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交流

2024-10-16

生生交流(共9篇)

生生交流 篇1

医患交流是医患之间传达思想感情和交流各类医疗信息的过程, 通过交流确保医患之间, 特别是患方获得医疗决定权所需的信息, 从而增进医患间了解与合作。医患交流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现代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适应现代人类保健观念的新模式。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是见病不见人, 只注重疾病本身, 而忽视患病的人, 只关注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原因, 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不能适应现代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我国医疗执业环境的恶化原因之一与医患交流中体现的人文精神缺乏有关。所培养的医学生, 未来的医生作为社会人, 一生中交往的主要社会人群之一是患者及其家属, 故医患关系是医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 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医患交流能力。

一、医务人员职业素质要求

提高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素质是指一个人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而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临床医疗工作中所体现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技术能力和水平等的综合表现。今年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核增加了对职业素质的考核内容, 也充分说明了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要求除包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奉献精神, 还体现在执业活动中尊重病人、尊重同仁、珍视生命、爱患意识、医患交流意识、依法行医、维护医患双方权益、重视医疗伦理问题等多方面要求。而这一切都是要通过良好的医患交流来实现。通过对医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医患交流实践训练, 将医德教育与医患交流相结合, 使之转变为具体的言行训练, 使其医患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医患交流不仅是一项技巧, 更是一门学问, 应把对病人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体现在患者从进院到出院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中, 有利于促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

二、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下提高医患交流能力的必要性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缺少共鸣 (同情) 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 是无能力的表现。良好的医患交流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诊断、治疗和健康教育, 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改善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医患交流是医疗活动的基础, 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始终。

(一) 提高医患交流能力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需要在临床医疗活动实践中具备良好的医患交流能力是实现和谐医患关系、实现医疗目的的重要基础, 是医学生提高医疗技能的重要前提

1.国内外权威统计资料表明:许多医患矛盾、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交流不够、缺乏互相理解造成的。

2.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数据显示, 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 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 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的现象, 而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 由于医患交流不够, 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

3.虽然医患纠纷的引起有医源性、患方、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医观念的变化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 对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同意权日益重视, 希望有治疗方案及检查的选择权等权利意识日趋增强, 而客观存在的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医务人员自身知识积累有限, 实践经验不足, 缺乏交流技巧, 导致医患交流障碍或沟通不充分, 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常出现剑拔弩张的状态。因此, 应在医学生阶段掌握好医患交流技能, 实现由学生向医生的过渡。

(二) 提高医患交流能力是医学发展的需要现代医学发展突飞猛进, 医学领域的高科技成果也为许多以前的不治之症在今天能得到很好疗效。随着大量科学技术手段渗入医学领域, 也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 虽然医生诊治疾病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百姓对医疗结果仍不能客观对待。另一方面老百姓对健康需求的无限性和医学责任的有限性认识不足可能造成紧张的医患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通过充分的医患交流和沟通, 既传授患者及家属相关的医学常识, 又让患者及家属明确谁该对健康负责;既让患方知悉医方的工作内容和可能的结果, 又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和可能承担的风险。国外学者威廉马德森注意到文化因素对医患交流的影响。

4.现代医学实践中强调信奉科学, 应用复杂技术以及与医生合作的规范与价值观, 是来源于中产阶层范畴的, 而对于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患者来说, 与医生之间的互动会有困难, 并可能造成双方的误解, 形成医患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 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要靠医患交流互动来缩小以争取患方的知情同意来实现医生的诊疗。而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80%循证医学方法指导医疗实践是各种医疗手段的实施依据, 一些大型医疗检查结果都要求医生以通俗的、非专业性语言帮助患方理解, 才能取得配合以完成诊疗过程。

(三) 医患交流是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医生, 而高素质的医生除了要掌握医学知识、理论和医疗技术之外, 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5.临床医学是社会实践性及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所服务的对象是具有复杂社会关系并患有疾病的人, 是具有极其复杂人际关系的特殊性行业。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既要面对躯体疾病, 又要面对病人的情感需求。医生应能利用高超的交流能力和技巧与病人进行交流, 以期得到病人的充分信任、理解和配合。而医学生在实习阶段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不足, 常常因为紧张及胆怯心理、亲和力不够、自信心不足而导致交流失败, 因此, 要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医学生进行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 让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专业知识, 还应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等多学科知识, 以便使自己在医患交流过程中充满自信心、更具有说服力。对病人进行诊疗时, 能根据病人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 做到心身兼治, 心身同治, 以人文医学精神指导医学实践, 还医乃仁术的本来面目

6.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IME) , 在其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包括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保健、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等七个领域, 把沟通技能列为七大领域之一。

7.21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 对21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五星级医生作为全球性策略, 提出未来医生应是保健的提供者, 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

