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状经济

2024-10-09

块状经济(精选10篇)

块状经济 篇1

块状经济是指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区域集中、产品趋同的产业组织形态。在工业化进程中块状经济发展有其积极作用, 但在提升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缺失、平台支撑不力、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产业集群是指在块状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龙头企业带动明显、产业配套协作紧密、产业技术创新领先、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的新的产业组织形式。现代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是培育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湖州市是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区域块状经济萌芽于七八十年代, 发展于九十年代, 如闻名遐尔的织里童装和床上用品生产基地、南浔装饰建材和家具生产基地, 以及安吉县的竹制品加工、长兴县的轻纺业、菱湖的特种水产养殖业等几十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产业经济集群, 此外, 还有一批极具潜力的地促进了湖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为推进富民强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2011年底, 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家数10家以上的块状经济有49个, 包含各类大小企业33万家, 从业47人员万人左右。49个块状经济共实现销售收入1870亿元, 约占全市工业全部销售收入的65%左右。其中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2个, 实现销售收入1826亿元。2010年至2011年一年期间, 全市49个块状经济平均增长24.5%, 块状经济在湖州市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显现。

1 湖州块状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截至2011年, 湖州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块状经济有34个, 实现规上销售收入1925亿元, 占全市规上销售收入的60%以上。34个块状经济中有四个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和四个市级产业集群示范区, 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分别为德清生物医药、长兴蓄电池及新能源、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 市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分别为织里童装、吴兴金属材料、南浔节能电梯和安吉竹业。2011年, 八大产业集群共完成全部销售收入1336.9亿元, 增长19.1%。其中规上企业销售收入780亿元, 增长16.5%, 规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0.6亿元, 实现利润38.1亿元, 分别占全部规上企业利税总额的39%和利润的38%。

资料来源:湖州市经信委

2 湖州块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总体规模小, 集聚支持能力弱。

尽管湖州的块状经济总量达到了49个, 但从发展看, 总体规模非常小, 百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只有8个。块状经济主体以传统的纺织、建材为主, 技术型块状经济的主体地位非常不突出, 产业链窄, 并且龙头企业缺乏, 带动作用也非常不明显, 形成现代产业集群的支持度不够。同时, 信息、技术、市场等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弱。

2.2 产品层次低, 竞争力不强。

从目前湖州的块状经济看, 都属于典型的生产加工基地, 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 比如纺织面料, 竹制品等, 而且, 根据调研, 几乎没任何竞争优势, 低成本、低价格, 低劳动力, 很多产业进入门槛极低, 投资量小, 缺乏创新和技术, 产品很容易模仿。许多企业都模仿同一个产品进行重复生产, 相互抄袭, 无序和恶性竞争严重。

2.3 缺乏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支持体系。

近年来, 湖州市各级政府对提升块状经济和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都比较重视, 也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性的政策措施。但是, 指导能力非常弱, 没有强大的抓手, 造成规划是规划, 实际归实际, 产业发展继续无序。支持块状经济发展的区域中介公共服务平台还不完善, 虽建有童装、转椅、电磁线、竹木制品等一些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但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的创新能力还不强。另外, 行业协会也不完善, 科研培训机构也不健全, 无法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3 湖州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3.1 必须充分重视产业规划布局的引导作用。

加强块状经济的规划和布局, 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特别是发展和壮大时期, 更值得把握和强调。我们认为, 布局规划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要与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 因地制宜。要从当地产业特性、经济基础、环境基础和文化基础出发, 从发挥各种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研究产业布局。二是要将产业集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结合。将特色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整体规划、同步推进, 引导块状经济向园区集聚, 减少中小企业进入成本, 促进优势企业更快发展。三是要将规划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按照投资导向要求, 正确把握好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规划执行的随意性, 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

3.2 必须引导块状产业逐步向各类工业园区集聚。

区域块状经济的显著特征是规模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的统一。促使企业向园区集聚, 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最大外部规模经济。因此, 在推动企业集聚过程中, 必须十分重视园区的建设。通过加强各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公共设施等基础条件, 使工业园区成为发展块状经济的主阵地。当然, 在企业集聚问题上, 也有一个阶段性、渐进性的问题, 一般来讲, 块状经济在初创时期, 大部分企业规模小, 以家庭作坊为主体, 这一阶段强调集聚, 会提高运行成本。但是, 当发展到一定阶段, 需要改善生产环境, 提升产业层次, 这时, 政府就应加强引导, 促使企业加快向园区集聚。织里镇童装“三合一”的模式, 曾经具有很大的优势, 但几次火灾的发生, 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时, 政府加大了规范管理的力度, 现在已建了大批厂房, 对投资业主适当进行了补偿。接下来, 将动员童装业主进入标准厂房, 当然, 这一工作会有难度, 但是, 只要加强和规范工业园区运作机制, 促进园区健康发展。特别是加强对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的引导, 鼓励这些企业向园区集聚, 块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会有大的提升。在吴兴工业园区里建设童装标准厂房, 引导童装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3.3 必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中小企业的基础作用。

块状经济在初创时期, 进入门槛低, 也具有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 由于企业基本上处于原始资本积累期, 很少会有大企业进入。但当块状经济形成一定规模, 产品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外部竞争也日益激烈时, 就迫切需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因为大企业、大集团生产、流通功能强, 而且具有较强的高出资、技术研发等优势。可以说, 没有大企业带动的块状经济, 就会始终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 不可能形成品牌, 也不可能提高产品附加值。织里童装企业中, 最大的是金童王, 仅5000万销售额, 6000家企业自成一体, 封闭运行, 无法形成产业导向下的链条分工, 无法形成统一品牌。因此, 要打破这种格局, 就只能在引进和培育上下功夫。从培育的角度讲, 就因对优势企业和重点企业, 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促其做大做强。

摘要:块状经济是指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区域集中、产品趋同的产业组织形态。湖州市是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在湖州市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显现, 但整体层次低, 发展速度慢的制约因素始终存在, 本文结合湖州块状经济发展现状, 提出相关的转型提升的路径思路, 旨在为湖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布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块状经济,湖州,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2007年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J].浙江经济, 2008 (17) .

[2]浙江大学“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发展”课题组.块状经济:内外交困中的突围.浙江经济, 2009 (7) .

[3]黄彩花.提升区域块状经济的四条路径[J].浙江经济, 2008 (2)

[4]来芸.浙江块状经济集群创新效应的产业升级[J].知识产权, 2008 (3) .

[5]沈锡权“.会诊”浙江“块状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N].经济参考报, 2008 (3) .

块状经济 篇2

北仑块状经济发展趋势及对策

块状经济作为个私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形成和发展有自身规律.文章在对北仑现有块状经济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发展的若干对策.

作 者:顾同盟  作者单位:宁波市北仑区,工商分局,浙江,宁波,315800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年,卷(期):2000 13(3) 分类号:F42 关键词:北仑   块状经济   趋势   对策  

块状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篇3

在2010年宁波市高中语文教学能力评比大赛中,从谢芬芬老师执教的《游沙湖》与杨婉波老师执教的《项脊轩志》课堂中,笔者观察到了这种缺陷的存在。《游沙湖》一课中,谢老师在将教学主体内容推进中,构建了“记人”与“记游”两个块状的教学内容。在“记人”情节的处理中,通过对庞安常“聋而颖悟绝人”的特点的解读,让学生明了作者意在自比,从而发出“皆一时异人也”的感慨。目的让学生得出作者并非是在抒发不平,而恰是于此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的结论。在“记游”情节的处理中,主要从“(兰)溪水西流”之景推断出作者的旷达。《项脊轩志》一课中,杨老师先通过第一段及第二段中“家族破败”情节的示范性阅读,给学生提供鉴赏文本的思路:理解(朗读,解决字词)—鉴赏(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评价(怎样的悲情,朗读)。然后要求学生分组对后三部分内容进行自主鉴赏,最后分别得出“二悲幼年丧母、三悲有负祖母、四悲爱妻早逝”的概括。

因此,笔者下面想就上述话题通过两组关键词的解读来谈谈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及解决的方法。

一、割裂与勾联

块状教学最大的优点是教学思路的清晰与教学操作的便利。但是它也存在着由于教学内容的分解伴随而来的无法避免的先天缺点,即教学内容的相互割裂。

谢老师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记人”与“记游”两部分,杨老师则把文章分解为“四悲”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两位教师对文本内容的分解都是基本恰当的。但是在块状内容分解后的重构中,却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相互的关联,从而造成了块状内容之间的割裂。这种割裂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师把文本解读成了毫不相干的堆砌的内容。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割裂呢?笔者认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分解后的重构过程中需要思考对块状教学内容的相互勾联。笔者所说的勾联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块状内容的相互联系,从而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更为深刻的层次上,相互比较鉴别、求同存异、沟通联系,从而更为准确而深入地把握文本。勾联的实质是在对块状内容处理的同时加强线性思考,促使块与块之间形成一股相互粘连的内在力量,从而让教学成为一气呵成的整体。

