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何去何从

2024-05-25

高中教育何去何从(共12篇)

高中教育何去何从 篇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儒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则是众说纷纭, 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重伦理, 道德至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性文化, 既非依附于科学又不依附于宗教, 即“崇德”型文化。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国家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根基, 其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由家庭而家族, 宗族, 进而构成国家, 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

(二) 重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种和谐统一, 一是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上, 强调人与自然界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的行为要自觉地与自然相协调, 于是便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主张“贵和尚中”, 重视和谐的人家关系, 提出“人和”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需要强调的是, 这里所谓和谐, 并非一味趋同, 而是不同思想的正常交流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三) 重实际, 求稳定。

中国文化其实是农业文化, 简单并且重复, 朴素同时实际是其真实的文化品质。这种品格对社会稳定以及农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不可否认, 滋生惰性, 不求变化导致了民族发展活力的缺失。

(四) 重理性和人本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完整的道德伦理和完善的教育范式是孕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滋润土壤, 对人们生活美德和道德品格的塑造,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转型所引发的社会难题

纵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如此这般的重要意义, 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段历史时期, 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 还是将其一股脑摒弃了。

当清末那一段段屈辱的历史一次次让人们痛彻心扉的时候, “五四”的一声呐喊重新给予了他们力量。西方外来文化不可阻挡的洪流几乎倾覆了五千年的根基, 自然科学带给了人们梦幻般的改变, 可以使世界屈服于人类脚下, 人们可以获得任何想要的改变。人们沉醉了, 原来自然科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分子决定改变, 带着富民强国的壮志和责任感, 打倒了孔家店, 并欢庆胜利。人们不会再为古板的儒家思想所束缚了, 起码在精神上, 人们获得了自由。

是自由吗?是的, 没有了忠孝礼仪的沉重枷锁, 人们可以放开手脚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以用唯物主义定义的生产力改造自然。于是人们生活得变化翻天覆地。

当很多不可想象的, 匪夷所思的事例发生在我们身边, 我们麻木了。茫茫宇宙感受到的孤独无法慰藉, 碌碌一生而不知所谓的空虚无力进行填补。当“80后”初次登上社会舞台, 人们惊呼:这一代的孩子怎么了?而如今面对“90后”的种种怪异行径, 人们谈论之间所带有的娱乐性质已经远远大于担忧, 是因为不值得担忧, 还是忘记了?

三、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欠缺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 高校普遍都是教授学生生存于现今社会所应具备的书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多数学生都以所得分数高低作为自我认同的标准, 教师工作时间的长短, 发表文章的数量作为自我晋升的唯一判断。这样的功利主义的环境使得所有的高校几乎忽视了大学当中所要教授的学生自我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传统被通通淡化甚至遗忘, 人文教育被渐渐抛弃。以至于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观念, 道德行为, 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极度的欠缺,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 只愿意享受, 只满足眼前的利益, 不思进取。二是仅重视工具性知识的学习, 轻视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 忽略了做人的根本, 忽视了情感表达和理想的追求, 不关心国家的时政要事。三是人与人之间缺乏团结互助精神, 社会公德、意识表现欠佳,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骄傲自满, 盲目崇拜个人能力, 不善于与他人相处, 习惯将不良社会风气带入校园。四是缺乏对生活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与正义感。对各种歪风邪气缺乏勇气与之斗争, 甚至投身其中, 触犯法律。五是对外缺乏诚信, 相信利益至上, 常常为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的扭曲的价值取向。六是个人心理承受能力低下, 自我控制力差。进入大学之后经常不能适应独立生活, 不能承受挫折, 好高骛远, 叛逆。

我国传承已久的传统文化恰恰是蕴含有丰富人生哲理的学问, 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人生品格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由此看来, 加强我国公民尤其是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举措

随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渐渐加强, 社会上已有种种现象可以体现出人们的深刻反思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百家讲坛将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制作成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的传媒形式, 对中国青年人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在各地初等教育中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加以重视等等。我们要做的, 是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每一个公民的心中, 生活中, 使之无时无刻都在指导并教育着中国公民的价值观, 人生观。以我国的高校为例, 还可以就以下几种方式对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加以加强和引导, 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并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给予自己的启迪与警示:

(一)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在认知上加以深入的了解与感悟。高校中的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只有把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课堂中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才能够引起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与思考。目前高校中的大学语文课程以及有关的中国传统人文通识教育的课时少之又少, 即便是有些高校开设了类似课程也由于讲授的方式以及重视程度的欠佳导致效果低下, 以至于完全没有办法达到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二) 改革学校专业设置。

现如今高校中对文理科分解过于苛刻, 许多理工科课表中完全看不到本该十分重要的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课程, 而几乎完全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自然科学教育上。建议高校应该多增加并开设文理交叉的社会学科, 这样一是能够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个人专业能力,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二是文理交叉的专业培养还能很好地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科的包容结合, 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帮助与指导。三是对于高校, 也可以促进高校由专业型向综合型的全方位大学方向发展。

(三) 转换授学理念及模式。

高校中的教学, 对于面对新鲜事物有强烈求知欲的青年学生, 老调的教育模式必然会使其兴趣索然, 所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亦是十分必要的。生动的课件, 流行的文化表达方式, flash, 音乐, 影视甚至具有教育意义的恶搞视频, 都是可以充分应用并必然会产生明显教育效果的方式、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历经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 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它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现如今, 我们要将这珍贵的文化传承、继承下去, 并将其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的教育实践当中去, 同时以其深厚的精神积淀去塑造我们每个人优秀的品质与人格。我们相信, 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定会再次让世人瞩目, 再次创造出令世人起敬的丰硕成果,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宋瑞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J].绥化学院学报, 2009

