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

2024-05-17

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 篇1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 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 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 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 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 发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

一、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 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因素, 对学生因势利导, 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 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保障。

教材中很多亲情的描写无不都在暗示着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学生在充分体会亲情的同时, 教育学生理解报答亲情, 长大后更好的赡养父母。如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 由“我”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 回忆中有欢乐, 有伤感;有爸爸严厉的责罚, 也有他绵绵的爱意。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 这种爱意越浓, 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无比的关心, 同时暗示了子女长大后应该更好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在教育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建议用课件展示) 。然后向学生质疑: (1) 你们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关心你们的学习? (2) 你们长大后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等等, 通过这样的示例教学, 教育了学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有些课文中的情节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如七年级下册《社戏》一文, 故事说到小时的鲁迅与阿发、双喜下地偷豆一事, 教师应该向学生质疑: (1) 偷别人的东西被抓是什么结果? (2) 偷小的东西养成习惯会偷大的, 偷大的东西会受到什么惩处?对一个人的前途将造成什么结果?接着教师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或宣读法律条款) 。

可以强化学生保护珍稀动物意识的课文如《斑羚》, 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说明斑羚是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接着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学生看了课件之后, 猛然惊醒, 原来猎人打猎——斑羚是犯法的, 是要被罚款和坐牢的, 从而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华南虎》等等。

语文教材中可以渗透法制的内容较丰富, 如初中教材还有《皇帝的新装》、《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威尼斯商人》等等, 只要语文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和渗透,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开设语文教学活动, 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根据语文知识的多样性、综合性, 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活动和综合性学习,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如:教师可以借用学校开展文艺晚会组织学生扮演《威尼斯商人》中的主人公做小品活动;语文兴趣小组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语文故事情节中隐含着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意识的内容;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公安机关的交通、消防、吸毒贩毒、偷盗抢劫等相关法制宣传栏等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 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地遨游。因此, 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

首先, 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使教师的角色得到转变, 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通过培训, 强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提高开发教材中渗透法制的能力。

其次, 为了使有限的已开发的语文课文中的法制课程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可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高效化。

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 篇2

赫章县古基中心小学 张岚(电话:***8)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法律知识。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借学科特点,了解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小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渗透,引导。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法制素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树立爱国、守法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将来担负着祖国的重任与希望,我们要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我们每个小学教师的责任。

自从2011年秋季学期以来,我省最先开展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以来,我们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认真写好学科教案,在课堂中适当的时候渗透相关法律知识。我们学校还专门为老师们订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法制常识分册)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小学分册)等课本。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现代教育要一人为本,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法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不仅仅具备读、写、计算等能力了。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我们应该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情境教学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的重要来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获取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我在上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时,首先,创设情境质疑,“小熊为什么住山洞?森林里的动物为什么给小熊送来了一束束鲜花?”给学生3至5分钟的思考,然后小组展开讨论,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舍不得砍。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儿,小熊舍不得砍。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鸟儿,小熊舍不得砍。”于是,我借此机会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小熊是个怎样的孩子?”有同学说是爱护树木,有同学说是爱护环境等等。我赶紧借此机会渗透相关的法制知识,并且还表扬了那些学生,既然小熊都会保护森林和爱护环境,我们应该向小熊学习。并用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从小懂得保护森林和爱护环境是应尽的义务。

其次,我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时,在学生熟读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后适时提出问题:“森林中有一条美丽的小路,大家都很喜欢,后来,小路为什么不美了?”学生们立刻回答:“因为小路上堆了许多垃圾,苍蝇在小路上嗡嗡的飞来飞去,美丽的小路就不见了。”我马上播放课件展示被污染的小路和美丽的小路形成对比,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乱丢垃圾是不文明的,我们要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然后,我列举出我们周围乱丢纸屑、果皮、等破坏环境的行为。突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就引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促使学生从小在生活中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再次,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时,课件出示“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你就是老聃先生吧?”孔子上前行礼,说明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同学回答,尊敬老师。我立刻竖起大拇指,并说道,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做一个尊敬老师的学生。接着课件展示,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并让同学上台扮演。于是,提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老子对孔子怎样?分小组讨论后,有的说,孔子虚心好学,有的说孔子尊敬师长等等。有的说老子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孔子,说明老子关心学生等等。我借此机会渗透尊师重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法制要求。同时,让学生了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遵守有关教育的法律,建立互信,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的责任。并用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法律。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文本,链接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学到法制知识又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掌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通过带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然后提问:“英子为什么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答道:“因为她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不愿意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但当她一瘸一拐的走上讲台时,同学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当她把故事讲完时,孩子们又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包含的是——鼓励、加油、尊重理解、支持等。经过这件事后,小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性格变得开朗,甚至在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这说明了残疾人更需要关心和鼓励,那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残疾人应该怎样做呢?然而,我便顺理成章的引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相关内容,这样既升华了主题,又渗透了法律知识。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教师则无旁贷,让我们广大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小学生明白是非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1《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小学分册),贵州省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次版。

