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性分析

2024-06-17

现实性分析(精选12篇)

现实性分析 篇1

《惠子相梁》是《庄子·秋水》的一则故事, 文中, 庄子把自己比作鹓雏, 将惠子比作鸱, 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 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 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庄子往见惠子, 表明自己的清高, 无意功名利禄, 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

显然, 故事中的庄子的志向不在那些如腐鼠般的官职上, 他只是路过去看望自己的好朋友, 却无端的遭受别人的猜忌, 甚至惹来杀身之祸。世俗往往就是如此, 当你执著地追求一种感觉或者境界时, 总会有人会指指点点的认为你有所图, 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已经让人们对人的行为失去了最原始的最本质的信任。

惠子处于统治阶层, 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气息, 这对于“不为轩冕肆志, 不为穷约趋俗”的庄子, 当然是很鄙视的。据说惠子路过孟诸, 身后从车百乘, 声势煊赫, 庄子见了, 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 (《淮南子·齐俗训》)

其实在生活中, 庄子和惠子本是很好的朋友, 惠子先于庄子而逝, 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庄子送葬, 经过惠子的坟墓, 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 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 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 呼呼作响, 随手劈下去, 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 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 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 把匠石找来说 : ‘替我试 试看。’匠 石说 :‘我以前能削, 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 我没有对手了, 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徐无鬼》)

惠子死后, 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 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 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 如此神来之笔, 非庄子莫能为之。我有些奇怪, 庄子和惠子是这样的好朋友, 知己, 惠子怎会因为一个宰相的位置就要搜捕杀害庄子?况且惠子以为庄子来夺他的相位只是猜疑, 并无依据。

惠子相梁, 庄子往见, 并用故事表明了自己不屑与惠子争梁国相位, 是因为梁国相位太小了么?面对送上门来的更大的相位, 庄子又是怎样对待的呢?庄子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再来看个故事。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 在讨论问题时, 便经常互相抬杠, 而挨捧子的, 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 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齐物论》上, 批评他说:“并不是别人非明白不可的, 而要强加于人, 所以惠子就终身偏蔽于‘坚白论’” (“非所以明而明之, 故以坚白之昧终”) ; 《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庄子有着旷达的心境, 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 其高超之生活情趣, 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在他眼中, “以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 (《天下》) 既然这样, 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所以, 这些批评, 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 而他最大的用意, 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揭示人性的弱点。

看惠子相梁, 惠子为什么要杀庄子?很简单———因为利益。

庄子很穷, 很有思想, 视名利如粪土, 是个比较特立独行的人, 用现在的话说比较另类。惠子呢, 比较世俗, 把名利看得较重。因为庄子威胁到了惠子的宰相地位, 尽管庄子无意取得这个位置, 但他的学问和能力毕竟使他有这个实力。看来, 在现实中人人所有的危机感随时会变成斗争, 都有可能为了取得或捍卫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面对利益, 有的人遵循“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的义利原则, 驾驭利益的欲望, 不为五斗米折腰, 做利益的主人,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碰撞利益, 有的人被利益所俘虏, 成为利益的奴隶, 就像一群丧失理智的动物, 变成利益驱动的魔鬼。在利益的诱惑下, 本性容易迷失, 所以有“利欲熏心”之说。

思考利益价值, 可以检验人性善恶;玩味利益传奇, 可以尽现人性光辉,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纯真的人性在虚伪的霓虹灯的射影下扑朔迷离, 很多人为了金钱, 为了权力, 为了个人利益, 背叛亲情, 友情, 爱情。人心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变得冷漠, 人情在利益和名誉面前降到了冰点。这个时候, 庄子的《惠子相梁》无疑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人性之课。综

现实性分析 篇2

【摘 要】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是一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这一结论已经为许多实证研究所支持。伴随着我国进口贸易的快速增长,进口贸易对我国的技术溢出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此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发挥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的现实性条件与特征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进口贸易 技术溢出 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

一、引言

一般而言,开放经济中一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依靠本国的研究与开发进行自主技术创新;二是吸收各种可能的国际技术溢出带来的技术进步。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高速的技术进步以及对高科技的占有是和大量的科研投入是密不可分的。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技术与知识要素的稀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通过进口贸易引进先进国家的产品与技术,提高技术溢出(Spillover)的效果,是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Coe,Helpman and Hoffmaister()和Barba Navarett and Soloaga()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工业化国家R&D活动的情况,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与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中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Schiff,Wang,Olarreaga(SWO,2002)认为,1976~南北贸易模式中的R&D外溢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溢出曾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原因,如今则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后发优势”的核心。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二、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发挥的影响因素

(一)对外贸易开放度

通过进口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可以提高一国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贸易伙伴国的R&D活动可以产生新的中间产品,当进口这些中间产品时,进口国企业便可以利用其含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应的研发成果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此外,国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摸索、了解和吸收国外同行的知识和技术窍门,逐步掌握了生产这些含有先进技术或研发成果的产品,最终使企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个“进口商品→学习、吸收先进技术→模仿→二次创新”的过程中,产生出了诸如“干中学”效应、“技术示范与交流”效应等现象,有力地巩固和促进了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提高。国际发展经验表明,贸易开放度越高的国家,国外新技术就越有可能被有效复制,从其它国家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也就越大。

(二)国内企业的吸收能力

国内自身吸收能力的大小是保证技术溢出效果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国内研发(R&D)活动和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上。一国R&D活动不仅仅是自主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影响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较高的国内R&D存量能促进现有资源的进一步有效利用,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本国对新技术的承接、利用和改进的能力。同时,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不仅可以发挥生产要素对产出增长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实现新技术的采用和贯彻。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更容易地接收新的思想,更加适应先进技术,从而促进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Benhabib and Spiegel,1994)

(三)与技术溢出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溢出的影响却是双重的。知识具有非排他性特征,而知识产权保护正是要给予创新者适当的垄断利润,从而保持国内创新过程的持续性。但是与技术溢出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出口国的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时候,由于担心核心技术的泄露,出口国则倾向于向进口国出口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而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能够使进口国有更多接近并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进口国企业在模仿时所分享的知识存量往往只能是知识总量部分内容,从而将减弱进口国获得更多技术溢出的效果。

三、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条件及其特征

(一)进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国同美国、日本、欧盟等技术先进国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为技术的溢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自1985年以来,我国从世界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发展迅速。以R&D活动相对集中的G-7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为例,1985年我国从G-7国家的进口总额为260.6亿美元,其中日本(占57.7%),美国(占19.5%),德国(占9.2%)在G-7中位居前三位,其他四国所占比例较小;进口额增长了约10倍,达到2468.1亿美元,其中位居前三位仍然为日本(占46.9%)、美国(占24.0%)、德国(占15.3%)。在进口商品结构上。近年来我国初级产品的增速有所回落,而机械及运输设备以及高科技产品的增速增加。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量占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的40.8%增至20的45.1%;高科技产品占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0的23.3%增至年的31.2%。我国与技术先进国家进口贸易总量的扩大,以及进口商品结构的不断改善支持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果的实现。

(二)国内吸收能力不足制约了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效果

1.研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

第一,我国用于科研开发的支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6 年我国R&D经费支出达到294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1%。而发达国家的R&D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比如,美国R&D投入总额为3125.3亿美元,占其GDP比重为2.51%;日本R&D投入总额为1458.8亿美元,占其GDP比重为3.20%;法国R&D投入总额为441.2亿美元,占其GDP比重为2.13%。

第二,我国研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科研成果应用不足。一方面,政府在国家资金不足的条件下,仍然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资本密集度极大、风险极高的`技术研发领域,忽略了国内要素禀赋结构的约束,导致了国内要素配置效率下降;另一方面,研发成果的转化率或使用率较低,致使研发成果并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滞缓了自主研发能力的形成,降低了创新速度。同时,国内研发投入不足也会带来一种“副产品”,即落后国家由于研发基础薄弱,缺乏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的能力,难以对引进技术做出客观的评价,因而往往引进的是一些行将淘汰的技术,结果使其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

2.人力资本短缺严重。由于教育投资匮乏等原因,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我国“万劳动力R&D科学家和工程师”为14人,和发达国家相比,日本为101人,德国为68人,法国为71人,美国在为91人,加拿大为68人,意大利为30人。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的从事R&D活动人员分布中,企业的R&D科学家与工程师均占50%以上,而我国企业中从事R&D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明显低于在研究机构工作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人力资本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技术吸收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不力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流入

Ginarte and Park(1997)建立和发展了一种定性评级法,用于对一国知识产权强度做出较客观的比较。他们将知识产权保护分为五个方面:覆盖范围、加入相关国际专利协议的情况、保护例外、实施机制和保护期限,并根据决定每个方面有效强度的多种因素分别评分,最后加总得到一个“0”到“5”之间的国家评分,即“GP指数”。一般而言,“GP指数”越大,说明该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越大。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时缓时急。其中,1992年前后和前后出现了两个快速上升的阶段,这一现象与1992年、20中国大范围修订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事实有关。但是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GP指数仅相当于日本1960年的水平(韩玉雄,李怀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继续扩大与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优化进口贸易结构

对我国而言,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在长期的积极影响是显著的。如果单纯依赖本国的自主创新体系、研发能力带来国内技术进步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进一步优化中间产品的进口结构,继续促进技术贸易的发展应该成为是中国今后经济政策制订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进口体制,调动企业进口积极性,充分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二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进口关税结构,鼓励企业及时合理增加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

(二)要逐步增加研发资金投入

增加研发投入和R&D存量,是提高我国国际技术溢出效果的必要前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 ) 》中提到, 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要顺利实现上述目标,我国政府应适当增加财政科研拨款,特别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为鼓励创新,政府可以依据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实现程度,对创新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R&D退税补贴等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减少企业的创新成本。

(三)加大教育投入,培育人力资本

政府应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学生人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逐步取消对私人部门投资教育的各种限制,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完整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鼓励社会投资办学,以解决我国教育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提高。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产权,从长远来看,是知识溢出良性循环的宏观控制的必要条件。顺应WTO的要求,我国政府要努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关研究表明,当技术差距较大和(或)模仿能力较强时,可以充分利用“技术后发优势”,这时则偏向于鼓励模仿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要加强知识产权法的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保护国外科技企业的在华利益,从而以保证更多外部知识的持续流入。

参考文献:

仿真分析让梦想变为现实 篇3

飞机?汽车?虚拟设计让梦想变为现实

迄今为止,既能飞行又能行驶的汽车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看得到,而Terrafugia公司就在致力于将这个梦想变为现实——在着陆后可以如同标准汽车一样行驶的Transition飞机。

作为一家资源有限的小型公司,Terrafugia公司需要对Transition飞机进行虚拟设计和试验。面临着两方面的设计挑战:将飞机和汽车的性能融合在一起,以及将设计转化为轻型、可制造的产品。

Termfugia公司采用Solidworks设计Transition飞机的机身和内部,如处理发动机、悬架和传动系统等机械组件,以及机身、机翼和控制装置的复杂空气动力面设计。通过虚拟设计和试验,Terrafugia公司实现了三方面的可持续性:

·人:对结构完整性和汽车性能进行虚拟试验,提高乘客安全;

·工作场所:通过一次准确性设计,无需再工作场所反复试验,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修工作和废物的产生;

