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心理

2024-11-07

两性心理(精选12篇)

两性心理 篇1

前言

L.P.Thorpe通过研究证实了处于青春期阶段学生的情感正逐渐变得丰富多彩、活跃浪漫的同时具有感染力,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人、对事都十分热情、认真。这时的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 这种变化塑造了迥然不同的个体性格, 尤其是男女性格的不同, 且男女在大学生阶段存在的异性亲和力大于其他任何年龄阶段, 大学生年龄阶段的男女生乐于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来赢得对方的注意和好感, 与此同时害羞与恐惧等一些不良的社会问题接踵而来。现行的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采用按照不同性别分班上课的形式, 科学尝试大学男女生同班上公共体育课并加以合理诱导, 公共体育体育课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即抽取河南工业大学2011级19个院中2个院 (电气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的部分学生320人 (其中女生153人, 男生167人) 。按照研究便利、结合学校公共体育课分班规律进行分班男生班分成3个自然班级, 女生分成3个自然班级, 男女混合分为3个班级, 进行公共体育教学一年。

1.2 研究方法

1.2.1 制定常模

根据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大纲要求, 大学一年级以开设田径、球类、武术、健身等内容。根据专家访谈结果:该研究主要以田径和武术为切入点, 田径项目中主要选用50米、100米、800米、1000米跑, 跳高, 立定跳远, 推铅球;一般素质采用仰卧起坐, 双杠支撑臂屈伸, 单杠仰卧悬垂屈伸, 引体向上;运动技能主要以一般体操和武术项目为主;武术选用杨氏简化太极拳、少林拳;男生选用 (100m、1000m, 跳高, 推铅球, 双杠支撑臂屈伸, 引体向上, 立定跳远) 7个素质项目、女生选用 (50m、800m跑, 跳高, 推铅球, 仰卧起坐, 单杠仰卧悬垂屈伸, 立定跳远) 7个素质项目为考核内容,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常模。

1.2.2 问卷调查法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设计问卷表, 对2011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130份, 回收121份, 有效率93.08%, 并以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2) 。

1.2.3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河南省在学校体育研究方面资深的教授专家十一名, 根据他们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验, 认为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采用男女同班教学具有可借鉴的作用, 且可以在现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推广。

1.2.4 分组教学比较法

将河南工业大学2011级电气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学生320人分成9个自然班级, 其中男生班级3个 (34人、36人、37人) , 女生班级3个 (33人、36人、36人) , 男女混合班级3个 (36人、36人、36人) , 在分班上课前对男生和女生按照制定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运动技能进行了测试, 结果显示:9个班级的男女生平均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然后, 按照提前筛选过的在教学、教学经验、敬业等方面具有一定水平的同一个教师来上课, 该教师对9个班级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从2011年9月到2012年7月, 进行了一个学年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 最后测出的每个班级男女生各项平均成绩的增长值进行比较。

1.2.5 追踪调查

研究从2011级学生入学后, 经过诊断后分班, 然后经过新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测试, 对公共体育一个学年的追踪调查, 不仅限制教师的教学, 同时还对教学以外影响教学的间接因素减少干预。到大学一学年教学结束时再进行一次测试, 分别计算出平均成绩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男生班级、女生班级、男女混合班级中的男生和女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平均值。

2 分析讨论

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每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功因素中显示出个人在智商和情商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智商 (IQ) 仅占成功的20%, 而情商 (EQ) 却占成功的80%。由此可见:一个成功人士的情商系数对其成功的作用要大些, 说明情商是决定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男女生一起上课, 容易引起学生上课的兴趣,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内部潜在能量。

在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 男女生之间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联系, 在混合班级内的男女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两性的特点不自觉地释放出非言语信息, 这种信息足以能引起别人的关注, 特别是在异性面前, 以达到别人的关注, 这些信息目的在于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好感。本研究追踪调查的了一个学年, 经过随即抽样, 在370个样本中存在很多非语言性的沟通过程, 这些学生不仅仅进行一般的沟通, 而且还存在别的形式的交流过程。大学生在异性关注下 (非言语信息) 和老师的信息 (语言信息) 反馈中可以努力完成好技术动作, 以得到他人的认可, 这种心理驱动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用心程度和刻意完成动作的积极性, 心理驱动下的努力会使技术动作完成得更加完美, 从而提高了动作质量, 于是, 动作技术很快就得到了有效掌握 (如图所示) , 从信息释放以后到完成动作, 可以看出达到异性认同后的接受信息是个完整且成功的链接。1988年的W.Podrouzek和D.Furrow在相关研究中就显示出:男女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存在更多的目光接触,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男女生在执行任务时, 尤其是青春期男女生, 很愿意自己的行为 (优点) 受到异性的注意, 于是, 他们就拿自己最好的信息呈现给别人, 释放出的信息量不仅多而且强, 这种心理驱动下的公共体育课中, 练习者练习的动机、次数、强度油然增加, 刻意完成优美技能的心理下技能完成得会更加出色, 动力定型也相对更快些。在教材选择上, 也可以多种多样, 灵活运用, 在各项体育项目中, 都能够让每位学生在异性面前充分表现自我, 因此, 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 加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这种形式下, 学生的积极性和完成动作的质量得到了升华, 课堂效果非常明显。

