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研究生

2024-07-10

护理学研究生(精选12篇)

护理学研究生 篇1

研究生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 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宽广度和研究潜力的发挥, 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1]。2011年我国护理学成为医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2], 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体现护理学科的特色, 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美国部分护理院校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 为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提供依据。

1 资料分析

根据美国2011年护理院校排名[3], 选取排名前10位的院校, 采用网络信息调查法, 调查分析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 结果如下。

1.1 核心课程

高级病理生理学、临床药理学、护理哲学、理论和伦理、高级健康评估、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循证护理研究、研究统计。

1.2 高级护理核心课程

生命过程的病理生理学、高级药理学、环境健康、流行学原理、领导学与卫生保健系统。

1.3 专科课程

(1) 医学基础课程:常见成人临床问题的病理生理学和管理、儿童和青少年慢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和管理、精神病理学与治疗、高级护理实践临床药理学与干预、助产临床药理学、儿科药理学、临床精神药理学。 (2) 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护理科学展望、高级护理实践范畴、高级研究设计、运用质性评估与评价策略、写作、生物统计学方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慢性病、急性病与健康促进发展趋势、高级健康评估临床应用、成人诊断/症状与疾病管理、儿童诊断/症状与疾病管理、高级诊断学与治疗学。 (3) 护理专业课程。护理管理:专业问题和领导学、卫生保健领导学和管理、领导能力发展、健康政策与政治、质量提升与病人安全、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计划、实施与管理、项目评价与政策、卫生保健领导者财务与经济、财务管理;成人护理:成人初级护理、初级护理理论、高级护理实践———临床课题和专业问题;麻醉护理:麻醉基本原理、麻醉高级原理、病人安全小组培训。家庭护理:生命过程的人类与家庭发展、个人与家庭发展 (儿童—青少年) 、个人与家庭发展 (青年—生命终结) ;母婴护理:综合性新生儿评估理论、患病新生儿评估与管理、新生儿疾病过程;助产护士:高级助产学、分娩护理理论基础、分娩临床护理;儿科护理:婴儿与儿童健康促进、儿科健康儿童护理、儿童护理、常见儿科问题高级管理、初级保健场所儿科问题高级管理、青少年初级护理、学校健康护理高级实践;精神科护理:精神科护理循证应用、精神健康评估、个人精神治疗方法、小组精神治疗、家庭精神治疗;公共卫生护理:卫生保健科学、公共卫生护理理论与实践、基于人群的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公共卫生护理领导力与管理、公共卫生实践工具与决策、环境健康、人口动力学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急诊护理:高级急诊护理实践、急诊护理临床判断、高级急诊护理临床判断;护理教育:护理教育者角色、学生学习促进、护理课程设置改革、技术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临床教学与学习改革、教育项目评价与学分制、测验形成与试题分析。妇女健康:健康妇女护理理论基础、常见健康问题妇女护理理论基础、健康妇女临床护理、常见健康问题妇女临床护理;健康信息学:信息学理论与问题、临床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介绍、应用数据做出决策、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系统应用与评价方法。

2 讨论

2.1 课程设置体现学科专业方向特色

美国教育部2010年版学科专业目录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 CIP2010) 中对注册护士、护理管理、护理研究和临床护理大类下设23个类别[4], 包括注册护士、护理管理、成人护理、麻醉护士、家庭护理、母婴护理、助产护士、护理学、儿科护理、精神科护理、公共卫生/社区护理、围术期/手术室及外科护理、临床护理专家、危重症护理、职业与环境健康护理、急诊室/创伤护理、护理教育、护理实践、姑息护理、临床护理主管、老年护理、妇女健康护理、其他等。其中注册护士和护理实践在本科设置, 其余21个类别中, 10所美国院校除围术期/手术室及外科护理未开设外, 20个类别均有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 “其他”中包括护理信息学、卫生保健中质量提升与安全过程等, 其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设置, 突出专业特色。研究表明[5],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是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护理心理等, 临床护理细分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危重症护理等方向。整体来说, 专业方向缺乏规范性和特色, 缺乏系统性[6], 临床护理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细化[5]。我国护理教育者可借鉴美国护理学科专业方向设置情况, 进一步研究确定二级学科及专业方向的设置与细化, 使课程设置能够更加贴近临床实践和学科发展需要, 以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 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学科发展水平。

2.2 课程体系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特点

美国护理学院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AACN) 认为护理硕士研究生课程应包括核心课程、高级护理核心课程和专科课程三部分[7]。核心课程是所有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性必修课, 高级护理核心课程是为病人直接提供护理的专业方向的高级必修课程, 专科课程是指各专业方向的理论和临床课程,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特色, 课程体系涵盖了个人、群体、家庭、社区、保健系统、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对象、不同范畴的知识内容[8]。AACN还制定了课程标准 (curriculum standards) ———护理硕士教育护理基本要素 (The Essentials of Master’s Education in Nursing) [9], 提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达到9个基本要素的要求, 即学生应具备科学和人文护理实践背景、组织和系统领导力、质量提升和安全、学术研究应用于实践能力、信息学和卫生保健技术、健康政策和辩护者、专业学者间合作以改善病人和人群健康结局、临床预防和人群健康促进、硕士层次护理实践。基本要素是所有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的核心, 提供了课程设置的基本组成部分与框架。10所美国院校课程均在AACN的课程框架及基本要素下设置。核心课程中重视基础医学的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 以提高护理研究生医学基础知识水平, 为学习高级护理实践课程打下良好的医学基础。核心课程还涉及健康评估、护理哲学、理论及护理研究方法等, 满足护理研究生知识探究的需求。护理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护理科学展望、高级研究设计、高级健康评估、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等课程, 提高研究生对高级护理的认知和科研水平。护理专业课程涵盖各学科专业方向知识, 包括理论与实践部分, 培养学生在某一专科方向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突出护理学科的专业性。目前国内护理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尚无统一标准, 部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与本校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相同, 护理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不一, 较难体现护理学科的特色和专业性。美国护理院校的课程按照AACN确定的三大类课程设置, 同时又具有各院校的优势与特色, 虽然课程名称不尽一致, 但其内容按照AACN护理硕士教育护理基本要素的要求展开, 确保教育的质量, 提示我国护理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 制订护理学硕士课程设置总体要求和课程设置标准, 并探讨开设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护理专科特色的课程, 增加文化、社会、政策、经济等方面的课程, 逐步建立起本学科课程体系, 促进学科的发展。

3 小结

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 能够按照其学科专业目录设置学科专业方向, 其课程设置体现专业方向特色, 并依据AACN确定的核心课程、高级护理核心课程和专科课程, 结合各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设置课程, 课程内容根据AACN课程标准护理硕士教育护理基本要素组织, 具有规范性、专业性的特点。我国护理教育者应借鉴美国的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 合理设置护理学二级学科及专业方向, 制订课程设置总体要求和课程标准, 不断规范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海生, 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7) :59-63.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年) 》的通知[EB/OL].[2013-08-10].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104/116439.html.

[3]U.S.News&World Report LP.Nursing ranked in 2011.[EB/OL].[2014-02-07].http://grad-schools.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best-graduate-schools/top-health-schools/nursingrankings.

[4]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CIP 2010.[EB/OL].2014-02-11https://nces.ed.gov/ipeds/cipcode/cipdetail.aspx?y=55&cipid=88742.

[5]李焕, 张小曼, 邢凤梅.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5) :61-63.

[6]李静.护理学研究生专业设置现状及思考.护理学杂志, 2012, 27 (3) :84-86.

[7]AACN.The Essentials of Master’s Education in Nursing[EB/OL].2014-02-09 https://www.aacn.nche.edu/education-resources/essential-series.

[8]张艳, 张振香, 史岩, 等.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8) :90-92.

[9]AACN.The Essentials of Master’s Education in Nursing.[EB/OL].2014-02-06 http://www.aacn.nche.edu/education-resources/MastersEssentials11.pdf.

