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慢病(精选12篇)
农村慢病 篇1
摘要:以WHO慢病创新服务体系为理论框架,在对山东省八县现场调查资料及我国相关政策文件研究基础上,通过理顺“慢病防控目标导向基本医疗保健功能建设,功能建设导向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导向政策制定”的思路,基于基本医疗保健的视角,从微观(患者)、中观(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宏观(政策)三个层面系统的分析我国慢病控制障碍,进而探索慢病高发的根源性因素,即政策层面的缺失与不合理。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本医疗保健,农村,障碍
2010年世界银行《创建健康和谐社会,遏制慢病流行》工作报告[1]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占我国人群死因构成的80%以上、疾病负担的68.6%。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慢病患病率高达20.0%,农村地区患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已超过城市地区。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1中国慢病防控论坛暨中国健康促进联盟成立大会”上用“井喷”来描述中国慢病防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慢病给家庭生活、卫生服务系统和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尤为严重,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
基于慢病可预防、难以治愈且需长期照护的特点,慢病的照护需要建立综合、连续的服务模式,同时注重成本-效益,因此,基本医疗保健将成为慢病防控最有效的工具[3]。本文认为有必要从基本医疗保健的视角,系统的对我国慢病防控障碍进行分析,进而探寻慢病高发的成因。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包括实证资料和文献资料。实证资料来源于2010年对山东省八县的调查。文献资料来源于WHO官方网站、我国的政策文件及相关研究。
1.2 理论框架
研究以WHO慢病创新服务体系(Innovative Care for Chronic Conditions,ICCC)[4]为指导,从微观(患者)、中观(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和宏观(政策)三个层面分析论证我国农村慢病“井喷”现象出现的原因。
2 结果分析
2.1 微观层面: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低
慢病自我管理的实质为通过“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改变患者不良健康行为,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医疗费用支出[5]。强调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自己照顾自己的慢病自我管理方法特别适合于高血压病、糖尿病 、哮喘等慢病患者的日常管理。过去在慢病管理研究领域多注重政府投入的增加,多从慢病防控主体的视角出发[6],近来,越来越多的声音倡导提高慢病防控受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提高慢病管理水平。
在对山东省八县的现场调查中以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行为改变情况作为衡量慢病自我管理水平的指标。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高,但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戒酒的概率分别为27.15%、42.03%,生活行为的改变效果较差。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高血压知识水平低是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影响因素,村医随访次数的增加会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因此,通过健康教育等形式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水平与增加村医随访次数可能会提高慢病管理的效果,增加健康产出。
2.2 中观层面: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建设不健全致功能缺失
2.2.1 人力资源建设不足
保障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卫生保健人员的可及性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7]。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导致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乡镇卫生院环境、设备条件较差,农村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卫生人员数量远低于城市地区。城乡卫生人员比由1980年1.9∶1迅速增长到2008年5.4∶1[8]。现有农村卫生人员是在传统医疗模式下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适合卫生服务人员诊断和治疗突发的卫生问题,对于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工具和技术相对缺乏,因此无法在综合的、连续的疾病管理模式中很好的发挥功能。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数量与素质问题并存牵制了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通过对山东省八县的调查,2010年,近半数县级机构慢病防控人员数量无法达到《全国慢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标准。学历构成中,以大专学历为主,有23人,占总人数的45.10%,其次为本科和中专学历,分别占总人数的29.41%和23.53%。乡镇卫生院慢病专门防保人员逐年增加,但学历构成以大专为主,层次较低。乡村医生学历层次更低,职称构成以初级为主,整体素质不高。
2.2.2 补偿机制不合理
政府财政投入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正常开展与提高卫生人员积极性的保障。然而我国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无论从绝对数额还是比例上来说都是不足的[9]。2007年,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总额734.51亿元,仅占财政支出的1.48%。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人均卫生费用的投入城乡比为5.36:1,我国占总人口近70%的农村人口仅占32.53%的卫生费用[10]。依据2008年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报告[10],农村县乡村三级补助经费占农村政府基本补助经费的比例分别为8.93%、6.42%和4.2%。在农村,50%以上的门诊服务发生在村卫生机构,但是政府对村级卫生的补助经费只占农村卫生补助的3%[11]。长此以往,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业务收入特别是药品收入来弥补自身成本的情况将日益严重,基层卫生机构不合理的收入结构、不充足的财政投入将会导致其功能和职责的偏废,“六位一体”功能的实现缺乏积极性与保障,尤其对急需综合、连续性服务的慢病患者管理的功能缺失,影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2.2.3 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
通过建立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能够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构成,现存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管理,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奠定基础。因此,信息系统的建立是进行协调、综合、循证的卫生服务的前提。通过调研发现,山东省各县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情况不一致,总体建档率不高,建档情况较好的县建档率约为70%-80%,建立情况较差的县建档率仅为50%左右。据某乡镇卫生院建档工作负责人描述,由于中青年居民多数在外打工,健康档案所掌握的信息主要针对老年人,建档率较低;已建立健康档案合格率仅为60%,还存在信息不全、质量不高等问题。以血糖检测为例,乡镇卫生院人员仅对35岁以上有症状的可疑患者建议查体,有症状及自愿查体的患者较少,可能会影响健康数据的收集。居民健康档案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政策力度不强、投入不足、居民意识低下等多方面的障碍性因素。
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终会导致功能缺失或者无法很好实现,最终会影响慢病防控目标的实现。
2.3 宏观层面:疾病控制政策“有的无矢”
2.3.1 立法框架缺失
慢病预防与管理的立法可以通过定义人们卫生保健权利、推进患者人权保护对私人部门在进行慢病管理干预措施上进行角色定位和加强对卫生保健工作者的规制加大慢病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强慢病预防与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慢病预防与管理的立法是从慢病自身发生发展特点出发的有效的持久的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及国民健康素质的有效工具,然而这一工具却因各种障碍性因素被我国忽略或难以应用。
以我国的控烟立法为例。我国现在烟草的流行水平依然很高,烟草的归因死亡率在2030年以后有可能继续保持高水平。同时,大多数吸烟者没有戒烟打算,而且戒烟率极低[12]。爱尔兰、新西兰、美国等相继进行了控烟立法,这些国家的吸烟率出现了显著的下降,立法的贡献率巨大[13]。但是在我国控烟立法推动的过程中,受到了烟草企业及其他既得利益者消解政策的负面影响,以致《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6年多,但立法推进的实质性进展不大。
2.3.2 政策制定与执行不合理
卫生政策能够为卫生领域的活动提供指南、为卫生资源的配置提供指导、为直接或间接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调节提供杠杆,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快速度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最大限度提高国民健康水平[14]。因此,政策的合理制定导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而导向卫生服务体系的功能建设。同时,政策的执行决定了政策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是运用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最直接的环节。
依据2010年对山东省八县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现场调查,慢病防治政策中低盐饮食政策有5个县区未制定,全民健身政策有4个县区未制定,8个县区中除莱城区外,督导工作均存在未开展或开展不力的情况。中央及各地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对慢病控制工作给予了指导,但是仍然存在以下的问题:慢病控制政策针对性较差,开展效果不佳;慢病控制人员对慢病控制政策的知晓率低,影响了政策的落实;缺少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机制,无法保证工作质量。
2.3.3 卫生保健计划陈旧
慢病在我国的迅速流行以至“井喷”现象的出现,使得我们必须改革过去陈旧的针对传染性疾病与急性病症模式来制定有效的综合卫生保健计划来应对这一社会问题。政府领导对慢病管理的重视是保健模式革新的关键因素。许多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慢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慢病的预防工作无法立竿见影,对政绩建设影响甚微,领导过度重视财政投入的短期效益,忽视了慢病投入对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因此其仍不作为领导的工作核心。基于地方政府的选择倾向,可考虑通过项目试点、技术援助等提高地方政府对慢病管理工作投入的积极性,同时制定政府相关绩效考核体系,向慢病管理工作倾斜。
基于以上观点,我国各级政府多数认识到了疾病控制政策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障碍因素阻碍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存在“有的无矢”的现象。因此,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理清障碍性因素及其产生的源头,才能更好的实现慢病防控目标,保障国民健康水平,减轻疾病负担。
3 讨 论
本文对农村慢病控制障碍的探讨从基本医疗保健的视角出发,在WHO慢病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理顺“慢病防控目标导向基本医疗保健功能建设,功能建设导向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导向政策制定”的思路,以“制度缺失导致社会问题”为指导,探索慢病“井喷”现象的根源性因素,即为疾病控制政策“有的无矢”、政策层面的缺失与不合理。同时提出对患者主动性开发的关注。今后的改革应当从根源性因素出发,进而对影响路径的各阶段的要素进行控制,系统的提高慢病管理水平,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农村慢病 篇2
