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抽吸术

2024-07-27

穿刺抽吸术(共6篇)

穿刺抽吸术 篇1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常见的并发症, 多项研究表明, 外科手术治疗较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更好, 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定向微创手术治疗, 因其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更是受到重视。高血压性脑出血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情绪或者脑力过度疲劳使得脑血管出血, 造成颅内血肿, 是高血压最为严重的并发症, 多数患者在发病时表现为头疼剧烈、昏迷昏厥、瞳孔散大等不同的现象, 当脑内的血肿扩大的时候颅内压增高, 严重者危及生命[1]。患者应及时就医, 严重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治疗不及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后治疗及生活, 一些并发症常常影响患者的独立自理生活[2]。为了研究微创穿刺抽吸术及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 特从本院选取5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通过微创穿刺抽吸术及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接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该5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9例, 其中男36例, 女22例, 年龄48~80岁, 平均年龄 (62.13±6.03) 岁。试验组男19例, 女10例, 年龄50~80岁, 平均年龄 (63.28±6.15) 岁。对照组男17例, 女12例, 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 (60.68±6.11) 岁。两组患者入院之前的身体状况、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试验组进行微创穿刺抽吸手术, 通过头部的微小创口清除颅内的血肿。在手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血肿部位的检查, 通过CT确认进行手术微创口的部位。通常以血肿的肿块为中心, 到脑皮层最近的部位为微创创口处。同时在选取的部位要加以注意, 脑部是人最重要的身体部位, 创口处避开重要的组织及血管。钻孔后, 探查到颅内血肿处, 通过抽吸器进行缓慢细致的抽吸, 根据术中的情形进行引流。

对照组进行传统开颅手术, 通过CT确认找到血肿部位。开颅手术不同于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在于, 医生将患者的颅骨用机械设备打开, 开颅后找到血肿并清除, 再放置引流完成手术。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有效: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的症状解除, 不用采取再次手术, 没有或轻微并发症、后遗症, 生活能够独立完成, 精神状态良好。显效:症状缓解, 不用采取再次手术, 轻微并发症出现。无效:是指患者在术后没有解除发病时的症状或者轻微缓解病情, 还需采取手术及其他治疗, 或者术后产生了并发症及后遗症使患者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两种手术治疗后,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 (93.10%) 显著高于对照组 (65.5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脑卒中类型, 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复杂、预后差等特点, 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30 d病死率为35%~50%, 多数存活者常留下严重后遗症, 据调查显示, 采用常规开颅清除血肿手术病死率为28%~48%, 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为50%~60%。因此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成为现在学者的重点研究问题[4]。目前, 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是极为棘手的问题, 由于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身体部位之一。而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不够完善, 出血量很大, 同时患者的术中风险非常大, 开颅手术极易造成患者的术后脑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后遗症[4]。开颅是用器械将大脑打开, 虽然之前通过仪器定位查找过脑部血肿的部位, 但是开颅后需要仔细观察寻找血肿部位, 仍易损伤脑部的重要功能区域[5]。相比之下, 微创穿刺抽吸手术是在脑部开孔进行穿刺抽吸, 不论是术中出血量、术中风险, 均较传统开颅手术可靠。其中最重要的是微创穿刺抽吸手术的有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开颅手术, 并且术后的恢复较快[6]。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 最危险的是患者的术后后遗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 而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大大减少了这一难题。本文研究表明, 经过不同的手术治疗,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 (93.10%) 高于对照组 (65.5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减轻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术后痛苦以及对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的担忧, 术中风险较小, 手术安全可靠, 有效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及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接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58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9例, 试验组进行微创穿刺抽吸手术, 对照组进行开颅手术, 比较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手术术后的总有效率。结果 通过两种手术治疗后,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 (93.10%) 高于对照组 (65.5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安全可靠, 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高, 值得临床提倡。

关键词: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开颅手术,高血压性,脑出血

参考文献

[1]桂心, 谢小红.微创穿刺辅以尿激酶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 33 (2) :176-178.

