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信息

2024-07-28

下文信息(共12篇)

下文信息 篇1

用户的搜索行为是处在一定地上下文环境下, 目前的查询系统因利用上下文信息, 改善了原有搜索结果重复率高的现象, 为用户提供了更具人性化、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

上下文信息对搜索引擎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对上下文信息研究中发现, 不同的上下文信息对用户检索行为产生的影响不一样, 即在不同的环境下, 某些上下文信息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而某些上下文信息则可以忽略。因此, 有必要分析各种上下文信息对用户查询行为的影响, 有针对性地利用上下文信息资源。

1 上下文信息的分类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 (context) 下, 对上下文信息的定义各具特点, Lawrence认为Web搜索上下文是指与用户检索意图和表达相关的一切信息。Brown将上下文定义为与用户所处的环境、当前查询时间、季节、温度等相关的信息。Anind定义:“上下文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 能够标识实体特征的相关信息, 其中相关信息可以包括某人、物、时间、地点、应用系统等, 只要所涉及的实体与用户的交互环境相关联”。在信息检索领域, 现广泛接受的是将上下文信息划分为:用户上下文、资源上下文、系统上下文等。

1.1 用户上下文

分为用户静态上下文和用户动态上下文, 静态上下文信息包括年龄、学历、专业、工作性质、爱好、生活经验和习惯等与用户个体相联系的其它特征;用户动态上下文指检索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总和, 例如:查询词、查询发生时间、用户的IP地址、当前查询浏览所用时间、用户的反馈检查信息等信息;

1.2 资源上下文

Web页面之间的超链接信息、页面本身的结构信息等。

1.3 系统上下文

查询系统本身的某些特征, 例如:系统采用的搜引机制、检查模型、排序机制、检索界面的布局等。

2 上下文信息的获取

在信息检索中, 从用户参与的方式考虑, 可将信息收集的方式分为显式收集、隐式收集、推理获取。

2.1 显式收集

显式收集 (或称显式反馈) 是指用户根据系统设计的表单内容, 自主提交个人基本信息或参与系统的交互信息, 用户静态上下文的挖掘则可以采用此方式。

2.2 隐式收集

隐式收集 (又称隐式反馈) 是指系统在不影响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前提下, “悄无声息”地收集用户的检索信息, 用户动态上下文及资源上下文则可采取该方法;该方法常用的技术有:Web信息抽取、基于模板的方法、桌面代理、利用浏览器插件等。

2.3 推理获取

即借助数学中的统计学理论和数据挖掘的相关知识, 进行归纳演绎和推断用户的某些信息。

3 上下文信息的研究应用

上下文信息的获取、表示、组织所采用的方法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搜索质量。如图3-1所示, 阐述了用户检索过程产生的上下文信息在信息检索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如图3-1所示, 对信息检索中常见应用进行了归类, 用户检索中产生的上下文信息可帮助检索系统理解用户需求、用户查询、文档信息以及检查用户查询与文档是否匹配。

4 结束与展望

上下文信息有利于提高搜索引擎质量, 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在利用上下文信息时, 不仅需考虑其表示方式, 由于各类上下文信息对用户检索行为产生的权重不同, 还应综合考虑其带来的影响因子, 从而构建合理高效地检索模型。

参考文献

[1]Lawrence s.Context in web search[J].IEEE Date Engineering Bulletin, 2000, 23 (3) :5-32.

[2]Brown P J, Bovey J D, Chen X.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From the laboratory to the marketplace[J].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1997, 4 (5) :58-64.

[3]Anind K D.Understanding and using Context[J].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2001.

[4]田萱, 李冬梅.上下文信息检索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0, 38 (9) :18-24.

[5]Jiang D X, Pei J, Li H.Enhancing Web Search by Mining Search and Browse Logs[C].New York:ACM Press, 2011:1-185.

[6]何秀, 牛之贤, 孙静宇.上下文对用户搜索行为的影响[J].情报杂志.2012, 10 (31) :122-125.

下文信息 篇2

一、深刻的立意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方仲永的天资做了不适当的渲染,把他写成一个“生而知之”、不习而能写、不学而能诗的“突发”的天才,不尽合乎实际。文中虽然有这一不足之处,但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为典型的反面事例,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这一立意无疑是十分深刻的。

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本文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这样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无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理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用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用不着多说了。

三、先扬后抑、突出主旨的写法

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四、见闻录的叙事方式

半功倍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闻”三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把这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至泯灭。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叙事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真切之感。

五、简练精当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十分简练,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全篇行文严谨,力求简洁,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结尾段以“余闻之也久”开端,以下均承此省略“余”字,如此等等。这篇短文笔墨极省,以至精简到难以再删一字。对本文的这一特点,可以逐字逐句体察、品味。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了,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木兰诗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的愿。

2、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可汗(kè hán)

鞍(ãn)

鞯(jiãn)

朔(suò)

柝(tuò)

辔(pèi)啾(jiū)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

(2)、假设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参考答案 :

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找出第三段的排比;说说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参考答案:

① 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② 战事紧迫

③ 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④ 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4)、战场上木兰表现如何?请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事频繁,做事机警,智勇双全。

女扮男装,竟未被识破。(夸张)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战斗艰苦,思念家人。保家卫国,壮志未改。(对偶)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战争残酷,英雄凯旋。(互文)

作用:仅仅十五个字就表现了木兰十年的战斗生涯,可见详略得当,字字千金

孙权劝学

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口技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吠(狗叫)叱(大声责骂)倾(斜)顷(短时间)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全文内容摘要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第2自然段)一家人由醒而梦

(第3自然段)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

(第4自然段)(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梳理课文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

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

“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

和气氛的描写。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篇3

一、以词语解词语

1正面解释即用我们熟知的、浅显易懂的词语解释生疏、深奥的词语。如:“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嫦娥奔月》)前面的“明”字解释了后面的“皓”字,很明湿,“皓月”就是“明月”的意思。又如:“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而呢?”“它们竟没有察觉,及至发现我们……”(《灰椋鸟》)“剧院内部金碧辉煌……到处金光闪闪。”(《音乐之都维也纳》)

2反面解释被解释的词与解释它的词是一对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它们之间一般用“不”之类的词联系起米,从反面说明词语的意思。如:“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滴水穿石》)

二、以句子解词语

1直接解释借助标点符号或“叫做”“称为”等词语,一眼就可以看出关于某个涮语的解释。如“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就足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第一场雪》)

2举例解释通过列举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说明词语的意思。如“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黄河的主人》)要理解“从容”,学生只要按文中所说,想想自己坐在公共汽车上的感觉就行了。“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享用……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孔子游春》)读了前半句,就很容易理解“有福同享”的意思。

下文信息 篇4

一、数字环境下文献信息网格的构建与应用

1.基本概念综述。网格(Grid)概念来自于Kleinrock提出的“像使用电话和电力设施一样使用计算机”的设想,其原型机是在1992年产生的,按照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所总结出来的“元计算”概念进行运算。目前,普遍接受的网格概念,是Foster研究提出的“:网格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技术,通过构建基础模型将高性能计算机、远程设备、高速互联网、大型数据库以及传感器融为一体,能够为所有使用者提供更加综合、多元、高效的资源储备和交互功能。”文献信息网格就是允许使用者以及多种应用程序,通过不同类型的网络终端,安全地对存放于任何位置的任何信息进行无障碍访问的网络。文献信息服务网格应当具备信息集成、资源共享、统一检索、用户管理和服务拓展等功能,整合所有相关的文献存储和生成机构内部保存的标准文献、专利文献、期刊文献和会议论文等,以用户分组管理为基础,实现一站式资源利用的应用平台[2]21。