2012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计划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严重威胁人群的健康,对社会、家庭和个体造成巨大的负担,同时,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是卫生部绩效考核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规范我县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和省、市、武卫发„2012‟141号文件精神,遵循以卫生行政部门为领导、疾控机构为指导、基层卫生单位(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平台,全面推进、不断完善、深化社区人群的健康档案建档和慢病病人、老年人的规范干预管理工作,使其走向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2012年慢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基础性工作
1、居民基本健康档案
根据卫生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慢病、老年人管理服务规范‣的要求,2012年9月底前,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0%,纸质与电子档案符合率达95%以上,纸质与电子档案同步更新;档案合格率城镇≥80%,农村≥60%;档案使用率城镇达40%,农村达20%。
2、慢病病人建档与规范化管理
对辖区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登记管理,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调查,每年提供1次健康体检、指导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城乡 1
分别达到80%和50%,其中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到50%和30%,健康体检表完整率分别达到80%和60%。老年人服务满意率≥80%。
3、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及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首诊测血压率达到80%。对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每年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和4次针对个人的膳食、身体活动、烟草、饮酒、药物等,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疾病预防、治疗与控制相结合的随访指导、规范化管理。高血压筛查人数≥2000人/万居民.年,2型糖尿病筛查人数≥500人/万居民.年;按户籍人口计算,高血压每万人管理360人以上;糖尿病每万人管理220人以上,规范化管理率城乡分别达到80%和50%,血压控制率≥30%,血糖控制率≥20%,服务满意率≥80%。
4、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对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6月30日之前完成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筛查。对于确诊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并进行分类干预,在征得其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为其提供体检。重性精神疾病信息收集分析系统与纸质档案信息一致率95%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率达50%,规范化管理率≥30%。
5、死亡病例监测网络直报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全省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倒监测网络直报工作的通
知‡‣、•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精神,加强网络直报人员的培训,建立规范的流程,严格管理制度,提高直报覆盖率及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6、按时完成每季度次月12日前的健康档案建档和慢病管理相关数据的收集、审计、统计、分析、汇总上报。
二、指导与督导
指导辖区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和慢病、重点慢病、65岁老年人的膳食、锻炼、烟草、饮酒、药物等,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疾病预防、治疗与控制相结合的随访干预、规范化管理和档案、随访资料等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并完成指导记录。
三、开展慢病宣传和健康促进活动
1、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有计划开展示范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百姓健康意识和行为能力;加强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健康食堂、健康餐厅、无烟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等支持性环境建设;新创建示范社区、单位、食堂(餐厅)。大力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知识技能,改善个人生活态度和行为。
2、慢病宣传日: 以慢病相关宣传为主线通过“世界抗癌日”(2月4日)、“世界卫生日”(4月7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全国高血压日”、“6.28国家癫痫关爱日”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联合国糖尿病日”(11月14日)等宣传日,利用广播、电视、社区专栏、医师面对面宣传、制作发放多种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了健康教育和知识传播。
三、专业培训
我院对全乡村医生进行健康档案建档慢病相关业务技术培训三次;使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掌握了慢病的防治、健康档案的建立以及重点慢病病人的干预随访等业务知识。
在慢病中慢养 篇3
该中医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给人的印象,特温和,又特慢。老中医慢慢地对我进行望闻问切;又慢慢地为我开处方;最后慢慢地说道:“中医治病,讲究的是‘三分治七分养’;仅靠药物还不成,慢病还需慢养啊。”
遵照医嘱,我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治病养身的过程。
首先是饮食口味的大调整。以前我是无辣不成餐,味淡不上席。而这恰是中医所大忌。中医主张清淡饮食,温和滋补,利病养身。当然,要一下子改变我由来已久的既定口味,并非易事。但为了换取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不得不勉力而为,其间,不知有过多少回的动摇与情不自已啊。终于,我还是战胜了自己,渐渐习惯了菜蔬里基本只放盐和油,我也能津津有味地吃上一顿。时日稍长,我竟慢慢地觉出,原来,那些曾经被辛辣猛燥之味覆盖了的菜蔬,一旦还原了它们的原滋原味,果真温润滋养,一如我们生活的真实。
其次是生活作息的重新安排。中医强调一个人的生活起居,宜如日行天上,有规律地运行;如此方可有益生理机能的保养和疾病的恢复;若一味杂乱无章,张弛无度,生理功能往往会遭致紊乱,久而成疾。我那一身的慢性病,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后者之祸。谙此道理后,我便努力克服以往的四体慵懒,坚持每日参加适当锻炼;尽力培养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尤其是凭着治病养身的坚定信念,我下决心戒掉了熬夜的坏习惯以及主动放弃了一些虽享乐一时却透支精力的不良活动。初始,屡有反复;时日一长,也便坚持下来,步入正轨。慢慢地,日子变得如行云流水,人的精气神也大有起色。原来,有规律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树得以健康生长的最适合的土壤。
而保持一种不温不火的心态,则是中医所提倡的祛病养身的又一重要原则。不温不火,要求一个人不争不闹,不浮不躁,淡定从容,处世平和。有此良好的心态,身体的免疫系统自然会处于一种被充分激活的状态;药物的性能,会更有效地在身体里发挥出来。自我反思,本人的性情有些急躁,行事风格里,总缺乏一定的张力与中庸。为配合中药治病,我开始尝试着改变我的性情,尽量培养一种平和中庸的心态。譬如,遇上不顺心事,尽量不再情绪易坏;遇人无理冒犯,尽量不再轻动肝火;遇上得失取舍,尽量不再太过计较……我性情里的那些既往弊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修正中,慢慢得以改善。
熬中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修心养性的过程。将一包采自天地之间的草草木木,倒入砂锅,以清水淹而泡之;泡上一阵,再以大火烧之;烧开约数分钟,跟着以文火熬之。熬啊熬啊,慢慢等慢慢熬;熬着熬着,那一缕缕或苦或香的药味儿,氤氲在满屋里,经久不散。一段时间熬下来,性情中的那些浮躁,也仿佛被一点点熬散,沉淀成一锅锅人性中的或苦或香的质。我也慢慢由曾经的“急性子”,熬成了“慢性子”。
农村慢病 篇4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模式,社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疾病模式的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慢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60%,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负担将来自慢性病问题[1]。目前,我国已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例数达到2.6亿[2] 。传统的慢病管理模式,由于社区和医院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两者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很好发挥,患者难以得到有效医疗保健服务。上海市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8年提出了“徐汇区社区慢病关爱计划患者管理项目”(以下简称“慢病关爱”),将疾控—综合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综合防控模式逐渐推向前台,以期使更多居民受益。
1背景
徐汇区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区,经济发达,医疗卫生条件较好。但是,慢性病负担逐年增重,2010年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为主的内分泌疾病死亡占全死因76.2%,这与徐汇区人口老龄化有关,2010年徐汇区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4.3%。与市场经济发达(EME)国家相比,徐汇区恶性肿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负担相对较高;与全国相比,徐汇区恶性肿瘤、糖尿病疾病负担相对较高。
2008年徐汇区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患者近7万人,2011年达到15万。根据新医改的工作精神,管理覆盖率还将逐年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然而,面广量大的社区慢性病患者、高危人群服务管理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能力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社区慢病干预手段有限、工作量大,无法应对居民多样化需求。
2方法
2.1 工作运行
运用健康促进策略,以社区为基础,依托区域三级医院专家和二级医院专科团队,针对患者不同需求类型提供不同类型套餐服务,建设服务患者的“慢病关爱家园”,并设立健康专员,为患者提供贴心服务,协助团队(户籍)医生开展慢性病患者管理,同时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结合专家进社区的咨询服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慢性病患者相关活动,有针对性地确定了以“社区慢病管理三位一体方案”为主干、“社区健康管理制度”及“二、三级医院专家支援及双向转诊制度”为支撑的社区慢病干预模式,形成“123456”工作内涵。
一个家园平台:在试点社区枫林、康健和长桥社区建设慢病关爱家园平台,包括专家咨询工作室、健康专员工作室、患者或居民活动室。
两套机制互动:以疾控中心为指导,社区健康专员和志愿者为纽带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机制;以疾控中心为纽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专家双向联动机制。旨在促进“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
