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意识

2024-09-11

幼儿意识(精选12篇)

幼儿意识 篇1

我国幼儿公民意识培养的现状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文明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应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即从幼儿期到成年后的教育。

我国在最近十来年才开始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在这之前,由于公民意识教育和提升的基础工作薄弱,导致了我国公民意识的缺乏和滞后,主要表现在公民的集体主义思想和权利义务观较差,权利义务的协调性较差;具体表现在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缺乏遵纪守法意识、破坏环境的现象日益增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隐患和不良影响。对幼儿的教育,也过多重视智力开发、艺术教育、创造能力的培养等,却疏忽了对幼儿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幼儿公民意识的培养内容

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幼儿进行公民意识培养就显得极其重要。江泽民同志提出“加强小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整个社会都应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丰富多彩的“五小”实践行动为重点,促进幼儿园、家庭、社会的紧密结合,努力使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小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紧密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全国儿童中以“我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以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幼儿园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立面对生活时做胸怀宽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为主要内容,开展生动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

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即公德意识和环境生态意识。

第一,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底线。社会公德虽然是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但它却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一个国家公民的公德水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人的公德水平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作为现代国家的公民,应该具备良好的公德意识。

第二,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环境问题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透支了后代的自然财富。环境对人类贡献是有限的,不能把它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因此,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把人们的切身利益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自觉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中来。真正认识到,善待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公民有责任和义务保护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

幼儿公民意识的培养途径

幼儿公民意识教育的培养途径,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所以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从建设现代家庭文明做起,把好学校教育关,并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得到检查和提升,从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

(一)幼儿公民意识培养应以家庭教育为开端

家庭是公民意识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是公民意识形态的基础,其后的教育内容和效果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开展的。家庭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群体、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影响的深刻性,是其他各种因素无法比拟的。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言传身教。所以,首先父母就应该是合格的公民,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识。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公民素质,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好模仿是幼儿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父母在家庭中将自己的各种观念和行为习惯传导给幼儿,会使其形成好与坏、善与美等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判断与评价能力,并付诸实践。幼儿处于人生的基础阶段,在各方面的影响下,他们的公民意识逐步形成,但尚未达到成熟期,仍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改变。其次,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教育,幼儿自然而然地依附由亲情而产生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父母、从亲人那里体验爱抚之情,也在体验亲情过程中逐渐学习爱他人,推及爱家乡、爱祖国、爱世界。再次,家庭教育是结合家庭日常生活进行的教育。例如,父母教育幼儿懂得爱父母、关心亲人,父母下班回到家表示问候;亲人生病主动问候并照顾;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浪费东西、不乱花钱、不盲目攀比。父母也可以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教育因素,采取“遇事而诲”的形式,培养幼儿的公民意识。

(二)幼儿公民意识培养应以幼儿园教育为核心

国内外较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十分重视对幼儿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如在德、法等国强调对幼儿从小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从小培养幼儿作为公民对《宪法》的理解;要履行公民义务,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学会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在香港也十分重视公民教育,他们已形成了一个从婴幼儿至成年一体化的、较为完善的公民教育体系,从幼儿阶段就着重对幼儿进行公民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如从小班开始就学习请别人做事时用“请”、“谢谢”等用语,礼貌地提问,尊重别人的独特之处,养成聆听别人的习惯等。中班学习欣赏别人的作品,学习排队及轮候的礼仪等。大班学习进行群体活动时应注意的秩序和礼貌,学习珍惜公物等。②注重把公民教育渗透到其他教育内容中。外出郊游主题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保持郊外清洁和对郊外标志的学习。《观看表演》的主题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幼儿观看表演时应注意的事情,使幼儿从小就知道要做一个文明的观众和做文明观众的要素。

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要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让幼儿了解祖国简况,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国庆纪念日;讲文明、懂礼貌,衣着整洁,举止文明,注意仪表;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见人打招呼,离别说再见,用语亲切,不说脏话;学会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用餐礼让长辈,上车给老人让座,等等:诚实,不说谎话,做错了事情要承认,以真诚得到别人谅解;了解和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做妨碍他人工作和休息的事,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习惯;做小朋友的“好伙伴”,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善于广交朋友,喜欢和伙伴一起活动;心中有他人,有同情心,同伴有困难要主动帮忙,愿意与同伴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倾听、尊重、接纳别人意见,学会宽容理解;善于与他人合作等。

(三)幼儿公民意识培养应以社区教育为辅助

社区是幼儿每天生活的地方,它对幼儿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社区应配合好家庭、幼儿园,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幼儿的公民意识。例如,广泛发动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以“我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为幼儿建立“环保小队”、“绿色文明监督岗”、“助人小组”等,让其参与护绿护花、清扫卫生、尊老爱幼、扶贫助困等公益活动。提供机会,让其在幼儿园、电影院、公园、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参与管理,协助维持公共秩序等。还可以开展小公民成果交流活动,通过技能展示、手工制作、对话咨询、演讲朗诵、故事会、情景剧演出等多种形式,促使幼儿之间相互学习交流。

培养幼儿的公民意识,要建立健全的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目前在我国这种形势下,家庭和幼儿园的工作犹为重要,因为社区发展还不够完善,社区的很多活动可以缩小到由幼儿园组织进行。改变幼儿的公民意识教育现状,最重要的是改变全社会的普遍观念,从根本上加以重视。

幼儿意识 篇2

春瑕幼儿园 杜佳

新《纲要》社会教育目标中指出的:“要让幼儿能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使幼儿具有初步的责任感。”的原则,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这里教师就对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怎样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这是每一位大班幼儿家长都非常关心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责任意识是指在心理上具有努力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的意识或倾向性。对于即将入学的学前儿童来说,树立一定的责任意识,可以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在心理上将学习和自由玩耍分开。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一般说来,责任意识强的人工作的目标意识也较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实现预期目标。显而易见,幼儿完成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幼儿责任意识的强弱是受幼儿家庭环境影响的,家庭环境中家长的以身作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由于独生子女家庭中,成人的宠爱是加倍的,许多孩子自己可以去做的事,家长都包办代替了。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孩子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可以加强幼儿责任感,做事有时间观念,这些品质是保证幼儿将来学习做事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责任意识能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培养做事的坚持性。责任意识强的幼儿,目标明确,碰到困难努力克服,做事有始有终,学习中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工作中,我尝试给孩子简单的指令和任务。开始让孩子在自己的指令下完成简单的任务,接下来是多重指令,例如从“帮老师那一盒水彩笔”到“帮老师那一盒黄色的水彩笔”再到“帮老师给某某小朋友拿一盒黄色的水彩笔”,类似这样的指令。然后让孩子把任务带回家,让他们先和家长复述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再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这样的任务也是从简单到复杂。期间让孩子初步学习复述较长的故事给家长或小朋友听,最终希望有而达到口述作文或口述日记的习惯,继而培养幼儿的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初期的尝试证明,通常幼儿对任务的完成比较被动,都是由成人要求什么,自己做什么,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因此引导幼儿制定计划,规范自己的责任意识,能根据目标主动完成相关任务是大班幼儿责任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利用计划制定来训练幼儿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对幼儿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于是我根据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的一些情况,先和幼儿一起制定一些小的计划,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计划的逐步完成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慢慢的我发现孩子们的责任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孩子从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变得可以完成任务,有的孩子能够坚持完成任务,遇到困难不会放弃,并知道寻求成人的帮助,还有的孩子可以自己制定简单的任务来完成。

