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要求(共6篇)
根本要求 篇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 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 而且具有人文性。具体说来, 就是要学生通过语文学习, 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滋润灵魂, 陶冶情操, 提升人生境界, 形成健全人格。这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 是前所未有的, 是教育观念的又一次大解放。
语文负载着祖国的优秀文化和人类的进步文化, 其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不仅在传承文化, 而且在弘扬人文精神, 譬如, 爱国思想,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社会主义道德, 健康的个性, 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 科学的思想方法,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健康丰富的情感, 爱美的情趣。总之, 人生的教育, 科学技术的教育, 文学艺术的教育都蕴含在语文之中。因此, 语文学科的性质, 除了工具性, 还有人文性。
人文科学的内核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就是要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 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 以育人为中心, 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人性, 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 创新开拓的意识上。使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我国传统文化素养、世界优秀学术思想素养, 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种形势下, 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已往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
1 已往几种教师类型介绍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重视学生分数而对学生的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似乎分数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而升学率则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在学生盲目学习被动接受的过程中, 出现了几种类型的教师。
1.1 横眉立目式。
这种类型的教师脾气很坏, 总是板起面孔, 显示他的威严。他认真而又教条地讲授课本上的知识, 郑重而又谨慎地把练习题的答案捧给学生, 如果依然疑惑难解, 他便暴跳如雷, 骂学生笨蛋。在这种威压之下, 学生思维呆滞, 单一, 胆战心惊, 身心疲惫。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活, 情绪低落, 能力难以提高, 成绩进步缓慢。
1.2 慈眉善目型
这种类型的教师责任心很强, 她能用心备课, 悉心讲课, 专心批改作业, 对学生充满爱心, 能耐心回答问题, 她讲课总是和风细雨, 面面俱到, 努力使出浑身解数, 把自己所知一切灌输到学生的耳朵里, 直达心田才肯罢手。她的执拗、恒心令人折服。但她的呕心沥血未必能换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过多食用教师嚼过的东西不免厌烦, 上课心猿意马, 三心二意。
1.3 舞眉弄目型。
这种类型的教师常装腔作势、姿态程式化、上课如同表演, 讲罢知识谈生活, 无非是些趣闻逸事。学生被哄逗得心花怒放, 由衷地佩服教师的口才, 但课后反思, 觉得满堂春色之后, 脑海中却满目狼藉。此类教师没有责任心, “传道”、“授业”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而已, 他的卓越口才在其他场合也能屡建奇功, 课堂只是他的演练场,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以上略举三种类型的教师, 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在应试教育机制之下, 教师沿习传统教育模式, “分, 分, 学生的命根”被视为真理。
2“人文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
2.1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在一个辩证统一的位置上, 二者不可偏颇, 互相促进。例如, 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教师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渗透。2.1.1学生懂得, 勇敢、顽强、正确地面对人生路上遇到许多困难、挫折, 不悲观, 不气馁, 承受苦难, 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2.1.2关心残疾人, 理解残疾人的心灵痛苦, 多给予他们关爱、温暖, 使之幸福地生活, 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为社会做出贡献。2.1.3珍爱健康, 珍爱生命。史铁生在地坛这座废园中, 参透了生死问题, 重塑了对人生的信念, 让学生认识生命是可贵的, 要尊重自己, 珍爱生命。2.1.4理解母爱, 爱护亲人。母爱是平凡的, 是深沉的, 感受自己得到的母爱, 应该回报母亲, 不要做出让母亲伤心、寒心的事来。让自己无愧、无悔。这篇课文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中动之情, 晓之理, 会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时, 教师要向学生渗透这样的道理, 20世纪60年代, 美国还存在种族歧视, 这是历史的倒退, “人生而平等”, 争取人类社会人格的平等, 种族的平等, 万物的平等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让学生接受平等思想、民主思想的熏陶, 促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学习《〈宽容〉序言》, 让学生接受追求真理, 解放思想, 宽容异见的思想, 学习开拓者、先驱者的献身精神。学习屈原、李白、文天祥等人的诗, 让学生理解他们的爱国思想, 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懂得正是一代一代的仁人志士擎起了中华民族的宏伟大厦。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除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外, 对外国的文化艺术也要积极地吸取, 吸取人类文明的营养, 让生动活泼, 积极健康, 富于创新, 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风尚与人文科学充溢于语文课堂。
2.2“人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人文”教学, 主张在教学中突出“人文”精神, 施行“人性化”教育,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教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注重个性化的发展, 以及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主动探究, 使他们养成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 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有发展和提高。在充满人文精神教育的课堂上, 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 以自由呼唤自由, 以平等造就平等, 以宽容培养宽容。而且, 人文精神教育还意味着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因为就其本性来说, 所有人特别是儿童, 都具有自由的天性, 包括探索、思考、想像、创造的天性。但在传统教育下, 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多, 他们的这种天性一步步被压抑被剥夺。因此,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给他们“加进”多少外在的这样思想那样精神, 而是注意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人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教师要爱岗敬业, 积极热衷教育事业, 把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为建设祖国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作为毕生理想。在教书育人活动中, 教师必须认真负责, 既要用心备课, 更要备学生, 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游刃有余。教师要充满爱心, 尊重学生, 不要把他们简单地看作教学对象, 要当他们为朋友。2.2.2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 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 以古代先贤为楷模, 以现代教育家为榜样, 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2.2.3教师要具备优良的科研精神。教师要具备认真钻研业务的能力, 课讲得好是与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总结经验, 积累心得。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 取长补短, 推陈出新;要积极加入课题研究, 多出成果, 出好成果。2.2.4“人文”教学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2.3“人文”教学下的教师角色大致有如下几种:
2.3.1导师型。在教学多边活动中, 教师要对重要知识作重点讲解,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并对学生完成情况做好总结与评估, 指出不足, 鼓励先进。2.3.2朋友型。师生处于平等地位, 真诚相对, 在心与心的交流中, 达到教学活动的高度和谐, 创设浓郁的学习情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共同发展, 共同进步。2.3.3研究型。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定势, 积极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教学中,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承担对文本的探究, 分配任务, 限期完成, 交流成果, 得出共识。这是师生共同研究、互相学习的过程。
总之, 要塑造品德高尚, 素质优良的科研型教师队伍依然任重道远,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过渡时期, 教师要认识到优胜劣汰的规律, 努力从自身做起注重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完成从“文本”教学向“人文”教学的角色转换。
摘要: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其最终目的在于育人, 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能够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使之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接受祖国的优秀文化和人类的进步文化, 形成完满美好的人性, 健康完整的人格, 自由开放的精神, 创新开拓的意识, 成为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兼备的具有现代文明的人。同时人文教育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人文,素质,渗透,教师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黄伟,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设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李福灼.语文课程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云生, 张鸿文.课程实施:整合与优化中国教育学刊, 2003, 3.
[4]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 2002, 4.
根本要求 篇2
道德创新:先进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发展的根基,它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先进文化的向前发展.道德建设必须服务并服从于先进文化的发展,与先进文化同步推进.
作 者:徐春华 Xu Chunhua 作者单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 530001 刊 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NANNING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 年,卷(期): 15(2) 分类号:B82 关键词:道德 先进文化 创新根本要求 篇3
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历史性创新
一定的生产力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必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历史性创新,现正面临着第三次创新高潮的到来。
第一次创新是建国以后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历时近30年。这一段对间的历史条件是:国际上,帝国主义列强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并不时在中国周边发动侵略战争,企图用武力消灭新中国,也就是说,新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在国内,持续数十年的战争刚刚结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一穷二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把恢复生产、发展生产力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经过三年的恢复期后,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就把建设大工业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开始了中国工业伟大创新的进程。其标志性的事业,是从苏联引进了156个工业项目,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础。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停止了援助,撤走了专家,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国际环境更加恶化。党和国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集中全国的力量,发展现代工业,原子弹爆炸、卫星上天、核潜艇下水,标志着我国现代工业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国已经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段的创新,主要还是解决有无的问题,解决我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问题。
第二次创新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20年间。这一段的历史条件是:随着1972年中美建交,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关系大为改善,使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有了合作的可能;另一方面,中苏关系也有所缓和,特别是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有了参与国际政治与经济合作的舞台。在国内,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工业经济基础有了快速的发展,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容纳不下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全国成为一个大企业的做法,妨碍了现有生产力作用的发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突出的表现是,企业效率低下,经济效益很差,企业生产和市场需求脱节,不是为需求而生产,而是为计划搞生产,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无人负责,因此,急需改革和创新。这一次改革和创新,是对共产党自己确立的一套经济理论和亲手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刀,其艰巨性、深刻性可想而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正是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宏伟气魄和极大的政治勇气,发动和领导了这一场深刻的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我国人民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一次的改革和创新,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回顾我国生产力发展史上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创新,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共产党人优越于其它政党的地方,就在于共产党人能主动地去了解和把握这种客观规律,用以指导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及时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发展史上两次伟大创新,都是在共产党的主动领导下有序的进行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驾驭全局的卓越能力。全部的秘密在于: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面临第三次创新高潮的到来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全面创新新阶段。而就生产力的发展而言,也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新阶段。