三种套餐服务:对居民进行慢病服务签约,办理“家园卡”,并按照居民的需求, 建立需求档案,提供套餐式服务:分为以公共卫生特需服务为特征的“细节关爱套餐”、以俱乐部或小组活动为主体的“团队关爱套餐”、以患者自我管理为核心的“友情关爱套餐”。为了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的患者需求,区疾控中心还建设“慢病关爱”网站(http://www.xhmb.org/),搭建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的网上平台。
四支队伍联动:(1)疾控中心防病队伍;(2)慢病关爱家园健康专员、志愿者队伍,健康专员由具有专业资质的社区全科医师或护士担任,社区志愿者由有一定医学背景、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社区居民组成;(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条线医生、家庭医生;(4)三级医院专家及二级医院专科团队。
五驾马车并行: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血糖、血压监测、规范用药。如“徐汇区居民营养自评系统”,居民借助简洁的触摸屏就可评估一日三餐膳食及能量消耗,既方便又直观,也使居民乐于接受。
六字工作理念:“需求、适宜、依从”的六字服务理念,围绕患者共性“需求”,提供“适宜”的服务,从而提高服务“依从”性。
2.2 阶段性评估
2010年区疾控慢病关爱项目组对试点社区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社区居民对于该项目的满意度、居民在慢病防治知信行方面的改变、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提供服务的需求等方面。
2.2.1 满意度评估。
评估方法以定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根据2009年度慢病关爱家园活动名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方法,在试点社区康健和枫林分别随机选取200名慢病关爱服务对象采用拦截式调查方法,填写慢病家园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选择8~10位居民开展定性访谈。
定性访谈的整理采取笔记与录音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文字稿。满意度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对家园活动频率、服务内容和形式等满意度调查。
2.2.2 需求和知信行评估。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自愿参加试点社区慢病关爱家园的患者,均在签约时进行需求调查和基线调查。需求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套餐介绍和选择等。基线调查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高血压和糖尿病知信行调查等。
根据2009年度慢病关爱家园活动名单,采用系统抽样法,按照编号间隔抽取名单中的30%,其中高血压458人,糖尿病375人作为评估对象。对评估对象进行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知信行调查,对其项目前后情况进行自身对照。
2.2.3 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均两遍录入Epidata软件建立的数据库,并进行一致性校验。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截至2010年11月底,3个试点社区已开展专家咨询门诊600余次,接受患者诊治咨询逾7 000人次,向上级医院转诊614人次;专家讲课517次,受益患者达10 981人次;志愿者培训活动46次,参与志愿者逐年增加。
3.1 项目满意度调查结果
参与调查的管理对象对于关爱家园各项内容的满意度均在97%以上,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居民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参加家园居民的满意度随着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P=0.011)。
3.2 知信行改善情况调查结果
3.2.1 知晓率。
患者在参加慢病关爱项目后,对控制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知晓率由51.3%升高到74.2%,有显著性差异(χ2=22.415,P=0.000),答对3项或3项以上的高于基线对照。对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也有改善,其中高脂高热量低纤维饮食的知晓率从51.1%升高到66.2%(χ2=9.397,P=0.002),家族史的知晓率从55.4%提高到65.7%(χ2=4.468, P=0.03),有统计学意义。
3.2.2 行为改善情况。
经过慢病关爱家园活动的开展,居民食用偏甜、偏油的食物的比例有所下降,从74.9%下降到57.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47,P=0.000)。遵医行为有一定提高,遵照医嘱服药和定期监测血糖的比例从46.0%升高到73.1%,有统计学意义(χ2=64.618,P=0.000)。
居民的慢病自我管理技能也得到加强,具体表现在:定期参加慢病关爱自我管理学习培训课的比例增高,从基线时的43.85%升高到5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84,P=0.000)。
3.3 需求结果
参与需求调查的居民人数较多,涵盖了所有慢病重点管理对象,共调查高血压患者5 172人,糖尿病患者1 303人,肿瘤患者532人。试点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对象大多偏爱细节关爱,均占到所有管理对象的70%以上,肿瘤患者则多会选择团队关爱和友情关爱。社区慢病居民随着年龄的增高,选择细节关爱的比例增多。从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对象的管理组别来看,3组中选择细节关爱的比较多。男性高血压居民选择细节关爱套餐较多。
4讨论
4.1 居民满意度得到提高,服务内涵仍需拓展
本次研究显示,社区慢病关爱家园为社区患者和医务人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获得了患者较高的满意度。3种套餐的实施,使居民各取所需,使慢病患者在逐步认识、认知、认可社区慢病关爱家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了对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依从性,提高了慢病相关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中的一些指标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考虑可能的原因是:不少慢性病患者对关爱家园的理念和运作还不甚了解和理解,甚至可能误解成“专家坐诊”。部分经常参加活动的居民可能只是把关爱家园作为接触专家进行诊疗的途径,而忽视了自身错误认识的纠正和健康管理意识的建立。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对整个运行机制进行梳理和优化,摒弃传统的、片段式、以医生为中心的急性医疗保健模式,采用以患者为中心、防治结合、无缝化的慢性病长期管理模式。
关爱家园的建立,为区疾控中心、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防治慢性病提供了交流合作、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平台,而这三者的有机整合,都是以慢性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需求为中心,以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适宜的综合性服务,为徐汇区构建了一个合理并有效的以疾控中心为指导、以社区为实施主体、以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持的“三位一体”综合防治模式。
芬兰的健康管理模式表明,专家指导、发动社区的模式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改善人口健康[3]。慢病关爱家园的理念与芬兰的研究相符,关键是如何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目前区疾控中心正加强与区文化局、区体育局、区街道、镇等各管理部门的广泛沟通、交流与合作,整合社区的卫生、文化、体育活动的社会资源,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加强对居民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公共卫生管理。
4.2 开发了志愿者力量,环境支持仍需加强
慢病关爱家园吸引并培训了一批社区志愿者,他们由慢病患者、社区居委干部和社区医生等组成。关爱活动充分发挥了志愿者队伍的“亲民”优势,同时使志愿者起到了桥梁作用,让家庭医生真正融入社区,成为社区的一员,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患者志愿者更是起到了同伴教育者的作用,通过自身的行为身体力行,由此激励同伴采取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减少患者同伴的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4]。
在需求调查过程中,肿瘤患者大多选择团队关爱和友情关爱,说明对肿瘤患者的管理中,更需要通过抑郁、焦虑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开展不同频次与方式的心理干预,而且干预对象不仅仅限于患者,让家属也参与到患者管理工作中来,同时也教会家属如何对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5],使患者得到家庭成员的帮助,提高生存质量。
4.3 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有所改善,健康管理主动性仍需加强
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要想控制好这些疾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减肥等)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慢病关爱通过健康宣教、饮食运动干预软件、群组互动方式传授良好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加强对慢病居民的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法的指导,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非药物治疗方案,一方面使患者饮食习惯走向健康,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医患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改善了医患关系,使居民的遵医行为得到改善,自我管理技能得到提高。
在项目需求分流中,选择细节关爱套餐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居多,说明目前徐汇区慢性病患者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较大,而随着慢病患病率和管理率的逐渐攀升,政府的有限投入很难完全满足居民的卫生需求。通过慢病关爱项目,希望能转变目前的管理模式,充分提高慢病患者的主动性,使患者认识到健康是自己的事情,管理好健康是自己的责任,让患者成为健康管理第一责任人,将 “要我管理”的慢病管理模式变成“我要管理”的健康管理模式,提高患者管理依从性,使社区卫生服务进入良性循环。
4.4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服务对象仍需拓宽
慢病关爱家园的“家园卡”,将参与家园活动的慢病患者的各类健康信息与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健康档案相连,同医疗保健信息资源整合,形成一条集慢病患者日常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链。这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提升了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效能,提高了患者健康档案的更新和利用率,实现现有卫生资源配置下最佳的服务效果,并锻炼和培养一支包括社区医生、健康专员、志愿者在内的服务队伍;增强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由于慢病关爱的宣传力度有限,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慢性病患者,从疾病防治的角度看,治病是治标,良好行为生活方式的培养是治本,也是疾病三级预防中的一级预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教给社区中青年人群,尤其是工作压力较高的白领人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慢病关爱还将加强网站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中青年人群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合理营养,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积极开展慢病危险因素的干预,从而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宗明,李筱蕾.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医疗保障制度的关系[J].中国卫生资源,2000,3(2):76-78.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EB/OL].(2009-02-27)[2009-11-24].http://www.chinacdc.net.cn/n272442/n272530/n272742/29573.html.