[2]文奎.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临床医药实践, 2012, 21 (10) :726-727.

[3]王珀, 李月春.脑出血治疗进展.当代医学, 2010, 10 (16) :10-11.

[4]董传乙.不同外科治疗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吉林医学, 2011, 32 (6) :1078-1079.

[5]陈思光, 陆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124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 :49-50.

[6]靳清.微创血肿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3例临床分析.华夏医学, 2010, 23 (2) :163-165.

穿刺抽吸术 篇2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 (基底结区, 血量>30ML) 病人207例, 外科住院开颅手术病人69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A、对照组B、对照组C均为69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 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 并经头颅CT 扫描确诊。治疗组, 男43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60.9 岁, 有高血压病史51例。对照组A男41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61.6 岁, 有高血压病史49例。对照组B 男47 例, 女22 例, 平均年龄66.8岁, 有高血压病史41例。对照组C男43例, 女26 例, 平均年龄62.8岁, 有高血压病史39例。

1.2 临床资料

1.2.1 出血量

出血量30 ml~40 ml:治疗组 43例, 对照组A49例, 对照组B43例, 对照组C 41例;出血量41 ml~50 ml:治疗组16例, 对照组A12例, 对照组B18 例, 对照组C 17 例;出血量50 ml以上:治疗组10例, 对照组A 8例, 对照组B 8例, 对照组C 11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根据头CT扫描确定穿刺点, 使用 YL -1 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由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专利号:ZL93244252. 8) 进入血肿, 第一次清除血肿量的20 %~40 %, 重复等量置换, 待冲洗出的液体颜色变淡后, 注入液化剂 (0.9%生理盐水500 ml加尿激酶2万单位加透明质酸酶1500单位) 5 ml, 夹闭引流管引流, 2 h~4 h 后开放引流。每天注入血肿液化剂1 ~2 次, 反复冲洗引流, 总清除率达到2/ 3~3/ 4 即拔针。血肿破入脑室者, 术后第2 或3天进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 每天1 次, 每次用生理盐水等量置换脑脊液约10 ml~20 ml。术后辅助常规内科治疗。

1.3.2 对照组A-单纯穿刺血肿抽吸术组

锥颅置硅胶脑式引流管引流术:依据头CT 扫描确定穿刺点, 用带导芯外径为3. 5 mm 粗的硅胶脑式引流管穿刺, 抽至血肿量的1/ 3~1/ 2 后, 从硅胶脑式引流管注入0.9%生理盐水3 ml加尿激酶2万单位, 然后夹闭引流管2 h~4 h 后开放, 每天1 ~2 次。血肿破入脑室者, 可于术后第2 或3 天进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 每天1 次, 每次用生理盐水等量置换脑脊液约10 ml~20ml 。术后辅助常规内科治疗。

1.3.3 对照组B-开颅手术组

主要采用的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和“常规开颅手术”。

1.3.4 对照组C-内科保守治疗组

单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①脱水降颅内压;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控制血压;④应用止血剂; ⑤应用脑代谢保护剂;⑥防治感染; ⑦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⑧对症及支持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4组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采用x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A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显著差异) ;治疗组与对照组B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有非常显著差异) ;治疗组与对照组C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有非常显著差异) 。

2.2 血肿清除情况

①治疗组的血肿总清除率达68%~100 % , 平均94.6 % , 引流3~5 d , 平均3.5d。②对照组A的血肿总清除率达23.7%~87.7% , 平均58.9% , 血肿引流3~5 d , 平均4 d。③对照组B 的血肿总吸收率为62 %~90% , 平均78.7% , 一般观察14 d~46d , 平均28d。④对照组C 的血肿总吸收率为0 %~64.7% , 平均23.5% , 一般观察8 d~32d , 平均23d。治疗组与对照组A 的血肿总清除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治疗组与对照组B 的血肿总清除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C的血肿总清除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

