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吸痰管

2024-05-29

小儿吸痰管(精选7篇)

小儿吸痰管 篇1

吸痰是基础护理中基本的技术操作。以往我们吸痰采用橡皮导管, 其管径大 (最细的导管约2.7mm) , 且表面光滑度低, 小儿有时插管困难, 对呼吸道粘膜刺激较大, 因为小儿呼吸道粘膜柔嫩, 毛细血管丰富, 自身抵抗力低。反复插管, 易损伤呼吸道粘膜, 给患儿造成很大痛苦。1996年4月, 因没有无菌细导管, 偶尔用头皮针塑料管尝试吸痰获得成功。至今已有56例, 收效良好, 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03例患儿, 新生儿65例, 婴儿38例, 随机分为2组, A组56例, B组47例。

1.2 方法

取无菌头皮针2根 (1根备用) , 用无菌剪刀剪去针头部分, 保留全部塑料管, 将头端剪圆滑。A组:用头皮针塑料管连接5ml注射器吸痰;B组:通过橡胶导管连接20ml空针吸痰。其他用物及操作均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2体会

A组一次吸痰成功52例, 4例发生痰堵, 成功率93%。B组一次吸痰成功45例, 2例发生痰堵, 成功率96%。两组成功率接近。笔者体会如下: (1) 一次性头皮塑料管为无毒塑料制作, 用于吸痰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2) 其管径细小, 不足2mm, 且表面光滑度高, 吸痰时易插入。 (3) 其后带针座, 恰与空针乳头端衔接严密。 (4) 其取材方便, 价格低廉, 吸痰时操作简单, 便于推广应用。 (5) 在痰液粘稠时, 可配合超声雾化吸入湿化痰液。

收稿日期2009-02-05

关键词:头皮针塑料管,代替,吸痰管

一次性吸痰管的巧用 篇2

1 用物准备

水合氯醛溶液20ml、一次性吸痰管一根、一次性20ml注射器一具、弯盘、纱布、一次性手套。

2 方法

2.1 核对床号、姓名, 评估患者的情况, 并解释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2 洗手、戴口罩, 将用物推车至床旁, 核对床号、姓名, 关窗、关门、拉上窗帘以遮挡病人。

2.3 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抬高臀部, 暴露肛门, 垫一次性中单于臀下, 至弯盘于臀边, 取一次性20 mL注射器抽取水合氯醛溶液20 mL, 将一次性吸痰管的接头端剪下与注射器相连并排气。

2.4 带好一次性手套, 用纱布取适量石蜡油润滑吸痰管前端, 将吸痰管轻轻插入肛门14cm—20cm, 灌入后反折末端拔出放入弯盘内, 并用手纸轻轻按摩肛门处。

2.5 脱去手套, 帮助患者去舒适卧位。

3 护理体会

3.1 操作简便, 吸痰管胶普通肛管柔软而细长, 插入时对肠黏膜刺激小, 插管时可减轻患者不适感觉, 减少损伤。

3.2 所用灌肠用物为一次性无菌物品, 可最大限度避免交叉, 并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参考文献

[1]魏英钦, 陈连坤.基于TC35i 的PC机短信息收发模块. 2008-06-05

[2]周盛《基于单片机的GSM网数据传输》

[3]李安安, 陶涛, 赵玉成, 张骁.光电式数字心律计

小儿吸痰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120例, 均予以密闭式吸痰管吸痰, 其中足月儿58例, 胎龄32~37周30例, 胎龄<32周32例, 所有患儿分娩时体质量均为1 200~3 900 g, 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6例, 胎粪吸入综合征24例, 新生儿窒息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吸痰组和浅层吸痰组, 各6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的6F吸痰导管, 均由经过培训的NICU护理人员操作。两组患儿的吸痰压力为0.01~0.03 m Pa, 早产儿尤其低出生体质量不超过0.01 m Pa, 每次吸痰时间<15 s。吸痰前评估患儿气道内痰液量和痰液黏稠度。吸痰前后分别给予提高氧浓度10%1~2 min, 以提高患儿Sp O2。

1.2.1 传统吸痰组

将密闭式吸痰管内管插至患儿气管的顶端触到主气管分叉处, 感觉到阻力后再上提吸痰管0.5~1.0 cm开始负压吸痰。

1.2.2 浅层吸痰组

密闭式吸痰导管的插入长度和气管插管导管的刻度保持一致, 即刚好超过气管导管的尖端0.2 cm左右, 左右旋转1~2 s边吸痰边退出。在吸痰操作中, 吸痰管的插入深度等于气管导管长度加上其连接管的长度。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24 h吸痰次数、Sp O2恢复时间、痰鸣音改善、呛咳、烦躁及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其中痰鸣音改善评分:痰鸣音消失为3分;痰鸣音减轻为2分;痰鸣音未减轻为1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吸痰有效性比较

