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人才学(精选12篇)
足球人才学 篇1
这几年来, 日本和韩国的足球运动发展非常的迅速, 水平提高的也很快, 无论在男足还是女足, 也无论是国家队层面还是俱乐部方面都在亚洲属于领先地位, 而昔日的东亚三强中的我们已经远远的落后与日韩之后。他们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变化, 与他们的培养模式有直接的关系。
在日本, 是通过学校及训练中心来培养足球运动员。实施的是从小学到大学,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培养的模式。以自发的足球小组和俱乐部及学校足球队的训练活动为主体。训练时间一般在下午放学后训练2小时左右, 更多的是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进行集中训练或出国训练和比赛。这样的训练一方面不影响学生在校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 另一方面又不影响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可以看出在日本的足球发展氛围当中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在辅以先进的, 设施完备的基础设施早就很多有特点, 有灵性的球员。
韩国也把球员的人文素质教育放在培养运动员方面的首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首先进入学校学习, 在学校的其他知识学习过程中接受足球技术的学习, 到了一定的年龄还要参加服兵役,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强化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培养过程始终没有脱离人性的教育。一个文化素养不高的足球运动员是无法在培养和发展的道路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的。在韩国, 年轻球员必须完成义务教育, 国家青年队直至国家队基本是从高中生和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 还有一部分是从硕士, 博士中选拔出来的。这一方面与美国的NBA的选秀很相似。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技战术素养。
以前我们会发现在青年或者少年级别的比赛中, 我们和日韩的水平不相上下, 甚至有些球员的素质和潜力还要高于日韩球员, 但是到了成年级别我们的球员就拉下了一大截, 究其原因, 没有继续文化知识的学习最终导致了后面足球理念进步的局限性, 进而影响到技战术等层面的发展, 最终落后, 走向平庸。
从1992年开始, 我国的足球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推动了各地足球运动管理机制的转变, 打破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体委系统省、市足球代表队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实行了以俱乐部为主体的竞赛。
在训练管理体制方面我国传统的三级训练管理体制为:“基层学校一业余体校一省市专业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后来随着足球改革的进行, 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投资比例减少, 社会投资比例增加, 改变了过去单一以后国家拨款的老套路, 调动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体现出来的后备人才培养越来越依靠市场, 各级政府、体育体协和足球协会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直接领导变为了组织、协调和业务上的指导。从而使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出现了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随之这些改变也就暴露出了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首先,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有待完善。青少年足球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希望, 青少年足球的梯队培养也是一国足球竞技人才发展的关键层面。但是我国发展青少年足球事业却始终停留在口号上。表现在实际操作上的急功近利, 整体发展上属于典型的重竞技, 轻普及。忽略了青少年足球培养的最终目的。在资金紧张, 体制落后的现实情况下, 青少年足球在基层教学、训练的投入上更是捉襟见肘, 许多地方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甚至都是枯竭的, 根本不能满足成年队伍所需的后备力量, 使得我国整体足球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和人才“移民”混乱的诸多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步骤的推进, 旧体制对足球运动的发展所起到的负面影响也是越来越大。作为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体育工作绝对主力的各省、市、县体委在奥运项目布局的影响下, 从经济投入和金牌产出的视角出发, 优先发展人数少、金牌效能大、投资少的项目。举国体制、奥运金牌战略使我国体育获得辉煌成绩的同时, 也使得像足球这种人数多、金牌少、投入多的集体项目不被重视, 尤其是在青少年的人才储备上, 最终造成到1992年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数量降低到文革后的最低点。
其次, 文化知识的学习较薄弱。对比前面足球发展较快的邻国日韩无不是把青少年的足球训练和青少年的文化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 足球训练的过程始终没有脱离文化的学习,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发展的过程。而我国足球运动员从小就开始了足球专项技能的学习, 而却忽视了对其进行文化素养的基础培养, 他们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残缺直接影响到对技战术的理解和运用, 甚至再写训练日记的时候都是白字、错字连篇, 这怎么能够给自己做好总结。甚至有的球员由于文化底蕴的浅薄, 直接影响到做人的准则, 孰不知“人品亦球品”, 踢球和做人都是一样的, 做人都不合格绝对踢不好球。
再次, 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规律没有科学的指导性, 足球的普及程度较低。中国足球界历来就有“技术是核心、技术是第一”的思想, 中国的青少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技术训练, 但到了成年后每次大赛中的失利得出的结论却还是“技不如人”。又有一段时间说我们国家的球员体力不行, 于是又加大了耐力的训练, 几乎练成了田径队, 但是比赛中体现出来的依然是“体力不支”。诸多的问题举不胜举, 总是这样的有病乱投医, 始终也找不到真正的病根所在,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对足球培养训练的科学性指导。我国大部分青少年平时技、战术训练与实际赛场上的运用训练过少, 过于注重身体训练, 没有做到切合实际的“以赛代练”。青少年的训练应该遵循足球训练的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针对青少年训练, 不要忘了他们孩子的天性, 兴趣和乐趣的体现在青少年的训练中尤为重要, 反之整天一味的联系技术, 基本功, 而没有真正运用得机会, 很抹杀很多青少年的天赋。对于青少年的训练来说, 将对于成人的要求来讲可分为诸多小的短期目标。在实践过程中, 这意味着要把训练过程划分为成明确的阶段, 相对独立的年龄阶段, 丢掉这些短期目标中的任何一个, 都会为以后的训练留下很难填平的缺陷。从少年儿童到成人其身心发展的过程可以分成独立的几个时期, 各阶段的年龄组别和发展特点, 从一个阶段到下一阶段的过渡都是不同的, 这些有助于教练员指导及监控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少年训练。同时, 教练切不能忽视每个年轻球员的个性和天赋的培养, 要去了解每一个队员, 发掘他们的潜力, 因材施教。要想确保球员们从初学者到顶籍球员生涯的表现越来越好, 就要在每个阶段发展提高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进行系统训练。足球训练的各个阶段要与各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相适应, , 不同的年龄组、不同个人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要求的不同。这些训练阶段必须包括为青少年球员在目前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所设立的长远竞技表现。
在全国普及足球, 推广足球, 这才是开启中国足球的基因工程, 也是根本所在。这是中国足球崛起的必由之路。放眼世界, , 任何一个足球强国都有数不清的球迷和球员, 足球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比例都很惊人的。足球运动都开展得红红火火, 那么后进的国家如何发展足球, 普及足球?美国、日本和西亚在足球领域向世人演绎了金钱万能的这一现实道理。他们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中国足球近几年在某些方面也加大了力度, 但是整体性提高的水平和意识还有待于加强, 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青少年的足球后备人才, 以2014年夺得世界杯冠军的德国队为例, 队中的主力球员, 在少年、青年的时期就拿遍了欧洲所有级别的冠军锦标, 又经过了上届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洗礼, 最终在2014年巴西封王, 使德国足球又一次站到了世界之巅, 与其说是德国足球的辉煌更不如说是德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光辉写照。十年磨一剑, 青少年足球发展是一个国家长远的水平体现, 科学、系统的模式下必定能铸就日后的辉煌。
摘要:随之日韩足球的快速发展, 对比他们的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模式, 不难看出我国足球发展在青少年后备人才这个环节上存在诸多的问题, 这大大影响了我国足球水平的提高, 发现问题, 对症下药,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使我国的足球运动发展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发展模式,体制
参考文献
[1]张连.兰州市女子足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7, 1.
[2]彭丰探讨.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6, 6.
