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2024-06-29

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精选12篇)

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近年来, 小学语文教学受到高度重视, 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但在语文教学中, 内容繁杂、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作些思考, 并与大家交流。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效率低下。

朗读课文缺乏目的性, 安排学生朗读课文, 不提要求, 就读而读, 枉费时光, 违背了“读有所思, 边思边读”的要求。分析文章繁琐, 一篇课文, 一个自然段, 不分重点, 事无巨细, 耗时太长。教师讲得多, 有效练习少, 学生动脑少, 学生动手少, 学生实际运用文字的能力不强。

2. 缺乏学科特点。

一是把语文讲成政治, 如《太阳》是一篇生动而详实的说明文, 通过学习可以从中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与地球与生命的关系, 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力量。可是到了最后, 讲得好好的老师突然发问:“作者写太阳有什么目的啊?”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老师又启发:“我们常把太阳比作什么啊?”学生下意识地答道:“共产党像太阳。”老师就高兴地说:“太对了, 共产党就像太阳, 没有太阳就没有世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因此我们要热爱共产党。”确实, 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 但是和课文内容毫无关系, 反而使得学生更迷惑。语文的特点是研究“如何表现”, 政治课研究的是“表现什么”, 应该将两者区分开来;二是把语文讲成历史, 如讲《草船借箭》一文时, 从“三顾茅庐”讲起, 差一点讲到了“三国归晋”了, 虽然是对知识的延伸, 但离主题相去甚远;三是作文教学太注重“思想性”, 对“写法”的指导不够, 缺乏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美的感受。

3. 繁琐而定势。

讲字词、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成了一些教师教授语文课的定势。把文章分成若干段落, 然后一段一段地读, 一段一段地讲, 忘记了文章是个整体, 缺乏联系性和整体性。

4. 单调和僵化。

搞满堂灌, 搞题海战术, 把机械的重复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有些教师一天要求学生写几十篇生字、生词, 每周写几篇作文等, 学生苦不堪言。

5. 忽略“主体”。

教学讲析太多太抽象, 以致学生“读时了了, 掩卷茫然”。本来应是“书声琅琅, 弦歌一堂”的学堂, 变成了教师一人的自我讲演。教师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 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忽略能力培养。

把学生阅读的范围限定在课本或参考教材, 不少家长更是不满乃至不允许子女看小说之类的“闲书”, 有些教师把自习课看散文、小说之类书视为违规, 动辄训斥没收。学生阅读面窄, 知识面窄, 写作能力弱。

二、针对问题采取的对策

1. 回归“主体”。

“教室”应该变成“学堂”, 应突出“主体” (学生) 的一个“学”字。“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把尽可能多的思考、判断、归纳、赏析等机会还给学生, 备课就要下功夫研究学生的活动。教师的责任主要是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当好导演。教师的作用全在于引导、点拨、析疑,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军神》一课时, 在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 读出自己的感受,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出不懂的或自认为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学生充分的质疑问难后, 师生共同梳理, 抓住关键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调控下, 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研读、体会。教师尊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对文本解读的不同感受, 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 选择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学生学得主动、生动, 学得高效、扎实, 体会得深刻、真切, 使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获益匪浅。

2. 强化训练。

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的训练课或实践课。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 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把语文基础知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可搞一些名段、名句的背诵, 课前一分钟演讲, 写作知识及文学知识的训练, 语言文字游戏等。如在教学第四册《应该帮助他们》的第一幅图《扶盲人阿姨过马路》时, 学生能说出图画的主要内容 (什么时间, 谁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 但是, 要说具体就会感到困难。这时, 让学生看图思考:小红要去哪儿?在路上他遇见了谁?小红是怎样想的?能说什么、怎么做的?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盲人阿姨演一演, 让扮演者说说自己心里的想法, 再让学生看图, 此时, 图画在学生眼里就不再是单纯的一张图, 而是刚刚发生在学生眼前的事情的缩影。接下来, 再让学生看图说话, 学生兴致高涨, 学生能很快地用语言具体的表达出图意, 尤其是图中的人物对话, 也能说得比较清楚、准确。

3. 提高效率。

要果断地砍掉或改善那些烦琐的教学程序, 改变泛泛地分段、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 频繁地大量地解释词语, 甚至要求学生背下来 (要让学生掌握解释词语的方法) 。要利用好解题, 完成分段, 段意和中心的归纳。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 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 而是组织“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 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 因为他顾全大局, 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 因为他知错就改, 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 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 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 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创新。

