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教材(通用12篇)
国外高校教材 篇1
一、国外高校质量评估的类型与主要特点
大学在评估中的自主性日益得到彰显。
(一) 美国模式
评估机构为院校组织战略论坛, 提供行动计划, 鼓励学校创新。
1. 评估机构。
美国联邦宪法没有赋予联邦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权力,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要通过私立的、非营利性的认证机构完成。截至目前, 美国共有19个院校认证组织、61个专业认证组织。
2. 评估标准。
美国院校认证的显著特点是其评估标准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变化, 强调保持学校的特色。目前, 美国最大的院校认证机构中北部州协会高等教育委员会推出的两种院校认证方式———学术质量改进项目与评价和促进质量项目将重点由“评”转移到“建”, 将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带入了新的阶段。
(二) 英国模式
以各院校定期完成自我评估, 取代全国范围的学科评估。几十年来, 英国形成了比较具有特色和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院校评估的重点是评估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 而不是直接审查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1. 审查内容。
院校审查的重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 根据QAA课程项目质量和标准的常规评估方式, 审核机制的有效性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构;第二, 审核院校发布的课程项目质量和学术标准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依据高等教育基金理事会 (HEFCE) 规定的要求, ;第三, 审核学校内部和学科层面的管理质量, 检查运作程序的实际内容, 以保证院校内部教学管理质量和学科建设是否有效和可靠。
2. 审查目的。
对学科层面执行QAA参照标准运用情况的审核调查称为学科审核调查, 主要有三方面目的: (1) 证明院校的教学科研质量保证机制按计划运作; (2) 判断“学术质量”的水平; (3) 比较院校所供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并对比信息使用者的亲身体会。
学科审核调查的数量和范围是由QAA根据院校的规模和学科特点决定的。具体程序是学科审核调查的范围由辅助管理员作初步的确定, 最后, 由审核小组作最后的选择。最终的评语由高到低依次为“广泛信心” (broadconfidence) 、“有限信心” (limited confidence) 和“没有信心” (no confidence) 。最后的结论写成报告公开发布。英国院校审查制优点是充分利用院校内部质量保证机制, 大大降低外部审核的负担, 同时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体系的独立性, 使得院校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以实现较高的教学质量。
(三) 芬兰模式, 也称大陆模式
这种模式为政府部门主导模式, 政府的意志和价值取向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充分体现民主。
1995年, 芬兰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评估理事会, 理事会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均由教育部任命所有成员, 每四年制订一期评估规划, 理事会成员的任期也为四年。在芬兰, 是否参加评估, 完全尊重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主权, 评估活动依据自愿的原则开展。
2. 评估体系特点。
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 定期组织“高质量教育单位”的评选和评估工作。进行这项工作的宗旨是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重视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鼓励教育发展和创新, 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经费资助。
二、对我国高校评估的启示与借鉴
“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是去年7月颁布的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 对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提出的要求。此举被普遍认为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促进高校信息公开;二是促进高校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但目前高校发布的质量报告, 总体上更像工作总结。我们广泛借鉴国外高校评估模式, 对我国高等院校评估提出如下建议。
(一) 建立创新机制, 强化高等教育质量意识
教条式教育质量观要转变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质量观, 并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质量意识,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高位发展。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 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强化高等教育质量意识, 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 而且是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的主要目标。
(二) 建立高效的高校教学评价机构
进一步健全教育部属下的高等教育监控与评价系统。高等教育发展至今日, 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政府、培养单位和学生三者的利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而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评估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在此基础上, 建立一个独立的高校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这个高职高专院校质量评价机构, 不行使行政事务管理功能, 主要负责评估标准的设计和审定, 并定期开展校内的教学工作评估, 它既是领导层的咨询机构, 同时也兼具向学校和院 (系) 提出质询的权力。
(三) 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应该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 制定多元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对不同类型的地方高校, 按照不同的准分别进行评估。在进行评估环节中, 要依据具体情况使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指标。评估过程中评估的最低标准与优秀标准, 最低标准是高校发展的硬件设施和基本办学条件, 而优秀标准体现了高校的努力方向, 高校在未来发展中应逐步实现。
(四) 构建科学、系统、客观的高校评估指标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 高校评估往往导致强烈的管理主义倾向, 奖惩意味浓厚, 强化了政府部门的主导和垄断地位, 以往的评估指标体系, 是一个封闭的刚性结构, 只能测评硬性的外部化指标, 有许多内在的、不可计量的因素无法得到体现和测评。这种单一的指标体系强调共性, 忽视了高校办学的个性, 同时脱离地区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强化“标准”, 淡化“特色”。改进这种评估制度, 首先随着中央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 政府部门对高校的管理以宏观管理为主, 制定教育方针计划和统筹规划。其次。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高校评估和建设工作, 研究地方特色的评估模式, 对本地高等学校开展评建工作。最后随着学校法人地位的确立, 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高等学校将成为评估的主体。加强对自身的评估, 勤抓办学质量建设和监控, 建立以教学评估为核心的教育质量监控系统。
(五) 鼓励政府以外的第三方民间组织参与高校评估
目前“评估”成了政府的行政任务, 高校的角色是消极应对, 专业组织及第三方民间组织没有话语权。高校面向社会办学, 担负着培养各类人才的责任, 社会各界也有理由对高校办学理念和教学质量进行监督, 所以培育专业性社会评估机制有助于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使评估成为全社会认可的、促进和监督学校办学的有效手段。第一, 建立政府、专业组织、学位授权点之间意见和信息表达沟通协调的信息化平台, 保证沟通的顺畅, 及时传递共享各类信息。第二, 在政府、专业部门、高校间能建立一整套利益整合与引导机制, 将评估的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切实与各主体的利益挂钩。第三, 将评估与培养对象的社会就业联系起来, 将就业导向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内容。
(六) 为保证质量评估的质量改进目的, 有必要制
定相关的后续评估制度, 监督高校的整改和后续工作, 并提供相应的沟通申诉渠道。
参考文献
[1]陈国海.21世纪初我国普通高校教学评估的走向[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1998, (4) .
[2]李亚东.试论中介性教育平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1998, (3) .
[3]李平.架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0, (4) .
[4]毕家驹.世纪之交的国际高等教育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1997, (3) .
[5]沈玉顺.国外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模式介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1998, (2) .
[6]曹云亮.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及最新发展趋向的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3) .
国外高校教材 篇2
王明伟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
天津
300071)
摘要
《Principles of Lasers》是一本国内外知名的优秀教材,本文对该书的主要内容、特点和适用对象等方面做了评介,将该书与国内相关教材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对该教材的使用建议。
关键词
激光原理
外国教材
评介 1.该书的主要内容、特点和适用对象 1.1 该书的主要内容
此书是根据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教授斯凡尔多从事量子电子学研究特别是固体激光的研究及教学实践而写成的,由美国南亚浦通大学(South-Ampton University)安娜(David C.Hanna)译成英文,并于1983年被吕云仙译成中文。此书是在1989年第三版的基础上改编,由Plenum Press 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第四版。在原有内容基础上,本书新纳入了量子阱及多量子阱激光器、二极管泵浦固态激光器、稳定激光腔和非稳腔的新理论、飞秒激光器、超高亮度激光器等内容。本书再版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对激光原理及其性能有一个广泛并且统一的正确理解。本书作者认为该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用作参考书。
本书与第三版相比,增加了以下新内容及改动:
1、第二章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自发辐射放大理论,介绍了均匀加宽和非均匀加宽的现象;
2、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辐射与半导体介质的相互作用(包括大尺寸半导体和量子阱以及量子点材料);
3、第五章介绍了一种稳定激光腔和非稳腔的新理论,并用ABCD矩阵讨论了动态稳定腔以及非稳腔的高斯横模分布;
4、第六章介绍了二极管纵向和横向泵浦固态激光器,并与灯泵方式做了对比;
5、第七章介绍了适用于四能级和准三能级激光工作物质系统的与依赖于空间的速率方程,并讨论了纵向和横向泵浦;
6、第八章用了很长的篇幅介绍了克尔透镜锁模激光器,也讨论了谐振腔二、三阶色散与色散补偿与最后输出脉宽的关系;
7、第九章详细讨论了钛宝石等掺稀土离子的新型可调谐固体激光器;
8、第九章用了很长篇幅讨论了半导体激光器及其特性;
9、第十一、十二章用M2因子和高斯光束讨论了多模激光束的发散特性及其在光学系统的传播特性;
10、在十二章中,详细介绍了通过啁啾脉冲放大技术产生超高能激光以及相关的脉冲展宽与压缩技术。
除上述添加内容,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新的表格和附录。这些实例来自文献和作者实验室的实际工作,表格提供了激光材料的光学、光谱以及非线性光学性质方面的参数,附录则从数学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一些专门问题。整部书涉及的大部分问题已经改变为反映激光领域的变化和新主题。
这本书的内容一个学期是讲不完的。书的组织及结构可以允许不同的学习途径。如果读者强调学习,那么可以主要集中在书的第一部分(2-8章,11章)。如果读者对激光工程的理论感兴趣,那么就主要集中在书的第二部分(5-12章)。如果读者想了解一个专题,那么可以参考大量的实例和附录。1.2 该书的特点
1.此书内容系统、丰富、并且深入,具有明确的激光理论指导意义和具体直
接的激光工程实践参考价值。由于其内容包括了“激光的基本理论”(第2~8,11章)和“激光工程”(第5~12章),因此本书的内容相当于国内光学工程专业或光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所学习的与激光有关的《激光原理》、《激光技术》和《激光器件》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此书是以教科书的形式编写的,除了每章都有一定数量的帮助理解相应内容、巩固概念性理论与实际物理模型的例题之外,每一章后面都附有一定数量的习题和参考答案。从章节安排的角度,具有比较好的逻辑性和顺序。因此,此书从内容和编排上比较适合用作物理学科和光学工程学科偏重激光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1.由于此书内容很多,一个学期讲授不完,所以不宜直接作为专业课教材向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讲授,但是可以作为他们在学习激光课程时的课外参考书。
