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通用6篇)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 篇1
0 引言
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的综合定量评定。农用地等别是通过反映农地生产率高低的分等指数来划分。分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G—分等指数;
α—农用地光温生产潜力;
CL—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
KL—地利用系数;
KC—土地经济系数。
根据式(1)可知,分等指数G是通过农用地光温生产潜力α,并经地块自然质量指数CL校正来表征该地块的自然生产潜力。由于研究区内不同区域间农田基本设施、农业生产投入和技术水平等不同,致使光、温、水和土等自然综合质量相同地块的潜力发挥程度不一定一致,因此需用自然潜力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系数KL对地块自然生产潜力进行校正,得到地块的利用等指数;然后考虑投入—产出水平不同导致相同产量土地经济效益的差异,因此需用区域投入—产出平均水平(即土地经济系数Kc)对地块的利用等指数进行校正,从而最终得到农用地的分等指数G。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土地利用系数KL主要用于反映研究区不同区域农地资源潜力发挥的平均程度,经其修正后将使分等指数G能表征农用地实际产出水平;土地经济系数Kc则用于反映研究区不同区域农用地产出效率的高低,体现农地资源利用效益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进而更加科学地衡量土地产出率的高低。
1 土地利用系数与经济系数的确定
1.1 土地利用系数的确定
土地利用系数是指当地作物实际产量与该种作物在该区域的最高产量之比。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分两种:一是计算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二是不区分指定作物计算综合土地利用系数。
1.1.1 调查样点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
1)确定样点指定作物的单产Yj(j为调查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
2)确定指定作物的最高单产Yjmax;
3)计算调查样点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Kij=YjYjmax(Kij为调查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1.1.2 样点综合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
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不区分指定作物直接计算综合土地利用系数。步骤如下:
1)依据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系数,计算调查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即Y=∑Y=∑Yx·βj(βj为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2)根据指定作物的最高单产及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系数βj,计算最大标准粮单产,即Ymax=∑Yjmax·βj;
3)计算样点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即KL=Y/Ymax。
1.2 土地经济系数的确定
土地经济系数是用于反映农用地生产效益的分等评价参数,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管理、经营和市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方法与目前全国农用地分等试点所采用的方法相同,由各县(市)级部门进行计算,逐级汇总,最终得出各县(市、区)与各省经济系数等值分区。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KC—各村综合土地经济系数;
a—各村综合“产量—成本”指数;
A—县(市、区)域内最大综合“产量—成本”指数。
2 惠州市惠城区的实例分析
2.1 自然条件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端,东经113º31´~116º41´,北纬22º26´~24º47´。市界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和香港毗邻,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和广州郊县。惠州市西距广州市153km,东距汕头市320km,南与深圳市相隔80km,南部的澳头港距香港中环码头47km,是香港、广州与深圳连结粤东的陆上交通要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惠城区地处东江中下游平原区,地貌类型以丘陵平原为主,兼有山地。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北部为丘陵,中部为平原地带,东江及其支流西枝江流经城区会合,把城区分成南北两片。境内东江流域南北高、中间低,西枝江流域东西高、南北低;东江两岸地势最低,多为台地和冲积平原。
2.2 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及其等值区的划分
2.2.1 产量调查数据来源
对各作物的产量,共收集到两套数据:一是全区前3年平均单产的统计数据,具体到各乡(镇)的各个行政村,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区域间的产量差异;二是实际的投入产出调查,分区域调查的投入—产出值。对单个样点来说,其产量可靠性比较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采用各行政村前3年统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各行政村的作物产量平均值,利用实际调查的样点数据进行修正,得出的产量值既有区域的代表性,又不脱离实际产量水平。
2.2.2 土地利用系数计算
惠城区土地利用系数采用综合计算的方法,既不分区指定作物,仅划分水田与旱地利用系数等值区。计算方法如下:
1)依据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系数,以行政村为单位,来计算各村标准粮实际产量,即
式中 Y—各村标准粮实际产量;
Yj—第j种指定作物的实际产量;
βj—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2)根据指定作物的最高单产,依据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比系数,来计算最大标准粮单产,即
式中 Ymax—最大标准粮单产;
Ymax—第j种指定作物的最大单产;
βj—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其水田和旱地的最大标准粮产量见表1所示。
3)计算综合土地利用系数KL。
式中 KL—样点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
Y—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
Ymax—最大标准粮产量。
2.2.3 综合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计算
运用SPSS统计软件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各村综合土地利用系数初步划分为不同地类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根据初步划分的等值区内各村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采用几何平均方法计算等值区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以综合土地利用系数基本一致为原则,参考其他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对初步划分的等值区进行边界订正,从而得到惠城区水田旱与地综合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系数值,见表2所示。
2.3 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及其与系数等值区的划分
2.3.1 产量—投比调查数据来源