4. 抓住重点。

语文教学要搞“一课一得”, 不能搞面面俱到, 阅读教学要抓住重点部分进行训练。例如, 教学《林海》一课时, 就围绕“岭、林、花”的描写进行读、背、赏析、写的训练, 其余部分搞清楚与重点部分的关系就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重点部分就是“幻想”部分, 搞清楚“寒冷”出现了“火炉”, “饥饿”出现了“烤鹅”, “孤独”出现了“奶奶”等, 前后一联系, 典型的悲剧结构“冷酷的现实———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结局”, 学生一清二楚。读明白了就写, “和奶奶一起飞呀, 飞呀”, 飞到哪里去了?学生能搞出个“世外桃园”来, 还可假设“小女孩第二天又出现在街头”, “小女孩来到了中国”, 你见到了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这些写的训练都无疑增强了学生对主题的认识。作文教学要把重点内容写具体, 这是成败的关键, 别的地方没处理好是写作技巧问题, 重点部分不具体, 文章就不存在了。

5. 把握特色。

语文, 要研究语言文字, 要研究语言文章, 要研究语言文学。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 淡化分析性操作, 不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 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这些要求都切中时弊, 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话要先说得对, 然后去研究如何说得好;文要先写得清楚, 然后去追求写得生动、形象。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课堂学习只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 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 而必须由课堂扩大到社会。要引导学生关注课外语文现象, 加强课外言语实践。让学生到阅览室去, 到书店去, 到图书馆去。让他们课内学读书, 课外爱读书, 会读书。只有把课外的书籍和文章看作是语文教材, 才能有意识地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从课堂拓展到社会, 为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习惯提供广阔的天地。同时, 由于语文是人类社会交流、交际的工具, 教师还应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成为爱读书、会读书、能说会写的真正的“文化人”。

小学语文教学是奠定一个人的语文基础, 培养其良好读、写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一定要科学地把握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不断增强语文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让学生在语文广阔而美好的世界里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篇2

案例分析:有一位老师在讲《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提问也不少,但都仅限于课文上原字原句,如:描写石拱桥用了哪些词?哪段描写赵州桥的方位,桥的特点是什么?赵州桥和卢沟桥比,哪个更复杂?张嘉贞从什么角度进行评价的?回忆一下课文《桥之美》吴冠中在课文提到了什么桥?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这些问题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回答出来,没有引导、一点深入启发。学生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不用思考、不需要思维创新、更不需要讨论。教师的提问不深入,仅仅对《桥之美》和《中国石拱桥》两篇课文的基本常识和基本内容提出问题,没有针对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手法等进行比较,没有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文章。一节乏味的语文课对于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兴趣的培养帮助较小。

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提问技能的掌握不够,教师设置的阅读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只要细心的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这种阅读教学的弊端只能是灌输知识。教师讲,学生听,主被动分明,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锻炼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多教师只会“教书”,却不读书。很多语文教师阅读兴趣不浓厚,紧紧围绕教材、教案、教师参考用书进行教学,完全拿来主义,不添加自己的主观见解。没有广泛阅读,也没有更好的为自己充电以便提高教学质量;虽然有的语文教师也想博览群书,但是阅读的时间有限、而且很难坚持。

教学设计中缺失对课堂表现学生评价

案例分析: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充分,甚至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如某位老师在讲《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时老师提问学生:哪位同学能讲讲这篇曹刿论战讲的是什么内容的故事呢?学生回答:主要讲的是弱小的鲁国通过曹刿的战略方针,打败了强大的齐国。老师回应:好,大家基本看懂了。那我在问问大家,这篇文言文的线索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再看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老师,我们认为以故事来说,主要是先有鲁国出兵迎战开始,然后讲如何备战以及在战争中的表现和结果。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只是象征性的评价说:好,框架正确。另一个学生回答:老师,课文名叫《曹刿论战》,那么就应该以人物曹刿的行动为线索贯穿全文。简单的说就是曹刿见鲁王,得到相关资讯,然后参战获得胜利。老师回应:恩,不错。其他同学的想法呢?老师见没有同学回答,便说道:其实很简单,两名同学都已经总结的很全面,以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来分析的。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曹刿论战》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翻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从学生角度看,仅仅从课前预习中就能够读懂并提炼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已经非常难得,这位学生能回答出来,表明预习功课已经做得很好了,此时老师在课堂上应该予以表扬,可这位老师只是一味地走教学流程,全然对学生的回答置若罔闻,师生之间基本没有互动。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成长,使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动力,因为不管自己的回答正确与否,学习中努力与否,老师都漠不关心。评论系统的培养,也关乎到学生阅读爱好和兴趣。对于那些错误的使用评价来总结

教师忽略了评价的效应,而且没有因材施教,不重视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学生每个阶段无法准确制定学习目标,形成阅读重复或简单的填充阅读量。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屡见不鲜。存在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师在教学中热情不高,不善于挖掘课堂魅力,没有以学生为本。有些教师有着严重的类似于“官本位”心理,在从教几年之后,逐渐丧失了对教学设计创新开发的斗志与兴趣。再者,某些教师的专业素养还不够,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即会讲授又善于倾听,在倾听中促进学生高效热情地学习的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教学设计中不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走向形式化