那么如何去勾联呢?《游沙湖》一课中,记人与记游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解决这样的疑问是获得有效勾联的基础。从记人一段文字来看,“皆一时异人也”无疑是个关键句。作者认为自己和医生庞安常都是异人,并非是苏轼假借己之小恙而寻求与庞安常聋而善医的异常之能的并举,而是苏轼在生理上的小恙易治,心理上的痛苦却难平,被贬谪黄州之痛不时地刺激着苏轼的文学神经。而下段记游文字中“溪水西流”无疑是作者情感的生发点,对于与一般常识不同的这一段小溪流,特级教师刘道剑认为苏轼有借题发挥之意,对此笔者深为叹服。然而,笔者还想补充一点说明,这样的景色是否真正奇异,可能无关文章宏旨,关键在于作者正是需要这样并且也正是这样去思考文章思路的。比如苏轼就曾站在赤鼻矶的小土丘上,大唱“大江东去”,不也是在借题发挥吗?面对“人道是”的三国赤壁,那矮矮的小土丘旁,作者心中却也是有“惊涛拍岸,乱石穿空”的奇景吧。这样看来,把“溪水西流”视为异景,正是作者在写作上的一种需要,也是作者借题发挥的一种依托。因此,如果我们以“异”字概括其景,应该也并不算是突兀之举。那么上述两个教学环节就可以紧紧扣住“异”字而加以生发、勾联,课堂上的割裂感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而杨老师的《项脊轩志》一课中,则可能不存在这种割裂明显的问题。“四悲”块状内容都以“悲”字来统率、勾联。当然这种勾联却未免有留于形式化之嫌,这一点,在下面文段中,笔者将会更为全面地加以阐述。

二、冗沓与出彩

块状内容的相互勾联,笔者认为只是完成了块状教学的第一步。块状内容的第二大缺点,笔者认为是内容的冗沓之感。所谓冗沓指的是由于块状内容所呈现出来的缺乏层次感,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的单调并且不起波澜,而这种单调的重复必然让师生都处于一种审美疲劳之中。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冗沓,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加强对文本教学价值的深度挖掘,尤其对块状教学内容教学价值的有效审读。如果能于冗沓之处出彩,那将是块状教学的成功之时。

《游沙湖》一课中,谢老师从记人情节中归结出作者的乐观、积极、豁达的情感之后,又重新回到记游情节的文字审读中,然后又归结出作者的旷达之情。这就好比在钓鱼时,已经上了钩的鱼又重新被放入水中,并故作不知,而后又重新拉起。这一定是索然无味了!

笔者认为在记人部分内容推进之初,可以在点到“什么异”的问题时,即可停止,从而为下文的充分展开蓄势。待记游部分内容教学完成后,再追究“为何异之”的问题,从而明白是因为作者心中有“异情”,即在被贬黄州之后苏轼复杂的内心活动。而这种追究恰恰能带来课堂的丰富与出彩。对苏轼在黄州阶段的情绪推断大致有豁达、开朗与假借旷达之外表的愤懑之情两种,而大多数人同意前者。这样存在巨大争议的地方难道不是我们教学最好的触发点吗?为什么非得要拼命攥着我们的学生奔向豁达、开朗、乐观的思想教育的目标呢?

由于前者早已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因此笔者想就后者从文本角度谈点自己的思考。首先,从苏轼买田于沙湖一事而看,作者有为躲开纷繁世事而隐逸山林之意,可见作者还在为被贬谪之事而耿耿于怀。其次,“庞安常”一例的引用,值得我们深究。庞安常人虽聋而却能“深了人意”,作者意在自况。并不只为自己的病与人相比,更为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有拯世之才、救世之心而愤愤不已,因此才脱口而出“皆一时异人”也。再次,作者之“歌云”,往往是作者真实意图之假借。如何真实读懂亦是读懂文本之关键所在。作者虽于其间高呼“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等旷达之语,但是否我们就可以认定作者的旷达豪放之情了呢?笔者认为我们还必须先得解决下面几个疑问。其一,面对如此“兰芽”“浸溪”、“沙路”“无泥”之美景,作者为何要想到“潇潇暮雨”,更想到“子规啼”?“歌”前有“兰溪”等句,但并无子规,为何诗人要作此联想?其二,剧饮而归是否一定就是畅饮、喜饮?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不用后一词语?我推想两词的区别所在,剧为剧烈之意引申而来,那剧饮该为怎么样的喝酒呢?该是又多又急吧。但作者却于此处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穷的想象。多而急地饮酒而不是畅快地喝酒,我想这就是文意区别所在吧。因此,笔者认为,此处作者是假托旷达之名,实为借高呼之呐喊,以满斛之烈酒来浇胸中之块垒之可能是成立的。

规避掉消极与积极之论,真实地还原苏轼的情感存在,在学生激烈的争辩中,想必会带来课堂的精彩吧,那冗沓重复之感还会存在吗?

《项脊轩志》一课,亦是如此。虽然杨老师在“四悲”之间用一“悲”字相勾联,从而使块状教学的缺点更为隐蔽。但是却也干扰了我们对“四悲”内容更为深入的理解,结果让学生只能停留于仅一悲字的表面化理解。那么此处该如何避免这种单调冗沓呢?笔者在此也想来说几句。可否从四次悲的异同点切入来探讨一番呢?从而加深学生对归有光之悲的更为真切的体悟。四次悲痛之中,我们可能最先看到的是作者在想母亲的时候是“余泣,妪亦泣”,而想到祖母时则是“令人长号不自禁”。于此处问个为什么,相信必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探究明白,并不是因为作者对祖母的感情就真的一定比母亲要深,更多的可能是家庭的衰败、亲人的早逝、自身的命运与责任感等多种情感相互碰撞、揉合在一起,从而让作者会如此“长号不自禁”。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作者在35岁中举以后,为何持续参加科举,直到60岁才得以考中进士的举动,同时也更能体悟到作者在悲字背后所深藏之意了。看到想母亲和祖母时候的两次痛哭,那么我们自然也会联想到该怎么去理解作者在怀念妻子的时候怎么就没了泪水了呢?难道是作者感情不够深?笔者见到很多教师对此教学点的处理,往往也就是轻轻掠过,以“欲哭无泪”“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类的回答勉强说服着自己与学生。其实,我们教师只要提供相关背景——关于《项脊轩志》的写作时间一般人认为正文是归有光十八九岁时写的,而附记大多数人认为是他35岁左右获得举人时写的。一个是在分裂的大家族的期待中满怀责任与未来的少年人,一个是在多年的期待与奋斗下初步实现家族愿望而又在忙碌地追求功名途中痛失爱妻的中年人,相信学生也就能理解了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了吧。作者于中年之后的这种悲痛而又有节制的语言表达中所流露出的恰恰可能是更为浓郁的思念之情,从而让学生在面对着“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时,自然会有一番更深切的体悟了。那么这四次悲痛之间自然也感觉不到冗沓了吧。而这种引导学生对文本更为深入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更为真切的体悟,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出彩的效果。

块状经济 篇4

研究块状经济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方法,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强有力的目标导向,有利于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因此,对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对浙江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块状经济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就是对块状经济科技创新系统在投入一定的资源要素(包括有形和无形的),采取科技创新政策后所取得的效果和表现出来的生产效率与社会效益的提高而进行的评价。也就是通过对块状经济创新系统科技创新运行情况的考察,从规模到质量,来检验其在资源配置上是否物尽其用,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率,如果不是,则通过分析找出问题出现在那里,进而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使得该块状经济科技创新系统更有效地运行。

针对浙江省块状经济现状,结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块状经济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设计: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科技创新转移绩效、科技创新经济绩效、科技创新社会绩效。

科技资源配置绩效评价指标有科技人员数量和科技经费投入。科技创新转移绩效评价指标有专利数量和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科技创新经济绩效评价指标有工业生产总值和高新技术产品比例。科技创新社会绩效评价指标有综合能耗产出率和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率。

2 评价方法

2.1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mes和W·W·Cooper等学者于1978年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规划计算、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

DEA模型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简称DMU),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输入(表示对“资源”的耗费)以及s种类型输出(表示消耗了“资源”之后表明“成效”的信息量)。用X和分别表示第j0个决策单元DMUj0的第i种输入和第r种类型输出,在基于凸性、锥性、无效性和最小性的公理假设的情况下,DEA模型具有的生产可能集合为:

由此可以得到DEA模型,又称C2R模型,主要用于评价DMU规模技术的相对有效性:

式(1)中,Si-和Sr+分别为松弛变量,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一般取ε=10-6,式(1)的经济学意义为:λj将各个有效点连接起来,形成有效前沿面,非零的过剩量S+0或不足量S-0使有效前沿面可以沿水平和垂直方向延伸,形成包络面。θ表示DMU距离包络面的投影。当θ0=1,S-0=S-0时,称DMUj0为DEA有效,当θ0=1,S+0=S-0=0时,称DMUjO为弱DEA有效;当θ0<1,S-0≠0,S-0≠0时,则称DMUj0为非DEA有效。若存在λj,使█λj=1,则DMUjO为规模绩效不变;若不存在,使█λj=1,则█λj<1,DMUjO为规模绩效递增,█λj>1,DMUjo为规模绩效递减。.