护理学研究生 篇2

一、培养目标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科学作风严谨,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其他方面:具有优良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研究方向

1、护理教育

以当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育学原理运用到护理教育中,主要研究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并开展中国护理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研究。

2、临床护理

围绕临床病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健康问题,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开展内、外、妇、儿科病人的临床护理及专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丰富临床护理理论,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重点从事内外科护理研究。

3、护理心理学

培养具有医学、护理学、心理学专业知识,并能够从事护理心理学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及应用的高级专业人才。主要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临床心理护理的科学方法,开展护理人际沟通技巧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

4、重症监护

以危重病医学理论为指导,探讨危重病的发生、发展、转化的规律,研究危重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技术、护理规范,同时开展对患者及家属由于适应伤病所衍生的不良心理反应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四、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必须全部完成,非学位课程选修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包括学术讲座在内,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一)学位课程(必修课):22学分

1、政治理论

(1)自然辩证法40学时2学分

(2)科学社会主义30学时1.5学分

(3)形势与政策24学时1学分

2、英语

(1)英语读写72学时3学分

(2)英语听说72学时3学分

(3)专业英语60学时2学分

3、医学统计学50学时2.5学分

4、计算机文化基础与程序设计72学时3学分

5、医学科研设计20学时1学分

6、健康教育学30学时1学分

7、专业课(依据研究方向选学二门课程)

(1)临床护理学30学时1学分

(2)重症护理学30学时1学分

(3)护理心理学30学时1学分

(4)护理教育学30学时1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至少6学分

1、医学文献检索20学时1学分

2、科技论文写作12学时1学分

3、分子生物学24学时1学分

4、康复护理学20学时1学分

5、护理伦理学20学时1学分

6、护理管理学20学时1学分

7、社区护理学20学时1学分

(三)学术讲座: 至少2学分

1、参加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每次0.5学分

2、在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每次1学分

五、教学工作或临床工作

硕士研究生按规定完成一轮教学或6个月临床实践工作,并有考核成绩记录。

1、教学实践:硕士生应参加本教研室指定的教学活动(规定上课时间除外),包括参加教研室备课会、听课、部分教辅工作、临床见习和部分课堂授课及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各项集体活动等工作。

2、临床实践:硕士生应参加本专业的临床护理实践,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基

本诊疗知识及按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3、管理实践:在临床实践中结合培养方向及涉及的课题了解病房护士长、科护士长及护理部主任工作内容和方法,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管理能力。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研究生期间,除必须完成共同必修课规定的学时、学分外,还需重点进行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包括导师指定的必读的最新中、外文版护理学专著中外书籍;学习有关的工具书的利用,文献资料的检索、鉴别、分析;参加教研室的部分科研工作及相关的学术讨论,担任部分实验课的教学;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室科研工作,对选定的学位论文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出学位论文,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

具体安排:

1、第一学年:学校统一安排学习公共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

2、第二学年:第三学期进入科室,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验与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在导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可以安排一些专题讲座。学期结束时,以专业点为单位组织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考试,并将考试试卷及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同时阅读有关文献,写出综述及开题报告。第四学期做预备实验及进行课题实验研究,本学期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

3、第三学年:继续参加病房或教学工作,进行专业定向培养,包括各研究方向特定科研设计,专业知识学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学校、系和教研室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和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考核方法

1、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0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专业课及专业英语学习结束,以硕士点为单位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试。

2、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3、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八、硕士学位论文

1、选题

在充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专著等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选题的方向应尽量与导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相关或与教研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一致,课题的选题应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确定。

2、开题报告

选题后应立即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广泛邀请教研室及相关科室的人员参加,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依据,目前国内外进展的状况,研究的基本内容,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预期达到的水平,科研的条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度安排,经费预算等。开题报告后,导师组及相关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方可确定研究课题。

3、课题研究

确定科研课题后首先进行预试验。进行科研时,教研室及导师组应指定专人协助及指导科研工作。研究过程中要及时作好记录,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解决。科研中应培养严谨、求实、慎密的科学态度,严禁弄虚作假。

4、毕业论文的撰写与要求

三年级下学期主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系统总结研究内容,提出学位论文的见解及价值,完成论文初稿。学位论文需经过导师组预审、教研室内及相关学科老师参加的预答辩,由护理系组织专家经“双盲”方法评审,获得通过后方能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护理学研究生 篇3

【摘 要】阐述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本科护理教育基础上探索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培养策略:加强知识整合和能力提升;加强中医思维,凸显专业特色;加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

【关键词】本科护理教育 中西医结合护理 研究生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82-02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我国独有的新型护理方法,是护理研究生的一个方向,是本科护理教育的延伸。由于该方向的知识磨合过程仍在探索中,未形成固定的培养模式与公认的优化路径,因此,在本科护理教育基础上不断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的教育研究和思考,对该方向培养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一、具体培养目标

要完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就要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内涵有明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是能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包括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和方法,探讨人类健康和保持健康的护理人才,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和护理学的组合。其优势在于对现代护理知识的扎实掌握,对中医护理知识的自如运用,能够把两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临床需要给予病情要求,把两种方法融会贯通地展现在工作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硕士的标准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是本科基础上的递进,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该学科科研教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应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在“品德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达到研究生层次的标准。

按照以上标准,中西医结合护理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压力应对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共情能力等心理素质;具有敬业精神、善良仁爱等道德素质;有多元文化护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与精湛的操作技能,有循证护理能力,有不断更新的国际前沿护理知识。这些能力应该建立在融合的中西医护理知识与文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这就是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生的培养要求和优势。

纵观全国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可以发现,近年来对护理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除要求其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越来越注重护理人才在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广西中医药大学就已经将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护理学毕业考核内容之一。但是这些针对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要求,都是基础性的,有关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评估及观察、创造、学习、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还未得到深刻体现。而中西医结合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则是在本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和深化。除对临床“三基”更为熟练外,还需具备研究生要求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此才能体现该专业的优势所在。

二、培养策略

(一)加强知识整合和能力提升

本科生、硕士生两者之间的课程结构体现层次性、衔接性和递进式,形成纵向深化为主的知识结构。本科生基础课程设置宽广、厚实,硕士生是在本科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符合专业人士的职业需求,表现出多元综合的特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征要求专业学位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这要求我们在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的培养时要衡量好基础课程与专业知识的比例设置。在本科阶段的基础专业课程有:护理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外、妇、儿、精神科、老年病、社区、急救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研究等。但本科生实行模块化学习,所有课程都是以单独的形式出现,并没有中西医护理知识点的整合,到最后在学生脑海中是两个护理知识体系。因此,研究生阶段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要加大升级版专业课程的设置,找到两个体系的内在联系,真正形成一个“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知识体系,并提炼出实际操作的关键,这是本专业培养的一个要点。

研究生注重对专业知识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的提升。在能力提升方面,要从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两个方面入手。在基础知识上,除现代护理专业研究生所需的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知识外,还需学习中医学、中医护理、中西医结合方法论等中医相关知识,培养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观。在临床技能方面,除掌握现代护理的皮内注射、肌肉注射、静脉输液、输血、导尿术等技术外,还需要掌握中医护理中的针灸、刮痧、敷贴、推拿等独特的护理技术,能够运用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分析病因、判断病位、辨别病性,根据不同的病情变化,给予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施护等整体护理。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时应尽量不设置专门护理课程,而以综合研究课程为主,部分升级版特色护理课程为辅。瞄准“中西医结合”做文章,开设一些有关的讨论课程,如“中西医结合要点概述”、“中西医结合老年护理研究”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结合有关病例,进行基于病例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技能的循证护理操作,引导研究生完成本科基础上的理论与技术提升。这样,才能紧扣大纲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

本科阶段学生只是在最后一年的实习中在各科室轮转,这种方式对本科护理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理论结合实际,全面掌握基本护理操作和护理技能。但是在一年内轮转10多个科室,主要追求的是在日常护理中尽快掌握常规的护理技能,不能深入思考。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计划要求专业研究生在临床上轮转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科室包括内科、外科、急诊、门诊、手术室等,重点要求掌握该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其间要参加临床各班次工作,比如参加日常交班及护理查房,参加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负责分管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熟练艾灸、中药涂擦治疗、烫熨治疗等中医疗法的操作。通过临床技能学习的这一环节的时间沉淀,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能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学会中西医结合方法采集病史评估资料,采用辨证施护的方法,确立护理诊断,实施具体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规范书写中西医结合护理病历,完成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这里的转换点在于长时间的实践与思考中西医护理知识的提升与非板块化的融合,比较大比例的人文教育和导师按病种带教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加强中医思维,凸显专业特色

在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中,经典的中医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护理学本科培养当中,主要传授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以现代医学的护理理论为主,有关中医学的课程只是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两门。而中医学几千年的行程中,护理有关知识一直融合在专科知识中,比如不同科属的艾灸法护理、热熨法护理,不同证型病人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中医经典中关于护理的理论阐释等,都需要导师把这些知识与技能提炼出来,形成体系,传授给学生,没有这些知识,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完善的。因此,研究生除掌握导师提炼出来的有关中医护理的知识外,还需自己多阅读中医经典书籍,培养自己的中医思维,多在临床上运用中医思维指导日常护理工作,真正做到运用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纲辨证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

(三)加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

护理本科的学生,由于能力、知识面的基础性,在学生阶段是不要求带教的,但是按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不仅要有相应的临床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教学带教能力。这个特点是知识能力结构转换的要求,是对研究生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提升。

带教分两类:课堂带教和临床带教。课堂带教是给低年级学生授课,临床带教要求在轮转科室担任高年级学生甚至实习生带教任务。这个阶段就是要培养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其掌握各类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循证教学法等,促使研究生主动学掌握新的护理操作技术,主动思考不同的护理技术身份并加以提升。在学生掌握该项技能前,导师的培养非常必要。如在培养学生掌握PBL教学法的时候,导师可以问他们“为提高经脉穿刺成功率国内外有哪些最新研究进展?”然后让研究生针对此问题自行查阅文献,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提炼出答案进行汇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该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掌握了PBL教学方法的实质,在带教过程中就能运用相应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有科研思路、独立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区别。研究生要学习统计学、DME方法学、循证医学、实验动物学基础、科研标书的写作等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学位论文的写作工作,时间为1-2年。在选题上,要与导师进行充分沟通,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并在教研室范围内完成开题工作。在课题实施阶段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弄虚作假。在课题结束后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撰写好的毕业论文需按照“预答辩→校外专家盲审→正式答辩”的程序接受审查,只有最终通过正式答辩才能算正式完成。另外,研究生还应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积极参加学习组织的科研、论文讲座,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更好地服务临床,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培养的知识结构特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闫翠环,陈金金,刘云肖,等.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竞争力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9)