三、提高医患交流能力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医患交流能力培养多在毕业后的医学临床实践和医学继续教育中逐步积累、得到提高, 这也折射出我国医学教育的不足与缺陷。虽然近些年来许多大学已开设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必修的人文学课程, 但医学生的医患交流基本上是局限于临床实习中的病史采集过程中。许多医学院校都为改善医学生医患交流现状作了大量探索, 我们将国内外在医学生中加强医患交流能力培养的共识付诸实践, 改革以往仅仅在诊断学教学中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上的少量内容, 把医患交流能力作为一项临床基本技能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改变在课程教学中, 重自然科学知识, 轻社科人文知识;在临床教学中, 重技术性医患关系, 轻非技术性医患关系;在各类医学考试中, 重操作技术考核, 轻沟通技能评估的状况, 实现提升医患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近三年我们整合了临床医学生医患交流学知识模块, 在基础医学学习期间同步进行医学伦理学、医学导论等人文课程学习, 利用综合大学资源, 鼓励选修人际交往、现代礼仪、语言学、医学法等课程;基础与临床过渡期间学习医学心理学、医疗人际关系和病史采集等相关知识, 进入临床医学学习后学习医患交流学, 掌握医患交流形式与内容、医患交流技术与技巧等内容, 将医患交流教育贯穿始终, 完成基本知识储备。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实践模拟训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除了采取书面教学、专题讲座、讨论、多媒体视频、角色模拟等形式, 标准化病人典型案例的角色模拟让学生有换位思考的体验, 受益匪浅。由于实训课师资的相对缺乏, 先期进行老师扮病人, 由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 再由老师进行点评, 第二阶段将不同人格、情绪、偏离行为等心理因素设置典型案例, 让学生自已扮演病人,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多数学生体会到在扮演病人角色的同时, 交流能力得到同步提高。总之, 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培养途经还可以在活跃第二课堂、开辟论坛、组织社团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临床实习阶段与病人实际接触, 有了前期的实训体验, 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能力将会不断提高。在实习结束时基本达到以下要求并在以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注意倾听、收集和综合同问题有关的信息, 并且理解这些内容;运用沟通技巧促进病人和家庭之间的理解, 使他们在作出决定时处于等同的地位, 显示出有助于教育他人的基本技能和积极的态度;显示出对有助于改善病人和社会相互影响的文化和个体因素的敏感性;有效地进行语言和书面沟通;建立和保管良好的医疗档案;综合和介绍适合听众需要的信息, 讨论可达到的和可接受的强调个人和社会优先问题的行动计划。

参考文献

[1]葛焕琦, 潘焕峰, 蔡寒青, 等.谈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8, 12 (29) :25.29.

[2]贾建文.论预防医患冲突的语言和行为沟通[J].中国医院, 2005, 9 (7) :5-9.p[3]丁珠林.医生, 你为什么总是很烦[J].中国卫生, 2005, (11) :10-16.

[3]杨同卫, 陆文涛.国内外医患冲突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 (2) :47.

[4]孙英梅, 岩磊, 张更, 等.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2, (7) :414.

[5]胡凯.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1, (4) :225.

[6]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 2002, (4) :23-25.

[7]屈会起, 张金钟, 邱明才.在内科临床中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J].医学与哲学, 2000, (8) :16-18.

[8]谭榜宪.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防范医患纠纷[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6, 4 (21) :391.

探究中产生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 篇2

【关键词】探究    交流     习惯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汇报交流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帮助学生理清、调整思路,掌握科学探究技能,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重视科学课堂中的有效交流,对于有序地引领学生锻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养成自主探究习惯,发掘自身创新潜能,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等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中,在实验探究的交流汇报这一环节,还存在着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较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费时而低效的现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促进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后有效地进行汇报交流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良好的交流习惯是基础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说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可见,要提高课堂上汇报交流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和科学的表达习惯。

1. 我们共同的习惯——安静倾听

在科学课堂上,汇报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和虚心听取的关系。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可知,学生比较在意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而不重视同学的发言。因此,良好的倾听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就需要从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就开始培养习惯。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逐步、渐进式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但是,众所周知,一种习惯的养成开始往往是艰难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用一些小方法来帮助孩子。比如,教师在汇报交流活动中,给倾听的孩子提一些具体的要求。这些小方法都是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应该借鉴。

2. 我们共同的语言——科学用语

科学课堂教学中表达和交流是指把对科学的认识表达出来,进而进行相互传播,交换各自的认识,形成新的认知。因此,科学教师应把引导学生學会科学表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

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科学词汇。如果学生连科学词汇都没有掌握,又怎么能奢望他们在交流中科学地表达,又怎么可能理解这个科学概念的深层含义呢?当然,还是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去引导孩子对科学概念进行建构,而不应该死记硬背科学概念。

