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运营

2024-10-08

技术运营(精选11篇)

技术运营 篇1

1 引言

由于企事业单位的IT资源基础构架日趋庞大, 大量异构的物理资源存在于不同的部门, 多种不同的资源管理系统并存, 使得管理非常复杂, 资源利用率低下。同时, 应用需求的不断改变, 在线服务的请求规模经常不可预测, 这种动态的环境要求数据中心或计算中心能够对各类资源进行灵活、快速、动态的按需调度。在云计算正在爆炸式发展的今天, 在目前已知的解决方案中, 虚拟化技术无疑是实现复杂IT系统资源管理的最佳选择。

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 一方面它作为IT技术的重点行业客户需要逐步转型企业自身庞大的IT基础设施提升资源利用率, 加快新业务的部署速度;另一方面, 它还希望有效整合自身IDC基础设施、网络接入资源和计费支撑服务能力, 将所有的计算和存储资源都构建为计算池和存储池, 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同时按照应用的要求、灵活实时地为应用提供硬件资源服务, 打造一条从终端到网络再到计算的完整链条。由此看来, 虚拟化平台的大规模公众运营需要电信运营商来实现, 而虚拟化技术也能帮助运营商实现业务的价值提升、实现固网的转型。

目前业界在虚拟化运营管理技术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 也有一些成型的产品, 例如微软的System Center[1]、惠普的Matrix[2]、IBM的Tiv SAM[3]、世纪互联的Cloudex[4]等等。然而, 由于虚拟化运营管理平台涉及物理服务器、虚拟机、存储、网络等设备 (资源) 的统一、协同监控、管理与部署调度, 同时还需与具体业务紧密结合, 目前各厂家的产品仅可满足部分或基础的运营功能需求, 与大规模可运营的虚拟化运营管理平台的功能需求均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本文的第二部分将介绍当前虚拟化管理技术的主要产品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从运营商的角度提出虚拟化管理的基本架构和需要具备的主要功能, 最后对虚拟化管理的实现及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

虽然虚拟化技术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但业界对于虚拟化技术的理解和关注点仍存在许多差别, 因此在开始展开下文的讨论之前, 本文先做以下几点声明:

(1) 本文讨论的虚拟化技术仅限于X86服务器, 暂不讨论基于小型机和大型机的虚拟化技术。

(2) 本文所讨论的虚拟化营运管理产品是指不仅作为企业级甚至运营级的计算平台, 能够用于提供高性能、高可用的IT基础资源服务, 并支持服务快速提供和弹性部署和按需实时变更配置, 还支持虚拟化运营管理功能, 如服务目录管理及计费管理等。

(3) 本文讨论的虚拟化软件仅限于VMware的ESX、微软的Hyper-V、思杰的Xen, Redhat的KVM等四家。

(4) 本文讨论的虚拟化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物理资源及其承载的虚拟资源的统一、高效、智能管理, 即IT管理员除了能能在统一的界面上高效管理物理设备资源以外, 还能管理各个主流虚拟化平台上的虚拟资源, 同时虚拟化管理平台能在资源的调度、规划、告警、自恢复等方面提供基于一定策略的建议和警告。

2 虚拟化运营管理产品概述

虚拟化运营管理产品一般包括对虚拟环境的管理和运营管理, 其中对虚拟环境的管理是虚拟化部署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其目的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动态和复杂的IT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需求。作为虚拟化软件的配套设施, 虚拟化管理组件可由虚拟厂家提供, 如Vmware的v Center;也可由第三方软件公司针对不同的虚拟化平台进行开发, 如Enomaly的ECP。虚拟化管理软件可以独立于运营管理系统, 也可以作为运营管理系统的组件之一。由于各个管理产品的设计初衷不同, 运营管理部分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差别。表1给出了主要的虚拟化运营管理产品的基本信息和功能。

(1) IBM Tiv SAM

IBM的Tiv SAM管理平台可实现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的统一管理, 对不同的虚拟技术生成的虚拟服务器统一通过Tiv SAM中的TPM模块进行管理, 可支持的虚拟化技术有:VMware、Xen、KVM;对不同的存储资源通过IBM的SAN卷控制器 (SAN Volume Controller, SVC) , 将来自IBM和非IBM存储系统的SAN存储集中到一个存储池中实现集中管理;对资源的监控主要是通过Tivoli Monitoring产品系统集成实现。

(2) 惠普Blade System Matrix

Blade System Matrix可以将网络、存储和功率容量作为资源池动态配置, 从而可以在同一环境中的若干台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服务器上运行各种应用。利用HP Blade System Matrix, 可以通过自动配置、容量优化和灾难恢复, 即时调整适应动态业务需求。同时, 还可以通过将网络、存储设备、计算工具和能源作为共享资源池进行管理, 转变数据中心的经济模式。HP Blade System Matrix经设计集成, 可为共享服务提供具有较高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架构, 并可以集成现有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环境。

目前支持的虚拟化平台包括VMware和Hyper-V, 研究计划包括Xen。

(3) 微软System Center

微软System Center解决方案在帮助IT组织从自助管理、动态系统中担当了主要角色。System Center解决方案可将关于基础架构、策略、流程, 以及和实践相关的知识进行获取并整理到一起, 这样IT专业人员就可以通过优化IT结构降低成本, 改善应用程序兼容性, 并增强服务的交付。

这种整合式的自动化管理解决方案使得IT组织能够更高效地为业务提供服务。由于主要针对自助管理以及动态系统, System Center解决方案实现了开发、运营以及IT之间的整合, 这样既可将人员、流程以及工具连接在一起, 也可深入到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不同的服务以及工作流内部, 评估依存性, 优化业务流程绩效。System Center目前支持Hyper-V和Vmware的管理。

(4) 世纪互联Cloudex

世纪互联的Iaa S云平台是Cloudex, 提供云主机、弹性计算、云存储、云备份等服务。Cloudex云平台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整合成相应的虚拟资源池, 提供自动化的综合业务支撑系统BOSS和跨数据中心的虚拟化管理系统, 内置ARP、木马、DDOS等防护措施, 支持自动迁移。Cloudex通过三层虚拟化 (单机虚拟化、集群虚拟化、统一虚拟化) 和节点资源管理实现统一的资源管理层, 目前可支持Xen和KVM两种虚拟化环境。

(5) 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虚拟化管理产品由于设计理念的不同, 大部分的厂家 (如IBM、惠普、微软等) 都定位于解决企业级的IT系统管理, 因而其主要功能大多数都注重于对服务器、虚拟机、存储、网络、软件等资源的统一监控、管理和部署调度。只有少数产品, 如世纪互联在运营层面上的功能 (如用户管理、计费管理、报表管理等方面) 有更多的实现。

另外, 由于不同企业的优势不同, 软件厂商和硬件厂商在虚拟化管理产品的实现上也有着很多差别, 多数硬件厂商对自有设备 (资源) 有相当的管理能力, 如IBM、HP对自产的服务器, 存储设备的管理, 但对非自有设备 (资源) 的管理能力普遍不足。而软件厂商则多数在硬件管理上稍有逊色, 但在操作系统及软件管理上也能表现自身的特长, 如微软不但有自己的虚拟化软件Hyper-V, 而且对基于Windows的操作系统和应用也有着很好的管理。

再者, 由于各个厂家在技术产品积淀及规模等方面的不同, 在产品实现机制上不同厂家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例如IBM、惠普、微软等均采用多种成熟产品增添虚拟化功能模块组合而成, 而像世纪互联、华为等则是单一产品。

总的来说, 目前仍没有一个产品能完全达到虚拟化营运的条件, 一方面是在对主流虚拟化软件 (VMware ESX/Hyper-V/Xen/KVM) 的支持上, 没有一个产品能实现完整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在物理设备的管理上, 也没有一个产品能兼容大多数厂家的设备。

此外, 在运营管理方面, 虽然各个产品都有一定的服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功能, 但由于各个厂家对虚拟化产品的定位不同, 服务模型及接口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距离大规模运营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下面本文将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提出虚拟化运营管理的架构, 一方面可以作为现有虚拟化营运管理产品的参考, 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以此来催进虚拟化技术商业营运的发展。

3 电信营运级的虚拟化管理架构及实现

作为Iaa 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的核心技术之一, 虚拟化实现了底层物理设备和上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去耦合[5], 而运营管理平台则要凭借相关技术提供一个可管、可控、可运营的服务提供环境, 使Iaa S服务提供商可以便捷地将基础资源 (与应用相结合) 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其本质是实现部署调度, 运维管理和服务提供的自动化。一般来说, 虚拟化营运管理平台应具有两大功能。首先, 其向下提供对物理设备 (服务器, 存储, 网络) 和逻辑资源 (计算资源, 存储资源, 网络资源和软件资源) 的统一管理、监控和部署调度;向上则要抽象出各类逻辑资源, 并通过服务交付的方式提供给不同类型的客户。其次, 虚拟化营运管理平台以业务网元的形式与BSS (业务支撑系统) 进行数据交互, 通过双向同步的方式保持用户和订购关系数据的一致性, 同时管理平台将采集到的原始话单提供给BSS实现计费功能。另外, 管理平台还需向网管支撑系统 (OSS) 提供必要的管理监控信息, 以达到总体监控和全局管理的目的。

3.1 虚拟化管理架构

图1给出了一个典型的运营管理平台架构, 主要包括服务管理和资源管理[5], 其中服务管理主要包括服务门户、服务目录管理、服务实例管理、用户管理以及部分报表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网关及接口管理功能。资源管理包括资源的部署调度、监控、封装以及资产管理、模板管理和应用管理, 也包括部分报表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网关及接口管理功能。

服务管理一般指的是虚拟化运营中, 包括网络, 存储, 计算能力以及应用服务等所有资源, 都需要以服务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管理是对服务整个生命周期及服务配置进行的管理。服务配置指的是和服务相关的一些操作和策略。服务管理需要向管理员提供服务设计、服务目录、服务发布、版本管理, 审批等功能。其中, 服务目录管理指根据服务的不同属性对服务进行分类, 组成服务目录结构并进行管理维护。服务目录的内容包括所有服务库中的服务, 即所有生命周期中的服务。服务目录需要根据服务的不同属性和权限展示给不同用户。服务实例管理一般包括服务实例申请、服务实例查询、服务实例变更、服务实例挂起、服务实例终止和服务实例审批等服务实例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门户则分为用户门户和管理门户两部分, 用户门户对用户提供了简单的、易于使用的自服务界面, 一般基于Web2.0。管理门户为云计算的管理人员和内部操作人员提供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 对服务、资源、服务实例、用户、报表等进行管理。用户管理实现对云中用户资源进行统一访问控制。用户也常分为内部用户, 外部用户, 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管理, 用户组管理, 角色管理, 权限管理, 用户审计等子模块, 从而向管理平台内其他模块提供用户权限管理等服务。