治疗组及对照组A患者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6.89±13.31与23.01±11.06,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t=3.078, P<0.05) ;治疗组及对照组B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3.45±11.86与30.86±16.92,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t=2.963, P<0.05) ;治疗组及对照组C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21.14±11.93与36.11±8.69, 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t=10.987, P<0.01) 。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 尤其血量30ML以上者其病死率极高。手术虽能挽救其中约25%患者的生命, 但术后病死率、致残率仍居高不下, 总体疗效不尽人意。脑出血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脑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损伤以及随之而来的脑水肿和脑疝形成。因此, 采用一种损伤小, 进颅快的方法尽早清除血肿, 有效解除脑组织受压及急性颅内高压, 抢救脑血肿周围的半暗带缺血区, 减轻脑水肿有利于防止脑疝形成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疗法是使用YL -l 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应用液体射流正压粉碎血肿代替机械式碎吸血肿, 结合生化酶技术, 采用特殊液化剂, 冲洗引流连续操作, 针尖有侧孔, 可以沿针轴行360度转动, 可将药物全方位地送到血肿各部位, 溶解血肿, 做到全方位、无盲区、高效能的对凝固的血块进行击碎、冲刷、溶解、分离、引流来达到清除颅内血肿的目的, 使血肿清除率大大提高。本研究提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A、B、C三组, 病死率低于对照组A、B、C三组, 神经功能恢复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 采用YL -1 型穿刺针进行清除急性脑出血, 是治疗大量高血压性脑出血 (基底结区) 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胡长林, 吕涌涛, 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68-98.

穿刺抽吸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接收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 均为首次出血者, 均经头颅CT证实, 基底节区出血不低于30 ml。排除标准:有严重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者;脑干功能衰竭;由颅内其他病损引起的血肿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每组40例。试验组中, 女12例, 男28例, 年龄36~80岁, 平均 (57.6±8.3) 岁, 病程1~25 h, 平均 (7.6±3.3) h, 出血量 (50.1±6.2) ml, 对照组中, 女13例, 男27例, 年龄38~81岁, 平均 (58.2±8.5) 岁, 病程2~26 h, 平均 (7.9±3.5) h, 出血量 (51.3±6.5) ml。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措施, 如降颅压、止血、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消化道出血及感染、预防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等。试验组行术前利用CT片确定血肿位置、大小, 根据血肿大小确定穿刺点。根据血肿部位选择侧卧位或仰卧位, 局麻后, 以电钻驱动YL-1型血肿穿刺针垂直钻透头皮、颅骨、硬脑膜后, 退出电钻, 枕芯拔出后, 插入圆钝头塑料针芯至血肿腔内后, 拔出针芯, 盖上帽盖, 用5 ml注射器经连接管抽出血肿表层液态部分, 每次抽出总血量的1/3~1/2, 若遇阻力则改用针型粉碎器, 用500 ml生理盐水+12 500 U肝素反复冲洗血肿部位, 直至液体的颜色变淡, 注入尿激酶, 接无菌引流袋, 夹闭引流管2~4 h后开放引流, 在抽吸或冲洗过程中若遇有新鲜血液, 则可用肾上腺素盐水反复冲洗, 待排除液澄清后, 注入液化剂。术后及时复查头颅CT, 应用液化剂进行颅内冲洗、液化、引流, 一般引流时间3~7 d, 当CT显示血肿大部分清除, 如无异常, 可拔去穿刺针, 局部缝合加压包扎。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格拉斯哥转归量表 (GOS) 分为死亡、植物生存、重残、中残、良好[2]。采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 (SSS) 评价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情况[3]。血脑屏障指数:患者在治疗后3周行腰椎穿刺术留取2~3 ml脑脊液, 并于当日清晨空腹抽取5 ml肘静脉血, 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检测静脉血及脑脊液中清蛋白, 检测仪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脑屏障指数值为脑脊液清蛋白与血清清蛋白的比值。同时随访3~12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效果及再出血率对比