[3]金彩红.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经验[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6):312-313.
[4]张娃莲,周卫娟,郑姗姗.同伴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教育效果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7-38.
慢病整改报告 篇5
2014年10月13日,区卫生局对我院慢病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发现了部分问题。院里对此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召开了负责人会议,就督导检查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强调,并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做好完整登记册。2.首诊监测血压不漏测。3.随访用药填写要规范。
4.加大门诊患者慢病档案使用率。5.加强规范管理慢病档案。6.做好慢病的宣传工作。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慢病档案,加强工作督导和指导村卫生室工作,把慢病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社区慢病管理 篇6
慢性病已成为威胁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生活的主要健康问题。资料表明,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1]。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不仅对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社会的健康促进也有决定意义。
社区对慢性病有效地预防控制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实现的。慢性病的发病和进程除受生物遗传因素影响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且慢性病不易根治,这样对慢性病控制和预防逐步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重点。为了实現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要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且肩负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社区慢病管理就是其中的一大项。
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待慢性病,单纯采取医疗手段,往往收效甚微,投入大量的卫生资源,如增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新的治疗方法等,对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2]。慢性病的发病必然和生活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把预防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中去,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到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彻底改变卫生服务方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治疗,将是防治慢性病的一种有效而又节省卫生资源的策略。
从心理和社会方面对慢性疾病进行全方位的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开展健康教育,做好三级预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控制慢性疾病应当选择的对策。
一级预防:消除和控制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可预防疾病的发生。一级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健康教育,包括向社区居民讲授与慢性疾病有关的一些解剖、生理知识,介绍一些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引起的后果,简单介绍有关疾病的内、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应该用什么药,用药的目的和方法。要指导居民形成良好的养生习惯,指出在饮食上、活动上、生活方式上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戒除哪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应当建立怎样的生活模式。要向他们说明,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应当采用的方法。要向居民讲明,如何控制和治疗一些与严重疾病有关的疾病,如与冠心病有关的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等。要向居民讲明,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关键是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病症的复发和加重,积极改善疾病的预后。为此,要加强社区监测和家庭监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承担着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大责任,要进行慢病管理,首先要在社区进行慢病筛查,然后把筛查后的慢病进行分类管理,进行随访。全科医师的慢性病随访工作就是社区监测的具体实施,他们要告诉居民强化个人的保健意识,平时应注意定期体检,感到身体不适要及早就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及时做好双向转诊工作。让居民真正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疾病发展到比较严重阶段后应当采取的预防措施,这个阶段应当充分利用社区、家庭的资源,为患者提供尽可能满意的支持,应对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必要时应采用康复治疗和开展病后医护咨询,以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残疾的发生。
对慢性病的防治不能只着眼于某一致病因素,而是要控制多种危险因素,这就必然涉及到社区、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动员各种力量,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收到切实的预防控制效果。
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与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结合起来,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社区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做好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提高社区整个居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预防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手段。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消除环境污染,建立社区居民文明卫生的生活行为,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及卫生服务设施,对于预防控制慢性疾病更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2006:1.
2 中国医学实践杂志,2003,2(4):154.
农村慢病 篇7
一、医保门诊慢病的确定原则
医保门诊慢病是指诊断明确, 病情重, 病程长, 易复发, 门诊与住院疗效相近, 且治愈率很低, 需长期服药治疗以缓解和控制病情的一类疾病。具体病种由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门诊慢病疾病谱和基金支付能力确定, 并随经济社会发展, 门诊慢病的种类、支付限额和支付标准可随机调整。医保门诊慢病管理是指为医保门诊慢病患者提供促进健康、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住院、降低个人负担、减少基金支出为目的的管理模式的医保管理制度。
确定门诊慢病病种和提高年费用标准,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逐步完善原则。入选病种宜少不宜多, 采取准入制, 逐年视情况补充、完善。
(2) 收支平衡原则。纳入病种的多少, 年费用标准的高低, 应与统筹基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根据承受能力逐步增加病种和提高年费用标准及基金支付比例。
(3) 老人倾斜原则。随着年龄增长, 患病的几率就越来越大, 且退休人员个人账户支付能力有限, 选择病种时应向老年人易患病种倾斜。
(4) 高费用倾斜原则。选择病种时应向患病率、致死率较高的病种倾斜, 以保证高额费用发生者的基本医疗需求。
(5) 时效性原则。对尚未参保, 尚未缴费, 尚未申请, 尚未确认, 尚未发病之前和已经好转痊愈之后的医疗费用不应列入门诊慢病费用。
(6) 专家会审原则。病种准入和确认应坚持医疗、医保专家共同会审的原则, 以避免非专业人员人为“诱导”造成不公正、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二、门诊慢病管理现状
(一) 现行政策
张家界市的医保门诊慢病管理 (特殊病种管理) , 根据湖南省《特殊病种确认标准及治疗方案和费用报销范围》 (湘医保[2000]27号函) 精神, 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1月印发了《张家界市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病种和家庭病床医疗管理暂行规定》 (张政办发[2001]4号) , 共确定十六种疾病纳入门诊慢病范围, 分别为十六种门诊慢病确定了费用控制标准和统筹基金支付比例。2003年5月, 根据运行情况对门诊慢病病种和费用支付标准进行了调整。2010年实行城职医保市级统筹, 市人民政府又对门诊慢病政策进行了修订。
管理办法规定, 在审批程序上, 参保人凭医保手册和IC卡及住院病历、门诊检查报告单等相关资料领取《审批表》, 经定点医疗机构两名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职称人员进行检查诊断, 填写好《审批表》后, 送市人社部门成立的医疗保险专家委员会集中审定, 发出门诊慢病患者审批通知和门诊慢病证, 再由医保经办机构办理资格确认登记, 并发放门诊慢病费用IC卡, 凭IC卡到定点医疗机构和门诊慢病协议药店购药治疗。期限一年, 期满后年检重新有效。据统计, 2010年张家界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共发生门诊慢病3525例, 支出医疗费用1611万元, 其中基金支付1258万元, 占门诊慢病费用总额的78.1%, 个人支付353万元, 占门诊慢病费用总额的21.9%, 门诊慢病年人次费用4570元, 其中基金年人均支付3569元。
(二) 病种人数及待遇支付水平
1. 各统筹区门诊慢病患病及待遇支付 (见表)
2. 在职退休人员门诊慢病患病及待遇支付
