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系统表现

2024-06-07

精神系统表现(通用4篇)

精神系统表现 篇1

摘要:艺术面对的是一个正在新生的世界,而从根本上讲,艺术对情感传达应是提供一个让观者输入自身信息的情感程序,而并非是把艺术家个体的感觉和感受强加于他人。社会的发展是物质更新和精神的再生。尊重每一个体内心创造的渴望和能动性,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绘画艺术,创作,情感

0 引言

现今的艺术面对的是一个正在新生的世界,而从根本上讲,艺术对情感传达应是提供一个让观者输入自身信息的情感程序,而并非是把艺术家个体的感觉和感受强加于他人。社会的发展是物质更新和精神的再生。尊重每一个体内心创造的渴望和能动性,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基本准则。表现主义绘画是超越了前人的艺术成就而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在艺术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确立了它的独立的艺术倾向,在表现艺术的创作活动中,艺术家是最具活力的创造者,他们确立了精神世界的独立性和自由性,用自身的经验和感悟去表现一个精神的世界,也是对生命本质的充分肯定和更高的精神指向和人文价值,表现主义绘画对心理领域的开拓,对各种物质材料的利用和对现实世界的反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精神的广泛性、深刻性和不断更新的要求。

1 表现绘画的精神性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基费尔作品表达了画家对德国历史和人类灾难的痛苦回忆和真诚的反思,在他笔下的风景与历史是宏伟而深重的哀歌,给人们以庄严的启示。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个体意识与更高的意义上的深化,并向生命意识即人类意识回归,这是基费尔的作品能够由历史连通未来,由民族连通人类的根本原因,是他灵魂深处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的表述。表现主义作品,是心灵情感的自我张扬与宣泄,是艺术家内心体验状态的征服,也是艺术家对内在生命的理解,是生命和情感交融的过程,是难以言表、无法确定的感觉形态。虽强调对审美创作主体内在心灵的精神观照与情感物化,通过审美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充分而强烈地表达对审美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评价与人化印象,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家是在创造一种非实在的形象而不是反映真实的事物。它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消解与否定,是虚拟的想象性情境,艺术家的直觉是种心灵的感悟,是情感的思考,有了这种直觉才有表现的欲望,是绘画艺术的共性表达,又是表现艺术的特征,因为表现是一个个性化的艺术活动,表现绘画是意味着情感与想象的独创性与个人化,它是一个原创的!是其它形式不可替代的。

表现主义绘画是把艺术家的审美激情同化到对象上去,使对象人格化和人情化。情感化是所有艺术现象中最沉重、最内在的本质,表现艺术作品最终是审美主义情感化的产物,艺术家的情感是艺术家自身潜在的内心需求与欲望,它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客体对象而自内存在。而真正的艺术作品,其价值与魅力所在,是在与它满足了观者的深层次审美的心理需要。表现主义绘画是艺术情感化的问题,它强调了主体情感的冲动,凸显了艺术的特质与核心,我们在读德国艺术家基弗尔的作品时感受到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力量,有一种诚实而磅礴的气势,那种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而怀有博大胸怀的思考,使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土,崇尚生命的强盛与顽强,使人们读懂了人性复苏的真正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看到西方近代理想主义的高扬,把人的价格、个性的自由、人的主体性问题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并得到的关注,艺术强调艺术家个性的自由张所和展现,自由、创造、天才等概念成了这种潮流的主导性范畴,艺术家成艺术的主导因素。表现主义艺术批评了模仿机械的复制,更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表现艺术把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表现艺术不是从艺术作品而是从艺术家工作为逻辑起点来探讨艺术的意义,更明确的讲,就是把艺术家的情感作艺术的核心和关键性问题。艺术活动是以艺术家为主体的活动,正因为艺术家的存在以艺术家的制作活动的水准的高低,体验的真伪,自然决定了基本作品的产生和水准的高低,否则那非凡、伟大的艺术品是不会产生的。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只有超越了肉体生存的需要满足后,才能和动物区分开来,人是文化的符号、人只有与社会的统一,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因为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活在一个社会的关系,审美是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表现,没有这种统一是不会有自由,也不产生美。因为在这种自由里人感到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等要求是用他作为感性存在的个性,欲望、需求理想等安全一致的,他会感到他的自由只有这些要求的实现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完满的肯定。表现绘画中的自由感,表现在艺术家的感性从理性的统治和压抑中获得了自由,它超越了抑制性的理性力量,强调感性的自由性,从而与理性建立了一种新的新的和谐关系,审美情感造就了新的感性,从而创造出一种自由的境界。我们知道艺术的特点和对审美的肯定,形成无目的的复合性,这就是说它必然超脱对象,使感觉和理智达到会合与相融,这时艺术再遵守理性逻辑,而是遵循一种情感逻辑,在审美活动中被现实挤压的非自由人复归于自由的存在,得到了彻底的人性解放。艺术形式的纯化是对生命思考的一种无能为力的表现。作为中国的表现艺术还不能完全依附于西方表现主义诸流派,应该吸收这些流派优点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引进与再造。在对中国传统表现艺术进行现代转型与时代更新的基础上,将它的艺术理想与语言特征移植到表现艺术之中,不断的研究开拓最终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艺术发展到当代日趋多元与综合,而各画种与流派的界限已变得十分模糊,任何流派与这种要想孤立于其它流派与画种而封闭发展都是即不可能也无意义。这就要求表现艺术在艺术观念及艺术语言上进一步加以解体与重构,以形成新的风格与语言,并且更加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价值追求审美指向等精神内涵的流变,强化文化对批判意识与反传统的品位。