论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3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语文学科的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更是我们每个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通过这些看得见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不违法乱纪,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法制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一、从教学中拓展法制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数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把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再探讨柑关的法律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了解了法律。例如我在教学《社戏》 这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孩子们在看社戏的归航途中,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本来文章是要赞扬农村孩子的热情好客,及这种纯真的友情。然而在此环节中,我重点向学生讲清,偷豆的行为是违反社会公德,虽然还未成年,但也应该接受治安处罚。这样就杜绝学生盲目模仿。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偷的东西再少再小,也是偷,而且必须向学生讲明偷是一种违法行为。渗透偷窃、骗取,抢夺少量公私财物的,违反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二十三条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都可以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如《散步》 可联系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春》 可联系到 《环境保护法》 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细心的观察,文本许多知识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有关的法律知识。

二、从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人活到世上都需要交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如我在上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时,首先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示黄河与我们当地的母亲河的异同,从而提出环保的重要性,并组织学生学习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教育学生,保护我们的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引导他们对那些随意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予以制止。其次还要多种植绿地,改变生存环境,使生活更加美好。

三、从实践活动中深化法制教育

生活就像一本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巧妙地将法制教育渗透在这些活动之中,如开展关于法制教育的主题演讲比赛及课外阅读活动,讲清楚不健康书籍给学生造成的危害,并告诫学生远离黄色书籍。总之,让学生读好书就会受到熏陶,学生渐渐地就会把一些思想变成具体的行动。

四、从课本剧中渗透法律知识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内容较枯燥,如果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难于接受知识,特别是要渗透法制教学就更难了。换一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演课本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 威尼斯商人 》 这课时,我就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把我们的课堂当成是法庭,同学们演得很出色,这样一来,他们也了解了不少法律知识,而且也学得轻松愉快。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4

一、改变观念, 利用课堂, 渗透法制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我结合语文教学实际, 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 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 把握时机, 适时渗透,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课文《李广射虎》, 讲述了飞将军李广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 把一支白羽箭深深地射入老虎中的故事。我在带领学生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的同时, 将问题深入一步, 问学生:“老虎是国家珍贵的保护动物, 我们是不能伤害它的。现在有些人铤而走险, 捕杀老虎、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来谋取暴利。你们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 明白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懂得了捕杀野生动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是犯罪行为, 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

教学《争论的故事》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道理:做事应抓住时机, 不要因无谓的争论而浪费时间, 贻误时机。故事中兄弟俩想射杀大雁, 并争论如何吃大雁?这个问题虽然不是课文教学的重点, 但是很有必要在思想上加以纠正。我于是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大雁等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随意捕杀鸟类是违法的行为。这样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法制教育。

二、抓住情节, 理解法制, 学会自我保护

六年级的《凡卡》一文叙述了我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时期, 九岁的凡卡被爷爷送到城里鞋匠阿里亚希涅那里做学徒, 受尽了折磨, 他写信给爷爷, 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课文的结尾以凡卡做梦的形式反衬了凡卡的悲惨遭遇,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 相信每个人读了都会为之动容, 替弱小无依的凡卡将来的命运担忧!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上, 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童年和凡卡进行对比, 使学生的品行得以陶冶,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还能在学生真正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渗透法制教育, 产生“法律”保护意识, 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凡卡进行对比, 让他们想想在我们今天这个法制社会里, 凡卡除了选择离开, 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时, 同学们的思路就像开了闸的潮水, 一个劲的往外涌, 有的认为, 可以写信向公安机关投诉;还有的认为, 直接到公安机关说明事理, 给鞋匠及老板娘一个严厉的处分, 让他们以后善待凡卡;有的说, 让鞋匠及老板娘读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自我反省, 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等等。在这里, 我趁机给学生读了一篇《未成年人保护法》, 讲解一些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 让他们知道:在我们不触犯法律的同时, 还可以用法律来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又起到了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三、综合实践, 融入法制, 形成法制道德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主动拓展教学空间,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从而巧妙地融入法制教育。

教学中, 我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也时常组织学生摸拟法庭审案的形式, 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等, 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活动, 既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

