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

2024-10-22

慢性化脓性(精选10篇)

慢性化脓性 篇1

1 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略高,食欲减退,哺乳期母牛泌乳量下降,发情周期不正常,如果配种,则屡配不孕。有时病牛阴门流出灰白色或黄褐色的稀薄脓液,其尾根、阴门和后肢飞节上常黏有阴道排出物。病牛子宫颈略张开,其外口充血,并附有脓性分泌物,其子宫角增大,壁变厚,如子宫内聚积分泌物,则子宫有轻度的波动感,冲洗子宫时回流液混浊,似米汤,其中常夹杂有小脓块或絮状物。

2 治疗

2.1 一开肌肉注射小剂量乙烯雌酚注射液10~15 mg,促使闭锁的子宫颈口张开。

2.2 二排在子宫颈口已开的情况下,用碘盐水8 000 m L反复冲洗子宫,直至排出的冲洗液透明。

2.3 三消

即在一开、二排的基础上,用消毒胶管向病牛子宫内注入青霉素1 200万IU、链霉素6 g、生理盐水50 m L,每天一次,连续4~6 d。患牛伴有全身症状时,可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1 000 m L、红霉素6 g、地塞米松5 g,同时根据其他症状,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3 预防

加强妊娠母牛饲养管理,增强其抗病能力。对母牛进行人工输精、助产及阴道检查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以防母牛发生感染,助产、输精不可粗暴,对胎衣不下的要及时处理。母牛分娩前后,圈舍要彻底清洗、消毒。

慢性化脓性 篇2

本病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而迁延所致,一般认为急性中耳炎6至8周未愈,则表示病变已转为慢性;或儿童急性传染病所并发的急性中耳炎,因病变重,可造成骨质或听骨坏死,不易治愈而转成慢性。此外,鼻及咽部感染病灶,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或全身性慢性疾病,如贫血、肺结核等,也常为本病的重要诱因。

临床上根据病理及危害性,将慢性中耳炎分为3个型别。

1.单纯型中耳炎:最为常见。患者耳内经常或持续性流脓,呈黏液性或脓液性,量多少不定,每于感冒后增多。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鼓室黏膜肿胀、增厚。耳聋一般不重,呈传导性聋。X线照片或见乳突气房模糊,无骨质破坏。

2.骨疡型中耳炎:患者经常性耳内流脓,量一般不多,味臭。鼓膜呈边缘性穿孔或紧张部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听骨链破坏。有较重的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X线照片示乳突气房和骨壁有边缘模糊不清的透光区。

3.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耳内分泌物量少而有特殊臭味,常为鼓膜松弛部边缘性穿孔或紧张部后上边缘穿孔,在鼓室或上鼓室内可掏出豆渣样胆脂瘤物。有较重的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但有时可因中耳内胆脂瘤连接中断的听骨链,而使听力无明显下降。乳突X线照片见有边缘致密、整齐的透光区。

饮食与生活防护原则

大多数慢性中耳炎的见效较慢,疗程较长,患者必须坚持治疗,不可半途而废。同时,还要在生活上注意防护。

1. 平素应注意保持耳道清洁,经常擦干脓液,保持外耳干燥。

2. 加强洗耳,请医者清除鼓室或外耳道肉芽与息肉,保持中耳引流通畅。

3. 可局部滴药,去除诱发病因。

4. 属单纯型而鼓室干燥者,可行鼓膜贴补或修补术;属骨疡型者,病变控制后可考虑听力重建术;属胆脂瘤型者,先宜及时行病灶根治术,再行听力重建。

5. 游泳、洗澡时需防污水入耳。

6. 本病中医辨证与脾肾虚衰、湿热内阻有关,所以宜忌食生冷和易生痰之物。

7.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不宜峻补。

1. 白扁豆250克,文火煨烂,加冰糖适量,入菱粉勾芡,制成扁豆羹。每日1剂。适用于耳流脓日久、腹胀纳呆、舌苔白腻者。

2. 鲜山药250克,洗净切片,起油锅生炒,加葱白段10余段,佐餐食用。适用于神倦身重、食欲差、便溏者。

3. 文蛤壳30克,炒至黄,研粉末,加入冰片3克,枯矾6克,作成散剂,于洗净擦干患耳后,取少许散剂吹于患耳内,每日3次。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时时流脓者。

4. 石榴花30克,焙燥研末,加冰片0.5克,研匀,于洗净擦干患耳后吹人。适用于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0例,均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41.0±7.5)岁。病程2~20年,平均病程(8.0±4.5)年。其中5例患者为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7例患者为骨疡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8例患者为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类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对于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实施改良乳突根治术将病变部位切除,再实施鼓室成形术尽可能保留患者的听力。对于骨疡型、胆脂瘤型听骨链完全损坏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实施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将病变部位切除,再实施鼓室探查术,将鼓膜修复[2]。

1.2.2 护理方法

1.2.2. 1 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应向患者及其家属细致、耐心的讲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疾病相关知识,并介绍手术相关内容与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情绪,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临床治疗,对治疗效果及术后康复有利。