足球人才学 篇2
——重庆市青少年足球教体结合人才培养情况介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钟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根据大会的安排,我就重庆市教委在开展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与校园足球活动方面的有关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作简要汇报。
重庆市是全国足球重点城市之一,足球运动在重庆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重庆曾培养出魏新、姚夏、马明宇等足球名将。直辖以来,重庆市教委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每年坚持举办大学生、中学生足球比赛。在2009-2010李宁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重庆赛区)比赛中参赛队伍达到了48支,中学生足球比赛也呈现出参赛队伍逐年增加、水平逐步提高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市教委、市体育局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从组织领导、条件建设、工作措施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校园足球活动在我市1
大中小学的广泛开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加强对校园足球活动的领导,市体育局、市教委共同成立了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由市体育局、市教委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由市教委体卫艺处、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的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
各区县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也积极按照市教委、市体育局的部署安排,广泛开展辖区内的校园足球活动。如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充分保障青少年足球比赛经费、训练经费、奖励经费,督促指导学校积极创办足球校本教材、足球操和足球体育课,使辖区内形成了不少以足球运动为特色的中小学校。
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学校足球场地的建设是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前提和基础。2008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深入推进“健康重庆”建设,大力实施1000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地建设工程。截至2010年12月15日,全市已累计投资15.1亿,建成了1084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每个区县都至少建成了一个标准的足球运动场。另外,全市高校有近70个标准足球场,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各有标准场地5个。在我委的统筹安排下,高校运动
场均对中小学生开放。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地的建设为校园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突出重点,落实措施
(一)共同命名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学校
按照全国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的规定,市教委、市体育局于2009年10月共同举办了重庆市校园足球活动启动仪式。同时,命名重庆市大田湾小学等91所学校为校园足球活动学校,并与学校签订了《重庆市校园足球活动学校承诺书》。今年,为进一步加强对校园足球活动学校的管理,市教委、市体育局对申报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进行了检查评估,重新命名了84所市级足球活动学校。
(二)共同命名重庆市足球重点学校
足球重点学校是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骨干力量。为提高我市青少年足球竞技水平,市教委、市体育局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学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足球重点学校建设。市教委、市体育局对50所申报学校进行了评估验收,最后命名重庆七中等26所中小学校为2008-2010年重庆市足球重点学校,并在招生政策、经费补贴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三)共同举办足球赛事
市体育局、市教委坚持每年共同举办U9—U19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和校园足球比赛。青少年锦标赛参赛队伍达140余支,比赛场次达到560场。84所学校的142支队伍参加了校园足球比赛的各个级别比赛,比赛场次达762场。
通过大量的赛事,提高了中小学学生足球竞技水平,发现了大批有足球天赋的后备人才,锻炼了裁判员队伍。为充分调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体育局、市教委均共同颁发以上赛事的比赛奖牌、获奖证书。市教委还把获奖情况纳入到对学校及教师的相关考核评估之中。
(四)共同举办教练员、裁判员培训
市教委、市体育局坚持每年举办教练员培训班3期,受训教师达150余人次;举办裁判员培训班2期,受训教师达100余人次。参训教师经考核合格后,均发放继续教育学分。
(五)共同评选、表彰先进
为总结经验,鼓励先进,市教委体卫艺处、市足管中心坚持每年召开校园足球活动工作总结会,表彰一批开展足球活动的先进学校和个人,总结校园足球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研讨推进校园足球的思路和办法。
足球人才学 篇3
关键词:足球 青少年 足球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11-01
在世界足坛里,欧洲足球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刚刚7月份结束的世界杯足球比赛,又是欧洲国家德国夺冠了。而我国的足球在世界足坛里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尽快地提高我国足球运动员的水平,从而,使我国的足球在世界杯上可以和足球强国抗衡。因此,我们需要仔细研究欧洲足球强国的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地制定一种适合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后备人才,从而提高我国运动员的足球水平。
1 国家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足球在世界的足球发展中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我国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的现状,从中吸取经验,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的足球水平。
1.1 青少年足球队教员执教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我们可以得出:我们国家的青少年足球队教练与欧洲足球强国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相对年轻的足球教练,由于他们没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们也缺乏有计划的系统的培养方式。因此,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人才还不够完美。就教练本身来看,他们相对欧洲足球强国来说,知识体系还有待提高,培养方式也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并且他们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偏科的现象,对理论知识及文化课的学习不够,导致他们的发展也不够全面。
1.2 国家对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不够全面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在更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人才来说,只具有纯熟的足球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道德素质、文化底蕴更是一个青少年足球人才所不可或缺的。然而,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注重足球队员踢足球的技能,对于他们文化课的培养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度,导致足球队员的“畸形发展”。没有文化素质的足球人才依旧不会迎合世界足球发展的需求。在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模式中,没有合理地安排队员的训练与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导致青少年在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足球训练以后,再去继续进行文化课的学习,这样,他们学习的精力完全不能集中,会严重影响到学习效果,从而影响到队员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等全面发展。
1.3 国家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方式不够完善
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方式缺乏科学性,缺乏一定的计划性、目的性。足球运动员要在球场上发挥得好,他们的训练时间要很长才能做到,而且各个时期的要有目的、阶段性地进行训练,教练的培养方式也应该有短期的、长期的目标,以及青少年每个时期的过渡阶段等,争取让每个训练都是适应青少年年龄段的认知,为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段制定适合他们的培养方式。在我国的足球人才培养模式中,有时又过于急功近利,过分追求结果,就会改变培养足球人才的最初目的与任务,最后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质量。
2 欧洲足球强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启示
欧洲足球强国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模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例如:德国、英国、法国等,接下来进行具体研究。
2.1 德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启示
德国在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时,注重与学校各种组织机构间的合作,在德国的许多学校都有足球协会等,而且德国的体育学校也有10多所。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许多青少年足球天才,例如:巴拉克、扬克尔等都是体育学校的足球天才。而且,在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时,德国的教练员设有统一的训练规则,例如:防守有序、严密等,还有就是给青少年传授各种各样多变的战术,让他们尽快适应球场规则。另一方面,德国选拔足球人才的范围是全国性的,小到乡村的足球天才都能够被发掘,定期的训练、淘汰,最后留下球技精湛的球员,而且也让更多的青少年具有足球技能。德国的这些培养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2.2 法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启示
法国培养了众多足球明星,例如:普拉蒂尼、亨利等。法國培养的足球人才能够全面发展,足球教练在训练时,在工作日的9点到16点球员都是需要上文化课的,16点以后才开始训练,这样就能够确保球员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法国足球人才的培养也是最注重技术的,教练培养的重心是技术领域,球员必须具备的就是控球、传球、左右脚射门的技能,然后才是基本素质、文化课等。这也是法国足球水平高的重要原因,也给我国的青少年足球培养模式一个重要启示。
2.3 英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启示
在英国的青少年足球培养模式中,国家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给他们优质的教育条件,同时也给他们优厚的社会福利,确保他们健康成长。而且,英国的足球教练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再加上足够时间的在职培训才能上岗培训青少年,这就确保了教练员的基本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英国在培养足球人才时,还会给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球员提供理疗等,让他们适应各个阶段的训练。将英国的这种培养模式融入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模式中,也能够促进提高我国足球人才的素质。
3 结语
总之,我国的足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期间,许多欧洲足球强国的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模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一定要虚心讨教,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让我国的足球事业更上一层楼,也让科学有效地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尽快落到实处,为我国的足球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华,贾珍荣.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12(3):117-120.
[2]孙一,梁永桥,毕海波.中、日、韩三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60-65.
[3]田一丁.中德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王炜华.中外足球青少年训练理念的比较分析[J].运动,2010(6):50-51.