开展语文活动, 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法在我身边》活动中, 我就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讲到我曾教过本村的一个学生叫包祯波, 在2006年伙同他的两名朋友由于拦路抢劫、杀人被公安机关依法逮捕, 并被判为死刑, 缓期两年执行。说起他上小学的在校表现, 听话, 学习好, 遵纪守法, 是老师眼里的一名好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他, 就因一念之差使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多么可惜, 才刚满19岁, 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 由于自己的一失足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他家里就他这么一个儿子, 一出事家里人是伤心欲绝, 真是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同学们也或多或少听说过他的事情, 从他的身上同学们明白了从小就应该遵守法律、法规, 违法必究。我还让同学们自己寻找身边发生的案例, 来谈谈自己如何来遵纪守法。有的说我们邻居和别人打架, 被公安局抓走了;有的说某某某因偷东西也被公安机关带走了;有的说有人酒后驾车撞死人, 被判刑了等。同学们把自己看到、听到的一一讲了一遍, 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从谈话的过程中, 我觉得同学们的法律意识渐渐地提高了, 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法制观念。

四、作文教学, 引入法制, 规范法制行为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 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 是我们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依据作文教学的自身特点, 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 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讨论、总结, 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看法》、《大家看法》、《天网》、《法制在线》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 它们不仅是选题贴近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知识, 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 引发学生思考, 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年级下册《习作一》是看图写一篇作文。本次作文提供了两组图, 其中一组图说的是小熊劝小猴不要在古迹上乱涂乱画。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时, 结合教材, 顺水推舟, 教育学生要养成爱护公共财物, 保护名胜古迹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破坏文物不但在道德上受到谴责, 而且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 篇5

【摘要】现代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初中语文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涉及到很多法制方面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渗透点拨,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普及法律知识,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渗透法制观念

普及法律知识

江泽民同志强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当代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分别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法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进行了科学的论述,第三次宪法修正案还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写入了宪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目前,学校法制教育内容上针对性差,远离中学生生活、学习实际;方法呆板、粗糙,照本宣科地讲解抽象的法律条文,枯燥无味,缺乏实效性,法律条文的讲授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脱钩。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这种现状直接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到他们思想、道德意识的成熟与完善,与我国全民普法教育既定目的和预设目标的初衷是相悖的。

“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动,公平正义、安全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受到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既是当前我国中学普法教育实现新高的突破口,也是目前我国中学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在“五五”普法期间使中学法制教育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实现中学法制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此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当务之急。

法制教育作为实现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收到了当代教育体系之中,成为当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不可分

割的。然而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法制教育只在社会学科中开展,在其他学科中,法制教育是缺失的,这对于法制的普及教育是不利的,而且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也只是局限在课本知识上,实际的应用很不够。事实上,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法制教育的内容,都可以开展法制教育,而且是在不同的现实环境中应用法律知识,效果会更好。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用现代眼光,解读传统观念。

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写得酣畅淋漓、痛快至极,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处于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去糟粕、取精华”。鲁提辖的行为究竟对不对?今天如果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情,应如何对待?引导学生历史地、辨证地来看待鲁提辖的行为。强调指出,在当时那种黑暗社会里,人们有怨无处可诉,只寄希望于鲁提辖那样的侠义之士来伸张正义,惩罚恶人,保护良民,鲁提辖是一个除暴安良的正义化身。我们应学习的是鲁达除暴安良、扶弱济贫的精神,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但是,我们应依法行事。要有伸张正义的精神,赋予正义感;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人;如遇歹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不可也不应该卤莽行事。同时,对于我们初中学生来讲,我们应该机智,充满智慧地去解决。可以请求他人,可以发短信,也可以直接拨打110……总之,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或损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

二、在写作背景中,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白色鸟》时,可以通过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突现十年**的残酷、荒谬,穿插了“外婆”的一段情节。从外婆打起包袱到乡下和打发两个少年去玩,“莫出事,没断黑不要回来”等片言只语,以及“斗争会”的锣声几处传达出来。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们(外婆她们的)世界之间的反差如此强烈地体现出来,我们从中看到的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哀,看到人类的悲哀。作者将残酷的现实掩藏于两个孩子幸福玩乐之中,这样处理“文革”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更加突出了它的悲剧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年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肆意践踏,2

国家出现混乱的局面。渗透和平、民主、法治的社会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唤起学生对今天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三、从阅读材料中,拓展延伸法制教育。

(一)渗透种族歧视观念的教育。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上课前,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高歌《五十个民族五十六支花》。我们看到夏洛克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他具有贪婪、固执、残酷的本性,揭示批判资本主义商人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这是明显的种族歧视。进而联系歌词,让学生深深地明白,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决杜绝了大汉族主义的滋生与蔓延,五十六个个民族一律平等,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和谐民族关系,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

