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信息

2024-10-01

主流信息(精选12篇)

主流信息 篇1

如果说10年前我们来谈零部件企业信息化的问题, 难免有生搬硬造之嫌。如今, 在信息化已成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主流趋势时, 来谈这方面的问题, 正当其时。

什么是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信息化呢?目前还没有一种统一说法, 业界有经验的人士认为, 从我国零部件产业特色出发, 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相关数据库管理技术, 在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商务服务等领域中, 围绕着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将各项业务有机联接和融合起来, 从而将信息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信息化, 总体上看仍处于初级阶段。笔者认为, 我国零部件企业的信息化采用一种“雁行模式”比较合适, 只有一个“领飞者”, 而大多数企业是“跟随者”。依我国大多零部件企业的实力和水平, 很难成为“领飞者”。要当“跟随者”, 要充分学习国际、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 按照有先有后、有重有轻、有急有缓、由浅到深的思路, 尽一切努力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和不必要付出, 提高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

这样,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信息化的道路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数字化、企业资源整合与集成、企业信息系统化集成。各个阶段可以实行不同程度的并行作业, 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 进行符合实际的信息化安排, 并不强调一致化。虽然各家企业信息化的道路不尽一致, 但信息化的目标应是坚定不变的。

具体来说, 信息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数字化。现代汽车零部件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已广泛采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的实质就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而建立起来的逻辑化、程式化和描述化的数字化平台, 实现从产品设计到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运行模型。那些以直觉经验、物理模型、人工画图为特征的传统方法, 正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应用数字化的设计和制造模型, 不是为先进而先进, 而是为了适应今后市场多变的情况, 争夺市场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风险, 体现数字化运行的高度化功能和价值。目前我国大部分零部件企业的数字化产品研发和制造水平还比较低下, 特别是对工程软件的运用和开发能力普遍不高。不少企业尽管有了硬件, 但由于软件开发水平跟不上, 产品创新、研发和制造设备普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无法实现质的提升。因此, 当前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应把产品研发和制造的数字化作为第一要务, 把数字化研发和制造水平切实提高上去。

信息化的第二阶段应以企业资源整合集成为主。提到企业信息化, 目前我国不少汽车企业都将其等同于企业资源计划 (E R P) , 以为上马了E R P系统, 企业就信息化了。如果我们对信息化不够了解,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这种误区。

企业的资源整合和集成是产品研发和制造数字化之后的锦上添花, 如果企业没有把数字化的研发和制造工程搞好, 而先热衷于搞企业的资源整合和集成, 则是本末倒置, 无法形成很好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资源整合和集成是以ERP为中心, 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企业办公的自动化, 以及企业商务领域的信息化 (如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等) , 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效应, 实现企业流程的再造和重组。实现了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集成, 就有可能以信息化方式获得传统工业时代无法获取的高效益, 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低成本扩张。可以说, 企业产品研发和制造的数字化和企业的资源整合和集成, 是企业信息化的“两条腿”, 缺一不可。

信息化的第三阶段主要是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它是应用系统集成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把企业所有的信息模块融合到一个体系中, 突出表现为企业信息化的地位由辅助性提高到战略性, 这种重大变化能促使企业的信息化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明显的特色是通过网络化, 把信息化由企业内部组织的应用推向到企业外部, 推到客户乃至全球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上;将企业的产品研发与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网络实现无缝对接;促使企业各环节的信息化工作实现广度、深度、流程、关联度上的综合性集成;使企业的一切成就都建立在信息技术进步上, 信息流支配物质流, 把企业逐步推向虚拟化。

电子商务是汽车零部件企业信息化经营的重要方向, 今后将逐步在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推行。可以肯定的是, 汽车零部件企业搞好信息化就有了兴旺的基础。湖南江滨机器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江滨集团) 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直属的大型企业, 是主要生产、经营各种高性能发动机活塞、机油泵、齿轮的专业化厂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江滨集团感受到, 原有的技术平台、工作方式与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 迫切需要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此, 开辟了传统机械加工企业实行信息化升级改造的新领域。一是加大硬件投入, 为实现企业信息化搭建平台。江滨集团技术中心是公司活塞研究与开发的核心机构, 公司投入近百万元, 完善了技术中心网络建设。目前, 该技术中心用于工艺、工装、磨具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二是加大软件开发力度, 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保证。公司充分挖掘高档专业软件在中心设计领域的使用潜力。随着活塞分析类、设计类等专业软件的运用, 使得产品设计与国内外市场需求得以接轨, 提升了公司在同行业中自行设计水平的地位。三是加大信息技术的利用率, 建设内部局域网, 实现了内部资源共享, 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 既节能环保, 又保持了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公司通过上述举措, 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 新产品开发周期也由原来2~3个月缩短到了一个月。还自行研制了近100台活塞生产加工设备, 其中部分设备可替代高价的进口设备。几年来, 通过信息化建设的提高和技改力度的加大, 公司由原来三条活塞生产线扩大的现在13条生产线, 活塞年产量由原来30万只提高到400万只。

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创新型企业

信息化一定要搞, 但它不是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目标, 而是一种实现发展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代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目标应是向创新型企业方向发展。

创新型企业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知识型企业, 要以知识为基础、信息为依托、网络为途径、创新为灵魂, 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组合体。具体来说, 汽车零部件的创新型企业就是要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众多高科技融合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 使一些高科技的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实现产业化,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总之, 搞好零部件产业的信息化工作,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分大小, 都要认真推进信息化;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实力, 制定信息化的规划;信息化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 也是企业的全员工程, 既要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 也要扎实地贯彻执行;当前急需建立和扩充企业技术中心, 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 但要注意维护企业的自主性;信息化要注意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搞好信息“防火墙”;企业的现代化水平要以信息化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志;信息化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关键词:信息,网络,汽车零部件

主流信息 篇2

还有一种练习方式是精听练习,其步骤如下:一边听一边看听力材料原文,划出自己不认识或似曾相识但反应不过来的词;录音结束,开始查生词,写在原文的旁边,只要写出这个单词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即可;然后将这篇材料当阅读文章快速精读一遍,彻底看懂;再一边看原文,一边放录音,嘴上要跟读,反复几遍,一直听到可以不看原文彻底听懂为止。如大家比较常用的SSS(Scientific American’s Sixty-second Science),非常短,但信息量很大,是很好的练习材料。

主流信息 篇3

【关键词】广西媒体;中国—东盟信息;微博研究;广西日报

【作者单位】周燕琳,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蒋立宏,广西财经学院。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新媒体背景下广西—东盟信息传播机制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立项号:13FXW001)

一、广西主流媒体东盟信息传播的价值与意义

1.广西主流媒体成为东盟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持续开展,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立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继续良性发展。国家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定在南宁,对广西有着特殊意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主流媒体在东盟信息传播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广西主流媒体在主流意识的传播中,体现政治觉悟、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等媒体优秀品质。新媒体平台的开发与运用目前成为传统主流媒体“转战”的主要平台。

2.《广西日报》拥抱大数据后改变了信息传播生态环境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在改善媒介的传播生态环境过程中做了较大努力,构建了“多媒体传播格局”[1],覆盖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除了数字报刊,微博、微信平台与APP新闻客户端的技术平台都在延续报纸作为平面媒体的生命。在网络媒体与移动媒体上,我们看到传统媒体“以内容为王” “引导主流价值观”等优良传统的保留及媒体新品牌的塑造。

二、广西日报微博平台的内容分析

1.样本选取

我们主要选取广西日报新浪官方微博2015年8月16日至8月31日的传播情况作为样本开展考察。(见表1)

2.样本分析

(1)发博量大,呈现规律性;传播内容丰富,信息传送量大,活跃度高

从表1可以看出,半个月内,广西日报微博每日发博条数有定量,总数为923条,平均条数为57.7条;“原创微博”数量明显高于“转发微博”,原创微博占75.2%,转发微博占24.8%,二者比例约为3∶1。转发微博主要是针对大家关注的突发性事件转发权威主流媒体信息。从“转发数”与“评论数”来看,广西日报微博每天的转发数最高为537条,最低为124条,平均转发数是3.8条;评论数最高为311条,最低为73条,平均评论数为2.4条。由此看出广西日报微博具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2)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更加人性化,主流媒体的不可替代性

新媒体对话方式发生变化,平台更加人性化,语言叙事方式符合受众接受程度。广西日报在微博平台上自称“日报哥”,每天给受众传送有可靠来源的新闻,保持新闻的严谨性与真实性。“日报哥”的思维习惯是“通知有出处,新闻有来源”,每一条微博在“拉家常”的语境中完成有效信息的传输。这进一步看出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传播时代主流强音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东盟信息传播的策略性

广西日报官方微博在传播东盟信息方面,除了常规的传播,值得关注的是几个“专题”设置,如“广西日报东盟部” “2015东博会” “外媒聚焦广西一带一路”等。这些专题穿插在大量的社会经济新闻、民生新闻之间,传播中国—东盟博览会及我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战略合作与社会文化等相关信息。通过设置议题,有效抓住受众眼球,引发关注并引导舆论。从表1的数据统计看,与东盟相关的信息有109条,约占发博总数12%。从每天传播的情况来看,16天之内,仅有两天传播的内容没有涉及东盟信息,其他14天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信息推送,一天推送最多达到14条。

东盟信息传播的情况大致分类如下:

A.专题设置与舆论引导类。这一类信息专注于“专题”下的集中传播。如“广西日报东盟部” “2015东博会”“外媒聚焦广西一带一路”等都是与东盟信息传播相关的专题。其中,“外媒聚焦广西一带一路”专题推送微博10条。这是一次大型海外媒体参访活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广西钦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旨在向海外介绍广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发展战略的新举措、新形势,展示广西改革开放新成就”[2]。二十多个国家的50余家海外媒体新闻工作者开展同步报道工作,声势浩大。

B.平台实时传播与东盟国家相关的信息,注重受众关注点。这一类信息又包含了东盟国家和我国的信息。平台一方面推送东盟国家发生的相关新闻报道。如《泰国爆炸案没有广西组团游客》《一中国游客在菲律宾坐的士遭枪击身亡》等。还设有“专题关注”,在专题关注中,报道最新进展情况。除了原创消息,还转发来源可靠的信息,多角度呈现。另一方面主要传播我国的经济信息。如《富士康将在南宁建设东盟硅谷科技园》《点赞!从南宁到越南、杭州越来越方便了!》等。这类信息,相当一部分出自“广西日报东盟部”。《广西日报》纸媒专门设有“东盟”专版,在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会加页设置专版进行专题报道——图文并茂,整版的策划,形成系列,版面大气而活泼。体现在微博上,《广西日报》纸媒的传统风格在延续,“草根性语言+权威性内容”组合,图与文的加工更加简洁、有趣、直观、生动。

C.传播中国—东盟博览会信息。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信息,除了设置专栏“2015东博会”与“广西日报东盟部信息”,仍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散见于微博平台上。如《逛一趟东博会就犹如游了一趟东南亚》《东博会门票票价出炉》《帅!广西武警历练特战精兵备战“两会一节”》《陈武:增强使命感打造东博会“升级版”》等。

D.与东盟国家交流环境下,广西新的经济项目建设情况。受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大环境影响,广西地方经济建设“新生态”变化呈现交流后的良性变化。例如《玉林申报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看上去很高大上!》《凭祥市边境贸易全国第一》《钦州是如何华丽转身的?》《西南最大现代化电子电器物流港项目启动》等。

从样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日报官方微博的传播无论是“信息量”还是“信息传播准确度”等方面都具备强大的传播力与整合力。广西日报通过微博将纸质媒体的信息进行“网络化”传送,既迅速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增强了影响力,又为纸质媒体增添了生机。它是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基础上,换一种沟通渠道,从“高冷状态”变为“亲民状态”,从对大众“单向传播”的区隔位置转移到与大众“双向对话”的平行位置。

现在,受众对可靠新闻的需求仍然是迫切的。广西日报官方微博区别于个人微博的个性化、随机性、自我性,具备传播信息的精准性与平衡性,将公平、独立和可信度并存,它的稳重和媒介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媒体人特有的情怀,这种情怀不会随着媒体技术层面的更新而消退。它在传统传播方式即将破碎的边缘上找到了新的载体延续生命,给予受众的首先是“服务平台与窗口”,然后才是“大众的意识形态引导者”。它以“平民”的身份和口吻与受众“街谈巷议”,但它的“新闻选择”更符合受众的信息需求心理。在内容设计上,它将排山倒海的传播声势转变为把信息隐藏在民生新闻的队伍中,让受众在关注“身边事”的同时,每天都能看到主流新闻的存在,从而影响受众。

[1] 赵新乐. 广西日报集团新媒体:做新舆论场中的“新党报”[EB/OL]. http://www.chinaxwcb.com/2015-02/10/content_311669.htm, 2015-02-10.