·利润;Terrafugia公司通过虚拟性能试验节约多个原机型的相关费用。

2008年,Terrafugia公司成功进行汽车概念验证(POC),然而将概念验证设计转化为实际可制造的汽车还面临着轻量化等巨大挑战,为此公司采用了CATIACompositesDesign方案来降低重量,采用轻型铝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飞机。该解决方案能够实现在结构中载入纤维的可视化,不需要做出推测;高级纤维建模器能够节约时间和材料,优化设计,并将这些复杂设计转化至工作场所。通过分析,可以准确预知各部分材料的需求和方向。Terrafugia公司结构分析师DannyBouldin表示:“概念验证中叠层设计过度,与概念验证相比,目前正在制造的Transition飞机明显较轻,由此提高了部分性能。”

简化分析能力助力空气浮力车辆研发

航空器是由世界航空公司研发的唯一可变空气浮力车辆,它融合了轻飞行器(如飞艇)和传统重飞行器的原理。航空器的独特设计要求高重量效率(重量与船体表面比例低)并且具有与船体飞艇抗衡的优势,这就给设计和结构优化带来了显著挑战。而建立用来优化结构的有限元(FE)模式是解决方法之一。MSC众多简化分析的能力之一便是其自动惯性释放方法,这种方法能自动地产生惯性力和运动以抵消外部负荷。

首先,Patran和Nastran建造了FE模型,并优化了结构,具有减轻重量、优化设计、节约时间的优点。世界航空器公司航空工程师林说,“使用这种工具后,极大减轻了重量、优化了配置并且完成设计的时间比使用传统设计方法要求使用的时间少。”

航空器使用发动机在矢量推力的作用下垂直起飞和着陆。航空器安装了动力浮力管理系统——静沉重控制系统(COSH),其通过压缩、存储、释放外壳中的氦调节车辆浮力来工作。驾驶控制和航空电子设备系统将使用光遥控驾驶技术,用光纤电缆代替电线,从而降低了抗电磁干扰屏蔽的成本,并减轻了重量。

航空器设计通过部署人员复合报酬和“在要塞作战”的设备为战士提供了新能力。车辆的设计支持多项任务,包括搜索、营救、紧急救援、飓风疏散、机载医疗救助和其他任务。同时,通过最小的环境影响恒定地进入工作区,它还为从事远距离接生态敏感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和风能行业的商业公司提供显著的收益。

航空器外部框架或者降速伞由组成车辆外壳的刚性梁系统组成。内部框架由复合桁架制造,其作为重要载荷支持结构,并与外部框架相连。径向环绕内部和外部框架的纵向大梁和横向大梁接头的电缆加固了结构。航空器前部安装两个前翼,同时机尾安装尾翼。相比传统的飞艇,这种独特的设计降低了重量和船体表面的比例。

Nastran的自动惯性释放功能在有重量的所有部位自动分配惯性力和运动,节约了分析结构系统运动的大量时间。Patran具备更大的协调能力。此外,还能为航空结构简化FE模型、进行惯性释放演算计算并应用惯性效应。

ESCO:仿真模拟能力优化组件

Zodiac航空公司是一家制造飞机制动系统和能量吸收设备的公司,ESCO是Zodiac航空公司应急制动部门的基础,该公司利用机械能,为飞机和运输工具提供所需的制动设备和锁闭方案。

ESCO公司的承诺是“挽救人类生命,保护贵重资产”,这就意味着昂贵的真实样机测试是必不可少的,现行的真实样机测试的花费一天超过七万美元,任何延迟的产生将导致支出的快速攀升,并将测试时间延长到难以接受的水平。ESCO选择旗舰版多体动力学仿真模拟软件——Adams,充实其现有用于产品开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分析软件。

该公司将使用Adams进行虚拟样机设计,确保在任何测试执行之前各个组件得到优化,各项性能都有把握。Adams完美的适用于ESCO对创新技术的推动和公司的承诺,使其能够成为运动过程中安全控制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

ESCO公司副工程经理RichOmer强调了在其处置方案中使用诸如Adams这样强大工具的重要性:“在当前经济状况下,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减少真实样机测试次数,提高产品质量,并且迅速满足用户变化的需求,是使制动系统生产设计公司,能够保持能量吸收设备领域世界领军地位的关键。使用Adams的仿真模拟和优化能力,将协助我们实现公司的宏伟目标。”

Zodiac航空公司应急制动系统部门成员之一的制动系统设计生产公司(EASD),是一家创造发明关于制动装置、能量吸收和提升安全相关技术的公司。EASD是提供用于军事与商业航空领域的陆基紧急制动系统的全球主要供应商。随着动力学建模数量的增多和设备影响力的增大,在安全性和功能性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抑制超重与复杂设计带来的挑战,各项设计将更趋向于高效。

高效的工艺数据管理平台

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业通联)是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重大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为满足企业长远的战略发展需要,紧跟现代企业管理步伐,适应企业未来在管理变革、生产流程优化等方面的要求,天业通联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先进、完善的CAPP系统,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前瞻性,最终达到与企业战略、运营管理的有机统一。天业通联决定采用Extech公司的ExtechCAPP产品司打造一个高效、协同、创新的工艺数据规划管理平台。

面对市场众多的工艺软件,天业通联经过认真选型后决定与在国内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扎实服务了近二十年的Extech合作,完成符合天业通联自身特点的工艺系统规划与实施。为满足天业通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保证方案的领先性和易用性,Extech安排资深工程师深入企业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研发现,天业通联是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型企业,产品主要覆盖铁路、公路桥梁架运设备、非公路运输设备、起重设备、无砟轨道铺装设备、隧道掘进设备等。在工艺设计和管理方面,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系统无法满足工艺文件设计和编制、工艺路线划分、工作流管理、资源共享、与其它系统集成等应用。ExtechCAPP可帮助天业通联构建企业工艺管理协同工作平台,完善工作流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的工艺设计工具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深挖虚拟化桌面云应挑战

金钼集团是亚洲最大、国际知名的钼矿企业,也是集产业投资、产业经营、资本经营为一体化的国有大型企业。在“主业做精,实力做强,产业做大”的愿景目标下,金钼集团不断深化改革、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针对远程无法进行网络维护和管理,机房面积较小,设备大多服役时间较长、能耗高、综合利用率低,存储设备使用效率不高、服务器无序增长,无法远程移动办公等问题,金钼集团迫切需要对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经过全方面的衡量比较,金钼集团最终选择了基于IBM4路高端满配IBM3850M2和IBM3850X5服务器的桌面云解决方案,使得原来的单机单应用更改为单机多应用,并且建成了共享的,可动态配置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实现了服务器虚拟化、桌面和远程接入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集成应用。

IBM桌面云的实现,使得多个部门的资源可以共享,并实现了网络的远程管理,企业员工可以便捷地访问内网资源并进行异地办公,大大降低了桌面的维护工作量。同时,虚拟化的应用还解决了服务器无序扩张的问题,减少因故障引起的宕机时间,大幅提高了业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该项目实施后,整体能耗降低了10%左右。

在企业应用方面,IBM桌面云架构可以实现应用发布和推送功能,使金钼集团安装、维护桌面的工作量降低了80%。在企业培训方面,金钼集团搭建了新的培训基础架构,充分满足了企业培训的需求。在业务支持方面,由于虚拟技术特有的功能,如HA/DRs/VMOTION等,系统灵活性更高,运行更加安全可靠,IT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金钼集团信息化技术负责人、计算机高级工程师郭剑武表示:“公司将进一步深挖虚拟化及桌面云的产品功能,并围绕虚拟化平台的数据安全开展工作,如数据存储资源分析、备份、恢复、复制、迁移、归档及容灾等方面,确定数据储存和保护的架构,实现数据集中管控,建立健全有效的数据管理机制,提高数据资产价值和利用水平。”

光学望远镜研发的数据管理和协同设计

欧洲南方天文台(ESO)是全球最优秀的天文研究所之一,该天文台目前正在细致调整“欧洲超大型望远镜(EELT)”的设计,这架望远镜预计将在未来十年投入运行。E-ELT的核心元件是一面直径近40米(132英尺)的镜子。这面镜子由将近800个镜坯单元组成,每个分片宽1.4米(约4.5英尺),厚50毫米,该望远镜主体结构重约2700吨。据统计,E-ELT收集的光线是当今已经运行大约十年的最先进望远镜的15倍,是人眼的一亿倍。为此,ESO借助AutodeskVault数据管理软件及欧特克公司解决方案设计全球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架能够记录太阳系以外类地行星图像的望远镜。

E-ELT的仪表也将帮助科学家更深入地探究遥远恒星周围的行星盘上是否存在有机分子和水这两种重要的生命迹象,将进一步帮助天文学家得以更为准确地研究原始星系和黑洞。确保E-ELT的准确性和功能性是ESO的首要任务,而这就需要在未来数年间协调科学家、工程师、承包商以及其他专业人士的工作。

在使用AutodeskVault软件的同时,ESO设计师还结合运用AutodeskInven—tor软件进行三维结构设计、仿真分析和设计可视化沟通,并能对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系统做到协同设计,确保其团队在整个设计项目中始终保持协调同步。

现实性分析 篇4

乐观的理由是:基础RFID IC产品(无线传输信息的小芯片)已不再昂贵并经过时间测试,同时具有一流的简易性。RFID标签和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它们逐步的技术进步形成一个循环,不断促使彼此获得有更强的功能、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换言之,捕捉、存储和传输关键信息的基础硬件已经过现场证实并能完全满足使用要求。相关国际标准也已经到位,浮现了很多在构建基于RFID的大型信息系统方面的专门技术,现时也伴随有诸多成功案例。那就是为什么听到让人过度激动的100%或更大程度增长预期的原因。

为更好地理解R F I D的发展历程,较实用的方法是研究一些已达到成熟的典型应用和一些已在进程中但尚未成熟的应用。

零售地点

零售店特别是连锁店,在使用RFID的成熟度上和图书馆有着天壤之别。不过,如果在公司范围内实施RFID技术,他们可从中获得巨大益处。在认识到这些利益之后,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已经要求其商场和一些最大的供应商实施RFID计划,在货盘和货箱上使用标签,但尚未具体到物品级标签。

如果RFID已经被强制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并用于增强产品流控制,则零售商明显受益良多。但另一个事实却是供应商的ROI将会受到限制。在实施RFID时,供应商可能认为他们只有遵从而无其它选择。然而,这样一来,他们可能必须消化与RFID相关的额外设备成本。

供应商若要从R F I D中受益,他们自己必须在生产工厂中使用RFID。利益通常包括改善工厂的生产控制和改进产品流。通过与供应商约定RFID的使用,甚至可获得更大的利益。一个主要障碍就是,为最大化RFID带来的利益,使用者不能仅仅更换条形码和读取条形码的硬件。他们还要采用库存管理流程,这样才能实现RFID的技术优势。

与图书馆不同,零售商场通常有数千种SKU(可能数百万个物品)、巨大的交易量、恒定的库存周期以及,经常遵循即时供应的库存机制来降低仓储成本。零售商通常还有很长的供应商清单,他们经常与服务公司(例如搬运公司)联系。零售商现有IT架构必须能够处理RFID系统产生的大量数据,这样才能实现上述优势。

每个利益相关者(内部和外部)均在追求采用此系统带来的利益。理想情况下,采用此系统可为供应链中的每个相关实体带来ROI利益。但并非每个组织都已做好追求这些利益的准备。零售行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应用,特别是在以单品级标签为应用目标时,同时也是循序渐进地应用此系统的一个最佳示例。当然,也不乏成功案例。

