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结合体

2025-01-19

矛盾结合体(通用4篇)

矛盾结合体 篇1

我想,我必须叫自己一声“偏才”。偏才首先得有“才”,这个说来还好,我也苦巴巴写了几年文章,看了七八年书,比起同龄的孩子似乎也有了点文人的气质。另外,由于小时候去了一趟英国,这使得我小学到初中毕业都比别人要少烦恼一门功课(啥课?英语嘛),只可惜文科好,不吃香,到高中以后这表现得特明显——自此,我开始埋怨当年出国的选择:若留在国内,我三年级正好学习奥数!

所以我心里并不乐意自己是“偏才”,这么叫也没显得自己比别人更高兴。可我毕竟坚持住了自己的理想及爱好,而这一种选择,那种苦中有甜、甜里藏辛的感觉,却是一言难尽。

一、留学英国的生活是我创作的起点

小学三、四年级我是在英国度过的,初到异国他乡,想象中的陌生及恐慌要少得多。最初的一月,父母每天带着我到处游玩,几乎把伦敦所有著名的景点都逛了个遍。当时还小,也搞不懂历史啊文化价值什么的,只是非常喜欢伦敦那种古老的繁华。不得不说,当地的建筑确实很古朴美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免费对游客开放。即使是上学以后,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到市区游玩,结果我可能比有些英国人还要熟悉这座繁荣的大城市。

刚去英国的时候,我经常看的是“书虫”系列的英译中小说——在老爸进房间前拼命看中文,老爸进来的那一瞬间再把脑袋转过去佯装学英语——没办法,谁让电视台不播中国的节目?我和妈妈都懊恼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还是把“魔掌”伸向了那一堆父亲从国内带过去的名著缩写。

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喜欢上看书的。我是一个感情很丰富且敏感的人,可以为一句话、一个段落而流泪,或者捂住嘴巴偷笑。后来,《哈里·波特》系列在国内流行起来,我便拜托小姨把书从国内寄来英国,把系列的第二部《密室》看了六遍。

从那以后,我开始写作了。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行为,看多了,心里羡慕,然后就想自己写,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唯一的“缺陷”是:我用的是中文写作,而非英语,也是因为太懒,不愿意多动脑袋。

从英国回来,我正好上小学五年级,那时是我写作的真正起点。这时的我多愁善感,脾气前所未有的差,普通话与粤语也退步了许多,无论哪一种语言班里都鲜有能全听懂的同学,这使我很少开口说话,心里十分压抑。与此同时,脑海里总想着很多事情,不理解许多现象:为什么我拿着被翻乱的行李向海关道谢的时候,他看也不看我一眼?为什么国内那么多路人闯红灯?为什么我买东西的时候售货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同学们与我想象的不一样?为什么中国的学校不让我戴耳环,他们会不会以为我是坏女生?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不理解,我才开始看更多的书,更多地写,妄想用这样的方法来倾泻心中的焦虑与不满。

直到快13岁的时候,我才逐渐好转,慢慢适应了国内的学习,成绩尚佳。我还喜欢参加许多课外的活动,除了获得一些英语竞赛的奖项,还有一个航海模型比赛的组别全国第一名。2005年6月,我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少年作家杯”比赛,拿到了我文学类别的第一个全国一等奖。

2006年,我的第一本书《天空笑颜如歌》,也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二、文学特长从未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我看起来似乎变得越来越“牛”了,慢慢地从“平凡”变得“不平凡”了,但是我并不快乐,书的出版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变化。就我个人而言,我并非是为了奖项或者其他目的才开始写作,它或许曾经是我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写作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写得或许还并不好,无法像韩寒、郭敬明一样以写作维持富裕而快乐的生活,我也知道,在达到那种层次以前,我没有资格对学业哪怕是稍微的不上心,既然无法减压、无法取舍,我只好一边坚持写作,同时努力学习。

事实上,我的文学特长从来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说说曾经获得的奖项、荣誉,还真不是一点儿,但是,我的成绩却无法为我赢得自信和学校的鼓励,同学知道了也只是一笑带过,唯一的效果就是使我的作文次次拔尖,仅此而已。