实践证明,孩子的责任意识时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的,因此我总结一下几点,作为培养幼儿责任意识的途径。

一、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是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以语言和物质奖励的形式表扬那些责任心强,履行职责认真、仔细,管理的较好的幼儿,这样既可以为其他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又增强这些幼儿的自信心,因此我们会及时沟通,适时评价,逐步强化幼儿完成任务的责任感。日常工作中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在家长面前表扬孩子在幼儿园进步了,什么地方很努力的时候,家长们通常很开心,而边上的孩子更开心,第二天的表现会更好。同样的道理,当家长在老师面前把孩子在家的糗事告诉老师,请老师做评判的时候,孩子总是恨不得钻到地洞里去,或者赶快逃走。由此可见,家园的及时沟通,适时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改正做事的反复性,强化幼儿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孩子都有上进心,尤其大班的孩子表现欲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应正确引导,恰当鼓励,让幼儿良好的表现欲望得以充分发挥,巩固已具有的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克服缺点,为自己,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成为培养其做事能力的强大支力。幼儿有些微进步,我就及时给予具体的表扬,投以赞许的目光。如我班田宇小朋友在班上经学帮助小朋友摆桌椅,在家能叠被子。我以常鼓励长,“你的被子叠得真好”,“你的桌椅摆得真整齐”,让她为自己所做的事是对的感到无比自豪。而如果他某些方面欠缺,我总是鼓励她继续努力。如我说“这次没做好,下次再试试”,“要是这样做,那么就更好子”。在我不断的鼓励下,他明白自己什么事情做的对,什么事还须往一定方向努力才行。可见,在老师不断的鼓励中孩子会逐渐增强成功意识感,并愿意去继续探索,学习新本领,为入小学养成良好的完成任务能力的习惯做好铺垫。

二、在自信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要让幼儿社会性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首先老师要尊敬、信任幼儿,充分培养、锻炼其能力,使之在自信中发展自身的基本能力。幼儿无论每学做一件事情,老师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行,特别对于大多数能力平平或发展稍落后的孩子来说,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少,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能力弱的孩子安排其能胜任的活动任务,让他们通过努获得成功,体验自己力量和成就,在成功的喜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例如我班有悦悦小朋友,父母离婚,她成了双亲手中的皮球,没有亲人关心的她在每次美工活动中,总显得无所适从,非常笨拙。如果我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就会让她感到自己无能,逐渐丧失自信。相反,我在她旁边进行了耐心指导,使她慢慢掌握了正确的技巧,我对她获得的点滴成功及时进行了评价,让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以后的每一次活动中她总能认真对待,从中,她不仅掌握了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而且增强了自信。所以老师只要善于利用种种机会帮助幼儿获得她这个年龄阶段能够掌握的各种能力,如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运动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使幼儿有了自信,感到自己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使会自然而然形成,这对他们走向相对独立的小学大有益处。

三、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不仅是针对幼儿,也是针对教师自身,教师应将自己放在和幼儿平等的位置。

例如,在照料自然角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起到一个榜样作用,用言行表率为幼儿塑造了模仿对象,同时教师的责任心、坚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无旁贷。父母应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榜样。我们要求家长不包办代替,急于求成,要以鼓励为主,逐渐提高要求。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如穿衣服、洗手绢时,应鼓励孩子大胆去做,独立完成,不粗暴地指责孩子做的不好、太慢,使孩子不断尝试,有信心去做,感到自己是能够完成任务的,从而建立起一份自信。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成功。让孩子在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们制造的氛围中生活,对孩子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篇3

一、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孩子们踏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作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规则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教师应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幼儿把规则落实到行为上。如每天孩子们排队时,往往乱作一团,整理队伍很是费劲,但当我们在孩子们排队的地方贴上圆点时,孩子们排起队来会变得很迅速。再如上下楼梯时,我们在楼梯的左右两侧贴上小脚丫,以此提示幼儿上下楼梯要靠右边行走。在楼梯的转角处贴上严禁拥挤图片,通过环境的暗示与提醒,孩子们会自觉遵守规则,改变了原来的拥挤、不靠右行的现象。规则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只有教师紧抓不懈,严格要求,长期以往孩子们会自觉遵守各项规则,逐步树立规则意识。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游戏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活动,是他们积累经验、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 如:角色游戏“娃娃家”中,有的孩子扮演爸爸、有的孩子扮演妈妈、有的孩子扮演奶奶,每种角色都有他们相应的行为规则。再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

三、 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是最好的教具。” 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在区角活动中,利用环境标志法,让孩子明白各种规则,如用玩具标志,每种玩具篮边都有与篮里玩具统一的图标,孩子们在整理玩具时不会放错。在阅读区,贴上安静图标,提示孩子们迅速安静。饮水机前设置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排队等候。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在午休区,看到小床边的鞋子置放标志,孩子们会自觉的将鞋子放在规定的地方。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等……根据需要,巧妙地设计图标、利用图标,这些无声地提醒,会让孩子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自觉遵守规则,同时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教育活动。幼儿园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让孩子们走出园门,在广泛接触社会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获得体验,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如组织大班的孩子参观社区卫生院、参观超市、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在超市购物、医院就诊、博物馆参观需遵守的规则,如排队等候、购物交费、不大声喧哗、先挂号再就诊等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在公共场所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使孩子们从小了解社会,学会独立、学会融入,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 篇4

一、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总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马不停蹄地探索未知、发掘真相,“停不下来”是他们最大的特点之一,活泼好动的他们总是容易接触到他们能力掌控范围之外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幼儿园中存在很多能够引起幼儿受伤的因素,如电、水池、小刀类工具等。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这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认知,对危险尚未形成概念,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危机意识,使得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容易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伤害。从表面上来看,幼儿群体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边人的安全意识和对他们的保护,但实际上,幼儿们是可以遵守一些简单的规则和要求的,尤其是二到三岁的孩子最容易接受大人的教育,大人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或者某件事情应该怎样做,他们就会听话地接受并记住,这就使得幼儿的安全教育具有一定可行性。幼儿就像春日里的花朵,可爱而美好,同时也容易受到伤害,幼儿园和家长在注意保护他们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更为重要,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才是解决他们安全问题的最根本方法。

