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2024-08-14

主流媒体(精选12篇)

主流媒体 篇1

当科技迅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时, 枯燥的文字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追求刺激、讲求快速消费的需要, 人们对于能够吸引眼球和注意力的图片的追捧塑造了一个“读图时代”。似乎只有一张张清晰、逼真、色彩斑斓的图片才能唤醒人们麻木的神经, 激起一定的求知欲望, 从而让一条条与图片相关的新闻进入大众的视线。在读图时代, 图片不仅仅是对文字报道的有力补充, 起到美化版面的视觉效果, 更是让读者对阅读新闻产生兴趣的直接通道。尤其是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 以报刊为代表的新闻媒体在头版必定刊登大幅照片夺人眼球, 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 在对这些事件进行报道时, 巨幅彩照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然而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既有相同之处, 又存在不同点。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

有关于主流媒体的定论, 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未得到广泛认同的答案。在传媒发达的欧美国家, 主流媒体主要指以严肃、深刻著称的高级报纸, 例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 此类报纸均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与良好的口碑。我国的主流媒体主要是关注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 面向社会主流人群, 代表主流的社会声音和意识形态, 具有较高认知度和公信力的权威媒体, 例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各大中城市党报、新华网等。

概括来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胜林教授认为, 媒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才能成为主流媒体, 即有较大的发行量、收视率;有较多的广告营业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1) 也就是说, 要做到政治主流、经济主流、社会主流三个方面, 才可称得上是主流媒体。

与此相对的非主流媒体, 是近年来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 丰富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给予主流媒体有力补充的重要媒体。甚至某些都市类报刊、各类网站、期刊读物等非主流媒体在市场份额中占到很高的比例, 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无所不在的媒介力量。相较于主流媒体, 非主流媒体在传播硬新闻、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不过, 在媒体主流化大潮的影响下, 许多非主流媒体也纷纷扛起了迈向主流媒体的大旗, 其中以各地都市报的迅猛发展为代表, 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主流化倾向。

读图时代的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都选择大量使用新闻图片, 不过在报道众多新闻事件时对于新闻图片的选取却有同有异。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使用新闻图片的相同点

从传统的“文以载道”到今日的“图以载道”,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纷纷频繁地大面积登载新闻图片, 使用图片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报道重大及突发新闻事件。对于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考验媒体的新闻敏感度、应急机制和运营成熟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都还记得海湾战争成就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 也记得香港凤凰卫视在美国“9·11”恐怖袭击案发生的那一刻起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直播的壮举。新闻图片在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形象、直观地提供给受众以文字和语言所不能涵盖的信息。

随着新闻专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事业的不断成熟, 新闻从业人员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新闻事件的越发重视, 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在应对重大以及突发新闻事件时都毫不犹豫地选取新闻图片来帮助报道。除了普遍意义上的功能和作用外, 新闻图片在此类新闻事件的报道上能够以无法比拟的现场感、表现力、冲击力来展示颇具感染力的视觉效果。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 媒体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人们了解事件的严重程度, 新闻图片的直观使其成为必不可少的报道手段;而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迅疾又让人措手不及, 容易导致社会恐慌与流言四起, 而使用新闻图片可以将事实真实地展现给受众, 让人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可以稳定民心。

比如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 包括了开闭幕式的宏大场景、每日夺牌选手的精彩瞬间、狂热的各国体育爱好者等有强烈代表性和新闻点的图片被主流媒体及非主流媒体登载和使用, 无论是党报、经济报、都市报, 央视、省级卫视、地面频道, 还是大大小小的网站、手机报, 有关奥运会方方面面明快艳丽的新闻图片处处可见。这些新闻图片将一个和谐、绿色、文明的北京形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有时比几万字洋洋洒洒的介绍文章效果更佳。又如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三次特大自然灾害———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以及同年的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作为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典型代表, 在事件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给予持续的关注和连续的报道, 现场的受灾情况、搜救进展、生命的成功挽救、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国家领导人的亲力亲为等生动画面都被定格在新闻图片中, 全国同胞与世界人民通过一张张感人肺腑、触目惊心的照片将心与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共同为灾区人民祈福并伸出援手。

头版新闻图片的比例增加。在同类媒体竞争激烈、新兴媒体强势攻占市场的压力下, 以报纸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为了留住读者, 让读者产生翻开报纸将新闻看下去的欲望, 选择在头版放置新闻图片呈现增加趋势。严肃的党政类报纸也需要使用新闻图片作为吸引读者、配合文字报道, 甚至主导信息传递的一种手段, 更不用说制作得明快抢眼、面孔诱人的小报、都市报了。

《人民日报》2010年10月5日的头版登载了五张新闻图片, 标题分别为《温家宝出席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温家宝会见法国总统萨科齐》、《假日旅游掀起高潮》 (两张图片) 和《18流派传人尽现京剧神韵》。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的《人民日报》, 是主流媒体的首席代表, 更是中国第一大报。于头版有限的空间和版面放入五张新闻图片这一举动就足以说明其图文并举的理念和决心。

新闻图片压倒文字成为重要信息源。新闻图片使用之初, 主要功能是作为文字信息的补充, 使读者更直接、快速地了解新闻内容, 外加美化版面、优化视觉效果。但是, 在快速消费时代, 冗长的文字新闻或者电视中主持人滔滔不绝的陈述已无法吸引受众长时间耐心的关注, 粗略地翻阅每一版报纸、随意地控制手中的遥控器按钮、轻轻地点击鼠标, 人们选择性的增多和主动权的增大使得媒体人员不得不做出应对。于是, 新闻图片逐渐压倒或取代文字成为最重要的信息源, 它的作用不再只是辅助, 而是主导, 简短的文字和说辞成为图片的释义。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报纸上颇为震撼和详细的大幅新闻图片和边上的小字说明, 电视新闻中占满整个屏幕的图片和主持人的几句简短的介绍, 网站上文体明星的作品宣传与花边新闻的组图……这些在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中都屡见不鲜, 所以, 在读图时代, 我们既需要一双睿智的眼睛, 又需要一个灵活的头脑去看、去思考。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使用新闻图片的不同点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的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新闻图片的时效性不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鲜、即时的信息资讯才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图片作为新闻报道的体裁之一也是如此。在时效性方面, 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往往存在滥用过往的资料图片、时代性不足的缺点。部分编辑在选用新闻图片时以应付的心态在资料库中搜寻与主题较为契合的图片拿来使用, 摄影记者也不勤于去捕捉。比如每年的春暖花开之际, 报纸上都登载冬去春来、百花盛开的所谓祥和图片, 年年如此, 连图片都懒得更换, 毫无新意和价值可言;又如一些非主流网络媒体, 为了吸引眼球, 一旦有爆炸性新闻爆出, 就立即寻找旧图片配以文字报道, 抢占市场先机, 省略了证实消息、采编、审核、把关等必要的制作新闻的过程, 反而会让受众因旧图而产生不信任和质疑的感觉。而大多数的主流媒体使用新闻图片时更加重视时效性, 这与其优良的设备和人员配置不无关系, 而且, 也只有从事件发生现场拍摄的照片才能够成为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让受众有切身体会之感。

新闻图片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对待同一新闻事件,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着眼于不同的内容和角度。主流媒体担当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 以弘扬正面形象、报道先进事迹、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 选择的新闻图片反映的也是宏大的、具有主题性质的内容;非主流媒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发行量、收视率、浏览量就是生命, 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出现泛视觉化、缺乏深度的倾向, 选取的新闻图片流于表面、简单肤浅、强调个性、角度单一。

新闻图片的风格不同。从褒的角度来说, 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严肃、正统、精英化, 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活泼、通俗、娱乐化;但二者也存在风格的缺陷, 主流媒体较为死板、恪守传统并重复性使用同类图片, 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文化品位较低、追求刺激和短暂消遣, 较为苍白和浅薄。

主流媒体的一个例子是对新华社所发新闻图片的重复使用, 无论是刊登在报纸上还是在央视新闻中播放的照片都是源自新华社的转发, 没有更为新颖的视角, 从不同媒体渠道看到的新闻图片千篇一律令人顿觉索然无味。非主流媒体的个别新闻图片与暴力、色情“打擦边球”, 以感官刺激招徕大众, 庸俗而无品位。

新闻图片的质量不同。质量的区别源于几点:一是图片的来源不同, 多数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取自专业摄影记者的现场拍摄, 且有专业的新闻编辑进行整理;而有些非主流媒体使用非专业人群利用手机、普通相机等工具拍摄的图片, 画面的美学标准无从谈起。二是图片的真实性存在差异, 主流媒体有着良好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其新闻图片大多数是真实可信的;非主流媒体本身的娱乐消遣作用让受众对其真实性的要求并没有很高, 人们更愿意以轻松的心态去观看和阅读这类媒体的新闻。

结语

卢因的“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 在社会存在的大量新闻素材中, 媒体的新闻报道并不是“有闻必录”, 而是一个选择和取舍的过程。新闻图片是新闻报道的体裁之一, 在读图时代成为重要的信息窗口, 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时有同有异, 并互有优劣。认识总结出这些特点, 并在以后的使用中实现优势互补, 可以更好地利用新闻图片为新闻报道服务、为人民服务,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和媒体的品质和影响力。

摘要:读图时代, 通过新闻图片获得受众的注意力是媒体的共识。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既有共同点, 又存在差异。本文对比分析了两类媒体中新闻图片的相同与不同, 并辅之以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为探索如何才能更恰当地使用新闻图片打下基础。