如前所述,沃尔玛的顶级供应商现已在其货箱上标记UHF Gen2产品标签,并且沃尔玛现在将要求其山姆会员店供应商于2009年在货盘上贴上标签,并于2010年底实现单品级标签。凭借EPCGlobal认证的UCODE Gen2产品系列,恩智浦在零售行业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德国麦德龙要求其顶级供应商开始在货盘上贴上标签,并已经展开在整个供应链中应用RFID技术的历程。麦德龙当前在其配送中心和门店之间的货物发送和接收应用中使用基于恩智浦UCODE G2X的标签,同时在其未来商店中试用此标签。在采用恩智浦UCODE技术后,脱销现象减少9~14%,仓储人力成本降低11%。

从长远来看,RFID的优势在财务和客户满意度远景上具有极强说服力。您可以很轻松地想象出能够带来与RFID相关的购物体验的创新技术(例如交互显示和智能货架)如何帮助管理促销、减少脱销现象、支持防盗计划和简化收银系统。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关注不断升级,RFID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生态足迹来提供一个更高效的供应链。

麦德龙和沃尔玛均为具有庞大库存的世界级零售商。对他们而言,货盘级标签应用是实施RFID技术的一个绝佳切入点。但有些规模较小的零售商发现进行到下一步并采用RFID单品级标签具有较强优势。例如,Marks and Spencers、Kaufhof和Otto Versand。

这些零售商具有共同的特征,例如储备高价值产品,有时主动限制数量。换言之,他们是时尚产品的零售商。他们也具有一些与图书馆相同的特征:没有较多地混合SKU并且产品范围较小、人员经过培训,以及非常接近一个闭合循环系统。

时尚产品:处于市场前沿

在时尚产品行业,处于前缘和处于末端之间的区别可在数周内呈现。时尚产品零售商使用RFID可以缩减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时间周期,从而确保流行物品商店出售的全是适合消费者口味的商品,并可快速更换为最新的时尚产品。

此外,RFID可帮助防止伪造和非正规渠道物品,这些物品在全球销售的所有流行服装和鞋类中占有22%的比例。为消费者带来的其它利益还包括:原产地证明、方便退货处理以及在信息区中供经常更新的产品信息和市场营销内容。

例如下面是几个案例:

·德国的Lemmi是首家在单品级100%标记产品标签的时尚产品制造商。结果Lemmi大幅提升了其配送中心的吞吐量并获得了供应链可见性。

·3 3 4年老字号鞋类零售商Mitsukoshi现在将零售店和仓库中的所有鞋靴全部贴上标签。通过在信息终端对鞋子进行扫描,销售人员和顾客可立即了解可供选择的尺码和颜色。商店助理可避免搜索无库存的产品,并将大量时间花费在顾客身上。

·Le Coq Sportif已将RFID作为使其品牌重新回到超流行产品线的一个关键要素。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涉及RFID以及与诺基亚NFC手机之间的交互。顾客可以选择衣服和鞋子,然后将随附的RFID标签贴近磁镜,系统随即提供相关物品和更多颜色的建议,然后还将提供对视频内容的访问。物品上的另一个NFC标签使顾客可触发自动应用程序下载(下载到他们的NFC手机),以便观看视频和在线注册,从而接收相关的新闻稿和其他品牌信息。

RFID实施过程的后继步骤

很多促使RFID实施得以广泛传播的进展均已成为事实:

·相关标准已经制定,使最终用户可在市场上通过多个供应商获得RFID解决方案和组件;

·RFID IC已经成熟,有多家竞争厂商提供RFID频率的IC;

·低频(LF)和高频(HF)硬件(阅读器、手持式设备和打印机)现已成熟,超高频(UHF)技术即将成熟;

·针对客户挑战/应用的RFID解决方案,现已存在可用于优化该方案性能的专业知识;

·创建ROI所需的竞争力(系统专业知识、商业核算和系统集成)也已经到位;

·针对相关主题(例如哪个应用应使用哪个频率)的技术讨论已经取得成功。

·硬件必须具有更高的即插即用性,以便减少优化各项应用所需的工作量。

·IT架构必须建立起来,(a)管理巨大数量的EPC代码,并且(b)将该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

·系统集成商需要处理极其复杂的系统实施并处理针对最终客户的分析。使用RFID的最终用户必然要求ROI,需要大型系统集成商进行投资,以促成其对RFID技术的掌握。

·系统需要准备好应对在价值链中各公司之间共享ROI的复杂性。实际上行业是否会共享ROI?

·消费者互动。迄今为止,最终客户(例如零售商场购物者)尚未参与分享RFID的利益,他们也未与RFID形成交互。这一现状需要改变。RFID为最终用户提供了众多利益。

结论

如果实现井喷式RFID市场增长所需的绝大多数基础构成模块均已到位,供应链中的有些利益相关者将在进行RFID设备投资方面看不到太大利益。该行业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确保RFID带来的利益被广泛分享,甚至包括消费者。

分析写实性油画论文 篇5

“在当代,不少中国油画家自觉地关注渗透在我们生活与意识中的异化现象与非自然现象,并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警示人们……他们努力要做的恰恰是想办法超越现实的表象,以便使人们洞悉本质真实的世界。因此,中国当代油画通常表达的并不是一个个‘事实’,而是一个个‘阐释’。”①朝戈、范勃便是完成这一“阐释”的实践者。

朝戈是一位在古典写实艺术中驰骋的“非古典”主义者。谓之“古典”,缘于技法本身;谓之“非古典”,则缘于其笔下的艺术形象总是呈现出“不尽完美”的视象,与古典艺术的追求相去甚远,他无意为某个具体的人物留下传统意义上的写真,而是赋予被画人物某种精神状态,以深刻细腻的写实手法创造了处于从思想到体制都发生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的人物精神面貌。

“宏伟的古埃及艺术、希腊古风时期艺术、文艺复兴前期艺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艺术,还有古朴的年代久远的蒙古草原石人艺术,均是我内心向往的最具人类感情的艺术。……但我不是简单的追随者,我去透视这复杂的迷一样的时代。我要使自己的艺术适宜表达正在发生的思想感情、意识活动和人的真实存在,并以此获得艺术形式的高度敏感,我将逐步把我内心中壮阔的自然图景和人性的悲怆变成激越的绘画。”②这就是朝戈艺术的宣言――对生命个体本质和价值的追问。

朝戈主要以肖像画形式进行创作,其中《敏感者》是其代表作,画面以近观和轻度俯视的视点使人物处于一种自上而下的轻度的纵深感中,这种角度使人物存在于局促的空间中,并与观众形成一种居高临下的逼迫式的视觉心理感受。隐藏在眼镜下的那双神经质的眼睛,警觉地张望着周遭,体现出极度不安的、焦灼的情绪。同时,他还用细腻微妙的轮廓线把人物和背景清晰地间隔开来,似乎借此暗喻了人与外界的隔离。

《西部》是朝戈1994年的作品,两位男子被置于荒凉的背景中,两者距离很近,但身体姿态的偏离和人物的某种紧张与不安的情绪带给观者孤独、紧张、矛盾的心理体验。这正是朝戈所关注的,力图表达一种强烈的社会的公共情绪。除此以外,《坐着的人》、《年轻的面孔》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的杰作,朴素而敏感的写实与人物内部丰富的情绪获得了高度的统一,从而也奠定了他作为心理分析画家的地位。朝戈的画面中没有宏大的场面和重大的历史题材,有的只是通过平视的视角对普通人的肖像塑造。就如他所言“我力图做到的,是能够表达人的内观世界,也就是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和人的内部感觉世界,同时不失去自然的亲切的外表……我想要的是那种一下子击中本质的感觉。”

总之,朝戈是用古典的绘画语言以心理分析的方法和人文主义的思想来关注和表达中国现实社会中的人性问题,“朝戈的绘画精神往来于东西艺术之间,往来于人我之间,往来于现实和记忆之间,往来于可视的形式表现与不可视而可感的精神意蕴之间,并试图在这复杂的经纬线上找寻到属于个人感觉但却具有永恒意义的一种理想之美。”③“我不把人当人画。”这是范勃对自己的作品所做的阐释。简洁的描述中实际包含了两层含义:从技法层面上讲,在人物塑造上强调转折面,形成了独特的雕塑般的形体感,这种方式使他的作品有别于纯自然主义的写生;从精神层面上讲,画面中的人物已绝非“肖像”意义上的人,而是画家情绪、理念的产物。精神性是范勃绘画语言最本质的呈现。

“在流动变为凝止,短暂变为永恒的同时,也由一种时间的形态转化为空间的形态,由人构成的时间片断从现实中走入,从历史中走出。记忆的体验和积淀引领我们进入了至诚画境,也成就了画面的氛围……”这是范勃心灵的自述,也是作品精神性的由来。在物质化、信息化、时尚化的今天,人们的内心处于一片荒芜漂泊的状态,每个人是独立的,同时也是孤独的,心灵无从依附。为了表现当代人的这种精神境遇,在他的.作品中,常把一些扭曲、变异的抽象性的人与超现实的景致相结合,营造一种诗意的幻想性语境。

《花开花落》系列在人物造型上抛弃了自然主义的真实再现,提炼出某种雕塑感,去除个性化的人物为画家的主观情绪所用,展现了新世纪初传统伦理价值沦落后当代人的理想溃灭与精神迷惘。《黄昏?黄昏》也采用了相同方式减弱人的个性特征,使诸如年龄、身份、情绪这种感官活动服从于画家设定的理性逻辑和话语方式,展示了一种毫无联系的冷漠的空间关系和心理状态。人物的塑造是一种非现实的主观表现,同样,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也是如此,以一条简单的地平线来区分地面和立面空间,空间弥漫着混沌迷蒙的气体,意向性的树丫孤零零的伫立于远处,这些场景都显示出一种超现实的倾向,并饱含一种孤单和冷漠的情感。将树丫置于主体人物的身后,实质是主体精神的一种隐喻。这种隐喻在他的多幅作品中都能得以呈现。比如《天命》中,背景是废墟似的景象、光秃而缠绕的树枝形成了一种孤独、茫然、凄凉的意境,这种意境展示出了现代人的内心处境。《不惑》中,以中国传统的写意性的手法来追寻萧索寂寥的意境,残存的花朵隐喻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似乎从现实中稍微获得了满足而又复杂的心理,画中人物显得有些荒诞和怪异。

范勃的艺术正如他所言:“绘画作为一种再现的视觉艺术形式,从照相写实到抽象表现,都是艺术家根据个人的内心需要,选择了某种言说的方式,经过不断的纯化与提升,从而赋于绘画以个人的意义”,因此,在笔者看来,范勃、朝戈的绘画是直击心灵、本质的艺术,是生命个体的本真表现。

大学贷款的现实和未来走向分析 篇6

近1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变迁: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飞跃到大众化阶段,一些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均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校园面积和大楼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在国家投入难以大幅增加的条件下,大学不得不借助于非常规手段:向银行贷款。通过银行大幅贷款的方式,大学迅速建设了新校区和大楼。从2000年至今,中国大学的版图出现了质的裂变:校园、大楼和学生规模等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贷款规模急剧上升,大学面临着金融风险。