2.文献信息网格结构设计。为满足整体功能设计的不同要求和分类需求,针对数字环境下文献信息服务构建总体架构。整个网格架构共分为虚拟抽象组块、科技资源组块、交互沟通组块、业务处理组块和用户服务组块五个内容。其中虚拟抽象组块主要负责对资源异构资源的虚拟化,屏蔽底层资源,为其他组块提供统一的资源格式;文献资源组块是客户使用和发掘资源的根本保障,由用户能够利用的各类异构和同构的资源组成,既包括文献信息资源,还包括应用程序、实验室和大型计算机等实体资源;交互沟通组块主要是提供安全基础设施协议(GSI)、通信保护、单点登录身份验证(SSO)和部分受限托管支持等[3]33。

3.文献信息网格功能实现。文献信息网格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大量的网格结点组织和联结实现资源的服务与共享,使用注册中心、用户管理器和权限管理等联动功能实现基本的管理功能。一是信息集成。它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即对不同文献资源检索接口的整合和对文献服务元信息的整合。针对不同元数据格式的描述,拟采用OAIS模型,遵循OAI- PMH协议来实现文献信息的集成。OAIS参考模型是美国空间数学咨询委员会(CCSDS)按照ISO要求开发出来的产品,目的是能够长期保存数字信息并提供技术支持。OPI- PMH协议以可选择的获取方式为技术核心提出基本框架,基于此框架可以实现异系统间的数据元交换,简而言之,OAI- PMH协议只是元数据相互关联的操作协议,它使用XML进行编码,将解决方案提供给服务商,为实现异构资源的合理整合以及层级检索奠定坚实的基础[4]13。

二、数字环境下文献信息服务应用模式构建

1.文献信息服务的目标。

(1)现实问题剖析。如果抛却资源本身共享与建设的障碍,单纯从文献信息服务的角度去思考,只有两个问题。一是服务理念落后。随着信息技术飞跃发展,传统的服务方式必将被数字化模式所取代,最初的时候,以“有位可坐,有书可借”为原则,后来发展为“查找快捷,取阅方便”。现在进入数字化时代,人们将知识化、个性化、多元化和自动化作为基本服务理念。虽然我国提倡建设数字化国家多年,但受传统思维影响,很多构想仍然停留在表面上,难以实现。二是服务方式比较单一。当前,服务方式单一体现在功能开发和使用不足,文献信息服务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检索功能上,而检索提供的资源大部分都是原始资料,缺乏专业集合、增值和共享的要素,这样做只会让资源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被磨损和消亡。

(2)服务目标设定。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必须要结合文献信息服务发展实际,设定完善的服务目标:一是提供层次化服务。主要原因在于使用者需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由隐性需求、期待需求和基础需求构成,这些需求与用户的教育层次、学科背景、成长经历和所处环境有着直接联系;二是提供差异化服务。基于数字环境条件下,文献信息服务应用主体日趋多元,主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需求的差异化,而差异化文献信息服务需求实用化和具体化的直接体现;三是主动式服务。数字化条件下,使实体阅读成为过去时,信息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也使得受众在选择时比较迷茫,文献信息服务应用系统必须要主动出击,由监督者变成协助者、由选择功能变成服务功能,用完善的增值服务和用户良好的体验来换取生存空间;四是提供交互式服务。以往用户在使用文献信息应用平台时,往往以搜索和选择为主要功能,塑造的是给予的角色。时代发展的复杂化必须推动用户需求向更高水平跃进,也能够推动数字环境下文献信息服务的突破与发展[5]33。

2.随需应变应用模式架构。

(1)随需应变的优势与内涵。IBM的随需应变的思维模式开启了电子商务领域新的时代篇章,为数字环境下文献信息服务提供更多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它的内涵体现在对业务流程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整合上,对组织内部或者组织之间的业务模式进行重组或者变更,从而能够为组织的发展带来更加灵活的反应能力;这种随机应变的优势指的是能够充分发挥核心竞争优势,使数字环境下文献信息服务目标与多样的用户需求相契合,为推动文献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2)基本服务项目的设定。文献信息服务应用模式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服务项目的设定,只有在项目内容上有别于其他平台,才能够保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要抓好选题辅助服务,实现服务模式定位;引导启发服务,一般从文献信息的创新、启发式引导、专利代查服务、成果评估服务、标准推介服务、产品分析服务等方面加以设计,使其完全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能够提供多元的差异化服务。

(3)随需应变服务中的SOA实现。从实践特点来看,现有的文献信息服务模式与流程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为了满足随需应变服务的需要,必须要提升开放性与兼容性。一是SOA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最有效方式和最小代价来换取时代响应力和灵活性,由实践当中的微服务来体现,通过重组与分解,以全新的方式满足用户需求;二是创建SOA微服务。要将整个服务进程中的基本操作全部明确出来,对已经明确的创建过程进行分组合并,解决外延不足和独立性不够的问题;三是微服务组配。在SOA服务创建后,必须要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细致的组配,保证微服务之间的无碍通信。

3.随需应变服务模式应用实例。下面,我们以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对结膜炎的治疗与预防为服务实例,对数字环境下文献信息服务应用模式进行研究。

(1)服务实现过程。从上节研究内容来看,其服务实现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需求的分析与表达。以用户Z为操作主体,以科技信息网格对结膜炎的预防方式和创新治疗为研究对象,当接收模块收到用户Z的请求后,立即从基本信息库中获取Z的身份、问题难度、创新形式、服务深度和表述内容进行分析,从而获取一系列建议和服务;二是提供相应服务。按照前期明确的研究内容,采取启发开放式引导的方法,将“结膜炎”作为搜索词汇,发现现存文献达到12104篇,按照关键词搜索,获得常见词汇31个,经过反复剔除、选择与统计,从中获取相应的关键词5个,降低可选择内容与范围;第四,经再次检索,按照分析指向的词集,由专利代查人员进行有关目标的搜索,将客户期望值最大化。所以,整个过程可以解读为:结膜炎—沙眼衣原体(形成中间词汇)—免疫、疫苗(目标词汇),这就是数字环境下完善信息服务所带来的效果。

(2)服务实现方式。用户的个体需求经接收模块的深入分析之后,再由服务组内的微服务方式去匹配和寻找合适的方式,根据研究阶段的特点来确认主要内容。利用SOA微服务模块能够根据用户具体需求,采取更为专业和更具深度的方式来实现匹配服务,选择合适的专家为整个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撑;SOA微服务由专利代查服务分解出相应的专利检索服务来具体应用,发挥好随需应变服务的响应能力和灵活性;最后,获取所需文献,取得令用户满意的应用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的文献信息服务应用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有很多发展中的因素成为制约瓶颈;必须要借助信息网格技术,实现数字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统一检索和广泛集成;为适应服务模式的差异化、层次化、交互式和主动式的特点,必须要确立随需应变的发展模式。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数字环境下文献信息服务应用模式构建,力求完善文献信息服务管理体系、揭示文献信息的内在价值、实现多学科价值集成共享,促进文献信息服务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实践发展做出有益的理论尝试和探索。

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篇5

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并概括记叙文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确议论文的中心论点。2能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评价。3能总结作家作品风格及写作手法。4积累并欣赏名言警句。

5拓展延伸相关的名人,故事,名言,俗语,成语。

6能根据现实生活对各篇文章提出并表述中肯的见解看法。复习重点

1能对人物形象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评价。2能总结作家作品风格及写作手法。复习课时:二课时 复习步骤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复习方法

1、学生自主复习,学生质疑

2、教师检查复习质量强调课文重点

一、复习《公输》: 1了解墨子及《墨子》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⑴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

⑵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⑶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⑷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二、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三、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四、复习《鱼我所欲也》

1、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6、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例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③举例论证:例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11、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13、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试题

《公输》

一、填空题《公输》选自《________》。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二、给加黑的字注音

公输盘()至于郢()

敝舆()鲋鱼()

守圉之器()

禽滑厘()

三、解释加黑的字词

(1)起于鲁________

(2)请说之________(3)胡不已乎________

(4)胡不见我于王______(5)虽然________

(6)以牒为械________(7)待楚寇矣________

(8)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子墨子九距之。____________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___(3)公输盘诎。____________

(4)公输盘不说____________

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反语

(1)宋何罪之有?

