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对比观察

2024-09-03

腹腔镜对比观察(精选10篇)

腹腔镜对比观察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越性。方法:回顾58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 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腹组 (P<0.0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开腹手术

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腹腔镜手术已应用于多个领域, 它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1]。本文观察了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58例, 全部来自2012年10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 均为良性病变, 在我院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腹腔镜组) 31例, 年龄24~46岁, 平均年龄 (54.15±6.52) 岁;肌瘤位置:浆膜下13例, 肌壁间18例;肌瘤直径:>5cm者17例, 3~5cm者14例;单发肌瘤15例, 多发肌瘤16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 (开腹组) 27例, 年龄23~47岁, 平均年龄 (54.25±6.57) 岁;肌瘤位置:浆膜下11例, 肌壁间16例;肌瘤直径:>5cm者14例, 3~5cm者13例;单发肌瘤13例, 多发肌瘤14例。本组均排除伴有恶性肿瘤患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手术方法

腹腔镜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取头低脚高膀胱截石位, 在脐下缘气腹针穿刺进腹, 建立CO2气腹, 压力控制在13~15mmHg (1mmHg=0.133kPa) 。分别在左右下腹部穿刺, 置入腹腔镜及操作器械, 腹腔镜下探查腹腔内部情况, 找出肌瘤位置, 并给予相应手术方法, 对于带蒂浆膜下子宫肌瘤, 将肌瘤蒂部电凝, 然后切除肌瘤, 若肌瘤蒂较细, 可直接电凝止血, 若肌瘤蒂较粗, 将创面8字缝合止血;对无蒂浆膜下肌瘤和肌壁间肌瘤, 用电凝钩切开肌瘤表面假包膜, 切开长度为肌瘤的3/4左右, 将肌瘤提起, 沿着假包膜分离肌瘤, 若创面有活动性出血, 给予电凝止血, 8字缝合包膜壁。较大肌瘤粉碎后取出, 较小肌瘤直接取出。开腹组: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下腹部正中线做纵向切开, 暴露子宫后行肌瘤剔除术, 肌瘤切除后缝合创面, 残腔止血采用8字缝合, 清理盆腔, 用可吸收缝线缝合手术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时间及计量资料均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及恢复情况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腹组 (P<0.05) 。见表1。

2.2 手术并发症情况

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肩部酸痛, 未给予特殊处理, 后自行消失;开腹组术后出现切口延期愈合2例, 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疾病, 发生率约为20%[2]。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 外科手术仍是主要手段, 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虽可达到去除病灶的目的, 但创伤较大、住院时间较长, 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结果显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闫莉等[3]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手术, 而本文中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可能与术者手术技巧及熟练程度有关。手术并发症一直是诸多外科医师关注的重点课题, 从理论上讲, 腹腔镜手术由于创伤较小, 对周围组织损伤较轻, 并发症发生率应少于开腹手术, 而本文中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与以下两点有关: (1) 研究病例较少, 患者存在个体差异; (2) 本院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技术已相当成熟, 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给予了早期预防, 从而使开腹组手术并发症相对较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虽有诸多优点, 但在手术时应严格把握适应证[4], 对子宫肌瘤较大、数目较多及特殊肌瘤位置患者, 应该尽量给予开腹手术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且可与开腹手术达到同样的治疗目的,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芳, 曹云桂, 施永鹏, 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1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0) :3385-3387.

[2]朱军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 2013, 33 (9) :101-102.

[3]闫莉, 苏红, 荣风年.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 12 (8) :704-706.

[4]丁红腊, 林培宣.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四川医学, 2014, 35 (1) :115-117.

腹腔镜对比观察 篇2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阑尾周围脓肿;切口感染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17-02

阑尾周围脓肿为阑尾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这一并发症主要是因为阑尾化脓或穿孔时进展较为缓慢,导致穿孔阑尾被大网膜和临近的肠管包裹所致,出现这一情况的患者常常会有剧烈腹痛和发热的情况,在对这一疾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而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因此,就应该对更好的手术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1-2]。本文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接受阑尾周围脓肿治疗的患者86例为研究的对象,对腹腔镜与开腹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取得了较为立此昂的效果,实验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接受阑尾周围脓肿治疗的患者86例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9例,女性患者有37例,患者年龄最大的为65岁,年龄最小的为1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3±4.8)岁,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在1~8天之间,平均时间为(4.9±2.4)天。按照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发病至手术时间等基本情况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如下:

首先,在患者脐上缘做10mm弧形切口并插入腹针建立CO2气腹,压力控制在10~15mmHg之间,置入腹腔镜后观察患者阑尾周围脓肿的具体部位和情况,分离患者阑尾周围的粘连,充分的暴露患者的阑尾,用超声刀对患者阑尾系膜进行断离,在阑尾根部0.5cm处进行夹闭或者丝线的双重结扎,并将明显增厚的部位进行一并切除,对患者盆腔和右下腹进行常规的冲洗,常规缝合患者切口后防止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腹腔脓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进行全面的观察、记录,以供实验分析和统计。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研究中所得数据的整理、录入和分析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O实现。计量资料的处理和分析用卡方(X2)进行,计数资料用(S±X)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和分析组间样本资料,P<0.05表明数据处理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患者43例,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观察组有患者43例,其中患者发生腹腔脓肿和切口感染的概率为0.0%(0/43)、4.7%(2/43);对照组有患者43例,其中患者发生腹腔脓肿和切口感染的概率为2.3%(1/43)、11.6%(5/43),观察组患者患者腹腔脓肿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比较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排气时间(h)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d)住院时间(d)

观察组4358.3±3.423.5±3.45.4±1.06.0±1.2

对照组4378.7±2.646.7±2.88.3±1.49.3±1.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对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开腹手术治疗,但是,这样的治疗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康复和住院的时间均较长,同时,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为了提高临床治疗的质量和有效率,就应该对更加优质、微创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3]。

腹腔镜手术为近年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而取得的一种新型的手术方法,属于微创技术在手术领域的有效运用,而运用这一手术方法对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实施治疗,可以减小对胃肠道造成的感染和刺激,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了患者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同时,这一手术方法的视野较为开阔,对患者手术部位的观察更加彻底,患者手术的切口也较小,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切口感染和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4-5]。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腹腔脓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运用腹腔镜手术对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实施治疗可以缩短患者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切口感染和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其效果远远优于开腹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世旺,詹庆华.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02) :167-168

[2]钟克力,陈杰,杨明利,等.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对比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3,07(02) :140-141

[3]刘吉平,张国胜,高志伟,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对比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11) :992-993

[4]王玉祥,李应红,许兴,等.困难性阑尾炎腹腔镜下治疗体会[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07):664-666

腹腔镜对比观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胆囊疾病患者116例, 均经B超检查确诊断, 并择期进行手术治疗。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7~74岁, 平均年龄为 (49.5±11.3) 岁;男性31例, 女性27例;其中胆囊结石28例, 胆囊炎16例, 胆囊息肉1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为 (50.1±10.3) 岁;男性30例, 女性28例;其中胆囊结石29例, 胆囊炎15例, 胆囊息肉16例。

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开腹胆囊切除术, 取仰卧位, 采用硬膜外麻醉。于右肋缘下约1.5cm、上距腹正中线约2cm处斜向下作一3~4cm切口, 打开腹腔后显露胆囊底, 游离胆囊组织并切除, 术中使用电凝止血, 术毕关闭腹腔[2]。

观察组患者行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取头高脚低位, 全身麻醉后于脐下弧形切开。常规建立气腹, 压力在12~14mm Hg。分别于剑突下、腋前线与肋弓交界处导入穿刺管。在腹腔镜的视野下分离胆囊周围脂肪组织, 探查胆囊解剖位置、炎症程度、黏连范围等情况。分离胆囊周围粘连, 提起胆囊壶腹部, 解剖出胆囊管, 远端使用钛夹夹闭后, 从中间剪断胆囊管, 钝性分离出胆囊动脉, 使用钛夹后电凝切断, 将胆囊由剑突下孔取出, 胆囊床电凝止血, 一般无需放置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

1.3 判断标准

如同一患者发生几种术后并发症, 以症状最严重的并发症计一次[4]。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例、渗血2例、胆心反射3例、肠粘连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52%;观察组发生胆心反射2例、胆管损伤1例、肠粘连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腹腔镜是专业性较强的术式, 存在着发生胆道损伤等医源性损伤的潜在危险, 对手术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术前严格控制适应症、术中规范操作、遇异常情况行果断处置等均可有效预防胆道损伤, 将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开腹胆囊手术比较, 腹腔镜胆囊手术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永波.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25 (4) :491-493.

[2]罗坤, 陈本华, 李明军, 等.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与传统手术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10) :90-91.

[3]任恒宽.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8, 13 (6) :524-525.