表现主义艺术由于反对艺术对自然与社会做客观真实反应与描绘,强调以内在的生命冲动和内在生命需要对客观世界做主观化的观照,表现与评价,所以对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做出了贡献。人类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自身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与精神贫困,我们提供表现主义艺术,无疑是对这种危机的一次灵魂拯救与精神治疗,因表现艺术始终南山以高扬人的主体性为目标,对社会现实的弊端一贯持一种类锐的批判态度,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与情感的栖居地。在人类历史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艺术是人对精神愉悦和美好希望的追求与创造,它展现了人的灵魂的净化。表现主义艺术唤醒了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与能动性,使艺术家能够充分地发挥潜意识、直觉、灵感等主体因素,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激情和审美经验大胆地自我表现,宣泄着一个真实的感受和一个真实生命的体验。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表现绘画的精神性是艺术家个体内心创造的渴望和能动性,呈现了对主观体验的特别观注和对艺术统治的反抗,这也是表现主义的最后归宿。

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是寄于他对人与物察觉的感悟是一种灵性情感的体悟。艺术给予我们的意义正是心灵的意义,艺术家所从事的一切艺术活动所开启的世界就是心灵的世界,是心灵构造意义的活动。基本质意义的追寻要归结到人的心灵。是生命的感受性而不是客观的身体。是身体和灵魂的共同背景。表现主义绘画在造型、色彩、笔触、画面的肌理上其语言形式都是一种非平衡,非静止而充满情感动势的结构,是一个情感化的内在需要。从而产生了动心魂的艺术感召力。

精神系统表现 篇2

2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

27、“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

28、“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29、“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3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

31、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

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39、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4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4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同上)

4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4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4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45、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46、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现代评论》的“独立精神”表现 篇3

关键词:现代评论,现代评论派,自由主义,独立民主,矛盾,批判精神

《现代评论》于1924年12月13日在北京创刊, 终刊于1928年12月29日, 是一份综合性的周刊, 以发表政论时评为主, 主要撰稿人包括时称“十三太保”的王世杰、陈源 (陈西滢) 、周鲠生、丁西林等人及胡适之、徐志摩、钱端升、李仲揆 (李四光) 、郁达夫、陈翰生、沈从文等。《现代评论》受英美文化的影响比较深, 同时它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在影响, 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在《现代评论》身上均有所体现。

《现代评论》内容复杂, 据刊载在此刊创刊号的启事, 内有政治、经济、法律、文艺、哲学、教育、科学各种文字, 由此可见《现代评论》主要并不是一种文学期刊, 按栏目安排顺序上, 先是“时事短评”, 后是政治学论文, 再后才是文学创作和评论。

一、《现代评论》“独立”的编辑思想与文学创作

1、自由主义的编辑思想和开放的作风

在创刊时, 《现代评论》就表明了自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评论》创刊号的《本刊启事》就强调:“本刊的精神是独立的, 不主附和;本刊的态度是研究的, 不尚攻讦;本刊的言论趋重实际问题, 不尚空谈。”《现代评论》在其存活的四年中, 以主要精力和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是非曲直和新文学的成长与发展, 与当时的左翼文学相映衬, 形成了一股自由主义文艺思潮, 繁荣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甚至更晚的文坛。

