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价值

2024-09-30

个性价值(精选10篇)

个性价值 篇1

摘要:发展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培养, 还是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繁荣, 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能够为我们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同时也是对公平价值的深入体现。因此, 文章将在分析高等教育个性化和高等教育个性化中蕴藏的公平价值的基础上, 对如何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个性化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个性化,公平价值

当前, 终身教育、大众化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重点关注的内容并付诸实践。而随着高等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 实现高等教育个性化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内容。所谓个性化就是尊重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具体到高等教育就是指一方面要在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另一方面要注重高校发展的独特性, 充分鼓励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 根据市场需要建设独具特色的高等学府。

显然, 发展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培养, 还是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繁荣, 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是对教育公平原则中的平等、差异、补偿原则的集中体现, 也是对社会公平价值的深入体现。因此, 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个性化和高等教育个性化中蕴藏的公平价值的基础上, 对如何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个性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个性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 促进人的不断发展的目标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个性化

毋庸置疑, 高等教育扩展对于整个民族的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积极而重大的意义。但是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教育资源的不足也充分体现出来, 教师、教育设施都需要不断补充, 同时学生的素质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因材施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 要避免高等教育随着扩招而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下降, 开展个性化教学, 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更加多元化的课程, 进而确保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自我认知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 就显得非常必要。当然, 这样做其实也是满足学生兴趣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的个人经历和生活背景不同, 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兴趣爱好, 因此个性化的高等教育也是对人本身的尊重。

简而言之, 实现高等教育个性化是对高等教育和个人发展的双重提升:个性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 既是受教育对象扩大之后的必然选择, 也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 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决定了高校发展必须走个性化道路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 既能够开设尽可能多的课程, 又有充足的教师资源和教育设施, 当然是最为理想的状况, 这样就能保障高校在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 纵观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大而全的综合性高等院校毕竟只是高等院校中的一分子, 专业性院校同样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而且不少国家还存在公立和私立高校之别, 虽然在我国, 公立高校享有更为独特的地位, 能够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 但是在美国, 却有更多的高校希望化身为私立高校, 因为美国的公立高校需要受到更多的监督和收费限制[1] 。由此不难看出, 教学资源稀缺是一个相对的问题, 它与资源的绝对供给相关, 也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关,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不论是公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 都面临着资源相对紧缺的问题。

面对上述情况, 如何发展自我就成了各个高校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国外高校自然不必多言, 以美国为例, 虽然高校成立的门槛要低很多, 但是其生存发展充分依赖市场, 如果无法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无法获得评级机构的好评, 那么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就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退出市场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我们看到, 为学生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 积极参与高校的质量评估是美国大学乐此不疲的事情。为了应对高校学生毕业率不佳, 尤其是照顾兼职学生的毕业, 美国甚至设置了副学士这样的学位。当然众多的野鸡大学的出现也是我们值得引以为戒的。2012年由美国教育部门公布的未经认证的大学教育机构中, 美国的342所占据了世界700所院校中的将近一半[2] 。

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 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公立高校和民营高校的差别也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出现了重大的差别。相对而言, 部属院校和公立高校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进而在院校发展上更加追求大而全的形式, 尤其是曾经兴起的高校合并工作, 更是出现了吉林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一些规模极其庞大的院校, 同时一些小院校也在积极地为升格而努力, 专科院校试图转为学院, 学院试图转为大学, 即使一些地方和民营高校也在积极追求高而全的发展模式。这种转变在资源相对充裕的地方, 还能够实现很好的转型, 例如浙江大学。但是对于资源相对短缺的院校而言, 这种转型反而成为发展的累赘, 吉林大学在高校合并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此, 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摒弃盲目追风的做法, 根据各自特点进行规划是各高校发展的必然之路。

(三) 市场需求要求高等教育发展趋向个性化

毫无疑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 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了买方市场。大学生找工作难已经成为了世界很多国家头疼的问题。而我国由于经历了跨越式的扩招时代, 学生就业尤其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 每年的毕业季都成了需要政府投入巨大精力的时期。即使这样, 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然而与此同时, 就业形势好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高职类院校却遭遇了频繁的招生困境。据报道, 广东省2012年在第一次录取中遭遇断档的院校, 又有6成在第二次征集志愿过程中招不满, 其中断档情况最严重的院校缺档693人, 而大部分院校第一志愿最低投档分同为180分[3] 。

由此不难看出, 我国的高等教育实际上已经陷入为了发展而发展、不注重市场需求的困境。从客观情况来看,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 市场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原来那种大而全的蜻蜓点水式的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解决就业问题, 改革高等教育, 密切高校与企业的关系, 提高高等教育的个性化程度就显得非常必要。只有高等教育真正立足市场,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才能培养出更加独立自主的人才, 而不是培养出一批完全没有用武之地的人才。

二、高等教育个性化蕴含的公平价值

(一) 契合了平等的原则

高等教育平等的原则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从表面上看这种规定是为了避免高等教育成为特权, 是强调高等教育应该向社会所有群体敞开大门。同时, 在经济社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这也是保障人更好地发展和国家不断前进的重要条件。但是不可否认, 在一个社会中, 资源稀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 通常面临的是资源绝对稀缺情况;即使在发达国家, 资源相对稀缺也是经常出现的问题, 我们看到自新公共管理改革以来, 高等教育的财政补助也呈现出了整体下降的情况, 依靠市场生存是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同时, 资源分配不能仅仅照顾平等的要求, 还应该照顾效率的要求。否则, 对于高等教育这样一个需求庞大的准公共产品而言, 过分地将资源倾向于保障平等将会导致整个高等教育效率低下, 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