经统计, 试验组治疗良好率较对照组明显优 (P<0.05) , 治疗后, 试验组再出血率较对照组明显低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血脑屏障指数对比

术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在血脑屏障指数上,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脑出血后, 大量出血会引起颅内压骤然升高, 而处理不及时则会继发脑疝、脑水肿等而危及生命, 其次脑出血引起的血肿占位效应、血肿释放的凝血酶、白细胞、血红蛋白等的共同作用而导致脑水肿, 使颅内压逐渐升高, 病情危急。因此临床治疗的关键是迅速清除颅内血肿, 解除颅内高压, 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内科保守治疗, 对于小量出血效果较好, 而对于大量出血则效果较差。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使用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 对颅内进行连续冲洗液化, 可在急性期迅速清除血肿, 减轻细胞毒性脑水肿, 稀释细胞毒性物质, 该手术能够控制血肿抽吸量, 避免血肿短期内迅速排空而引发再出血, 并且该手术便于操作, 损伤轻微,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研究发现, 试验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低 (P<0.05) , 同时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证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有效可行的。另外研究指出, 血肿压迫时间越长, 则颅内组织损伤越大。因此在脑水肿发生前, 超早期清除血肿, 降低颅内压, 是减轻脑组织损伤, 防止脑疝发生的最佳手段[4]。

血脑屏障是脑细胞外液与血浆间的屏障, 血肿的占位效应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内皮细胞形态改变, 加上细胞毒性物质的影响, 其渗透性增强, 使血脑屏障指数增加。本研究中发现试验组的血脑屏障指数较对照组明显低 (P<0.05) , 提示微创抽吸血凝块可明显减轻毒性刺激和血肿占位效应所致的血脑屏障的损害。

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大川, 王良池, 赵继军, 等.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3, 42 (1) :59-60.

[2]樊晓军.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医学综述, 2013, 19 (16) :3006-3008.

[3]黄志云.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老年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 (1) :141-142.

穿刺抽吸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所有病例符合以下标准:(1)急诊入院;(2)发病后6 h以内入院,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疗标准,经头颅CT检查证实。(3)有手术指征,证实为基底节区血肿>15 m L或已破入脑室,或者其他幕上血肿>30 m L、幕下血肿>10 m L、有明显占位效应者;(4)生命体征较稳定;(5)患者家属同意行软通道血肿抽吸术手术治疗。

1.2 排除标准

(1)脑梗死、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者;(2)肝肾功能衰竭者;(3)合并高热、急慢性感染疾病、贫血、严重营养不良者;(4)有精神疾病病史者;(5)拒绝行软通道血肿抽吸手术治疗者;(6)患者及患者家属不配合治疗或中途中断治疗者。

1.3 一般资料

根据以上标准所有病例均经软通道血肿抽吸术治疗后,根据Excel软件的rand函数表根据入院先后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常规组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平均年龄(58.4±12.5)岁,发病时间(2.9±0.6)h,平均血肿量为(30.3±8.6)m L。分期中药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8.0±12.1)岁,发病时间(3.0±0.5)h,平均血肿量为(31.0±8.7)m L。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血肿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早期行软通道血肿抽吸术。以最大血肿层面的血肿中心为靶点,经CT简易立体定向后,避开大血管及大脑主要功能区,在头皮上确定相应穿刺点,经常规消毒,局部麻醉下,头皮切开,颅骨钻孔,脑膜穿刺针穿破硬膜,取脑引流管并穿刺针往血肿方向穿刺,到达穿刺深度后,拔出针心,取5 m L注射器抽吸出暗红色血后缓慢抽吸,达到减压效果后固定引流管。复查头部CT示引流管位置良好,血肿量减少,后向血肿腔内注入5 m L生理盐水加2万U尿激酶,夹管1.5 h后开放引流管,每日2次,于术后3 d拔除头部引流管。