腹腔镜对比观察 篇4

【关键词】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开腹阑尾切除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74-01

阑尾炎是一种人体的阑尾发生炎性改变的急腹症,是临床上的多发病,死亡率极低。如果阑尾炎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患者遭受剧烈的疼痛[1]。为了提高阑尾炎治疗的有效率,本研究选择60例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阑尾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阑尾炎的诊断标准,且经过患者及家属的同意。60例患者包括12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38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和10例坏疽性阑尾炎患者,将其按照阑尾炎类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为(20-40)岁,平均年龄为(31.2±5.9)岁;观察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19-42)岁,平均年龄为(32.9±6.4)岁。将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0.05,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腹阑尾切除术,观察组应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1.3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得到的汇总数据完成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患者出现腹腔脓肿,1例患者发生肠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为13.3%(4/30);观察组所有患者术后均为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0%(0/30)。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显著减少,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29,P<0.05)。

3讨论

阑尾炎患者一般都是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发热、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等)、腹肌紧张等[2]。临床上治疗阑尾炎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但是药物治疗仅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早期阶段,见效慢,会引起阑尾局部肿胀、阑尾周围组织粘连等,且日后复发的可能性较高,因而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3]。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开腹阑尾切除术(OA),这种手术方式须将患者的手术切口逐层切开,会造成明显的创伤,产生剧烈的疼痛,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而且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很高。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3.3%。

观察组使用的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这种手术方式的切口是采用穿刺套管完成的,术后不需缝合,不会留下瘢痕,不影响美观性,且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医生通过腹腔镜能够对患者的腹腔展开全方位的详细探查,探查结果准确,误诊率极低[4];腹腔镜探查范围可达阑尾以外,如果患者有盆腔积液、胃十二指肠穿孔等病变也可及时发现,及早治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全程不与患者的阑尾和皮下组织接触,大大降低了切口感染的发生[5];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视野清晰,能够将患者腹腔中的脓液完全吸出,避免术后产生腹腔脓肿。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均大幅降低,没有发生术后并发症[6]。

综上所述,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应用于阑尾炎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显著促进了患者术后的恢复,大幅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立健,刘朝阳,周小渔,等.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疗效对比[J]. 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9): 1131-1132.

[2] 李春生,刘铜军,申震,等.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5, 30(8): 647-649.

[3] 王秀彬.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比较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 2015(27): 36-37.

[4] 张伟耀,周霞.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并发症大样本对比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3): 322-324.

[5] 李爱敬.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比较[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14): 1139-1140.

腹腔镜对比观察 篇5

关键词:开腹手术,腹腔镜,阑尾炎

在临床上, 急性阑尾炎属于急症, 手术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方式。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方式较多,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临床手术的安全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原则上应该选择最为安全、治疗效果最佳的手术方式, 才能够确保良好的手术效果, 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次研究对急性阑尾炎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84例,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42例, 男23例, 女19例, 年龄17~54岁, 平均年龄 (31.2士1.1) 岁。观察组42例, 男20例, 女22例;年龄18~58岁, 平均年龄 (32.1士1.2) 岁。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观察组进行全身麻醉, 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具体的手术过程:在脐上缘做切口做气腹, 置入腹腔镜, 于右侧腹直肌外缘平脐处做1 cm长切口, 左下腹反麦氏点做约0.5 cm长切口, 经Trocar置入操作器械, 探查阑尾, 吸除阑尾化脓脓液或渗出液后, 以超声刀处理阑尾系膜至阑尾根部, 以Hemlock夹夹闭阑尾根部, 将阑尾切除后放入无菌标本袋, 最后进行切口的缝合。对照组按照常规开腹手术的方式进行手术[2,3,4]。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 需要根据患者术后的实际情况, 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对于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 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以免影响手术的效果。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 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 见表2。

讨论

急性阑尾炎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疾病, 该疾病具有发病急、疼痛感强烈、对患者影响大等特点。急性阑尾炎疾病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本次临床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6,7,8]。可见, 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应该首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方式。而采用腹腔镜手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腔镜下进行, 视野清楚, 操作空间较大, 手术的安全性也能够得到更大的保证; (2)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的感染率, 其主要原因在于患者术中出血量小, 且手术切口较小, 阑尾经标本袋取出, 避免了细菌的感染, 住院时间亦相应缩短; (3) 腹腔镜手术可较彻底地清除盆腔及肠间积液、积脓, 防止术后盆腔或肠间脓肿形成, 进一步确保了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

总之, 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方式, 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 减少患者痛苦, 值得推广。

注: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展志.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慢性阑尾炎的对比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2, 12 (1) :120-121.

[2]蒋荣.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在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方面的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4 (6) :310-311.

[3]周光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临床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1 (6) :110-111.

[4]王静.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配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23) :163.

[5]赵秀华, 薛丽, 孙萍.腹腔镜联合电子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256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22) :82-84.

[6]刘佳杰.开腹与腹腔镜治疗阑尾根部穿孔的临床对比[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8 (19) :187-188.

[7]方胜, 卢寅, 汪宏, 等.腹腔镜治疗复杂性阑尾炎90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2014, (8) :1067-1068.