正因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能也不可能实现完全平等, 因此高等教育个性化实际上是对高等教育公平原则中确保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体现。因为随着高等教育个性化的展开, 不同的高校能够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区位、教师条件等因素开展个性化建设, 而不是一味地跟风攀比。这样, 通过发展更多的个性化院校, 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进而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院校, 而院校也能通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获得社会认可,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二) 充分体现了差异化和补偿原则

虽然我们强调人生而平等, 但是人与人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 不仅体现在智力、身体这样的先天因素上, 后天的家庭环境也会对其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往往会使不同的个体在兴趣爱好上产生极大的差别。单就学习兴趣而言, 我们就能发现, 有的学生偏重文科的学习, 有的学生偏重理工的学习, 还有的学生在艺术上颇有造诣。

就此来看, 高等教育实现个性化发展是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差异化原则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原则, 能够为学生先天存在的差异提供不同层次和偏向的学习要求。因为个性化的高等教育不仅让学生在高校、专业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 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智力水平等选择不同的高等教育完成方式。

而从补偿原则来看, 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实际上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就学院校和专业, 这种做法更能够解决直接补偿带来的争论。

(三) 充分体现了效率原则

高等教育个性化实际上实现了两头面向市场, 即招生和就业同时面向市场。在招生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化, 在专业设置、学业结束方式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要考虑到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差异, 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区、现代企业的特点进行专业设置, 培养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劳动力, 进而保障自己的社会认可度。

由此不难看出, 个性化的高等教育实际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因为通过高等教育的个性化, 学校和市场实现了无缝接轨, 进而能够及时做出调整。这与传统的闭门办学相比, 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会更加高效。这无疑是对高等教育效率原则的深刻贯彻, 是促进国家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保障高等教育个性化过程中实现公平的措施

(一) 中央政府和教育部应该对高等教育个性化发展加强宏观指导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 我国政府已经对高等教育个性化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 我们可以看到, 部属院校地方化、军队院校地方化正在积极推动。但是不容否认, 这种推动政策的背后也隐藏着减轻中央政府负担的因素, 而专门针对高等教育个性化发展的指导性政策仍然相对较少。就此来看, 高等教育个性化无疑会存在盲动的性质, 例如一些专业市场需求强, 所有的院校就会一哄而上, 最终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此外, 还会出现因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高校随着市场化的加剧而出现一些地区高校师资快速流失的情况。据贺智勇的抽样调查显示, 湖南某高校的教师流出比例中, 90%以上都是进入了长沙和东南沿海地区[4] 。这虽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但是长此以往必然会损害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与此同时, 教育部对于科研项目的设置和指导, 对具体学科的设置仍然拥有很大的权力, 对院校资质的评价也拥有很大的权力, 这就导致了高校建设仍然受到教育部的极大掣肘。但是我们知道, 教育部政策的出台需要经过地方调研、反馈, 教育部研究之后才能形成定案, 而且由于要形成全国性的指导意见, 必然会忽略很多的独特性, 这对于高等教育个性化无疑具有负面的影响。因此, 教育部应该减少对具体学科、教材、科研项目的干预, 从而转向更加超脱的宏观指导。只有这样, 院校才能结合本地和市场的特点, 及时调整学科设置, 开展科学研究。

(二) 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支持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部属院校也好, 地方院校也好, 都是立足于某一地区的。因此要推动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甚至是主要的作用。只有这样, 高等教育的个性化才能紧跟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才能迅速跟上地方经济发展规划, 进而培养出适合市场的人才, 让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地方政府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更加了解, 对于地区的发展方向有很好的预见性, 因此能够为高校专业的设置、高校发展的定位提供更加准确的指导性意见。而且高校因为拥有众多的高素质人才, 加以利用, 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运用财政补助、具体政策指导等手段, 为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只有这样, 高等院校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 高校也能够依赖地方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资源, 能够为自己的师资队伍不断提升创造条件。

(三) 加强校企合作, 为高等教育个性化保驾护航

改革开放以来, 企业已日渐成为社会的主要构成单元。在这种情况下, 高等教育要取得更好的发展, 密切与企业关系, 加强校企合作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道路。首先, 学校要通过考察调研, 发现本地企业的优势所在, 通过校企合作来利用企业优势开办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 进而形成所设专业的行业特色和品牌优势, 为获得全国性的知名度创造条件。其次, 学校应该通过跟企业进行合作研发, 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进而挖掘自身专业的优势, 并通过与实践结合不断发展提高, 运用市场的力量来丰富自己的专业设置, 而不是等待财政支持或盲目效仿其他院校。最后, 高校应该与企业合作, 共建实习基地, 进而更大程度地利用社会资源, 为培养动手能力强的现代化人才创造条件。就此而言, 积极吸引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学校管理层或成为学校的发展顾问就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2009年赴美国考察培训团.美国高等教育治理模式考察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 :76.

[2]美国教育部门公布最新全球野鸡大学黑名单[EB/OL].http://news.sina.com.cn/w/2012-08-08/030224925926.shtml.

[3]陈翔.第一志愿180分投档高职6成院校招不满[EB/OL].ht-tp://www.people.com.cn/h/2012/0815/c25408-930117596.html.

[4]贺智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探析[D].湘潭大学, 2008:8.