常规组: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方案,患者保持安静和呼吸道通畅,抗感染,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治各系统并发症及对症治疗。

分期中药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按早、中、后期不同病程选用中药汤剂治疗,予口服或鼻饲给药,由桂林市中医院制剂室提供,1剂/d,煎成汤汁200 m L袋装,1袋/次,2次/d。早期就(入院后5 d内)治以利水消肿、活血止血为主:茯苓15 g、泽泻15 g、猪苓10 g、桃仁10 g、三七10 g、赤芍10 g、当归10 g、川芎10 g、钩藤(后下)10 g、甘草6 g。中期(入院后5~14 d)就治以益气解毒、活血化瘀为主:黄芪15 g、生大黄(后下)6 g、金银花10 g、虎杖1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0 g、川芎12 g、丹参15 g、甘草6 g。后期(入院后14 d后)就治以补益气血、祛瘀生新为主:党参10 g、茯苓10 g、熟地12 g、赤芍10 g、当归10 g、川芎6 g、桃仁12 g、红花10 g、水蛭6 g、甘草6 g。

1.5 观察项目

(1)观察血肿吸收情况,记录术后24 h、7 d和21 d头颅CT检查的血肿量。(2)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the clinical neurologic deficit scale,CNDS)标准[3]进行评分,记录治疗前、治疗后7、21 d的CNDS。(3)临床疗效以CNDS的减少并结合临床作为评定标准。基本治愈:CNDS减少91%~100%;好转:CNDS减少18%~90%;未愈:CNDS减少<18%或增加;死亡。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如临床疗效)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24 h、7、21 d时血肿量比较

两组治疗后21 d时血肿均有明显减少,与治疗后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24 h的血肿量无差异(P>0.05),但是术后7、21 d的血肿量比较,分期中药组疗效较常规组好(P<0.05)。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后24 h比较,aP<0.05;与常规组比较,c P<0.05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21 d时CNDS比较

两组治疗后21 d时CNDS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CNDS无差异(P>0.05),但是术后7、21 d的CNDS比较,分期中药组疗效较常规组好(P<0.05)。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常规组比较,c 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比较分期中药组疗效较常规组好,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颅内血肿占位,会压迫周围脑组织,继发加重脑组织脑水肿,甚至引起脑疝。祖国医学认为脑出血属离经之血,溢于脉外形成颅内瘀血。血瘀则津液不行,化为水饮,有形之病理产物积滞于脑髓之中,致脑髓肿胀,神昏加重。因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需首先尽快清除颅内瘀血,微创手术目前已经成为各级医院的首选治疗方式[4,5]。微创手术包括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室穿刺引流术、血肿抽吸术等,发展最早、最经典的还是软通道血肿抽吸术[6]。我院经学习引进软通道血肿抽吸术后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短时间内清除大部分血肿。

高血压脑出血后,颅内血肿在体内能够缓慢自我吸收。但是在血肿吸收过程中,血肿对周围组织会造成机械性压迫,加重脑组织脑水肿,可出现发热、烦躁、抽搐等症状。因此,笔者在早期利用中药茯苓、泽泻、猪苓利水消肿,三七活血止血。随着血肿吸收过程进行,血细胞破裂溶解,释放出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及毒素如自由基、含铁血黄素等,会引发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因此,笔者在中期利用中药黄芪益气扶正,桃仁、红花、丹参等大量活血化瘀药促进瘀血排出,金银花、虎杖清热解毒,大黄促进毒素排泄。脑出血患者因长时间卧床,病久体衰,后期气血两虚,笔者用中药党参、茯苓健脾益气,当归、熟地补血,水蛭峻猛破血以加速剩余凝固血肿的吸收,促进新血形成。

