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思考论文

2024-05-18

写作的思考论文(精选12篇)

写作的思考论文 篇1

前言

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当下社会卷入了信息化的漩涡, 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开发和普及使得人们的表达无处不在。博客、微博、微小说、腾讯空间等面向大众化又极富娱乐趣味的网络平台出乎意料地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写作的欲望。在网络上, 他们任意抒写心声, 或是天马行空、或是娓娓道来、或是慷慨自昂……我们简直不能相信, 人人都在写作, 这是一个泛写作的时代。正如韦斯特所言:“写作包围着你。”

这对处于失语状态的中国社会而言, 似乎是一场我们等候已久的甘霖, 然而我们很快发现, 这不过是一场群体性的狂欢, 还是难逃物欲化、类型化、模式化的宿命。我们的思想也正前所未有地面临各种各样的外在观念的笼罩和侵袭, 我们有时甚至分不清何者是自己的思想, 何者是他人观念的植入。我们现今所面对的外在意识, 我简单概括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市场意识。二是政治意识形态。最后一种是中国强大教育体制下的教学观念。

在这三种思想的控制和影响下, 写作者大都处于失语状态, 难见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主体。现在我们主要侧重从教育体制下, 写作视域中主体性缺失这一角度入手, 逐步思考如何发现自我、找到自我, 试图让写作摆脱传统制式的思维模式, 让写作回到写作的本质, 使写作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现之旅。

一、写作视域中主体性的缺失

在中国, 受八十年代“主体性”争论和呼吁的影响, 对于“主体”一词的理解, 人们更多地强调个体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一面。”近年来, 对于写作主体一词的定义又回到了“写作的人”。不管主体这一词指的是写作者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还是写作主体, 它在当前的中小学生的写作中大多都是缺席的。写作者对于写作缺少自觉性和能动性, 大多属于被动写作。“写作的人”没有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进行创作。

而写作者的缺席是因为应试教育或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写作的自由, “他们不由自主地被纳入了强大的前提预设和思想惯性, 久而久之, 真正自由地表达就困难了”。而这强大的前提预设和思想惯性指的就是中小学作文写作具有十分明显的模式性, 由此导致现下中小学生的写作千篇一律, 百花凋零。写作严重缺乏自主性和发现性, 学生内心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他们的自我被重重的枷锁压制, 被很多外在的物质、欲望、功利诉求等层层包围,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看不到自己。为父母的期待而生, 为他人的眼光而活。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扮演、身份认同这些能量, 把我们的生命能量团团围住, 也隔绝了爱、喜悦与和平。很多人自我处于失落状态而不自知。现在中小学生的写作并非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自我创造、自我表达的过程, 而是一个从有到有的过程。他们的立意思想是社会大众的思想或是来自所读的书籍文章;他们的谋篇布局是来自教师的谆谆教诲;他们的语言是现成文章的打乱重组或是直接取用……可以说, 写作主体体大多处于失语状态。

想要在写作中发现自我, 挖掘主体的心声, 离不开对客观世界和自我本身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家庭教育、教育体制、政治意识形态、物质欲望、名利等都是遮蔽主体观察力、感受力和想象力的阴霾。尽管他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都一直在改变, 但是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感觉。因着不科学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它或许被遮蔽、被忽视、被压抑了, 但它仍没有消失, 一直隐藏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主体自我发现的可能性

(一) 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

首先要学会观察, 要找到自己的感受, 把自我从套话中解放出来, 这就是要解除社会意识和集体意识对自我的压迫。张洁在《方舟》中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 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 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即以我观万物, 万物皆着我之色。观察对象在人头脑中所抽象出来的特质并非真实的, 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自身的想象, 即人内心的想法加诸外物, 又通过感观接受返回头脑之中, 形成意识。而人们对外物的观察, 最终要回归到对自我的观察。观察是一个和自我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一切外在之物都将着上我之色彩, 如刘勰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自我的观察者只能是“我”, 只有“我”才能意识到自身内心的想法。自我观察实际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挖掘, 通过内观, 我们可能会发现被表面想法所掩盖的更深沉的想法, 从而发现自我, 找到自我。

感受, 用王蒙的话说:“一个指的是感觉, 对于生活有非常敏锐非常丰富的感觉;一个指的是感情, 对生活有火热的感情。感觉, 包括人的身体和五官从客观世界得到信息和反应。感情怎是把这些反应统一起来的情绪。”因为有心, 所以才有感受, 否则世间万象不过是一个定义而已。在这里, 我们以下雨为例:

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人会知道“天下雨了”, 空气湿度会增大, 温度会相对降低,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但是对用心去感受的人而言, 在炎炎夏日, 落下一阵倾盆大雨, 他会看到乌云越来越密, 向一个地方聚拢来, 使整片天空的墨色深浅不一、浓淡相宜, 简直就是一副意境悠远的中国水墨画。不一会儿, 雨落下来了, 刚开始它们只是三三两两地悄悄落下, 雨珠如豆子般大小, 不是像绿豆, 而是像黄豆。瞬间, 好像“先锋”探完了路, 雨珠赶集似的落下啦, 我们甚至可以看见炙热的大地冒起一阵淡淡的烟气。静心去听, 我们还可以听到大地发出些微嗤嗤的响声。大雨渐稀, 经过洗礼的天空蓝得纯净清澈;原本被炙烤得蜷缩的树叶也偷偷地伸了个懒腰, 刚刚梳洗过的鸟儿的歌声也愈见清甜。这不单单是下雨, 它引起的是一种欣赏的愉悦甚至是感动。从这些感受中, 我们又可以看出主体内心的宁静和愉悦以及他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向往之情。可见, 人们的感受来自于生活, 最终要回归于自我, 只有增加内心的灵性, 对外物的感受力就越强。而增强感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添内心的灵气。

“如果说作家的观察主要是为了寻找客观对象的主要特征, 那么作家的感受力就主要为了探索自我感情的主要特征。形象感染力并非来自这两种要素的简单相加, 而是这两者形成某种特殊结构的功能。”这也就是说想象并非简简单单地来源于观察与感受所得。想象要摆脱此时之自我, 突破个体意识经验的局限, 以适应无限广阔的生活。闭上眼睛, 做一天的盲人, 你会发现伸手不见五指的痛苦;想象你是一个乞丐, 想象他的心理、动作、语言, 你可能会发现你身上也有着自卑、肮脏、懒惰等特点;想象你是一只狮子, 想象它在捕猎时的动作、呼吸, 想象你将猎物开膛破肚、拆吃入腹, 你会发现你也有着狮子般的敏捷、聪颖、血腥、残忍等特点, 在想象中, 人们不断地突破自我, 忘却自我, 其实也是在发现自我, 开拓自我。落实到写作中, 我们对人物的描写和塑造就要根据他自身的特点进行想象, 而不是局限在自我的经验之内, 通过观察和感受, 我们可以描绘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物。

通过增强心灵的观察力、感受力与想象力, 我们寻求的是主体的强大。只有学会观察、感受和想象的细微化、心灵化、深度化, 我们才能看到世俗眼光所看不到之处, 我们才能聆听自我内心的声音, 才能实现写作主体自我的表达。这既是对于上文所提到的个体失语和主体性缺失的尴尬境遇的一种突围, 更是对于发现自我, 挖掘自我的本源之思。