[2] .耿相魁.追求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题[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6

高中教育何去何从 篇2

“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好像是商家们蛊惑家长最为有效的广告词,而相当一些专业教育机构更是把所谓的特长开发作为打开家长腰包的“金钥匙”,在这样的舆论攻势的影响下,家长们迷失了家庭教育的方向。笔者这样说绝不是小题大做、危言耸听。家长们之所以热衷于开发孩子的特长,说到底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弥补自己生命的遗憾,二是延续自己的梦想。各种专业机构之所以生意火暴,无非是利用了家长们这种补偿心理和追梦情结,“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功利性口号成为家长们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支柱,并以此作为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把终生发展的坚韧过程自欺欺人地寄托于三至五年早期的定型培养,我们冒着牺牲儿童现实幸福的危险去赌注孩子们虚无缥缈的未来幸福。

我个人认为,比读书求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亲历实践和与人的沟通交流的`能力,至少也应该是同等重要。因此,我认为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听一场交响乐,让孩子体验协调之美,感悟合作之重要;也可以带孩子到农村去参加田间劳动,让孩子体验泥土的芬芳,感悟劳动是内心幸福与快乐的源泉;可以带孩子去观察拾荒部落一天的生活,让孩子去体验人世间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感悟拾荒者别样的幸福与忧伤;也可以带孩子到特殊教育学校去观察特殊儿童一天的生活,让孩子体验人世间生命形式的多样性,感悟我们习以为常的健康其实已经多么地不平常。你带他到城市,你领他去乡村;你陪他爬高山,你伴他趟平原;你也和他一起悠悠走过老街古巷;当然更可以光顾小吃摊点。总之要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悟生活!

另外,教育情怀也是师者和为人父母者不可或缺的素质。何谓教育情怀?我认为它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够深刻地理解教育,二是能够激情地投身教育。所谓深刻地理解教育就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教育最为本质的意义就是要唤醒灵魂,教育最崇高的目标就是要最大可能地把所有的人导向真善美。所谓激情地投身教育就是时时刻刻都保有一颗明敏的心灵,和每一个天真无邪的生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感动着孩子们的感动,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一旦拥有这样的情怀,我们就可以在日常化的教学生活和教学生活的灵动

高中新课改语文何去何从 篇3

一、必须全身心沉浸在语文这一美丽的世界中

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她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她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她能使我们能够对丑恶的东西洞若观火,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点、每一刻。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二、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成为广泛学习语文的平台

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但是,任何教材,说到底,仅仅是个例子,把这个例子掌握得再好,也不等于就学好了语文。对教材有真正发言权、选择权和主动加工权的仍然是学生!如果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平时要注意摘抄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朗读;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研习;自己制定背诵计划,每天背上一句、一条或一篇;收集资料,重组信息,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把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比较和分析……拿阅读报刊来说,每天出版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大量的信息,拜读、提取、整合、运用这些信息,就是在很好地学习语文。差不多每份报纸每周都会有文学版,每期都会有不少好诗文。即使是看每天的新闻、通讯,我们也可学到许多语文知识。甚至光是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我们都能够受益良多。多进阅览室,多去图书馆,也会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语文知识的摄取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像我们有些同学所以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语文课本,或只能从课堂上得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教材,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就掌握不到更好的语文能力。

三、必须持之以恒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同学们进入高中后,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第三,要努力使自己养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甚至于新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维方式。你知道,当你写出一个美丽的句子,找到一种恰当的表达,树立一个鲜明的形象,发现一个崭新的观点……那种创造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妙!

四、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辩论,以便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综合素养

在传统的语文学习环境中,虽然几十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老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同学们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其原因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欠缺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而在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等等品质,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语文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然而,它给同学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潜移默化后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家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

当代大学外语教育改革何去何从 篇4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 信息的生产、扩散和知识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因而21世纪的竞争, 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是思想文化的竞争, 更是国际化人才的竞争。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等 (丁进, 2010) 。作为人类沟通和跨文化交往的工具的外语, 是人才培养方面的非常重要的一面, 外语教育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改革与发展能够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际竞争力, 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 对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1 我国大学外语教育面临存在的问题

1.1 外语学习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的

我国的外语学习者把通过一系列外语测试的标准化考试为最终的学习目的。只要他们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测试, 托福、TEF (法语水平考试) 、JLPT (日本语能力测试) 等等, 他们就认为外语学习就终结了, 这是一种非常功利化的想法。诚然这些证书是找工作的敲门砖, 有利于他们找工作。大多数学生认为既然已经通过了考试有了敲门砖, 所以没有必要再学下去。甚至绝大部分教师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只要学生通过了这些标准化测试, 学生来不来上课都无所谓。外语学习成功与否似乎只依赖是否通过考试这一唯一评判要素, 外语学习的本质已经被忽视了。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拿到证书, 而是用于人际沟通和交往。以考试为目的外语学习, 最终导致的就是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 或是在交际的时候词不达意, 产生一系列的交际失误。

1.2 跨文化交际能力差

由于国内长期以来的教育弊端就是应试教育, 从而导致无论是外语教学者还是外语学习者有意或是无意识的是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教或是学。诚然, 我们的学生能够非常精确的辨析每个语法的使用, 但是当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 就会显现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 以及跨文化语用能力的错误。何自然 (1997:205-206) 认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 (performance errors) , 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 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钱冠连 (2005) 认为说话人在进行交际时使用了语法正确的句子, 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范, 或者不合时间空间, 不看对象, 这样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Excuse me和I am sorry这两个短语, 相信只要稍微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意思, 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实际运用的时候会出错。例如:一名在伦敦旅游的游客问路人, “I am sorry.How do I get to the Buckingham Palace?”此处游客应当用“Excuse me.”游客混淆了“Excuse me.”与“I am sorry.”的具体使用区别。“Excuse me.”是抱歉, 打扰了的意思。比如, 你想向别人询问时间, 问路, 或者打断别人的话时, 或者打喷嚏时表示不好意思, 等等时使用。而“I am sorry.”则是真的做错了事, 表示道歉如就昨晚没和你朋友一起去看电影表示道歉, 你就可以这样说, “I’m sorry that I did not watch movie with you last night, but I really caught a heavy cold.