新课改反思:理性 个性 价值性 篇2

笔者以为,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才使得课改更具繁杂性、挑战性、艰巨性。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反思未必能带来进步,但进步终究需要反思。关键是如何对待的态度问题,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反思要有经度与纬度,展现事理的全面性。有些人不能正确地对待课程改革的反思,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面肯定。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前一阶段,大家都在反思: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不要发挥?应该怎样发挥?这本来是好事,说明课程改革愈来愈趋向理性。可有一部分老师却把这个反思和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对立起来,认为学生的作用在当前的课改中强调得过了头,产生了课改要回到“老路”的想法。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理念的问题,不是方向的问题,而是实践操作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去解决。“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有机统一,偏向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还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问题,现状大都是“轻”知识与技能,偏重“过程与方法”;甚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大有一蹴而就之嫌。诸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存问题;必然预设于偶然生成的和谐共生问题;知识教学与教学文化的和谐共振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审慎、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实践。

反思要有效度与适度,凸现特征的个体性。反思本身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对共性问题的反思,更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独到见解。如对课堂教学用语“喜欢……就……”的讨论,大多数老师慷慨陈词,认为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儿童中心论”,华而不实,要坚决摈弃。但也有人提出,这种教学语言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慎重地用!首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选择运用,因“文”而用。如果文本具有可比性,用“喜欢……就……”,可以帮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表达的匠心独运,进而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自我创新的能力,这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效的。其次,要从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学生学情的实际出发,因“人”而用。再次,要因“时”而用,把握恰到好处的运用时机和保证充足有效的时间,“该出手时再出手”,不要生搬硬套,哗众取宠,从而引起大家对这类教学语言的反感。这种自我迷失的“个性缺乏症”还在于:课堂上教师深入浅出,恰如其分的讲解、传授踪影皆无,而沉湎于一味的对话、活动的空洞形式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杳无觅处,而醉心于多媒体课件的眼花缭乱中。更甚者,“追星族”以名师的课为“灵丹妙药”,“屡试不爽”,以致距离“原版经典”越来越远,迫使《人民教育》不惜以大量篇幅刊载“原版经典”的教学实录,以正“课听”。

反思要有广度与深度,体现感悟的价值性。目前的反思大都谈到文本解读,为什么上课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许多人一言以蔽之:“没有正确理解文本。”至于“教师为什么不能正确理解文本”、“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理解文本”等一系列触及问题实质和解决策略的内容则很少反思,而由此想到新课程背景下,要重构教师解读文本的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分享个性解读的生命过程”者也是寥寥无几;至于触及解读文本灵魂的原则:是“求证”,还是“发现”?以致“何谓求证”?“何谓发现”?更是少人问津!殊不知,先前的文本解读,大都是“从已知到已知”的“求证”;而非“从已知到未知”的再“发现”。再看“合作讨论”,在“亲密接触”后,都将其作“过街老鼠”口诛笔伐:“诛”其表面热烈的“形式”,“伐”其毫无训练的“结果”。诸如:问题讨论价值之所在,有效合作时机之选择,合作讨论组织之形式,合作讨论与“知识技能”有机之协调,合作讨论评价之机制,却很少去做深度而有价值的思考。笔者以为,课改实践中的反思不仅仅是振聋发聩的一声“喊”,更应是切实可行的一点“做”。所以,我们的反思要具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理论参照和实践运用的双重价值,要立足现状,提出对策,才能发人深省,给人鉴借。

课程改革代表了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着教育的本质和真义,是时代的召唤和几代人的梦想。等待和观望,是一种消极的反映;而缺乏理性的反思,也是误人之举。只有积极实践和深度反思,才是可取的人生态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实验小学)

个性价值 篇3

一、龙江文化转型的共性与特性

1.龙江文化转型的共性

这种共性主要体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正在普遍经历从经验的文化模式向理性的文化模式的转型。无论人们愿意与否,在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背景中,人们习以为常的文化模式将被新文化模式所代替。众所周知,我国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自在自发经验的文化模式中,这种文化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必将被自觉的理性的文化模式所代替。龙江文化的转型并不能逃离这一事实。

2.龙江文化转型的特性

(1)龙江文化转型具有复杂性。

根本原因在于其文化内容的多元性特征。龙江文化大致由本地文化、移民文化和流人文化交融演变而来。其中,本地文化中包括众多民族文化形式。自古以来,黑龙江存在着诸如肃慎、扶余、高句丽、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汉等民族,这些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移民文化则包括外来移民文化以及曾经发生的关内移民的文化形式。此外,流人文化曾经构成了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说来,正是因为龙江文化内含的形式的多样性、多元性特征,使得其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比较复杂。

(2)龙江文化转型具有较强惰性。

黑龙江地区拥有大片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丰富意味着只要人们肯花费一点力气,就能生产出满足自己基本需求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农业文明的模式下,如果人们基本的需要得以满足,便不再有更多的想法或需要。因此,形成较强的惰性。这种惰性还跟龙江冬天冰雪严寒的气候密切相关。在特定的地域背景下,使得龙江文化的转型具有较强的非自觉性和惰性,换句话说,龙江文化的转型不是从内部自觉生发的,而是迫于我国整个文化转型的压力需要发生的。当然,也应看到,龙江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正逐步克服自身的惰性。

二、文化转型的根本在于龙江人的内在转变

在现代性的背景下,龙江文化要想真正实现转型,根本在于龙江人的内在转变,因为文化归根结底是特定地域人的生存方式。正如学者衣俊卿对文化的理解:“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并不简单地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问题,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总体性文明的各个层面中,以及人的内在规定性之中,自发地左右着人的各种生存活动。文化所代表的生存方式总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它通常或以自发的文化模式或以自觉的文化精神的方式存在。”[1]因此,龙江人内在是否变化决定着龙江文化转型的成败。

无疑,龙江特殊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造就了龙江人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处事方式,黑龙江省社科院学者王爱丽曾形象概括了龙江人的性格特征:具有粗犷豪放的气质、质朴率真的品性、热情大方的特质、包容海涵的气度、幽默机敏的智慧。[2]但有些特征并不适合理性、契约的现代化文化模式,诸如很多龙江人身上的惰性、过分豪爽仗义性格等。