其次,当交流中学生词不达意的时候,教师需要指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不清的话语中的真实意图,并用简练科学的语言帮助学生表达,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二、精心的活动设计是保证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的基础,课堂中产生的实验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表现,其中隐含的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而实验探究活动之后的汇报交流,则是这些科学思维的交流,通过这些思维火花的碰撞,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产生新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在精心准备的前提下再多一点“不精心”,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发现,在交流中有的放矢。

三、恰当的交流方式是关键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找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需要的交流方式。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希望自己经过实验探究后得到的成果能被展示,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在交流活动中,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参与最大化,不管是对中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

有的教师组织的交流活动参与度和活跃度较高,学生乐于参与交流,参与交流的机会也更多,每个小组的实验数据都为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同时大量的数据也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的交流汇报活动,参与的学生太少,大部分学生只是“打酱油”,他们的努力成果并没有被展示,长此下去,学生也就失去了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交流的热情渐渐消失,思维的火花也就难以产生。因此,在交流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每个学生探究成果的价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思维,让汇报交流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总之,在实验教学课中要提高学生参与汇报交流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交流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和科学的表达能力,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维,以合适的方式组织学生交流。那么,汇报交流活动将不会再是科学课堂中的走过场,孩子也将不会是交流中的看客,从而使交流活动真正发挥出促进孩子思维碰撞,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庆佃.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焕发课堂生命活力[J].新课程(中学),2010(10).

[2]王婷婷.学习外国先进经验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J].科学课,2013(2).

生生交流 篇3

1 医务人员职业素质要求提高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

素质是指一个人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而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临床医疗工作中所体现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技术能力和水平等的综合表现。今年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核增加了对职业素质的考核内容,也充分说明了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要求除包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奉献精神,还体现在执业活动中尊重病人、尊重同仁、珍视生命、爱患意识、医患交流意识、依法行医、维护医患双方权益、重视医疗伦理问题等多方面要求。而这一切都是要通过良好的医患交流来实现。我们通过对医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医患交流实践训练,将医德教育与医患交流相结合,使之转变为具体的言行训练,使其医患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医患交流不仅是一项技巧,更是一门学问,应把对病人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体现在患者从进院到出院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中,有利于促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

2 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下提高医患交流能力的必要性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缺少共鸣( 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 是无能力的表现”。良好的医患交流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诊断、治疗和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改善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医患交流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始终。

2.1 提高医患交流能力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需要

在临床医疗活动实践中具备良好的医患交流能力是实现和谐医患关系、实现医疗目的的重要基础,是医学生提高医疗技能的重要前提[1]。国内外权威统计资料表明:许多医患矛盾、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交流不够、缺乏互相理解造成的[2]。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数据显示, 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 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 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的现象, 而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 由于医患交流不够, 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3]。虽然医患纠纷的引起有医源性、患方、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医观念的变化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对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同意权日益重视, 希望有治疗方案及检查的选择权等权利意识日趋增强,而客观存在的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由于医务人员自身知识积累有限,实践经验不足,缺乏交流技巧,导致医患交流障碍或沟通不充分,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常出现剑拔弩张的状态。因此,应在医学生阶段掌握好医患交流技能,实现由学生向医生的过渡。

2.2 提高医患交流能力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现代医学发展突飞猛进, 医学领域的高科技成果也为许多以前的不治之症在今天能得到很好疗效。随着大量科学技术手段渗入医学领域,也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虽然医生诊治疾病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百姓对医疗结果仍不能客观对待。另一方面老百姓对健康需求的无限性和医学责任的有限性认识不足可能造成紧张的医患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有通过充分的医患交流和沟通,既传授患者及家属相关的医学常识,又让患者及家属明确谁该对健康负责,既让患方知悉医方的工作内容和可能的结果,又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和可能承担的风险。国外学者威廉·马德森(Wiliam Madsen)注意到文化因素对医患交流的影响[4]:现代医学实践中强调信奉科学,应用复杂技术以及与医生合作的规范与价值观,是来源于中产阶层范畴的,而对于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患者来说,与医生之间的互动会有困难,并可能造成双方的误解,形成医患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要靠医患交流互动来缩小以争取患方的知情同意来实现医生的诊疗。而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循证医学方法指导医疗实践是各种医疗手段的实施依据,一些大型医疗检查结果都要求医生以通俗的、非专业性语言帮助患方理解,才能取得配合以完成诊疗过程。

2.3 医患交流是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医生,而高素质的医生除了要掌握医学知识、理论和医疗技术之外,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5,6]。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IME),在其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保健、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等七个领域,把沟通技能列为七大领域之一[7]。21 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对21 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1995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五星级医生”作为全球性策略,提出未来医生应是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5]。临床医学是社会实践性及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所服务的对象是具有复杂社会关系并患有疾病的人,是具有极其复杂人际关系的特殊性行业。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既要面对躯体疾病,又要面对病人的情感需求。医生应能利用高超的交流能力和技巧与病人进行交流,以期得到病人的充分信任、理解和配合。而医学生在实习阶段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不足,常常因为紧张及胆怯心理、亲和力不够、自信心不足而导致交流失败,因此,要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医学生进行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便使自己在医患交流过程中充满自信心、更具有说服力。对病人进行诊疗时,能根据病人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做到心身兼治,心身同治,以人文医学精神指导医学实践,还“医乃仁术”的本来面目[8]。