浅层吸痰组患儿的Sp O2恢复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吸痰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24 h吸痰次数及痰鸣音改善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吸痰相关并发症比较

浅层吸痰组患儿烦躁、呛咳及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吸痰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浅层吸痰法插入深度与气管插管一致, 避免了吸痰管前端吸孔对气道黏膜的直接损伤。本研究显示, 浅层吸痰组患儿中, 其24 h吸痰次数并未增加, 且吸痰后其痰鸣音改善与传统吸痰法的效果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浅层吸痰法可以达到与深层吸痰法相同的效果, 并未造成痰液残留等不良后果。与王晓杰等[2]研究一致, 但与周广玲等[3]研究有一定差异, 可能与研究人群的选择存在差异有关。传统深层吸痰法对患儿刺激性大, 可使患儿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对应用呼吸机的危重患儿尤其是早产儿易增加颅内出血的可能。浅层吸痰法吸痰管插入深度避免了吸痰管前端吸孔对气道黏膜的直接损伤, 从而降低了肺出血的发生和肺部感染的风险[4]。本研究显示, 浅层吸痰组患儿吸痰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传统吸痰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浅层吸痰法可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同时, 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及气道损伤的发生, 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且在密闭式吸痰中使用浅层吸痰法便于观察插入长度的控制, 在临床上易于操作。

参考文献

[1]胡晓静, 章晓军, 徐军, 等.新生儿密闭式吸痰系统应用的系统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56-159.

[2]王晓杰, 陈燕霞, 伍丽香.实施浅层吸痰的效果观察[J].广州医药, 2011, 42 (2) :70-72.

[3]周广玲, 高翔羽, 渠慎英.密闭式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8) :3429-3430.

小儿吸痰管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来我科进行洗胃治疗的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年龄3岁~8岁。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一次性吸痰管输液式洗胃, 并用电动吸痰机负压吸出胃内容物。具体操作方法为:协助患儿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将洗胃液挂于输液架上排气后关闭输液器;取一次性吸痰管, 测量长度 (患儿的前额发际到剑突) 后用液状石蜡润滑吸痰管[1,2], 鼓励患儿深呼吸后像吞面条一样把吸痰管吞下去, 边插管边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插入一定长度后连接注射器抽取胃液, 确定吸痰管在胃里后连接电动吸痰机 (调节负压0.02kPa~0.04kPa) ;先将胃内毒物吸出后分离吸痰连接管, 将吸痰管接在分离头皮针后的输液器上, 打开输液器开关, 根据婴幼儿的胃容积确定注入洗胃液的量, 再分离输液器连接吸痰连接管, 打开负压吸引, 反复冲洗, 直到吸出的胃液澄清为止[3]。

2 结果

8例患儿洗胃后均未发生鼻黏膜破损、胃出血、呕吐、窒息等。

3讨论

婴幼儿口腔、鼻腔、食管黏膜脆弱且较成年人狭窄, 而普通胃管较粗且洗胃机压力大, 洗胃的负压及速度不好控制, 对患儿是一种不良刺激。一次性吸痰管管腔较细且较柔软, 患儿不易产生刺激性呕吐, 同时使用输液器、电动吸痰机可控制洗胃的速度及抽吸胃液的负压, 对黏膜刺激较小。洗胃时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出现面色惨白、血氧饱和度下降、出冷汗等情况时, 应立即停止洗胃。同时, 患儿见到陌生人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因此做好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护士接到患儿后应亲自抱患儿入抢救室, 安抚患儿, 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 条件允许时应让患儿家属陪同。

关键词:一次性吸痰管,婴幼儿,洗胃

参考文献

[1]韩凯荣.一次性吸痰管输液式保留灌肠[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 (3) :271.

[2]王凤霞, 任秀贞.一次性吸痰管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灌肠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3) :13.

小儿吸痰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80例, 临床上均确诊为慢性结肠炎。随机分为两组, 各40例, 第一组为观察组, 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灌肠;第二组为对照组, 用普通肛管行传统的中药保留灌肠。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药物制备方法 黄连15 g、黄柏15 g、白头翁15 g、茜草根15 g、紫草根15 g、诃子15 g、仙鹤草10 g等中药用电子中药煎制机煎至200 ml备用, 将白芨15 g研成粉、青黛15 g, 加入药汤搅匀后备用。