二、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1.创设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因此,创造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具有必然的可行性。首先,幼儿天生具有对环境充满好奇的特点,他们喜欢探索环境、追求真相,幼儿园可充分利用宣传板、壁画、安全标志等进行宣传和教育,比如,在电源插座旁边贴上防止触电的图画、在热水旁边设置防烫伤的标志等。其次,教师作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和模仿者,应形成安全的行为习惯,在孩子们面前保持正确的言行,保证不做危险活动,防止孩子们模仿。在组织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标准做好安全措施,让危险物品远离孩子的活动场所,平时注意对孩子们安全的指导和关怀,让幼儿在教师的影响下像老师们一样重视自己的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安全知识,对自我保护产生一定认知。幼儿园可专门开设安全教育课堂,通过讲故事、教孩子们绘安全图画等方式按照他们的学习特点进行教育,进行拓展和提问,将问题引入到生活中去,引导其更好地认识到什么是安全,并形成预防危险的意识。与孩子交流是了解他们想法,从中发现他们认识不足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要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肯定和表扬幼儿正确的想法,对其不足之处予以指正和教育,帮助他们摒弃不足、发扬优点,比如,在课堂上讲故事讲到烫伤问题时,向他们提问“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热的,可能会烫伤自己?”引导他们思考“应该怎么做才能防止自己被烫伤?”“有没有人有过被烫到的经历?”通过这些提问引发孩子们思考,加深他们对安全的印象。此外,对于孩子们来说“警察叔叔”就像他们的超级英雄,他们对警察叔叔总是充满崇拜,幼儿园可以利用这一点邀请警察、消防员等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并辅之以情景模拟,如陌生人让自己带路怎么办?能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自己在家时有人敲门怎么办?发生火灾了怎么办?同时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适当予以表扬或者指正。要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在有趣好玩中学到安全知识。

3.培养幼儿安全行为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培养幼儿的安全行为习惯是幼儿安全教育的最高成就。在生活中,教师应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并予以指导和纠正,比如,鞋带要系紧、剪刀用完要放起来、热水杯不要放到桌子边缘、在布置有板凳和桌子的教室里不要追逐打闹、吃饭时不要大声说话和嬉笑吵闹等。

4.家长与幼儿园应形成教育合力。幼儿的生活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而且这两部分生活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家长和园方必须在安全教育上共同努力,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加强交流和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才能使幼儿安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幼儿园应经常开设家长会,设置“怎样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亲子教育专栏”等话题,教授家长科学的教育理念,与家长携手共同进行幼儿安全教育。

三、结语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幼儿园的一项基本职责,而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幼儿园应从创设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入手,加强对幼儿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幼儿教育应该由幼儿园与家长携手打造,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共同努力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焦杨,韩冰.浅谈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J].北方文学,2012(3).

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论文 篇5

摘要:在幼儿时期实施环保教育有许多方法和手段,文章认为,只有正确把握幼儿接受环保概念的心理尺度,并通过主题活动,营造与此心理相适应的自然环境让幼儿参与其中,只有两者同步发展,才能使幼儿环保教育取得明显的成果。首先,通过主题活动使幼儿亲身感受自然,逐步培养幼儿与自然的感情;在与自然建立了感情的基础上,才可以把爱护自然、保护绿色环境、理解环境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中,让幼儿逐步掌握最基本的环境常识和环保方法。最后,再把环保教育从小的主题活动推广到大的自然社会,把环保意识由刻意培养转换成习惯意识。本文论证过程严谨、逻辑清晰,事例来自教学一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环保意识 主题活动 幼儿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与身体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对自身生活的环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能对周围环境中的美与丑做出适度的评价。因此,幼教工作者有义务让他们如实地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通过教育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环保意识与习惯,使他们成为美好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直以身作则教育幼儿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生活观念,树立幼儿环保意识。

如何使幼儿从小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在众多教育方法和手段中,通过主题活动实施环保教育是培养幼儿树立环保意识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通过主题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自然,逐步培养幼儿与自然的感情,增强美化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如,在《种子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中,我特意在教室里为幼儿们开辟了一个自然角,利用废旧物品(如,奶粉罐、蛋糕盒等)播上植物的种子,采用分组的方法让幼儿比赛看谁照顾的小植物最早开花。结果,幼儿们兴趣大增,为了赢得比赛,每个人都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宝贝那样为自己的小植物浇水、晒太阳,而且,每天都会对比和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另外,因为是多人照顾小植物,时间一久,各个成员就照顾小植物还会产生意见分歧,如,在第2小组就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个幼儿说,中午太阳太晒了,小植物肯定象人一样很口渴,我们应该给它浇水,而另一个幼儿则说,我爷爷说了,中午太阳晒的时候不能浇水,不然花会死掉的,两个人为此还争执不下。还有一个小组的一个幼儿从自己的爷爷那里了解到,要想使植物早开花,除了浇水和晒太阳这些日常的管理外,还要给植物施肥,于是,他从家里带来化肥给他们组的小植物“补充营养”,但由于化肥的量施得过多,他们组的小植物第二天就死掉了,这个小组的成员们都伤心的哭了。从最初对植物的熟视无睹,到植物死了都会哭,可见幼儿们对植物真正地产生了感情,而最终获胜的那个小组的幼儿们更是因为自己照顾的小植物最早开花产生了极强了荣誉感。

照顾小植物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们与自然界的感情,同时也让他们掌握了许多关于植物的知识,学会了用绘画、口述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和求知的兴趣。

二、在与自然建立了感情的基础上,可以把爱护自然、保护绿色环境、理解环境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中,并通过主题活动使其对环保的广度和深度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1 、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懂得基本的生物和环境诸因素(水、土、温度、阳光等)的关系。

在学习《青蛙》后,我结合班上幼儿带来的小蝌蚪进行认识和爱护小动物的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图片和录像,幼儿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到青蛙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等,了解到青蛙以虫为食,在它的一生中,要捕食许多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不但不能杀青蛙、吃青蛙,而且还要很好地保护青蛙。吃青蛙和贩卖青蛙都是犯法的行为。从这以后,孩子们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注意保护青蛙,并能制止父母在菜市场买青蛙。再如,通过主题活动《树》,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树的外形特征、生活条件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加深幼儿对树的了解。类似活动还有《种子的秘密》、《绿色家园》等。

2、通过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幼儿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方法。

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的绿色家园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大家有实际的行动,幼教工作者有义务帮助幼儿从小掌握最基本的保护环境的正确方法,例如,最开始可以从教幼儿不践踏草地、不乱吐口香糖等最基本的方法入手,随后逐渐上升为教幼儿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如何回收等更高层次的环保方法。同时,也可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直观有趣、积极愉快的活动中主动接受教育。如,“比一比,谁最会利用废旧物——元宵节的灯笼制作比赛”、“为了美好的明天——师生环保运动会”、“学做地球小主人——环保游园会”、“我是环保小主人——绿色环保手工制作比赛”等等。这些渗透着环保教育内容的活动丝毫没有说教的痕迹,幼儿们在愉快、宽松的环境里既获得了知识,又接受了环保教育。而对那些幼儿们目前还无法参与的环保行动,老师们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幼儿亲身感受,可以通过参观、放幻灯、放录像等形式进行教育,如,引导幼儿去看一看工厂烟囱中冒出的滚滚浓烟、河流中发臭的污水、组织幼儿看保护森林、保护草地、绿化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等的幻灯、录像,使幼儿接受直观形象的生态环境教育。