从各乡(镇)的作物投入产出调查分析来看,不同乡(镇)同一作物投入成本差异非常大,主要原因是种植作物的种苗、肥料、水费、电费、农机具使用费、劳动力费以及其他费用在全区各镇范围内相差较大,即使在同一村组也非常悬殊。这与调查人和被调查人采用的标准以及对调查目标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有关。经惠州市农用地分等技术小组研究后,认为在一定的区域内(县域内)单位面积的种苗、肥料、水费、电费和农机具使用费不应相差太大;在劳动力成本统计时,不同区域的劳动力价格和投工时间的差异也较大,这就需要充分的调查核实,以提高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一般情况下,同一区域内,单位面积同一种作物在不同地貌类型的劳动力投入有一定差异,而同一地貌类型则差异较小。另外,分等要达到省内甚至全国范围内可比,需采用代表一定区域水平的数据。因此,在同一区域内,同种地貌、同种作物的投入成本基本一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采用统计局提供的县域水平分作物投入成本数据,产量采用计算土地利用系数的产量数据,得出的投入产出比既有区域的代表性,也能反映实际产量水平。
2.3.2 土地经济系数计算
土地经济系数及其等值区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各村的标准粮实际产量。
式中 Y—各村标准粮实际产量;
Yj—第j种指定作物的实际产量;
βj—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2)计算标准粮实际成本。
C=∑Cj
式中 Cj—单位面积第j种指定作物的成本;
C—单位面积一年各种指定作物的成本和。
3)计算各村综合“产量-成本”指数。
a=Y/C
式中 a—综合产量成本指数。
4)计算各村的综合土地经济系数。首先,根据计算出的产量成本指数,取惠城区范围内产量成本指数最大值,再计算各村综合土地经济系数KC。
KC=a/A
式中KC—各村综合土地经济系数;
a—各村综合“产量—成本”指数;
A—惠城区范围内最大综合“产量—成本”指数。
惠城区水田与旱地最大综合“产量—成本”指数见表3所示。
2.3.3 综合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计算
根据各村的综合土地经济系数,采用聚类分析的数值间距,初步划分不同地类综合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根据初步划分的等值区内各村的综合土地经济系数,采用几何平均方法计算等值区的综合土地经济系数;以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基本一致为原则,参考其它自然与经济条件的差异,对初步划分的等值区进行边界校正,从而得到惠城区水田旱地综合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系数值,见表4。
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对农用地等指数值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农用地等别的划分。惠城区在计算农用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时非常注重调查数据的质量,对各村调查的数据反复核实,并用前3年的各村统计数据的平均值进行对比,然后再确定计算农用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书所采用的数据。各村农用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计算出来后,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等值区划分,并将划分的结果征询惠州市农业局和国土局有关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意见对等值区的边界进行调整。惠城区农用地分等成果经过实地检验,符合该区农用地质量及农用地利用的实际。这说明,惠城区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的计算与等值区的划分是合理的。
3 有关问题探讨
3.1 实际单位面积产量的确定
实际单位面积产量是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计算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农用地分等规程中要求用实际调查产量,但在操作中实际调查的产量往往误差很大。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被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农民,很多农民并没有实际称量自己承包地里的产量,调查时往往给出一个估算数据,导致误差都比较大。二是有些被调查农民对自己被调查的地面积记忆有误差。这样即使调查的样点地的产量是准确的,其单位面积的产量也会存在很大误差。三是被调查对象对调查的目的不了解,有些以为调查的目的是要按照单位产量的高低收费,这种情况下往往给出一个很低的产量值;有些靠近城市的农民以为调查的目的是为征地时计算补偿的基础数据,往往给出一个非常高的产量值。因此,要取得高质量的单位面积产量数据就必须深入现场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为了判断数据的可靠性,与要用统计局正常年份前3年的每个村平均单产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分析,并做补充调查,以提高调查数据的质量。
3.2 实际单位面积投入成本的确定
实际单位面积投入成本调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每一种指定作物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人工费、农机使用费、水费和电费等多项费用,在调查过程中不同样点的悬殊非常大,而且在各项费用中以劳动力投入差距最大。通过调查分析,同一个乡(镇)、同一用地类型、同一指定作物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与水费等应基本一致;而同一乡(镇)、不同地貌类型、同一地类、同一指定作物的人工费和农机使用费有所差异。根据这些原则,在调查过程中加以鉴别和区分,以提高调查数据的质量,同时将调查所得的数据与当地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3.3 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划分对农用地等别的影响
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是农用地分等的宏观控制参数,它们反映当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进行正常投入所能够达到的农用土地利用能力。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划分对农用地等别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划分区间窄,则同一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地经济等值区划分的个数就多,这样最终划分的农用地等别的个数就多;相反,如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划分的区间宽,则同一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地经济等值区划分的个数就少,这样最终划分的农用地等别就少。同一区域农用地等别个数太多不利于对不同区域农用地质量进行宏观比较,同时也增大了农用地分等的工作量;同一区农用地等别个数太少,则同一等别内农用地的质量和生产潜力差异较大,这样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农用地等别之间的差异,也就失去了分等的意义。因此,正确的等值区划分既要使同一等值区内的数据误差符合数理统计检验要求,又要尽量使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区间足够宽,这样划分的农用地等别比较合理。
摘要: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的综合评定。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是农用地等别计算中两个重要参数,它们的计算与确定直接影响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为此,以惠州市惠城区为例,探讨了两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划分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用地分等,理论研究,分等指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
参考文献
[1]冯蓉晔,谈志浩.农用地分等中土地利用系数与经济系数计算方法改进探讨[J].经济地理,2004,24(2):246-249.