足球人才学 篇4
关键词:人才学,潜人才,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
1 前言
后备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呈现出规模锐减、质量下降的局面。刘鹏局长指出,人才后备力量严重匮乏的项目是足球[1],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质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对此,很多学者和专家从诸多论域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但是,缺少从人才学视角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为此,本研究以人才学理论为基础,对足球后备人才概念进行新的界定,总结人才学理论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启示,以期为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特长人突出的人才,促进我国足球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2 人才基本理念
2.1 人才的概念
人才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注中:“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德才兼备、有某种特长的人。”人才学界比较公认的是学者叶忠海给予的人才界定: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作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3]。
2003年11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及随后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了科学人才观,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也是科学人才观最基本的观念;树立人才为本的观念,是科学人才观的主题[4]。
2.2 人才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以人为本不应当是超越现实的抽象的人文关怀,而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上的人文追求。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密切关联,社会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才培养过程是人才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才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并为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
2.3 现代人才的分类
按人才成长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准人才、潜人才和显人才[5]。
准人才是指基本上具备人才基本素质要素或基本上已具备人才条件者,能基本适应某项工作者。
潜人才,即潜在形态的人才,指具备人才条件但尚未显露出来的人才。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待定性,其含义是指人才尚待进一步深化培养和确定;二是趋显性,其意为潜人才总有趋向于并有待发展为显人才的特征;三是同一性,其意是潜人才与显人才在一定条件下相比较而存在和相互转化。人才学专家杨敬东认为,潜人才包括极具人才潜质、大有希望成为人才或即将成为人才的人,从更大的范围和基础层次来说,包括正在培养成长过程中的广大的人才后备队伍[6]。
显人才,即是人才显露阶段的人才,是指人才被社会承认,并正在发展的人才。
2.4 人才分布在空间上的人才区特征
人才区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才涌现和集中在某个区域空间的现象。人才区具有人才相对的优势。
在人才区中,通常会存在某个或某几个能量较高的区域或地点,人才区也往往以该区域或该地点为核心能场向外辐射,存在着“高能为核”现象,对其它区域人才的培育和成长起着引导和借鉴作用。
2.5 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2.5.1 社会环境
人才环境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的关系,环境对人才成长既有积极作用,促进和加速人才成长,也有消极作用,阻滞或延缓人才成长。环境对人施以一种无形的环绕力,这种力往往使人习染成一种符合环境的特性,并被环境同化[7]。在环境系统中,社会人文环境对人才的作用方式最直接,起主要作用。
2.5.2 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与教育紧密相连,不但是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才成长最好的环境。
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是成才的基础。就青少年的成长而言,学校是连接个人与社会发生作用的关键点,从学校除了接受知识、道德的教育外,还从学校环境接受到社会的教育,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对自身的约束和规制,调节自身的发展。
2.6 人才资源的开发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从国家、地区宏观角度考虑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
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集中反映在教育培训-育人和配置资源-用人的一体化上。首先,理念上达成共识。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概念,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自觉行为;树立人才社会化理念,破除人才“部门所有”观念,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人才效益最大化。其次,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人才流动不仅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实现人尽其才,避免人才浪费、闲置,而且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再次,优化人才培养方式。要实现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和质量效应,需要有更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培养的目的、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人才的管理、培养的组织机构、制度的保证等方面必需进行整合和完善。
3 人才学理论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启示
3.1 足球后备人才概念的界定
由于足球后备人才处于成长、成才过程中,其未来的发展具有待定性和相对性特征,与潜人才本质属性相符,且都需进行创造实践活动,都未得到社会承认。所以,足球后备人才属于“潜人才”,指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从事足球运动训练实践并具有一定足球发展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
3.2 以学校为依托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人才结构具有“二元性”特征,一是青少年主体分布上的二元性,青少年的主体在校园;二是文化层次上的二元性,高中以上化水准运动员人数少,初中以下文化水准人数多。由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日益提高,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技能水平,而多数青少年运动员达不到社会的要求,文化知识素养低下,带来运动员个体和项目发展后劲的不足。按照联合国2001年对文盲标准的新界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果继续忽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青少年球员就极有可能成为“功能性”文盲,这也对增强青少年球员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
教育作为育人的主阵地,理应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无可替代,通过学校的教育力量,提高青少年球员的文化知识水平;也可以通过学校的人文环境,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塑造青少年球员的道德品行、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提高对“社会人”的认知和感受程度;由于足球属于复杂、高策略性动作技能,经过良好文化教育提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可以使青少年运动员提升对足球运动、竞赛情境判断力和决策水平;依托学校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在人才培养中的“重武轻文”的现象,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青少年球员“文武和谐”,可以避免“后竞技”风险,为社会和个人减少发展成本和降低发展风险,有利于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
3.3“多元化”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似乎只是体育部门一家负责,是体育圈内部的事情,足协充当起既管且办的角色。足球发展的实际证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仅凭体育部门一己之力难以承担,同时,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体现的也非一个部门的利益,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力量参与的“多元”整合,这也是人才更好地成长成才的要求。
从人才学角度看,根据人才发展的需要,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机制的多元化。一是对象的多元化,根据足球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实际,有计划地培养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人才,形成人才逐级提高的“塔式结构”。二是方式多元化,培养方式是成才的重要一环,改变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一次性培养”为“终身培养”,加强教育培养的力度的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及相关专门培训的力度,使青少年球员更好地适应社会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三是内容多元化。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既要重视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3.4 注重人才成长与内外环境的统一
人才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综合制约,就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而言,一是要尊重个体成长和成才的规律,明确长期性与阶段性、曲折前进、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之成才特征对人才成长的内化要求;二是注重人才成长内外环境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要求。
环境可以影响人、塑造人,环境对人才成长的作用说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学校、社会环境,尤其不能过早脱离教育环境,否则,就会造成人才成长过程的不完善,个体未实现全面发展,使发展潜力受到制约。同时,不能忽略足球后备人才成长处于的足球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培养人才所需具备的物质条件;软环境是指制度、管理、文化、风气等人文环境只有足球环境的改善,才可以为足球后备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使足球后备人才的成长少受不良现象的影响而健康发展。
3.5 建立足球特区
人才学理论研究认为,人才区在人才培养中具有自身的相对优势和竞争优势,可以形成外溢效应。根据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及足球发展的实际,从各地历史条件和传统、资源以及制度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立足球特区,甚至可以将某几个足球特区联合起来,形成“人才带”,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形成足球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利用其人才培养经验和优势,通过不同渠道扩散和渗透,带动和促进其它区域的足球发展,并为其它区域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帮助,通过先发和后发的有机结合,产生后备人才培养的“波纹效应”,实现区域人才培养的共赢。
3.6 注重足球后备人才整体开发
首先,不同区域和培养主体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对足球后备人才在培育、开发、配置、利用等各环节进行综合开发,统筹资源并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人才效益最大化。
其次,为了实现整体开发,足球人力资源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提倡合理流动,需要加强有关交流法规、政策等制度建设,为人才交流提供制度依据,避免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人才的流动对于青少年球员个体而言,有助于青少年球员获得理想的发展条件;对于人才流入地而言,有利于利用引进的后备人才促进本地区的发展;对于输出地而言,本地区相对过剩的人才可以以借出、协议或转会的方式交流到外地,使资源更好地合理使用,提高使用的效率。通过有效制度的建立,确保人才之间的流通,有效地解决利益的纷争,解除人才流通的制约,打破限制人才流通的瓶颈,使区域之间、部门及各培养主体之间实现总体利益基础上的共赢。
再次,整体培养还需对青少年后备人才综合能力进行开发,不能以单一技能的追求损害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转变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文化知识、道德素养和运动技能进行整体培育。
参考文献
[1]刘鹏.点名批评国足.发展落后不符国家形象[EB/OL.]http://s.sohu.com,2009-09-27.