[2]何宗池,梅金姣,欧阳蔚.本科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计划制订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3)

[3]蒋华,刘涛.护理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4(8)

[4]林莉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8)

[5]施翠芬,巫向前.国内外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08(6)

[6]别敦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性及其质量标准的学理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RKP201039)

【作者简介】秦明芳(1972— ),女,广西桂林人。

护理学研究生 篇4

1 临床实践对护理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护理学不同于其他专业, 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除了要求护理工作者具备扎实、全面的医学知识外, 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在实践中体现护理“为人的健康服务”的宗旨。因此, 在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尤其应重视临床实践环节。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护理学硕士教育应当为高级护理实践做准备, 而高级护理实践又总是与临床实践、教育、管理、科研和促进专业发展密不可分[2]。因此,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是科研型还是临床型, 都不应脱离临床, 而且研究生科研、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都要紧密围绕临床护理实践展开。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临床实践将为我国高级护理实践和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积累丰富的经验, 并在师资准备、教育方式等方面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对我国未来护理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现状

目前,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教学实践和临床实践选修课4个部分, 其中临床实践环节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多数院校学习第二军医大学的办学模式, 要求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完成半年或一年的临床实践, 但具体的临床实践时间和形式等问题在各院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使得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存在诸多问题。

3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学校未形成一个具体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目前学校没有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进行统一管理, 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盲目照搬本、专科的实习思路;在临床实践中极少有针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个别需要和专业发展潜能予以系统性的专业辅导与培养, 主要依靠导师安排[3]。因此, 导师的个人能力决定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的机会;而且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缺乏广泛的实习基地, 缺乏不同专业特色的医院选择, 不能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和管理。

3.2 临床实践中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带教形成“真空”状态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到临床后, 其导师不直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而临床上带教教师学历偏低, 内容安排上难以满足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特殊需要, 使得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带教形成“真空”状态。多数的研究生导师为护理管理者或护理学教授, 不可能成为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的直接辅导教师;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护理问题时只能向实习科室的护理人员请教, 而目前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学历多数为中专或大专, 虽然这些护理人员临床经验非常丰富, 但在理论上仍然有所欠缺, 难以满足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另外, 大多实习医院缺乏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带教经验, 对具体的带教教师也没有进行带教前的培训, 使临床实践未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掌握最新临床技术的目的, 多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只能靠自己不断努力获取新知识, 完成临床实践过程。

3.3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态度不积极

目前我国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生源主要两部分, 一部分是应届毕业生, 没有临床经验, 以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身份进入临床, 对临床工作感觉压力较大。而多数临床护理人员认为,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没有什么临床问题不能解决, 因此, 当研究生在临床操作中出现问题时, 临床护理人员往往不能正确看待, 甚至在背后冷嘲热讽, 给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从心理上带来畏难情绪和挫折感。李萍等对新疆两所医学院校的81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意愿调查, 结果显示84.0%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愿意参加临床实践, 可见他们有强烈的临床实践意愿;另一部分是在临床工作多年的护士或护理教师, 在实践阶段较难进入角色, 甚至有些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认为临床工作太简单, 研究生阶段主要学习科研方法, 不应该再做临床工作。总之, 就从事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管理的经验看, 多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临床实践态度不积极。

4 对策

4.1 建立健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 将研究生临床实践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学校与医院将研究生临床实践纳入临床实习管理, 实行统一带教。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带教评价可由护理部、带教科室、学校及其自身共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并及时反馈[4]。且临床带教应从培养目标, 实践计划, 带教内容方式上与本科生的实习带教相区别, 凸显个体化。对教学进行全程持续评价, 全面评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4.2 针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采用联合培养模式, 制订个体化培养计划

根据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要求制订具体计划时, 学校可根据导师意见和研究方向, 将其分到不同专业特色的医院, 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原导师担任研究生的“总导师”, 即第一导师;由医院有丰富临床经验、较高理论水平、较高综合素质的护理教师担任“临床导师”, 即第二导师, 组成导师组, 共同商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策略, 确定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提供临床研究环境等。联合带教可点面结合、教学相长, 充分发掘研究生的潜力。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总目标下,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也要与导师组成员一起讨论、制订具体的临床实践目标, 写出具体详细的临床实践计划。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参与临床实践计划的制订和撰写, 可以使临床实践的内容和时间有所差别, 体现个体化;也可充分调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积极性。

临床实践计划制订时, 变成具体的、可测量的、可评价的项目, 主要包括实践时间、科室、带教人、实践内容、考核办法等, 并让涉及科室的领导者参与实施, 以保证计划的实现。

4.3 选择优秀教师带教是转变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消极态度的基本途径

选择继续深造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们大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 目前临床的带教水平和科室的学习氛围是影响其临床实践态度的主要因素[5]。可见, 临床带教教师的选择至关重要, 虽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有自己的导师, 但由于护理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导师不可能成为临床的带教教师。带教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严谨的工作作风, 扎实的理论基础, 并能够了解护理临床的新技术、新发展, 教学医院必须建立和完善临床护理教师选拔、考核、认定制度, 以及做好临床教师的培训, 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优秀的临床带教教师能够帮助和指导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完成科研工作, 满足其学习需求, 是转变目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态度的根本途径。

总之,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护理学专业的教师、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促进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尤其是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环节, 对各种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方式的尝试, 将为我国高级临床实践和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娄方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思路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2) :90.

[2]杨晓敏, 罗阳.中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12) :1418.

[3]王磊, 王斌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护理研究, 2006, 20 (10) :5162.

[4]李树贞.培养护理硕士生的方法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7) :530.

护理学研究生 篇5

2014年US News美国研究生助产护理学专业排名

下面是由US News于2013年3月12日最新发布的2014年US News美国研究生助产护理学专业排名的相关信息,包括了进入榜单的前150所学校的相关信息。大家可以在申请相关专业的时候,可以对此进行适当的参考和借鉴。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范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San Francisco General HospitalUniversity of Illinois-Chicago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区University of New Mexico新墨西哥大学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明尼苏达大学双城The University of Utah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华盛顿大学Baystate Medical CenterEmory University埃默里大学Frontier School of Midwifery and Family NursingUniversity of Colorado-Denver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凯斯西储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NYU)纽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乔治城大学Marquette University马凯特大学Shenandoah University

天道教育

Http://tiandaoedu.comSUNY Downstate Medical CenterWayne State University韦恩州立大学24 Stony Brook University-SUNY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24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堪萨斯大学26 East Carolina University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26 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罗里达大学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FullertonPhiladelphia University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圣地亚哥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IndianapolisUniversity of Maryland-Park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Baltimore34 University of Miami迈阿密大学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辛辛那提大学

University of Puerto Rico

护理学研究生 篇6

【关键词】血站护理;细节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95-01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员参与到无偿献血中,对于血站的采血护理要求也随之提高。做好无偿献血的护理工作,满足献血者的需求,保障献血队伍稳定有序,促进献血良性循环对血站显得尤为重要[1]。现对我站521例献血者中261例实施细节护理,效果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站于2013年5月~2014年7月接收的无偿献血人员共5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0例和观察组261例。观察组:145例男性,116例女性,年龄18~55周岁,平均(30.7±1.6)岁,文化程度:130例高中及以上学历、104例初中学历、27例初中以下学历;对照组:137例男性,123例女性,年龄18~55周岁,平均(31.5±1.6)岁,文化程度:121例高中及以上学历、97例初中学历、42例初中以下学历。两组人员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有可比性,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献血者实施常规采血护理:献血者自愿,通过填表、体检后,护士常规采血,采血结束后献血者稍休息后離开。观察组献血者实施细节护理:①献血环境:改善献血场所布局,尽可能使环境温馨、舒适,注意通风换气,缓解献血者紧张情绪;②护理人员培训:加强对从事采血工作的护理人员教育,丰富护理人员的知识,强化自身采血技能,帮助其认识到护理的重要性,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③心理护理:与献血者多沟通交流,对其进行献血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了解献血的无危害性;与献血者交流时多使用礼貌用语,微笑服务,严禁态度冷漠;采血过程中可多与献血者多交流,转移其转移离,缓解其紧张情绪,并注意观察献血者的表情变化,询问其感受,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冷静处理,立即停止采血,及时将其衣裤松开;④采血人员技能:采血护士应加强个人采血技能,选择合适的血管采血,穿刺时应确保一次成功,并注意动作轻柔,指导献血者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技巧;⑤采血后护理:嘱献血人员多休息,加强饮食营养,并询问其个人感受,多关心献血者,指导其正确按压血管以及献血后注意事项,待患者感觉良好时方可离开。