1.3 教材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中国的绝大数外语教材忽略了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些教材篇幅较长, 着重的是语法知识点和单词词组的搭配, 但由于忽略了材料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实用性, 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语用需求,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度不高。只是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这样就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与积极性。以前我们的很多英语教材中很难发现应用性文字材料, 课堂教学中也难涉及。大多数的教材都是学术性或是文学性的, 这使我们的语言教学脱离实际应用, 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不利于学生对语言交际的体验。郑燕虹 (2005) 在她的调查中表明, 在英语教学中当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语言材料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表达时,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且学习效果很好。反之,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减, 教学效果差。尽管现在有一些专科教材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教材编写方面有了极大的改进。

2 大学外语改革的思考

2.1 更新外语教育观念

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对相关教育现象, 特别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观认识。它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知觉、判断, 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 我们应该把教学指导思想从“以语言知识为本”向“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为本”转变, 由传授语言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重心。最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念。知识的学习, 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 不是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 翻译资格考试就终结的。之后还要再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自主的学习。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摈弃灌输式教育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教材方面, 应该采用各类应用性教材尽可能的采用语境式教学方法或是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2.2 培养学生能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1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 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学习外语, 不仅仅是学习其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了解其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礼仪等, 最终能够用该门外语同持该种语言的人们进行人际交往。同时,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人就需要同不同国家, 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打交道。因而,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育必不可缺的一项。跨文化交际就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Ruben, 1989;Samovar et al., 2000;胡文仲, 1988) 。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 (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 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 (母语或目的语) 进行的口语交际。因此, 外语教学中的真正的任务是文化的习得。学会突破特定文化在交际中设定的障碍和惯性思维, 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在跨文化交际中相互理解和合作。

2.3 开展多种外语的教学以及英语双语教学

在国际化浪潮之下, 多元文化和多语教育是当前众多国家外语教育的趋势。但是现如今我国除了外语专业院校开设多门外语和北方的一些院校开设日语外, 大多综合性院校的外语教育就是英语教育, 所以中国的外语教育过于单一、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家应该鼓励院校开设更多的外语课程, 比如:拉丁语、法语、日语、德语或是其他的语言。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性质和需求选修不同的外语课程。在国内外, 现在都盛行的是跨文科教学。例如:德国大学的许多学科都用英语或法语教授, 荷兰的一些大型职业学校如酒店管理学校部分课程用法语或西班牙语讲授等。在国内大多数院校已经开始采用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主要是指除汉语外, 用外语 (主要指英语) 作为课堂主要用语所进行的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因为前面我们已经提过中国的外语教育主要是英语教育。在双语课堂中, 英语知识只是学习的载体。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只是基础) , 而是这门课程所讲授的社会、文化、金融等等具体学科的知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这能够为学生提供给学生一种英语具体应用的情境, 从而不仅仅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在以后的工作和国际交流中具备语用能力且掌握本门外语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3 结语

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是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树立正确的外语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培养出具有跨文化能力, 具有全球化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大学外语教育对我国软实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大学外语教育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变迁, 大学外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外语教育观念的更新,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双语教学的开展及外语师资的建设等外语教育改革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软实力,外语教育观念,外语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丁进.浅析国际化人才的定义[J].人事纵横·人才观察, 2010 (3) :29-30.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4]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5]郑燕虹.《大学体验英语》中所蕴涵的教育哲学思想叨[J].中国外语, 2005 (4) :50-52.

[6]Ruben, B.D. (1989) .Th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Tradition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Issue 13:229-240.

高中教育何去何从 篇5

高中毕业怎么办?换种方式上大学

高中生不上大学出路在哪?

考不上大学,高中生的出路又在哪呢?是外出打工,还是寻找其他更好的出路呢?在这个大学生研究生都很难找到工作的时代,你又拿什么去竞争,作为高中毕业生要想有一个有前景的出路,要想在未来的奋斗中更有方向。那么,掌握一技之长才是致胜的关键。

什么技术才能让你就业更有筹码?

那么,什么技术才能让你就业更有筹码呢?高中毕业后到底学什么技术好呢?面对众多的技术,高中生们可能犯了难,不知道学什么技术才能更好就业。其实,选择学什么技术并不难,关键是看看哪个技术有前景,哪个行业缺人才。

汽修热门行业高薪职业

经过比较不难发现,汽修是时下最热门且前景最广阔的行业之一,汽车市场的火爆,造就了汽车维修人才的受热捧,目前刚毕业的普通汽修技术人员工资就能达到3000-4000,有两年工作经验的汽修人才的月薪一般都能够达到4000-5000元以上,如果做到了高级汽修工程师,年薪则高达百万。

湖南万通汽修学校专业的汽修学校

由此可见,高考不是独木桥,高中生要理性规划未来,不是只有高考才能成功成材,高中毕业到底怎么办?可以选择学汽修,变种方式上大学,那么?哪所学校更专业呢?

