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动态教学模式

2024-10-15

分级动态教学模式(精选7篇)

分级动态教学模式 篇1

全国性高校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以及社会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大环境下,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探索构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教学模式, 以适应国际交流需要, 已成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面临的紧迫任务[3]。分级动态教学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突出“分级”与“动态”理念[1], 超越传统外语教学在应试教育背景中保守习惯性运作模式, 试图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单位, 黑龙江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采用分级动态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语言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素质培养。近年, 黑龙江大学修读大学英语的本科生人数已由1999年每年级两千多人, 到至今每个年级人数增长到六千人以上, 并趋于稳定。大规模扩招带来的挑战之一就是生源入学水平的很大差距, 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4]。十年来, 按照国家和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交际能力教学理论和全面质量观的指导下, 我校外语部重新定位大学英语教学, 全方位再造大学英语教学流程。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实现流程再造

(一) 完善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才培养规格, 实施大学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

1. 基础能力教学阶段。

所谓基础能力教学阶段, 是指一、二年级阶段, 或称必修课教学阶段。在本阶段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类、分级教学, 动态管理,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培训,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分类分级教学动态管理

分类教学是指将基础能力教学阶段设定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本科生主体学生执行四级教学要求;艺术学院学生执行二级教学要求;大学英语零起点、民族生和高水平运动队学生执行预备二级教学要求;俄语学院和东语学院的二外大学英语学生单独组织教学。

分级教学是在分类的基础上, 对于学习大学英语的主体学生、二外大学英语学生以及艺术学院学生分别进行各自独立的分级滚动动态教学管理。

由于学生人数庞大, 又没有一个严格的跳级制度, 学生在大学四年的英语学习中不允许跳级, 因此要想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现有水平选择合适的级别修读, 入学时就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分级考试[2]。为了使分级更科学准确, 除了题库组反复论证分级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外, 还将分级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我们根据笔试成绩高低将主体学生分为预备二级、一级和二三级起点三部分;二外学生由于语言功底较厚仅分为一级和二三级起点两部分;艺术学院学生直接分为预备一级、预备二级和一级三部分。主体和二外学生通过笔试被分至二三级起点后再参加口语考试, 按照口试成绩分成二级和三级进行教学。另外, 在修读级别公布后的一周内, 允许学生提交书面申请, 经专人负责审查, 审查结果合格可以调整级别, 真正做到人性化, 照顾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修满本学期课程后, 参加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及格者, 获得学分, 在下一学期开学时进入高一级别课程学习。成绩不及格者, 继续重修本级别课程。

(2) 成绩构成

本阶段大学英语成绩实行双轨制管理, 即分级教学动态管理成绩和学期登记成绩。前者作为学生分级教学动态管理标准, 是学生本学期期末综合成绩, 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以及“三大工程”、期中考试和期末口语考试成绩按比例折算合并构成, 经专业人士科学、全面论证, 予以综合加权处理后而计算出的成绩, 以作为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动态指标。后者作为学生本级别的期末登记成绩标准。学期登记成绩为: (学生本学期期末综合成绩) 乘以 (相应级别K值) 。经专业人士科学论证后, 从语言测试学角度, 确定各个级别的K值为:

正常教学阶段K=1;

低于正常教学阶段一个级别K=0.9;

高于正常教学阶段一个级别K=1.1;

依此类推。

另外, 对于入学时进入高级别进行学习的学生就产生了低级别成绩的空缺, 我们采用本级别期末成绩经加权处理后的分数作为低级别空缺学期成绩以保证学生必修课学分完整, 即: (本级别期末成绩) 乘以 (相应级别K值) [K值规定同上]。

2. 应用提高教学阶段。

所谓应用提高阶段, 是指三、四年级阶段, 或称选修课教学阶段。在本阶段, 根据个性化教学理念, 实行模块式分流教学。在该阶段, 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培养, 特别是语言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培养,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 共建设了10个英语类选修课教学模块, 课程资源总量超过200门, 每学期实际开设课程约100门,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按照学校制定的大学英语学分要求, 每位学生毕业时需要有2个选修课学分。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修各个模块。

(二) 强化英语口语和书面沟通能力的培养, 开设口语专修学期、口语小班授课和书面沟通课程

在基础教学阶段, 将夏季学期设置为口语专修学期, 按照学校制定的大学英语学分要求, 每位同学毕业前应修读2学分的夏季学期口语必修课。另外, 对春、秋学期的口语教学实施小班授课。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沟通能力,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 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为期3-4周的英语写作训练。由写作教研室教师编写教案, 在学期中穿插进行教学。

