效表达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等因子基因的大肠杆菌经发酵、分离和高度纯化后制成。对上皮细胞、真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具有促进修复再生作用。能促进细胞血管再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创面愈合,特别对促进黏膜表面的修复起积极作用。在传统采用3%H2O3、0.4%替硝唑、康复星、云南白药等治疗的基础上加贝复剂能明显减少出血量、阴道分泌物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贝复剂经济、简便、高效、实惠,值得在临床上尤其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阴道残端 篇2

关键词:子宫全切除术,阴道残端出血,护理分析

阴道残端出血是子宫全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引起出血的原因比较复杂, 发生时间、出血量和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我院采用对症治疗结合护理干预治疗子宫全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出血,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2010年3月行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出血患者68例, 年龄26~45岁, 平均年龄 (30.8±11.4) 岁。全部患者均于行子宫全切除术后发生出血症状, 其中术后48h内发生出血18例;术后3~7d发生出血者22例;术后10d左右出现少量发生出血者20例;术后1个月左右出血者14例, 术后一直持续少量出血者12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各观察组, 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从年龄、阴道残端出血发生时间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和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中术后48h内发生出血者多为原手术阴道残端止血不彻底。若出血量少, 给予静脉滴注立止血、止血芳酸等;若出血量多, 填塞碘仿纱布压迫止血;若有活动性出血, 进行电凝止血[1]。

1.3 疗效标准

显效:出血症状消失, 妇科检查提示阴道残端表面光滑, 愈合良好。有效:出血症状明显减轻, 妇科检查提示阴道残端稍欠光滑, 有轻微充血。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甚至恶化[2]。

1.4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显效8例, 有效22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8.24%;观察组患者显效9例, 有效2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06%。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阴道残端出血多与子宫全切除手术时阴道残端止血不彻底、肠线溶解、松动、吸收不良、阴道残端感染、息肉等有关。一旦发现阴道残端出血后应首先分析出血原因, 根据出血发生时间、出血量、色泽以及全身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在这一过程中, 科学而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尤为重要[3]。

阴道残端出血量少者建议给予止血、抗炎药物保守治疗。出血量多者在此基础上在阴道残端出血处填塞碘仿纱条。阴道残端息肉进行电刀或利普刀切除。检查患者血常规比较重要, 一旦发生贫血, 凝血机制障碍者应及时纠正, 不但可以预防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同时对子宫全切除术后患者的恢复十分有利。

本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子宫全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出血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虞善芝, 吴玉英, 凌单.外用溃疡散治疗阴道残端出血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3 (2) :39-40.

[2]于洋.经腹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8) :93-94.

阴道残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7月至2011年1月收治35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即分为观察组 (18例) 和对照组 (17例) , 治疗组年龄在37~63岁之间, 平均 (45.5±6.6) 岁,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例, 子宫肌瘤8例, 子宫腺肌病4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例;对照组年龄在40~66岁之间, 平均 (47.2±7.4) 岁,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例, 子宫肌瘤7例, 子宫腺肌病5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患者取膀胱结石头低臀高位, 术前留置导尿, 建立人工气腹, 置入腹腔镜, 钝性分离腹腔内粘连, 使用普通手术器械钳夹、结扎、缝扎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2], 切断双侧主韧带, 楔形分块却出子宫, 检查盆腔各残端有无渗血, 治疗组患者将子宫骶韧带残端同阴道后壁间断缝合, 以达到持续牵引阴道残端前后壁, 防止进到痉挛, 后将子宫膀胱反折腹膜与阴道前壁连续缝合, 子宫直肠反折腹膜切缘与后壁连续缝合, 在关腹前放置引流, 随访12个月,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术后半年、一年随访, 未发生阴道残端脱垂。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好转, 术后半年、一年随访, 阴道残端有轻度脱垂。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 术后半年、一年随访, 阴道残端呈中、重度脱垂, 致手术失败而无效[3]。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分别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治疗组阴道脱垂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结果