(2)夫子何命焉为?

(3)胡不见我于王?

(4)胡不已乎?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

六、墨子是如何说服公输班和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的?

七、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八、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实词的解释。

天时:

地利:

人和:

城:

郭:

环:

是:

兵:

革:

委:

去:

域: 固:

威:

至:

顺:

亲戚

畔:

道: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2、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3、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举:

恒:

过:

作:

征:

喻:

苦:

劳:

饿:

出:

曾:

衡: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

五、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六、.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鱼我所欲也

一、注音:

箪()蹴()羹()死亦我所恶()

二、解释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通____,_______的意思;____通____,_______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三、解释黑子1)、,义,(2)、得兼,(3)、苟得空乏:

入:

(4)万钟

(5)、箪,豆(6)、呼尔

(7)、已

(8)、本心。

四、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论述论点作者如何论述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

一、墨子

战国

墨家

非攻

二、bān

yǐng

yú

fù

yù

gǔ

三、(1)出发

动身(2)允许,敬辞(3)停止(4)引见(5)这样(6)用、拿(7)入侵(8)杀尽

四、(1)拒

抵挡

防御(2)御

抵挡(3)屈

折服(4)悦

高兴

五、(1)宋国有什么罪呢?(2)您有什么见教呢?(3)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4)为什么不停止(进攻楚国)呢?(5)虽是这样,公输盘替我造了云梯,我一定要轻取宋国。(6)即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

六、墨子是如何说服公输班和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的?

子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圈套: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七、、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

八、(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己找)

一、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地理形势。

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5.七里之(郭):外城。

6.(环)而攻之:围。

7.(是)天时不如地利:这。

8.(池)非不深:护城河。

9.(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

10.(委)而(去)之:放弃。去:离开。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以:凭。12.(固)国:巩固。

13.(威)天下:威慑。

14.寡助(之)(至):到。至:极点。

15.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16.天下(顺)之:归顺。

17(以)天下之所顺:凭借。

18.(故)君子有不战:所以。二(略)

三1、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己找)

一、1.(发)于畎亩:起,被任用。

2.(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3.举于(士):狱官。

4.举于(市):集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使命。于:给。是:这。

6.(苦)其心志:使……痛苦。

7.(劳)其筋骨:使……劳累。

8.(饿)其体肤:使……饥饿。

9.(空乏)其身:使……贫困。10.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乱:扰乱。

1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忍:通“韧”,使……坚韧。

1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3.人(恒)过:常常。

14.(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6.而后(所):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发)于声:表现。色:脸色。发:抒发。

18.而后(喻):明白,了解。

19.(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通“弼”,辅佐。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0.(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21.生(于)忧患:在。二(略)

三、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五、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六.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鱼我所欲也

一、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三、四(略)

五、1、人应该有“本心”

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篇6

关键词:新课改;文言文教学;发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22-01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读通,逐词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少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应有新突破,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没有积累,就不能掌握古诗文的基础知识,就不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也就不能汲取古代文化中的精华为我学习和生活所用。我要求学生每学一篇文言文,都要在课后找出重要的字词5到20个,重要的句子3到5个摘录到笔记本上。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就可以积累“其”的用法,把有“其”字的句子摘录下来,并梳理出它的几种用法。这样积累的多了,对于诸如“其”这类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也就掌握了。我对学生强调,古代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很多,一定要注意归类积累,如“之”字,它可以作结构助词,也可以作代词,还可以作动词,积累的时候,每种用法,都可以摘录一些例句上去。

学生通过整合,才能把自己积累起来的古诗文知识运用到实际学习中,不断拓展阅读面,提高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增强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整合课程内容一方面是学科内容的整合,关注优秀作品,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另一方面又要拓展语文和进行语文实践。通过积累整合,学生认识到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教会了我们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更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促进了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学过《游褒禅山记》后,有学生在他的随笔中写道:王安石教会了我们要做一番事业,要具备立志、体力、主见、外力帮助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立远大的志向。老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课文,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学到做人的道理。

二、教会学生鉴赏文言文

学生学习古代诗文,在丰富语文基础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在语言文学的熏陶感染中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能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使自己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开放视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初步形成自信进取的人生态度等。我在讲授古代诗词的时候,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意境的理解,通过对意境的分析理解,细心品味,达到理解诗歌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目的。以讲《琵琶行》为例。我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认真讨论,细细领会出开头一段写景的作用,想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态,品味描写琵琶曲声句子的精妙之处,提醒学生弄清变化着的曲调对传达主人公感情的作用。我让学生通过讨论,说出诸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和“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区别来,说出反映旋律变化的句子,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感受情景交融的手法,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类写景句子,对表达人物和主题所起的作用。然后结合以上分析,来理解下文对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人生遭遇的叙述,达到理解全诗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目的,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语言艺术的精深博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力、感受力和鉴赏力,通过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最终将外在的美逐步内化为自身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三、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古诗文中有许多博大精深的东西,还要通过思考和领悟,才能更准确更深入的领会和把握。比如先秦散文,有许多篇目显得相当深奥,不好理解。《论语》、《孟子》、《庄子》等著作中的思想,不通过深刻的思考,细心的领会,是不能很好理解的。先贤的观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有些至今还有现实意义,有些却明显过时了,被淘汰了。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不认真去思考领悟,就不能学为我用,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能力,指导我们的人生。庄子的《逍遥游》、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等课文,思想内涵都是相当的精深,在学习中,如果不认真思考领悟,就不好理解和把握。思考可以促进感受,领悟可以加深鉴赏。在新课程古诗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每学一篇课文,都要学会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学到一篇课文,应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讲的对不对?为什么会是这个答案?没有别的答案了吗?课文上的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他们的观点一定完全正确吗?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的说法会不会过时呢?会不会有缺漏呢?比如孟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百分之百正确吗?在当今社会,会不会有不同的答案呢? 在讲析《离骚》时,有一学生提出屈原对国家的爱和忠是不是愚爱和愚忠,因为昏庸的楚怀王不值得屈原这么去爱去忠的。我建议大家可以讨论讨论。五分钟后大家发言了,有人赞成那同学的看法,有人认为屈原的爱不只是对楚怀王这个君王,更主要的是对楚国这个国家和楚国的人民,是一种孙中山式的博爱,而不是愚忠愚爱。我比较赞成后一种的说法,表扬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出色,领悟水平的高强。

参考文献:

[1] 汤建武刘庆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创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2)

下文信息 篇7

互联网充斥着各类数字资源,如文本、图片、视频(以下均称为文档)。搜索引擎是人们获取这些网络资源的主要途径。但搜索过程有三个本质缺陷:① 用户无法准确描述需求,或不能以搜索引擎识别的方式描述;② 文档表达不准确、不充分,不适合检索;③ 不可能浏览所有返回链接。

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研究者挖掘检索过程中各类上下文改善检索效果。文献[1]将上下文归为七类:个性化模型、文档链接、语言模型、泛在计算、用户背景、工作任务及与知识文档相关的上下文。文献[2]将上下文归为六类:文档内部结构、文档间特征、交互信息、工作任务、社会上下文及历史信息。无论上下文分类如何变化,各类上下文均可归为与用户相关以及与文档相关。因此,本文从用户和文档两端入手,分析这两端对应的上下文,并结合传统匹配模型中关键词(主题)匹配,提出了一个多维匹配模型来改善检索效果。