[2]关于全运会.城运会男子足球赛制调整方案的请示[S].足球字(2008)237号.
[3][5]叶忠海.人才学基本原理[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115.127.
[4]刘川生.科学发展观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45.
[6]杨敬东.潜人才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2):8.
足球人才学 篇5
足球基地、足球人才成长通道建设方案
多年以来,在上级党政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走现代教育特色之路,学校的艺体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被评为“四川省体育项目示范学校”,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在学校领导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运用现有条件,大力倡导足球运动,积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参加各级足球比赛,被评为“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布点学校” “首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更好地开展学校足球教育,凸显足球特色,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总体要求、以《全民健身计划》《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试行)》和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办“负责任的教育”为主线,以“快乐足球、健康成长”为主题,坚持“永不放弃”的任中精神,认真打造学校的足球文化特色,办好足球班,开展好班级、校级足球活动,从而推动我校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弘扬足球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
二、建设目标
1、总目标
以“足球”为载体,以“快乐足球、健康成长”为主题,从“体教结合”中挖掘“乐学、苦练”足球特色文化,将之升华为足球精神、校园文化,努力探索足球活动规律,提高我校足球运动水平和足球竞技水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综合素质提高。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深化教学训练改革,强化条件和安全保障,保持鲜明特色,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推广普及的典范,提升学校知名度。
2、年度目标 2017学年发展目标
(1)进一步在校内推广普及足球运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以足球项目为特色建设,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层次,制定学校足球特色发展三年规划,并得到有效实施。
(3)加强学校领导建设,完善学校足球运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足球校本课程实施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学生足球特长生评价方案》。
(4)进一步完善学校校级、年级、班级足球队建设。成立小学男子、女子两个校级球队,4个年级球队,33个班级球队,规范班级球队建设,完善球队制度。
(5)成立足球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形成足球校本课程框架体系,启动足球校本课程研究。
(6)进一步加强校足球队的训练工作,力争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增强学生为校争光的责任感、荣誉感。
2018学年发展目标
(1)形成比较鲜明的学校足球特色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内涵发展。(2)形成适合小学的足球校本课程,成立学校足球特色发展课题研究小组并有效开展研究。
(3)完成“班级足球队”的规范化建设,提高球队品质。
(4)完善校足球队的人才选拔机制,确保在各级竞赛中获得优秀名次。(5)加强体育课的教育功用,普及足球运动涵盖全校所有学生。2019学年发展目标
(1)发挥足球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教育功能,实施环境教育课程,形成大课程体系。
(2)初步形成课题成果。
(3)总结提炼出学校特色发展经验材料,制定下一个三年计划。(4)校足球队竞赛成绩稳步提升,校足球队人才储备富足。
三、措施与方法
1、加强足球运动员队伍建设,加强梯队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足球运动员梯队。
(1)校级层面,从一年级起,每年级有校级预备梯队。五六年级挑选苗子,确保各有15人的一线足球队员及15人的二线足球队员。
(2)班级层面,确保各班有8人的常规足球队员,队员的挑选以学习成绩优良、身体素质优秀为原则。
2、保证训练时间落实
校级层面一二线队员及各年级预备校队队员周六周末训练2次,每次时间2小时。班级层面每周训练1次,由体育教师合理安排。
3、丰富足球团队活动
(1)每学期进行一次“五人制”班级足球友谊赛。(2)每年开展一次校“足球文化节”活动。(3)每年分年级举行1次校级对抗赛。
4、营造良好的足球氛围
(1)学校要以足球特色为发展目标,积极组织各类足球活动。
(2)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校广播站、板报等宣传阵地,张贴足球星照及学校足球活动风采照片,讲述足球发展史,让学生在浓郁的足球氛围中喜欢足球,热爱足球。
(3)各类足球赛事要认真组织学生观看,成立学生球迷小团体。
(4)组织足球小宝贝、足球团体操、足球拉拉队训练,足球比赛时进行表演。
5、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学校每年安排一次各种形式的教练员培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四、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1、把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做好实施的组织、检查、评估工作。
2、建立以学校校长为首的足球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本校校园足球工作的开展。
3、建立足球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小组,负责开发足球校本课程和指导开展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等工作。
(二)制度保障
制定《学校足球特色学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足球校本课程实施考核评价制度》,《学生足球特长生评价方案》,搞好各项制度管理。
(三)课程保障
1、校本课程,每周开设一节足球校本课程。
2、体育课,每周利用一节体育课进行足球技能训练。
(四)训练保障
1、配备有足球特长的体育教师作为校级队和年级队教练。
2、认真贯彻落实学习有关体教结合文件资料,不断促进体教结合工作,切实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与足球训练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手抓队员足球训练,一手抓文化学习。正确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协调安排。
4、进一步完善足球训练计划。足球训练必须做到有计划进行,足球训练计划的制定要力求科学合理并做到严格执行。
5、建立运动员成长档案和运动员管理制度。
(五)经费保障
足球人才学 篇6
【关键词】青少年 校园足球 混乱 体系
1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足球自建国以来一直处于亚洲的领先水平,但94年开展职业联赛以后,把足球项目完全推向了市场,青少年培养的任务也随之转移到了职业俱乐部[1]。然而职业俱乐部的粗放经营导致青少年培养存在的种种弊严重影响了我国足球整体水平的提高[2]。2008年达到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最低谷,国家男子足球队2010年南非世界杯预选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小组赛均为出线,女足国家队世界杯小组赛和奥运会也双双失利。我国男子足球队世界排位滑至107位,亚洲第13位,成为亚洲名副其实的三流水平球队,与我国的国家形象严重不符。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把足球体制改革放在了后奥运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3]。可以说,校园足球活动的产生是举国体制的产物。
2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
《辞海》中定义“模式”亦称范例,一般可作为范本、模本的式样,在社会学中,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由此可见,“模式”是一个可以从不同方面对“体制”进行描述的概念,关于“模式”的解释方案中可以包含“体制”中规定的因素或成份[4]。因此,在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之初,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就初步构建了校园足球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此模式的最初设想是通过体育系统和学校系统两种途径培养我国的足球后备人才,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人才在系统之间可以互相流动,实现资源共享[5]。
3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产生的政治背景
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短短几年内政治、经济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还以51块金牌获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突破。然而,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却迟迟上不去。中国国家队的糟糕表现,引起了国家领一导人对我国足球运动的关注。国家主席胡锦涛,副主席习近平,国务委员文延东等领导同志曾多;欠问及足球运动的发展概况,并公开表示要大力推动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7]。国家领导的高度关注引起国家体育总局对足球运动的高度重视。2008年底国家体育总局联台多个部门共同整治足球工作,主要有以下几力一面内容:首先,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公安部成立假、赌、黑足球专案办公室,面向足协官员、俱乐部官员、职业教练员、裁判员、职业球员等多个群体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扫毒”风暴,这项举措清除,一批阻碍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毒瘤”,为我国足球运动的再次腾飞铺平了道路,扫清了障碍。其次,国家体育总局联台教育部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3],
4总结
4.1在后奥运时代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应坚定校园足球的培养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厂义的足球人才,而不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足球后备人才。现代培养理念不再以金牌战略为唯一目标,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并提出,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保证了从事足球运动的人的全面、自由、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足球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1]。此外,在现代培养理念影响下,人们对足球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改观,足球的健身、娱乐、教育等社会功能日益突显。
4.2在新时期现代科学培养理念影响下,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发生了转移。即从专业训练型体育系统培养体系向全面发展型学校系统培养体系转移[1]。这样,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讨-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培养理念单一培养模式发展阶段[2];第二阶段为经济转型期以来的单一培养理念多元化培养模式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后奥运时代的多元化培养理念多元化培养模式发展阶段[3]。多元化培养理念多元化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才培养理念的进化和培养模式的升级,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被普遍认为是目前最适合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一种培养方式。
4.3笔者通过对2009年我国校园足球活动首批布局的44个城市的基础现状调查得知,目前我国学校足球运动整体呈现出以下五个基本特征:(l)目前,我国学校足球运动整体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态势:一是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二是城市中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的发展不均衡:三是同一城市同一阶段的不同学校发展不均衡[4]。(2)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存在足球专业教师匾乏的现象,并且随着年级的降低,单个学校所具备的足球专业教师的数量呈下降趋势[5]。(3)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场地不足的现象,并且随着年级的降低,单个学校具有可供足球训练和比赛的场地数量呈下降趋势。(4)目前的学校足球联赛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赛制混乱,相对于每支参赛队比赛场次较少,四级联赛间没有很好的衔接。(5)目前学校足球在学校内缺少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在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学校外缺少与高水平运动队的有效衔接[5]。
4.4由于我国地区间以及学校间足球运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应对布局城市以及试点学校进行分级管理,并根据级别的不同对各城市或各学校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
【参考文献】
[1]梁栋.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经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仁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4).