一、大学贷款的性质

自近代大学诞生以来,大学作为一种精神堡垒和象牙塔,几乎是一种保守机构的代名词。在西方,大学与教会一样,是为数不多的从中世纪一直流传到现在的社会机构。这样一个社会机构,历史上似乎一向不与银行发生任何瓜葛,它是独立于市场的知识分子汇聚之所。一般而言,公立大学都是非营利的事业,是一种需要政府和社会投入的事业。作为公共机构的大学,在欧洲办学经费靠国家投入,在美国除了国家投入,学费、捐赠也是渠道之一,除此之外并没有多少稳定的财政渠道。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世界上很少有公立大学向银行举债来进行基本建设。我国公立大学负债经营和公立大学大量向银行贷款现象,在历史上属于一个特殊的个案。

那么,作为一个一贯独立于市场的社会机构,大学为何逐渐向市场靠拢,从银行大量举债来建设呢?这是一种制度创新还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呢?在一定意义上,可归咎于市场精神对高等教育经营方式的影响和渗透。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公司或产业经营的理念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运营模式,公司和企业的价值观影响了大学的管理,市场的精神浸润着大学的治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举债大发展,显示了中国大学在市场面前的一种极端的灵活性,显示出一种被西方学者克拉克所称谓的“拓进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的特征。在这一点上,中国大学具有一种强烈的面向市场的取向,具有灵活的规则和环境适应能力,善于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变通和调整。同时,这也表明大学制度的不完备,是大学在现有制度环境之下的一种生存策略,它既是制度初创阶段的一种灵活性,又是一种制度设计不完备之缺陷。

二、大学贷款的原因分析

高校贷款潜伏着风险和危机。仅在过去5年时间,几乎所有的大学都热衷于跑马圈地、建设新校区,一些名牌大学动辄从银行获得10亿~20亿元的贷款,远远超过了一些大型企业的贷款魄力。以江苏省为例,在2003年之前,高校的基建费用每年为10多个亿,2003年之后,每年增至70亿~80亿 [1]。这些钱大部分是靠从银行贷款获得的。

一个向来“只进不出”的“花钱”社会机构,为何有这等战略和魄力呢?原因分析如下:

其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背景下的一种特殊选择。大众化背景之下,国家的投入严重不足,只有靠非常规的手段来融资,大学向银行贷款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其二,国家政策体制提供了空间,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是推动力量。我国政府具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在政策范围内实现对公共资源的再分配。一切的社会机构,特别是公共机构是政府功能的延伸,需要听命于政府决策。政府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短期内又急速推动高等教育的扩张,所以政府鼓励大学向银行贷款。一些省市采取政府贴息贷款的方式,鼓励大学向银行借贷,这客观上鼓励了大学和银行发生借贷关系。

其三,大学贷款的自身逻辑。目前,公立大学与政府之间缺少明确的治理范围和自主权的边界,政府可对大学进行宏观调控,甚至也可直接介入大学内部事务。这是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重要的不同点。大学在与政府的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这是一种大政府主导的教育体制,大学几乎成为政府的一个延伸机构。适逢国家高等教育战略的大调整,扩招便成为发展的一个契机。大学之所以大量贷款,既是对政府号召的回应,又可抓住契机谋求学校的更大发展。

此外,中国校长的任期制和向上级负责,加重了这一冒险性贷款决策。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当局对贷款的风险缺乏清醒的责任意识,有人甚至提出“不贷白不贷”、“大学贷款,政府买单”等说法,反映了一些大学领导人风险意识的淡漠。

其四,商业银行提供了外部契机。银行资本具有的逐利的本性,使其与大学当局一拍即合。对于银行来讲,高校是一个国家财政支持的公立机构,几乎没有破产的风险,所以银行认为向大学提供贷款风险小,是一个增加利润的稳定渠道。银行在市场面前寻求一切的发展机会,向大学提供贷款是一种划算的选择。正因如此,许多商业银行十分青睐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甚至积极上门服务,向大学推销贷款。

其五,政府的行为和政策加速和鼓励了这一行动。教育部门推行的高校评估,对高校的校园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等提出了严格标准。为了通过评估,许多大学不得不贷款建设新校区;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提升本地的知名度和软环境,也积极提供土地等优惠条件支持大学进行新校区建设。这样,政府层面就达成了大学校园建设的共识,实际行为也鼓励了高校和银行之间的合作。

外部的条件一旦成熟,大学向银行贷款便顺理成章,没有任何的政策障碍。于是,2000年之后,全国掀起了一轮贷款建设新校区的风潮。全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张,各地纷纷“圈地”建设大学城。目前,全国共有55座大学城,基本上是靠大量贷款催生的。高校的贷款数量十分惊人。据保守估计,2005年全国高校贷款已超1,500亿~2,000亿[2],目前甚至有人估计达到了4,000亿以上[3]。若按照5年以上贷款利率7.56%的计算,全国高校贷款每年需要还息近15亿~30亿。今后两三年,高校将进入还本付息的高峰时期,如何在高额的利息之外偿还本金,这对每一所贷款的高校来说,都是一个空前的挑战。

三、大学贷款的方式、现实收益和面临的困境

其一,贷款的方式。一般来讲,银行向高校提供的贷款是信用贷款和学费抵押贷款。国家规定,公立机构如大学的校产、土地不能用作贷款抵押,因此银行主要采用信用和收费权质押的方式对高校进行放贷。一旦高校出现问题,信用发生危机,对于银行来说意味着风险。但银行一般认为,公立高校是属于政府和国家的资产,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信用危机,即使万一出现问题,政府也可能施以援手,形成所谓的“高校贷款,政府买单”的局面。这也是支撑大学、银行决策者进行冒险合作的基础。

银行的收费质押方式,对于大学来说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一旦付息出现困难,大学将面临财务被银行冻结的风险,这将会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运转。目前,高校贷款多属于短期贷款,银行在高校还息的基础上才进一步放贷,采取了滚动贷款的策略,以降低贷款的风险。这种质押的方式使得高校的校长时时刻刻面临还本付息的焦虑。

其二,现实收益分析。不可否认,大学向银行贷款,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实现提供了一次契机,大大加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具有历史性的贡献。在西方国家需要20年~30年实现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得以快速实现,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此外,从单纯的国有资产增值来看,最近5年适逢中国土地、房地产业飞涨阶段,而大学的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大都在这一阶段之前完成规划,并向银行完成借贷。目前,新校区的国有资产的增值是确定无疑的,甚至可以说完成了大学国有资产的迅速增值。

新校区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大学环境的一次改善。其间,伴随着高校体制变革的发展,中国多数大学完成了从苏式学院向现代综合性大学或多科大学的转变,这一变迁过程在一个狭小的老校区无法完全实现,向银行贷款建设新校区为综合性大学的融合、沟通提供了契机。这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其三,还贷压力影响了教育质量。大学经费紧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还本付息,就需要开源节流。为了节流,各大学普遍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节省办学经费,无形中影响到了公共服务的质量。

资金紧张已经制约了高校进一步发展的潜力,降低了高等教育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一所贷款8亿的高校,一年的利息将近5,000万~6,000万,这相当于每年1万多名学生的学费收入,若这所高校位于西部地区,就相当于12.5万名甚至更多的学生的学费。对于高校来说,这种压力可想而知了。

目前,全国高校已进入了一个“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时代,大学校长普遍被日益短缺的资金所困扰。历史上衣食无忧的大学校长,第一次面对债主盈门的现实,面临时时有可能断裂的资金链风险。从现在开始,大部分贷款的高校将进入还本付息的期限,还贷压力将进一步升高。在还息都有压力的情况下,如何偿还本金是一个巨大的疑问。高校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严峻时期。

四、目前财政格局下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分析

从目前的高校收入来看,大学还本付息的前景并不乐观。目前,大学两大收入渠道是财政性拨款、学费。这两条途径都难以看到迅猛增长的希望。

其一,政府财政性投入中,投入比例和生均拨款出现了逐年下降趋势,很难缓解贷款的压力。研究发现,近1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学费收入,两者分别占到55%和25%左右,经费来源呈二元格局。1993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高校经费总投入的90%,2002下降到50%左右,而同期学费收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则从6%提高到近26%,成为财政性资金之外最重要的经费来源[4]。总体来看,国家财政性投入比例在逐年下降,而且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膨胀,国家财政性经费的增长赶不上学生规模的增长,使生均财政性拨款日益下降,从1999年以前的7,000元下降到目前不足5,000元。这是一个信号。

其二,学费已几乎达到了一个增长的极限,很难再有大幅增长的空间,这基本上决定了这一渠道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已无。从目前来看,学生个人负担的培养成本已达25%左右,上升的空间无几。目前,中国的学费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非常之高,已达50%以上。而根据世界银行对全世界33个主要国家的统计,个人交纳的学费占公立高校经费的比例平均是13%~15%,有20个国家为10%左右,有10个国家为20%左右,比例最高的韩国则是40%。目前,城镇大学生每年的学费负担是其年收入的全部,农村大学生每年的学费负担是其年收入的两三倍。

目前,高校学费负担已达到了学生家庭可承受的峰值,其最明显的标志是生产出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近7年来,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态势,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已高达320万人,其中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特困大学生是100多万。全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其中,清华大学贫困生比例为23%,北京大学为30%,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均为35%,甚至一些高校如青海师范大学为40%,北京林业大学2000年~2001年度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高达48.7% [5]。庞大的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和比例已明显表明:高校学费几乎达到了最高的峰值,上升的空间微乎其微。

公共政策也为提高学费设置了红线。近年来,高校学费成为社会争议的热点,受到普遍的关注。本届中央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引下,社会政策将更加关注社会公正和谐的价值。这给高校学费的上升设置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

其三,高等教育常规学生增长的空间并不大,这限制了学费和财政性投入的增长。在生均拨款和学费不变的情况下,招生规模的扩大就成为增加收入的必要途径,现在来看,这一路径非常渺茫。高校的招生规模已经过了1999年~2004年扩张的黄金时期,目前处于稳定的、和缓的小幅增长时期,招生增幅一般稳定在5%以下。2006年6月,国务院提出要适当控制和稳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高等教育规模将基本稳定,不会再迅速增长。近两年来,一些重点大学甚至开始缩减本科招生。

从未来人口的增长趋势来看,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会出现下降。根据教育部的测算,到2008年,高考适龄(18岁~22岁)人数将达到最高峰,此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会出现下降趋势。也就是说,2008年以后,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逐步下降。随着人口谷底的到来,生源出现了下降趋势,招生规模几乎失去了大幅上升的可能性空间。这样,政府对学生的人头费投入总量不会大幅增长,大学从政府获得的财政资助就很难大幅增长。

这样,政府投入、学费上涨和招生规模增长的可能性空间几乎已注定非常狭小。在国家财政性投入增长缓慢和学费收入难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大学还款付息的前景看来似乎很黯淡。

五、大学贷款未来的可能性结果

大学的未来,在贷款的压力之下如何呢?在复杂的环境之下,预计未来都意味着冒险,但也具有特殊的价值。研究者愿意对未来进行想象,提出如下可能性预期结果:

其一,高校贷款实现了风险转移,政府买单。目前,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大学贷款最终需要政府买单,是一种用明天的资金发展今天的事业的做法。未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高校的金融风险将实现转移,转嫁到政府身上。即所谓“高校贷款,政府买单”。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种可能性相当大。特别是在近年来,从中央政府释放出的信号来看,教育投入在未来几年要逐渐达到GDP的4%,这将大幅增加教育的投入,政府有资金对大学贷款施以援手。