资源管理主要实现对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池的统一管理, 屏蔽底层硬件细节和故障, 整合系统中所有可用资源, 实现对资源的生命周期管理和资源信息的综合管理, 为其他模块提供资源分配, 资源定位, 资源信息查询等基本服务。可通过底层的专业管理层提供的接口实现或直接管理。资源监测是指对各类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实现统一的、具有多层次多颗粒度的集中监控, 同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 提供对各类资源的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自动巡检管理等功能, 达到实时监控资源健康状态、主动发现故障、及时运维的目的。同时向下通过资源管理模块获得资源的访问管理信息, 向上为资源部署调度模块和报表管理模块提供监控信息服务。资源部署调度主要是指对物理网元和虚拟资源的生命周期和资源信息实现动态、弹性、按需的流程化、自动化调度, 按照策略自动进行资源部署以及操作流程, 并提供和其他服务的接口, 同时根据应用、服务的负载情况, 动态的分配物理和逻辑资源。资源封装管理模块则实现对物理资源、虚拟层及专业管理层的统一管理, 屏蔽底层硬件及虚拟化异构, 整合系统中所有可用资源, 实现对资源的生命周期管理和资源信息的综合管理, 提供资源定位、资源分配等基本服务, 并提供资源可靠性保障。资产管理模块是指对物理设备 (包括物理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 和软件资产的管理, 对资产信息 (如上架时间、所在机架编号、资产拥有者等) 进行配置、修改、查询、导入导出等管理。模板管理则提供从创建、发布、激活, 挂起, 撤销到删除的镜像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快速部署, 提供与服务管理模块的接口。应用管理指的是对Guest OS及其之上的应用等进行相关管理。

此外, 服务管理和资源管理还包括计费管理、报表管理、安全管理和对外接口。计费管理是指以标准格式向BSS系统提供计费接口, 开户类接口, 用户状态变更类接口和销户类接口等, 从而实现进行数据交互, 通过双向同步的方式保持用户和订购关系数据的一致性, 同时将采集到的原始话单提供给BSS实现计费。报表管理模块实现对虚拟化系统中各类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各服务、服务实例和用户的基本信息的统计, 并根据统计结果生成统计报告。安全管理一般包括服务器安全管理, 数据安全管理, 网络安全管理及安全审查机制和安全策略等。对外接口主要完成和上级网管支撑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 提供特定级别的告警信息, 以及按网管支撑系统的需要, 提供实时采集的KPI指标和统计分析数据。

3.2 虚拟化营运管理功能

基于以上的管理平台架构, 本文认为虚拟化管理组件的功能一般应包括:虚拟机生命周期管理、资源监控、虚拟机性能监控、故障管理、虚拟机动态迁移、负载均衡等。各个功能模块具体为:

(1) 统一接口:为所有资源的管理访问提供单一且安全的接口, 发现可用资源目录。

(2) 虚拟机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完整的虚拟机生命周期管理, 包括创建、删除、查询、启动、暂停、停止、重启和关闭虚拟机。要求提供简单便捷的操作界面, 虚拟机创建、启动、停止等操作时间尽可能短, 如创建Windows XP虚拟机的时间小于15分钟。

(3) 资源监控:监控服务器物理资源利用情况, 包括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磁盘使用情况、网络访问量。要求在服务器出现性能瓶颈如CPU利用率过高时, 能发出声音、邮件、日志告警。

(4) 虚拟机性能监控:监控物理主机上各虚拟机的运行情况, 包括v 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磁盘利用率和网络访问量, 要求在虚拟机出现性能瓶颈时, 发出告警。

(5) 故障管理:保证虚拟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包括物理主机和虚拟机故障恢复。当物理主机发生故障时能将其上运行的虚拟机恢复并迁移至其他物理主机, 虚拟机出现故障时能将其恢复到其他虚拟机上。故障恢复要在秒级完成, 要求保证上层业务的连续性。

(6) 虚拟机动态迁移: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 将正在运行的虚拟机由一台物理机迁移到另外一台物理机。要求支持虚拟机快速热迁移, 支持物理机到虚拟机的迁移, 支持虚拟机到虚拟机的迁移。

(7) 虚拟机克隆和快照:通过快照实现虚拟机状态的保存, 方便恢复;通过克隆功能方便虚拟机的创建和规模化部署。

(8) 负载均衡:监控物理机和虚拟机性能, 在物理服务器之间以及虚拟机之间自动负载均衡。要求在物理服务器负载过重的情况下, 自动将虚拟机迁移到空闲的服务器;要求能够根据虚拟机负载情况, 自动增加/删除虚拟机实例, 以满足上层业务需求。

(9) 资源管理:管理服务器物理资源和虚拟机资源。要求虚拟机能够绑定网卡及物理CPU;要求支持对虚拟机的离线更改, 包括包括v CPU数量、内存大小、网卡数量、网络带宽;要求支持定制资源的Qo S策略。

(10) 开放接口:提供标准接口给第三方开发上层应用。要求接口能直接获取虚拟平台底层信息, 支持对VM文件的访问、对虚拟机进行管理和控制、与VMM交互、获取性能监控数据等。

3.3 虚拟化营运管理的实现

目前, 各大虚拟化厂商除了拥有自己的底层虚拟化基础软件之外, 都提供了相应的虚拟化管理软件。其中, 最典型的产品如VMware的v Sphere和v Center。在具体的实现细节上, 这些虚拟化管理软件和工具一般都是通过在各个硬件设备上添加代理来实现管理终端和各个被管理设备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操作交互的。同时, 商用的虚拟化工具大多数都会提供API接口, 以便于用户自己开发相应的管理脚本和工具, 也因此为虚拟化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多虚拟化平台的管理提供了基础。

本文认为的多虚拟化平台的管理只限于各个虚拟化产品统一管理, 不包括不同虚拟化产品上业务的线上融合。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云计算的标准化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各个虚拟化产品实现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跨虚拟化产品的融合管理成为难以突破的技术难点, 例如要将一个Vmware的虚拟机迁移到Hyper-V的虚拟化环境上, 目前业界尚未有解决方案。另一方面, 基于虚拟化运营考虑, 不同的用户对自己的业务质量有不同的要求, 而目前的虚拟化产品也有着较大的价格差距, 因此本文认为运营管理平台只要能在统一的平台上纳管各个虚拟化产品, 并实现线下的虚拟机的跨平台转换 (文件格式的转换) , 这样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虚拟化产品, 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产品的线下升级及跨虚拟化平台转移。基于以上考虑, 本文针对目前在实现虚拟化运营管理平台上存在的挑战进行小结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是对不同物理设备的纳管;纵观目前的虚拟化运营管理产品, 在对不同厂家的物理设备的纳管上, 尤其是对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的管理都没有很好的实现。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的依靠设备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接口入手, 只要各个资源系统之间具有统一的管理接口, 那么虚拟化运营管理平台只要通过管理接口, 或者直接使用设备厂商或者第三方开发的MP包 (Management Pack) , 就能实现对设备的纳管, 并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

其次是虚拟化平台之间的融合;由于目前各大虚拟化厂商除了拥有自己的底层虚拟化基础软件之外, 大多都提供了相应的虚拟化管理软件, 例如Vmware的Virtual Center、思杰的Xen Center、Hyper-V的System Center组件等, 因此虚拟化平台之间的融合也可以通过各大虚拟化厂商提供的管理软件接口来完成系统的融合, 从性能损耗方面来看, 一般情况下虚拟化厂商对于自己虚拟化产品的管理都能实现更好的管理;而同时这个也是一个事实上的趋势。

最后是系统管理智能化的实现。从服务适应性来看, 虚拟化技术是极为灵活的技术, 但它也会带来一些新的运营挑战, 会使一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例如容量管理、故障告警处理等就非常复杂。虚拟化技术将虚拟资源从原始物理硬件中抽象出来, 在虚拟化及虚拟化管理中也会带来一定的性能损耗, 这就使得在运营中对实际的资源要求会变得难以估计, 导致虚拟服务器的工作负载性能和稳定性容易出现混乱和风险。而随着IT系统的不断增大, 对于故障告警信息的定位及处理也显得非常复杂。要解决虚拟化营运管理的复杂性, 除了坚持使用标准平台以外, 还应积极融入管理智能化技术。如果不能构建并发展集成度较高的自动化智能管理技术, 那么在虚拟化的运营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受挫。引入虚拟化技术之后, 管理复杂度更高, 随着IT规模的不断增大, 系统的管理智能化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技术了, 而是不可或缺的技术。目前, 业界也在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中有所发展, 例如在容量管理及扩容规划方面, 惠普Blade System Matrix中的Capacity Advisor就是一个代表, 它可以对一个系统进行大量的利用率数据收集, 并利用大量数据生成报告创建有意义的模拟方案, 在现有的资源利用方面和未来的扩容方面为容量规划人员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它在制定方案中, 不仅参考处于停滞状态的工作负荷, 还考虑功耗因素, 而且被收集的系统可以是实际的系统, 也可以是代表新系统的完全模拟形式, 既可以是物理硬件也可以是虚拟系统。但这种在虚拟化运营中的管理智能化技术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 例如Capacity Advisor的应用目前也只极限于惠普的服务器, 而在虚拟资源的自动部署及规划建议上尚未有相关的功能。

4 总结与展望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 中小企业自己建立内部云计算资源、服务平台及应用的投资回报率较低, 很难与业务的快速成长相匹配。而虚拟化服务提供商的租用模式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能更有效地利用计算资源, 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工信部联合六部委日前共同发布《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 提出“到2011年, 光纤宽带端口超过8 000万, 城市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8bit/s以上, 农村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2bit/s以上, 商业楼宇用户基本实现100bit/s以上的接入能力”的建设目标。一场宽带提速的计划正在3G大规模建设的同时展开。对于目前个人宽带用户最高4M带宽现状的提升路径, 中国电信给出的答案是三年提升到100M。在虚拟化服务的众多需求的刺激下, 在网速大提升背景的推动下, 虚拟化管理运营服务有着广阔的前景。