三、通过主题活动和随机教育,使幼儿的环保行动由刻意培养变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如,在一次手工活动后,我发现满地的纸屑无人理睬,就抓住这一现象给幼儿们上一节有关的“纸”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们了解了纸的用途及造纸的原理,同时了解到浪费纸是一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在如何节约用纸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还设计了游戏《我和报纸一起玩》,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废纸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我们还特别设计了一个纸篓箱让幼儿将废纸都放进纸篓,统计比较一天里班级浪费的纸张数量。在这项让幼儿长期参与活动中,幼儿们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逐渐养成了珍惜资源的好习惯。

处处有教育,处处是环保,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对幼儿进不进行环保教育效果大为不同。如,我们班的丁照伦小朋友,现在的环保意识较以往有了明显增强,现在,他不但自己不乱扔果皮、浪费纸张,看到别人乱摘花草,还会加以劝阻。有一次,他妈妈送他去幼儿园,在大门口,他妈妈将他盛早饭的塑料袋随手扔在地上,丁照伦看见了赶紧跑回去拣了起来,并“教训”起了自己的妈妈,随后将塑料袋扔进了垃圾筒。试问,一个没有受过环保教育的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吗?在幼儿们日渐形成的环保习惯中,家长们也潜移默化地深受感染,在家里尽可能的减少用塑料制品,并会妥善处理塑料垃圾,养成了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人类生存的地球能否永葆绿色的青春,取决于今天幼儿们心灵绿意的深浅。知识就是力量,绿色的知识就是绿色的力量。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意识,共同维护我们绿色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史慧中《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钢要》(试行)

3、武志同《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中国环境出版社)

4、王梅《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

幼儿安全意识培养研究 篇6

[关键词]安全意识;健康发展;安全教育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安全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前提,但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弱,生活中,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可以说幼儿期是人生中最容易出现事故和危险的时期,所以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幼儿安全意识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幼儿生长发育不成熟,协调性不强

3—6岁儿童的身心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未成熟阶段,其大脑对身体动作的变化不能灵活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幼儿动作的灵敏性的协调性不强,往往动作不稳,例如幼儿在奔跑过程中遇到其他小朋友迎面往往会出现避让不及时的情况或是走路过程中跌倒或是不小心弄伤自己也是时有发生的情况。

2、幼儿园对孩子过度保护

幼儿安全问题一直是幼儿园教育重中之重。而现在很多幼儿园为了确保幼儿在园的安全,限制幼儿的很多活动,比如减少或取消大型的户外活动,减少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即使课间也禁止嬉戏打闹。为了追求幼儿身体上的安全,限制了幼儿感知觉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幼儿自信、独立性、自主性人格的形成。

3、幼儿安全知识缺乏,无法预见行为后果

幼儿缺乏生活体验,很多时候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例如小朋友一起玩跷跷板,其中一端的小朋友,会自己突然走开。而且幼儿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都非常感兴趣,活动欲望强烈,而幼儿由于安全知识的缺乏,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因此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4、家长在生活中过分溺爱

现在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家长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安全,担心孩子会摔倒、磕到,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总会听到家长说:“别跑,危险!”等,往往在孩子没有明白哪里危险的时候,就已经被家长强行制止了,家长对幼儿的保护近乎达到了神经质的程度。家长的过分溺爱无形中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这样势必让孩子对安全缺少认识。

二、幼儿安全自护教育的主要内容

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保护能力是幼儿园实施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幼儿应掌握的安全知识与技能,既包括对自然环境和主体感觉等方面变化(或异常情况)的感知与处理,也包括对社会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和危险处境的认识与应对。据此,提出如下安全自护的内容:1、知道自己的幼儿园名称、父母姓名、电话号码、住址,不能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出现问题时要主动告诉老师或是家人。2、上下楼梯过程中不打闹,学会靠右行走,不乱跑;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注意来往车辆;认识红、绿灯等交通安全标志。3、不能将异物放到耳朵、鼻子、口里。不接触危险物品,不去危险的地方。遇到危险时知道躲避与求救,不玩危险游戏,注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4、了解自己身体各部分结构、功能,掌握简单的保护方法,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和老师或是父母说,配合治疗。5、不在门边玩;不把手放在门缝、抽屉里;知道“安全门”的作用。6、教育幼儿不接触电插头、插座等,不在靠近电源的地方玩耍;知道高压电的标志,并远离它们。7、不能乱吃或乱喝没有生产标志的东西;睡前要洗脸、洗脚、漱口;不能含着东西睡觉等。8、发生火灾、烫伤、雷电、地震、洪水等意外事故时,对幼儿进行简单的自救训练,知道119、120、110等急救电话。

三、开展幼儿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安全意识。

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我们都知道幼儿由于年龄小,其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首先要让幼儿明确日常生活中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都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经过不断的强化才能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因此,教师除了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外,还要经常提醒督促和检查,时时利用适当的机会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促进幼儿安全意识的树立。

2、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渗透安全知识学习

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安全知识,有效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给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学活动《我认识的交通标志》出示交通标志,请幼儿说一说交通标志的外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其含义,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或是让幼儿观察教室内环境,寻找安全隐患。让幼儿说一说:有哪些东西可能会造成危险?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思考问题,掌握安全知识。

3、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安全意识

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游戏,我们可以把安全教育与游戏融合在一起,更多地与生活相接合,让幼儿在玩中逐渐形成一种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创设一系列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例如在音乐游戏《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活动中,让幼儿在看似游戏性质的表演中获得了最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让幼儿知道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从而有效强化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

4、通过模拟训练活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在安全意识培养中可以利用电视新闻或报纸中有关安全事故的报道,对孩子进行直观地教育,结合了活生生的画面,告诉孩子们不注意安全的结果有多严重,孩子的印象会很深刻。另外,在幼儿安全教育中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模拟训练活动让幼儿体验安全防护技能。通过活动让幼儿亲身经历整个过程,增加体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例如进行“火灾发生时的模拟训练”,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火对人们的帮助和害处,通过模拟逃生的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安全自救的方法和技能,使幼儿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的常识,学习保护自己,为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我们在关心、呵护幼儿的同时,应防患于未然,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是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范军英.如何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J].学周刊,2011(31).

[2]季红平.试论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題及对策[J].广西教育,2012(41).