注:以上成绩均为班级平均成绩, 铅球女子为4kg, , 男子为5kg。

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男女生混合上公共体育课可以诱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积极性主导下的练习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突飞猛进。通过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进行测评 (男子7个项目、女生7个项目) , 混合班级的男生和女生的成绩普遍高于单纯的男生班和女生班, 混合班级女生在50米、800米、跳高、推铅球、仰卧起坐、单杠仰卧悬垂屈伸和立定跳远上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单纯女生班;混合班级的男生在100米、1000米、跳高、推铅球、双杠支撑臂屈伸、引体向上和立定跳远项目上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单纯男生班级的平均成绩 (见表3) 。同时, 男女生混合上课不仅表现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上, 运动技能方面也得到了同样的例证。这种两性间的心理驱动使他们用心去完成技术, 以博得别人的认可和眼光, 这种行为不自觉就提高了运动技能 (见表4) 。

注:以上评定是班级的总体评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从一个学年的公共体育课的不同班级的教学, 在同样的教学条件下, 男生班、女生班和男女混合班级中的男女的平均成绩有不同之处:男女生混合上课的班级学生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两性心理的驱使, 这种驱使增加了练习的动机、次数和强度, 经过一个学年的练习, 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提高要比单纯男生班、女生班明显 (见表3) 。

3.2 建议

1.大学公共体育课应实行男女混合上课的班级制度, 一个教学班级人数应控制在40人以内, 以便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大学公共体育课中在内容的安排上突出评比性练习内容, 这样可以有效调动男女学生练习动作的积极性。避免“填鸭子”式的上课, 老师滔滔不绝, 只顾贯彻体育的相关概念、动作原理、动作方法等, 过分强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少了练习。在公共体育课中要有目的设计方案, 促使学生积极练习, 来诱发学生的积极性, 克服“饭来张口, 衣来身手”的思维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言、示范和讲解的机会, 鼓励参与、增加示范,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3.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应从两性心理特点上组织上课模式, 以达到优化教学形式。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两性心理相互反馈的应用, 把两性在课堂中释放出来的信息恰当地转移到体育课动作技能的形成上面。让学生在示范中发送更多的非言语信息来促进交流, 提高同学们之间接受非言语信息的能力。

4. 加强公共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教育, 还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学生为本,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生理区别认真组织教学。

5. 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以教研室为单位探讨实施“情商教育”的过程, “情商教育”在德、智、体、美育中的作用。从他们的思维模式启迪教学,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当代大学生时值智慧焕发时期, 个体心理恰好脱离心理断乳期。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两性心理相互驱动的发育规律, 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体育课中将青春期的朝气具有的兴奋和好奇心理给予恰当诱导, 能使大学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对大学生体育教学将起到良性影响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两性心理,公共体育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喜青.论心理教育课团体咨询教学方式的优势[J].山东教育科研, 2000, 7 (8) :82-83.

[2]刘洪新.若干主观因素对我院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调查分析[D].苏州大学, 2002.

[3]曲宗湖, 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57-60.

[4]韩印华.新中国学校体育目标体系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4.

[5]张雄安.中学体育微格教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122-124, 139-141.

[6]林建化.中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心理科学, 2001, 24 (1) :90-91.

[7]覃阳, 季景盛.简析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

[8]李祥, 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105-112.

[9]汪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心理科学, 2001, 24 (1) :87-89.

[10]范兆兰, 王文英.青少年心理断乳发展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 2001, 24 (5) :625.

两性心理 篇2

她是小五年级的学生,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是她仍然觉得很苦恼,因为她在班上人际关系不是很好。

她觉得班上其他同学成绩不是很好,还嫉妒她的成绩好,她说:“当我做作业或看书的时候,有同学叫我拿作业给他抄或叫我传递东西,打乱了我的思路,我感到很讨厌。”

一、案例分析

有自负心理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总是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与人交往时,她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即使明知自己错误,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接受别人的观点。做事以自己为中心,很少关心别人,但却要求别人都能为她服务。

自负性格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错误的自我意识造成的。可以说自负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评价过高,夸大自己的长处,不明自己的短处。自负者往往缺乏修养,以清高、盛气凌人来显示自己的优越,对人缺乏尊重。

二、指导方法

感激与赞美别人,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这对于自我评价过高的自负者来说确实不容易,但只要肯积极学习,一定能学会的。青蛙坐在井底时,会觉得自己好大,天很小,但当它跳出井口时,就会发现天好大,自己很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承认他人并且赞美她人,这会改变自负者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得到更多的感激和赞美。

心理问题≠心理疾病 篇3

临床上,心理医生常习惯将心理紊乱按程度或性质进行分类,获得初步印象,以便给予患者适当地帮助。

心理问题:是近期发生,内容尚未泛化的和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主要表现在心境和情绪方面产生一定波动,但思维保持着严密的逻辑性,人格也十分完整。

心理障碍:初始反应激烈、持久,内容充分泛化,有自身难以克服的一种精神沉重感。这类人群不仅有较大的情绪方面的波动,而且可出现各种违反逻辑性思维的错误。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智行为,情绪冲动以致伤人毁物。

心理行为异常:心理反应持续的时间较长(1个月以上),心理负担难以克服,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可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和攻击等。

心理疾病边缘状态:这是较严重的一类,患者往往带有不很典型的异常精神现象,如注意力涣散、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偏离常态、社会交往和人格方面的改变等。

心理疾病:表现较严重、较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等。患者精神活动的完整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被破坏,有幻觉和妄想等表现,如听到精灵与自己讲话,感到有人陷害自己,经常对镜傻笑,觉得受到某仪器或射线的控制,语言被窃听等,出现这些就不能认为是正常的心理,其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人格明显改变,且患者往往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拒绝就医和服药。

由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加重的病理层次: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心理行为异常、心理疾病,则适宜药物治疗为主,以祛除其妄想和幻觉,改善病理心态。