(二) 去成见化, 自我主体的回归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你是用不偏颇的眼光纯净地观看事物本来的面目吗?还是受了老师、朋友、敌人、书籍、报纸、广告、电视、音乐、文化等无数的影响, 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镜来看待生命?”我们许多的观看与联想正是受到了种种外界观念的影响:人们看到双飞的蝴蝶, 就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看到小鸟就想到天空;看到白马就想到唐僧……这不正是长期以来口耳相传、耳濡目染所造成的结果吗?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也说:“创意的旅程不在于寻找新的景观, 而在于得到新的眼睛”;艺术大师罗丹之所以能创造出令人称奇的美来, 也正是因为他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来。如何看是关键。

我们若是想要跳出屏障, 看到事物的原貌、事情的真相, 就要去除成见, 重新看待事物。画家高更说:“我闭上眼睛, 目的是为了看。”去成见观看的最高境界便是用心来观看世界。只有做到内心的纯净无垢, 排除杂乱观念的控制和干扰, 才能够做到去成见。但以荀子的“性本恶”说以及人的群居生活方式来说, 内心的纯净是难以达到的。那我们换一种可实践的方式来看, 当你失去一种感官作用时, 其他感官作用便会放大, 最能阻碍我们去标签观看的便是眼睛, 若是闭上眼睛, 蝴蝶飞过你的身边, 它可以是行走的风扇、天然的彩妆、大自然的一个吻、可爱的精灵……梁祝的影子随着黑暗而湮没。

人要探求真正的自我, 进行自我定位, 发觉内心的想法, 探讨自我心声, 去成见化观看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摆脱他人眼光的干扰, 从心出发, 重新认识自己, 做到屈伸自如, 从容自在。而用去成见化的方式来观看这个世界, 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向内审视自我, 找到自我, 迎来自我主体的回归, 摆脱以我口言他人之心的现状。

三、总结

笔者写下这篇文章, 是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 它早已不该是应试教育下备受摧残的机械产品, 而应该是与人的心灵, 人的自我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我们更应认识到发现性写作对人自我发现和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写作, 抒发性灵, 增强心灵对最细微之事物的感受与表达能力, 这会比任何陶冶都来得真实与强大。更为实际的是, 笔者希望能为当今仍然死板和枯燥的写作教学敲响一次警钟, 机械化的写作操作手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下学生极尽压抑的内心世界, 无法满足他们自我表达的需求。每位中文教师都应该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 挖掘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自主的写作氛围,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我, 抒发自我, 发现自我, 只有真正迎来自我主体的回归, 写作视域主体性缺失的遗憾才能得以弥补, 才能改变写作之于写作者而言只是不断重复的机械操作这一观感。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苦行, 它可以是一场非常美妙的想象之旅, 一场自我发现的梦幻之旅。

参考文献

[1]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31.

[2]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7年版。

[3]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刘婷.自己之心:自我认识和超越[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5) .

写作的思考论文 篇2

别人的思考

【典型素材】

梭罗:“无疑,别人也能够代替我思考;但是如果她替我思考到了排除我思考的程度,那就不可取了。”

【适用主题】

独立,思考,科技智能的两面性,主观能动性,创新(源于独立思考)

【真题链接】 (天津卷)智慧芯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 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 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 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全国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 脑的信息经过编码储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 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

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波波解读】

关于小学作文写作的思考 篇3

根据目前小学生写作难这一现象,我们应从小学生有必要也有能力写好作文出发,努力创设真实的、宽松的作文写作环境,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与实践中倡导小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培养他们创新语言表达写作能力。

一、结合解题教学指导作文的审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小学生而言,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审题至关重要。审题,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字眼,按照这个字眼来安排文章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不懂得怎样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因此,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的现象非常普遍。怎样让学生学会审题呢?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联系课题,看看作者是抓住课题中的哪一个字或词来展开叙述的。通过启发学生进行题目归类,使他们初步认识课文命题的规律。这样,在经常性的解题与审题相结合的训练下,学生审题能力不断提高,那种文不对题、偏离中心和言之无物的毛病也大大减少了。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打开写作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作家都对写作达到痴迷的程度。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和作文课写作前,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愿意将自己的经历感受写成文字,与别人分享,这样学生笔端才能流淌出飞扬的文字和文思。教师提出作文的内容限制,学生就会打开储藏室的大门,想到和其有关的生活经历。但学生往往思路狭窄,不能放开手脚。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去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真情实感,写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必顾忌思想的单纯,事情的荒唐,更不要害怕同学的嘲笑,这样学生的作文内容才会丰富多彩。

三、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不要忘了教师也应与学生同写。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的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光说不练,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一定能写好,老师都写不好,我们又怎么能写好?久而久之,不怕作文才怪呢,学生哪还会有写作的主动性呢?反之,教师以作文为乐,认真写好“下水”文,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的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学生自然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

五、重视文本模仿

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六、注重写好“两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终极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从而让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读书札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七、注重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非常重视综合性学习,在写作训练教学中我也尝试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体现在“沟通”上,让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相结合。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论坛。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师要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触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与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数学写作的尝试与思考 篇4

数学写作作为师生之间的一种新的交流工具, 有一些数学教师零星地使用, 但从实际情况看, 低年级使用的较多, 高年级使用的较少;实践操作的较多, 理论提升的较少;对于如何开展数学写作教学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对数学写作教学进行了探讨, 旨在抛砖引玉。

1. 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

(1) 写对重要名词的个人定义; (2) 写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 写对某节课的小结; (4) 针对作业或测验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更正; (5) 提供例题并证明; (6) 讨论某个数学法则及其重要性。

如:针对学生的错解, 让学生反思而获得深刻认识是数学写作的较好题材。一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今天我遇到了一题:设集合M=直"线#, P="圆$, 则集合MIP中的元素的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0或1或2

开始我是这样做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即交点的个数为0或1或2个, 故中的元素个数为D.可我错了, 本题的失误在于审题的不慎引起的, 误认为集合M、N就是直线与圆, 从而错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题。实际上, M、N表示元素分别为直线与圆的两个集合, 它们没有公共元素, 故应选A.……

事实上, 一旦当学生在解题发生失误时, 反思型写作常能让学生“一吐为快”, 以警其他的功效。

2. 促进对话交流:

(1) 给教师写便条寻问问题; (2) 列出课堂弄明白或未弄明白的概念; (3) 写关于今天课堂表现的日记; (4) 对某个特定的题目或课程内容记录想法; (5) 准备分组完成某个任务。

如:我曾布置学生给我写一封信,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现摘录其中一位学生的一个段落:

有许多值得我感谢的老师, 你是其中的一位, 是你给了我知识, 是你在我经受失败后鼓励安慰我, 你的恩情滴滴铭记在心头, 当我遇到数学难题时, 你总是细心的给我讲解;当我生病返回学校时, 是你给我补习功课;当我数学成绩下降时, 是你给我鼓励。我仍然深深地记得数学卷子上那一个个大大的问号, 那是在提醒我成绩的下滑, 提醒我要找原因。老师的好还有很多很多。高中快毕业了……

看了这篇作文, 我好久不得平静, 总在想做了这么多年的教师, 此时此刻才感觉到自己是最幸福的, 我没有理由不教好他们, 选择教师我无怨无悔!