关键词:读图时代,主流媒体,非主流媒体,新闻图片

参考文献

①樊成:《论“读图时代”图片新闻的传播效应》, 《新闻采编》, 2005 (3) 。

②龚华萍:《提升主流媒体应对重特大事件时的新闻敏感度》, 人民网。

主流媒体 篇2

(江苏省国税局)

近年来,我局充分发挥税收新闻宣传引领思想和推动舆论的主动作用,按照“把握话语权、增强影响力、扩大覆盖面”的总体要求,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围绕中心挖掘亮点,依托主流媒体提升宣传层次,突出时代特色打造宣传精品。既宣传促进了税收工作,又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形成良好的税收宣传舆论氛围。去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发布新闻34条,其中《人民日报》头版头条1篇,在《中国税务报》头版头条刊登报道11篇,有10篇以上新闻作品荣获总局新闻奖、“江苏报道奖”和各类征文奖,得到国家税务总局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聚焦中心工作,着力挖掘税收新闻宣传新亮点,回答宣传什么的问题

围绕总局和省局中心工作,我局立足全局、关注大势、加强研判,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性,确保税收大事不漏报。

一是以改革发展引领宣传导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主题主线, 坚持发掘内涵、做优特色,积极为税收改革和经济发展鼓与呼。重点就“营改增”等税制改革在江苏、江苏国税大力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从税收角度看江苏经济转型等方面,通过举办政策解读、发表署名文章、开设专版专栏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解读和引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二是围绕亮点特色工作设置议题。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新华日报》专版宣传等形式,展示“三个三”主题扎根工程的落地生效;围绕推进深化税制改革,第一时间宣传报道“营改增”扩大试点、小微企业优惠政策扩围等政策在江苏落实的效果;围绕转变政府职能,突出宣传“两个办法一个清单一个平台”,向社会传达江苏国税简政放权、规范执法、“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的治税理念。

三是通过主题活动展示部门形象。结合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先后组织实施“中国江苏”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广播电视访谈、走进“政风热线”、专家走进12366等多场专题活动,深入开展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主题的“美丽中国梦 江苏国税路”书画展等宣传活动,进一步宏扬了正能量,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二、树立全局观念,着力构建全方位税收宣传新格局,回答谁来宣传的问题

坚持和完善“办公室牵头、部门各司其责、上下联动”的宣传工作组织机制,始终牢牢把握税收新闻宣传的主导权。

一是坚持统一领导。由办公室扎口统筹协调全局税收宣传工作,制定全省税收宣传工作制度和工作意见,规范工作流程,统一税收宣传的重点、方向和口径,统一信息宣传来稿、成稿传送及展示平台,实现新闻素材等资源共享,提高税收宣传的整体性、一致性。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确立工作机制。省局办公室、纳服处、税科所及中国税务报记者站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注重统筹协调。对外宣传严把“三关”,即部门负责人把好初审关,宣传主管部门把好复审关,分管局领导把好终审关。省局重点加强政策执行、办税程序的解读性、辅导性宣传;市、县国税机关结合地域特点、行业结构特点,进一步增强宣传的具体性、针对性。

三是形成宣传人才梯队。全省各级国税机关办公室都设立专职税收宣传员,机关处室配备兼职税收宣传员,在各岗位特别是征管一线和办税服务厅发展“一线记者”,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税收宣传情报网络,形成专兼结合、“人人都是宣传员”的宣传梯队。围绕省局办公室下达的中心宣传选题,各地税收宣传员都能根据当地实际,及时提供素材。

四是注重考评激励。结合工作部署,将税收新闻宣传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地各部门,列入全年绩效考评。不定期采取专题培训、交流座谈等方式,提高全系统干部的新闻素养。

三、依托主流媒体,着力打造税收新闻宣传新平台,回答怎么宣传的问题

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权威性强、信赖度高的特点,积极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一是主动建立沟通机制。每逢重大税收政策调整或省局重要宣传活动,第一时间向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联络处请示汇报,建立与江苏广电总台、《新华日报》等重点媒体定点联系制度,在江苏卫视、《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开设专栏,建立专题宣传报道窗口。根据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等不同新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事前分别通气协调,充分发挥新闻传媒受众广泛、形象直观、传播速度快捷的宣传优势,共同营造全方位、全覆盖的宣传态势。

二是主动加强协调配合。积极配合中央电视台等主流新闻单位来苏采访,精选正面宣传切入点,坚持全程参与分工,搜集素材需求,深入现场采访,做好“编外记者”,进一步提升税收新闻宣传的权威性。

三是主动搭建新媒体宣传平台。以江苏国税系统门户网站群为载体,积极拓展税收宣传和新闻发布形式,力推“税收宣传携手新媒体”,组织开展“税收在线访谈”活动,及时回应民意关切。多地国税机关依托网站平台,积极开通官方微博、“税企QQ群”、“微信群”,搭建了报纸、电视、广播、网站、手机及12366纳税服务热线多位一体、优势互补、整合协作的税收宣传平台,增强了税收宣传的声势和效果。

四、突出时代特色,着力拓展税收新闻宣传新方法,实现宣传效应最大化

坚持跳出税收宣传税收,把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社会热点和趋势,围绕税收与经济、税收与教育、税收与科技、税收与环保、税收与弱势群体,乃至税收与公民权利的关系等,大力宣传税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税收宣传更具时代特色。

一是及时了解受众需求。连续九年举办“江苏省百姓税收意识调查”活动,建立定期更新的税收宣传需求库,针对某个阶段的热点、焦点问题,集中宣传引导。我们的调查成果连续五年在《中国税务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出。

二是让领导干部直接面对媒体。由分管局领导担任党委政府及网络新闻发言人,有计划地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税收事件进行新闻发布。在“营改增”试点改革的宣传中,省局班子成员多次直接面对话筒和镜头,从不同角度反复解释政策内容、宣传政策意图、引导舆论方向。

三是突出新闻宣传的“鲜活”特色。注重找准税务工作与新闻报道的结合点,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使宣传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落实总局“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中,我局制定了《税收检查任务管理办法》和《纳税服务工作任务管理办法》。在筹划向社会宣传这两个文件精神时,我们转换视角,换位思考,组织了《江苏纳税人可对重复税务检查说“不”》、《江苏国税有了“客户经理人”》、《机关“加压”才有群众“减压”》等新闻通稿投放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网络等媒体作了广泛宣传和多方转载,《江苏国税局推出“两个办法一个清单一个平台”》还刊于《中国税务报》头版头条,受到总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博客:主流媒体的颠覆者 篇3

近期,博客(Blogs)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苹果公司最新产品信息的披露到有关美国总统竞选透明度的争论,都可以看到博客的身影。去年12月份亚洲的海啸事件充分证明了博客的价值,在第一条正式的新闻发布之前,已经有上千个博客将灾难的图片、视频和文章等第一手现场目击资料传到了网上,通过电脑和互联网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博客已经开始威胁到了主流媒体。

尽管目前在美国也只有27%的互联网用户阅读过博客,但是博客正在以每天4万个的速度增长。在提到分享创意与传播信息方面,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丹·亨特将博客与印刷媒体相提并论。亨特说道,“这并不是一时的热潮,这是业余媒体内容的崛起。它正在取代由专业人员所提供的集权式的、受控制的媒体内容。”

網络营销新机遇

这是一个属于大众传媒的世界,但是博客却将发布成本降为零,任何人都可以在10分钟之内注册成为一个Blogger,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以往,大众传媒印刷新闻,决定权在编辑手中,而现在,区分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分界线不复存在了,大众传媒的概念已经被颠覆,Blog创造了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

博客的增长速度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博客进行监测的搜索引擎公司Technorati在3月21日所监测到的网络日记数量已超过800万个,每7.4秒就有一个新的博客被创建,这意味着每天有12000个新的博客诞生,每天发帖数量达275000,以及每小时10800次的更新。沃顿商学院的教授凯文·韦百赫指出,“博客仍然处于其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像互联网在1995年和1996年所处的发展阶段一样。” Google 公司的博客项目负责人Jason Goldman的观点是,Blog正在推动网络的成长,在过去的8个月里,Blog世界的规模已经翻了一番,存在大量值得挖掘的数据和潜在的客户。

博客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变成一种追逐小窍门、传闻与其他新鲜故事的角色。沃顿商学院的沃尔巴赫教授说道,“在破坏主流媒体对新闻内容与发布的集权控制方面,博客的确对主流媒体构成了威胁。”但是,“博客并不能替代媒体公司历年积累起来的资源和所创建的品牌。”他补充说道,将来主流媒体与博客圈可能融洽相处。事实上,博客们经常会对《纽约时报》及其他主流媒体上所刊登的报道进行评论,并建立相应的链接。

可以明确的是博客所蕴含的机遇。公司可以雇用博客人员,从而在与员工和客户的互动中换上一副更加人性化的面孔;营销人士可以通过博客开展蜂鸣营销;而且博客们还可以充当主流媒体的事实核查员。

博客营销模式

理论界对哪种手法算真博客营销,哪种是伪博客营销有些争论。这里不去考虑。从营销角度,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一切都是工具。既然视野中多了一样网络行销工具。我们权且把所有利用博客进行的各种产品、品牌、形象等的营销称为博客营销。

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运用博客来影响PR值。美国通用汽车还通过公关公司发布博客日志,以提高PR值,来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媒体从业者或者大众通过搜索引擎收集信息时,排位靠前者被认真浏览的几率自然会高)。