对于一个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诸问题的综合性刊物来说, 能独立于各种纷纭的思想之外, 说自己爱说的话, 说自己想说的话, 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评论》作为一份内容丰富的周刊, 各栏目执笔人本着独立的精神, 无偏党, 无附和的言论。这份刊物秉持开放、独立、研究、尚实的态度, 在独立和个性、思想和气度等方面都给今天办刊众多启示。

2、《现代评论》是自由的“公共论坛”

《现代评论》在其第一卷第一期的本刊启事就表明自己要办一个超越同人性的同人刊物:公共论坛。

首先, 《现代评论》拥有庞大的作者群, 包括了当时社会上有所影响的各界知识分子, 他们就国家时局的变化和民族国家的建设等各种公共事件和公共问题各抒己见, 展开理性的讨论。其成员的构成, 十分复杂, 政治立场左、中、右三派都有。从文学社团流派来看, 有创造社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原新潮社的杨振声、汪敬熙, 新月社的闻一多、徐志摩, 文学研究会的蹇先艾、滕固、俞平伯、周建人, 语丝社的林语堂、冯文炳等。

另外, “通信栏”也是《现代评论》公共论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信栏作为编者和读者、作者与读者之间对话来往的空间, 声称“本刊的通信栏, 本系读者的自由论坛, 凡通信有相当的理由和事实, 不论正反两方面, 在篇幅所能容纳的范围以内, 本刊都不吝予登载”。如果说刊物前面的时事短评、专论文章, 作者是单向的各自独语, 那么通信栏不仅是不同观点交锋对峙、双向平等的对话, 而且它也形成了和前面文章的呼应共鸣, 事实与观点互相支持、互为补充。

3、《现代评论》的杂文创作

杂文是《现代评论》上占主导地位、最有生气的部分, 特别是自1925年第19期起开设的“闲话”栏目, 曾十分引人注目, 为不少刊物所效仿。于是, “现代评论”派以杂文这样的文体话语, 始终对政治、文化等现象保持着“独立的”、“不主附和”的批判精神, 用主帅陈西滢的话说就是:既“攻击公认的仇敌, 还要大胆地批评自己的朋友”, “非但反抗强权, 还要针砭民众”。而“闲话”则是和“时事短评”共同成为《现代评论》中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栏目, 这两个栏目在当时实际上分别承担了“报告实事”和“唤起思想”两个不同的任务。它们的存在共同保证了“思想的杂志”的办刊宗旨在技术层面上得以顺利实现。同时, 以《现代评论》为中心的文人团体也由此构建了阐述自我的舆论氛围, 并借此影响干预了公众社会。

二、《现代评论》与在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与政治主张

1、善后会议

1924年10月直系军阀政府被冯玉祥推翻后, 皖系军阀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政府执政。段祺瑞为了巩固其反动统治, 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 于1925年2月1日在北京召开善后会议, 与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相对抗。在全国人民的强烈的反对下, 善后会议于同年4月瓦解。《现代评论》对善后会议召开前后的公众舆论、善后会议中所出现的危机以及善后会议后段祺瑞的措施等方面, 对善后会议的性质、任务及其结局都作了粗浅的剖析。《现代评论》以民众参与者的身份对这次会议进行了追踪报道, 批判段祺瑞政府标榜民主、实为独裁的作风, 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时的《现代评论》通过针砭时弊的论文很明确的表达出了自己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思想感情, 具有相当的进步倾向。

2、五卅运动

作为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思想代言人的买办知识分子, 在中国人民历次的反帝爱国运动中, 总是充当了帝国主义反共反人民的帮凶。“现代评论派”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起到的破坏作用, 就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标本。《现代评论》以刊登政论为主, 兼有发表文艺制作、文艺评论等。但是这样一个作为向民众传达思想信息的媒介, 却公开反对国民会议运动, 支持军阀;并在五卅运动爆发后, 发表了文章公开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辩护。后来, 现代评论派又与蒋介石合作, 由此《现代评论》成为了拥护蒋介石反动行为的刊物。这时的《现代评论》已经和当初自己所设立的立场背道而驰了。