2.此书内容全面深入但易懂、结构合理、概念清晰、插图明了,又配有大量例题和参考答案,正像作者介绍的那样,可以作为不同学习目的读者的学习参考书。不仅研究生、本科生可以使用,也很适合教师和从事激光工程研究的人员使用。从事本科激光专业课教学工作的老师借助此书,可以由浅入深地教授课程中难懂的章节,有针对性地布置更多的习题,有效地巩固理论与概念。如果是双语教学,那么此书更是直接有效的参考书了。
3. 跟以前的版本相比,此书的突出优点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紧密结合讲述的内容,在每个章节都有大量的应用举例,其中有许多都是作者自己的实验工作经验,这对读者深入理解所述理论甚至掌握具体技术都有很大帮助。另外,本书 增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一直到上世纪末新出现的新型激光器、新型激光材料、新型激光技术以及相应的新的激光理论。新增加的新型激光器包括二极管泵浦固态激光器、光泵自锁模固态飞秒激光器、量子井及多量子井激光器和超高亮度激光器(飞秒激光放大器)等;新增加的新型固态激光材料包括YLiF4(YLF)、YVO4、Yb:YAG、Er:YAG、Yb:Er:Glass、Ti:sapphire、Cr:LiSAF和Cr:LiCAF等,还有一些染料及半导体激光材料;新增加的激光理论是稳定激光腔和非稳腔的新理论;新增加的激光技术是飞秒激光啁啾脉冲放大(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技术。这些新增加的内容反
映了激光领域的新发展,对从事激光研究和利用激光的读者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4. 在插图方面,此书中的插图物理图像清晰,对读者深刻掌握和理解所述内容
起到了至关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本书第286页关于用法布里-波罗 标准具选纵模的示意图(图7.21和图7.22所示),就非常清晰地给出了选纵模的物理图像。又如,如本书第320页关于脉冲激光器中调Q脉冲以及连续激光器中重复调Q脉冲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图8.9和图8.10所示),就非常清晰地给出了调Q脉冲形成过程的物理图像。
2.该书与国内相关教材的比较与建议
该书与国内教材相比,有以下优点:(1)内容系统性和深入程度都优于国内教材;(2)章节安排和表述方式以及风格更与国际教材接轨;(3)新增内容比国内教材安排合理,信息全面,表述到位、系统、深入,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最近几年来,国内陆续出版了不少的关于激光理论与器件方面的教材,每一本教材的内容都有与国内早期(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遍使用的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激光原理》(周炳琨、高以智等编著)相交叉的部分。但是由于这些新出版的教材都是编者从所从事的专业角度去编写,内容无论从系统性、准确性还是深入程度上都无法与第五版的《激光原理》(周炳琨、高以智等编著)相比。迄今,第五版的《激光原理》仍然是国内激光领域广泛认可的经典高校教材。考虑到上述书的诸多特点,有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建议在国内与激光密切相关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在使用第五版的《激光原理》(周炳琨、高以智等编著)作为教材的同时,重点参考此书,以求对激光的理论、技术和器件特别是近年来新型激光的理论、技术和器件有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掌握。第二,建议国内激光教材权威单位组织有经验的专家以此书为蓝本,编写一部简化版的中文激光原理教材,满足国内高校教材与国际接轨的需求。第三,建议各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直接使用此书对研究生进行教学,教学方式采用英语或双语。
参考文献:
国外高校教材 篇3
[关键词]国外高校 我国高校 英语语言教学
[作者简介]郑素杰(1968- ),女,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教学法。(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GZG0619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56-03
有学者和媒体把中国的英语语言学习比喻为“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温水”。在十几年的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此同感。带着这个课题,利用学术交流、参加国外英语学习班、走访海归专家、查阅文献等形式对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日本医科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在英语语言教学方面进行了观察、了解、研究,并把这些国家英语语言教学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考试方法等,与当前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感到这些高校具有突出的共同点和较强的经验性可供借鉴。
一、从国外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指导思想看,“应用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日本和韩国的大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指导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中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掌握英语的基本语音、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就不再为了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过级或考试而学习英语,而是应用英语,将英语作为学习和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学习英语也就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上升到应用学习阶段。而美国由于是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外语语言教学一直比较活跃,特别是英语语言教学,从小学开始就以应用为主导教学。到了大学阶段,英语语言教学更是把学为所用的教学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毫不夸张地说,在那里应用语言教学已经成了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实验场。从了解的情况看,美国、日本、韩国的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提高学生在学习、研究、工作、交流中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学校和教师在整个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设施以及考试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应用教学体系。相比之下,我国有些地区的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指导思想与中学相比较,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充其量只是在中学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巩固基础语法、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大部分还停留在单纯的理论学习的基础阶段。
在课程设置上,日本医科大学,甚至全日本大学的英语语言教学选修课特别多,都没有固定的统一教程教材;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英语语言课程全部是选修课程;韩国延世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每个教师开设的课程都不尽相同。道理很简单,老师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开设课程,学生是为了自己专业方面的研究或今后工作目标的需要选修英语课程。而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课程,几乎是一个模式,学生根据专业不同自主选修的余地相对较小,有的高校因外语选修课少最后开成了必修课,有的高校外语选修课名义上开了,距离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却相差很远,有的高校外语课根本就没有选修的余地,特别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和民办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效果可想而知。
在教材选择上,这三所国外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教材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选定,每年的教材要根据学生的水平、社会的发展需求、语言的变化、文化的差异来定。像韩国延世大学有的英语教师综合多部教材的新观点,自编教材,发给学生,实用性很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使学生能紧跟时代经济科技、语言文化的发展,而且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由于教师自己设定开设课程,自己选用教材,自己指定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就不得不迫使自己随时追踪世界语言发展的动态,随时研究学生情况,随时补充所需教材,随时考虑具体教学方法,随时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这对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所以,在这样的高校任教,其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补充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之相比,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教材,虽然历经多次改革,但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乃至学生科研及专业不同的实际需要挂起钩来的还不是很多,内容也不够丰富。教学还是以精读、泛读、听力为基本课程,采取一个学校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评教的方法。大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单纯讲解语法、语言点,分析课文,就理论讲理论的层面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空间很少。由于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也很难有创新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展现。
在检测教学效果方面,这三所国外高校考试题均由任课教师自己出,除了应用英语课程有少量的基本的综合题外,多数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试。我国的高校考试形式种类繁多,用的时间总和也比较长。因为我们把考试、过级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成绩、检测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过级。考试、过级一旦合格,学生所学的东西能否在实践中应用,也就不是学生在短期内要考虑的问题了。
二、从国外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课堂看,学生是中心,是课堂的主角
由于教师的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英语语言教学课堂上,教师没有满堂灌的现象,而是把主要时间让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具体目标,叫学生扮演课堂上的主角,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在实际运用语言中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通过增加对所学语言的接触(exposure)来增加对学生的输入(input),进而提高他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在口语这类语言技能训练课中,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活动。教师事先给学生留讨论题目,叫学生课外进行准备,课上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旁边听,时而进行指导,一堂课在要结束时进行总结。教师在课堂上起着组织和指导的作用,而且为组织和上好这堂课,在课前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细致和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阅读和选择相关的资料,拟订会话题目,如何安排讲课的步骤,如何引导学生讨论,提出哪些思考问题,如何总结,等等。在教学中,他们所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效果。当学生直接参与,积极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或者说进入了输入输出的状态中,他们就会学习到新的东西。
而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不要说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进行语言、思想交流活动,对有些课来讲,甚至1/3都做不到。授课方法基本还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时而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做法。对于“口语”一类比较容易组织学生活动的课程,学生活动相对多一些;而对于理论课,大多数情况下是老师整堂课包办,学生听课记笔记。这种状况,尽管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教学中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日本医科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的英语语言教学相比,我们还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变化,而不是“本质”上的改革。我国高校在专业外语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使用外语教学,感觉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出好的语言环境。然而应该注意到,如果整堂课教师在讲英语,学生只是听讲,受益大的往往是教师一方,可能是教师的口语提高很快。所以,建立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应用语言环境,使学生语言学习在应用中得到快速提高。