一种不被认可的痛苦,在学业的压力下慢慢变大。既然我在文学上的成绩,没有让学校和家长感到一些别样的欣喜,无法让我获得虚荣的满足,这一种原本很愉快的坚持,也就慢慢变得不愉快起来了。

我无法责怪任何人,我知道,在中国,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学生而言,学业高于其他的一切,那些上艺术类、体育类学校的人,都是考不了本科院校的“庸才”,哪怕你是很牛的“偏才”,也得看你是否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我是在2005年进入作家班的,那以后我几乎每年都要参加它的活动。刚开始是因为对这个属于少年的文学组织抱有好奇,去了可以听名家讲课,到了后来,去参加活动多半是为了见朋友,然后一起去逛街吃饭谈天说地。说来奇怪,与那些朋友相处的时候,我们很默契地少有谈到文学。我深知,我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是极优秀的少年作家与好学生,与其因为个人的不同见解争辩得面红耳赤,为何不愉快地享受聊天的轻松呢?

作家班的朋友是我少年时期最重要的朋友。我被别人看作是老成的女孩儿,身边的朋友、同学少有能够理解我的人,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却不一样,我与他们互相分担压力,也逐渐在对方的生命中找到了信任和共性。

高一那年暑假,正值奥运,广东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总监童遥阿姨找到了我。她是我的新书《不锁年少》责任编辑张瑛老师的好朋友,少儿频道准备拍摄一部名为《陪我长大》的系列剧,特意找来我们这些“小作家”一同商讨剧情,最后确定我负责写第二集剧本。这对我是一种新的挑战,之前我并没有写过剧本,这次接了这项目,心里颇有些紧张。之后我花了三天时间,写了八千字的剧本。

开学后一个月左右,前两集故事拍摄出来,我又被叫去开了一次会。这次会上有许多编剧以及制作人,包括电视连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制作人也到场看片。让我感到很兴奋的是,我在广东电视台开的两次会议中,遇上有三名导演都夸赞了我的构思与想法,很是让我高兴了一阵,第一次知道自己也有编导才能!

那时,我的第二本书《不锁年少》也成功出版了,它由我亲自设计封面、参加校对,前后忙碌了几个月,实在是来之不易,之后又接着开始下一部书的创作,到2008年国庆前几天,与图书公司签了第三本书《宛如昨日》的出版合同。这一部长篇小说从开始构思到修改完毕,整整耗费了我一年半的时间,虽然回想起过程来仍心有余悸,但在我心里,它才是我2008年最成功的作品。

三、很多兴趣改变了我的生活

当然,若提到我的校外生活,除了文学上的长篇履历,也不得不提及对音乐的喜爱。

自小学开始,我就从未停止过学习唱歌,在英国的那段日子,我也一个劲儿地练习当红的流行歌曲,还跟着学校的合唱队为当时的六年级毕业生的音乐剧做配唱。

初一的时候,我固执地要去找老师学习独唱,最后好不容易请到了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的教授崔老师教我唱歌,第一次上课的时候,他便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絮絮叨叨一番,从我的衣着打扮开始挑毛病——但是说实话,我当时竟然挺兴奋的,合唱队的老师绝不会给你挑衣服上的毛病——而崔老师,就是从教导我作为表演者最基本的礼仪开始的。三年的课程,崔老师的严谨使我终身受益。

由于学习的原因,课程上得断断续续。在初二下学期的时候,崔老师开始建议我初三毕业时即参加高考,他认为凭我的专业课成绩可以报考星海音乐学院。我兴奋了许久,但是最终还是否决了,因为那时我正计划初三上学期到英国读GCSE (初中)课程。并且,我学了三年独唱,却一直没有参加什么比赛,唱得还不够好是一方面原因,还有就是我的年龄也未满16岁。