时下,汽修人才紧缺,不少学校看中了汽修行业的前景,都纷纷开设汽修相关的专业,但由于他们开设各种各样的专业,汽修专业只是他们的其中之一,因此,师资,设备,都无法和专业的汽修学校相比,学生去了,根本学不到真本事。

湖南万通汽修学校隶属于新华教育集团,学校办学25年来始终致力于汽修教育,是真正专业的汽修学校,开设了大中专专业以及一些短期专业供学生选择,并且实行“技能+学历”,让学生一份努力,两份收获。

湖南万通汽修学校,还有完善的创就业指导服务,保障学子毕业即就业。因此,来湖南万通汽修学校学汽修,既可以好就业,也能就好业,让高中生后顾无忧。

2/

技能+学历 初中毕业就选湖南万通

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实用技能和技术方面的教育,因此,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不能让用人单位满意,为此,职业教育“对症下药”,与市场和企业接轨,按照社会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不仅让学生能学到专业的技能,还能拥有企业认可的学历,让学生一份努力两份收获,不再担心就业受限。

湖南万通汽修学校就是一所既注重学历教育又重视技能学习的专业汽修学校。学校将“技能+学历”率先与高等教育接轨,颠覆了应试教育的门槛,创造了平等的就业机会,让学生能在掌握实用技术的同时,还能享受到万通提供的额外学历服务,获得相关的学历证书,从而增加就业的竞争力。

“技能+学历”教育的独特优势

万通汽修教育将“技能+学历”率先与高等教育接轨,颠覆应试教育门槛,创造了平等教育机会。学生在掌握实用性技能的同时,还能享受万通提供的额外学历服务,获得相关学历证书,从而就业更有竞争力,在万通学汽修,通过两年或两年半时间的学习,既能取得国家劳动部承认的技能证书,又能获得国家承认的中专学历证书。

初中毕业的你,如果还在为没有技术发愁,还在为外出找工作没有学历而担忧,那么选择的湖南万通汽修学校,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湖南万通汽修学校“技能+学历”让你以后就业畅通无忧。

高中教育何去何从 篇6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87-1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审美教育,它应具有唤醒审美意识,整合人格的力量。”以前的音乐课程以知识为中心,以解决若干知识点为每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因此,学生被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是接受训练的机器。结果学生也许知道了不少音乐知识,可是你若问他对音乐有什么感受,他可能让你失望,更别说对音乐有什么创造性的理解。想要通过这样的音乐教育来唤醒审美意识,培养和谐人格看起来是事倍功半的。

音乐新课程标准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对音乐教育的新要求。但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许多教师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理解又产生了偏差,导致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又出现了新的失衡现象。实践中出现了过度强调审美的现象:课堂上、教案中、理论研究中时时提及审美。似乎不彻底贯彻审美,观念上就出现了错位。更有甚者把音乐审美与音乐知识技能对立起来,认为谈了音乐知识技能就背离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观念落后,从而产生对音乐教育认识上的新的不足,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教学中任意降低音乐技能的要求,有意回避音乐技能知识的教学,从而使教学观念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我的理解,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教学是有前提条件的,它是针对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注重技能训练而言的。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音乐知识技能要求还是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学科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音乐文化或获取教育学效果为目的的教育门类。

那么,如何才能将“音乐审美”和“音乐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一是正确处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好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完成的。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与学之间是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

音乐教师是美的使者,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传播者。课堂内,应善于用音乐语言,在优美的乐声中使学生知乐、爱乐,培养其美好的情怀。课堂内我们要勤于耕耘,在音乐课堂之外,音乐老师又该注意什么呢?

一、听一些别的学科的课

单一的听本学科的课,常常会感受到“井底之蛙”的狭隘,由此造成备课、上课时“闭门造车”。因此,课堂之外,应多听一些别的学科。它并非是音乐老师的“不务正业”,“哗众取宠”,而是音乐课堂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从美术、体育等姊妹学科中获得相似的教学灵感,还可以领悟到别的学科的精华所在:“诗意盎然”的语文课;“严谨慎密”的数学学科;“情智交融’的自然科学;“包罗万象”的综合实践等。吸纳诸多学科的课程特色,借鉴众多老师的课堂艺术,捕捉充满灵气的精彩瞬间。

二、多一些沟通与交流

音乐老师要经常主动地去沟通交流。与领导交流,可以让其了解自己的工作

设想与困惑,可以对学校的艺术教育与发展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班主任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所授班的班风、学风,以方便教学;与学生谈心,可以走进其内心世界,融洽师生之情;与家长对话,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支持孩子的训练,演出。

三、立足本职,不要迷失“自我”

音乐老师往往都有一技之长,如果把这些才华很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那将学为所用,行之有道。然而在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很多的音乐老师却耐不住寂寞,迷失了“自我”,在课堂之外,很多的社会场所往往能看到其“忙碌”的身影,他们成了社会兼职者——成了“歌手”“琴师”“演员”,忙于“外交”、疏于“内政”,与自己的本职工作、与音乐课堂日渐疏远。殊不知,长此以往,将荒废自己的正业,耽误了学生 。

四、经常磨练专业技能

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意识。因此,音乐老师不能放松自己,在技能上要经常磨练,在理论上要给自己充电,勤于钻研,不断充实自己。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当赛课、基本功比赛等机会来临时,才能在此舞台上展示自我,胜出自我 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上空。

五、与“时”俱进,入“流”入“俗”

如果课堂上你对“超女’“粉丝’“SHE”等一无所知,那学生将会取笑你的落伍;如果你對此有所了解,并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与感受,那学生将从你身上找到“共鸣”,而亲近你;如果你能在课堂上对这些“流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合理运用,那你的课堂将是五彩缤纷,充满了期待与关注。这些“流行”并非“洪水猛兽”,教师无须“谈之色变”,它们是音乐课堂的“调味品”,是师生感情的“润滑剂”,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六、课后反思多一些