现代社会必然不断变动,这是与传统社会的本质区别,对此,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即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3]因此,在这个不断变动的时代,惰性就意味着僵化和固步自封,龙江人要想发展,实现文化转型就必须克服掉惰性,过分豪爽仗义的性格也必须有所改正。现代社会讲求对等式交往,如果在交往中不能实现对等,就会出现表里不一的现象:表面和和气气、私下里斤斤计较。长此以往,不仅交往会中断,还会产生怨恨的心理等。所以,为了保持和谐的交往,还是事先厘清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比较好。以上仅仅列举龙江人身上存在的两个需要转变的性格。

三、龙江人内在转变的核心在于道德个性生成

对于个性及道德个性的界定,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阿格妮丝·赫勒的理解能够提供借鉴。她所谓的个性是个体的核心内含,是形成了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的个人。这一理解实质上表明个体与个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个体的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而并非所有的个人都如此,换句话说,每一个单独的人都可以说是是个人,但唯有形成个性的个人才能称得上是个体。此外,赫勒也在与道德相连的意义上理解个性,真正有个性的个人实质上是具有道德的个体。她认为,道德个性是具有肯定或相对肯定道德内涵的个体,这些个体“拥有其他一些并非所有个体都拥有的人本学特征:这些取决于净化能力,以及净化之后个体的发展是否继续,如果继续,又当如何进行。在具有积极的道德的个体的情形中,净化代表了一种间断性,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一间断性又构成连续性的组成部分(引自《浮士德》)。而在价值内涵为否定性质之处,个体既不具备净化能力,也不会在其中毁灭,尽管在特例中他可以作为新的个性而突现(即是说,他开始重新塑造自己)”。[4]这里不仅进一步阐释了道德个体,而且还隐含着对具有个性的个人与特性个人之间的区分。也就是说,有个性的个人具有持续性,他们能够持续地坚持自己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而其他类型的人则不具有这种特征。同时,因为个性与道德之间关系密切,具有个性的个体能够自觉地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换成内在的自由,即如果个人成为个体,成为有个性的个人,那么这个人就不再屈从于外在的道德戒律,他可以主动选择遵从外在道德规范的约束,而这种选择尽管在很多时候会遭受痛苦,但因为这是个体主动的选择,所以外在的束缚转化成了内在的自由,由此,也许外人看来的痛苦对个体来说可能不再是痛苦。

赫勒对个性的独特解释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它深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理解的个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理解的个性是与资本主义条件下偶然性相对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一切都被物化了,个人的个性亦如此,它被各种偶然性条件物化和压抑,要想摆脱这一境况,只有依赖于个性对偶然性条件的控制。而且,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阶级的范畴中来谈个性摆脱和控制偶然性条件的可能性。赫勒所理解的个性是与特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而且现代社会个人个性的确立完全是单个人的事情,与阶级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形成是与道德密切相关的。因此,在理论上,道德个性的提出深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道德个性的提出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尽管在现代社会,不能泛泛地或者过分地谈到道德这个问题,但是,道德个性的形成仍然可以使龙江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形成自己内在的判断力和良心,遵从各种通行的伦理规则,从而适应现代社会乃至于后现代社会的发展,以顺利完成龙江文化的转型和过渡。

摘要:龙江文化转型的共性是从经验文化模式向理性文化模式转型,其特性在于本地文化、移民文化与流人文化多元的复杂性及地域条件造成的惰性。龙江要想实现文化大省的宏伟目标,更重要的还在于龙江人内在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就是龙江人道德个性的生成。

关键词:文化转型,道德个性,价值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0.

[2]王爱丽.黑龙江人的地域文化性格特征及其再塑[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莫让个性化解读迷失了价值取向 篇4

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强调个性化阅读,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与探究精神的培养。但一些教师却剑走偏锋,盲目追求个性化,迷失价值取向,令人堪忧。例如在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教师请学生从课文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评价。对白骨精作评价时,有学生说:“我觉得白骨精虽说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她很孝顺,抓到唐僧后,马上就派人去请自己的母亲

阅读教学具有对话的“性格”。这一对话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师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广泛范畴的对话。尊重学生理解体验的多元性,鼓励发表独到见解或不同的声音是新课来分享。有学生附和:“有道理,有好处能想到母亲,是有孝心的举动。”面对学生这样明显的误读。教师却说:“大家说得真好。是啊,人们总说白骨精坏,可是经过大家讨论,我们发现,她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

这个课例,学生表现出来的多元解读、个性解读的意识和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但教师给予的“白骨精值得学习”这一结论却令人不寒而栗——肯定了白骨精的“孝”,也就肯定了血淋淋的屠杀,肯定了违背公德、正义与人性之举的合理性,使善恶是非在学生的心中失去了起码的圭臬——已走向“误人”的险境,是对个性化解读的误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不等于不能对学生理解与认识上的偏差说“不”,更不等于恣意放纵与放任自流,背离“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应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份清醒,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

艺术设计个性化追求的价值性研究 篇5

艺术设计个性化追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经济的进步, 文化的差异以及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求个性的影响, 这就必然导致了艺术设计个性化的趋势。40~50年代, 物质比较匮乏, 经济条件也比较落后, 工业设计就只能追求实用、简洁, 对设计不会要求个性化。但是到了60~70年代, 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物质财富得到积累。增加的物质财富以及经济条件就会使人们不单单满足于设计的使用, 人们更加追求的是设计的个性化, 只有设计出个性化的作品, 才能锁住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