2 组患者阴道残端发生脱垂比较, 见表1。

3 讨论

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具有组织损伤小, 肠道干扰少、术后疼痛轻等优势, 近年来, 腹腔镜手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妇科手术中, 特别是子宫全切手术, 由于在手术过程中破坏了盆底的完整性, 盆底支持力量减弱, 并且阴道有一定程度的缩短, 盆底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为阴道穹窿膨出或者脱垂,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 因此, 我们在手术过程中将阴道残端悬吊于主韧带和圆韧带上, 重建主韧带、圆韧带复合体, 加强盆底结构的稳定性, 减少子宫切除术对盆底结构的损伤和破坏, 在本组患者中, 治疗组患者术后阴道脱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 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结扎子宫圆韧带, 残端可保留适当产长度, 减低盆腔的牵拉感, 子宫骶韧带、圆韧带与阴道前后壁缝合牢靠, 卵巢切除或者无功能者, 术后辅助雌激素治疗, 维持盆底以及阴道的功能与弹性[5]。有研究表明, 在行子宫全切术后均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性生活质量, 但是治疗组患者优于对照组, 这主要是盆底重建后, 主韧带与阴道缝合形成了一个新的“宫颈”形态, 圆韧带的前上拉力及骶韧带的后上拉力, 没有改变盆底垂直方向的前、中、后空间位置, 并适当延长了阴道的长度。

在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后行阴道残端悬吊, 能有效预防阴道脱垂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效果满意,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沈文洁.鲁永鲜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2008, 33 (3) :188~191.

[2]程爱花.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与经腹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7, 21 (3) :244.

[3]文仲勇, 黄浩, 黄懿.腹腔镜全子宫切除2种术式的临床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8 (6) :51, 5~517.

[4]Mu n ro MG.Pa rke r WH A CIassification system forlaparoscopic hyste rectomy[J].Obstet Oyneco.2009, 82:624~629.

阴道残端 篇4

1 病例报告

患者, 47岁, 因阴道流血淋漓不净2月余, 于2009年10月2日入院。患者自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阴道流血, 淋漓不净, 无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近1周流血量增多, 于2009年9月26日于外院B超检查示“宫颈部实质性占位性病变 (性质待定, 癌可能) ”, 建议手术治疗。查体:T 36.5℃, P113/min, R 20/min, BP 140/70 mm Hg, 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发现。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 阴道通畅, 较多暗红色血液流出, 宫颈可见菜花状赘生物, 质脆, 接触易出血, 子宫稍增大, 双侧附件无异常。入院后B超检查:子宫大小正常, 宫腔少量积液, 双侧附件无明显异常。肿瘤四项[甲胎蛋白 (AFP) 、癌胚抗原 (CEA) 、癌抗原125、129 (CA125、CA199) ]检测正常。入院诊断:宫颈癌?入院后前后行两次宫颈组织病理活检示:宫颈IMT (WHO分型中间型) 。遂行次广泛子宫切除及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术中探查腹腔未见异常结节或包块, 子宫正常大, 宫旁组织无增厚, 宫颈明显成桶状增粗, 双侧卵巢外观正常, 双侧输卵管积水增厚。术后病理检查:宫颈IMT (WHO分型中间型) , 双侧宫旁未见病变累及, 宫腔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 阴道残端慢性炎症, 见图1。术后给予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于2009年10月28日出院, 出院诊断宫颈IMT。患者出院后一般情况可, 于2010年1月门诊复查:胸片、心电图均正常, 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月后门诊再次复查并因“复诊发现阴道残端包块7天”入院。妇科检查:阴道少许暗红色血液流出, 阴道残端可见一菜花状赘生物, 质脆, 接触易出血, 盆腔空虚, 未扪及明显包块。B超检查示:肝、胆、脾、双肾、双输尿管均无异常, 盆腔内可见一5.9 cm×4.5 cm的均质实质性光团, 性质待定。阴道残端包块组织病理检查:阴道残端IMT, 见图2。建议行剖腹探查术及阴道残端复发肿块切除术, 但患者因经济困难, 仅于2010年2月23日行阴道残端肿块摘除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 2天后出院。

患者自出院后一直未返院随诊, 电话随访示:患者家属诉患者出院后在当地诊所继续给予抗感染治疗, 十余天后自感阴道内有异物并伴疼痛, 异物逐渐增大, 并自行多次从阴道内取出大小不等的棕褐色质硬块状组织, 无腹痛, 无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1个月后外阴发现两个蚕豆大小的质硬包块。于2010年4月24日去世, 具体原因不明。

2 讨论

1994年WHO国际肿瘤组织学分类专家正式定义IMT, 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 常伴大量浆细胞和 (或) 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 为中间性 (偶有转移性) 间叶源性肿瘤[2]。病因至今未明, 国内外学者报道的可能因素有细菌或病毒的感染、损伤、染色体畸变等。IMT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 但倾向于儿童及青年;最常发生于肺部, 肺外病变以大网膜、肠系膜、软组织常见, 而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的很少见。患者通常无症状, 偶尔由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包块, 部分因发热、体重减轻、疼痛、贫血或包块等临床表现而就诊。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报道的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的IMT共17例, 而本例患者特点在于患者年龄偏大, 首次因阴道不规则流血而由B超检查发现。