学习唱歌让我改变了很多,现在的我与过去有了很大变化,我不再是心中暗自嫉妒别人唱得好的那个女孩了,我的努力也让我成了被别人羡慕的一员。这种感觉比在学校考试拿到好成绩还要美妙。

除了唱歌以外,我学过的东西还有绘画、钢琴、航海模型、游泳、篮球、羽毛球、法语、咏春拳、雅思英语,虽然如今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但是学习的过程确实是开阔了我的眼界,至于打篮球,已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之一。

四、转学英国让我承受巨大压力

2009年我的目标是拿到英语雅思学业类考试阅读、写作、听力、口语四项平均分7分。一般来说,只要英语水平达到5.5分,就能去英国读高中,6.5分可以进入英国的大学。当然,这只是对那群专心研究理科的中国学生而言,我的目标是在国外继续学习文科科目,包括社会学、英国文学等。

自初三放弃了那所英国初中以后,我又选择了另外一所学校,准备在广州高一读完后转学过去。这所学校叫做“约翰雷格学院”,是一所公立学校,每年都要在中国招收50名左右优秀的高中生。就在上一年,这所高中的40多名应届中国毕业生中,竟有7名考取了牛津大学,2名考取了剑桥大学,其余的中国学生都进入了各大国际名校。

了解我的人一定都能够感觉到我对出国学习的期待,他们深知我热爱自由、热爱音乐与文学,此生最大的梦想是环游世界以及拿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而这三四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双重的折磨,无时无刻不在计算自己的得失,因为我与就读的中国学校并不那么默契,高中的9科主科在两三个月内就轻易地把我变了一个人。

自初中以来,我便在不断地搜索英国高中的资料。据我所知,英国高中两年的课程,也被称为“大学预科课程(A-LEVELS)”。其间,学生只需选择最少三种科目进行学习,如果在毕业的时候,三科都能得到“A”的成绩,便可以得到牛津、剑桥等国际名校的面试机会。当然,中国的学生一般选择5门乃至6门学科学习,经受过国内高中折腾的中国孩子,出去的哪一个不是理科的精英?由此,我便开始打起了如意算盘,希望早点儿出国读书。

在我了解了英国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且收到了几本从英国寄来的当地教材以后,我再次开始了认真考虑,很多中国学生出国以后都选择读理科,很少有人傻兮兮地选择文科课程,与当地学生拼英语,而我在理科上从来没有什么优势,即使出国也认定了只选择数学一门理科课程,也就是说,我在国内辛辛苦苦学了9门课,到了英国或许只有其中的数学1门功课有些作用。

但我不能够有丝毫的懈怠,怕成绩太差约翰雷格不收我。选择到英国读文科的决定,让我承受了很大的痛苦,甚至整个人都变得焦虑起来,开始天天吃中药,这意味着我一边要面对目前骇人的学习,还要抽出空余时间,根据教材学习英国当地的高中课程,并且在英语上更进一步,还有我坚持的文学特长、音乐特长等等——那些日子,我承受了不比留在国内学习要少的压力!

我是一个典型的、受过中西教育后的混合体和矛盾产物,贪婪地想同时吸收中英两边所有好的东西,我的眼光或许比许多同龄人要开阔,想的东西也很不一样,但是我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一个更好的办法,一种恰当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在英国的高中生活,会给我留下更多美好的记忆。

矛盾结合体 篇2

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敌对阶级之间的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必须经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矛盾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变成了公有制,社会基本矛盾已不再具有对抗的性质,而是通过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来。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关系够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够成熟,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上说,这些矛盾主要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应当而且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完善发展即改革来解决。 例子看特点:

从党的十五大看: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达阶段。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又有不同于以往、更不同于以后的一系列阶段性和当代性的新特点。从矛盾发生、运动、转化的整个过程及我国实际例子来看,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矛盾发生和发展的非对抗差异性

即非敌我矛盾,现今是人民内部矛盾,表现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这些由诸多原因造成:如文化程度不同,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差异等,但是归根而言,国家按人均算的经济不高是重要原因,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致于要先富带后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等政策,这些或多或少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是,这些是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要正确对待,依靠改革,发展经济来完善。