主流信息 篇4

已有一些学者从更多视角进行探寻, 注意到社会环境 (政治、经济、文化等) 、受众、媒介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也会影响主流媒体公信力, 如“中国媒体的公信力与政府的公信力、媒体功能调适、文化多元化等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还与受众的社会生活状态、意见领袖的作用、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与媒介功能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等非媒体因素密切相关”[1]。但问题也由此产生, 所有这些外部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如何?它们如何发力, 客观上形成何种合力效应, 以何种方式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在此, 笔者谨以皮埃尔·布迪厄 (国内也有翻译为皮埃尔·布尔迪尔) (Pierre Bourdieu) 的“场域”理论为分析框架, 深入探寻主流媒体公信力潜在危机所在及其成因。

一、场域理论及其适用性

布迪厄的“场域”是某种类型资本的特定分布结构, 其所谓资本包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其中经济资本是“等级结构占主导地位的原则”, 文化资本是“等级结构的从属原则”。这些资本 (权力) 在其活动所展开的社会空间结构中所占据位置不同, 都为有价值的资源而展开竞争, 因此相互联系在一起, 形成客观关系的网络空间, 这种特定分布结构必然对不同位置的占据者、行动者的生存心态及其行为产生决定性作用。[2]由此可见, “场域”是一种空间隐喻, 它通过关注各种资本 (权力) 的空间分布结构及行动者生存心态共同构筑的“显在”与“潜在”情境来洞悉社会变化。

布迪厄本人也曾运用场域理论这种关系性的思维方式对信息传播领域进行了极富洞见的考察, 如对法国“媒介场”及其子场“电视场”的剖析与批判[3]。其卓有成效的理论建构及实践表明该理论在传播学及信息消费研究具有独特的理论优势, 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研究思路:第一, 将互相关联的各种社会资本 (权力) 所活动的社会空间视为相对独立的场域, 并将之与对其走向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更大的权力场结合起来;第二, 分析这些资本在该场域中的客观关系结构;第三, 分析行动者在该场域中不同位置相应的生存心态, 以及为争夺资源而采取的行动策略和变化的社会轨迹。这种思路可以自如地将宏观层面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观层面某一领域社会组织生产分析与微观层面上的解释社群紧密地关联起来进行动态考察与思考[4]。

对于我国主流媒体而言, 其社会影响力的沉浮与其所处信息传播场域的变化息息相关, 尤其在社会转型更趋复杂的当下, 全球化进程与我国经济改革及发展相互交织、牵连, 各种资本 (权力) 型构及其动态链接更为芜杂, 所有这些资本 (权力) 因其生存竞争本能, 必然通过形形色色的信息传播活动来获取更多社会影响力进而支配更多资源, 众声喧哗, 共同构筑了主流媒体无法逃脱的生存场域。因此, 从这个角度而言, 场域理论及其关系性思维方式, 有助于我们廓清主流媒体与其他信息传播者在多个层面的复杂勾连, 深刻理解主流媒体的真实处境。

二、现代信息消费场域分析

笔者在此将与当下信息消费直接相关的所有参与者及其交往实践活动所构成的“共同体”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 将更大的权力场指向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及全球化场域 (如图1所示) 。

信息消费场域从其产业属性而言, 无疑同时兼具经济、文化属性, 但因我国传媒体制为党管媒体, 所以政治也是其重要属性之一, 是故, 笔者认为此场域处于政治场、经济场、文化场三者融会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之中。其三重属性表现凸显或隐匿程度与辐射其上的这三个场域之张力强弱息息相关。之所以笔者将当下的信息消费场域命名为现代信息消费场域, 是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新媒体作为新进场者强有力地冲刷原有信息消费场域的分布格局, 亦使所有生存者之间的勾连及权力博弈更趋复杂微妙。

在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前, 主流媒体在信息消费场域中享有绝对优势, 占据绝大部分信息资源, 其权威性毋庸置疑, 这根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确立的“党管传媒”体制。尽管改革开放后国家将战略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赋予经济场更多自主权, 并为配合经济体制改革, 相继出台系列传媒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将主流媒体推向市场, 但“党管媒体”的这个根本原则及权力关系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且因对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 党和政府对社会资本进入信息消费市场慎重地设定了较高的政治与经济门槛,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主流媒体的话语优势权, 延缓了其市场竞争危机。所以初期传媒市场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传媒市场主体成分相对单一的状况, 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渠道仍较为集中, 主流媒体版面或时段在改革开放后较长时间段内仍为社会资本获取公众注意的稀缺资源。企业在主流媒体发布广告往往“一呼百应”, 产生市场销量飙升的经济效应。因此, 在这个场域中, 无论是经济资本还是消费者在权力博弈中都处于被动弱势境地。

但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出现并迅速扩张, 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驱使经济场充满张力进而延伸, 为更多社会经济资本乘势进入既往壁垒较高的信息消费领域创造了时机, 信息生产传播者身份更为芜杂, 可以倚重的信息发布平台数量激增, 所有这些量变的累积推动, 最终驱使既往信息消费场域转型为现代信息消费场域。

这种转型, 对主流媒体的生存而言压力重重。因新媒体具有平等、个体主义和商业冲动三大文化基因[5], 这使其以新进者姿态闯入信息消费场域时, 表现出骁勇而高效的竞争力。

新媒体信息资源相比主流媒体更为丰厚, 因为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消费方式与主流媒体相比“更多是一种参与式消费、分享式消费, 而非被动填鸭式消费。参与、分享是新媒体消费者人与人关系的粘合剂, 人与人的关系反过来又成为一种生产力, 推动内容的生产与传播”[6]。与此同时, 与主流媒体信息生产周期较长及侧重信息资源深度挖掘和解读带来的时空传播滞后性相比, 因移动互联普及所产生的终端便捷性、信息消费者主动分享性等多重原因, 新媒体信息资源的发现及传播速度优势更为突显。此外, 新媒体所具技术优势使其信息发布定制化成为可能, 信息发布更具精准性, 更易招徕广告主。显然上述三点足以对主流媒体的信息影响力产生冲击, 渐渐消蚀主流媒体因政治场和文化场交叠所具有的先天基因优势。

与主流媒体相比, 新媒体更易获得经济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的热捧和追逐。由于主流媒体一元体制二元运作 (即事业属性, 企业化运作) 的结构性矛盾, 使主流媒体始终挣扎在政治文化传播目标和盈利目标如何协调平衡的两难选择中。主流媒体面对资本市场, 揣测迟疑:“资本伸来的究竟是雪中送炭、爱意浓浓的‘援手’还是乘人之危、图谋不轨的‘黑手’?”[7]主流媒体期望能洁身自好, 用资本而不为资本所用, 即所谓“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但这种并非基于“共赢”的博弈心态, 及一系列复杂的政策和管理问题, 驱使主流媒体和资本“联姻”困境重重、前途莫测。即使两者有所牵手, 资本也只能进入主流媒体娱乐类信息的制作推广及广告经营等环节, 合作范围与亲密度有限。新媒体没有主流媒体的结构性矛盾, 而且其商业冲动基因显然与资本逐利的先天属性一拍即合, 两者合作更为主动也更为开放, 资本可以对新媒体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切实的控制。

此外, 以技术为导向的新媒体兼具渠道、内容、平台、终端为一体的系统营运方式, 使其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和包容性, 使现代信息消费场域中所有位置存在者或多或少感知到新媒体能量与应用价值, 或主动或消极运用新媒体来争取更多资源, 也就是说新媒体帮助每个在场者强化了延伸能力, 即使是主流媒体也不例外。这种变化实际上导致现代信息消费场域中曾存在的一些壁垒逐渐瓦解, 跨界、融合、协同成为场域常态, 毫无疑问, 在这种变化中, 新媒体抢占先机, 成为整个场域的主导性力量。而始终以“内容为王”为导向但渠道、平台及终端等营销构成元素乏弱的主流媒体在较量中已处弱势。

三、现代信息消费场域中消费者思维与行为惯习养成分析

对于主流媒体而言, 现代信息消费场域的成型, 不仅意味着面对新媒体蚕食信息消费市场的威胁, 还意味着要面对消费者主动流失所带来的致命危机。危机产生原因在于信息消费者从传统意义上的单向的被动的“受众”质变为积极主动的“媒介使用者”。笔者所谓“媒介使用者”包括两个内涵:一方面, 他们既期望可更为便捷地接触媒介获取更多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内容, 也希望能满足个性化与定制化的服务诉求;另一方面, 不仅要通过媒介接触获取信息, 还要以媒介为平台来发声以满足其群体归属及社会意见表达与对话的欲望。

也就是说, 过去“沉默的大多数”在现代信息场域中借助于新媒体的“自媒体”功能不再沉默, 众声喧哗。对于消费者消费惯习转变与养成的原因分析, 有论者认为是中性的技术唤醒了普罗大众, 使其从失衡弱势转为追求自身的“传播力”、并与大众媒介对话和相互作用的“媒介使用者”[8]。的确, 现代信息技术强化了社会交往的聚合, 实现了不同阶层群体内部真正的沟通与互动, 使社会文化形态与思维更为多元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以无可比拟的信息沟通优越性, 穿越国界、行业壁垒, 极大促进全球经济资本的流动和商业的往来, 重构各国家经济形态乃至文化形态走向, 具有很强的社会建构功能, 对现代信息消费场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这个预见性观点的正确与伟大。

但如果没有全球化场域及我国社会场域共同作用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场域自身结构变迁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温床, 现代信息技术也就失去了其生成、普及、更新升级的历史原动力。这种积淀不仅仅作用于现代信息技术生成与发展逻辑, 亦作用于整个现代信息场域中存在者的生存心态, 当然也包括信息消费者。

肇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施行于1992年十四大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抉择, 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释放了市场活力, 使中国消费者消费能力大为提高, 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精神层面的需求。改革开放不仅在经济领域中产生天翻地覆的现实效应, 也为我国社会文化领域的重构带来机遇, 驱使中西文化开始多层面交流, 诸如消费主义文化、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新实用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泛起。高永亮认为它们相互纠缠、相互表征、相互影响, 将整个社会裹挟其中。在这个过程中, 大众传媒因为利益需求的驱动, 自觉不自觉地为各种涌入的新潮文化摇旗助威, 以广告、艺术、文学创作、商业活动等多种信息生产与消费方式将这些文化渗入信息消费者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中, 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感觉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于其所产生影响,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普及中国消费者之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负面性深为焦虑, “各种荒诞无稽、鄙俗不堪的‘文化’粉墨登场, 填补人性的真空。传媒自诩为‘价值裁判者’向无遮挡的大众心灵倾倒巨量信息垃圾”[9]。但不可否认的是, 当这些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破坏性时, 也悄然建构着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场域, 譬如大众文化的兴起使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理性沉思型高雅文化丧失了主流地位, 并裂变成大众文化、主导文化和高雅文化的三足并立新格局;后现代主义具有“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倡导对世界的关爱”等建设性向度, 开启了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非中心性”、不确定性、重差异性的文化视野;消费文化的推广, 则使所有人都拥有了自我提升和自我表达的空间[10]。因此, 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转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惯习, 而这种改变事实上为现代信息消费技术的普及也具有一定的铺垫性作用。