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市场客观上已是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经济同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就是说,在现时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在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的合作与竞争的大环境中来进行的。这种大环境,对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三个历史性的课题:一是中国生产力如何在与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相竞争中求得发展?二是如何在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全面提高中国的经济质量?三是如何使中国生产力在某些方面成为国际领先水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三个阶段的目标,即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生产力从总体上说,是以弱势参加国际竞争的,在这一阶段中怎样维持生存、谋求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经济素质,缩小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而在某些方面领先国际的发展水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国内条件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迅猛的发展,国内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从1949年到2000年50年间,年均增长8.2%,改革开放20年间,年均增长高达9.6%,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200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6200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说明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生产力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与其它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首先,中国生产力是在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这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确实是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好制度。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又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比如现阶段,中国生产力的组成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人所有制、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且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到38%,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到62%。在这种条件下,党怎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国家怎么管理经济?就需要我们在理论和体制上进行创新。其次,中国生产力是在一个基数小、国内市场庞大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基数小增长速度就可能快些,国内市场大决定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基本是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为目标的。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也有一个逐步成长、由低到高的过程,因而,以满足我国人民较低消费水平为目标的生产力结构,已经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面临着升级换代的新要求,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新的消费需求。而在国际经济技术一体化的今天,在以参与国际竞争为目标的新形势下,只有以科技创新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才可能实现跨跃性的发展。
面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伟大号召。在这个号召的推动下,中国生产力发展史上第三次创新高潮正在到来。这次创新主要解决的是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同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差距问题,以跨跃式的创新战略来推动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增强我国生产力的国际竞争能力,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推进全面创新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现时代,指导和推动全面创新,是实现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创新事业,是我们主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自觉行为,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生产发展运动的规律,才能卓有成效地指导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先说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没有理论创新,就不会有全面创新的事业。理论创新包含着若干层次,首先是一个国家发展方向、道路、目标、大政方针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是顶层创新。在这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光辉的榜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道路问题,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其次是国家管理的理论创新,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国家经济管理、国家司法管理,国家文化管理等各方面的理论创新,不庸讳言,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再次是企业管理等微观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我们也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我们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是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科学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我们的理论创新,也必须是全面的创新。我们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国家管理、企业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理论创新,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理论创新,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既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带来的历史遗产,也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观念和体制形态,还有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作用于中国生产力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比如国家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既要考虑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与做法,更要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特殊性。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对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有特殊的要求。就像国家管理,我们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民主是国家管理的本质特征,那么,在国家的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司法管理等各个方面,怎样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就是我国国家管理理论需要着重回答的问题。就像企业管理,在人民是国家主人这个根本前提下,在各种所有制企业工作的人员,他们的国家主人地位如何体现?又如何充分发挥国家主人的作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需要企业管理理论给予研究。我们要把“三个代表”这一理论思想,贯穿到我们理论创新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结论,搞出新成果,推动新进步。