[2]孙志芬,郝润梅.农用地分等中土地利用系数与土地经济系数的确定[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1):69-72.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 篇2
1.确认自己是否具有购房资格,了解楼盘可贷款银行,每家银行贷款利率,若是公积金贷款还需了解相关政策;
2.贷款购房先缴纳定金(根据不同楼盘确定);
3.大约一周后付首付并签立购房合同;
4.按揭审批,购房合同备案;
5.通过即说明购房成功(过程大概需要一到一个半月)。
申请入户:
1.到原户口所在地办理计生证明,写好申请表,到村委会或居委会计生办盖章,镇(街道)计生办盖章,县里计生办盖章;
2.到迁入地居委会计生办写入户申请,审查资料;
3.到迁入地街道办计生办审查资料,更换计生证明表;
4.到惠州房产管理局开具房产证明;
5.房产证下来了没拿到原件的,要事先拿房产证复印件到按揭银行盖章;
6.到辖区派出所填写好入户申请书;
7.排队等待;
8.第一部分完成,等待准迁证的到来;
9.持准迁证到原户籍地派出所办迁出证;
10.持迁出证到迁入地派出所办理入户;
11.至此,基本上完成迁户了,等着打印户口本,换身份证。
总流程大约需要2-3月
申请学校:
在惠州,只要落户即可申请公立学校。
公立小学基本都在六月份开始招生,且大都只有短短几天,所以手续办不好,就又要等一年了。
申请落户手续麻烦,需两地奔波数次,时日常有耽搁,若想赶在明年九月份上小学最好提前半年或以上时间购房及办理相关手续。
待办理完入户手续,一切即可水到渠成,可提前到教育部门网站查看最近学区划分,确认自己小区可申请的学校。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 篇3
新中国成立前, 丧事烦琐, 讲究封建礼仪, 主要过程为:送终长辈绝气前, 晚辈守在身旁, 直到咽气, 谓之“送终”。更衣死者在弥留之际, 脱下旧衣, 更换寿衣, 用白线扎腿, 根数与卒年龄相等。丧事指人死后殓葬、哀悼等事情。丧葬习俗顾名思义就是指人死之后通用的对于死者所采取的措施的文化。
二、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的丧葬准备流程
1、死者咽气——叫魂
在发生丧事的家庭里, 在死者死亡当天。由死者儿子到屋顶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三个地点连续喊三声:“爹 (娘) 快回来睡觉啊!”儿媳在院子里应声:“回家了!”示意村里人都来帮忙, 家里有人去世。
2、送死者上路
当人手足够了, 大家伙开始为逝者穿上寿衣, 并将尸体放在灵床上, 盖上蒙被, 所谓蒙被, 就是指六尺长的蓝布, 要盖过死者全身, 寓意吃饱饭穿好衣好上路。灵床的位置摆放在北屋的正门口, 从门外往里看, 要能看到灵床, 以供自己的亲系儿女前来吊唁。同样, 在北屋门口的视角以内, 墙的最里面, 要放一个坛子, 坛子里要装满蒸好的米饭, 而且要盛满坛子, 坛子口上要查一双筷子, 并用深蓝的布封住坛口。
3、破土——挖坟坑
破土由村落里辈分高和执掌红白大事的人士指引, 先家里的男人在院子里朝西南方向喊三句话:“爹啊, 上西南大路, 有千万个神仙佛祖, 要去银行银库取钱!”再由这些人和死者家中的男性, 前往自家祖坟或者已经安排好的风水宝地, 前来挖坟墓。如果死者是女性, 此时要派人去其娘家人通报死亡讯息, 娘家人来之后再火化。
4、火化 (中午进行)
火化前需净面:儿女用香油抹到棍子上, 将棍子在死者脸的上方晃几下示意净面。
火化之前, 将死者的一只手中放木棍, 称打狗棍, 另一只手拿火烧, 火烧指的是当地的一种食物, 类似于馅饼。意思是:封建思想中, 人人们传说黄泉路上有恶狗, 用火烧喂狗, 棍子驱赶狗, 这样狗就不会阻挡死者的去路了。然后由火葬场人员进行火化。
5、准备出殡 (下午进行)
死者为女人:准备纸质黄牛、马车, 这些物品在店铺可以买到。
死者为男人:仅仅准备纸质马车。
寓意:纸质马车——送死者去黄泉路的交通工具。
纸质黄牛——封建思想中认为浪费水, 用水多事罪过, 而女人一生中需为家务操劳污染浪费很多水, 而黄牛会在黄泉路上将这些水喝掉, 女人的罪过就会减轻一点了。
礼仪人员:白柜——计算出殡当天的收支情况。
吹鼓手——有钱人会雇请此类人员在出殡过程中吹唢呐等乐器, 唢呐声音带动着全场的节奏, 唢呐声音响起, 全场必定是一片哀嚎声。
吊丧——负责磕头等仪式的人员 (分为大宾和次宾) , 大宾就是指的在宗族里以死者的身份血缘关系五福以内的人员, 死者的兄弟跟死者叫做一福, 死者兄弟的子女和死者的子女成为二福, 以此类推, 直至五福;次宾即五福以外的人员, 包括死者生前的好友之类的人员。
扎灵棚——需要在院子里 (如果没有院子也可以是门外的路上) 搭一个棚子, 大约有二十平方米左右, 高度大约为三米, 并用黑色的布或者塑料布等盖上, 称为灵棚。灵棚外面, 要由其女儿用人民币粘贴出一个“奠”字挂在灵棚壁上;在灵棚里面要将骨灰摆放进骨灰盒, 在灵棚最里面放一张桌子, 上放骨灰和死者灵像, 灵像前面放置三只蜡烛, 且要求蜡烛在守灵期间不能灭, 蜡烛面前要放一碗白水。在桌子前面则要放要进行下葬的棺材, 并由亲人进行守灵, 守灵时间以前是七天, 现在因为大多数地区都将丧事简化, 一般守灵三天便进行下葬。在子女守灵期间, 死者的亲朋好友在这三天里都会前来吊唁死者。
三、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的丧葬正式出殡流程
若死者为男性, 则在守灵第三天出殡;若死者为女性, 则隔天娘家人赶到后出殡。
1、打孝
打孝:即白事家里亲人中女人头戴白丝带, 男人头戴白孝帽, 所有参加丧礼的人身穿白孝服。若为女性去世, 则请娘家人“打孝”, 若是男性死者, 则由其亲属“打孝”。
2、上路出殡
(1) 死者家中女子在出殡路上用孝服兜“福馍馍 (即用黄纸包的馒头) ”, 每人手中拿一根“按杖即用一条一条白纸包裹的柳树棍”。说法为出殡回来后吃掉它的人会有福气, 而按杖则说可以辟邪。
(2) 当丧事司仪示意要进行出殡时, 由死者的长子拿起一张纸钱点燃, 在燃烧至尽时将其放在灵桌前的那碗白水中, 并将水喝掉, 然后把碗放在脚下踩碎, 在这一刻, 其他人在瞬间会把灵棚拆散, 吊起棺材, 前去下葬。
(3) 在出殡路上, 出殡的队伍每到一个路口就要拜一次, 每次磕三个头。
(4) 到坟头:一要看坟坑正不正, 二如死者为女者需要放镜子。梳子, 男死者需放书、笔, 三要将所带包袱中“介绍信”拿出在坟坑念读, 然后烧掉包袱, 将精放于骨灰盒上, 一起埋入。介绍信包括死者姓名, 何时去世, 生于何时死于何时;精即六尺红布, 寓意户口本。
(5) 将坟坑填埋, 儿女亲戚将孝衣、白丝带、白孝帽摘下, 在场所有人将手中“按杖”插于坟头, 向上拔三拔, 寓意在世亲人生活水平节节高。并在此时, 将所有的纸质葬礼物品全部烧掉。
四、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的丧葬结束后工作
1、殡完回家
在家中用擀面杖在瓮中顺时针搅三圈, 逆时针搅三圈, 寓意为家中人发家致富祈福。
2、温锅
死者出殡后第二天天亮之前去坟前扫墓。寓意为看下死者住处是否满意合适。
3、上坟
三期上坟:每隔18天。
五期上坟:每隔一个月。
断期上坟:每隔两个月。
4、一年中上坟日期
十月初一, 清明 (也叫添坟) , 祭日, 七月十五, 大年三十 (祭祖) 。 (日期均按农历计算, 一期为七天, 一期错一天)
五、结束语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 篇4
对惠州市惠城区工业园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经济模式的主要取向.惠城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对惠城区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得失成败进行总结并提出对策,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作 者:陈汉亭 尤玉平刘穗宏 王宏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经管系,广东,惠州,516007刊 名: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TION)年,卷(期):24(1)分类号:F42关键词:工业园区建设 问题 发展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 篇5
开拓篇:激扬奋进写华章
今天的惠城, 已从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发展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特色之城、魅力之城、磁力之城、活力之城, 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1978年至1987年:拨乱反正, 解放思想, 走向坦途, 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发展轨道。