之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席卷全球,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碰撞更趋频繁, 整个世界全球化与各国利益诉求冲突、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激辩、资本逐利扩张本能与民众利益的冲突、民族文化保护继承与全球文化同质化的矛盾、社会财富分配、教育及医疗等社会资源的使用等等问题涌现甚至激化, 而这是全球化场域各国权力博弈及我国社会场域各种资本权力博弈的必然结果。它们交缠错综, 以社会突发事件为导火索此起彼伏地成为大众热议话题。社会阶层及利益群体的碎片化驱使撕裂的社会意识观念之间必然会围绕这些热点议题产生多重传播形态的交锋来争夺社会资源, 而信息消费者因其不同的阶层归属与利益诉求必然产生不同的消费选择, 也必然产生借助媒介发声传达观念和表明价值立场的社会需求。

所以在充分肯定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社会建构功能同时, 我们不应忽略场域内外社会格局变迁历史积淀及现实利益纷争的深远影响。总之, 消费者从传统意义的“受众”质变为“媒介使用者”, 现代信息消费惯习的养成是信息消费场域内外多向权力博弈中客观合力培养之成果。

四、主流媒体公信力潜在危机所在及应对思路

现代信息消费场域的力量分布及消费者消费惯习的养成对于主流媒体而言, 意味丰富, 但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将主流媒体信息权威性置于尴尬境地。

首先, 主流媒体过去掌控着绝对的信息资源使用优先权与发布垄断权, 但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众多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及消费者个体也有了发声平台。当一次次重大事件尤其是灾难事件发生时, 主流媒体因其本身属性困扰无法发声, 或是选择性报道, 如侧重政府领导如何积极组织工作等却忽略对事件缘由问责, 消费者却可借助新媒体迅速了解相关事件零零碎碎的信息动态, 如此诸多经验的累积积淀, 驱使消费者原本对主流媒体的信息依赖惯习渐渐失效, 也渐渐对主流媒体失去了信任。

其次, 主流媒体的信息流向模式已不全同于传统媒体时代。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和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分别提出的“二级传播”与“多级传播”概括说明了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播信息流动环节之特点, 即通过意见领袖流向普通消费者的人际传播是重要介质。但在现代信息消费场域中, 虚拟社区的存在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于从网络上所属虚拟群体中获知社会信息。这使主流媒体的信息借助于虚拟社区流动时, 群体既有立场态度及情绪影响下的信息解读倾向必然对消费者的信息接收与理解产生影响。

再次, 新媒体技术的存在延伸了人们视野, 而虚拟群体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公共讨论的空间, 不同消费者个体的经验与判断在交流与碰撞中, 使原有信息在流动中不断裂变出更多信息, 无疑, 这些冲击影响的累积效应, 便是消费者的认知世界要比传统媒体时代更为芜杂, 且在某些信息向度上认知深度远远超出传统媒体时代。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虚拟社区这个无形社会大学中, 对主流媒体的信息生产作业流程及其盈利模式有了较多的认知和判断, 所以当主流媒体在处理信息过程中稍有不慎或不周之处, 经虚拟社区群体传播的发酵、放大, 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进而将其质疑矛头指向其自身利益及所代表的利益群体, 争议随之激化, 使当事媒体陷入尴尬被动之中。2014年央视财经频道苹果成本争议事件及2015年年初姚贝娜事件的微博微信热议可谓典型事例。这些争议事件之间本身毫无联系, 但对消费者而言, 这些经验日久沉积使其对主流媒体的现实认知、态度乃至情感发生变化甚至趋向否定, 并养成习惯性质疑主流媒体的惯习。

此外, 主流媒体除了应对来自新媒体、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及文化资本的重重压力之外, 还得既如往常继续面对来自同行即其他主流媒体的竞争。姚贝娜事件的发生正是主流媒体之间竞争矛盾借助新媒体推波助澜激化的现实反映。

诸如上述这些方面以及其他潜在危机使身处现代信息消费场域中的主流媒体在实践中受挫感日益沉积, 使其生存心态更趋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很多主流媒体试图通过全媒体化来努力适应现代信息消费场域, 实现突围, 但主流媒体自身政治文化属性与市场化运作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 使之面对变化的场域应对迟缓, 行为惯习没有及时更新。显然, 主流媒体心理及行为惯习的滞后加深了其与场域之间的矛盾冲突, 加剧了主流媒体生存心态的焦虑不适, 因此, 我们不难理解姚贝娜事件中当事者《深圳晚报》致歉的同时为何字里行间充满委屈之感。

主流媒体虽然因难以根本解决的结构性矛盾妨碍其在短期内实现真正突围, 但在一定规则之下, 仍有发展机遇。当下主流媒体首先需要积极主动接纳新媒体技术, 向新媒体学习如何全面构建包括渠道、内容、平台、终端等要素的完整系统, 整合多种资源以克服天然弱势。其次, 主流媒体还需调整传播心态, 从心理上舍弃对过去优势地位过于依赖养成的惯习, 洞察潜在的多重危机, 对信息消费者的认知与行为惯习有足够体察, 真正以场域竞争者的姿态, 打造以信息生产精深性为核心的竞争力, 并以多边合作共赢思维, 需求更多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合作伙伴以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赵光怀.媒介环境、受众与媒体公信力下降问题[J].济南:山东社会科学, 2010.

[2]皮埃尔·布尔迪尔, 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3]皮埃尔·布尔迪尔.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4]付文波.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及对传播研究的启示[J].理论观察, 2008 (6) .

[5]张晓.网络新媒体的文化基因探寻[J].现代传播, 2014 (2) .

[6]彭兰.传统媒体缺少哪些新媒体基因[J].新闻与写作, 2013 (11) .

[7]裘正义.传媒与资本需要相向而行[J].中国报业, 2014 (13) .

[8]马宁.传播力与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变迁——新媒体语境下对传播学经典问题的再思考[J].阴山学刊, 2014 (4) .

[9]毛峰.活着进入21世纪——90年代文艺眺望[J].天津社会科学, 1995 (4) .

主流信息 篇5

“朗诗是一家产品技术与众不同、经营模式别具一格、企业文化阳光正派的非主流房企。今后朗诗绿色地产将成为朗诗集团绿色住宅业务的唯一上市平台,根据上市公司发展需求,集团将给予资金、人才、技术支持,还将择机注入优质资产,恢复上市公司融资功能,使之成为绿色科技地产领域的市场领导企业。”8月 7日,在香港召开“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答谢会上,朗诗绿色地产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田明如是说。

早前的 7月 31日,深圳科技(00106.HK)宣布将公司更名为“朗诗绿色地产有限公司”,董事会同时宣布,委任田明先生为董事会主席。借壳深圳科技,意味着朗诗在资本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亮相港股市场后,朗诗地产正快速迈开国际化步伐。

“朗诗地产迈出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一步,其意义超出朗诗地产本身,也是中国绿色地产的标志性事件。对于朗诗地产来说,既是一次国际化的尝试,未来也将获得长久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位房地产业资深人士表示。

资产注入有序进行

作为国内绿色科技地产的领军企业,朗诗谋求上市之路已经多年。近几年朗诗集团发展速度较快,但碍于种种因素,其一直未能将绿色概念,通过资本市场杠杆,发挥出更大规模的价值。

一位香港券商分析师表示,借壳深圳科技之后,朗诗地产打开了香港的资本通道,这对于朗诗绿色地产的全国扩张乃至国际化道路都有着深刻的含义,朗诗绿色地产在香港受到的关注度特别高。

不可否认的是,内地房企入主香港上市公司的下一步,多数将是注入优质资产,完成借壳,推动股价上涨,然后实现再融资。朗诗的路径又会是怎样?未来上市公司和朗诗集团旗下地产业务板块将如何运作?田明在会上透露,即将更名为“朗诗绿色地产有限公司”的上市公司,未来将是朗诗集团住宅发展业务的唯一上市平台;将坚持产品差异化、资产高周转的一贯策略,以成为具备鲜明绿色特质的港股房产公众公司为奋斗目标。

田明表示,朗诗集团将集集团之力,在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积极支持上市公司投资发展新的房地产项目,快速提升上市公司的项目数量、资产规模和品牌形象。朗诗地产将在法律、监管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择机注入适当优质资产或业务,以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上市公司期望能够逐步成为一家具有鲜明绿色特质、业绩良好的香港房地产公众公司。上市公司将积极向控股股东寻求资金支持,包括优于一般市场条件的资金支持或其他融资方式。

“实际上可以先通过朗诗集团增资扩股、借款和境外 BVI公司借款等形式注资壳公司,再将优质项目资产注入。预计朗诗绿色地产恢复融资功能不需要两年,顺利的话明年即可达到该目标。”田明说,今后朗诗集团名下所有优质地产开发业务,将通过上市平台运作。

按照港交所的规定,买壳后的 24个月内,累计注入资产的任一指标高于壳公司的收益、市值、资产、盈利、股本等五个测试指标中任何一条的 100%,则该交易构成“非常重大交易”,可能要以 IPO申请的标准来审批。

“但如果用上市公司的资源去投新项目,是没有限制的,公司股东愿意投资,监管部门没有理由管。”田明说。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关于24个月内的注资限制,实际上是参照注资当期资产负债表,而非买壳节点时的资产负债表。换言之,注入资产前,若壳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已更新,那么注入的资产相关指标只需不高于最新的财务指标,即不构成“非常重大交易”。

按照田明的计划,增加权益资本、利用股东借款投资项目和股东直接注入资产,交替进行,“只要节奏控制得好,不需要两年,就可以将集团房地产开发业务中的优质资产,切换到上市公司平台上来”。

对于熟悉朗诗绿色地产这些年发展历程的许多业内人士,总结过朗诗独特的商业模式,能支撑其在 10年有余的时间里快速成为全国知名的地产企业,有两个利器:差异化的产品与资产高周转的经营策略。

田明告诉记者,朗诗地产的经营策略是在利润率上取行业均值,周转速度上保持行业领先,权益乘数上高于行业水平,同时做到财务上安全稳健。这些年朗诗的 ROE水平一直显著高于上市房企平均水平。

朗诗从来不投资体量太大的项目和拆迁改造等不确定性太大的项目,项目一般属于“不大不小、不高不低、不远不近、干干净净”,都是小、快、灵项目,每个项目在投资、开发、销售上都衔接流畅,不易产生现金流不可控的状况,确保销售速率和现金回款。

遵循绿色核心价值

在过去的十几年历史中,朗诗地产一直遵循的核心价值就是绿色科技,这其中包括朗诗重视对地段、产品价值的塑造,对人的价值和对社会价值的提升。“房地产的发展不可能像之前 10年那样顺风顺水,那种依靠土地升值和资本市场赚钱的模式受到严重的挑战。而朗诗地产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做产品的快周转,不靠土地增值的方式取得利润,主要是重视对地段价值的深挖掘,在所开发产品的附加值上做文章,快速把房子卖出去,实现利润。

2012年,国际知名调查机构盖洛普调查公司对朗诗地产的客户调查报告显示,朗诗地产客户总体满意度、忠诚度两项最关键指标都为行业的标杆值,超过1/3客户对朗诗地产有强烈的品牌情感依赖。其中,朗诗的老业主满意度和忠诚度评分则双双持续上升。

盖洛普报告调查认为,“科技系统”和“物业服务”是驱动老业主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换句话说,朗诗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是朗诗老业主以及准业主最看重的核心价值。

田明曾告诉记者,朗诗地产从绿色住宅的设计、施工、交付使用以及后续的物业服务,始终坚持深度研究客户需求。细数朗诗地产的每一个项目,鲜有奢华的装修,没有名贵的用材,有的只是更舒适、更健康、更环保的人居设计。朗诗坚持,在消费者观念日趋成熟的今天,对资源价值的理解、对住宅价值的追求都应建立在对自然环境友好基础之上。