三、从国外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内容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
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上英语语言课,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地讲英语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英语的基础不同,有些学生的发音不准。然而上口语课时,无论是回答老师的问题,还是进行小组会话,他们都能积极踊跃地参加。其结果是,久而久之,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过去经常犯的语法错误也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了纠正,他们的发音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在这里,看不到老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发音(除非是在练习发音阶段)或指出学生说话中语法错误的情况,见到的只是老师对学生的鼓励,“Good!”“Very good!”“Excellent!”即使是句子中有很严重的语法错误,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反馈还是鼓励。教师所注重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与之相比,在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教学中,尽管很多教师都已注意不要过分指出学生的错误,以防打消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但多数教师还是把当众纠正学生英语错误当做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回答问题时害怕出错的心理负担,往往使学生渐渐地从被动地回答问题、不愿回答问题,到彻底失去了主动讲英语的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了。有的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甚至走到工作岗位之后,都无法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工作。可见,从开始学习外语时就有害怕出错、害怕出丑的心理,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也会在后来的工作中产生不良的后果。这种害怕心理的长期存在,不能不说与语言环境、与在整个学习阶段中教师不断地在其他同学面前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适当的机会和场合下,老师强调出正确的用法或通过老师本人的正确使用使学生学会正确的用法,是英语语言授课的技巧。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要经常作讲座或报告(presentation),教师根据所学的内容或教学目的给学生指定题目,或由学生自定题目,然后由一名或两名学生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讲授一节课,或是针对一个问题由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或是讨论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在进行讲座或报告之前查阅收集资料,编写讲座内容,打印讲义,准备各种教具等。在大多数情况下,主持讲座的人要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进行参与,或是叫同学们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是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讨论。在讲座之后,教师发给同学一个评估表,组织他们对这次讲座进行讨论评估。对于一个讲座来说,老师叫同学在评估表中就整体组织、语言可理解程度、表情及形体语言、讲座目的性、讲座的效果、各种授课技巧的使用、讲座中最佳之处、讲座中需要改进之处等发表意见;对于一个辩论来说,评估表可能包含引言介绍、论点、论述的条理性、例证及数据材料、反驳情况、结论、讲演者的神态、语法、语音语调、提示卡的使用、辩论的精彩部分、需改进之处等。这类讲座有些环节,很像我们高等师范学院毕业班教育实习前的试讲,由学生在课堂上主讲一节课,之后由大家对讲座提出意见。不同之处在于讲座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他们的讲座不仅仅是主持者的活动机会,也是全班同学共同的活动机会。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踊跃地发表意见或回答问题。他们对这类讲座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由此提高自己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日本医科大学的学生到了大学四年级以后都要进研究室,每一个研究室每周都要召开一次与专业有关的研究会。主要是让学生阅读、翻译其他国家在自己这一专业方面新近发表的文章,并将文章从英文翻译成日文,既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情况,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如果所译文章有社会价值,研究室的教授就会立即整理,交由杂志社或出版社发表,使之立刻产生社会效益。这一时期的工作不再由专门的英语语言教师担任,而是由各个教研室的教授来主持。
四、从国外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手段看,现代化教学,尤其是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是学习信息快速、准确输入的保障
在韩国延世大学的英语语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教师已不再停留在录音机、投影仪、VCD的使用上。课堂上用电脑向学生展示讲稿,并根据需要插入图像、有声资料或影视节选,因而使课堂教学比较生动,比较形象,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使用多媒体的频率和范围上,不仅在高年级理论课的教学中使用,在口语、听力这类基础技能的训练中也使用。在布置学生做的讲座(presentation)时,也要求学生使用PowerPoint。因此,通过观看老师用PowerPoint展示讲稿和自己用PowerPoint做presentation和作业,学生也学会了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学生通过使用计算机用很少的时间获得信息,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对信息进行理解和分析上。在对信息进行搜寻、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效能的提升。学校把计算机辅助语言列入教学计划,教师以此来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英语会话和写作方面的练习。在对语言中心和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上,学校的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可以免费自由使用,包括教师和留学生的家属。
我国高校目前在英语语言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很普遍,但普及程度、应用范围、使用频率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个别学校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师不会使用internet,不会用FrontPage及PowerPoint编写讲稿。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有的英语语言教师甚至连投影仪也不会使用。所以,各高校应组织教师培训扫盲(计算机语言)。
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都会感到,如果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工作。有时我们遇到一个词组或一个事件,不懂其意义或不知其历史背景,在词典或参考书中又查不到答案或弄不准确时,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国外电子教材发展研究综述 篇4
英国电子教材的概念
根据英国斯特林大学在2003年8月发布的一项研究《英国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的电子教材策略与未来远景》, 其中对传统的教科书与电子教材之间的概念理解有过这样的描述:在实践中, 传统教科书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1) 用于小学、初中、高等教育、专业与继续教育的教学材料; (2) 教学材料通过出版社纸质的形式出版发行。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的“电子教材”定义:公开发行的电子材料, 独立的形式, 通过教师推荐, 适用于一门课程的教学并附送有超越纸质印刷的资料和功能, 如互动练习, 笔记、图标和多媒体等。
美国电子教材的概念
2006年5月下旬, 美国50多位教育家和出版商作为电子教材专业研究的代表参加了题为“对教科书的重新思考”的研讨会。通过专家分组和交叉讨论, 与会者“审议了教科书及其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日趋常用的电子工具的现状”, 并对未来教科书发展的演进趋势做了5个阶段的展望。研讨会最终达成共识:未来教科书的数量和种类将全面超越静态印刷的形态。作为发展趋势的引领, 电子教材在与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整合, 包括动画、模拟、互动练习等, 学生采用灵活的电子界面可实现检索和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
电子教科书 (数字化教科书) 定义:学生的核心教科书, 其内容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提供有多种互动功能, 给学习者提供混合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词典, 多媒体内容如视频、动画和虚拟现实等资源。
未来的教科书无论是静态印刷或电子教材, 整合之后的学习环境将要求教科书变得可改编、可定制、能自适应。未来电子教材在专家头脑中被描述为:设计成模块的“网页链接旅行指南”。因此, 它能让教师根据特定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 配置适合特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学习内容。据此观点分析, 学生在网络电子教材的应用中将会强力推进自身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发展。专家们也一直认同未来教科书将与课程管理系统进行整合, 未来电子教材的开发同时也少不了技术专家、教师和出版商的共同合作。
国外电子教材发展的主要阶段
新世纪初,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电子教材的出现, 教师和学生必须要接受一种新的学习范式, 求证各种可供选择的教科书之优点, 使用技术是关键的。未来教科书的转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未来电子教材促使学习行为的发生“与非正式的科学教育形式一样, 通过远程邀请更多的域外学生参与、越来越突出学习过程的独立性”。电子教材的进一步优化完善, 将有赖于学习资源在移动设备、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加速发展。
电子教材在21世纪初经历了5个主要的阶段:实验阶段、早期市场阶段、扩容整合阶段、盈利与社会化学习阶段、标准和分解的分布阶段。
实验阶段 (2000-2003)
在起步探索期间, 教科书的出版商与书商合作启动了非便携式文档格式 (non-PDF) 、无标准的 (nonstandard) 教科书产品。这种教科书每次发行50~100种, 但是此类的电子教材并无市场, 因为这一时期的电子教材没有得到技术的足够支持。
早期市场阶段 (2004-2006)
当出版界在持续探索电子教材发展的出路时, 许多出版商回归到使用低成本的便携式文档格式, 看准了高等教育机构中特定的相关学科内容需求 (在数学、科学和世界各国语言课程领域) , 从而进行开发和进一步扩充应用在线技术, 从而培育出一个更稳定的电子教材市场。在此期间, 电子教材中占主导影响的技术是Flash动画素材。在此阶段的后期, 主要的电子教材出版商都在积极发行电子书。
扩容、整合阶段 (2007-2008)
电子教材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冲击, 电子教材的生产成本急剧下降, 出版商开始将电子书整合到各自的作业管理产品 (homework management products) 之中。此阶段, 绝大多数的电子教材出版商支持多元电子教科书的格式和各种读者。当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在备受关注的时候, Flash动画也在持续获得读者的青睐。
盈利与社会化学习阶段 (2009-2011)
截至2009年, 电子教材市场的规模实质上在持续扩大, 体现在盈利性的虚拟大学在扩容, 如美国的凤凰城大学 (University of Phoenix) 。实体大学提供的远程学习项目在激增, 同时, 移动学习设备被广泛使用、电子书读者持续增加, 随后平板电脑也在促进电子教材出版商提供更多的数字文本。在此阶段, 电子教材不但提升了各种媒体技术的整合, 同时也提升了社会化学习环境的整合。开放型教科书所倡议的免费或低成本理念的出现和拓展, 也许将变得同等重要。
标准和分解的分布阶段 (2012-2014)
此阶段将标志几大发展趋势的出现, 尤其是 (XML格式的) 电子教材的出现和数字化教科书的重新配置。从单一、紧密联系的产品转向具有可延伸性的内容资源, 能容易分解或采用混合技术与其他的数字产品进行搭建。
这一波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将聚焦和见证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使用, 进一步推动开放型教科书和社会化学习环境要素的广泛整合。
世界各国电子教材发展现状
以色列的一个教育技术专业网站 (http://www.mindcet.org/en/) 将世界各国对中小学提供的公共数字化电子教材的开发应用实践水平进行了分类。第一类国家对电子教材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整体基础设施 (软件、硬件、数字应用的城市规划、专业培训、社区支持和金融支持) 提供强劲的持续投资;第二类国家能意识到数字化电子教材全面发展的需求,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无力承受快速发展的费用;第三类国家已经表达了他们进入数字时代的意愿, 但仅在部分领域获得了发展。
第一类国家和地区
美国:迈向数字化教育的重要国家, 数字化教育过渡规划, 政府和公司的合作文件给教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详细的建议。美国的佛罗里达州规定所有公立学校将从2015年开始强制实施无纸化的电子教材。美国的阿拉巴马州将成为第二个州, 在中学阶段实施数字化的电子教材和普及平板电脑。美国缅因州从2002年开始就倡导公立学校的初中生机比为1:1, 全面配齐笔记本电脑, 在高中阶段为学校提供无线网络。印第安纳州、犹他州、华盛顿州、西弗吉尼亚州、德克萨斯州和加州已经向有需求的学校提供了按计划实施的数字平台的应用 (包括设备和电子教材等) 。