3. 发展学生自我监督和反思行为:

(1) 描述使一个问题或难或易的原因; (2) 解释为什么这个答案是合理的; (3) 找出你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以解答; (4) 分析某个人的工作质量; (5) 思考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法; (6) 讨论某类问题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如:在一次练习中, 以等腰三角形斜边BC上的高为折痕, 使△ACD和△ABD折成互相垂直的两个面, 求证BD⊥CD, ∠BAC=60°.

学生的一般做法是RT△ABC中求出BC的长后, 再用面积关系求出AD的长, 用勾股定理求出BD和CD的长, 在折叠后的图形中求出的BC长, 用余弦定理求出∠BAC=.针对学生的做法, 我让他们思考这种解法是否最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通过数学写作, 学生发现: (1) ∠BAC=60°, 折叠后的△ABC必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只须证△ABC为等边三角形;A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BC上的高, 所以, AD=BC=CD, 折叠后△BCD为直角三角形, 则AB=BC=CD, ∠BAC=60°; (2) 发现折叠后的图形中∠BAC, ∠BAD, ∠CAD的关系符合公式cos!=cos!1·cos!2中三角的关系, 即, 从而求出∠BAC。

学生在数学写作的过程中通过三种方法优劣的比较, 使解题方法得到优化。

4. 促进情感的流露:

(1) 写关于数学的自我体验; (2) 写数学在今后社会所起的作用; (3) 讲述数学改变某个人生活的故事; (4) 写什么可以帮助理解概念和什么阻碍数学理解; (5) 记录自己在完成某项作业后的感受。

如:在教学中, 为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布置了学生自拟题目写对数学的感受, 学生完成的程度大大超出我的想象, 看看学生的作文标题:《数学——爱你不容易》、《数学——我为你陶醉》、《数学——我为你疯狂》等等。现摘录一学生的题为《高深莫测的数学》的作文中的一个段落:数学是我最头疼的学科, 数学难学难懂, 有时为了做出一道题恨不得要花费我整个小时, 但数学高考非要考, 数学我想征服你真不容易, 数学你太高深莫测了!……

从这篇作文可以窥观这位同学的厌学程度和无奈的心情, 由此可以对其正确的引导, 鼓励他走近数学, 进而不再害怕数学。

5. 发展问题解决的方法:

(1) 写下问题和解题过程; (2) 写怎样求解一道题目; (3) 写关于不同解法的比较和对照; (4) 描述用某种技巧来解某类问题; (5) 准备一些常规报告。

如:在一次知识小结复习课后, 我布置了题为《运用均值不等式求解最值的若干技巧》, 一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均值不等式是指课本中的不等式: (1) 若a、b∈R+, 则.那么, 在运用它们求最值时, 必须满足“一正、二定、三相等”这三个基本条件, 但在具体的问题中, 这些条件往往不全满足, 这时, 就必须对式子作一定的恒等变形, 使它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现将恒等变形的常见方法与技巧归纳如下: (解题过程略)

(1) 拆项法:若x>0, 求函数的最小值;

(2) 添项减项法:已知a≥b≥0, 求的最小值值

(说明:.)

(3) 系数调配法:若a∈R+, 且2a2+b2=2, 求的最小值;

(4) 平方法:已知0

(5) 取绝对值法:已知x∈R, 求的最小值;

(6) “1”的代换法:已知a、b∈R+, 且2a+b=1, 求函数的最小值;

(7) 三角代换法:已知a、b∈R+, 且2a+b=4, 求的最小值。

通过学生作文中列举的若干技巧, 可见学生已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归纳和收集, 想必运用均值不等式求解最值的技巧必然已熟练掌握。

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点滴思考 篇5

茶陵县界首中学

邮编412400

伍积茂

【内容摘要】

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农村中学很多老师存在把读与写分离,阅读教学贪多求全,重读轻写,写作教学盲目随意等问题。针对此现状要采取开掘读写结合资源,促进读写迁移 ; 以读促写,引导读写结合;激励强化兴趣,培养意识习惯等手段达到读写互利共赢的效果。

【关键词】 读写结合 读写迁移 以读促写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和写作必须紧密结合起来。阅读和写作各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学生能力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除了提升语文素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作文教学服务。而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经从阅读中习得的作文素材、技巧、方法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迁移的过程,所以说作文教学是对阅读教学结果的检验和实践的过程,阅读是吸纳提取的环节,作文是展示运用的环节。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当之处:

一、读写分离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许多的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这可能和课程设置以及语文教学的相关指导性文件有一定关系。语文课程基本上还是分两类: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这样无形中在老师的意识之中就把语文教学分成了好像两种课程,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课堂阅读教学抓住理解不放松,作文课上就作文题目指导学生写作。读的文本和写的要求互不相干或是模糊不相联系。不能从读写结合角度设计处理文本,不能用阅读文本给作文教学提供借鉴示范,潜意识中的分割直接导致读和写的教与学的行为的分离。课外阅读也只是停留于多读的要求,并没有明确的从读到写的迁移要求。

二、阅读教学贪多求全

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是知识储备吸纳的阶段,当然包括写作方面的知识技巧。写作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阶段,作为阅读教学必须要为写作教学提供知识储备,语言储备,写作素材储备,技巧技法储备。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的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都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1、2、3、4......条理清楚,却很鲜见有明确指向作文教学的目标。单就阅读教学来说,这种目标设计大而全、细而精,无可非议。但从整体语文教学来说,这种设计使阅读课型单一,指向目标也相对单一,不利于语文素养能力的整体提升,也使得阅读教学由于阅读目标的细化反而使教师的教学内容繁杂,缺乏了游刃有余的宽松,课堂教学内容多了,师生疲于奔命,课堂实效反而会下降。这种模式化了的目标冷淡了作文教学,抛弃了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游离于作为作文教学示范的功能之外。

三、重读轻写

当前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几十年一贯的方式,每周两节作文课,其余三节或四节为阅读教学。乍一看阅读教学的设置课时占绝对优势,能很好的为写作教学提供借鉴示范,理论上符合广博的吸纳才能熟练的运用的原则。殊不知无意间将两类课型分了个轻重主次。加之先进的理念与滞后的评价制度的矛盾的制约,都直接和间接的导致了教师、学校、教育部门、教学测评机构重阅读和轻写作的现象。作文教学也大多停留于完成每学期“八大四小”的作文教学任务。至于课外练笔没有硬性规定,当然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四、作文教学无计划、盲目且随意性大