调整改革定方向, 整顿提高出活力。从改革开放到撤市设区的10年, 当时的领导班子坚决贯彻执行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 在政治上实行进一步安定的重大方针, 一方面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 抓好经济的调整和企业的整顿, 促使全区各行各业都明确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 推出“立足本市, 发挥优势, 轻工为主, 发展旅游, 外引内联, 搞活经济, 增加生产, 改善生活”的建设方针, 从而促使工业生产在转轨中持续增长, 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市郊农村朝着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开创了经济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撤市建区谋发展, 工业开创新局面。撤市建区的前10年, 惠城区经济社会刚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生产发展的潜力还远未充分挖掘出来, 管理水平不够高, 制度不够健全, 经济效益还不够理想。撤市建区后, 惠城区把握发展机遇,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取得了明显实效。通过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推进各方面的改革, 着力抓好国有、集体、乡镇企业改制, 加快机构改革, 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工作作风, 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大办实业上项目, 多种经济齐发展。“六五”期间和“七五”初期, 原惠州市几届班子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先后提出了办实业、打基础、增强后劲的工作思路;全市一盘棋, 全党抓经济, 选准项目, 陆续投产了无酒精啤酒、易拉罐、纸筒管、山羊皮革、瓦楞纸、家用电器等30多个项目,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确保重点, 消化吸收, 搞好配套, 克服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资金、人才、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制约, 经济建设进入了打基础的重要时期。通过扎扎实实办实业打基础,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实行全民、集体、个体和其他经济成份几个轮子一起转, 加快了全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1988年至2002年:把握变革, 挖掘优势, 扩大开放, 进入了快速扩张、长足发展的稳健运行阶段。
小平讲话催奋进, 经济发展大提速。前5年, 即1988年至1993年, 是惠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后, 惠城区立即抓住机遇掀起规模更大的引资开发热潮。这期间, 惠城区坚持深化改革, 外引内联, 抓住惠州大发展机遇, 突出工业重点, 发展城郊型商品农业, 实现了工业上新台阶, 农业有新发展, 三产有新气象, 外经外贸有新突破, 城市建设有新起色,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有新进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8.1%,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9.7%, 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年递增31.1%,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4.4%。
强筋壮骨练内功, 开拓进取促发展。1994年后, 惠城区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经济环境偏紧的条件下, 励精图治, 开拓创新, 勇于进取, 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1994年-1998年, 这一时期惠城区提出“工业立区, 科教兴区, 依法治区”的总体构想并得到全面而有效地实施, 经济工作重心转到着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上来, 一手抓经济总量的增加, 一手抓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工业按照“上规模、抓拳头、创名牌、增效益”的思路, 重点扶持和发展大企业集团, 建立自己的支柱产业, 创出一批在国内外声誉较高的名牌产品。
与时俱进铸辉煌, 继往开来谱新篇。1998年至2002年是新旧世纪交替时期, 惠城区坚持“稳中求进, 有效增长”的经济工作方针, 巩固发展“双环”经济格局, 组织实施了“六个一批”的发展战略, 即:创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工业园区, 引进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兴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专业批发市场;办好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私营企业;争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效益好的名牌产品。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为目标, 抓住香港、澳门回归、京九铁路开通和国家扩大内需等各种有利因素, 围绕经济工作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三个协调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 全区经济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到2002年, 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7.55亿元, 是1987年的23倍, 三大产业比重为6.8∶65.4∶27.8。城市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10691元, 是1987年的9.4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792元, 是1987年6.5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1亿元, 是1987年的13.4倍。
2003年至2007年:深化改革, 抢抓机遇, 统筹兼顾, 步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新阶段。