再说体制创新。2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体制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首要条件。20多年前,如果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创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设想的。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中国生产力的水平、布局及其所有制的归属,都与2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新的体制创新要求又提到了我们的面前,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国家这个层面看,现在国家管理经济的内容和范围都要大得多,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从单一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到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私有经济、公私合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都对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企业这个层面考察,不仅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尚未完成,就是以灵活著称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也面临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提出的体制创新的要求。过去官商不分、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经抑制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改革和创新。因此,体制创新的问题,仍是我们当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个重大课题。
根本要求 篇4
基本要求是具有国际视野、全局观念、专业思想、合作意识、专业能力
1. 国际视野
学院教师作为区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者, 其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对于研训工作的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国际视野是指教育眼界宽广和深远, 与国际教育发展态势俱进。从研训员的特定角色和职责使命来看, 如果具有了国际视野, 就能在研训指导服务中站立在教育发展的潮头, 对学校和教师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因此, 研训员应及时把握国际教育改革的动态, 了解来自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沿信息, 掌握前瞻的科学性、推广性、适切性、操作性等较强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理论, 如前一时期流行的多元智能理论等, 同时, 还要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 通过自己的独特性的思考和个性化的理解, 对各种教育信息和情报进行整合、综述和甄别, 把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教育理论成果, 转化为能解读可操作的研训理念和策略, 在此过程中,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学识水平和理论素养, 不断地拓展国际视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国际视野既是研训员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 又是促进研训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2. 全局观念
全局观念主要指研训员立足本区, 树立宏观的思想意识, 把各自所承担的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研训工作放在教育整体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和探索, 使学院的各项研训工作始终与区域教育发展的大局紧密相连, 与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 形成大研训的工作格局。由此可以看出, 研训员树立全局观念的本质要义是大处着眼, 系统思考, 宏观架构, 持续发展, 实现多赢。
研训员树立全局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研训员在价值取向上, 要把实施新课程的研究指导与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联系在一起, 与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联系在一起, 增强研训工作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研训员在专业的方向上, 把自己的专业发展紧紧地扎根于学院乃至区域教育发展的土壤之中, 始终与组织与集体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如果没有组织集体的发展, 就没有教师个体的发展。因此, 研训员的专业发展必须顺应学院内涵发展的要求, 与学院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相匹配, 要成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促进者和生力军;在对教师的指导服务中, 要把促进指导服务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对老师听一节课也好, 组织一次教师培训活动也罢, 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 在开掘教师深层次的潜质上下功夫, 在促进教师后续的发展上花力气, 即从全局的视角为教师的发展着想;在对学生的评价检测中, 要以学生的学习潜力的开发为根本, 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命题方式, 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更要看学生是否把知识升华为智慧,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来形成相对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
3. 专业思想
一般来说, 作为一名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决定了教师专业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而教师进修学院的教师除了具有一般教师的专业思想外, 还应具有与研训工作相匹配的专业思想。从当前推进新课程实施的目标要求来看, 研训员的专业思想除了一般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思想外, 还包括研究、指导和服务思想。“研究”是教研员完成“服务”与“指导”这两大任务的前提, “服务”是教研员顺利进行“研究”与“指导”的基石, “指导”是“研究”与“服务”的最主要目的, 也是学科教研员的立身之本。研训员的研究体现在对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对教师“教”的研究, 对学生“学”的研究。教研员也只有树立了研究的思想, 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校和教师进行指导。教研员通过研究把握课改的精髓, 理解课改的实质, 确立课改的先进理念。通过研究可以及时地发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课改的理念及精神, 提出应对的办法和举措, 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使师生的教学行为得到持续改善。研训员的指导形式较之传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较贴近教师的现实需求, 但如何兼顾全体, 突出重点, 扩大指导的受益面, 提高指导的效能还需进一步做出积极的探索。研训员树立服务的思想, 主要是有效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一切为学校教师和全体学生着想, 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或困惑, 为学校、教师的发展尽可能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当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种矛盾也会不断产生, 需要研训员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专业思想, 真正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4. 合作精神