3 提高医患交流能力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医患交流能力培养多在毕业后的医学临床实践和医学继续教育中逐步积累、得到提高,这也折射出我国医学教育的不足与缺陷。虽然近些年来许多大学已开设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必修的人文学课程,但医学生的医患交流基本上是局限于临床实习中的病史采集过程中。许多医学院校都为改善医学生医患交流现状作了大量探索,我们将国内外在医学生中加强医患交流能力培养的共识付诸实践,改革以往仅仅在诊断学教学中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上的少量内容,把医患交流能力作为一项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改变“在课程教学中, 重自然科学知识, 轻社科人文知识;在临床教学中, 重技术性医患关系, 轻非技术性医患关系;在各类医学考试中, 重操作技术考核, 轻沟通技能评估”的状况,实现提升医患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近三年我们整合了临床医学生医患交流学知识模块,在基础医学学习期间同步进行医学伦理学、医学导论等人文课程学习,利用综合大学资源,鼓励选修人际交往、现代礼仪、语言学、医学法等课程;基础与临床过渡期间学习医学心理学、医疗人际关系和病史采集等相关知识,进入临床医学学习后学习医患交流学,掌握医患交流形式与内容、医患交流技术与技巧等内容,将医患交流教育贯穿始终,完成基本知识储备。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实践模拟训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除了采取书面教学、专题讲座、讨论、多媒体视频、角色模拟等形式,“标准化病人”典型案例的角色模拟让学生有换位思考的体验,受益匪浅。由于实训课师资的相对缺乏,先期进行老师扮病人,由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再由老师进行点评,第二阶段将不同人格、情绪、偏离行为等心理因素设置典型案例,让学生自已扮演病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多数学生体会到在扮演病人角色的同时,交流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总之,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培养途经还可以在活跃第二课堂、开辟论坛、组织社团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临床实习阶段与病人实际接触,有了前期的实训体验,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能力将会不断提高。在实习结束时基本达到以下要求并在以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①注意倾听、收集和综合同问题有关的信息,并且理解这些内容;②运用沟通技巧促进病人和家庭之间的理解,使他们在作出决定时处于等同的地位;③显示出有助于教育他人的基本技能和积极的态度;④显示出对有助于改善病人和社会相互影响的文化和个体因素的敏感性;⑤有效地进行语言和书面沟通;⑥建立和保管良好的医疗档案;⑦综合和介绍适合听众需要的信息,讨论可达到的和可接受的强调个人和社会优先问题的行动计划[9]。

参考文献

[1]葛焕琦,潘焕峰,蔡寒青,等.谈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12(29):25,29.

[2]贾建文.论预防医患冲突的语言和行为沟通[J].中国医院,2005,9(7):5-9.

[3]丁珠林.医生,你为什么总是很烦[J].中国卫生,2005(11):10-16.

[4]杨同卫,陆文涛.国内外医患冲突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47.

[5]孙英梅,岩磊,张更,等.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7):414.

[6]胡凯.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4):225.

[7]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8]屈会起,张金钟,邱明才.在内科临床中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8:16-18.

潜能生转化工作经验交流 篇4

滴道学校 于玛莉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长期落后的原因,不仅是指哪一方面有所欠缺,而是他们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出了角色偏差。由于整个动力系统出现了问题,他们很难进行自我调节,只有靠外力来实现调节。而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教育转化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外力”。那么,该如何对潜能生实施外力呢?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实践,我认为潜能生的转化应从课堂教学着手,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对待潜能生。

1、制定潜能生辅导方案

在潜能生的档案建立以后,如何让他们改变现在的学习情况就成了我们的首要问题。为此,我采用了针对潜能生的“三优先”和“十个一”。

(1)给潜能生提前辅导

在每次新课之前,先进行课前辅导,为新课教学做适当的铺垫。潜能生一般在学习上有困难或课前预习的自觉性较差,所以在上新课时,对课堂内容一知半解。而新课程往往课时安排比较紧,老师讲解的进度较快,就造成他们无法消化。所以,给潜能生超前补课非常有必要。

(2)给潜能生经常复习

一部分潜能生是由于学习不认真而导致成绩不理想,我每天早晨让学生进行语文晨读,对于潜能生,我则特意为他们安排了一个小老师,一对一地教,督促他去读,不会读就教他读。

(3)对潜能生实现“三优先”