区划调整促发展, 经济总量上规模。2003年, 惠城区实行区划调整, 此后五年, 惠城区抢抓发展新机遇, 充分发挥区域扩大形成的新优势,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总任务,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继续实施工业立区、科教兴区、商贸强区战略, 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实现了新的跨越。“十五”期间区划调整后的2003-2007年, 全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8%以上。2003年全年全区生产总值102.55亿元, 2007年达450.56亿元, 对比增长了近350亿元;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72.36亿元, 2007区本级实现699.07亿元, 对比增长了426亿元;200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67亿元, 2007年实现165.72亿元, 对比增长了112亿元;2003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05亿元, 2007年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达10.42亿元, 对比增长5.37亿元。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00元, 2007年达17302元, 对比增长了4602元;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82元, 2007年达6307.44元, 对比增长了2025元。在这短短的五年时间里, 惠城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增长期, 主要指标增幅创历史新高;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是工业发展最快、引进新上工业项目最多的时期;也是第三产业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五年。
理清发展新思路, 明确区域新定位。经过2003年的区划调整后, 惠城区在区域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六大经济板块。近年来, 按照“中心提升、西部承接、南部配套、东部拓展、北部优化、山区保护”的思路, 中心区域突出发展第三产业;陈江、沥林等区域重点承接莞深产业梯度转移;三栋等区域配套发展电子石化数码产业;水口、马安等区域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二、三产业;小金口、汝湖等区域积极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水平;芦洲、横沥等区域立足资源保护, 主要发展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充分利用镇 (街道) 之间发展的合理功能定位, 初步走出了一条集约化、集群化的发展道路。这期间, 惠城下上始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创新为发展动力, 以发展工业园区经济为突破口, 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主要体现在“放、活、大、新”四个字上。“放”就是思想解放, 对外开放, 权力下放;“活”就是政策活, 机制活, 市场活;“大”就是投入大, 项目大, 产出大;“新”就是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好字为先立标杆, 又好又快谋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后, 惠城区坚持在“好”的基础上推动“快”发展, 使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标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既讲求经济发展的效益好, 经济增长的质量高, 又追求节能降耗的效果好, 环境保护的成效大。今天的惠城正在充分利用惠州处于“黄金发展期”这一有利因素, 全力实施“一三五”工程, 即:“围绕一个目标”, 就是用5年的时间, 使全区的经济总量、发展水平、环境承载量, 位居珠三角地级市的中心城区前列, 保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地位;“加快三个发展, 即加快借“市”发展、加快梯度发展、加快均衡发展;实现“五个定位”, 就是在“十一五”期末把惠城打造成为“珠三角东部的产业基地、物流中心、旅游胜地、生态宜居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风采篇:群英荟萃建伟业
惠城在30年的经风历雨、矢志前行中, 涌现了一批批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标杆和优秀标兵, 正是这些时代英才的脊梁, 托起了工业的崛起, 农业的腾飞, 第三产业的繁荣, 社会事业的长足俱进, 民营企业的壮大飞跃。
工业崛起品牌响亮。历经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 历经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 栉风沐雨一路成长, 惠城工业成功铸造了三大品牌, 强势后发的惠城工业形象绚丽绽放。改革开放以来, 惠城电子信息产业一路高歌,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称号的获得, 既是对成绩的肯定, 也是对电子信息产业加速腾飞的鞭策。41家年产值超亿元电子企业的壮大, 为惠城的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惠城正从“电子大区”向“电子强区”和“数字强区”迈进。“中国男装名城”称号的获得, 加速了惠城服装产业集聚, 优势更加明显。近年来, 惠城区纺织服装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25%, 有纺织服装企业近2200家, 其中投资总额超亿元企业14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17家;年出口值百万美元以上的“三资”企业29家;纺织服装企业的年生产总量为2.5亿件以上, 其中男装的年生产总量为2亿件, 年产值近百亿元。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惠城照明电器产业迅速发展, 喜获“中国照明电器品牌基地”称号。目前, 已形成以陈江街道办事处为集聚地, 以TCL国际电工、TCL照明、雷士照明等企业为龙头贯穿全区长达20公里的照明产业带, 朝着建设国内照明电器领域重要的品牌集聚地和国际照明电器行业重要的生产基地奋进。
农业腾飞面貌一新。改革开放30年, 惠城的农业发展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尤其是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后, 惠城的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九龙现代农业示范区、汝湖甜玉米标准化示范基地、水口有机米生产示范基地、横沥梅菜标准化示范基地等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九龙农业示范区、陈江勇记等菜场3700亩蔬菜基地获得“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定证书, 17个较大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全区34家农业龙头企业共辐射近100个村, 连结起4万多农户, 广田食品企业有限公司和盈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汝湖甜玉米、水口优质稻、马安马铃薯、城郊蔬菜、横沥的茄子和梅菜六大农业基地及小金口九龙农业示范区等特色农产品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7年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 现代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惠城区兴修了一大批农田水利设施, 有效地防止了洪涝灾害的掠夺性侵蚀, 全区水利、林业、畜牧水产等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