腹腔镜对比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3例胆囊息肉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3例, 其中, 男性17例, 年龄在25~76岁, 平均年龄为 (45.1±2.1) 岁, 病程为25 d~8年, 平均病程为 (4.3±2.3) 年, 女性16例, 年龄在27~80岁, 平均年龄为 (44.5±2.3) 岁, 病程为33 d~9年, 平均病程为 (4.4±2.1) 年。所有患者均通过超声诊断证实胆囊内存在息肉病变, 单发40例, 多发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本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 取患者的仰卧位, 对患者实施静脉复合麻醉, 麻醉成功后, 实施常规人工气腹, 腹内压控制在12~14 mm Hg, 通过Troker置入腹腔镜, 按照逆行或者顺行方向切除胆囊。观察胆囊管, 看是否有胆汁涌入, 如果没有, 保证胆囊管通畅, 退出胆道镜, 如果有胆汁涌入, 则通过胆道镜吸出。采用4.0可吸收线进行切口缝合, 通过腹腔镜检查看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2]。对照组:对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在胆囊息肉位置作切口, 并开腹进行息肉切除处理, 术后缝合切口。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 手术评分为100分, 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标准。

治愈:术后恢复良好, 未发生不良反应, 手术评分为>90分。显效:术后一段时间恢复, 未发生不良反应, 手术评分为80~90分。好转: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 有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手术评分为70~80分。无效:患者术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手术评分低于70分。

1.4 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分析, 所有数据用 (±s) 进行表示, 对于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对于所得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3例患者中, 治愈17例, 显效8例, 好转6例, 无效2例, 治疗有效率为93.9%, 对照组30例患者中, 治愈11例, 显效8例, 好转4例, 无效7例, 治疗有效率为76.7%,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为 (3.8±1.7) cm, 手术时间 (73.1±11.3) min, 术中出血量为 (68.3±5.2) m L, 肠功能恢复时间为 (1.4±0.4) d, 术后疼痛评分为 (2.5±1.1) 分, 住院时间为 (5.1±1.3) d。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切口为 (11.0±1.5) cm, 手术时间 (112.1±10.3) min, 术中出血量为 (154.3±4.2) m L, 肠功能恢复时间为 (2.7±0.4) d, 术后疼痛评分为 (7.4±2.1) 分, 住院时间为 (9.5±2.3) d。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胆囊息肉大部分都是胆固醇息肉, 这并不是组织增生导致的肿瘤, 只是属于一种代谢产物, 虽然胆囊息肉对于胆囊壁本身并无损害, 但可能发生恶性病变, 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 针对此种疾病, 及时进行治疗至关重要, 针对大多数患者, 都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但是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机体创伤较大, 术中出血量较大, 术后恢复也需要较长时间, 由此难以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近年来, 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各种先进的手术方法引入到胆囊息肉疾病治疗中, 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其中, 腹腔镜手术方法以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 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 治疗有效率为93.9%,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腹手术方法治疗, 治疗有效率为76.7%,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而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 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等都低于对照组, 能够促进患者疾病的快速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腹腔镜手术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建伟.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治疗胆囊息肉疗效对比分析[J].河北医药, 2013, 11 (1) :62-64.

腹腔镜对比观察 篇7

关键词:肾肿瘤,后腹腔镜,临床效果

肾肿瘤 (tumorofkidney) 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进行, 肾肿瘤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幼儿肾肿瘤多称为肾胚胎瘤, 大多发生在3岁以前[1]。据统计, 这种肾脏肿瘤占幼儿恶性肿瘤的20%。成人的肾肿瘤:常见于40岁以上, 男性多于女性[2]。临床上治疗主要治疗采取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为直接切除术, 经过长时间临床经验发现此方法治疗效果较好, 手术创伤较大, 并且可能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等[3]。腹腔镜是现在临床上应用成熟的辅助手术治疗技术。该文通过随机抽取该院泌尿科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肾肿瘤患者, 对比分析后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泌尿科收治的60例肾肿瘤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18例, 年龄35~75岁, 平均 (55.25±6.79) 岁, 病程0.5~3年, 平均 (1.25±0.67) 年, 肿瘤直径1.78~4.23 cm, 平均 (2.79±1.15) cm。肿瘤位置:左侧28例, 右侧32例。纳入标准: (1) 患者均为单侧肾肿瘤。 (2) 符合手术治疗或者腹腔镜治疗的条件。 (3) 符合家庭伦理道德, 签署知情同意书等。排除标准: (1) 患有严重心、肝等器官功能衰竭性疾病, 或者双侧肾肿瘤者。 (2) 不依存、不配合、容易产生失访或者拒绝参加实验者。 (3) 不按照规定检查或者研究期间转院或者采取别的治疗方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患者术前均相应手术前准备。观察组给予后腹腔镜手术, 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后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 侧卧位, 常规消毒, 腋中线髂嵴上2 cm处切开约为1.5的切口, 分离至后腹膜间隙。于腋中线髂嵴上2 cm处作一长约为2.0 m的切口, 并分离至后腹膜间隙用食指沿此间隙推开腹膜及胸膜, 暴露病灶位置, 置入自制的水囊, 注入0.5 L水, 留置1 min后排去水囊。于腋前、腋后线肋缘下分别置入5、10 mm套管TROCAR, 髂嵴上切口置入10 mm套管TROCAR, 建立气腹, 置入30°腹腔镜探查。传统手术方式:采用硬膜外全身麻醉, 第11肋间或第12肋间, 切开长15 cm切口, 进入腹膜后探查肾肿瘤病灶, 切除肿瘤组织或整个肾脏及脂肪囊, 并行周围淋巴结清扫, 切除后关闭切口。