在《变色龙》的教学中老师提问: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发生了儿次变化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室里学生低头查找资料,教室寂静。老师再次强调,请大家大声朗读,谁来说一下一共变化了几次?还是没有人举手。此种情形下,这位来时并没有及时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而是将问题答案公布出来。接着又提问学生:同学们生活中你接触过像主人公这样变化无常,趋炎附势的人吗?请举例说明。学生纷纷低下了头。师老师无奈的总结全文,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我们要做诚实、善良的人。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在面对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没有及时作出课堂调整,而是接着走上课流程,教学形式僵化,学生没有参与课堂互动,整个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学到什么,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原因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对语文课堂的不重视,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有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意愿越来越弱。到最后慢慢的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表现为:对于课堂上的提问漠不关心;有问题不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和反思。从教师层面上看,教师直接把答案强加给学生,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赏析文章的机会,导致了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不用说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了。学生不得不被动的接受那些固定的阅读知识,其教学方法单一,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的是老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李镇西的教育观,既来源于中外先贤的思想养料,又深深地植根于其语文教育的实践土壤,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阅读教学

传统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字、词、句,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李镇西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具体知识,而是要通过阅读,使学生形成一种阅读观念和阅读态度。因此,其教育思想在阅读中的体现就是要改变过去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加讨论、质疑、辩论、自学等环节,使语文教学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讨论和交流的场所,弱化教材和教师的知识霸权,凸显学生对课文的多元解读。

1、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李镇西看来,民主的教学氛围就是课堂上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他把师生之间课堂上的“共享”作为师生关系的新境界来追求。他非常推崇“共享式”的课堂师生关系,把这种教学过程比喻为师生共同品尝和享受美食的过程,“在愉快地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

1这种共享式的师生 关系,已成为李镇西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且从其教学实践中撷取两例: 例一:李镇西在上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时的“开场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这简短的“开场白”中,李镇西使用了“一起”、“咱们”、“大家”“交流”、“分享”等词汇,让学生感觉“不分你我”,是与他们平等交流,很自然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例二:李镇西执教朱自清的《冬天》一课时与学生问答的一个片段: “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握手吧!”我走上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我充满理解地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 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 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问题

G633.34

对于初中生的写作问题,不仅教师感到为难,就是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也是感到非常头疼。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只是将作文看做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目,过多的重视技巧训练,而忽视写作基础的培养。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一方面缺少社会实践和阅读的积累,另一方面长期就产生的“恐惧”心理,使得初中生的写作水平不能取得长足进步,作文教学的质量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或建议,以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作文的写作水平,促进作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不重视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不是十分重视,把写作训练当做解题技巧传授给学生,不利于帮助学生对于作文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才能见效果,因此很多教师愿意在阅读教学中花费时间,而不愿意对于作文教学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

2.学生对于作文教学缺乏兴趣

在初中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直缺乏明显的兴趣。这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紧张、忙碌的学校生活,使得学生对于周边的自然、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情感体验。同时,很多家长不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怕影响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这些因素使得学生的写作品很难得到有效提升,严重影响学生对于语文写作的兴趣。

3.作文教学没有采取合理的评价机制

语文教师对于学生作文的点评,往往过于简单,而且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具体的作文评改过程中,教师要么选择一些优秀学生的范文进行讲解,要么在学生作文的评语中进行“个人之见”的点评,对于学生的写作优点不能有效发扬,也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改进缺点。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作用不大,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4.教学方式存在很多不足

长期以来,教师对于学生的写作训练主要根据考试成绩来判定,只要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取得好成绩,拿到较高的分数,就判定学生的写作水平高。这样就导致学生产生比较固定的写作模式,于是很多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甚至出现大面积抄袭的现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过度注重学生写作技巧的培训,使得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作文教学课程也变得比较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

二、提高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对策

1.转变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

语文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过去应试教育的观念,把眼光放长远,加强对于作文教学的重视,积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技巧。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经常参加一些写作教学的培训或交流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方面的培训,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获得更大的提升。

2.提升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培养写作的兴趣,增强写作的技能和水平。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要求家长放开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限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读书交流活动,阅读一些有意义的期刊和杂志,开拓眼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郊游或者其他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对于社会体验,从而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情感基础。通过以上这些活动,从多方面帮助学生做好写作的准备工作,提升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采取合理的写作教学方式

在初中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通过相关情景的设置,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还需要对于学生的作文进行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结论: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今后的中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基础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多进行写作训练,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增强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學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峥.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5年第12期:169.