虽然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作文分值占得比例愈来愈大,无形中逼迫教师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但大多教师的重视也只是在量上有所要求和行动,没有质的改变,没有从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明确要求。由于课时的限制,就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写日记、随笔、周记等。由于现在课业负担的加重(这是共识)学生未必认真完成,由于是课外的练笔,教师也未能从心理上、行动上把这些练笔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计划,这些练笔是典型的“杂牌军”。师生随意布置随意写,无计划可言。即便是正规军的课堂作文教学,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作文教学的长、中、短期计划目标,想写啥就写啥,没有系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慢,作文技巧单一陈旧。作文成了师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据调查语文示范课教师大多不敢涉足作文教学和这个有直接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课前到课堂课后、从教师到学生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改变,但对读和写之间的关系和如何巧妙结合还是个盲点,相关的论述和指导意见很少见,没有理论上的要求和规定,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头脑中没有相关理论的支持,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行为也自然受到辖制,所以针对此现状,教育工作者不论是理论阐述者,还是理论实践者,更应当先从理论上得到启示指导,让读写结合的理念占据头脑,才能让读写结合实践于教学行为。

以上教学弊端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学,不少的教育先行者积累了不少经验,开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我作为一名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认为不论怎样改,关键看“实效”。既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不能和现有的课程、课时设置冲突,所以我抓住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实践研究,具体是这样做的:

一、寻求开掘读写结合资源,促进读写迁移

首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设计教学目标应有意指向读写迁移。优化阅读教学目标,能真正体现读是为写储备的理念,把作文教学总目标分解,化整为零,一节课训练一个点,文笔优美的文本就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句;写作方法巧妙地文本,就重点体会赏析方法;课文故事性强的文本,则可以训练复述概括;对诗词歌赋类文本则可以训练改写散文;对文本中有留白的部分,则可以结合上下文补写续写;人物描写传神的,就抓住关键语句写法体会习练生动形象的描写等等。这样设计目标,就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又因任务简单,指向明确,有充足的时间,使写作训练落到实处。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把教学重点放在写景方法上;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抓住情节特点,可以仿照原文风格续写,可以改换人称改写,可以补续人物心理活动等等,这种设计和教学形式,明确突出了利用现有教材做学生写做示范的目的,同时也会反作用于阅读教学,促使阅读能力提高,这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材使用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相辅相成。长此以往,就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其次,精心创设情境,促进读写迁移。其实任何一套教材所选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都要根据教材特点发掘出激发写作兴趣欲望的元素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力促文本与学生的共鸣,达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层对话的目的,在教学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原本设计一课时,但当我和学生一同徜徉在冰雪覆盖的茫茫冰原,聆听那肆虐横行的暴风雪的喧嚣,见证了斯科特一行艰苦卓绝的跋涉,目睹了他们一个个相继牺牲,感受到他们坚强不屈的灵魂与绅士般宽阔的胸怀,特别是看到他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可挽回的离我们而去,我们被强烈的感染了,震撼了......,教学进行到这,我觉得到此就此罢手将失去一次绝好的机会,于是我立即改变预先设计,增设了这样一个环节,抓住学生激动、悲痛、崇敬的心情,让他们为这些英雄们写几句墓志铭。学生很快投入训练中,全神贯注的思索着,几分钟后学生们开始举手发言了,他们的发言着实令我激动不已。虽然已经拖堂了,但我和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以下节选几则学生发言:罗瑶:在速度上你们是失败者,但精神上却是伟大的胜利者。陈佳佳:暴风吹不灭你们的精神的火焰,狂雪淹不没你们灵魂的光辉,冰雪下埋葬的是不朽的躯体,高原上屹立的是你们高贵的灵魂。谭莎:世间最低的坟墓里埋葬的却是世间最高的人......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释放了自己,表现了自己,升华了自己。也让读和写巧妙地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学写作,强化读写迁移。阅读教学除了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之外,还有积累词汇与写作技巧的重要目的。所以离开了阅读教学的作文教学是无源之水;离开了作文教学目标的阅读教学是舍本逐末。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强化作文教学的意识和目标,这是达到作文教学目标最有利最高效的途径和方法。好的作文技巧都来源于阅读文本,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虽然他高于我们写作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但这种“居高临下”的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熏陶渐染,最终会成为学生习得的作文语言、表达、构思技巧和能力。我们常说的学生作文既是老师教会的,更是学生学会的应该如此吧。比如学习了《行道树》我们可以仿照这种象征手法,选取一种能引发联想的事物,完成一篇托物言志的作文练笔。学习了《春》一文抓住景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赏析多角度、多层次、多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人景结合的写景特色,写家乡的四季中的某一个季节;学了刻画人物方法的文章,比如学习了《少年闰土》中正侧面结合、对比手法等等技巧后,就可以仿写这类手法等等,在仿写中习得作文写法技巧。阅读教学的文本题目就是作文题目,在对比与示范中既可以仿写,也可以自己进行创新写作。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精心备课,不愁找不到写作情境。诚如是,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很好的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借鉴,阅读教学也真正落到了实处。作文技巧的提高,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之后,又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读和写既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理想化境界。

二、以读促写,引导读写结合 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鲁迅在给赖少其的信中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上观点恐怕不是虚言,其实共同传达了一个信息:广博的阅读对写作有巨大促进作用。文学作品是优美的,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因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诉诸于学生的情感,因此可以激励学生,愉悦学生,使其产生写作的欲望。但是在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能遍览群书的学生为数不多,时间、精力、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因此在有限的条件时间内阅读,方法就尤为重要了,我是这样做的:每周五节语文课(三节阅读,两节作文)都想方设法渗透写作元素,另外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推荐书目的阅读。不论课内还是课外,课堂阅读还是课余时间阅读,专题阅读还是自由阅读,都有意引导读写的结合。具体来说:

(一)课内阅读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处理文本这是先决条件。除了前文所谈的目标的处理之外,课前自我的预习环节要把握好,我所说的预习与我们传统的预习有很大差别,除了要求学生进行一般性的预习,了解作者作品背景、识记字词、概括内容、划分层次结构之外有更高的要求。积累摘抄文中经典语句并适度仿写,积累的词汇可连词成话,对经典句子段落的写法、篇章的结构构思技巧进行初步的点评赏析,并写出读中所悟、所感、所惑。课堂上利用几分钟对学习情况作一定的交流检查。而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突出阅读目标之外,有意引导强化作文教学技巧、素材、语言方面的训练,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当堂训练,或通过学后随笔,改写、续写、仿写等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使读和写自始至终形影不离。

(二)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有力补充,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甚至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超过课内阅读。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本所选文本有限,而课外时间和课外阅读作品相对“无限”。它分为专题阅读和自由阅读。平时我们的阅读仅限于初步了解人物、情节等浅层次的内容,不利于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无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的提高。因此我认为,既然花工夫读了,就应当留下“印迹”,不能走马观花,对写法主题肤浅的文章,没有必要“细嚼慢咽”,对人物传记、文学名著等饱含写作技巧的作品则要“咬文嚼字”,不仅要读要想,还要写好读书卡,做好读书摘记随笔。虽然读的速度慢,但不能用数量来衡量读书效果。对读书的效果检测应当以读的是否深入消化如何,习得方法能力多少,读写能力兴趣提升了多少为准绳。

三、激励强化兴趣,培养意识习惯

任何要付出艰苦劳动的活动,要想长期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必须先要激发兴趣和欲望,逐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意识,然后才能在行为方式上有所呈现。所以读写结合要想长期坚持下去,不停留于表面或是半途而废,只能在兴趣和意识习惯上做文章。从儿童少年的心理特点来分析发现,他们对事情的兴趣和内在意识直接决定了做事情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我们就必须以此特点为心理基础。对他们的活动成果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正面鼓励评价、肯定、引导的方式促使他们能很自信的兴趣浓厚的把这项活动坚持了下来。具体做法如下:

(一)选读、选摘、选登。精选学生优秀习作、随笔、读书札记等当堂朗读专题朗读点评,选摘为文集,选登在校刊、橱窗或其他报刊杂志之上,让学生在收获中体验快乐,提高信心兴趣。

(二)竞赛、评比、展示、交流。用活动来强化学生兴趣意识习惯,我常常定期开展读书卡、随笔、读书札记的作文竞赛和读书交流会、笔友会等评比展示交流活动,常常抓住语文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最精彩的随笔尽情的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对他们的随笔本在两个班级甚至学校内进行交流展示评点等等。以点带面,以优促弱,提高整体水平。

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 篇6

作文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要完全用英语去写作,对学生来说更是谈虎色变,也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最大难题。但是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然而,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不尽如人意,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根据多年来初中英语课堂写作教学经验对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分析。

一、分析初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学生容易受母语的影响。由于初中学生对英语的接触不是太多,对英语的基本句型结构和背景知识还理解不透彻,不能做到灵活运用。所以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就无法用正确的英语语言去表达所要所表达的思想。因为,学生容易受母语的影响,通常在写作时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习惯上用汉语的构思去处理,容易直接把汉语表达语言翻译成英语,从而在平时的初中生写作中出现很多中国式的英语。例如像下面这些句子:“He by bus to go to school; My family has five people ,I am very like them.”让人一看就不符合英语的写作规范要求。

2、学生對英语词汇的积累贫乏,写作起来无话可说。构成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是词汇。学生在进行英语作文写作时,如果脑袋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是无法完成的。因为文章是由不同的段落组成的,段落又是由不同的句子组成的,而句子就需要由各个不同的词汇作基石。没有这些基石就不可能成就高楼大厦,如果一个句子该由8个词组成,而其中有6个词不会拼写或拼写出错,那怎么能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因此,学生要想写好一篇不错的英语文章,就一定要拥有充足的词汇量作基础。而且要注意拼写正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时做到正确把握和正确运用词语的搭配,写作起来才轻松快乐。

3、学生的英语语法知识掌握不够。除了英语词汇是基本要素以外,语法规则和句型也是英语写作中一定得掌握好的要素。大多数初中学生作文中的错误除了词汇有错,大多数错误是指语法上的错误,也就是在表达时句子结构不完整,语法运用不规范,让人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只能运用最常用的S+V+P这样的最简单的句型,有些学生连这些都不会。例如,在学生的英语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Tree is make our air clean”,让Be动词和行为动词同时出现在同一句子中这样的常见错误。

二、对初中生在英语写作存在问题的处理策略

1、加强基本功训练。(1)造句:造句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思维的基本途径。教师要让学生熟悉英语的5个基本句型,尽量让学生了解英语句型与中文表达之间的主要区别。例如:汉语里没有动词的时态变化,英语每个句子中的动词都必须有一套时态的“衣服”;中英文间冠词的用法区别,等等。这个阶段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对学生及时改错,以期培养学生的地道的英语思维和规范的英语表达,为写出整体规范的英语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2)句型转换: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积累多种句型,并且指导学生各种句型的应用特点,以避免学生在写作时只是机械地堆砌句型。(3)连句成文:一篇好的英语作文标准之一就是能够运用比较贴切的连词将句子有机地连接起来,使文章句子流畅,意思连贯,逻辑合理,层次分明。

2、阅读积累,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多数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不太懂得去搜集恰当的词语,也不懂得去谋篇布局,在句型使用上十分简单、单一,句子结构十分松散。因此,在写作前要让学生有充足的词汇量,能掌握好基本句型,并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开始。

首先,让学生熟记英语单词。因为词汇是写作最基本的要素,只有让学生养成正确英语拼写和朗读习惯,让学生每天坚持英语听写和循环记忆英语单词,做到能听写、能默写,能正确区分单词的同义和近义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词汇量为日后所用;其次,就是要求学生能尽最大限度去背诵英语好句子,因为脑袋里有了好的英语语句对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一篇好的英语文章,无论从结构构建上,还是文章内容上,对好的句子是非常渴求的。在背诵好句时,不能一味地去死记硬背,要学会整理句型,活用句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并能大声、快速、清晰地背诵出流利的英语好句好段,在写作中就能一气呵成,对英语写作帮助无穷。

3、“说写”转换,以说促写,增强学生写作能力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说写”转换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以说促写,以写带说。在运用“说写”转换教法时教师可运用任务型活动方式,通过布置任务引导学生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完成,就所学内容展开充分的说,而后转换为写,也就是:说中学而说后写。其中,“说”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复述课文、小组讨论、阐明观点、回答问题等。这样通过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来发展学生“写”的能力。只有学生喜欢说,能够说,才可以更好地由“说”实现由句至段的口头作文,然后实现“写”。

4、从各方面着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要特别重视在听、说、读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通过听来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每单元的Section A或B中都有大量的听力练习,教师要让学生多听几遍,养成边听边记录的好习惯,并能自行将文章中的大意整理出来,这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就是要让学生开口去说,只有让学生做到读得好、说得好,才能写得好,写得准确。因此,在具体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正行说的练习,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下进行说的演练,从而为学生后面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对作文的批改与讲评要重视。作文的批改,可以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于初稿,学生之间可以互改,把合作学习实际运用到写作教学中。小组合作,相互倾听,相互帮助也许比教师讲解更有效果。对于个别学生,可以采用面批面改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于教师来说,也能及时反馈自己的教学效果,讲评作文,主要是收集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加以纠正,有针对性。要用朋友交流的方式来写评语,对学生文章中的新颖之处、语句、结构等加以探讨。写的好的文章可以做范文在班内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

初中数学写作的教学思考 篇7

一、数学写作的教育功能

数学写作之所以被很多数学教师作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素质的主要工具,因其具有以下功能.

数学写作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 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公认写作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所制定的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中指出: “ 数学中的写作也能帮助学生巩固他们的思维 . 因为这需要他们对解答过程的反思,搞清楚在课堂上形成的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正确理解”和“得到正确答案” 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有的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能够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 对于相关题目及其变形也能熟练解答. 还有一些同学对于某些题目虽然能通过模仿或者尝试得到正确答案,但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也就是说他们并不完全理解所学知识. 然而,数学写作可以迫使学生去思考,并试图清楚地表达出他们的所想所思. 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不断反思解题过程,推敲数学概念和定理,理清各数学元素之间的关系, 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思维也会更加清晰.