1.3 研究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肾热缺血时间、尿管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以及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行组间的t检验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尿管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主要并发症主要包括:气胸, 术后出血、肠麻痹、脾脏损伤、急性肾功能不全、尿瘘、肾功能不全、感染。观察组出现脾脏损伤1例、术后出血1例, 对照组胸膜损伤1例, 术后出血1例、肠麻痹1例、尿瘘1例、肾功能不全1例、感染1例, 观察组发生未6.67%, 对照组为2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肾肿瘤是肿瘤中治疗预后较好的一种, 经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或者随访资料研究术后5年生存率在60%~80%, 肾癌发生远处转移的, 术后存活率大致是3年为50%, 5年为40%, 10年为20%左右[4]。现在临床常见的治疗就是手术切除治疗, 方式主要有后腹腔镜治疗和传统手术治疗, 其中错构瘤的治疗有争议, 有人提出<4 cm可不予处理, 错构瘤较大者且渐增大或有出血、破裂者可行手术或介入性动脉栓塞。瘤体较大、肾结构被破坏、功能丧失者[5], 可以考虑行肾切除术。肾肿瘤经影像学确诊为恶性肿瘤后均应早期施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包括肾周围脂肪组织、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大部输尿管及周围组织、受累的肾上腺;如肾静脉内瘤栓已延及腔静脉则应将其一并摘除, 然后再修复腔静脉。部分患者在确诊肾肿瘤须行肾根治性切除治疗前, 可在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同时行患肾动脉栓塞术[6], 以减少术中出血及瘤细胞转移, 肿瘤累及范围广、邻近器官已受累而不能切除时, 可行姑息性肾动脉栓塞, 辅以放疗和化疗等[7]。

后腹腔镜是与电子胃镜类似, 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器械, 腹腔镜手术就是利用腹腔镜及其相关器械进行的手术[8]:使用冷光源提供照明, 将腹腔镜镜头 (直径为3~10 mm) 插入腹腔内, 运用数字摄像技术使腹腔镜镜头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 并且实时显示在专用监视器上。然后医生通过监视器屏幕上所显示患者器官不同角度的图像, 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 并且运用特殊的腹腔镜器械进行手术, 手术步骤主要包括:人工气腹、套管针穿刺、腹腔镜观察、取出腹腔镜。腹腔镜检查后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缝合腹部切口前虽已排气, 腹腔仍可能残留气体而感肩痛和上腹部不适感, 通常并不严重, 无需特殊[9]。

该文通过随机抽取该院泌尿科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肾肿瘤患者,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术前相应术前准备, 观察组给予后腹腔镜手术, 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 观察两组手术基本情况和不良反应, 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尿管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胰瘘尿瘘1例、肾功能不全1例, 对照组术后出血1例、肠麻痹1例、胰瘘尿瘘2例、肾功能不全2例、输尿管梗阻1例、感染1例, 观察组发生未6.67%, 对照组为2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周逢海等[2]研究发现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肿瘤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疗效确切, 安全有效, 与本次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 后腹腔镜治疗肾肿瘤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治疗, 并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值得临床上推荐采用, 但是同时需要注意后腹腔镜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已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威.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肿瘤的临床价值[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年, 2014, 29 (2) :116-118.

[2]周逢海, 马玉磊, 王养民, 等.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肿瘤的疗效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14, 20 (10) :1051-1053.

[3]张鹏.后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肾肿瘤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2) :12-14.

[4]靳建强.后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肾肿瘤的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3) :28-29.

[5]涂传仕, 崔维奇, 罗庆华, 等.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疗效观察[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4, 29 (3) :200-202.

[6]朱凯.腹膜后腹腔镜与开放性分支肾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25) :64-65.

[7]韩精超, 纪志刚, 李汉忠, 等.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1, 32 (5) :303-306.

[8]尚吉文, 张旭, 马鑫.等.倒刺缝合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肾肿瘤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3, 34 (12) :929-932.