[2]董新风.论相对年龄优势对足球运动员选材的影响.t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4一126.
[3]李琳.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L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4]李龙化.中、韩两国足球后各人才培养体系比较研究.仁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足球人才学 篇7
从对相关文献的检索、阅读、梳理和总结的角度来看,当前学术界对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足球运动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研究角度:其一就是对国家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其二是对国外足球后备人才体系的研究。
1 对国家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当前的行政区划为重要的研究界限为研究范围,既包括针对国家整体足球后备人才的研究,也包括对个别行政区域下足球后备人才的研究。有的学者就大连市足球后备人才的三级发展模式为突破口,指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1]。有的学者就某一地级市的小学足球运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将资源投入,参与度不足和教练员及教学设置不完善作为小学足球管理体制的重大弊端[2]。有的学者针对小学生参与足球热情度的不同展开分析,列举了多种客观因素和主观感受对校园足球的影响[3]。有的学者则将足球发展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就中部六省在现代化过程中足球发展差异化的问题展开研究,并将足球文化的发展作为足球发展的重要议题[4]。有的学者就校领导的态度对小学足球发展的影响展开分析,并将校领导反映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梳理[5]。有的学者将足球的市场化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将金钱作为影响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因素展开研究,并强调基本功训练对后备人才建设的重要作用[6]。有的学者以相对先进的欧洲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为蓝本,对足球的训练工作展开研究[7]。有的学者将过去足球发展转轨时期的人才培养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同时就此提出创新足球后被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8]。有的学者针对经济发展较好的上海市的足球后辈人才培养体系指出,人才的层次跨越、人才的技术和学习的共同进步、教练队伍的不充分和参与成本过高是制约足球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9]。有的学者通过对业余足球训练的研究,论述了中小学足球培养对国家后备人才储备的重要意义[10]。有的学者从现实出发,总结江苏省学校足球体育进步的几点建议,并将其和足球后辈人才的发展挂钩[11]。有的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北京市校园足球联赛中人员的各种特质,并就其中的问题展开对策性研究[12]。有的学者从体育功能的视角出发,指出功利主义不利于体育的发展,青少年体育发展需要良性循环,并就此指出体育和学育之间的重要性[13]。有的学者就部分重点学校的足球发展情况展开调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青少年足球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并就此提出对策性建议[14]。有的学者提出体教结合对足球后备人才储备的重要性,并就此提出一系列的青少年足球发展的理论依据[15]。
总体上来看,就当前中国足球后备人才体系的研究体现出两个特征,其一是后备人才的培养重点依旧在青少年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其二是青少年足球发展尚处于探索的阶段,难免出现各种问题,而这些研究结果在展示其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一些解救措施。
2 对国外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的研究视角,其一是对国外足球后备人才体系的研究,其二是以比较的研究视角研究国外足球后辈人才体系。有的学者研究日本的足球后备人才体系,研究其体育和学育之间的关系,并就其模式进行了全面的介绍[16]。有的学者进行中日之间足球后备人才体系比较研究,指出日本的“特别球员制定制度”的特殊价值,并就中国相关机制的建设进行了具体的策略性指导[17]。有的学者专门研究日本的青少年足球中心制度,并将其和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18]。有的学者就日本足球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将学校作为重要的研究场所,认为这是梯度建设的重要环节[19]。有的学者通过对教练员的调查研究指出,中日足球训练的模式大致相同,但是模式的运转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并将此作为日本青少年后备足球人才选拔的优势[20]。有的学者以研究日本足球的崛起为视角,将普及足球和正确的训练作为重要的因素[21]。有的学者研究德国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体系,强调了体育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职业俱乐部选拔人才的关键因素[22]。有的学者全面介绍德国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并提出有价值的现实措施[23]。有的学者将德国足球的发展呢归纳为对青少年足球的重视和校园足球的推广[24]。有的学者强调德国足球采取的学校和俱乐部的合作模式,将学习作为首要人物的同时,全方面提升青少年足球培养的环境[25]。有的学者专门研究西班牙在足球后备人才建设方面的拉马西亚青训营,并对其进行抽象的总结[26]。有的学者特意从学习的角度介绍西班牙拉马西亚的发展模式[27]。有的学者将足球文化的发展和足球环境的完善作为西班牙足球崛起的重要原因[28]。有的学者以亚洲强队韩国队为样板,指出政府在足球青少年培养中的作用和职能[29]。有的学者以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国为研究目标,介绍其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和青少年的球员教育与训练中心,并将其作为英国足球发展的基础[30]。有的学者将英国足球青少年培训体系的发展和政府、企业与社会团体的互动联系在一起[31]。有的学者针对足球大国的青训系统展开比较分析,将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世界强队德国、巴西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政府、俱乐部、校园等对国外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32]。
总体上来看,当前学术界对国外青少年足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特定的模式和制度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特定领域问题的抽象化总结,虽然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直接用于中国具体的实践,但是其中的很多理念和原则值得中国学习。
3 小结
探析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篇8
一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队伍建设状况
现阶段,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选拔主要依靠“伯乐相马制”。即通过区、县一级的比赛选拔出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进入省、市一级集训队, 而后再通过参加省、市一级的比赛进入国家级选拔人的视野, 从而使得我国的足球后备人才组成各个年龄组梯队。
2. 职业化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职业俱乐部后备队伍是伴随着足球职业俱乐部形成而成立的, 是国家足球协会规定各职业俱乐部必须要建立二三线队伍而出现的后备人才训练形式。国家足协做出这个决定, 是参照了国外足球运动水平较高的国家的经验, 以各职业俱乐部为主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然而, 我国职业俱乐部在后备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目前, 我国的职业足球走入一个“怪圈”:一方面, 俱乐部因后备人才匮乏, 球员奇货可居, 只能支付给球员昂贵的、严重偏离其价值的工资奖金;另一方面, 俱乐部背上这个沉重的经济包袱后, 无心顾及二三线队伍的培养, 难以形成少年组梯队, 难以形成良好的新陈代谢和竞争氛围, 致使一线球员资源更加匮乏。
二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原因浅析
1. 社会原因分析
第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 我国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经贸资源基本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由政府来进行配置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这种包揽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但体育职业化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没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现行的职业俱乐部是在大财团或大企业供养下运作, 企业的经济效益观念致使急功近利成为各俱乐部运作的普遍现象。同时受市场经济思潮的影响, 在没有物质资金做铺垫的前提下, 很难开展日常训练工作。这使得众多的中小学足球训练竞赛就此销声匿迹。
第二, 社会培养人才价值观的影响。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高知识化, 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大部分家庭的传统观念仍然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体育作为影响文化学习的“罪魁祸首”被绝大多数的父母拒之门外。体育成材的艰辛和高淘汰率, 再加上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 更没有父母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上足球之路。