(二)渗透治安管理意识的教育。《社戏》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孩子们在看社戏的归航途中,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小说的主题是表现少年纯真的友情,赞扬农村少年的一些美好的品质。“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受到这么淳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有必要向学生讲清偷豆是违反社会公德,虽然还未成年,但也应该接受治安处罚。杜绝学生盲目模仿。渗透偷窃、骗取、抢夺少量公私财物的,违反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三条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在我们国家刑法中第263条、264条、第269条都有关于盗窃罪的规定。偷窃少量公私财物,虽然只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一般违法行为法律意识,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也是可耻的。

(三)渗透森林法的意识。在教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对作者登西山的“斫榛莽,焚茅筏”的做法进行适当提醒,今天的法律是不允许的。这种做法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大量砍伐和焚毁山林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大屏幕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九条: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五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违反保护森林法规,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还可以请学生讨论“月半、春节、清明节等坟上随意烧纸、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吗?等问题,渗透法律意识。

(四)渗透环保法意识。教学《秃鹰之死》一文时,文章开头以臭名昭著的 3

“洛杉矶烟雾”杀死秃鹰的事件,引出了“光化学烟雾”、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然后又介绍了废水污染、废渣污染、核污染、石油污染等等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的问题。链接《环保法》“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讨论“随手抛弃废旧电池,可以吗?其它物品呢?” 最后发出呼吁,在运用新技术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使学生懂得不能随意抛弃污染物,要遵循国家法律,特别是《环境保护法》,(五)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教学《心中的鹰》、《斑羚飞渡》等文章时,针对小战士打死鹰和狩猎队围攻斑羚等行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屏幕显示:金雕等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即使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所以滥食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屏幕再现广东前些年因大肆捕杀蛇,造成鼠泛成灾的画面,食用鸽子、猴等野生动物酿成非典等灾害。另外我国刑法对有关野生动物的保护给以了高度的重视,直接规定了破坏野生动物方面的犯罪罪名,屏显:《刑法》第151条第2款“走私珍贵动物、动物制品罪”,即“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341条第1款“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与“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即“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第341条第2款非法狩猎罪,即“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总之,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与普通的动物在法律上是不同的,它们比其他动物享有更多的权利,伤害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是要负法律责任的,甚至要负刑事责任。

讨论:用电烧,用炸药炸鱼,可以吗?为什么?破坏水生野生动物是犯罪活动,在上世纪的90年代,由于我国渔业的无序捕捞,造成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 4

坏,渔民收成逐年下降,形成渔民过度捕捞与渔业资源破坏的恶性循环。我国政府为了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保护国家渔业资源,制定了伏季休渔制度,就是规定在每年的三伏季节,在规定的水域内不得从事捕捞作业,以使渔业资源有恢复的时间和空间。如果违反这些规定,则有可能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即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行为。屏显:《刑法》第三百四十条,犯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罚金。屏显:刑法第340条,“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六)渗透文物保护的意识。在教学《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文章时,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同时,又要向学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学生树立对国家文物的爱护意识,让学生明白:如刻字“某某到此一游”、私自据为己有,私自贩卖等凡是故意破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名胜古迹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讨论“我家祖传的古玩,可以买吗?”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也是违法。文物国有,任何人可以保存,但不得转卖,更不能倒卖。

通过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素材进行全新的解读、拓展延伸,适时地渗透法制教育,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渗透法制意识,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法制意识,提升了青少年的法律水平,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小学生从小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担负着教书的责任,还担负着育人的责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尤为重要。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树立法制观念,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提高自身素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

在学校,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接受教育者,学生与老师朝夕相处,小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强,受到老师的影响很大,所以老师的法制观念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培养出具有较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法律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学校教育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应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社会要求他们具有生存能力,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藏羚羊跪拜》不仅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故事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法律知识。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揭示了闪现在藏羚羊和老猎人这两个不同种类生命个体中的熠熠光华:从不屈服于自然界任何灾难的藏羚羊可以毫不犹豫跪拜在老猎人的枪口下,让我们看到了藏羚羊伟大到近乎悲壮的母爱;一个以捕猎为生为荣的老猎人可以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幡然醒悟,这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善良与仁慈。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他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的敬重,也正是这些生命本身所拥有的光辉深深打动和震撼着我们每个读者的心灵。学习课文时我问同学们:“藏羚羊是国家珍贵的保护动物,我们是不能伤害它的。现在有些人铤而走险,捕杀老虎、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来牟取暴利。你们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杀野生动物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一种犯罪行为,学生被生动的故事感动之余,也增强了法制意识。