“三优先”是指板演优先、提问优先、面批优先。

潜能生在课堂上往往比较被动,自卑感较强,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举手,不愿思考,总是被动的等别人的答案。所以在讲授新课时,较难的问题他们可能较难回答,简单一些的问题,或是一些问题的复述,多把机会给潜能生。有机会板演的,多给他们练习。同时,在作业批改上,潜能生的错误率总是比较高,我可以采取面对面批改,一有错误,当场讲解订正完。这样一段时间后,这些潜能生一定会有一个进步。

(4)对潜能生做到“十个一”

“十个一”是指帮助制定一个小目标;有一个锻炼的岗位;每月一次上台表现的机会;每学期一次获奖的机会;每节课至少一次发言机会,一次成功的体验;每月一次谈心的时间;给每个潜能生找一个好伙伴;每月一次和家长联系;每学期家访一次。

这“十个一”的时间跨度较长,是一个学期。大家不难看出,我们有让他们自己努力的方面,如制定一个小目标;也有给他们提供的机会,给他们一个锻炼的岗位;每月一次上台表现的机会;每学期一次获奖的机会;每节课至少一次发言机会,一次成功的体验;每月一次谈心的时间;给每个潜能生找一个好伙伴;当然也少不了和家长的积极沟通,如每月一次和家长联系;每学期家访一次。这“十个一”不仅给了他们学习上的帮助,在他们的自信心建立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家校联系,共同来教育好每个孩子。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他们在生活中亲身体会到老师的善意,相信老师的真心,逆反心理逐渐消失,并且树立了自信心,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生生交流 篇5

【关键词】中职生;情感交流;问题;对策

一、教师与中职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意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像一座桥梁,能够沟通师生的心灵。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情感教育,就会产生“情感饥渴”,所谓的思想教育也就有可能显得空洞而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当师生通过情感的交流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时,教师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被学生所接受,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因此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情感因素,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教师与中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时的问题

(1)工作过程中,往往片面强调了“理”而忽略了“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神态,动辄简单、粗暴、过急地责备一番,训斥一通;甚至“以罚代管、以罚代教”。他们不知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了解,一味训斥,或以简单的处罚了事,不仅于事无补,相反,还往往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绪。这种教育管理方式,由于缺乏情感基础,只能管得了事,管不了人,即使管得了人,也管不了心,能管得了表面,却管不了深层,可以管得了一时一事,但是管不了长久。(2)有些教育管理者将“寓情于管理之中”错误或者片面地理解成单指对学生衣食住行的关心。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有意无意让自己充当“幼儿保姆”的角色,天气稍有变化,对学生见面就嘘寒问暖,仿佛他们不会感觉气候变化;学校一有活动,就在学生周围百般指导,好像他们离开教师就一事无成;学生一旦受到批评,又帮他们百般辩解,仿佛学生受到了天大委屈。这些教育管理者以为这就是情感交流。但是,事实上的结果往往是与此相反,学生通常的反应是并不领情。因为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正处在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的青春后期,过度的呵护,除了引起学生的反感,绝不会有其它。(3)在管理过程中要用情感去取代其他的必要的教育管理手段。片面的认为可以用与学生个人的感情厚薄来决定管理的力度。视个人之间的感情厚薄深浅来决定一切,必然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充满庸俗的市侩气息,管理工作也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对与中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方法的探讨

(1)加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师生情感交流。作为教师,要和学生取得情感的交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时时处处地关心他们,深入到宿舍、食堂、教室和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要求,再对症下药进行教育;在他们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时,教师急时对他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正确地引导他们抵制不正之风;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了矛盾,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像父母一样地关心他们,化解他们的矛盾,解决他们的困难;生病时,去送水送药,问寒问暧;生活困难时,慷慨解囊,以示关心,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可亲。当学生失控后违反校纪校规时,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他们,让其改正错误;当学生在劳动怕苦怕累时,教师和他们一起干,并进行劳动观念教育。教师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可以增强师生的感情,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发挥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2)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也应是情感交流的主动方,那么,在课堂上怎样与学生沟通情感呢?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对学生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确地对待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待双差生,教师要尊重和关爱他们,万万不能产生歧视心理,对待这些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因势利导,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引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他们从心里尊重和爱戴老师后,才会刻苦努力地去学好知识,才会堂堂正正地去做人。(3)教师的知识素养影响着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除了爱心之外,还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才能和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交流。