三产蓬勃繁荣兴旺。惠城区第三产业承改革春潮之涤荡, 得开放土壤之滋养, 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多元商贸业态初具规模, 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人人乐、万佳、丽日等商贸大楼相继落成, 成为零售市场的主战场。天虹、世纪联华、沃尔玛、吉之岛、世贸购物公园等一批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蜂拥而至, 争创辉煌, 为零售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国美家电进驻, 成为惠州家电零售业市场的第一家品牌连锁店, 永乐、苏宁电器专卖店相继加盟, 形成国内家电销售品牌“三巨头”齐集惠城的格局。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金泽国际物流园、义乌小商品城等项目应运而生, 极大地提升了城区商贸物流业的水平, 使惠城初步具备了粤东重要商品集散基地的功能。“假日经济”成为闪亮名片, 特别是“五·一惠州美食嘉年华”等活动, 成为惠城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社会事业亮点纷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惠城人民高擎科学发展的大旗, 乘风破浪, 扬帆远航。经济以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态势大踏步前进的同时, 社会事业发展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惠城, 紧跟时代步伐,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1999至2004年连续6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2007年再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惠城, 紧贴群众生活, 教育发展走在前列。农村义务教育免杂费工作落实到位, 农村“读书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实现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 初中入学率105%, 高中入学率为90.1%, “三残”儿童入学率100%。惠城, 紧握历史文化脉搏, 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成功推出了大型原创历史民俗歌舞剧《东坡与朝云》, 龙形拳、李家拳、麒麟舞向市、省依次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念孙中山先生光辉革命足迹的中山纪念堂落架大修正式竣工, 集演出、集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西湖文化中心即将完工, 创作了音乐舞蹈史诗《鹅城颂》、电影文学剧本《东江特遣队》、东纵抗日组歌《东江儿女逞英豪》等文艺精品, 使惠城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优雅的文化品位。平安惠城建设成效突出, “三安联动”的综治经验受到中央政法委、国家公安部的肯定。
精神文明成果斐然。改革开放30年来, 惠城区以树立文明新风、创建美好家园为载体, 以抓治安、抓环境、抓阵地为突破口, 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窗口、文明社区、文明家庭为重点, 广泛开展形势多样的系列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积极探索社区管理和运行机制的重要举措, 在全区的54个城市社区和17个乡镇社区, 成立社区工作站, 理顺了政府和居委会之间的关系, 形成了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工作站“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精心打造一批特色社区,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在农村, 广泛开展“美化家园”、“改水改厕”、门前三包及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 切实加强村容环境卫生日常管理。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突破口,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治理违章建筑, 深化和延伸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引导农民走上文明富裕的道路;在市区, 通过开展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等工程, 全面整治市容市貌, 改造“城中村”, 改善了城市环境, 提高了城市形象。在全区组织开展了系列“文明家庭”“十大孝子”“十佳廉内助”“十佳军嫂”等评比活动, 倡导团结向上、文明和睦的新风。陈江镇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成为惠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
企业发展风采无限。惠城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 也为城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不仅创造了社会财富, 创造了就业机会, 也创造了商业文明, 推进了公益慈善事业, 极大地促进了城区的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有大型的外资企业普利司通、南旋、讯强、大兴等;有大型商贸物流企业美国沃尔玛、日本永旺 (吉之岛) 、三井物产等世界500强企业, 有侨兴集团、富绅集团、隆生集团、源东集团等“广东省民营企业100强”企业, 有哈奇、九惠等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 有雷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中国优秀民营企业”, 也有广田食品企业有限公司、盈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凭借自身的睿智和拼搏, 惠城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奏响了一个个响亮的音符。一批规模大、税利大、实力强的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惠城经济发展增添强劲的活力和后劲。
启示篇:思想解放创辉煌
30年改革开放的征程, 既有东风劲吹的喜悦, 也有局面困顿的彷徨;既有后发追赶的干劲, 也有陷入低潮的无奈……一关过后又归于顺畅, 一幕掀开又步入正轨, 一曲未落又踏响了新的奋进足音。蓦然回首, 抚今追昔, 30年间的惠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历届区领导班子的正确带领下, 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在这场伟大的实践和变革中, 形成“五个始终, 五个坚持, 三个必须”的启示。
(一) 始终恪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确保惠城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改革开放以来, 惠城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在于历届党委、政府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带领全区人民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把发展惠城经济、壮大自身实力当作头等要务, 跑好接力赛, 造就了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80年代中期全区发动和组织机关干部创办直属企业, 后期在治理整顿中出现的“大项目效应”, 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后掀起的开发热潮, 中期宏观调控环境下全区上下的奋力冲刺, 后期着力于城市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的提高, 都为惠城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和主动。无论环境宽松还是偏紧, 惠城人都能创造机遇加快发展自己。正是这种敢于思考、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进取精神, 才使惠城能持续成为海内外关注的投资热点, 跻身于珠江三角洲先进地区的行列。
(二) 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开创惠城自己发展的特色之路”