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现代人要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 必须具有合作的观念和精神, 否则难以实现理想的目标。研训员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联结教育业务部门与基层学校的桥梁, 更必须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一方面, 要与上级业务部门善于合作, 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及时了解相关的工作信息和课改精神, 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关注, 为推进研训工作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要与兄弟区县加强合作, 开展互访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 并通过搭建平台, 举行跨区县联动研训, 让更多的基层学校教师得到参与, 相互学习各种有效的经验和个性特色, 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 这是推进课改、提升课改质量的重要环节。还有一方面是与区域内广大中小学和一线教师积极合作, 这是研训员改变传统工作模式的重要标志。在合作的过程中, 要分别处理好与学校教导处、德育室、教研组、备课组以及干部、学科教师、班主任等关系, 根据研训工作推进的要求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需求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提供针对性、有效性和创新性的指导服务, 这种指导服务赋予合作的内涵和特质。即与服务对象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伙伴关系, 变居高临下的命令式指导方式为平起平坐的协商式服务方式。要善于倾听学校干部和教师的意见和想法, 进行换位思考, 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做法和打算, 在予以肯定、激发信心的基础上, 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和举措, 帮助学校和教师完善方案、优化行为、提高实效。
5. 指导能力
指导既是研训员主要的工作职责, 又是研训员重要的工作能力。作为一种职责, 必须全面完成指导的工作任务;作为一种能力, 必须为基层学校提供满意的服务。研训员指导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基层学校对学院的满意度, 也关乎到学院的作为与地位的大局问题。因此, 提高研训员的指导能力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指导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理论的指导。对基层学校的指导首先要注重理论的指导, 促进学校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要善于把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成果, 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和分析, 形成内容浅显而意义深刻的教育原理、策略、方法, 通过深入浅出的专题讲座和辅导, 帮助教师提升理念, 吸收新的教改信息, 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滋润专业思想和提升教育行为。如果研训员对教育理论照本宣科, 没有经过自己思维的加工处理, 没有结合实际的理想案例, 这种指导的有效性便大打折扣。二是教育实践的指导。教育实践指导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教育科研、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校本培训等等, 实践指导的有效性显著标志是让教师听得明白、想得清楚、做得起来。因此, 有效的实践指导是研训员能够在不同的复杂的教育情景中, 针对指导对象的个性化问题, 为其提出相对合理的建议, 这种建议因是量身定制的, 一般不具普适性, 只针对独特的指导对象。这就需要研训员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策略性知识。
根本标志是能进入四扇门
有人曾提出科研人员能走进四扇门, 我以为, 教师进修学院的优秀师资可以用素质要求来表述。我想借用这个比喻, 来说明教师进修学院的研训员成为优秀教师的根本标志是能够进入另外四扇门。
从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定位看, 教师进修学院是承上启下的中介, 对上承接省市教育的各个职能部门, 包括教师培训、德育、课程教学、科研、信息技术等, 有教委的各个处室, 也有高校和专业研究部门。对下, 服务中小学幼儿园、有关职校等各级各类学校, 涉及到这些学校的各个方面。教师进修学院的优质教师能真正走进两扇门, 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真正走进市、区教育行政职能部门的门, 能够同他们对话, 主动争取一定的话语权。
二是真正走进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室特别是广大教师办公室的门, 能够深受欢迎, 主动按需提供服务。转变商贩式、搬运工的工作方式, 转而实现“从上级取来, 用校本化的咨询服务指导送去”和“从区外取来, 用本土化可行有效的实施方案送去”的工作方式。
从教师进修学院的功能看, 教师进修学院是区域教育大服务多功能的中心, 服务于地区教师学习与培训中心、教学研究 (包括德研和科研) 中心、教育信息资源的中心。
对于教师进修学院的优质教师来说, 也要走进两扇门。
一是真正走进高等教育院校与研究机构的门, 进教育理论殿堂之门, 能够拜教授专家为师, 以宏观的视野研究国际、国家、省市层面的教育动态, 立足地区中观应用研究与实践, 着力于理论指导下的微观实践与指导。
二是走进课堂, 能够做教师的朋友, 教育教学的参与者, 成为“从调研取来, 用研训送去”和“从理论取来, 用应用性研究实践送去”的角色。对于地区教育发展而言, 是集培训、教育教学、科研和信息技术于一身的一专多能的教师, 是既有理论又能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这一类教师区别于高校教授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根本要求 篇5
赵存生
2008-9-8 13:31:2
5来源: 人民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首先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针对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它的提出,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外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发展为基础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以及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行了系统、精辟的阐述。
首先,报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方面的地位及其理论意义。对于这个层面的概括,报告又分为三个角度:一是从发展思想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三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样概括,深刻具体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与这个理论体系中其他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
其次,报告从实践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方面的地位及其实践价值。报告先是指明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然后扩展开来,进一步指明了它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概括言简意明,准确到位,含义深刻,我们要认真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以提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它的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了这样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通过初步学习,我对这四句话试作如下解读。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其第一要义或者说是首要含义就是发展。这开宗明义地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对这个“第一要义”可作三层理解:
其一,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在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而不能把它的地位和作用降低了。
其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永恒性和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概括了发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思想都同“第一要义”有密切关系。对发展这个“硬道理”、“第一要务”和“第一要义”到什么时候都要坚持,都不能含糊。