腹腔镜对比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均确诊的结肠癌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有男27例, 女23例, 年龄49~75岁, 平均年龄 (55.2±8.5) 岁;观察组有男28例, 女22例, 年龄46~80岁, 平均年龄 (58.5±8.8)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都手术都遵循无菌原则, 术前进行准备, 对照组使用开腹手术。观察组使用腹腔镜手术, 患者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 取头低脚高截石位, 建立气腹[2]。置入腹腔镜, 将观察孔置于脐下, 将操作孔置于左右麦氏点以及左右锁骨中线, 具体部位按照直肠疾病部位而定。在距肿瘤10 cm处采用切割闭合器将肠管切断, 将3~5 cm的麦氏切口作于下腹[3], 将断离的肠段提出, 在腹外距肿瘤近端10 cm处切除病变肠段, 随后再将远端肠管从腹腔内拖出, 和近端肠管吻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恢复工作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 (203.3±15.4) min长于对照组的 (165.2±17.2)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 (102.3±12.1) ml、下床时间 (3.6±0.3) d、住院时间 (8.7±1.3) d、排气时间 (1.6±0.2) d、恢复工作时间 (13.4±1.5) d均少于对照组的 (204.3±26.2) ml、 (4.3±0.5) d、 (11.4±1.6) d、 (3.4±0.5) d、 (18.5±2.4) 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大肠癌是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 在癌症中居于第二位, 其发病机制复杂[4]。便秘、腹泻、腹胀、血便及不典型腹痛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5,6]。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方式, 结合放化疗, 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升, 术后复发率降低。传统手术方式对患者创伤大, 恢复缓慢, 有较多的并发症[7,8]。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小, 能够精细处理病变部位, 术后恢复快。

综上所述, 结肠癌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 患者出血量少, 恢复快,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结肠癌采用腹腔镜手术和传统手术的效果差异。方法 10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观察组使用腹腔镜根治术治疗, 对照组使用传统根治术治疗, 对两组手术及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 (102.3±12.1) ml、下床时间 (3.6±0.3) d、住院时间 (8.7±1.3) d、排气时间 (1.6±0.2) d、恢复工作时间 (13.4±1.5) d均少于对照组的 (204.3±26.2) ml、 (4.3±0.5) d、 (11.4±1.6) d、 (3.4±0.5) d、 (18.5±2.4) d,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结肠癌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 患者出血量少, 恢复快,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结肠癌,腹腔镜根治术,传统根治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熊伟, 吴煌福, 黄光越, 等.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在结肠癌治疗中的疗效比较.四川医学, 2013, 34 (5) :717-718.

[2]彭吉绕.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传统术式可行性及安全性对比.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5, 18 (2) :145-146.

[3]卢月月, 谢琼, 彭洋, 等.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效果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12) :1336-1337.

[4]张辉, 李明, 詹天成, 等.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手辅助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围手术期疗效的对比.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 14 (6) :462-464.

[5]奚世文, 王大广, 张洋, 等.单孔与传统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单中心回顾性对比研究.腹部外科, 2013, 26 (4) :247-250.

[6]尹锡洲, 郝永钟, 丁胜文.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对比研究.当代医学, 2011, 17 (21) :16-17.

[7]谢岗.结肠镜联合腹腔镜行结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研究.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3, 11 (3) :243-244.

腹腔镜对比观察 篇9

[关键词] 直肠癌mile's术;腹腔镜;造口方式

[中图分类号] R65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76-02

腹腔镜下直肠癌mile's术目前被认为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一种经典手术方法,具有切口比较小、患者的疼痛感比较轻以及肠功能恢复比较快的特点。经腹膜外腹直肌旁造口是一种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造口方式[1]。本研究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腹腔镜下直肠癌mile's术的8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采用经腹膜外腹直肌旁造口术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腹腔镜下直肠癌mile's术的患者82例,全部经笔者所在医院病理学检查,被证实全部是低位直肠癌或者肛管癌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最大82岁,年龄最小31岁,平均(53.12±1.52)岁;其中直肠癌28例,肛管癌10例,28例直肠癌中A期8例,B期18例,C期2例。对照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最大80岁,年龄最小28岁,平均(52.32±1.21)岁;其中直肠癌29例,肛管癌15例,29例直肠癌中A期11例,B期16例,C期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情况等基础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术前准备和常规开腹手术相同,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头低脚高[2],建人工的气腹,压力为12~14 mm Hg,在脐部置观察孔后,再分别在左、右的麦氏点以及平脐右侧的锁骨中线处各置一个穿刺孔,右下腹为12 mm主操作孔,沿乙状结肠系膜根部游离裸化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并且低位结扎、离断,使用超声刀进行直肠癌的全系膜切除,游离直肠至到尾骨尖提肛肌的平面,要注意保留患者的自主神经丛,并保护好双侧输尿管。用腔内的切割缝合器进行闭合离断乙状结肠,再在左下腹的反麦氏点处置一圆形的皮肤切口,直径为2.5~3.0 cm,切除患者皮肤和皮下组织以及腹外斜肌腱膜,或者进行“十”字切开后,钝性分开患者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显露其腹膜,但不要打开。在腹横肌和腹膜之间,用手向左侧和后腹壁方向进行钝性分离,直到腹腔内的乙状结肠外侧的壁层腹膜的切开处和腹腔相通,再钝性游离这个腹膜外间隙,使直径长达2~3个横指宽,使之可以轻松通过造口段乙状结肠以及其系膜。把乙状结肠的近侧断端从此隧道拉出到造口处腹壁外,长度大约4 cm,确认乙状结肠的血供好并无张力和未扭转之后,在乙状结肠浆肌层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断处缝合6~8针固定,联合会阴部手术自肛门脱出病灶组织后,缝合各手术切口后将乙状结肠的断端开放,进行间断的缝合造口、结肠壁边缘全层以及皮肤水平位的结肠浆肌层还有腹壁圆形切口的真皮层12~16针,造口的肠管外翻形成乳头会高出患者皮肤大约2 cm,最后直接放置一次性的粘贴式的造口袋。