[2]袁星琼.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的问题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年第10期:5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4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人文性,但多数语文教师将二者割裂开来,重视字词句篇方面的训练,重视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将阅读课上成训练课,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还有部分教师重表演轻感悟、积累、内化,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2.教学被动。当前阅读教学存在功利性,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为考为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被视了知识的容器,与文本对话少,理解感悟少,教师的提问也缺少针对性、启发性,以自己的结论替代了学生的思考。

3.缺乏阅读目标。教师在制定目标之前,未深入探究文本,只按教参上的建议解读,并未真正吸引,只是从自己教的视角去理解。在小组讨论中,部分教师不能将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总是顾此失彼。

4.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漠视。学生自主阅读的少,教师以自己的经验替代了学生的感悟,阅读过程被老师包办,学生只满足于听懂,导致在阅读教学始终徘徊在低层次上。教师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主动探求中掌握技能,提高理解能力。

5.课外阅读无序化。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学生缺少课外阅读的积累,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如何读,不知读什么,喜欢的就多读,不喜欢的就少读。部分教师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事,与教学无关,因而疏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构建生成性课堂。传统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诱引”、“强迫”学生到一条预设的路径上,与“标准答案”不谋而合。课堂不是一层不变的,预设的目标不是不可调整的,生成课堂更注重学生获得的感受。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纳入弹性的成分。通过文字描述、图片、音乐等创造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如在《轮椅上的霍金》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谈谈张海迪故事,创设情境,“古今中外有许多像张海迪这样身残志坚、创造奇迹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个人——轮椅上的霍金”。教者引领学生从张海迪的故事中走向霍金,感受霍金的成长历程,感受其取得的辉煌成就。

2.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交融。一些课堂看似热火朝天,但由于脱离了讨论的话题,教师美其名曰“开阔视野”,其实也只是形式上的“互动”,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目标也无法落到实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量提出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总量在400万字以上。教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阅读区域从课内外课外延伸,可以推荐教材以外的资料,如唐诗宋词,优秀的网络资源。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思考,并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边读边提问,并让他们自己预测答案。在阅读中要学会圈点、摘抄精彩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还要针对自己的困惑提问,借助于参与资料解决问题,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消化阅读的内容。

3.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阅读是拓展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构建心灵家园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提出适度、操作性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要把握目标的内在联系,让认知、情感目标彼此渗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一定的发展。

小学生能读懂文章,但不知道如何从文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进行正确的示范,亲自说出自己思考过程,让学生模仿。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感知和辨析,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理解的理解,让学生在享受审美的同时,能深层次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4.激发学生想象。学习是再认识、再想象的过程,有了想象力就会对感知事物原型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教师要给出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自己的独特的感中迸发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发挥合理的想象,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表达自己的感悟。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开展探究性与创造性阅读,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六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篇5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享受着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与思考。

一、生字词的教学。

生字词的教学到了高年级虽说已经不作为教学的重点了。但却又必不可少。因为学生学习程度不一样,自觉程度也不一样。程度好的学生,能按要求预习,生字词掌握很扎实,课堂上检查一下就可以结束这个环节教学,可程度差的,不按要求预习,生字词掌握不好,课堂上紧紧是简单检查,效果不好,还需要再次告诉他正确的读音,正确的书写,以及词语的解释和如何运用。否则,读音不会读,字不会写,更不用说会用了。听写生字词,错误率高。生字词的教学,所用时间长短的问题,让我困惑。用得时间少,程度差的学生掌握不好,用得时间多,对程度好的学生来说又过于简单。照顾中间的同学,程度好的同学学习热情受影响,程度差的同学依然掌握不好。

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六年级的学生,虽说早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阅读了一部分书籍。但由于学生阅读时缺乏方法,所以阅读只是泛泛而读,囫囵吞枣。读后你让他说读得是什么内容,可能他就说不出来。学生的阅读能力欠缺,学生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三、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六年级学生在写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同学文章篇幅不长,内容不够具体,中心不能突出,详略不得当,句子间或者段落间的过渡不好,文章选材不突出,不典型,语言不够生动,不能写出真情实感。

1、作文课上,如何照顾到全体同学呢?学生程度不一样,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个别语文优秀的学生,能写出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详略得当的文章,中等学生,文章会写得勉强合格,程度差的学生,可能只是会写出一段话来,或者紧紧开个头。有得甚至是抓耳挠腮不知如何写?面对这些情况,作文课上,老师面向全体授课时,如何照顾全体同学呢?