孔于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观念强调了学习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之余,同样需要反思。课后反思,可以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一些精彩,少一些弯路,使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游刃有余,音乐课堂也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用音乐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学会爱,懂得爱;通过音乐了解其他艺术门类,让学生知道音乐不止是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音乐其实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这都是我们音乐课首要完成的任务。

作者简介:

高中教育何去何从 篇7

新课标在高中政治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模块建构方式, 内含四大必修模块和六大选修模块。新课程的主要知识具有传承性, 而新知识、新要求也占较大比重, 这就对政治教师的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等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要增强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相关的科学和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知识已成为高中政治教师学习和获取新知识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手段。新课程不仅要求政治教师具备传统的教学基本技能, 而且要具备适应新课程需要的研究能力、课程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的能力结构要不断优化、更新、充实和调整。

一、全面提升自身研究能力

专业成长的途径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研究能力是合格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

1. 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

新课程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 新课程面前没有“老教师”, 大家共同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而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研究, 要了解制定高中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具体内容、评估要求、基本框架和特点等, 了解新课程新在何处, 使自己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逐步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使自己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校本教研的制订和实施需要教师增强研究能力。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参与教研, 改善教学。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既要有个人的反思和努力, 也要以群体发展促进个体发展。群体性的教研, 将有利于教师间的交流切磋, 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 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2.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学习实际

学生是教学对象, 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全面了解, 做到细致深入、准确客观。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政治教师还要研究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不断丰富专业知识, 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解读能力, 增强专业发展后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 促进其能力发展, 形成良好个性。学会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互动学习, 丰富教学内容, 多角度、多层次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夯实提升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以下能力。

1. 组织教学和管理课堂的能力

包括制定课堂教学计划的能力, 确定适度教学内容的能力, 灵活运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能力。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机智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不压抑也不放任学生, 发扬教学民主, 使课堂始终处于和谐状态, 所有的改革理念和思考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和课堂上。教师要加大教学改革和课堂结构的研究, 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 知道新成果的科学价值。

2. 教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师的语言要精练规范, 富有感染力, 具有启发性, 能在关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诱导和激发学生思维想象。

3. 提炼思想政治观点的能力

它包括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高中政治课教师应能将案例等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 提炼其中的思想政治观点。

4. 将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的能力

新课程淡化了政治课的理论体系,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学生生活的主题, 把学科概念、方法、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 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不断总结、学习新知, 具备基本的百科常识和生活常识, 灵活地在知识中建立联系。用心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在实践中积累和反思, 学会独立思考, 有责任感, 不断提高教学机智, 提高综合素养。

5. 实践教学能力

新课标之下的课堂是广义的课堂, 这要求政治课教师具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 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关注学生所关心的有意义的题材, 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三、积极培养课程的整合实施开发能力

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决策, 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新课程充分扩大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可支配空间, 要求教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以国家课程为主, 地方和校本课程为辅, 进行课程结构的整合优化。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 自主确定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创新实践,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新课程之下, 课程资源日益丰富, 教师要充分利用, 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 提升课程开发能力, 提高课程的活动质量。

四、努力加强自身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高中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 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可为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新的物质基础。教师要具备熟练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教师应具备很强的接受能力, 应使自己始终站在科技前沿, 把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为此, 教师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 完善知识结构, 吸取新知识。

五、积极培养自身改革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精神

1.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特别是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观念

作为教师应认识到,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 才能给学生创设出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和研讨。

新课改后的思想政治课是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学习和发展、在学习和发展中生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从而真正使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 使学生过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 在生活中去辨别、选择、培育, 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修养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 新信息、新观念迅速传播。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大多比较枯燥、难懂, 但又与时代发展联系紧密。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有发现泉水的慧眼。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博览群书, 并能针对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理解领悟能力等实际情况, 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水平, 能够深入浅出, 举一反三, 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诠释教材的知识和原理, 从而使学生产生敬重和信服感, 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引导。同时, 教师这种自觉进取学习的态度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带动学生, 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何去何从 篇8

如同“TO BE, OR NOT TO BE?”一样, 何去何从, 真是个问题。

看了来信, 感觉这真是一个好学生!且不说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成绩优秀;在遇到困惑时也懂得倾诉, 自我调整, 进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许多困惑的解决方式, 简单地说, 不外乎“内外”两种:一是于内, 改变自己的认知 (包括观点、感受、看法……) , 以适应外部;二是于外, 直接改变外界环境 (社会环境、生活环境……) , 满足欲求。

人最要紧的是把当下的时光过好。是学生, 就把书读好, 并尽可能地开发自己的智力与技能。学习是为谁而学?说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估计有人会反感“大而空”。现今有人倡导个人价值实现, 那么现实点, 为自己而学, 而不是为别人学, 包括父母、老师……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 只会有益于自己今后道路的更多选择, 进而有更好的发展。那么与其他人的认可、看重应该关系不大了。为自己而努力, 做回自己的主人,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喜、怒、哀、乐应由自己做主, 不要因别人的看法、观点左右你的情绪。

看到信中提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长久以来我们宣扬的理念。坚韧不拔, 持之以恒, 充满了中国式的哲学思想, 是传统文化中尤为推崇、难能可贵的品质。但现今的职场例子中, 一味地“沉默是金”、“韬光养晦”, 似乎也并不都是成功, 也许就会一直“默默无闻”下去了。尝试着有什么要求就直接说出来, 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具价值的观念。对方越明确你的意图, 你才越能达到目的。尽你的能力去与外界沟通, 试图改变。那么不妨直接去坦诚地跟老师沟通下:下届可不可以让我来试试当班干部?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结果也许有两种。即使不能如愿, 甚至更糟, 那么就当做又一次历练吧。所有这些除了让你更聪明外, 并不能伤害你。如何选择?答案因人而异。生命中永远都会有更糟糕的情况, 只要想到这一点, 困难都较容易克服。