未来 5年,朗诗地产将围绕“深绿”战略坚持进行体系的打造、流程的梳理、能力的提升,这是朗诗区别于市场一些同行的鲜明的特征。众所周知,朗诗将建筑变“绿”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将建筑自身的被动节能做扎实,包括外墙保温系统、外遮阳系统等,一方面利用技术手段去实现主动节能,如利用地下常温层这个天然能量仓库,通过精密管道、低耗机组等设备实现地源热泵技术。此外通过末端系统实现调节,例如混凝土楼板通过常温水循环去实现“夏凉冬暖”的室温调节效果。可以把朗诗的众多科技节能技术看做一个武器库,朗诗在做每一个产品的时候,都会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质特征以及产品要求,因地制宜地选择好相关搭配。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朗诗能够成为我国绿色地产市场的标杆,源于三大优势:首先是专注,朗诗以绿色为集团战略,持之以恒,只做绿色科技住宅,目前所开发的绿色建筑面积国内领先;第二是专业,朗诗的绿色建筑科技运用水平比肩国际,在实现低碳节能的同时,带给居住者远超普通住宅的舒适度;第三,在衡量建筑究竟有多“绿”的重要标尺———节能率上,朗诗住宅的指标在国内遥遥领先,可以说是行业里“最绿”的住宅。

田明透露,不久之后,朗诗会向市场推出一款全新的产品。它继续保持建筑的高节能率,但将原来以栋为单位辐射 /新风技术系统,改进为一个小型的户式化系统,能够分户开关、实时调节,有效支持用户的行为节能。

这一产品将按照朗诗制定的环保标准,在设计、采购、建造、服务各个环节全面控制,对室内的 PM2.5颗粒物污染、甲醛和VOC污染、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进行系统性源头检测和控制,并利用置换新风系统将室内污染物浓度有效控制在安全值以下。

这一户式化系统集成的新产品更加关注室内环保健康舒适指标,具有很高的客户价值,并可广泛应用于住宅和公共建筑上,这将成为朗诗未来的主打产品。

此外,朗诗还在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为老年客户开发适老性绿色科技住宅产品,其中一部分将于今年下半年在三个城市推向市场。

逐步完成全国化布局 适度探索国际化

“上市不是朗诗的目的,只是一个途径,对朗诗的业务发展如此,对绿色地产在中国的推广更是如此。在登陆资本市场的推动下,朗诗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一步。”田明表示。

数据显示,朗诗地产业务目前在南京、上海、杭州、苏州、武汉、成都、无锡、常州、绍兴等多个主要城市,已经和正在开发 30个多个楼盘,开发总面积达 540多万平方米。土地储备约有 350万平方米。

田明告诉记者,未来,基于公司的资源禀赋和中国经济及行业发展趋势,朗诗将继续巩固并完善全国化战略布局:立足现有已进入区域,以长江流域为轴线,向南北两侧展开,加大布局的战略纵深,提升经营的稳定性。在法律、监管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及合适市场机会的前提下,计划今年内投资 5个左右的土地项目。当然,最终实现与否还需考虑项目的具体状况和土地市场等客观因素。

按照朗诗地产年初的规划,今年计划在土地市场投资 80亿元规模,这将分布在除了长三角以外的土地市场。“当然还要看土地市场的情况和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年初定的这样的目标,如果土地市场整体热上去的话,有可能压缩一点。但是我们也等不起,你如果把这 80亿元留下来,杠杆就会消失掉。”

上市之后,对于朗诗全国化乃至国际化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关注和重视绿色地产在中国发展的各方面人士来说,朗诗集团迈出公开登陆资本市场的一步,也是中国绿色地产的标志性事件。

田明告诉记者,朗诗的全国化甚至国际化,都建立在绿色科技的基础上,做好客户的价值研究。住宅是给人住的,为人造房是朗诗的工作思路。人首先是自然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幼,有不同的生理指标,不同的环境要求。其次,人还是社会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收入,区域特色,生活习惯,对于住宅也有着不同的需求。第三,人有自己的家庭组成,家庭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需求。对客户进行细分研究,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用不同的技术组合来打造匹配的产品,这是以人为本的产品理念。这种理念决定了朗诗在绿色科技住宅的发展之路上一定是追求用户价值为先的,这也是现代企业竞争发展的根本。

非主流法则

毫无疑问,调控两年来,房地产企业开始出现分化。大型房企通过过去几年的跑马圈地和标准化运营,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大量资产规模、融资渠道和品牌效应较弱的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受到空前挤压。

但是,存续下来的中小企业多数具备一些较为特殊的竞争力。最普遍的是产品的差异化。一直以来坚持绿色战略的朗诗集团是其中一个,这家公司凭借近十年在绿色节能住宅上的深耕,已然成为绿色建筑领域的先锋企业。

“不同的生存环境,会有不同的物种。前十年实施了激进策略的企业,扩张很快,因为赌对了,但是面对今后不断起伏甚至下行的市场,难道还是他们取胜吗?人们经常把‘强’和‘大’画上等号,但出现小概率危机时,强者恒强是不成立的。”田明说。

田明认为,很多人谈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不过很少有人去关注,日本的积水、大和等房地产公司,由于有差异化特色,包括产品技术、经营模式,很好地抵御了经济停滞和房地产泡沫破裂。当总的需求下滑时,那一部分差异化产品还有需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研团队之于朗诗,正如“器”之于“事”。显而易见,培养打造一支强大的科技团队,以整合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于绿色科技住宅项目,是多年来践行绿色之路的重要一步。科技板块初具规模,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朗诗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甲级设计院朗诗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朗诗节能技术有限公司,长兴朗诗绿建科技有限公司(朗诗集团的研发基地),以及设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朗诗欧洲技术有限公司。

据了解,朗诗已经成功申报专利 130项,涵盖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等方面。朗诗是中国绿建委的成员,也是德国与美国绿建委的成员。朗诗针对未来提出的新战略,要把单一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五到十年的时间逐步变成一个绿色的集团公司。

主流中的主流等 篇6

东芝46XV650C

屏幕尺寸46英寸

参考价格9499元

东芝于去年11月全新推出的46XV650C采用海韵边框设计,配有高端的LCD液晶屏幕,以及东芝自主研发的超解像技术,同时具备Power Meta Brain图像处理器和Autoview智能全感系统,可以根据画面和光照情况自动调整各项参数,画面更加真实。此外,这款电视还具备DLNA家庭娱乐网络功能,可以通过网络将数码设备和液晶电视连接,轻松传输音视频。

索尼KDL-46Z5588

KDL-4625588是索尼于去年8月上市的新系列,配备了物理分辨率为1920×1080的全高清液晶面板,图像处理引擎升级为BRAVIAENGINE 3,大幅提升了画面处理能力,有效抑制了信号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此外,KDL-4625588除了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上进行了升级之外,还增加了家庭网络娱乐功能,让更多的网络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电视播放出来。

飞利浦47PFL9509

47PFL9509是飞利浦液晶电视中的旗舰9系列中的47英寸型号,其内置飞利浦最高端的逐点精晰图像处理电路,而且还升级了“流光溢彩+”功能。不仅可以根据屏幕显示的内容来进行相应的色彩变换,还将机身侧面的光源升级成四通道,就算是同一侧的上下部分,灯光的颜色显示也不相同,非常神奇。

TCL L46P10FBEG

作为TCL“蓝光互联网电视”的最新旗舰产品,L46P10FBEG双色注塑工艺带来的幻彩外观相当具有有观众缘,并且具备了非常强大而独特的mitv互联网电视功能和蓝光解码能力,配合黑水晶全高清液晶屏带来的完美画质以及DDAS数字动态声谷技术带来的澎湃音效,为用户打造了一艘强悍的影音航空母舰。

海信TLM47V88PK

蓝媒V88系列是继LED液晶电视后,海信目前主推的一大系列。该系列侧重于功能的多样化,通过全程高清显示和网络多媒体资源的融合,来体现电视机产品的价值。TLM47V88PK就附带了丰富的流媒体功能,并且采用双向120Hz处理方式,具备出色的运动表现力。

性能优先

选台式机还是笔记本。是很多消费者比较头疼的事情。其实这两种电脑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作为老资格电脑产品的台式机最明显的劣势是几乎不具备便携性,而笔记本则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但另一方面,台式电脑也有自身的优势,体积大散热好,且性能也远非笔记本所能比拟。更重要的是,台式机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巨大。因而可以这样说,台式机的时代还远远没有结束,甚至依旧是那些追求性能的消费者的首选产品。

华硕晶品CP5140

华硕晶品CP5140是一款定位主流应用和数字家居的创意之作,体积仅有10L大小。该机采用奔腾双核E5300处理器、华硕高品质G41主板、2GB内存、500GB硬盘,充分应对各类应用需要。而出自nVlDlA的G210独立显卡搭配华硕19英寸宽屏显示器VH196D,并支持DX10.1和Phys×物理加速,轻松应对3D游戏和高清大片。

戴尔Studio XPS 8000

作为戴尔的高端娱乐电脑,戴尔Stuaio×PS 8000电脑在外观上没有让人失望,采用纯白机身、黑色前面板配以金属银饰边,非常富有个性。当然,这还是一款基于№halem架构的四核处理器,拥有酷睿i5-750处理器、英特尔P55主板芯片组、2.66GHz主频、集成高清7.1声道声卡、21.5英寸全高清宽屏显示器、预装Windows 7 HomePremium 64位操作系统的高性能台式电脑。

惠普Compaq CQ3006cx

惠普compaq c03006c×采用了全黑色的机身配色和21 5英寸的宽屏液晶显示屏,分辨率高达全高清规格的1920×1080,为用户带来更为高品质的视觉体验。该机还采用了性价比较高的奔腾处理器和ATl独立显卡的搭配,整机性能优秀,虽然机箱略显沉重,但作为一款家用机来说,拥有非常不错的性价比。

海尔轰天雷T8

凭借与微软多年战略合作伙伴的优势,海尔率先推出了预装windows7操作系统的台式机产品轰天雷T8,并配置了Intel酷睿45nm四核处理器Q8200,高达4GB内存、1TB的海量硬盘和nVidia GeForce9600GS 1GB显存容量支持D×10的显卡,以及独有的22英寸超薄润眼屏等超强装备,既满足了消费者使用需求,又延续了这一T系列产品“性毹王者游戏至尊”特点。

长城嘉翔H57400E

主流信息 篇7

读图时代中的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视、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已经渗入到方方面面, 对平面纸质媒体的影响更是日益彰显。在学界, 大家所热议的主流媒体似乎没有特别的定论, 关于主流媒体的论说也很多。“主流媒体”一词虽然是舶来词, 但是在我国, 它依然与国外的解释有着共通之处, 意味着拥有较大的受众人群, 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 并且有正确的新闻价值观的新闻媒体。目前较具影响力的是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指出的中国主流媒体的主要分类:

1.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新闻媒体;

2.以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党报、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为代表的区域性媒体;

3.以各大中城市党报、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为代表的城市媒体;

4.以新华网、人民网为代表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新闻网站。

对于非主流媒体, 在学界也没有绝对的定论, 只有对“非主流”这一词藻有比较中肯的释义:非主流是主流的逆向思维, 指不盲目跟从主流, 另类、个性, 相对于主流超前或者滞后。

从新闻报道方面来看,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最大区别应该是其公信力的不同, 主流媒体应该具有绝对权威的话语权, 当民众从该媒体获得信息时, 内心会有信任感;而非主流媒体则更具有话语的草根性, 当民众对该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解码时, 会进行可信信息的筛选。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报纸、电视台都属于主流媒体, 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网络媒体都属于非主流媒体。在本文中的主流媒体是指具有一定公信力的报纸、电视台, 而非主流媒体是指不具备权威话语权的网络媒体。

美国传播学家曾做过研究试验, 结论是:人获得的信息中大约有20%来自文字, 30%来自声音, 40%来自图形和图像。可见新闻图片在当今“读图时代”中的重要性, 人们往往通过一张新闻图片即能领会一条新闻所要传达的信息。所以,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对新闻图片的运用在数量上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在运用新闻图片的题材、内容上也会有所改变。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的相同点

同为新闻媒体,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对于新闻都保持着一定的敏感度, 在新闻图片的使用方面也会表现出共同性:

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关注度相同。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如果发生重大事件, 都会有所关注, 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布信息, 这就体现出重大新闻关注度的一致。比如国内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2010年4月的玉树地震以及2010年7月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 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 各大媒体,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都对相关事件进行了报道, 并配以图片。纸质主流媒体会在头版配发图片, 并会在一些版面配发专题图片, 配合文字对重大事件进行全面详细的报道;电视台中播出的图片是电视传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不是重点, 此刻图片的决定性瞬间发挥了巨大优势, 让观众可以在收看动态的新闻报道的同时, 也能观看静态的新闻图片, 感受细节的震撼力;网络媒体可以发挥自身存储容量的优势, 上传多幅相关图片, 增加信息量。

认同感相同。关乎民族荣誉感、人民利益方面的新闻,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在新闻图片使用上的认同感是相同的, 即具有一致的情感方向。虽然报道的方式甚至权威性不同, 但是民族荣誉感、人民利益是最容易唤起内心深处同根性的敏感内容, 一旦有相关内容的报道, 情感方向不会有太大偏差。比如在几次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保持高度的情感一致性, 在使用图片时, 尽量选择能维护民族利益的新闻图片。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的不同点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虽然拥有共同点, 但是它们的差异也确实存在, 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数量的不同。由于版面和播出时间的限制, 主流媒体中的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与非主流的网络媒体相比, 对同种新闻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最大的区别是数量的不同。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使用新闻图片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 只能选择少量相关新闻事件图片中最具震撼力、最具内涵价值的图片, 而网络媒体却可以一次性发布很多相关图片, 也许这些新闻图片不是幅幅都精彩绝伦, 不是幅幅都称得上有分量的新闻图片, 但即使是简单的纪实性图片, 没有任何构图、用光方面的考究, 人们也会欣然接受这种新闻图片。特别是读者感兴趣的新闻, 甚至有的新闻图片较为模糊, 但人们依然会感受到新闻的真实力量。作为网络媒体, 专门的图片新闻报道吸引了更多受众的目光, 通过数量优势传播新闻中的有效信息。今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发生后, 网络上先后出现了有关日本大地震的图片专题报道, 印象深刻的是网易新闻中心的图片报道, 按时间顺序报道近一个月的日本大地震。只要网民每天点击这些新闻图片, 就能直观地看到每天发生在日本灾区的情况。比如日本首相菅直人考察灾区, 东京电力公司的高层前去避难所道歉, 还有日本当地的民众排队接受辐射检测等。不需要过多的言语, 只需要一幅幅新闻图片, 就能让人们了解那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大量新闻图片的集中使用, 是主流纸质媒体以及广播电视无法做到的。

内容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狭义的新闻角度的不同和广义的新闻内容的不同。

首先是狭义上同一新闻角度的不同。主流媒体会选择有益于社会和谐的角度对新闻进行报道, 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自然也会体现把关人的思想。这就会让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趋于统一性、单一性, 甚至翻看不同的报纸或者收看不同的电视节目, 都会发现相同的新闻图片出现在报刊或者电视屏幕上。比如某条新闻是新华社统一配稿、统一配图, 那么读者所看到的新闻图片就没有任何差别, 主流媒体优先服从上级命令, 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性传播。而非主流媒体就有所不同, 由于把关人的缺失或者不正规, 在网络媒体中同一新闻也可能存在多种角度的新闻图片。比如主流媒体就某一新闻事件仅仅配发了一张新闻图片, 但是网络上也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关新闻图片。网络的发达已经让人们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在网上搜索信息的习惯, 一篇新闻事件的报道, 可以在网络中搜索到成千上万的相关消息, 而新闻图片又充斥其中, 于是新闻图片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比如对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和王振义两位院士的报道, 主流媒体可能使用新闻图片的内容比较局限, 但是网络媒体会涉及两位院士更多角度的图片, 甚至儿时、家人的图片也会出现。

其次是广义上新闻内容的不同。主流媒体对新闻的报道非常局限, 涉及的内容也没有非主流媒体涉及的广泛。主流媒体只会对大众最关心、最需要知道、最需要了解的新闻进行报道, 包括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社会生活热点、社会发展的难点、备受社会关注的敏感点及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并且本国的新闻报道居多。而非主流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可能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包容性极强, 世界各地的奇闻逸事都可以进行传播。新闻内容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新闻图片使用的不同, 互联网的特性让非主流媒体在信息多样化传播中显现出优势,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包括新闻图片。人们基本上可以从主流媒体上获得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重大新闻事件的相关报道, 而关乎自己休闲、娱乐、服务方面的新闻信息, 从非主流媒体上获得的信息会更多更全面。

图片来源的不同。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对新闻图片使用的来源也有所区别。主流媒体多由专职摄影记者进行图片的拍摄, 即使不是专业的摄影记者, 也是具有新闻敏感性以及对美学有天赋的文字记者、编辑进行现场的拍摄, 或者就是图片编辑在可靠的图片库中进行新闻图片的选择、购买。而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的来源门槛较低, 非专业摄影记者也能任意上传新闻图片。比如2010年7月28日南京发生爆炸事件, 这一突发事件发生后, 主流媒体中出现的新闻图片数量不多, 而非主流媒体网络上则有非常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很多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或者路过此地的路人对新闻现场进行的拍摄, 甚至有些人是拿手机进行的拍摄, 画面谈不上精致, 但是因为真实、及时, 也让关注此事的人们视为有价值的新闻图片。

记者队伍的专业性不同。有些重大新闻事件, 只有具备资格的记者才能进入现场, 那么所获取的新闻图片是独家的, 图片质量也会相对较高。而非主流媒体在面对这种情况时, 更多的是进行转载或者由民间提供新闻图片, 那么不论从质量还是时效上会相对落后于主流媒体。

真实程度的不同。一般而言, 主流媒体对新闻图片的使用非常严格, 因为真实乃新闻之本。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有两个层面:一是事实真实, 二是总体真实。事实真实就是要求新闻摄影必须坚持时间、空间和对象三位一体的真实原则, 拍摄记录的是存在于同一时空中的新闻对象。总体真实就是要求新闻摄影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捕捉记录呈现在眼前的典型瞬间, 新闻图片反映的应该符合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要求新闻摄影从业人员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 做到事实真实与总体真实的统一。

时效性的不同。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由于自身特点的缘故, 在新闻图片使用的时效性方面也有所差别。主流媒体中报纸、电视对新闻的传播都需要一个过程, 采集、编辑、审核、出版、播报, 需要有严格的把关人制度进行操作。而非主流媒体网络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更强的时效性,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 往往大家还没有从报纸、电视上得到消息时, 便可在互联网上迅速获得消息。最常见的如腾讯QQ与微博, 只要大家在网上开启腾讯QQ或微博, 有一些新闻信息, 比如哪儿发生了地震、哪儿发生了一件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 都会在第一时间弹出窗口进行简单的新闻报道。而对此新闻具体、深入的报道可能要过一定的时间在报纸、电视上才有所呈现。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把关人的缺失, 大众在网络上进行新闻图片传播的可能性就更大了。这也使得一些新闻图片会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见诸网络, 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在新闻图片使用上的不同之处多于相同之处, 这并不说明偏重于哪类, 哪类就是绝对正确的发展趋势。这仅仅说明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也存在各自的缺点。两者如何能互补, 对新闻图片的传播进行有效的提升, 是我们共同期待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基本评价》, 《中国记者》, 2004 (1) 。

[2].赵克强:《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 《新闻知识》, 2006 (3) 。

主流信息 篇8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

有关于主流媒体的定论, 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未得到广泛认同的答案。在传媒发达的欧美国家, 主流媒体主要指以严肃、深刻著称的高级报纸, 例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 此类报纸均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与良好的口碑。我国的主流媒体主要是关注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 面向社会主流人群, 代表主流的社会声音和意识形态, 具有较高认知度和公信力的权威媒体, 例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各大中城市党报、新华网等。

概括来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胜林教授认为, 媒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才能成为主流媒体, 即有较大的发行量、收视率;有较多的广告营业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1) 也就是说, 要做到政治主流、经济主流、社会主流三个方面, 才可称得上是主流媒体。

与此相对的非主流媒体, 是近年来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 丰富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给予主流媒体有力补充的重要媒体。甚至某些都市类报刊、各类网站、期刊读物等非主流媒体在市场份额中占到很高的比例, 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无所不在的媒介力量。相较于主流媒体, 非主流媒体在传播硬新闻、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不过, 在媒体主流化大潮的影响下, 许多非主流媒体也纷纷扛起了迈向主流媒体的大旗, 其中以各地都市报的迅猛发展为代表, 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主流化倾向。

读图时代的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都选择大量使用新闻图片, 不过在报道众多新闻事件时对于新闻图片的选取却有同有异。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使用新闻图片的相同点

从传统的“文以载道”到今日的“图以载道”,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纷纷频繁地大面积登载新闻图片, 使用图片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报道重大及突发新闻事件。对于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考验媒体的新闻敏感度、应急机制和运营成熟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都还记得海湾战争成就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 也记得香港凤凰卫视在美国“9·11”恐怖袭击案发生的那一刻起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直播的壮举。新闻图片在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形象、直观地提供给受众以文字和语言所不能涵盖的信息。

随着新闻专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事业的不断成熟, 新闻从业人员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新闻事件的越发重视, 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在应对重大以及突发新闻事件时都毫不犹豫地选取新闻图片来帮助报道。除了普遍意义上的功能和作用外, 新闻图片在此类新闻事件的报道上能够以无法比拟的现场感、表现力、冲击力来展示颇具感染力的视觉效果。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 媒体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人们了解事件的严重程度, 新闻图片的直观使其成为必不可少的报道手段;而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迅疾又让人措手不及, 容易导致社会恐慌与流言四起, 而使用新闻图片可以将事实真实地展现给受众, 让人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可以稳定民心。

比如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 包括了开闭幕式的宏大场景、每日夺牌选手的精彩瞬间、狂热的各国体育爱好者等有强烈代表性和新闻点的图片被主流媒体及非主流媒体登载和使用, 无论是党报、经济报、都市报, 央视、省级卫视、地面频道, 还是大大小小的网站、手机报, 有关奥运会方方面面明快艳丽的新闻图片处处可见。这些新闻图片将一个和谐、绿色、文明的北京形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有时比几万字洋洋洒洒的介绍文章效果更佳。又如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三次特大自然灾害———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以及同年的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作为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典型代表, 在事件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给予持续的关注和连续的报道, 现场的受灾情况、搜救进展、生命的成功挽救、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国家领导人的亲力亲为等生动画面都被定格在新闻图片中, 全国同胞与世界人民通过一张张感人肺腑、触目惊心的照片将心与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共同为灾区人民祈福并伸出援手。

头版新闻图片的比例增加。在同类媒体竞争激烈、新兴媒体强势攻占市场的压力下, 以报纸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为了留住读者, 让读者产生翻开报纸将新闻看下去的欲望, 选择在头版放置新闻图片呈现增加趋势。严肃的党政类报纸也需要使用新闻图片作为吸引读者、配合文字报道, 甚至主导信息传递的一种手段, 更不用说制作得明快抢眼、面孔诱人的小报、都市报了。

《人民日报》2010年10月5日的头版登载了五张新闻图片, 标题分别为《温家宝出席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温家宝会见法国总统萨科齐》、《假日旅游掀起高潮》 (两张图片) 和《18流派传人尽现京剧神韵》。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的《人民日报》, 是主流媒体的首席代表, 更是中国第一大报。于头版有限的空间和版面放入五张新闻图片这一举动就足以说明其图文并举的理念和决心。