2矛盾运动和展开的非线型双向性

从对内改革来看,如乡镇企业和名牌战略的发展实践,这既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纵向性的运动和展开,更是横向性的运动和展开。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创新重组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市场为导向把各种生产力要素或现有的各种生产力系统,按照生产过程社会结合的发展状态和组织水平重新组合起来。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程度地直接转换或直接融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二,经济体制改革牵动和推进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改革,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的某些因素和力量,例如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及其力量,社会主义审美文化及其力量,在提升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力的同时,又复归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力,直接转换或直接融化为无形资产,构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直接转换或直接融化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凝聚和积淀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创新重组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一方面,创新重组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经过提升而转化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力和文化力;另一方面,创新重组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以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统一体,直接转换或直接融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经济体制改革牵动和推进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改变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某些职能,不同程度地直接转换或者直接融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如某些政治部门改制和改组为企业集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某些职能,不同程度地直接转换或者直接融化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如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由新建的国有资产局承担。

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间交互渗透、整体转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之间交互渗透、整体转换,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取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传统计划经济形态的运作轨道和方式,是先从国家计划到生产企业,再从流通分配到消费需求,呈直线型单向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的运作轨道和方式显然不同,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国家宏观调控与企业自主经营相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既要尊重企业自主经营权,又要尊重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企业自主经营既要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又要遵循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从而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创造和开发市场需求,呈非线型双向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展开,不是直线型单向性,而是非线型双向性。

3矛盾转化和扬弃的非质变可控性

同对内全面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对外全面开放。我国对外全面开放与对内改革搞活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业绩。我国成为世界上外国直接投资的首选地点。对外开放,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引进外国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对此辩证否定、辩证扬弃、辩证转化)。

 缓和途径:

针对以上矛盾呈现出来的特点,我们要立足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社会:第一,推进社会公平。第二,完善社会组织,第三,集聚社会资本,培养责任、信任和诚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在于:一,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二,扩大就业应成为重中之重。三,缩小国内的不平等程度。四,三农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难题。五,社会安全网问题。六,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文化:发展科教事业,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努力拼搏,为国家做有益的贡献,另一方面还应促进与文化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

效应。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不是孤立运作的,是一项系统活动,它将带动着其上游产业、下游产业和横向产业及其经济力的发展。例如工艺品带动工艺制造业、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发展;音像制品带动音像制造业、图书报刊零售业发展;文艺演出带动交通、餐饮、旅店业的发展;旅游业带动旅店业、游览业、市政工程管理业、建筑业、园林绿化业、观光农业的发展;电视动画片带动玩具业、食品业、游戏业、漫画业、电影业的发展等。

经济:大力发展经济,科技创新为先锋,利用外资,可向西开放,例如我国新疆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但是新疆对外资的使用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外商投资比较少。所以新疆向西开放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新疆是我们国家的前沿阵地。可把新疆办成我们国家对西开放、对西贸易的国际贸易中心。

矛盾结合体 篇3

1、保险企业人才需求难

2008年底, 我国共有120家保险公司, 是1980年的120倍;2008年全国实现原保费收入9784.1亿元, 是1980年的2127倍。据测算近几年我国每年的保险人才需求一直徘徊在16000名左右。2007年全国保险专业毕业生大概有5330名, 其中有30多名博士、1000多名硕士、4000多名本科生、300多个中专生。供需比例仅约为1:4, 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精算人员则更加缺乏, 保险业界出现了不断攀升的高薪挖角现象。

2、高校保险毕业生求职难

虽然从总量上看, 保险人才供不应求, 但从结构上来看, 保险人才供求出现了岗位、经验和技能方面的错配。保险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第一, 岗位错配。保险公司招聘的岗位大多为营销员, 而毕业生由于存在行业和岗位偏见、缺乏人际关系、社会经验和吃苦耐劳精神等原因, 希望能直接做管理、策划和组织培训等内勤工作;第二, 经验错配。统计结果显示, 有95.6%的保险公司招聘广告对工作经验提出明确要求, 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可能具备这些工作经历要求;第三, 技能供求错配。保险公司对应聘人才在专业技能、表达及交往能力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 但由于保险学界与业界之间联系和沟通严重不足, 现有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能很好地满足保险公司的技能要求。