针对80年代初的惠城, 财政底子薄, 自然灾害多, 产量低, 农副产品自给能力差, 技术力量弱, 工业竞争力差的实际, 历届班子围绕惠城的实际, 继续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以改善投资环境为先导, 以科技进步和搞活流通为依靠, 以外引内联为途径, 打好各种基础, 努力理顺各种经济关系, 在不断提高效益的前提下, 使惠城经济有了一个持续发展的速度。进入90年代后, 撤市设区后的惠城党政领导班子先是制定了“以外经为龙头, 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发展工业, 大力发展城郊型的农业商品生产, 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 吹响了“抓住机遇, 开拓奋进, 把惠城的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 为惠城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前进号角。进入新世纪后的惠城领导班子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提高全区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 朝着工业立区、科教兴区、商贸强区的方向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的新城区。可以说, 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气候、背景下, 历届领导班子都始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把抓住源头, 铺好基础, 抓好积累作为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 不遗余力地发展农业、工业等基础产业, 使惠城始终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
(三) 始终坚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探索出外引内联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发展路子
坚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这是惠城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是惠城经济发展路向的正确路径。30年来, 不管经济形势发生什么变化, 惠城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牢牢地把握发展内外源经济这一总体方向, 并在实施中对其发展格局不断臻以完善, 使惠城的经济结构从一开始就定位在较高起点上, 较快形成电子、服装、纺织、灯饰照明、汽车配件等支柱型的主导产业, 并通过走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创新的路子, 树自己的品牌, 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以外引促内联, 以内联扩大外引, 实现了内源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尤其近10年, 惠城以对资金、技术、人才形成的强大吸引力, 把国内的大型骨干企业和国际上资金、技术雄厚的大财团配对地引入惠城“联姻”落户, 用产业倾斜政策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第三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开发型、创汇型农业, 使招商引资工作带动了全区经济的全面振兴。
(四) 始终突出“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 不断掀起又好又快的发展热潮
没有一个良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 就没有一方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惠城的发展首先从改善投资环境起步。80年代中期以来, 全区上下齐动手、细规划、找资金、上项目, 持续不断地掀起办实业建工厂大兴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 先后实施“谁投资, 谁收益”的政策和“以地换路、以水养水、以电养电”的办法, 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 相继建成一批交通、能源、通信、供水、市政设施等项目, 使惠城的投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而加快了现代化进程, 增强了对外吸引力。正是通过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 大力发展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商业园区, 促进惠城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热潮, 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五) 始终围绕“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 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没有思想的大解放, 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解放思想是惠城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惠城改革开放30年的飞跃是一场非同寻常的变革, 其中不乏伟大的创造和超越。在惠城历届领导的带领下, 惠城干部队伍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 树立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破除悲观消极、无所作为的思想, 树立敢想敢干、超越自我的观念;破除求稳怕乱、怕担风险的思想, 树立大胆实践、不怕失误的观念;破除只顾眼前, 不重长远的思想, 树立顾全大局、着眼未来的观念。在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超越的进程中, 最成功的思想转变是借“力”发展, 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也就是以“三来一补”加工业起步, 逐步积累资金, 摸索发展自己的工业。一次次拓展, 一次次超越, 使惠城经济实现了三级跳, 印证了改革开放就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大转换、大突破、大解放。
泉州市城区应急供水预案探讨 篇6
泉州市枕山面海,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由高山、低山向丘陵、台地平原过渡, 境内最大水系为晋江流域, 为福建省第3大河流, 流域面积5 629 km2, 上游分东西两溪, 东溪经永春, 西溪经安溪, 于南安双溪口汇合为晋江干流。泉州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9.5~21 ℃, 年均降雨量1 000~1 800 mm, 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 干湿季分明, 常受台风暴雨侵袭。
泉州市区目前主要的集中供水水源为金鸡拦河闸北干渠。金鸡拦河闸是晋江下游地区水资源的分配枢纽 (含山美水库、龙门滩跨流域引水) , 其供水区包括山美灌区和晋江、南安、惠安、石狮4县市, 以及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区。金鸡拦河闸闸址以上流域面积5 100 km2, 占晋江流域面积的90.6%, 正常蓄水位7.00 m (金鸡闸改造后正常蓄水位, 远期提高到7.50 m) , 死水位6.48 m。水闸的左右两翼分别为北干渠和南干渠的渠首工程, 南干渠设计引水流量38.5 m3/s, 担负着晋江、石狮2市的城镇供水任务和晋南灌区2万hm2以上的农田灌溉用水任务;北干渠设计引水流量22.5 m3/s, 担负着泉州市区、惠安和泉港区的城镇供水任务, 北渠灌片1.1万hm2农田灌溉和泉州市区生态用水任务。目前泉州市区主要供水水厂泉南水厂 (供水规模30万t/d) 取水水源为北渠, 拟建的江滨水厂 (供水规模40万t/d) 和在建的金浦水厂 (供水规模30万t/d) 取水水源为金鸡桥闸库区。