IMT是一种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的肿瘤, 生物学异质性大, 治疗的结局也有一定的差距。首选完全切除, 大多数能经此完全治愈, 并可使复发率降低到10%以下。复发以肺外病变最常见[2], 仅少部分患者发生肉瘤样变, 甚至远处转移、死亡。不能完全切除者也可行不全切除术。对于病变不能完全切除、不耐受手术或怀疑复发病变侵袭性高者可行辅助放化疗, 但放化疗治疗IMT的经验有限, 疗效差异性大。少数病例可自行消退, 或对激素、类固醇类抗炎药物有反应[3]。本例患者在首次发现宫颈IMT时及时切除了病变, 病理显示切除的标本周围组织无侵袭, 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但于4个月后阴道残端复发且B超检查发现盆腔有异常包块, 在再次进行阴道残端复发病变切除术后2个月患者死亡。根据随访情况, 阴道壁内可能再次复发。目前虽缺乏确切的预测复发及转移的指标, 但根据现有的研究, 学者们倾向于以下观点: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IML患者比二倍体病变的IML患者更容易复发或转移[4];间变淋巴瘤激酶 (ALK) (+) 患者局部复发的倾向更高[5]。

总结此例患者的治疗、随访及相关文献, 在此提出一些意见供参考。对于宫颈IMT患者, 首先要尽可能地切除病变, 如果术中证实有周围组织累及或复发, 可在术后辅助放化疗或激素、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术后残端复发者还应注意有无合并盆腔内复发及远处转移, 可通过B超、X线等检查初筛有无异常包块, 有则可通过B超定位组织细胞活检以排除有无复发, 以助后续治疗。切除的病理标本应检测ALK, 以便今后大样本分析ALK与IMT的生物学习性的关系。有条件者可检测染色体有无非整倍体异常以预测复发或转移。所有病例均需加强随访, 由于宫颈部位的特殊性, 可在随访时适当进行残端阴道镜下活检, 尤其对有初次复发的患者, 以便早期发现复发及肉瘤样变等, 及时处理, 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减少病死率。

参考文献

[1]Hideo Soga, Akihisa Yao, Kei Matsushita.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retroperitoneum removed via a retroperitoneoscopic approach[J].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Laparoendoscopic Surgeons, 2011, 15 (2) :272-274.

[2]Kovach SJ, Fischer AC, Katzman PJ.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s[J].J Surg Oncol, 2006, 94 (5) :385-391.

[3]Fabre D, Fadel E, Singhal S, et al.Complete resection of 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s has excellent long-term prognosis[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9, 137 (2) :435-440.

[4]Gücer F, Altaner S, Mülayim N, et al.Invasive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uterine cervix:a case report[J].Gynecol Oncol, 2005, 98 (2) :325-328.

阴道残端 篇5

关键词:阴道残端缝合,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术, 且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 微创技术不断成熟, 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但是, 阴道残端出血、愈合不良、感染、息肉等成为该手术治疗的常见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1]。阴道残端缝合方法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78例, 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阴道残端不同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78例, 所有患者均为良性疾病, 术前排除子宫恶性病变, 且患者无再次生育要求。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将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患者中, 年龄在37~61岁, 平均年龄为 (46.21±1.34) 岁, 孕产次数为1~6次。其中, 12例子宫腺肌症, 9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8例子宫肌瘤。观察组39例患者中, 年龄在35~62岁, 平均年龄为 (47.57±1.04) 岁, 孕产次数为1~6次。其中, 10例子宫腺肌症, 9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0例子宫肌瘤。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均避开月经期, 术前清洁阴道环境, 主要是采用碘伏擦洗阴道并且放置甲硝唑片 (0.4 g/d) , 术前1 d给予肠道准备 (手术前晚及第2天清晨各灌肠1次) 。