二、我国保险教育供求矛盾的成因

1、历史上人才断层的需求缺口始终未被填补

从1959年商业保险停办到1980年恢复, 20年间没有任何保险教育, 保险处于真空期。1998年,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修订了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保险学合并为金融学下的一个方向。从1999年开始, 多高校的保险专业被取消或停办。近年来, 各高校相继恢复、增设保险专业, 使保险专业教育迅速发展壮大。但由于起步较晚且发展波折, 保险教育一直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保险业人才需求。

2、国民对保险行业存在先天性偏见

国人对保险的认可度较低, 对保险专业有很多误解。高考招生中, 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保险专业就业范围狭窄, 毕业后和没有本科学历的人一样要去从事保险营销工作, 社会地位不高, 收入不稳定, 因此第一志愿报考保险专业的学生较少。毕业就业时, 很多保险专业毕业生对保险行业也不看好, 就业时首选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其次是保险公司的内勤岗位, 否则就选择其他行业就业。

3、保险公司人才需求急功近利

由于股东一般只给总部管理人两年左右、分支机构经理人一年左右的时间, 如果不能在市场份额上有所建树, 就面临下课风险。这种急功近利的盈利观念给经理人施加了较大的压力, 从而只关注市场份额, 忽视公司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及储备。那些具有工作经验或社会资源、能即刻带来效益的“成品人才”, 往往比保险专业毕业生更受保险公司欢迎。

4、高校课程设置滞后, 实践性师资匮乏

大多数高校将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风险管理、社会保险、再保险、保险法、海上保险、保险经营管理、保险精算等列为保险专业必修课。但对于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的一些险种, 如责任保险、农业保险、保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 缺乏足够的重视。此外, 保险专业教师中, 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

三、以产学研结合道路化解供求矛盾的思路

1、发挥保险业学会和保监会桥梁作用

保险学会与保监会建立相应的课题研究基金和教师培训基金, 每年保险公司可以列出他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由保险学会组成专家组评审, 各大学投标争取课题, 使学术研究能适应保险公司的需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建立互信、互通进而互相依赖的氛围。

2、产学研合作共建数据库

产学研共建数据库, 有利于业界拓展影响力和信誉度, 丰富高校保险学科研究和教学素材, 提高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保险市场最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并加深产学研互动。

3、高校搭建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保险学界可以通过研讨会、研习班等后续教育计划, 帮助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与后续教育应与最新的保险知识和技能同步, 落脚在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 提升个人在该职业上的专业层次。

4、保险公司建立学生实践基地

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吸纳保险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 为保险教育和保险知识普及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 保险公司应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5、保险公司参与保险专业教育规划

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 根据保险市场的需求研究提出保险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参与制订保险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方案, 支持保险专业课程建设、参与保险教材的编写。

参考文献

[1]李勇杰, “高校保险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高教研究院学报, 2009.4。

[2]冯文丽、赵凯, “我国保险人才供求的两难矛盾及保险教育创新”, 全国商情, 2009.12。

矛盾结合体 篇4

关键词:小产权房,现状矛盾,化解办法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城市房屋价格快速攀升, 导致城市和乡村房屋价格出现显著差异。许多城市居民便将目光投向了在农村开发的“小产权房”, 一时间小产权房建购异常活跃。但北京“画家村”、“小产权房”纠纷的开庭审理, 拉开了“小产权房”纠纷的序幕。研究“小产权房”的现状,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已经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当务之急。