2010年在职人员门诊慢病患病1206人, 患病率为1.12%, 退休人员患病2319人, 患病率为8.71%。退休人员患病是在职人员的7.78倍, 说明门诊慢病患病率退休人员高于在职职工;人次费用在职职工6493元, 高于退休人员3571元, 高出81.8%;在职职工人次基金支付4983元, 退休人员人次基金支付2833元, 说明在职退休人员所患病种有别。个人分担退休人员为20.7%, 在职职工为23.2%, 退休人员低于在职职工3.1个百分点。
3. 门诊慢病病种及费用情况
2010年门诊慢病按照湖南职工医保统计报表统计口经统计, 恶性肿瘤386例, 占门诊慢病总数的10.9%;尿毒症45例, 占门诊慢病总数的1.3%;肾移植45例, 占门诊慢病总数的1.3%;其他3049例, 占门诊慢病总数的86.5%。恶性肿瘤、尿毒症、肾移植三个病种全年支出费用为847万元, 占门诊慢病总费用的52.6%, 人均支付17794元。其中以肾移植术后抗排异人次费用77556元为最高, 尿毒症20889元次之, 恶性肿瘤放化疗10466元为最低。基金支付比例以尿毒症81.9%为最高, 肾移植73.9%次之, 恶性肿瘤72.5%为最低, 个人分担绝对额以肾移植人次费用18000元为最多。
4. 门诊慢病患病及待遇支付变动情况
2005至2010年, 张家界市城职门诊慢病发病从917例增加到3525例, 患病率由1.27%增长到2.68%, 增长了141%, 年均增长16.1%;人次费用从5213元下降到4570元, 下降14.1%, 人次费用的下降和基金人次费用的减少, 说明在病种确认上已在向除恶性肿瘤、尿毒症、肾移植以外的其他费用较低的病种倾斜。
5. 居民医保纳入门诊慢病管理范围
从2010年10月起居民的门诊慢病纳入基本医疗管理范畴。并增加儿童脑瘫, 先天性心脏病两个病种, 因患脑瘫, 先天性心脏病进行康复治疗的康复医疗费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纳入基金支付。这一举措将有助于减轻患儿家庭为孩子治疗、训练的经济负担, 提高患儿自我康复能力。
三、管理中的问题
(一) 人数增长过快, 基金存有潜在风险
张家界市从2000年开始实行门诊慢病管理, 截至2005年底共审批门诊慢病病人917人, 2008年增至2581人, 2009年增至3641人, 2010年因医保市级统筹调整了审批办法, 门诊慢病人数降至3525人。五年中, 病人增加2608例, 增长2.84倍。门诊慢病总费用达1611万元, 基全支付达1258万元, 人均基金支付达3569元。门诊慢病病人总数在绝对增长, 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基金支付同样在不断增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病日益年轻化, 以及国企退休人员的纳入, 今后门诊慢病人数还会增加, 将会给医保统筹基金的管理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 增加门诊慢病病种及提高待遇水平日益突出
因医保基金近期出现短期较多结余, 社会上出现了要求增加门诊慢病病种和提高年支付限额标准的呼声。提高门诊慢病待遇必须从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和基金的承受能力出发, 这是医保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工作中要准确统计门诊慢病人数和精确测算门诊慢病年平均医疗费用, 综合考虑其对基金支付的影响, 适当扩大病种和提高最高限额。
(三) 门诊慢病管理缺乏统一标准
因职工医保实行属地管理, 各统筹区制定门诊慢病病种和年支付限额及报销比例各异, 推进市级统筹后, 在一个市内应统一管理办法。有的统筹区门诊慢病人数已达该统筹区参保人数的5.71%, 而低的仅为1.43%, 悬殊四倍并在病种范围、报销比例、最高限额上差别较大, 且在审批程序、费用审核上存在严重的不规范做法。
四、完善门诊慢病管理政策
门诊慢病的管理归纳起来, 应加强两个层面的管理。首先应该在社会保险制度保基本的政策前提下, 加强门诊慢病政策层面上的管理, 着力推行门诊慢病的准入制、限额制、比例分担制等“三制”管理。其次应该加强门诊慢病经办管理服务层面上的管理, 给力推行社区首诊制、药品招标采购配送制、知己健康管理制等“三制”管理。笔者就经办管理服务中的“三制”提出个人想法和建议, 供同仁参考。
(一) 门诊慢病社区首诊制
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病医疗纳入社区医疗服务管理范畴, 由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门诊慢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确认门诊慢病以后, 随即将门诊慢病患者资料传送到患者所属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并由社区全科医生为其建立健康档案, 按照门诊慢病病种治疗方案为其提供跟踪服务, 使社区成为门诊慢病患者之家, 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慢病康复回社区”的医疗保险医疗服务新途径。
(二) 门诊慢病药品招标采购配送制
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地区 (乃至省级统筹) 社会保障部门成立门诊慢病药品招标采购配送服务部 (协议药店中竞选一家) , 区县设分中心, 负责统筹区内的医保门诊慢病药品配送服务工作。根据门诊慢病患者药品需求量, 进行招标采购, 分级配送 (市中心送区县分中心, 区县分中心送社区, 社区送患者) , 实行“零差率”服务, 各级医保经办机构与配送服务部中心、社区配送中心分别签订服务协议。配送中心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费用, 分别由政府 (财政、卫生) 和医疗保险基金给予经济补偿, 即财政根据所确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服务人口给予补偿, 医疗保险基金按低于或等于药品社会平均差价给予补偿。
从张家界市的实践看, 实施门诊慢病药品招标采购“零差率”配送, 不仅缓解了门诊慢病人群“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 带来社会效益, 而且还直接减轻了门诊慢病患者个人分担过重的经济压力, 仅市肾移植术后病人每人就减少个人负担18000元 (批零差率大于零差率15%, 大于个人分担比率, 反之统筹区个人分担绝对额小于批零差价与零差价之绝对额) 。18000元对于一个有肾移植病人的普通家庭是何等重要, 将会给患者本人和其家庭带来多大的幸福指数。
(三) 门诊慢病知己健康管理制
国内慢病管理的研究现状 篇8
慢病管理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提到和用到的一种管理方式, 主要指从事慢病治疗与预防的相关人员对慢病患者提供一个全面、主动、有效的管理, 从而使慢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以促进其康复,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轻由于疾病对患者所造成的各种负担, 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1]。慢病管理主要包括慢病早期筛查、风险预测、危险分层、预警与综合干预、效果评估等。
慢病管理的意义
慢病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以慢病为主的疾病死亡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0%, 相当于每天约有1.3万~1.5万人死于慢病[2]。慢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并且由于慢病久治不愈, 对患者的家庭和社会也会造成沉重的负担[3]。对于慢病, 科学的管理不仅能够对患者的治疗发挥积极的作用, 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的康复, 还能够在患者治疗后,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轻患者和家庭的各种负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以, 科学而完善的慢病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慢病管理的对象
慢病管理对象从本质上讲是人为划定的一个标明“管什么, 不管什么”的范围, 它最终决定慢病管理的方向和成败。慢病管理对象应该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类基本属性, 只有具备这三类基本属性, 慢病管理才能保持长久的效果。所以, 慢病的管理对象应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及慢病患者对所患慢病的认知、患者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慢病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4]。其中, 对于患者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 我们一般认为有微观社会环境和宏观社会环境, 它们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康复和预后, 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慢病管理的主要方法
明确了慢病管理的对象, 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慢病管理。从我国目前的慢病管理实践看, 慢病管理主要有3种方法, (1) 生物医学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是一种最基本的管理方式。它指的是对社区内的所有慢病患者进行筛查, 然后对符合管理范围的患者进行登记, 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方式, 治疗效果以及疾病的转归等资料均需详细记录, 并且在必要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必要的干预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 认知行为干预:对于生物医学管理方法, 其有着明显的不足, 即对加重疾病的行为方式没有进行任何的管理。所以, 针对这些不足, 认知行为干预也就逐渐开始实施。通过这种方式, 我们可以向患者讲解关于疾病的更多知识, 从而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过程, 以及通过积极的治疗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并且告诉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 应该在生活中注意些什么, 这些丰富的知识就会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行为方式, 让患者向着更加有利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方向转变。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着改变行为的心理障碍, 这就需要我们多多去沟通和了解这些患者的心理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 心理动力干预:这种管理方式是在很好地实施了前2种管理方式的基础上, 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动机和心理健康, 以此来指导患者的治疗和康复[5]。
我国慢病管理的发展趋势
首先, 我国的慢病管理从最初单一的生物医学干预到最近兴起的心理动力干预, 呈现出越来越综合的趋势。但从发展趋势看, 心理动力干预必将被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更综合的方法所取代。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 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目前主要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实现的[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服务于慢病患者和高危人群, 为其提供预防医学诊疗服务, 开展慢病的监测和危险因素的干预, 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能在慢病防治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7]。