22神经网络法

出于不同的使用目的,现在已有好多种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及表征该模型动态过程的算法,如BP(反传)算法、Hopfield算法等等以及它们的改型。由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感知器是神经网络分类器中最普遍、最通用的形式,相应的网络称之为BP网络。

多层感知器是在输入层与输出层之间增加了一个或几个隐含层,BP算法首先要选取一个目标函数作为网络收敛到其期望值的程度,一般是选网络误差作为目标函数,用在BP算法中的网络误差通常是方差,采用方差的好处是便于计算,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Ep是第p个表征矢量的误差,tpi是第i个输出神经元的期望值,Opi是第i个输出神经元的实际值。

BP算是梯度下降训练算法中比较简单的一种,它的中心思想是调整权值使网络总误差最小。当网络误差采用方差函数,输出函数采用sigmoid函数时,网络权值调整按下式:

其中η是学习速率,δpj为L层神经元j的误差信号,Opi为L-1层神经元i的输出。误差信号δpj根据所在层的位置不同而不同,它的表示为:

δpk代表L+1层神经元k的误差信号。

实际上,在式(4)中经常加入一动量项,以便于在某些问题中加快网络的收敛速度,该动量项考虑了过去权值变化的影响。动量常数决定了这项的重要性,通过滤掉高频分量,该动量项能使权值空间的误差表面平滑。加入动量项后,权值的调整按下式:

3 实际应用

缙云县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带锯床生产基地,整机生产企业30多家,配套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20000多人,2008年实现行业工业产值10多亿元,产销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左右。2009年列入浙江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21个示范区试点。但是,缙云块状经济与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比较,存在着“三大瓶颈”和“五大差距”。“三大瓶颈”是指缙云带锯床的美誉度在下降、产业集群内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和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五大差距”是指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加工制造装备落后、缺少现代化的营销手段、缙云品牌质量层次不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

2009年底,省政府派遣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专家服务组入驻缙云县,开展块状经济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科技服务活动。2009年12月,缙云县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通过省级专家评审。方案指出,经过3年的努力,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进入国家重点装备制造业的主流配套体系,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生产、销售和出口基地。延伸发展的新型金属材料成形及加工产业成为缙云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以来,以省级块状经济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以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为抓手,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加速器,全面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块状经济的4家龙头企业为例,采用2007年至2010年的有关数据,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模型。由于网络的输入到输出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所以这里采用功能比较强的5层网络作为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对于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来说,它将受到科技资源配置、成果转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科技人员数量、科技经费投入、专利数量、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工业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品比例、综合能耗产出率、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在利用神经网络进行评价时,可以将上述数据作为输入,以评价结果作为输出来构建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一般的原则,隐含层结点数目应该大于输入层结点数,因此采用8×16×16×8×3结构网络,其中输入层8个结点,隐含层分别为16、16、8个结点,输出层3个结点。隐含层的激活函数选为双极性Sigmoid函数,输出层为单极性Sigmoid函数。

4 结束语

块状经济创新能力高低日益成为浙江省经济能否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如何对块状经济科技创新进行科学绩效评价,并找出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进而提升块状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就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对块状经济科技创新做出正确的评价,将直接关系到浙江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影响浙江省“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速度。具体表现如下:

()进行块状经济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是块状经济自身不断发展的内在需要。对块状经济创新系统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只有不断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保持前进的动力。然而只有通过创新绩效分析与评价才能知道投入为块状经济创新系统带了多少收益,在哪些地方存在着哪些问题,只有了解优势劣势才能更好的制定未来的发展策略,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2)进行块状经济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是整个社会的需要。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强调一种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块状经济的发展已逐步由粗放型经济模式向集约型经济模式转变,块状经济创新系统创新发展的成果和效益不能仅仅体现在经济收益上,更要强调对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提高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型和融合度,突出社会效益的取得。而对块状经济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绩效评价,不仅有利于充分揭示块状经济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内在规律,科学地认识区域自身的科技创新状态,进而分析影响块状经济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和块状经济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使块状经济逐步对创新系统进行改进;还有利于块状经济根据自身的状况及时采取最有效的科技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一个特色,是支撑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研究块状经济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方法,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强有力的目标导向,有利于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针对浙江省块状经济现状,结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构建了块状经济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基于DEA和神经网络模型的绩效评价方法,并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块状经济的4家龙头企业为例,建立了8×16×16×8×3结构的神经网络绩效评价模型。

关键词:块状经济,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

参考文献

[1]陶四海,赵国杰,韩彩欣,张卫东.“区域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建构”[J].科技与管理,2009,(4):136-139.

[2]鞠树成.“山东省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与分析”[J].创新论坛, 2006,(3):15-18.

块状经济 篇5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统一部署,各地将通过加大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财政等支持力度,促进其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发展,并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围绕加强战略筹划、优化空间布局、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强化项目带动、完善创新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集群品牌、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推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升级,关键是解决好重点问题,抓住主要环节,练好内功。

突出国际化方向

我省的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要以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分工、充分利用国际要素资源、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为目标。笔者称之为国际性产业集群,以别于区域性产业集群。主要是针对我省现有特色块状经济整体的要素国际化程度较低、产业支撑服务功能不全、参与国际竞争层次较低、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分享价值不高而言的。突出要以国际化,尤其是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带动我省产业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在特色块状经济基础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而提升覆盖国内外市场的全球竞争力。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要抓住国内市场扩大和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知识服务业和临港工业产业要素向国内转移的机遇,扩大与境外跨国公司和国内强势合资合作,强化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支撑服务功能。

二是要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境外上市、并购重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找到重要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

三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资源,尽快推动若干优势产业在制造规模、技术装备、研究开发、教育培训、营销网络等达到国际级的先进水平,逐步摆脱世界加工生产车间地位,确立国际上同类产业中心地位,进而提升我省经济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核心是加快先进要素吸收,强身健体,形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选好培育发展重点

块状经济示范区如何选择至为关键。近年来,浙江不少块状经济在规模继续扩张的同时,内部结构功能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表现在产业链两头延伸,龙头企业涌现,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渐发育,研发、贸易、现代物流等产业支撑功能增强,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但绝大多数特色块状经济更多表现为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同一分工环节的企业集聚,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等专业化要素的国际化程度较低,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充分分享国际产业价值链利益。

受到产业发展的区位、市场布局、要素支撑条件的影响,一部分块状经济的转移既在所难免,也符合我省“腾笼换鸟”的意图。应该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成长快、带动力大的加以培育。

一是整合提升特色块状经济,形成以浙江为主的国际性产业集群。主要是已经具备产业集群雏形的特色块状经济,即已经突破加工制造优势,开始向研发、营销、物流、品牌等多

方面优势扩张的特色块状经济,以增强产业支撑服务功能为核心,整合省内资源、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打造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拥有众多国际化企业和知名品牌,汇聚国际一流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集群化体系,成为国际性产业中心,这应是培育的重点。

二是块状经济升级为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融入长三角国际性产业集群。浙江省多数特色块状经济仅在产品、零部件、专业化加工环节或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专业化优势与发展潜力,难以形成信息、研发、营销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可以融入省外国际性产业集群或跻身跨国公司全球制造体系,找到稳固的技术、资本、市场依托,成为国际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

构建集群功能平台

省级块状经济示范区除了重点培育块状经济龙头企业外,重点还要在进一步提升制造功能优势的同时,强化销售、研发、信息、教育、金融等服务功能培育,着力构建先进制造、创新、人才、融资、营销、物流、信息等七大平台。

浙江经济的国际比较优势更多体现在加工制造方面,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水平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构建先进制造平台主要是建设一批区位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的大型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促进产业升级的大项目,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成为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民资外资融合发展的集聚区。

浙江企业创新乏力,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产业共性技术和专业化技术服务机构做支撑。创新平台构建要以形成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机制为核心,广泛吸纳国际性智力资源,形成完善的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技术开发提供产业技术和智力支撑。

长期以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人才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一流设备、二流产品”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缺乏高水平操作工人。人才平台构建要着重围绕本地产业发展需要,进行教育体系的调整,建立专业化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与学科。

当前利用资本市场加速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产业集群主体培育的重要方式。融资平台构架要注重培育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民间产业投资基金,引进境外风险投资机构,组建民营社区银行,建立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多层次、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浙江骨干企业总体上尚未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获利相对微薄,不利于产业集群发展扩张,这将是浙江产业集群培育的重点与难点。构架营销平台旨在为集群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多种渠道选择,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或中小企业联合铺设国际商路,建立分销机构,推动传统专业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利用国际跨国公司、国际采购商的国际营销网络。

供应链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针对产业集群原料及商品配送问题,物流平台构架着眼于形成物流枢纽、园区、运输线路三者有机结合,交通运输、配送服务、加工代

理、仓储管理等功能设施完备,空间布局合理的综合性物流网络。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既完善块状经济的信息设施和网络水平,提高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使块状经济示范区成为行业科技、产品、交易、人才的信息交流与展示发布中心。

构建七大功能平台要突破行政区划布局。要从集群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突破现有特色块状经济或工业园区的行政界限,促进资源要素跨行政区域流动,推动要素资源大范围深度整合,实现产业集群支撑功能的共建、共享。功能平台构建以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区域为集聚重点,集中政策支持和资源要素集聚,确立产业发展核心区地位,从而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市场力量为纽带的“核心区+外围区”行业的集群布局结构。其中产业集群核心区发展方向应该是成为知识密集、创新能力强、高度国际化、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新区。省级块状经济示范区主要应该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区。

推进产业整合龙头骨干企业是产业集群构架制造、创新、人才、营销等功能平台的主力。要以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为重点,鼓励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链的扩展与延伸,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速龙头骨干企业集团的形成。

引导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收购、兼并、联合、扩建、新建同类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链”,做强企业集团。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国际证券市场直接上市,或有选择地收购国外具有特殊要素资源优势的上市公司,充分利用国际证券引进外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引导龙头企业利用销售网络、品牌等市场资源进行产业联合,通过委托加工、虚拟经营等方式,形成能够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反应生产体系,扩张区域企业网络。

引导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借力发展。重点是骨干企业集团在涉及提升产业或产品层次的若干关键技术环节上,加强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也要重视与具有专长的中小型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配套协作关系,推动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支持科技企业境外上市,加强与国外行业协会的合作与交流。

目前块状经济整合中推进的主要障碍在于龙头企业强势不足,扩张冲动不足。破解办法在于学习借鉴国际同类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引导龙头企业看清产业竞争全球大势,主动改造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职业经理团队,探索借助国际金融资本做强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同时要探索建立产业战略联盟。

重点引导扶持自下而上形成的行业协会发展壮大,支持相关行业协会跨行政区域联合,努力形成若干在全国具有“领头羊”地位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该积极为企业服务,行使行业指导职能,制定行规行约,协调本行业的技术、价格、出口、培训等行为,制止恶性竞争行为;制订产品标准和参与制订国际性行业技术标准;组织企业参与国际交流,介入国际商务争端、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反倾销反补贴等国际贸易纠纷,帮助企业应诉,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加强行业协会与相关国际组织和产业集群的联系。积极与国际同类产业集群的行业协会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渠道,开展技术、人才、营销网络等方面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如UNIDO、OECD、DATAR与世界银行等,均设有支持欠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援助机构,要推动行业协会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接受国际组织资金和智力支持。