其二,胜者通吃,大学之间优胜劣汰。研究型大学做大做强,一些地方的三流大学在银行贷款的压力下,在市场的优胜劣汰的竞争下,可能走向萎缩,甚至会走向消亡。自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的贷款将通过学费和政府财政等予以解决,一些地方高校的贷款可能成为呆账坏账。

其三,多校区大学的土地拍卖。目前,很多大学实行多校区办学,特别是合并高校存在3处~5处校区。随着土地和地产大幅攀升,一些大学为了应对还贷压力,将一些位于中心区的老校区拍卖,可以换来大量资金来还贷,如浙江大学的湖滨校区就拍出了24亿多的天价。这也是大学自身还本付息的一条路径选择。

其四,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张,成人学生大量进入校园,增加了学费增长的可能性空间,为解决金融风险提供了可能。在美国,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只有17%是处在18岁~22岁这个年龄段的,大部分的学生是成人。虽然目前来看,在未来适龄年龄段(18岁~22岁)的学生增长缓慢,但大量成人学生进入校园接受教育是可能的。他们可以扩大高校规模,增加收入来源。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概念在未来将发生改变,成人涌进大学校园是未来学费收入的一个来源,也是解决金融风险的一条可能性途径。

当下,高等教育的金融风险依旧,大学面临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如何解决高等教育的金融风险,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江苏高校首遭债务审计,风光表面下是沉重负担,《新京报》,2005年7月20日,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0720/08541815902.shtml

[2]汝信等主编:《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

[3]我国高校贷款规模逾4,000亿破产隐患凸显,《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9日。

[4][李文利: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分析,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第2卷第3期,2004年9月。

[5]庞丽娟、胡福贞、韩小雨,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原因与对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2期。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现实性分析 篇7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的问卷调查得到了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所和我所卫生科技工作者的大力协助配合, 共发出问卷155份, 回收133份, 回收率达85.8%;其中有效问卷率达98.5%。

(单位:%)

本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综合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情况。问卷选项设置重在测评调查对象感知到的压力来源及其反应方式, 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压力管理的实际效果。调查结果经M ICR O SO FT O FFICE EX CEL2007进行数据汇总。调查辅以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

二、调查结果阐述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表1所示)

(二) 调查对象思想状况的具体考察

1. 压力感知状况

在调查对象中, 认为目前生活状态平稳, 工作和家庭能和谐兼顾的有60.6%;在感觉生活步调紧张的有39.4%。其中, 有92.2%的人员“因工作压力大而疏忽了家庭责任”, 而有7.8%的对象则与此相反。可以看出, 受访对象中有过半人数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抱有满意的积极评价, 但能切身感受到工作或家庭压力的卫生科技人员仍占相当份额, 其中感觉生活步调紧张的女性占女性总量的93.8%。

2. 压力源指标

(1) 工作状况

在考察受访对象所承受的工作压力的细化指标时, 问卷重点设置了如下三个方面:

科研软件压力。关于对软性科研条件的现实评价, 问卷设置了两个选项: (1) 亟需深度进修、专业培训等以提高科研能力; (2) 专业技术信息渠道相对有限, 资源获取困难。统计结果显示:在对此有需求的群体中, 选择 (1) 的占36.7%, 选择 (2) 的占20.8%, 42.5%的对象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组织氛围压力。在感受到工作氛围压力的受访对象中:认为“人际关系复杂”者占48.4%, 苦恼于“缺乏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者29.0%, 认为两者兼而有之的22.6%。

工作效果压力。由于卫生科技人员的工作具有特殊性, 他们在工作效果 (主要是科研成果) 方面有独特感受。虽然过半数的受访对象对此没有显性感受, 但在余下人员中仍有70.5%表示“科研进展遭遇瓶颈, 成果差强人意”, 有18.2%对目前的科研劳动付出与物质回报之间的比例不满意, 对上述两项均感受到压力的对象有11.4%。

(2) 收入水平

受访对象中, 表示对目前的收入水平比较满意的人员占据56.2%。其余人员中, 有近93%虽不满意目前的收入水平, 但尚抱有正面展望, 有约7%考虑另谋他处以期改善收入。

经进一步考察发现, 在感受到生活状态紧张的群体中有64.7%坦承自己对当前的收入水平不满意, 更有7.8%的人表达了另谋别处的潜在意图。可见, 科技人员的收入状况直接影响其生活状态, 收入问题确实是科技人员压力源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科研考核

面对单位制定的科研考核奖励制度, 受访对象呈现出显著的认知差异:有62.5%的调查对象对科研成果考核持期待态度;有26.8%的人员表示“一开始有些情绪, 但实施一段时候后得到个人能力和物质报酬等收益”;还有10.7%的对象面对实施考核感受到的“只有沉重的工作压力”, 并催生出“也许会另觅机会”的想法。

当这一问题与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年龄、学历、职称等基本情况结合后, 选择呈现出如下结果: (单位:%)

3. 心理压力反应

面对上述压力来源的作用, 调查对象的心理压力反应总体上呈现出橄榄状的自我认同度结构:有73.6%的受访对象认为自己能达到或基本达到工作考核要求;有23.2%的对象对自我评价较高, 认为自己做到了尽职尽责, 而且工作成绩突出;另有3.2%的人员自我评价偏低, 坦言自己“距离考核目标存在不足, 勉强开展工作”。

(三) 思想政治教育在压力管理中的成效考察

问卷的第三部分考察了当前卫生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状况, 其中着重了解了目前卫生科研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压力管理中的实效。

1. 对压力源感知敏锐

得益于自身的知识水平, 卫生科技工作者具有较好的环境感知和自省能力。此次调查发现, 卫生科技人员的上述特点也体现在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潜在压力来源的感知上。有81.7%的人不同程度地主动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和重大社会新闻, 其中首要关注此内容的人占66.4%。有16.8%的人更关注卫生事业和本单位的发展动态。还有21.4%的人员首先将时间精力投放到专业内的前沿理论和科研成果动态。

2. 压力自我管理主动

基于职业特点, 卫生科技人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进行自我压力管理有较高的主动性。统计发现, 调查对象均有良好稳定的思想政治学习习惯 (订阅报刊杂志、收看固定的电视频道、上网浏览等) , 有53.4%的对象其教育渠道最青睐新兴媒体, 另有50.4%的人选择了“单位党团组织开展的理论学习活动”或“与他人的日常交流”。

3. 对压力管理成效的认可度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 91.3%的对象认为“个人精神信仰和单位的精神氛围 (如凝聚力、组织文化等) 塑造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6.3%的人员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没太多意义, 碍于某些原因 (如党员身份) 才参加”。后者群体虽不能正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却不能回避思想政治教育对某些外在压力 (如组织和同事对其党员表率的要求) 有一定的疏解作用。

三、讨论和对策

(一) 卫生科研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在压力管理中的不足

此次问卷调查反映出当前卫生科技人员的思想状况总体情况比较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但也反映出在压力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

1. 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压力管理意识淡薄

在此次调查中不难发现在面对因工作或家庭带来的压力时, 卫生科技人员更多选择的是一种自我压力管理, 比如运动健身、影音娱乐、旅游参观等。这些选择固然在短期内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情绪, 但不能根本解决压力源, 这在前文数据中得到印证 (在感觉生活步调紧张的群体中, 有31.4%的人因为收入或科研任务压力甚至有另谋他处的考虑) 。前文所提及的来自组织的压力源能否合理发挥绩效作用靠科技人员的一己之力难以左右, 它们需要相关机构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积极作为。而调查反映出的当下现实恰恰从侧面凸显了当前卫生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在对科技人员进行压力管理的意识不够强烈。

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可能展开的压力管理内容 (不定项选择) 中, 不同的调查对象表达了各自的偏好。有26.0%的人最为推崇“依托卫生科研优势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 有38.9%的人认为“党团组织开展的各主题实践活动”最为有效, 另有71.8%的人希望加强对“优秀人才的科研成果和人格魅力”或“本行业本单位的发展成就和前景”宣传。这直观地表达了卫生科技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诉求:由高屋建瓴的理论落实到到生动真切的工作中, 从会议室回归到社会大众中。这种诉求同时也反映出卫生科研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所拘泥。

3.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言语输入少双向互动

对教育的效果而言, 恰当的教育形式能事半功倍。在考察受访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期望时, 多达77.9%的人做出了两项及以上的选择。这些选择涉及 (1) 党团内理论学习、主题活动等方式; (2) 单位网站信息宣传、内部工作简报传阅、海报宣传栏等; (3) 组织观赏主题影片 (如政教片、纪录片、历史题材的电影等) ; (4)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旅游等) ; (5) 文体比赛 (积极的体育项目竞赛、红色歌曲比赛、主题征文、读书心得等) 。其中, 对 (3) (4) (5) 等相对生动实际的教育形式的期望多达84.7%。这种期望既是教育对象的潜在要求, 也反映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偏重言语输入, 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有22.9%的人认为本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常规方式偏多 (比如开会、写汇报等) , 疲于参加, 气氛不够活跃, 教育效果一般”。

(二) 思想政治教育在压力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卫生科研单位作为民生事业建设的承载者, 彰显着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这决定了卫生科技人员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在有形无形间给他们带来了无法回避的压力, 也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压力管理意识

卫生科研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发挥出压力管理的作用, 真正成为卫生科技人员的“精神避难所”。

在面对组织压力时, 卫生科技人员难以有凌驾全局的心态和行动来调适这些压力, 因此, 问题的合理解决必然需要依赖相关机构和组织。问卷也真切地反映出受访者对本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及其工作在压力管理方面的高度期望。俗语道:有需求才有市场, 思想政治工作亦是如此。可见, 卫生科研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承担起组织压力管理的职能是势在必行的。

个体压力 (如夫妻关系、子女教育、住房、老人赡养等) 也实际地深刻影响着卫生科技人员的工作角色。众所周知, 卫生科技工作很特殊, 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精力大量投入, 具有较高的创新要求和科研成果的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对卫生科技人员的精神状态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 他们的后顾之忧能否解决好势必影响其工作状态。作为员工的“贴心人”, 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也有责任关心和帮助卫生科技人员实施个体压力管理。

2. 科学实施压力管理,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化

(1) 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应勇于担当压力源头控制者

如问卷结果所反映出来的, 在面对单位制定的科研考核制度时, 卫生科技人员群体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波动。这种波动不是缘于考核制度有或无的区别, 而应当是一种关于考核制度的心理预期与现实结果之间的认知差距。这种差距愈大, 卫生科技人员的负面情绪愈浓, 负效压力也愈大;差距愈小, 卫生科技人员的思想冲突愈小, 有效压力就愈多, 制度的实施效果也将愈佳 (见图二) 。卫生科研单位应充分了解卫生科技人员可承受的有效压力范围 (压力阈值) , 以合理制定相关制度, 为他们设置恰当有效的压力源。那么, 这个重要的基础工作应当赋予谁呢?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责无旁贷。

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如何科学控制卫生科技人员的压力源头? (1) 宏观把握压力概况: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可充分适时地利用相关课题写作、专题调研、主题学习等活动直接或间接考察本单位人员的思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总体状态, 进而整体把握卫生科技人员群体压力状况。 (2) 明确压力阈值:压力阈值的定位可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牵头、专业心理测评机构协助的方式, 以压力标准测试结合通行的压力测试手段得到准确的压力阈值。以此为单位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并保证卫生科技人员的工作压力水平有助于工作绩效。