1.2.2. 2 术前护理:

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进行心电图、血常规、乳突CT等化验检查,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了解,将手术禁忌证患者排除。向患者讲解手术相关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提醒患者术中可能出现的电钻噪声、头部震动等正常情况,告知患者不要紧张,避免造成面神经损伤。指导正确擤鼻、滴耳方法,预防擤鼻方法不当导致分泌物进入到中耳而发炎。在滴耳时应使用过氧化氢(3%)对外耳道清洗,再以氧氟沙星滴耳液,以保证外耳道的清洁。在术前1 d将耳廓周围(5~10 cm)头发剃净,将外耳道耳毛剪去,对外耳道使用酒精消毒后包封,嘱术前禁饮禁食6 h。

1.2.2. 3 术中护理:

巡回护士术中对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监测,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无菌操作,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因手术时间较长,在对患者头部铺巾时广泛遮掩,极易影响到患者的呼吸,所以护理人员应在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通畅情况,防止发生窒息。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侧面肌的运动情况进行观察,指导患者做闭眼、示齿、鼓气等动作,如出现侧面肌张力减弱或者阵发性的侧面肌抽搐,应及时向医师报告。

1.2.2. 4 术后护理:

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健侧卧位卧床休息,避免患者头部剧烈运动,防止出现听骨链、骨膜移位。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如对于发热患者,体温≤38.5℃者应给予物理降温治疗,体温>38.5℃者给予退热药治疗。观察患者切口缝合情况,是否存在渗血,观察放置的引流管引流情况,预防出现局部感染。对切口渗血的患者给予加压敷料包扎,并及时更换敷料。如患者术后3 d内出现耳痛、头痛等症状,应指导患者采取合适体位卧床,避免使头部受压出现疼痛。对于疼痛程度轻的患者给予注意力分散法、放松疗法减轻疼痛,对于疼痛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给予非甾体止痛药止痛。对生命体征异常和嗜睡的疼痛患者,不能随意给予止痛药止痛,防止掩盖病情,出现严重后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护理中的换药操作非常重要,和手术成功与否关系密切,所以,护理人员在换药操作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注意手术切口是否存在出血和切口部位的分泌物颜色。每天更换包扎敷料,术后7 d给予拆线,2周后取出术腔填充纱条,同时观察手术切口是否感染。在饮食方面,指导患者术后5 d内进食温冷清淡的流食和半流食,严禁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及蛋白质,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抗力,有利于切口康复。避免患者因食物刺激、咀嚼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刺激手术切口的情况造成切口疼痛。

1.2.2. 5 并发症预防:

对于术后眩晕患者,指导其卧床休息,闭目养神,避免疼痛刺激,责任护士还应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通常7 d左右即可康复。注意观察手术切口的分泌物性质,预防发生脑脊液耳漏情况,抬高患者床头15°~20°,防止颅压过高,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向医师报告,实施抢救。面瘫为常见术后并发症,主要和术中面神经损伤、术腔填塞过紧引起面神经部位出现供血不足、局部有炎症有关,应取出术腔填充纱条,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改善耳部的微循环即可好转。

1.3 疗效评估:

治愈,即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完全,听力得到恢复,鼓膜穿孔愈合;显效,即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听力明显恢复,鼓膜穿孔未愈合;有效,即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听力有所恢复,鼓膜穿孔未愈合;无效,即患者临床症状未有变化甚至加重,听力未有变化,鼓膜穿孔未愈合。总有效率=痊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总例数×100%。满意度评估,在患者出院前一天发放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由专人进行回收统计。

2 结果

本组2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经手术治疗和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0%(18/20),满意度为95%(19/20)。

3 讨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属于临床常见的耳科疾病,是中耳黏膜或骨膜发生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鼓膜穿孔、耳内间断或者持续性的流脓、听力下降,严重者可并发颅内、颅外并发症[3]。临床治疗以预防感染、清除病灶、解除病因、恢复听力为原则。临床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手术治疗为主,临床效果满意。围术期给予良好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4]。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经过精心的围术期护理,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的预防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加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汪素琴.56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345-346.

[2]柯嘉,马芙蓉,杜晨,等.儿童及青少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特点[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18(7):342-344.

[3]宋芳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424-2425.