(三)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辅作用, 实施“三大工程”与“学生助教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三大工程” (写作、翻译、诵读) 制度, 即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也就是第二课堂, 根据不同的级别, 统一组织学生每学期写作、翻译和诵读一定字数的英语文章。“三大工程”制度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积极地配合了第一课堂, 使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 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充分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课上与课下并重。课下的诵读、翻译、写作及测试与期末成绩有机结合, 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体现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不以一次考试定终身, 体现了客观、公平的原则[1]。

“三大工程”制度是我校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特色, 进一步强化了英语语言分项技能的培养。而且我们还在全国首次建立了“大学英语学生助教制”, 由学生助教协助教师完成教辅工作。学生上交的译文、作文由学生助教批改并附参考译文和范文返回, 并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考核, 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既保证了练习的数量, 同时又保证了工程成绩的验收, 从而完善了助教制。

(四)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 教考评分离, 突出形成性评估

建立了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中心、考评管理中心和题库中心。每学期安排四种不同层次和目的的考试。建立健全大学英语教学督导制度, 实施了学生代表制度。经过近三年的工作, 外语部的考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保证了考试工作的质量, 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全面构建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体系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开设了跨文化交际类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为目标, 以系统的学科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利用新颖的双语教学模式, 丰富的案例, 并结合教学科研有关成果进行教学。

在基础教学阶段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作为我校主体学生和二外大学英语学生在完成四级教学要求后修读的必修课程。

在应用提高阶段也开设文化类选修课程及应用英语辅修专业 (跨文化交际方向) , 通过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技巧等课程, 系统地介绍跨文化交际知识和理论。通过第二课堂英语俱乐部和文化讲座等活动, 增强学生利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积极构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及资源平台

(一) 进行学习策略培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改善并养成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方法和习惯, 分别进行短期集训和长期分散式策略培训。

在基础能力教学阶段, 新生入学分级分班后首先进行为期4周的学习策略短期专项培训;在应用提高阶段开设学习策略培训选修课程, 系统地介绍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常识, 并且将策略迁移到其他的学科的学习中, 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 提高学习策略使用意识。

(二) 积极推行大学外语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新视野大学英语》、《体验大学英语》、《新时代交互英语》、《新理念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应用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自主学习环境, 在学生入学的主体级别———一级中分设4个种类实验班, 使用不同教材, 60%的课程学习依靠网络上机完成, 40%的课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面授。加强监控机制,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 促使学生自主安排网上学习, 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 又可以实现师生网上交流,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

分类分级动态教学作为摆脱英语教学困境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会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教学方式。该模式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如由于使用不同的教材, 学生降级重新编班需要更换教材等。还面临着师资、教室、经费等问题。因此, 要想真正贯彻执行分级教学模式, 必须首先解决以上问题[3]。国际间竞争与合作态势发展已经把人才需求目光愈来愈锁定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上[1], 这既是向当前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战, 也是改革的核心和焦点。随着大学外语分类分级动态教学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必将以全新的外语教学特色, 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开创力的外语教学模式,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 并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架构起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严明.分级动态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2) .

[2]刘彩玲.英语分层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 .

[3]李金玲.关于分级模式的构想[G]∥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沈海萍, 王春楠.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现存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 .

手术分级授权动态管理工作的实践 篇2

关键词:手术分级,动态管理

外科手术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要求等特点, 手术技术是否成熟、手术医师的技术操作能力直接影响手术工作质量和患者生命健康[1]。为了防范手术风险, 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手术工作质量、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卫生部相继出台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和《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试行) 》, 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对手术医师权限分级管理也有了更加详细的规定。我院于2012年起着手开展手术分级管理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手术分级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医院积极构建院、科两级手术分级管理组织, 成立手术安全管理委员会, 由主管院领导任主任委员, 医务部主任任副主任委员, 成员由质量管理科、手术室、麻醉科、设备科、信息科、后勤管理科及部分临床外科科主任组成。委员会主要负责及时讨论修订医院手术分级管理相关工作制度, 使之更适合于临床实际工作, 审定医院各科室手术分级目录, 确定手术医生准入资质, 受理手术医生资格准入申请, 定期对手术医师进行评价与再授权;进行手术审批管理, 完善医院手术安全管理标准、流程、制度建设。

各科室成立手术授权管理小组, 负责本科室医师的手术权限管理, 管理小组由科主任及 (或) 部分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组成, 一般3-5人, 科主任任组长, 为本科室手术权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管理小组结合每位医师的实际工作水平与能力对手术医师进行手术权限审核, 上报院手术安全管理委员会, 并实行动态管理。