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磨灭发展的锋芒、阻碍发展的脚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首要一环。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至少可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关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标准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换句话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这些基本要求,才能避免发展中的片面性和发展的失调、失衡、不可持续,从而实现科学的发展。关于“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把这个方法用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是毛泽东的一个创造。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这些思想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和精辟的阐述。
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考虑我国发展的全局,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思想和布局,就是统筹兼顾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得出的结果。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不但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而且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
第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报告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涵和意义作了新的和更加深入的阐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需要和谐的社会保证,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难于实现科学发展。要紧紧抓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个活力源泉。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报告提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保证。
第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报告指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根本要求 篇6
一、坚持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是铁路施工建筑企业反腐倡廉的客观要求
多年来, 铁路施工建筑企业纪检部门始终高举发腐败工作的大旗, 贯彻“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惩防并举, 注重预防”的方针和原则, 采取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执法效能监察、反商业贿赂,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廉政合同等措施, 抓好发腐败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保证铁路施工建筑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业, 就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 注重预防的方针, 健全制度, 完善措施, 不断研究和发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 不断探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措施、新机制,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是深化国有铁路施工建筑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切入点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政府职能的转变, 加速了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进行反腐倡廉工作, 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要严格贯彻和落实《遏制项目亏损, 提高经济效益的十条规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廉洁从业十条规定》等三个十条规定, 抓好项目评估和责任成本管理, 防范源头腐败现象的滋生;同时又要抓好治标工作, 要重点把握住工程投招标、物资设备采购、设备租赁、施工队伍选用、工程款结算等容易发生不廉洁行为的薄弱环节, 积极推动“三项招标”工作, 采取纪检、审计、财务联合监督的手段, 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确保企业经济活动在阳光下进行;要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从严治党, 并对违纪违法案件进行分析, 举一反三, 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作风, 警示党员领导干部行为, 要积极推行企务公开, 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让人民群众有知情权、监督权、批评权和建议权;要坚持以规范权力为主线, 以强化监督为切入点, 以紧贴工作实际为目标, 健全完善各项制度, 防止工作出现随意性, 使想搞腐败的人没有可乘之机。
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立足创新, 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确权力的规范运行
(一) 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要根据国有施工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实现创新, 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的“龙头”工程, 体现制度的责权统一, 规定好各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责任, 要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 班子成员分工负责, 责任制要延伸到部门, 一级抓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网络, 不断健全以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工作报告等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制度体系, 完善以督察考核、责任追究为重点, 促进责任制全面落实的工作体制, 努力形成反腐败的整体合力。一是要抓好机关内部的责任制落实工作。“一把手”责任到位, “一把手”负起对班子成员、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责任, 负起对重要业务工作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督察的责任。二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向部门延伸。集团公司领导与各子分公司、各大直管工程指挥部和集团公司机关部门领导签订责任制, 集团公司领导对以上部门的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督查责任, 各子分公司, 区域专业指挥部, 机关各部门领导也要认真履行抓好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 并与所属工程项目部和机关各部门签订责任制, 一级抓一级, 一级保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三是要强化责任制考核。制定《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 把责任制工作内容细化为若干项目, 而后逐项制定考核的指标和分数, 考核办法可根据规定每年根据考核结果, 评选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单位和先进领导干部;四是改革人事制度, 严把用人关口。强化选人机制。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规定选人用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公务人员时, 应遵循按照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集体研究、公示等程序确定人选, 防止用人失察失误, 搞任人唯亲。五是要健全完善以廉政勤政为重点内容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扬民主, 让班子成员监督自己。六是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廉政考评和廉政档案制度。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 充分发挥作用, 实施监督, 做到发现干部有缺点、毛病, 及时指出, 认真整改, 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七是要做好关键岗位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交流工作, 主管领导要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思想, 敲响警钟, 教育他们珍惜自己的工作, 珍惜自己的岗位, 珍惜自己的家庭, 珍惜自己的未来, 努力为人民的利益掌好权、用好权, 只有经常性的开展党性党风及党纪教育、廉洁从政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 重大案件警示教育、法律法规教育, 才能把反腐倡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