两性心理 篇4

一、优秀生存在的心理弱点

1. 心灵脆弱

心灵最脆弱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整天陶醉于鲜花和掌声中的优秀生,他们时时被成功的喜悦包围着,耳中充满了别人的赞叹和夸奖,一旦失败,心灵便遭受沉重的打击。有的承受不住家长、教师的冷落和同学的嘲笑,有的总是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久而久之,心灵便蒙上了一层阴影,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伤害。同时,这种心理畸形的产生也缘自于外界的各种压力。如家长、老师的期望值过高,就会使学生一度处于紧张状态;如果因成绩不好而被训斥,他们就会为自己得不到理解而苦闷彷徨。从某种程度上说,优秀生的抗挫折能力远不如后进生。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弱点暴露得越来越明显,那些在社会上经受一次打击就从此一蹶不振的,往往是学校里的优秀生。

2. 爱慕虚荣

虚荣心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而在自尊心特别强的优秀生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正确对待虚荣心,它可以变成一种行动的动力,指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否则,它将成为学生品德形成的阻力,引导学生误入歧途。过强的虚荣心会使人产生嫉妒心理。如许多优秀生不愿意与比自己强的同学来往,在班级中拉帮结派,贬低他人等等,这些都是嫉妒心理的表现。而这些狭小的圈子,又往往是教师不易觉察的。

3. 自私恐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教师、家长的竞争意识正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尤其是优秀生,他们的分析能力强,竞争意识强,他们深知成功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因此,他们时时处处害怕别人超过自己。一方面,他们不断地学习、锻炼,另一方面,又希望别人尽量少学一点。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他们往往不考虑集体利益,更不愿意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使是老师的“命令”,他们也是心不甘情不愿,马马虎虎,应付了事。

4. 孤立自负

自负是指一部分优秀生自以为了不起,他们看不起后进生,不和后进生来往,甚至当面讽刺、嘲笑后进生。这方面的误导往往来自于家长,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与差生交往,担心孩子跟后进生在一起会受影响。其实,他们意识不到,如果让孩子学会关心帮助差生,那将是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心灵陶冶。

二、矫正优秀生心理弱点的几点对策

1. 学会正视现实

现实是残酷的,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教师应该帮助优秀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他们学会正视现实,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学会怎样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而不应该一味地去讽刺、批评,让他们承受更大的压力。

例如,我曾教过一个叫李晓霞的学生,她是在四年级时由东北转来的。小姑娘很可爱,并且是原来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因此,我没过多地注意她的学习情况。开学的前两个月,她的成绩总是处在中游,我以为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可后来我发现她的成绩越来越差。于是,我找她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谈话中,我得知:她老家的学校并不十分重视教学,教学管理不严,不少学生荒废了学业。而她特别要强,凭自己的努力,每次都考90分以上,而90分就是第一名。她一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没想到,到了新的学校和班级中,她连中等都考不到。再也没有同学羡慕她,再也没有老师表扬她,于是她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以为自己再也没有出息了。我诧异了:难道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优秀生就这样不堪一击吗?我认真帮她分析了目前她的处境以及将来要面对的现实,给她讲了爱迪生、居里夫人从逆境中崛起的故事,使她对现实有了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了学习态度。期末考试,她一跃成为全班前几名。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这个学生能力是有的,但是我们教师如果不及时排除她的心理障碍,她可能从此销声匿迹。这足以证明教育的力量,也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这件事告诉我们:打开心灵之窗,才能启迪智慧之门。

2. 学会正视自己

优秀生的悟性比较强。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时刻提醒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各方面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要为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要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而一蹶不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教师应多为优秀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痛苦,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在磨练中成长。在班级中,我曾组织开展了“认识自己”“正视失败”“超越自我”等一系列主题班会和“寻找自己的位置”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许多学生也因此摆脱了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3. 学会善待别人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在一个班级中,优秀生的带头作用不可忽视。如果他们都能善待别人,无私地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服务,那么整个班级的各项工作都会被带动起来;如果优秀生在同学心目中没有威信,那整个班级就会失去向心力,如同一盘散沙。如市“十杰儿童”张璐的转变就曾带动了全班同学的转变,这件事使我至今难忘。

事情发生在三年前我刚接四年级二班的时候。记得这个班的学习成绩当时是级部第一,又是“文明班级”,所以我满怀喜悦地踏进这个班。可是没过几天,我发现班干部背地里勾心斗角,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冷漠,整个班级仿佛持续在冷战中,没有一丝勃勃向上的气氛。优点没多少,乱子倒惹了一大堆。面对这样的“文明班级”,我不禁有些愕然,几次想发火,却又忍住了,因为许多同学在辩解中都提到“张璐如何如何……”原来,张璐是班里的优等生,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但对班级的事情却漠不关心。同学们几次选她当班干部,她都不干,原因是怕耽误学习。原来,同学们都在以她为榜样呢!于是,借班队会的时间,我给同学们讲了怎样摆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学习知识与锻炼能力的关系等,许多同学大受启发。课后,我找张璐单独谈话,她还是不愿当班干部。没想到,过了几天,张璐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把脚扭伤了,我带她去医院敷了药,并特意说服了几名平时被她看不起的同学每天护送她回家。在这期间,一有机会,我就给她讲这几位同学如何热心,集体如何温暖……张璐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自私与狭隘,认识到自己的自私不但在同学中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使自己失去了许多锻炼能力的机会。于是在我的帮助下,她担任了学习委员。张璐不愧是学习优等生,她小小年纪竟有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她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了大家,并在班里成立了帮困小组,热心帮助每一位同学。她的转变给整个班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她两年间代表学校拿回了七个市级比赛奖励证书。“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不错,如果张璐当初走不出那个自私狭隘的小天地,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你如果在后进生身上费尽心机却毫无起色的时候,不妨从优秀生的身上捕捉教育的契机,矫正他们的弱点,发挥他们的优势,这也是班级管理中一股强大的力量。