2 手术分级管理工作

2.1 制订手术分级目录

由各科室主任依据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 梳理本科室所有已经开展的手术项目, 按照手术风险性、复杂性、技术难度, 由易至难初步制定本科室一至四级的手术分级目录。院手术安全管理委员会依据手术难易程度及科室技术水平对各科室上报的手术分级目录进行审定。在审核过程中, 对于个别科室将高难度手术按照低级别进行申报或将较低难度手术按照高级别进行申报的现象, 为了保障医疗安全, 原则上不允许将高难度手术归入低级别等级, 但可以将较低难度手术归入高级别等级。我院对14个科室所开展的1348项手术进行等级划分, 最终确定一级手术226项、二级手术362项、三级手术460项、四级手术300项。同时要求各科室根据临床工作与临床技术发展及时更新、修订本专业的手术分级目录, 并向医务部备案。

2.2 完善授权程序

原则上依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 手术医生按照其专业技术水平任职资格与相关岗位工作年限向科室手术授权管理小组提出手术权限申请。科室手术授权管理小组结合该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手术质量, 初步确定其手术级别及具体手术项目授权, 然后由院手术安全管理委员会对授权情况进行审核, 最终使医生与授权开展的手术名称一一对应。授权过程中存在授予的手术级别与职称不完全吻合的情况: (1) 授予专项高级别手术权限:技术职称低, 但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技术水平达到高一级别的某项手术要求, 或经过专项手术技术培训合格的, 可申请高一级别该项手术授权; (2) 技术职称高, 但开展手术例数少, 长时间承担门诊、临床教学工作的, 在科室评定时应授予较低级别的手术权限; (3) 对于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 需经过专项技术培训考核、获取资质认定后方可开展的项目, 手术医生应在获得相应资质后再被授权。

2.3 资格取消与取消后再授权

规定以下10种情况资格暂停与降级处理: (1) 两年以上不参加手术者, 暂停手术资质3-6月;视手术能力按授权程序进行再授权; (2) 身体健康情况不佳, 不能安全完成手术者, 暂停手术资格3-6月;视手术能力按授权程序进行再授权; (3) 利用手术耗材谋取私利, 收受厂商现金和其他形式回扣者, 取消手术资格; (4) 一年内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有责任的医疗纠纷者, 经手术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确定, 降低一级资格; (5) 两年内没参与被授予最高级别手术者, 降一级资格; (6) 非计划再次手术或严重手术并发症确因责任或能力不足, 一年内引发两起以上医疗事故者, 经手术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确定, 降一级资格; (7) 违反手术申报流程等制度, 情节严重者, 降一级资格; (8) 违反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越级手术者, 降一级资格; (9) 无故推诿手术两次以上者, 降一级资格; (10) 违反医院规章制度, 擅自在医院门诊手术室、病房手术室或病区内进行手术的, 一旦发现, 立即取消手术医生资格。取消资格者, 医院将责成本科室的管理小组对其进行考察, 考察时间为3个月至1年不等。考察期满, 且当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为术者完成例数>15例且该类手术操作及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及医疗纠纷时, 再次经个人申请、科室同意、手术安全委员会审批后获得资格准入。

2.4 信息系统实时管理

医院建立手术分级目录与手术医生信息数据库, 对手术分级和医生手术权限进行动态监测, 使手术分级管理公开、透明。当医生越级开展手术时, 无法进行手术预约。做到事前控制, 从源头上杜绝了此类现象。如遇超过值班医生手术权限的急诊手术, 则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术后由科主任在病历中签字确认。医务部定期调取信息数据分析, 严格监管是否有越级手术。自2012年实行信息监管以来, 我院未发生1例越级手术。

2.5 手术能力评价及再授权

将手术和手术医师分级管理落实到每一个手术医师, 定期进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 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必要条件[2]。每年进行一次手术医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由医务部负责将每位医生该年度手术开展例数、担任高一级别手术一助例数、手术并发症例数、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医疗纠纷例数、是否越级开展手术等情况进行统计, 均列入该医生能力评价指标。对于二至三级手术资格再授权:申请手术资格晋级的医师, 在具备相应能力、受聘技术职务条件后, 需担任一助完成拟晋升级别的手术15例数以上, 可在年初提出手术权限变更申请, 后经院科两级审核后, 授予新的手术级别资格。对于四级手术资格再授权实行单项手术逐一授权制度, 即成熟一项手术授权该项手术, 不实行同级别手术授权, 申请手术资格四级的医师, 在具备相应能力、受聘技术职务条件后, 需担任一助完成同一种四级手术10例数以上, 可在年初提出手术权限变更申请, 后经院科两级审核后, 授予该项手术资格。