慢性化脓性 篇4

【关键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45-0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鼓膜穿孔、耳内长期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特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将会严重损伤患者听力,因此采取合适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1]。手术作为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治疗手段,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于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具有突出的意义[2]。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中,加强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2岁,平均35.7岁。化脓性中耳炎类型:单纯性(含合并鼓膜穿孔)8例,骨疡型12例,胆脂瘤型15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术前指导和术前检查等。考虑到患者病程较长,而且反复发作,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尤其是担心手术能否取得成功。针对这一情况,在开展治疗前,就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重点是通过心理护理让患者认识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现代治疗条件下并非严重的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以配合治疗。在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后,就患者进行了术前指导。术前指导主要包括手术开始前、进行中以及完成后的有关注意事项,让患者进一步认识手术的有关情况,进一步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完善术前有关检查,包括CT检查、X线乳突拍片、体层片,以详细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并确定手术方案。同时,进行细菌培养、皮肤准备等工作。

1.2.2 术中护理:术中护理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面部呼吸情况。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需用使用面部铺巾遮盖面部较久,而且遮盖范围较广,还要保持患者头面适当的偏斜,同时积极引導患者进行鼓气、闭眼等动作。另外,还要注意患者侧面肌张力是否有减弱的情况以及阵发性面肌抽搐情况。如果有这些情况发生,要立即告知医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意外发生。

1.2.3 术后护理:在术后,要及时的再次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关注意事项,尤其是要患者在术后7~10 d内避免头部的剧烈运动,并保持卧床休息。卧位尽量采取平卧位,如需采取侧卧位,则要用健康一侧。在术后1~2 d,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必要的疼痛护理。在换药的过程中,要坚持无菌操作,并对患者伤口分泌物的颜色等进行观察,注意伤口是否有出血情况发生。耳敷料要每天更换1次,根据患者恢复情况,5~10 d要完成拆线工作,并在10~14 d后,抽出填塞在术腔中的纱条。患者饮食以流食、半流食为主,要忌辛辣等刺激性的食品。在整个术后护理中,还要注意患者是否有感染、上皮化等情况。

1.3 随访:视患者恢复情况,随访3~14个月,平均8.7个月。随访主要包括健康指导、听力检测等。

2 结果

35例患者经过治疗,最短住院时间为7d,最长住院时间14d,平均9.5d。经过随访,34例患者均一期治愈。1例患者在行鼓室+鼓窦开放术8个月后,再次复发,出现听力下降、流脓等情况,经过对症治疗,并随访6个月后,治愈。

3 讨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五官科中常见疾病。目前,采取手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最为有效的手段[3]。但是,由于手术治疗位于患者的头部,由于头部的特殊性和人自卫的本能,因此患者难免有各类紧张情绪。如果不能有效消除这类紧张情绪,势必将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此,在整个护理中,心理护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4]。在心理护理中,注重从导致患者紧张和焦虑的主要因素出发,重点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安全性,以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随着自护理论在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同时考虑到医疗资源的紧张,在护理中,还加强了健康教育,并且将健康教育贯穿到整个围手术期中,从手术前到手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

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是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内容。针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可能存在的感染等,加强了观测,并严格无菌操作。在本组资料中,无患者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整体而言,随着围手术期理论的不断发展,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已经成为临床实践的共识。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而言,通过围手术期护理的加强,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宋芳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424.

[2] 赵旭君.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患者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8):154.

[3] 王龙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2043.

慢性化脓性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我院就诊的慢性化脓性耳炎患者6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 观察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13~50 (34.7±5.2) 岁;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11~51 (33.1±5.5) 岁。所有患者均依从性良好, 排除其他疾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服抗生素及外用滴耳液治疗。使用3%双氧水冲洗患者外耳道[2], 将脓液冲洗干净后在患侧耳道内滴入5~8滴氧氟沙星滴耳液, 并嘱患者保持姿势10min, 2次/d, 并同时口服罗红霉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外耳道加压治疗。滴入氧氟沙星滴耳液后, 用洗耳球按压住外耳道口, 对洗耳球或手指间断性加压, 并嘱患者进行吞咽动作, 直到患者口中有药物苦味或鼻部有药液流出。1次/2d, 严重者可1次/d, 治疗7d为一个疗程, 14d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听阈值恢复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3]

治愈:患者耳内无脓液流出, 耳内清洁干燥, 无耳内粘膜水肿或充血;有效:患者耳内脓液分泌减少, 耳内有轻微潮湿, 粘膜存在轻度水肿或充血;无效:患者耳内脓液未见减少, 或有所增加, 患者耳内潮湿, 粘膜充血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治疗前后听阈值比较

观察组患者听阈值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临床治疗慢性化脓性耳炎的方法常用是双氧水冲洗外耳道, 并滴入药物进行治疗, 但滴耳液进入患者耳道后并不能完全到达每个感染部位, 不能充分发挥消炎杀菌作用, 不能有效将耳内脓液排出耳外, 常导致疾病复发[4]。外耳道加压方法是封闭耳道口并对耳道加空气, 是外耳道的高压气体进入中耳, 堵塞咽鼓管强直的扩张, 从而到达耳内的各个部分。滴加药物可对扩张的咽鼓管进行冲洗, 保持咽鼓管通畅, 最终达到消炎的目的[5]。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慢性化脓性耳炎患者口服抗生素加用滴耳液, 并联合应用外耳道加压治疗, 临床疗效确切, 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介华.化脓性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1) :506-507.

[2]李志新, 吴金玲, 张鹏.化脓性中耳炎97例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7) :1656.