2. 数学写作帮助学生提高 “元认知水平 ”,让学生学会学习元认知是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认知. 心理学家加罗 弗罗认为, 发展元认知就是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进行思考,这样学习者就必须成为对自己数学知识和行为的观察者、分析者、估价者和评价者. 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经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由 “要我学 ”转化为 “我要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问题的解答需要较强的推理能力和缜密的思维. 对于一些需要思维策略或较高思维深度的数学问题学生们或许能解答出来,但通常不明确自己是怎么解答出来的, 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解题策略. 而数学写作恰恰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把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显现出来, 然后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估. 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元认知策略的监控过程, 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培养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了解题的方法以及如何获取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数学写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 以往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往往是通过试题和分数,这种方式并不完善, 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且只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则难以奏效. 数学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而数学写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到更多的学生信息,是一种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通过数学写作,学生的思考过程,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误解或情感都可以比较清楚地向我们展示. 通过数学写作,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经历的分析、推理、假设、判断到作出结论的发展变化. 因此,基于数学写作的评价, 更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二、数学写作的开展

数学写作不同于解题过程,也不同于文学写作,而是强调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分析、感受等,所以,数学写作的展开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多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兴趣去命题,如让学生以“三角形”为主人公写一则数学故事,或者写“多边形家族的故事”. 总之,给学生一些有趣的、易写的题目让学生去写作,会让学生更有写作的冲动. 另外,为了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应积极评价学生的作品,多提出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写作心理. 其次,数学写作要由易到难、由浅及深, 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由易到难、由浅及深,数学写作也不例外.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写作,可以先从日记、日志等开始写, 可以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解题过程的叙述、对同类知识的归纳,等等. 只要学生愿意写的,可以写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 在学习中的困惑与不解等. 只要是跟数学学习相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不必拘泥于语法、修辞,只要写出心中所思所想即可.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后, 再指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写作,如数学论文、学习策略反思等.

三、小 结

数学写作已不仅仅是一种作业类型, 更是一种学习模式,它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归纳、反思和描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鼓励学生多写作,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让数学写作之花自由盛开.

摘要:数学写作是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再思考,是对其已形成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的再认识.数学写作使得学生通过思考,将数学概念、定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能让学生重新梳理总结数学知识,加强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更能给学生提供自我质疑、自我反思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思考 篇8

一、积累素材,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

鲁迅说:“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不单指课内的阅读,更重要的是离不开课外的延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二、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只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就能使自己的头脑得到充实,心灵得到美化,就可以积累更多的生活中的材料,从而写出好的文章,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所学的课本并不少见。比如《包身工》等作品。如果没有作者冒着危险走入这可怕的人间地狱,我想后辈的人谁也不可能读到这样的作品。又如当前一些反映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让读者看到后曾引起过极大的反响,这便有赖于作者深入的调查,对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的积累。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引入生活,让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随手写一些小东西。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去写一些别人认为是记流水账之类的作品。从初一开始,先写周记,再慢慢地让他们去写日记。为了使他们能高兴地接受,我不强迫他们写什么内容,而且我认为只要学生们能高兴去写,就一定会有收获,比如说积累一些他自己所认为的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一定事物的表达习惯等,时间长了,学生们在这些流水账中也会训练出自己的文笔。

三、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四、创新立意,选择学生喜好的题材。

指导学生作文选材十分重要。许多学生在写好人好事的题材时,常常选择“拾钱包”之类早已写滥的内容,似乎这才是他们最熟悉的,学生写起来搬硬套,毫无创新。其实,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学生对那些熟悉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生活中事物呈现扑朔迷离的复杂性,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我们提倡发散思维,比如,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谈谈对圆的设想。学生们思路开阔,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自然的角度看,有太阳、地球、向日葵、荷叶、山洞、甲鱼壳等;从吃的角度看,有月饼、西瓜、苹果等;从生活用品的角度看,有草帽、锅、水果盘等;从体育用品的角度看,有篮球、足球等。学生兴趣浓厚,写起来自然不受限制。

五、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一般来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稿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中学生平时能这样去做,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了作文中去,从而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由儿子写作业引发的思考 篇9

儿子让我看着他写作业, 他说没有时间和我多说话, 没办法, 我第一次坐在他身边看他写作业, 写完一页大田字, 儿子开始抄写语文“日积月累”1~8, 足足抄了大作文本十三页, 我建议他休息一会儿, 他不好意思地说:“妈妈我得写罚写, 一道题十遍。”啊?看着他拿出大算草纸, 熟练地打格抄题, 我心里有一种酸酸的感觉。周六一天的时间, 儿子就这样忙碌完了, 拉起他的手, 小手指已经在纸上磨得黝黑发亮了, 筋疲力尽的他只想静静地斜倚在沙发上, 什么玩艺儿也调动不起他的兴趣了。儿子在班级里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也是老师常常表扬的爱学习的好学生, 儿子说班级每天都会考试, 答错的题一定要罚抄写的, 少则五遍, 多则五十遍, 考五十多分的同学就惨了, 天天只写罚写都忙不过来, 没有时间预习, 也没有时间再看书了, 都不喜欢上学了。但是他们班级每一次单项测试都是年级第一, 老师被喻为“最负责的老师”, 儿子身在热点名校, 又在这样好的班级, 身为家长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可我却高兴不起来了, 儿子从小识字, 喜欢阅览各类书籍, 但现在却没有时间看课外书了, 渐渐远离了读物, 每天都会为拿回来的成绩单向我们解释成绩好坏的原因, 每天都会为老师没在他的成绩后边划差而庆幸, 他的关注点早已转移在考卷上了。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儿子慢慢厌学的现实, 难道现在的孩子学习就真的要这样苦吗?一直以来, 无数教育专家和学者在为孩子们减负想办法, 可是, 当真正步入校园时, 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无形的压力下, 全体师生不惜一切代价的加班加点, 而这种现象早已从高中蔓延到初中, 小学也不例外, 也许这可以换来暂时的分数上升, 但其副作用却是相当可怕的。厌学是最轻的表象, 创造力的消失是最可怕的, 孩子们都成了听话的工具、书写的道具、死记硬背的录音机, 要想走出这个误区, 只有转变教师的观念, 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但我们也不能否认, 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 依然我行我素, 不是向课堂要效益, 而是寄希望于课后的超负荷的训练, 结果让孩子们因不堪重负而渐渐被动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是老生常谈, 丝毫不能引起人们的热情关注了。

关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写作教学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情感, 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对于一个高中学生而言, 一篇优秀作文的完成需要比较复杂的程序, 但是作文内容所反映出的不仅是一个学生的写作技能, 还能够展现学生知识储量的多少, 甚至传递着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怎样写, 还要教学生学会欣赏和感悟, 只有懂得欣赏别人的, 才能真正写出展现自己情感的习作。据目前的状况来看, 现在高中写作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使得写作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一、目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但是现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两大误区, 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 完全自由式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 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很多教师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过于追求形式, 却忽视了内容, 他们对学生实施一种完全自由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 他们完全放任学生, 让学生自由发挥。这种教学方式, 固然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但是其弊端也很多。首先, 从学生自身条件出发, 他们还不具有足够强大的驾驭语言和文字的能力, 如此放任他们, 可能会降低教学效率。其次, 从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来看, 高中培养的不是作家, 写作教学的目标不过是为了增强学生写作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怎样以最好的方式表达情感, 只是一味进行自由式的教学, 学生难以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 过于机械化的教学方式

与前面一种误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种过于机械化的教学方式, 也就是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写作提出了过于细致、过于严格的要求, 让学生没有足够表现自我的空间。比如有的教师总是让学生写议论文, 而且把议论文的结构模式都给学生固定好;也有教师在让学生记叙一件事时, 喜欢提前给学生制定好情感基调, 所有的学生千篇一律, 体现不出学生的创新性。教师自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应试教育, 而实际上, 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完全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甚至让学生产生排斥心态, 从而就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提高高中写作教学质量的措施