两性心理 篇5

首先,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其次,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身体的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着从头部延伸到身体的下半部的头尾法则(从头到尾)和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延伸到边缘部位的远近法则(由近及远);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

再次,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例如,3岁前后和13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时期儿童会在认知上表现出具有独立主张的倾向,同时在情绪上会表现出剧烈的变化。这一发展现象表明,认知机能与情绪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两性心理 篇6

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巨著《追忆似水年华》里,写了一些由味觉勾起的回忆。一杯咖啡或一块薄饼的味道,都会引出一段往昔的故事或尘封已久的生活场景。其实有非同寻常的味觉记忆的不止普鲁斯特一人,任何人皆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一般人对与某种味道有联系的往事只能述其大概罢了。

一个人平时喜吃什么,或厌吃什么,味觉的记忆当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其实他爱吃的食物,未必就是什么奇珍美味,而厌吃的食物,也未必就如糟糠般难以下咽,真正决定其好恶的,恐怕是隐藏在味觉深刻记忆背后的难忘的故事或特殊的背景。

人不是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组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世界似乎也就相应退却多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

人通过一个个的符号建构意义,在所有符号里最影响我们的是胃部记忆的符号。

最新一期英国《神经元》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近日发现,在所有感觉记忆中,气味感觉最不容易忘记。视觉记忆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可能淡化,而产生嗅觉和味觉的事物却能令人记忆长久。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段记忆都是有意义的,而味觉记忆作为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特征,是我们最不容易与心理联系起来的一种记忆类型。《舌尖上的中国》很火,各种各样的美食很诱人,但其实,在你的内心深处,有那么一道简单却独特的食物,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代替不了的,甚至那种味道,是你走遍大江南北都很难再找到的味道。这样的时候,你可以顺着味觉好好去回忆,去寻找“舌尖上的心理”,当你将那个味道的记忆进行良好地解读之后,某些你一直忽略却深深影响着你的东西,才真正浮出水面,你也将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二、与味觉有关的心理案例

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味觉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味觉记忆也是被符号化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在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感受的背后,隐藏着潜意识层面个体对于影响成长事件的记忆和感受。在临床心理咨询中,有很多来访者讲述的故事也是跟味觉有关的。

案例一:一位漂亮的女士来到心理诊所,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被“剩下”的问题。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谈到一道菜的时候,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继续交谈得知,这道菜是她妈妈生前在一个特殊的节日为全家人做的一道菜肴。后来妈妈去世了,爸爸又迎娶了一个后妈,因为相处得不是很和谐,她小小年纪就出来闯荡了。她一直不知道,自己不能很好地经营亲密关系的背后,和这个情结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咨询中所谈到的这道菜,就是深埋在她潜意识里的情结的具体体现。

案例二:一个来访者曾经告诉咨询师,她记忆中的那道菜是馒头,爸爸做的馒头。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挑起所有的家庭重担,但是父亲从不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悲伤或不堪重负,他用全心的爱呵护着他们。空闲的时候,父亲就会给他们做他最拿手的馒头。后来家庭重组,历经变故,馒头成了她内心的一个结,她曾经怀疑父亲对她的爱,以至于不想回家,自己也无法成立新的家庭。咨询师建议她无论如何都要说服父亲再做一次馒头给她吃,并且将内心的这些感受向父亲做一个真诚的表达,这是她成长的关键。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道菜,代表着独特的意义,解读这道菜背后的意义,可以让生活更幸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菜,一道顺着我们的身体记忆、味觉记忆被深深印刻在心里,背后有着一个动人故事的菜。舌尖上不只有美食,还有丰富的心理意义,顺着这道菜,去回味它带给你深刻记忆的原因,去重温那个美好的故事,会让你更清晰地看见自己心灵深处的想法和呼唤。

三、从具身认知角度看舌尖上的心理干预技术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前沿思潮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记忆有具身的特征。即个体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认知的内容也是由身体感觉提供的。换句话说,如果依靠食物唤醒了味觉的感受,个体的认知就会被带入到由味觉所营造的关于个体影响性事件的情境当中,可以让个体再次经验事件给他带来的情绪体验。在此背景下,我们便可以进一步运用艺术心理治疗的各种形式,对于个体的心理事件进行呈现、表达和转化,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修复人际关系、成长自我人格等目的。

舌尖上的心理学,是以具身认知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背景,开发出来的一项积极心理干预技术。积极心理干预技术是指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转换成为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实操心理技术,通过各种载体和体验式的操作方法,实现真正的内在转化,并引起人们的内心触动和思考。舌尖上的心理技术通过生活化、可操作化的一些步骤流程,通过食物味觉的记忆,将团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引入到有影响性的心理事件情境中去,并通过个体的语言表达、情绪表达与团体中的支持性关注等心理技术优化个体的心理环境。

四、“舌尖上的心理”积极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步骤

1.邀请5~8位好友,找一个厨房宽敞,有足够的公共空间的地方,当然去借用饭店的厨房也是可以的。

2.事先布置作业,想想自己心中记忆最深刻的那道菜,弄清楚做法(注意是你印象最深刻的味道的做法),进行材料准备,预约好时间和地点,准时赴约。

3.每个人亲自下厨,做自己味觉记忆最深刻的那道菜,想尽办法做到最像记忆中的味道。

4.每上一道菜,由菜的主人首先品尝,仔细品尝的同时,回忆与菜有关的记忆中的故事,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其他人听完故事之后,品尝这道菜,并且分享自己的感受。