融入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

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既要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又要结合国际性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发展的空间和功能需要。鼓励通过跨行政区域合作开发,集中建立一批服务管理方式、基础设施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先进制造平台。这其中,形成一批特色化的产业功能区是关键。其他平台的打造也要有机融合到各类功能区建设中。

建立国际化的开发运作机制。按照政府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强化服务、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投资型、企业投资型和政企合作投资型等开发营运模式。特别是要运用多种方式引进跨国公司、国外政府或国际民间组织等投资主体参与大型园区开发建设,引进国际先进的开发区管理模式,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或国际组织的网络优势,高水平利用外资,形成若干创新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生态环境良好、高度国际化的大型开发区。

强化产业的国际性招商。加强对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和研究,各产业集群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招商国家或地区,主动联系,推动资本、技术、人才向我省转移;建立国际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招商队伍,选调精通国际法、国际贸易、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行招商工作。充分利用在外投资企业、留学生、海外人士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国际性专门招商代理机构的客户资源,形成有效的招商网络。

稳步发展特色化的行业总部基地

总部经济作为高端经济形态,需要具备企业总部和加工生产基地在空间上逐步分离的条件,即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集聚,产业加工基地向成本比较低、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集聚布局。从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看,像永康、义乌、绍兴、海宁、温岭等经济强县,特色产业基础扎实,已基本具备发展特色总部经济的条件。可以说在块状经济示范区培育特色总部基地既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内在要求,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一个支撑条件。要重点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潜力大,符合产业导向、带动力强的企业总部做大做强,提升企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加大引进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总部的力度,重点引进能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影响力强、对辖区税收贡献度大的企业总部、分支机构。围绕产业集群培育,强化规划和政策的引导,深化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培育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国际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特色总部基地,应与城市新区拓展及开发区建设有机结合。对于中等城市来说,可以建设微型CBD,即集商业、办公、公寓、旅店、餐饮、文娱等城市功能有机组合的建筑综合体。通过实施“数字城市”建设工程,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构建城市总部基地新区管理网络平台。在培育特色总部基地中,可以结合开发区(园区)的扩容提升,改变目前偏重于生产功能的现状,强化综合服务功能,避免大型企业将研发、管理中心外迁,提高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培育特色总部基地,应以完善产

业功能平台为核心任务。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围绕跨行政区整合块状经济,进一步紧密分工协作和产业联系,构建“核心区+外围区”集群发展框架,通过内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产业链,形成良性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变水平的恶性竞争为垂直价值链在不同区段的友好合作。为此在培育特色总部基地中,应重视跨行政区域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对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聚集力与辐射力,与周边地区合理分工,建立功能性合作关系,共同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总部基地,应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运行模式。在政府层面,要突出总部基地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总部基地发展的创业创新环境。当前,受现行的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制度、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等制约,经济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等)仍然是地方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造成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的分离往往面临较大阻力。为此,应该重视跨区域政府的协调,破解跨区域分工协作中存在的行政壁垒问题。

块状经济 篇6

1 定西马铃薯产业“块状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1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定西马铃薯产业以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为依托, 以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为主体, 以市场的客观需求为导向, 因自然环境而诞生, 因群众生产而发展, 因市场需求而壮大, 属于自然选择型、群众创造型与市场带动型相结合的产业。一是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种植是马铃薯“块状经济”发展的“第一车间”。 定西地处青藏高原下延区与黄土高原抬高延伸区的交汇地带, 复杂的地质地理和地形地貌决定了气候的多样性, 为马铃薯不同类型品种的区域化布局创造了条件, 为生产优质马铃薯提供了保证。全市总面积为2.03万km2, 航测耕地面积为73.33万hm2, 全市264.5万农村人口, 人均耕地0.28hm2。耕地土层深厚, 土壤疏松, 肥力较好, 保水保肥和透气性较好, 大部分土壤富含钾素, 而且耕地中梯田面积大, 立地条件较好。南部高寒阴湿区土壤以黑垆土为主, 有机质含量在1.5%~3%以上, 土壤肥沃, 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高;中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土壤以黄绵土为主, 有机质含量在1%~1.5%之间, 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和提高商品率;河谷川水区土壤以黑垆土为主, 还有少量红粘土和沙壤土, 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由于热量充裕, 非常适宜菜用型马铃薯早种早上市和加工型马铃薯生产。这些优越的土地资源, 为生产优质马铃薯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产马铃薯产量高、薯块大、薯皮光滑、薯型整齐, 干物质含量高、口感好, 耐运输、耐贮藏, 产量和质量在全省及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二是群众生产经营的适应性。尽管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文化技能的制约, 发展高技术型、知识型的产业在定西有很大难度, 但是定西农民历来有种植马铃薯的传统, 加之马铃薯种植技术要求不是很高, 所以很容易被农民群众所接受, 也适合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如果说高新技术属于“知识经济”, 重化工产业属于“贵族经济”, 那么马铃薯产业可以称之为“草根经济”。这种植根于农民和土地的“草根经济”, 比较适应定西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 并为每个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而也激发了农民群众的发展欲望和创业冲动。三是市场需求的适应性。随着麦当老、肯德基美式快餐连锁店的不断扩张, 以马铃薯全粉为主要原料的薯泥、薯饼、薯排等欧美食品一时风靡全球, 亚洲市场年需求马铃薯全粉量约6万t, 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异常巨大的市场需求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也使其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1.2 具有较强的扩张性

定西马铃薯产业是从小到大、从种植到加工、从不自觉到自觉逐步发展壮大的, 其发展经历自给自足、产业培育、块状经济雏形初步形成三个阶段, 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一是马铃薯产业科研开发实力不断增强, 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居全国之首。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原原种雾培生产脱毒种薯技术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 形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陇薯、渭薯、武薯、甘农薯、青海薯等五大优良品种系列, 形成了年生产脱毒苗2000万株、原原种3000万粒的能力, 占全国脱毒微型种薯总量的70%, 成为国内最大的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二是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集约化、标准化、订单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方面发展。全市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45个、150万亩, 以“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形式, 订单生产面积达到170多万亩。全市形成了洮河、渭河、漳河流域河谷川水区优质菜用型和加工型专用薯生产基地, 南部高寒阴湿区优质菜用型和脱毒种薯生产基地, 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高淀粉型商品薯生产基地三个特色鲜明的局域化布局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淀粉及其制品加工企业496家, 其中加工能力千吨以上的企业24家, 年加工马铃薯135万t, 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加工能力达到30万t, 其中精淀粉25万t, 产品已发展到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薯条、精粉皮等10多个品种。三是市场流通体系日益完善, 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提高。定西市有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鲁家沟、岷县梅川四个大型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和26个中型马铃薯批发交易市场, 参与马铃薯交易的农贸市场185个。市场不但辐射了全市城乡, 而且带动周边的宁夏、青海、陕西等省区10多个地区、30多个县市区, 马铃薯年交易量达280多万t, 其中外销量160多万t, 交易额达10亿多元。四是质量品牌不断强化, 产品竞争力逐步提升。至目前, 全市共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10个, 其中临洮县“腾胜”牌、陇西县“清吉”牌、安定区“鲁家沟”牌精品马铃薯、岷县“千里雪”牌精淀粉等产品销往全国和韩国及港、澳等地区, 在全国市场备受青睐。“渭源马铃薯”已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地理标识注册, “临洮马铃薯”已经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定证书。临洮兴达公司、临洮腾胜公司已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其中腾胜公司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安定、渭源分别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1.3 具有较强的联动性

马铃薯产业的迅速崛起, 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对定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效应。一是为定西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切入点。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不但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了市场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 而且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快速增长, 提高了农民群众的购买力, 繁荣了农村经济和农村消费市场, 特别是为推进农村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已成为定西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是为定西加快工业发展找到了关键点。围绕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大力发展以淀粉加工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企业, 取得了显著成效。产品已发展到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薯条、 精粉皮等10多个品种。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对定西工业发展有了新的课题, 提出了“立足农业办工业, 依托资源上项目”的工业发展思路, 这个思路完全摆脱了过去“工是工, 农是农”的思维定势和做法, 形成了工农紧密结合、互促互动的发展思路。三是为定西开拓国际国内大市场找到了着力点。定西马铃薯年外销量达160多万t, 不但延伸到了上海、四川、广东等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市 (州) , 而且远销到俄罗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并四处延展, 建立起了市场营销网络和体系, 马铃薯淀粉也成为定西继铝产品出口后的第二个出口产品。四是为定西加速民营经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锻炼和造就了一批既熟悉市场经济、又懂企业管理的民营经济带头人, 他们依托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闯市场, 为定西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也为定西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

2 启示

2.1 加强政策引导、规划先行作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切入点

在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方面, 需要政府充分利用政策引导、规范指导等手段及时进行引导和规范, 才能实现产业培育壮大的目的。

2.2 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题明确、机制灵活, 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有力的竞争力。因此应采取政策扶持,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措施, 鼓励支持更多个体工商户创业发展, 不断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

2.3 培育特色产业基地作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大力培植有特色、上规模的产业“亮点”, 放大优势、培植强势, 做出比较优势, 开辟适合区域特点的发展道路。

2.4 优化软环境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定西经济发展的劣势在自然秉赋, 土地、原材料资源极为匮乏, 属“零资源”地区, 政府部门通过营造政策、资金等各项软环境有力地弥补了这项缺憾。因此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体制动力、资本动力、文化动力、外部动力等“四驾马车”的强力驱动作用。

摘要:基于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 运用区域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 对定西马铃薯产业“块状经济”发展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发现定西马铃薯产业“块状经济”具有适应性、扩张性和联动性等特点, 由此得出了应把加强政策引导、规划先行作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切入点等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块状经济,马铃薯产业,定西,特征

参考文献

[1]刘炜.中国县域经济块状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 2008 (3) .