摘要:为了充分发挥虚拟化技术的优势, 必须有一个高效统一的运营管理平台, 实现对虚拟化产品的全面管理和科学运营。电信运营商拥有大规模的通信网络基础和IT基础设施, 在实现虚拟化平台的大规模公众运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首先描述了当前虚拟化运营管理的主要产品及其特点, 接着从运营商的角度提出了虚拟化运营管理需要具备的主要功能, 最后对虚拟化运营管理的实现及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虚拟化管理,IaaS

参考文献

[1] http://www.microsoft.com/systemcenter

[2] http://h18004.www1.hp.com/products/blades/components/matrix

[3] http://www-01.ibm.com/software/tivoli/products/service-auto-mgr/

[4] http://www.cloudex.cn/

[5]樊勇兵, 丁圣勇, 陈天, 汪来富等.云计算技术手册.2010, 04

[6]金海.计算系统虚拟化——原理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2

[7]英特尔开源软件技术中心.系统虚拟化--原理与实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03

[8]《虚拟化与云计算》小组.虚拟化与云计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10

[9] VMware.Inc.Understanding full virtualization, paravirtualization, and hardware assist.2007

[10] RedHat.Inc.Red hat enterprise virtualization:Hypervisor.2009

技术运营 篇2

为规范技术运营部的运作、维护网站正常运转,提升网站各项运营指标及提高技术运营成员工作效率,积极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制定技术运营部工作职责。

一、日常基本维护

1、负责整个网站服务器的架设与维护;

2、负责网站页面及程序开发、设计、制作和维护;

3、定期备份网站资料和数据库,防止网站遭受破坏,造成资料丢失;

4、对日常广告的专题设计与制作。

二、运营优化

1、负责网站运营外部参数况监控(主要包括外部参数指标:访问量、ip、pv、uv、PR值、搜索引擎收录数、反向链接、重点关键字排名。);

2、负责网站流程的监控以及优化;(内容更新数量、搜索来源、在线人数、注册会员数、会员增长率、有效会员数、转换率。);

3、负责用户分析,进行网站产品的可行性分析,设定目标,并对网站执行计划进行统筹,协调网站与相关接口(内容联盟合作整合)的工作;

4、跟进网站需求变更,并判断处理变更的时机:及时升级功能改善用户体验。

三、开发与改善体验

1、根据业务需求,分析、提炼、确定网站专题或产品功能,定义设计界面;

2、改进用户体验,根据用户网站运营需求开发定制新的网站产品或扩展新功能;

技术运营 篇3

关键词:大数据 运营商 产品化数据咨询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046-0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行业分工正出现深刻的变革,促使掌握数以亿计客户资料与通信行为大数据的电信运营商考虑与寻找崭新的生态环境。

所谓大数据资产变现,就是通过构筑大数据能力解决提高流程效率与降低成本、提升客户体验与价值、以及产品创新等关键业务问题,将数据分析能力转化为竞争力。对运营商而言,其数据资产具有用户量大、数据量大、数据与业务强相关、时效性强、精确性高、数据价值高等特点,实现大数据资产的运营和变现,对内可以服务于业务运营决策与超细分精准营销,对外可以开拓包括广告投放、店面经营、企业选址、O2O位置营销、互联网精确营销等在内的产品化数据咨询蓝海,是实现从“电信网络运营商”到“信息运营商”转型的重要支点。

当前从管理到技术层面,运营商要实现从“管理驱动运营”到“数据驱动运营”的转变都存在许多困难,包括O域(网络)/B域(计费营帐)/M域(ERP)等各域数据的割裂、数据标准化程度低、管理流程长、传统IT架构及数据策略不适应大数据要求等,其中关键技术环节包括跨域数据采集与整合、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实时数据处理以及数据管控等。

1 关键技术环节探讨

1.1 跨域数据采集与整合

传统的电信经营分析系统主要处理计费清单、客户业务订购关系以及业务平台使用数据,采用文件批处理的方式进行数据仓库的ETL处理,不能适应整合接入毫秒级的网络侧海量信令与位置数据的要求。因此,需采用“分布式文件存储+分布式计算”技术,以Hadoop为基础构建端到端的云数据处理平台,基于通用X86平台端到端支撑ETL和主库外汇总计算,直接对开源Hadoop平台进行底层优化,支持数据的迅猛增长。

在传统的B域数据(从BSS、CRM等采集)和M域数据(从ERP采集)采集平台基础上,还需实现对OMC/设备、参数、信令、拨测等数据的统一采集与管控,通过Gn口采集数据业务信令合成xDR详单,对语音行为、位置分析则通过采集A口或MC口信令实现。

1.2 大数据存储与处理

“高性能硬件+SMP数据库”和“X86平台+MPP数据库”等传统电信架构具有实时性高、研发成本低、可以实现复杂业务逻辑等优点,但关系数据模型固有的不能直接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缺点导致其不适用于大数据环境。其中,“高性能硬件+SMP数据库”因成本昂贵和线性扩展能力差已较少在数据仓库环境下采用,“X86平台+MPP数据库”则可与Hadoop分布式系统(X86平台+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组成混搭方案,利用非关系模型编程灵活和分布式系统扩展能力强的优势支持高效低成本的系统搭建。

NoSQL数据库抛弃了关系数据库复杂的关联操作、事务处理等功能,仅提供简单的键值对(Key,Value)数据的存储与查询,换取高扩展性和高性能。可引入NoSQL技术,把以写为主数据集中在RDBS里,读为主的数据集中在NoSQL数据库中,主数据库负责写操作,从数据库负责读操作,通过“读写分离”提高海量数据处理效率。

1.3 实时数据处理

O2O位置营销和互联网营销尤其强调从捕捉客户网络行为数据到触发营销推荐这一过程的时效性,运营商除了在采集、存储与处理环节运用分布式技术减少时延外,还可引入流计算技术和内存数据库,通过流处理和快速缓存将行为识别与营销推送时延缩短至分钟级。

Storm是一种开源的分布式实时计算系统,可以简单、高效、可靠地处理大量的数据流。Spark Streaming是基于Spark衍生的开源流处理工具,以类似批处理方式来处理这部分小数据。这两种流计算技术可以应用于营销信息定制化推荐、电子渠道信息推送等实时营销服务以及热点区域用户监控等实时场景。内存数据库是将数据存储在内存RAM中并进行计算和查询,充分发挥多核CPU能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其和流计算配合用于状态和规则的存储,可优化客户体验。

2 结语

当然,运营商大数据资产变现还需解决数据安全管控、应用私有加密内容识别(例如客户微信行为是语音还是文字)等问题,任何一种单一技术都难以适应运营商全部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对外服务的需求,大数据环境下的Hadoop、MPP、流计算、NoSQL和内存数据库等多种技术并存才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Bill Franks. Taming the Big Data Tidal Wave[M].Wiley Publishing, Inc.,2012.

[2]沈拓.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战略[J].中国新通信,2011(3):35-40.

运营业的技术基因 篇4

在技术密集的通信行业, 国内运营商在研发上的身影愈加清晰。8月17日, 中国移动发布全球第一个运营商主导研发的移动内容商城, 中国移动总裁强调说, “这是继移动梦网之后, 中国移动又一次全面整合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是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在历时1年多的技术累计和攻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固网方面技术实力雄厚的中国电信也开始尝试在无线方面取得突破。记者从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获悉, 中国电信在无线方面的研发首先在应用层面开花结果, 目前, 中国电信与微软联合开发的天翼Live已开始试用, 进入内部测试阶段。另外, 中国电信已逐渐将技术研发的重点转移到无线方面, 以上海研究院为例, 今年的三大项目手机影视、天翼Live、Pushmail均属于无线业务层面。

中国联通在今年第一季度刚刚成立了中国联通研究院, 并将原来的中国网通研究院整合为国家工程实验室, 再加上已迁至北京的中国联通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 其研发体系也日趋完善、紧凑。

技术导向的中国移动

接受记者采访时,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一位工程师表示, 作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移动运营商, 中国移动必须形成与之匹配的技术研发能力, 目前在移动互联网、后3G长期演进以及国内4G研发、标准制定方面, 中国移动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历时两年多主导研发的OPhone OS已进入最后完善并等待发布的阶段, OPhone OS是全球第一款由运营商主导研发的手机操作系统, 借助这一操作系统, 中国移动得以将自身的技术积累转化为终端定制能力, 并且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新老业务推送到用户的手机上。

上述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的工程师分析, 如果说研发并推出OPhone OS使中国移动的触角深入到终端领域, 强化与厂商的合作关系, 深化对终端的定制能力, 那么即将随之推出的OPhone SDK (软件开发包) 、OPhone SDH (开发者社区) 以及已经推出的Mobile Market则可以聚拢大批内容开发力量。而通过OPhone OS、OPhone SDK、OPhone SDH以及Mobile Market, 中国移动已经完成围绕移动互联网的从定制终端到业务推送及内容开发的技术布局。

与记者交流时, 中国移动被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江苏邮电规划设计院等数家研发设计机构的专业人士称为“最善于利用外部力量的运营商”。以OPhone OS为例, OPhone OS基于Andriod平台, 是从Google的肩膀上起步的, 在具体开发过程中, 虽然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投入了“半数以上的研发力量”, 但还是引入了博思的研发力量, OPhone制造商们也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与之对接。

与此同时, 中国移动还在主导长期演进技术TD-LTE的研发以及4G标准TDD LTE的制定。在这些研发方向上, 中国移动也充分调动合作伙伴的积极性, 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厂商、运营商广泛合作, 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倡导TDD LTE与FDD LTE的融合, 王建宙在今年初的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上明言, “推动TDD LTE和FDD LTE的融合, 是参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难怪有专家感叹中国移动正逐渐变成一个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了。

中国电信弥补无线短板

中国电信的优势在传统固网上, 不过在接手CDMA网络之后, 其研发重点不得不发生转移, 目前开发重点集中在无线应用方面。以天翼Live为例, 中国电信的上海研究院以及广州研究院此前曾经推出过基于小灵通或者固网的IM产品网信和宽乐通信, 但都是地方性产品, 而且影响也不大;中国电信和微软有关天翼Live的合作开始于去年11月,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双方联合开发出捆绑189邮箱的IM工具天翼Live。

据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赵姓工作人员介绍, 天翼Live分为PC版和手机版两种呈现方式, PC版成功集成了无线宽带接入、IM功能、e家通信、在线客服、e家专区应用等, 手机版以移动IM业务为核心, 目前可以实现移动IM之间、移动IM与PC版IM之间的即时互通, 并可提供图片下载、手机影视、爱音乐等自有增值业务。其中手机影视也是中国电信当前重点研发的无线应用。