针对上述高中教师容易遇到的写作教学的两大误区, 笔者认为, 要想提高高中写作教学质量, 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教师要制订一个系统科学的写作教学体系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 能够制订一套比较系统合理的教学体系, 是对其专业素养的检验, 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需要在一套系统的体系中展开。写作的过程是学生抒发感想、表达感情的过程, 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完成这项工作,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制订体系的时候, 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另外,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 他们的感情比较敏感脆弱, 情绪波动较大, 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关心和疏导, 教师要在对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具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订写作教学体系。

(二) 帮助学生形成乐于写作的习惯

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学生只有在积累丰富的素材和对自己能力进行足够训练的基础上, 才能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写作技巧方面的教学, 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乐于写作的习惯。想让学生喜欢上写作, 首先要激发学生情感, 让学生有感而发从而记录下来, 这需要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来实现, 比如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郊游或者参加劳动, 学生从重复而又单调的学习活动中走出来之后, 一接触到新鲜的事物, 或者与生活实践相关的事物, 灵感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教师就可以趁机布置学生写一篇游记或者活动之后的感受。另外, 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课外阅读, 多读一些能够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的经典名著, 并让他们养成在阅读名著之后善于记笔记和写读后感的习惯, 这也是学生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写作教学与其他的文化课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 其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 学生的文章写得有新意会受到更多的赞赏, 这就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某一话题的看法,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多观察, 多多思考, 能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也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写作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质量的高低,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要提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避免完全自由主义和过于机械主义的误区, 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乐于写作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式提高写作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明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探索[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11 (01) .

[2]任小舟.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探讨[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07) .

[3]朱晓东.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05) .

[4]韩发年.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谈作文教学的策略[J].甘肃教育, 2008 (02) .

谈关于写作课的思考 篇11

1、打擦边球,在作文外围扎营寨。

见诸于报端的作文类指导,往往在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和奠定文学基础上下功夫:如何取一个作文的好题目,精批精改,激励学生;如何多读书、多背诵、多摘录,丰富语言积累;如何坚持写日记,勤于写随笔,磨练学生……然而,外围上的扎营寨,只围不打,作文究竟怎样写?习作指导课究竟该怎样上?学生不明白,教师也不得法。

2、避开雷区,另辟新径。

教材中的习作要求,在教师眼里,如同雷场。欲抓又不敢抓,想教又不知如何教。所以,报刊上的课堂实录也好,摸索的经验做法也好,往往是避开教材中每单元的习作要求,另辟新径,选择一个与教材沾边,但又联系不大的内容,另开炉灶,所取得的效果倒也可圈可点。然而,其他教师在教学单元习作训练时,想借鉴却又不能借鉴,剩下的只有望文兴叹的份了。即便借鉴,学生作文也是课外的比课内的好,随笔类的比单元训练类的好。

3、就课写课,习作教学模式化。

发表的许多所谓成功课例,往往是教师自己确定习作内容,设计习作要求,安排教学过程。一节课,经常是教师使出浑身解术,举行游戏、活动、表演,插科打趣,一点一点引,一句一句掰,这儿应该怎么说,那儿应该怎么想,可以说课堂绝对是活泼的,而且,一般是到了最后,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把这节课的内容记述下来,或变一个方式写的仍是这节课。这种就课写课的教学模式,做为作文课堂教学的佐料,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增强,习作水平的提高确实有一定帮助。但是,真正到了单元作文的时候,教师仍不明白怎么教,学生也无兴趣可言,习作水平可想而知。

怎样改变习作教学现存的呆板模式,使学生写出个性的文章也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在习作教学的摸索中,我们进行了在单元习作指导课上针对学生本次习作中的薄弱环节,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体会作文的乐趣,感悟作文的方法,进而一课一得,指导学生习作实践的有益尝试

1.语言规范化:告诉学生作文中在写到人物的语言时,要做到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和没有提示语四种格式穿插运用;人物对话做到分行写,一个人物的语言及辅助内容写完后,在换到另一个人物说话时要另起一行;还让学生知道文章中用到“说”字时,要考虑到和“说”的意思一样的词有很多,譬如:喊、吼、吆喝、回答、呵斥……要根据文章的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用词。

2.语言生动化。通过(××说:“你过来。”)和(老师几步走到他跟前,把作业本重重的扔到桌子上,严肃的目光足足盯了他一分钟,然后,深深叹了口气说:“你过来。”看来老师真的生气了。)这两句话的对比,使学生明白要想使人物的语言生动起来,就必须注重到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行描述。当然例子还有很多,只要达到目的即可。

3.语言个性化。通过例子,让学生知道语言只有注重到时代特点,年龄特点,职业特点,以及说话的场合……才能更好的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在这些技术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局部练笔,这样就把困难降低了坡度,简化处理,也避开内容指导可能引起的雷同现象。学生有了局部练习成功的喜悦与激情,作文不难写出佳作来

又如:人教版小语六年制教材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二》的习作:要求学生从关心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以及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售货员阿姨、医生护士、公交司机……中选择一个人物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这类题材可以说是一个写了千百遍的老题材,遇到这类题目学生的选材不外乎是妈妈送自己上医院,爸爸帮自己补功课,叔叔热心助人之类老生常谈的材料,既无新意,也没有真情实感。其实,最能体现人物品质和特点的往往是些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甚至说是一幕场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怎样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新颖的事例来表达自己对文章主人公的敬意是本次作文的关键。这些,教师心里是明白的,但教师如果只一味的跟学生强调要选小事,抓细节。学生没有感悟,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对究竟选什么样的小事,抓什么样的细节不理解,恐怕是难以在选材上有所突破的。

为达到使学生自己感悟到此次作文应注重到“选小事,抓细节”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这里缩小范围,以“夸夸自己的爸爸、妈妈”的选材方向为例,引导学生突破本次作文选小事、抓细节的难点。结合我校诵读古诗文活动,我引入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这首诗描写的是母亲为游子缝衣的普通场景,然而表现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歌颂的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母爱。语句朴实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但一片母爱的纯情却从普通的场景中冲溢而出,扣人心弦,催人泪下。通过诵读,学生一脸肃穆,很容易的领悟了本次作文选材应做到“小处落笔,大处着眼。”在后来汇报材料时,许多学生因激动,叙述时流下了幸福、感激的泪水。学生之所以有这些表现,与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是不无关系的。接着,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外延,告诉学生本次习作选择好人物之后,就可以仿照“夸夸自己的爸爸、妈妈”的方法选择人物身上发生的小事,出现的细节进行描述。

关于写作美文的几点思考 篇12

如何使我们的作文“靓”起来, 这是每一位学生, 尤其是每一位考生所关注的问题。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这样呢?

笔者认为,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 平时多读书, 多积累, 多练笔, 一定能够练就一双慧眼, 写出一篇好文章。具体地说, 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吧!