与其他网络营销工具相比,博客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博客是一个信息发布和传递的工具。在信息发布方面,博客与其他工具有一定相似的地方,即博客所发挥的同样是传递网络营销信息的作用,这是认识博客营销的基础。网络营销信息传递实际上也是整个网络营销活动的基础。

第二,博客文章的内容题材和发布方式更为灵活。而博客文章内容题材和形式多样,因而更容易受到用户的欢迎。此外,专业的博客网站用户数量大,有价值的文章通常更容易迅速获得大量用户的关注,从而在推广效率方面要高过一般的企业网站。

第三、博客传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并且无需直接费用。博客的信息传递无需直接费用,是最低成本的推广方式。

第四、博客的信息量更大,表现形式灵活。博客文章的信息发布与供求信息发布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博客文章的信息量可大可小,完全取决于对某个问题描写的需要,博客文章并不是简单的广告信息,实际上单纯的广告信息发布在博客网站上也起不到宣传的效果,所以博客文章写作与一般的商品信息发布是不同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公关方式,只是这种公关方式完全是有企业自行操作的,而无需借助于公关公司和其他媒体。

主流媒体 篇4

一、主流媒体较之非主流媒体

(一) 主流媒体

业内的人士把主流媒体也称之为“精英媒体”或“议程设定媒体”, 设置着新闻框架。由于主流媒体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 具有一般新闻媒体难以相比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等特征, 因此被国际社会、国内社会各界视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声音、主张的权威代表, 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由此可见主流媒体在国内外的媒体工作中都存在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非主流媒体则是相对于主流媒体而言的, 不似主流媒体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报道与主流媒体相反的逆向思维, 不盲目跟随主流的发展, 富有个性, 超前或滞后于主流媒体。

(三)

从报道新闻上来看, 主流媒体相对于非主流媒体来说具有很大的公信力, 在党和国家领导下的主流媒体在无形中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对于公众具有更大的说服力。而非主流媒体发布的新闻权威性弱于主流媒体, 在接受非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时, 受众会不自觉地进行信息的筛选, 报道新闻的可信性遭到受众的质疑。但是也不能由此来判断哪些媒体是主流媒体, 哪些是非主流媒体, 就本文而言, 其中所提到的主流媒体是具有权威性的报纸及电视台, 而非主流媒体即不具备公信力及话语权的网络媒体。因此, 随着时代的变化, 各类媒体在运用新闻图片的题材和内容上也有所变化。

二、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上的相同之处

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他们都有着新闻媒体的敏感度, 在新闻图片及题材、内容的使用上会有相同的选择。

(一)

对重大新闻及其相关事件进行及时的关注报道。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报道, 体现出了他们对重大新闻事件一致的关注度。比如在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 及前段时间扩散的禽流感, 或是国外的各类重大新闻,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报道, 并且加之图片详解, 以图片配合文字, 对新闻及相关事件进行报道, 不仅可以让受众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感, 又会以图片引发受众对事件真实的感受, 此刻新闻图片就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图片所包含的巨大的信息量就会不断传达给受众。

(二) 对同一件事有相同的认同感。主流媒体与非主

流媒体在关注关系国家利益和人民荣誉感的新闻事件上会表现出一致的认同感, 即其情感方向具有一致性, 虽然两者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不同, 但是有关人民利益的事最能唤起受众的内心深处的情感, 引发共鸣。只要报道的内容相同, 其情感方向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比如在报道钓鱼岛事件中, 涉及到了民族的荣誉感及国家的利益, 这时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就表现出了一致的认同感, 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新闻图片, 即维护国家利益的图片。

三、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新闻图片选择上的差异

上述是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两者在选择新闻图片上确实拥有共同点, 但是两者的差异也确实存在。

(一) 不同的新闻图片的使用数量。

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的数量上大有不同, 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差异所在。电视媒体和报纸类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使用新闻图片时只选择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使新闻富有价值和震撼力。而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非主流媒体则发布许多图片, 虽然这些图片与新闻息息相关, 但是不是每一幅图片都那么能震撼受众的心灵, 但是受众还是会选择接受这些图片, 即使没有经过构图和用光方面的处理, 对于受众来说更具有真实性。比如在4月20日发生的四川雅安大地震, 作为主流媒体的《大众日报》和央视各频道, 只选择了更能表现灾区现状的几张典型图片, 而一些网络媒体则是播发数量较多的图片, 不需要更多的文字, 仅图片本身大家就会知道灾区现在发生着什么。因而大数量图片的使用是电视频道和纸质媒体所做不到的。

(二) 报道的新闻角度和新闻内容不同。

主流媒体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下的“正式”媒体, 其报道的新闻角度和新闻内容总是关乎国家利益和人民权益的, 而且新闻内容和新闻图片都是在上级的统一派发下发布的, 因此同样的新闻图片如果受众在某报纸上看到过, 那么他们可能在电视节目上也会发现, 这就体现了主流媒体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存在单调性。而对于同一则新闻, 非主流媒体则会大批量地配发图片, 不仅是关于新闻事件的, 与其有关联的其他图片也会充斥其中, 使得受众获得的信息量增加。

(三)

时效性和专业性不同。对于同一则重大新闻, 不同媒体内的新闻记者资格不同, 专业性也不同, 因而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都是头条的、独家的, 且能够在第一时间报道出来, 非主流媒体报道的则是民间流传的或者转载借用别处的新闻, 真实性与专业性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林晖.中国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之构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 (02) [1]林晖.中国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之构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 (02)

[2]齐爱军.什么是“主流媒体”?[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 (02) [2]齐爱军.什么是“主流媒体”?[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 (02)

以舆论监督放大主流媒体效应2 篇5

汪成明

肩负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作为省委机关报的属性决定了浙江日报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办报宗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如果党报仅仅依靠先天的政治优势,是无法成为读者依赖的报纸。近年来,浙江日报正视竞争,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创新和改进舆论监督报道方式,不仅使报纸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并反过来影响网络媒体,成为党报以舆论监督放大主流媒体效应的典范。

紧盯网络热点形成良性互动

相对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新优势外,网络媒体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容易造成公众的误解并引发公众对事件真相的渴望。与网络相比,作为党报的浙江日报在传播手段,信息量、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虽落后于网络,但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肩负着引领舆论的重要职责,有着大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优秀新闻人才和实力强大的采编队伍,并且在长期舆论监督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尤其是作为时政报道的政治新闻部的记者。对当下网络舆论中哪些要大声疾呼,哪些要淡化处理,哪些要跟进“加热”,哪些要及时“降温”,都会迅速全盘考虑,精心策划,把握好时机、节奏、力度,推进舆论监督的效果。

2009年12月初,一条有关路桥农民工讨薪不成反被无良老板雇凶刺伤生殖器的恶性事件,事发在年关之际,加上无良老板被网友人肉搜索后的疑似较强的社会背景,立即引发了网友的疯狂跟贴。在看到相关信息后,本报即指派我赴路桥调查此事,并于当天就刊发了《台州路桥星座美食城门口上演不该发生的一幕:讨薪起争执出门遭刀捅》的连续报道,对整个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了全面的解析,当地警方也迅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于次日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百姓称快,网友直呼给力,不仅平息了网上的怒火,也显示了党报在舆论监督方面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还原事实真相引领舆论导向

充分尊重读者的知情权,确保读者对信息的掌握,是党报舆论监督的根本前提。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封锁突发事件等“负面信息”已成为不可能。以往对突发事件、热点问题报道的一些“惯例”,在舆论语境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不仅伤害了读者的知情权,而且伤害了党报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如瓮安事件,因为读者不能从正常的、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就难免猜测、打听小道消息,各种流言到处传扬,甚至引起社会恐慌。群众不满,党报的舆论引导力、舆论监督更无从谈起。信息时代,主流媒体在关键时刻决不能失语,要把信息及时传给读者,让读者知道真相,要把握“话语权”,把握舆论主动权,制止不良传闻,疏导读者情绪,在工作上赢得主动。

前不久,法国一家电视台记者找到我,要求采访两年前轰动全国的杭州富家子弟胡斌飙车案引发的“70码”事件,虽然我婉言谢绝了此次采访,但对于远在法国的同

行,在此案两周年之际,千里迢迢专程来采访我感到不可理解,而他们的解释是,在两年前的舆论旋涡中,作为浙江最权威媒体的浙报发声,不仅有力而且一针见血,客观、公正的报道,迅速推动舆论的转向,并让整个事件朝着有利于公正、公平解决的途径演进。

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党报不仅要敢于发声,而且要善于发声,引导舆论,平息社会对事件公平公正解决的心理期盼,这不但满足了读者的知情权,也充分发挥了党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避免了谣言和虚假信息。

监督推动发展帮忙决不添乱

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没有强制力的软监督,虽然重要,但有时也很无奈。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篑。因此,要想舆论监督报道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要在选好内容,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群众关注的热点、领导重视正要着手解决或可以解决的结合点上做文章,注重用事实说话,做到无懈可击,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工作。

一直以来,温台两地传统的丧葬风俗浓厚,厚葬风俗日盛,并成为家庭经济实力的象征。而随着一条高速公路的开路,温台两地沿高速的青山白化现象已经成为一道难题,如果没有外力推动,当地干部对动百姓祖坟的事,轻易谁也不敢动手。2005年9月8日本报二版头条位置刊发我采写的《温州公路沿线“青山白化”触目》一文,立即引起了温州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天即对此事做出重要批示,并把本报报道以明传电报形式下发到温州各市(县、区),此后一场声势浩大的青山白化专项治理启动。事隔多年后,温州有识之士对于本报报道所引发的巨大效力,仍表示由衷的钦佩,并称本报是推动当地文明殡葬重要推手。