韩国:智能教育是韩国的全国教育项目, 到2015年它将向韩国所有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仅提供数字化教科书。韩国学生从2006年就开始普及数字化电子教材, 部分学校当时获得了规划证书, 其中有50所学校在电子教材应用中, 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了评价。由于近年来对全部学生使用数字化电子教材的影响有所担心, 韩国政府目前已经公布将采取部分回归步骤, 将部分恢复低年级学童使用纸质教材的政策。
第二类国家和地区
欧盟国家:金融危机一度撼动了欧洲国家学校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如英国截至2008年在数字化电子教材的开发和应用方面曾有过强劲的投资, 但是之后不得不放慢发展步伐。
新加坡:未来学校项目已经在5所学校中启动了数字化电子教材应用, 2015年将达到15所学校, 曾倡议“允许地方学校为了提升教育的多样性、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供可行的无缝对接模式。信息技术整合包括互动的数字媒体、学习环境从学校设计到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澳大利亚:2011年澳大利亚已经向全国的学校和家庭投入巨资改造高速的宽带网接入服务。截至2012年2月, 政府宣布为实施他们支持的可持续“数字化教育革命项目”, 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安装了91.1万台电脑。根据需求, 学校购买上网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 安装更多的台式电脑或配置更多的移动和固定设备。
日本:自2010年以来一直在小学试验电子教材, 提升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角色。在未来学校项目中, 有10所小学为12岁以下的学生配备平板电脑, 为他们的课堂配备了活动的电子白板。
第三类国家和地区
中国:中国成为了所有数字化出版集团的主要市场目标。政府对数字化教育的投入集中在“优质学校”, 这是通过与大公司的合作实现的。培生教育集团与北京市政府合作, 为北京市的一些学校提供学习管理系统服务。该项目目标在于提供学习管理系统, 当教师需要帮助的时候, 他们可以进入网上学习社区获得同伴的帮助。学生可利用学习管理系统在校或在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与此同时, 学生家长也能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参与子女的学习。”该项目可以让家长观察学生学习,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 家长可及时适当提供帮助。该项目在北京市的一些学校正在运行测试, 如果项目获得成功, 北京市所有公立学校学生将能因此项目受益。
以色列:以色列其实可以被划分到第二类国家范围。 (以色列不仅财政上支持, 而且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学校数量和专业化也是很重要的参考指标) 以下是国家和地方集中在信息化终端设备建设和教师培训的例子。
(1) 国会议员在2011年推动通过了一项法案:在以色列境内, 所有教材发行商都有义务提供他们所发行的教材的数字化电子版。该法案给初级阅读者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2) 以色列教育部支持实施的全国计算机项目, 其目标是:每间教室提供一台电脑、投影机和接入互联网。该项目从边缘区域开始推进, 比如在以色列的北部和南部开始推进。第一批已经完成了200所学校, 目前第二阶段在努力推进800所学校, 第三阶段倡议在国家的中心区域推进。
(3) 地方部门推动。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推动, 特别是以色列的中部地区。总之信息化普及遵循的原则是:普通家庭父母购买设备, 市政投入信息化相关设施服务以及帮助那些无力购买设备的学生家庭购买设备。
(4) 每间教室师生电脑项目。父母给孩子购买笔记本电脑可从市政福利部门领取补助, 该项目也帮助孩子们的笔记本电脑连接到互联网。
(5) 地方政府和相关基金会为每位教师提供电脑和培训, 该项目已经从中小学拓展至幼儿园了。
其他国家和地区:“世界读者” (World reader) 组织的慈善倡议征招亚马逊公司在非洲乌干达小学发起“鼓励每位学生”的学习项目。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使他们能获取大量的可阅读的书籍。许多国家的政府投入巨资, 主要为学生购买阅读设备, 如乌拉圭、西班牙、印度、泰国等。
电子教材发展需遵循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教育并非从外界施加影响, 而是通过孩子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孩子们与技术之间关系的理解, 决定着教育系统的实践, 这将帮助大家理解一种新型的教育范式。
学习的自主性:数字世界中的学习需要自主性作为一种基本的能力。
学习过程的所有权:孩子们更关心的是他们能用技术来做什么, 而不是技术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当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时, 他们的学习动机将让他们获得强大的学习动力。他们将在数字世界中自由探索, 这有利于促使他们认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责任”应该摆在他们自己的“学习容量”之上。
自尊得到加强:在具备自主变革可行性的虚拟学习环境中, 用“对, 我能行”的理念增强个人情感、态度的方式, 寻求适合个体学习的需求。
好奇和探究成为自然的学习机制:在数字世界中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环境。基于探究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激发他们学习的教育目标。这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难以付诸实践。只有采用好奇和探究的学习机制, 项目研究主导的教学最终才能在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得到实践。
合作中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数字化游戏的世界里, 孩子们通过发挥其主动性并与他人合作达到目标。团队学习变得有意义, 各自的努力可以达成共同的目标。
批判性思维 (同伴评论、社会网络中的共同写作) :同伴协作行为可自然被嵌入到虚拟的活动中去, 同伴评论也更容易被接受。学校观察孩子们如何自然寻找同伴的帮助, 以及在活动中的评论, 社会化网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关性:将世界带入课堂, 对校园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日常的许多例子和课堂内的体验, 尤其是与同伴和家庭相关, 涉及学生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内容能对某些理论和概念做到情境化展现。
附加多样性: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多样性问题容易解决。而在多样性的数字世界中, 多样性的学习能力被追加更大的价值。与其在挣扎中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 不如通过体会自我不足感, 从更多的学习环境中去寻找适合个人学习的动机。
选择的自由:在无尽可能的数字世界中, 孩子们能力的发展应该让他们在学习道路上优选那些能促使他们殊途同归的学习路径和目标。
环境的灵活性:只有教育环境的整个概念被放大之后, 才能满足各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及各种不同的个体学习需求。学校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正被打造成团队协作学习中心、学习资源中心、基于兴趣相投的学习社区, 而不是仅仅由传统简单的一些教室物理空间所组成。
虚拟的移动性:学校教师目前不难从学生身上发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学习环境, 但他们在互动的学习行为中回应力度显然不够。虚拟的移动学习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选择和完成自己的作业。在学生组成的作业群组中, 他们彼此虽然身处时空分割状态, 但他们自己能缩小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如今的学生可随时随地触手可及地进行学习, 学习环境的移动性也变得自然了。
互动性:互动性得以使重要的认知能力付诸实践。它也能刺激几种与学习过程相关的认知功能。灵活机动的活动伴随认知实现相同的目标, 促使更快更有效的学习。要激发认知潜能, 我们应该激发数字世界中积极的互动过程 (不仅仅是软件用途中的互动) 。
多种刺激的显性化表露:当学生在阅读、互动、倾听、观看和分析内容的时候, 他们在训练自己将来所要应对的劳动者素质。
个性化:学生或许并未意识到他们需要学习的个性化。回顾一下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 对自己不足的看法和表述, 学生们转向在线班级的学习, 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连通性:互联网带来的可能性包括连通性和思想交流, 它促进学习过程, 除了激发学习动机, 也给学生探寻自己的知识提供了共同平台。虽然互联网势不可挡, 但又分散注意力, 同时也能使学习和创造性收获更大。
多样化知识来源:一直以来,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主渠道来源。当信息能被学生轻易地获取之后, 许多教师接受了这个附加的信息来源, “与其说是对教师的情感威胁, 不如说是优秀教师期盼提升自我水平的机会, 同时也能以不同的思维去理解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学的要求。”它们不仅是数据的传送器, 而且是意思的传达器, 它们在免费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要点, 表述清楚、拓展了语境, 这触及到了媒体专家研究的核心层面, 这也与现实世界中人们之间表达的不同见解相同, 因为这不是在网络服务器上与虚拟的人在交流。
当今信息和通讯领域的革命毫无疑问在撼动着教育系统的基础, 以往的教学方法在被淘汰之前, 教育者主动进行修订是必要的。因此, 一种新的教育范式随之出现, 用于定义适合21世纪的教育系统。信息化的数字世界虽然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自然学习空间, 但几乎无法触及教育的系统本身。学生只有互动地应用技术才能让学习成为一种知识自动习得的活动。
参考文献
[1]A strategy and vision for etextbooks in FE and HE UNIVERSITY OF STIRLING INFORMATION SERVICES August2003.http://observatory.jiscebooks.org/files/2011/01/A-strategy-and-vision-for-etextbooks-in-FE-and-HE.pdf 2013-7-30.
[2]The future of digital textbooks http://www.mindcet.org/wp-content/uploads/2012/10/Digital-Textbooks.-A-literaturereview1.pdf2012 MindCET, Ed-Tech innovation center 2013-7-31.
[3]Gerald McKiernan Configuring the'Future Textbook'Searcher 19 no4 My 2011 p.43-7http://www.public.iastate.edu/~gerrymck/ConfiguringTheFutureTextbook.pdf.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篇5
摘要本文对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作介绍, 对德国、美国的后勤管理的做法与特点作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总结提炼了对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国外高校高校后勤后勤后勤管理
【作者简介】徐淑兰一, 女, 浙江东阳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季诚钧肠一, 男,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院长、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
高校后勤是社会生产服务的一部分, 与教学科研不同的是, 它是可以实现等价交换的一种服务。高校后勤为教学、科研和 师生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性劳动, 具有商品属性在计划经济时
代, 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后勤部门的劳动只强调其教育性, 否 认其商品性, 排斥按经济规律办事, 以致形成了一种纯服务、福 利型、封闭式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法等方面 与教学管理、利研管理几乎一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 高校后 勤改革的深人进行, 福利型后勤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本文通 过对国外高校后勤管理做法与特点的归纳, 给我国高校后勤管 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国外高校后勘管理模式
后勤管理与后勤事务的运作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国
外高校后勤事务的运作模式十分灵活, 大致可分为高校直接参 与型、专门机构负责型、自办与引进结合型三种类型。直接参与 型是由学校直接负责后勤具体事务。在这种模式下, 学校设有 专门的后勤管理机构, 并成立具体的后勤办事机构, 由后勤管理 部门下达任务, 学校具体的事务部门负责实施, 计划经济下的中 国、前苏联为这一模式。自办与引进结合型则是由学校与社会 共同承担学校后勤事务。在这一模式下, 大学同样设有专门后 勤管理机构, 有分管大学后勤工作的专职副校长, 并设有各种服 务机构, 学校也直接管理与运作部分大学后勤服务项目, 但同 时, 也将大部分后勤服务项目以招、投标方式向社会开放, 吸引 社会各方纷纷进人大学, 运用市场化的企业机制为大学提供更 加经济与高效的后勤服务。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为这一模 式。专门机构负责型则是由政府专门成立面向高校后勤的机 构,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大学的后勤服务全部交由校外机构
负责, 如“ 大学事务中心”和“ 大学生服务中心”。在这一体制下, 高校不设后勤管理机构, 后勤事务完全脱离学校, 专门机构可以 自己承担高校后勤事务, 也可以吸纳社会第三产业参与。这一 体制为德国、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
以德国为例。德国大学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管理已有八十多 年的历史, 颇具特色, 为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大学所效仿。德国大 学后勤服务是通过一个健全和协调的机构网络、在大学集中的 城市或地区建立的大学生服务中心来实现的。目前, 德国共有 个大学生服务中心, 分别隶属于州或直辖市政府教育管理部