[3]王江.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化脓性中耳炎92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5) :2505-2306.

[4]支国英, 关洁, 郝建莹.滴药加压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24) :5584.

慢性化脓性 篇6

关键词:中耳乳突炎,乳突根治术护理

一般认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乳突炎是同时存在的,慢性乳突炎必定是继化脓性中耳炎而发生的,可产生多种颅内和颅外并发病,重者危及生命,进行手术治疗可预防各种颅内、外并发症,获一干耳,保持或增进听力。乳突根治术主要用以彻底清除鼓室、鼓窦及乳突腔的病变组织,一般乳突根治术后,外耳道、鼓室、鼓窦及乳突连成一大空腔。我科自2006年3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慢性中耳乳突炎行乳突根治术29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40~58岁,平均年龄49岁。麻醉方式均采用局麻。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皮肤

术前1 d剃净手术侧耳廓周围10 cm左右范围内的头发,如系女患者还应将手术侧头发结成小辫倒向对侧,或戴手术帽,以免妨碍手术。局部皮肤清洁消毒后用消毒敷料包盖。须植皮者准备左侧大腿内侧皮肤。

2.1.2 心理护理

向患者详细介绍病区环境及医护人员,经常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耐心向患者介绍病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详细回答患者的问题,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心情。

2.1.3 睡眠护理

术前晚保持病室安静,关闭灯光,教会患者如何放松,术前1 d晚服镇静药。

2.1.4 精神准备

术前要求患者学会吹口哨并向患者讲明术中情况,告知术中可能发生嘴歪,不能鼓腮,吹口哨等,是面神经损伤,面神经由颅内出来,穿过中耳腔经垂直段出茎乳孔穿出腮腺,清除病灶时可伤及面神经或由碎骨屑压迫面神经。局麻患者术中有头部震动和听到很响的锤子敲击声,这是术中正常情况,患者不必紧张。术中发生眩晕、恶心,可作深呼吸来缓解。

2.1.5 饮食护理

术日晨可进食但应适量饮水,排尿后进手术室。

2.2 术后护理

重点是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

2.2.1 体位

患者取平卧或健侧卧位,手术侧耳部向上,一般术后安静平卧1~2 d无眩晕等表现后可起床,在室内做少许活动,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2.2.2 饮食

术后无恶心呕吐者可进流食或半流食1~2d,以后改为易消化、富营养、高热量软食或普食,恶心呕吐剧烈可静脉给营养液。

2.2.3 心理护理

术后不适可使患者焦虑,应多关心患者,常和患者谈心,通过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交流,使患者情绪稳定,保持心情愉快,同时耐心向其解释病情,介绍治疗方案,使患者树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能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2.4 生活护理

有些患者有眩晕症状不敢活动,应照料患者的洗漱、大小便等日常生活,防止跌倒及碰伤。嘱患者不能擤鼻涕,有鼻涕时轻轻拭出,嘱其洗头及洗澡时,用棉球堵塞外耳道口,防止污水进入术区而继发感染。

2.2.5 治疗护理

按时执行术后医嘱,及时给药。耳外敷料每日更换一次,必要时随时更换,术后9~10 d取出碘仿纱条。大腿内侧取皮处一般不必换药,15 d左右敷料与创面可自行脱落,如出血较多,应打开敷料观察伤口,重新包扎。

2.2.6 护理观察

注意术区敷料渗血多少,少量可更换敷料加压包扎,遇有头痛、恶心、呕吐剧烈及生命体征变化,出现面瘫,双侧瞳孔不等大,或意识障碍,应考虑颅内并发病可能,立即通知医生,准备抢救物品。

2.2.7 疼痛护理

伤口疼痛可给镇痛剂,对头痛而有颅内并发病可疑者,止痛剂应慎用,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也可以让患者听音乐,根据患者喜好进行选择,研究显示音乐对于减轻患者疼痛效果很好。

2.3 健康指导

耳是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常因疾病、药物、噪音等受到损害,导致听力障碍,应加强锻练,增强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和治疗鼻部、咽部、耳部疾病,做好婴幼儿保健工作,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减少中耳炎的发生,注意婴幼儿的喂养方法,如喂奶后抱起并拍背,促使胃内气体排出,防止水和奶流入耳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炎症。学龄前儿童,尤其是语前期婴儿,尽量不用耳毒性药物,成人也少用耳毒性药物。发生上呼道感染时,应积极治疗,按疗程用药,以防止发生中耳炎。

2.4 出院指导

术后处理一般需时约2~3月不等,嘱患者一定遵医嘱来医院定时清理,预防感冒,勿用力擤鼻,勿挖耳,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告诉患者科室的电话号码,可以随时打电话,并登记患者的电话号码,随时与患者保持联系,并定期进行随访。