生生交流 篇6

1 当前医患关系现状及其原因

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和人际关系, 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需要医患双方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但是近些年来, 由于我国现行医疗体制的不健全, 医疗改革尚未成功, 医疗费用日益高涨;法律知识的普及也使患者用法律衡量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再加媒体对医疗队伍中个别医生医德医风的败坏行为进行大肆的炒作和宣传, 往往给予患者以弱者的同情和情感上的偏袒, 把产生医患矛盾全部的责任都推到医生身上, 对医方进行片面的指责, 这种舆论的不正确导向使医患关系更加恶化。患方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降低, 在就诊过程中患者对医生存有怀疑、猜测和抵触的心理, 有时还会认为医生对其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所必需采取的检查和治疗是为了“提成”、拿“回扣”、挣奖金, 拒绝医生的处方和建议, 从而造成疾病诊治的延误。更有甚者, 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采用拍摄、录音等方式对医生的语言和诊疗行为进行监控, 以便及时“掌握证据”, 恶化了本已不良的医患关系。另外, 有些患者由于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 缺乏对其科学而全面的认识, 也不懂患者的权利与义务, 认为“患者就是上帝”, 认为只要到了医院, 交了钱, 医院就有义务和能力将自己的疾病治好, 甚至认为医生的工作是服侍人的, 可以随便呼来唤去, 一旦医院和医生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和目标时, 医患矛盾就频频浮出水面, 医患关系也变得异常紧张, 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 甚至还发生患者及其家属打砸医院, 恐吓、殴打、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案件[2]。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 由于目前医疗纠纷的大量增加, 使医生意识到其执业的风险是越来越高, 故在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除了在保证实施准确的医疗技术外, 在与患者交往中, 任何言语和医疗行为都必须要谨慎小心, 时时提高警惕, 在这种境况下怎能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呢?于是, 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 工作的效率也降低了, 更不要提有什么大胆的创新意识了。如此发展下去,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变得越来越淡漠, 彼此都缺乏信任与理解, 医院的新技术难易开展, 甚至影响到医院的日常医疗工作, 这既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也不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 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

2 医学生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临床学习包括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两个阶段, 是医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医学生巩固和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并将之运用于实践、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并进行角色转换的重要学习阶段。有学者在对影响医学生角色转换因素的调查中显示, 患者方面的不信任、不配合占第一位[3]。对于进入临床学习的医学生来说, 由于在校期间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 缺乏人文知识的学习, 缺乏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的心理准备和沟通技巧, 在与患者的交往中往往自信心不足, 表现出紧张、焦虑、面红耳赤甚至口吃, 造成患者对医学生的能力保持着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有的患者竟说上大医院看病就是来找教授找专家治病的, 而不是来为您们的教学工作作贡献的, 所以, 患者与医学生之间出现对立和抵触的情绪, 患者拒绝让医学生动手进行任何临床操作, 使临床教学工作无法实施。另一方面, 医学生因为刚接触到临床和社会, 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很容易导致医疗矛盾和医疗纠纷的产生, 这将不利于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秩序的维持, 不利于培养医学生对从事医疗工作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更不利于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3 医学生与患者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目前, 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医患矛盾也十分突出, 深入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医患之间缺少相互的信任与尊重。医患双方相互的尊重和信任是需要医生与患者进行良好而且有效的交流沟通, 后者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 一是药物, 二是语言”。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只有在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基础上, 医生才能全面和准确地采集病史, 才能进一步帮助医生对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其次, 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有利于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诊疗过程中积极配合, 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最后, 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有利于医生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 有利于激发医生对医学事业的奉献热情和创新意识。

医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 要想保证临床学习质量, 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赢得患者的信任、理解和配合。要达到这一目标,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提高带教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4]。临床带教教师对医学生要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员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 带教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加强业务学习,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带教责任心, 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和规范的操作技能。在整个临床学习过程中, 带教教师对医学生的所有医疗行为均要做到放手不放眼, 一切操作严格按照医疗规范进行。同时, 临床医学是一门社会实践性及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带教教师应让医学生认识到所服务的对象是具有复杂社会关系并患有疾病的人;要结合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 选取相关医患关系的典型病例与医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让医学生意识到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其次, 尽管目前医患关系具有其复杂性和微妙性, 我们仍然要教育医学生坚持医学服务的宗旨, 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活动中去, 爱岗敬业, 培养医学生服务患者、服务社会、献身于医学事业的热忱和积极心态。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但要求医学生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还应加强医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培养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对待患者, 要关注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疾病造成的影响。在与患者的交往中做到尊重、理解、关心患者,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第三, 要注重培养医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医患交流沟通的技巧作为临床基本技能之一, 在临床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 在与患者交往的整个过程中, 要注意加强医学生自身的修养。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期间应衣冠整洁, 举止得体, 在患者面前树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 这是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第一步。试想一个形象邋遢的医生怎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呢?在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中, 医学生要学会应用语言艺术,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经济状况及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使用适合于患者的语言, 配以恰当的肢体语言, 言语要礼貌, 通俗易懂, 表达清楚, 态度诚恳, 多进行换位思考, 多了解患者的需求, 以达到与患者进行良好的交流效果。同时, 医学生要学会倾听患者的表述, 倾听时要聚精会神, 用心去听, 在整个倾听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表述适当的给予反馈, 严禁随意打断患者的表述或表现出不耐烦, 要向患者传递一种友好、关心和认可的信息, 以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通过与患者真诚的交流沟通, 不但让患者对本身疾病有了更为清楚而全面的认识, 同时也让患者切身感受到医学生的爱心、细心和专心, 从而排除对医学生的偏见与不信任, 全面配合和支持临床教学工作的实施。“医患沟通能力”应是医学生在每科结束临床学习时必须考核的内容之一[5], 除了要对医学生在本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等常规内容进行考试外, 还应对医学生在与患者交往时的仪态仪表、语言技巧、对患者关心体贴程度、检查治疗前解释工作以及患者的信任度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医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 有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后, 增强医学生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在校期间只是注重了专业知识的教育, 而在人文知识和法律知识教育方面还很薄弱。所以, 针对目前医患关系的特点, 在进入临床实习前, 教员应对临床实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医疗纠纷隐患的环节对医学生进行集中培训, 分析和讨论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措施, 并让学生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强化医学生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要让医学生认识到避免医疗纠纷的关键所在, 那就是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 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在临床实习过程中, 要提高医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医学生必须严格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的所有医学行为, 严格按照医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 依法行医。