5.依次做菜、分享,直到所有人的记忆中的菜都端上来,分享完故事和感受为止。

6.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当下的心情,唱歌、跳舞、作诗、一句话总结都可以,做一个结束的表达。

7.如果你参与完这个活动有其他想做的事情,例如回到家再吃一次母亲做的红烧茄子,打个电话跟爸爸说你想念他做的饺子,我们都非常支持。

8.完成以上步骤,形式不拘。那道菜不是菜,是我们的故事,梳理我们自己,让感动更感动,让创伤成为动力。重温快乐,让不快乐得到表达、升华,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五、干预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1.此计划最主要的任务是寻找记忆中的味道,所以在做菜程序和选材等方面,都尽量让参与者做到最周到、最接近原味,可以发动大家为准备这道菜努力。

2.当某一成员做菜、吃菜、分享的时候,其他成员无需给予过多的评价、反馈,最好的方式是安静倾听,吃他做的菜,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3.如果进行过程中有一些情绪流露,例如哭泣、懊悔、愤怒等,都是正常现象,允许成员表达,其他成员给予一些支持就好。

4.整个过程虽是一个自发的活动,但需保持认真投入的态度,如此才能使此技术效果最大化。

[1] 陈宪年.从感觉到心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8):21-23.

[2] 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 张粹然.心理学与文化[M]. 成都:四川省心理学学会,2005.

[4]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5] 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 韦志中.幸福干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论心理贫困和心理扶贫 篇7

一切经济现象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都应在人的心理中去寻找。比如,我们说家庭联产承包这一农业制度变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就是因为该制度变革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激发正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致贫的原因很多,但人自身是最重要的原因,尤其是人自身的心理或精神原因。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就必须首先瞄准、找准“人”身上的心理致贫原因。人的心理因素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经济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心理因素这一非物质原因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中的伟大作用。24年来,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观念扶贫”、“精神扶贫”、“扶贫要先扶志”的扶贫理念。例如,199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习近平同志聚焦贫困与发展问题的著作———《摆脱贫困》,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该书中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先飞、先富的关键是我们头脑里要有先飞、先富的意识。我们一向认为,地方贫困,但人的精神和心理不能贫困;贫困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人的精神和心理贫困。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首要意义并不是摆脱人们物质上的贫困,而是首先要摆脱人们头脑中的意识、精神和心理贫困,只有摆脱了心理和精神的贫困,才能彻底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扶贫要扶志”的扶贫理念。例如,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指出,“扶贫要扶志,有志气、自力更生很重要!”[2]不到一年时间,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再次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3]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扶贫要扶志,要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4]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6年全国“两会”湖南省代表团座谈时指出,“扶贫要扶志,补齐精神短板。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贫困者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精神扶贫则使人精神上有力量,实践中有力量,这样扶贫就扶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不拔掉精神上的穷根,就不能拔掉经济上的穷根。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5]“扶贫要扶志”中的“志”是什么?《辞海》对“志”字义的基本解释是:“在心为志”,“志”即人的心理或精神“[6]。”扶贫要先扶志“即扶贫要先扶人的心理或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一文中还提及了“新邵贺贫”、“两个县争戴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一个县一直戴着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帽子”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看了一些材料,反映说2012年初,某省某县(经查实为湖南省新邵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该县政府网站上随即发布‘特大喜讯’,热烈祝贺该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就是“新邵贺贫”事件)。还有一个案例,是说两个县争戴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落败的县长含着泪说,我们县这次之所以没能争取到国家级贫困县的资格,就是因为我们县实在太穷了。再有,有一个地方一直戴着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其实,2005年该县就已经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之行列,2011年因媒体曝光,国家级贫困县的资格才被取消。据说,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国中部百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评比榜单上,竟有17个国家级贫困县。对于这种现象,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一下,该摘帽子的就要坚决摘,不该戴就坚决不要戴,没什么好照顾的!”“新邵贺贫”(1)、“争戴贫困县帽子”的现象,一方面暴露了如今贫困地区政府及民众总是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于外部帮扶(或扶贫),贫困地区政府及民众“等、靠、要”的对外依赖心理还相当严重,贫困人口自力更生精神、劳作精神、自信心和坚韧意志严重缺乏,这在贫困地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实质上就是人们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的表现,心理或精神贫困已成为制约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非物质原因。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行国家扶贫政策体系的某些不足。长期以来,我们在救济扶贫、物资扶贫、资金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项目开发扶贫、对口帮扶扶贫、生态扶贫、搬迁(移民)扶贫等的同时严重忽略了贫困人口心理(或精神)贫困与心理(或精神)扶贫。如今,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某些深层心理贫困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习近平心理扶贫观对新时期反贫困的启发

检验一项扶贫政策的得失成败,主要不是看外部给贫困地区和人口多少援助资金、开发项目等,关键要看该扶贫政策是否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产生正向激励作用,而不能使贫困地区政府和贫困地区人口产生负向指望心理、依赖心理、懒惰心理和畏惧(困难)心理,更不能“越扶越懒”、“越扶越贫”。在脱贫致富中,能否最大限度激发贫困地区政府和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就是通过某些制度安排(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来激励人的积极心理和行为,促使人们更加努力、更加勤勉地工作或劳动以创造财富,就是变过去“外部(扶贫部门)要我(农户)富”的被动扶贫模式为现在“我自己(农户)要富”的主动脱贫模式,其实质就是持续不断地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内在动机或欲望的人的心理过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理贫困和心理扶贫的思想给新时期中国反贫困实践以巨大启发,这就是:国家在物资扶贫、资金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项目开发扶贫、对口帮扶扶贫、生态扶贫、搬迁(移民)扶贫等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贫困人口心理(或精神)贫困与心理(或精神)扶贫问题,切实把心理扶贫提上国家顶层议事日程和反贫困实践上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序,跋,1-4,7-8,67-68,215-216.