一、城效结合部“小产权房”的现状

所谓的“小产权房”, 是指村集体组织或开发商在农村集体土地上未经用地、规划行政许可自行组织建设、自行销售的房屋, 仅仅有乡镇政府或村委会的盖章以证明其权属, 或直接由建设单位与购买人签订契约销售, 未合法获得政府房管部门核发的房地产权证, 故被称作“小产权房”。国家明确规定, 购买“小产权房”不受法律保护。然而由于城里房价太高, 许多人卖不起房, 加之“小产权房”价格低, 居住地空气好, 未来土地增值潜力大, 已吸引不少资本家的目光, 成为一些人投资的重要项目。但因“小产权房”的建设、流转违背了城乡土地规划利用的总体布局, 也违反了关于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法律程序, 所以其本身是不合法的。但是, 很多消费者购买的时候由于对国家法律了解不够, 觉得价格便宜就买了。但遗留下来的却是购买者无休止的诉讼纠纷, 不仅影响到购买者的合法权益, 也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留给理论工作者的却是合法或非法的无休止的争论, 留给国家相关部门的却是维护法律尊严与维护社会稳定相互间难以融合的尴尬局面。

“小产权房”无论是建设数量还是市场需求, 都已相当庞大, 至2007年上半年, 全国小产权房面积已经达到66亿平方米, 相当于2007年地产销售高峰期时的十年销售量。2007年全国房地产销售7.6亿平方米, 销售金额2.9万亿, 为近年来最高峰。中国小产权房成交量66亿平方米的存量相当于中国十年地产交易量[1]。“小产权房”已具备了相当深刻的社会影响力, 成为社会和政府不得不严肃面对的问题。假若以现有的土地和规划法规作为标准, 小产权房的合法地位无从谈起, 也无从申诉。假若从物权理论的角度来看, 小产权的流转也有其合理性。土地增量的收益在理论上属于全体人民, 农民对自己的土地也享有完整的所有权, 在房地产市场价格猛烈上涨的今天, 农民是否也应对自己的土地增值享有一份收益权?是众多学者和民众在思考的问题。

那么, 怎么样才能让在已经完成的所谓“小产权房”非法交易中, 各方业已形成的权利合法化, 这是国家有关部门必须面对的现实。

二、城郊结合部“小产权房”的现实矛盾

1. 城镇居民建房占到相当程度, 留下未来利益纷争。

随着城市房地产量价齐升, 高潮迭起, “地王”不断刷新, 房企纷纷圈钱融资, 中国楼市火爆的显现, “小产权房”也得到迅猛发展。小产权房数量非常之大, 而且已成事实, 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问题。购买此类住房的除了外来务工人员, 还有城市的低收入群体[2]。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城市人采取的资金保值增值措施, 是一种投资行为。

随着中央关于城乡建设一体化决策的出台, “小产权房”变得更加活跃, “小产权房”未来的走势更加扑朔迷离。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如果国家不承认“小产权房”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原房屋的买卖合同无效。“小产权房”的拥有者只能将房屋退回原房屋所有人。那么, 物价的上涨指数, 房屋的增值部分, 怎么分割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那么如果承认其合法性, 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加上按法不朔及既往的原则, 新颁布的法律不能对已经发生的行为约束, 已有“小产权房”同样难以合法化。假如修改法律原则, 让其合法化, 必将会促进“小产权房”的快速发展, 对保护农村耕地不利。

2.“小产权房”产权合法化难, 留下征地拆迁隐患。

中国耕地资源紧缺,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中央一再强调要守住1.2亿公顷耕地的红线, 解决发展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 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国土资源部一再强调, “小产权房”实质是违法建筑。《土地法》第五章第63条规定, “集体土地不能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国务院出台了“农民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 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 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等等。这充分说明“小产权房”是违反土地管理法律, 也违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而中国许多城里人因城市房屋价格过高, 无力购买, 而农村房价相对较低, 而踊跃购买。而农民也希望自己的土地权能得到实现, 也就促成了“小产权房”的活跃。但从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 要想使“小产权房”合法化,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 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 拆迁补偿的可观收入又会刺激农民的趋利心理, 从法律的层面提出小产权房的不合法性, 从而主张过去的买卖合同无效, 而得到高额的补偿。众所周知的北京画家村案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一矛盾使得“小产权房”的问题更加复杂, 使得社会安定受到更大威胁。