二、言传身教,在习作中规范法制行为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应时时刻刻严于律己,处处遵章守纪。每学期开学初,我都根据学校的要求,利用班队课等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对照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我经常在周会、班队会上积极开展“法在我身边”“做一个文明遵纪的好学生”“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等主题班队会活动。我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越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求学生积极收集与他们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资料,开展讨论交流,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我还积极开展演讲、朗诵、征文、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品行。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依据作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教师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教师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等节目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提高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其中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习作中,我利用写日记的方法渗透法制教育,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里话,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和自省,劝别人改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乃至是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种形式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通过批阅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总之,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正确把握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和时机,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都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 篇7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在世界各国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是滋生犯罪现象的温床,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以至整个犯罪问题都早已成了“不治之症”。美国《时代周刊》说:“整个美国已经出现了一种令人不安和震惊的犯罪类型, 许多年轻人把抢劫、强奸、伤害和谋杀作为家常便饭, 就像去看一场电影或参加一场临时凑合的垒球赛一样。一代新的、冷酷无情的、变态的青少年似乎已经诞生, 而在今天的美国, 没有比这更可怕的现象了。”在我国, 未成年人犯罪状况也很严重。错误的教育方法、老师对学生不正确的教育评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并由于学习成绩不佳而自卑, 因此容易把对学校、学习和老师的“仇视”转化为对社会的攻击行为。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 中学阶段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不是空洞的学说, 它可以融入于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又能够生动地理解和接受法制的内容,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学校教育肩负的责任

我国的中小学校在学校管理模式上都存在着重教学的倾向。由于近年来很多学校将学生的升学指标和升学任务压在教师身上, 并与教师的奖金、工资以及评价机制挂钩, 于是便使得学生的升学压力辐射到学校和教师一方, 学校和教师都共同面临着升学压力, 从而片强调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味追求提高升学率的现象也变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这样一来, 多数学校为努力推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增加对应试能力的训练课时, 减少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以及人生观、理想等教育的时间。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课程则更是常常被忽视, 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辅导处于缺位状念。学校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 住往不能及时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忽视心理辅导以及不良心理矫正数育, 以致可能酿成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事件。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第2款明确规定:“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当耐心教育、帮助, 不得歧视。”一般来讲, 这些只是一些方面、一时的“差”, 并不代表全面、永远的差, 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和教育, 他们很有可能成为“先进生”, 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益的人或者国家的栋梁之材。“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3 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

3.1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资源的挖掘

我省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 (人教版) 中, 有很多课文蕴藏着可待开发的法制教育资源。如《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财产继承权、《威尼斯商人》中的现代法庭审判的雏形和构成的各个法律要件、《斑羚飞渡》中引出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思考……很多课文都能挖掘出我们想要的法制教育资源。

但需要注意的是, 语文教师在挖掘课文的法制教育资源的时候, 挖掘什么样的内容, 如何把握挖掘之度, 哪些挖掘的内容可行, 哪些无可行之处, 需要语文教师进行甄别。笔者认为, 在对课文法制教育资源的挖掘上, 要把挖掘的内容定位在与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上, 要适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只有这样, 对挖掘出的资源才能做到有效利用。

3.2 中学语文教材中法制资源资源的利用

一切脱离课文内容大讲法律知识的课堂是脱离语文学科特点的课堂, 是失败的;只讲课文的主旨和人 (下转第135页) (上接第107页) 文关怀又不能把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又不可取。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法制教育, 就是要尊重教学规律,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 有的放矢, 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这无疑是可行的, 也是最有效的。

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 如果教师只是就文章故事情节、人物个性、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只注重了鲁提辖的行为是值得歌颂的, 他的“三拳”又是多么痛快淋漓, 而郑屠仗势欺人, 鱼肉百姓, 就应该被打死。那么, 教师就没有做到对课文法制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也没有把现代理性融入其中。作为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讲, 可能还会产生某种误导。这就需要学生明白, 主人公嫉恶如仇的侠义精神、以暴制暴的行为在漫长而黑暗的封建社会中, 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在现代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中, 这种精神和行为可能会导致更多人的无辜受难。因此, 要用现代理性来解读经典, 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这样, 也就把法制教育渗透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了。