除天翼Live和手机影视之外, 中国电信今年的研发重点还包括Pushmail和移动搜索等6项, 都集中于移动业务方面。据记者了解, 中国电信的全能搜业务已于7月下旬推出, 该业务由中国电信和明复信息技术公司联合开发, 面向手机和小灵通用户推出餐饮等本地生活信息、股票等实时资讯、百科知识问答等多种服务内容, 是中国电信2009年度两大重点业务之一。

上海研究院人士告诉记者, 无线领域是中国电信的新课题, 目前只能从最容易形成市场效益的业务层面入手, 逐渐形成技术积累, 但中国电信已从集团层面完成无线方面研发分工, 其中北京研究院聚焦事关整体和全局的研发, 上海研究院侧重多媒体应用方面的研究, 广州研究院则关注无线网络方面的技术积累。

中国联通完善研发体系

与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相比, 中国联通的技术研发积淀不多。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介绍, 历史上中国联通曾经搞过GSM 1x, 但这种技术后来被证明是失败的, 早已销声匿迹, 还搞过CDMA机卡分离和CDMA双网双待, 但CDMA网络和资产目前已不属于中国联通。

不过, 据记者了解, 中国联通也在努力加强技术研发上的积累, 目前已建立起清晰的研发体系。今年第一季度, 中国联通成立了集团所属的研究院, 该研究院将承担关乎公司战略层面的研究。不过, 据了解, 该研究院目前只有数十人, 其中专事研发的人员只有十多人。另据记者了解, 中国联通在原来的中国网通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国家工程实验室, 该实验室在传统固网上实力强劲, 目前在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 关注集团层面涉及的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发。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也是中国联通研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一位李姓博士告诉记者, 该设计院只要承担工程施工方面的设计和开发。

中国联通在技术研发上的这种状况影响了其在国内运营市场的表现。例如, 此前在盛传中国移动即将推出OPhone时, 有消息说中国联通也将推出UPhone, 甚至将推出自有操作系统, 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评论说, “操作系统不是人人都能玩的”, 这意在影射中国联通力不能逮。目前, 中国联通正在加快引进iPhone, 中国联通内部员工也说, “即便推出Uphone, 也将直接采用Andriod操作系统”。

研发方向各有侧重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一位人士指出, 总体上来说, 在固网、移动网方面的技术实力以及应用层面的开发甚至是固移结合、捆绑方面, 三大运营商的技术能力都是在不断增强的, 而且他们的研发体系也日渐完整, 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

据这位人士的观察, 在固网方面, 中国电信拥有技术积累的优势, 但中国移动也在谋求自己的发言权。譬如在光进铜退方面, 中国电信一直是主导力量, 但中国移动也开始在部分城市推广光纤到楼等项目;在40G、PTN、OTN等不同层面的新技术上, 中国电信占据主流的话语权, 但中国移动也开始抛出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在下一代网络方面, 中国电信的优势在NGN方面, 中国移动就围绕着NGMN建立自己的阵营。在无线方面, 则是另一番景象, 中国电信需要从接入网、核心网、业务等多个层面奋力追赶摧城拔寨的中国移动。

多名研发人士认为, 在电信运营市场上, 任何市场行为和现象都是由技术衍生出来的, 全球运营商都在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 并谋求在技术方面的话语权, 国内运营商也不能例外, 技术能力更加出众的运营商才能在新的运营环境下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观察

研发能力的历史源流

中国移动完全脱胎于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有一半资产出自中国电信, 但两家公司并未从中国电信那里带走技术力量。另外, 在并入中国铁通公网之前, 中国移动几乎没有固网资产, 也没有固网经营权, 因此他不可能形成固网方面的技术积累;中国电信则恰好相反;中国联通的资产一直非常冗杂, 这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劣势, 本来他有条件在综合实力上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数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也曾提醒中国联通关注技术积累, 但是很遗憾, 中国联通一直未能形成领先。

因此, 我们认为, 三大运营商在技术能力上的差异是有历史原因的。这些原因也促成了三大运营商如今在技术领域的鲜明特点。中国电信被认为最具技术积淀的运营商, 他在技术研发上的特点被概括为“宽而且广”, 他的从研究院到设计院的研发体系也最早成型, 他在传统固网的技术领域拥有很多的话语权, 但他却是无线方面的新丁, 需要从应用层面的研发开始, 形成新的技术积累。中国移动的研究院和设计院都是2000年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 这决定中国移动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路线, 但是他最早形成了从集团到省公司的技术考核机制, 这促使他在近两年最终形成无线方面的雄厚技术实力。在市场和技术层面, 中国联通一直都是国内运营市场的跟随者, 电信重组以后他卖掉了CDMA网络资产, 这使他在CDMA方面的技术积累化为乌有, 但他整合了原来的中国网通研究院, 这让他在固网方面的技术实力猛增, 从理论上来说, 中国联通应该成为综合技术实力最强的国内运营商, 但最终结果还有待观察。

互联网电视技术与运营策略探究 篇5

【摘要】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电视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代的主流趋势,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互联网电视是继平板电脑后出台的最具有潜力的产业,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热点。本文首先分析互联网电视发展的现状,介绍互联网技术的特点,以及市场的运作模式,从而全面的促进互联网电视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电视 技术 运营策略

近几年,科学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很多科学技术融入到互联网中,使互联网电视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并且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电视不仅可以提升了生活的品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加促进了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虽然我国的很多厂家都在进行自主研发,获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互联网电视技术要想步入到成熟阶段,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标准,规范该产业。只有在优良的市场环境中,才能使互联网电视在竞争中获得最大的利润,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

一、互联网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

互联网电视技术是应用了互联网、多媒体和通信技术的一项新兴服务,电视可以成为终端客户最大的显示屏,向用户传递图片、声音和视屏。互联网电视对于以前家里的电视来说,互联网电视能够观看更多的电视节目,能够进行更多的选择,互联网技术融入到电视产业当中,很好的推动了这项产业的前行。特别是在最近一年,我国城市互联网宽带业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同时互联网的网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目前,互联网电视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很大的功劳来自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通过这些年的打拼,有着自己独特的媒体资源和优势,互联网电视通过品牌效应,有效的提升了用户的安全和信任,同时,已经有很多大型媒体和互联网电视进行合作,让这些电台为互联网技术提供相应的资讯。

在互联网电视市场中,互联网电视已经获得了很多家知名企业的认可,并且纷纷的走入互联网电视行业,形成了非常宏达的气势;同时,互联网电视的硬件开发商也非常的积极配合互联网的推广,在市场上很快占据了优势。

二、互联网电视的特点

互联网的运行体系是互联网电视能够运营最关键的体系,它的运行体系涵盖了用户层、终端系统、网络传输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和资源管理层。下面列举这些运行体系中一些方面,突出互联网电视的特点。

1、用户层方面。用户层指的是互联网电视技术的应用者,是消费者。互联网电视的用户相对于传统电视的用户来说,能够更加丰富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体验到新的高手。我国互联网电视运营商利用互联网独特的优势,将手机、计算机和电子产品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2、终端系统。互联网终端系统是借助于电视技术和数据系统的优势,将其进行有效连接的方式。目前,市场中采用的互联网终端系统都是安卓系统,实现终端和互联网共享。互联网技术的智能操作不仅提高了互联网信息的储备量,还能够满足对资源的有效操作,实现操作上的互动,有效的替身了互联网电视的整体水平。

3、网络传输系统。目前,互联网电视传输使用的网络是承载网,它主要应用了互联网的开放性,实现无线网络信号和数据的传输。从我国网络发展的历程来看,承载网的传输方式是刚刚兴起的,将随着网络发展的脚步,未来成为主流传播网络。互联网电视中,承载网的传输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尤其是外界环境和技术。承载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成本、加固稳定运营,实现利润的提升。

三、互联网电视运营商的运营策略分析

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和应用对于供应商和硬件提供厂家都有着非常深的影响,特别是在商业运营模式和技术组合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问题。

1、市场运营模式策略。在市场运作方面,互联网电视需要和运营商、资源供应商和媒体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有效的进行宣传。虽然实现了互联网电视和IPTV的融合,但在市场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没有取得想要的效果。我国互联网电视运营可转换策略,采取特殊的服务模式,减少终端的投资,减少后期的投资费用,为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影响市场商业模式的格局,对市场实现新的策略。

2、技术方面的策略。互联网电视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是将互联网技术、终端系统转换、业务模式和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在这些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调整。其中,要注重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整个市场的运作模式,不同运营商之间的承接网,将资源利用率达到最佳。终端用户实现了资源的转化,成为提高这项技术的重点,这项技术关系着未来IPTV终端转向智能化、自动化的关键,实现资源的整合。互联网电视技术使运营商能够通过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

总结:完善互联网电视的技术和运营策略有助于互联网的发展,其中互联网的网络是承载网,承载网有效的连接了互联网电视运行体系中的各个层次,对互联网电视运营商的运行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夏勇.互联网电视技术方案分析与比较[J].电视技术,2012(36)

全业务运营接入技术分析 篇6

1.1 全业务运营模式

全业务运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理解方式。从横向角度看, 全业务运营是指同时经营固话业务 (长途、市话、IP电话等) 、宽带业务 (互联网接入等) 、无线业务 (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 ;从纵向角度看, 是指同时涉入网络接入、基础业务、增值业务、内容提供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本文讨论的“全业务运营”指横向意义上的全业务运营, 即同时经营固定电话、宽带及无线通信业务, 并仅限于讨论通信运营商。

中国通信行业原有的运营商各自专注于移动网络或固定网络的建设, 2008年电信运营商重组后均具备全业务运营能力。

1.2 运营商重组后的网络

2008年5月2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 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六家基础电信企业合并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家基础电信企业。

重组时三家的网络运营情况为:

重组后三家运营商均具有全业务运营的能力, 各自拥有的网络现状为:中国联通在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基础相对均衡;中国电信固定网络基础好, 移动网络较弱;中国移动移动网络基础好, 固定网络基础弱。

2. 业务类型

2.1 无线网络业务

2.1.1 GSM业务

GSM移动通信网主要提供6类10种电信业务, 其业务编号、名称、种类如下表所示。

2.1.2 3G业务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主要特征是可提供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

高速移动环境下:144kb/s

步行和慢速移动环境下:384kb/s

室内环境:2 M b/s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要包括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可提供的所有的业务类型和移动多媒体业务, 包括话音、数据、视频图像等业务, 具体如表2所示。