2.6 建立手术医生权限档案

医院为每一位手术医生建立手术权限档案, 它是记录手术医生手术资格和各阶段手术权限的技术档案资料。包括手术医生资格准入与首次授权登记, 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情况。内容涵盖手术并发症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越级手术、术前划线、手术风险评估与手术安全核查、一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围手术期用血等项目。通过以上内容进行全面考核, 为手术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工作提供充实、有效、客观的依据。

3 取得的成效

我院经过3年的实践, 基于自身实际建立了手术分级管理的有效机制并持续改进, 对手术安全管理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3年来因越级手术或手术能力不足导致的医疗纠纷为零。

3.1 促进了手术管理制度化, 医疗行为管理规范化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明确界定了手术医师分七档, 手术级别分四级, 手术目录、申请条件及审核流程明确。通过制度管理, 强化了医院、科室和个人职责, 规范了医疗行为。通过明确各手术级别、各科室能够开展的手术目录以及各手术医生能够担任主刀的手术范围, 规范了手术管理, 同时通过信息系统实施事前控制,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手术医生超过自身能力开展手术所带来的医疗安全隐患, 对降低手术风险、防范医疗纠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经过全面、客观的评价手术医生实际能力, 允许有专长的医生实施高级别手术, 激励了医生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手术能力, 带动学科发展。建立手术医生手术授权档案, 进一步强化了手术医生注重业务水平提高与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识, 有助于医院医疗综合水平的提升。

3.2 提供医院绩效考核方案客观依据

多年来医院在外科手术考核工作量指标上没有细化标准, 只是以完成多少为依据, 体现不了工作质量和难易程度。通过手术分级管理将手术级别纳入考核体系, 体现了难度越高风险越大的手术绩效考核系数随之增加, 激励了临床医生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积极性, 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

通过建立手术分级管理, 使得评价不同级别、年资医生的手术技术水平时, 更具有可比性, 不但使评价外科医生专业技术水平更加客观, 同时为管理者进行医疗资源配置、制定工作计划、加强薄弱环节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4 结论

医院建立和实施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已逐步从首次授权时以医生职称及在该岗位的工作年限为主要授权依据, 转变成将手术并发症、非计划再次手术、医疗纠纷等评价指标纳入授权依据, 侧重于医生实际能力评价的再授权方式, 从按照手术级别整体授权转变成按照手术项目部分授权的方式, 促进了医院手术管理制度化建设, 通过规范医疗行为, 在保障医疗和患者安全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3]。

手术医师档案管理离不开信息化建设[4], 医生手术操作和手术质量的评定缺少量化赋分考核指标, 医院信息系统仍需要提供持续技术优化和改进, 除了完成手术准入、手术申请的动态管理, 还应该能够自动提取各类数据并进行指标分析, 避免人为因素影响, 为手术授权的跟踪、评价、管理及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客观、标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广东, 郑部, 石青龙.实施外科手术分级准入管理的实践[J].中国医院, 2008, 12 (12) :68-70.

[2]陈刚.医院建立手术分级管理的实践[J].中国病案, 2013, 14 (5) :15-16.

[3]张渊泓, 刘爱兵, 石德光, 等.实施手术分级管理, 提高医疗安全水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 18 (2) :43-46.

分级动态教学模式 篇3

为解决煤炭、水利、风能等一次能源与负荷中心分布极不平衡的问题,我国交流电力系统骨干网架宜采用超/特高压紧凑型线路实现远距离、大容量的输电,达到资源的集约配置[1]。在超/特高压电网中,可控并联电抗器(controlled shunt reactor,CSR)可简化系统无功电压控制、抑制工频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消除发电机自励磁、动态补偿线路充电功率、抑制潜供电流、阻尼系统谐振等功能,除了具有传统并联电抗器的优点以外,可以平滑调节系统无功功率,对系统扰动所引起的动态稳定反应迅速,提高系统稳定性,增大输电能力,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益[2,3,4,5]。

1 SCSR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图1所示为感性无功功率的控制[6]。

2 SCSR保护系统的特点及功能

2.1 SCSR保护系统的特点

目前,我国已开始了对750 kV分级投切式可控高抗的研制和生产,750 kV分级投切式可控高抗的保护配置也正处于研发阶段,其保护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7,8]:

首先,相对于传统的固定高抗,750 kV分级投切式可控高抗除了一次线圈外还有二次线圈,所以750 kV分级投切式可控高抗保护的配置也就变得复杂一些。

其次,根据750 kV分级投切式可控高抗的工作原理可知,其实质上是在100%工作容量下二次绕组工作于短路状态的高阻抗变压器。为了实现容量的可控,二次绕组是根据串接电抗值的不同分级调节电抗器的工作容量,由此,二次绕组最大的特点是二次绕组在各种容量下的短路电流都小于其各级容量下的工作电流。因为传统的保护都是根据短路情况下电压的降低和电流的增大来实现的,所以这个特点给保护的配置加大了难度。