[2]汤黎.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型[J].政策瞭望, 2008 (10) .

块状经济 篇7

(一) 浙江块状经济发展亟须转型升级

浙江的地理区位和历史发展过程, 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范围, 体现出块状经济特色, 钟朋荣称之为“小狗经济”。改革开放以来, 块状经济已经在浙江经济总量中占了一半以上份额, 还给浙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 促进了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按照郑勇军、袁亚春 (2003) 的分析, “浙江农村工业空间上分散,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农村企业组建大型供销合作体的谈判成本和协调成本相对高昂, 专业市场就承担了对农村工业进行市场信息导向和产品销售的主要功能”, 依托专业市场的销售网络, 可以有效地将这些分散的农村工业经济主体联合起来, 形成整体经济力量, 以较低成本进行运作, 从而支撑块状经济的生存和发展。这也逐渐催生了浙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反过来又推动专业市场向纵深发展。

正是浙江经济结构特点和块状经济特色, 以及专业市场在组织经济活动中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的优势, 使得专业市场在浙江迅速兴起, 并成为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逐渐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义乌、绍兴和台州作为浙江专业市场发展最迅速、市场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地区, 其发展过程都证实了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体现了“浙江模式”的特点, 即“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模式。

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 浙江经济赖以高速增长的出口导向路径遭遇巨大打击, 使得发展路径受阻, 导致了增速剧减。浙江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以国际市场需求替代国内市场需求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 在后危机时代受到极大挑战。同时, 浙江企业形成了对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 产业结构变动较慢, 产业层次长期低于全国。同时, 随着电子商务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定制式营销模式的推进, 给浙江块状经济的发展带来冲击, 迫切需要转型提升。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在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 高素质劳动力的稀缺制约了浙江块状经济的发展。金祥荣等 (2002) 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技术工匠和物质劳动力在浙江专业化产业区企业衍生中的重要作用。

而从现实情况来看, 浙江省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仅为16.8%, 低于全国的平均比例24.8%, 远远不能满足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 职业能力开发研究评述

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着力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可见, 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对培养高素质劳动力, 进而促进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组织机构, 在浙江块状经济发展背景下, 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的是一种获取、累积、整合和传授职业技能的能力 (林明等, 2010) 。职业技能培训需要企业的高度参与, 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也应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和企业实际需要不断改革职业技能鉴定方式和内容。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到今天,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考核体系, 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单强等 (2006) 认为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制度管理体系上缺乏竞争机制”、在“考试模式上缺乏灵活机制”。在借鉴了国际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经验上, 张天祥 (2001) 也提出了鉴定标准的社会化问题, 并指出要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技能鉴定中去。张炳耀 (2003) 认为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使职业技能鉴定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实际。代伟 (2005) 则从鉴定过程和鉴定内容出发, 认为“题库开发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保障”, 应该强化质量意识, 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障体系, 并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建立激励机制。马振锋 (2006) 也认为职业技能鉴定的过程和管理应该规范化。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能鉴定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在当前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究其原因, 陈兴东 (2007) 认为是“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没有配套”, 导致高职与中职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区别。我国在职业资格证书报考中, 在申报条件上设置了不同年限工作经验等条件, 使得高职学生在中级职业资格基础上, 无法取得更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强伟纲 (2008) 则认为, 目前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工作人员主要忙于职业技能试题库的建设、新职业工种鉴定市场的开发以及繁杂的日常事务, 很少有精力到高职院校指导具体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尚未形成整套的监督管理制度, 致使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各自为政, 随意性较大, 使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逐步下降, 削弱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刘凯等 (2009) 则指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培训不够经常, 其素质有待加强。

近年来, 浙江省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定, 对加快职业技能鉴定改革和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大量文献对职业能力与能力 (赵志群, 2010) 等概念做了深入的分析与界定, 并结合不同专业对职业能力提升做了细致研究。关于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作用以及改进方法也有诸多论述。但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与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相关联, 进而对培养高素质劳动力, 促进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却鲜有研究。

二、实证研究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 浙江块状经济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如何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能力开发, 从而培训大量高技能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乌、绍兴、温州等地专业市场是浙江块状经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地方, 通过对这些地区进行问卷调查, 以实证方式来研究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与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开发的关系。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填写者基本情况、职业能力开发、经营绩效等。在问卷填答方式上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测量。这是因为Berdie (1994) 研究认为, 在大多数情况下, 5点量表是最可靠的, 选项超过5点, 一般人难有足够的辨别力, 会导致信度的丧失, 而且5点量表可以表示温和意见与强烈意见之间的区别 (转引自吴明隆, 2003) 。

调查对象主要是专业市场内的店铺营业员或店主, 共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144份, 其中4份问卷因填写不规范作为无效问卷, 最终有效问卷140份。

从基本情况来看, 被调查对象性别比例均衡, 学历82.9%为大专或大专以下, 工作时间50.7%在3年以内。被调查对象中32.1%为普通员工, 67.9%是店主, 这与浙江块状经济特色相适应。涉及行业包括纺织服装、五金电器、日用百货、文化用品、饰品等, 其中纺织服装店居多。

囿于篇幅所限, 这里主要是对职业能力开发项目和经营绩效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

本问卷采用Cronbach的α系数对信度进行分析, 其中职业能力开发项目Cronbach的α系数为0.757, 经营绩效项目Cronbach的α系数为0.843, 均在0.7以上, 信度相当好。

注:*表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表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

相关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变量之间不确定关系的统计方法, 其中, 最为常见的是两个或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马庆国, 2002, P.240) 。相关系数则是描述这种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 通常采用Pearson系数分析。

本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职业能力开发项目与经营绩效项目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在体现店铺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开发各因素中, 应对能力与其他六因素相关性都不显著, 客观地说明了从业人员在应对新环境能力不错的情况下, 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参加职业培训不够积极。

在与经营绩效各因素的相关性上,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度与店铺营业额、店铺知名度等五个因素都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 说明从业人员通过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提升工作能力对提高店铺的经营绩效影响显著。而政府培训力度等其他五个体现店铺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开发的因素则只与1到2个衡量店铺经营绩效的因素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 没有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度的影响如此全面而显著。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店铺营业额与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开发因素中的四个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 远远多于店铺知名度等另外四个衡量店铺经营绩效的因素, 说明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开发对店铺的营业额有着比较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当然, 也可能是从业人员对店铺营业额的感知比其他四个因素更为准确和实际。

三、存在问题与研究建议

(一) 职业能力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研究现状的评述和实证分析, 可以看出在职业能力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制度建设不完善, 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2.鉴定标准和考核体系比较落后, 无法跟企业实际对接。

3.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作用和独立性还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

4.从业人员在能应对实际工作时, 对获取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积极性不高。

5.政府机构在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主动性和改革力度不够, 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二) 对策建议

根据服务浙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职业能力开发路径建议如下:

1.政府相关机构应该修改并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 引入和规范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对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市场进行规范, 规范不同的政府机构与行业协会所组织的各种考证制度, 统一标准, 提升培训质量, 使之形成均衡有序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 则应该提升职业培训的吸引力, 职业资格不能只是上岗证, 要形成持续学习与培训的机制。

2.发挥行业协会与企业的作用, 将技能竞赛、技能比武有效地与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培训相结合, 逐步用相对择优制取代现有的绝对分数线制, 提升学生和从业人员参加职业资格培训的兴趣。

3.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作用。一方面, 高职院校可以协同行业企业、政府机构合作开发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鉴定内容, 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另一方面, 则利用教育资源参与企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 开发适合不同行业企业的培训内容,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 培训创新创业能力。

总之, 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 培养高素质劳动力是一个有效途径, 从而对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人力资本和内在动力。

摘要:浙江块状经济特色成为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电子商务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定制式营销模式的推进, 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的稀缺, 给浙江块状经济的发展带来冲击, 迫切需要转型提升。文章在对职业能力开发研究评述和实证分析后, 指出存在的问题, 明确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块状经济 篇8

1 义乌饰品块状经济的发展轨迹

义乌饰品块状经济, 先是从家庭工业和小商贩起步, 之后二者融合, 以专业市场为依托, 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义乌饰品行业发展发端自80年代初期, 1982年义乌商人通过香港采购饰品来义乌批发, 因为成本低利润高, 资金回笼快, 更多人投身这一行业, 10年后, 义乌市场里的饰品经营户已有数百家, 并开设了专门的交易区。1991年, 义乌人创办本地第一家饰品厂, 自此, 义乌饰品行业迅猛发展, 凭借着产品种类齐全、价格低廉的优势, 义乌已超越青岛、广东东莞, 成为我国最大的饰品生产地和销售地, 义乌饰品块状经济的迅猛发展, 得益于市场的推动力量。但是, 块状经济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一些原生性、结构性矛盾, 尤其是缺乏规划引导、平台支撑滞后、创新创意能力不足、产业层次低下等问题也逐渐突显。义乌饰品块状经济还处在借助企业自身规模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的初始阶段。“块状经济”虽然在地理上实现了集群, 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义乌饰品块状经济发展至今, 优势明显, 但问题同样突出。

2 义乌饰品块状经济的发展优势

2.1 市场集散力强大

义乌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有强大的物流集散能力, 在义乌常驻的外商已逾万人, 诸多国外公司将办事处设在义乌开展采购活动。而饰品行业是整个市场里销售最旺、关注度最高的行业, 拥有2800多个商位, 8000余人开展饰品经营销售活动, 市场外的饰品专业街里还有1500多家店铺, 涉及的饰品种类有8个大类, 80多万种商品, 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 义乌出口的仿真首饰已占到我国仿真首饰总出口额的70%, 是仿真首饰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区域。