2、作文批改怎样最有效呢?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件大事情。是老师全批好呢?还是教给学生批改方法,指导学生批改? 面对全班五十多本作文,老师详详细细仔细批改每一篇作文,这样一来,老师几乎所有时间都会用在作文批改上。文章批的是不错,把学生的错字,病句,作文的毛病都找了出来,可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时,部分学生只看个成绩,是优还是良,至于老师的精批细改,可能无暇顾及;部分同学会仔细看,看后会知道自己作文所存在的问题,会下定决心改掉,但由于不是自己发现的问题,印象总归不会很深刻,时间一长,又忘掉了。总之,老师的精批细改没有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学生不爱动脑筋。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愿自己动脑筋了。可能是由于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脑的原因了,有了问题,百度一下,就会出来很多条答案,这样就完全代替了学生自己的理解。现在课文全解一类的书籍比比皆是,学生看了课文全解,根本不用在自己动脑筋了。于是有了问题,找课文全解,课后问题的答案,各类工具书上,答案一目了然。学生上课时也懒得自己再记了。时间久了,学生的脑袋越来越懒了。稍微需要动脑筋的问题,就放那里不写了。或者等着抄同学的,或者等着老师讲解的时候,把答案抄上去。到了高年级,上课发言的同学也越来越少了。关键是很多同学不善于动脑筋,没有自己的理解感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问题 对策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开展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通过对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还寻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没有较强的实效性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的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集体的朗读活动中,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用心的参与到朗读当中,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朗读教学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因为上级要求开展朗读教学,就在形式上满足相关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实际的朗读效果等不做引导与评判,这种实现性不高的朗读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培养内容,而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注重采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关注读音等的指导,而不注重学生对于课文中的情感的掌握,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即使学生能够流利的进行课文的阅读,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太大的积极作用。

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没有对朗读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认识到朗读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中的作用,导致在整个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只留出很少一部分时间来开展朗读教学,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主要的关注内容是一些字、词、句的理解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对于整篇课文的理解,使得朗读教学主要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4、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指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只对总体的语文教学起到基本的点缀作用,这种观念上的错误认识,使得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语文朗读教学的教学效率不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1、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观念,做好积极的引导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显得非常的必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朗读过程中的朗读方法等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的予以解决,帮助学生朗读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这对于学生总体的语文水平及认知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继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不管是在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培养。首先,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课文中通常会附一些相关的插图,这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图片的作用加以有效的利用,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图片中的内容,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图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进而会对课文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整个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之前,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意境,这会使学生的朗读的过程中感觉身临其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朗读,学生会在朗读的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情感,对于学习效率及学习兴趣的提高非常有利。

3、为朗读教学安排充足的时间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为朗读教学安排的时间不够充分,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朗读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朗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的实际特点,为学生流出充足的朗读时间,如果所学课文的难度较大,篇幅教长,教师应该为学生留出较多的朗读时间,如果所学课文篇幅较短,难度较小,教师可以适当的缩短朗读教学的时间。

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进行自主朗读的时间,还应该提升学生朗读的质量,不仅要强调学生对于字、词、句读音的掌握,还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深入的体会,对深层次的表达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并且为了保证朗读质量,在朗读结束之后,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朗读效果组织形式多样的评价,可以进行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朗读水平的变化,对于学生总体的朗读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而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朗读教学的教学效果非常必要,本文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语言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覃静.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

[2]陈玉龙.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中旬),2013(4).

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问题分析

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 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出现教学误区, 深有感触, 在此将其总结出来, 希望引起注意。

1.自主学习表面自由, 实际是放任自流

新课改对语文课堂的要求之一是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许多教师却因此走入了另一极端:课堂上乱哄哄的, 看似热闹却毫无主题;学生的发言海阔天空偏离课堂教学主题, 却引来同伴的喝彩和教师的表扬。结果是一切让学生说了算, 教师一边看热闹。这种表面自由, 实际是放任自流的自主学习, 不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根本, 更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职责与作用。

2.合作学习华而不实, 实际是泡沫严重

很多初中一线教师认为,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若无合作学习这一环节, 就显得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因此大组合作、小组合作等应运而生。于是, 课堂上充斥着学生杂乱无章的讨论和较量, 忽略了语文课程的教学需要的自主品读、思考和玩味。在合作学习中, 有的教师, 要么退至教室一侧或办公室耐心等待, 要么如蜻蜓点水般游走于各合作学习小组间, 等到讨论基本完毕, 课堂基本安静下来之后, 才走上讲台听取各组汇报。汇报完毕教师即宣告上课结束, 根本没有点评和有效的全程调控。

二、解决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策略

1.教师要适度地讲解, 有效地引导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上不需要教师的讲解, 不需要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反而更需要教师的精辟讲解和到位的点拨, 以成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灵鸡汤”。例如, 笔者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 首先让学生集体讨论文章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并描述自己所在城市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 让他们与同桌互相交流;其次, 在经过学生的集体交流之后, 让学生发言。在的发言中, 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不太懂得作者是怎样进行细腻的描写。于是, 我进行适当的讲解, 既讲解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也讲解怎样用各种感觉器官多角度去感受同一事物, 并以课文及周边环境作为实例, 让他们去理解实践。此类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应用到如《山中避雨》、《春》、《竹林深处人家》等课文的教学实践中去。