1 多维匹配模型

相关度是搜索引擎最重要指标之一。目前相关度计算依赖于单一维度的关键词匹配,遗失了大量上下文,我们将上下文作为一个独立维度引入匹配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包含显性与隐性匹配两部分。显性匹配计算检索词与文档相关度。隐性匹配计算用户与文档上下文相关度。

2 多维隐性匹配模型

隐性匹配是计算用户与文档上下文的相关度。鉴于上下文复杂多样,将隐性维度分为三个子维度,如图2所示。

2.1 用户上下文分析

用户上下文源于用户个人信息空间。本文选择三类上下文:工作任务、历史行为及用户模型。

(1) 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是影响一次检索任务的重要因素。工作任务能激发不同检索任务,直接影响后续检索行为[3]。因此,抽取用户工作场景中两类文档建立短期文档模型:

• 浏览时间超过阈值的文档。研究[4]证明用户浏览时间是评估文档的重要因素之一。

• 用户对文档进行某些操作的文档,如“打印”、“下载”。这些操作可反映用户对文档的认可,因此这些文档获得特定权重。

(2) 历史关键词

用户兴趣难以在单次检索中完全反映,却能体现在用户使用过的检索词、浏览过的页面、标注过的文档及推荐过的项目中。要了解用户兴趣必然要分析出现在用户历史行为中的文档,包括使用过的标签、检索词及反映文档内容的Top-n关键词等。

(3) 用户模型

用户模型包含用户所有个人信息,包括教育背景、兴趣及常用标签等。文献[4]指出每一类上下文对预测用户目标的作用期不同,如交互信息对于预测后继检索最有效;工作任务对一天内的检索有效;历史信息长期有效。由此,本文依据用户工作场景建立短期用户模型,同时利用长期模型完善短期模型,反之亦分析用户短期行为实时把握用户兴趣偏移。

2.2 文档上下文分析

文档上下文包含文档在赛博空间中所有信息。与用户三类上下文对应,文档上下文依次选择体裁、社会关系及作者模型。

(1) 体 裁

体裁与用户工作场景具有较强对应关系[3],亦被证明是影响用户检索行为的最有效因素[4],因此,任务与体裁的匹配被视为多维隐性匹配中的第一个子维度。

(2) 社会标注

社会标签、推荐及引用对预测用户检索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抽取标签及锚文本。如某网站提供某一资源,其锚文本为“购买汽车保险注意事项”,该网站描述模型可能包含“汽车”和“保险”。若某用户曾浏览过标注有“汽车”或“保险”的资源,则该网站恰能为该用户提供有用信息。

(3) 作者模型

目前对于文档作者的研究相对较少。挖掘作者信息对理解文档本身及了解文档最佳使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文档隐含大量附加信息,包括文档作者为何建立该文档及如何建立。这些信息能帮助人们更好使用该文档。例如,某高中教师所写关于“牛顿定律”的论文,目标读者应为中学教师或中学生,不适合大学教师或学生。因此,除相同兴趣外,文档作者与用户应具有相似背景。文档作者模型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被引入,与检索用户模型进行匹配。

3 多维匹配算法

3.1 显性匹配维度相似度计算

采用向量空间模型计算检索词与文档的相似度。文档d表示为Vd=[w1,d,w2,d,…,wn,d],其中每个权值wi,d的计算采用TF-IDF进行计算,如式(1)所示:

其中,ni,d为关键词i在文档d中出现次数,分母为该文档中所有关键词个数;log(N/n)为逆向文件频率,N为文档集中文档总数,n为该文档集中出现i的文档数。

文档d与检索词Q之间相似度通过计算向量夹角的余弦值获得,如式(2)所示:

qi出现在检索词Q中时,qi置为0,否则置为1。

3.2 隐性匹配维度相似度计算

隐性匹配维度包含用户与文档上下文对应的三个维度,分别以fone,ftwo,fthr表示。首先是工作任务与体裁的匹配,以表1中对应关系进行相似度计算。

其中,体裁命名参考文献[3]中体裁名称。特定工作场景中,第一个子维度的用户需求由体裁向量表示为Vg,q=[g1,t,g2,t,…,gn,t],若体裁gi,t出现在该任务对应的体裁中则置1,否则置0。由于文档复杂多变,可能是多种体裁的组合,亦可能没有体裁。因此,文档体裁向量表示为Vg,d=[g1,d, g2,d, …,gn,d],其中,若文档有体裁gi,d,则置1,否则置0。采用式(2)计算体裁向量夹角余弦值获得第一个子维度匹配得分。

第二个子维度匹配将用户历史关键词模型与文档社会标注模型进行匹配。第三个子维度将用户模型与文档作者模型进行匹配。这四个模型均采用向量空间模型描述[(term1,term_w1),(term2,term_w2),…,(termn,term_wn)]。通过式(2)计算向量夹角余弦值获得第二、第三个子维度匹配的得分。

三个子维度独立匹配后即可计算出检索用户与文档之间在隐性维度上的相似度,以sim_context表示,如式(3)所示:

目前假设三个子维度具有相同权重,即A=B=C=1。结合显性匹配与隐性匹配结果计算文档最终得分,如式(4)所示:

其中,α为参数。

4 实验设计与验证

首先验证多维匹配模型是否能为用户提供更符合需求的返回结果。再通过验证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对返回结果的影响,得到最佳权值分配。

4.1 实验设计

1) 构造文档集:

考虑到要获取文档作者信息,分析发现网页内容杂乱难以确定作者,通过Google获得PDF文档构造文档集。收集指定检索词的Top-50返回文档。检索词包括“汽车”,“汽车 购买”,“汽车 销售”,“汽车 价格”,“汽车 安全”,“汽车 保险”,“汽车 设计”,“汽车 游戏”,“汽车 报告”,“汽车 保养”,“汽车 展览”, “汽车 比赛”。目前文档集包含471篇文档。

2) 分词与索引:

采用中科院中文分词系统进行分词。手动校正部分结果。同时,人工搜索文档上下文,即将社会标签、锚文本或作者信息(若能确定作者则进一步挖掘作者信息)等加入相应文档模型的各个独立维度。

3) 多维匹配与计算得分:

根据用户输入的检索词,采用3.3节介绍的多维匹配算法计算文档得分。

4) 排序与评价:

依分值对文档排序。实验者对每次实验Top-10返回结果进行评价:2为该文档与检索需求高度相关,1为相关,0为不相关。若得分相同则按Google原始顺序返回。引入Discounted Cumulative Gain (DCG)[6]评测结果。DCG基于两个假设:① 文档相关度越高在返回列表中越靠前越好;② 评价文档相关度时,返回列表中文档越靠前评分越高。DCG计算如式(5)所示:

DCG(i)={G(1)ifi=1DCG(i-1)+G(i)log2(i)(5)

其中,G(i)为第i位文档相关度。为比较不同检索词效果,对DCG进行标准化,其值nDCG介于0(最差排序DCG值)到1(最优排序DCG值)之间。

4.2 实验结果分析

(1) 多维匹配与Google Pagerank排序结果比较

为用户A设定任务背景及检索目标,检索词“汽车 设计”,分别对多维匹配及Google Pagerank排序的Top-10结果打分,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多维匹配再排序后将Google Pagerank排序结果DCG值提高约35.6%。选择8位志愿者参与实验。检索词“汽车”,每位实验者设定不同场景及目标,根据给定场景对Top-10返回结果打分,平均结果如图3所示。