党报要搞好舆论监督需要政府支持,政府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也需要借助党报舆论监督来推动。党报发挥好这个优势,既能确保舆论监督不出偏差,又能较快得到领导和政府的重视,有效地解决问题。对解决好的,还可以跟进正面报道。本报此后还对透过宁海县乱坟岗冶理的先进经验,对我省十年“治”坟,从乱坟岗“刨”出八万亩“黄金地” 进行了全面解读,使整个系列报道成为指导我省青山白化治理工作的重要推手,不全面推动了该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但对解决不到位的,促其加大力度尽快解决,对能解决而不解决的,继续跟踪报道促其解决问题。例如,读者举报仙居干部大面积涉赌,记者对此进行了明察暗访,在当地解决不力的情况下,以内参形式刊发了此稿,并引起省领导的重视,当地迅速处理了此事,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现当今,我省不少地方领导已经善于将浙报的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改进工作、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其开明的姿态,反映了新形势下我省基层官员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正在得到不断提升。

现场亲历亲为客观把握尺度

开展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给政府给社会出难题,而是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讲政治、讲大局、讲究方法、充满善意、出于公心,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坚决把好关,把好度,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切实做到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做到帮忙不添乱,曝光不炒作,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话语权”。

无论是我们报道的永嘉《入党标准量化之争》得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批示,还是被省委组织部长蔡奇批示的诸暨《村民入党先“捐款”》等涉及基层党组织曲解党章程,违规发展农村党员的报道,都是在记者亲历现场,深入采访后得出的结果,因为贴近,所以真实。见报后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

打造高素质队伍自觉接受监督

党报记者用笔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用党和人民赋予的“话语权”,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保证读者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鼓与呼。然而新闻队伍也有良莠不齐的现象,有极少数人违背闻职业道德,唯利是图,以舆论监督为名敲诈勒索、收“红包”、收“封口费”。

党报是党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工具,浙报政治新闻部在着力打造强势舆论监督品牌的同时,更注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报新闻工作者队伍,通过思想教育和领导的身体力行,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侵蚀,无论是否在进行批评报道,始终都应该处在社会的监督中,尤其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更摆正记者的位置,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媒体是社会的良知,而良知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血液。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压力前所未有,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其作用也更加重要。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上曾经强调,媒体要在搞好舆论监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而此前通过的《党内监督条例》,更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上述的一切,都为作为党报的浙报的舆论监督报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使我们在监督时,腰杆变得更真、更有劲。

(作者单位:浙江老年报专刊部主任、原浙江日报政治新闻部主任记者)

舆论监督报道

论“新主流媒体”的报道失衡 篇6

一、“新主流媒体”的界定

目前,“新主流媒体”成为一个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概念。“新主流媒体”是指在强势媒体的基础上诞生的,但绝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是在都市报基础上新的发展和新的飞跃。“新主流媒体”的轮廓以2003年出世的《新京报》而清晰起来,据其社长戴自更所称的“把职业报人新闻理想和职业经理人的营销理念统一起来,把深厚的新闻底蕴和强烈的市场意识统一起来”(汤耀国:《市民报与“新主流媒体”》),“新主流媒体”应该是介于严肃的政党报和大众化的通俗的都市报之间的综合性城市日报,所刊载的每一篇报道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只有读者、广告商对媒体产生了非常强的信赖后.媒体才能够产生一种很强的公信力,才能够真正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新主流媒体”的概念在实践中越来越模糊,大多都市报都以“新主流媒体”冠名,“新主流”一词的流行,折射出新型都市报不甘于“市民报”尤其是“小报”形象。但是对于“新主流媒体”的真正内涵,一些标榜为“新主流”的媒体还未确切的实践。主流媒体、高端定位成为许多报纸竞相自我标榜的流行语,这样做,只是在表面上提高自己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提高自己的品质,他们注重的往往只是职业经理人强烈的市场意识。其目的无非是瞄准那些高社会地位、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人群,并企求借此获得广告商的青睐,获取经济上的收益而已。这些所谓的“新主流媒体”为营造市场、迎合广告客户,往往采用一些另类的、能够吸引眼球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甚至街头新闻,辅助于一些车房等专刊来吸引读者和广告商。

二、新闻报道的失衡

目前,“新主流媒体”的媒体价值观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公共精神新闻学正在让位于金钱驱动的商业化新闻学。媒体为了实现经济利益,不自觉地用市场取向来代替新闻价值的判断,往往导致新闻报道的失衡,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软新闻”与“硬新闻”的失衡。新闻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单纯追逐轰动效应,新闻报道逐渐开始热衷于报道名人趣事、日常琐事、有煽情性和刺激性的软性的甚至低级庸俗的“软新闻”,而对于有关领导人、外交、军事等重要的严肃新闻等“硬新闻”却表现得过于冷漠。另外,“硬新闻”也有软化的趋势,如为追求轰动效应,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这一做法最终导致媒体的责任意识日趋淡薄,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淡化新闻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

其次,失衡的“客观切片”。报纸所呈现的世界,往往只是编采人员的“拙劣主观”采集的“客观切片”。由于媒体商业化的高度发展,新闻采编人员正在从为公众服务的真实信息的传递者,演变成为广告公司服务的注意力制造者。⑥记者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在采访及组稿时往往掺杂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另外,从新闻学架构理论看,编辑的立场和视角同样构成一篇报道的框架,读者所能看得到的内容完全受限于这个镜框所容纳的画面大小。因此符合记者、编辑和媒体市场价值观的事实和观点以及图片总是在报道中获得突出报道的显著位置,达到先入为主的目的,反之则不报道或只作为陪衬放在报道的最后一段。

再次,负面报道的“繁荣”。目前,一些所谓的“新主流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在社会问题的报道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失衡,偏向于负面问题的报道。为了应对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负面报道过多过滥,各种凶杀暴力、色情、武装冲突等案例成为报纸新闻的主体,导致整个报纸格调不高,趋于庸俗媚俗。

最后是“新闻寻租”现象。“新闻寻租”的本质就是“有偿新闻”以及“虚假新闻”等,一些新闻工作者受拜金主义的侵蚀,把新闻当作“商品”,用它做交易。越来越多的新闻成了广告和娱乐的阶下囚,当报道或揭露的问题涉及媒体的广告客户或有钱有势的商业主体时,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在利益的驱动下,广告、新闻逐渐变得模糊不清。现在很多报纸都设置有汽车专刊、房地产专刊等为强势阶层服务的版面,其实也就是为广告商服务,而关注普通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版面很少。

三、新闻报道失衡的原因分析

新闻报道失衡的原因有四只看不见的手:政府的舆论控制、财团的经济控制、受众的压力以及媒体的自律。政府的作用所占的分量微乎其微,因为在当今的中国新闻体制下,掌握表面权力的政府管理机构对媒体已经进行了“经济放手”,对媒体的经济效益起主要作用的就是一些广告商。对于政府的压力来说,新闻媒体往往表现出反感;但对于经济上的压力,媒体却采取了合作的态度。

利益博弈的时代。目前,我国步入利益博弈时代已成共识,不同利益集团的社会失衡机制导致各集团在利益博弈过程中的不对等。由于新闻体制的改革,在“新主流媒体”这样的媒介背景下,强势人群对于媒体和广告商更有吸引力,媒体往往将其读者定位界定为收入高、购买力强的受众,更多地为了迎合这个族群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去制造议题、制造选题、制造新闻热点,媒体开始和权贵、精英等打成一片,所以必然会忽略那些数以十亿计的农民、工人、一般市民及其他底层人群等社会的弱势群体。

在媒体日益商业化的今天,编辑记者的内心恐惧和哗众取宠主要表现为,新闻报道导致自己被那些真正掌握决策话语权和政治经济实权的族群视为异己的惧怕心理。在弱势群体与这些广告商等强势媒体的利益博弈的状态下,新闻媒体在考虑自身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忽视了前者的利益,和后者靠拢甚至合作,由此在新闻报道上就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和平衡。有些媒体已经成为财经、体育和娱乐记者的天地,而这些领域恰恰是媒体投资者最赚钱的领域,如汽车专刊、房地产专刊的设置。在这样的新闻文化下,新闻不再是社会的公器,不再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或旁观者,而是投资者、经营者和编辑们赚钱的一种工具。

市场经济的促动。市场经济带来了竞争,商业文化对严肃的正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标榜为“新主流媒体”的一些媒体,市场成为主宰,发行量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标,已成为生命线。李希光在做客新浪网时曾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传媒就是做生意,既然是做生意,就要有市场,要有注意力的市场。有了眼球就有了广告,就是这样一种经济学关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传媒业称作影响力经济,并认为这种影响力要靠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获得,但是吸引受众的眼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媚俗、迎合,利用黄色新闻对感官的刺激以及凭借客观、公正、权威、到位的报道和打动人心的传播艺术。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与正确的方向却是背道而驰,在格调上出现了严重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造成了新闻报道的失衡。所以,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新闻的泛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新闻传播的边缘领域成了新闻的主导,导致软硬新闻的失衡。

当然,除了上述的时代、市场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如盲目服从少数文化素质低下的受众的低级趣味,同样导致媒体为赢得这部分读者而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衡。