幼儿意识 篇7

一、幼儿园大班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现状

笔者首先对当前大班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的方式主要是口头调查和观察法调查。口头调查的结果表明, 大班幼儿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从理论上来说他们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而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力量, 此外现代媒体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幼儿反应他们的环保认识来源之一就是电视中的动画片。而通过对学生的观察结果来看, 幼儿的环保行为与环保认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 一些认为环保重要的孩子恰恰有一些不环保的行为, 比如说他们会随手丢垃圾, 在吃饭的时候会将米粒弄掉在桌子上, 喝牛奶的时候会随手扔牛奶盒, 或者扔向垃圾桶但没有扔进的时候并没有捡起来重放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 大概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孩子认为他们随手丢垃圾是受父母的影响, 而孩子们举得最多的一个例子就是父母或爷爷奶奶接送他们上放学的时候, 会将纸巾或其它杂物随手乱扔。

这样的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大班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与巩固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 理论上的重要性与实际行为的脱节, 使得他们的环保意识遭受强烈的冲击。而形成这一脱节的原因, 固然有外界条件的影响, 其实也有幼儿内心认识的变化, 大班幼儿已经初步具有了思考能力 (这与中小班幼儿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 中小班的幼儿更多的是模仿) , 而他们观察到的周围环境中人的言行不一致, 会让他们原来接受的教育遭受挑战, 从而使得他们的环保认识有可能下滑。

二、环保意识的培养需要基于幼儿认知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以为大班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不能再走理论灌输的老路, 而应当基于他们的认知特点, 去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在研究过程中, 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与研究。

第一, 环保就在我们“身边”。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干净的世界, 因为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 都会为他们努力“营造”这样的一个世界, 比如说家长带幼儿出去几乎都是最好、最干净的场所, 而这在客观上让幼儿感知到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有所区别。因此, 笔者在环保意识研究的过程中, 给学生播放了用手机拍摄的菜市场上脏水横流、菜叶遍地的视频;再给学生播放网上的垃圾成山的图片, 孩子们都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通过这样的鲜明对比, 可以让幼儿们认识到, 如果不注重环保, 这个世界会有多么的脏。这种直接的感知对于孩子们来说, 所产生的印象极为深刻。

第二, “环境保护, 人人有责”的实践教育。在上述基础上, 向幼儿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呢?这个时候幼儿说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中“环境保护, 人人有责”成为不同观点的最好归纳。那么, 这一口号中的“人人”又是谁呢?包括我们自己吗?这个“责”又该如何担当呢?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和幼儿一起梳理每天的生活, 看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环保。孩子们当然是聪明的, 上放学路上、课间玩耍时、上下午课间餐时、午饭时, 都有注意的地方。于是, 每日园内外的一切活动就成为幼儿关注的重点, 不乱丢垃圾也成为孩子们之间互相提醒得最多的内容之一。更令人欣喜的是, 还有孩子提出不光不能乱丢垃圾, 还应当不能随便制造垃圾。这个孩子站在座位上跟别的孩子们说:一张纸在画画儿的时候要画满, 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张纸, 也就少了一张纸的垃圾。其他孩子都为他聪明的发现而鼓掌。而在笔者看来, 这正是环保意识生成的一个典型。

第三, 环保可以是用来“说”的。幼儿的力量是很大的, 有时他们的“说”也能产生环保的力量。在我们研究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 有幼儿家长利用接送孩子或家园互动时跟我们说:这些天孩子们真的很厉害呢!老是督促我们不要乱丢垃圾, 开车的时候不准我们吃口香糖, 在家里非要我们把垃圾装在袋子里并且要精准地投入垃圾桶……生活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幼儿的话对家长非常管用。这是因为现在的家长都知道言传身教的结果, 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只是在这样的一个由孩子提醒父母的过程中, 恰恰是幼儿环保意识, 唤醒了家长的环保意识。

以上三点努力的一个共同点, 就是没有脱离幼儿的认知基础, 而是基于幼儿的认知, 笔者以为这样的努力是有着坚实的基础的。

三、大班幼儿的环保意识需要行为保证

幼儿环保意识的有效形成一定是需要通过行为来保证的, 因为多年的幼儿教育让我们认识到, 包括环保意识在内的几乎所有意识的培养, 缺少了行为保证, 就容易流于形式, 就容易为幼儿所遗忘, 更容易在幼儿的心中生成一个错误的认识。其实关于这一点上面已经有所表述, 但单独列出来的原因也正在于本研究中确立的一个重点:行为保证环保意识的生成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研究表明, 环保意识从行为上来看, 要贯串幼儿生活的全部;从时间上来看, 至少必须有一个月的坚持;从生活共同体角度来看, 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同学的互相提醒;从幼儿自身来看, 需要不断地强化原有认识或生成新的认识。总之, 大班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 不能走灌输的老路, 不能走只顾新奇的歪路, 而应当基于幼儿现有的认识与自身的认知特点, 走意识培养与行为巩固的正路。

摘要:大班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是一个传统的话题, 对于今天的大班幼儿而言, 需要从幼儿认知特点的角度去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其中包括帮幼儿建立环保的直觉认识, 提供环保的实践情境, 并引导幼儿深入思考。而此又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认清研究对象的环保意识现状。通过行为巩固幼儿环保意识, 是本研究强调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大班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桂林, 谈幼儿日常生活中环保意识的渗透, 甘肃教育, 2015.2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篇8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娇生惯养, 稍不如意便发脾气, 摔东西, 耍赖, 使家长和教师都觉头疼。在幼儿园, 可能稍收敛些, 但还是有事无事发脾气。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如:发现饭菜不可口, 就赌气不吃;老师批评他, 他竟会爱理不理地转身就走。这些情况充分表明, 生活中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规则, 对幼儿进行约束。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能只靠一朝一夕, 更无整齐划一的手段, 关键在于要让幼儿懂得什么是规则, 使其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 并明了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为此, 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一、在游戏中, 让幼儿了解规则的意义

“规则”一词, 对于年幼的孩子很抽象, 所以我们绝不能进行简单的说教, 而要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 领会规则的含义。孩子的一日生活活动有很多形式, 而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乐于参与, 乐于思考, 乐于尝试。所以, 我决定从游戏入手, 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

我设计的游戏活动“抢椅子”, 玩法是6名幼儿随着音乐围着5把椅子转圈走, 当音乐停时, 幼儿找椅子坐下, 没有椅子的幼儿则被淘汰, 取走一把椅子, 游戏继续进行, 直至赛出最后一名坐到椅子的幼儿为获胜者。介绍玩法后, 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 我请出6名幼儿参加, 请其他幼儿仔细观看比赛, 发现问题可以叫暂停。比赛在紧张激烈的进行着, 这时, 有的幼儿发现问题了说:“老师, 景博他音乐还没停, 就坐下了, 他耍赖皮, 不算。”针对这些问题, 我请幼儿集体进行讨论, 最后总结出来几点: (1) 游戏中不能随便碰椅子, 拉椅子。 (2) 必须等到音乐停时才能坐, 不能抢。 (3) 必须一直要绕着椅子走, 不能停。我问:“我们刚才说的这些, 是不是玩游戏的人都必须遵守呢?”小朋友们都一致同意, 我趁热打铁的说:“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就是游戏规则, 只有遵守了游戏规则, 小朋友们才能玩得高兴, 游戏进行得才能公平公正。”