2.开展合作学习要“因课制宜”, 动静结合, 全程监控

首先, 开展合作学习要“因课制宜”。教师要精挑细选那些确实需要学生共同讨论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共同探究。例如, 学习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的至爱亲情、人与环境、高新科技等单元的文章, 由于需要更多的学生交流, 因此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对于那些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 如,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文章——《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洲际导弹自述》等, 是属于知识性的学习, 完全没有必要合作学习。这样, 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 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其次, 开展合作学习要动静结合。即真正的合作学习不是形式上的人人参与、热闹讨论, 而是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 因此, 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品读、感悟、自我玩味和理解体悟。例如, 学习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时, 首先, 让学生集体阅读课文, 找出文章中表现母亲优良品质的词语和句子。其次, 在领悟母亲优良品质的环节时, 可以适时开展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 让学生先静心想想自己母亲的优良品质, 找出反映作者母亲优良品质的词语和句子, 然后讨论该如何更好地关心母亲, 大家都有什么好的想法。这样动静结合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也更能体会到母亲的爱。同时,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尽量全程调控, 自始至终参与到学生各小组的讨论中去, 切不可袖手旁观。对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教师要进行及时、艺术地指导, 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采.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03.

职高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篇8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教育事业也在一定程度飞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职业高中存在很严重的教学问题。以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为例, 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职业高中学生创新能力比较差,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所说的, 中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主要的区别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在教师教学上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原因, 亦存在很多问题。

1、我国职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较重

就当前我国职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来看, 我国职高语文教师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旧的教学观念上, 很多教师自认为经验丰富, 所以有时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 认为语文教育是一成不变的。这是造成教育观念落后的主要根源。同时, 由于受到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 很多语文老师仅仅停留在对语文课本的讲读, 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宽度和广度。从国外的高校教学来看, 我国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学习国外先进的开放式教学, 接受多方面的思想和知识, 为大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1.2、很多教师专业知识缺乏

教师一般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 对自己本专业和本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虽然职高教师相对要求较低, 但是这不能成为专业知识不足的理由。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 人们对知识的要求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丰富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由于受到教学背景和教学观念的限制, 很多职高语文教师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没有足够的语文教学深度。同时, 现阶段我国还缺乏一个完整的教师教学技能考评制度, 这就造成很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培训, 也就造成了我国现阶段职高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1.3、职高的教学管理相对落后

如今高校持续扩招, 所以职业高中的教育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更何况突出于就业的职业高中, 学生在职业中学的学习仅仅单纯的为了将来的就业, 所以对于语文课这样的文学性课程, 根本不够重视, 都认为语文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同时对于职业高中的领导来看, 语文教学同样不受到重视, 学校仅仅关注于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 语文这样的文化课在职高的教学规划中扮演着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更不用谈语文教学投资了, 所以这势必不造成职高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职高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教学技能

如果仅从教师的角度来讨论职高语文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那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不光需要良好的专业教学技能, 更需要综合素质的支撑。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善于引导学生, 有耐心的教导学生。

2.1、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身为职高教师尤其是文化型课程的语文教师, 要善于组织好课堂内容。职高课堂里面对的几乎都是直接面对未来就业的学生, 相比于其他程度的学生来说具有目的性和专业性, 这时就要求职高教师, 要准备好教学内容, 具有逻辑性, 深入浅出的综合各方面知识进行教授。当然, 如何让讲述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 是最为重要的。

2.2、教学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据调查显示, 学生更欣赏在所在领域有所创新成就的教师, 更何况是直接为了就业的职高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创新素质, 自主创新能力。如今, 现代教学媒体飞速发展, 几乎所有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 所以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方向。身为一个合格的职高语文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要和学生建立一个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摒弃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有很多应该学习的地方, 所以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虚心接受, 掌握合格的沟通技巧, 因为教师不仅是传递知识还是和学生交流感情。

3、职高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3.1、教师应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 互相交流, 相互启发, 将使研究更加深入, 更加集中, 容易突破难点, 疑点, 使混乱的点得到清晰。通过讨论可充分暴露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的偏差, 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 可以获得高效的反馈信息, 能够有针对性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补救。在创建讨论的情况下, 学生可以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集思广益, 扩大信息交流;可以相互启发, 开阔思路, 将会在讨论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这也就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2、使用多媒体教学

语文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 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 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视听优势, 把一些抽象描述得更加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从微观到宏观, 从浅入深, 能深入浅出地解决知识点。使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 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能够有效地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的展开。

3.3、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职业高中的教学中, 虽然语文课确实不能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作出多大直接的贡献,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语文教学的潜在价值, 当然更不能将教学眼光那么狭隘的限定在就业上。职业高中的教学也应该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第一要义。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专业性综合人才, 所以职业高中的教学应给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4、结束语

总之, 我国高校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职高的语文课程教学, 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很多教师自身能力很难满足日益发展的教学要求。从我国职高教学现状来看, 如今职高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多方面努力来提高职高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 建立实践资源库, 编写培训教材, 创立成长课程都是有效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列贞.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大观周刊, 2012, 15 (43) :48-49