门, 其性质为一种福利型的独立的事业法人单位, 接受政府的财 政拨款和法律监督。其机构为代表大会、管理委员会和常设机 构。代表大会由有关院校各选派一名常务副校长、数名大学生、教授、妇女事务专员等组成, 任期两年, 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讨论 经营、财务等工作, 审定服务中心的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 选举管理委员会正、副主任, 并报请州政府文教部批准。管理委 员会由教授或常务副校长、大学生、社会人士、服务中心工作人 员及妇女事务专员等组成, 任期两年。管理委员会聘任服务中 心正、副经理, 并报请州政府文教部批准审议和通过经理的财 政计划和财务报告决定购置或出售房地产等。大学生服
务中心下设人事、膳食、宿舍、设备及维修、贷学金管理等职能部 门, 作为常设机构管理有关事务。大学生服务中心主要面向大
学的学生和教职工, 服务范围包括住宿、饮食、文化娱乐、教育资 助、残疾人救助等等。大学生服务中心按民营企业的管理办法, 成本核算, 实行有偿服务, 但价格比市场上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 二。大学生服务中心经营如有盈利, 则留做发展基金, 不得转为 工作人员的福利经费收不抵支, 则由国家给予补助。
美国高校由于其独立性、自治性及其不同的发展历史传统, 其后勤服务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模式和特色。总体上看, 美国 高校后勤事务社会化程度很高。根据薛沛建的总结, 其特点有 一是形式多样。美国大学的宿舍、食堂等举办形式, 有学校直接 举办、社会举办或两者兼而有之三种形式。一般来说, 普通大学 和社区大学因其规模较小而不设宿舍、食堂、医院、书店和其他 服务设施, 而多由周边的社区或一些企业经营但一些综合性大
学、名牌私立大学、军校等, 校内后勤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从事多 方面的经营活动, 由学校进行管理。二是尽可能充分利用社会 力量办学后勤。三是学校与后勤部门形成规范的权利义务关
系, 以严谨的合同方式予以确定。许多比较正规、规模较大的大 学都由校长、副校长组成管理运作系统, 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行 业标准对服务质量予以监督。四是学生参与后勤事务。美国大 学的学生会组织膳食管理委员会定期评估餐厅工作, 同时膳食 管理部门吸收学生参与餐厅管理工作, 并组织学生到餐厅劳动。学生宿舍也是如此。五是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意识非常突
出。美国高校后勤管理贯彻了“ 以人为本” 的思想, 尽可能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 方便师生生活。
二、国外高校后勤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国外高校后勤管理给我们的启示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当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还要结合实 际, 分步骤、有计划地加以实施。
一加速后勤社会化进程,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程度很高, 这样, 可以使学校集中精力办__好教学、科研等事务, 也可以使有限资金集中到教学科研之上。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高校后勤体系具有供给制、福利制的性 质和小而全的特征, 普遍采取封闭式和自我配套的服务运作方
式。高校就像一座小城市, 学校不仅在“ 办学” , 而且在“ 办社
会”。这种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 小社会”带来了“ 铁饭碗”、“ 大 锅饭”和平均主义, 后勤系统缺乏活力, 效率不高, 国家和学校都 不堪重负, 严重制约了大学的发展。为此, 大学后勤改革自印 年代中期即开始改革, 但直到刃年代在整体上仍处于“ 政企不
分、事企不分”的状态。望尧〕年,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 高校后勤社会化成为高校后 勤改革的主要思路与方向。
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把高校的后勤服务变成社会服务, 从
而把高校的后勤服务作为商品来生产和交换, 运用价值规律, 实 行等价经营、有偿服务、按质论价、自负盈亏。最终把学校的后 勤服务系统成建制地从学校剥离出去, 使高校后勤走向社会, 融 人社会。为此, 通过引人社会力量, 造成竞争格局, 按市场法则 进行运作, 可以减少学校奖金投人与人员配备, 提高服务质量。二加快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剥离, 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后
勒实体。从我国目前国内大学后勤社会化的典型做法来看, 可 以归纳为三种主要模式, 即内化型、混合型和外化型。内化型模 式是学校仍然保留后勤人员, 但实行事企分开, 组建准企业化管 理的后勤服务经济实体。这是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初级形
式。在坚持“ 事企分开, 两权分离”的原则下, 后勤部门通过对学 校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将人事、财务实行计划单列, 全员全额
承包, 建立准企业化、半企业化的“ 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 的管 理模式。学校建立后勤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经济实体。后
勤行政管理部门作为“ 小机关”要精干、高效, 属学校行政编制, 是甲方, 对外代表学校行使行政职后勤服务经济实体必须是相 对独立于学校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准企业, 是乙方, 专门从 事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学校和甲、乙方要明确产权关系和各自 的权利、责任, 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混合型后勤社会化管理模 式采取校际联办或学校与社会联办, 走规范化、集约化的道路。这是实现大学后勤社会化的过渡形式。学校将后勤分离出来, 采取并人、托管、联办、连锁等方式进入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新的 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行有偿服务。外向型模式是将学校的后勤 人员全部推向社会, 成为企业编制人员, 与学校脱钩学校用于 后勤的国有资产或出售或有偿使用经费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 但要严格执行校方的服务标准, 实行合理调控。这是高校 后勤社会化的最终模式, 把学校从后勤中彻底解放出来, 集中精 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这三种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 也可以称 之为服务实体模式、社校联合模式、校际联合模式、完全社会化 模式等。从我国目前大学实际操作情况来看, 以内化型和混合 型模式居多但在一些高教园区与大学城, 社会后勤化的程度较 高, 以外型化、社校联合模式为主。
每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后勤改革的路径。第一步, 要把原有的后勤管理模式转变为“ 小机关、大实体”或“ 小机关、多实体” , 改变原总务部门既代表甲方又代表乙方的旧模式。第 二步, 要进一步理顺机关和实体的关系, 彻底将小机关的管理职 能与实体的经营服务职能剥离, 即将全校的后勤资源, 包括人员 成建制地从学校母体中分离出去, 成立后勤服务公司, 做到机关 要真正小, 只行使管理职能实体要真正实, 一开始就按照企业 化运作,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这两步改革的步伐许多大学都已 经迈出。第三步, 要通过兼并、股份制等办法, 将各自独立的实 体组成服务大集团,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实现规模经 营为后勤逐步走上社会、参与社会竟争做好体制上的准备。第
四步, 完全把后勤部门从学校中分离, 人员_______、资产等都完全独立, 与社会部门一起参与学校后勤业务的竟争。要使后勤经济实体 要真正成为产权界定明晰, 有权举债, 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 责任的法人企业实体。目前, 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大都停留在第 二步, 还没有能够实现第三步、第四步。要迈出后两步, 其中最 主要的问题是必须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 度。
三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改变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能。教
育行政部门应该更多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按市场经济运作 方式加以处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与各校实际问题, 制定相应 的灵活的政策。
对后勤部门的管理, 各大学一般设置后勤管理处, 作为校方
代表, 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属事业编制, 代表学校管理、监督、指 导、协调各服务经营实体, 保障各后勤服务实体正常运转。后勤 管理机构下面可以设技术质量管理科, 负责监督、检查服务质量 和服务范围、工程质量和预决算等, 并行使制裁、处罚权力设立 资产管理科, 负责房地产和行政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等 设立财务科, 负责后勤管理部门的计划统计及专项资金的管理 和使用、有关专项工程的计划审核和经费仪用等等。后勤管理 处也要进一步转化职能, 明确学校、后勤管理者和经营者三者的 关系, 减少行政干扰, 按经济规律办事,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逐步建立和形成资产多元化、经营服 务多样化、服务管理企业化、消费市场内外一体化的新体系。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契约经济, 后勤管理部门作为学校
管理后勤事务的机构, 要熟悉市场运作法则, 按市场机制操作学 校后勤事务。校方与分离出去的后勤服务实体主要通过合同规 定的权利与义务加以约束, 学校要建立后勤服务的监督协调机
制, 可以成立由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参加的高校后勤服务监督、评估委员会性质的机构, 定期抽查后勤工作的质量, 进行监督评 估并予以奖惩。
四各省市可以组建专门面向高校的后勤服务集团, 走集
约化、专业化道路。由于高校后勤事务具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和 业务纽带, 再加上实行”两级管理、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地方 政府在办学资源的配置上有较大权力, 因此, 可在地方政府的统 筹安排和宏观调控下, 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区域内后勤服务生产
经营的集约化, 建立类似于德国、法国的“ 大学事务中心”或“ 大 学生服务中心”。这一“ 中心”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 充 分体现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 并兼顾市场性。
目前, 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市场竞争能力总体上不是很
强, 地方实行的准社会化、具有垄断性和过渡性的集约化生产经 营方式, 以保护学校后勤实体的利益,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人, 学校后勤实体改革的完成, 后勤服 务市场的成熟, 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生产经营能力的 增强, 后勤服务资源必须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得到优化配置, 融人 区域内社会第三产业的集约化过程, 真正实现高校后勤的社会 化。
【参考文献】
薛沛建《美国大学后勤管理—中美大学后勤管理比较研 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世界报告》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种
国外高校学生就业有新招 篇6
(一)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受欢迎的人才。日本和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方式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培养的学生很受社会欢迎,就业率甚至比许多名牌大学还要高。例如,日本电子专科学校和加拿大圣力加文理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的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就很受社会青睐。
(二)推行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是其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始终使自己的新产品、新工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条件,被称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并已扩展到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其具体做法是:学生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如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而且70%左右的毕业生是被培训企业留用。
(三)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使用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加拿大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健全、人员专业化、操作规范。加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都有较好的办公条件,一般设有接待大厅、咨询室、招聘室和资料室等。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专业化水平高,如咨询师要求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而且有工作经验,指导教师或管理员也要求具有人文科学背景的硕士学位。
(四)既举办全面就业培训,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日本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全面而周到,如举办公务员、秘书、文书、贸易实务、会计、教师及海外留学、海外求职、到外企就业等方面的培训和各种职业资格讲座,并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学习项目,如在校期间的社会体验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加拿大高校就业指导机构除以讲座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就业辅导外,还着重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咨询和辅导。学生可预约与辅导教师面谈,或通过网络把自己的求职信、履历表等资料上传给辅导老师以获得具体细致的指导。