2 建立城市应急供水的必要性
2005年 11月22日中午起, 由于松花江上游水域发生水质异常, 污染江水逐渐临近, 哈尔滨全市停水4 d。一些市民纷纷到超市大量购买饮用水, 致使大量水商品断货。有着349.6万人口的哈市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停水考验。该事件对城市用水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据了解, 泉州市历史上尚未发生如此严重的停水事件, 但曾发生过造成泉州市大部分地区短暂停水的事件。根据分析, 以下4个问题均可能造成全面停水或局部停水事件的发生。
(1) 水源污染。
目前, 作为泉州市主要水源的晋江, 自南安双溪口以上分东、西两支流。西溪为主流, 河长153 km, 流域面积3 101 km2。东溪河长120 km, 流域面积1 917 km2。双溪口至河口虫寻埔社区为干流, 河长29 km, 流域面积611 km2。这些区域周边密密麻麻地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工厂,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化工厂, 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 市政府曾多次召开全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 以有效保护饮用水源, 但要彻底根治这些违法排污企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 不法分子投毒也可能对供水安全构成威胁。
(2) 生产事故。
这样的事故如作为水厂消毒剂的氯氨泄漏、水厂机械故障、管网破裂、迁移等, 其中管网破裂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之一。
(3) 自然灾害。
如地震、台风、山体滑坡、水库闸门被冲等。近年来, 在我国大陆和沿海地区, 地震进入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 据资料统计, 1994年以来, 我国发生5级以上地震48次, 其中29次发生在大陆和沿海地区, 19次发生在台湾和台湾海峡。福建省和台湾均处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碰撞的过渡地带, 而厦门市地属北东-北北东向的长乐-南澳深断裂带中段, 位于区域性东西向断裂的南靖-漳州-厦门亚带, 1986年台湾花莲附近海域发生7.6级地震, 厦门灌口在震前也发生过有感地震;1999年台湾发生了里氏7.6级地震, 震感波及厦门等福建沿海地区, 地震灾害及其伴生的海啸灾害对供水的安全构成威胁。
(4) 用电问题。
目前泉州市区的供水线主要靠2条线路在供电, 分别是井山线和西街线。由于西街线当初设计的时候并不是专门用于供应市自来水厂的, 而是还承担着沿线的居民用电和生产用电的任务, 到了用电高峰期, 这条线路经常超负荷运转, 市自来水厂跟着也闹电荒, 导致的后果就是市区闹水荒。
对于供水短缺这样有别于爆炸、瘟疫等问题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目前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和企业的经营机制还存在许多缺陷和薄弱环节。因此, 建立和健全城镇供水的日常安全保障机制和发生紧急情况时迅速有效的应对机制, 建设一整套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城镇供水安全保障与应急体系, 以确保任何情况下城市的供水安全, 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泉州市区作为泉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旦供水水源出现问题牵涉面广, 影响范围大, 负面效应持续时间长, 建立城市供水水源应急预案是维持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有力保障。此外,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 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 , 遇到特枯年份和用水高峰期, 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调度机制, 从而导致上、下游抢水, 工农业争水的局面, 进而影响到城市供水保障, 建立供水水源应急预案可以弥补这种管理上的不足。为解决泉州市城市供水问题, 泉州市政府不惜投入巨额资金通过调水来解决供水问题, 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 要做到科学合理调度、做好水源保护工作, 同时要兼顾调水工程中的生态保护和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和长期性, 所以建立供水水源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3 泉州市城区应急供水方案研究
3.1 工程措施
泉州市区供水水源主要来自金鸡闸北高干渠, 应急水源可考虑就近对北高干渠进行补给。泉州市政府拟对位于泉州市西面近郊的南安市丰州镇九脚村的桃源水库进行扩蓄以增加应急供水水量。桃源水库控制集雨面积12.2 km2, 原设计是一座以灌溉为主, 结合防洪、发电的小 (一) 型水库, 设计正常蓄水位112.6 m, 兴利库容405万m3, 经对大坝进行加高处理, 正常蓄水位提高到118.0 m, 扩蓄后相应兴利库容提高到691万m3 (总库容817万m3) 。该应急水源水量可满足未来泉州市纯居民生活用水应急天数约35 d, 综合用水应急天数15 d, 水源从桃源水库经3.25 km输水管道进入北高干渠, 向泉州市泉南水厂供水, 满足市区应急供水需求。
3.2 应急预案
就影响供水的安全而言, 从原水供应到客户终端, 每一个环节都是重要的。因此, 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形成在政府部门领导下, 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防范体系, 而不是采取临时性的动员来解决问题。
第一, 为保障城镇供水安全, 应当建立专项资金, 专门用于城镇供水日常安全保障与应急体系的建设, 以保证在供水安全方面有持续稳定的投入。
第二, 要在清楚地界定政府与企业各自职责的基础上, 由企业保证所需资金, 除此之外的则应当由政府投资。可以在水价内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基金, 即明确在水价内包含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资金, 主要作为发生紧急情况或供水安全受到威胁时所必要的投入。
第三, 还可采取原水供应“多源互补”的策略。泉州市在建日产量达30万t/d的金浦水厂和拟建日产量达40万t/d的江滨水厂, 这2个水厂建成后, 泉州的日供水量将达到100万t/d, 与泉南水厂联合调度, 形成“三保险”, 减少市区大面积停水。
第四, 在枯水年份, 合理调度蓄水工程供水是缓解供水需求的有效措施, 要不断加强水文科学研究, 提高水文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做好水文中长期预报, 合理调度水库水源, 保障城市枯水期供水水源。其次是在城市供水水源严重短缺时, 严格实行控制性供水, 优先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 其次是副食品生产用水, 再是重点工业用水, 最后是农业用水。主要耗水工业实行限量分时段供水或周期性临时停产。
参考文献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推荐阅读:
广东省高州市09-20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11-04
广东省梅州市中考政治试题(有答案)11-27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09-22
广东省高校11-19
广东省企业高管05-23
DEA广东省05-29
广东省物流系统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