2.2 产业链相对完整

义乌饰品行业发展至今, 已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从饰品原料、辅料到饰品成品都有相对成熟的生产经营销售体系, 义乌现有8000余家饰品成品、辅料、配件的生产经营销售企业, 15万人专业从事饰品生产经营活动, 带动150万余人投身相应生产经营活动。目前, 义乌饰品行业中也涌现出了一批领军龙头企业, 如新光饰品、美联工贸、兴美饰品、富佳饰品。目前义乌饰品行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00多家, 这些龙头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 在专业化和规模化方面具备较强的集聚引领作用。

2.3 行业辐射力强

义乌饰品行业协会自1998年成立以来, 发挥了重要的辐射能力, 着手制定推广饰品联盟标准, 在行业协会内企业实施, 并于2009年通过国家论证, 全面实施, 影响了全国的饰品企业, 同时全国首饰标准化委员会也将仿真饰品分技术委员会及其秘书处设在义乌, 这体现义乌已成为仿真饰品技术标准的发布中心, 将引领中国饰品行业的技术风向。

3 义乌饰品块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行业内部合作不紧密

义乌饰品块状经济自形成之日起就有其先天的不足, 因为主要由中小企业自发进入行业, 缺少产业分工, 缺乏对产业体系的构建, 中小企业之间合作意识不强, 喜欢单打独斗, 无法形成龙头凸显的产业分工配套。

3.2 研发设计能力低端

相比较国际知名饰品, 义乌饰品行业的研发设计能力偏低端, 以模仿为主, 因此对应的目标市场也相应低端, 无法满足国际市场高端产品的需求。同时义乌饰品行业在先进制造装备的引进方面也较落后, 使得生产能力不稳定, 工艺水平良莠不齐。由此带来产品质量不高, 在市场上的定价权自然缺失, 使得义乌尽管在量上能取胜, 但质和利润均呈现负相关的反常现象。设计研发能力低端由此引发产业链低端, 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无话语权, 产业集群功能无法实现。

3.3 销售渠道单一滞后

在义乌饰品行业中, 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是彼此独立的, 使得销售渠道传统单一, 与终端客户间环节较多, 同时主要依赖国际商贸城这一平台作为输出平台, 缺少销售终端, 没有建立灵活、健全的销售网络体系。而在国际知名饰品企业中, 往往采用直销模式, 直接面对终端客户, 这使得企业能够直接获取市场客户需求信息, 进行相应调整, 同时在利润方面也会有更多空间。

3.4 品牌运作能力匮乏

义乌饰品行业企业除了中小企业以外, 还有很多是家庭手工作坊, 前店后厂的模式比较普遍。这样的企业往往是“小而全”, 生产方式简单, 管理方式落后, 缺乏品牌运作能力, 对于品牌定位不明确不清晰, 品牌宣传意识不浓厚, 品牌保护意识不清醒, 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开展品牌管理工作, 反而陷入低价恶性竞争的怪圈, 导致饰品行业整体竞争能力下滑, 利润流失, 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 义乌饰品块状经济实现产业集群的突破口

4.1 以市场与技术信息渠道为突破口

义乌饰品行业要实现产业集群, 必须掌控市场和信息渠道两个制高点, 企业要深入市场了解动态需求, 而不是仅仅依靠模仿和来样加工获取市场信息, 要培育较高的市场调研能力, 要培育自主研发人才, 进行不同档次产品的设计研发工作, 龙头企业更要加强对高端市场的开发, 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行业内部也要适度公开一些技术, 实现资源共享, 共同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4.2 以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为突破口

加强服务意识, 主动在研发、人才、销售等方面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义乌饰品行业需要来自外部相关机构、组织提供有针对性、专业性的技术指导、人才规划、销售网络组建。引入国内外中高端人才, 加强对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服务引导, 从整体上提升义乌饰品行业的技术研发、品牌运作、销售组织能力。公共服务平台能为义乌饰品企业引入国际先进设备、理念、人才, 助推义乌饰品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4.3 以品牌培育建设体系为突破口

义乌饰品行业产业集群仍处在以粗放经营、数量增长为主的初级阶段, 要加强品牌意识的培养, 实现行业内集约经营、强化品牌文化, 以品牌企业带动行业整体素质提升, 构建品牌培育建设体系, 使品牌企业能够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饰品行业标准的制订者, 成为行业的标杆, 树立义乌饰品的良好品牌形象, 打破低端市场、低档产品的定位, 从根本上提升产品附加值, 为企业争取国际话语权。

4.4 以企业专业化分工合作为突破口

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合作是实现义乌饰品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 将专业化、互助化引入行业内部, 加强中小企业内部的互助合作, 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分工合作道路, 鼓励大企业将技术含量不高、利润不高的生产任务外包给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 加强技术输出、指导, 一方面提升小企业及家庭作坊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也便于大企业更关注核心技术的提升, 使得行业内部通过整合形成互动合作的内部关系, 打通产业链, 打破内部恶性竞争的局面, 形成合力提升产业集群关联度。

5 义乌饰品块状经济实现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

义乌饰品行业的转型升级, 已被浙江省政府列为全省21个产业集群规划, 从自主性的、原生态的发展模式, 如何走向系统性的、网络性的产业集群, 如何从内源性发展走向外源性发展, 这是义乌饰品块状经济必须要面对的转型升级的趋势。

5.1 企业层面

5.1.1 定位明确, 合作共赢

不同层次规模的企业首先要做好自身定位, 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加强同行业内企业的合作交流, 实现双赢发展。要使集群内部组织度提升, 还在于这些企业能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找到利益共同点, 从而围绕产业链开展专业化、合作的生产经营活动, 由此降低各自为政对应外部市场产生的种种成本。大企业、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三者之间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优势、缺陷, 寻找合适的合作模式, 共同降低外部成本。

5.1.2 技术突破, 管理创新

义乌饰品行业要实现产业集群, 迫切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改变技术覆盖面广但深度不够, 技术发展不平衡现象。要充分运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智慧库功能, 引入先进技术, 引进尖端人才, 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加大对生产设备、技术创新的投入, 同时优化管理水平, 提升经营效率。尤其是对营销渠道要进行创新性改革, 加盟连锁、网络营销、终端直销, 各种模式并存, 实现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的统一,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兼容的局面。

5.2 行业层面

5.2.1 制定行业标准, 引领产业链定位

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引领功能, 引导行业内企业明确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定位, 加强行业内企业的合作互助, 如成立“饰品企业集团”, 形成饰品设计、生产、销售等专业化分工明确的龙头企业群, 构建现代化交易平台, 打造全新的物流配送体系, 在义乌饰品行业形成一艘信息交流畅通、自主创新能力强的航空母舰。加强行业标准的确立, 并在行业内推行, 对质量低劣的次质企业进行治理, 全面提升行业标准, 争取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5.2.2 引入知识型服务机构, 担当行业技术引擎

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高技术含量的机构合作, 打造知识型服务平台, 实现产学研对接企业, 提升集群企业的知识、技能获取能力。饰品行业也要融入文化内涵, 打出文化品牌, 这也需要通过知识型服务机构进一步整合, 从而提高义乌饰品的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 进一步提升义乌饰品的档次和定价空间。

5.3 政府层面

5.3.1 搭建发展平台, 提升竞争实力

政府要主导好几大平台, 一是信息平台, 通过运作好中国国际 (义乌) 珠宝饰品展览会, 打造国际化饰品展会, 以此来畅通信息渠道, 联系国内外知名饰品企业, 为义乌饰品行业营造技术、信息、产品、人才交流平台。二是技术平台, 联合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打造技术平台, 借助政府力量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自主研发, 给予财力、人力、物力支持, 对饰品行业关键性技术、材料、装备的瓶颈问题进行研发。三是服务平台, 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市场开拓、合作共赢提供服务。例如组建饰品直销联盟, 为企业销售模式创新创造条件。

5.3.2 培育龙头企业, 加强品牌建设

政府要抓龙头企业培育, 只有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才有可能获取国际话语权;鼓励产业适度集聚, 促进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合作,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龙头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改进管理水平, 促进成熟成长;注重内部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或者参股的方式获取海外知名品牌, 打开欧美高端市场, 树立国际名牌形象。

摘要:义乌饰品块状经济, 先是从家庭工业和小商贩起步, 以专业市场为依托, 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虽然在地理上实现了集群, 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存在行业内部合作不紧密、研发设计能力低端、销售渠道单一滞后、品牌运作能力匮乏等问题, 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饰品行业,产业集群,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虞薇.义乌饰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现代物业, 2010 (07) .

[2]陈德文, 金训伦.浅谈我国仿真饰品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10) .