至于与同学“格格不入”、“如何被人看重”, 涉及沟通的艺术。记住, 想要别人如何对待你, 那么你首先要如何对待别人。想要收获笑脸, 必先微笑示人。

该怎么做?你懂的。

步入青春期, 你会发现, 你的身体在变化, 你的心理在变化, 荷尔蒙给你带来许多惊喜, 也给你带来许多烦恼, 是喜是悲, 我该怎么办?看过这个栏目, 你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

美国煤电何去何从? 篇9

霍尔曼·瓦特·詹金斯:近60年以来, 人类癌症的发病率不断提高, 我们将其归咎于非自然因素的放射性。相对于科学合理性来说, 做出这种解释的政治因素更强一些。

事实并不像想象中的数据统计那样, 其实, 如果从核电站存在时开始计算, 每年死于煤矿事故的人数比死于核事故的人多得多。更重要的是, 煤电厂释放的诸如汞等金属毒素, 以及放射性钍比核电站还要多, 这不是无端的猜想, 而是已经有事实证明的。

火电厂和炼油厂的废气排放占美国总排放量的40%左右。美国环保局表示, 他们会为火电厂和炼油厂设定相关标准。据美国环保局估计, 接下来推行的新排放标准, 每年将挽救1.7万人的生命。

(霍尔曼·瓦特·詹金斯, 《华尔街日报》主笔)

清洁空气责任组织:在过去的十年间, 美国煤炭的产量呈稳步增长趋势, 在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 在2009年出现回落。美国国内对煤的消费需求也在增长:在美国, 由燃煤发电产生的电力总量, 平均到每个人, 每年就几乎需要消耗3吨的煤, 人均用电量比中国和印度的消耗总量还高7倍。

中国和印度的用煤量也在增长。在中国, 火电站的数量已经达到美国的2倍, 煤的用量在1980~2006年间以400%的速度飞涨。中国相当一部分火电站在过去的5年才建成, 而且没有迹象表明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火力发电的势头会减慢。在印度, 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甚至比中国的发展还要迅猛, 在1980~2006年间, 火力发电的增速达到450%。

当全世界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 世界性的经济、环境危机也可能会随之加深。事实上, 煤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不论是煤的产量还是消费都在增长。我们面临的挑战是, 如何在煤的生产中避免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启动关闭火电厂计划

保罗·约瑟夫·华生:2011年初, 奥巴马政府启动了白宫关闭火电厂计划。

这一举措有助于激励新的清洁煤电站开始建设, 但是, 也加剧了德克萨斯州和其他州对能源的依赖, 由于电站不能满足用电需求, 德克萨斯州和其他州遭遇轮流停电, 能源短缺现象严重。

尽管白宫发言人丹·菲佛对于停电进行了巧妙的解释, 说停电是由机械故障引起的。但是, 德克萨斯州掌管全州电力的机构——电力可靠性委员会已经确认停电是由于“超载”, 即电力负荷过重。而“超载”是由于联邦政府推行EPA标准, 关闭火电厂的行动导致的。

由于美国联邦和各州推行能源政策以及EPA标准, 德克萨斯州推迟了3年才被许可建立拉斯维加斯能源中心, 而这个能源中心一直是德克萨斯州迫切需要的。

2010年9月, 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咨询公司布拉特尔集团预言, 50亿千瓦~65亿千瓦生产能力的火电厂将在2020年之前关闭。华盛顿国家开采联盟发言人卢克·波波维奇表示, 小型、老式的燃煤火力发电, 在新的清洁能源标准下, 不可能成为经济的主流。

在奥巴马政府关闭火电站的影响下, 部分能源公司竞争力将被削弱, 甚至被淘汰;市场价格有可能被操控, 电力供应也将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短缺。

奥巴马政府关闭大量的燃煤电厂, 被认为是奥巴马政府逐步使煤炭工业退出历史舞台的公开日程的一部分, 与其说是为拯救环境, 不如说是为把美国经济拉出困境, 使美国在“后工业革命”时代, 能够保持其在全球领先的精英地位。

捐款,该何去何从? 篇10

准确地说, 在他们的调研中, 截至去年11月, 全国捐赠的资金为652.5亿元, 其中政府直接受捐约占58%, 约379亿元, 这笔钱毫无悬念地由政府部门来使用。

另外的一大部分, 流向了各地红十字会、慈善会以及地方公募基金会。这一部分占了约3 1%, 约1 9 9亿元。调查团队在对全国7个省市的抽样调查中发现, 这些捐款中的大多数, 最后仍然交给政府部门去使用。

而剩下的最后一小部分, 则流向了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和1 6家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它们只占整个救灾捐赠资金的约11%, 也只有这一块资金做到了由这些机构“自行安排使用”。可是, 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这两家具有救灾募款垄断地位的“官办民间组织”, 他们的“自行安排方式”是将募集到的资金层层下拨到地方红十字会和地方慈善会。那么也就是说, 无论是用来为灾区人民做什么, 资金最终还是流向了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成为项目的实际执行者。

对于这样的情况, 方方面面都有着自己的解释和想法。在政府看来, 这是有些无奈的举措, 一位财政部的官员在回应80%的捐款时, 说道:一些N G O (非政府组织) 公信度不高, 回馈不明确, 导致公众不愿意将钱交给N G O使用。同时, 他还说:交给政府, 政府压力也很大, 因为存在“体制上的尴尬”。“这些捐款都要纳入国库, 使用国库就需要预算。 (由于一些地区没有捐赠使用预算) 就要重新补预算, 调 (捐款) 出来会很难”。这套体制使得使用资金的时间相对比较长。