再以《威尼斯商人》为例, 《威尼斯商人》与当今的法律存在冲突, 具体分析如下。首先是安东尼奥等人的“你这个异教徒”、“犹太人”等之类的言辞有侮辱性, 并有种族歧视倾向。当今法庭严格禁止这种语言。第二, 合同约定了以一磅肉作为违约赔偿, 但没有约定血的含量, 而作为生活常识, 在活人身上割肉不流血是不可能的, 因此属合同主要内容约定不明确, 此条款无效。第三, 根据合同法规定, 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条款是无效的。第四, 《民法通则》要求民事活动符合公序良俗。自活人身上割肉违反社会公德和善良风俗, 因此此法律行为无效, 由无效法律行为而产生的这一条款自然也无效。第五, 原判决强迫原告夏洛克改信基督教, 违反了宪法规定的公民信奉宗教自由, 系非法判决。第六, 原判决强迫夏洛克订立遗嘱将财产传给女婿、女儿, 违背了遗嘱订立人的真实意思, 属被胁迫订立遗嘱, 根据《继承法》第22条的规定, 应属无效。第七, 夏洛克精神健全, 有能力管理自己的财产, 原判决一半财产由安东尼奥接管没有必要。可见, 教师利用《威尼斯商人》一课, 可以引导学生在《威尼斯商人》与当今法律存在的冲突中学习当今法律制度。

4 结束语

当然, 仅仅依靠学校还不足以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我们的身边需要纯净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孩子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我们希望多方合起手来, 共同努力, 为孩子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元亮.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教资料, 2009 (32) .

[2]朱敏.用语文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J].成才之路, 2011 (23) .

[3]苏立昀.让法制教育渗入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1) .

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 篇8

一、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 也是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教育因素, 巧妙地、适时地渗透相关法律知识, 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如, 我在教学《翠鸟》一文时, 学生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时, 我适时让学生讨论:这只漂亮的翠鸟该不该捉回家?为什么?我们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动物?在学生讨论结束后, 我趁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 让学生明白猎捕、杀害野生动物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通过在口语交际中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还可以激发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更深层次地思考什么是可以做的, 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在社会生活中一切都是有规则的, 正所谓:不依规矩, 不成方圆。我校毗邻贵毕新、老两条公路, 车祸时有发生, 针对这一现象, 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以“应不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为主题的辩论赛, 正方以“珍爱生命, 请遵守交通规则”, 反方以“遵守交通规则太麻烦, 不方便”为论点, 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引经据典, 一一列举出了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多种陋习及由这些陋习而引发的惨烈的交通事故, 最后, 学生得出结论:安全重于泰山,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珍爱生命, 请遵守交通规则, 并承诺:不论何时何地, 遵守交通规则, 不在公路上追逐打闹、不随意横穿马路等。

如, 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时, 学生围绕“学会生存, 自我保护”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学会生存, 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 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学生从自己遇到的、 听到的或从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了解别人是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 并和同学交流: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通过此次口语交际活动, 学生知道了我们不仅要依法办事, 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学生在课文中学到的相关法律知识还应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如, 在班上开展主题班会、编排课本剧、给家长的一封信、“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2010年春天, 天干物燥, 个别群众防火意识淡薄, 随意带火种上山, 在林中烧草皮灰, 以致造成大面积山林火灾的发生。 大火烧过几个山头, 一直烧到我们学校对面的山上, 许多学生都亲眼目睹了这场火灾。结合这个实际情况,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森林防火, 人人有责”的主题活动, 活动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 学生收集身边发生的有关森林火灾的事件; (2) 收集美丽家乡的图片; (3) 讨论:要怎样做才能保护森林, 让家乡美丽长存; (4) 为“保护森林, 爱我家乡”写广告词、画宣传画; (5) 让学生谈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的一些理解。整个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将语文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真切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从而达到渗透法制教育的目的。

四、在习作中巩固已学到的法律知识

习作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教育, 可以巩固已学到的法律、法规知识, 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法, 只有人人都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和谐。

我校地处毕节化工厂、化肥厂、电厂、复烤厂的中心位置, 四大工厂对我校呈包围态势, 四大工厂排放出的滚滚浓烟, 时常笼罩在学校上空, 天空中随时都在下着“灰”, 路上车辆一过, 尘土满天, 连眼睛都睁不开, 化工厂、化肥厂还不时排放出难闻刺鼻的气体, 学生在这里生活学习, 深受其害。在习作《给市长的一封信》中学生痛斥环境污染给生活带来的危害, 写出了自己的深切感受, 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依托, 号召大家保护环境, 创造美丽家园人人有责, 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在活动“森林防火, 人人有责”的活动结束后, 学生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致家长的一封信》, 在信中, 学生要求家长承诺:不随意携带火种进入林区, 不烧草皮灰, 文明祭扫, 不在林区燃放烟花爆竹, 扫墓不烧纸、不燃蜡烛等。学生还向家长宣传、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 告诉家长们:任何破坏、毁坏森林的行为都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在家长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对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探讨 篇9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犯罪率大约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40%以上, 而中学生犯罪案件又占到其中的20%以上, 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不少中学生犯罪案件就发生在校园之内, 这些校园内的学生犯罪案件, 反映出部分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 同时也暴露出学校法制教育欠缺等问题。因此, 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 让他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良好素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学到一些法制知识, 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