(2) 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应积极实施压力反应管理举措

当上述压力源头的作用超越压力阈值时, 即当压力水平过低或过高时, 卫生科技人员均会出现精神低落、工作懈怠、科研进程迟滞、创新积极性低下等状况。此时, 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必须在位, “在其位谋其职”, 建立压力疏解机制, 实施压力反应管理举措。

当有效压力值走低时。卫生科技人员担负的有效压力不足将导致其科研投入不积极、创新动力不充足、易满足于以往的科研成绩, 进取心低迷, 缺乏积极的职业规划等。此时, 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可采取以下压力管理措施: (1) 个别科技人员谈话, 了解其内心隐情并积极促进解决; (2) 卫生科技人员专题座谈, 凝聚群体向心力; (3) 开展优秀卫生科技人员成果及其人格魅力的宣传、学习活动, 激发工作积极性; (4) 组织卫生科技人员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加深对卫生事业的热爱等。

当负效压力值走高时。卫生科技人员感受到的过重的压力水平将可能导致他们违背科技工作规律而催生不当学术行为或不能正视科研进程中遇到的困难, 对卫生科技工作渐失热情甚至有职业倦怠情绪, 更为严重的可能会产生扭曲的自我认知等。此时, 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应当有力度地采取以下压力管理措施: (1) 充分进行上下级沟通, 帮助卫生科研人员正确认识组织所分配的任务、该任务的难度以及遇到困难时组织会给予什么样的帮助支持; (2) 借助专业机构之力开展压力培训, 以科学、权威、有效的方式协助卫生科技人员合理疏解负效压力; (3) 以具体工作表达组织关怀, 如对卫生科技人员生活细节的温馨提示等; (4) 组织卫生科技人员为单位工作进言献策, 倡导分阶段、跟踪式的科研考核办法。

(3) 思想政治教育可尝试压力管理方式多样化

在实施上述压力管理时, 目前的卫生科研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应开拓创新, 以多样化全方位的压力管理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1) 继续发挥常规方式的优势作用。调查发现, 目前的卫生科技人员对组织生活、理论学习、主题实践等常规方式仍有较高的认可度。这说明这些方式确实能加深他们对于各方压力的正确认识, 有助于卫生科技人员提升压力耐受度, 在当前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效果。

(2) 充分重视信息化媒体对卫生科技人员的压力疏解作用。前文的问卷分析明确表达了网络等信息化媒体对于卫生科技人员感知压力、疏解压力的重要影响。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重视起网络等新兴媒介的重要作用, 积极尝试在各类“工作关系群落”搭建交流平台。

(3) 以人性化的压力管理传达关爱。卫生科技工作内含着来自社会公众和职业本身的双重奉献要求, 面对这些要求, 大部分卫生科技人员确实也以实际行动无私奉献了许多。然而, 过度的情感和精力付出也为他们遭遇情感萎缩或职业倦怠埋下了隐患。因此, 卫生科研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应该扮演起“施爱者”角色, 让卫生科技人员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爱, 如:定期的福利旅游、定期的健康体检、工作场所的人性化提示和设施等。这样既能满足卫生科技人员对组织关怀的渴望, 又能提高他们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 激励其更好地投入卫生科技工作, 为实现卫生事业跨越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997.272

[2]付冷冷.知识员工的压力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 2003 (2) :96-98

[3]周彬, 江擒虎, 周军.科技人员的压力分析与压力管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 (4) :62-66

现实性分析 篇8

一、竞争时代高职类院校实施功能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 利益相关者多方面诉求的增加。

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以及概念分析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这里将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政府、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从政府方面看, 高职类院校必须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对于学校尤其是高职类院校来说, 他们都希望能够招到更多的学生, 创造利益的最大化, 追求自由发展, 为长远发展谋求更多的资源;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提供高水平的技能和实用性知识, 便于将来在社会上能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对于用人单位来讲, 他们希望高职类院校能够提供与企业需求对口的人才, 同时希望高职类院校的技术储备能够与社会经济市场接轨, 不断提高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力度。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视度的提高, 对高职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评测标准。所以高职类院校需要具备一种复合型、多样化但却不泛化的功能。

(二) 生源减少影响了高职类院校健康发展。

目前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每年都在逐步减少, 高职类院校深受其感, 能够完成招生计划的只占少数。生源减少导致高职类院校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办学规模受到生源数量的制约, 社会声誉也明显下降, 没有基础来获取更好的资源配置, 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办学条件也得不到改善, 逐步导致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功能得不到发挥, 并且越来越泛化。

(三) 高职院校的发展偏离了最初的专业发展目标。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 各个高职院校为了招到更多的学生和发展资源, 存在了盲目“跟风”发展的现象。近几年, 许多高职类院校破格升成本科类院校, 本科学校数量逐步增多, 专科院校数量逐步减少。能够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也在逐步减少, 学校功能逐步综合化, 专业区别性也逐渐模糊, 本来有自身专业发展特色的高职院校也增设了其他专业, 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差异性逐渐弱化。

二、高职类院校实施功能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高等教育法》中第六十八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大学、独立院校承担本科及以上教育1, 而高等专科类院校承担专科教育, 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的范围是非常明确清晰的, 而目前许多独立院校也承办专科类教育, 造成了高等教育内部的功能错位现象存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逐步增加对外开放程度, 步入国际化发展轨道, 高职院校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当然, 高职院校可以在实现部分功能优势增强, 不一定要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它可以选择增大一部分功能来服务部分利益诉求群体, 根据自己的优势特色来增强核心竞争力, 同时可以有效利用资源, 避免将资源浪费在弱势学科建设上。高职院校可以突出自己在职业院校中不可替代角色和功能优势, 设置精品特色专业课程, 从而形成其他院校无法与之对比的核心竞争力, 占据市场经济中的有力地位,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及功能。

当然, 在复杂的竞争时代, 高职类院校要实现功能改革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首先, 应该建立什么标准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才能强化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高职类院校在此类功能强化中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测评体系的过程还有待完善;其次, 如果计划对高职类院校进行分类管理, 增大高职院校内部和高职类院校之间专业设置的差异性, 那么该如何对高职类院校进行有效的分类, 综合类的职业院校是否通过裁减院系设置就可以达到优势专业课程的建设目标, 显然, 要实现对高职类院校的功能改革与完善是需要解决很多困难的;最后, 伯顿・克拉克 (Burton Clark) 教授在《高等教育新论》中指出大学组织是一种松散系统, 而这种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功能变革的迟缓, 导致了大学组织结构系统在适应社会变革方面具有较差的灵敏性。

三、对高职类院校实施功能改革的策略性建议

一是推动以经济市场为中心的大学功能改革。高职类院校要根据目标利益群体的市场需要, 调整内部资源配置, 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动态性特征的存在, 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竞争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资源储备量来设置组织功能调整的自由度;二是建立以自主变革为主、政府力量介入为辅的高职院校功能改革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对高职类院校参与的国家重大应用类科研项目、基础学科建设依据层次划拨标准提供经费支持, 在大学组织机构的决策方面, 增加二级学院、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力度, 让他们成为发挥职业院校特色教育和功能改革的主力军。

摘要: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 高职类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人们对职业院校里是否能学到专业的职业技能和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依旧持有怀疑态度,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技术差异化需求, 高职类院校就要突出资源优势并使其得到最佳有效的发挥, 找到核心功能和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 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实施功能改革并促使高职院校实现高效分类管理和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组织结构调整,功能改革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号) [Z].1998-08-29.

现实企业薪酬制度分析 篇9

关键词:薪酬,工资单,评价,完善

一、有关薪酬的基本知识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薪酬激励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 科学合理的企业薪酬制度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行为和绩效可以产生正面的影响。

(一) 对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的要求

1. 公平性要求。

包含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和个人公平性三方面的内容。外部公平性指同一行业或同一地区或同等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务的薪酬应该基本相同;内部公平性指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获薪酬应正比于各自的贡献;个人公平性主要涉及同一企业中相同岗位的人所获薪酬的比较。

2. 竞争性要求。

是指在社会上和人才市场上, 企业的薪酬标准要有吸引力, 要能够留得住人才, 要能够制约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战略。

3. 激励性要求。

这是要在内部各类、各级职务的薪酬水平上, 适当拉开差距, 真正体现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需要注意的是报酬要与员工的努力和执行能力相结合、与风险权责相当、与所创造的价值对应、与个人绩效挂钩。

4. 经济性要求。

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 一方面可提高竞争性和激励性, 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劳动力成本, 从而最终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因此, 企业薪酬水平不能不受经济性的影响。但是, 企业在考察人力成本时, 不能只看薪酬水平的高低, 还要看员工的绩效水平。事实上, 员工绩效水平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往往大于对成本因素的影响。

二、对现实企业薪酬制度的分析与评价

1.总体上讲, 这是一种职位薪酬体系, 并且在同一职位上又基于不同作业内容设定不同的标准, 这样设置起到了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引致了员工的升迁积极性;同一职位等级上的不同岗位流动起来比较容易, 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工作兴趣和丰富员工的工作技能;

2.这一体系包含的基本薪酬、可变薪酬和福利薪酬三大模块, 结构上较为合理;

3.有专门的“人本关怀”条目, 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提高其忠诚度;

4.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双重约束和激励机制:不配合加班处罚, 配合加班奖励;

5.简单根据工位的重要性, 而不是工作内容的复杂程度和体力消耗量确定岗位工资标准, 影响了岗位的公平性;

6.奖励/惩罚工资化。对于员工提出合理建议或取得突出绩效的奖励和对员工违规操作或违反厂纪行为的处罚并不立即兑现, 而是在每月定期与工资一起支付。这就影响了激励的效果, 弱化了薪酬对于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的作用;

7.奖励平均化。完全根据部门整体的业绩确定每个月度的生产奖金额度, 从而导致了同一工资等级上的“奖金人人有, 人人都一样”的局面;

8.没能有效利用“岗位适于流动”这一特性, 一方面不能满足员工从事享有“技能多样性”和“任务重要性”特征工作的内在报酬需求, 从而导致提供给员工的内在报酬不足, 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不同工序段上的员工在工资收入上“富者恒富, 穷者益穷”局面的出现。

三、对完善该薪酬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 强调奖励/惩罚的及时兑现, 避免奖励/惩罚工资化。

对员工的奖励或惩罚, 其目的是以货币支付的形式对员工的好的行为做出正面的激励和对员工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进行负面的强化, 只有这种货币支付的及时兑现才能使奖励/惩罚的效果最大化;

(二) 奖励条目中奖励额度的设置要符合员工的心理预

期, 如果认为某项奖励无关紧要, 那么废除这一条目也比远低于员工心理预期的额度来维持这一奖励条目的效果明显。像其中的“加班补贴”一项, 该公司的奖励额度是每加班一次奖励1元, 显然这一数目是远低于员工的心理预期的, 甚至还会使员工产生“加班对企业并不重要”的认识;

(三) 采取两项措施增强岗位工资的公平性。

一是在确定岗位工资额度时把工作内容的复杂程度和体力消耗量与工位的重要性同样作为重要的因素予以考虑;二是使员工在不同岗位间的流动常态化, 消除同一职位等级上员工的收入“两极分化”现象;

(四) 实行“双浮动”的员工生产奖金评定制度, 避免贡献不同的人在奖金发放上的“大一统”现象。

对于生产奖金发放的数额, 一方面要根据部门的绩效在月与月之间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员工的绩效水平和贡献大小在员工与员工之间拉开差距。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系统, 都与整个企业的文化、战略、经营策略、组织结构及员工个人的需求和预期紧密相关。正如该企业薪酬体制和标准的设定, 绝不仅仅是根据生产业绩或经营收益来确定员工报酬的简单行为, 而是考虑了整个市场、行业、组织部门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流程, 这就强调了在制定或修改任何一项人事制度、规则和标准时严谨性和全面性的重要程度。

参考文献

[1]陈维政, 余凯成, 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0.