1.2.2 缝合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 采用举宫杯举宫, 然后按照常规方法对患者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 两组患者的阴道残端缝合方法如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自阴道内单层锁边缝合法。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从患者阴道顶端处开始缝合, 先缝合两层腹膜, 从距离创缘约0.5 cm处的阴道后壁黏膜进针, 将阴道右侧角缝合起来, 打结并剪断 (保留1根稍长尾线) 。按照上述方法从左侧阴道顶端开始缝合, 连续锁边缝合至右侧角。在缝合的过程中, 针与针之间的距离控制在0.5 cm左右。观察组:对患者予以腹腔镜下采用连续缝合法。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先从左侧骶韧带内侧入针, 将阴道后壁全层缝合;然后入针至阴道左侧穹窿处, 再次缝全层, 完成缝合后打结、剪断 (同时留稍长尾线) 。按照上述方法从右侧骶韧带内侧入针缝合。最后连续缝合阴道前后壁全层, 前后腹膜不缝合。

1.2.3 术后处理:

完成缝合后, 所有患者均住院, 常规使用预防感染、对症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出院3个月之内, 禁止性生活, 并且叮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后, 对患者进行随访 (时间为2个月) , 统计两组患者出现阴道残端出血和息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随访结果统计, 观察组阴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56%, 残端息肉的发生率为5.13%, 对照组则分别为17.95%和20.51%, 两组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3.1 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术式:

对于妇科良性病变的手术治疗中, 目前主要有传统的开腹式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切除术以及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3]。第一种术式切口长, 损伤比较大, 且术后恢复的时间比较长, 所以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上带来极大的痛苦。第二种术式优于传统的开腹式子宫切除术, 但其不能全面了解盆腔内的情况。与上述术式相比,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比如手术操作视野清晰、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等, 目前越来越被广大医师和患者所接受[4]。此外, 这种术式时间比较短, 减少因失血引起的患者组织器官缺血血氧, 从而可以降低患者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3.2 缝合方法对并发症的影响:

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良性子宫病变后, 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比如阴道出血、息肉、发热、感染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 如何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是摆在医师面前的一大课题。由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阴道残端缝合方法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需要寻找最佳缝合方法, 从而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连续缝合, 先将阴道残端在盆腔内向上提起, 然后连同部分骶韧带缝合。这种缝合方法直观可视, 因其处于腹腔镜监视环境下, 从而可以将其放大, 当发现出血点时, 可以采取止血措施, 且阴道残端的阴道面光滑[5]。对照组采用阴道内阴道残端单层锁边缝合法, 先阴道残端向阴道内牵拉, 然后采用锁边缝合, 这样就造成阴道残端毛边向阴道方向, 难以对合整齐, 暴露的风险比较多。受阴道酸性环境刺激, 患者的黏膜组织极易产生阴道残端息肉。据相关文献报道, 息肉的形成与炎症刺激局部黏膜增生之间具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有效避免阴道残端出血, 很多学者做出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 比如术前清洁阴道、术中加强消毒等, 但阴道残端缝合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

3.3 研究结果:

在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阴道出血3例, 残端息肉的形成4例。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这是因为观察组缝合方法中, 阴道壁全层腔镜直视下缝合完整且牢固, 并且患者阴道黏膜面光滑, 从而大大降低了阴道出血、残端息肉的发生率。由此可见, 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阴道残端缝合中, 镜下行连续缝合的效果明显优于自阴道内阴道残端单层锁边缝合法。

此外, 为了有效降低术后阴道出血、残端息肉的发生率, 需要在术前做好清洁 (比如阴道擦洗) 、放药, 一旦发生支原体感染、阴道炎等情况, 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采用镜下连续缝合, 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比如阴道出血、残端息肉) 的发生率, 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值得临场推广。

参考文献

[1]尹保娜, 李淑兴.阴道残端不同缝合方法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14 (7) :75-76.

[2]邹岚, 甄文明, 林亮初.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阴道残端缝合方法的设计[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21 (9) :2435-2436.

[3]许宏辉, 张晔.腹式全子宫切除术阴道残端缝合方法的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18 (29) :4296-4297.

[4]安芳, 齐素云, 张帅.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两种阴道残端缝合方法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8 (24) :12+14.

[5]何佳萌, 顾晓琴, 张玲玲.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两种阴道残端缝合法的比较[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5) :354-355.