其次, 当前的医疗模式已从过去的“有病医病”的被动状态发展到现今的“未病先防”的主动状态。中医一直注重治未病, 鉴于此, 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作为理论指导, 运用中医结构体系中诸多有力武器, 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 积极开展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在我国慢病管理工作中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
目前, 以三级医院为核心, 辐射到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慢病管理体系将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产生。该模式通过建立健康资料档案对慢病患者进行跟踪管理, 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临床结局等进行登记, 为患者提供终身服务。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 将中医养生、食疗及中医康复治疗等运用到各级医院的慢病管理中, 加强中医防治慢性病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慢性病康复实用技术知识的推广和普及, 是下一步完善、发展慢病管理模式的重点, 因此, 中医在慢病管理工作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国慢病管理方法的不足
虽然我国对慢病管理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但基于具体的国情与现实, 我国慢病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慢病管理网络尚不健全[9]; (2) 对慢病防治认识不足, 人们没有抵御慢病危害的紧迫感; (3) 重治轻防, 预防为主的观念不强; (4) 慢病防治工作缺少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 (5) 慢病防治工作中各部门缺乏沟通协调; (6) 慢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 (7) 缺乏高层次、专业化、高素质的慢病防治专业技术队伍与学科带头人; (8) 城市社区慢病管理工作量大、任务重[10]。
展望
慢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慢病的现状决定了慢病的防治管理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需要政策、教育、资金、媒体、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作与努力。我们在巩固现在有效管理模式的同时, 还要学习和探索慢病管理的新方法。
摘要:当前, 慢性病 (以下简称慢病) 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因慢病死亡的人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因病死亡人数的80%以上。随着慢病发病率的逐渐增高, 慢病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目前研究者对慢病管理做了大量探索, 但至今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慢病管理模式, 现行的慢病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现就我国慢病管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病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1] 梁长秀.慢病管理中健康管理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4) :211-212.
[2] 董冬.中国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之友, 2007, (11) :73.
[3] 胡建平, 饶克勤, 钱军程, 等.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3 (15) :189-193.
[4] 周业勤.论慢病管理的对象及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10 (10) :788-790.
[5] 陈亚娟, 张拓红, 李志新, 等.“快乐生活俱乐部”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9 (13) :2823-2825.
[6] 谭惠芬, 兰凌.社区慢病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10) :398.
[7] 覃玉, 胡晓抒, 顾华, 等.2003年江苏省部分地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模式访谈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 21 (5) :413-414.
[8] 朱磊, 张彦红.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中风病防治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 (11) :1865-1867.
[9] 赵秀贞.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资源, 2007, 10 (1) :44.
社区老年慢病管理与护理干预 篇9
1 社区慢病的调查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城南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
1.2 调查方法
已在城南社区服务中心建档的老年人。
1.3 调查结果
1.3.1 已建档的慢病情况统计
对已建档老年人的慢病病人数、7种慢病患病数等情况统计 (表1) 。
1.3.2 健康教育处方
从表2反应出我们5年来老年人建档、诊断检查治疗情况, 以及对慢病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和针对个体开的健康教育处方等 (表2) 。
1.3.3 七种慢病所占的比例
对老年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七种慢病进行统计, 所占的比例见表3。
1.3.4 每年度慢病排名
我们对每年度慢病老年人进行排名, 情况见表4。
上述各项社区慢病的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慢病病人数逐年递增, 并且高血压居首位。
2 建立家庭档案
由社区护士完成, 主要记录家庭情况, 家庭成员中的慢病情况, 如:主诉、症状、家族史、发病时间、用药情况并制订社区护理计划。
3 社区护理干预
(1) 正确认识疾病, 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告诉病人或家属慢病是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的。
(2) 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干预:如吸烟、酗酒。
(3) 不良饮食习惯的干预 (1) 加强饮食知识宣教, 使居民了解和掌握健康饮食的知识, 认识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2) 加强膳食指导, 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 根据慢病制订合理的食普, 指导人群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4) 运动不当的护理干预, 老年人运动要讲科学性, 根据老年人的慢病情况制订个体化锻炼计划, 在保证活动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同时, 又要使锻炼得到长期坚持。选择适宜老年人的运动, 如太极拳、步行、慢跑等。美国运动学会推荐:老年人运动的适宜心率是110~130次/min, 每周3次, 每次20~60mim。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运动, 并告知社区医生, 以便调节运动计划。
(5) 健康指导, 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指导患者或家属相关技能操作 (如血压、血糖的监测) 。
(6) 减轻心里压力, 压力可增加逆向调节激素, 可加重疾病或忽视疾病症状。采用松弛疗法, 舒解心里压力。
(7) 心理平衡, 保持良好的心境, 使机体免疫力能处于最佳状态。
(8) 养成遵医行为, 按时服药, 在老人的用药过程中, 力求简单方便, 指导对常用药不良反应的观察, 定期随访。
(9) 并发症的预防, 根据各种慢性病急性发作特点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如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 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预防等。
(10) 症状和体征的控制, 如肿瘤疼痛的控制, 慢阻肺痰液的排出等。
(11) 家庭血压计与血糖监测的使用指导, 教会正确使用, 并定期校正, 保证它的准确性。
(12) 卫生指导, 包括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 如房间通风等。
(13) 睡眠指导, 根据老年患者睡眠少和易醒特点, 建议有稳定的生活规律, 多户外活动, 夜间不饮或少饮等, 睡前洗热水脚等, 必要时遵医嘱服安眠药。
(14) 强化慢性病人健康非药物干预管理, 使慢病得到控制,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我们通过对社区老年服务所取得的成效表明:社区老年慢病管理和护理干预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搞好这项工作, 这还有待于与同行探索!
摘要:德阳市城南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已经五年, 通过我们建档、搜集资料、调查并做了具体分析, 结果表明:84%的老年人都存在着慢性病病, 7种常见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达50%, 从构成比中显示:高血压、肺部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占据前四位, 我们针对疾病普的情况, 对属本辖区的老年慢病进行了管理, 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档案, 并进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讲座, 实行慢病管理, 以及心里护理和护理干预,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社区,慢病,调查,管理,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刘素珍.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1~130.
[2]周萍.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3]赵丽蓉.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3 (6) .