四、结语

作为“新主流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研究报纸“卖点”没有错,但问题是“卖点”必须是报纸的“亮点”,必须是新闻的“闪光点”,而不能靠“猎奇”的东西,图取编采人员的一时之快,满足少数读者的媚俗之需。媒体应当制造利润,否则在目前的新闻体制下将很难生存,但媒体不仅仅是商业,它还是社会公器,对受众和社会负有责任。媒体品牌和公信力的树立在于在新闻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坚持平衡原则,而且只有坚持平衡原则,才能完成社会公众所要求新闻的可信性、平衡性、客观性。我们的媒体应该反思工作中由于失衡导致的失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将平衡准则形成于制度,凝结为文化,以便更好地行使媒体应有的社会职能,使媒体对经济利润的追求建立在新闻的平衡报道的基础上,并建立一系列的新闻监控等制度,以进行制度上的保障。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篇7

1 自媒体的传播优势

1.1 传播主体的主动性

对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的新闻运作过程来说,新闻运作模式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维系。在现实社会,能够接近媒介的是社会的精英阶层。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媒体的崛起,使草根媒体迅猛发展,其具有平民化、自主化、个性化的特征,秉承平等对话和信息共享的理念,每个人都可以依靠网络进行新闻信息的编辑和发布[1]。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分享信息到网络上并传播出去,这样的模式使新闻制作从特殊走向大众,普通大众成为了新闻生产者。

1.2 传播路径的双向性

谁掌握信息源谁就决定信息传播的方式,自媒体的信息源与传统媒体垄断新闻信息源相比,是属于普通公众的。每一个公众,只要拥有手机或网络都可以将信息传播出去。自媒体的传播过程存在双向互动,“人人皆记者”,普通大众之间也存在有双向互动,自媒体新闻信息人人都可以进行评论、转发,不再受到角色的限制。

1.3 传播价值的同向性

在新闻生产和制作的过程中,传播主体和客体决定了传播的价值。传播主体会参照自身的价值对新闻信息做出取舍,经过选择和过滤后传递到受众的手中,传播客体又会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对新闻信息做出筛选。在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受合一变成了同一群体,新闻信息的传播价值具有了同向性。这种同向性更为符合目标受众的喜好,具有更强烈的亲民性[2]。专业的新闻媒介秉承传统的新闻价值生产制作的新闻,价值取向自然无法迎合普通受众,吸引力远远不及自媒体。

1.4 传播过程的高效性

自媒体由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允许人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采集和发布信息,无需层层审批,新闻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被传送到网上,时效性大大增强。尤其是在出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传统媒体新闻报道活动展开得较慢,进入自媒体时代后,自媒体有效的规避了这一不足。自媒体新闻报道的主体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身处现场,是事件的亲历者,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传播,也有利于事件被广泛关注。

2 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发展机遇

2.1 传播事实真相

新媒体的平台没有对舆论进行有效把关,导致信息无序性和失真性,加上谣言与虚假信息,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使不明真相的民众受到蛊惑。主流媒体作为政府相关部门控制下的媒体,通过审查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抑制“网络暴民”现象的扩散,充分、全面的展现公众关注的信息,扩大网络舆论正向效能,尊重公众的知情权[3]。这就需要主流媒体传播事实真相,提高公众判断能力。

2.2 引导社会舆论

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舆论场,主流媒体要有着强大的社会责任感,面对突发事件,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倾向发表言论,但是需要传统主流媒体发挥舆论的引导功能。面对各类热点、争议性的话题,主流媒体应及时反应,引导舆论走向,维护社会稳定,使人们不再相信网上谣言,开始关注事件本身。

2.3 彰显主流价值观念

自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公信力,更为人们所接受,也更容易建立起大众与政府交流互动的平台。自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要抢占舆论的主动权,彰显主流价值观念,主流媒体必须起到表率的作用,以身作则,成为领域内的舆论领袖,成为社会的引领者。

3 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3.1 构建“公共话语空间”,实现多元化的社会舆论表达

由于自媒体出现蓬勃兴起之势,人们对公权监督、公民维权、法治公平等社会问题特别关注。主流媒体在此背景下,要帮助社会构建“公共话语空间”,保障公众说话的权力,客观公正[4]。以往我们过多削弱了公民正常表达的权力,在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要更加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表达权,进一步推动民主社会的发展。

3.2 在信息相对过剩时代,加强“信息培育者”的功能

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越来越呈现出海量的特征。这就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信息过滤”,帮助人们获取有用的知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主流媒体应肩负起“信息培育者”的重任,对信息进行仔细地鉴别,必须承担起“教育公众”的责任。

3.3 加强主流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联动

随着媒介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主流媒体只有强化自身的职业意识和专业精神,才能维护权威性。为了让新闻引起公众的注意,主流媒体需要通过多媒体联合作战,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摘要:自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舆论表达方式,受众可以通过更多渠道获取信息。自媒体具有传播主体的主动性,传播路径的双向性,传播价值的同向性,传播过程的高效性的四个特征。自媒体给当代的主流媒体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主流媒体要把握机遇,在发展过程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才能树立自己的权威性。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机遇,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张永伟.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J].现代视听,2012(2).

[2]罗永强.自媒体时代地市党报的责任和提高舆论引导力的前瞻思维[J].中国报业,2013(2):40-43.

[3]吴志润.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J].传媒,2014(4):19-20.

[4]彭化义.“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面临的挑战与责任[J].军事记者,2012(10):15-16.

[5]王艳玲.网络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挑战、机遇及其职能转变[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

主流媒体 篇8

读图时代中的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视、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已经渗入到方方面面, 对平面纸质媒体的影响更是日益彰显。在学界, 大家所热议的主流媒体似乎没有特别的定论, 关于主流媒体的论说也很多。“主流媒体”一词虽然是舶来词, 但是在我国, 它依然与国外的解释有着共通之处, 意味着拥有较大的受众人群, 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 并且有正确的新闻价值观的新闻媒体。目前较具影响力的是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指出的中国主流媒体的主要分类:

1.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新闻媒体;

2.以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党报、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为代表的区域性媒体;

3.以各大中城市党报、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为代表的城市媒体;

4.以新华网、人民网为代表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新闻网站。

对于非主流媒体, 在学界也没有绝对的定论, 只有对“非主流”这一词藻有比较中肯的释义:非主流是主流的逆向思维, 指不盲目跟从主流, 另类、个性, 相对于主流超前或者滞后。

从新闻报道方面来看,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最大区别应该是其公信力的不同, 主流媒体应该具有绝对权威的话语权, 当民众从该媒体获得信息时, 内心会有信任感;而非主流媒体则更具有话语的草根性, 当民众对该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解码时, 会进行可信信息的筛选。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报纸、电视台都属于主流媒体, 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网络媒体都属于非主流媒体。在本文中的主流媒体是指具有一定公信力的报纸、电视台, 而非主流媒体是指不具备权威话语权的网络媒体。

美国传播学家曾做过研究试验, 结论是:人获得的信息中大约有20%来自文字, 30%来自声音, 40%来自图形和图像。可见新闻图片在当今“读图时代”中的重要性, 人们往往通过一张新闻图片即能领会一条新闻所要传达的信息。所以,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对新闻图片的运用在数量上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在运用新闻图片的题材、内容上也会有所改变。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的相同点

同为新闻媒体,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对于新闻都保持着一定的敏感度, 在新闻图片的使用方面也会表现出共同性:

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关注度相同。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如果发生重大事件, 都会有所关注, 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布信息, 这就体现出重大新闻关注度的一致。比如国内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2010年4月的玉树地震以及2010年7月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 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 各大媒体,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都对相关事件进行了报道, 并配以图片。纸质主流媒体会在头版配发图片, 并会在一些版面配发专题图片, 配合文字对重大事件进行全面详细的报道;电视台中播出的图片是电视传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不是重点, 此刻图片的决定性瞬间发挥了巨大优势, 让观众可以在收看动态的新闻报道的同时, 也能观看静态的新闻图片, 感受细节的震撼力;网络媒体可以发挥自身存储容量的优势, 上传多幅相关图片, 增加信息量。

认同感相同。关乎民族荣誉感、人民利益方面的新闻,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在新闻图片使用上的认同感是相同的, 即具有一致的情感方向。虽然报道的方式甚至权威性不同, 但是民族荣誉感、人民利益是最容易唤起内心深处同根性的敏感内容, 一旦有相关内容的报道, 情感方向不会有太大偏差。比如在几次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保持高度的情感一致性, 在使用图片时, 尽量选择能维护民族利益的新闻图片。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的不同点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虽然拥有共同点, 但是它们的差异也确实存在, 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数量的不同。由于版面和播出时间的限制, 主流媒体中的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与非主流的网络媒体相比, 对同种新闻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最大的区别是数量的不同。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使用新闻图片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 只能选择少量相关新闻事件图片中最具震撼力、最具内涵价值的图片, 而网络媒体却可以一次性发布很多相关图片, 也许这些新闻图片不是幅幅都精彩绝伦, 不是幅幅都称得上有分量的新闻图片, 但即使是简单的纪实性图片, 没有任何构图、用光方面的考究, 人们也会欣然接受这种新闻图片。特别是读者感兴趣的新闻, 甚至有的新闻图片较为模糊, 但人们依然会感受到新闻的真实力量。作为网络媒体, 专门的图片新闻报道吸引了更多受众的目光, 通过数量优势传播新闻中的有效信息。今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发生后, 网络上先后出现了有关日本大地震的图片专题报道, 印象深刻的是网易新闻中心的图片报道, 按时间顺序报道近一个月的日本大地震。只要网民每天点击这些新闻图片, 就能直观地看到每天发生在日本灾区的情况。比如日本首相菅直人考察灾区, 东京电力公司的高层前去避难所道歉, 还有日本当地的民众排队接受辐射检测等。不需要过多的言语, 只需要一幅幅新闻图片, 就能让人们了解那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大量新闻图片的集中使用, 是主流纸质媒体以及广播电视无法做到的。