阴道残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妇科收治的210例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患者有无阴道残端感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39例,年龄38~58(48.25±1.26)岁,身高153~168(159.21±1.03)cm,观察组71例,年龄39~59(49.25±1.06)岁,身高155~165(160.21±1.03)cm。两组病例患者上述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术后有阴道残端的观察组病例患者均符合2010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的妇科感染相关诊断标准[4]。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以笔者所在医院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妇科主治医师对已采集好的80例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逐份查阅,主要对病例患者年龄、有无合并外伤及基础疾病、手术类型、有无侵入性操作检查、术前有无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入院时BMI等临床资料进行查阅,同时对术后有阴道残端感染患者药物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并进行分析统计。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的分析及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感染影响因素

两组相关影响因素中年龄≥50岁,合并有外伤及基础疾病,手术类型为急诊,术前有侵入性操作检查,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是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1。

2.2 术后阴道残端感染患者药物联合干预效果比较

71例术后均有阴道残端感染情况,其中39例记为研究组,于术前3d,采用0.5%聚维酮碘消毒液冲洗外阴,1次/d,并在窥阴器直视下采用聚维酮碘棉球擦拭阴道和宫颈四周(包括前后穹窿及阴道四壁,每处每次擦拭4次),术后每天采用聚维酮碘棉球擦洗会阴,同时联合头孢菌素及奥硝唑或甲硝唑预防性使用,而另32例病例患者记为比较组,术后仅给予头孢菌素预防性处理,对两组病例患者阴道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主要包含患者阴道清洁度(其中Ⅲ、Ⅳ度被认为清洁度异常)、PH值检测、过氧化氢浓度检测、霉菌及滴虫检测。见表2。

3 讨论

全子宫切除术后于阴道残端并发症中阴道残端感染较为常见,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对妇女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5]。由于术后阴道残端混合性感染均是因阴道微生态遭破坏,加之患者病原体耐药性增强,患者抵抗力降低等原因而导致其治疗效果不佳,可见对该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围术期进行预防,因而及时准确分析出诱发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刻不容缓[6]。目前临床中有关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断感染的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较少,本次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对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断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对采取的干预措施进行评估。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断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含年龄≥50岁,合并有外伤及基础疾病,手术类型为急诊,术前有侵入性操作检查,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而围术期多次进行阴道检查与术后并发阴道残端感染是有必然联系的,可能是由于侵入性操作检查使阴道子宫颈处细菌和外来细菌进入阴道的概率升高所导致的,且有研究显示术前有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显著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7,8];其中合并外伤及基础性疾病,不良卫生习惯均可导致炎症的发生,抗生素的滥用可导致耐药菌的产生,进而导致炎症反复;部分患者为缩短住院时间,急于手术,术前阴道准备不充足极易导致术后阴道残端并发症的发生[9];由上述众多危险因素分析可知,其中未预防性使用头孢菌素、合并外伤及基础性疾病在所有危险因素中所占比例最高,针对以上危险因素的分析,可以认为整个围术期进行预防性干预是降低术后感染的关键,对其中病例资料分析发现采用药物联合干预后,研究组术后阴道清洁度、阴道p H值、过氧化氢浓度阳性率、念珠菌所占比例均较对照组显著低,其中聚维酮碘对阴道内真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滴虫均有广谱杀灭作用,且其持久、高效,同时具有性质稳定、毒性小、气味小、对黏膜无刺激等显著优势[10];在用于阴道黏膜消毒时具有润滑作用,可达保护创面作用;应用聚维酮碘进行阴道擦拭时可有效清洁阴道,抑制阴道各种微生物繁殖,达到消毒目的,预防术中、术后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其具有持续释放碘,保持伤口局部无菌及维持阴道适宜酸度的优点,并保持阴道自洁功能迅速恢复正常,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11];术后合理进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可有效杀灭阴道内病原菌,进而达到预防效果。

阴道残端 篇7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术,阴道残端出血,云南白药,聚甲酚磺醛液,止血效果

为进一步提升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出血患者预后水平和临床效果, 对云南白药与聚甲酚磺醛液联合治疗的价值进行客观评定, 作者选择本院接收的60例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出血患者进行重点分析, 同期再选择60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 给予两组患者不同临床治疗方案, 观察患者各项指征后, 选出适合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出血患者的方法,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接收的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出血患者60例为治疗组,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36岁, 平均年龄 (47.00±7.67) 岁;手术时间最长133 min, 最短95 min, 平均 (106.00±10.52) min。同期选取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出血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最大71岁, 最小37岁, 平均年龄 (46.00±8.33) 岁;手术时间最长135 min, 最短97 min, 平均 (105.00±10.16) min。入选患者出血时间均>10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接受抗生素方案治疗: (1) 行膀胱截石位, 以阴道窥器将患者的阴道残端暴露出来。 (2) 对患者阴道残端进行消毒, 并予以静脉滴注抗生素。 (3) 连续治疗5~7 d, 治疗完成1个月后复查。治疗组接受中药云南白药与聚甲酚磺醛液联合治疗: (1) 行膀胱截石位, 以阴道窥器将患者的阴道残端暴露出来。 (2) 对患者阴道残端进行消毒, 并用沾有适量聚甲酚磺醛液的棉拭子对患者阴道残端进行拭擦, 再予以压迫1 min。 (3) 用阴道纱布沾取1 g云南白药, 对患者阴道残端进行压迫止血, 第2天将纱布取出即可。连续治疗5~7 d, 治疗完成1个月后复查。