本资料显示,采用软通道血肿抽吸术联合中药分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使血肿量迅速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可见有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方[7],或者微创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类制剂[8],或者单纯运用中药分期治疗脑出血的报道[9],临床效果都比较显著,可以促进血肿吸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生存率。笔者认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需要借鉴现代医学软通道血肿抽吸术的优势,并弘扬祖国医学,发挥中医药随证配伍、分期治疗的特色。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只是单盲试验,因为观察者也是干预者,因此笔者采用统一的评分表来尽量减少人为偏倚。其次,本研究只在本院进行,不能代表广大地区,希望在将来能进行更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摘要:目的 研究软通道血肿抽吸术联合中药分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5例患者经软通道血肿抽吸术治疗后,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分期中药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方案。分期中药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按早、中、后期不同病程选用中药治疗,早期利水消肿,活血止血;中期益气解毒,活血化瘀;后期补益气血,祛瘀生新。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肿量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DS)的变化,并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21 d的血肿量较治疗后24 h均减少明显(P<0.05),分期中药组治疗后21 d的血肿量较常规组减少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21 d的CNDS较治疗前均降低明显(P<0.05),分期中药组治疗后21 d的CNDS较常规组降低明显(P<0.05)。分期中药组的治疗效果较常规组好(P<0.05)。结论 软通道血肿抽吸术联合中药分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使血肿量迅速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软通道,中药分期,高血压脑出血

参考文献

[1]宋晓密,何来鹏.醒脑静注射液配合颅脑降温仪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4):325-327,331.

[2]周明其.高血压脑出血69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2006,6:345-346.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4]韦祖斌,陆田,梁喜安,等.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引流疗效分析[J].微创医学,2011,6(3):242-244.

[5]肖宗健.微创与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的疗效对比分析[J].微创医学,2011,6(3):232-233.

[6]黎鹏.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8):1169-1172.

[7]龙舟.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药治法概要[J].中医临床研究,2011,3(3):88-89.

[8]原晓玲,杨发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结合中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8):35-36.

穿刺抽吸术 篇5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功能缺损,血脑屏障指数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以中老年男性为主要发病群体, 多与情绪波动、激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等因素相关[1], 具有起病急、发展快、预后差、致死率高等特点, 于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威胁较大。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 越来越多患者选择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清理血块, 以规避传统开颅手术对其身心造成的损伤及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基于此, 本研究对12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61例予以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 获得理想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通过头颅CT、磁共振扫描检查, 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2]及《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14》[3]中相关诊断标准。本次受试患者中男75例, 女47例;年龄48~75岁, 平均 (62.8±5.1) 岁;入院时出血量 (64.1±14.1) m 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6.7±1.1) 分;出血位置:小脑9例, 皮下层24例, 壳核57例, 丘脑30例, 其他2例。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微创组 (A组, n=61) 和小骨窗组 (B组, n=61) 两组, 在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者; (2) 出血后12 h内入院就诊者; (3) 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1) 合并脑干出血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者; (2) 相关治疗禁忌证者; (3) 影像学检查后颅内出血情况不明者; (4) 中途退出治疗或随访期失联者; (5) 精神障碍、语言障碍者。

1.3 方法

A组予以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 (1) 术前控制血压至160/100 mm Hg, CT检查并定位出血点, 避开大动脉及主功能区, 设计穿刺点; (2) 取卧位, 局麻, YL-1型穿刺针锥颅钻孔; (3) 导丝引导硅胶管穿刺血肿, 接引流管并退出针芯; (4) 低负压抽吸血肿, 初次抽吸量需<30%血肿量; (5) 于病灶内注入稀释后的尿激酶 (5 U+5 m L生理盐水) , 夹闭引流管120 min后开放引流; (6) 循环冲洗病灶至冲洗液清亮后停止; (7) CT复发, 观察无血肿后退针, 无菌加压包扎。B组予以小骨窗开颅术: (1) CT检查并定位出血点, 气管插管全麻, 取仰卧位, 头颅偏向非手术侧, 常规手术消毒铺巾; (2) 于定为点处马蹄形切口; (3) 咬骨钳去除蝶骨嵴深部处, 暴露蝶骨平台; (4) 弧形切开硬脑膜, 电凝切开皮层, 观察血肿并于显微镜下负压吸引血块; (5) 电凝止血, 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 结束手术。