[2]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30日)[G].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6):56-59.

[3]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N].人民日报,2013-11-06(1).

[4]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2015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15-10-17(2):2.

[5]习近平.心中的扶贫短板如何补齐?[EB/OL]www.chinanews.com/ll/2016/03-18/7802567,shtml.

两性心理 篇8

关键词:截瘫,心理健康,心理康复

截瘫患者指临床中由于各种损伤从而致使患者出现残疾的情况[1], 在本研究中, 为了分析截瘫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及心理疗法对患者心理康复的效果, 对我院收治的80 例截瘫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 年4 至2015 年4 月我院收治的截瘫患者80 例,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0 例。患者截瘫均由脊髓损伤、骨髓癌症所引起, 其中脊髓损伤39 例, 骨髓癌症51 例, 患者在治疗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并且排除精神障碍、严重肝肾疾病、传染病及药物过敏者。研究组40 例, 男23 例, 女17 例, 年龄18~60 岁, 平均 (36.2±2.4) 岁, 截瘫原因:脊髓损伤21 例, 骨髓癌症19 例;对照组40 例, 男26 例, 女14 例, 年龄19~61 岁, 平均 (38.4±2.6) 岁, 截瘫原因:脊髓损伤18例, 骨髓癌症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 包括运动治疗及作业治疗, 具体为:每天有专门负责的护士人员定时帮助患者进行运动治疗, 在治疗时需要注意适度, 保证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 帮助患者及早恢复各种能力。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心理疗法治疗, 在治疗时需要选择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治疗, 在治疗前需要采用心理健康量表 (SCL-90) 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 在治疗时根据每例患者实际的心理健康水平设定具体情况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时可以采取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方法进行, 另外在治疗时需要注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对患者出现的负面情绪要积极处理, 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必须仔细认真负责, 以提高患者的心理治疗水平。

1.3 治疗评价标准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按照如下指标进行评价: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采用心理健康量表 (SCL-90) 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定, 共9 个维度, 具体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每个维度结果以因子分表示, 因子分超过2 则为阳性, 表明患者存在心理问题; (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仍采用心理健康量表 (SCL-90) 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两组的心理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心理水平相当, 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及恐怖这5 个方面的因子分均超出2, 表明患者存在障碍, 在治疗时可以着重从上述方面进行。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研究组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及恐怖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因子分降低, 这表明心理疗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见表2。

3 讨论

在治疗初期, 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 同时也难以接受自己的病情, 因此极易产生不良情绪, 再加上躯体上的障碍, 患者通常会无缘无故发脾气。此时治疗的重点应在注重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上, 帮助患者发泄不良情绪, 可以采取放松治疗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在治疗中期, 当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时, 及易排斥治疗, 此时须采取激励疗法, 通过向患者呈现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克服恐惧情绪和抑郁情绪, 建立治疗信心, 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 对于存在严重抑郁的患者, 必要时可以结合药物治疗。当患者的恐惧、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有所缓解时, 我们需要采取认知疗法, 帮助患者建立合理正确的认知, 接受现实并配合医师进行康复训练。在治疗的后期, 需要鼓励患者尽早投入社会, 参加社会活动, 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在整个治疗期间, 需要家庭成员的支持, 要关心并且无条件地支持患者, 要帮助患者家属做好长期帮助患者治疗的准备, 使患者的健康受到每个家庭成员精神和经济上的帮助[2]。

综上所述, 研究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其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对照组患者, 这说明对截瘫患者采取心理疗法治疗, 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3-19.

宣泄心理压力 维护心理健康 篇9

事实上, 不仅仅是那些在富士康的打工者, 就是坐在宽敞的办公楼里的办公族, 也同样面临着如何应对心理压力的问题。

心理健康的标志

1989年,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界定, 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 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可知, 只有当人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同时健全时, 才是真正的健康。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标准, 它具体明确地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如知恩、感恩、报恩、懂得珍惜、懂付出、计较少、放得下)

4.在学习和工作中,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判断自我心理失衡的方法

心理失衡最明显的表现为:情绪焦虑、不安、紧张、担忧、抑郁、变化无常。因此, 如果您最近感觉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什么心理病, 不妨照着下面的方法来进行自我检查:

1.情绪是否恶劣。比如经常悲观、抑郁, 焦虑、烦躁, 或者易怒、喜欢攻击?

2.是否有查不清楚原因的躯体痛苦。比如, 长期慢性疼痛、植物神经紊乱、体力下降、长期失眠等。

3.工作、学习和注意能力明显下降等。

4.是否有反常的、自己控制不了的行为?比如, 反复洗手、关门、做鬼脸等。

5.是否极度讨厌自己和厌恶别人等。

6.是否有人际交往的障碍。比如, 是否对于人际交往感到恐惧, 人前是否感到自卑, 社交场合是否手足无措、脸红心跳等。

值得提醒的是, 上述六方面的表现, 每一个健康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一些, 只有达到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 才算得上是心理障碍。所谓一定强度, 是指这些症状比较严重地影响了一个人的快乐和工作能力;所谓一定时间, 是指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在3至6个月以上。如果上述表现在强度和时间上也符合标准的话, 那意味着你已进入心理失衡状态, 急需尽快地释放心理压力。