2.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提高学生抵制心灵污染, 净化校园风气的重要保障。

青少年时期生理成长迅速, 但心理发育比较缓慢, 学生自控能力还比较差, 对是非美丑的辨别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一些问题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 由于缺乏大人的关爱和有效的监管, 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 以致误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 更需要学校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可以对青少年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 促使其加强对外界不良风气的抵制和对自身不良行为的约束, 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 渗透性原则。

语文课毕竟不是法制课, 这一学科特点, 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能是直接的、单刀直入的、说教式的, 而应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式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时, 要从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出发, 自然地进行延伸, 使学生既能较好地学到本学科的知识, 又可以受到法制教育。教师不能为法制教育而置语文教材于不顾, “挂羊头卖狗肉”, 牵强附会, 主次颠倒。

2. 目的性原则。

教学是一项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语文教学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 负载着人文教育的功能。虽然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 但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目的上只注重情感的陶冶, 忽视了其在法制方面的教育作用, 致使语文课中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有的语文教师虽然也在教学过程中谈到了法制教育, 但往往只是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 不能真正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深刻触动, 进而引起强烈的共鸣。这种做法, 由于缺乏目的性或目的性不强, 当然不可能达到法制教育的真正目的。

3.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学生一方面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又有着很强的叛逆心理。因此,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时, 不能照本宣科地讲读抽象的法律条文, 那样会显得枯燥无味, 而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 不但未能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 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 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因此要开展法制教育, 就要深入钻研教材, 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资源, 并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促进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的达成。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方法

1. 挖掘语文教材文本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语文课文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 其中有不少可以当作法制教育的好素材, 这就需要教师用心挖掘, 并将教材内容与法制教育自然链接,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法制知识的教育。

比如我们在学习《斑羚飞渡》、《那树》等文章时, 可以结合狩猎者的猎杀行为和“那树”的悲惨命运, 从中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使学生们进一步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懂得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 还会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 为学生创设法制教育的氛围, 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感受。

为此,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行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辩论赛、主题征文活动或演讲比赛。例如举行“网络利弊之我见”主题辩论赛, 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珍惜青春, 远离网吧;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 让学生认识到在遇到伤害时, 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

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在不断的攀升,作为初中教育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义务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起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进而成为一个遵法、守法的祖国栋梁之材。因此,语文作为初中教学的一大主科,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原则分析

(一)趣味性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坚持趣味性原则。所谓的趣味性主要就是指,法制教育内容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果教师单纯的采用法律条款对学生进行教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也无法实现最佳的法制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趣事、个人案例等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保证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二)渗透性原则

由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而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该本着渗透的原则,当教学中涉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是,教学的大方向不可变,这样才能够分清教学的主次,才能够确保语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1]。

(三)目的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由于语文这门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法制素养,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法制素养,才能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也才能够实现其长远的发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学生法制素养的提高,确保学生稳定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渗透的方法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应用一定的策略及方法做好法制教育的渗透工作,下面针对具体的渗透方法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会涉及一定的法制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对语文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挖掘。由于法制教育内容较多,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法制教育。例如,当学习相关的采伐树木的语文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学生们进一步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懂得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承担法律责任[2]。在学习有关于《孔乙己》相关知识的时候,孔乙己的偷书行为给学生以较深的印象,而教师在讲授孔乙己偷书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偷窃行为属于触犯法律的行为,偷窃的金额越大,判刑越重。进而使学生能够意识到遵法和守法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坚决不偷窃,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律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法律教育的渗透,通过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以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教师将演讲与辩论的主题设定为关于法制相关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演讲及辩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一场“青少年如何自我保护”的演讲比赛,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对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方法进行一次系统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3]。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的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将本次写作的主题设定为“食品安全问题”,由于市场上的商品鱼龙混杂,很多食品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很多的不法商家为了谋取利益,对食品造假、添加有毒物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作为写作的根据,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写一篇作文,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使学生提高了法律意识,当生活中遇到食品安全或者是食品造假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确保学生的良好发展[4]。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法制教育的途径。

三、结语

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在不断的攀升,作为初中教育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义务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起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进而成为一个遵法、守法的祖国栋梁之材。因此,语文作为初中教学的一大主科,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原则分析

(一)趣味性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坚持趣味性原则。所谓的趣味性主要就是指,法制教育内容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果教师单纯的采用法律条款对学生进行教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也无法实现最佳的法制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趣事、个人案例等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保证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二)渗透性原则