二、艺术设计个性化的定义

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是指充分的了解设计的合理性, 再对之前的设计进行一个个性化的再设计, 再设计能够将艺术、文化、历史的价值等多种因素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艺术设计的作用很多, 不仅可以对之前的设计进行再设计, 还可以将本土的文化进行弘扬, 使本土的文化可以在艺术设计中大放光辉。个性化的艺术设计能够将公共艺术的精髓进行还原, 使消费者看到一个更自然的作品。[1]

三、艺术设计个性化追求应具备的条件

(一) 能够大工业生产是艺术设计个性化的必备条件

个性化的艺术设计是人文与科技的有机结合, 机械生产为个性化的设计成为现实中的产品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条件, 只有通过机械生产, 个性化的设计才能真正的为大众服务。也只有机械化生产后的个性化的产品, 才能被大众所接受。现代主义的设计就是因为忽略了设计的机械生产的必然性, 所以不能被大众接受。而后现代主义只是片面的追求个性化, 并没有真正考虑到设计的使用性, 因此也成为大众排斥的设计。所以只有能够进行大工业的个性化设计才能被大众接受, 也才能成为真正的个性化设计, 才能在设计的领域有立足之地[2]。

(二) 个性化的艺术设计应该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者

个性化的艺术设计应该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 只有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 这样个性化的设计才能永远具有生命力。我们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 更加不能忽略的是人的身心健康。如果个性化的设计只是在形式上追求另类、新颖、时尚, 又或者错把形式上另类、新颖、时尚当作个性化, 不顾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不顾消费者对作品的感受, 这样的个性化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三) 艺术设计个性化应以市场为目标

产品是为了消费而设计生产的, 产品的第一属性是它的市场性。个性化的艺术设计不应该仅仅是一件艺术品, 设计只有能够加工成产品, 供大众使用, 才能真正成为大众心目中个性化产品的代表, 这样的个性化设计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才不会成为一个摆设。另外, 由于设计具有鲜明的市场性, 个性化的设计就更应该结合市场, 设计出市场的产品。

四、个性化的艺术设计的价值

个性化的艺术设计能够将本土的文化进行弘扬, 使本土的文化可以在艺术设计中大放光辉。个性化的艺术设计能够将公共艺术的精髓进行还原, 使消费者看到一个更自然的作品。个性化的设计能够是产品更加具有渲染力。

(一) 个性化的艺术设计能够将设计者的文化底蕴表现出来

个性化的艺术设计可以反映设计者的文化底蕴。设计者可以将自己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文化中获得设计的灵感, 设计者会将获得的灵感与艺术结合在一起, 设计出能够表现本土文化精神的产品。大众可以通过使用产品感受本土的文化底蕴。

(二) 设计者自身有优势, 作品能避免遭受审美疲劳

目前市场上的很多艺术设计都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很多设计只是为了主流大众的需要, 并不能免于俗套, 这样的设计很容易造成一个审美疲劳。而个性化的设计能够把设计者自己沉淀的文化和精神融入到设计的作品当中, 这样就可以使设计出一个比较有个性化的产品。其设计的产品才能真正表现出个性化。

(三) 个性化的艺术设计能够使艺术品充满感染力

大众能够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体会到设计者的思想, 也容易受设计者在产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所渲染。我们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时可以感受到梵高的强烈的个性和悲剧意识, 就是因为梵高的个性化使艺术品充满了感染力, 从而使我们在欣赏艺术品时得到共鸣[3]。

人们在快速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抹煞了需求产品的个性化,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差异, 市场会进入一个个性化消费的时期, 由此形成了一个艺术设计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我们只有在个性化的设计中保持本身的文化底蕴, 个性化的设计能够大量生产, 这样才能真正将个性化的设计的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胡雨霞.浅谈艺术设计的个性化[J].《成功》 (教育) 2009, (6) :286

[2]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21

个性价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671例体检人员的基本资料,年龄在19~58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39.2±11.5)岁。其中,161名学生,73名男性,88名女性;284名公务员,187名男性,97名女性;226名工人,157名男性,69名女性。所有体检人员均排除伴有肝肾功能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与无法参与个体化健康管理干预活动者。

1.2 方法

本组671名体检人员均予以电子档案建立,以此对体检评估报告、综合分析结果以及健康管理方式进行记录。同时,依次对体检人员进行内科、外科、五官科、口腔科以及妇产科等相关观察,主要包括:电解质、胸片、心电图、乙肝、血压、血糖、肾功能、肝功能、尿常规以及血常规等检查项目,均由专科医师予以操作,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个性化健康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措施:

1)生活习惯指导。就目前来看,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诱发亚健康状态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在工作忙碌、缺乏睡眠、饮酒、抽烟等,对于身体有着严重损害。健康管理主要以宣教为主,提醒与告知体检人员不良生活习惯对其身体产生的危害,同时在复诊体检的时候予以检查评估。

2)心理指导。体检人员在体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一些患者担心自己的疾病被工作单位知道,对自己的前途造成影响,因此选择隐瞒自身疾病。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护理人员应当告知患者延误病情对其身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向其说明合理、有效的治疗疾病并不会对其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反而能够促进工作的开展。对于体检之后得知自身患有相关疾病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向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3)健康宣教。由于体检人群对于医学知识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根据体检人员的学习理解能力、学历以及职业等一系列因素向其说明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向其讲解不良生活方式可能造成疾病的进一步恶化,普及常见疾病知识与预防措施,通过个性化教育方式使体检人员树立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