1.3 评价指标

记录各项指标:①差错率; ②疼痛感觉发生率;③满意度:自拟量表进行评价;④2次献血意向。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9.0软件处理资料,以百分率(%)格式表示,其比较为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差错率和疼痛感觉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而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2次献血意向率对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有研究指出[2],献血作为一种应激源,约有65%的献血者会在献血过程中出表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应激反应。性格因素、睡眠不足等疲劳状态下献血、献血会引起“气血两亏”等错误思想均会诱发献血者的应激反应,从而表现出现出虚汗、说话中断、面色苍白等症状,影响献血效果,加重献血者及其周围人的恐惧心理,影响二次献血。也有部分人员对于采血器材了解不清楚、担心交叉感染疾病等加重其应激反应[3]。因此,血站的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细节护理可针对血站的多个方面进行改善。改善献血环境、加强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多与献血者交流沟通可明显缓解其恐惧心理、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是献血者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和满足,是献血者感到舒适,增加其配合度,疼痛小,提高采血质量;同时,加强采血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能真正为献血者着想,增加人文关怀,增加采血一次性成功率,降低采血出错率,服务质量更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最后指导献血者采血后注意事项,多询问其个人感受,加强其被呵护感,降低对于无偿献血的恐惧心理,奠定再次献血基础。从本次研究结果看,观察组差错率和疼痛感觉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而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2次献血意向率对比,观察组均明显高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与甘萍芳[4]的研究结果类似。表明细节护理可确切纠正血站护理的不足,从多方面对献血者进行呵护,差错少,献血者满意度高,质量隐患少,更加安全有效,有效促进献血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在血站工作中对无偿献血人员实施细节护理,,差错少,不良反应发生少,献血者满意度高,服务质量高,二次献血人员多,值得在血站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丽. 细节管理在血站采血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4 (3).

[2]张惠. 细节管理在血站采血工作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 2012, 30(32): 132-132.

[3]朱莉丽, 潘振英, 黄丹.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3): 132-133.

灾害护理学研究新进展 篇7

关键词:灾害护理学,护理教育,本科生

21世纪以来,全球各类灾害层出不穷,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地震、台风、洪水以及交通事故、工业污染、传染病暴发等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1]。我国近年来各种灾害多发,既给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经济损失,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危害。护理队伍是救援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成员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然而,我国护理灾害教育及培训较欠缺,护理人员对于灾害救援的准备显然不够。

1灾害护理学基本内容

日本灾害护理学会对灾害护理定义为:系统灵活地应用有关灾害护理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其他领域开展合作,旨在减轻灾害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2]。简而言之,灾害护理是指需要灵活应用与灾害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体系,能够做到在更广范围内推广这种护理,有效地让灾害引起的健康威胁和生命威胁最小化。

关于灾害护理相关能力尚无统一标准。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将能力定义为“有效开展工作时应用知识、技巧和才能的水平”。目前,护理学界普遍认为能力应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知识、理解和判断;认知、技术、精神运动和人际交往技能;个人特质和态度[3]。

2灾害护理学教育发展现状

2.1国外发展现状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针对灾害医学的教育和培训,如美、 日、英、法等国家的大学都专门开设了有关灾害医学的课程来培养、训练救灾技术[4]。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的护理院校陆续开设了突发事件护理与灾害救援的研究生项目和研究生后证书项目,其中有些授予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提供了亚专业课程,作为护理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8年提出要将应急准备能力整合到本科护理课程教育中,建议以灾害护理能力为基础设置课程[5]。由此可见,灾害护理专业培训在国外护理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2.2国内发展现状

随着灾害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灾害护理学的重要性。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教授,于2005年1月在印尼与国际急救组织专家、印度卫生部主管人员、中国国际救援队[6]和医疗队的同道达成了共识:救援医学包含灾害护理学知识,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由护士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和经历及工作范围所决定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护士往往是第一个获知信息的人,并成为医疗救护的提供者和灾害现场的控制者。国内关于灾难护理教育的报道多为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医学本科教育尚未包括灾害医学相关内容[7]。根据研究[8],我国灾害护理学相关书籍中对于灾害护理学这门学科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说明灾害护理学已经脱离灾害医学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我国灾害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基础。

我国在灾害护理学教育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护理专业学生是灾害护理的人才储备库[9]。具体而言,我国护理院校开设的灾害相关课程与国外相比还远远不够,只有部分院校开设了少量课程,在继续教育课程中也只是少量涉及[9]。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学生对灾害护理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与WHO赋予灾害护理的内涵尚有差距[5]。研究发现,有90.5%的学生认为学习灾害护理学相关知识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综合大学和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学习灾害护理学必要性的认识不存在差异[10]。

在国际护理协会、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灾害护理大联盟的积极倡导下,于2009年确定了灾害护理能力培养模式。2011年,四川大学举办华西国际护理学会会议,邀请国内外灾害护理专家参加,与会者充分沟通交流,同时探讨了灾害护理的发展与研究方向[11]。在香港赛马会资助下,香港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携手在四川大学建立起全球第一个两校合作的灾害管理学校,给灾害护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两校护理学院的积极配合下,该校于2011、2012年招收3名灾害护理学博士生,2013年9月招收了28名灾害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该校旨在积极推进我国灾害护理学教育发展,促进灾害护理管理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护士队伍的风险管理和灾害应对管理能力[12]。可见,灾害护理学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始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起来, 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灾害护理学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2.3我国灾害护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从汶川地震灾害医学救援中可以得到启示,我们应建立中华灾害护理学会,全面部署我国灾害护理工作发展规划,建立灾害护理体系。同时,在护理教学中强调灾害医学与灾害护理学系统教育;在救援任务中,逐步规范落实护理措施,将心理支持纳入灾害护理工作,并且加强国际间灾害护理学的交流[13]。

3思考与展望

护理学研究生 篇8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分两大步, 第一步:对护理职业所需能力进行分析;第二步:根据对护理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 制订课程标准。

1 对护理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1.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1.1 调查法

研究对象为20余家三甲级综合医院从事内科护理工作的护士长或临床护理带教教师, 共计160人。问卷调查采取自愿回答和不记名方式。

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问卷, 围绕内科护理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 以科室为单位, 调查每个科室的护士长或带教教师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调查的科室包括呼吸内科、循环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内科、风湿性内科、内分泌内科、泌尿内科。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 最后一道为开放式问题, 以保证问卷的全面性。对知识需求调查: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内科护理学》 (第2版) 中的疾病为主要内容, 分别从定义、诱因、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护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以可测量的语言 (说出、辨认、解释、归纳、推断、解决、计划、总结、了解、理解、不需要知道) 作为备选答案。

1.1.2 文献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技术, 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咨询网进行检索。为扩大检索范围, 检索策略为:“题名或关键词+文献来源”, 即为“能力或素质+护理”。检索范围为全部期刊, 检索时间为2003~2008年。同时对检索出来的文献进行粗读以剔除干扰文献, 对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进行精读。

1.2 资料处理

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数据为百分比形式。对收集的文献采用内容特征分析法, 以表述具体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词为观察变量, 记录其出现的频次;对其他研究方法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1.3 结果

1.3.1 调查分析结果

(1) 临床护理人员使用频率较高的技术 (见表1) 。

(2) 护理岗位相关知识:对疾病的定义、诱因、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护理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查, 结果见表2。

1.3.2 文献分析结果

检索出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共52篇, 对反应能力需求的单元词进行分析并归纳。其职业素质的需求见表3。

2 依据护理职业能力制订课程标准

2.1 研究方法和内容

2.1.1 小组讨论法

参加讨论人员:护理专业带头人、专业授课教师和教研室主任及部分临床护理专业人员。讨论目的:根据护理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讨论课程标准的建设。讨论内容: (1) 依据护理岗位能力需求制订课程教学目标; (2) 根据教学目标讨论课程性质、课程设计理念; (3) 讨论课程内容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建议。

2.1.2 行动研究法

研究对象:2008级护理普通班和2008级护理英文班。研究人员:内科护理学授课教师、专业带头人、课题负责人。行动路线: (1) 依据护理职业能力需求制订课程标准; (2) 执行课程标准并进行行为控制; (3) 总结课程标准执行中的经验, 修订课程标准; (4) 执行修订的课程标准, 进行行为控制; (5) 再次对课程标准进行总结、反思、修改; (6) 形成新的课程标准。行动研究中对研究人员进行行为控制的方式包括:高职教育理论学习、互听课检查制度和课题负责人听课检查制度。在研究中采用参与性观察的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人员既参与课程标准的执行, 也对行动过程进行观察研究。

2.2 资料分析

小组讨论法和行动研究法交替进行, 对行动中总结出的经验进行分析, 采用的分析方法为头脑风暴法。

2.3 通过研究分析对课程标准的制订得出以下结论

2.3.1 教学目标、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路线

通过分析护理岗位的能力需求, 得出内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使学生扎实、系统地掌握临床应用知识, 使学生能独立完成护理病史资料收集, 制订合理的护理措施, 独立操作常用内科护理技术, 为患者提供适当的、系统的护理, 并具有护理岗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针对此教学目标, 内科护理学的课程性质应当属于专业必修课, 是教学中的主干课程。课程设计路线要体现出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即:授课前学生宏观了解岗位特点, 授课中理论与实习、实训交替进行, 授课后学生顶岗实习。