块状经济 篇9

关键词:块状经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纺织业

近年来, 兰溪市从政策引导、增量提质、装备改造、技术创新、集聚发展等方面, 有效推进棉纺织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立了省级棉纺织品测试中心, 与东华大学合作成立了东华———双灯纺织制品技术研发基地, 开展了浙江理工大学与兰溪市的全面技术合作, 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产业链也不断延伸, 相继开发了牛仔休闲面料及服装、家用、产业用装饰面料及产品等新产品, 并在纺纱、服装等上下游产品上有了很大发展, 改变了以往仅仅织造块状强, 其他块状弱的单一局面。现已拥有“双灯”、“兰江”全棉弹力布等10余个中国名牌、浙江省名牌。2006年, 兰溪被省政府认定为“棉纺织精加工先进制造业基地”;2007年, 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织造名城”。2010年, 兰溪棉纺织产业集群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 成为全省42个示范区之一。

尽管兰溪纺织业发展悠远, 近几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与纺织发达地区相比, 兰溪棉纺织仍处于“低、小、散”的状态, 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 很难产生规模效益;“纺、织、染”两头小, 中间大, 纱不能供织, 布不能成衣, 不能形成终端产品;生产经营粗放、专业人才缺乏、产品质量和标准意识淡薄;兰溪纺织行业规模总量偏小, 设备技术落后, 开发能力不足, 品牌培育不够, 产业链条不全, 行业自律缺乏, 这些都是限制兰溪纺织产业提升的桎梏, 成为制约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症结所在。

一、兰溪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分析

(一) 有一支较为稳定的营销队伍。在外直接跑市场的营销人员达800多人, 把握市场能力较强,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做到产品和市场对接的最新化。

(二) 投资力度大, 设备更新快, 装备水平高, 相对而言拥有更高的利润空间。近两年来, 纺织技改投入达16亿元, 新上国际一流水准的喷气织机5000余台, 与传统织机相比, 每1米布能多出0.3元利润。

(三) 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产品定位契合当前消费流行趋势。受危机影响, 中高档产品存在滞销现象, 同时, 崇尚本色自然的消费观念, 使得我市中低档纯棉产品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四) “中国织造名城”效应体现。兰溪纺织的知名度不断扩大, 来兰进行棉纱销售200元/吨左右, 原材料成本较低。

(五) 产业链优势。兰溪纺织有以立马云山为龙头的棉织造产业群, 以双灯家纺为龙头的毛巾产业群和以金梭纺织为龙头的高档牛仔面料产业群, 将近1300家纺织企业, 较完整的产业链和合理的企业梯队结构为纺织业发展构筑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兰溪纺织在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市场有比较好的知名度。近几年政府着重抓排污公共工程的投入,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 企业高度重视环保设施建设, 也为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 市场优势。长三角地区是国际、国内经济信息集中地, 又是我国纺织服装信息发布中心。兰溪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 体现在一些企业在市场上开设的贸易窗口及一批兰溪人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销售队伍和全国前50家棉纱企业在兰溪设立销售点。可以说国内外客户网络群体较为完善。通过与国内各大城市纺织品批发站建立合作关系, 到境外设立窗口, 使兰溪纺织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 一张立足兰溪、遍布全球的纺织国际营销网络基本构建。“中国织造名城”在国内外轻纺产品市场崭露头角, 市场优势比较明显。

二、兰溪纺织业转型升级的阻力要素探析

(一) 自主创新能力弱。

企业做大做强有设计、制造、品牌、营销4个生命形态, 设计要与众不同, 品牌要独领风骚, 营销要内外并举, 制造要成本越低越好。兰溪许多纺织企业缺乏开发技术难度高、差别化的高端产品的勇气, 热衷于“拿来主义”, 研发投入较少、比重偏低;品牌创建、专利申请环节薄弱;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滞后, 生产和技术进步始终受制于下游市场的需求。因此, 产品多为白坯布、棉纱这样的初级产品, 没有独立性, 缺少自主性, 与上下游容易形成“人在屋檐下, 不得不低头”的关系, 经常处于“为人做嫁衣”的被动局面。当然, 仿造是最廉价的, 但这也是最被动、最容易让人家替代的。没有设计的制造就没有产品专属权, 没有专属权就没有附加值, 没有附加值就没有竞争力。毋庸置疑, 跟风仿造就像抽鸦片, 提不起精神, 挺不直腰杆。如果兰溪纺织业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那么, 投入巨资形成的装备优势将很快化为乌有。

(二) 产品结构不合理。

从点上看, 很多企业只关心降低短期经营风险和制造成本, 多为单纯的、常规产品的“来料加工式”生产, 产品只能定位于低端、不自主、非品牌化。例如, 用喷气织机生产30—50支之间的白坯布, 是典型的一流装备、三流产品。从面上看, 纱不能供织, 布不能印染和成衣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品雷同无个性、低质低价竞争、市场单一化的问题依然严峻。如果装备水平上去了, 而产品附加值、市场份额上不去, 那么高成本、低利润的阴影将挥之不去, 产能相对过剩的利剑将时刻悬挂在兰溪纺织企业的头顶。

(三) 内部竞争无序。

目前, 主要的竞争有3个方面: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和市场份额。特别是企业互挖人才, 部分技术工跳槽频繁, 员工稳定性差。以龙头企业“立马云山”为例, 因车间副职跳槽到另一企业当主管, 同时带走一大批熟练技工, 整个生产车间不得不暂时停工。另一方面, 因企业之间互相抄袭, 形成克隆复制、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 使得市场上产品同构同质, 价格同根相煎, 企业同室操戈, 加上低端市场空间狭小, 低层次的过度竞争愈演愈烈。

(四) 服务平台极度缺乏。

目前, 我市棉织造创新研发、信息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介服务、标准检测、设备维护和物流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要么空白, 要么基本不能发挥作用。呼声极高、期盼已久的纺织品市场、大阜张生活服务中心项目均已筹建多年, 但进展依旧缓慢。

(五) 随着新一轮产能扩张,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因去年棉花减产200万吨造成当前棉纱价格大幅上涨, 与去年底相比, 已上涨60%左右;相对而言, 下游产品售价提升速度较慢。同时, 受汇率变动、人民币单方面升值压力影响, 盈利空间进一步萎缩。因为汇率变动的直接结果, 采购商占便宜, 供应商吃大亏。目前兰溪纺织业平均利润率只有3.22%;若人民币升值5%, 则全行业亏损。另外, 新《劳动法》实施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企业高管、挡车工工资基数较高, 熟练技工工资已经达到2500—3000元, 人力资源成本高企已成定局。据业内人士称, 目前兰溪纺织业出现了“技工工资全国最高, 产品价格全国最低”的诡异格局。很多企业都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规模小, 业主制企业占主流, 限制了管理理念和水平提升。基于以上诸多因素, 今后兰溪纺织业必将遭遇一轮发展的“阵痛期”、“振荡期”。

三、兰溪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制约机理分析

(一) 从集聚发展水平分析。

我市纺织行业只是同类产品在空间上的简单叠加, “小、短、散”现象比较突出, 龙头企业难以突现, 属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纺织产业的上下游延伸不足, 企业的分工合作集中在内部, 以纵向工艺分工为主, 缺少企业之间的横向的分工协作, 生产经营自成体系。

(二) 从行业地位分析。

纺织行业竞争处在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基础上, 进入门槛较低, 投资量不大, 缺少创新和技术, 产品易于模仿, 处于价值链的末端。目前我市织布企业生产以白坯布为主, 印染和后整理能力是“软肋”, 产业链明显存在“两头短中间长”, 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弱, 产品附加值低。同时, 纺织企业多数是家庭作坊企业, 检验检测设备不配套、能力不具备, 产品质量难以控制。

(三) 从企业内部分析。

人员素质不高、质量和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企业良性发展困难。大部分纺织企业质量意识普遍较低, 管理和营销水平滞后, 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员工激励等机制;企业研发投入偏低, 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品牌创建、专利申请等薄弱;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相对滞后, 拥有世界一流的喷气织机却在生产30-50支的白坯布。据统计, 全市纺织业高级技术人员仅有156名, 一般技术人员1260名, 平均数量极少, 多数企业主综合素质不高;有创名牌意向的企业仅30余家, 拥有自主注册商标的企业40余家。计量检测体系确认率为8.3%,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为12%, 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企业仅3家。

(四) 从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原材料价格和劳工工资上涨, 尤其是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 制约着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正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际, 我省节能减排任务非常艰巨, 而纺织行业又存在着能耗高、资源利用率偏低、污水排放严重等问题, 纺织机械、化纤机械被称为“电老虎”。我市的纺织企业虽然投入资金进行技改, 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电力消耗十分突出, 企业节能降耗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四、兰溪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思考

(一) 积极引导水泥资本流向纺织业。

多年来, 兰溪在加大原国有纺织企业改制、改组力度的同时, 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技改投入, 适时提出“跳出水泥求发展”的战略, 在灵洞工业园开辟了1000亩纺织业发展专业基地, 引导水泥企业投资纺织业。由于兰溪纺织历史基础雄厚, 随着水泥资本的大量涌入, 立马云山纺织、鑫浪纺织等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的纺织企业纷纷成立, 拉动整个行业发展质的提高。

(二) 实施退城进园政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 原有纺织企业的发展空间明显不足, 为此, 市政府实施退城进园补助政策, 引导企业整体搬迁到开发区, 对退城进园企业实施土地收益补助及各项搬迁费用补偿, 促进企业提升发展。例如, 浙江双灯家纺有限公司实施“退城进园”, 获得原厂区抵押贷款3930万元, 用于技改投资, 引进电子提花笼头、大提花剑杆毛巾织机、大提花剑杆装饰布机、数码喷墨印花机等先进设备, 生产水平大幅提高, 名牌效应得到了较大发挥, 年销售达4亿元。

(三) 构建纺织招商平台。

除了开发区、兰江街道原有的纺织招商平台外, 永昌、赤溪、水亭等乡镇也纷纷开展纺织工业集中区建设, 一大批外来客商通过招商引资进入兰溪纺织业, 佳而美、金梭纺织等销售超亿元企业不断涌现。

(四) 提高纺织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实现无梭化改选。

2005年和2006年, 兰溪市连续两年专门出台纺织业技改奖励政策, 投入技改奖励资金2200多万元, 对新增喷汽织机、大剑杆织机10台以上的分别奖励1万元/台和5000元/台;新增小剑杆织机20台以上的奖励2000元/台;采用国内外先进纺织设备, 纺织能力达1万纱绽以上的, 按设备购置额的5%奖励。通过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 纺织企业年均10亿元的投入大大提高了行业装备水平, 目前我市企业整体装备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 推进中国织造名城建设, 促进产业集聚。