1.3疗效判定标准[1]效果显著:患者阴道组织的流血症状已经消失, 残端创面的愈合条件良好, 光滑度较高;效果一般:患者阴道组织的流血症状已经有所改善, 但残端创面的愈合条件欠佳;无效:患者临床指征并无任何改善迹象。总有效率= (效果显著+效果一般) /总例数×100%。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81.67% (P<0.05) 。见表1。治疗组完全止血时间 (3.88±0.72) d, 短于对照组的 (6.17±1.83) d (P<0.05) 。见表1。

3讨论

全子宫切除术属于妇产科临床常见术式, 尽管该方案的安全性非常高, 但却极易引起阴道残端出血等并发症, 影响患者预后水平, 因此加强并发症防治十分关键。对于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出血患者, 临床上多以药品治疗为主, 常见药品有中药云南白药以及聚甲酚磺醛液等。云南白药属于常见的止血剂, 其构成药材有草乌、三七以及麝香等, 其中, 草乌有消肿开痰、搜风胜湿以及散寒止痛的效果;三七能够消肿止痛以及散瘀止血;麝香有活血通经以及开窍醒神的功能, 三种药材联合使用, 不仅能够缩短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提升其凝血酶原总含量, 而且还能加快血小板释放速度以及聚集效率, 确保动脉血管的充分收缩, 从而进一步缩短患者凝血时长以及出血时长[2]。云南白药治疗阴道残端出血患者时, 还能避免患者阴道组织释放出大量炎症物质, 通过对患者血管组织的通透性进行有效改善, 预防感染症状出现, 从而加快患者伤口愈合, 有效提升其临床效果。

聚甲酚磺醛溶液中的构成要素以聚甲酚磺醛为主, 其用药机制如下: (1) 聚甲酚磺醛溶液用于治疗阴道残端出血患者时, 通过发挥高酸作用以及蛋白凝固功效, 即可对病毒组织、细菌组织以及霉菌组织产生破坏作用[3]。 (2) 聚甲酚磺醛溶液会对患者的柱状上皮以及坏死组织产生作用, 不仅会促使柱状上皮以及坏死组织变性, 而且还会对健康的鳞状上皮进行充分保护[4]。 (3) 聚甲酚磺醛溶液除了可以加快患者血浆蛋白组织的凝固速度外, 同时还能对血管组织产生刺激作用, 使其迅速收缩, 从而产生止血功效。 (4) 聚甲酚磺醛溶液的抗菌能力较高, 能够充分杀灭滴虫、加特纳氏菌以及厌氧菌, 使患者乳酸杆菌免受影响[5]。中药云南白药与聚甲酚磺醛溶液联合治疗, 不仅安全性较高, 而且临床效果突出。本研究中,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81.67% (P<0.05) ;治疗组完全止血时间 (3.88±0.72) d短于对照组 (6.17±1.83) d (P<0.05) 。

综上所述, 在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出血患者治疗中, 推行中药云南白药与聚甲酚磺醛液联合治疗方案效果突出, 可以改善患者临床指征, 进一步提升止血效果, 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丽华, 杨京, 管建粉, 等.高频电刀联合聚甲酚磺醛溶液 (爱宝疗) 治疗前庭大腺囊 (脓) 肿的临床观察.医学信息, 2014, 27 (9) :467-468.

[2]谭芳女.聚甲酚磺醛溶液与消糜阴道泡腾片在治疗未育女性宫颈糜烂中的疗效比较.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1) :175-176.

[3]周晓华, 冯丽嫦, 康淑泉.全宫切除术前宫颈准备的改进对术后并发阴道残端出血的影响.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7) :58-59.

[4]付睿婷, 王英红, 郭晓青, 等.两种缝合术对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出血的影响.农垦医学, 2012, 34 (5) :403-406.

上一篇:公路路政执法队伍下一篇:自体结膜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