3 结果

19例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无不良反应,患者非常满意。

4 讨论

慢性化脓性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2009年12月于我院施行治疗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20例 (140耳) , 其中男69例, 女51例, 男女之比1.35:1;年龄4~69岁, 平均23.46岁;患者的平均病程大于6个月。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人 (69耳) 和对照组60人 (71耳) , 两组中男女比例、年龄、病程及疾病状况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临床症状[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在于听力会有不同程度下降, 而且经常会伴随着耳鸣、耳闷胀、压迫感、耳痛、耳流脓、耳道或耳周麻木感之类的症状, 有时候也会出现复听、眩晕等情况,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听力障碍, 甚至伴有全身症状。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头孢呋辛钠2.5g配0.9%氯化钠注射液静注, 1次/d, 10天为1疗程, 结合服用中药, 药方:柴胡10g, 黄芩10g, 白芷7g, 皂刺10g, 川楝子10g, 半夏10g, 白蒺藜10g, 麦芽10g, 莱菔子8g, 陈皮6g, 枳壳10g, 茯苓10g, 1剂/d, 煎成400mL, 分早、晚各服1次, 其中气虚、阴虚、热盛者随证略予加减, 对照组采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 4次/d, 并结合负压吸引清除分泌物, 据病情轻重, 每1~2日吸引1次, 10天为1疗程。所有患者第1疗程完毕后对疗效进行统计总结, 停药10天后对症状体征进行复查。

1.4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显效:内耳流脓停止达到干耳的目的, 鼓室炎症消失3个月以上未复发并且听力有所改善, 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有效:在用药期间内耳流脓暂时缓解, 停药后不足3个月复发;无效:治疗后干耳没有得到恢复、听力没有提高。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69耳, 干耳48耳, 占69.6%, 气导听力提高>10GB者41耳, 占59.4%, 鼓膜穿孔愈合12耳, 占17.4%, 56人有耳部症状改善主观感觉, 占81.2%, 停药10天后复查, 除5人因感冒及洗澡耳中入水, 出现轻度症状反复 (耳内渗出清稀液体少量) , 其余患者均稳定。对照组71耳, 干耳22耳, 占31.0%, 气导听力提高>10GB者25耳, 占35.2%, 鼓膜穿孔愈合5耳, 占7.04%, 43人有耳部症状改善主观感觉, 占60.6%, 停药10天后复查, 有7人7耳症状反复 (耳内再流脓液) , 其余患者稳定。

两组在干耳、气导听力提高、鼓膜穿孔愈合等方面, 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慢性中耳炎常常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后遗症, 或慢性鼻咽炎的并发症, 其主要症状是听力减退、耳鸣、耳内疼痛、耳内流脓。在哈欠、打喷嚏或擤鼻涕时, 因咽鼓管 (即连接中耳鼓室与鼻咽部的一条细狭管道) 暂时开放, 可感到耳内堵塞感有片刻好转, 也证明其病与咽鼓管关系密切。起病时, 耳部疼痛、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 而耳痛及听力下降可能是首发症状。急脓耳则是常见病、多发病, 小儿发生率高, 本病可发于任何季节, 时间长则转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其主要的致病机理就是化脓性细菌入侵所造成的,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增殖体炎、变态反应和鼻咽部堵塞不畅而引起咽鼓管发炎和阻塞, 使其失去正常防御能力, 细菌乘虚而入所致[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是因为中耳粘膜受到细菌感染时间长成为慢性病变, 甚至导致骨膜、骨质的慢性化脓性感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开始, 如急性炎症缓解2~3个月后仍继续流脓, 提示病变已进入慢性。

有学者认为慢性脓性中耳炎耳内病灶常为两种以上化脓细菌混合感染, 用广谱抗生素口服或静注难奏效, 慢性中耳炎因鼓膜穿孔, 鼓室腔暴露于空气中, 咽鼓管的持续性炎症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 导致中耳腔的反复感染, 其特点为长期流脓和间歇性流脓, 脓液呈粘性和半粘脓性无异味、不痛[4]。鼓膜穿孔一般位于紧张部, 大小不一, X线显示乳突无骨质缺损破坏, 但可以引起听力下降, 一般不严重。头孢呋辛钠是一种第二代头孢菌素, 使用时对敏感菌可显示良好的杀菌作用, 笔者认为, 使用抗生素静注能使局部细菌数量及感染范围有明显减小, 但要治愈本病, 还必须稀化分泌物, 同时减少渗出, 改善微循环, 稀化血液, 加快粘膜恢复再生, 减轻肉芽水肿, 增强局部组织免疫力, 故临床有专业人士在治疗本病时结合使用生物制剂、激素、抗过敏药等, 如靡蛋白酶有生物酶作用, 使某些变质脂类和蛋白质水解, 因此可消化脓液、积血坏死组织, 起创面净化、消炎、消肿作用[5]。地塞米松、西替利嗪、钙剂都能减轻粘膜水肿, 促进水肿以及炎症的吸收, 从而达到谐同消炎的目的, 增进效果。所以抗炎和生理调节是本病治愈的关键, 抗炎和生理调节成功, 还能使耳咽管尽早通畅, 病例观察中, 一次治疗能干耳者都是耳咽管通畅者, 连续4次治疗无效的4耳, 均是耳咽管阻塞严重者。研究者还在治疗中发现, 一般而言, 治疗次数的增加和炎症的状态逐步得到控制以后, 患者的耳咽管由完全阻塞和不完全阻塞渐转为通畅, 鼓室随之转干燥, 病症得到改善。抗过敏药、激素、维生素、免疫调节剂只有某单方面生理调节的作用, 缺乏综合生理调节功能, 反观中药, 若能准确辨证, 综合考量, 则能达到甚好效果, 在减少渗出、改善微循环、稀化脓液、加快粘膜恢复再生、减轻肉芽水肿、增强局部组织免疫力方面有显著效果。笔者经实践观察, 认为柴胡、白芷、白蒺藜在减少渗出时起到良效, 茯苓、陈皮、黄芩、枳壳、半夏在减轻肉芽水肿、增强局部组织免疫力方面效果明显, 皂刺、川楝子有稀化脓液功能, 故慢性中耳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极大的研究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新平.中医辨证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2例[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0, 5 (4) :352-353.