当然, 那位官员也说, 将捐款纳入国库管理也有其优势所在, 比如捐赠使用都有审计, 不会出现挪用的情况。

另一方面, 在庞大的救灾队伍中, 还有一群民间公益组织和团体也在尽着自己的努力帮助那些受灾的群众。在灾难发生的时候, 曾经有数以百万计的志愿者深入灾区, 他们在简易住房中与灾民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相比政府在宏观和整体上的救灾规划来讲, 他们对灾民的帮助显然是更细节化、更生活化的。而现在, 仍然留在那里的志愿者不过几万人, 民间公益组织不过百家, 而且这些组织和人们也已经到了勉强维系的地步。究其原因, 就是资金的缺乏。

面对这些数量巨大的捐款, 政府有着体制和程序上的尴尬, 而民间的公益组织又无法真正获得。

自从80%的捐款纳入国库的报道传出以后, 各种声音便不绝于社会。有人认为, 财政收入与社会捐款分属两个社会系统, 如果将捐款纳入国库很有可能造成权责的混乱。有人认为, 纳入国库可以进行统一调配, 统一规划, 对于灾区的建设十分有利。还有人却认为, 自己捐献的爱心变相地成为了政府的“额外税款”, 达不到救助灾民的作用, 甚至有一些人认为自己被政府欺骗了。

笔者认为, 这一切争议和矛盾都来源于各个群体之间的不信任, 在捐款入国库的报道出现以后, 很多人认为政府借着募捐之名, 利用大家的爱心来填充国库, 由此产生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而政府, 虽然累于重建事宜, 但也不愿意将捐款部分转交给参与重建的民间公益组织, 也是源于对这些看上去十分弱小的民间公益组织的不信任。公信度成为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不信任的局面, 最好的方法就是开诚布公地让大家了解所有的相关信息, 让社会所有的好心人都得到捐款的反馈信息, 这是政府或者任何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应尽的义务, 面对捐款信息反馈的问题, 财政部官员也表示, “谁接受捐款谁公示应该是未来的改革方向”, 民政部也发布了相关公示捐款的文件。只有做到了对捐款使用的真正“透明”, 才能体现政府对社会的责任, 才能使民众放心地参与到这个事业中去, 也才能让政府放手, 让民间的公益组织慢慢茁壮成长。

何去何从 篇11

“那是2013年台风天,火车站停运,候车室里没有一个旅客,我走在里面,空荡荡的,觉得很不真实”。在广州火车站40周年之际,传出将要拆除重建的讯息,朱海滨和同事们虽然早有耳闻,但第一感觉也是“很不真实”。

他记得,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广州火车站的最后一次露面,是在2011年2月5日。当时朱海滨“小心翼翼”地拿着录音笔,坐在刘志军身后一米处,“他说话声音太小”。

这个铁路王国曾经的一号权力人物,听完火车站汇报未来“交通枢纽建设计划”后,最后总结道,“广州站地下空间已经不能用了,接下来只能朝空中发展了。北京、上海都已经改造好了,就剩下广州了。”

他这样定义广州火车站的改造:“广州站将是我的收官之作。”7天后,刘志军被双规。朱海滨觉得,“他的话,一语成谶”。

而今关于广州站如何拆除改造的详细信息尚未揭晓。仅有的权威信息来自广州市长陈建华4月初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广州火车站的股数不够,所以要扩建。”

“2016年能开建吗?”记者问。“最快。可能2016年都不一定能动得了工。”陈建华答。广州火车站目前仅7个站台,7条到发线,改造后将有20个站台,20条到发线。为此,广州火车站的主体建筑将拆除重建。

拆除改造后的广州火车站,将彻底告别40年中复杂、多元、深刻和暧昧的形象。当然,这也不是广州火车站第一次面临选择。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种种乱象,铁道部一度想拆除重建广州火车站。在2013年出版的《广州城记》中,曾任广州市委书记、市长的林树森提到,铁道部曾批准用10亿元拆掉重建火车站,但广州市政府持反对意见:“广州还有多少‘苏式建筑’?广州火车站拆不得啊!”

此番,告别的时刻终于确定。

“这里我太熟悉了,我闭着眼睛都可以走来走去。”朱海滨有一些不舍:“火车站给了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也给了我和家庭一个安稳的生活,还让我不小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不过,有人早在这之前已经和他的广州火车站作别。2010年高铁开行后,邓勃记忆中那个复杂、丰富的典型中国式春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2011年开始,邓勃不再跟拍春运。

时代和列车一道轰隆向前。广州火车站广场的人潮似乎永不落幕。40年光阴流转,不日将拆除重建的广州站,终将目送曾经数十年粗粝而草莽的江湖岁月,和满载车厢的人世悲欢和时代表情。只有火车站主楼外立面的大型电钟,穿越车站四十年不曾停歇的日与夜,目睹拿着车票、扛着行囊的人们一次次归去来。

(本文参考了《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文史参考》等相关报道和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站台的记忆

@Hardjelly:

2003年春节,通宵在那接人,见识了:站旁小巷的注射吸毒者;车站广场的公用电话诈骗,一是针对性动手脚后,无论怎么拨打都拨到诈骗团伙那里、接客的人都变为他们,二是远眺别人用200电话卡,走后迅速上前改掉密码;还有无处不在的小偷。受害者多是首次来广州警惕性差的打工者。

@月儿弯弯ZOOMLION:

冰灾那年,春运快开始的时候,从附近一站远的路口开始排队,还好有武警护卫秩序,不然带那么多现金太提心吊胆了。累死累活3个半小时帮同事们买到了六张软卧火车票,一路聊着跟前后都混成老乡啦。