结果表明多维信息检索匹配能有效提高返回结果相关度。

(2) 显性维度与隐性维度最优参数确定

设定式(4)参数α由0.0变化到1.0,每次递增0.1。16位志愿者参与实验,以“汽车”为检索词,依各自任务及检索目标对每次参数改变后Top-10结果打分,如图4所示。

图中X轴显示α变化,Y轴显示相应nDCG值。结果表明,当α=0.4,即隐性维度在匹配模型中的贡献度为0.6时,nDCG值达到最大值,即返回结果排序达到最优。

5 结 语

针对目前信息检索系统中一些固有缺陷,本文将用户端和文档段的上下文作为独立维度引入信息检索匹配模型来提高返回结果相关度。但目前文档体裁识别及作者识别需要人工参与,无法进行大规模数据测试。因此,在未来工作中,文档体裁与作者的自动识别将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摘要:为改善信息检索服务效果,提出一种多维匹配模型,在内容维度之外,将信息检索过程中的上下文作为独立维度进行匹配。隐性匹配将各类上下文归为两类:与用户相关的和与文档相关的,两者一一对应。实验表明该模型能大大提高返回结果相关度,亦验证了计算文档相关度时隐性维度有更大权重,即在特定信息需求下,上下文相对于内容具有更大决定性。

关键词:信息检索,多维匹配,上下文,体裁,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Bhogal J,Macfarlane A,Smith P.A review of ontology based query ex-pansion[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7,43(4):866-886.

[2] Ingwersen P.A Context-Drive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IR[J].LIDA Conference,June,2008,126(6):44-50.

[3]Luanne Freund.Exploiting task-document relations in support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 the workplace[D].University of Toronto,2008.

[4] White W,Kelly D.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ersonalization and Task Information on Implicit Feedback Performance[C].CIKM.Arlington,USA.Nov,2006:297-306.

[5] Askehave I,Nielsen A E.Digital genres:a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genre theory[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2005,18(2):120-141.

下文信息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文献资源建设,信息服务模式

进入20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用户成级数比例增长,网上信息越来越丰富,网络成了越来越多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渠道。伴随着各种大型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的诞生,使信息资源的传递和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包括国界和语言的限制。查阅者可不受时间、空间和文献数量的限制,自由索取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源,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可以是全天候、无缝隙的开放式服务。

1 网络环境条件下的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1.1 情报服务机构现实馆藏严重不足

有限的资料购置经费与众多的学科设置不相匹配,使得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藏书建设工作只能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广大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不再会仅仅依赖馆藏文献资源的服务。

1.2 网络信息逐步成为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情报信息服务机构主要收藏对象———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越来越多地被搬上互联网,数字图书馆使信息的传递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包括国界和语言的限制。目前,国内已建起了200多家不同规模的数字化图书馆。我国电子期刊的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今天,已建立起了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等大型的网络电子期刊库。

1.3 互联网上“灰色”文献资源占据半壁河山

互联网还蕴含着丰富的、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参阅价值的“灰色”文献。在互联网上,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非正式信息资源,互联网上的“灰色”文献资源随之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一些大型的学科综合网站,如中国经济信息网、北大法律信息网、国学网之外,还有一些专业性学术网站,集中了很多学术性信息资源,如研究动态、专家学者、专业论坛、重要文献、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统计数据、法律法规、学术会议等专业信息。

2 新时期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转变

2.1 网络信息是资源建设的一种重要补充

在网络环境下,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任何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离开网络资源而幻想靠自己有限的馆藏文献资源来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除了选择入藏有明显载体形式的文献,努力获取重要的联机信息资源的使用权也应成为藏书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信息机构资源的评价方面,不应局限于考察馆藏文献的数量、质量,还要看其能从互联网上获取多少资源,以及如何把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化为馆藏资源的一部分提供给广大用户。

2.2 图书期刊是文献资源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现实馆藏是不可取代的,虽然网络信息资源大大丰富了情报机构信息资源基础,但并不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取代馆藏文献资源。这是因为:(1)网络中以全文存取的信息资源数量有限,学术信息资源的全文文献源更是少之又少;(2)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缺陷以及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决定了印刷型书刊仍是人们阅读的主要对象;(3)与自然科学研究使用化学试剂、显微镜、手术刀等试验研究方法不同,社会学家则更多地需要通过阅读、浏览大量的文献资料(或史料)来获取和积累知识。

2.3 注重加强科技档案的管理与文献资源建设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借助互联网能积极有效的开展科技档案在线服务,可以跨越时空,突破地域限制,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充分保证科技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效预防科技成果的泄密、侵权或违法行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科技档案,促进沟通交流,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人在重复做别人做过的工作,或是重复着别人已有的发明和研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科技信息交流。为不使科研人员再做重复研究,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档案的文献资源建设,加强对科技档案资料的整理、加工和传播,使其成为一种便于科研人员迅速获取、并方便使用的网络化信息资源,这也是新时期从事情报档案工作者的新课题,也是情报档案部门转变服务模式的当务之急。

2.4 开发网络免费资源,建设虚拟电子图书馆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虽然丰富,但却地址分散,组织松散,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给查找和利用带来了困难,虽然google、yahoo、sohu、baidu等搜索引擎为信息检索提供了方便,但这些网络检索工具并不适合于检索学术性信息。因此,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应该发挥自己熟悉信息检索技术的优势,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方便研究人员使用的馆藏资源。一般来说,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链接优秀学术网站。对网站进行分析研究,将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有利用价值的网站汇集到一起进行科学的分类与链接,并对网站的主要内容做些简单介绍,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广的空间获得更多的有价值信息。

(2)建设学科导航库。通过多种搜索引擎对某些主题信息上网查询、浏览,并参考有关文献,选择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总结、组织、归类、设置类目,使某些专题信息更加集中和完备。导航库建设主要包括链接与重点学科直接相关的国内外主要网站,并且要达到一定的数量。

(3)建设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所谓指引库从物理上讲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但从中却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库的实际资源,即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类似于网上专业搜索引擎。

3 我国重要文献资源数据库简介

(1)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1994年以来国内公开出版的6000余种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的全文。

(2)《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收录2000年6月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400余种重要报纸,分6大专辑,36个专题数据库。

(3)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1989年以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学科12000余种期刊刊载的600余万篇文献。

(4)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数字化期刊群》收录1998年以来的理、工、农、医、人文5大类3000余种期刊,大部分为科技期刊。

(5)《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收录全国300多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

(6)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CDDB)》收录自1980年以来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博士后及硕士研究生论文。

(7)会议文献也逐渐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为开发利用学术会议文献,有关单位建立了会议文献数据库,并在网上发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库中心研制的《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ACP)》、《中国学术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PACC)》、中国期刊网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CPCD)》即属此类。

4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探讨

4.1 建立新形势下的科技信息服务理念

(1)要在提供知识服务能力方面要狠下功夫,不断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知识服务应以资源建设为基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不但要注重有形资源的建设,而且还要注重虚拟资源和特色资源的建设,建立全程、全方位的知识信息保障体系,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调整服务方式,要为企业的发展开发一些基于特定内容的数据检索、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分析技术,通过专业工具(如智能检索、语义检索、知识自动聚集组合、导航库技术、智能代理等)充分支持个性化、专题化和智能化的知识服务。

(4)加强信息弱势区域基础条件建设,逐步消除数字鸿沟现象。

(5)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努力壮大自身实力,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6)发挥区域优势、特色优势,走联合发展之路,不断提高科技信息资源配置和共享能力,使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国家信息服务业的主力军。