[2]张晓彤, 张青, 任晓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8, 15 (5) :293-295.

[3]尹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78例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 2006, 8 (1) :55-56.

[4]吴志学, 郭伟, 陈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3, 7 (3) :136.

慢性化脓性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住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57例, 均符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患者发病急, 病程较短, 合并发热、耳痛症状, 检查发现患者耳内流出黄色或白色无臭脓液、鼓膜穿孔、听力下降、鼓室黏膜充血水肿。X线示患侧乳突密度增加、气房减少。将患者依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7例, 男16例, 女11例;年龄8~42岁, 平均年龄 (18.6±5.4) 岁;左耳12例, 右耳11例, 双耳4例;病程0.5~15年, 平均 (3.3±4.7) 年。观察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9~40岁, 平均年龄 (16.4±4.9) 岁;左耳14例, 右耳13例, 双耳3例;病程0.5~13年, 平均 (3.1±4.4) 年。所有患者均有其他滴耳液治疗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0.3%氧氟沙星滴耳液 (广东顺峰药业有限公司) , 用法:6~10滴/次, 2~3次/d。治疗组给予氧氟沙星和地塞米松混合液滴耳[0.3%氧氟沙星滴耳液5ml+地塞米松 (陕西同康药业有限公司) 5mg]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

治愈:患者耳内病菌消失、炎症消退, 听力明显好转;显效:患者耳内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 病菌浓度显著下降, 炎症反应减轻, 听力好转;无效:患者耳内脓性分泌物无减少或增多, 炎症反应无改善[2]。有效=治愈+显效。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 检验水准α=0.05,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愈10例, 显效10例, 无效7例, 治愈率为37.0%, 有效率为74.1%;观察组治愈16例, 显效10例, 无效4例, 治愈率为53.3%, 有效率86.7%。两者比较, 差异均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外耳道或咽鼓管感染。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 保持患耳清洁, 控制感染, 尽可能恢复患耳听力[3]。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由于长期使用, 目前该菌对新霉素及氯霉素类滴耳液已经产生较强的耐药性, 造成临床疗效不佳。而属于喹诺酮类的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均有较强的杀菌及抗菌活性, 其在中耳黏膜内浓度较高, 对患者内耳和全身无毒性作用。

糖皮质激素具有控制炎症反应、消除水肿及抗变态反应作用。本研究对观察组采用氧氟沙星+地塞米松进行滴耳治疗, 患者中耳腔炎症反应迅速得到控制, 致病菌被有效抑制, 炎性渗出液明显减少, 耳痛、发热症状很快消除, 保证了引流系统的畅通, 并阻止了肉芽组织形成[4], 使患者听力很快得到好转, 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经比较, 氧氟沙星+地塞米松混合滴耳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治愈率和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单纯氧氟沙星滴耳治疗, 说明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可提高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的作用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住的57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单纯采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观察组给予氧氟沙星+糖皮质激素滴耳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37.0%, 有效率为74.1%;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53.3%, 有效率86.7%。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辅助治疗, 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糖皮质激素,氧氟沙星滴耳液,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1]杨艺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体会〔J〕.健康天地, 2010, 4 (8) :45.

[2]王怀方.102例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 2012, 2 (16) :154.

[3]于甲瑞, 闫婷, 杨爱萍.57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4) :47-48.