释放心理压力的有效手段

如果压力、焦虑已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且症状已明显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时, 就应该积极寻求减压、消除烦恼的妥善方法。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1.打瞌睡。打小瞌睡可恢复精力, 如果在一天的工作空隙中打个盹, 对身体和工作大有裨益。

2.肢体运动。有规律地运动一下或按摩下身体, 这种方法可有效调剂紧张神经, 起到放松心情效果。

3.转移思维。时刻想着工作或前途问题, 会使大脑更加紧张, 对身体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此时你不妨想想你所喜欢的事, 事实证明, 转移注意力可激发大脑神经的活力。

4.培养兴趣。兴趣是生活不断运转的原动力, 长年劳累的生活压力会让人身心疲惫, 创造力下降。此时, 你可以去打打桌球或欣赏一下轻音乐等。

5.摆脱常规。做一些平常很少做的事情和动作, 比如清晨起床, 可用平时不习惯用的左手刷牙, 有空的时候可以跳跳绳、踢踢毽子。

6.洗澡并唱歌。热水澡可让人舒缓心理上的疲劳, 而且水份又可以让肌肤恢复润泽和放松, 使人处于平和的状态。这时你不妨高歌一曲, 让优美的音乐释放工作或生活中的不良情绪。

7.做呼吸运动。慢慢吸气, 屏气十秒钟, 然后呼气, 重复数次。或仰面平躺闭目, 吸气, 腹部鼓气, 然后呼气, 腹部收缩, 最后放松, 恢复原状。稍休息几秒钟后再做, 重复数次, 减压效果很好。

保持乐观心态的秘诀

在生活或工作上, 如果遇到烦心的事, 自己要尽量化解, 这样才能真正拥有乐观的心态。当你遇到烦心事的时候, 你不妨想想以下三句话:

第一句:不要紧。不管发生什么事, 都要对自己说“不要紧”, 因为积极乐观的态度是解决和战胜任何困难的第一步。

第二句:算了吧。生活中有许多事, 可能您经过再多的努力都无法达到。因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争取过, 结果就不重要了。

第三句:会过去的。不管雨下得多大、连续下几天, 总有晴天的时候。所以,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坚信总有雨过天晴的时候。

高考的心理焦虑与心理调适 篇10

其实, 焦虑与考试成绩的关系并不是成正比, 而是呈“倒U型”关系。心理学认为, 焦虑对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具有一种“弹簧效应”:紧张太轻则难使弹簧产生弹力;紧张太重则将会使弹簧失去弹力;紧张适中则会形成最佳的工作表现。心理学中的耶基思—多德森法则认为, 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 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即当个人的行为动机处于一个最优值时, 其工作效率是最高的;而当个人的动机低于或高于这个最优值时, 其工作效率都不能达到最佳表现。因此面对高考, 一个考生应有适度的焦虑, 既不能松松垮垮, 毫不在乎, 又不能焦灼不定, 忐忑不安。只有使焦虑最佳, 考试才能最佳。

过度焦虑并不可怕, 只要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自我的心理调适, 就能变害为益。心理调试泛指个人对自我心态主动、有意识地调控, 以使人尽量感受到正面的情绪体验。它主要包括心理暗示、放松暗示、意念控制、自我安慰等活动。

一、心理暗示法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经典的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也指出:“任何见解、计划、目的, 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反复多次地思考, 那它必然会被植于潜意识中, 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雕刻了一座少女的塑像, 并爱上了这个石头少女, 每天不断地看着她, 竟然使她变成了真人, 最后结为夫妻。所以如果你相信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那么在你的身上也会发生这样的奇迹。通过这个神话故事, 我们就能掌握积极心理暗示的要诀, 运用到考试上, 方法如下。

首先, 对考试有强烈的渴盼暗示。对考试的来临不是畏惧, 而是带着一种皮格马利翁的期待心理, 把它当成是给自己的一份礼物, 是展示自己能力的绝好机会, 是一个练兵的沙好成绩, 心中默念:“我要考好, 我一定要考好。”一旦如愿, 就会进入一个自我启动的良性循环———不断地期盼下一个成功的发生, 结果成功就会到来, 这个成功会强化原有的自我信念。相反, 如果总是担心会考失败, 总是想着考砸了怎么办, 结果就会真的失败, 于是每到考试都会万分紧张害怕, 自然就会出现每次都考差的结果, 如此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最后, 要不断地强化这种考试的积极暗示。当成功实现之时, 若没能好好地去享受这种喜悦, 没能好好地去积累这种体验, 就将回到初始状态上, 那么下次考试来临时, 就又会感到焦虑不安。美国心理学大师斯金纳说:“人们的所有习惯养成, 都是积极强化的结果。”不断地强化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每次考试中都加以运用, 它就会推动你不断地挑战自我, 超越自我, 极大地诱发你的潜能。当高考来临之时, 就能做到从容应对。

二、想象法

这跟练瑜伽是一样的道理。在考试中, 当我们手心出汗、脑袋迷糊、思维涣散时, 可以试着一用。闭上双眼, 平静地呼吸, 一吸一呼, 一吸一呼, 要慢, 告诉自己:“我现在很平静, 我正躺在美丽的沙滩上, 我的头、眼睛、嘴巴、肩膀、手臂、腹部、双腿、双脚都在下沉。”每想到一个部位, 这个部位都要跟着想象走。“放松再放松, 海风轻拂, 吹到了我的脸上, 很凉爽, 我闻到了海的味道。”每句话都要十分缓慢, 一遍不行再来一遍, 大概三分钟, 你就能够平静下来了。