农村慢病 篇10
“慢病防治健康行”国家示范项目是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慢病防治的方针和政策, 落实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十二五”规划, 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与中国医药报刊协会共同发起并承担的大型系列公益活动, 获国家民政部批准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示范项目。项目旨在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开展慢病防控。具体活动形式包括: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医护工作者开展培训, 提高其慢病防控和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通过面向社区举办健康大讲堂, 帮助群众树立健康理念、掌握健康技能;向基层社区提供慢病防控教材和设施, 并协助培训慢病管理人员。
启动仪式上, 重庆市中医院院长左国庆表示, 医院将珍惜“慢病防治健康行”国家示范项目重庆站荣誉, 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丰富慢病防治的知识经验与研究思路,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防治方面的特色与优势, 弘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康复理念, 努力研究和开发一批慢病防治的新技术、新成果, 为全国慢病防治工作及全民健康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带上慢病去旅游 篇11
刚开始,选择在春节出游的主要是年轻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开始转变观念,加入春节旅游大军。对远走他乡奔前程的上班族来说,这也确实不失为一种兼顾度假休闲和合家团圆的两全其美之策。只是一点,由于中老年人是慢病的主要患病人群,患者和家属对于“携病出游”多多少少都有些顾虑。
其实,旅游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作为调节人体精神状态的一种方法,通过游山玩水,观赏人文景观,使患者忘却疾病的烦恼,树立热爱生活的信心,对由病情引起的不良情绪能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只要出发前准备充分,旅游过程中管理好疾病,慢病患者一样可以享受旅游的乐趣。
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邀请了几位专家,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肝病患者的旅游安全护航。
高血压患者篇——
指导专家:丁荣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
出发前准备:
1.在制定旅游计划之前,最好先请医生评估一下你的身体状况,看近期是否适宜长途旅行。一般来说,只要血压控制平稳,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可以出游,但以下几种情况建议暂缓旅游计划:年龄偏大的老年人(65岁以上),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在180/100毫米汞柱以上)、血压波动大者、已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中重度心功能不全者、频繁发作心绞痛者、有严重心律失常者、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2.请医生开好旅行期间需要服用的药物,特别是出境游的患者。国外的医疗制度和国内不同,就医开药不一定方便,且国外同种药物的商品名可能不一样,加上语言交流不方便,购买药物的时候不好辨认,患者又不能随意更换药物,所以最好能在出发前把药备齐带足。另外,准备一点抢救药,比如开搏通,旅途中血压高时可临时用1片。有心脏问题的高血压患者要准备一点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以备旅游途中发生心绞痛,可以在舌下含服1片急救。
3.准备一个小型电子血压计。
4.旅游目的地最好选择气候温暖的地方。若选择寒冷气候国家或地区为旅游景点,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因寒冷导致血压升高。若打算去高海拔地区,安全起见,最好先请医生从你的血压控制状况、体力等方面评估一下发生高原反应的风险。高原反应可导致血压升高,若发生高原反应的可能性较大,则不建议选择此类景点。
5.旅游时尽量避免单人自驾游。因开车是一件费神的工作,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尤其在高速公路上,持续紧张会引起血压上升,也会使心率加快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路面拥堵时,人的情绪很容易烦躁,遇到超车、违规时,又会情绪激动,使血液大量涌向心脏、血压猛然上升。所以高血压患者若选择自驾游,最好是多人出行,交换开车,避免驾驶时间太长。
6.在旅游的日程和路线的安排上,应该从容不迫和量力而行,注意劳逸结合。
旅行中的管理:
1.注意饮食卫生和合理营养,避免暴饮暴食。禁饮烈性酒、不要大量抽烟,可以饮茶,但以不引起过度兴奋、失眠为宜。
2.活动量不要太大,避免过度劳累。如出汗多,途中注意补充水分。
3.外出旅游作息时间尽可能规律,晚上早睡、睡好,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4.放松心情,保持心态平和,不发脾气,不与人争执,避免过度兴奋和激动。
5.坚持血压监测。
6.坚持按时服用降压药,把血压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如果是国内游,服药时间应与平时在家时一致,不能因为行程安排而耽误了服药。如果是出境游,到达地与出发地有时差,可根据血压监测情况适当调整服药时间,但要注意服药的间隔时间应与平时一致。
7.每天出门前先关注一下天气预报。如果天气变化太大,气温突然下降,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需注意保暖。
8.旅游时最好有人陪同,若无人陪同,随身携带一张健康卡,写明自己的心血管状况、血压控制情形,现在使用的药品种类、剂量,最好能有英文或旅游地区文字记载,以备不时之需。
9.如果旅途中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剧烈头痛,频繁发作一过性头晕(眼前发黑)或晕厥,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肢体不能活动、无力),要就近就医;如果坐着休息时出现心绞痛症状,一方面要服用应急药物(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一方面要向同行者请求帮助,赶紧去医院。
糖尿病患者篇
指导专家:向红丁/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出发前的准备:
1.旅行前做一次体检:查血糖、血压,看是否正常;做心电图,看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查一下糖化血红蛋白,最好在7.0%以内。血糖、血压控制不稳定者不宜远途旅行。
2.准备好旅途中所需药物,如降糖药(或胰岛素)、降压药、调脂药。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带好注射用具(注射器、针头)、消毒用具。如果要去的是偏远地区,当地医疗条件差,要多带些药和注射、消毒用品,出国的患者也要多带一些药。
3.准备一个血糖仪,一台血压计,还要准备足够用的血糖试纸,在异地或国外不一定买得到同样的血糖试纸,即便买得到,国外的价钱比国内贵得多(西欧国家的价钱大约是国内的10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记得带胰岛素保温包,用于储存胰岛素。乘坐飞机的患者要事先准备好医院开具的证明,因为胰岛素不能托运,在过安检的时候,需要有医生的证明方可携带上飞机。
4.准备一些应对低血糖的食物:如水果糖、甜饼干。如果服用的药物是拜糖苹,则需携带葡萄糖粉,并分包存放,每包15克。
nlc202309021532
5.去国外的朋友可以在旅行社登记时,购买一种应急医疗保险,这种保险可以在国外看病时,享受医保。
6.随身携带一张急救卡,写上:如果我晕倒了,请在我**处找到葡萄糖粉让我服下,如果15分钟后不缓解,需再吃一次,如果依然不缓解,请将我送往医院。
7.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良好,可以自驾游,但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形,最好不要开车:一是合并心脏病;二是下肢有并发症,可影响踩踏油门和刹车;三是合并眼睛病变;四是注射较大剂量胰岛素者,因为这样容易引起血糖波动;五为病史超过5年者,因为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友”发生低血糖时的一些警示症状,如头昏、出汗、心悸会逐渐变得不明显,以至于他们可能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直接变得神志不清,造成交通事故。
旅行中的管理:
1.乘坐火车的患者可在车厢内适当走动,以代替运动;乘坐飞机的患者待飞行平稳时可在机舱后稍稍活动一下身体。
2.三餐饮食要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
3.旅行要量力而行,别让自己活动量太大,累了的话,有些景点能不去就不去,还可以在同行者购物时休息。
4.出去旅游,都会吃一些地方特色,在血糖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样都吃点,控制总量即可。
5.身边要带足够的水或保证随时可以买到水,糖尿病患者不能缺水,渴了必须喝水,不要怕撒尿,否则容易因缺水而出危险。
6.坚持服药或注射胰岛素。
7.经常监测血糖,在气候骤然发生改变、不能及时用餐时,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
8.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因为白天和夜晚身体需要的胰岛素剂量是不同的,如果旅游目的地与国内时差很大,“黑白颠倒”,倒时差时要记得改变基础胰岛素的注射时间。
9.每天晚上回来后,要检查鞋底和足部,看鞋底是否有沙子,足部是否有破损(尤其是从沙滩回来),以防止引发糖尿病足。如果有小伤要及时处理,可到附近的医院诊治。
10.选择自驾游的“糖友”开车不要太快,以免因精神高度紧张而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血糖升高。另外,如果行驶中出现了思绪混乱、头晕目眩、手脚麻木、疼痛不止等状况,将车靠路边停下,测试一下血糖,补充必要的碳水化合物,适量服药以缓解症状。在病情未得到控制之前,不要继续开车。若病情不能控制,立即让同行者送你去医院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肾病患者篇