[2]王艳娟, 梁宪伟.现代薪酬管理发展新趋势[J].企业界, 2010, 8.

[3]李冰, 李维刚.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9.

会计报表真实性分析 篇10

一、会计报表真实性的内涵

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它既要求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 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又要求会计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 以核实其是否正确。我国重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企业会计准则》提出了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 包括真实性 (客观性) 、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和明晰性, 并将真实性置于相关性之前, 作为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特征。

二、会计报表真实性的分析方法

1. 会计报表项目间勾稽关系分析。

通过分析会计报表项目间勾稽关系是否恰当来辨别会计报表的真伪, 是投资者鉴别会计报表真实性的主要方法。 (1) 会计报表项目之间基本勾稽关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分别与其附表、附注、补充资料等相互勾稽关系是否恰当, 以及相关信息在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其补充资料中的披露是否充分。 (2) 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间勾稽关系。根据资产负债表中长期投资, 复核、匡算利润表中“投资收益”的合理性;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项目期末与期初的差额, 与固定资产平均原始价值比较, 匡算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与企业往年以及行业平均水平比较, 复核折旧费用计提的总体合理性;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平均余额以及借款利息率, 复核、匡算利润表中“财务费用”的合理性; (合并)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与 (合并) 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数据勾稽关系是否恰当。 (3) 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间勾稽关系。关注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项目期末与期初差额, 与现金流量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勾稽关系是否合理。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的增加 (减少) , 一般对应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或流出量的减少 (增加) ;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增加或减少, 一般对应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的增加或减少;根据资产负债表中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项目的增减变动金额, 复核现金流量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合理性等。 (4)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关项目的勾稽关系。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 (1+17%) +预收账款增加额-应收账款增加额-应收票据增加额;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 (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存货增加额) × (1+17%) +预付账款增加额-应付账款增加额-应付票据增加额;支付的各项税费≈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发生额+管理费用中税金发生额-应交税金增加值-其他应交款增加值;本期实际解缴的增值税≈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存货的增加) ×17%。 (5) 分析税金与利润、收入之间关系。流转税和所得税是企业的基本税种, 一般, 流转税占收入比例应相对稳定, 且同业之间不会存在太大差异。如公司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突然下降, 或者显著低于同业水平, 则公司虚增收入或者偷漏税款的风险加大。由于会计和税法在目标、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两者对收入、费用、资产、负债等的确认时间和范围也不尽相同, 因而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但是, 如果账面税率 (利润表中“所得税”与“利润总额”之比) 显著小于法定税率, 则说明大部分税前会计利润在税法中不能确认为应税所得, 这种显著差异无疑折射出公司存有虚假利润或偷逃税款之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 若企业年度内发生了购并、债务重组、对外投资或收回存货 (应收账款) 以及非货币性交易等特殊业务时, 应集合会计报表附注相关内容将此类业务的影响扣除, 否则上述勾稽关系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会计报表财务比率分析。

投资者在分析财务报表时, 可以将企业相关财务比率作纵向以及横向的比较, 以期发现重大的或异常的波动来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可靠。如将本期的财务比率与前期、计划或预算的数据比较, 以及将其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行业平均水平比较等。

3. 会计调整分析。

(1) “追溯调整法”与“利润操纵”为了便于分析会计“追溯调整法”是否涉嫌公司“利润操纵”, 笔者将“追溯调整法”的账务处理分为调减和调增期初留存收益两种类型。第一, 调减期初留存收益。此种会计处理一般为借记“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递延税款”等, 贷记“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等。第二, 调增期初留存收益。如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的追溯调整, 其会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 (损益调整) ”等, 贷记“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递延税款”等。对于调减期初留存收益的做法, 如果数额非常“巨大”或性质非常“重要”而导致原会计报表严重失真的情形, 应引起关注。 (2) 滥用会计估计进行“巨额冲销”一些公司往往利用会计制度 (准则) 变化、高管及控股股东更换、公司重组、经营困境等作为契机, 滥用会计估计以及谨慎原则进行巨额冲销。巨额冲销蕴涵的可能信号包括:上市公司以前年度报告的利润严重不实, 由此形成的“资产泡沫”或“隐性负债”使高管人员不堪重负。为了释放风险, 减轻负担, 高管人员不惜诉诸于巨额冲销, 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确认或有损失等形式, 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清洗”和“消毒”。为了摆脱股票交易要被“披星戴帽”甚至有被证券交易所摘牌的风险, 上市公司往往选择“会计调整”, 玩弄会计“数字游戏”。

4. 资产及盈利质量分析。

投资人对企业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质量分析应着重关注几点:存货占流动资产、总资产的比例与往年相比是否大幅增长或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占流动资产、总资产的比例是否过高;是否存在委托理财、抵押担保等潜在损失;是否存在关联方长期占用巨额资金情况等。对利润表盈利质量分析应重点关注:经常项目或核心收益 (主营业务利润) 占利润总额的比例, 分析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主营业务收入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以及“净利润”与“现金净流量”的同步程度, 分析企业的收入以及盈利的现金保障程度;关联交易作价是否公允及其对利润总额的贡献程度, 分析企业市场环境下生存以及发展能力等。

现实性分析 篇11

投资要点:

1、虚拟现实爆发在即。影视产业将迎风口。

2、国内巨头纷纷布局,商业变现逐渐清晰。

虚拟现实爆发在即,影视产业将迎风口:我们认为虚拟现实产业在2016年上半年随着Oculus、HTCVive以及Play-StationVR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设备正式发货将获得产值爆发式增长机遇,与海外以VR游戏为主的娱乐内容市场发展路径不同,我们认为国内市场由于受到高性能硬件进入门槛以及VR游戏研发技术水平的限制,VR影视产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根据行业研究及我们测算,国内消费层面VR影视产业在2017年将达到数十亿元产值规模。

国内巨头纷纷布局,商业变现逐渐清晰:国内优酷土豆、百度视频、爱奇艺、酷6等视频网站都已开始布局VR视频产业,而独立第三方制作机构兰亭数字也已开发完成国内首部VR体验短片。在当前VR硬件设备渗透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在1-2年内中国VR影视产业将通过体验片源销售、赛事演出直播、VR旅游推广等多方面进行商业化变现。这其中有望最先获益的是与硬件厂商合作提供体验片源的制作商以及通过与线下旅游景区、房产商、新闻出版机构等合作具盈利确定性的专业视频制作商:而在中长期,我们看好具有横向和纵向整合能力,凭借技术或渠道的独家优势构建硬件+娱乐内容VR生态的平台型公司。

我们看好在虚拟现实产业通过线下体验形式推广而具备早期盈利确定性的相关标的以及有望以VR娱乐内容和VR影视为突破口实现商业变现的相关标的。建议关注东方网络、恺英网络、顺网科技、岭南园林以及棕榈园林。

海上风电:多因素推动产业快速增长

投资要点:

1、能源局政策规划提速。

2、成本下行、地方政策及电价上调等利好催化。

国家能源局2014年规划了总容量10.5GW的44个海上风电项目,截至2015年底,我国纳入建设方案的项目建成投产仅1GW,完成情况大幅低于规划进度。《国家能源局关于海上风电项目进展有关情况的通报》要求加强对海上风电建设的重视,地方政策配套、简化审批流程、配套电网建设、落实投资责任主体意识、加强信息报送等六方面提出了建议与要求,落实推动海上风电加速发展。

前期列入规划的项目若未在两年内核准需要重新申报,我们认为16、17年将是海上风电的加速核准建设期。我们认为三方面因素会推动海上风电的顺利发展:成本下降、地方配套政策、以及全国性的电价上调。能源部在15年7月的《通报》中强调鼓励地方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全国电价基础上额外补贴,我们看好其在海上风电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目前海上风电电价为0.85元(近海)与0.75元(潮间带),实行范围为17年(不含17年)之前投运的项目,全国性电价有望在17年进行上调,进一步刺激海上风电项目投资。

利好海缆企业,重点推荐中天科技。我们认为海上风电建设受益弹性最大的是海缆企业,中天科技是全国海缆制造领域龙头,目前在全国海电缆市场占有率达到40%左右,假设公司未来在江浙地区的市占率保持在50%,以100MW风电项目海缆需求1.5-2亿元估算,公司保守潜在海上风电市场空间达到30-40亿元,而公司15年海缆收入中来自海上风电市场约3-4亿,增长空间巨大。

农业:估值合理·攻守兼备

投资要点:

1、农产品价格指数大幅上涨。

2、农业股估值不高。

当前农产品价格指数大幅上涨,农业股“退可守”的特点已初露头角。2016年2月以来农产品价格指数大幅上涨,截止3月1日,农业板块较年初下跌20.71%,跑赢大盘2.06%,尽管相比于以往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时农业股的行情,目前的表现略显无力,但这不失为一个板块反转的信号。

纵向比较来看,目前农业股并不贵。以全部A??股为参照物,纵向对比农业股的市盈率。数据显示,在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多的年份,农业股不仅估值水平较高,更重要的是这种高估值水平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农业股投资、投机的机会均兼备。相比于历史情况,目前农业股并不算贵,安全边际相对较高,合理的估值水平还未达到。

不排除今年农业股有复制2008年行情的可能。原因如下:1)受大盘重挫的原因,目前农业股相对于上证综指的超额收益相比于以往历史情况还处于低位:2)相比于以往,农业股现在不贵:3)通胀预期、A股悲观预期、部分农业子板块盈利预期,三种预期会持续加大投资者对农业股的关注度,吸引投资者进行调仓:4)农业股在年初以来的优异表现会让投资者更加具有信心,并逐步坚定加仓农业板块的决心。

两条择股主线。其一,价格主线,重点关注禽养殖、畜养殖以及原糖三个子板块。核心标的圣农发展、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及南宁糖业。其二,选择基本面良好,盈利有增长,估值不贵的个股配置,比如中牧股份、海大集团、登海种业、普莱柯。

碳纤维:技术革命助行业摆脱困境

投资要点:

1、全球万亿市场。中国空间巨大。

2、技术变革助国内碳纤维企业摆脱困境。

全球超万亿市场空间,中国增长空间巨大。根据测算,未来十年碳纤维材料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0%,到2020年,全球碳纤维的需求量将达到15.7万吨,而整个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3万亿人民币。中国2014年消费碳纤维1.5万吨左右,其中超过80%依赖于进口,在进口替代方面就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在市场规模的增长方面,国外已经成熟运用的航空航天和工业领域将成为未来中国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

行业的命脉:抓住一头一尾。纵观整个碳纤维产业链,头和尾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即碳丝的生产和CFRP材料的开发。放眼世界,日本抓住了头,东丽等企业生产的碳纤维做到了性能的尖端:而欧美的企业则抓住了尾,波音、空客对于碳纤维复材的大量使用依赖于欧美企业对于复合材料铺叠和成型工艺的不断钻研。中国的企业盈利最好的却恰恰是中间的编织环节。