2007年3月, 兰溪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织造名城”, 兰溪纺织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规模以上产值从2006年的34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97.1亿元, 增长了近2倍。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织造名城建设, 政府加强了纺织行业的规划, 制定2009—2011年三年纺织产业规划, 在每年的工业行动方案中把推进中国织造名城建设作为重要任务, 着力提升整个纺织业技术创新能力及生产配套服务和中介服务体系水平。

五、兰溪纺织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 加强政策引导, 促进转型升级。

成立纺织产业提升发展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运行分析、日常管理和相应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修订完善纺织产业导向目录, 突出以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为重点的新型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档服装家纺面料等提升发展重点领域。制定产业提升激励政策, 对带动作用较强的项目和产品, 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予以重点扶持。着眼产业链提升, 鼓励龙头企业向上游原料产业投资、开发, 鼓励织造、印染等大型企业联合投资家纺、服装产业, 加快终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行业整合淘汰, 鼓励行业并购重组, 淘汰一批“三高一低”企业和项目。建立预警分析机制,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针对无序竞争状况, 引导企业加强自律、抱团发展。

(二) 加大研发投入, 构建创新机制。

针对产业盈利能力弱、缺乏市场定价权问题, 掌控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和零售等“大物流”环节, 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扶持一批纺织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给予项目研发投入补贴, 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设备和工艺, 对纺织企业改造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给予资金扶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纺织科研院所来兰设立自主创新、新产品推广、纺织工程技术等研发机构, 鼓励企业加强与院校的科技合作, 建立技术中心,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以新产品争夺市场话语权, 提高议价能力。

(三) 加快平台建设, 提升服务功能。

针对目前产业发展人才缺乏的现状, 建立人才引进、培训教育平台。积极引进研发设计、管理营销、资本运作等方面高层次人才;针对企业经营者普遍文化层次不高、素质能力不够的“草根共性”,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 重点开展企业高管千人培训计划;针对技工数量不足、流动无序的问题,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部门作用, 抓好培养和输送基地建设;尤其是注重开展校企合作, 加强培训、定向培养, 同时探索和实行科技人才企业交叉使用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 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四) 打造区域品牌, 实施差异化竞争。

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经济时代, 差异化、品牌化、高端化是独领风骚的根本。依托现有产业基础,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为重要途径, 实施错位竞争, 产品要差异, 市场要细分, 寻找新的利润点, 积极打造区域品牌。强化“中国织造名城”国字号金字招牌意识, 着力推动品牌创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品牌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的灵魂、产业的基石及市场的精华。对兰溪市而言, 要强力打造品牌兰溪, 壮大品牌经济规模, 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五) 三大集团构建规模效应。

为形成兰溪织造产业的后发优势和特色优势, 通过改造重组, 构建三大集团:以双灯家纺为龙头, 名牌产品为纽带的双灯家纺集团, 使双灯集团成为浙江省纺织行业“名牌产品企业”集团, 实现年销售30亿元人民币以上;以立马云山纺织为龙头的各类休闲面料集团, 形成年销售50亿元人民币以上规模, 使集团成为浙江省纺织行业的“小型巨人”企业集团;以金梭牛仔为龙头的中高档牛仔面料集团, 形成年出口创汇3-5亿美元。

(六) 提供有效市场支撑, 筹建好原材料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对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在现有全国前50家棉纱企业在兰溪设销售机构的基础上, 通过横向拓宽、纵向拓展, 尽快在开发区和永昌街道连接地带, 建设一个有规模、上档次的专业市场, 吸引更多的原材料经营户、纺织机械及配件经营户或印染加工联络处等中介加入, 扩大专业市场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中国产业集群网.

[2]张辉.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中共绍兴市委党校联合课题组.绍兴县纺织业转型、提升的基本态势与对策.2009 (5) .

隐伏块状构造探测方法与技术 篇10

某电站厂房基坑 (上游坡面坡度1:1.78) 为人工开挖形成, 基坑深度约50m, 自上而下地层岩性均为第四系冲洪积砂卵砾石。基坑开挖完成后遭遇特大洪水, 将上游坡顶的部分镇墩冲毁并掩埋, 现上游坡面已基本复原为洪水前原状, 为防止遗失镇墩造成上游坡面的不均匀沉陷, 希望通过物探方法查明该镇墩所处空间位置。

2 工作方法与技术

实测采用单孔检层的地表激发孔中接收法。使用叩板震源并双向激发, 以产生剪切波, 利用剪切波震相差180°的特性来识别剪切波的初至时间。测试时距孔口3m处平放置叩板, 并用重物压实, 自下而上逐点测试剪切波旅行时, 测点距1.0m。图2 为单孔检层法测试示意图。

单孔检层法测试弹性波时, 由于震源板离孔口尚有一定距离, 所以计算测段内地层波速时需将弹性波非纵测线旅行时校正为纵测线旅行时, 按⑴式进行计算:

式中:t’—纵测线旅行时 (s) ;t—非纵测线旅行时 (s) ;d—测点孔深 (m) ;x—震源板距孔口的距离 (m) ;

由校正后的纵测线旅行时绘制时距曲线, 按其分段斜率求得各测试地层的剪切波速度。

3 成果分析与应用

3.1 剪切波速和动剪切模量

根据上述计算所得各测试段剪切波速按照下述原则求取土层平均剪切波速值:①对厚层土, 取其土层范围内测得的有效数据之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平均剪切波速;②对于现场未测得有效数据的薄层土, 利用实测数据及上下土层的平均剪切波速, 加权后求得其剪切波速。各测试孔土层平均剪切波速和动剪切模量成果见表1。

由土层剪切波速成果, 按⑵式计算其动剪切模量:

式中:Gd—动剪切模量 (MPa) ;Vs—土层平均剪切波速 (m/s) ;ρ—土层天然密度 (g/cm3) , 由现场原状土样通过室内试验取得;

整个勘察区地层平均动剪切模量的确定:取各测试孔中相应土层的剪切波速平均值作为地层的平均剪切波速。应用⑵式即可计算该地层的平均动剪切模量。具体成果详见表2。

由表1 和表2 知:该场地测试深度范围内土层剪切波速一般为155~298m/s, 动剪切模量一般为52.7~179.0MPa;相应地层的总体平均剪切波速和总体平均动剪切模量范围值分别为174~250m/s、60.1~125.9MPa, 且地层编号为①1的粉细砂层动剪切参数最低, 而地层编号为③的细砂层动剪切参数最高。

注:表中土层标高范围为参与统计计算的相应地层所出现的最小层顶标高和最大层底标高;土层厚度为参与统计计算的地层厚度范围值。

3.2 场地类别判定

按照文献⑴, 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 具体分类标准详见表3。

表3 中用于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应由⑶式和⑷式联合求得。

式中:V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度 (m/s) ;d0—计算深度 (m) , 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垂直传播时间 (s) ;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 (m) ;V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度 (m/s) ;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由实测剪切波速成果 (见表1) , 按照⑶式和⑷式计算得出:K4、K12、K13 钻孔埋深20m范围内等效剪切波速分别为192m/s、191m/s、186m/s, 取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m, 对比表3 判定该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3.3 地基土液化判别

按照文献⑵, 可用剪切波速判别地面下15m范围内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 即按公式⑸计算地层的临界剪切波速 (Vscr) , 当实测地层剪切波速小于Vscr时该地层被判为液化, 否则为不液化。

式中:Vscr—饱和砂土或粉土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 (m/s) ;Vs0—与烈度、土类有关的经验系数, 本区地震烈度为7 度, 地基土为砂土时取65 (m/s) , 地基土为粉土时取45 (m/s) ;ds—剪切波速测点深度 (m) ;dw—地下水深度 (m) ;ρc—粘粒含量百分率, 当小于3 或为砂土时, 应采用3;

计算结果表明, 在土层标高-6.33~-12.27 (m) 范围内, 地层编号为①2的细砂层实测Vs<Vscr, 即判定为液化层。

3.4 场地卓越周期求取

当建筑场地未进行常时微动测试时, 可按场地土层实测剪切波速近似求取卓越周期, 一般采用①加权平均波速法, 见公式⑹;②子层周期求和法, 见公式⑺。

有关资料的统计计算结果表明:加权平均波速法推算的场地卓越周期一般比真值小20%左右, 而子层周期求和法推算的结果则偏大, 约比真值大20%左右。所以对二者进行平均计算较接近场地卓越周期真值。尽管这两种简单易行的推定方法的计算结果都与场地卓越周期真值存在一定误差, 但研究发现, 当建筑场地地层不存在软弱夹层时, 对于工程建筑来说, 其推算结果的精度已经足够了, 这也是我国应用此法计算场地卓越周期较广的原因之一。

根据K4 (孔深35m) 、K12 (孔深40m) 、K13 (孔深40m) 实测结果, 由此估算场地卓越周期见表4。

4 结语

弹性波在岩土层中的传播速度是反映岩土体的动力特性的一项重要参数, 根据实测岩土体的弹性波速, 能为抗震设计提供岩土体的动力参数、划分建筑场地类别、评价地震效应、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和地震破坏潜势分析等。

波速测试作为浅层地球物理勘探的原位测试技术, 具有简便、快速、经济、准确、分辨率高、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和使用。我们相信随着电子技术、信号分析、数据处理等手段的广泛运用, 必将为工程设计、施工、监测等诸方面提供更多的参数和可靠的设计依据。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王锺琦等《地震区工程选址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4年1月

[4]林在贯等主编《岩土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4年10月

[5]常士骠主编《工程地质手册》 (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2年2月

[6]刘康和童广才场地原位试验的工程应用《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6年第6期

[7]童广才刘康和场地卓越周期的确定《电力勘测》2000年第2期

上一篇:汽车改装行业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的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