内容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狭义的新闻角度的不同和广义的新闻内容的不同。

首先是狭义上同一新闻角度的不同。主流媒体会选择有益于社会和谐的角度对新闻进行报道, 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自然也会体现把关人的思想。这就会让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趋于统一性、单一性, 甚至翻看不同的报纸或者收看不同的电视节目, 都会发现相同的新闻图片出现在报刊或者电视屏幕上。比如某条新闻是新华社统一配稿、统一配图, 那么读者所看到的新闻图片就没有任何差别, 主流媒体优先服从上级命令, 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性传播。而非主流媒体就有所不同, 由于把关人的缺失或者不正规, 在网络媒体中同一新闻也可能存在多种角度的新闻图片。比如主流媒体就某一新闻事件仅仅配发了一张新闻图片, 但是网络上也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关新闻图片。网络的发达已经让人们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在网上搜索信息的习惯, 一篇新闻事件的报道, 可以在网络中搜索到成千上万的相关消息, 而新闻图片又充斥其中, 于是新闻图片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比如对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和王振义两位院士的报道, 主流媒体可能使用新闻图片的内容比较局限, 但是网络媒体会涉及两位院士更多角度的图片, 甚至儿时、家人的图片也会出现。

其次是广义上新闻内容的不同。主流媒体对新闻的报道非常局限, 涉及的内容也没有非主流媒体涉及的广泛。主流媒体只会对大众最关心、最需要知道、最需要了解的新闻进行报道, 包括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社会生活热点、社会发展的难点、备受社会关注的敏感点及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并且本国的新闻报道居多。而非主流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可能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包容性极强, 世界各地的奇闻逸事都可以进行传播。新闻内容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新闻图片使用的不同, 互联网的特性让非主流媒体在信息多样化传播中显现出优势,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包括新闻图片。人们基本上可以从主流媒体上获得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重大新闻事件的相关报道, 而关乎自己休闲、娱乐、服务方面的新闻信息, 从非主流媒体上获得的信息会更多更全面。

图片来源的不同。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对新闻图片使用的来源也有所区别。主流媒体多由专职摄影记者进行图片的拍摄, 即使不是专业的摄影记者, 也是具有新闻敏感性以及对美学有天赋的文字记者、编辑进行现场的拍摄, 或者就是图片编辑在可靠的图片库中进行新闻图片的选择、购买。而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的来源门槛较低, 非专业摄影记者也能任意上传新闻图片。比如2010年7月28日南京发生爆炸事件, 这一突发事件发生后, 主流媒体中出现的新闻图片数量不多, 而非主流媒体网络上则有非常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很多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或者路过此地的路人对新闻现场进行的拍摄, 甚至有些人是拿手机进行的拍摄, 画面谈不上精致, 但是因为真实、及时, 也让关注此事的人们视为有价值的新闻图片。

记者队伍的专业性不同。有些重大新闻事件, 只有具备资格的记者才能进入现场, 那么所获取的新闻图片是独家的, 图片质量也会相对较高。而非主流媒体在面对这种情况时, 更多的是进行转载或者由民间提供新闻图片, 那么不论从质量还是时效上会相对落后于主流媒体。

真实程度的不同。一般而言, 主流媒体对新闻图片的使用非常严格, 因为真实乃新闻之本。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有两个层面:一是事实真实, 二是总体真实。事实真实就是要求新闻摄影必须坚持时间、空间和对象三位一体的真实原则, 拍摄记录的是存在于同一时空中的新闻对象。总体真实就是要求新闻摄影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捕捉记录呈现在眼前的典型瞬间, 新闻图片反映的应该符合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要求新闻摄影从业人员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 做到事实真实与总体真实的统一。

时效性的不同。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由于自身特点的缘故, 在新闻图片使用的时效性方面也有所差别。主流媒体中报纸、电视对新闻的传播都需要一个过程, 采集、编辑、审核、出版、播报, 需要有严格的把关人制度进行操作。而非主流媒体网络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更强的时效性,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 往往大家还没有从报纸、电视上得到消息时, 便可在互联网上迅速获得消息。最常见的如腾讯QQ与微博, 只要大家在网上开启腾讯QQ或微博, 有一些新闻信息, 比如哪儿发生了地震、哪儿发生了一件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 都会在第一时间弹出窗口进行简单的新闻报道。而对此新闻具体、深入的报道可能要过一定的时间在报纸、电视上才有所呈现。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把关人的缺失, 大众在网络上进行新闻图片传播的可能性就更大了。这也使得一些新闻图片会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见诸网络, 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在新闻图片使用上的不同之处多于相同之处, 这并不说明偏重于哪类, 哪类就是绝对正确的发展趋势。这仅仅说明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也存在各自的缺点。两者如何能互补, 对新闻图片的传播进行有效的提升, 是我们共同期待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基本评价》, 《中国记者》, 2004 (1) 。

[2].赵克强:《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 《新闻知识》, 2006 (3) 。

网络新闻媒体的主流媒体之道 篇9

一、网络新闻优势

网络媒体是传播信息的渠道, 是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 信息传播的载体。

1. 传播范围最广

网络新闻有别于传统的新闻媒体形式, 传统媒体所受的局限性较大, 报纸往往针对于本省的新闻传播, 电视和广播则主要是国内的传播, 没有国外电视信号是收不到国外的相关新闻的, 而网络新闻则可以通过英特尔浏览接收和传播来自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新闻和信息, 传播范围的辐射面远远大于传统媒体。

2. 新闻时效性强

按照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 报纸最短的新闻信息更新周期是一天, 要看到及时新闻按时间周期来计算, 报纸的新闻传播最少要等上一个晚才能看到新闻, 电视和广播如果有现场新闻也需要借助专业的现场设备, 准备及时的直播也是需要后期编辑直播, 涉及调动的工作人员的数量大, 导播、责任编辑、摄像、主播、记者等等, 这样就带来大量的工作, 并且延后了传播的时间, 而网络新闻能够第一时间陈述所发生的事情, 并且及时地更新和追踪报道, 也能为网民提高快速、及时、有效的相关背景情况的查询, 例如奥运会就是实例, 网络新闻为奥运会提供了时时更新的奥运比赛状况, 并且网民可以及时地通过多途径了解奥运会的赛事情况, 包括视频、图片、文字等。

3. 信息数据量大

传统媒体的报纸所涵盖的信息受到版面的制约, 电视和广播则受到播出时间的限制, 每次新闻播出的数据和信息都是非常有限的, 而对于网络新闻媒体来说, 时间、地域和版面都是不受限制的, 一个9G的硬盘可以存储45亿汉字的信息量, 可以用“世界上有多少信息, 网络上几乎就有多少信息”来形容。在网络上可以储存巨大的信息量, 而且在同时间内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归档、分类, 也能通过关键词进行相关搜索, 这相当于一个共享的文献库和资料库。

4. 新闻交互性强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是单向的, 观众、听众都是受听者, 只能是单向地接收信息, 而作为网络新闻媒体, 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分享信息、传递信息, 发表自己的感想感悟, 这样, 新闻信息的传播就有了更多的活力, 相关新闻的思想交流面也更广, 让新闻的传播更有社会性和广泛的舆论性, 也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和平等性。

5. 网络媒体传播方式多样

传统的媒体新闻, 报纸基本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 而电视和广播多为音频、视频的现场播报居多, 虽是多媒体呈现却是单向的。但作为网络新闻媒体的传播这些多样的方式都能包含在其中, 这样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其新闻价值。网络新闻始终借助的是无线传输和信号传播, 都是有一定安全性需要考虑的, 所以在技术上也要加大力度提升其技术水平。

二、真正让网络媒体成为主流

网络新闻媒体相对与传统媒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但也并不能太过于乐观, 而要避免其缺陷, 最大限度发挥优势, 让网络新闻媒体成为主流。

1. 建设高素质网络新闻人才队伍

很多记者在报道一些社会影响力事件时, 往往会加入一些个人主观色彩的认定情况在其中, 而当某天此事件得到还原时, 广大民众才知道其事件的真面目, 在报道撰稿时, 要绝对保证事件的属实, 不臆造不乱编, 要实际要客观。如果经常胡编乱造随意在网络上发布消息, 为了追求其时效、速度和影响力, 会让民众对于网络新闻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而不再信任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建立网站的社会公信度

当然, 作为新闻单位必须加大力度约束其行为, 在追求时效、社会效应及利益最大化时应严肃把关。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不良之风进行纠正, 保证其行业有序正常高效的发展。网络新闻的传播必须更注重真实性, 让网络新闻真正得到民众的认可, 让网络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

3. 贴合实际情况突出网站特色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网络新闻编辑们都在重新思考和审视网站创办之初确立的“权威为民、方便准确、有用有趣、澄清鉴甄”的办网理念, 更加坚决地执行“最宽广的眼界, 更独特的视角, 全息传播信息”的办网方针。随着“传递正能量”逐渐被传媒网的编辑们普遍认同和践行, 网站的选稿编稿质量不断提升, 这样更有利于网络媒体新闻的传播, 能让主体之路的进程更顺利更畅通。