1.2.2 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吸痰管, 灌肠前患者排空大便, 取左侧卧位, 灌肠液距肛门约30 cm, 插入约20~30 cm, 滴速为60~100滴/min。灌肠后平卧休息30 min方可下床活动。对照组采用肛管, 插入直肠深度为7~10 cm灌肠药物与方法同治疗组相同。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常规正常、血常规正常、结肠镜检查黏膜恢复正常, 大便成形, 大便次数<3次/d。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大便常规正常, 血常规正常或好转, 体温正常或接近正常, 结肠镜检查黏膜溃疡出血较前明显好转, 大便形状转绸, 大便次数4~5次/d。

1.4 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均数运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种灌肠方法对肛门刺激的不适程度及心理评价比较 (表1) , 用χ2检验。

2.2 两种灌肠方法疗效比较 (表2) , 用χ2检验。

两组灌肠方法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一次性吸痰管较肛管对患者的肛门刺激小, 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3 讨论

传统的肛管太粗太硬, 管道连接处又易漏水, 患者不易长期接受。而一次性吸痰管是高分子导管, 具有良好的伸展性和柔韧性, 软硬适中, 尖端容易越过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 且不易擦伤肠壁;大多在进肛门20~25 cm时[1], 尖端位置已在乙状结肠内, 由于乙状结肠腔容量较大, 单位时间内灌肠液流入直肠容量减少, 避免了液体直接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使排便时间延迟[3], 液体灌入量多, 改进了灌肠效果[2]。吸痰管管腔细, 刺激性小, 前端圆滑, 柔韧适度, 对肛门括约肌及直肠肠壁刺激性小, 易于插入肛门, 减轻了患者痛苦及恐惧心理, 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患者易于接受[4]。

普通肛管用后需清洗、消毒、灭菌, 易发生粘连、变形, 操作繁琐。一次性吸痰管取材方便, 用后只需焚烧即可, 杜绝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 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灌肠具有操作简便, 药物利用率高, 刺激性小, 易于被患者接受, 有利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摘要:目的 比较一次性吸痰管与普通肛管在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方法 将确诊为慢性结肠炎的80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0例采用肛管灌肠, 观察组40例用一次性吸痰管灌肠。观察两种灌肠方法 的疗效和患者的心理接受程度。结果 一次性吸痰管较普通肛管患者的心理接受程度较高 (P<0.05) , 总有效率明显增高 (P<0.05) 。结论 应用一次性吸痰管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好, 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易于基层医院推广且简便。

关键词:一次性吸痰管,保留灌肠,慢性结肠炎

参考文献

[1]梅以萍.24例老年患者清洁灌肠护理与效果分析.临床中老年保健, 2003, 6 (2) :140.

[2]武桂平.影响清洁灌肠效果因素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 18 (8) :1438.

[3]王新德, 张俐, 兰英.保留灌肠应注意五度.护理研究, 2002, 16 (10) :618.

小儿吸痰管 篇6

1 用物准备

备50 mL注射器1具、14号一次性吸痰管1根、弯盘1个、换药碗1个、无菌剪刀1把、纱布、一次性手套、一次性中单、卫生纸, 遵医嘱备开塞露若干支。

2 方法

2.1 核对床号、姓名, 评估患者的情况, 并解释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2 洗手、戴口罩, 将用物推车至床旁, 核对床号、姓名, 关窗、关门、拉上窗帘以遮挡病人。

2.3 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抬高臀部, 暴露肛门, 垫一次性中单于臀下, 至弯盘于臀边。

2.4 遵医嘱将使用的开塞露全部挤入换药碗中, 取一次性50 mL注射器抽取开塞露50 mL (可重复抽取) , 用无菌剪刀剪去一次性吸痰管接头部分, 连接一次性注射器乳头并排气。

2.5 带好一次性手套, 将吸痰管前端用开塞露原液润滑, 缓慢插入患者肛门内20-25 cm, 推注开塞露30 mL后, 将肛管边拔出边推注余下的20 cm, 直至开塞露全部注入完毕, 灌入后反折吸痰管末端拔出放入弯盘内, 并用卫生纸轻擦肛门。

2.6 脱去手套, 帮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嘱患者尽量保留溶液5-10 min再排便。

3 小结

应用一次性吸痰管及注射器灌肠, 我们可以准确掌握推注药量, 灌注时还可根据患者状况随时调整推注速度;一次性吸痰管较肛管管径小, 且相对材质柔软, 不会伤害肛门粘膜皱襞, 可减轻患者不适; 应用此方法为患者解除便秘疗效好, 成功率高, 同时此方法取材容易, 简单易操作。

参考文献

[1]何国喜. 儿科门诊护士穿刺情况调查及对策[J]. 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9) :10