2. 内部原因分析
第一, 重视程度不足。青少年足球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看到明显的效果。因此, 各级领导在主观上对青少年足球的重视程度是很不足的。许多领导都寄希望在自己任职期间能创造辉煌, 而对足球的基础建设和长远发展往往重视不够, 出现了“关心一线, 淡漠后备”“只想摘桃, 不愿种树”的思想, 而这种思想在足球界是很有市场和影响的。应该看到, 这种短视、幼稚的思想必将给足球的长远发展带来惨痛的后果。
第二, 指导思想偏差。足球运动改革以来, 各地区在比赛成绩的驱使下, 在青少年的培养和训练指导思想上, 出现了“重竞赛轻训练, 重成绩轻培养”的偏差。有的地方把青少年队参加比赛的成绩与管理人员、教练员的晋级、长工资紧密挂钩, 从而导致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过早专业化、成年化, 形成“拔苗助长”的现象, 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由于青少年足球运动训练指导思想的偏差, 致使各级队伍过分重视比赛成绩, 造成大量超龄球员出现在不同级别的青少年足球比赛中。这种不良行为不但压制了有潜质的低龄段球员的成长, 对于超龄者也是自毁前程, 并且有悖于公平竞赛的精神。以大打小, 注重短期效益的行为至今得不到有效控制。
三建议
笔者建议, 国家要加大对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投入, 加强各级行政部门的管理力度, 加强教练员专业水平, 建议向国外青年后备人才的培训体制靠拢, 普及青少年足球运动为他们创造好的训练环境, 建立从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式科学化的系统训练学校, 向一般学校一样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配备一流的师资和完善的教育系统。好的球员进职业队, 进不了的就毕业找工作。但鉴于中国足球现状, 地方仍可在青少年球员转会时支付给培养俱乐部或单位以培养费, 使之有利可图。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中国足球的百年大计应以青少年为本。
摘要: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 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 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我国各级各类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和我国现行的青少年足球竞赛、训练体制在诸多方面出现了不合理、不规范、无秩序的现象, 制约了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形成原因, 希望促进足球后备人才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足球,后备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郁静、李协荣等.韩国、日本、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4) [1]郁静、李协荣等.韩国、日本、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4)
中日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篇9
关键词:中日,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
1. 前言
当前我国足球运动水平与日本等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且在足球的后备人才培养上和日本的差距要更大一些, 为提高我国足球的整体实力就必须在我国足球的后备人才上给予高度重视。本文将以中国和日本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为研究对象, 对中、日两国青少年足球管理体制、校园足球等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找出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并借鉴日本在青少年的足球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 从而提出自己对于发展我国青少年足球方面的建议。
2. 现状分析
2.1 青少年足球管理体制分析
我国直到2003年才有了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 且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在我国, 校园足球隶属于教育部, 由于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而暴露出大量问题[1]。另外, 各地体育主管部门的投入首选奥运项目, 不会把多数精力投入到足球项目的发展, 这导致了我国青少年的足球培养资金严重不足。
而日本足协很早就制定了专门的青少年的训练大纲, 且各级的地方都须认真执行训练大纲的要求。足球训练中心制度作为其管理体制在建立时就是为了发展日本足球, 挖掘足球方面的人才, 并且创造良好的训练和指导等方面的足球环境[2]。这一管理体制使日本青少年足球体系得到良好的运行。
2.2 校园足球分析
在我国的高校中由于场地条件、师资队伍等优势为足球运动在高校中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而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现状是训练时间短, 比赛场次少, 对参赛队要求也不严格, 中小学生比赛面向的群体主要还是高中阶段。而足球学校为我国职业化联赛输送了大批人才, 但随着职业化改革不断深入, 起初以市场化运作的足球学校由于种种弊端大量倒闭。
日本中、小学校开展的足球运动是以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的, 这种形式提高了学生的体质, 而且日本的足球学校有一套较为合理的收费制度, 因而足球运动得到了中小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广泛支持[3]。
2.3 足球人才的选拔体系分析
在我国, 足球的后备人才在选拔模式上呈“金字塔”式的模式, 使得各个级别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梯队是一层一层的选拔与培养, 然后根据运动员年龄逐级地上升, 最终上升到高水平的足球俱乐部及国家队[4]。由于运动员的选拔是逐级向下递减的, 使得被淘汰运动员由于长期的专业足球训练已经错过继续上学读书进而深造的机会, 从而使我国很多有天赋的青少年球员降低了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而日本训练中心的具体工作由各级足协负责, 其训练中心制度保障了各级地方的足球运动员能够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身体训练和技战术方法而优秀青少年运动员能够得到更高层次且更良好的培养机会。而对于一些没有被入选国家队的球员其今后的出路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这为日本的足球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
2.4 足球教练员情况
由于我国对于青少年教练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使得我国青少年的足球教练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偏低, 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手段。我国对于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的培训只有各级教练员培训和教练员讲师培训, 并且在我国, 教练员只要经过15—20天左右的培训就能得到相应的等级证书, 没有一些具体的硬性指标。
日本足球对教练员的培训有各级别的足球教练员的培训、教练员讲师的培训、守门员教练员的培训、已获证书教练员的再培训、少儿指导者的培训等内容。日本的足协对于足球教练员的晋升有一些较为具体的硬性指标要求, 如“教会一万个孩子踢球”等等。就算是职业的足球教练员也需定期深入到基层的业余足球队进行一定训练的工作, 这些都使得经过培训后的足球教练员整体质量比较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对我国与日本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在管理体制、校园足球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日本的足球发展目标比中国更加的具体而且长远;中国的足球青少年在培养的成本大大超过日本;在中国, 足球训练与文化学习是相互对立的, 而日本将足球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发展;日本特别重视学校足球的开展工作, 而中国是过分依靠足球俱乐部后备梯队和足球学校;中国高水平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很少且缺乏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工作。
3.2 对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建议
(1) 足球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等多方共同携手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 加大对于足球学校和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的监管力度。
(2) 应高度重视足球青少年的文化学习与足球训练的并重发展。
(3) 充分利用好我国的人口优势发展足球。
(4) 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工作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练员晋级准则。
参考文献
[1]陈浩, 杨一民.我国青少年足球学校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 2008, (1) :85-88.
[2]徐金山.对日本青少年足球发展进程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2, (5) :15-18.
[3]徐金山, 徐国平.日本足球运动水平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8, (1) :80-84.