3、关税会议

1925年10月26日, 关税会议开幕, 北京教育界及其他团体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 要求无条件的关税自主, 反对妥协的加税办法, 遭军阀政府镇压。《现代评论》对此评论说, 政府镇压群众旨在“取好于洋人”。关税会议召开后, 中国代表提案同意将裁厘同国定税率同时实行, 《现代评论》对此讥评说“中国人被不平等条约束缚了80年, 一说到关税自主, 反觉得自惭形秽, 扭促怯儒, 不能出诸其口……”《现代评论》指出, 中国人民所要求的关税自主是无条件的, 假若关税会议做不到这一点无疑, 中国即应宣言自行解除关税条约……从这些都可以看出, 《现代评论》在这一时期, 坚决反对外国的侵略, 同时, 严厉抨击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 并肩负起了媒体的舆论监督之责, 具有高度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同鲁迅的论战

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把现代评论派和鲁迅都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鲁迅以一种极其嘲讽的方式将现代评论派称之为接受西方教育以在中国实现西方式的现代化为理想的“特殊知识阶级”和骨子里却又是中国传统的“正人君子”的统一体。其实这不仅是一场派别思想间的论战, 更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的一次激战, 它显露了现代评论派在后期发展中的局限性, 同时也是鲁迅自身的思想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发展, 从而形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

三、“现代评论派”的自由主义思想与困窘

“现代评论派”是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自由主义的政治文化派别。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团体, 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多方面, 以抨击时政、参与社会而见长的团体, 它的政治主张多种多样、文化态度横跨东西、内涵丰富、思想复杂。“现代评论派”在倡导启蒙、改造文化等方面做过许多工作, 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和新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以《现代评论》为核心的“现代评论派”倡导自由和民主, 把《现代评论》打造成在当时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思想阵地。“现代评论派”是以自由主义的态度来参与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变革的, 希望以理性的态度重振中国的文化之路。“现代评论派”在主张文学独立和文学家自由的同时, 仍关注社会现实的文化变革。其文学观念融合了“功利”和“超脱”两种精神, 是一个极为注重理性的文化派别, 强调思想启蒙和社会改良。他们崇奉的是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相融合的文学思想, 在文学批评上也强调只限于作品, 倡导“不论派别”的批评原则, 力图使中国文坛产生一种公平、客观、自由的风气, 这是一种颇有见地的文艺思想。

“现代评论派”在五四后曾为新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它始终对政治、文化等现象保持着“独立的”“不主附合”的批判精神。但由于自身性格的软弱、政治立场的左右摇摆以及传统文化积淀的负面影响等诸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现代评论派”也表现出矛盾惶惑的心理状态。他们总是抱着允许不同立场、不同观点并存的自由主义态度, 但其思想倾向和政治态度有着矛盾性和摇摆性, 如对待北洋军阀政府的态度和立场上, 在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的表现上, 都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

因此, “现代评论派”不断受到左翼的批判, 后来的学术界、文化界把对“现代评论派”看作是“反革命政治派别”, 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 “现代评论派”被简单地定性为敌我矛盾。从同鲁迅论战开始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 “现代评论派”一直得不到全面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漱渝.“现代评论派”史料拾零[J].鲁迅研究动态, 1989, (09) .

[2]倪邦文.论“现代评论派”的创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5, (03) .

[3]姜振昌, 王连仲.杂文家的窘迫和失重-重评“现代评论”派[J].东岳论丛, 1997, (05) .

[4]颜浩.《现代评论》的两个专栏:“时事短评”与“闲话”[J].北京社会科学, 2003, (03) .

[5]剑华, 晏洁.两种启蒙话语的对立与冲突——论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现代性价值观的思想差异性[J].云梦学刊, 2006, (06) .

