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培平台

2024-10-19

校企共培平台(精选3篇)

校企共培平台 篇1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职教育能否发展壮大, 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支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 其培养出来的人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2011年11月,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定位高端, 体现职业教育的引领性、教育目标的前瞻性, 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体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人才培养模式思路新、人才培养过程手段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平台是指以企业和高职院校为主体, 以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前提, 通过信息交换、资源共享, 实现共同目标的合作组织[1~3]。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也是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矛盾、增强高职办学活力的最佳途径, 是培养有责任感、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平台, 近年来该模式改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主要阵地, 众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4]。

1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虽然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 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在整体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在于, 校企投入不对等, 定位过低, 导致校企合作平台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1.1 校企合作企业所处技术领域不够高端

目前的校企合作企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企业也仅仅是为学校的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岗位, 专业学生所获得也就是一些简单操作技能和知识, 在这样的技术领域和工作岗位很难接触到高端技术领域, 不利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技能人才指导团队不够高端

学校安排学生实习或教师到企业锻炼, 企业所派送的指导师傅往往是操作比较的熟练的技术工人, 但熟练工人并非高端技能人才, 其离高端技能人才还具有不小的差距, 只有高端的技能人才培养团队才能较好的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1.3 先进制造类专业工学结合受专业特殊性的制约

目前现金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精确高效塑性成形技术、优质清洁表面工程新技术、快速模具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广泛使用, 以及高精机械加工工艺等多种新工艺的应用, 企业设备越来越高端, 价值也非常昂贵, 工学结合合作企业担心实习学生误操作造成设备损坏和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 不愿意提供实习岗位, 使得工学结合流于形式, 无法保证学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以及技能考证的需要。

1.4 沿用传统评价体系, 无法促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开展

高校中的课程一般以考试卷面分数作为教和学评价的依据, 以终结考试为主要形式, 考试内容常局限于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的范围, 侧重于记忆的效果,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常常分开, 考核评价模式带有片面性, 没有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过程有机结合, 缺乏过程考核,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因此, 如何定位校企合作这个平台, 如何在平台的支持下有效进行校企合作, 则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2 完善校企合作平台, 实现高端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 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需搭建并完善校企合作平台, 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平台、校内实训基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 才能确保人才培养品质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1 定位高端, 校企合作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 引入生产设备、典型项目、最新工艺和管理流程。校内实训推行“课程周”、“三班制”、“一体化”、“选修制”, 顶岗实习实施“双导师”、“过程监控”、“联合评价”, 实现教、学、做、工融合, 培养“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的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

2.2 引进高端技术领域企业, 推进“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工场、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机构、在企业建立“厂中校”、在学校建立“校中厂”等模式, 例如引进在数控专业领域的高端企业德马吉 (DMG) 机床有限有公司, 配置高端五轴数控机床, 拟在数控分院建立“校中厂”模式的“DMG数控应用中心”;与先进制造领域内的高端企业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厂中校”, 为专业学生实训和专业师资培训提供优质设备条件和环境。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实现政校企深度融合、高度对接, 使该平台成为绍兴市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加速机, 成为绍兴市高端技能人才培育的孵化器, 成为校内学生和企业员工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在职培训与进修的重要基地。

2.3 发挥学校优势, 服务企业, 根治“一头热”的弊病

学校要转变观念, 不能只懂得向企业索取, 包括要求企业吸纳毕业生、接纳学生实习等, 给企业感觉校企合作没有多大诚意, 结果造成只有学校热衷于校企合作, 企业对此很冷漠, 出现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要知道合作的目的是双赢, 学校也要关注和主动思考发挥自身优势,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包括设备维护、旨在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技术改造, 让企业实实在在从校企合作中获益, 主动要求与学校合作, 彻底打破“一头热”现象[5,6]。

2.4 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 构建“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教师团队

通过设立合作中心、引入研究机构、引进大师工作室, 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或培训教学的需要, 与企业建立三种合作模式的师资培训基地:一是企业独立设定的职工培训基地;二是不同企业同类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三是特殊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如电工、车工等培训基地。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交流制度, 学校对进入到企业开展一线培训教师进行奖励, 实现专业组长与车间主任、教师与企业师傅之间的身份互换, 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和师资培养协议, 企业参与专业规划发展, 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校内教师深入企业, 丰富企业经历, 掌握生产一线新技术, 共同开发科技项目, 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角色互换, 达到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

2.5“政、校、企”三方联动, 优化校企合作宏观环境

以地方政府为依托, 以绍兴职业培训联盟为平台, 利用政府政策导向, 与典型行业企业合作, 如德马吉、杭汽轮等,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建立互惠互利的校外实训基地, 发挥学校专业领域的积极作用, 为企业切实解决技术难题, 如帮助企业改善内部管理、促进技术进步、完善职工知识结构、增强企业运行活力, 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 使企业真正感受到校企合作的正面作用, 提升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在专业和企业之间形成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2.6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促进工学结合有效开展

采用以能力为标准的过程性评价, 实施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助的多样化评价形式, 推行授课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实习同事多元考核主体, 实施以证代考等评价机制, 建立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实现学生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和“学”的各项活动。

3 结束语

浙江省是教育大省、教育强省,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职教育显然不等坐等机遇, 被动发展。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等进行深入的改革, 探索高职院校数控类专业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等企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模式, 以缓解数控行业人才紧缺现状, 提高数控专业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及进一步加强并完善校企合作, 共同为特色人才培养及其培养模式的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谭英芝.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看高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1) .