再次,750 kV分级投切式可控高抗最大的特点是,在100%工作容量下二次绕组50%金属性匝间短路时,其短路环电流为零,此时二次电流为额定工作电流,保护很难检测到此种故障。

2.2 SCSR保护系统功能

为了保证750 kV分级投切式可控高抗安全稳定的运行,其保护系统主要提供以下功能的保护[9,10,11,12]:阀拒触发保护;阀持续触发保护;阀裕度不足保护;阀过电压保护;断路器误动保护;断路器失灵保护;暂态保护。

2.2.1 阀保护

可控高抗晶闸管阀工作于开关状态,用于投切与之并联的电抗器。其阀保护主要由阀拒触发保护、阀持续触发保护、阀裕度不足保护和阀过电压保护等组成。其中,阀拒触发保护和阀持续触发保护主要用于保护阀触发系统的故障;阀裕度不足保护主要用于保护阀裕度不足时避免因承受过电压而导致损坏;阀过电压保护主要用于保护串联负载电抗器断线引起的阀过电压。

2.2.2 断路器保护

断路器保护主要包含断路器误动保护和断路器失灵保护。断路器误动保护分为断路器误分保护和断路器误合保护。断路器失灵保护分为合闸失灵保护和分闸失灵保护。

3SCSR动模试验研究

3.1 SCSR模拟系统的设计

750 kV分级投切式可控高抗动模试验建立试验系统模型为750kV新疆西藏联网工程中的哈密经敦煌到酒泉的同塔双回等值输电系统。模型系统如图2所示。其中,哈密侧用一台同步发电机模拟哈密等值系统。酒泉侧用无穷大电源模型模拟酒泉等值系统。可控高抗安装在敦煌750kV母线侧。可控高抗本体为一台高短路阻抗变压器,其二次侧并联不同的分级电抗,通过对各级电抗的短接实现变压器整体短路阻抗的分级调节,可控高抗具体参数见表1。哈密~敦煌,敦煌~酒泉分别为两回同塔双回输电线路。

3.2 SCSR模拟装置的参数设定

当用于模拟750kV输电系统中SCSR时,参考实际系统中SCSR的CT变比kIr=800/1,PT变比kUr=750/0.1,实验室动模系统SCSR选取CT变比kIm=2/1,PT变比kUm=1.5/0.1,则实际系统中SCSR与实验室模拟SCSR的容量比为

ΚΜ=kΙrkUrkΙmkUm=800×7502×1.5=200000

若模拟实际系统额定容量为300 Mvar的SCSR,则模拟SCSR的额定容量为:

Mm=300Mvar/200 000=1.5 kvar

可控高抗模拟装置模拟量变比参数设置,具体见表2。

3.3 试验数据及结论

根据《UP/CSR_CP-10可控高抗控制保护系统RTDS动模试验报告》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13]。

3.3.1 断路器保护

断路器保护试验包括可控高抗二次各级断路器的拒动作及误动作试验。

(1)断路器拒动作试验

由控制保护系统下达容量调节命令,而RTDS中相应的断路器设置为不受外部控制系统控制,而人为制造断路器拒动现象,包括分闸失灵及合闸失灵两种情况。在该试验中,分别模拟50%、75%、及100%级断路器拒动作,无论是分闸失灵还是合闸失灵试验,试验结果均为失灵后闭锁本级容量。

(2)断路器误动试验

断路器误动试验中,可控高抗的二次侧旁路断路器在未收到外部控制保护系统发出的动作信号的情况下,利用RTDS内部逻辑控制模型中相应的断路器进行误合闸及误分闸操作。断路器误合闸时,闭锁本级及以下级别的容量调节;断路器误分时,只闭锁本级容量调节。

3.3.2 阀保护

当阀过电压保护动作时,触发100%级阀,并闭合100%级断路器,禁止高抗所有容量等级的调节。若100%级断路器有故障,则跳高抗断路器。当阀拒触发保护动作时,发出报警,并启动故障录波。当阀持续导通保护动作或者阀裕度不足保护动作时,闭合该级旁路断路器,如该级断路器禁止操作,则触发上一级阀并合上一级断路器,若100%级断路器有故障,则跳高抗断路器。