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对策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日益展露出来, 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持续。语文学科原本应该是学习效率最高的学科, 因为语文涉及的知识都是比较基础性的, 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高中语文, 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影响了教学效率。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内容陈旧, 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无论在教师还是在学生眼中, 语文有时候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有的时候又比较简单。学习简单, 是因为语文涉及很多生活中的知识, 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课堂氛围比较压抑, 所以学生难以有效地开展学习, 这样一来语文学习又变得比较难。许多语文知识与实际已经脱轨,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些负面情绪, 最终影响到学习的效率, 影响到语文知识的积累。

2.多媒体设备使用不恰当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 许多教师开始使用多媒体来活跃课堂氛围。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充分使用多媒体,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 如果使用不恰当, 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既会影响教学效率, 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从而导致整个语文教学效率低下。

3.教师缺少检查反思意识

教师对于自己教学经验的不断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 但是当前, 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少反思意识。例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存在的问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没有检查和反思的情况下就开始下一节课, 这样只会影响教学质量, 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阻碍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活跃课堂氛围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 许多教师都在找寻高效教学的方法。其实, 想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首先应该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例如, 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教师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创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时候, 教师可以把一些朱自清的作品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 让学生对作者的创作背景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 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感悟, 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展学习,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科学使用多媒体设备

针对当前多媒体使用不够合理的现象, 高中教师应该不断优化多媒体的使用, 使多媒体能够真正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找准使用多媒体的点, 在有所强调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在让学生领悟某种思想的时候, 教师就应该避免使用多媒体, 否则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多媒体上, 就会不认真听教师的讲解, 自然会影响到教学效率。同时,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应该注重实效, 避免花哨, 喧宾夺主。利用多媒体主要是为了形象生动地呈现知识,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应该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设计多媒体课件, 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受教。

3.不断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 就是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不足,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反思, 在不断的检查中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后期的教学工作。例如, 在教学完《我有一个梦想》之后, 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应该检查是否达到了讲解这篇文章的目的, 学生是否受到了启发。通过这样的反思, 教师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篇10

(1) 因问而问。经调查发现, 多数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时都设计了提问环节, 并以提问作为提醒、惩罚学生的措施, 导致教学收效甚微。此外, 某些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过于随意、简单, 缺乏相应的知识含量, 例如在 《摩擦力》 教学中, 教师向学生提问:“请问车子与路面是否存在摩擦力?”有的问题设计不妥当, 可能会使学生反感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 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2) 问题脱离学生实际。通常, 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已设置好教学问题, 而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照本宣科”, 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从而导致以问题为中心的物理教学无法顺利开展。设计的问题脱离学生实际, 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没能引导学生探讨相关的知识。

(3) 问题结果重于过程。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大都重视问题结果、轻视问题过程。虽然教师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等步骤进行教学, 但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得出的答案是否与自身的期望一致。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往往立即要求其他学生回答, 直至出现正确的结果。此外, 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 直接挑选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这对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4) 问题演变成演练习题。由于教师没有充分掌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导致把问题当成习题演练, 也就是说, 直接把习题设置为课堂教学问题。在实际调查中, 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提出问题后, 仅预留给学生少量的探究时间, 甚至省略学生回答环节, 直接就答题思路、步骤等进行了教学。如此, 教学模式仍旧是灌输式教育。

2.高中物理问题教学的策略

(1) 创新物理授课模式。经研究发现, 合理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有效的问题, 是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条件。此外, 充分挖掘、利用学生的联想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也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 在 《探究平抛运动规律》 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 如将平抛运动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飞机投掷炸弹, 炸弹在空中的运动轨迹等, 学生通过将运动弧线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强化对平抛运动的感知、理解, 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引导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网络。传统教学模式下, 学生在构建物理知识网络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此外, 教师并未对学生搭建知识体系做出科学、适宜的指导, 致使学生学习存在困惑。因此, 以问题为中心的物理教学, 应设置让学生自主构建物理知识, 完善知识网络环节, 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在学习一个章节的内容之后, 教师应通过设立合理的问题, 以引导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物理知识的目的。

(3) 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个人发展而言, 高中阶段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 教师须考虑学生实际,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可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在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中,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斜面实验”视频, 以强化学生对“机械能守恒”的印象。其次, 播放机械能守恒的课件。再次, 在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基础上, 将原先设置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分析思考, 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状和措施

1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1学生不重视语文课

当学生在上语文课时,感觉这门课程没有意义,不能从中获得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因此,他们会对语文课感到厌倦,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语文课上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等等。这表明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有一定的缺陷,教师应该想办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他们应该查阅丰富的教学材料,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活跃教学气氛,带动同学们学习语文,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博大精深,使他们对语文感兴趣。