(五)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日本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就业信息网站,并能与其他相关网站链接,充分利用该网提供就业信息,并邮寄毕业生个人电子简历求职,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是通过网上求职的。日本各大学还充分发挥就业资料室的作用,就业资料室信息丰富、翔实,企业用人资料按地区、行业和年份分类整理摆放以方便学生查阅,各种与就业相关的报刊杂志书籍也很充足,并有电脑供学生上网查询。
(六)广泛联系企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日本各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主动上门走访企业,积极扩大就业渠道。例如,京都外国语大学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并掌握其翔实的资料,方便毕业生了解和选择。加拿大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方面巩固与既有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扩大交往范围,经常采取早餐会等非正式方式积极发展就业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国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工作性质、待遇等方面的要求比以前降低了。
巴西大学生已逐渐接受了“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他们普遍认为,毕业后只能先就业后择业,不管对工作是否满意,都要先干起来,逐步积累工作经验,一边工作,一边寻找自己所喜爱的工作。里约热内卢市政当局最近招聘500名街道清洁工,应征者中不乏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加拿大大学生择业比较实际,只要能找到还过得去的工作就行了。许多学生大学毕业后并不能马上找到工作,但可以到企业或政府机关去实习。实习期间,用人单位给大学生发放相当于正式雇员工资50%至75%的报酬。通过实习,部分大学生在实习单位找到了工作。即便不能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有了实习经历后,大学生就更容易在其他单位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途径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俄罗斯许多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并不刻意追求专业与实践的结合。一项调查显示,俄罗斯大学生大多是很理性地看待毕业后改行这一现象。他们认为,大学教育除了让学生接受专业培训外,还给学生提供了培养个人能力的机会和场所。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普遍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同龄人强,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速度总体上也快。他们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相关专业的再学习和再培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这些大学毕业生改行是必然的。
瑞典大学生们找工作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以前,一些著名院校,如瑞典皇家工学院、斯德哥尔摩商学院等,企业是上门求才,大学生们则待价而沽。现在形势变了,单位用人要反复挑拣,特别是一些大众化专业,如市场营销等,往往一个招聘岗位引得二三百人前来应聘,竞争异常激烈。为此,大学毕业生们不得不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翻看招聘广告,搜集有关公司的人力资源信息等。同时,瑞典大学生们对待遇的要求相应降低。据瑞典宇宙传播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和几年前相比,大学生不再对薪水提出过高要求。IT专业的大学生对刚进公司的月薪要求已降到了2.17万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8克朗)。毕业生对工作待遇的要求也在降低,他们当然仍期望每周工作40小时,但46小时也能接受。对带薪培训、额外假期等的期望也降低不少。瑞典大学生们对工作单位的性质和地点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以前,青年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单位是工作刺激、赚钱多、机会多。而现在他们只能降低标准,到以往认为很烦闷的地方工作,如政府机关、税务部门等。因为比起那些经常裁员的大公司,在政府部门工作无疑要安稳得多。一项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对去国外工作的兴趣增大。这也反映了大学生们面对压力,选择更加多元化。
西班牙大学生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机会,为了自食其力,也会放下架子做“蓝领”。据统计,西班牙约有35%的大学毕业生做“蓝领”,比如电脑输入员、电话接线员等。
国外高校建筑创作的价值借鉴 篇7
关键词:高校建筑,建筑创作,建筑文化,借鉴
0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普及教育, 全国各地大学的发展进入了高速扩张期, 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 成片的高校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建成, 校园内各式建筑也争奇斗艳, 大放异彩。纵观各式新型高校建筑, 确实不乏上乘之作, 但也存在着在追求外观效果的同时, 忽略细节特点, 注重建筑外部形式而使建筑缺少内在个性特征。有些置校园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于不顾, 打破校园环境的美观与协调, 缺乏历史的厚重与凝练;有些追求标准化设计, 建筑形式趋于模式化而减少了个性差异;有些不顾地域差异和人文环境, 缺少必要的文化底蕴, 缺乏对校园建筑艺术的追求。
相比之下, 通过观察国外的知名大学, 可以轻易地发现大量将文化与艺术元素融入到高校建筑中的范例。本文结合几例国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建筑在创作中的设计与创新实践,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以期从中得到启发与借鉴。
1 在整体寓意上营造文化意蕴
高校建筑要营造的文化意蕴首先体现在建筑的文化性。高校建筑的文化性包含着对校园传统形象、传统精神的保留以及对历史文脉的重现, 构建校园形象和师生归属感, 为其使用者带去愉悦的情感体验。
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卡迪亚大学 (Arcadia University) 享有悠久的校史, 这所学校目前最为人知的是校园内神秘复古的建筑物———灰塔城堡 (Grey Tower Castle) 。这座建筑物正如其名, 是一座完整的欧式城堡, 充满了复古风格和神秘色彩。这座城堡建筑始建于1893年, 属于威廉·威尔士·哈里森的遗产。1929年, 阿卡迪亚大学买下了这座城堡并将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搬到了这座古色古香、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建筑物中, 打造了独具传统特色的大学校园。同时该校后期建设的若干建筑也基于此城堡的风格, 借助青色砖瓦建造了一批批的传统风格建筑。正是这样对传统精神的传承, 使得这座城堡建筑不仅仅是国家历史纪念性建筑, 也是学校师生对校园最生动的记忆。
其次, 高校建筑要塑造的文化意蕴体现在校园所渗透的文化内涵。高校校园所渗透的文化内涵是校园精神的实质, 代表着校园的风格与文化意蕴, 其追求的文化品位兼具理性、真实、高雅与质朴。
几百年来, 英国剑桥大学不断按原样精心维修的古城建筑保留着大量中世纪以来的风貌, 许多校舍的门廊、墙壁上仍装饰着古朴庄严的塑像和印章, 展现了剑桥大学自1209年以来数百年历史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 并借助建筑这种固定的文化形象营造出百年老校的特色。美国的哈佛大学, 全校建筑皆以代表热情的红色为主体颜色, 各类风格迥异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城内的美丽景色之中。凭借这著名的“哈佛红”建筑风格和富含历史气息及充满现代科技感的各式建筑, 哈佛大学成为艺术与文化气息相混合的绝佳产物, 也成为了莘莘学子心中最向往的求学圣地之一。
通过高校建筑塑造出具有文化意蕴的空间, 也是影响师生情感交流、品格塑造以及烘托校园文化氛围的微妙而现实的因素。
2 在结构上突出与地域环境的结合
无论多么有创意多么独特的建筑, 都一定少不了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对环境特征的适应。高校建筑创作应以塑造地域特色为出发点, 以“契合”的姿态来适应当地环境, 使建筑在空间形态上融入环境。
南丹麦大学科灵校区 (Koldling Campus) , 正在建造一座全新的教学大楼。这座由丹麦的汉宁·拉森 (Henning Larsen) 建筑设计公司设计建造的教学大楼, 以三角形为主体结构, 下部中空开放, 完美地实现了高校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这座优美的五层建筑物坐落在科灵市中心, 毗邻科灵溪 (Kolding) , 同时也与科灵设计学院、科灵国际商务学院一同组成一片高校集聚区。借助开放式结构以及校址周边的绿地、溪流, 加上为保证通风和透光效果而采用的独特设计, 这座教学楼实现了开放式的互动环境, 使得学生在一个极富创作力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的同时, 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享受明媚的阳光。
科灵校区充分借助地域特色, 最大限度地尊重生态环境, 实现建筑与环境的真正有机共生。
3 在外部形态上彰显独具情态的空间与建筑形象
高校建筑并不只是教育、培养人的场所和进行活动的空间, 它在体现建筑属性的同时, 还要体现出高雅自然的格调和新颖独特的创意。
在塑造独具形态的高校建筑这一方面,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斯塔塔中心大楼 (Stata Center) 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倾斜的楼梯, 角度各异的墙面和异想天开的扭曲体型, 完全颠覆了大多数传统思维中的实验楼或大学建筑的建筑形式。麻省理工大学是一所相对年轻的大学, 也是全美理工科最高的学术殿堂之一, 一直都是科研、创新、创造的代名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创造力是这所大学所蕴含的精神品质, 而这个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瑞 (Frank.O.Gehry) 设计出来的斯塔塔中心大楼正是通过独特的空间体型将麻省理工大学的追求和品质展现了出来。
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 (Kbenhavns University) 2006年建成使用的名为“蜂巢” (Bikuben Kollegiet) 的学生宿舍楼, 采用了极具创意的设计理念。外部类似单色马赛克的效果与深浅对比的橙色墙体形成了鲜明的视觉立体效果;蜂巢状的网格外形结构和中部开放的交流平台使得这座宿舍楼既拥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又能便捷的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楼内住房和客厅间采用与中心相连的双螺旋造型设计。这些都给予了学生良好的居住体验, 展现了校园建筑的人文精神, 使得该宿舍楼成为学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居住选择。
4 在回归自然上塑造生态化山水校园
在建筑创作中, 引入更加绿色、生态化、趋近于自然的建筑风格和体型, 可以塑造出更加引人入胜的校园环境, 为师生提供更加惬意舒畅的教学办公空间, 营造出人文氛围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生态化校园。
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坐落在位于北纬1°, 被称作是“花园城市”的岛国新加坡。当该校决定在校内的一处绿意盎然的山谷内建造一座供艺术、设计和媒体学院使用的教学大楼时, 建筑设计公司CPG Consultants基于选址处的自然条件加上学院的特质和对绿色、自然、生态的追求, 提出了“无建筑的建筑”理念, 设计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物。依照景观地貌来设计、建设教学大楼, 而不是将建筑物强行安置在景观之上, 创造出了与南洋理工大学的花园式校园交相辉映、富含自然气息的建筑空间, 为校园平添一笔怡人的意境。开放的绿地空间允许师生直接步行上缓坡进行学习互动, 感受郁郁葱葱的绿地屋顶与周围景致结合而成的惬意。内部空间使用高性能的透明隔热玻璃, 由廊道串接起来, 居中的喷泉广场为师生提供休息和交流的场所。这座建筑物不仅满足了校园的美观和生态环境要求, 也帮助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好的学习与生活。
5 在功能上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规划校园建筑时, 在充分考虑其应有的基本功能和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特质后, 加入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思索资源和能源节约再利用的途径, 减少消耗, 构建生态环保的校园建筑和环境友好型的校园。比如智能化的控水系统、太阳能供电的应急灯、合理布窗以减少室内灯光的使用等等。
麻省理工大学的斯塔塔中心大楼的设计不仅代表着学校创新、自由、大胆的精神品质, 同时也有着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独创的雨水储存和管理系统, 利用生物过滤净化技术为整座大楼及周边的建筑提供再利用水资源;与气象站建立连接的灌溉系统, 通过分析气象数据来控制水流;借助独特的建筑体型设计, 以改善通风、雨水收集和减少热岛效应;可独立操作的窗户, 提供全方位充足的日照以减少对室内灯光的使用;减少室内制冷剂和卤代烷阻燃剂的使用。加上建设时采用的建筑废料管理策略, 对可回收建材的重利用, 这座建筑物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通过更多地了解国外优秀的高校建筑设计, 可以丰富和发展我国高校建筑的创作, 完善高校建筑继承和发扬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功能, 融入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自然景观的回归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进而构建更为理想的高校校园。
参考文献
[1]张祺, 王媛.高校建筑创作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筑, 2006 (9) :37-38.
[2]张舒扬, 吴永发.高校建筑设计新思路[J].山西建筑, 2009, 35 (8) :30-31.
[3]刘仁秀.国外高校建筑欣赏 () ——创意新颖的现代感建筑[J].美与时代 (上) , 2010 (10) :65-66.