4)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应当根据体检人员的体重、身高、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一个个性化饮食计划,嘱咐患者在饮食方面应当以低糖、低盐以及低脂为主,多进食新鲜蔬菜,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炸等。对于伴有甲状腺、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体检人员,应当严格控制碘盐或者脂肪的摄入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个性化健康管理干预之前与干预之后,体检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尿蛋白阳性、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肥胖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率(%)表示,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个性化健康管理干预之后,所有体检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尿蛋白阳性、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肥胖状况显著优于干预之前,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周期性检查方式已经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途径[2]。体检的目的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发现疾病,其目的已经逐渐扩展为发现疾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改变生活思想观念以及预防疾病发生等[3]。

个性化健康管理在体检工作中的应用,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健康宣教、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根据体检人员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一个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有利于改善体检人员的疾病症状,降低相关疾病症状发生率,保证体检人员的身体健康[3]。

本研究中,671名体检人员在个性化健康管理干预之后,其亚健康状态、尿蛋白阳性、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肥胖状况显著由于干预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体检中个性化健康管理的应用价值非常大,有利于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一步进展,能够促进体检人员健康状态的进一步恢复,值得在临床体检工作中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分析体检中个性化健康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671例体检人员的基本资料,所有体检人员均给予个性化健康管理,随访3个月,对比体检人员个体化健康管理干预之前与干预之后的亚健康状态、尿蛋白阳性、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肥胖状况。结果:个性化健康管理干预之后,所有体检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尿蛋白阳性、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肥胖状况显著优于干预之前,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检中个性化健康管理的应用价值非常大,值得在临床体检工作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体检,个性化健康管理,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丹蓉.个性化健康管理在体检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9(02):268-270.

[2]王晓静.浅谈健康管理中心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2(03):245-246.

[3]王瑜,江小蓉,兰丽云.智能个性化体检自助系统在健康管理中心的应用价值[J].中国数字医学,2015,31(08):101-102.

个性价值 篇7

一、结合田径教学特色, 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大纲指出:“体育教学的开展应当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强化学生体质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 使学生有克服困难、进取向上的时代风貌”。田径教学能够起到塑造高中生健康个性的作用, 究其原因与这一教学项目的特色有直接关系。田径运动形式多样, 活动条件限制较少, 具有灵活的实践性和挑战性,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坐在教室内被动参与学习的缺陷, 在田径课堂上, 学生可以主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普遍较好、独生子女居多的大环境下, 培养高中生吃苦耐劳的个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田径运动具有较为明显的艰苦性, 无论是高温还是严寒都需要学生在室外进行活动, 艰苦的运动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个性,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轻言放弃, 不消极懈怠, 并且对现实生活感到满足和珍惜, 从这一点来看, 田径对学生坚毅个性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精心设计田径教学, 个性培养渗透教学

高中田径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 在塑造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 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使田径教学更具趣味性。高中田径主要有跑、跳、投掷等项目内容, 这些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学生掌握比较容易, 但是训练过程相对枯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整合中别出心裁, 有意识地将田径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培养相融合, 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正是由于田径教学现场互动性强的特点, 教师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良好个性。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学生之间的竞争尤其激烈, 这些现实问题会使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竞争心理, 影响和谐的班级氛围, 更难以发挥同学之间良性竞争机制。针对这一点, 教师可以适当地在田径教学中增加协作性内容, 例如在接力赛跑中, 教师可以利用“编队—接棒—比赛—点评”这一完整的实践环节, 引导学生认识到集体参与的重要性, 使学生意识到在比赛中每一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一个人的表现都关系到集体的胜利和荣誉。只有大家悉心合作, 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在这样的教育引导下, 学生的个性将更加宽容、积极, 建立全局意识, 进而形成互助、互促的良好学习环境。

三、利用田径教学实现减压, 有效完善学生个性

高中阶段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 高中生都处于紧张的节奏中, 这就使很多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及时释放, 久而久之则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对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当前高中生个别人存在冷漠、孤独、焦虑等心理特点, 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一大障碍。

而田径运动具有典型的减压作用。运动减压的原理已经得到了科学证实, 通过田径运动, 学生可以获得心理和肢体上的放松, 而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别出心裁的小游戏增加学生运动的趣味性, 同时也使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运动心理体验。在运动中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 引导学生形成直面压力、不退缩、不推诿的良好个性。

四、巧妙利用田径教学活动, 构建良好培养氛围

在田径活动中, 教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学生之间有着较大的个性差异。这些个性差异在学生交往中经常会形成一些小矛盾、小摩擦, 从而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譬如有些学生不善于和他人合作, 在田径练习分组中, 有些学生明确表示“我不想和某某一组”;还有一些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田径课上表现消极, 也就是常说的“不合群”。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变化, 并通过田径教学改善学生交际中的小问题、小冲突, 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为培养学生包容、善良、友好的个性创造条件。

例如教师在田径课上发现有学生出现“我不想和某某一组”的现象, 就要及时制止, 在了解情况后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 使学生认识到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 即使出现矛盾也可以通过交流、谈心解决。教师要起到消除学生矛盾冲突的桥梁纽带作用, 促使班级氛围更加和谐。对于在田径锻炼中不敢表现、担心自己成绩不好怕同学取笑的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田径运动的目的不仅仅是竞技, 为了取得好成绩,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及个性, 在运动中要积极表现, 超越自我,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

个性价值 篇8

在倡导全民读书、终身读书,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下,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更加突显。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 致力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 推动全民学习, 是当代公共图书馆的历史使命。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文化消费的日益增长, 公共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满足各种读者的不同需求, 成为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

个性化服务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确认读者利用图书馆信息的自由选择权。即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 自由地定制自己的信息需求条件, 也就是自由地决定哪些信息可以进入自己设置的个性化页面。个性化服务的基础是现代化图书馆, 其基本特征是馆藏的数字化、存储容量的海量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 使读者能够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 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图书馆节点, 经过一定授权, 动态地、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获取与自己的需求相符的信息。