2.2 固定网络业务

固定网络业务包括固定电话业务、宽带业务以及相应的增值业务。

3. 接入技术

3.1 移动网接入技术

移动网包括核心网和接入网, 技术体制主要分为G S M和C D M A两种, 主流的接入技术就是G S M和C D M A接入技术。G S M和C D M A无线接入网络各有相应的体制、实现技术和接口标准。

G S M无线接入网络由基站收发信台 (BTS) 和基站控制器 (BSC) 这两部分的功能实体构成。一个基站控制器根据话务量需要可以控制数十个BTS。BTS可以直接与BSC相连接, 也可以通过基站接口设备 (BIE) 采用远端控制的连接方式与BSC相连接。无线接入网还应包括码变换器 (T C) 和相应的子复用设备 (SM) 。码变换器在更多的实际情况下是置于B S C和MSC之间, 在组网的灵活性和减少传输设备配置数量方面具有许多优点。

C D M A无线接入网络包括无线网络控制器R N C和一个或多个基站N o d e B, N o d e B和R N C通过I u b接口互联。在UTRAN内, 不同的RNS通过Iur接口互联, Iur可以通过RNC之间的直接物理连接或通过传输网连接。NodeB相当于GSM网络中的基站收发信台 (BTS) , 它可采用F D D、T D D模式或双模式工作, 每个NodeB服务于一个无线小区, 提供无线资源的接入功能。R N C相当于G S M网络中的基站控制器 (BSC) , 提供无线资源的控制功能。

3.2 固定网接入技术

3.2.1 固定网接入技术

随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三大运营商的核心骨干网都早已采用光传输技术, 光进铜退是电信运营商的必然之路, 而接入网技术却相对落后, 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以铜缆技术为主的低速率水平上 (几十Kbps到几百Kbps) 。截至2009年底, 两种技术的用户规模比例约为8:2, 尤其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具有大量的双绞线资源。

3.2.1. 1 铜缆接入技术

(1) P L C技术

PLC是利用电力线传输信号的通信技术。PLC利用1.6M到30M频带范围传输信号。在发送时, 利用GMSK或OFDM调制技术将用户数据进行调制, 然后在电力线上进行传输, 在接收端, 先经过滤波器将调制信号滤出, 再经过解调, 就可得到原通信信号。目前可达到的通信速率依具体设备不同在4.5M~45M之间。PLC设备分局端和调制解调器, 局端负责与内部PLC调制解调器的通信和与外部网络的连接。在通信时, 来自用户的数据进入调制解调器调制后, 通过用户的配电线路传输到局端设备, 局端将信号解调出来, 再转到外部的Internet。

电力网络覆盖范围非常广, 但电力网络的运营权属于国家电网公司, 通信运营商的接入网络无法使用这项技术。

(2) C M技术

现在CATV系统中普遍采用广播方式的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 (HFC) , 即电视信号→头端→光缆→小区节点→同轴电缆→用户家中的单向树型网络结构。伴随智能小区数字化建设、改造, 可提供诸如数字电视、Cablephone、NVOD、HDTV、数据通信等多种业务, 具有860MHz以上频宽的双向H F C网络已成为发展趋势。CM (Cable Modem) 就是基于上述网络基础的一种宽带接入方式。

CM (Cable Modem) 是通过同轴电缆进行宽带I P网络接入的设备, 与符合MCNS DOCSIS协议标准的有线电视前端设备兼容。内部集成M o d e m、T U N E R、NTU、S N M P代理和以太网集线器等多种功能, 可与I S P的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V L A N (虚拟专网) 连接, 实现无拨号上网的永久在线。其上行/下行数据速率最大10/42Mbps, 用户数小于15 (CM可支持管理15个MAC地址) 。通过SNMP可对它进行远程管理服务, 并有自动下载升级软件版本功能。

(3) 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接入技术是一种计算机接入局域网络的连接技术。以太网接入建立在五类线基础上, 覆盖范围在100米以内, 通常采用二层以太网交换机, 它工作于数据链路层, 提供数据流量控制、传输差错处理、传输介质访问控制等功能。它可以将多个局域网网段连接起来形成更大的局域网。以太网交换机能在端口之间建立多个不同的点对点专用通道, 它采用带宽独占模式, 大大降低了网络发生拥塞的可能性, 显著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

随着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发展, 其在宽带数据的接入方面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在QoS控制和电信级方面还需做更多的努力, 特别是在实现时钟同步、满足现有TDM接入方面还存在问题。

(4) xDSL

xDSL是DS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的统称, 意即数字用户线路, 是以铜缆为传输介质的点对点传输技术。xDSL技术在传统的电话网络 (POTS) 的用户环路上支持对称和非对称传输模式, 解决了经常发生在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最终用户间的“最后一公里”的传输瓶颈问题。xDSL技术目前大量应用, 是非常成熟的接入技术。

xDSL系统主要由局端设备 (DSLAM--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er) 和用户端设备 (CPE) 组成,

局端由D S L A M接入平台、x D S L局端卡、语音分离器、IPC (数据汇聚设备) 等组成。语音分离器将线路上的音频信号和高频数字调制信号分离, 并将音频信号送入电话交换机, 高频数字调制信号送入xDSL接入系统;DSLAM接入平台可以同时插入不同的xDSL接入卡和网管卡等;局端卡将线路上的信号调制为数字信号, 并提供数据传输接口;IPC为xDSL接入系统提供不同的广域网接口, 如A T M、帧中继、T 1/E 1等。这些设备都设在电话系统的交换机房中。

用户设备由xDSL Modem和语音分离器组成, xDSL Modem对用户的数据包进行调制和解调, 并提供数据传输接口。

由于目前接入网领域仍然存在大量铜缆资源, 因此xDSL仍然是当前接入网的主要应用技术, xDSL领域主要存在的接入技术为:

H D S L:利用二对双绞线能提供2Mbit/s的对称速率;

ADSL:利用一对双绞线, 可提供的速率下行为6~8Mbit/s, 上行为640kbit/s;

VDSL:采用了先进的调制技术, 即上行和下行使用不同的频率范围。通常下行速度有0.9~3.4MHz;上行速度有4.0~7.75MHz, 能实现话音、数据以及几路视频业务的接入。

为了实现全业务接入, 满足高带宽业务的承载需求, 电信运营商可以利用现有的铜缆资源采用升级技术A D S L 2和V D S L 2。

V D S L 2技术目前可以为每用户在1km距离上提供30~50Mbit/s的速率, 在300米内提供对称100Mbit/s的速率。V D S L 2能与A D S L、A D S L 2+和D M T调制的VDSL1兼容, VDSL技术在短距离高速接入方面仍具有独到的优势, 特别适合于对上下行速率要求很高的商业用户。

ADSL2的有效传输距离为5~6公里, 在传输距离方面比V D S L 2更为灵活, ADSL2下行速率最高为24Mbps, 上行速率为1Mbps。从传输速率看, ADSL2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作为过渡技术基本满足带宽需要, 但上行带宽偏低。

对于目前只具备铜缆接入条件的地区, VDSL2和ADSL2是可能提供的最优接入方式。但是随着宽带网络各种热点业务和应用 (如IPTV、Triple-play等高带宽需求业务) 越来越普遍, xDSL技术在功能和性能上将无法满足多用户需求, 光进铜退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3.2.1. 2 光缆接入技术

光缆接入网从技术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源光接入网和无源光接入网。以光缆作为传输媒质的接入技术无论是有源光接入网或无源光接入网在带宽上都可以满足全业务的需求。

有源光接入网也存在几种形式, 其中一种是以光纤替代原有的铜线主干网, 从交换局通过光纤用V5接口连接到远端单元, 然后经铜线分配到各终端用户, 提高了复用率。这种技术本质上还是一种窄带技术, 不能适应高速业务的需求。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有源双星光接入网结构。采用有源光结点可降低对光器件的要求, 采用性能低、价格便宜的光器件, 但是初期投资较大, 作为有源设备存在电磁信号干扰、雷击以及有源设备固有的维护问题, 因而有源光接入网不是接入网长远的发展方向。

无源光网络 (PON) 技术是点到多点的光纤接入技术。无源光网络由光线路终端 (OLT) 、光网络单元 (ONU) 和光分配网络 (O D N) 组成。一般其下行采用T D M广播方式、上行采用TDMA (时分多址接入) 方式, 而且可以灵活地组成树型、星型、总线型等拓扑结构 (典型结构为树形结构) , P O N的本质特征就是O D N全部由无源光器件组成, 不包含任何有源电子器件。这样避免了外部设备的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 减少了线路和外部设备的故障率, 简化了供电配置和网管复杂度, 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同时节省了维护成本, 是电信运营商可以长期使用的技术, 无源光接入网按照技术体制主要分为三种:A P O N、E P O N和G P O N。

(1) A P O N技术

A P O N技术的核心部分采用A T M技术, 利用ATM的集中和统计复用特性, 提供从窄带到宽带等各种业务, 不仅支持可变速率业务, 也支持时延要求较小的业务, 具有支持多业务多比特率的能力。对称速率 (155.52Mbit/s) 和非对称速率 (下行622.08Mbit/s, 上行155.52Mbit/s) , 传输距离最大20KM。支持的光分路比在32至6 4之间。A P O N技术具备综合业务接入、Q O S服务质量保证等独有的特点;与有源光接入网和铜缆接入网相比结构简单、可靠和易维护, 能提供相对高速的接入速率;由于标准化时间较早, 已有成熟商用化产品等等优点。同时APON技术也存在利用A T M信元造成的传输效率较低、带宽受限;系统相对复杂、价格较贵;需要进行协议之间的转换等缺点。因此APON主要应用在企业、商业大楼的宽带接入中, 特别适合于A T M骨干交换机端口有限、光缆资源紧张、用户具有综合业务接入需求且对业务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的场合。对于经济敏感的接入网领域, A P O N不是一种适合广泛应用的技术。

(2) E P O N技术

EPON是基于以太网的PON, 支持的光分路比最大为32, 可以支持1.25Gbps对称速率, 下行帧周期为2ms, 每帧开头是长度为1字节的同步标识符, 用于O L T与ONU之间的时钟同步, 随后是长度不同的数据包。这些数据包按照IEEE802.3协议组成, 每个数据包包括信头、长度可变的信息净荷和误码监测域三部分。每个ONU分配一个数据包。EPON上行帧周期也为2ms, 每帧包含许多可变长度的时隙, 每个O N U分配一个, 用于向O L T发送上行数据。接入网络中的家庭用户类对成本比较敏感, 而对QoS需求相对较小, EPON源于以太网结构, 简单易用且成本低, 无论是对安全、计费、控制还是智能化管理都是相对低的, 非常适用于家庭级大规模铺设。