利用RTDS控制逻辑,控制接受到阀触发信号后将其展宽,模拟阀在接受到触发信号后持续导通的状态。模拟持续导通时间分别设为420 ms(I段定值)及620 ms(II段定值)。当持续导通时间为420 ms时,各级的A、B、C相阀持续导通保护动作,上两级旁路断路器闭合,同时闭锁本级及上一级容量调节。当持续导通时间大于II段时间定值时,三级容量闭锁,并跳开高抗的一次侧母线断路器,如图3所示,即50%级A相阀持续导通试验录波图,导通时间为530 ms,100%与75%级旁路拒动,所有开关均跳开。试验中如果阀持续导通保护动作后,阀仍持续导通,则跳开高抗的一次侧母线断路器。

4 结束语

(1)分级投切式可控高抗是将变压器和电抗器设计成一体,将变压器的漏抗设计为100%,根据其工作原理和特点可知,理论上能实现无过渡过程控制,具有谐波电流小、响应速度快、功率损耗小等优点;

(2)分级投切式可控高抗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它的保护配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研究价值。为了给我国的超/特高压工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可控高抗保护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3)对分级投切式可控高抗保护系统进行动态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分级投切式可控高抗的阀保护及断路器保护满足要求,能够保证可控高抗稳定安全的运行。

分级动态教学模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69例诊断为轻型颅脑损伤 (脑震荡) 患者, 按照是否合并脑震荡综合征分为观察组 (脑震荡综合征37例) 和对照组 (无脑震荡综合征32例) , 其中交通事故32例, 暴力打击26例, 坠落伤9例, 跌伤2例。观察组男23例, 女14例, 年龄18~6 (42.3±3.7) 岁;对照组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0~68 (43.5±4.1)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 伤后24、72h, 抽取2ml静脉血,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抗凝, 在4℃, 3000r/min离心机中离心, 分离血清, 取上清液测定, 在-20℃下保存, 实验室将标本复融, 再次离心,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NSE含量, 试剂盒均为Sigma公司提供,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操作。待患者出院后调取实验室资料, 比较两组患者血清NSE含量, 同时记录观察组患者不同脑震荡分级血清NSE含量, 探讨脑震荡患者血清NSE变化的临床意义。

1.3 诊断标准

脑震荡分级参照脑震荡的司法医学鉴定[3]。所有病例均为外伤后6h内入院, 单纯头部外伤, 明确闭合性损伤, 伤后短暂昏迷时间<30min, 自行清醒后近事遗忘, 颅骨平片检查未见骨折, 头颅CT检查平扫为阴性, 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脑电图检查在正常范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等级资料使用Ridit检验, 当P<0.05时, 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伤后24、72h血清NSE含量对照

观察组患者伤后24、72h血清NSE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不同脑震荡分级血清NSE含量对照

观察组患者脑震荡分级与伤后72h血清NES含量呈正相关, 与伤后24h血清NES含量无明显相关性。见表2。

3 讨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占全身创伤发生率的第二位, 脑震荡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轻型脑损伤, 无明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腰穿及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发现, 被认为无实质性脑损害[4], 往往不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但令人费解的是脑震荡患者常遗留包括学习记忆障碍在内的所谓后遗症, 并长期存在, 被称为脑震荡后综合征 (PCS) , 其诊断依据及判定标准受人为及社会因素影响, 因此寻找脑震荡诊断的客观依据是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动物试验表明神经细胞在电子纤维镜下可见到神经元轴突肿胀并有间质水肿, 细胞膜的完整性受损, 脑震荡患者脑组织受损后释放的蛋白质从受损的血脑屏障中通过, 进入血液, 我们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神经生化指标来指导临床诊治。NSE是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细胞中的一种可溶性浆蛋白, 是烯醇化酶的二聚体同工酶[5], NSE含量占脑全部可溶性蛋白的1.5%, 周围神经中NSE含量远低于脑内, 以神经元细胞的形式存在于脑组织中, 脑震荡等颅脑损伤常伴机械性脑细胞破坏及血脑屏障损害, NSR释放至脑脊液中, 经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血液, 因此外周血中NSE浓度能反应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从表1中可看出脑震荡患者血中N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也证实了此观点。 脑震荡分级与NSE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 从表2中可看出脑震荡分级与伤后72h血清NSE含量呈正相关。原因可能为, 患者伤后3h血清NSE开始升高, 24h达到高峰, 72h开始下降, 反映出神经元变性、死亡的过程[6], 早期血清NSE升高与脑挫裂伤病灶体积明显相关, 对血清NSE动态研究能反应脑损伤后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患者应激反应能力不同, 升高的程度不一致, 不能反应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72h后血清NSE开始下降, NSE浓度越高, 预后越差, 颅脑损伤好转后, NSE回落至正常, 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病情。