在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了规则的含义后, 我又组织了第二次游戏活动“小孩小孩真爱玩”。这一次, 我要求幼儿在玩的过程中, 自己寻找规则并讨论如何去遵守规则。如:师说:“小孩小孩真爱玩, 摸摸这儿, 摸摸那儿, 摸摸滑梯学着袋鼠跳回来。”我请小朋友说这其中要遵守哪些规则?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得很全面: (1) 要摸到滑梯才能往回跳。 (2) 要学小袋鼠跳回来, 不能跑。 (3) 小袋鼠跳时, 手要放到肚子前, 放在头上就不是小袋鼠了。我引导说:“如果有的小朋友不遵守规则怎么办?或是老师没有发现他犯规怎么办?”小朋友们沉默了一阵后, 张林瑞小朋友说:“老师, 我和我爸看乒乓球比赛时, 都有裁判, 我们也可以找一个人当裁判, 谁犯规了, 就把谁罚下来。”小朋友们都表示同意, 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游戏, 大部分幼儿都能遵守规则, 裁判也能履行职责, 能将犯规的小朋友请下来, 而且还会很认真地说:“老师, 你的要求是走, 他却跑过去了, 他犯规了。”我为小朋友的进步感到惊喜。我们又进行了其他的规则游戏, 孩子们不用我引导, 就能很快地发现其中的规则, 并且能遵守这些规则了。

二、请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 理解并遵守规则

要想让幼儿充分理解规则并物化为自己的具体行为, 就要使幼儿充分理解遵守规则的益处, 请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 则能使幼儿感受到规则的具体性、可操作性, 使幼儿乐于接受, 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觉地遵守。

如:在游戏“夹沙包”中我们请幼儿自己制定规则, 起初, 幼儿制定规则为:幼儿自由分组, 使用身体的任何部位夹沙包运到筐里, 先到者为胜。经过几次比赛后, 幼儿发现几个问题: (1) 在选择夹沙包的方式中, 有的选择用“胳膊夹”, 有的选择用“双脚夹”, 有的选择用“下巴夹”。比赛后, 幼儿发现用“胳膊夹”的速度最快, 各组因为夹沙包的方式不同, 所以最后的结果缺乏公平、公正。 (2) 在运沙包的过程中, 有的幼儿跑, 有的幼儿走, 这样也缺乏公平性。 (3) 沙包在夹运的过程中掉地算不算违反规则, 孩子们也有争议。根据发现的以上问题, 我组织幼儿进行又一次讨论, 这次, 孩子们讨论后制定出新的规则: (1) 每组6人, 统一规定用胳膊夹沙包, 沙包中途掉地或没投入筐内均为违规。 (2) 路上加入障碍物, 运送途中必须跳过障碍而不能碰触到障碍物。 (3) 在接力中, 前后两人必须拍手后才能继续。

我们不难看出, 这次的规则比上一次更具体, 更有操作性。我们根据这一规则进行游戏, 基本上达到公平、公正。幼儿对比赛结果比较满意, 但也有幼儿提出质疑, 并问我说:“张睿小朋友胖, 跑得慢, 这样影响我们组的成绩。”经过以上游戏,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已充分了解了规则的含义, 并乐于接受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三、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 让幼儿建立并自觉遵守规则

幼儿在游戏中建立了规则意识后, 我在生活中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我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和幼儿一起讨论、制定规则并要求他们自觉遵守。在实践中, 我发现幼儿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更乐于接受, 而且, 幼儿一旦接受了这些规则便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觉遵守, 再不需要老师更多的提醒。进行了规则教育后, 我们的孩子已能自觉地做好很多的事, 一个个变得又有礼貌、又懂事、又有责任感。

在教学活动中, 我将幼儿平时应遵守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作为重点, 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学习。这样不仅开阔了幼儿的知识面, 而且能让他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文明礼仪方面有所约束。如: (1) 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 (2) 请幼儿爱护环境, 争做环保小卫士。 (3) 在公共场所不喧哗、不打闹, 保持文明举止。 (4) 理解常见的标记符号, 感受规则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欢乐。

在活动区活动时, 我们和幼儿共同讨论并制定了以下规则: (1) 佩戴标志才能参与活动区的游戏。 (2) 按标记取放材料, 随用随取, 严格分类摆放。 (3) 自觉遵守各个活动区规则。 (4) 选用固定音乐作为结束。 (5) 游戏的标志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调整完善游戏规则, 这样, 不仅避免了幼儿之间的争执, 而且幼儿也能自愿的进入他所喜欢的区域活动。

四、通过家园合作, 请家长督促幼儿遵守规则

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 只靠学校是不行的, 幼儿作为一个社会人, 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此, 我们把每一个阶段的规则教育内容告知父母, 已求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协助, 家园共育, 幼儿的规则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探究 篇9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小环境, 要爱护地球, 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因此, 教师可在园内开辟自然角、种植园、饲养区、生态体验场、操作长廊……经常带幼儿参与其中, 这样他们可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中了解自然, 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熏陶他们“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之情。”

二、寓教于乐, 将教学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 加深幼儿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1. 寓环保教育于各科教学中。

环保教育是近年来才兴起的, 尚未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 为此, 教师可将它渗透在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如, 在科学活动中, 可结合“水”、“声音”等内容, 让幼儿懂得干净的水和安静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并教育幼儿不喝脏水, 不在公共场所和家中大声喧哗;在音乐活动中, 可教幼儿唱《爱护小树苗》等有关环保教育内容的歌曲, 引导幼儿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去做;在语言活动中, 可选择儿歌《花儿好看我不摘》等环保内容。

教师还要注意以专题环保教育为主, 将环保教育知识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种教学活动中。可以把环保教育作为一个中心点, 将环保知识从这一中心点向四周辐射, 将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教学和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 我们在大班开展“减少垃圾”的专题活动中, 开设了“废物从哪里来”、“废物多了会怎么样?”“动脑筋让废物变宝”等内容, 通过展览、绘画、利用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进行美工制作以及开展参观、谈话、小木偶表演、小实验、游戏等有趣的活动, 使幼儿了解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并懂得要管好垃圾、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 从自身感受中获得环保知识。