《老人与海》表现的精神 篇4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言简意赅的刻画出了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的形象,整部小说也仅以老人的生活出海捕鱼为线索,将桑提亚哥的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出来。

老人生活贫困,而且连续出海84天没有捕到鱼了,用文章的话就是倒霉透了,但老人依然是一如既往的相信自己可以捕到大鱼,对此也仅仅只有小男孩相信他。第85天,老人一大早又驾船出海了,伴随着太阳慢慢升起,漫无边际的大海波光粼粼展现在老人面前,出海捕鱼的船也渐渐分散开来。

大海是如此的神秘,如此的吸引着老人,老人也喜欢海,大海中有他的追求。老人一直都把海洋看作女性,她给人或者不愿给人相当大的恩惠,如果她干出的事儿有点任性或者说有点缺德,那是因为她身不由己,月亮对她有很大的影响,就像对一个女人那样,他想。老人驾着小船驶向大海的深处,去寻找他的猎物,终于有大鱼上钩了~~大鱼与老人抗争着,大马林鱼拖着老人的渔船在海里游了一天一夜,老人用尽自己的智慧和体力支撑着,他想他一定会捕到这条大鱼的~~大马林鱼一跃跳出水面。它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比老人的小船都要大,最后的搏斗开始了,老人和鱼都是出了最后的力气,马林鱼溅起一阵阵浪花,老人终于将鱼杀死了,“海水被它心里流出的血染成了殷红的颜色”~~当桑提亚哥钓到马林鱼,并试图把它拖到船边时,人和鱼都已筋疲力尽:一个是为了将要到手的猎物努力拼搏,一个是为了将要失去的生存而奋力抗争。在这一冲突高潮中,我们看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对峙,生存与死亡的争夺。他在马林鱼的斗争中发出深情的呼唤:“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敬重你。把马林鱼杀死后,累乏的老渔夫在对着鱼想:我想看看它,碰碰它,摸摸它。且他对鱼的抚摸并不是因为鱼是他的财产。老人的所言所想,正因为鱼是大海中美的产物,老人对鱼的爱是难以言说的,鱼不仅是他获取的目标,更是老人为之倾情的东西,虽然鱼带给老人的是一次苦刑。

小说到这里仿佛接下来就是老人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去了,以老人的胜利结局,但峰回路转,海明威笔锋一转,马林鱼的血腥引来了大批的鲨鱼,老人的另一场战斗才刚刚开始。老人抵抗着鲨鱼的来袭,渔叉没了接着用木棍,奋力的抗争,可老人毕竟势单力薄,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撕咬的只剩下巨大的骨架。当老人在和鲨鱼搏斗的时候,同样是生命与生命的抗争,而此时老人则成为了猎物。最后老人的猎物被撕咬殆尽,老人失败了~~但在精神上老人却胜利了,“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老人与海》中老人的硬汉精神,启示我们要与自然抗争,与命运抗争,与蛮横暴力抗争,在抗争中可以被别的东西打败,但人的精神是不可摧毁的,即使失败了,但也要做勇敢的失败者,做有尊严的打败者,面对失败,可以再次的振作,再次的奋起,心中充满永恒的不言败的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艰难困苦,老人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别打败~~海明威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他对生命或许有更深入的了解,对生命的意义也更加的看重,通过小说告诫我们我们不能仅仅做软弱的失败者,即使失败我们也要和命运和自然去抗争,我们要把大无畏的精神展现出来,展现生命的意义。

在小说中老人在梦中不止一次的梦到了狮子,狮子代表了老人积极奋起永不言败的一种精神,代表了老人不断追求的梦想,也代表了老人曾经的辉煌,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老人也会振奋起精神勇敢地去面对,再次出发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可以被消灭,但精神上永远不会被打败。老人也曾辉煌过,获得过冠军,到了年老,桑提亚哥已经不用去证明什么了,在他身上有一种谦逊,更有一种自信,在他的头脑里,没有战争,没有虚无,也没有渺茫的荣誉,即使在已经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老人依旧乐观,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捕到大鱼。桑提亚哥对胜败看的是如此的淡薄,也唯有如此才能在如此的境况下依然雄心勃勃的再次出海捕鱼。老人在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自信,仿佛也只有桑提亚哥才会有,是与生俱来的,它让众人在他面前显得是如此的渺小。小说即说了老人的坚强,也描写了老人的柔情,使老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仿佛他就活在我们身边。老人是如此的热爱大海,在渔村老人不怎么和别人交流显得很孤独寂寞,但当老人驾船进入大海,他对大海,月亮,鱼等一切都充满了爱恋,碰到马林鱼,也是如此的赞美,在老人眼中大海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大海是如此的神秘。

上一篇:技能提升下一篇:消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