慢性化脓性 篇9

(1湖北省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卫生院湖北恩施445000)(2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医学系湖北恩施445000)【摘要】目的 运用纽曼健康系统模式,探讨TCM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通过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共5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用本模式的相关理论,并以TCM成方四味散为例,具体分析该方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的功效与干耳滴耳油的疗效比较。结果 TCM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方面优于干耳滴耳油,能最大程度清除脓液,减轻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结论 该模式在指导TCM治疗本病方面有现实的临床指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帮助TCM临床医师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关键词】纽曼健康系统模式;中医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25-0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又叫慢脓耳、耳疳等,属于TCM “脓耳”、“缠耳”范畴,是指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发病极常见。临床分单纯、坏死、胆脂瘤等三型,以耳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耳痛、听力减退甚至消失等症状为特点,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1]。笔者根据该模式相关理论,通过总结我院52例本病患者,与西药干耳滴耳油治疗本病对比基础上,依据TCM“扶正祛邪、消肿敛疮”之法,选用五倍子、青黛等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论述如下,以供今后对临床TCM治疗本病提供研究参考和理论依据。1.纽曼健康系统模式纽曼健康系统模式遵循整体观、系统观的调控理论,通过综合、动态的观点,贝蒂·纽曼在思考和探讨压力对个体影响,以及个体在压力源刺激下,作出调节反应和重建平衡的功能护理模式,能对临床该病患者行科学规范化护理。护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目的、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使患者保持或达到最适系统健康状态。贝蒂·纽曼强调护理措施需通过一级、二级、三级等3种预防措施,科学规划和组织该类患者护理活动[2]。2.病因与发病机制通过有目的、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本病好发于青少年,在患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鼻腔后部淋巴组织肥大等疾病后,中耳腔受细菌感染,鼓膜穿孔,易出现耳部流脓、听力下降、鼓膜穿孔等临床症状。伴随压力源入侵,毒力较强的细菌感染后,不仅破坏局部粘膜,也侵蚀局部骨质,致使大量脓液形成。若脓液未能从穿孔鼓膜处排出会突破局部薄弱点而流向他处,最常见的是到耳后皮下,形成耳后脓肿。随着感染灶对周围组织的破坏逐渐加重,听力将继续下降,甚至出现脑脓肿和面神经麻痹症状,破坏了患者机体正常和稳定状态。3.诊治与结果3.1诊断标准 遵循纽曼健康系统模式的三级预防策略,入选的52病例在排除骨疡型、胆脂瘤型,对青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服药按疗程参与治疗者及妊娠、哺乳期的妇女等外,均符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3]。3.2治療方法 本着纽曼健康系统模式中护理程序3个步骤,均按3种预防措施来规划和组织该类患者护理活动。两组均对照组:取麝香1g,经回流制成1%的麝香提取液,再取黄连l0g。煎煮后加入乙醇制成20%黄连提取液,二种提取液各l0ml,甘油40 ml,加入蒸溜水至100ml。搅匀、灭菌、分装,即制得“干耳滴耳油” [4]。治疗时,患耳取在上体位,先以3%双氧水清洗患耳,拭干。然后将药液3~5滴沿外耳道后上壁缓缓滴入,3次/d,14d/疗程。治疗组:将五倍子、冰片研末,然后将五倍子、青黛、冰片、朱砂等四味药混合在一起,混匀。用药前用3%的双氧水溶液将外耳冲洗干净,并用干棉签拭干双氧水溶液。取1部分药,将其吹入耳中,药量适中,不要太多。两组均以纽曼健康系统模式为护理指导,通过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采用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找出较优势。依据本病护理诊断制定康复目标,做好三级护理,以更好地配合药物治疗,促进病情早日好转。3.3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中的相关内容制定疗效评定标准,分治愈、显效、无效等[5]。3.4结果 :通过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0例中,男10 例,女10 例;年龄17~51 y,平均(25.4±3.4)y;病程8W~6 y,平均(21.6±12.4)W。治疗组32 例中,男20 例,女12 例;年龄21~49 y,平均(21.4±4.1)y;病程4 W ~5 y,平均(31.2±18.4)W。两组在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同组用药前后比较时,采用非参数配对t检验。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病例症状消失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有效病例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时间为(15.33±1.26)d,对照组为(6.42±3.07)d,治疗组有效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见表1、2。表1 5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各组临床疗效情况(%)*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32例CVA患儿各组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时间*与治疗前比较 P<0.05。4.疗效分析运用纽曼健康系统模式,结合TCM辩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是由于风热、湿邪侵袭,脾虚湿困,上犯耳窍所致,再加上患者多是素体亏虚,尤其是脾虚运化失调,导致水湿停于耳窍。耳为清窍,得气血濡养而能听,脾气虚弱,营卫不和,邪毒滞留导致病情缠绵难愈。通过TCM治疗以扶正祛邪、消肿敛疮。方中五倍子收湿敛疮,且有解毒消肿之功;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肝清肺,祛暑定惊;冰片清热解毒,止痛消肿,防腐生肌;朱砂治惊痫驱邪症,解胎毒痘毒。四药合用具有敛疮祛湿除脓,抗炎消肿,杀菌抑菌,生肌止痛,以发挥清除脓液,减轻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之疗效[6]。对耳膜已穿孔者,四味散能改善或消除症状,有助于手术建立一个为健康黏膜覆盖的含气中耳腔,并重建传音系统,最大限度地恢复听力。以纽曼健康系统模式为护理指导,疗效分析之,TCM治疗本病可以发挥其自身优势,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减少不良反应,辅助手术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参考文献[1]罗克强,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0,113(4):25-27.[2]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3]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63-67.[4]王颖,田理,朱自泉,等.干耳滴耳油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0例[J].四川中医,2000,18(2) .[5]余莲桂,武海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9) .[6]孙朝文,张献萍. 关于纽曼健康系统模式在临床治疗52例HPRL患者的疗效刍议[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2) : 86-87.