4.2 建立分层次的科技信息资源专有服务模式

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不等同于完全意义上的无条件、无偿使用,而是根据使用对象不同,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内容。政府部门可以无限制、无偿使用科技信息原始资源;公益性事业可以无偿或以成本价使用;以经营为目的的企业则以市场化方式享受科技信息资源的有偿服务。对于经过加工、实现增值的科技信息资源,采用回收成本方式提供服务;对于精细加工产品一律采用市场化的有偿服务方式。企业无疑是最具有商业运作经验和优势,可以为科技信息资源的有偿共享提供可操作的商业化服务模式。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运营机制可以为传统的图书信息服务领域注入新鲜的血液。

4.3 提升科技资源数据库的服务功能

(1)文献资源Web化。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各文献机构将可利用的文献资源和自建数据库资源加工上网并提供Web化服务。

(2)文献检索。满足一般检索需求;开发或引进跨库检索系统,实现所有网络化异构数据库的跨库检索;条件成熟时,用全文数据库软件对文献资源进行数据转换,实现全文检索,提高查全率。

(3)文献资源导航。建设联合文献馆藏目录,指示各成员单位文献资源数据库,帮助用户查找文献收藏单位。

(4)原文传递。针对用户请求,成员单位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内专门系统将各种类型、格式的原文传递给用户,保证原文传递的时效、快捷和准确。

(5)个性化文献服务。各成员单位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开展委托检索、综合情报定题服务,咨询等个性化文献信息服务。

(6)信息录入和数据转换。各成员单位利用门户网站实现本单位的在线信息发布、数据库信息在线批量导入,提高数据加工、处理效率。

4.4 正确对待保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扩大科技档案的应用范围

一般地讲,科技档案多数具有内部性或保密要求。情报档案管理部门一方面应采取内外有别,积极、主动开发科技成果信息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及时按上级有关规定做好科技档案的降密、解密工作。科技档案除了有保密性的一面处,尚有时效性的一面。时效性是指一项科技成果,在一段时间和一定范围内是需要保密的,但一旦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就应考虑其档案解密。

档案文献信息有别于一般的图书和资料,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加以利用,在进行信息网络化建设时,必须注意档案保密和控制利用问题。凡是上网供自由查阅的,必须是已经公开的档案资料,对那些涉及国家机密、专利权、著作权、公民隐私权及商业秘密而不能公开的,不宜上网。工程设计图纸、产品制造图等涉及企业机密、容易被套用的档案,为方便单位内部职工利用,在确定人员权限或者确定档案浏览、下载权限的前提下可仅限于单位的局域网中使用。

4.5 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服务的归宿。共享的前提是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标准的产生需要在实践中考验、市场中认可。因此,它的出现需要某种平衡“供求关系”和“供供关系”的市场机制。体现这个机制的最佳方式就是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个好的数据库从一开始就可以纳入全国性、全球性的信息服务之中,达到最佳市场效果。这样,资源开发才可以避免单打独斗的风险,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将可大大加快。

4.6 以B→B→C模式为主,优先发展机构信息库,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

在市场环境意义上,直接面向个人的信息服务仍存在许多困难,近几年内B→B→C模式仍将是服务的主要市场模式。B→B→C的个性化服务具有双重性。一是面向机构用户(B)的个性化服务,称为B→B个性化;二是面向机构内部个人用户的个性化服务,称为B→C个性化。B→B个性化强调的是信息的采集,服务的功能要满足机构内部整体的信息需求,它可以通过一类机构用户需求结构的标准化,形成信息库的产品标准。B→C的个性化服务则要求提供真正面向个人的解决方案。

4.7 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产业化的信息服务组团模式

情报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改变历史上形成的单位资料管理型人员过多、人员结构单一的现状,适时引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档案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有扎实的档案专业知识、较深外语功底,熟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档案信息检索,一专多能、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能适应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信息服务组团模式由“服务平台”+“信息库”构成。服务平台的作用可比作“信息的网络操作系统”,自身具有服务功能,同时可对信息库的运行进行管理与服务;信息库可以是分布异构的多媒体专业的数据库。

5 结束语

新形势下,情报信息服务机构要充分认识网络环境带给自己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影响,及时转变观念并采取积极措施调整文献资源建设策略,就一定能够摆脱困境,成为政府管理层和科学研究机构不可或缺并积极依托的部门。同时,由于知识服务的价值大大超过信息服务的价值,并且大幅度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今后信息服务的工作重点也应放在围绕知识服务上,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应考虑与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同步开展对现有信息资源和技术服务手段加以提升、改造,建立起产业化知识服务模式,尽快实现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亚男.地方社科院信息机构的发展取向[J].情报资料工作, 1998.3.

[2]刘磊.等.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国家社科信息系统设计与网络规划[J].图书馆, 2002.1.

[3]索传军, 张怀涛.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的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1.

[4]吴奕宽.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传播职能探析[J].图书馆杂志, 2001.2.

[5]严伟.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3.6.

体验看病不能没有下文 篇9

点评:病人挂号、候诊、缴费“漫漫无期”, 医生看病“闪进闪退”, 这样的看病经历想必绝大多数民众都曾有过。现在, 让那些看病免费、不用排队、成天坐在办公室里的官员也亲身体验一下“看病难”的滋味, 无疑是有好处的。但是作为普通民众, 我们关心的不是这一体验活动会否机制化的坚持下去, 而是此番不愉快的经历能否转化成改革的动力, 进而在实质上破解“看病难”问题。

从参与“体验”干部的感受不难看出, 大都集中在看病难、排队时间长、三甲医院门诊量大, 社区医院却出现门庭冷落的现象等, 这些普通百姓都知道的问题, 官员们却要靠“体验”去验证, 而一些新问题的出现或许将被这些老问题的长期积压而忽视, 甚至是难以发现。如此, 体验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如何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不少措施, 但要检验其效果如何, 去医院看看就能知道。这些老问题的短板大都集中在行政禁令的单纯性和短期性, 而长期的效果要看医改的重点难点突破, 以及从制度上和法律法规上的健全和完善。行政禁令的指导性和建议性难以弥补监管的缺失, 只有长期的制度稳定和完善, 加上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才能减少矛盾的存在。

中西文化差异下文学翻译策略 篇10

1 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定义

有关文化(Culture)这一概念的定义分歧与争端早已结束,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信仰与规范集合(the totality of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1]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文化差异(Culture Difference)则是跨社会形态、模式的信仰与规范集合的不同。文学创作作为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文化活动势必背负其烙印,反映其特定信仰与规范集合;因而导致文化差异,这一相对异质文化形态接受者形成的解读障碍。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则是跨语言体系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往往是语际(interlingual),而非语内(intralingual)概念。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是不同文化的镜像;语际翻译是不同语言体系间的交流与合作,势必面临文化差异的处理。