国外高校教学管理的启示 篇8
一、国外教学管理基本模式
由于各国情况不同, 根据各国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的特点, 可以将国外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概括为三种基本模式:以法、德的大学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的科层制教学管理模式, 它依赖于阶层、职务的权威, 标准化的规章以及学术权威。英国大学的社团式教学管理模式, 它依赖于同业人员的共同价值观和传统来统合人们的行为。以美国大学为代表的市场式教学管理模式, 它既不依赖于规章和公共政策, 也不依赖于共同的专业规范, 而是立足于市场竞争的需要来管理教学。俄罗斯、日本两国大学的教学管理体制似乎兼具科层和社团的双重特点, 同时, 也具有各国的个性特点。无论是欧美的科层制、社团式、市场式教学管理模式, 还是俄日的双重模式, 它们都是各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高校教学管理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
二、美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做法
1. 将科研引入教学。
坚持教学科研并行, 注重科研引入教学。美国大学的层次水准越高, 其对教师从事科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国大学的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 并安排一流的教授给低年级本科生上课。一流教授上讲台具有示范作用, 可以有力地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大学教师都有义务承担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必须既搞科研, 又搞教学。这样做的优点是:通过科研教学兼行, 教师可以不断接触新事物, 研究新问题, 从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 并将最新的思想、方法、技术、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既能提高教学水平,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又能使一部分教师不会常常埋头于基础教学之中, 不至于造成学术水准退化而遭到淘汰。美国大学的教师通常与企业界有着非常广泛和紧密的联系, 由于与企业家的广泛合作, 教师能够根据市场需求, 结合工商界的实际情况, 争取科研资助, 获得各种科研项目, 同时又能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 使得大学教师知道工业发展和技术应用动态, 了解什么样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才能适应企业、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才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竞争意识、社会适应性融于教学过程之中。
2. 用荣誉制培养学生责任感。
美国大学用荣誉制培养学生责任感。1817年, 美国的威廉与玛丽学院就实行了荣誉制度, 1830年学院又进一步作了明确规定。实行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考试, 如果有学生冒犯这种信任, 就要被学校开除。学校的这种做法也获得了老师和学生的支持。实施的结果, 没有一个学生自降身份作弊, 监事会感到非常满意。事实证明, 诉诸学生荣誉的做法确实有效[2]。学校的荣誉制度不仅只限于学术领域, 也适用于校园的其他生活事务。它的实质是在荣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充分信任, 学生的自我约束也是一种独特的学生自我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各方面进行自我管理, 信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美国大学的荣誉制度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一种承诺。
三、澳大利亚高校教学管理的做法
1. 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安排上, 每门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 还有相当的辅导课。主干课程课堂教学和辅导课每周的课时安排是2∶2, 其他课程都是2∶l。每个学期的第一个月, 学校为新生提供20小时的免费培训, 为学生顺利完成每一门课程所必需的课程论文做准备。在培训内容上, 既要学习语法知识、论文结构、参考资料等, 还要学习技巧、论文写作、商务报告写作等。作业一般由课后习题、小组讨论或案例研究三部分组成, 学生一般靠课外自学来掌握主要知识。每门课程学生一般要提交l~2篇2500~3000字左右的论文。课程成绩的评定通常由五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占50%, 期中考试占10%, 论文占20%, 小组讨论或案例研究演示占10%~20%, 学生个人演示占10%。一门课程要能够合格, 期末考试必须要能通过, 而且综合评定成绩要达到50分。相比国内的大学来说, 澳大利亚高校的学生似乎要轻松许多, 既没有每个学年的实习, 也没有后面的毕业实习, 也不需要撰写毕业论文。但是, 学生要想通过一门课程并取得好成绩, 要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 其作业、考试及成绩评定形式及要求决定了必须花大量时间进行课外自学, 任何投机取巧都不可能通过考试。对于具体情况, 要能够灵活应用, 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表明, 走上社会后, 这种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2. 注重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
澳大利亚的高校, 由相应的协调员负责每一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 每一项内容都详尽明确, 非常具体、可操作。在第一次上课时, 将大纲发给每一位学生, 通常学生都难以再提出问题。大纲的内容除了有具体教学方面的, 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施进度的内容外, 还有建议教材和参考书目, 还有作业、课程论文要求及辅导课讨论的问题等。另外, 对学生的考试、出勤、成绩评定作了具体规定, 并附有学校有关的其他规定。教学质量的评价, 分成两个部分。任课教师有一个自我评价, 学生对教育质量也有一个评价。这两个评价表中的主要评价项目内容完全相同。另外, 为了反映教师最有价值的内容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学生还要填写教学反馈表。相比之下, 由于评定等级偏少, 指标设置过粗, 国内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价表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四、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高校教育理念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 (1883~1969) 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大学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 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 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的大学教育, 这一著名论断是非常有意义的。雅斯贝尔斯反对采用强迫的方法使学生学习, 认为教育不能用外在强迫, 这样会对学生精神损害极大, 任何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 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一些学校, 当时受到了他的批评。他认为那样削弱了学生“反复思考的习惯”和学生的“反思能力”。他提倡在导向教育下的自我强迫, 认为这样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他指出, 在教学中,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师生之间可以开展积极的讨论和交流。他提出: (1) 教育要适应学生的天性和能力, 要因材施教。 (2) 通过教学, 学生既要掌握知识, 还要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理解力等多种能力。 (3) 教学方法上应借鉴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观点。雅斯贝尔斯认为, 要改善学生的人性, 需要一种“全人教育”。对学生 (尤其是大学生) 来说, 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 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要诚实、守纪律、言行一致, 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精神的培养。
五、国外高校教学管理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几点启示
1. 教学常规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教学常规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改革高校教材、作业与考试模式。国外高校教材的显著特征是强调案例的作用。每章都有案例, 每本教科书的案例量在100个左右, 通过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每章的习题和作业大部分是实际应用型问答题, 通过练习, 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案例研究, 学生可以更好地培养感性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 为了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教学的社会要求, 在考试方式上, 对于理论应用型论述题为特征的考试, 通常采用闭卷方式。在这方面, 我国的高等教育, 相当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因此,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教材中必须适当增加教学案例的比重, 将抄书类作业变为理解应用型作业, 将死记硬背型试题变为理解应用型试题, 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
2. 加强高校组织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高校的各级层面都要制定工作计划, 有学校的长远发展计划, 还有各部门、系的工作计划, 甚至教师个人还有课程计划。与国外高校各个层面的计划相比, 在制定计划的延迟性、可操作性和随机性等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必须加强高校各项工作管理的科学性及计划性, 制定的工作计划要切实可行, 要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才能真正做到事前有计划, 中期有检查, 事后有结果。
3. 管理手段与工作方法上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的普及应用, 高校教学管理应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努力提高高校的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管理手段与工作方法上, 要以信息化为核心, 加强办公自动化信息平台建设, 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办公自动化便捷优势, 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网络数字化管理和网上互动办公, 是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 它也能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在硬件方面, 近年来, 我国许多高校与国外条件相差不大。尽管现代化办公设备增加了很多, 但利用效率却比国外低得多。很多国外高校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我们许多高校互联网络的利用有些还在初始阶段, 办公软件应用得不够广泛, 许多功能还未得到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省时、快捷、低耗、高效的特点在管理手段与工作方法上, 未能有效发挥, 许多地方仍沿用传统的落后方式。对此, 应参考国外做法, 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的便利, 实现无纸化的办公, 节约资源, 节约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4. 明确以教师为本的服务理念。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对于高校来说更是如此, 打造优质的高等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因此, 各级教学管理部门, 应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落实以教师为本的指导思想, 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强化系部工作人员的服务职能, 把教师从不必要的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营造凝聚人才、造就人才的良好氛围, 尽可能地为教学和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图书馆是高校建设和发展最基本的服务性机构, 应努力提高图书档案的利用率, 充分开发利用馆藏的信息资源和馆际图书交流, 实现电子图书和档案的跨越时空, 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图书信息资料。
摘要: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 在看到高校大发展的同时, 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研究视野投向国外, 希望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理念, 能对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1]张爱芳.美国大学学生荣誉承诺制度——内容与意义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07) .
浅谈国外优秀专业教材的引进 篇9
国外经典的优秀专业教材, 不但理论与技术新颖先进, 而且语言简明扼要、内容设置非常合理, 一直备受国内名校教师的青睐, 然其价格动辄几百美元、几百英镑, 购买与推广一直是个大难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之后, 翻印、盗版已属非法, 版权成为影印、翻译国外优秀专业教材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教育与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自然落到了出版社身上, 各层次读者也呼吁出版社予以引进出版。其实各大出版社早就想过甚至着手做过, 然而一趟马拉松式的实践下来, 这类专业教材的引进成为出版社不得不割舍的“痛”。说其原因, 更是林林总总。
其一, 版权谈判与贸易费劲, 需要精通外语又懂相关法律的专业人员来做, 手续繁多, 人员难找, 路途遥远, 耗时漫长, 来来回回, 费时费力。
其二, 所付版税较高, 一般为7%~10%, 而且精明的国外出版商往往还有高额首印量的要求。
其三, 所付翻译费不菲, 会英语的人少, 会专业英语的人更少, 愿意翻译专业教材的更是少之又少, 造成人难找, 翻译价高, 徒增人力和经济成本。
其四, 读者群体不好把握, 洋为中用, 国外的专业教材能不能和国内的专业知识接轨, 受不受国内读者认可, 前景未知, “钱”途更为渺茫……
由此造成了专业教材在引进过程中的种种不适之症。如出版社缺乏版权贸易的专业人士, 教材部分内容不适合国内政治或者行业发展而对方拒绝删改, 版税率和首印量要求过高, 对口的翻译人才难找或翻译质量不高, 读者对内容不予认可, 等等。实践业已证明, 出版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却很难实现盈利。
二、出版社的相应对策
(一)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科学出版社在总结过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成立了专门从事版权贸易的国际合作部, 高薪聘请了既精通外语又熟悉版权贸易的专家。他们与专业社长一块参加了2007年10月在德国举办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 与国际著名出版商Springer达成了整体引进一套10本有机化学专业教材的初步意向。不但降低了版税率和首印量等方面的要求, 并且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取得了主动。
(二) 集结高端智囊的成果
回到国内, 科学出版社又聘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关教授, 对所选国外教材逐一进行审读、点评, 并动用海外关系, 详细调查了每种教材的作者理论与教学水平、在国外的获奖情况和学校选用普及率, 分别填写“外版图书引进申请表”“外版图书作者介绍表”“外版图书出版专家评议表”“外版图书获奖情况表”“外版图书销售情况表”“外版图书引进审核表”等表格, 进一步核实该教材的价值和可引进性。为更符合国内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们和德国出版商Springer达成协议, 可对书稿作适当删减和处理。为了化繁就简、保障出版质量, 我们采用影印版而不做翻译, 既保留了专业图书的原汁原味和地道语言, 又减轻了成本负担。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提升本书的销售亮点, 我们不辞辛苦、“吹毛求疵”地遴选修改了30多种封面设计方案, 最终定下美观、大气、醒目的封面设计方案。
(三) 选定合适的上市时机
整个出版的过程, 可谓历尽千辛万苦、曲折复杂、费时费力。从2007年10月开始着手, 几十位专家学者和编辑们一起忙碌, 直到2009年1月北京国际图书订货会前夕, 我们才出齐这套《国外化学名著系列》 (影印版) 10种教材。首印2000册, 一年多的时间内就销售告罄, 各大院校的相关教师争相购买推荐, 好评如潮。比如美国Francis A.Carey and Richard J.Sundberg合著的《高等有机化学》[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Fifth Edition) ]。在当当网上就有评论111条, 说得最多的就是“经典”“经典中的经典”“必备”“梦寐以求”“很好”等赞美词句, 而且没有一条差评。该书76个印张, 150多万字, 定价160元。时至今日, 已经印刷3次, 累计销售4000多册, 实现销售码洋640000多元。
(四) 乘胜追击, 扩大战果
在收获不错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我们更是得到了国内各大院校专业教师的赞扬和追捧, 进一步巩固与深化了科学出版社权威、经典、高端、图书品质上乘的品牌形象, 吸引了数百位优秀学者教授的目光, 他们或推荐, 或审稿, 或翻译, 或著书立说, 与科学出版社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随后, 我们又根据北京大学几位热心教授的推荐意见, 借鉴本套丛书的成功经验, 陆续引进并出版了《国外化学经典教材系列》 (影印版) 、《药明康德经典译丛》 (翻译版) 、《现代化学前沿译丛》 (翻译版) 等系列外版专业图书, 形成了良性的马太效应。在推荐与翻译的互动过程中, 双方又进一步加强了联系, 加深了感情。教授做得热情, 编辑忙得开心, 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共同为国外优秀专业教材的引进工作做出贡献, 同时也是为国内的教育工作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三、实践感悟
辛勤的耕耘, 伴随着丰硕的成果。国外优秀专业教材的引进与出版, 确实不易, 套用一句流行语——痛并快乐着!
摘要:优秀的国外专业教材, 深受国内教师青睐。较高的引进版税及较窄的购书群体, 形成了较为尖锐的矛盾。本文以科学出版社成功引进高品质的专业教材为例, 详细阐述具体的引进办法、编辑出版及营销推广过程, 可供广大同仁学习借鉴。
关键词:优秀教材,版权引进,教材出版
参考文献
[1]徐立萍.版权保护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 2012 (7) .