三、十“了”减压心理调适法

一说了之, 与同学或家人话说, 达到内心痛苦的宣泄;一动了之, 参与自己平时喜欢的运动项目, 让身心充满活力;一冲了之, 冲个凉、泡个澡, 让沐浴水冲走自己的烦恼, 感受浑身的清新;一听了之, 听一听自己平时喜欢的音乐, 让大脑神经松弛下来;一读了之, 读一读自己平时喜欢看的书, 让大脑“透透气”;一笑了之, 看一看笑话集, 或与别人调侃一把, 大笑一场;一睡了之, 打个盹或睡个觉, 消除烦恼;一唱了之, 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唱一唱自己平时喜欢的歌曲, 愉悦自己的心情;一看了之, 看一看自己平时喜欢看的碟片或电视节目, 以松弛精神;一坐了之, 闭目养神坐禅一会儿, 让大脑松弛下来。

问题不在于焦虑本身, 而在于对焦虑的态度。学会一定的心理调适, 就一定能够平静地面对高考, 在考场上策马扬鞭, 发挥应有的水平。

参考文献

失眠的心理影响和心理疗法 篇11

失眠的心理影响

害怕失眠心理

许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

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白天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工作一天后,到了晚上就需要休整,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待休整—夜后,又自然转为清醒。

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节律。“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不易睡着。

怕梦有害心理

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看待梦,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对人体有害,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

其实,科学已证明,每个人都会做梦,做梦不仅是—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在梦重演白天的经历,有助于记忆,并把无用的信息清理掉。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有害的是认为“做梦有害”的心理使自己产生了心理负担。

内疚自责心理

有些人因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难眠。

期待兴奋心理

是指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因而常出现早醒。比如一位“三班倒”的网站管理员,由于上大夜班(夜里12点上班),常于晚7时睡觉,因害怕迟到,睡得不踏实,常常只能睡上1~2小时,就被惊醒,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分房结果快要公布前,往往也处于期待兴奋状态,难以入睡。

再现创伤心理

有的人由于童年时受到丧失父母、恐吓、重罚等创伤而感到害怕,出现了怕黑夜不肯入睡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好转,但成年后,由于受到某种类似儿童时期的创伤性刺激,就会使被压抑在潜意识的童年创伤性心理反应再现,重演童年时期的失眠现象。

手足无措心理

有的人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至于晚上睡觉时也瞻前顾后,左思右想,但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举棋不定的焦急兴奋状态。长时间的失眠对人们的生活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人们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防止失眠的持续发生。

失眠的防治方法

失眠的防治方法随着失眠持续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目前,心理学家把失眠分为三类:

暂时性失眠:—般只维持几天。可能由于情绪兴奋、暂时性精神紧张或时差所引起,如重大节日、会议、聚会、考试、跨时区旅行等等,大多数人可自发地调整过来,也可以把它看作一次新鲜有趣的体验。总之,在此时刻,不必惊慌,几天后失眠症状会不治而愈。

短期性失眠:持续数天到三周的时间,在人患有严重疾病或个人遭受巨大压力时常会发生。通常运用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或求助心理专家,会得到缓解和改善。

住院患儿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篇12

1 住院患儿的心理特征

1.1 恐惧

陌生的环境, 对周围环境的不熟悉, 各种操作带来的疼痛刺激等可引起患儿恐惧。患儿多表现为害怕, 有的表现为预防性的不作声或否认患病, 不配合治疗、护理。

1.2 焦虑

易发生在温顺、老实、守纪律的患儿身上。患儿对疾病不了解, 不知何时能回到学校, 担心自己的功课及成绩受到影响, 表现为敏感、缺乏自信等。

1.3 盲从

在一些集中进行的操作中常可见到, 比如本来不哭的患儿, 看到别的患儿哭泣也会跟着哭起来。

1.4 抵触

由于病情和诊疗要求限制了患儿自由活动, 使患儿感到被动。当儿童给予配合后, 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同, 如果患儿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 易引发反感或抵触情绪。

1.5 孤独

患儿入院后, 离开了亲人和熟悉的环境, 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 会使患儿感到孤独, 表现为沉默寡言, 怕与人接触, 盼家长来看望。

2 心理护理

2.1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心理护理

对于婴幼儿, 尽力满足患儿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经常抚摸头部、后背或哄、逗、微笑等, 使患儿产生安全感、依赖感, 可促进疾病的康复。有条件时让家长陪伴患儿参与护理。对于学龄前患儿, 应主动接近患儿, 以轻柔的动作、和蔼的态度, 关心体贴患儿。同时, 为他们介绍其他患儿, 共同参与做游戏、看图画、讲故事等, 让患儿感到快乐。治疗时, 多采用积极鼓励的语言并让年龄稍大的患儿做示范, 取消其不良心理。对于学龄期患儿, 应耐心进行安慰, 取得患儿的信任。入院时告知疾病、治疗等情况, 让患儿明白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为其安心治疗做好心理准备。在治疗过程中, 对患儿多鼓励、多表扬, 强化患儿自尊、自爱的心理。可组织患儿看书、做作业及开展娱乐活动, 丰富患儿的精神生活, 消除其不良心理。

2.2 为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的沟通技巧

为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时, 应做到:①语气应耐心温柔, 温柔的语气让患儿产生亲切感, 减少患儿对护士的陌生感, 避免简单粗暴;②语言应简洁明了, 避免使用医学术语;③使用积极语言, 避免消极性语言;④使用鼓励性语言, 避免打击性语言, 夸奖赞赏的语言可使患儿心情愉快, 容易配合操作和治疗;⑤使用暗示性语言, 把希望患儿要达到的目标逐步暗示给患儿。

2.3 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上一篇:新型支架下一篇:混凝土绿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