一、个性化服务促进了图书馆价值的深化

在馆藏数字化阶段, 公共图书馆已经建立的内容检索系统仍然处于现代信息服务的初级阶段, 系统只能按照用户提出的查询指令在海量信息资源中查找符合条件的对应内容, 再把检索结果组织起来返回给用户。而这样的检索结果往往存在相当多的无关信息和漏检, 仍然需要用户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选才能提取出对他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说, 在这个阶段信息服务仍然处于“人找信息”的形态。个性化服务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由“人找信息”进入“信息找人”阶段, 大大促进了读者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便捷性。这是因为, 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把读者信息需求组成过滤条件, 将资源流中符合需求的内容提取出来为读者服务。这样过滤之后, 每个读者都可得到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的有用信息。相应地, 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便形成一种对不同读者提供不同信息的新形态, 即个性化主动服务的形态。在这种服务中, 读者不必如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那样自己搜索和筛选信息, 只要正确地输入自己的信息需求条件, 便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来自图书馆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有用信息。而在图书馆方面, 在运用网络技术筛选、整合信息资源并将有用信息提供给相应读者的过程中, 形成了“信息找人”的新型服务形态。

二、个性化服务体现了信息服务机构对读者主体地位的确认

个性化服务的核心就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一切以人为中心来衡量, 人是一切事物一切行为的价值标准。而当代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正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这一价值追求。在信息服务由“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中, 一方面,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另一方面, 服务对象的角色由无差异的平面化的读者群向有血有肉的、有着各不相同的情感诉求与信息需求的个体转变, 这种转变是一种主体性的提升。在这种转变中, 读者作为信息需求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与强化。个性化服务就是承认读者信息需求的个性化, 即承认读者是情感丰富、思想内涵各不相同的主体, 并在这一前提下为其提供内容各异的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在实现“信息找人”的主动服务时, 必须先确认不同读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在读者向系统输入自己的信息需求条件时, 系统在确认每一位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其主体地位的确认。这种确认, 就是尊重读者的主体性, 也就是尊重读者的个性化人格, 尊重读者这一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应得到满足的权利。

三、个性化服务实现了对所有读者的信息消费平等权的确认

对读者的主体地位的确认, 对读者的主体性的尊重, 其前提就是对不同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的确认。个性化服务语境下的主体只能是相互对等的个体的人, 只有承认个体之间的平等, 才是真正体现人的主体性。个性化服务在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信息需求提供相应不同内容的信息时, 即表现了对读者平等权的尊重。个性化服务就是承认读者信息需求的个性化特点, 并通过提供相应个性化的信息予以确认。这样, 个性化服务就在信息服务中表达出对读者利用信息的平等权的确认:它通过信息服务确认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定制和享用适合于自己的信息资源, 确认在个性化服务的系统平台上每一个信息需求的主体都是平等的。系统平等地面对每位读者的个性和特点为其选择并传递所需的信息资源, 并根据读者的需求变化动态地更新资源和服务内容。而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兴趣、爱好及其相应的信息需求平等地利用这一服务, 定制个性化的界面, 准确、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勃.个性化服务——读者服务人性化的最佳体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5

个性价值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个性化 公平价值 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学生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换言之,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也逐渐得到了普及,这对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集中体现。笔者将分别从:高等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高等教育个性化公平价值研究分析,促进高等教育个性化中实现公平的有效对策,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高等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

(一)个性化是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实施对于整个民族素质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作用,然而在实际发展中,高等教育也受到了诸多挑战,尤其是教育资源的缺乏,为高等教育的开展造成了严重阻碍。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具有显著差异,据此高等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一点,采取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对学生个性化进行培养。总而言之,高等教育个性化的实施对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应加以重视。

(二)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决定了个性化道路

据笔者调查,目前高等教育在资源方面还有所缺乏,例如:美国与中国的高校相比,我国公立学校所享受的福利相对较多,且地位相对较高,而美国公立高校所受的监督更多,且在收费方面也具有一定限制。从中,不难看出,不论是国外高校,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私立高校或是公立高校,在资源上都过于紧缺。

(三)市场需求要求高等教育发展趋向个性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为买方市场,毕业生找工作已经成为一个相对难的问题,尽管我国政府部门关于就业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依然无法缓解当前现状。基于这种发展局面,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人才专业能力方面也具有一定标准,因此,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提升高等教育个性化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等教育个性化公平价值研究分析

(一)契合了平等原则

高等教育个性化必须遵循平等原则,给于每个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然而,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问题却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都一样,据此,依赖市场生存是我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实施资源分配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过度将资源倾向于保障平等会充分影响高等教育效率低下,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有效实施。高等教育个性化趋势,是确保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的有效体现,高等教育个性化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帮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成长。

(二)体现了差异化及补偿原则

尽管,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但在实际上上,还是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后天因素,更加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文科的学习兴趣较大,而有些学生则对理科具有较大的兴趣,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化。据此,为了满足学生的差异,高等教育会设置多个专业,为学生提供多个选择,这便是差异化原则的体现。所谓补偿性原则,高校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种专业,来解决直接补偿带来的争论。

(三)体现了效率原则

高等教育个性化实现了招生与就业两个方面的开始,在招生方面,高等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从而满足学生自身需求,大力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劳动力。总而言之,高等教育个性化的推行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优化,市场与学校实现了无缝接轨,与传统办学相比,高等教育效率原则得到了有效贯彻,对于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促进高等教育个性化中实现公平的有效对策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个性化中的公平性,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为保障高等教育个性化过程中实现公平,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地方政府给于充分支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加强政府宏观指导