2 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的关联

文化差异不以政治意义国家疆域为划分标准与界限。虽然政治这一往往涉及其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对文化活动有不容忽视的操控能量,其影响时常见诸翻译活动;文学创作,这一社会图景的写实手段,更难离政治。但政治意义的国家疆域却并不形成文化差异划分的唯一量度与界限。因为从文化角度出发所探讨共享一套信仰与规范的社会,是不以国家疆域界限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概念。因而文化概念的不同社会是与不同国家既相交又分离的共核概念(Common Core)组合。即,一个文化概念的社会形态可以跨越国界,一个政治意义上独立的国家也可涵盖多个不同文化社会形态。是以文化差异不一定平行于国家疆域的变化而变化。正如霍奇森所指出的那样:“将文明视为一个不连续的区域性存在的思想是毫无疑义的。”[3]文化与文明的不可分割性,使其也体现同样特性:跨地域连续性。但尽管在保持其连续性同时,文化也呈现地域差异。在同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如此,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亦复如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例,在宗教源起之初,基督教是以犹太教为蓝本的。因而其教义与犹太教颇有渊源。独立之后,其信众的单一性也使宗教文化折射出单一性。但随着基督教在世界的广为流布与接受,其宗教文化也日渐丰足与多元起来。迄今为止,基督教已分化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主要分支、105余派”。[4]此时,人们已经完全遗忘了犹太教对基督教文化的肇始作用。而基督教本身的发展,在拜犹太教所赐同时,这种多元与其流布接受过程中的地域人文情态的变迁不可分割。是以形成基督教遍布世界的众多流派与相应文化活动。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以不同文化为背景的作家自然会流露出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差异。如霍桑的《红字》,作品通篇贯穿基督教赎罪意识;而萨尔曼·拉什迪的《撒旦诗篇》则试图抹杀对穆斯林及其文化与宗教的认同;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被宗教界人士斥为歪曲宗教信仰,但文学作品及改编电影备受非教派人士追捧。这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对跨文化背景文本的接受差异不失有趣的文化现象。同一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核对不同受众引发的接受反映可能截然不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译本成功与失败。所以文化差异意识对透彻理解文学作品不可或缺,而后者正是上乘文学翻译的前提。因而文学翻译中应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译者应考虑接受读者的文化语境,意识到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意味着在译介新文化,同时在接受文化中重构包括社会、经济及语言等层面的源文化。文化差异作为文学翻译,这一时常跨越文化背景进行译介活动的重要又不可回避的层面,本身也是文化现象之一;而对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也同属文化活动领域,二者均被文化研究所囊括。所以文学翻译与文化差异是呈双向、同质交织运动状态的手段与目的、客体与本体关系。

3 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文学作品在翻译学中被定义为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处理涉及地道或习惯表达,如俚语、歇后语、问候语等;习俗或常规如节日、婚丧嫁娶、礼仪等;历史渊源如朝代更替、政纲演进、人物交迭等;上述仅为文化差异在文学文本中体现之万一,但不论它的体现形式怎样,译者译介行为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将以不同程度改写源文本(因而有了译本比较研究这一翻译实践研究模式),因为接受文本(Receptor/Receiving Texts)中无可避免会出现以忠实(Fidelity)为前提对源文本的增删。而改写程度大小则视译者手段运用而定,或译者译介意图而定。接受文本或意在引介异域文化或实现重构后在目标文化中对源文本的接受。前者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异域情态(Exoticism)及独有特征(Realia),通常会采纳音译、异化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引致阻抗(Resistancy/Resistance)现象,异域文化负荷有可能会丰富或动摇目标文化系统。后者着眼于在目标文化系统中重构源文本,词汇替换、归化等手段会是选择的对象,从而产生冗余(Redundancy)现象;使目标文化多样化,巩固其系统。此外,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策略还常涉及建构性翻译常规(Constitutive Translation Conventions)、折射(Refraction)、预先规范(Preliminary)等。译者对源文本的处理策略将不仅使接受文化读者能接触源文本,左右其对源文本的接受;也能对源文本所根植的接受文化(Receptor/Receiving Culture)多元系统(Polysystem)构成操控作用,从而对目标文化体系构成影响。以中国传统文化书信表达为例:信末文言体“顺祝/颂教/商祺!”现代汉语体“祝安!”“安好!”等在很多情况下无差别地被译为“Best wishes to you.”反映出东西文化尚礼与尚简生活态度的文化差异。又如《前赤壁赋》开篇中最后一行后半阕“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富含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底蕴。A.C.Graham在译文中处理为“hovering above eas though we had left the world of men behind us and risen as immortals on newly sprouted wings.”其中“world of men”、“immortals”是典型基督教文化符标。两个截然不同体系中的文化概念在此交会,这恐怕是苏轼始料未及的。再有译界佳话:张谷若先生对“David Copperfield”中顺口溜的翻译。“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

“我爱我的所爱,因为她长得实在招人爱。我恨我的所爱,因为她不回报我的爱。我带她到挂着浮荡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我请她看一出潜逃私奔,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你亲我爱。她的名儿叫爱弥丽,她的家住在爱仁里。”翻译实践中此类神来之笔不胜枚举,策略多样,无一例外体现译者意识形态对文学文本中文化差异的作用与体会。进而展现译者意识形态与作者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冲突。

文学翻译对接受文化而言是一个改写源文本但在相当程度上保留其异质文化特征的过程,而这一异质文化特征与接受文化背景有着天壤之别,尽管它可能与接受文化背景有同源关系。通过这种译介手段从异域文化汲取养分,可视为接受文化充实自身的途径之一。通过文学翻译中对文化差异的客观建构,也可驳斥如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中国威胁论等这类对异质文化的曲解与误读,从而从根本上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建立更畅通的文化间理解与交流。

摘要:文化交流活动在如今日益频密,使得文化差异这一往往会对交流活动构成障碍的概念凸显出来。文学创作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借助文学翻译构建了跨文化交际桥梁。文学翻译自然难以避免以各种翻译途径克服文化差异这一重任。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文学翻译,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英]齐亚乌丁·萨达尔.东方主义[M].马雪峰,苏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基于上下文的中文分词方法 篇11

关键词:中文分词;基于上下文;信息检索

中图分类号:TP31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Context-based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Method

Shi Feng1,Chen Shan2

(1.Linyi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Registration Center,Linyi276000,China;2.School of Media,Linyi University,Linyi276005,China)

Abstract:Chinese automatic word segmentation is a basic task in the area of Chinese Information Search Engine.After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techniques used in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 for word segmentation,this arithmetic which is based on finding the longest repeated string in text can cutting words accuractely.

Keywords: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Context-based;Information retrieval

一、分词方法概述

目前比较通用的分词办法是基于词典和语法规则的分词方法和基于统计的方法。第一类方法应用词典匹配、汉语词法或其它汉语语言知识进行分词,其原理是将文档中的字符串与词典中的词条进行逐一匹配,如果词典中找到某个字符串,则匹配成功,可以切分,否则不予切分。如:逐词遍历法、最大匹配法、最小分词方法等。这类方法简单、分词效率较高,但汉语语言现象复杂丰富,语法规则十分笼统复杂,新的词语和技术用语不断出现,以及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处理的复杂性,使的这种分词方法受到很大的挑战。词典的完备性、规则的一致性等问题使其难以适应开放的大规模文本的分词处理。下面介绍一种基于上下文的分词方法,它采用词频统计的方法,完全不需要词典和语法句法规则和语义信息。其原理是根据字符在文档中出現的统计频率决定其是否构成词。它不仅适用于中文文本的索引项提取,还可以应用到日文韩文等亚洲文字的处理,以及英文短语的“绑定”。

二、基于上下文的分词方法

对一个具体的文档而言,用词相对封闭,能表征文本主题的往往是一些高频词条。基于上下文词频统计的分词就是使用统计的方法直接从文档中抽取高频词条,然后过滤掉一些无意义的词条,从而得到索引项。

(一)抽取最长重复字串

每一个句子与本文档中其它所有句子做比较,抽取最长重复字串。如:假定一个文档由下面四个句子组成:(1)在搜索引擎中;(2)中文搜索引擎的开发和应用;(3)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元搜索引擎;(4)在元搜索引擎中搜索信息。

首先,用句子(1)分别和其他3个句子比较,抽取出“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中”,然后用句子(2)和剩余2个自己比较,抽取出“搜索引擎”“开发”,最后用句子(3)和最后一个句子比较,抽取出“元搜索引擎”。