1.2作业类型单调乏味

教师布置的这些作业都是与课堂上所教的内容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就是重复课堂上的内容,学生自己不能够进行创新。当学生在课后做这些作业时就只是一味地重复已经熟知的内容,做的都是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事,并不能提高他们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也可以利用那些科技手段,例如互联网、图书馆等等,使语文课堂的内容更有深度。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作业形式进行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水平。

1.3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

每一所学校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可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觉自己不需要主动学习,因为上课老师会把所有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教师过分地依赖,不会在课前主动学习,也就不能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教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2对就传统教学提一些建议

2.1教师学会合理使用教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会特别看重教材,把这些教科书当做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但是语文本来就是一门开放性课程,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教材内容,一方面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逐渐地他们觉得上语文课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教师不应该死板地运用教材,他们要主动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教材的内容包括古诗词、国内外名著以及文选等等,这表明教材还是比较全面的,比较综合性的。但是我们了解到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想要的内容还是没有,一些仅作为阅读的文章比较少,甚至有一些文章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地增减,对于学生需要的进行保留,对于那些不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删减。在掌握了他们的需求之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安排和规划,达到灵活使用教材的目的。第一点:合理规划。初中的语文教材一共有六本,在初中三年要完成这六本教学任务。因此,他们要熟悉每一学期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任务有哪些,需要着重讲的课文有哪些,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文章有哪些,背诵的篇章有多少。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教师就可以更加容易地安排课程,以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教学课程比较紧张,有时候又是那么地放松。第二点:丰富课堂内容。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不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教材上的内容,还要丰富课堂内容,增加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对学生有益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同时对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好处,使他们能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文章。

2.2改变布置作业的形式

语文能力不是通过几天几夜拼命地学习就能够学好的,它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如果能够为学生布置一些有效作业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错的选择。但是,目前的作业形式不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正。第一点:使作业形式更加引人注目。每节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使他们能够做到及时复习课堂内容。教师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它的形式。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不得不自己主动地完成作业,促进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杜绝他们抄袭作业的思想。第二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针对性地安排作业。教师在课前就应该对课后作业有一些安排,由于每一个班级都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因此作业题目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除此之也可以安排学生每天一篇日记或者读书笔记,让他们学会写作。第三点:增加作业的有趣性。从小到大,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一直重复这样的工作必定会使学生不想完成这些作业。因此,教师要将作业变得有趣,使他们愿意去完成。

3结束语

中国一直在对语文课程进行改革,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是,一些方面还是存在问题,如果能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那么学生的语文水平又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明海.可持续发展与民族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0.

[2]《语文学习》编辑部编著《语文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篇12

1、偏离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的特点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有的教师却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语文课的特点。比如, 有的老师把《三顾茅庐》上成了历史课;把《七颗钻石》上成了思品课;把《人类的“老师”》上成了科学课, 把《特殊的葬礼》上成了环保课等。他们忽视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不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训练不到位, 学生识字量不够, 写字不规范。

2、重视德育教育, 缺少现代意识和思维的渗透。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 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 这是必要的。但应引以注意的是, 学习其他的学科也同样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很多老师思想僵化, 观念老土,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因而教学方法也是陈旧的, 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

3、忽视了读书和积累。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由于授课时间紧, 教师唯恐完不成教学任务, 将大量时间花在教材的讲读上。阅读课堂上都充斥着词句训练、篇章分析等教学, 学生阅读量和习作量太少, 不利于学生发展;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 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 读写教学严重脱节, 学生表达能力低下, 作文内容“假、大、空”。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 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 自己琢磨的时间少, 自己活动的时间少, 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 而是教教材, 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 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对优秀语言材料的记忆、背诵和对汉字的练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 笔者在此提出解决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的三大对策。

1、学好语文的基础阶段。语文教学复杂缤纷, 总的说来,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 我们要紧围这些目标来展开工作。

读写结合。笔者于前已分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读写脱离现象, 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要严肃对待。关于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丁有宽老师所提倡的“仿写”是一条可行之路。举个例子, 在丁氏教材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 课文对杨梅树和杨梅果进行描写, 重点写杨梅果的颜色、形状和滋味, 从而表现出作家对杨梅地喜爱之情。教材要求学生要仿照写法来介绍家乡的一种水果, 这为初习写作的学生如何去描写一种日常见惯的水果, 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 从而降低了学生动笔的难度, 提高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当然, 有的人会担心这样会造成学生作文“立竿见影”的效应, 但笔者认为事物总是按从大同小异走向小同大异的, 没有仿写便没有创造。

2、扎实研究教材, 切实理解课程理念。要想上好课, 那么深研教材, 精心备课是关键的环节。以我个人的体验, 我认为备课要从高处把握, 细处着手, 主要备以下内容:备教材, 掌握教材编排体系, 编者意图。根据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来设计教法。备教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 采用什么方法来教学, 学生如何学。备学生, 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 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些什么要求和问题教师都要有所准备。

上一篇:安全与报修同行论文下一篇:主动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