2.3.2 制订课程标准应依据职业需求, 标准要有实操性

课程标准的制订应符合职业需求, 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应反映这一工作岗位的基本水平, 是学生学习后能达到的一个常态水平, 而不是最佳水平。因此本课题对护理工作者展开了广泛的调查和访谈, 了解各种相关知识、技能和素质在工作中的使用情况, 将受到认可的标准词作为课程标准制订的依据。

同时, 课程标准作为一种衡量工具, 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即具有可观测性、可衡量性。因此在调研和访谈中, 本课题选择了具体的、可观测的行为动词作为某项技能、知识和素质应达到的水平。如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描述为说出、解释、归纳等;对技能的学习情况可描述为模拟、解决、独立操作等;对素质的培养可描述为形成、具有等[1]。

2.3.3 基于护理工作的分工方式和工作内容, 设计课程标准的内容, 并提供实施建议

模拟目前的护理工作方式, 将联系紧密的工作内容设计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 包括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和传染病7个模块, 各个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 同时也体现前后知识、技能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疾病, 因其都涉及呼吸系统, 所以都属于呼吸模块, 而其中肺源性心脏病又涉及到循环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在知识和技能的标准阐述中应呈现一定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同时, 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应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实施建议, 如对于临床护士来讲, 氧疗技术是其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 使用频率居首位, 为使学生能够胜任护理工作,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 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此项操作, 并注重对学生技能操作过程的评价。同时, 也为课程实施所需的空间、设备、网络资源提供建议。

3 讨论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依据, 是进行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高职教育要突出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就要有一个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 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是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原则之一[2]。而一种标准反映的是一个大众能达到的水平, 是个达标的基准, 是每名学生在学习后都能达到的一种状态, 但并非是最佳状态, 这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留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使课程标准成为一种指导性而非指令性的文件。此外, 课程标准既要反映职业标准, 又要满足教学标准, 是2者相互融合的催化剂[3]。也就是说通过实施课程标准, 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符合教育规律, 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备能够满足职业需求的能力。

综上所述, 高职课程标准的建设必须符合高职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特色。在制订某专业、某课程的课程标准时, 要明确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 明确课程标准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明确职业能力的需求, 这样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J].人民教育, 2001, 11:23~25.

[2]楼美云.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7:19~20.

高职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创新研究 篇9

1 课程性质

1.1 课程定位

1.1.1 桥梁课程

基础护理学是在学习公共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等前沿课程的基础上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后续课程主要是内、外、妇、儿、社区、急救护理等专业课程, 可以说基础护理学是连接医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桥梁。

1.1.2 主干课程

基础护理学又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考试大纲改革之前还是改革之后, 基础护理的比重都占总内容的25%, 可以说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2]。

1.1.3 核心课程

基础护理学包括的基本技能 (如注射、输液、生活护理等) 又是护士真正执业后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 无论是医疗机构的面试, 还是临床的技能考核, 还是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护理技能比赛, 均是考查基础护理学的基本技能。因此,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1.2 课程作用

本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对护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支撑和促进作用[3];担负着护生毕业后职业生涯中由临床护理工作向社区、家庭岗位群迁移的重任。

1.3 课程学习领域

现代社会人民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上急需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这也就意味着本课程不仅仅是临床实践领域, 同时也包括护理管理、人文素质、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知识[4]。

1.4 课程目标

1.4.1 知识目标

掌握基础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

1.4.2 能力目标

熟练操作各项基础护理技术, 并能灵活运用知识给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1.4.3 素质目标

高度的责任心、慎独精神和爱伤观念, 有效进行沟通、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2 课程设计

2.1 课程设计理念

以护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导向, 将课程内容与临床实践工作、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对接, 注重职业素养和能力, 培养充分体现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2 教学设计思路

有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配备完善教学条件, 包括教材和教学环境, 以及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科学组织教学[5]: (1) 采取教学作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模式; (2) 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融为一体; (3) 始终保证以学生为主体; (4) 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 注重考核与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

2.3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2.3.1 内容的选取

依据临床护理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选取原则是“必需、够用”, 更加突出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

2.3.2 内容的组织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依据护理实际的工作过程, 整合教学内容, 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 将基础护理知识整合成四个模块, 分别是基本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护理、其他护理, 同时将每一模块按照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诊疗和护理流程来组织和进一步细化, 分成若干个项目, 而且将每一项目基础护理知识所对应的岗位技能任务化, 又形成若干个学习任务, 每一个学习任务又确定了与之相应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相一致, 与护士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 并且基于真实工作开发护理实训项目[6]。

2.3.3 确定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还是放在了生活护理和药疗护理、医院感染这几大块。在讲授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外,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难点。解决方式: (1)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效果; (2) 做到“教中学、学中做”, 保证学生学习效果; (3) 全天开放实验室, 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技能练习时间; (4) 改革考核方式, 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保证技能过关。

3 教学条件

3.1 教学资料

3.1.1 使用教材

本课程应使用卫生部规划教材、专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教材, 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学》 (第2版) , 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所有操作全部以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为主线, 将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理念贯穿始终, 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需要, 同时也符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7]。所有理论知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同时也增加了临床的新知识, 像注射泵的使用、简易呼吸器的使用、辅助器的使用等, 并且有很出插图, 形象而直观;所有的操作技术均从目的、护理程序、注意事项三方面编写, 在护理程序的实施环节既有操作步骤, 同时每个步骤都配有详细的要点说明, 整个知识点非常清晰、明了、简练, 可以说是非常符合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 也非常方便教师的授课。

3.1.2 参考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学》 (第2版) 有待完善之处, 比如编排方式仍按传统的章节进行, 没有体现出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的理念, 当然这也是现在众多教材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 教学理念的更新总是快于教材的出版。基于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选择了一些较好的参考教材。如《基础护理技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 本书采用的正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 按学习项目进行编排, 每个学习项目又分若干典型的学习任务, 本书可以说总体是比较符合先进的教学理念的。

3.1.3 实验辅导教材

在实验教学上,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 应研究反映基础护理特点的实验模式, 加强临床实用价值探索, 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并按这种思路编写的实验教材, 如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邢爱红主编的《基本护理技能实训教程》等。

3.1.4 辅助资料

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一些辅助资料, 如《执业护士考试辅导用书》和《基础护理学习题集》, 便于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利于促进学习主动性。同时为更好地了解护理学前沿的知识和研究, 授课教师还应参考一些学术杂志:《护理研究》《中华护理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卫生职业教育》等,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以便更好的教学。

3.1.5 网络资料

建成课程网络资源, 如学校内部录制的操作录像、图片、视频、光盘、网络版课件、电子教案等几乎涉及护理学基础所有内容, 并制作与基础护理学课程相配套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电子教案、练习试题库、网络课件, 保证“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施, 建设基础护理学精品课。

3.2 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基石, 应重视护理师资培养, 制订教师培养计划, 通过参加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课、讲课、说课等形式,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进修, 并在假期安排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实践, 保证双师素质教师在90%以上[8]。并及时聘请自临床一线的副主任和主任护师来院兼职教学, 他们多年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院校合作的课程建设中, 一直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3.3 实训环境

3.3.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3.3.1. 1 硬环境的建设

成立护理实践教学中心, 建立现代化的多媒体示教室及各类实训室, 并配备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

3.3.1. 2 软环境的建设

作为高职院校, 必须加强校企合作, 做到工学结合,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除了做好各种硬环境的建设外, 还需加强软环境的建设, 使整个实训环境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形成一定的文化环境。实训门前的穿衣镜时刻提醒着师生要注意仪表仪容;走廊里的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们的话语激励着老师们要兢兢业业, 一生拼搏, 把毕生精力献给护理事业;实训室墙壁上的各种操作流程图和规章制度, 又让老师和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严谨和责任。

3.3.2 校外实习基地

应与校外优秀医院紧密合作, 使之成为校外实践基地。应多为三甲医院, 因为此类医院患者多、病种多, 医疗新器械与设备先进, 医护人员技术水平高, 能充分满足学生见习和实习的需要。

4 课程实施

4.1 教学模式

基础护理学主要采取的是“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系统、扎实的操作技能,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1.1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4.1.1. 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 包括课前诊断性测试、导入新课、课时目标、教学过程与内容、课堂小结、课时达标评价与反馈矫正这几个环节。如课前诊断性测试, 即复习旧课应方式必须多样, 必须以学生为主。理论知识可以提问, 操作就必须要么让学生回视、要么以情景剧或小品的形式表演, 或者采取“缺陷教育”, 老师在演示操作的时候故意做错一些错误环节, 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导入新课要做到“新、奇、准”,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案例、图片或视频等影像资料;课时目标: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三位角度制订;教学过程与内容应改变传统的三段式教学, 即先讲、再示教、最后练习的方法, 而是边讲边教、老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动手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思考;课堂小结重点、难点必须使学生明确。

4.1.1. 2 实践教学

包括教师演示、学生仿真实训、学生全真练习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不是孤立的, 也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老师边演示学生边模仿, 学生边操作老师边纠错, 学生边练习老师边指导。