新闻图片压倒文字成为重要信息源。新闻图片使用之初, 主要功能是作为文字信息的补充, 使读者更直接、快速地了解新闻内容, 外加美化版面、优化视觉效果。但是, 在快速消费时代, 冗长的文字新闻或者电视中主持人滔滔不绝的陈述已无法吸引受众长时间耐心的关注, 粗略地翻阅每一版报纸、随意地控制手中的遥控器按钮、轻轻地点击鼠标, 人们选择性的增多和主动权的增大使得媒体人员不得不做出应对。于是, 新闻图片逐渐压倒或取代文字成为最重要的信息源, 它的作用不再只是辅助, 而是主导, 简短的文字和说辞成为图片的释义。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报纸上颇为震撼和详细的大幅新闻图片和边上的小字说明, 电视新闻中占满整个屏幕的图片和主持人的几句简短的介绍, 网站上文体明星的作品宣传与花边新闻的组图……这些在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中都屡见不鲜, 所以, 在读图时代, 我们既需要一双睿智的眼睛, 又需要一个灵活的头脑去看、去思考。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使用新闻图片的不同点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的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新闻图片的时效性不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鲜、即时的信息资讯才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图片作为新闻报道的体裁之一也是如此。在时效性方面, 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往往存在滥用过往的资料图片、时代性不足的缺点。部分编辑在选用新闻图片时以应付的心态在资料库中搜寻与主题较为契合的图片拿来使用, 摄影记者也不勤于去捕捉。比如每年的春暖花开之际, 报纸上都登载冬去春来、百花盛开的所谓祥和图片, 年年如此, 连图片都懒得更换, 毫无新意和价值可言;又如一些非主流网络媒体, 为了吸引眼球, 一旦有爆炸性新闻爆出, 就立即寻找旧图片配以文字报道, 抢占市场先机, 省略了证实消息、采编、审核、把关等必要的制作新闻的过程, 反而会让受众因旧图而产生不信任和质疑的感觉。而大多数的主流媒体使用新闻图片时更加重视时效性, 这与其优良的设备和人员配置不无关系, 而且, 也只有从事件发生现场拍摄的照片才能够成为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让受众有切身体会之感。

新闻图片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对待同一新闻事件,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着眼于不同的内容和角度。主流媒体担当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 以弘扬正面形象、报道先进事迹、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 选择的新闻图片反映的也是宏大的、具有主题性质的内容;非主流媒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发行量、收视率、浏览量就是生命, 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出现泛视觉化、缺乏深度的倾向, 选取的新闻图片流于表面、简单肤浅、强调个性、角度单一。

新闻图片的风格不同。从褒的角度来说, 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严肃、正统、精英化, 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活泼、通俗、娱乐化;但二者也存在风格的缺陷, 主流媒体较为死板、恪守传统并重复性使用同类图片, 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文化品位较低、追求刺激和短暂消遣, 较为苍白和浅薄。

主流媒体的一个例子是对新华社所发新闻图片的重复使用, 无论是刊登在报纸上还是在央视新闻中播放的照片都是源自新华社的转发, 没有更为新颖的视角, 从不同媒体渠道看到的新闻图片千篇一律令人顿觉索然无味。非主流媒体的个别新闻图片与暴力、色情“打擦边球”, 以感官刺激招徕大众, 庸俗而无品位。

新闻图片的质量不同。质量的区别源于几点:一是图片的来源不同, 多数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取自专业摄影记者的现场拍摄, 且有专业的新闻编辑进行整理;而有些非主流媒体使用非专业人群利用手机、普通相机等工具拍摄的图片, 画面的美学标准无从谈起。二是图片的真实性存在差异, 主流媒体有着良好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其新闻图片大多数是真实可信的;非主流媒体本身的娱乐消遣作用让受众对其真实性的要求并没有很高, 人们更愿意以轻松的心态去观看和阅读这类媒体的新闻。

结语

卢因的“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 在社会存在的大量新闻素材中, 媒体的新闻报道并不是“有闻必录”, 而是一个选择和取舍的过程。新闻图片是新闻报道的体裁之一, 在读图时代成为重要的信息窗口, 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时有同有异, 并互有优劣。认识总结出这些特点, 并在以后的使用中实现优势互补, 可以更好地利用新闻图片为新闻报道服务、为人民服务,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和媒体的品质和影响力。

摘要:读图时代, 通过新闻图片获得受众的注意力是媒体的共识。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既有共同点, 又存在差异。本文对比分析了两类媒体中新闻图片的相同与不同, 并辅之以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为探索如何才能更恰当地使用新闻图片打下基础。

关键词:读图时代,主流媒体,非主流媒体,新闻图片

参考文献

①樊成:《论“读图时代”图片新闻的传播效应》, 《新闻采编》, 2005 (3) 。

主流信息 篇9

1新形势下地方主流媒体所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其他媒体,地方主流媒体有着先天优势,而凭借这一先天优势,地方主流媒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也确实占据了社会舆论的主导权。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型媒体, 如晚报、都市报和网络媒体等的强大, 地方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主导性已逐步减弱,但地方主流媒体仍沉迷于过去的优势当中,导致地方主流媒体逐渐失去其应有的舆论主导作用。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新闻过于呆板。多数新闻仍为传统的八股式新闻,新闻信息量较少且过于呆板,如信息简讯,只是单纯地告知与观众相关的新闻内容,导致受众兴趣骤减。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地方主流媒体也正不断引进新型传播方式,如手机和网站等,但收效甚微。第二,多数新闻雷同且无具体内容。所谓 “天下文章一大抄”,现地方主流媒体多数新闻都是摘自报纸、杂志、网络等, 新闻内容雷同较多,且无独特视角,对于新闻的挖掘力度不够,导致无法吸引受众。第三,花边新闻过多。为吸引观众注意,迎合观众需求,地方主流媒体大量报道各类花边新闻,如低俗的社会新闻、明星八卦和娱乐新闻等,导致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不断下降。长此以往, 地方主流媒体必将越来越难生存。

2地方主流媒体强化主流舆论场的途径

在新形势下,各种新型媒体不断冲击着地方主流媒体,面对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为稳定地方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地方主流媒体就必须做出改变,以强化主流舆论场。

第一,深入解读新闻事件,体现主流媒体公信力,以强化主流舆论场。地方主流媒体重在报道时政新闻及民生新闻。针对时政新闻,因其涉及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及政策等,具很强的实用性,若只是单纯罗列容易给观众带来“说教”的感觉,导致多数观众对时政新闻产生反感情绪[1]。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官方式”报道,对新闻进行深入解读, 以使新闻的“品位”提高。结合群众需求,发现隐藏于众多信息当中的新闻点, 在告诉群众“是什么”的基础上还要告诉其“为什么”“怎么办”,以加强新闻的实用性,让群众认为时政新闻是“有用的”。另外,针对民生新闻,应以群众身边的事实为基础,关注群众生产、 生活和情感,深入解读社会热点,详细调查事件背后原因、脉络等,以为群众解惑,为受众推出及时、深入、权威的新闻报道。

第二,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加强主流媒体的引导力,为舆论热潮提供导向。 新型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海量信息,但也制造了很多垃圾信息,特别是有些地方主流媒体为了制造新闻“卖点”而进行片面报道或夸大某个舆论点,这种缺乏全面、多层次的新闻报道方式会使新闻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导致群众越来越不相信新闻,地方主流媒体也就逐渐失去了公信平台。尤其是针对很多重大事件时,由于地方主流媒体的“不敢说”“不会报”,更是对地方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了严重影响。为此, 地方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其“舆论领袖” 的作用,针对各类新闻事件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包括事件的产生、原因、发展等; 同时,注意及时公开政府的作为,并为群众做出详细而权威的解释,以通过权威信息为舆论热潮提供导向。

第三,树立服务意识,加强主流媒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以体现主流舆论场的互动性。地方主流媒体与地方新闻、 文化及各类公益活动之间有着天然的贴近性。随着广大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提高,地方主流媒体也必须更加贴近观众,树立主流舆论场的服务意识,体现主流舆论场的互动性,加强地方主流媒体的服务性和实用性,立足本土,这样才能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提高收视率。 为此,地方主流媒体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倾听群众呼声,急群众之所急, 想群众之所想,时刻关注群众的生产、 生活及情感,强调反映社情民意,通过开通百姓热线,及时了解群众问题,从而使地方主流媒体成为为民排忧解难的 “好帮手”[2]。例如,安徽卫视的《第一时间》,就是以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倾听百姓话语为基础,并以低视角、平姿态给予了广大群众极大的关注。同时, 主持人走下演播台,采取客厅聊天的方式来“说新闻”、“谈民生”,并为各种民生问题提供具参考性的建议,为群众解决各种生活、交通、房产等方面问题, 可谓是真正贴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环节。

第四,融合新媒体,构建媒体互动平台,以加强地方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如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在新形势下,为能强化主流舆论场,地方主流媒体就应主动融合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来加强地方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扩大其影响范围。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融合:一是采取网页新闻方式,现很多热门网站的点击率较高,浏览人数较多,地方主流媒体可与相关热门网站合作,如腾讯、新浪、搜狐等,将热门新闻利用网页进行广播,以提高新闻广播的频率,吸引受众关注新闻;二是利用手机在线进行新闻广播,现几乎人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人们利用手机购物、 订票、看视频、浏览新闻等,利用手机进行在线新闻广播一方面增加了新闻的受众人数,另一方面扩大了受众范围; 三是利用网络视频广播新闻。现多数人都会利用网络来收听新闻、看电视剧、 电影和小品等,利用网络视频来广播新闻可有效拓展地方主流媒体的业务空间; 四是发展数字电视。数字电视具有传播速度快、清晰度高、互动性强等优势, 利用数字电视可帮助地方主流媒体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图文信息服务。

3结语

地方主流媒体具权威性和指导性, 其不仅是地方党委及政府的喉舌,也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 同时也在地方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新形势下, 虽然有着众多新媒体的挑战,地方主流媒体仍要强化其主流舆论场,通过加强媒体引导能力、调控能力及服务能力, 稳固地方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

摘要:本文简单阐述了当前地方主流媒体在主流舆论场把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就新形势下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强化主流舆论场的途径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占据主流舆论场,以加强舆论引导力提供若干建议。

关键词:地方主流媒体,主流舆论场,新形势

参考文献

[1]余仲樵.新传播格局下地方主流媒体提升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力探析[J].电视研究,2011(10).

主流信息 篇10

在中国古代,官府不仅垄断一切政治资源,而且不允许社会上有自由的言论出现。官报毫无疑问是政府意志的体现,民间报刊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机会接触到包括官报和民报在内的报纸。由于报纸本身数量稀缺,也就不存在划分主流与非主流的问题。

我国的近代报刊,是在西方殖民者进入中国以后,在其影响下创办起来的。在这以后,中国人逐渐有了自己的报刊,并发展出了独立的新闻传播事业。19世纪初叶以来,曾经涌现过名目繁多的各种类型的报纸。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难以确立,各种思潮在以报刊为载体的舆论领域中交锋,其中虽然不乏一些一时占舆论领导地位的报刊,但总的来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速焉。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有持久影响力和很高权威性的主流的报刊。

回望1949年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史,在这60多年中,新中国新闻事业史形成了自己的主流媒体,它们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机关报刊、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其中,中央新闻媒体又是主流媒体的核心。在广播电视尚不普及的年代,报纸是人们最容易接触到的传媒形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党的报刊是享有崇高威信的主流媒体。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事业又有新的进展,在1990年代以后,更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传媒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出现了“都市报现象”。由于其对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的适应性,都市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报业营销记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重。

但由于都市报对于刚刚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传媒界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领域尚缺乏规范,大量的报刊为提高营销业绩而模仿早期某些销售量大的报纸,甚至片面、盲目地迎合读者的某些低俗需要,完全背离了都市报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促进信息交流的初衷。

消费社会的商品生产和销售,有着和前消费时代不同的文化逻辑。具体表现在对商品的品牌效应的高度重视;商品的品牌逐渐演化为一个符号而成为市场的依据,弗里德里克·杰姆逊(Frederic Jameson)把这样的现象称为“商品的物神化”。[1]一个城市的多份都市报现象,那是生产技术处于同一水平的不同生产上,在缺乏品牌优势的前提下就会形成互相挤压之势,恶性竞争就不可避免。正确的运作方法,则是一方面通过报道内容和形式的变革,使都市报迈向主流传播,同时使自己的主流传播形象逻各化。杰姆逊在论述商品的逻各化时说“在广告中出现的标语、一组词或字现在已经被一个特定的字所代替,广告界用来描述这一现象的字是“逻各”(logo),肯定与希腊文“逻各斯”(logos)有一定联系。逻各指的是商标符号,或是那一小张画。”[2]逻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商标,逻各化不仅仅通过图标的设计就可以实现的,更主要的还是商品无形资产的积累,社会信誉的长期积淀。