血清NSE含量可反映出脑组织损伤情况, 作为脑震荡诊断中的神经生化学指标, 为脑震荡诊断及分级提供了重要依据,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动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在脑震荡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的69例颅脑外伤患者, 按照是否合并脑震荡综合征分为观察组 (脑震荡综合征37例) 和对照组 (无脑震荡综合征32例) 。所有患者均测定伤后24、72h血清NSE含量, 比较两组患者血清NSE含量, 同时记录观察组患者不同脑震荡分级血清NSE含量, 探讨脑震荡患者血清NSE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伤后24、72h血清NSE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脑震荡分级与伤后72h血清NES含量呈正相关, 与伤后24h血清NES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清NSE含量可反映出脑组织损伤情况, 作为脑震荡诊断中的神经生化学指标, 为脑震荡诊断及分级提供了重要依据,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震荡分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相关性,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 2008, 17 (11) :1718-1719.

[2]侯博儒, 王治民, 任海军, 等.颅脑损伤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5, 5 (2) :178-179.

[3]程华刚, 余舰, 李航脑震荡的司法医学鉴定[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5 (27) :469-470.

[4]李波, 曹国彬, 伍健伟, 等.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10 (5) :600-602.

[5]Marchi N, Rasmussen P, KapuralM, et a1.Peripheral markers ofbraindamage and blood-brain barrier dysfunction[J].Restor Neurol-Neurosci, 2009, 21 (2) :109-121.

“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 篇5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要求我们不但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 还要让教学行为和方式有所创新。理念决定我们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指引行动, 行动决定教学效果。在物理教学中, 科学探究是核心理念,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探究优先的原则。一个好的探究过程, 是生生、师生互动的平台, 是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良好的落实, 并非一日之功, 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的各个环节, 从不了解到了解再到深入认识, 从“学着做”到“做着学”, 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教学中,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孩子, 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切实的发展, 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以往的科学探究, 教师把每一个环节完整地进行, 甚至一节课完成多个完整探究, 这样的课堂, 没有时间让学生消化和反馈, 没有真正体验探究的过程。一节课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探究完毕, 若一节课就能完成, 初中物理又何必安排两学年来学习呢?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某一个环节的探究能力, 这也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一个不完整的探究为的是一个完整的探究”。为此, 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 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学模式。因此, 我们提出:教学中, 降低难度, 面对全部, 高要求,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随时巩固、随时反馈掌握所学内容, 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坚决避免“回锅饭”, 使教师和学生乐有所教, 乐有所学。在这样的背景下, “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

“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对课题知识结构进行分级构建的, 将探究与反馈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法, 它将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分解成几个知识板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采用先分后合, 由简到繁, 步步登高。通过不同级别的反馈校正, 不失时机地练习巩固每一个知识点,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把各种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学生进入每一级学习, 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和新的创造。

三、“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新授课应用案例】光的折射 (分为以下知识模块)

(1) 探究一: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怎样传播?

反馈练习:完成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光路。

(2) 探究二:光由水射入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反馈练习:完成光由水射入空气的光路。

(3) 探究三:光路是否可逆?

反馈练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探究光路的可逆性。

(4) 本节课完成一级归纳、二级归纳, 小结并完成练习。

【课堂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新课 (以沙漠海市蜃楼引入课题)

(二) 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1) 复习提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提出问题: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又是怎样传播的? (模块一及分一)

猜测: (1) 教师为学生创设猜测的物理情境, 教师演示: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落点B; (2) 让学生想象改变后光线的光路 (也就引导学生完成猜测) ; (3) 让学生上台表示出光路。

演示折射光路: (1) 让学生描述光的折射现象。

(2) 向其他角度入射能否发生折射?验证:垂直入射时不能发生折射。 (补)

(3) 提出问题:光由水中射入空气中能否发生折射? (模块二及分二)

学生分组实验:看水中的硬币。

(让学生上讲台完成光路图。)

2.根据光路图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合一)

(1) 回顾光的反射规律。

(2) 类比反射总结折射规律。

一级结论:光由空气射入水中, 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由水射入空气中, 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二级结论:在空气中的角大于在水中的角。

3.光路的可逆性 (合二)

(1) 提出问题; (2) 猜想; (3) 演示。

4.利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 (模块三及其应用)

浅析英语分级教学现状 篇6

从2003年开始, 教育部在全国陆续启动了新一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并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列为分步实施的四项工程中的第二项。2003年12月2日, 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有计划、分层次、按步骤地选择部分高校依据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互动性将成为新教学模式背景下教与学的基本特征。2007年9月26日, 教育部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课程要求》) , 教学要求指出, 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 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前, 各个学校仍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寻求英语分级教学的突破口, 努力改变以往“分级教学就是分快、慢班”的简单做法, 使之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专家指出英语分级教学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出差异化和层次化。一些院校在英语分级教学课程安排上也突破了旧有模式。