4.1.2 教学模式的深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外, 也可以同时做到一体化, 课堂搬进实训室、实训的效果再反馈至课堂, 这样才达到了“教、学、做”真正全面结合。

4.2 教学方法

当今的高职教育理念是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如: (1) 角色扮演法:通过护患角色的置换, 加深护生对操作的认识。 (2) 演示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操作要点, 学生边理解边回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9]。 (3) 病例讨论法:通过对典型病例的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PBL教学法。 (5) 情景教学法。

4.3 教学手段

4.3.1 课堂教学方面

4.3.1. 1 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

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 使护生有直观而想象的认识, 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护理职业认同感。多媒体使用率应达100%。

4.3.1. 2 情景模拟

依托“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和仿真模拟实验室,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场景, 寓教于情、寓教于景,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4.3.2 实验教学方面

4.3.2. 1 真人真做

尽最大可能开足实验课, 尽量真人真做, 如搬运患者、床上洗头、氧气吸入、各种注射法及静脉输液法等尽量真人真做。通过真人真做, 使护生在锻炼技能的同时增强爱伤观念和人文情怀。

4.3.2. 2 实行全天开放式教学

护理学实验室实现全天候的开放, 从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从反复的实训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3.2. 3 护士节举办护理技能大赛

每年举行512国际护士节护理技能大赛, 以此为契机, 在锻炼操作能力的同时, 锻炼同学们的心理素质, 团队合作精神, 也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 带着兴趣学习会极大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4.3.2. 4 参加省市护理技能比赛

积极参加省市各种护理技能比赛, 既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水平, 并以此为契机, 督促老师们发现不足, 借鉴和吸收兄弟院校基础护理学的优秀教学成果, 不断学习基础护理学新知识和新进展, 跟紧时代步伐,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 使教学不断创新, 真正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4.3.2. 5 辅助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系统,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4 考核方法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其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应重视对考核方法的研究和改革, 主要表现在以全程考核代替原来的期末考核, 并强调护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 其中理论试卷成绩占60%;技能操作成绩占40%, 而技能操作又包括护理技能测评占20%, 护士素质测评占10%, 沟通能力测评占10%;将护士素质考核融入技能考核中, 极大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 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教学效果

5.1 学生评价

应注重护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反馈, 于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均要进行教评, 可以发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也可以直接填写意见和建议。

5.2 校内外评价

校外护理专家评价, 校内教学督导评价。

6 改革思路

6.1 情景教学进一步深化, 促进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单一操作的情景教学应该往综合操作的情景模拟, 如: (1) 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改良技能考核, 融入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急救技术融入氧气吸入和输液技术,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抢救融入吸氧、体位、输液、注射等。 (2) 本学科与各专科护理学课综合, 形成综合性实训项目。

6.2 校企合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共同开发课程标准, 制定实训教学计划等

与医院进行深部合作,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做到校企一体, 充分发挥医院的主导地位, 参与、指导专业建设, 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考核办法等的制定, 以及外聘教师的选配、考核、培养等全方位拓展合作范围。

6.3 加大教师科研的力度和深度, 促进本专业、本课程的内涵发展

科研是生命线, 对课程建设起着促进、指导的作用, 优化课程的内涵发展, 可以从科研立项的机制体制、奖惩办法、考核办法进行针对性建设, 使科研真正为教学服务、为课程服务, 进而为专业建设服务。走出目前大多数教师科研意识淡薄, 或是科研只为晋级所用, 或是为了做科研而做科研, 缺乏实践意识、实干意识、创新意识的怪圈, 形成良性循环[10]。

总之, 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每位承担基础护理学课程教授任务的老师必须秉持“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和态度, 不断探索、不断专研、不断实践, 全面创新和完善课程建设。

摘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做到四个加强, 即加强课程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专业改革, 以及模式的改革。而课程建设又是专业改革的核心, 是模式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基础护理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性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条件、教学效果、课程改革这六个方面进行全面创新研究, 才能突出其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利, 王秀红, 肖霓, 等.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99 (8) :132-133.

[2]王艳华, 迟晓华, 朱蓝玉.加强课程建设探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新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8 (3) :39-40.

[3]郭鹏.如何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4) :180-181.

[4]宋艳苹, 母文杰.基础护理操作训练中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护理教育, 2010, 25 (21) :75-76.

[5]陈美莲, 刘雪辉, 黎慧.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的做法[J].求医问药, 2012, 10 (8) :393-394.

[6]刘莎.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2012, 10:382.

[7]叶晓芹.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10) :90-91.

[8]林静.对《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教学的设想[J].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 (5) :558-559.

[9]井坤娟, 王彦, 杜少英.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0, 27 (6) :90-92.

护理学研究生 篇10

1 资料

近几年, 有3个版本的护理学基础教材面向普通中专护理及助产专业 (见表1) 。

2 对比分析

2.1 章节分布与授课学时数对比 (见表2)

由表2可知, 2002年版教材共23章, 其中概论部分8章, 技能部分15章;2005年版教材共27章, 其中概论部分11章、技能部分16章;2008年版教材共21章, 其中概论部分6章、技能部分15章。在授课学时数中, 概论部分:学时数与章节数成正比, 3个版本基本一致;技能部分:2008年版教材达到了实践课与理论课学时数比为1∶1的程度。

2.2 内容增减对比

2.2.1 概论部分由表2可知, 3版教材中内容一致的章节是: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 甚至2002年和2008年2版教材在排序上也是一样的。这体现了各版教材概论部分的理论基调在大的方向上一致, 基础章节和重点章节基本相同。2005年版教材章节数最多, 内容涵盖面最广, 其中“第六章:护患关系与沟通”“第九章:健康与疾病”“第十章:卫生服务体系”都是其他2版教材中没有的, 并且“第一章第三节:护理工作的展望”“第七章第四节:医疗事故的处理”也是新增内容。其中“第六章:护患关系与沟通”“第七章:护理与法”“第九章:健康与疾病”属于知识拓展内容。2008年版教材缩减了很多内容, 仅6章内容且变动较大, 与2002年版相比, 删减内容有:“第二章第三节:护士行为规范”“第三章第三节:整体护理”“第四章:自理模式和适应模式”“第七章:护理与法”“第八章:护理伦理”“第十一章:病区护理管理”;更改内容为:“护理学的性质、范畴”由第三章提到第一章第二节, “护理病案”由概论部分第五章放到技能部分最后一章 (第二十一章) ;增加内容为:“第六章:护理安全与防护”。

2.2.2 技能部分由表2可知:

(1) 在章节总数上, 3版教材技能部分大致相同, 2005年版教材比2008年版多的一章内容为“第十一章:过敏实验技术”, 实际上是“第十五章:药物疗法”内容之一。 (2) 在章节排序上, 2002年版教材与2005年版教材保持一致, 而2008年版教材有了一定变动, 如“冷热疗技术”由“饮食护理技术”之后放到了“静脉输液与输血法”之后。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这一位置的变更使整个教学更为连贯、流畅。况且“饮食护理”与“排泄护理”这2章内容都是消化系统护理及操作知识, 2章位置安排符合生活常规。 (3) 在章节标题描述上, 2005年版教材与2002年版教材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把标题中的“病人”改成了“患者”, 在第四章和第六章均加入了“技术”2字。而2008年版教材把标题中的“患者”又重新换成了“病人”, 这一变化笔者认为没有太大推敲价值, 因为“患者”与“病人”只是称呼上的不同, 如果从专业角度推敲, “患者”更为恰当。但要注意的是称呼应保持一致。同样, 教材中的第二个变化体现在“技术”2字上, 编者把能删除的“技术”都删除了, 体现了编者的细致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护理”与“×××护理技术”在概念上属于包涵与被包涵关系, 并且“技术”范围较窄。鉴于此, 笔者建议把“冷热疗技术”改为“冷热疗护理”。 (4) 在目录表述上, 2008年版教材更为详细, 以三级标题展示, 便于翻阅和查找, 而其他2版教材只以二级标题呈现, 略显简单。 (5) 在知识拓展上, 2008年版教材在“第十五章:药物疗法”中新增了“第六节:局部给药法”, 这节内容说明给药途径不仅有各种注射法, 还有其他方法, 并且这些方法在临床中较常用, 尤其是在妇科和五官科。“第十九章: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抢救技术”中新增了心肺复苏术, 其作为一项现场急救技术正越来越普及。 (6) 在小节排序上, 2008年版教材存在不足之处, “病人清洁的护理”一章中, 把“卧有人床更换床单法”放在了“第四节:晨晚间护理”一节里, 这样的排序易让学生造成“卧有人床更换床单法”属于晨晚间护理内容的错误认识, 而实际上只要病人需要, 这个操作随时可以做。因此, 笔者认为前2版教材对这一内容的章节位置安排较合理。

2.3 各版教材特点分析

2.3.1 2002年版教材2002年版教材编写优点:

教材指导思想旨在全面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强化护理理论知识基础, 内容涵盖面广, 体现了护理学科多元化融合的特点, 贯彻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1) 不适宜护生自学或自我反馈。教材中既没有学习目标和要求, 也没有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更没有课后思考练习题或配套的复习指导。 (2) 图、表较少, 纯文字性的内容较枯燥, 不便护生识记。 (3) 重复内容较多。 (4) 缺少学时分配建议, 致使教师在制订学期授课计划时缺少参考依据。