基于这种情况,有的都市报开始提出主流诉求,以提高都市报的社会形象。华西都市报前总编辑席文举认为,都市报的初创阶段出发点比较低,档次不高,没有进入主流,只能在报业的较低层次徘徊。要摆脱低俗化和低层次竞争,就要做“主流媒体”,而“主流媒体的核心就是要有权威性和影响力”。1999年底,华西都市报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之后得到许多有相当实力的都市报的响应。

“迈向主流媒体”的提出,一方面清晰地表达了都市报需要走出困境的呼吁,表明都市报应该是通俗而不低俗,服务大众而不是庸众的现代城市报纸。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忽略了主流媒体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可以通过贴标签而获得的身份。因而,迈向“主流媒体”的思路,实际上步入了一个误区。

二、国内学者对“主流媒体”的论述

国内学者对“主流媒体”有许多论述和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周胜林认为“主流媒体是影响力大、起主导作用、能够代表或左右舆论的省级以上媒体,主要是指中央、各省(市、区)党委机关报和中央、各省(市、区)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它一些大报大台。”[3]喻国明认为“主流媒体就是关注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成为社会主流人群所倚重的信息来源和思想来源的高级媒体。”[4]邵志择认为“主流媒体就是依靠主流资本,面向主流受众,运用主流的表现方式,体现主流观念和主流生活方式,在社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媒体。”[5]王国庆认为“主流媒体就是承担重要的宣传任务和功能,覆盖面广,品牌性强,影响力大的强势媒体”。[6]

综观国内学者对主流媒体的界定,在用“主流媒体”这一概念来解说中国新闻历史与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中,有很多难以回避的问题。他们把主流媒体的定位标准确定在媒体的行政级别、传播的内容、发行量、政治性等等方面。虽然看到了媒体影响力的很多相关因素,但如果把符合这些标准的媒体称为“主流媒体”则显得过于草率。因为这些指标都是诉诸媒体本身而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传播过程来综合理解。

首先,“主流媒体”正如很多学者引证的那样,是一个西方新闻学的概念,它是在西方新闻实践的基础上,基于西方“主流社会”的依托而提出来的,在很多场合实际上是指“严肃媒体”,以区别于那些纯粹以娱乐、猎奇为目标甚至道听途说、传播低级下流文化、不负责任的媒体。但是,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历程并没有出现过“严肃媒体”与猎奇媒体的巨大分野。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都市报,也仍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负责任的报道人们关心的生产生活,是党的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只是在报道范围、方式上变得灵活而已,所以,要套用西方的“主流媒体”概念来言说当下中国的新闻实践是有困难的。

其次,就算简单地按照将党报党刊视为“主流媒体”,将都市报系列视为“非主流媒体”的分类,也难以解释二者在传播效果上的差异。刘冰、孙琦指出:“主流媒体没有‘终身制’。党报不因其先天主流性而成为主流媒体,但是党报又具有成为主流媒体的传统优势条件。党报的主流媒体定位应当是办成高质量大众报纸,而不能一味将眼光瞄向所谓高端读者群体。”[7]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流媒体”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媒体可能过去是主流媒体,现在不是,也可以过去不是主流媒体,现在是。甚至有可能出现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受众集中关注于某一媒体,使得它成为临时性的“主流媒体”。因此,主流媒体这一概念在中国新闻实践条件下就失去了它的学理价值,因为它甚至不能稳定地自我界定。

第三,正是由于对“主流媒体”的界定和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国内有的都市报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发展思路,在实践上也必然存在误区。比如,误认为多加一些党政新闻的含量,多一些新闻的硬性诉求,减少一些民生新闻,报纸就更像“主流媒体”。而实际上,这是将都市报定位更加模糊了。如果说主流的媒体就是时政新闻比例高的媒体,这不过是想将都市报党报化。这种把都市报拉回到传统党报发展的道路上的思路,不仅抹杀了都市报通过多年经营而获得的平易近人的报纸形象和品牌价值,也忽视了读者对多元化新闻产品的现实需求。没有将党报的优势和弱势区分清楚,盲目以不恰当的方式来缓解都市报的主流焦虑。将都市报党报化,不仅不能使都市报主流化,还可能使都市报丧失特色失去读者,也不利于促进党报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重新寻找合理的思路,来厘清新闻传播的主流问题。

三、从“主流媒体论”到“主流传播论”

经过上面的分析,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主流媒体”的概念既不符合我国的报业实践,也难以解释传播效果。但是,新闻学界对主流媒体的讨论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在都市报现象兴起以前,我国的报纸种类比较单一,也就不存在划分所谓主流与非主流的问题。当都市报在新世纪初面临着下一步发展的时候,这个问题才变得重要起来。新闻学界对主流媒体的讨论,已经触及到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不少学者都开始重视从传播效果来看问题。但是,只重视传播效果,或者说唯效果论,也会陷入另外一个极端,它无视传播的主体与过程,无视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在新中国新闻实践中形成的主流地位。因此,合理的考察媒体的因素,应该是“传播质量”,因此,在讨论媒体主流与否的争论中,与其将重心放在媒体上,不如将重心放在以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为体现的传播质量上。基于这样的认识,“主流传播”的提出就势在必行了。

在“主流媒体”的讨论中,虽然重心一直都在媒体身上,但是离问题的核心只有一步之遥,不少观点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参与讨论的学者多数都认同主流媒体应该具有下列特征:影响力大、公信度高、具有权威性、读者对之有依赖性、读者层次高、重要事件相关度大。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发行量和广告业务的多寡也应该成为标准。

但是,要从根本上厘清问题,在承认我国与西方传媒基本差异的前提下,从学理上阐释清楚媒体的主流与否的问题,还是要从以传播质量为考察要点的“主流传播”上来。因为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有着本质的不同。我国的所有媒体,从性质上说,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大众传播工具。各级机关报是如此,各类晚报,都市报也都是这样。把各级机关报纳入“主流媒体”范畴,把晚报、都市报系列归为非主流“小报”,这是一种不符合国情,不恰当的分类法,“会给报人办报和读者造成困惑”[8]。从本质上说,大众化报纸与“主流媒体”没有绝对的分野,有的只是办报操作方式上的不同,报道视野的不同,报道角度的不同。所以区分“主流媒体”与否,从新闻史论的角度上说,就没有彻底的厘清问题。但是,在实践中,确实有的报纸在读者中享有盛誉,确实有的报纸消息权威、公信力高。此前有的学者将它们解释为西方式的“主流媒体”,而实际上,它们是中国特色的“主流传播”:它们虽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主流媒体”,但是以之为目标,或者部分的完成了这一目标。从消息的来源、传播的设计策划、传播的效果、影响的人群、历史责任感等等方面,都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从而显著区别于一些只是满足于传播消息,对读者的接受效果不够重视的报纸。

建立主流传播的概念,就是将论述的重心从媒体的单一视角转移到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进程、传播客体、传播效果的全面考察上来。从信息时代交互式传播网络中,寻找、识别、建立、使用其中起到主流作用的传播现象和事实,从而从主流媒体的争论中跳出来,实现高水平的舆论引导和新闻管理。

那么,一个传播完整过程要在社会上起到主流的影响作用,需要哪些因素的保证呢?尽管不少报纸都先先后后提出要迈向“主流媒体”,或者宣称自己就是“主流媒体”,但是,却存在不少误区。如北京某报在成立大会上,负责人在演讲时这样论述:“本报的读者是北京地区副处级以上政府公务员、国内外大中型企业中国总部部门经理以上管理阶层,泛文化产业有成就的专业人才,商场上的成功人士,各国驻华使馆外交人员,有房有车的市民,深居简出的退休高官,收入可观的自由职业者,奋发向上的有为青年和大学生,海内外来京的办事出差旅游并且养成了看报习惯的人士,年富力强,中坚力量,成长阶层,活跃分子,实力人士。”[9]从这个论述中不难看出,该报的主流诉求主要集中在读者层次的片面追求上。毋庸置疑,如果把这个群体视为一个圈子的话,上述人群在社会上确实属于广义的精英阶层,对社会的影响力确实较之圈外的人们要大。如果再深入挖掘这一诉求的背后,这家报纸可能更加看重这一人群的高消费倾向,培育或者说生产这一读者群,实际上是为了生产一个广告受众群来吸引广告业务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主流传播来说,只是将读者层作为衡量标准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个主流读者群体都是有知识有思想有权力有经济实力的人,要影响他们并非易事,如果报纸不能影响读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乃至生活习惯,那么就不能定义为较高的传播质量,仍然没有实现主流传播。如果没有传播质量的控制,谁也不能保证读者购买报纸的动机究竟是为了阅读并作为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行动指南还是为了垫坐或者仅仅为了将百元大钞化整为零。对传播内容和效果、影响的追求才是更为根本的策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主流传播:影响力、公信度、权威性、依赖性、读者层、重要事件相关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考察这些因素的背景是传播过程而不是媒体。这实际上也是以前媒体中心的单向传播模式从多网点交互传播模式转型的需要。当一个传播过程能够满足上述诸因素,这就是一个主流传播现象。这样的界定打破了“主流媒体”的终身制,如果一个媒体无视传播过程中这些因素,它就不可能实现主流传播,“主流媒体”更是无从谈起。而有的报纸,传统上认为不属于“主流媒体”的报纸,比如都市报、晚报,如果很好地完成了这样的传播任务,它就实现了主流传播。同时,传统的主流媒体,如果能够从这里盘活资源,改变观念,重视主流传播的实施,就能迅速占领舆论阵地的制高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主流传播”的概念更加客观公允,也能更清楚地说明当前我国报业的现状和走向。

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强调舆论导向的作用。而舆论导向的契机,正是主流传播的契机。新闻业和舆论的宏观调控,正是主流传播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它一方面试图通过从引导媒体的自发秩序中去形成社会的主流传播渠道,另外一方面,要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主流传播之间的紧密联系,主流传播必须要能够承担起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的堤坝作用,同时还要能够灵敏的感知反映和传递社会意识形式的变化,使媒体的功能从单项的传播变为多向的交互式运动,使媒体真正成为承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业的宏观调控,也就是主流传播的建立,将主要不再依靠政府指令而实现,政府应该成为一个高效率高素质的舆论引导人,应该灵活而有原则的使用舆论引导和新闻生产的规律,通过新闻业市场竞争,和对受众需求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以类似于市场调控的方式来实现舆论的调控和引导。在这方面,都市报有相对较长时间的市场实践,对中国受众的市场需求有一定的经验和长处,重视新闻业的产业化因素,也是我国新闻管理部门思想解放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认识,与之相适应的主流传播理论将更有利于我们看清目前的媒体生态环境和媒体在社会意识形态承载方面的巨大作用。

摘要:一直以来,国内对主流媒体的界定和认识都存在诸多误区。“主流媒体论”的概念,既不符合我国的报业实践,也难以解释传播效果。因此,在讨论媒体主流与否的争论中,应合理地考察媒体因素,将重心从媒体的单一视角转移到从传播主体、待播内容、传播进程、传播客体、传播效果的全面考察上来。“主流传播论”的提出,体现了从信息时代交互式传播网络中,寻找、识别、建立、使用其中起到主流作用的传播现象和事实,从而从主流媒体的争论中跳出来,实现高水平的舆论引导和新闻管理。

关键词:报业,主流媒体,主流传播,误区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9页。

[2][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9页。

[3]周胜林:《论主流媒体》,《新闻界》,2001年,第6期。

[4]喻国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1月20日。

[5]邵志择:《关于党报成为主流媒体的探讨》,《新闻记者》,2002年,第3期。

[6]王国庆:《中华新闻报》,2001年11月3日。

[7]刘冰、孙琦:《党报的主流媒体定位及其思考》,《唐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曹山旭:《似是而非的”主流”“非主流”说》,《新闻前哨》,2003年,第11期。