2. 寓环保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在游戏过程中, 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他们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满足的同时, 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因此, 环境保护教育要寓于各种游戏之中, 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受教育。如, 在角色游戏中, 教师可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 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 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 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 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幼儿园开展游戏需要大量的材料, 教师还可以与幼儿一起商讨, 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胶卷筒、纸板等废物, 制作游戏材料, 让幼儿懂得“废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三、围绕环境保护教育, 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都是传统的环境教育日。教师可设计“做一个小小鸟专家”的活动, 引导幼儿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或开展“护绿·爱绿”人人争做“绿色小天使”的行动;或开展“地球日”活动, 通过游戏、制作、参观、谈话、实验等形式, 对幼儿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教育, 使幼儿懂得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或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 使幼儿初步了解水有什么用, 干净的水是怎么流到我们家里的, 并组织幼儿参观一些污水的照片, 知道这些污水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同时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导之以行, 促进幼儿环保行为的养成。

四、家园结合共同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篇10

一、尊重幼儿个性发展, 以幼儿自身感受来制订生活和学习活动的规则

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 一天的生活中, 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 老师要利用这些环节的有利时机引导幼儿明确: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

首先, 要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受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 幼儿常常不能真正理解遵守规则给自己和大家带来的好处, 体会规则的重要。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在游戏、生活中得到发展的。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和模拟生活场景让幼儿感受到因无序混乱引起的不便, 感受有序活动带来的快乐, 在反复的体验中让幼儿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而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不断促进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内化。

其次, 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不要让规则成为教师约束幼儿的条条框框,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 让幼儿参与到班级规章、活动规则的制定中来。这样, 幼儿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 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主动性也会增强。

二、以图标策略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 帮助幼儿巩固并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 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处处都有规则。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 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缺乏足够认识, 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 这时教师不能一味批评, 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标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规则。可以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

三、以榜样示范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榜样的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决定了生动形象的榜样和范例比语言的抽象说教更能使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 老师在一日活动组织中不仅要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作用, 更要善于发现幼儿执行规则中好的榜样, 引导幼儿向他学习。

四、以各种有趣的游戏, 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差, 对规则记得快忘得也快, 难以长期坚持, 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幼儿参加来强化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 因为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 幼儿往往乐于较长时间地坚持活动, 自觉遵守活动规则, 有意识地排除干扰。同时, 老师还要在游戏活动中及时提醒幼儿坚持按规则办事。

五、以表扬、鼓励来强化幼儿执行规则, 使之形成习惯

表扬、鼓励是使幼儿掌握行为规则, 学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方法。在幼儿学习执行规则的过程中, 幼儿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幼儿会根据结果和情感体验的性质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带来益处和愉快体验的行为会增强, 带来坏处和消极体验的行为会减少甚至消失。教师要经常采用肯定的表情及口头表扬的方式及时肯定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 树立幼儿自我控制的自信心及成功感, 形成愉快的情感体验, 从而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鼓励强化幼儿执行规则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习惯。

六、家园共育, 形成家园合力,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常言道:“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 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家长是幼儿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积月累, 幼儿通过模仿学到的行为会不断强化巩固。这就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言行一致、遵守社会规则。因此, 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 让家长懂得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掌握方法, 家园一致,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能完成并见效的, 它需要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 需要我们有耐心, 有恒心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当孩子的规则意识由他律转为自律时, 素质就会大大提高。“播下行为, 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 收获性格”。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 建立常规, 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 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 创设环境, 营造氛围, 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生, 杨丽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2-12.

怎样培养幼儿责任意识 篇11

关键词:责任 责任教育 责任感 培养

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可一个人的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在一定的年龄会自动出现的,它需要个人在常年累月的生活中去经历和体会不同的情境才能慢慢获得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从小就培养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形成责任心,有意识地锻炼他们承担责任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际交往及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内容及训练方法培养责任感

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有“责任”可负。本人在带班时就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幼儿开展“我是大一班的小主人”活动,把各种任务按某些要求划分若干项,每一项内容根据幼儿的能力,分配给幼儿,以此让幼儿去体验“责任”的含义。因此,设计以下几种形式作为培养幼儿责任感的方法。

1.幼儿管理活动区,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发挥幼儿的独立性,创设各种活动角,作为幼儿的责任包干区。根据每个角的不同性质,落实人员,明确要求,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负责管理,体验理解“责任”的含义。

2.通过开展“今天我值日”活动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值日生对幼儿来说是非常乐意担任的,我把值日生内容分为生活员和卫生员两大类,增加幼儿当值日生的机会,让幼儿通过为别人服务,体验责任感。

3.建立友谊班,以大带小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增强幼儿的自性心。我们与小班建立了友谊班,创设大带小活动条件,开展“我是好哥哥,我是好姐姐”活动,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好哥哥,好姐姐,应该照顾帮助弟弟妹妹,由此感受自己的责任,同时也体验到关心他人的愉悦感。

4.及时评价、交流,让幼儿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步提高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当好班级的小主人,潜移默化的形成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开展“我是大一班的小主人”活动,幼儿的责任感大大增强,形成了关心集体、关心别人、爱护班级的好风气。(1)通过以责任包干区的形式训练,使幼儿明确自己包干区的责任,并对所负责的包干区有了一定的责任感,他们的工作已不限于单纯的工作,更多地表现对集体的关心,不仅自己能爱护物品,还帮助监督别人也这样做。(2)实行值日生制度和划分责任区,培养幼儿的集体责任心,由于大班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很强,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有了责任感,开始意识到值日生工作是自己的任务,自己有责任把值日生工作做好。(3)通过小助手形式的训练,幼儿学会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发、收集、整理教具、学具,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还训练了逻辑思维。

二.与家长沟通,在家中培养责任感

1.学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重视的是幼儿的学习,忽视了自理能力,经常这样下去孩子的依赖心理就很严重了,家长在重视学习的同时,能力和素质应该同时培养的,在家中应该多练习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让幼儿学会叠被子、系鞋带,种植小植物等。我们通过“你变、我变、大家变”这一主题,适当地开展“我已经学会了……”的活动,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责任心的发展。

2.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孩子刚在家中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样失败小挫折也随之而来。这时,家长要鼓励孩子,这次不行,还有下次,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孩子觉得失败并不是件什么事情,有了再次去努力争取成功的勇气了,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家长们要给孩子勇气,大胆再去尝试,孩子知难而退的想法也就会慢慢改善。

3.应该让孩子学会说话算数。说到做到是首信的体现,家长会想孩子还小说到做到很难的。其实在平时还是应该注意培养。要孩子说话算数,首先家长应该做好榜样,我们还应该时常督促孩子们不说谎话。

三.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责任感

社会活动是孩子接触社会的途径,同样更是培养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当幼儿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会发现很多现象。如:6月5日是环境日,利用这个特殊教材,带领幼儿去外面宣传环保,鼓励孩子争做“环保小卫士”,主动捡垃圾,要我们周围的环境变的更美,同样也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家庭成员有人身体不适时,引导幼儿主动表示关心等。

因此,我们应该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保持一致,而且应该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爱护公物等,在教学中有目的发现并珍爱孩子宝贵的责任意识的萌芽,循循善诱,培样高尚的品格。同时,家长的表率作用一定要做好,这样,孩子在我们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不知不觉地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幼儿责任感的培养还有很多的办法,当然责任感的培养并不在一时,更不是说几句做几件事情就能培养好了,它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幼儿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以身作则、坚持、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肯定会有收获的!