慢性化脓性 篇10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胆脂瘤型,手术治疗,耳鼻窥镜

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中耳道黏膜、骨膜或者深达骨质的化脓性炎症, 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发展成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并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 以耳内间歇性或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合并听力减退为主要特点[1], 其慢性病程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随着耳鼻窥镜的发展, 采用窥镜下手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效果显著, 现将我院65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0年4月我院收治65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男45例, 女20例, 年龄7岁~71岁, 平均年龄为35岁。病程1年~9年, 平均病程为4年。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 其中单纯型27例, 胆脂瘤型38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常规行声阻抗、纯音测听、咽鼓管功能检查, 胆脂瘤型患者加查耳部CT, 并根据检查结果判断病变发生的范围:上鼓室及鼓窦区胆脂瘤19例, 中后鼓室胆脂瘤6例, 鼓窦、乳突腔及上鼓室胆脂瘤13例。

1.2 手术方法

单纯型:耳窥镜下取常规耳道内鼓室探查切口, 做鼓耳道皮瓣分别置入上、中、后鼓室, 听骨链, 圆窗, 卵圆窗及咽鼓管口处, 开放上鼓室、乳突气房等相关的病变组织, 通畅引流后, 彻底清理病灶, 探查听骨链活动状况。胆脂瘤型:上鼓室及鼓窦区胆脂瘤:入路同单纯型切口, 做鼓耳道皮瓣, 充分暴露中耳腔, 内镜进入后直视下彻底清理病灶。中后鼓室胆脂瘤:常规耳内切口, 做鼓耳道皮瓣, 窥镜下清除胆脂瘤基质, 并彻底清理坏死病灶, 继续探查咽鼓管口。鼓窦、乳突腔及上鼓室胆脂瘤:由外耳道进入, 镜下直接清理后鼓室病变, 彻底清除后行鼓室成形术。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抗生素控制及预防感染。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听力恢复明显, 耳内无脓性液体流出, 无头痛、恶心等症状, 复查CT示病灶区炎症消失, 胆脂瘤彻底清除;好转:听力较治疗前有所恢复, 耳内无脓性液体渗出, 轻微头痛、恶心, 复查CT示病灶区域仍有炎症反应, 胆脂瘤清除不全;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或者加重。

2 结果

两种类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单纯型治愈22例, 好转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2.59%;胆脂瘤型治愈33例, 好转2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2.11%.

3 讨论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农村发病率远远高于城市, 经及时治疗可以治愈, 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自身抵抗力低下、病原菌毒力较强等原因, 炎症迁延不愈, 发展成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因为其慢性病程的特点, 对正常的组织结构破坏较为明显, 并且增生的肉芽组织与坏死组织包绕[2], 给治疗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采取手术治疗, 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及可能引起复发的解剖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一定的听传导装置, 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听觉[3], 是治疗的重点, 但是由于耳内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操作上比较困难, 因此采取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其治疗, 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随着耳鼻窥镜技术的发展, 使耳内窥镜下彻底清除病灶成为可能。

耳内窥镜能够较好地还原真实色彩, 并提供良好的视野, 立体感强, 经电视监视系统放大后, 可以清楚地区分正常组织及病变组织, 并可以观察鼓膜穿孔的形态位置, 深入观察上、中、后鼓室, 鼓窦区, 咽鼓管鼓室口等解剖关系较为隐秘的地方[4], 非常有利于耳内显微外科的开展, 能够较为清晰地清理病变部位。

但是由于耳内解剖关系的细微, 及耳内窥镜单手操作不便、镜头易污染的特点, 一旦操作失误非常容易损伤神经及维持听觉及位置觉的器官[5], 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操作时须注意以下几点:对内耳的解剖关系熟记于心;术中仔细操作, 注意避免因用力撕脱和牵拉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每进行一步操作时均应彻底止血, 减少镜头受到污染的机会;根据术野的不同合理选用不同规格的内窥镜。

本组患者采用耳鼻窥镜下手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治愈率高, 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患者的听力, 减少了患者的病痛。总之, 采用耳鼻窥镜手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艳红, 余万东, 俞晨杰, 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成形术前后骨导听阈变化的临床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22 (1) :25-27.

[2]隋冰冰, 于文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高分辨率CT表现和诊断[J].吉林医学, 2010, 31 (5) :655-656.

[3]江红群, 张剑.中耳内窥镜解剖[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 16 (1) :17-18.

[4]郭玉德.耳内镜手术的展望[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22 (10) :472-473.

上一篇:课内阅读下一篇:数字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