足球人才学 篇10
1独生子女自身特点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
1 . 1缺乏同龄伙伴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
缺乏同龄伙伴是独生子女区别于非独生子女的一个显著特点。独生子女是我国施行计划生育的产物,一个孩子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特点,加上现代居住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家长出于对孩子安全和学习方面的考虑,使得独生子女们很难有机会与同龄伙伴们一同游戏玩耍,他们除了在学校时间以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同父母在一起的,为了排解由于缺乏同龄伙伴而产生的孤独感,独生子女可能主动找父母或是父母主动陪孩子游戏玩耍,这种“同龄伙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而且父母角色的转换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对子女的主导作用。[2,3]
足球运动起源于游戏,足球运动以它独有的趣味性和魅力吸引着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儿童接触足球运动并对其产生兴趣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与同龄伙伴一起从事足球游戏,而足球游戏的趣味性和魅力正是建立在一定的竞争甚至是对抗的基础上的,因此即使父母能够陪子女一起参与足球游戏,却消除不了彼此之间的顾虑,如父母会担心在足球游戏的竞争或是对抗中伤害到孩子而畏手畏脚,这会使得足球游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从而阻碍独生子女积淀对足球运动的真实感受,而这种对足球运动的真实感受却是相当重要的,它可能会吸引着独生子女冲破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去从事足球运动甚至将其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而由于缺乏同龄伙伴等种种原因使得独生子女很少有机会从事足球游戏并从中体会这种感受,这可能中断他们与足球的联系。综上所述,缺乏同龄伙伴这一独生子女的特点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有不利的因素。
1 . 2独生子女性格和意志品质特点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
勇敢、顽强、永不放弃的意志品质是足球运动员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在足球比赛中很可能起着决定比赛胜负的作用。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别是意志品质孰优孰劣,但是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整体研究揭示出一种趋势,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性格品质差异与年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即独生子女的年纪越小其表现出来的性格品质特别是意志品质弱点就越强烈[2,3]。独生子女长期在父母的宠爱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所养成的诸如胆小,怕苦怕累的品质特点是不利于其从事足球运动的,即使走上了这条道路也最终会由于无法忍受艰苦的训练而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足球运动早期的专项化训练较早,而这正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出现性格和意志品质弱点强度较大的阶段,但是同样我们也应当看到此阶段也是形成和塑造儿童少年运动员优秀的意志品质的有利时机,因此在这个阶段教练员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少年运动员的优秀意志品质,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独生子女从小主要是在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缺少与同龄人的频繁接触,更缺少碰撞与磨合,加之由于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而逐渐形成的支配意识,使得他们在足球运动的过程中相互合作的难度加大了。在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的领袖欲强,人人都想当指挥,都想领导同伴,这种主导意识和支配意识阻碍着合作和整体意识的形成,在足球训练和比赛中表现的自以为是,埋怨别人,眼高手低,个人英雄主义,不情愿为同伴创造机会, 不甘心当配角或替补队员等等。[1]这些不利因素将影响到今后的足球专项训练尤其是战术的训练。
1 . 3独生子女体能特点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
足球运动属于身体接触频繁的强对抗性项目,因此对运动员有较高的体能要求,独生子女能否成为足球运动员同时也要取决于其在足球运动员选材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体能状况。体育理论专家田雨普教授等1999年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乡直小学对9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所作的一次调查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身体形态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等均超过非独生子女,其差异程度虽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不能说明独生子女的身体形态发育就一定比非独生子女强,但起码能证明,就身体形态发育看,独生子女一点也不比非独生子女差。这一点是有利于其从事足球运动的。但同时田雨普教授等研究也表明在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方面和肺活量等机能指标方面,独生子女不如非独生子女, 有的指标达到了显著水平。[1]这些都是不利于独生子女从事足球运动的,因为足球运动对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和肺活量等身体机能的要求是很高的,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独生子女成为足球后备人才的决定条件。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经过一定时期的体育锻炼后,其耐力指标不仅超过非独生子女,而且达到显著水平。这可以说明独生子女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之后,其耐力指标能够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尽管我们没有得到独生子女在经过一定时期锻炼后速度、力量方面指标提高的统计材料,但是根据独生子女在经过一定时期锻炼后耐力指标得到提高的事实,我们可以做出合理的逻辑推断,即独生子女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后,力量和速度指标同样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力量指标。[4]这就使独生子女成为足球后备人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独生子女家庭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
2 . 1独生子女父母对足球运动的态度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
由于独生子女缺乏同龄伙伴这一与生俱来的环境特点使得她们与父母即成年人的交往时间大大的多余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时间,一个孩子相比于多个孩子来说使得父母能够为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就会变的更高。此外在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里独生子女很难独立于父母之外而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事情,在中国这样的传统家庭里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干涉往往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父母对足球运动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子女的产生影响,如果一个家庭父母对足球运动持不支持的态度,那么他们的子女将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目前社会环境的大趋势,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水平以及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体制所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不利于让家长作出让孩子从事足球运动的决定更何况是在独生子女家庭。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特殊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由“虚”转“实”,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追求以财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物质利益。[5]这会严重影响到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得他们在从事足球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急功近利,或是把物质利益作为自己训练和比赛的动力,缺乏集体荣誉感,忽视国家利益,这对于我国足球后备力量的培养和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都有不利的因素。
2 . 2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因素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均收入一般要好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有研究表明家庭收入越高,越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加上当前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教育的投资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购买电子琴,学习机等物品,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的学习,这客观上使得孩子参加足球运动机会更加减少了;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独生子女家庭相对的高收入有利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理由在于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出现贵族化倾向,一些足球学校的年收费都在万元以上,这一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3对策与建议
(1)利用全民健身计划这一有利时机对独生子女的父母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教育,让家长真正理解体育的内涵,摒弃那种“重文轻武”的思想,只重视独生子女的文化学习而忽略了他们的身体锻炼是有害于独生子女这一代健康成长的,把孩子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考虑其兴趣、爱好、智力因素,不要只凭主观愿望为孩子规划未来,应当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去和同龄伙伴们一起去从事他们感兴趣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特长和天赋,以至于不会误了孩子一生的事业。
(2)广大足球教练员特别是青少年足球教练员要充分了解独生子女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与年龄的关系,抓住性格和意志品质形成的最佳年龄段,在训练和比赛中挖掘其性格和意志品质中的有利因素,抑制不利因素。充分利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在身体形态上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全面提高足球运动所需要的各项运动素质和机能能力,努力提高我国足球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成功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儿童青少年致身于足球训练中来。
足球人才学 篇11
关键词:中韩;足球;后备人才;人才培养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在我国足球运动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合我国现状的足球后备人才训练、竞赛体系。随着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推行,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正经历着全方位的转变,所有的转变并不是对“传统”的彻底否定,而是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系统中内部构成因素的重新调整,以实现更好的相互融合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中韩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差异。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归纳法。
二、结果与分析
1.韩国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体系。(1)加强训练是其指导方针。明确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培养方针。通过各个年代的足球世界大赛的分析资料,以及根据分析得出的韩国足球后备人才身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训练计划和具体的指导方法。(2)选拔、培养青少年选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韩国足球协会立足于长远的指导方针,当年轻选手进入自立年龄的时候,能继续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取得更大的进步。选拔选手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只看身体能力,还要结合技术、心理等综合因素来判断他的潜在培养前途。(3)培养教练员的工作。韩国足协认定的教练员资格分P级、A级、B级、C级与D级教练员5个级别。已取得以上资格的教练员每年都要参加学习班,由韩国足协方面向全国的足球教练员传递各种最新的情报。