中国的突围:一体化产业链和专攻终端应用。目前国内原丝和碳丝生产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对于碳纤维生产厂家来说,首要任务是开发T700、T800级的碳纤维,摆脱目前T300惨烈价格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布局从原丝生产到CFRP的一体化生产。对于新进入行业的企业来说,以开发特定应用领域的产品作为切入点,直接同行业内的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可以更好的进行资源整合和利用,在产品研发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推荐企业上市公司方面建议重点关注一体化龙头企业江苏恒神(新三板)、布局汽车应用的康得新和金发科技。

会计信息真实性博弈分析 篇12

一、博弈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失真

“囚徒困境”博弈是博弈论最为经典的案例。笔者引入这一模型是为了解释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囚徒困境”是指两个犯罪嫌疑人囚徒A与囚徒B因犯非法持有枪械罪被逮捕。检察官怀疑他们可能犯有一级谋杀罪, 检察官将他们分别关在两间牢房里进行审讯。检察官分别告知囚徒A、B, 如果A (B) 坦白了而B (A) 不坦白, 那么A (B) 将会被无罪释放, B (A) 将会因一级谋杀罪被判死刑;如果B (A) 坦白了而A (B) 不坦白, B (A) 将会被无罪释放, 而ALB将会因一级谋杀罪被判死刑;如果A、B都坦白, 则都将会被轻判。但实际上, 两个犯罪嫌疑人都清楚, 如果两个人都坦白, 却会因涉及更多的罪案而都被判无期。而两人都不坦白, 只能按非法持有枪械罪被分别判一年。囚徒A与B的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 对囚徒A来说, 无论囚徒B坦白与否, 囚徒A的最优策略都是坦白, 即坦白是囚徒A的占优策略, 同理, 对囚徒B来说, 坦白也是占优策略。因此, 博弈结果 (坦白, 坦白) 是纳什均衡。有趣的一点是, 无论对这两个囚徒总体来讲, 还是对他们个人来讲, 最佳的结果都不是同时坦白得到 (无期, 无期) , 而是都不坦白所得到的 (一年, 一年) , 即此纳什均衡并未达到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 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 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 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

(一) 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博弈

如果将“囚徒困境”案例模型中“释放, 一年, 无期, 死刑”换成数字“10、8、4、2”, 参与者由囚徒A、囚徒B换成企业A、企业B, “囚徒困境”案例模型稍作变动, 就转化成了“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博弈模型。从表2可见, 若企业A、B都不造假, 则分别得益为8;若一方造假, 得益为10, 另一方为2;若双方都造假, 则分别得益为4。

博弈模型中两个企业作为理性个体, 理性参与者不会选择劣策略, 若A选择会计信息造假, B比较4>2, 选择会计信息造假;若A选择会计信息不造假, B比较10>8, 仍会选择会计信息造假。即不论企业A作何选择, 企业B都会选择会计信息造假。同理, 不论企业B作何选择, 企业A都会选择会计信息造假。 (造假, 造假) 是本策略的纳什均衡。这符合现实中存在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的实际情况。但经过分析可发现企业是否选择会计信息造假, 取决于造假形成的收益是否大于付出的成本。即表2博弈矩阵中因为会计信息造假收益大于不造假收益10>8>4>2, 企业才会选择会计信息造假。现实中企业之所以选择会计信息造假是因为会计行为约束条件过松, 企业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很少被发现, 或即使被发现也很少受到应有的惩处。因此, 恶性循环, 企业之间博弈最佳策略是会计信息造假, 不造假反倒成了次优策略。

如果改变假定条件, 提高造假成本4, 则本策略可以描述为表3所示的博弈矩阵:从表3可见, 若企业A、B都不造假, 则分别得益为8;若一方造假, 得益为2, 另一方为6;若双方都造假, 则分别得益为0。

分析表中数据, 不难发现, 会计信息不造假带来的收益大于会计信息造假, 则作为理性个体, 不论企业A作何选择, 企业B都会选择不造假。 (不造假, 不造假) 是本策略的纳什均衡。可见同一事项因假定条件的变化, 选择是不同的。如果增加了造假成本, 就改变了企业的得益, 影响了企业的策略选择。企业的策略选择 (不造假, 不造假) 这一新的那什均衡符合理性个体和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也就是此次博弈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如果假定企业经营是持续的, 博弈不是一次性的, 在将来要永远进行下去, 那么只需比较策略当前收益和未来收益的现值。若当前收益>未来收益的现值, 造假是有利的;如果当前≤未来收益的现值, 造假没有好处。由此可见, 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会计造假的打击力度太小, 约束机制上的缺陷是造成我国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低效的主要原因, 而长期的、持续不断地完善各种约束机制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二) 经营者与会计人员的博弈

进一步, 可分析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造假问题上是否会行使监督职能。如果单位财务管理者中, 经营者出于避税等利益驱使, 会要求会计信息造假, 此时会计人员面临监督、不监督两个策略选择。则本策略可以描述为表4所示博弈矩阵。

假定经营者会计信息不造假没有额外收益, 经营者造假会有额外收益M, 但面临会计人员监督需支付被发现的损失L, 要求会计人员不监督需支付好处费P;会计人员监督与不监督都有工资收益S, 监督需付出成本C, 若企业造假, 会计人员监督有可能面临打击报复, 假定成本T, 不监督会收获给会计人员的好处费P。这个博弈是基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假设条件, 以此来推定该策略的纳什均衡。若经营者会计信息造假, 会计人员比较S-C-T和S+P, 作为理性个体, 会计人员会选择不监督;若经营者不造假会计人员比较S-C和S, 仍会选择不监督。利用博弈论来推理分析后, 发现会计人员选择“不监督”的可能性很大。这与现实情况非常接近, 现实情况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关系、薪酬、绩效评价、职位晋级均受制于经营者, 经营者违规, 会计人员真正履行监督职能的可能性较小。由此不难发现, 会计委派制尽管看似完美, 实际存在先天不足。笔者认为, 将会计从企业中“独立”出来, 表面来看增加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实际上由于客观限制, 不但无法彻底根除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反而因为被委派的会计人员的参与, 从而将原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双方博弈发展成所有者、经营者、被委派的会计人员三方间的博弈。由于各自立场不同, 利益不同, 会造成多个追求自身利益的独立决策者, 策略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就变得更加复杂。博弈的最终结果离设置会计委派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

通过以上博弈矩阵模型可知, 企业在会计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存在造假偏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职能受制于经营者, 常会偏离客观公正。为了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 完善《会计法》, 从法律上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进行堵截

《会计法》是调整会计行为的基本法, 其主旨是指导会计工作, 防止会计秩序混乱, 遏制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法》的完善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 应明确界定虚假会计信息含义、内容、划分标准, 明确规定区分故意和过失的判断标准。其次, 应明确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主体, 加强会计人员自身的监督责任。最后, 改革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构成, 将民事赔偿责任写入法律。我国法律规范过于依赖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 对民事诉讼手段重视不够, 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主要体现了惩罚, 而民事责任主要体现了补偿, 更重要的是, 民事责任可形成一种利益机制以鼓励广大投资者参与监控, 既转移了政府的监管成本又提高了投资者自觉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不同的法律责任体现了不同的法律意图, 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的威慑效果, 民事责任的空缺使会计信息失真责任主体的违法成本大大降低, 不利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这种局面亟待改进。

(二) 完善单位内部制度建设, 健全会计约束机制

近年来, 我国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一系列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 这对于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奠定了制度基础。企事业单位不妨借此契机, 狠抓单位内部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会计约束机制。一是充分认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性,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目前, 各单位都有一些财务制度规定, 但还不够健全。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 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 制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要保证一个组织的正常运作和有序发展, 应当首先从建章立制入手, 不断完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这是从人治到法治, 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的必然。二是切实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工作流程, 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首先要对关键岗位进行合理设置, 切实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清晰。既确保财务工作“不相容职务分离”, 又要重点工作的相互配合协作。进一步量化岗位工作内容、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 逐步形成定期轮岗、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常态机制。轮岗可激发财务人员对会计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研究, 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 优化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因规模较小确实无法轮岗的可采取专项审计等其他控制措施。其次,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从责任上应规定公司管理当局, 包括董事会和公司最高领导人应对内部控制制度负责, 并在其年度报告中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作出保证,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 包括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评价依据、程序、监督及其有效性等。三是进一步完善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 规范财务收支, 抓好会计基础工作。针对会计人员技术程度不够所造成的会计信息非故意失真, 只需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建设就可以避免。

(三) 规范会计委派制, 保持会计人员的客观、独立

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 看似完美的会计委派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其实施效果也不尽人意, 委派的会计人员与被委派单位之间可能结成联盟, 合作造假。可见会计工作或会计委派制成败的关键是如何保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由于会计委派制并非完美无缺, 仍存在不足, 是“非帕累托改进”博弈的结果, 因此应该采取对策, 改善不足, 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一是注重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 提高其道德法律意识和加强业务培训学习,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 业务能力, 充分调动财会人员学习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面系统地掌握财会业务知识, 增强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建立诚信机制, 加强处罚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 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老一辈“山西票号”有“一日为贼, 株连三代”不得进入票号为生的严厉惩罚机制, 会计界要秉承这种客观、独立、公正、透明的原则, 坚持“不做假账”, 树立诚信口碑。此外, 会计委派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搞“一刀切”。要有配套的评价来奖励先进, 吸引广大财会人员增强诚实披露会计信息的主观能动性, 力争把高质量的会计工作变成单位的一项无形资产。

(四) 加强内外部监督, 提高造假成本

增加造假成本可以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内外部审计监督、强化社会失信惩戒机制, 无疑可以增加造假成本, 有效遏制企业造假意愿, 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一是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并理顺内部审计部门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部门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 它代表企业董事会或管理当局对会计部门和人员进行审计, 但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能够有效地开展内审工作, 审计委员会应发挥积极作用, 内部审计应同时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 或者直接向企业的所有者负责并报告。发现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由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企业所有者或者董事会报告, 可以增强内部审计的威慑力, 加大会计部门和人员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 使其不敢超脱于企业所有者之外“为所欲为”。二是加强企业外部审计监督。目前,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既要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监督, 又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监督。在做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外部审计监督。独立客观公正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够及时监督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企业应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事项做出单独要求, 对审计的频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聘请、费用、报告等进行明确, 规范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责任和要求, 并监督其工作质量。三是强化社会失信惩戒机制。首先, 应在全社会弘扬“诚信光荣, 失信可耻”的社会诚信理念, 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骗取税收优惠、银行贷款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反面典型事例进行批评和处罚, 净化社会信用环境。其次, 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 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加大对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戒力度, 加大违法成本, 降低直至消除会计造假意愿。第三, 加强对报表使用者、投资者的教育力度, 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虚假会计信息的甄别能力, 让虚假会计信息没有生存余地。第四,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将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失信行为纳入企业诚信数据库, 让其在银行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受到影响, 提高提供虚假信息的违法成本, 遏制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动性。只有各方合力, 才能使得博弈达成的纳什均衡成为最佳策略, 实现帕累托最优。

参考文献

[1]谌波:《从博弈分析角度探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4期。

[2]杨洋:《我国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博弈分析》, 沈阳工业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上一篇:网络故障排查下一篇: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