2.3.2 2005年版教材这版教材在板书设计、章节选择和分布上与2002年版教材有很大不同。

其优点如下: (1) 涵盖面广, 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 (2) 图表量大, 全书有大量图表进行补充说明, 便于护生理解与识记; (3) 举例多, 一些章节加入了大量病例或案例并进行分析, 既丰富了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 , 又提高了该教材的临床实用性, 便于护生理解与记忆; (4) 每章节后提出了学习目的、要求及课后思考题, 便于护生自学或自我反馈; (5) 有学时分配建议, 教师制订授课计划时可作为参考依据; (6) 教材“第七章:护理与法”中新加入的“医疗事故的处理”内容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 体现了力求与临床“零距离”的教学宗旨。当然,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 (1) 知识涵盖面广, 导致章节过于冗长, 且忽略了与其他相关教材的衔接和互补, 出现多处重复, 如概论部分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内容与该教材技能部分第一章内容有较多重复, 使教材欠缺连续性; (2) “第九章:健康与疾病”是新增章节, 其理论性过强并与“第二章:护理学的基本概念”部分内容重复, 笔者建议删除。

2002年版与2005年版这2版教材都贯彻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 但忽略了该教材与其他相关教材 (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护理文秘、护理伦理、社区护理、护理心理学等) 的联系, 相关教材与该教材应同步学习, 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教材部分章节重复, 如“护士素质、角色功能和行为规范”章节与《护理礼仪》教材内容重复;“护患关系与沟通”章节部分内容与教材《护理人际沟通与技巧》内容重复;“卫生服务体系”与“病区护理管理”章节内容与《护理文秘》教材内容重复。这种重复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 浪费课时并导致技能部分课时紧张; (2) 重复学习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排斥感; (3) 受课时及教师教学能力局限, 导致某些内容只是“点拨”而达不到“精讲”程度; (4) 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提高, 使教师备课难度增加。

2.3.3 2008年版教材 (1) 该教材总结并继承了前2个版本教材的优点, 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了编写特点。

该教材定位于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以培养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教育目标, 强调“宽口径、重实用”教育思想, 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 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原则。 (2) 该版教材将《护理概论》和《护理技术》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 整合为《护理学基础》, 更能体现出知识的整体性与连贯性特点, 在内容上循序渐进, 更符合中职生层面的知识需求。 (3) 教材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要求, 依据“必需、够用”原则, 力求内容精练实用、详略得当, 教学目的明确, 使护生易于学习和掌握。尤其是概论部分更具实用性, 章数的减少使理论课学时数减少, 以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在校期间重点培养护生动手能力, 要求实践课与理论课学时数之比大于或等于1∶1。 (4) 该教材重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技能部分在技术操作内容上以表格形式呈现, 将内容分层次、分步骤叙述, 有利于护生记忆和掌握。 (5) 该教材中链接了本专业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方法, 丰富了学习内容, 拓宽了护生视野, 同时也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6) 该教材共有插图184幅、操作流程表76个、表格39个, 较前2个版本更充实。 (7) 教材后还设置了实践指导和教学大纲。 (8) 该教材采用双色套印, 将标题、学习重点和难点、重要知识点及操作程序、表格、知识拓展部分印刷成柔和而醒目的粉色, 更为人性化, 既吸引了护生注意力, 又便于护生识记和掌握,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9) 该教材配有电子课件及辅助教材《护理学基础学习及实习指导》, 有助于教师教学和护生学习。并且这些对应式习题顺应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命题要求, 以选择题为主, 题量之大、题目涵盖面之广超过了以往的配套习题册[2]。新版教材在大纲内容以及表现形式上都体现了新大纲、新要求的编写理念。在内容上也尽可能改善临床实践与教学严重脱节这一状况, 因此, 新设备、新理念、新的用物以及新操作在教材中随处可见,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见表3) 。

3 总结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 每个版本的教材虽然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也都有其显著的优势。教材编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动态过程, 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加适合教学实际, 满足社会需求。就目前来看, 2008年版《护理学基础》作为中等护理专业基本教材比较适合, 至于它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补充, 也可以在再版时修改。

参考文献

[1]金中杰, 黄刚.新计划新教纲[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7) :7~12.

护理学研究生 篇11

[关键词]Delphi法;高职;基础护理学;重构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12-03

《基础护理学》是高职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也是高职护理教育的必修课程,其包含了培养护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能力的主要内容[1],其教学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基础护理学》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分离,在校所学侧重点与临床工作过程有一定的差距,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与临床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所培养的学生临床适应期延长。本项目拟根据目前医院里的临床工作过程对《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操作课与理论课的比例等内容进行调研,使《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与临床护理岗位需求一致,培养适应护理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我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定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专家的选择

德尔菲法是一种经验性研究方法,需要所选专家在该领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及较深厚的专业功底,专家的选择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2]因此,本研究应邀专家对护理教育领域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了解,能够对本研究提出正确的评价意见和有价值的判断。本研究小组分工协作,每人根据德尔菲法对专家的要求遴选几位专家,共20位专家参与本研究。参与本次研究的专家均符合以下条件:1.专家来自全国的各大医院和高职高专护理学院;2.从事基础护理教学、临床护理教学与医院护理管理工作10年以上;3.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4.自愿参与本研究;5.各位专家就本研究课题互不商讨,并遵守本研究的其他规定。

(二)函询表的制定

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本校课程标准及整体教学设计,结合国内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形成函询表的雏形。选定10位专家进行预调查,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正函询表。

(三)函询过程

函询表以E-mail的方式送交给20位专家,并将教材邮寄给每位专家。第一轮函询表内容分三部分[3]:第一部分是对专家一般情况的调查,包括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务、职称、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专业方向、对调查内容的熟悉程度;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并对如何回答问卷做出了说明;第三部分是对课程内容重构的调查,调查表按照本课程实际教学计划制定,征询高职《基础护理学》课程应开设的章节、章节内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临床护理的发展及其重要性,并附有备注,供专家写明原因或建议。第二轮将第一轮的专家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形成第二轮函询问卷,主要函询课程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第三轮将前两轮的专家意见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寄发给各位专家,供专家分析判断,提出新的论证意见,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结果。[4]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prism和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一)函询专家的一般情况

本课题研究选择的专家涉及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3个领域,专家范围包括浙江、山东和广州地区医院内外10余家单位。专家知识结构层次较高,工作单位是三级甲等医院的占90%,其余10%中一人为二甲医院,一人为高职护理教育教师,在读护理硕士。本科学历占100%,研究生学历占15%,高级职称占25%,中级职称占75%,专业领域工作时间10年以上的专家比例为100%。经过调查所有参与该研究的专家积极性都非常高,都能及时反馈调查信息。

(二) 函询表的回收情况

(三)《基础护理学》教学内容调查情况

课程内容根据重要性等级进行赋分[3],“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分别赋予4分、3分、2分、1分,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各章节的x±s,将统计值≥3分的内容定为重点讲授;将统计值在2分~3分的内容定为一般讲授;将统计值在1分~2分的内容定为自学,统计值为1分的内容删除,统计结果如表2。

(四) 教材各章节理论课与实践课时

根据本校人才培养计划,本课程总学时实为122学时,调研前理论课时为65学时,学生实践操作为57学时;经过调研理论课时缩减为58学时,实践课时增加为64学时。[4]如图1所示,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调研前后的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P<0.05)。

三、讨论

(一)教材各章节内容的重要性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章绪论(0.9±0.22、1.03±0.49)、第四章第一节舒适(1.83±0.72)分值都较低,这说明其在整个教材中的重要性要低。而且第一章绪论里的内容与护理学导论里的内容有交叉,容分值都比较高(≥2),这说明其在教材中占的地位比较重要。其中分值大于3的需重点讲述,比如医院感染这章,专家给的分值都较高,统一为4分,这说明这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在临床上非常重要,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分值小于2的可以自学或以见习的形式学习,比如医院和环境这部分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医院见习。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以上研究的结论。

(二)部分内容过时、滞后于临床护理,需要更新

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护理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目前《基础护理学》教材里部分内容还延续十几年前的技术和观点,这些内容在临床护理中已经淘汰甚至被禁用,比如“清洁、消毒、灭菌”这部分内容里还有煮沸消毒法和阳光曝晒法。经过专家调研,需要果断将这些内容更新,具体更新内容见表4。

(三)有些章节可以考虑删除

高职护理教育目前多采用“2+1”模式,即在校学习相关理论和技能两年时间,一年临床实践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短,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必要的技能,必须将课程之间的交叉内容和临床上已淘汰的知识删除,所用教材不必面面俱到,有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在以后的实习和工作中自然会有渗透,所以不必赘述。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精华内容和必备的技能。

(四)根据工作情境序化教学内容

将更新精简之后的教材内容按照临床护理工作的情境进行序化,形成一个有逻辑联系的整体,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岗位适应性。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有研究[5]认为,临床护理工作情境可以分为4个,然后根据工作情境将教材内容分为门急诊护理、入院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护理、出院和临终护理5个学习情境,将每个学习情境细化为若干个工作任务,最后根据临床护士工作过程中所要求的必备技能,确定工作项目,将工作项目贯穿在工作任务中。根据该思路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序化,形成一本教学内容逻辑化和符合护生认知特点的教材。

[ 参 考 文 献 ]

[1] 余晓云,张建欣.高职高专《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2007(18):1666-1667.