针对光接入网目前存在的多种接入方式, EPON可提供的网络构建方式如下:

●F T T H

FTTH即光纤到户, O N U直接安装在用户家里, O N U可以提供F E、P O T S、C A T V视频等接口直接与P C电脑、电话机、有线电视等终端设备相连, 也可以通过家庭网关进行协议转换与各种音视频终端相连。

●F T T B/F T T N

F T T B/F T T N即光纤到楼宇或节点, ONU设备安装在楼层机房或综合机柜内, 可以多户O N U集中放置, 直接提供F E、P O T S、C A T V视频等接口, 也可以O N U下联汇聚设备和综合接入设备, 再通过这些设备与用户的各类终端相连。

(3) G P O N

GPON技术是针对1Gbit/s以上速率要求的PON标准, 除了对更高速率的支持外, 还是一种更佳、支持全业务、效率更高的解决方案。引入通用成帧协议 (GFP) , 能将任何类型和任何速率的业务进行原有格式封装后经由PON传输, 而且GFP帧头包含帧长度指示字节, 可用于可变长度数据包的传递, 大大提高了传输效率。因此能更简单、通用、高效地支持全业务。GPON提供1.244和2.488Gbit/s的下行速率和所有标准的上行速率。传输距离可达20 KM (逻辑60 KM) 。支持的光分路比在64~128之间。

G P O N的终端接入方式与E P O N相似。

从上表可以看出, G P O N更适合在需要提供运营及维护、互通性和安全性等大型网络运营所需的所有必要支持的运营商网络中实现。就成本来说, 由于GPON使用的光模块成本略高于E P O N, 因此GPON的同类设备与E P O N的同类设备价格高, 但同等接入距离GPON具有更高的分光比, 需要根据用户数量和距离不同, 选择合适的接入技术。

参考文献

[1]陈雪.无源光网络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110-247

光纤到户关键技术及运营模式分析 篇7

一、光纤到户介绍

光纤到户, 英文全称为 (Fiber To The Home) , 简称FTTH, 也就是指光纤直通到用户家, 光网络单元ONU直接安装在用户处。光纤到户就是采用光纤通信技术, 具有频带宽、传输量大、损耗小、误码率小、抗干扰的优点, 利用光波作载波, 以光纤为传输介质将信息传至到另外一端的通信方式【1】。光纤到户是无源网络, 可以从局端到用户做到无源, 同时由于它的带宽比较宽, 可以长距离大规模运用, 比较灵活的支持通信协议, 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光纤到户中采用一纤三波长的通道处理方式, FTTH采用光纤作为传送载体, 传输保密性好, 是绿色的接入方式;再有就是光纤接入网生命周期高, 分别可以传输语音、数据以及有线电视信号, 质量损耗较小没有质量损耗, 有效保证传输质量。

二、浅析光纤到户关键技术

在电信、广电长途网与城域网上采用光纤技术, 实现光纤网络进入家庭, 同时在光纤接入技术中, 可以实现语音、数据、视频三种信号的同时接入方案。

在光纤到户关键技术中, 涉及到FTTH接入技术, 多采用一点对多点的P2MP网络拓扑结构, 采用无源光网络使FTTH接入, 根据用户接入电信业务的位置, 设置用户接入点, 确保光纤到户工程中, 一个用户的接入点可以覆盖一个配线区。同时, 还应该结合住宅类型, 住户数量来确定具体位置, 可以把用户接入点的位置设置在电信间以及室外交接箱处, 将配线光缆与用户光缆互相连接。

光纤到户应用无源光网络 (PON) 技术, 从155/622Mb/s的BPON (APON) 到非标准百兆EPON, 发展到支持1.25Gb/s线速IEEE标准的EPON和2.5Gb/s线速ITU-T标准的GPON。可以实现多供应商以及“即插即用”的互操作功能, 支持各种商业及住宅服务, 实现带宽分配、多路传送以及VLAN、通道模式, 全面地支撑业务运营, 助推光纤接入发展, 支持10G的接口板, 沿袭了传统PON的网络拓扑, 更好的实现光纤到户技术的推广普及。目前日韩多采用EPON技术, 欧美中东则偏向GPON技术, GPON已渐成我国宽带接入主流。

波分复用技术中, 利用单模光纤的低损耗区, 以此为光纤通信带来大带宽资源, 可以将每一信道光波的不同频率, 根据其低损耗窗口划分为若干信道, 实现家庭有限电视宽带网络资源的“即插即用”;并采用波分复用器在发送端, 将波长信号光载波合并后送入光纤传输, 在接收端由波分复用器将不同信号的光载波分开, 实现对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传输;并在在光纤网络中广泛使用光波, 最大化光纤资源的可利用率。

在实现光纤到户中, 为配合三网合一的建设, 可以应用光纤以太网接入交换机, 利用独立波长通道承载CATV信号, 在WDM技术基础上可以将数据同CATV信号光分复用在光纤中进行传输, 有效节省实际传输中的光纤资源;同时, 也可以应用双纤版数据信号, 使信号可以通过不同的光纤进行传输。这样的光纤入户技术, 不仅具备配置灵活, 完善的安全机制, 支持多种优先级标准, 高可靠性的优点, 同时性价比高, 技术成熟, 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业务、CATV/IPTV业务和Vo IP业务合一, 还支持STP/RSTP/MSTP, 通过冗余备份、容错能力, 提高了网络的稳定性。

三、分析光纤到户的运营模式

在光纤到户的运营模式研究中, 可以采取三网融合模式, 在低压通信接入网中, 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 实现到表到户, 实现电力光纤到户PFTTH, 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建设成本, 还可以避免资源浪费, 在满足智能电网发展的同时, 还可以构建开放的公共网络平台, 对电信、互联网以及广播电视传媒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在光纤到户实现中, 其运营模式中, 首先, 主要针对县级及以上城区, 可以在公用电信网中实现光纤传输, 对新建住宅区以及住宅建筑内部, 其通信设施中都应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其次, 在住宅区以及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实现中, 其通信设施工程设计中必须满足电信经营者的需求, 维护接入、选择的自由权【2】。最后, 就是在新建住宅区内, 对于其地下通信管道、配线管网以及电信间通信设施, 都必须要与住宅区建筑同步建设以及同步验收, 以便实现三网融合。构建节约型社会, 采取‘独立运营’模式、‘合作运营’模式、‘资源出租’模式等, 实现互联网接入、语音等基础业务的到户提供, 满足智能电网信息化、自动化的需求, 为用户提供便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在光纤到户运营中, 采取驻地网运营模式, 由公司投资建设用户驻地网, 从而开放给当地电信业务来共同运营商使用, 经营范围可以涵盖因特网、电视网以及电话网等接入业务, 这样的运营模式,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 就是一个完全开放、共用、平等的接入平台, 而对用户消费者来说, 就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的市场。光纤到户运营中, 驻地网运营不仅降低各运营商投资成本, 还提高了运营商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提高全行业的服务水平, 有利于促进终端市场的繁荣, 可以完善与宽带业务平台的相关增值业务, 保护客户权益, 业务具有灵活性, 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三网融合”中, 其实施者设计到广电及三大电信运营商, 因此应该构建双向都满意的商业模式。在电力光纤到户中, 全省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 推广光纤宽带建设,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应用软件通用安全要求》中的相关标准, 针对宽带批发商、驻地网运营商以及智能电网服务商、全业务运营商、智能家居服务商, 对其进行不同的定位, 在产业链、价值链、业务模式、盈利模式以及投资回报、业务发展策略等多个方面, 选择合理的商业运营模式。

如在实现三网融合中, 针对家庭有线电视的运营中, 为实现用电客户可以通过家庭有线电视进行电量电费查询、电费缴纳、客户档案管理的功能, 可以通过将家庭有线电视平台与有线电视的合作的模式, 在有线电视数字电视业务基础上, 开发电力业务、有线传输网络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以最直观、最快捷的方式向市民开放电力相关业务。并在光纤到户中, 可以将电力业务系统与有线业务应用系统结合针对系统安全性和性能方面考虑, 需要将有线电视平台建设在电力公司网络里, 并能够通过光纤专线方式, 使其可以与有线网络连接, 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力业务系统的安全性;可以根据家庭有线电视平台的功能需求, 在其营销业务系统中增功能业务, 将有线电视平台作为第三方代收机构处理, 增设机构代码, 满足营销业务系统的各项报表、查询功能, 为家庭有线电视平台提供业务数据来源, 利用光纤专线搭建的有线电视网络将系统业务功能呈现给客户, 实现与客户间的双向互动交互。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 光纤入户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因此为实现光纤入户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应该合理规划光纤运营模式, 实现三网融合, 建设家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 推广家庭光纤建设, 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摘要:在我国宽带建设中, 为确保网络传输的安全性, 保证宽带网络的正常运行以及投资效益, 通过光纤到户的方式, 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通信业务系统的高效传输和安全性。以下本文就光纤到户关键技术及其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光纤到户,关键技术,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顾春敬;PON技术在房山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 2012, 07 (18) :41-42

校园WIFI分域运营的技术实现 篇8

Wi Fi是中国电信固移融合, 提升移动互联网差异化经营能力的重要途径, Wi Fi业务贯穿于无线宽带、天翼宽带、C+W统一认证、帐号经营等业务及品牌战略之中, 是天翼宽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有线宽带和3G并列, 是账号经营、统一认证的重要支点。

运营商的Wi Fi热点已覆盖包括写字楼、宾馆酒店、高等院校、政府机关、机场车站等各类场所, 随着Wi Fi业务的发展, 问题也逐步显现, 主要表现在热点利用率不高和覆盖有效性差。因此在Wi Fi业务方面应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提供多种认证和计费模式, 提升用户活跃度。

现有Wi Fi业务系统仅能够实现WEB Portal认证, 认证较为繁琐, 用户体验差, 不能满足业务发展和用户需求。特别是在高校区域, 急需通过WIFI网络分流智能手机DO流量, 如何利用现有的WIFI分域运营平台实现校园用户方便快捷的认证、授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校园WIFI分域运营的优势

校园WIFI分域运营将具备以下的优势:

(1) 简化客户端操作吸引智能终端主动使用低成本的WIFI网络。客户端采用免认证, 自动实现wifi与3G切换 (WIFI优先) 。

(2) 可实现分区域运营。对不同的热点、区域、时段和用户选择灵活的计费策略, 方便市场部门依据不同的竞争情况制订灵活的营销政策。

(3) 建设成本低。利用已有的各类有线宽带接入网, 依托城域网通道, 合理规划二层、三层网络建设WIFI网络, 可尽量达到降低建设成本的目的。

(4) 可以对无线城域网进行有效的分流, 该方式可根据效益优先原则逐步向现有WIFI网络推广, 充分利用现有的WIFI网络优势资源。

3 实现方式

为满足在高校区域通过新建SSID为edu的WIFI网络分流智能手机DO流量的需求, 需利用现有的WIFI分域运营平台实现用户的认证和授权。按其可实现的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限速、限终端、免费接入方案

该方案利用现有的WIFI分域运营平台和智能提速平台, 通过智能提速平台可实现基于时间段的用户接入限速;在WIFI分域运营平台通过H码表校验限制登录账号, 禁止区域外的其它号码使用;WIFI分域运营平台的商户为校园edu, 业务系统中没有子账号信息, 无需做业务受理接口开发, 不能实现基于用户的计费。示意图如图1所示。

该方案投资节省、部署快捷、用户使用较为简单、易推广。用户使用时需先进行WIFI连接启动手机上的浏览器软件接收校园Portal, 点击确认连接即可实现手机的WIFI上网。

方案二:限速、限终端、流量计费方案

该方案限速、限终端方式同方案一。

为实现基于用户的流量计费, 业务系统的商品账户需与上网账号实现对应, WIFI分域运营平台的停复机控制点要调整为上网账号, 并改造基于手机号码生成独立计费文件。同时用户密码需增加短信通知、自服务等功能, 防范和降低账号盗用的可能性。示意图如图2所示。

该方案需新增校园Portal、一套MDB以及相应的软件改造、扩容目前分域运营平台的短信接口。用户使用时需先进行WIFI连接启动手机上的浏览器软件接收校园Portal, 输入手机号码、点击“获取密码”、输入短信收到的随机密码后实现手机的WIFI上网, 操作较为复杂。

为简化用户的操作, 该方案可采取与MAC认证结合的方式, 实现用户只需首次使用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实现手机MAC与账号的关联对应, 随后使用只需在Portal下按一键登录即可。该方式除增加软件改造外, 还存在MAC地址仿冒盗用、新型手机/PAD终端误识别等风险。

方案三:新建PEAP认证系统、无感知计费方案

PEAP是EAP认证方法的一种实现方式, 网络侧通过用户名/密码对终端进行认证, 终端侧通过服务器证书对网络侧进行认证。用户首次使用PEAP认证时, 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后续接入认证无需用户任何手工操作, 由终端自动完成。PEAP实现通过使用隧道在PEAP客户端和认证服务器之间进行安全认证。几乎所有终端 (操作系统) 都支持PEAP认证, 用户可在无感知的情况下实现身份验证。

该方案对网络和系统都有一定的改造和建设需求。对AP/AC的要求是AP支持802.11i、AC支持802.1x和PEAP认证流程等。对AAA的改造要求是建设PEAP专用的Radius主机和Radius版本, LM和OBS需要进行改造实现基于PEAP计费。

4 结语

以上三种方案均是基于现有平台如何实现校园WIFI分域运营业务的技术实现方案。目的是为了简化用户操作、提升用户感知、实现分区域运营, 最终通过经济的方式完成WIFI网络对无线网的有效分流。

参考文献

[1]管政, 李勇.EAP-PEAP自动认证应用于运营商WLAN网络的组网方案[J].广东通信技术, 2012 (8)

[2]顾鸿, 陈江.校园无线网安全认证研究和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 (3)

技术运营 篇9

1 物联网+配网精益运营研究内涵

1.1 集聚创新驱动优势,探索物联网+运维新技术

物联网的跨越式发展对电力企业具有战略意义,即对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管理率先实现“弯道超车”。为缩短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创新竞赛时间成本,电力企业高度关注创新驱动的竞争性,否则将失去创新驱动参照系,从而无法使创新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开展配电智能化领域物联网行动计划,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与物联网等新技术在配电网的创新应用,积极推进配网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采用状态检测与状态检修相结合的方式,优化配电运维检修人、财、物的合理投入和控制,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1.2 科学评价管理现状,提维升运质量管控效率

通过整合现有运营人力,组合巡视、操作、维护、检修人员,优化工作流程,在业务上互相支持、支撑、补位,在可控范围内缓解一线技能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

(1)运用移动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运维工作涉及的相关资源和巡检计划,节约代维成本。

(2)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及时反馈、上报风险和隐患,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

(3)运用定位技术合理规范人员调度,实现运维工作的可跟踪、可追溯、可监管。通过对巡检的规范管理,达到隐患和故障的提前排查,降低故障发生率、缩短故障处理时限。面向配电运维一体化的管理构架(如图1所示),全方位地评价配电管理水平。从安全管理、运维管理、检修管理、工程管理、综合管理5个维度,综合考评配电运维一体化专业管理能力。

2 发挥状态检测新功能,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2.1 融合实际需求,修编状态检测安全管理标准

深度细化业务流程,切合实际需求的运维检修业务工作流程,需要拟定修编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安全标准。依据状态检测技术“六原则”,不留死角,完善检测体系,对开关柜、组合电器等设备推行一体化的诊断检测方案,培训学习“配网开关柜状态监测与运维”“开关柜局部放电检测与诊断技术”“超声波技术测量配电设备的局部放电”“超高频检测技术及故障类型识别”“地电波局放检测技术及故障定位”“开关柜内部故障诊断”“状态监测的实践与经验”等专题,并结合内部故障检测实例进行现场技术分析。通过内部讲座和现场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完善状态检修组织保障体系和技术装备,加强对不停电检测新技术的应用。

2.2 深化状态检测新功能,推进全寿命管理出成效

积极推进配网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采用状态检测与状态检修相结合的方式,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实行设备状态评价,推广应用成熟设备监测技术,配置变压器、组合电器等带电检测仪器仪表陆续投入使用,缩短现有运维模式、管理能力、人员素质等与配网规模和设备数量的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完善配网急修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及配网抢修装备、工器具的标准化配置,确保故障报修到达现场时间兑现率达到100%。依照不同季节、不同运行环境和不同运行工况,明确设备检测巡视的重点运维内容和要求,动态调整设备检测巡视的周期,提高配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健全全天候响应、全方位可控、全过程管理的运维保障机制。

2.3 整合运维检测业务,科学降低运营成本

借助信息化平台手段,将运维费核算过程的每个工作节点固化到信息系统,按照实际运维情形拟定、修订各项定额,组织生产、物资、安监、纪检等方面的专家对原有执行状态进行修订,细化核准参数,运用信息化管理设备容量、线路长度、资产、人员等的基本数据对接运行设备,确定各单元设备的耗损用量、维护成本。按照PDCA闭环管理理念持续优化运维费核算流程,可形成从预算到执行直至结算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良性监督,扭转运维班组事后结算的超支现象,增强对运维费的合理支出、运维工作质量的审计督查,并按照审计提出奖罚意见,对造成损失的追究相关主管和人员的责任,对减少支出、降低成本的,按照降低额度给予绩效奖励。

3 实施信息化融合新方案,协同提升智能化管控能力

3.1 便携式巡视及缺陷APP应用

基于安卓平台的便携式巡视及缺陷APP应用工具(简称APP工具),可运行于预装安卓系统的移动手机和平板设备,便于巡视人员携带。

现场优势表现如下:一是实时、实地、准确地记录现场巡视、缺陷、外力破坏信息,警戒巡视人员因责任心不强等造成的降低巡视质量,切实落实“巡视第一责任人”制度。二是巡视(缺陷、外力破坏)结果可以实时地为管理人员获得,从而及时掌握现场信息,迅速地制订处理方案,从而有效地节约人力、物力、资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智能识别电缆通道属性

智能电子标识标牌,通过将电力电缆(通道)信息植入电子标识牌内部,现场使用近距离无线识别技术读取电力电缆(通道)信息。智能电子标识牌读写器,采取组合设计方案,具有快速识别标签,远距离读取标签数据的能力,适应现场环境的能力更强。

可实现现场技术对接及应用,一是结合APP工具,集成软件实现对电力电缆(通道)的线路名称、电缆段两端设备、电缆井编号、孔位编号等信息交互功能。二是现场信息采集完成后通过APP工具上传直接显示,便于查找和定位。同时,由于智能电子标识牌具备抗外力破坏,防污防水,能长时间使用,大幅提升了电力电缆(通道)走向的排查效率。

3.3 智能防盗及防误联动应用

智能防盗及防误联动应用由以下部分组成:防盗及防误软件、手持终端、防盗锁具及防误锁具。智能防盗及防误构架方案如图2所示。

现场应用并实现以下功能:一是典型操作票的无纸化、规范化。二是实时电子一次接线图替代传统一次模拟图板。三是操作过程实时监督,避免漏项、错项的违章隐患。四是对二座及以上配电站所复杂操作过程的实时监控。五是建立系统化全过程防误操作体系。在单站和多站的基础上,智能防误系统通过逻辑公式,囊括了在各种运行方式下的各种操作模式及各种错误信息。通过智能防误软件,构建覆盖现有9个配电站所的操作技术措施,后期将会逐步推广,进一步保障配网倒闸操作的正常运行。

3.4 拓展集成智能辅助监控

运用智能防盗及防误联动功能模块可扩展性强的特点,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扩展各类应用模块,实现无人值守配电站所辅助监控功能的延伸和深入应用,实现智能安保、智能电子标识、环境及运行噪音监测、电磁辐射在线监测及光伏储能供电等功能。

4 阶段性人力绩效分析

4.1 构建运维人员素质新模型,适应一岗多能新要求

提升对生产人员的能力要求可概括为“一专多能,专一、会二、懂三”,以满足“运维一体化”生产方式对一线人员的更高要求。其一,探索可以使员工熟练掌握设备运行维护知识的创新培训模式,而且设备培训必须直观易懂。其二,针对人员工作内容增加、学习培训量增大的情况,设计新的评价体系及时对员工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其三,新的人员评价体系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形成员工完整的成长信息。其四,面对人员运维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适应专业面逐步扩宽的趋势,必须加强绩效管理,引导人员提升运维综合能力。

4.2 一体化精益管控新模式,破解结构性缺员困局

分类构建职业发展通道,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员的有序流动与优化配置。组建跨专业、跨区域的综合性班组,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配电线路、电缆、站所、试验等专业推进一专多能、一岗多能,整合班组资源,改变专业分工过细的问题,打破专业壁垒。鼓励员工向专业技术、技能职业通道发展,以形成合理的专业人才梯队,解决人才单一方向流动导致的专业结构性缺员和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建立小型实训室,通过跨班组联合培养、施工单位跟班实习、厂家学习、跟班实操培训、工程投产验收培训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动手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降低人力资源投入,实现依靠科技进步来降低配网运维、检修及试验等环节对人力资源投入的依赖。

5 成果与展望

以适度超前全局性的目标、系统性的思维和物联网+智能运维的高度来提升本质安全服务社会经济新发展能力,进一步细化、量化职责内容和到位标准,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到岗到位,切实增强人员履责尽责意识,将生产操作过程中的每个作业风险都辨识到位、关注到位、管控到位,构建安全生产信息有效传递机制和协同机制,从配网设备运维等各环节入手,全过程、全方位严控各类安全风险,让每一个环节的安全基础得到有效夯实。

摘要:文章重点探索电力企业改革发展新要求,立足生产一线,研究物联网+配网精益运营新技术,深化健全专业管理目标体系,整合运检业务,改革生产组织模式,实施运维一体化,量化业绩、责任、技能、工作量等指标,达到安全质量效率效能管控一体化的新目标。

关键词:现状评价,物联网+技术,精益运营,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沈飞飞,吕培强.配网状态巡检手持智能终端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电机工程,2012,31(5):53-54.