4. 走媒体融合道路

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不应该割舍和放弃, 这是通过实践验证传承的, 对于年纪稍长的人, 他们非常认同和已经习惯这种获取新闻的途径, 传统媒体尽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是在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中, 也应该继续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 谦虚谨慎的发展网络媒体, 并尽可能地进行各种媒体的大融合, 让更多的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网络新闻的传播形式, 并让网络新闻媒体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真正成为主流媒体。■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 新闻媒体介质从最早的报纸、广播到电视, 而今网络也是一直在革新和变化之中, 当今时代的新闻传播更需要的是一个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转变的过程, 如何让网络媒体成为主流, 本文主要就网络新闻媒体的主流媒体之道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新闻,网络媒体,主流媒体

参考文献

[1]刘娜娜.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网站的互动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1]刘娜娜.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网站的互动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2]文蕴蕴.报刊与网络媒介融合中的经营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2]文蕴蕴.报刊与网络媒介融合中的经营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篇10

1新媒体语境下的传媒

1.1传播渠道的改变

以先进技术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不断地改变着人们了解世界的方式。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场地只要拥有客户端, 就可以分享信息、发表感想, 人人都拥有了相对自由的对外界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的自主权, 新媒体实现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模式。

1.2表现方式的改变

新媒体传播使得“阅读”变成了“浏览”, 简短的文字和丰富的图文信息相互补充, 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 同时, 图像、文字的相互补充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和浅显性, 人们无需花太多时间就能知晓信息。

1.3信息内容的改变

浏览式的信息传播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受众带来实质性信息, 人们在娱乐里慢慢丧失了对真实性的有效探索。许多复杂、需要解释性的信息很难说清, 媒介使用者在发布信息的时候, 为了方便或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只将事件的部分内容展示出来, 没有进行深刻地研究性思考。

2新媒体语境对舆论引导造成的影响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网络逐渐从虚拟环境走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中不可忽略的方面, 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2.1不良信息传播渠道增加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除了专业的记者、编辑制作信息外, 还有一群活跃于论坛、微博的“公知”, 各种真实或虚假的、正面或负面的信息都可以由他们传播, 却没有“守门员”对这些信息进行严格地把关、控制, 造成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为受众辨别信息的真伪加大了难度, 流言与谣言的大量传播增加了危机发生的概率。

2.2问题复杂化, 造成政府公信力降低

由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互补性和互动性加强, 网民间相互影响, 容易针对问题达到共识, 许多传统媒体忽视的小型事件, 在网络传播中, 因为引起了网民的普遍关注而成为了真正的“大事件”。网民们通过在网络上发表各种意见, 甚至针对事件主人公进行“人肉搜索”, 自发进行后续报道, 推动事件发展的同时, 也给社会舆论造成不良影响。

2.3舆论误导公共决策

任何人只要拥有手机客户端都可以随意在网络上发表意见, 因此也使得新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分辨真伪, 容易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去渲染不利团结的情绪。某些群体为了满足自身利益,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反复出现, 不同的账号用不同形式出现在各种新媒体客户端上, 通过看似无关的话语制造话题、渲染舆论, 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误导受众。因此, 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舆论常常会被非理性的言论所影响, 从而造成对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误判。

3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新途径

3.1创新传播方式, 转变舆论引导理念

在新媒体语境下, 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传统主流媒体一般是当影响不断扩大的时候, 出来澄清、解释,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互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由于主流媒体本身在接收、 传播信息速度方面略逊于新媒体, 如果引导不善, 反而会造成受众的反感, 降低其公信力。

因此, 传统主流媒体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转变思维模式, 熟练掌握互联网的运营思维模式, 改变传统教条式的引导方式, 使用平等、 亲切的态度交流, 开创出新的舆论引导格局。通过自身渠道及时跟进热点问题, 积极推动舆论事件的发展方向, 注重运用长期沉浸于互联网世界里的受众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 转变过去呆板、解说式的方式, 用更加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让受众接受。未来媒体是朝着全媒体的方向发展的, 结合新媒体方便、 快捷的特点和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特点构建出新的舆论环境, 才能在舆论引导中占据主动地位。

3.2舆论引导主体的多元化, 议题多领域化

截至2015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 移动互联网用户达9.37亿。电视观看人群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远离广播电视的“上网一族”“手机一族”。在传播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 要加强不同媒介平台上舆论的有效引导是今后媒体发展的重点。

另一方面, 由于媒介传播形式的多元化, 受众群体对于信息的了解范畴就相对扩大, 对于媒介传播来说议题设置也就相应变得多元化。因此, 主流媒体要灵活处理运用不同媒介形式引导舆论议题设置。在对负面舆论的引导过程中, 根据议题进程的主要和次要方面, 发挥舆论引导在不同层次中的共鸣作用, 针对性地处理问题。面对原则性的问题, 主流媒体可以适时地利用新媒介形式, 在正视各类矛盾和问题的同时, 加强沟通和引导, 从而占领舆论主阵地。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 可以尝试让网民们自我互动、了解, 通过自发的讨论, 引导、还原事件真相。实践证明, 只有在自由表达意见的舆论场中让受众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 才能形成平和的舆论氛围。

3.3充分发挥舆论领袖双管齐下的引导模式

面对突发事件, 利用网络传播时效性快的特性, 占领舆论制高点的同时, 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和舆论引导, 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 发挥网络媒体中舆论领袖的作用。

新媒体语境下, 有许多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尤其在微博中, 普通网民, 因为观点有独到之处, 或是谈吐幽默、底蕴丰富而拥有数百万甚至千万的粉丝追捧, 他们的言行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言论中心。因此, 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舆论领袖们的功用, 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 让他们来发声, 让他们用较为理性、具有说服力的依据去讨论和解读事件, 让受众可以同“意见领袖”们进行友好互动, 阐述观念, 传统的主流媒体此时再来跟进, 了解受众的想法和考虑, 从而更好地缓解受众内心忧虑和顾忌, 更好地达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变革, 新媒体以其自身所具备的多种传播优势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首选载体。新媒体介入后的社会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媒介的融合诱发了社会的变革, 新媒体语境下的舆论出现了新的特征。因此, 广播电视主流媒体要提高认识, 自觉与新媒体融合, 不断积极开拓一条有效的舆论引导之路。

参考文献

主流媒体的品牌化经营 篇11

主流媒体的广告经营,一直备受大家的关注。2010年岁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最具有影响力的传媒之一,在其广告经营上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经营中心主任周伟作为主流媒体广告经营专家,深谙广播广告的特点和经营模式的变化。他认为广播媒体在近些年的市场化竞争中,已然从最开始单纯卖广告资源,转身成为一个极富品牌感召力和文化感染力的成熟媒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央台在不断寻找着自身的营销增长点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广播广告的创新经营模式。广播广告的经营模式在发展上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分散管理、分散经营;集中管理、分散经营;分散管理、集中经营;集中管理、集中经营。而中央台现在已经进入了最高级的经营模式——“集中管理、集中经营”。中央台广告经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央台广告进入集中管理,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正式进入到整合品牌、事件、时间和节目资源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时代。

“广告经营中心的成立,可以有效整合中央台的所有广告资源,不仅有效避免了广告资源的浪费,还可以通过创新的排列组合达到良好的投放效果。”周伟表示。中央台的广告经营在满足广告主需求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卖广告资源到卖产品,再到卖媒体品牌和事件营销资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媒体可以有效地将自身品牌与客户品牌进行捆绑,从而有效提升客户品牌价值。

中国之声作为中国广播的旗舰频道,其品牌的知名度以及其强大的覆盖层面一直是中央台引以为傲的。对此周伟表示,如果广告主想要通过媒体提升自己的品牌,那么就要求他选择的媒体品牌一定要强于自身的品牌知名度,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中国之声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感召力,无论客户的品牌知名度有多高,都将进一步为客户提升品牌影响力。

同时,在覆盖层面上,今天中国之声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在二、三级市场,甚至地、县、乡、村都有很好的覆盖,这种覆盖使他们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帮助很多企业在核心城市中,借助“堵车经济”提升了客户的广告销量。而针对地、县、乡、镇市场,中国之声借助广覆盖优势,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金融下乡等政策背景下,帮助客户进行“一次开支,遍地投放”。

同时,周伟也表示,任何媒体的经营都离不开创新,这个创新应该是整体的创新而不是一个点的创新。广告主的观念在变,我们也要变,也就是要主动创新。传统媒体学习新媒体的运作模式,放进传统媒体里经营,实现一个创新,不断的创意也会随之而来。

除此之外,强大的事件营销也是中央台广告经营创新发展的强心剂。中国之声作为新闻频道,它所广播的事件,其中不乏很多可预见的事件,例如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以及一些突发事件,如汶川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害,当中国之声大量报道这些事件时,客户的广告便与新闻事件非常好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准植入。面对突出事件,广播媒体凭借其传播对象广泛、传播迅速等优势可以从容的应对,帮助客户把握住了营销的最佳时机。

主流媒体 篇12

一、高校主流媒体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校主流媒体是高校主办的传播媒体的统称, 是高校进行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和校园文化建构的主阵地。和社会媒体一样, 高校主流媒体也综合展示了多种传播媒介与技术, 既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也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与社会媒体不同, 高校主流媒体大都由党委宣传部主管, 管理相对集中, 种类相对齐全而且不存在经营压力。可以说, 在媒体融合中, 高校主流媒体具有天然的优势, 然而在现实中, 这些优势却未能转化为胜势, 目前高校主流媒体的受众正在不断减少,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题材单一和新闻内容同质化