1.4 评估标准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以格拉斯哥转归量表 (GOS) 分级标准[4]为评估依据。临床控制:GOSⅤ级, 轻度缺陷, 可正常生活、工作;显效:GOSⅣ级, 残疾, 可独立生活;有效:GOSⅢ级, 清醒, 日常生活需料理;无效:GOSⅠ~Ⅱ级, 植物生存或死亡。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显效率。NIHSS评估标准[4]:总分42分, 正常:0~1分;轻微:1~4分;中度:5~15分;中重度:15~20分;重度:>20分。NFDS评估标准[4]总分45分, 轻度神经缺损:1~15分;中度神经缺损:16~30分;重度神经缺损:31~45分。观察指标行为期半年随访, 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记录治疗前后脑血屏障指数、NIHSS评分及NFDS评分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情况分析

A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5.6%, 明显高于B组的4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对比分析

治疗前, 两组患者在各神经功能指标对比上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脑血屏障指数、NIHSS评分及NFDS评分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且A组降幅大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脑血屏障指数=脑脊液清蛋白/血清清蛋白[4];#与治疗前对比, P<0.05;*与B组对比, 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为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血脑屏障指数的影响, 选取122例患者为受试对象, 发现予以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的A组患者治疗后转归效果理想, 多数患者可在家属的帮助下完成大部分生活活动, 其中部分还可独立生活, 预后较理想。张大川等[5]研究也指出,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不仅创口小, 术中出血量低, 还对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小骨窗开颅术虽较传统开颅术具有显著优势, 但仍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术后恢复期较微创组长, 术中副损伤概率大, 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利。此前, 已有研究者发现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数对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具有理想的预测作用[6]。笔者就两种术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影响情况展开讨论, 发现术后两组患者脑血屏障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且A组降幅大于B组, 说明微创抽吸后患者血肿扩大风险降低, 因血肿占位效应和毒性刺激所致的血脑屏障损害也随之降低[7]。此外,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还认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存在针钻一体、病灶周围组织损伤小等优势, 能有效降低误操作致再出血的风险, 操作性强, 患者耐受性理想, 对提高高龄患者或体质较弱患者临床疗效具有积极影响。其采用的生物酶化技术能在减少机械损伤的基础上利用生物酶使血肿组织自行液化流出, 利于保障病灶处神经组织完整性。

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予以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 疗效确切, 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 促进预后提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利, 姜树军, 牛俊英, 等.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8) :977-979.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 (7) :579-616.

[3]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14[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4]胡大一, 马长生.心血管内科学 (第二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5]张大川, 王良池, 赵继军, 等.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3, 42 (1) :59-60.

[6]王鹤, 郑兆聪, 陈宏颉, 等.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指标及防治手段[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4, 13 (10) :1074-1077.

穿刺抽吸术 篇6

1.1 一般资料

本组硬膜外血肿70例, 其中急性10例, 亚急性60例, 时间选择伤后2~7d, 男46例, 女24例;年龄16~70岁, 平均54.8岁, 病因:本组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 有高血压病者2例, 症状与体征:头痛56例, 反应迟钝, 表情淡漠12例, 眼底视乳头水肿42例, 失语2例, 血肿部位及血肿量:额颞10例, 颞顶38例, 颞叶8例, 顶叶12例, 其中双侧2例, 血肿量15~40mL, 平均25ml (颞部<20mL) 。

1.2 特殊检查

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硬膜外血肿病变, 中线结构移位<1cm, 所有病例原发性脑损伤较轻或无脑损伤。