1.2.2 对照组 手术过程基本相同,只是直接从腹壁切口提出其腹膜内的乙状结肠进行造口。

1.3 造口功能评价标准

参考有关文献,出现排便前有排便感、多数时候大便成形或者比较干、每日的排便次数多于两次并且比较有规矩、不出现夜间失禁、造口对生活质量没有影响这5项每项为1分[3]。

临床功能优:评分达到5分;临床功能良:评分3~4分;临床功能中:评分1~2分;临床功能差:评分0分。临床功能优良率=(临床功能优例数+临床功能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統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造口功能评价

观察组患者手术6个月造口功能临床优良率为60.53%;对照组患者手术6个月造口功能临床优良率为34.09%。两组临床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造口功能比较[n(%)]

组别n优良中差优良率(%)

观察组3810(26.32)13(34.21)14(36.84)1(2.63)60.53

对照组447(15.91)8(18.18)20(45.45)9(20.45)34.09

x214.02

P<0.05

2.2 手术安全性评价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术中大出血、意外损伤等术中并发症。

2.3 手术后并发症评价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发生造口并发症的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7.89%;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发生造口并发症1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27%。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造口回缩2例,远期造口周围皮肤炎1例;对照组出现造口回缩2例,造口缺血坏死1例,远期造口周围皮肤炎4例,造口旁疝3例,造口脱垂2例。

2.4 排便感评价

观察组的排便感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7.8次/周,对照组平均4.6次/周。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直肠癌mile's术的8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对两种不同造口的安全性和早期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38例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发生造口并发症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89%,手术6个月造口功能临床优良率为60.53%,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手术相对开放手术术式有所不同,腹腔镜手术有着不同的显露方法,在腔镜直视下相对传统开放手术能够更加直观地分离腹膜外隧道,观察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腹腔镜下mile's术中两种造口方式手术安全性是相当的。

观察组相对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稍有增加,大约15 min,但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造口功能有不同。经过腹膜外隧道再进行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隧道内肠壁粘连于腹壁,对减小术后造口肠壁脱垂以及造口旁疝有意义[4]。同时因为存在腹膜外隧道术后粘连导致的造口末段肠管的迂曲,增加了乙状结肠的储便功能,同时该段肠管因为表面覆盖有相应壁层腹膜,对存留大便导致的扩张刺激更容易重新建立排便的反应。

同时笔者认为,造口方式只是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一方面因素,合适的造口位置、术后的护理教育、对并发症的治疗都是相关因素[5]。选择安全的术式以及预后效果最好的造口方式,并在进行完手术后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教育,对常出现的造口问题进行讲解,免去患者的生活烦恼,为更好地提高造口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提供最大的帮助。笔者认为,腹腔镜下mile's术中腹膜外经腹直肌旁造口术安全可行,术后并发症低于直接经腹膜腹直肌旁造口术,术后造口功能优于后者。

[参考文献]

[1] 屠世良,王辉,邹寿椿,等.乙状结肠单腔造口的不同手术式及其并发症[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5(3):193-195.

[2] 陈伟平,李德川,范永田,等.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肿瘤,2007,1(6):480-482.

[3] 陈晓建,陈湘平,刘福云,等.腹膜外结肠造口术的围术期处理及造口功能的临床评估[J].医学临床研究,2005,22(7):911-913.

[4] Leong AP,Londono-Schimmer EE,Phillips RK.Life table anailsis of stomal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colostomy[J].Br J Surg,1994,81(5):727-729.