[2]康志学, 等. 268例儿童手外伤分析. 宁夏医学杂志, 2004, 26 (2) :113

小儿吸痰管 篇7

1 两用密闭式吸痰管结构

两用密闭式吸痰管由医用PVC材料制成, 由吸痰管、透明保护套、负压吸引控制阀、冲洗接口、湿化接口、开合装置、呼气口、密封盖、转换接口、人工气道接口、呼吸机连接件、氧气管连接件、呼吸机接口、氧气接口、负压机接口、吸痰接头、过滤网组成。吸痰管两端分别与负压吸引控制阀与吸痰接头连接, 透明保护套密封包裹吸痰管, 且两端分别连接在负压吸引控制阀和吸痰接头上, 负压吸引控制阀上设有负压机接口, 吸痰接头上设置有冲洗接口、开合装置、湿化接口、转换接口、呼气口和人工气道接口, 转换接口上活动连接有呼吸机连接件或氧气管连接件, 呼气口上设有可开合的密封盖。

1.1 工作原理

两用密闭式吸痰管为无菌包装的一次性耗材, 用于临床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带有人工气道病人, 通过安装部件可灵活适用于任何机械通气或脱机后带管吸氧的病人, 连接负压后可在密闭状态下清除人工气道内的分泌物。

1.2 使用方法

1.2.1机械通气状态使用方法转换接口接上呼吸机连接件, 呼吸机接口连接呼吸机管路, 闭合呼气口上的密封盖。将人工气道接口接上病人的人工气道, 整个吸痰管处于密封状态。吸痰时打开开合装置 (即控制吸痰接头内管路开闭的控制阀) , 连接负压, 摁住负压吸引控制阀后吸痰管开始抽取痰液。吸痰完毕后将生理盐水从冲洗接口注入, 并摁住负压吸引控制阀冲洗吸痰管。非吸痰状态时闭合吸痰接头上的开合装置, 这时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处于隔绝状态, 吸痰管与外界空气处于隔绝状态。

1.2.2吸氧状态使用方法转换接口接上氧气管连接件, 氧气接口接上氧气管, 打开呼气口上的密封盖, 将人工气道接口接上病人的人工气道, 这时整个吸痰管处于半密闭状态。呼气口设有过滤网, 且过滤网位于吸痰接头腔内, 病人出现呛咳时防止痰液从呼气口喷出污染周围环境。吸痰时打开开合装置, 将负压机接口与负压相连, 摁住负压吸引控制阀后吸痰管开始抽取痰液。吸痰完毕后将生理盐水从冲洗接口注入, 并摁住负压吸引控制阀冲洗吸痰管。非吸痰状态:闭合吸痰接头上的开合装置, 这时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处于隔绝状态, 气道和外界处于半密闭状态。

2 有益效果

2.1 常规密闭式吸痰管不足

目前临床常见的密闭式吸痰管存在如下问题:①只适用于有人工气道且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病人, 对于不使用呼吸机而需要吸氧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 尤其呼吸系统中有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病人没有专用密闭吸痰管。②吸痰管使用后在三通腔中始终与气道及呼吸机相通, 吸痰管上黏附的残留痰液在呼吸机的气流下有再次进入气道的风险。③呼吸机与吸痰管始终相通会增加病人呼吸无效腔量, 影响呼吸机治疗效果。

2.2 两用密闭式吸痰管的优势

本研究所介绍的可装配件两用密闭式吸痰管具有以下优势:①包含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密闭式吸痰管的所有功能及优点, 避免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气道分泌物, 减少带菌飞沫污染周围环境,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并有助于缩短ICU病人的机械通气时间[7]。②既可用于使用呼吸机的机械通气病人, 也可用于脱机的吸氧病人。③对于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可避免开放式吸痰, 吸痰过程处于相对密闭状态, 可防止呼吸道微生物污染空气, 减少交叉感染。④在非吸痰状态, 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处于隔绝状态, 防止管腔分泌物再次进入气道。⑤通过安装简单配件, 机械通气状态与吸氧状态可轻松转换, 使用极其方便, 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

关键词:吸痰管,密闭,配件,设计

参考文献

[1]马杏云, 侯改英, 张玉英.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及耐药现状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7) :1447-1448.

[2]单君, 顾艳荭, 吴娟, 等.有效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1) :98-100.

[3]Taylor JE, Hawley G, Flenady V, et al.Tracheal suctioning without disconnection in intubated ventilated neonate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 (12) :3065.

[4]Kjonegaard R, Fields W, King ML.Current Practice in Airway Management:A Descriptive Evalu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2010, 19 (2) :168-173.

[5]Maggiore SM, Iacobone E, Zito G, et al.Closed versus open suctioning techniques[J].Minerva anestesiologica, 2002, 68 (5) :360.

[6]Dave MH, Frotzler A, Weiss M.Closed tracheal suction and fluid aspiration past the tracheal tube.Impact of tube cuff and airway pressure[J].Minerva Anestesiol, 2011, 77 (2) :166-171.

上一篇:THP-1巨噬细胞下一篇:卫星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