1.3 治疗方法

根据头颅CT明确血肿部位及血肿量, 选取最大层面与头皮最近点, 在头皮相应部位标记血肿投影定位 (如血肿较小可在CT下定位最大层面血肿中心并标记) , 取平卧位, 于血肿中心穿刺, 根据血肿大小选用3.0~5.0长度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颞部尽量选用3.0长度碎吸针) , 根据颅骨厚度及血肿深度用专用卡口确定并固定进入穿刺针长度, 低速电钻驱动下垂直颅骨穿刺颅骨 (需避过骨折线及侧裂血管等, 防止骨折塌陷、骨缝分离出血及损伤血管出血) 进针, 感落空感后取除电钻, 旋转取出针头, 亚急性血肿一般可有液化血性液流出 (急性血肿可无) , 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反复旋转打碎血肿, 注入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 至冲出液变淡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痛症状, 如头痛剧烈需停止冲洗) , 冲洗过程中有血凝块堵塞流出孔, 流出液不通畅时, 顶端用冒盖封闭, 侧孔接引流管抽吸部分液态血肿后, 缓慢注入0.9%盐水+尿激酶1万单位3~5mL (需注意患者有无明显头痛症状, 如头痛剧烈需停止注入) 后夹闭, 接无菌引流袋床旁引流, 术后嘱患者卧向患侧, 夹管3~4h后开放, 每日注药2~3次, 一般引流3d, 复查血肿基本清除后拔管。

2 结果

全组病例经微创颅骨穿刺碎吸术后症状及体征均好转, 3d基本完全恢复正常, 全部痊愈出院, 无1例伤口感染, 生活质量均达到病前状态, 复查在引流后2~3d进行, 血肿残留13例, 量约5~10mL, 未发现有再出血、张力性气颅、积液感染等情况。

3 讨论

对于急性和亚急性硬膜外血肿选择合适患者, 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1,2], 本组选择病例均有明确外伤史, 入院后神志清楚, 病情平稳, 检查血肿量小于40ml, 中线移位不超过1.0cm, 无意识加深, 继续出血, 脑损伤较轻或无明显脑损伤, 病情发展缓慢者, 考虑应用碎吸引流术治疗, 手术成功与否与术前诊断及定位关系密切, 对于血肿钙盐沉积甚至钙化, 不作为本组手术选择对象, 笔者认为颅骨穿刺碎吸是治疗硬膜外血肿较好方法之一, 外伤性血肿应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 损伤小, 操作简单, 不受条件限制, 不易感染, 手术由于密封好, 不易进入气体, 颅内积气发生率较低, 并发症少且效果良好,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患者更为适用[3,4], 对于急性硬膜外血肿及部分液化差的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可注入尿激酶溶解血肿后引流可取得良好效果[5]。

摘要:目的 硬膜外血肿碎吸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手术方法选择, 减少创伤提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碎吸术治疗硬膜外血肿70例。结果 大部份病例均清除血肿, 全部痊愈出院。结论 颅骨穿刺碎吸术治疗硬膜外血肿创伤小, 疗效确切, 尤其对于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患者更为适用。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颅骨穿刺碎吸术,尿激酶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32-338.

[2]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275-286.

[3]贾保祥.经针穿刺清除硬膜外出血技术的初步研究及临床运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3, 19 (6) :338.

[4]李之帮, 汪海关.高策刚, 等.应用微侵袭方法治疗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J].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7, 2 (5) :281.

【穿刺抽吸术】推荐阅读:

麻醉穿刺07-20

穿刺装置05-14

静脉穿刺05-23

中耳穿刺06-05

穿刺硬化08-20

血管穿刺08-20

穿刺路径08-21

穿刺通道09-05

外周穿刺09-17

穿刺部位09-20

上一篇:动物的眼睛等下一篇:数形结合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