1 2010年“春运”,媒体记者出身的纪录片导演周浩在广州火车站的广场派出所用三台摄影机拍了15天,完成的作品取了一个富有广东特色的名字:《差馆》。那个拥有300名警察的派出所,设在广州火车站0.8平方公里左右的广场上。“它也许是全世界每平方公里警察数及流动人数最多的区域派出所”。

2 朱海滨记得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广州火车站的最后一次露面,是在2011年2月5日。他这样定义广州火车站的改造:“广州站将是我的收官之作。”7天后,刘志军被双规。朱海滨觉得,“他的话,一语成谶”。

新水墨该何去何从 篇12

什么是“新水墨”?估计没有人能够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那么它与“旧水墨”即传统水墨又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 传统水墨是父, 新水墨是子, 二者是“父子关系”;也有人认为, 新水墨是对传统水墨的颠覆, 只是形式上延续了水墨、纸笔, 而内核上则更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左右。

实际上, 传统水墨的发展始终处在一种急剧变革的状态, 而且有明确的阶段性。譬如, 第一个时期是从晚清至“五四”前后, 以康有为、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对传统水墨的批判;第二个时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 50年代掀起的“新国画”运动, 以及对传统国画的改造;第三个时期则是80年代中期“新潮美术”运动中, 发起的一场颠覆传统水墨的革命。这些变革无疑将传统水墨, 抑或说“旧水墨”作为反叛对象, 建构了新的水墨话语体系。但是无论是创作者、评论者还是收藏者, 似乎都没有因为任何一次变革而心满意足。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水墨这种延续千年的艺术形态才具有如此强大的新陈代谢能力, 不断地以更名、变形、变象的方式演绎并书写着自身歧路多舛的历史寓言。

“新水墨”是一个多方参与构建和定义的概念, 不同人或不同群体所谓“新水墨”, 甚至有着很大的分歧和矛盾。狭义的新水墨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规定性, 难以形成学派式的艺术运动或潮流。不过“新水墨”的提出却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便于艺术推广, 便于拍卖、艺术机构对所谓的学术概念与艺术现象的包装与炒作;另一个是, 迎合了当下文化民族主义的情绪, 尤其是“回归传统”的时尚潮流。毕竟, 在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心理中, “水墨”早就被看作是一种联系传统的重要媒介。

对于艺术市场而言, 自然希望新水墨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能够拓宽其拍品、市场和受众。但对于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而言, 则希望缩小其范围, 找到一种统摄性的因素来对新艺术进行描述、定位和价值判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顾丞峰在一篇论文中认为, 新水墨“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的描述”, 或许正是此意。在对其边界缺乏共识, 对时间节点不预设的前提下, “新水墨”只能是一个临时性的方案。在文化与艺术领域, 我们在追求水墨创新的同时, 也需要注意“保守”的力量。当然这里的“保守”并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种固步自封的“保守”, 而是说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中, 在经历了现代化的洗礼之后, 需要重新对传统进行再认识。

对于“新水墨”如何走下去, 关键还在于是否能够重建与传统的联系。同时, 也需要在修辞、审美、观念等方面有新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是, “新水墨”的作品要与当代人的生存经验、现实生活、文化取向产生内在的关联。一方面可以与传统水墨形成对照, 一方面又能与西方对话, 发展成一种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向推进的形式。在全世界大讲文化战略的当下, 新水墨沿着这种形式进行,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文化策略。

投资水墨的新机遇

尽管就现在而言, 新水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和标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比传统水墨更具当代性, 很多作品中都能够反映出创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思考甚至是批判。这在精神和情感层面更容易引起当代人的共鸣。

目前投资新水墨的优势非常明显。第一, 新水墨结合了传统水墨的文化内涵, 又包含了很多现代的东西, 顺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度崛起以及新财富阶层的喜好变化, 它的发展符合历史阶段的选择;第二, 因为新水墨市场仍处于在尝试阶段, 在市场内的流通量比较有限, 而且上拍量也不算多尚处于一个市场新的增量状态, 还不足以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势力。因而很少有大额资本的介入和恶意炒作, 投资环境较好;第三, 作为刚刚起步的新水墨市场, 由于缺乏关注而整体价位偏低, 作品价格主要分布在10万元至50万元, 能冲刺百万元红线的高价作品并不算多。这相对于市场价格动辄百万、千万元的近现代书画而言, 无疑使其成为吸引藏家入市的一块“磁铁”;第四, 新水墨不同于古代书画, 从事新水墨的艺术家大多健在, 作品也较有序, 所以鉴别真伪相对容易;第五, 由于欧美国家和东南亚地区藏家的介入, 让新水墨具有走出国门、走入世界的潜质。

新水墨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 顺应大众对艺术品消费的趋势和潮流, 收藏群体多样。目前市场上的新水墨作品可以被粗略分为三种, 其一是市场表现比较成熟、稳定的“西为中用”型, 这类艺术家继承了传统笔墨的传统, 但其创作题材则非常现代, 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其二是“中西交融”型, 采用西方绘画技艺, 却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调;最后则是“中为西用”型, 这类艺术家只是应用了笔墨的形式, 但无论是技艺还是题材都是西方观念的, 中国元素被淡化, 其作品的设计感较强, 装饰性也更明显。所以无论喜欢传统书画, 还是偏爱当代艺术, 重口味和小清新都能“转角遇到爱”。

新水墨收藏与投资的3个基本标准:

一、要具有原创性。对新水墨画家来讲, 作品的原创性至关重要, 是画家生存的根本, 也是藏家收藏投资保值的保证。具有原创性, 画家未来就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缺乏原创性, 画家很多时候只能是昙花一现。

二、学术性及市场性要综合考量。画家在学术界获得认可, 就树立了自己在当代水墨圈的地位, 同时在市场上也容易有上佳的表现。

上一篇:传统小吃业下一篇:林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