由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而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该本着渗透的原则,当教学中涉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是,教学的大方向不可变,这样才能够分清教学的主次,才能够确保语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工作[1]。

(三)目的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由于语文这门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法制素养,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法制素养,才能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也才能够实现其长远的发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学生法制素养的提高,确保学生稳定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渗透的方法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应用一定的策略及方法做好法制教育的渗透工作,下面针对具体的渗透方法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会涉及一定的法制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对语文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挖掘。由于法制教育内容较多,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法制教育。例如,当学习相关的采伐树木的语文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学生们进一步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懂得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承担法律责任[2]。在学习有关于《孔乙己》相关知识的时候,孔乙己的偷书行为给学生以较深的印象,而教师在讲授孔乙己偷书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偷窃行为属于触犯法律的行为,偷窃的金额越大,判刑越重。进而使学生能够意识到遵法和守法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坚决不偷窃,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律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法律教育的渗透,通过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以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教师将演讲与辩论的主题设定为关于法制相关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演讲及辩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一场“青少年如何自我保护”的演讲比赛,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对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方法进行一次系统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3]。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的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将本次写作的主题设定为“食品安全问题”,由于市场上的商品鱼龙混杂,很多食品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很多的不法商家为了谋取利益,对食品造假、添加有毒物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作为写作的根据,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写一篇作文,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使学生提高了法律意识,当生活中遇到食品安全或者是食品造假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确保学生的良好发展[4]。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法制教育的途径。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使学生一方面能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另外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法制认识,使学生了解遵法和守法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立昀.让法制教育渗入数学教学[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15(01):190-191.

[2] 张元亮.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文教资料,2013,02(32):140-141.

[3] 岳亚丽.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J]. 才智,2014,04(13):354-355.

[4] 肖建国.法制教育的改善和优化——中小学依法治校专题研究之五[J]. 思想·理论·教育,2013,15(Z1):158-159.

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途径,法律意识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势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一严峻的事实向教育敲响了警钟,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主动担负起教育青少年的历史重任,强化对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制思想的培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笔者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适时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同时也渗入许多法律知识。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利用课文的内容有效的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例如我在上《诗经》两首中的《氓》这课时,就向学生渗透了《婚姻法》。《氓》是一首抒情的叙事诗,他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的描写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氓》主要讲述氓和女子结婚后,尽管女子守妇道,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地操持家务,却得不到氓的好感,甚至还遭到氓的毒打。如按照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条“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四十五条“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学习《氓》这一课后,学生知道了恋爱、婚姻、家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顺水推舟地教育学生不要过早地谈恋爱,否则自酿苦果,到时悔之晚矣。

《陈情表》叙述了李密既要终养祖母以尽孝道、又要躬奉圣命尽忠国家的窘境。我在上这课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孝”的句子,然后再叫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全文,学生朗读时,几乎是带着哭声读完全文的,学生被李密对祖母的孝深深地震撼。我抓住时机及时向学生渗透了中华传统美德“孝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作为高中生,就应发扬“孝道”这种优良传统。让学生懂得当自己的父母及长辈年老之时,就要去赡养他们,去尽孝,而不应嫌弃,甚至抛弃。

二、引导学生读有益的书去感受法制教育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使之养成一个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鼓励他们利用寒暑假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平凡的世界》等古今中外的文学巨著。此外建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特别关注》《读者》《法学论坛》等优秀刊物杂志。学生通过长期的阅读,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陶冶了情操,拓宽了视野,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与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三、在法制教育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我们学校每一个学期都邀请分管我校的法制校长到我校上法制课。法制校长根据我校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和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活动。如开展了“相信科学,反对邪教”“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树立理想,远离网吧”等知识的讲座,图片的展览,法律知识竞赛,演讲等有趣的活动。当法制校长讲了“相信科学,反对邪教”的知识,并列举了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许许多多鲜活的事例后,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很大触动。有的学生说:“我们高中生不仅要相信科学,反对邪教,还要向家人、亲人、朋友宣传邪教的危害。”让他们不信谣,不传谣,相信科学,在生活中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避免受骗上当。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知法,守法,不犯法,会用法来保护自己,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运用学生的作文进行法制教育可以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议论、比较、反思、总结,不仅可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例如:我引导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天网》《法制在线》等深受观众喜爱的法制栏目,这些节目选题贴近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学生可以从电视法制栏目以及日常生活,报纸、书刊杂志中去收集、积累写作素材,要求学生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作文训练。他们写出的文章内容生动、具体、鲜活。我每次选出好的作品当范文在班上朗读,甚至选去参加各种作文竞赛。这样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也更加去关注生活。

上一篇:有效优化小学体育教学下一篇:医疗器械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