3. 城郊结合部“小产权房”控制难, 留下社会人士仿效的隐患。

从目前情况来看, 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小产权房”是不合法的, 而要求各地严格整治“小产权房”。但实际的情况是“小产权房”不仅没有得到整治, 而是愈演愈烈。广州市场上有很多打小产权房擦边球的楼盘在出售。106 m2的新房仅售16万元[3]。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完成的一项全市住宅状况调查显示:深圳户籍原村民35.8万人, 拥有“城中村”农民房或其他私人自建房超过35万栋, 总建筑面积约1.2亿m2, 占全市住房总量的49%[4]。而在其他地方“小产权房”也是不断扩展, 而地方政府部门正是这些“小产权房”的幕后推手。由于完整的利益链与政府部门相连, “小产权房”是难以控制的, 在中国执法不严的制度下基层权力部门和人士就会借“小产权房”之势, 发个人之横财, 必将为社会各界人士仿效。

三、城郊结合部“小产权房”改革建议

民生始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的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面对“小产权房”复杂的现状和矛盾, 必须寻求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扩大, 而将“小产权房”纳入法制化的解决轨道。

1. 制定集中居住法律规范,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小产权房”从开发到销售, 一系列环节中缺乏政府的审批和规划管理。如果纳入政府的城乡规划管理, 小产权房目前的混乱局面就可以得到规范。那么, 如何规范管理呢?那么就是通过管理改变农村经济增长的模式, 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 实行土地的相对集中。农村人口的转移不可能自发进行, 必须依靠制度的推动来完成。在大力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 应当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 改变现在由农村老人种地的局面, 而实现农业产业化, 从而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而完全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和法规, 实现政府对农村居住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按照农村自然的居住习惯, 以村为单位, 以城市居住模式进行规划, 实行农村人口集中居住。

可以将农民的不完整土地权变为完整土地权, 使农村土地商品化, 利用土地商品化的资金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公共设施, 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 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将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 可以引进城市企业进入农村, 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 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士去耕种有限的土地。

2. 实行土地出让差价补偿, 公正解决现实的矛盾。

对已有的“小产权房”应当进行妥善处理。如何处理?符合规划的“小产权房”, 可以在国家不损失的情况下, 尽量减少个人损失和财产浪费。通过一定程序和手续, 让其合法化, 绝不能靠一拆了事, 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小产权房加以区别解决:对符合规划的房屋, 根据购房情况, 让房主补交土地出让金;对于投机性的房屋, 则严格予以制止和限制[2]。对于不符合规划的“小产权房”, 应当坚决拆掉。这样, 让投机者无投机收益, 让低收入居住者和农民工付出合理代价后, 享有社会公平的居住权。

3. 放开公民城乡居住限制, 实行居住市场化途径。

中国《宪法》第37条规定,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应当包含居住自由, 如果城里人不能到农村居住, 那么谈何自由呀。应当从实质上放开, 城乡居住限制, 实行居住市场化途径。通过经济手段, 建立公民居住选择的市场化机制。

可以建立农村土地建房出让金制度, 对城市人或农村人建房进入市场销售的, 由国家收取土地出让金, 从而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住房制度, 实行居住市场化。既有利于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 也有利于促进土地的流转。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 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邬.小产权房存量66亿平方米, 可供全国卖10年[EB/OL].星岛环球网, http://house.cqnews.net/hydt/200811/t20081117_2611855.htm, 2008-11-17.

[2]袁纶华.温总理关于房地产四点意见应细化[N].经济参考报, 2010-01-08.

[3]记者.广州小产权房现状[N].南方日报, 2009-09-03.

【矛盾结合体】推荐阅读:

心理矛盾10-16

矛盾管理10-17

矛盾转化10-18

突出矛盾10-20

经营矛盾10-21

现状矛盾01-18

结构矛盾01-19

城乡矛盾05-12

矛盾教学06-18

对立矛盾06-18

上一篇:快递自提下一篇:英语词汇教学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