总之, 为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为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培养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综合能力极强的医学人才[6], 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下, 注重培养医学生应在临床实践中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如何与患者建立起合作、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 是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发生的必要措施, 也是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和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最为有力的保障。

摘要:针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 教学医院应通过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提高医学生自身的素质修养, 培训医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技巧, 增强医学生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促进医学生与患者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从而提高临床教学和医疗服务质量, 培养出新一代具有高素质、综合能力强、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学生,医患关系,交流沟通

参考文献

[1]雷娟, 薛声能, 严励, 等.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3) :12-13.

[2]李寿森, 王小万.198起三甲综合医院发生医疗纠纷投诉的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6, 13 (5) :1372-1373.

[3]董炳庆, 靳凤琳, 肖爱芹.影响临床实习医师角色转换的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4) :13-14.

[4]Suzuki Laidlaw T, MacLeod H, Kaufman DM, et al.Implementing acommunication skills programme in medical school:needs assessment andprogramme change[J].Med Educ, 2002, 36:115-124.

[5]Thomas J.B, David A.C, Jayawant N.M.What is the Validity Evidencefor Assessments of Clinical Teaching?[J].J GEN INTERN MED, 2005, 20:1159-1164.

生生交流 篇7

会议指出,2014年,全国奶业总体保持稳定,产量增加,生鲜乳质量安全稳中向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全国牛奶产量3725万吨,同比增长5.5%;奶牛单产不断提高,荷斯坦奶牛单产达到6吨; 奶牛规模养殖加快推进,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4年农业部组织抽检生鲜乳样品2.6万批次,三聚氰胺等检测值全部合格,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任务, 奶业发展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加快我国奶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从长远看,加快奶业转型升级,要调整发展目标,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要调整奶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发展南方新兴产区,积极发展西门塔尔等乳肉兼用型品种,发展巴氏奶、酸奶等本土优势产品;要转变奶牛养殖方式,推行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要创新奶业发展体制机制,鼓励企业产业链条前伸后延,探索种养加一体化发展路径;要培育奶业新型经营主体,以家庭牧场、合作社、规模场等为重点,培养一大批建设现代奶业的新型奶农;要转变宣传工作方式,从被动应对媒体向主动宣传报道转变,引导科学消费,提振消费信心。

会议要求,2015年各级奶业主管部门要按照“稳产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严格监管保安全,推动解决卖奶难”的思路,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二是加快奶业生产发展;三是大力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四是加大培训力度;五是加强宣传引导。会议特别强调,针对当前“卖奶难”问题,各地要积极协调乳品企业保证收购,善待奶农,推动出台稳定奶业生产的相关政策措施。

生生交流 篇8

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我校医学教育国际化现状, 并分析国际交流项目对学生在国际化意识、英语水平等国际化素质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我校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 (七年制) 所有参加国际交流的20位学生 (交流组) , 以及随机抽取的我校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未参加国际交流的70位学生 (非交流组) 。

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为了使问卷能比较全面地涵盖医学生国际交流的内容, 课题组首先对国内外评价国际医学教育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 制定问卷。然后请3位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 3位未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进行预调查, 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后, 运用SPSS13.0 (SPSS.Inc, 2004) 进行 Chi-Square test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问卷回收率:交流组85% (17/20) , 非交流组90% (63/70) , 见表1。

全球化意识:从表2可以看出交流组更多学生有今后到国外工作、学习的打算 (P<0.05) , 也更倾向于认为学校应开设国际医疗课程 (P<0.05) 、国际事务课程 (P<0.05) , 认为医学教育需要国际化 (P<0.05) 。对医学教育国际化持肯定态度的学生, 认为医学教育国际化可以“保持与国际接轨”、“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 培养优秀人才”、 “进行国际医疗服务”、“吸引外国学生到我校学习”等。