[2]王莉.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状况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9 (6) .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及启示 篇10
2010年5月,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第一条就提出了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3) 可见, 课程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将在阐述美国等现有关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 提炼出其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的启示。
1 各国高校创业教育内容
1.1 课程开设
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发源地, 其课程内容范围也较为全面。美国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适应范围分, 可分为三种:全校性跨学科的大类课程、学科为基础的学科课程和基于实践的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分, 可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类四种;按课程用途分, 可分为综合性课程和工具性课程。美国创业卓越行动基金会提供的创业课程包括综合课程及工具课程两类。综合课程包括创业之旅介绍、机会分析、创办企业、企业成长、收获成果, 工具课程包括顾客介绍、运作与成本介绍、现金与评价介绍、人员管理、募集资金等。 (4)
为推进大学生创业, 英国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 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当时有8个创业中心, 其任务是将创业融入大学传统教学之中, 实现大学文化的革新。每一个创业中心主要在四个领域开展活动:开展创业教育、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支持创办企业、鼓励技术转化。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设置的课程虽各有千秋, 也有共同特征。对于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对于开创小企业的流程介绍, 对相关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 对于创业实践的重视;都是国外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共同点所在。
1.2 活动开展
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 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竞赛, 并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英国政府1998年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 项目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开办公司。学生自己设计商业构思, 组建创业团队, 筹集资金, 开拓市场, 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 从而获得创建企业整个过程的经验。二是创业沙龙。通常为半天或一天的研讨班, 学生与企业家聚集一堂, 听创业者演讲, 参与一些活动和讨论, 获得与创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2 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启示
上文中提炼出的各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 笔者认为, 对于我国高校有直接的借鉴作用。我国高校要开始设置创业教育课程, 首先需要考虑三个问题:是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是否贯穿本硕博三级层次的学生, 是否开设专业性学位来推广创业教育?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后, 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来决定课程设置的规模、层次与范围。
在课程内容的体系设置上, 可以考虑将整个课程设置划分为几大类:创业精神和意识培养、小企业系列、财务与商务课程系列、经营管理课程系列、其它类型和创业实务系列课程。创业精神和意识类课程可以设置创业精神、创造性与组织、创业导论、新生管理体验等内容。小企业系列可设置新企业创立、创业管理入门、创业机会评估、创业战略、风险投资与个人股权、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小企业经营与成长、新企业市场营销、新企业金融、新产品开发等课程。财务与商务系列可设置风险投资和成长资本、管理收购、经营和税务、投资管理与创业财务、创业计划书写作、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商务沟通与交流、谈判技巧、演讲与口才等课程。经营管理系列可开设运作与成本介绍、小企业管理、人员管理、创业管理、创业营销、创业案例分析、营销与生产一体化设计、成长企业的管理、知识产权和技术管理等课程。其它类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业实务系列可以结合各类创业竞赛、企业实习见习、企业家专题讲座等形式来规定一定的学时和学分。
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列出上述课程, 并不是每个学校都需要全部开设或者能够开设, 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决定。正如上文提及, 创业教育没有统一的概念, 创业者没有规范的素质要求, 创业课程内容体系也无从得以规范化设置。在课程设置时, 要考虑对学生素质的提升、领导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坚持这一原则不放松, 同时结合地域特色、校情实际等来进行设置。
注释
1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04.6.
2Vanessa Pena, Morghan Transue, Alison Riggieri.A Surve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itiatives[M].Washington, DC:2010.5:4.
3崔彦群, 钱国英, 徐立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1.7.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 篇11
文化创意产业倡导的是一种人本发展观,把资源的开发重点从以自然资源转向人本资源,即发挥个人创造力,释放人的各种潜能,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创造快乐的功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促进人类自身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经济增长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竞争力以及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问题的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实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总结这些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对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的实施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下面,主要介绍国外的高校在创意人才培养上的经验。
一、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学习
目前中国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专业时,往往会非常重视每个专业的就业率和以后的工资待遇,但是忽视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如果孩子每天所学的东西,不是他最热爱的,那又何尝还会有兴趣进行创新呢?创新是需要人在非常专注、热爱的事物上才会有的。
教育专家们分析说,其实兴趣称得上最好的启蒙老师,因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广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有助于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事实上,美国不少大学在选择新生时,往往倾向于吸收那些有着自己独特爱好和追求的申请者。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留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其中,各艺术类院校表现更为突出。
悉尼科技设计学院中国市场代表江欢说:“作为一所艺术类院校,我们非常看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的结合程度。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目标,对学习专业的投入程度影响很大。可以这样讲,兴趣爱好影响灵感,决定创造力,关乎成功与否。”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专业方向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勿盲目跟风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忽略了个人特质方面的因素。
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和对教学的不同需求,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为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把因材施教和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一,为满足学生就业的不同需求,大学三年级学生可根据专业教育需要、个人学习能力、兴趣和爱好等方面,根据要求选取相应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需求、拓宽专业口径,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的多样化。
第二,为进一步积极推行因材施教,把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内涵,新的培养方案增加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学生可以在培养方案框架内,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为自己量身定做“个人学习计划”。
二、工作室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一项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相同的工作时间,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也能做到更多的工作量。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是相互统一的,不能只发现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也不能只解决问题而不去发现问题,要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人的能力是一步一步在实践中提高的,而任何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一个坚实有力的平台。我们目前的大学自习室没有电脑、专业设备,单纯坐在那里看书,学习效果是很差的。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电脑是必备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给每个学生配备一台专业的学习用的电脑。特别是当下是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已经转变成网络。而所谓的工作室教学,最基本的配备就是电脑和网络,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细分,再配置其它设备。
伦敦艺术大学把教室搬到车间,学生在制作时,教师给与指导。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会有出人意料的精彩表现。在法国,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学生的工作室就像一个车间,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下课后,可以到工作室亲手设计服装,工作室有工作台和各种工具,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使用。这种大学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没有断层。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不重视工作室教学,学生毕业后,往往不能适应社会上的工作,出现很多知识盲点。
三、不过分看重学分
心理学家发现:当学生由于分数好而受称赞时,他们往往不再愿意主动去尝试新事物,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但他们因尽到努力而受称赞时,却往往会更有进取心和自信心。
事实上美国有许多学者批评目前的教育制度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对知识发自内心的追求会被对分数的追求所取代。
四、宽口径课程教学
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参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实际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走向了和实体经济融合的道路。
创意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一个最突出特征,这个特征在经济学上叫产业关联度。越是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注度越高,和经济的其他部门或者整个国民经济的互渗性越强。
而在教学方面,我们也应顺应形势,培养宽口径人才。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宽口径综合课程教学,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技竞争力,使高等教育更有效地为经济社会服务。英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非常好的传统。牛津、剑桥等大学重视多学科交叉训练,对于开阔思路、培养现代科学人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国外高校教材 篇12
1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1.1 在高校财务管理适用模式方面
美国分为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公立大学一般实行集中管理的模式,学校的经费来源、支出控制权、预算管理等都集中在校级, 而院系向学校申请经费, 校级向州政府申请财政拨款。而占美国高等教育一半规模的私立高校一般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多,下级院系有很大的自主权,由院系决定经费支出,汇报校级,这种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各个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各个学院上缴小比例的经费,用于校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办公经费,从而提高了行政人员工作的服务意识。英国财务管理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学校根据编制好的经费预算下发到各个学院,学院掌握自己部门的开支,对预算经费和课题经费适当放权。院系除了上缴一部分资金给校行政用于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外,剩余的经费全权由院系部门负责人管理,这种方式给予二级单位充分的自主权,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实行目标责任制,根据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都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不合理的情况及时纠正。各院系年终上交工作总结报告,财务部门对其工作的完成情况,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检查和绩效考核。
1.2 在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方面
美国高校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入, 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而资金运作一般是通过基金会来操作。基金会由高校自己管理,聘请专业的资深人员对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定期将财务状况进行公开,向社会公布财务报表,接受监督和检查。名校通过基金会运作,在投资收益方面,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英国教学拨款和科研拨款为高等教育拨款的两种主要途径。教学拨款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和学科设置决定,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将学科划分为不同的价格段,设定不同的费用权重比例, 是根据科研质量作为拨款的参考标准,每5年对学校和学科进行一次评估,然后根据科研成果的评估情况,给学校科研拨款。学校给各个院系分配科研资金,是根据科研质量进行的。这种拨款方式,对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
英国高校会计核算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 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和对外进行信息披露,便于接受社会监督。英国高校在各个学院设立专职的会计辅助人员,协助各个老师报账。财务处对会计核算程序、报账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说明,报账人员只需将票据交给学校会计后,便可等待款项汇入,方便教职工报账。这与国内高校报账难、排队时间长、财务人员态度差形成鲜明对比。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
2.1 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金运作风险,资产毁损风险,财务系统风险等。风险防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由于自身性质、管理模式、某些领导管理理念等原因,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多数财务人员眼界受限、整体素质不能随形势发展同步提高,加上财务风险普遍具有潜伏性、隐蔽性的特征,因此造成了高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难以建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应机制。
2.2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财务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的岗位及业务控制,不能覆盖全校需要风险控制的业务和环节, 因此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大部分主管财务的院系领导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增加办学经费来源,节约开支上,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当前高校所处的新环境、新形势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全面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定位于事前预算、事中核算、事后决算等会计核算规范性基础工作上,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尚未达成自上而下、引起足够重视的共识。
2.3 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
内部审计作为对高校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和评价手段,在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未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1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 由于其行政上的隶属性质决定了审计过程涉及行政领导及学校利益时, 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2审计方法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审计方法提出了挑战, 高校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后续培训非常欠缺。3审计范围的局限性。高校审计工作应监督学校内部控制执行的各个方面, 而大多数高校将审计重点放在了学校财务收支,大宗物资和设备采购的招投标的真实性、合法性,基建工程的监督和审计等涉及大额资金的经济活动时, 对其内部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却不够重视。少数高校虽然设立财务内部稽核部门,没有发挥监督的作用,而且人员分工矛盾相互掣肘。
3改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实行目标责任制 、落实预算绩效考核
目前, 很多高校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各类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但具体形成文件并实施操作的体制较缺乏。国内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立足自身实际,根据高校内部各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财务部门或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校内院系二级部门年终上交的工作总结报告、财务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其完成情况,并对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3.2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国外高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业务核算,收入与成本配比更能体现高校办学效益。我国高校目前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业务核算,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高校部分业务进行成本核算将为实现会计核算高质量、推动高校依法办学、依法理财,促进高校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公开透明, 做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3 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国外高校的办学经费中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 社会捐赠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国内高校。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一方面逐步加大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力度、提高教育投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捐赠渠道,推出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政策,同时要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管理,做到捐赠款使用公开、透明,并建立定期向资金捐赠者反馈捐款运行情况,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美国和英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优势,探索一条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的道路,加大二级学院权利与责任的匹配度,多方位筹措办学经费,强化专业人才对高校财产资源的管理。我国高校借鉴国外高校无论是采取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 加强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更快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各项计划,借鉴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和绩效预算方面可以做适当的尝试。
摘要:英、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财务管理适用模式、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各有千秋。我国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应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落实预算绩效考核、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国外高校教材】推荐阅读:
国外高校管理改革09-11
国外高校工商管理论文07-05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探讨论文10-22
国外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借鉴培训心得06-06
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05-20
国外艺术07-16
国外食品10-18
国外市场05-28
国外投资06-09
国外德育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