据目前的发展局面来看,对于高等教育个性化,我国政府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在针对高等教育个性化方面还缺乏相关政策。为了促进高等教育个性化中实现公平,必须加强政府宏观指導,其次,教育部门应减少对科研项目、具体教材的干预,对学科设置加以调整,促进高等教育的有效发展。

(二)地方政府给于充分支持

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作用,为了推动高等教育个性化发展,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高校发展定位提供准确定位。地方政府可利用财政补助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要促进高等教育个性化发展,还应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首先,高校可以通过调研来寻找本地企业优势所在,并根据企业优势来开展乡镇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来构建实习基地,更全面地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吸收大多数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个性化有效发展。

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高等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高等教育个性化公平价值研究进行了分析,为实现高等教育个性化过程中实现公平,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通过政府宏观指导力度的加强、地方政府给于充分支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等措施实现,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中波. 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及其公平价值[J]. 江苏高教,2013,02:17-19.

[2]蒯秀丽. 教育公平视野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比较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17-19.

个性价值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材,文本价值,多元化挖掘,个性化使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 对教师使用教材的具体要求是“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但纵观现状, 恐怕相当多的教师还远未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一、教材文本价值的多元化挖掘和个性化使用的必要性

夏丏尊、叶圣陶在《关于〈国文百八课〉》中曾这样说过:“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 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 也可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的例, 可以作‘抒情’的例, 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的例, 此外如果和别篇比较对照起来, 还可定出各种各样的目标来处置这篇文章。”而反观现实, 许多教师由于对教材编写者的编撰意图、教材编写体系缺乏整体关照、高度俯瞰、个性化思考, 以至于常常不能有效挖掘教材文本价值点, 缺乏对教材文本价值体系的个性化思考、整合、构建能力, 教材文本教学各自为战, 造成在教学中教材文本价值定位不准、重合或缺失, 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体系残缺不全, 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积极的发展。

因此, 教师应从整体上关照教材编撰体系, 站到课程开发的高度去把握教材文本, 从“我”和“我的学生”的角度, 重新完成对教材文本价值的多元化挖掘和个性化使用。

二、对教材的文本价值的多元化挖掘

对教材文本价值的挖掘应注重多元化, 追求教材文本价值的最大化。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周定舫) 为例,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文本蕴含了多么丰富的使用价值!通过对这个文本价值的分析,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纪念碑, 让学生从心底敬仰人民英雄, 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说明对象具有的特征, 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并学习说明文中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的作用和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几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和作用;可以让学生了解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不同特征;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篇文本在写作上的特点;可以进行段落教学;可以进行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等特点的教学;可以通过本文让学生了解纪念碑这一特殊的建筑, 它的建筑意义、建筑样式、建筑特点, 以及“人民英雌纪念碑”又具有什么样的独特建筑个性;如果再结合时下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和英雄主义的没落, 还可以对文本价值挖掘得更多和更深, 为学生的思考插上翅膀, 让他们在人文的天空翱翔得更远。

三、对教材文本价值的个性化使用

尽管教材文本价值呈现多元化样态, 但并不是这些价值点都要在文本教学中使用。使用教材文本的哪些价值, 以及怎样使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这节课”, 取决于这节课在这个单元、在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学段以及语文课程价值体系中的位置, 取决于“我”这个教师, “我”的学生群体。

因此, 教师对文本价值的使用应追求个性化。教材文本到了“我”的手里, 就已不再仅仅是“编撰者”的教材文本, 也不应该仅仅是“语文教师”的教材文本, 而应该是“我”这个独一无二的语文教师的教材文本。还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例。从“文以载道”的角度说, 这个文本的最大价值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诚如文本所言, 通过学习本文, 了解认识纪念碑, 让学生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 先烈们的光辉业绩, 中国人民为了 (下转第53页) (上接第41页) 取得自由、解放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从心底敬仰人民英雄,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把这篇文本的价值定位为一般说明文的教学, 则可以从文体特征出发, 从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出发进行教学;如果从突出说明文的个例文本特征出发, 则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并学习说明文中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的作用和方法”;如果教师想要让学生认识和区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几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和特点, 则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文句实例进行辨析;如果教师想要借本文让学生了解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不同特征, 则可以把文本作为事物说明文的样例与事理说明文样例做比较, 为学生提供实例参考……抛开作为说明文的文体价值, 如果上升为一篇文章来关照其文本价值, 教师则可以从写作的主题表达、内容选材、结构完整、层次条理、材料详略、语言艺术等方面安排教学。如果教师着眼于段落写作教学, 则可以选择十幅浮雕中的一幅来做详细分析, 并与其他九幅作比较, 让学生体会写法的变化带来摇曳多姿的写作效果;如果从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出发, 教师可以举出以下例子来引导, 如“我越过广场, 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 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 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随时准备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愤激的青年演说者, 怒形于色的人群”等等;如果深究文本, 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 “人民英雄”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纪念碑是如何体现这一纪念对象的?诚如文本所言, “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 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结合“碑”这种建筑样式的建筑意义, 结合文本分析纪念碑是如何体现“永垂不朽”的?……

在实际教学中, 对教材文本价值的取舍、使用还可以更富有个性乃至创意。比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在进行“怎样归纳文章中心”的教学时, 一节课用了《反对自由主义》、《黄生借书说》、《听潮》、《老杨同志》等多篇课文作为整节课的文本材料。毋庸置疑, 这四篇文本中任何一篇都具有多维的教学价值。但魏老师就是围绕这些课文的共性价值———“归纳文章中心”来进行文本价值的个性化挖掘、定位和整合使用的。

上一篇:合理工资下一篇:内部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