现阶段, 高校主流媒体仍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党委喉舌的单一化角色, 高校新闻的报道面狭窄, 仍集中在领导活动、党政会议和优秀典型宣传等几个方面, 对发生在师生身边的事情和关乎师生切身利益的事件关注较少。另外, 高校新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虽然高校主流媒体的种类齐全, 但新闻的选题、报道范围和报道内容基本雷同, 经常新闻网上发布的新闻被原封不动的重新登载在校报上、或通过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几种媒体重复发布。对于受众, 缺乏贴近性的题材会大大降低新闻的可读性, 而同质化的内容则会极大损害了媒体的形象, 极易使受众形成对“抄袭者”的抗拒和反感。这种公众知情权的长期挫败必然造成受众数量的缩减。另外, 同质化的内容还会助长媒体工作人员的惰性, 并造成编辑多次审稿校对以及版面资源和报纸印刷消耗等人力物力的浪费, 不利于高校主流媒体的良性发展。

2.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媒体融合深度不足

近年来, 许多高校相继在党委宣传部的基础上设立了新闻中心, 作为校园主流新闻采编和媒体建设的管理部门, 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高校新闻中心和党委宣传部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其内部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革。一些高校只是简单的在新闻中心下设报纸、广播、电视、手机掌媒等部门, 各媒体仍是原班人马、单独采编、各自为政。一些高校的新闻中心虽然整合了各媒体的采编队伍, 实现了新闻的统一采编, 但缺乏对新闻的多次编辑和深度加工, 往往是一次采集一次编辑然后经由多种媒体平台简单的重复发送, 并没有考虑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与受众构成, 媒体融合只停留在浅表层面。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与媒体融合的深度不足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导致了媒体内容的同质化, 不利于各主流媒体的做精做强。

3.媒体工作人员缺乏与媒体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足

目前, 高校管理者普遍将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 把工作重点和更多的资源倾注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甚至人事、基建等工作上, 而把宣传作为一项“锦上添花”甚至“务虚”的工作, 忽视高校主流媒体在大学育人中的重要性, 导致当前高校主流媒体在人力和物力上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多数高校从事校园媒体工作的人员较少, 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 虽然许多高校开通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却并没有设立应对新媒体环境的技术岗位, 缺乏运营新媒体的人才, 在一些规模较小的高校中, 两三个人办报、办网、办台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外, 高校媒体工作队伍中有许多非专业人员, 他们对新闻传播工作有一定的热情, 但缺乏全面的新闻素养和应对媒体融合所需的媒体传播技术。人员的缺乏与业务能力的不足, 不仅使高校主流媒体无法抢占校园新闻宣传的制高点, 即使应对现有宣传工作这些媒体也往往捉襟见肘, 顾此失彼。

与高校主流媒体受众不断流失的现状相对, 社会媒体凭借日渐丰富的内容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在高校中的受众不断增加, 许多师生开办的自媒体由于内容的贴近性关注者也不断增多。从舆论生态来看, 媒体受众的流失必然导致话题置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弱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师生通过社会媒体和自媒体来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 高校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日渐式微, 高校中舆论的酝酿、生成和扩散变的更加难以控制, 高校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能力也随之减弱, 因此加强高校主流媒体建设迫在眉睫。

二、媒体融合对高校主流媒体建设的启示

“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提出, 原意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在我国, 蔡雯教授对媒体融合进行了系统地梳理, 她认为:媒体融合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 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2概括说来, 媒体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大方面, 即内容和终端的融合以及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融合。近年来, 社会媒体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许多报业集团、广电集团通过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打造全媒体记者、采用全媒体的采编模式和新闻发布机制整合内部资源, 并纷纷涉足网络媒体与手机掌媒, 推出电子报纸、手机电视和新闻客户端等新型媒体终端, 实现同样新闻内容的多平台呈现, 基本形成了即时报道、深度报道、互动交流的立体化、多元化的信息发布模式, 为高校主流媒体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媒体建设的着力点

1.内容与终端建设

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 实现各媒体的联动。校园主流媒体本就囊括了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手机掌媒等多种媒体形态, 在进行内容生产时, 应最大程度的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 实现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媒体终端传播, 加快信息的扩散, 提升影响力。对于学校的大型活动或重大新闻事件, 新闻网可发挥其时效性的优势, 使师生迅速得到初步信息, 实现即时报道;校园广播和电视通过其声画冲击力, 给师生带来直观的感性认识;校报则利用其深度挖掘的优势, 通过跟踪报道和深度评论引起读者对新闻事件的思考, 实现深度报道;手机掌媒可以利用其具备的留言和回复功能, 实现与受众的交流互动。

尊重不同媒体的特点, 实现各媒体的特色差异发展。尽管各主流媒体均统领于学校党委, 致力于发布主流声音, 但由于不同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受众构成不同, 在进行内容生产时, 切忌内容的简单平移, 应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选取题材和建构语言体系, 实现特色差异发展。以校报与微信平台为例, 校报作为传统官方话语体系的代表, 其侧重于党政会议和政策解读的题材以及“高语境”的语言方式, 与其学校党政机关报的地位和老龄化的受众群体相匹配。微信作为新兴的手机掌媒集聚了大量年轻受众, 与受众物理距离接近性和群体传播为主的扩散方式, 自然要求微信在题材选取时更加注重贴近性, 语言风格上更加亲民与网络化。

加强不同媒体的融合互动, 增强主流媒体的品牌合力。高校虽然拥有相对齐全的媒体种类, 在融合过程中省去了新的终端建设, 但不同媒体间的融合与互动仍有待加强。各主流媒体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来弥补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校报的数字化除了实现其电子版的网络端和掌媒端发布外, 还可开通相应的网上留言、网上评报方式, 弥补纸媒互动性差和信息反馈滞后的不足。利用二维码技术, 电视与广播节目除了实现网络收听收看外, 还可增加纸媒的发布渠道, 弥补传统视听媒体受时空限制较强、不易反复收听收看的不足。另外, 各媒体应设立相应的专题板块, 预告其他媒体的节目、内容, 或对其他媒体的优秀栏目进行推荐、赏析, 增强主流媒体的品牌合力。

2.组织与管理建设

重视校园主流媒体建设, 明确高校党委宣传部的新闻管理核心地位。高校党委宣传部是高校主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 高校党委应对校园媒体建设予以高度重视, 赋予党委宣传部必要的职能和权限, 充分发挥其在校园媒体建设中的领导统筹和综合协调作用。作为全校的新闻管理核心机构, 高校党委宣传部应加强新闻宣传的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 定期召开年度、季度、月度新闻宣传策划会, 综合上级部门、社会媒体、学校党政等各方面的信息, 确定基本的新闻宣传方案, 明确每个阶段的主要宣传任务, 统筹校园各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 统一宣传思路和口径, 做到有条不紊、不打乱仗。同时, 加强对新闻内容的监控, 确保高校生产出高品质、有内涵、吸引人的传播内容, 避免因追求眼球效应而出现内容标准降低和导向失准问题。

加强高校新闻中心建设, 确立新闻中心的新闻采编中心地位。作为高校新闻的采编中心, 新闻中心应加强自身建设, 根据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设立合理的内部机构。借鉴社会媒体“全媒体新闻中心”的经验, 在保证人力物力配备的前提下, 高校新闻中心可以通过整合不同媒体、不同部门的新闻采编队伍, 设立采访部, 实现校园新闻素材的统一采集;设立编辑部, 负责对采集的新闻素材进行二次加工;设立技术部, 负责搭建新闻内容发布的平台、媒体平台的日常维护及新媒体的开发等工作。

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建立科学的采编模式和发布机制。为确保组织机构重整后新闻业务的高效率, 新闻的采编模式和发布机制也需作出相应调整。在具体运作上, 结合不同阶段的宣传任务, 党委宣传部应根据新闻事件的重要程度, 组织协调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进行文字、图片及音视频等初级新闻产品的采集;编辑部对采集的新闻素材及相关背景资料进行搜集编辑整理, 并根据不同媒体的媒介特点、传播方式和受众构成, 在报道的侧重点、新闻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新闻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多次编辑;党委宣传部对二次加工后的新闻进行审核修改后形成最终的新闻产品, 由技术部通过各媒体平台进行发布。

3.人才与队伍建设

专博结合, 高校应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媒体工作队伍。新闻采编模式和发布机制的变革同样对媒体工作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媒体队伍中既要有精通采编的人员, 也要有精于媒体技术的人员, 各类人员互通有无, 相互配合, 才能实现新闻的顺利生产。另外, 为了实现高校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目标, 高校亟需培养一批既具备信息筛选组合的采编能力, 又能熟练运用摄影、摄像、制图、网络技术等各种采编工具, 熟练把握文字、图片、音视频各自特点, 并能将它们进行综合运用的“全媒体人才”。高校应加强对现有人员进行传播理论、新闻业务、采编技能和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让现有人员在新闻生产中由单一角色的尽快转型为兼具新闻素养与媒体技术的新型“全媒体人才”。

兼收并蓄, 高校应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媒体工作队伍。高校既要有一批稳定的专职媒体工作队伍, 长期战斗在新闻宣传的第一线, 同时要在广大师生中挖掘培养一批兼职队伍, 加入到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中。高校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 尤其是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有许多热爱新闻事业、了解媒体技术并活跃在各类媒体中积极分子。高校应通过建立社团、提供平台、配备指导老师等方式, 使他们参与到高校新闻的采编、制作和发布过程中。这样既缓解了高校媒体工作队伍人员缺乏的情况, 同时能借助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 扩大了高校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媒体融合时代的舆论形成问题研究:公共领域的舆权博弈[D].上海:复旦大学, 2013.

[2]张文莉.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融合与管理[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2011 (3) .

[3]王峰, 王猛.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探究和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2) .

上一篇:超长混凝土框架下一篇:艺术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