[2]沈飞飞,吕培强.中压配电站所智能防盗及防误联动新技术的研究[J].江苏电机程,2013,32(3):33-34.

技术运营 篇10

一、设施蔬菜家庭示范农场的创建目标

设施蔬菜示范家庭农场,其土地经营规模一般在20亩至1000亩不等,资金投入在30万元至2000万元不等。基于现有条件,沿海地区设施蔬菜家庭示范农场的创建目标应按照经营主体化、土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生态安全化的“五化”标准打造,即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要求土地租期或承包期至少在5年以上,其组织形式应符合登记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并经工商部门注册确认,生产经营应符合国家示范园标准。

二、设施蔬菜家庭示范农场的创建思路

1. 依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依据2013年及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设施蔬菜家庭农场。

2. 依据江苏省工商局正式出台的全国首份“家庭农场”工商登记意见进行运作。即新设立家庭农场要求符合下述条件: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经营规模相对稳定,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土地租期或承包期应在5年以上,土地经营规模达到当地农业部门规定的种植、养殖要求,并经工商部门注册确认。

3. 建议参照农业部提出的国家蔬菜标准示范园标准设立和运营。具体要求:一是在生产关键环节,合理使用肥料、农药,以生产高品质的无公害蔬菜。全部实现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6个统一。二是在园区田间设机耕路、固定喷灌水电设施、蔬菜种植畦、冷藏设施、蔬菜周转箱、包装箱;做到主打蔬菜均按生产标准进行循环式生产,合格产品全部实行分等定级、保鲜预冷、冷链运输、品牌化销售。

三、设施蔬菜家庭示范农场的设立及运营技术

1. 推广设施蔬菜生产经营标准化。一是要结合自身实际编制本农场的系列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并装订成册,发放给每个农场成员;二是要将商标的注册列入最先议事日程;三是要编制设施设备及农药化肥等投入品采购标准,并建立生产记录及收录入档制度;四是要建立设施蔬菜生产经营标准管理制度和标准验证奖惩措施,对设施设备及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实行验证准入,对产成品实行农残检验准出;五是要注重自身品牌的创建宣传,可争取挂靠江苏省科技服务超市及系列农业商务平台推销本农场及其主打新产品,树立质优价好的独有特色,力争创建市场名牌。

2. 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示范家庭农场规模经营设施蔬菜,面临更多的技术风险,尤其要面对农产品市场价格、自然灾害、资金不足、假农资等5个方面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应对不好都将带来灭顶之灾。解决的对策是建立自己可掌控且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其措施是充分利用政府等公益性技术支撑条件,即主动与市县农业主管部门建立业务联系,并积极支持配合做好高新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主动到农业大专院校请教技术难题、风险防范办法;借助电脑、手机及互联网等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聘请专业法律顾问、财务顾问、市场营销顾问、农艺技术与人力资源顾问。

3. 参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建有效的农场管理模式。一是建立系列家庭农场管理制度。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考勤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等。二是建立完善的农场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包括设立精炼高效的管理部门,批零相济的蔬菜瓜果推销系统。三是建立生态友好的经营环境。优化政策支持,为农场土地流转和项目支持搭建便捷的沟通平台;优化农场周边社会环境,通过优先提供用工机会等方法建立亲近和谐的邻里环境。

4. 创建特立独行的家庭农场经营风格。一是经营的设施蔬菜布局格式做到特立独行。即有条件的可单做叶菜等常规蔬菜生产;或只做高档西瓜、甜瓜、草莓及有机蔬菜生产;或专门生产娃娃菜等专供连锁超市的特色瓜菜;或生产专供出口的石刁柏(芦笋) 、菊苣芽,等等。二是产成品销售经营渠道做到特立独行。即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好。三是产成品生产方式做到特立独行。主要依靠特别的生产技术、生产设施等。

5. 积极改进和提高具有沿海特色的栽培技术体系。苏北沿海地区多年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具体包括:①双大棚多层覆盖栽培技术。即冬春保温防冻栽培,采用在国标“625”或国标“830”钢架大棚内搭建钢架或竹架大棚,并根据需要再在双大棚下设立两个中棚,中棚下设立小拱棚或采用地膜平铺栽培。②简易工厂化育苗技术。即春提前等采用塑料穴盘轻基质电加温育苗技术,也就是在利用双大棚套中棚套小棚外加无纺布的“四棚五膜一布”技术,在下面垫电热线加温床条件下,采用标准塑料穴盘(规格54厘米×28厘米)填充商品基质取代土壤,并按标准管理温湿度和营养条件。越夏连秋及秋延后“一网一膜”育苗技术,也就是覆盖设施采用小拱棚,棚上覆盖材料一层为遮阳网一层为农用塑料膜,沿用土床土钵(营养钵)或土床用塑料穴盘轻基质,并按标准管理温湿度和营养条件培育菜苗。③肥水一体化及膜下滴灌技术。即采用电泵和塑料滴灌管道设备及文丘里施肥器,并将滴灌管道布埋在塑料地膜下,按标准实行沼液化肥等营养配方滴灌施肥,以及具有沿海地区特色的高效立体种植和连作障碍防控技术体系。

(作者联系地址:苏生平 陈宝宽 潘秀萍 江苏省东台市蔬菜研究所 邮编:224200;杭太升 王红芹 东台市农委科教科 邮编:224200)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与运营方式 篇11

1 目前广播电视网络发展的现状

1.1 思想的落后, 导致产业发展出现漏洞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开始于20世纪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广播电视也随之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广播电视为我国人民生活带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它的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广播电视的缺点也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首先在资源供给方面的不足, 使资源的使用率随其降低。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 广播电视发展的也比较落后, 形成的思想没有及时地更新, 电视节目的选材不够新颖, 录制的技术不够先进, 使广播电视发展的相当缓慢。如今, 新媒体不断涌现, 使我国广播电视受到严重的冲击, 并且在新媒体的对比下, 广播电视的缺点和不足变得十分明显, 从广播电视的组织方面来看, 严重的欠缺合理性和科学性, 还没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另外, 广播电视没有一个让人清晰的定位, 受到外界监管较大, 使广播电视的发展一直处于保守的状态, 没有足够吸引人的个性, 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

1.2 在多媒体时代的影响下, 广播电视关注人群越来越少

在如今, 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多媒体的时代也悄悄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信息不仅仅靠传统的方式传播, 也通过各种手段, 各种途径传播, 这导致人们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广播电视上。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广播电视的竞争力明显不足。随着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加上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互联网的身上。

1.3 民营资本和外资带来巨大压力

我国广播电视在这紧张的竞争中, 融入了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 这一行为加重了原本就不乐观的形势。民营资本和外资的节目都含有炒作的成分, 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 这不但不能改变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 反而是其前进的阻碍。

2 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途径

2.1 打造合理的运营服务平台

广播电视网络用户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 对用户提供信息、业务、产品的管理服务。用这种方式建立起的用户管理系统, 有效地保证了服务的安全性, 并且在进行服务时, 还可以做到对服务方式和内容的监管。一个完善的运营服务平台可以很好地提高管理的效率, 推动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

2.2 改变业务模式, 加强创新精神

传统的广播电视结构规模偏大, 但职能和网络业务较单一, 大部分是对节目的播出提高安全的保障, 广播电视网络很多时候是很难盈利的。并且广播电视网络的管理机构在投资与计算盈利方面没有特别的强调, 并不会太计较成本和回报, 缺乏创新的精神。广播电视网络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 就需要转变业务模式, 将多功能性和专业性充分发挥, 根据有线网络的相关业务, 对广播电视网络进行统一规划, 明确发展的目标及义务, 使用户在使用时身心愉悦。

2.3 加大投入的力度

在一些政策的影响下, 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收入明显不够充足, 导致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缓慢, 在国际竞争中也很难很好地展现自己。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国家及政府部门应该对此投入更多的关注, 加大投入的力度, 为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只有为广播电视媒体搭建更高的台阶, 它才能进步得越快, 发展得也越稳定。

2.4 对广播电视网络进行恰当的整合

广播电视网络虽然具有庞大的资产, 但在经营方面却没有统一, 浪费了不少资源, 所以为了帮助它的进步, 需要对网络进行适当的整合。首先, 对全国的网络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运营, 制定统一的执行标准, 使网络在全国范围技术步调一致, 使网络运行的更加顺畅, 更加平稳, 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其次, 调动网络管理机构内各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投资和融资方面保持一致, 在获取一定收益的情况下, 推广多种多样的网络业务, 使投资和收入一同进步。

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和进步, 影响着我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很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所以, 政府部分一定要对广播电视的发展给予重视, 加大对广播电视网络的地监管和制约。不仅如此, 广播电视网络自身也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和运营平台, 培养具有创新和经营能力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 我国广播电视网络才能在种种竞争中得以发展。

摘要:广播电视作为引导舆论、传播信息的工具, 在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的提升, 在此影响下, 人们对广播电视网络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接下来, 本文将根据我国广播电视的情况来对广播电视网络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传播方式,传统媒体

参考文献

上一篇:法治原则下一篇:运行安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