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篇12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 其核心在于尊重幼儿。《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所以以游戏、生活为主场,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遵守规则。

一、在游戏活动中,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 创设环境, 辅以图示, 渗透规则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 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让幼儿自主选择, 自主发展。所以, 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人际氛围和可操作的游戏活动环境, 以引发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规则、约束自我、遵守规则。比如:发动家长、孩子带来一些废旧物品, 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加工, 制成大量的操作材料, 做到活动材料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在游戏环境创设中, 对活动区域的操作及玩具整理通过图示、照片、标识来进行规则意识培养。如玩“娃娃家”时, 可在门口贴几对小脚丫, 孩子们在进区玩时, 先看一看门口的小脚丫上是否已摆上了鞋子, 如果没有了空脚丫, 说明人已满, 就应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玩了。这样既尊重了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 又规范了幼儿的行为, 建立起看标记行为的规则意识。又如在美工区中, 放了一个垃圾篓, 小朋友就知道垃圾应往里面扔, 而不随手乱扔。这样的设计让环境开口说话, 将规则蕴含在环境中, 形象地暗示幼儿应该怎么做。

2. 教师参与, 有效互动, 萌发规则意识。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指南》中指出:创设情境, 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 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如果幼儿玩一个没有任何规则的游戏, 相信孩子们玩一小会儿就不感兴趣了;假如游戏中的各种规则都是教师三申五令、明文规定的, 那这种规则对幼儿而言可能是一种“约束”。当幼儿沉醉于游戏活动时, 就有可能出现老师们所说的各种“不听话”、“不合群”的现象。如果老师能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与幼儿玩在一块儿、乐在一起, 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转换角色, 在转变角色中感受周围发生的变化, 并根据自己觉察的变化对活动做出调整, 从而萌生规则意识和各种活动规则。如:游戏《猜猜我是谁》, 游戏规则:请一幼儿闭上眼睛蹲在圆圈中间, 用耳朵来倾听辨认是谁在说话。可是发现每次的提醒都无效, 中间的幼儿总是偷偷睁开眼睛。于是老师扮演蹲在圆圈中的猜测者, 故意睁着大眼, 孩子们立马抗议说违反了游戏规则, 有人还提议用手帕之类的东西蒙上双眼更好。老师的参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 科学制定, 关注发展, 提升规则意识。

游戏规则的建立与执行, 要依幼儿年龄的增长, 不断提高要求, 体现出层次性、发展性。随幼儿年龄的增长, 规则规范约束的范围应逐渐扩大。规则所指导规范行为的难度应逐渐加深加强。

例如, 对活动类型、材料的选择及自主活动行为, 依幼儿的年龄而有不同规则:如建构活动区域里, 给孩子们提供积木、纸盒、空瓶子等材料。小班幼儿的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游戏材料, 自主拼搭;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目的已经比较明确了, 要求幼儿按主题、计划进行结构, 游戏后帮助老师收拾玩具;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合作意识, 而且满脑子的幻想, 能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玩法。那对他们的要求则具有挑战性、有一定难度的主题创作、合作建构, 能够做事有始有终有质量。所以在活动的设计、游戏规则的制定时要考虑到发展性、递进性。

二、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日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内的基本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主要有:入园、早餐、早操、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午餐、午睡、户外活动等活动。为了照顾好孩子, 在一日活动中, 依据《指南》、《纲要》精神以及具体活动要求, 教师会制定各种规则保障一日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会以各种方式或多或少的违反教师制定的各种规则。面对这些, 老师不是警察, 简单的批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过多的指责, 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 失去上进心。尤其是大班年龄段的孩子, 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何不让幼儿尝试探索一些规则的要求和合理性呢。一次班上分了一箱新的桌面玩具, 孩子们欢呼雀跃, 蜂拥而上, 教室里乱成一片。这时我说:“就一箱积木, 大家一起玩够不够?想一想, 怎样让大家都玩到新玩具, 又能不争不抢, 玩得高兴呢?”于是幼儿积极商量, 自定出了规则:一组一组轮流玩;一天一天轮流玩;每次玩15分钟;如有争抢, 停玩一次;如不爱护, 停玩一次。因为规则是大家自定的, 所以活动中他们都能主动遵守以上规则。我觉得这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 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说:到处是生活, 到处是教育。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契机, 就孩子们的自定规则行为, 我和同事们进行了话题研讨———如何引导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大家认为:让孩子尝试探索一些规则的合理性, 自定规则, 比起老师制定规则强迫执行, 孩子们可能更加愿意。随后的活动《我是规则小主人》中, 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很快就讨论并动手绘制出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学习、游戏、运动等环节的规则图示。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 把平日里的规则都用图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通过设计规则图示, 孩子们的规则意识逐步转化成自律。如今的孩子们收拾玩具时摆放整齐、进餐前自觉洗手、便后及时冲水、在固定的时间段睡眠、起床等, 具有良好的习惯行为。《纲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 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大班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养成, 不仅能缓解幼小衔接的坡度, 还让孩子受益终身。

三、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生活中有些规则是在人与人间的交往、碰撞、冲突协商、合作之后, 才出现的规则。这种规则是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 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比例的增多, 隔代教育的普遍溺爱型、保护型等不正当的教养方式, 使得我们的孩子个性张扬、随意、叛逆、自我。孩子们的身上“以自我为中心”现象特别严重。作为教师应该在生活中, 为幼儿创造多种交往、实践、合作的机会, 让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 学会遵守规则。如: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幼儿去超市购物, 让孩子体会购物需要有序排队来付款;“玩具分享日”活动中, 请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班级上来与小朋友交换玩, 并能把玩法介绍给同伴;在玩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个别小气的幼儿逐渐变得大方, 因为他明白了一种规则:只有给别人玩, 才有可能玩别人的, 别的方法是不能得到玩具的。他们在自己的小团队中进行活动时, 会形成一种他们自己认同的规则, 并会努力遵守, 如果谁违反了规则, 幼儿常常会“群起而攻之”, 因为多次活动使他们知道只有交换、合作才能玩得开心。良好的规则意识可以使幼儿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规则意识不是一、两天猛抓就能够达到要求,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幼儿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 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 通过学习和耳濡目染, 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为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摘要:幼儿的规则意识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 规则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 因此,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从幼儿生活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 并尝试通过设计制定规则的方法来解决。理解规则是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生活得更有序、相处得更愉快而设计的, 从而培养初步的规则意识。笔者尝试从幼儿游戏活动、幼儿一日生活及人际交往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上一篇:人工降雨下一篇:英语学困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