国际竞争力:在关于国际竞争力方面, 课题组设计了几个开放式问题。在被问及“什么样的医学生是具有国际竞争力”时, 较多的学生认为是“好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创新思维”以及“把握学术动向”。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 自己目前最大的阻碍是”语言问题。少部分学生认为“国内外医学培养模式不同”、“不了解学术前沿”、“缺乏创造力”等是自己最大的阻碍。

语言问题:语言问题是被调查学生关注的焦点, 涉及到语言的相关问题及调查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交流组学生英语等级水平高于非交流组 (P<0.05) , 在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上也较非交流组自如和自信 (P<0.05) , 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也较非交流组长, 但在接触英文的方式上, 两组 (交流组、非交流组) 排在前三位的均依次为:英文电影 (65%, 57%) 、准备英语考试 (53%, 43%) 、阅读英文文献 (53%, 40%) 。交流组学生也更支持开设双语课程以及使用英文教材。但在对双语教程的评价上, 两组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双语课程流于形式, 学生收获较少, 仅仅是增加了英语词汇。

除英语外, 交流组学生47%学习过德语、法语或日语等第二外语, 而非交流组仅24%学习过第二外语 (P<0.05) 。

学生国际交流:交流组94% (16/17) 认为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很有意义”, 6% (1/17) 认为“无所谓”, 非交流组60% (38/63) 认为“很有意义”, 38% (24/63) 认为“无所谓”, 2% (1/63) 认为“没有意义”,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在“国际交流项目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交流组35% (6/17) 认为“交流机会不够多”, 59% (10/17) 认为“学生承担的费用太多”, 6% (1/17) 认为“与本校学习有一定冲突”;而非交流组依次为43% (27/63) , 37% (23/63) , 21% (13/63) 。

学术动向、文献检索:交流组在学术动向把握以及文献查阅方面优于非交流组 (P<0.05) , 见表4。

3 讨论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大力发展自身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 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 能体现自我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

本研究发现交流组和非交流组相比, 在国际化意识、英语水平、学术动向把握以及文献检索方面都优于非交流组[4]。但由于学校在选拔参加国际交流学生时, 采取自愿报名原则, 且通常都挑选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较好的学生, 因此这种差异的存在可能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国际交流导致[4,5]。要明确国际交流对学生英语、学术及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影响, 最好是能在学生国际交流的前后分别进行相关调查, 通过前后自身比较[4], 明确国际交流对以上方面的影响及其程度。由于课题组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 因此很多选项是学生自身主观的自我评价, 如能引入客观指标进行评价, 将更有说服力。

此外, 语言问题, 似乎仍然是制约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各医学院校也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双语专业课程, 但学生从中的收获有限。因此, 如何加强医学生日常英语及医学英语教育, 仍是今后医学教育国际化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总体来说, 我校在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各项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无论是否参加过学生国际交流项目, 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并且也对开展国际医疗课程、双语专业课程持赞同态度。大多数同学英语水平都达到了六级, 对文献检索、学术动向的把握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Paul K.Drain, Aron Primack, Dan Hunt, et al.Global health inmedical education:A call for more training and opportunities[J].Global Health, 2007, 82:226-230.

[2]汪青.从全球视角看国际医学教育及其未来方向[J].复旦教育论坛, 2007 (5) :89-92.

[3]张萌, 孙福川.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59-60.

[4]Ala H.Ramsey, Cynthia Haq, Craig L.Gjerde, et al.Careerinfluence of an international health experience during medicalschool[J].Fam Med, 2004, 36 (6) :412-416.

[5]AndrewW.Bazemore, Maurice Henein, Linda M.Goldenhar, et al.The effect of offering international health training oppor-tunities on family medicine residency recruiting[J].Fam Med, 2007, 39 (4) :255-260.

生生交流 篇9

近年来, 公司在洪志骏博士的倡导与带领下, 联合海峡两岸实验动物界同行, 致力于推进海峡两岸生物技术学术交流活动, 提升实验动物在医疗器械生物兼容性实验中的动物实验技术水平, 促进两岸医疗器械法规、标准及实验方法的交流, 搭建两岸同行沟通交流的平台, 推动两岸实验动物科学及医药科学共同发展。

2014年3月底, 麦德凯生科股份有限公司将与《海峡科技与产业》杂志社、中国实验动物服务网, 邀请海峡两岸实验动物领域相关专家, 在江苏省苏州市对国内外先进的动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技术及相关产品应用进行学术交流, 举办海峡两岸实验动物福利技术经验交流会暨产品展示会。

台湾麦德凯公司总经理洪志骏博士陪同中国实验动物服务网负责人夏建民总经理考察麦德凯公司的实验动物实验室 (本刊编辑部周明理摄)

上一篇:中小卖家下一篇:集中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