主流信息 篇11

因为奥运,华人娱乐业暂停了半年。因为四川地震,这个行业同样暂停了半年。很多业内人士分析2008年的娱乐业受到了这两个因素的极大影响。

唱片卖不掉,快去印门票

周杰伦却逆势而上,其世界巡回演唱会几乎纵贯了2008一年。在这马不停蹄的一年里,他举行了23场演唱会(等于每隔16天举行一场),接了11个广告,4场商演,演了2部电影,出了1张专辑,总收入7.3亿新台币(约1.5亿人民币),创造了一个“海角七亿”的周氏神话。

而在5月24日,当周杰伦抱着吉他登上重庆奥体中心89米的巨型舞台举行演唱会,它最后变成了一场赈灾募捐晚会,票价最后还推出了限量版2008元。这票价,周打破了港台歌手在山城开演唱会的历史最高纪录——原纪录是张学友(1888元)和刘德华(1800元)。

就这样,周杰伦成为了2008华人娱乐圈无人可以较劲的天皇。

看来,把流行音乐界的颓丧和营养不良都归之于金融危机是不公平的。有创造力的艺人和声音还是会受到大众的欢迎。

选秀比赛依然是娱乐业的一剂剂强心针。选秀歌手,看似已是华语乐坛的主力军,台湾上半年唱片销量榜前5名,选秀歌手占了三席(杨宗纬、林宥嘉和萧敬腾)。但一夜之间获得的荣誉来得快,去得更快。

选秀歌手间的较劲也非常激烈。杨宗纬1月发第一张专辑,4个月后就在小巨蛋(等同于香港的红馆和北京的工体)举行演唱会了;萧敬腾6月发第一张专辑,3周后举行演唱会;而林宥嘉5月24日在台大体育馆举行演唱会,6月3日才发表第一张专辑《神秘嘉宾》。

唱片卖不掉,演唱会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由于唱片市场不断萎缩,唱片公司只能使用催化剂刺激唱片销量。媒体打通关、搞预购、反复改版、加辅料(碟内附赠各种纸质附加品)、办签唱会、举行庆功演唱会。但大众并不领情,“只有人气的曝光,没有作品的传唱。”这是一代老天王费翔对今天华语乐坛新人片面追求曝光度的一种担忧。

在内地,选秀们头上的光环略为逊色。他们中间不少人挣得的只是一些媒体的曝光度,最终经过市场的考核一个个顺利地败下阵来。也有坚持者如许飞、陈升、袁惟仁、周治平等台湾流行音乐黄金时代的中坚力量联合制作了许飞的第一张专辑,台湾流行乐的制作经验还在被继续引进大陆。

而因为没有充分准备,今年令人惊喜地收到了无数的EP(介于单曲和专辑间的发行方式),著名的身影包括梁静茹、李宇春、袁泉。还有一大批单曲大军,他们在今年只交出了一首歌,如陶吉吉、陈绮贞、张悬、陈楚生。EP投资少,风险也小。何乐而不为呢?

2008华语乐坛一个最大的进步是所有唱片公司再不抛出唱片销量的天文数字了。作为音乐传统装载模式,唱片在市场的比例更加缩小。有资料报道,数字音乐下载和传统唱片销售今天的比例是9:1。

台湾独立音乐气势如虹

“主流”的不主流,“独立”的不独立。这是2008年一个有趣的现象。

相对主流音乐“首首动听,张张不卖”的虚张声势,独立音乐反而呈现出气势如虹的局面。独立唱片公司不但推出一张张个性鲜明、情趣盎然的作品,还频频策划举办各种音乐节,试图为大众的审美标准挣得更多的空间。

在台湾,2008独立音乐的弄潮儿仍然是大大树、角头音乐和野火乐集。

大大树今年发表了70年代名民歌手杨祖君的历史录音选辑《关不住的歌声》和泰雅族女歌手云力思的母语歌谣《Ga-ga》,这也是2008年最重要的两张专辑。

今年4月,大大树旗下的“三个代表”音乐人林生祥(原“交工乐团”主唱)、罗思容、大竹研在广东南岭、广州和北京举行了“每日·种树”2008说唱会巡回展,这是继胡德夫2006“逆风的稻穗”内地巡回演唱会、2007野火乐集“唱自己的歌”内地巡回演唱会之后,台湾音乐在内地掀起的又一股乡土之声原浪潮。

与以往不同的是,大大树这次让内地乐迷听到的是一种全新的声音——客家语音乐。他们绝非歌迷在体育馆看到的台湾大牌歌手,他们的作品却让内地一些音乐人反思:创作,应该具有一种深层审视的态度。

台湾独立音乐集大成的一号厂牌角头音乐,今年从年头到年尾出版的专辑都显示了茁壮的地区文化发展劲头。阿美族音乐人查劳·巴西瓦里的第一张专辑《海岸渔人》、88颗芭乐籽乐团的《44只石狮子》、金曲奖歌王陈建年制作的台东卑南族南王部落组合南王三姐妹(按年龄,她们其实是三位阿姨)专辑《南王姐妹花》是角头音乐2009迎接创建10周年的一次彩排。

而角头音乐今年最大的贡献依然是各种充满创意的音乐节。海洋音乐祭、爱爱摇滚帐棚音乐节、女摇滚音乐节、城市简单生活节、AM到天亮音乐会,让兴奋不已的乐迷们幸福地疲于奔命。2009年春天,台客摇滚嘉年华又要开幕了。

角头音乐还独创了一个名为星空摇滚的演唱会,它是由五月天、四分卫、董事长、乱弹、脱拉库五支台湾摇滚天团为固定阵容的演唱会,5年聚众一次。

2005年成功出版胡德夫《匆匆》专辑的野火乐集,近年不断地发表重要的唱片,已被视为记录台湾半个世纪原住民音乐文化和民歌运动史的史记性音乐厂牌。今年也举办了多场重要的音乐会。3月22日下午16点零1分,就在台湾“大选”投票结束的第一分钟,无数的台湾人陆续抵达台北西门汀红楼北广场。在这里,野火乐集正举行一场“少年仔当家演唱会”,野火艺人胡德夫、拷秋勤、卢皆兴、小美、陈永龙、陈世川参加。音乐会的主题是“声音,还给大地;音乐,留给人民。”音乐人号召全台湾的青年“忘记大人世界的争吵,回到少年歌声的美好”,用歌声号召所有人民。

12月,野火乐集再次回归大安森林公园,举行原浪潮音乐节。南横山地布农族雾鹿部落,也选派了一支二十多人的老人合唱队参加,在天地野火间,他们再次唱起了举世无双的布农族八部合音《小米丰收歌》。12月的最后一周,野火乐集的一张2008压箱之作出版,《敬,李双泽,唱自己的歌》。三十年前台湾民歌运动的旗帜,李双泽以历史的腔调,重新访问了在2008仍在想着、唱着他歌曲的同龄人和后辈。

作为台湾一直致力于推广当代音乐、民族音乐、宗教音乐、中国音乐和心灵音乐的老字号厂牌,风潮唱片今年也是收获累累的。《风潮音乐风景》是见证风潮唱片成立20周年的一份庆生大礼。《昭君出塞》的创作者是女性民乐手王心心,她是今年参加北京奥运会艺术节制作之皮尔·卡丹多媒体舞剧《马可波罗神游之旅》唯一的中国艺人。

像风潮唱片这样坚持20年不断思考与持续发声的音乐厂牌,在内地是闻所未闻。

民谣快速升温

2008年内地的摇滚乐,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个性鲜明的音乐人和团体。左小祖咒、美好药店、腰乐队、沼泽、痛苦的信仰纷纷以独立制作出版专辑。在广州独立音乐节中,以母语演唱,走地方路线的广西壮族组合瓦依那和广东海丰组合五条人的出现,为中国民谣的未来接生了一段新的可能性。

在硬式摇滚逐渐被中国乐迷冷落时,民谣开始快速升温。有一个圈内的玩笑,现在行情变了,以前玩摇滚的现在都改玩民谣了。但有一些人始终没有改装换帜,被称为“中国青年领袖”的视障音乐人周云蓬背着他2007年独立发行的专辑《中国孩子》第二版,继续他的全国巡演之路。

这张专辑让他今年获得了内地新闻传媒类无数奖项,包括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而更多和他常年巡行于酒吧驻唱的民谣歌手也步他的后尘,自出资出版唱片,自己联系全国巡演。这一年,有冬子、王娟、小娟、李志。老牌硬摇滚乐团舌头的主唱吴吞,今年下半年也开始了一个人全国走唱。

今年中国民谣与摇滚音乐人最大的举动就是5月到6月发起的为四川震区筹款的全国联合义演行动,港台地区也积极参与。

今年华语乐坛有四人离开了,他们是台湾作词人洪光达(52岁)、北京“山谷里的居民”打击乐手于宙(42岁)、台湾作词人卢昌明(52岁)、台湾民歌手黄大城(53岁)。

非主流的青春 篇12

漫长而又令人窒息的青春, 被无数人书写过, 纪念过, 摧毁过, 粉饰过。但我们依然坚信它依旧如最初那般纯朴而炽烈。在青春之书里我们同在字里行间书写着那最真实的生活:因为华美所以短暂, 因为感动所以冗长。精彩发生在每一瞬间, 错过只因我们不曾聚焦于青春。

70年代的人因保守而停滞, 80后的人喜欢怀念, 总会被生活所羁绊, 他们是看似多彩却又黑白的一代。他们选择用如郭敬明一般的45度仰望天空及生活, 在月的背影中寂寞流泪, 他们相信只有泪水才能真正浸透生活, 一切繁华都将落尽, 只有在遗忘中渐渐老去。而现在的我们, 被贴上90后的标签, 我们大胆, 我们张扬, 我们桀骜, 我们坚守自我。我们实践着但丁的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我们追求着泰戈尔笔下那“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生活。我们用浓墨重彩涂鸦着生活, 凌乱间昭示着难以诉说的情愫, 或许连我们自己都未曾真正了解。我们渴望在那无极的大地上自由的飞翔, 俯瞰着那些奔走在名利场上的庸庸碌碌的世俗者, 我们渴望营造起一种生无所息的氛围, 青春在我们手中应是无所停息的奔跑, 就如儿时在绿茵场上无拘无束的那样跑着, 无所追求, 却又乐在其中。

有太多的人无法理解我们那肆无忌惮的态度, 有太多的人无法接受我们那标新立异的打扮, 有太多的人难以明白我们那天马行空般的思绪。但我们选择做好自己, 当然我们彼此都会选择倾听, 我们明白人生是为自己而活着, 所以不要让青春徒增遗憾和伤感。我们厌恶着那些渐渐苍老的心灵, 我们依然年轻, 应该迈着独特的步伐前行, 即便是一身奇装异服, 我们相信那是青春最美丽且独一无二的风景。并非是摈弃陈旧, 我们只是更喜欢创新, 无论是职业还是生活, 我们都希望开辟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的专属道路。也许我们会遇上丛生的荆棘、泥泞的道路, 会在鬼哭狼嚎中吓得哭泣, 会跌得满身伤痕……但我们会在黑暗中摸索, 会在艰难中跋涉, 我们永不言弃!这就是青春的滋味———涩涩的苦, 还带点甜。我们想要不一样的活着, 想要张扬个性, 想要秀出一个真的自我。我们的路不要别人来帮, 那才有趣!就算流泪, 我们也只想自己吮吸, 不要所谓的安慰。我们的坚强隐藏在每一副或哭或笑的脸孔下, 或许, 在世界毁灭的那一刻我们还会忍不住调侃“死后的蜡烛会不会卖得很贵”。

80后的他们用笔来写出生活, 写出那份终将遗忘的感情, 叹息着:“一切都在毁灭我, 生活总不曾给予怜惜。”而18岁的我们却敢于大声吼出:“我们正摧毁一切的阻碍!”放肆而狂傲。80后的他们找不到燃烧的舞台, 任青春被那春天的风儿吹散了火热。我们依然经历着那绵弱的春风, 但我们却敢于燃尽最后一丝光亮, 令点点火星成为那映照天空的火焰。非主流的我们演绎着非主流的青春, 浓烈而美丽。我们凸显着个性, 与那庸俗的人群格格不入。我们张扬着感情, 与内敛的他们天差地别。我们的青春要自己来走, 我们的人生要自己来活!

导师:佚名

上一篇:耦合方式下一篇:工艺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