[2] 杨小平,秦柳花,王惠珍,等.Delphi法确立临床护理专家

的资格认证方法[J].现代护理,2005(6):411-417.

[3] 董丽芳,董燕艳,周亚红.应用Delphi法重构高职《精神科护理》课程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5):1257-1259.

[4] 徐志晶,夏海鸥.德尔菲法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8(6):78-80.

[4] 何利,王秀红,肖霓,曾丹.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18):132-133.

[5] 柳丰萍,邹叶青,徐志平,等.全程工学结合式《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J].护士进修杂志,2012(11):994-996.

[6] 邓辉胜,何英,李璐畅.多层次临床实习学生临床实习教学方法探索[J].大学教育,2013(2):86.

护理学研究生 篇1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四川成都某护理学院四年制2007级护理本科乙班。该班共87人, 其中女生71人, 男生16人, 年龄19~24岁。

(二) 研究方法

1前期准备

(1) 确定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

以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 [2]从基础护理学中选择那些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较易理解和学懂的内容作为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内容, 例如休息与活动、饮食与营养、患者的清洁卫生等章节中的部分内容。而对那些专业性强, 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或陌生的内容, 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法。

(2) 做好学生准备工作

在讲课前2~3周组织召开班干部、学生代表座谈会及全班学生见面会, 重点了解该班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业余时间的支配等情况, 对拟实施的新教法给予介绍, 明确意义, 解答疑问, 消除顾虑, 使学生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2研究方法

(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采用第二军医大学姜安丽教授编制的“护理专业自主学习能力量表”, 在新法教学前后以不记名方式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量表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分量表组成, [3]共有28题采用Likert量表的5级反应制, [4]每题的分值范围为1~5分, 得分范围在28~140分。

(2) 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行任课教师指导下的课代表牵头、小组长负责的管理机制。87名学生以电脑随机抽取法并兼顾异质性分组, 调整分成10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有8~9位组员。学生参与的具体教学内容被机会均等地分配到小组, 制定出授课计划 (含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小组授课的成绩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纳入个人平时成绩考核。

(1) 学生参与理论教学的方法

各小组承担的教学内容在组内再分工, 每2-3名同学负责一个小板块的教学。小组集体备课, 课前1周试讲, 教师全程给予及时地指导和帮助。为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动力, 正式授课的学生在上课前由任课教师临时抽选, 授课学生的表现作为小组成绩。

(2) 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 基本过程为:熟悉实验课内容→观看教学视频→实验室演练、切磋→发现问题, 再看视频或请教老师→教师审核与指导→学生教学示教→学生评价→教师提问与评价→分组练习, 教师与任课小组成员共同指导。根据每次实验课内容的特点, 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或分段承担教学, 有的扮演护士, 有的扮演病人, 有的是操作的解说者。根据小组中每一位学生的表现综合评定成小组成绩。

(3) 教改后的学生问卷调查

课题组自行设计“基础护理学小组参与式教学法学生调查问卷”, 以不记名式调查学生对新教法的评价。87名学生, 除5人因故缺席外, 82名学生填写并上交了有效问卷。

(4) 统计工具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 教改前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改前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得分情况:见表1

(二) 学生问卷调查相关情况

1学生对小组参与式教学法的认同情况

(1) 学生对小组参与式教学法的不同态度为:非常支持的16人 (19.51%) , 基本支持的43人 (52.44%) , 可有可无的17人 (20.73%) , 基本反对的6人 (7.32%) , 非常反对的无。

(2) 学生对小组参与式教学法成效的看法

学生对小组参与式教学法成效的看法的选择情况见表2。

2学生对小组参与式教学法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看法

学生对小组参与式教学法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选择情况:见表3、表4。

三讨论

(一)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参与式教学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 是与他主学习、被动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2,5]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教学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6]参与式教学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7]可见, 参与式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 我们确定了在基础护理学课程中采用“小组参与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改革思路, 并进行了积极地尝试。

(二) 小组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分析

参与式教学方法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法;另一种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8]本次教改采用的是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 即在教师的组织管理与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备课而直接参与力所能及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活动,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教改前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得分自身对照结果显示 (表1) , 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和3个分量表分均有所提高。以往有报道提示“护生自主学习能力随着年级的上升仅有轻度上扬的趋势”, [4]而本次研究结果的总分和自我管理能力分提高明显,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小组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其中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分的P>0.05, 未达到有统计学意义的提高, 又表明小组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未达到一个理想的力度, 分析其主要原因, 可能有下列几点: (1) 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传统教学法的被动学习, 也能认同小组参与式教学法 (本次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 但是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的简单和轻松, 突然面对新教法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一时难以适应, [9]不习惯自己主动去探求相关的知识。 (2) 我国高校现状是理论教学大班授课, 学生人数偏多, 加上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的教学内容有限, 虽然是小组集体备课, 但最终能够上讲台授课与发言的学生仅占少部分, 难以真正做到学生人人参与。另外, 各小组只有在本组直接参与教学时才有压力和动力, 才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而在其他小组参与教学时仍然比较被动。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参与式教学对学生的影响面和影响力度不足。 (3) 新法教学学生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大大增加, [9]当学习负担较重, 特别是当有较多考试时, 他们在时间和精力不足的情况下, 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效果都会有所降低。这些存在的问题是以后参与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改革中需要去积极思考和面对解决的, 以进一步提高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成效。

*P<0.05

(三) 学生对小组参与式教学法基本认同, 对参与实验教学的认同程度高于参与理论教学

表2和表3的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小组参与式教学法基本认同 (非常支持和基本支持的学生占71.95%) , 对参与实验教学的认同程度高于参与理论教学 (表3中认为非常有成效和基本有成效的学生比例:实验教学73.17%, 理论教学37.80%) 。分析其原因, 实验教学是在多个实验室开展的小班教学, 能做到学生的人人参与, 教学以演示为主, 内容相对小而单一, 学生课前在实验室反复演练, 能够及时切磋讨论和密切协作配合, 并可将多门护理人文课程 (护理美学、人际沟通与交流等) 所学知识融入其中, 趣味性强, 示教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个人压力小, 容易驾驭, 示教效果较好, 成就感突出, 因此学生认同度高。而理论教学由于是大班授课, 小组中只有部分学生能够上讲台, 不能做到真正的人人参与, 有些学生虽用心准备却没有一展自我的机会, 积极性受到影响, 而且课堂讲授是个人性的, 对讲课学生的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更需要良好的语言及非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一定的授课技巧及授课内容相关知识的积累, 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难度较大, 故而学生的认同程度低。

(四)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小组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 使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从以往被动性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性的学习。无论是参与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 学生们都成了教学中的“教”的实施者, 一下子有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为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一改以往的课前“按兵不动”, 上课“只管到位”的被动、沉寂状态, 空前地“动”了起来。合理安排时间查阅资料、制作PPT、观看教学视频和实验室反复操作演练以及小组集体备课与试讲, 不仅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和动耳, 而且小组同学间的平等身份使他们敢于质疑, 大胆发言, 小组参与教学过程中充满了争论与切磋, 学会了团结与协作, 使学生许多良好的意识得到增强, 诸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表3、表4调查结果显示, 锻炼自我和合作意识增强的学生比例最高, 达到85%左右, 树立自信和团队意识增强的比例也较高, 接近80%;表达能力提高的学生最多, 比例高达91.46%, 理解力与分析归纳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的学生比例也较高, 达到75%左右, 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比例也有65%以上。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系列学习能力, 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之一, 它的培养和提高与综合素质中其他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相辅相成的, 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小组参与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备课后参与教学, 不仅直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也具有通过对学生其他意识和诸多能力的影响而间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积极作用。

(五) 师生间的联系与互动大大增强,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 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 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参与教学进行全程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帮助, 另一方面学生为了上好课, 在认真备课、仔细研究教学内容时, 有了更多的问题需要向教师请教与交流, 师生之间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和时间明显增多, 联系和互动大大增强, 密切了师生关系, 有利于教师更直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此外,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 更延伸到了治学态度、做人做事等诸多方面, 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长远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世宏.试论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因素[J].基础教育研究, 2002, (4) :24-26.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208.

[3]林毅, 姜安丽.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的研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6) :1-4.

[4]林毅, 姜安丽.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11) :50-52.

[5]刘晓东, 张文皎.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J].教育与职业, 2006, (8) :22-24.

[6]周红, 敖薪, 王月云, 等.参与式教学法在护理基本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3) :103-105.

[7]娄祖安.参与式教学法的涵义及特征[J].科技信息, 2009, (25) :13-31.

[8]蔺永诚, 刘箴.参与式教学法——高校课堂教学中值得推行的教学方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10 (1) :107.

上一篇:住宅性能认定下一篇:协作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