2.中国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体系。我国现阶段的足球管理体制是以足球俱乐部为主体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职业俱乐部和由俱乐部主办的少儿足球学校训练体制;省级、解放军和行业体协全运会代表队和市级城运会代表队训练体制;各类业余俱乐部青少年训练体制。
3.中国与韩国足球后备人才发展的宏观差异。(1)培养模式不同。韩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三个体系:学校体系、各年龄阶段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体系及足球学校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然而,我国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很不乐观,存在青少年足球市场投资运营和管理畸形、培养方式不科学、与教育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没有像韩国那样的系统化培养。(2)足球人口的不同。韩国的国技就是足球,韩国把足球当成第一大运动,足球注册人口有70多万。从足协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足球注册人口非常少,中国青少年球员不到5万名,而邻国的韩国已经达到50万。(3)追求目标的不同。韩国足球尤其是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其社会价值得到了极大的认同,这也使得韩国足球得以健全地发展。在中国,一名职业队的主教练月薪通常只有3000元左右,但在韩国,一名执教高等专业学校足球球队的主教练年薪就远远高于中国教练。
4.中韩足球后备人才训练的差异。(1)培养方法不同。现阶段,韩国后备队伍的训练一般采用半读半训制和走训制,各级学校足球队基本上采用半读半训制。国内主要有3种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途径:职业俱乐部下面的青少年足球队、业余体校体制及学校足球运动队。(2)训练成长环境不同。在国内,小球员的心思无法完全放在磨练技术上,一些教练信誉贬值,家长被索要巨额推荐费,基础足球里也弥漫着乌烟瘴气。在教练的培养上,日韩世界杯后,韩国效仿日本把全国分为6大区,对教练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规范化学习。足协出钱派出一批教练到欧洲高水平俱乐部和学院里进修,带回来的是欧洲职业风格与韩国本土风格的有机结合。(3)教练员队伍建设不同。近15年来,韩国以青少年教练员居多,教练外出学习在提高执教能力的同时,也将足球发达国家先进的足球理念和科学训练的方法手段带回了韩国,从而保证了韩国足球在青少年阶段就能够接受到科学的培养。而中国足协按照亚足联的规定已经采取了考级制度,但“人敷于事”的现象还很普遍,尽管教练员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质量却难有保证,教练员整体水平不高。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通过对中韩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及训练比较可以看到,韩国足球发展目标比中国既长远又具体。
(1)培养路径。韩国重视学校足球的开展,从娃娃抓起。中国则过多依赖俱乐部后备梯队和足球学校,造成青少年足球人口严重匮乏。
(2)培养成本。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成本远远低于韩国。
(3)教练员水平。中国高水平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员较少,围绕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及训练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先进的、科学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
(4)教育基础。韩国重视足球后备人才文化教育,以半读半训制为基础,提高文化素养。中国过分强调足球技术水平的提升,将训练与文化学习分开。
2.建议。借鉴国外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训练方法,完善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及训练的工作需做到以下几点:足球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社会企业共同努力;要高度重视足球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树立“以足球培育完人”的思想;要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口优势,加强青少年足球教练员队伍建设,做到科学化指导与训练。
参考文献:
[1]王晓军.中韩男子足球对比研究的现状与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
[2]李广云.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刍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6).
足球人才学 篇12
关键词:中国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竞技体育中,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的, 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 也需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发展。足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是我国足球运动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1 我国现有的足球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先后有过几次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主要有足球学校模式、职业或是业余俱乐部模式及各高校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这几种培养模式。在一定的时期, 这些模式对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足球项目与其它体育项目之间、各培训俱乐部之间,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 利益成为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追求。我国的足球运动后备人才的管理与不足导致足球运动发展的滞后, 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迫在眉睫。
2 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问题
2.1 以成绩为目的, 忽略了体育的含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我国现存的各种模式中都存在着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为获得更好的竞技成绩而忽视了体育运动本身的精神与足球运动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含义[1]。这些年来, 这种一味追求利益的方式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 对我国足球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职业联赛的红火, 让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道路。在全国各级足球场上, 我们所看到运动员参加打架斗殴事件, 曾经的国足队员, 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竟不是在比赛中出现, 而是因为泡吧、赌博等各类丑闻。长此以往, 越来越多对足球感兴趣的孩子、家长将会选择远离足球, 中国足球运动也将难以继续发展。
2.2 教练水平层次不齐
足球运动的发展也带动了一些足球学校的建立。中国足球进入职业化道路后, 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曾一度繁荣, 导致了市场管理上的混乱。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2], 教练员在运动员的成长生涯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足球教练从业人员不在少数, 但多数教练员的文化水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且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许多教练员并不能尽心尽力完成本职工作, 在从事教练的同时还要兼任其他工作, 不能严格制订教学计划、专心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严重影响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2.3 资金来源的缺乏及职能部门的不够重视
资金是队伍发展的重要条件。资金的投入不足不利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中国足球学校的经费来源除了依赖政府的拨款之外, 主要集中在向学员收取费用。一所足球学校的基本收费每年最低也在1万元左右, 光学费一项, 对于中国很多家庭来说都难以负担。且让孩子学足球的风险极大, 若想成为一名职业球员, 付出的投资与收到的回报很难成正比, 导致大多数学员放弃了踢足球这一条路。另一方面也造成足球学院生源缺乏, 难以为继。由于资金缺乏, 学校办学水平与管理能力也无法保障, 今天还在招生的足球人才培养机构, 也许明天就不存在了。
由于足协并没有相应成套的行业标准和审核办法对足球学校进行规范化管理[3],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足球运动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因此在现有的模式下, 普通学校很难培养出专业的足球运动员, 也是足球运动后备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
3 相应解决方案
3.1 普及足球知识, 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素质的培养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你会更容易全情投入, 取得成功的机会也会更大。所以增加对足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建立起青少年们对于这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才更利于发展壮大足球后备人才的队伍。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舆论支持, 应加强媒体的宣传, 扩大比赛规模和影响力,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帮助, 改善中国足球运动人才不足的现象。
在培养足球运动人才时, 应遵循学员的发育情况,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且重视文化课对学员智力发展的启发。足球运动并不是一项单纯用体力的竞技运动, 它还需要使用相应的战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球员才能更好的领会教练的指导, 真正做到随机应变。
在中国, 体育和教育归属各自的部门。球员与部分家长会有轻视文化课的思想, 而没有接受正常文化课学习的足球运动员, 综合素质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要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人才, 必须打好基础, 系统训练, 让学员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发展。
3.2 整合资源、规范管理
国家应健全相应法律法规来保障足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市场的管控, 严格控制足球学校的设立, 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大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改善足球教练员的生存水平。同时, 加强教练员自我提升的意识, 让其注重足球人才的选拔, 重视足球学员训练质量的提高。积极安排教练员进行专业培训与进修, 让其能全面了解足球运动的发展状况, 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真正实现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 提高中国足球队伍的整体水平。
3.3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各方合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实力的雄厚才能保证队伍的稳定发展。中国足协可真正实行“文体不分家”[4], 多借鉴其他国家培养足球人才的方式方法, 设立足球比赛训练及各教练员的专用经费, 积极吸纳来自国家、家庭、社会各方面投资, 用于场地设施建设与比赛的组织工作。
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 足协应加强与商家企业的合作, 设置多形式的青少年足球联赛, 建立完善的足球比赛体系, 保障足球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足球运动的进一步推广, 中国足球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墨守成规, 应紧随时代的脚步, 加强国家体育部门对足球的重视, 加大对于足球比赛的宣传力度, 建立完善的运动员筛选标准, 形成更合理的人才储备体系, 保证足球运动中高水平人才供应的可持续性, 为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元, 张生杰.中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6) :82-85.
[2]孟冠华.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D].济南:河南师范大学, 2011:12-13.
[3]李瀚宇.中超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培养为例[D].山东:上东体育大学, 2013.
【足球人才学】推荐阅读: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05-27
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05-15
“少林足球学校”能训练出“功夫足球”吗?09-29
浅谈大学体育足球教学与足球游戏的结合09-28
足球比赛的作文600字:精彩的足球赛08-02
幼儿足球05-13
足球英语05-27
足球论文06-08
足球活动06-08
足球课程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