一、美文的美之所在

·作文如何出彩, 要看以下四点:

一要看思想是不是很凸显;

二要看行文是不是有亮点;

三要看结构是不是有创意;

四要看语言是不是有特点。

·素材如何出彩, 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思想的厚度;

二是材料的角度;

三是组合的力度;

四是思维的密度。

·语言如何出彩, 要练到以下四点:

一是运用多种修辞使语言美起来;

二是融入真情实感使语言动起来;

三是调动平时积累使语言活起来;

四是打造重点语段使语言富起来。

·结构如何出彩, 要打造以下四点:

一是前有题记后有尾声;

二是标题领起一目了然;

三是分点散射凸显重点;

四是流水小段过渡照应。

二、出彩的策略

·出彩之一:题记

题记的作用:三言两语交代写作缘由、展示内容、概括主旨。

例1: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留下的只是泥坑永远的痛苦。我亲爱的朋友, 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谨以此文纪念。

——《永远的怀念》

例2:看不完的, 是书;

听不完的, 是唠叨;

怕不完的, 是成绩单;

做不完的, 是各科试卷。

——《难忘的高三》

例3:花儿凋谢时是默默无语的;风儿吹过时是静静无声的;可是人活着总要留下只言片语, 来祭奠那曾经充满活力的鲜艳岁月。

——《充满活力的岁月》

例4:人能在一生之中取得成功, 亦必只有一个源头, 而这个源头唯有自信!——罗曼·罗兰

——《自信》

例5:岁月伴随着我的成长悄悄流逝。我生活在一个很平凡的世界里, 一切都好像理所当然。细细品味生活, 才觉出走过的那些日子里有淡淡的酸, 有丝丝的甜, 还有不经意就溜走了的感动……

——《感动的日子》

例6:水啊, 水, 你孕育了万物生灵, 可你被生灵摧残, 你的渐枯是谁的悲哀, 你的怒吼又是谁的灾难?

——《水祭》

例7:“可知道, 有些事情, 有些人, 停留在发生那天不肯走。”打开回忆的影集, 心中的珍藏, 幸福的瞬间。

——《瞬间的回忆》

例8:在风、雨、雷、电中, 我偏爱风。

喜爱风, 是因为风的来无形、去无踪;喜爱风, 是因为风的温馨, 风的热烈, 风的潇洒, 风的狂暴。

——《风》

例9:现实中人们的命运由自己掌握, 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则往往由作者安排。守财奴葛朗台便是巴尔扎克偏瘫致死的。谁知葛朗台在阴间又获得了新生活。想知道葛朗台获得新生活的历程吗?看下去吧!您别以为它荒诞。——题记

——《葛朗台的新生》

例10:年幼时, 父亲是一道港湾;年轻时, 父亲是一尊偶像;中年时, 父亲是一段岁月;暮年时, 父亲是一部史书。

——《感谢父亲》

例11: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人总是在拥有时不知道珍惜, 失去后, 才懂得其重要, 以致终生抱憾。

——《遗憾》

出彩之二:变换视角

妨碍人们思维创造的, 不是未知的东西, 而是已知的东西。

故事之一:一位母亲叮嘱4岁的孩子, 切苹果一定要顺着切, 并为孩子作了示范。可孩子偏要横着切, 不料, 切出的剖面竟是两个漂亮的五角星, 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

故事之二:南京有一位画家, 从事绘画艺术20余年了。一次偶然事故他右臂伤残, 无法作画。痛苦之余, 他试用左手绘画,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出现了绘画风格的大突破:大胆奔放, 率真自然。这是很多画家多年求之不得的风格。

故事之三: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 三个出行者从这里路过。他们的认识会接任不同。想象一下每个人会怎么想, 怎么做呢?

出彩之三:巧用联想

当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时, 首先要看命题的具体要求。然后通过“回忆” (人、事、景、物、理) ——“联想” (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自身的) 感受、经历、积累、见闻、体验——“选择” (与命题材料相似的、相关的材料) ——“分析” (有针对性地把相关的材料链接、组合、过渡、照应) 这样, 就可以把作文写得丰富多彩了。

如:奥运来了——

再如:地震之后——

出彩之四:化用名句

就是在你的作文中, 或引用大量的古诗词, 或化用古典名句, 古为今用, 可以直接引用, 亦或是间接引用。这样, 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

例1:雨, 是一种自然现象。久雨不晴, 人们管它叫“霉雨”;久旱而雨, 人们管它叫“甘霖”。它或为丝丝小雨, 温柔连绵;或为滂沱大雨, 快疾迅猛。“两三点雨山前”, 勾勒了雨的零落稀疏;“天街小雨润如酥”, 描绘了雨的温柔润泽;“清明时节雨纷纷”, 描写了雨的绵密繁多;“白雨跳珠乱入船”, 表现了雨的欢快活泼;“夜阑卧听风吹雨”, 传达了雨的迅猛急切;“身世浮沉雨打萍”慨叹了雨的肆虐无情……

翻开诗文卷著, 处处看得雨景, 听得雨声, 品得雨味, 赏得雨情。雨, 不就是一首首纯情的诗吗?

例2:孟姜女哭长城, 千古绝唱谁人听;梁山伯祝英台, 千古绝唱唱到今, 人生自古谁无情, 情到深处天地恸, 人间多少绝唱千古颂。莺莺张生红娘子, 十娘怒沉百宝箱, 若无真情无绝唱, 情海无情波涛涌。风流淹没红尘中, 大浪淘尽多少痴情种, 雷峰塔压白娘子, 红楼梦中梦难醒, 千古绝唱千古情……

出彩之五:独特思路

就是遇到哪个类型的命题材料, 就灵活地选择适合这个命题的最佳行文思路, 把你的思想展示出来。

一是“宽题窄作”, 也叫“大题小作”。在话题的前后增加修饰的限制, 只是突出事物的某一个特点 (或某一个角度而已) 。

二是抽象题形象作。运用比喻, 使你的立意依附在一个具体的“象”上。也就是说, 给你的抽象的内容一个形象的“载体”。这样, 你就把自己要叙述的事, 要说明的理, 要流淌的情, 都明确地表达在你选定的“形象”上。

三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可能给你某种社会现象, 如, 时尚、偶像、补课、快餐、彩票等。一定要写出由这些现象引发带来的结果。

四是关系型的命题。要处理好二者 (或几者) 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有所侧重。详略要做到心中有数。你的倾向, 当然要详细一些了。否则可略些。

五是概念型的命题。一定要写出相关的含义来。如路、绿、墙、桥、水、阳光、礼物、网等。手先要把这些概念的“表层”特征交代清楚, 然后再深入挖掘其引申含义。

六是寓言型的命题。要针对所叙的寓言故事内容, 有所思、有所悟, 概括出最佳寓意来, 作为行文立意的凭据。

七是数据型的命题。某个领域的社会调查, 相关数据, 结果显示, 说明问题, 谈出变化和层次, 对比侧重, 谈感悟认识。

八是漫画型的命题。读懂画面意思, 结合漫画文题, 确定描述重点, 侧重议论角度, 联系生活现实, 有理有据, 有张有弛。

九是想象型的命题。根据材料或话题想象 (基点) , 然后确定想象内容的层面 (展开) , 突出重点内容 (细节) , 注意合理性、合情性。

上一篇:古建筑消防对策下一篇:日本现代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