[5] 李培,郭云,唐宗江.乙状结肠两种造口方式术后排便功能及并发症的观察和对比[J].腹部外科,2007,20(5): 301-302.

(收稿日期:2012-01-16)

腹腔镜对比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9月在本科治疗的143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 观察组 (71例) 给予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 (72例) 给予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男37例, 女34例, 年龄43~75岁, 平均 (61.3±5.1) 岁, 病程0.3~132.4个月, 平均 (36.2±3.3) 个月。对照组男39例, 女性33例, 年龄40~77岁, 平均 (62.1±5.6) 岁, 病程0.2~141.3个月, 平均 (35.3±4.1) 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手术方法

观察组直肠癌患者给予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同传统的经腹手术。麻醉方法为气管插管及静脉复合麻醉,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膀胱结石位的手术体位, 头低臀高, 可以稍稍向右侧偏斜。打孔方法为常规的直肠癌5孔法, 二氧化碳气腹的压力为13 mm Hg左右。手术开始之前应常规探查肝脏及腹腔、盆腔内脏器的情况, 确定有无肿瘤种植灶或脏器转移, 然后用超声刀将右侧系膜 (乙状结肠) 切开, 开始进行手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主要包括腹腔镜下腹肛管切除术及结肠肛管吻合术、LAR (腹腔镜现直肠前切除术) 、APR (腹腔镜下腹直肠会阴切除术) 等。

1.2.2 对照组手术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 主要包括Paker手术、Dixon手术以及Miles手术等。记录两组直肠癌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1.3 评价标准

手术时间判定标准:手术时间从切开患者皮肤开始算起到缝合皮肤完毕。术中出血量测定方法:对照组患者手术之前将干净的干纱布称重, 术后将蘸有血的纱布再次称重, 出血量体积=手术前后纱布重量差/血液比重;观察组患者手术整个过程均应用吸引器吸取出血, 然后计算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判定标准:术后排气。进食指标为排气以后进食全流质饮食同时未出现呕吐、恶性等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的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直肠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比较

记录两组直肠癌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及手术以后排气所需要的时间, 计算平均值, 然后组间进行比较。观察组直肠癌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平均出血量为 (51.7±11.4) ml, 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为 (2.7±0.8) d, 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直肠癌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记录两组直肠癌患者手术以后下床所需时间、进食所需时间及术后的住院时间, 计算平均值并组间比较。观察组直肠癌患者下床所需平均时间为 (6.7±0.9) d, 进食所需平均时间为 (4.5±0.6) d, 术后的住院平均时间为 (9.1±1.5) d,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自从1999年Jacobs将腹腔镜手术技术首次应用到直肠癌的治疗当中后, 直肠癌手术的方式有了多样性的发展, 是外科治疗直肠癌的里程碑[2]。最近十多年来, 临床上应用腹腔镜治疗直肠癌的病例逐渐增多, 随着经验的积累, 腹腔镜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由于腹腔镜手术手术伤口小, 具备一定的美容效果, 同时手术以后恢复的时间较快, 腹腔镜的优势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3]。直肠癌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由于此类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较差、自身脏器功能不良以及手术前多合并许多并发症, 手术耐受力较差, 术后恢复的时间也较长。当对此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 不仅需要考虑手术的远期疗效及根治效果, 还应考虑手术的耐受性及安全性[4]。根据有关文献报道,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根治效果并不比传统开腹手术差, 有时由于腹腔镜放大作用及气腹压力扩大手术视野, 根治效果更优于传统开腹手术。老年患者肠道功能多较差, 手术以后常常并发肠梗阻等并发症[5]。所以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排气时间) 的长短也影响着手术效果[6]。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总的出血量仅为 (51.7±11.4) ml, 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明腹腔镜手术能够显著的降低术中的出血量, 因而有利于手术以后各种功能的恢复。同时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进食时间也都明显的短于对照组, 说明腹腔镜手术不仅仅具有手术伤口小的优点, 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手术过程中对肠道功能的损害, 进而能够缩短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 进一步就能缩短住院时间。因此在临床治疗中, 应该在直肠癌患者中推广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方法, 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夏来阳, 方传发, 谢元财, 等.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疗效的对比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40 (4) :764-765.

[2]彭永光, 赵卫军, 刘英民, 等.85例老年性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 2010, 16 (1) :81-83.

[3]罗建管, 梁鹏.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附57例报告) [J].中国医师杂志, 2008, 10 (3) :360-361.

[4]杨德盈.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体会[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6) :829-830.

[5]侯生槐, 粱小波, 白文启, 等.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对比开放手术远期疗效与安全性的荟萃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 9 (1) :8-9.

上一篇:内化与升华下一篇:总挥发性有机物与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