指导专家:张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
出发前的准备:
1.处于急性活动期或病情没有稳定,或有严重并发症的肾病患者,不宜旅游。
2.旅游前,必须告知医生相关行程和行期,了解旅游期间用药知识,并配足备齐需用的药物。如果中药煎剂不便,可暂时换用功效相近的中成药。
3.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最好不去寒冷险要的地方旅游,以免升高血压。与花粉有关的过敏性紫癜肾炎患者,不宜去花草丛中游玩,以免引起过敏反应。狼疮肾炎患者,不宜选热带海边旅游,以免遭受烈日的刺激。
4.血液透析患者外出旅游,应事先联系好沿途做透析的医院,并将自己的病情、透析的方法、透析的时间等预先告知对方,使对方有所准备,保证透析的连续性。
5.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准备一个旅行药盒,包括以下一些用具和药物:
(1)诊断用具。血压增高的人需准备血压计,糖尿病患者需准备血糖测试仪,另外还需准备体温计。
(2)药物。平时常服用的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激素等在外旅行期间不能停服,因此,需准备充分。另外尚需准备以下药品:
①抗感染药:旅途中比较疲劳,尤其是肾病患者抵抗力较差,易并发感染,因此需备黄连素、左氧氟沙星、先锋霉素、罗红霉素等抗感染药物1~2种。
②抗过敏药:旅途中易发生食物或花粉等过敏反应,可备息斯敏、仙特敏或扑尔敏等抗过敏药1种。
③外用药:如伤湿止痛膏或麝香止痛膏、红花油、风油精等。去天气寒冷的地方旅游需带防冻膏,去天气炎热的地方需带防晒霜。
6. 旅游行程安排要合理,时间要宽松。事先要了解清楚旅游景点的规模和线路,联系好住宿和交通工具,安排好旅游时间。
旅行中的管理:
1.旅游景区多有地方风味小吃和特产,容易使人暴饮暴食,肾病患者应注意饮食节制和饮食卫生,以免损伤脾、胃,同时影响肾脏。
2.游览每处景点中途应有充分休息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3.备好衣物,以防受凉。
4.旅游中许多人玩兴很高,忘了疾病,亦忘了吃药。陪同旅游的家人应注意提醒患者按时服药。
肝病患者篇
指导专家:段雪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
出发前的准备:
1.有长途旅行计划的肝病患者先不要急着报团、订票,最好先到医院查一下肝功,请医生评估一下现在是否处在病情稳定阶段。如果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可以放心出游,但如果病情在活动期,转氨酶升高,有黄疸,暂时就不宜旅行。
2.准备好所需药物,除了常用的药物如保肝药、抗病毒药外,还可以带一点抗感冒药、抗过敏药和治疗腹泻的药,旅途中备用。另外,最好再携带一些常备的消毒纸巾等物品。
旅行中的管理:
1.外出旅行时要尽量避免长途跋涉、爬山等活动量太大的项目,以免因过度劳累导致病情波动。
2.旅游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3.慢性肝病患者,尤其是老年肝硬化患者,往往免疫功能低下,春节期间天气寒冷,出游时接触各类人群的机会又多,因而很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一旦发生“感冒”等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极易加重,转为细菌感染,发展为支气管炎甚至肺炎,最终加重基础肝病,出现肝功波动。因此,慢性肝病患者春节外出旅游时要带好衣物,注意防寒保暖。
4.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一般人发生肠道感染只是腹泻,但肝硬化患者发生肠道感染可能引起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或腹水。
5.去海边省份或国家旅游的朋友要注意避免生食海鲜,以免传染甲型或戊型肝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是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所以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如果在原有肝病基础上重叠甲型或戊型肝炎,可能会发展为重型肝炎,甚至危及生命。
6.肝硬化患者要吃柔软、清淡的食物,不能吃坚硬的、粗糙的、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道出血。
7.不要一高兴就饮酒过量。对肝病患者特别是乙肝患者来说,酒精是最大的敌人。酒精进入人体后的代谢产物会加重肝细胞损伤,引起转氨酶升高,导致炎症活动。酒精还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炎症产生的毒素会反过来加重原有的肝病。
农村慢病 篇12
1 开展基层慢病护理管理工作的方法
1.1 领导重视,精心部署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在启动前,把基线调查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及时调配工作人员,外送护士参加全科护士培训班,组织开展了基层慢病护理管理知识岗前培训、双语培训和流动培训。、
1.2 加强宣传,促进健康行为
为做好基层慢病管理,基层医护人员需加大对慢病发生、发展、转归方面的教育,普及有关慢病防治知识,增强患者对慢病的认识,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血压、血糖监测。
1.3 转变模式,上门服务
专门为基层护士印制了“联系卡”发放至居民手中,护士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主动上门为居民测血压、监测血糖、开展健康教育等,一方面了解了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还可分析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2 存在的问题
2.1 公共卫生保健意识淡化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卫生保健意识却仍然低下,健康行为的形成率低,“重医疗,轻保健”现象仍比较严重。
2.2居民对护理工作缺乏信任
过去功能制护理在大众心目中形成的护士形象就是执行医嘱、打针送药,由于基层慢病护理管理工作开展时间短,患者对护士的健康建议不信任而不愿采纳,随后还要询问医生,导致部分护理人员不愿在基层工作,认为护士价值得不到体现。
2.3 多元文化及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新疆少数民族众多,懂双语的护士少,工作开展难度大。近年新疆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导致基层护士在开展慢性病管理上门主动随访时,患者家属不愿开门。
3 对策
3.1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卫生保健意识
利用媒体大力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印制双语宣传单、健康教育处方,利用上门随访、定期讲座、门诊接诊时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重点针对慢性患者,通过举办培训班(群体教育)、个别指导、组织患者间相互交流会等帮助提高健康行为形成率。
3.2 增强基层护士队伍力量,提高护士素质
①增加护理队伍人员,在基层护士队伍中大力开展“双语”学习,适应边疆特点,并选择身体素质好、医德好、愿意在基层服务的护士开展工作。②引导基层护士转变观念,转变在病房等待为患者治疗到主动上门开展服务,转变单纯执行医嘱到积极参与社区诊断、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等,深入开展“责任医生护士团队上门服务”,进行重点签约管理,护士要与基层医生密切配合开展工作,才能不断满足广大农牧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③加大基层护士的培养,提高素质是关键。基层护士必须技术全面、知识丰富,除应具备一般护士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学习预防保健等知识,才能赢得信任,基层慢病护理管理才能长久地开展下去。
3.3 针对基层需求开展不同人群护理服务
长期慢性患者的基层护理需求较高,必须在先期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开展护理服务,进行随访追踪,开展连续性护理服务及个案管理;对适宜人群开展家庭病床护理及心理护理服务,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要及时签订医患协议书,以免引发医疗纠纷。
4 结语
我县基层慢病护理管理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存在公共卫生保健意识淡薄、居民对护理工作缺乏信任、多元文化及不稳定因素等诸多问题。日后工作中应努力克服这些问题,为广大农牧区居民的健康提供保障。
摘要:高血压和糖尿病为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单纯住院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在治疗的同时实施全面的护理管理措施则可有效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基层慢病护理管理工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重要,基层护理工作必须拓展到预防、保健等方面,转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才能不断满足健康需求,为慢病患者提供连续、有效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慢病护理,护理管理,基层卫生,边疆,体会
参考文献
[1]王树香.当前基层医院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2):109-110.
【农村慢病】推荐阅读:
农村物流农村经济11-13
促进农村发展农村经济08-28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10-25
推进农村安全饮水促进新农村建设06-26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07-29
当前我国农村现状与新农村建设探析08-30
城市农村--对城市与农村发展现状的思考10-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06-26
理顺农村管理体制,加强农村会计财务管理10-07
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