一、分级现状

我校英语提高班学生一般基础较好、对英语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而且自学能力和语言能力比较突出, 学生入学后从大学英语第二册学起, 教师授课时主要采用交际法, 结合少量精讲并鼓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 扩大词汇量、开阔视野。对于普通班学生, 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灵活多变, 教学活动将精讲和泛讲相结合, 但以精讲为主。精讲难度适中, 而且比重大于提高班。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提高班的学生潜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只满足四级通过率, 缺乏目标进取心, 与华电培养高素质人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普通班学生的四级通过率虽然在提高, 与国内高校相比有一定优势, 但四级成绩边缘群体学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英语能力的后续培养也是英语分级教学的薄弱环节。机考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这些边缘群体学生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随着四六级考试形式的改变, 我校的分级教学要再上一个台阶, 以适应四六级机考形式, 提高我校四六级通过率。

二、问题分析及对策

针对在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对分级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对策。

首先, 提高班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学生没有接续高中较好的英语基础进行提高, 而是过早的进入四级强化训练阶段,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应为较高水平的学生设置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学习目标, 应增加听说等实用技能训练, 听说读写等几方面同步加强训练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不仅满足应试需要, 也进一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其次, 后续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对于英语较好的学生在顺利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后, 可以免修一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必修课程, 并且可以结束英语课程学习。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尚为形成的大学生来学不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和维持, 这将对未来就业和英语运用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在英语改革过程中应加大英语必修课程的设置, 以监控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效果。并且要广泛开设全面的英语选修课程,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重视学生英语后续能力培养。

最后, 普通班的边缘学生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边缘学生课堂课外学习状态松散, 缺乏自控力, 没有有效学习方法, 需要进行特殊管理, 授之于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联合管理机制, 有效的约束了学生的出勤率,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09年12月份四级统考全校过级率达到82%。

结束语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探析 篇7

一、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1.i+1理论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生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时, 才能习得语言。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 i表示目前的水平, 1表示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i+1为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语言输入, 并按照自然顺序, 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1层次。如果输入低于学生水平, 或已为学生所掌握, 就变成i+0, 学生不能学到新的知识和技巧, 同时还会产生焦虑和厌烦的心里。这样的输入对学生毫无意义。反之, 如果输入过难 (i+2) , 那习得也不会发生。只有当学生接触到的语言输入等同于i+1水平时, 才会对他们的语言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实践来看, 实行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别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 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分级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分级教学的优势

1.分级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分级教学要求将学生按照入学时英语水平分班进行教学, 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各个级别的学生真实的, 具体的情况安排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材等等。这样就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致命弊病, 完全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现代教学理念。

2.分级教学更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兴趣与动机是决定学生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 也是教师搞好英语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分级教学按学生水平高低入级学习, 较好地解决了基础不同、水平参差的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 因材施教保护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方向。

3.分级教学使教师备课更有针对性

分级教学使教师备课更有针对性, 对所教的学生完全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本杰明·布卢姆教育理论认为:影响教学质量的50%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情况, 包括备课内容, 教学方法等。这说明教师备课内容必须适合学生,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班中, 学生基础不同, 好、中、差混在一起, 给教师备课带来了很大困难。分级教学后,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分级班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齐, 教师对学生的整体情况也好把握。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从全局出发考虑所有学生的需求来确定授课内容。

三、分级教学的合理构建

1.分级机制的制定

科学合理的分级是英语分级教学实施的重要一环, 按照测试学原理, 科学设计入学考试, 对学生进行分级测试, 并结合高考外语分数, 测试出新生的英语入学成绩, 按照较差、中等、较好三个等级, 编入相应级别的班级开展滚动式分班教育。所谓滚动式教育是指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的英语成绩和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进行班级调整, 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进入高一级别的班级。这种动态滚动的分级教学机制可以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 也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了学生的潜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创设有利于学生视听说学习的环境和氛围。首先, 根据各层次班级学生的水平选择相应的教材,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 要根据各层次班级学生的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改变过去英语教学的“旧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以网络多媒体为辅助, 以教师指导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方式。

3.分级考试制度的创新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而事实分级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客观、真是、准确、科学的测量学习者的实际英语水平, 使其在相应级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因此每学期期末考试要严格实行级别测试, 充分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测试应以考察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主, 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四、结语

总之, 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正在不断完善和走向深入,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施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 作为高校公共课程的一种改革模式, 在其逐步推广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分级教学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教学法,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本着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级, 革新教学方法, 实施差别策略, 相信大学英语教学会早日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1-10.

[2]朱山军.对高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 2005, (2) :23-25.

上一篇: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下一篇:相对优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