最后我们得到的最长重复字串为“搜索引擎(TF=4)”“搜索引擎中(TF=2)”“开发(TF=2)”“元搜索引擎(TF=2)”。这种方法得到的候选主题词个数远远小于用2元语法切分得到的词的个数(本例为27个)。这主要是它应用了文档的上下文信息,把很多没有意义的字串过滤掉,从而大大减小了提取主题词的难度,增加了分词的准确度。

这种方法虽然存在把一些合法的主题词漏掉的机会,比如“中文搜索引擎”,但是主题词往往在很多句子中出现,因此通过文档中所有句子的互相比较,这些主题词是可以被抽取的。

这种最长重复字串抽取方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K*K),这里N是文档中的句子个数,K是最长句子中的字数。

(二)初始词表的过滤

通过上面的过程获得的初始词表中,有很多字串并不是有意义的词语,可以通过下面的规则进行过滤:(1)去掉那些表示日期或者数字的字段,比如“九八年五月”“一千二百”。(2)过滤掉那些以“是”、“在”、“的”等开头的词条,和以“的”等结尾的词条。(3)检测这些词,如果A为B的字串,并且A和B的词频相差较大,去掉词频较小的那些字串。这里为字串词频的比率设定一个阈值,假设为10,如果文档中“元搜索引擎”词频为32,“搜索引擎”词频为3,“搜索引擎中”词频为2,则去掉“搜索引擎”和“搜索引擎中”。

(三)提取索引项

我们把经过过滤后的所有字串都作为索引项。根据TF*IDF计算词汇在文本中的权重,以确定词汇在文本中的重要程度。

三、与其他分词方法的比较

(一)与基于词典和语法规则分词方法的比较

这种自动分词方法实现简单,不需要使用词典和语法规则;查全率最高,对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专用名词能够有效地提取;同时,它的适应性强,能够用这种方法实现对日文韩文等亚洲文字和英文短语的处理。

它的缺点在于索引冗余大。

(二)与单汉字标引方法比较

单汉字标引的效率低,子表索引库所占空间很大,由于标引单位是没有意义的汉字,所以会造成查准率不高。

这种分词方法和单汉字标引方法相比,降低了查全率,但是由于满足查询条件的文档很多,所以用户更加关心查准率。

(三)与2元切分方法的比较

这种分词方法提高了查准率,使用2元切分方法可能会检索到一些并不相关的文档,这种分词方法大大提高了查准率。

浅谈上下文感知技术及其应用 篇12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人们之间互相作用的时

候,他们之间隐含的使用上下文信息来推断和解释他们的实际情形。本文主要就上下文感知技术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例如:当老师或学生进入教室时,可以将资源有限且处理能力低下的移动设备(如手机)的应用程序动态迁移到附近的资源丰富且处理能力强大的静态计算机上。然而,这种信息的迁移既费时又费力。因为没有为这些设备提供全局性的控制和协调机制。上下文是能够用来描述一个实体环境的任何信息,这些信息能够用来描述一个实体确定的一方面。实体可以是一个人、地点和被认为在用户和应用程序之间交互作用的对象,还包括用户和应用程序本身。如果一个系统能够使用上下文来适配它的行为到用户的事务,那么这个系统就被认为是上下文感知。上下文感知系统的一个关键要点就是上下文信息的处理和提供。

2、上下文信息提供技术

随着计算机、移动计算以及传感器网络的发展,计算变得无处不在。1991年美国的马克维瑟2博士于提出了普适计算,这种计算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将由通信和计算机构成的信息空间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物理空间融为一体,支持用户“随时随地”并“透明”地获得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普适计算模式要求计算设备能够感知用户所处的上下文及其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动作。研究人员把这种能感知用户上下文信息进而调整系统行为的技术称为上下文感知技术。

大家比较公认的第一个上下文感知应用项目是1992年Schilit.B和上下文感知系统的一个关键要点就是上下文信息的处理和提供。当今有许多的研究项目已经处理了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仅仅是关于像蓝牙或单独设备等局部环境。然而,在一个广阔范围的环境中采用上下文感知系统,像GSM和UM TS等移动网络,提出一个全新的系统适配和上下文提供和管理的要求。此外,移动网络是由如用户,网络运营商,增值系统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等独立角色相互作用为特征的。因此,上下文感知系统要在一个交互作用的方式下实现。这篇论文主要讨论移动网络中上下文感知系统的一些挑战并通过上下文感知消息系统示例了它的实现。

当一个系统使用上下文信息提供相关的信息或者系统给用户的时候,就叫这个系统是上下文感知系统,上下文信息主要由上下文信息系统来提供,CIS可以发现、测量、解释和结合实体信息和各实体间的特征关系的系统,是上下文感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AS采取了可用的上下文信息。用户想要提供上下文感知系统不但要关心系统的实现,还必须要关心怎样创建或怎样获取相关的上下文信息。为了创建或获取上下文信息,在上下文信息提供中的所有步骤都要能够完成。上下文信息提供是一个复杂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上下文感知,上下文提炼和上下文分发。把从这些上下文资源捕获数据的过程称为感知。感知通常可以分为感知上下文和感知上下文的改变。然而,感知仅仅提供的是上下文的原始素材,这些原始素材是被认为是低级的上下文信息,并且经常不能够被CAS请求所理解。通常,要执行一次或几次精炼过程来获得各个CAS所要求的高级上下文信息;在精炼过程之后,上下文信息必须传送到各个需要这个信息的CAS上,这个过程称为分发。

3、上下文感知的应用

随着移动网络系统的不断发展,它使得移动用户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使用多媒体系统进行通信。移动即时消息来自于最近通信业界最成功的两个应用的结合点:固定网络中的桌面即时消息和移动网络中的短消息系统,它使得移动用户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使用多媒体系统进行通信。如果能够在即时消息系统中使用上下文信息,那么这样即时消息系统就可以根据上下文信息的改变自动适配用户的需要,这就是上下文感知消息系统。CAMS主要在移动用户间进行提供用户到用户或用户到一组用户间的通信,它根据所感知的上下文信息和上下文信息的改变适配用户的需要。用户通过CAMS服务器定制CAMS以获得对系统的使用权力。CAMS中所使用的上下文信息由上下文信息系统C IS来感知并传送给CAMS。C IS从上下文信息所有者获得原始的上下文信息并进行处理。

上下文感知系统中的核心过程就是上下文信息的提供。在移动通信系统里,上下文信息的提取时一件很难的事情。各种各样的上下文感知系统提供者,上下文信息提供者,上下文信息所有者,上下文感知系统使用者等等,这些要参与到上下文信息的提供和上下文感知系统中去,并且这些参与者之间也要相互协作。上下文信息提供要能够适合大范围覆盖的移动网络。

4、结论

智能交互是计算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之一,而上下文感知是提高计算智能性的核心技术,笔者就上下文感知技术及其在现在信息时代中的重要地位列举其应用。在包括多种运营商和多种参与者的移动网络中的上下文信息提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上下文感知系统的使用也是很复杂的。为了便于在这样的环境下上下文感知系统和上下文信息的提供,笔者提出了一个适当的平面框架来描述了上下文感知系统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并通过使用上下文感知消息系统来具体描述和说明了上下文感知系统在移动网络中和移动协同标绘模型的应用。在将来的信息更加丰富的时代,上下文感知技术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研究上下文感知技术,对于未来智能信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艳萍等.4 G核心技术原理及其与3 G系统的对比分析[J].移动通信,2004年10月

[2]孙克勇等.上下文感知业务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9月

[3]安华萍等.3 G移动网络的安全问题[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年5月.

[4]Dave W.,Transparent IP Radio Access For Next-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August 2003:26-35.

[5]Jin Young Kim,Eun Cheol Kim.Smart Terminal Technology for t he 4 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51 -54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体会下一篇:辐射改性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