[2]孙永林, 许焕明.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

[3]李翠萍.关于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8) .

[4]黎志键, 梁建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机电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装备制造技术, 2011 (8) .

[5]高武.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1 (3) .

[6]宋增, 蒋雪梅.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及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20) .

校企共培平台 篇2

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之一,通过工学交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较强。然而,因涉及到学校和企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瓶颈”,譬如学生管理和安全问题、学校与企业诉求的矛盾、工学交替的时间长短问题、所学专业与岗位不一致的问题、“工”与“学”的脱节、学生对工学交替认识不清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与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拓宽学生职业素质,重视校企文化融合,完善校企合作条件,引企入校,共建基地,并设立相关的协调统一管理机制,力争创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体制和制度。2009 年,我院染整技术专业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和校企联盟方式,依托学院江苏省丝绸材料与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构建“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工场”、“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式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三级平台,实施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校企共培三级平台的作用和意义

1.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互惠多赢的效果。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的实践,有效实现校内外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了高职教育“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及服务社会功能拓展与提升。首先,它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其次,学校不仅能借助企业先进的生产设施与设备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享用到现代企业特殊的生产性、管理性、经营性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第三,企业在合作中也有所得,在对廉价的人力资源有效占有的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可以说,这种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互惠多赢的效果。

2.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经过工学结合三级平台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我系学生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涌现出了一批专业技能标兵。我系的毕业生也以“为人诚恳、专业扎实、工作勤奋、作风朴实”为企业所青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满意度高达90%以上,各合作企业均愿意继续深度合作。

3.切实强化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推动了学院“双师结构”团队的建设,学院具有“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逐年上升,染整技术专业群现有专职教师19 人,其中专任教师14 人。兼职教师5人,均为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

4.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院依托拥有的国家级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等,开展染色打样工、化学检验工等多个工种的中高级技能考试与鉴定;以“订单”培养为切入点,为企业输送各类人才,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依托工程研发中心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项,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促进了行业技术革新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校企共培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构建工学结合一级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该平台主要通过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基本岗位职业技能;并借助校内间歇性生产经营,获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降低实训教学成本。校内生产性的纺织、服装实训工厂可以进行纺纱、织布、染整和服装设计与制作,从设计、生产、管理等形成了若干岗位或岗位群。在校内实训工厂的建设中,根据现代企业的生产运行模式,从合作企业中直接引进行业中先进的装备、技术、生产运营与管理机制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内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并力争做到校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车间即教室,学生即员工,学生在校内实训工厂期间,考核与评价的主体是学校,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岗位实践技能的掌握及综合运用程度。

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具有全真的企业生产和运营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操守,有利于实施“任务驱动式”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促相融。

2.构建工学结合二级平台——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该平台的主要用于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和适应能力,为企业生产提供急需的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开拓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途径,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就业市场。要想真正做到学生和企业所需岗位的无缝对接,就必须把学生放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去磨练去提高其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我系从20 多家合作企业中,重点选择11 家开展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作为我系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并签订合作协议。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规范、人员综合素质较高。置身其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如苏州俐马纺织有限公司、苏州东友印染有限公司、苏州辉岭蕾丝有限公司、吴江盛虹印染集团、苏州欣鸿源印染有限公司等。通常系部会安排两位老师作为学生下厂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带队教师,配合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统一管理,采用校企联合考核的方式来确保校外实习的质量,并为个别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以帮助他更好地适应新的岗位,同时带队老师还可以在此期间和企业技术人员一同研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加强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我系不少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期间就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和赞扬,已经融入了实习企业的文化氛围并与企业签署了就业协议,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3.构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平台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双创”(创新创业)能力,为相关企业培养了青年技术骨干,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研发能力,并强化了校企产学研项目的合作。譬如我系与苏州伊可迪针织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联合申报建设“苏州市科技局SAAS针织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的工程中心和平台,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能以企业真实的生产工艺为主线,以实例、案例为核心进行案例式教学;另一方面,能够带领高年级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研究解决企业生产实际课题,让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使其了解和熟悉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思路和途径。工程研发中心的研究项目既可以是来自企业的横向研究课题,也可以是与企业联合申报的各级产学研项目。近三年来,染整技术专业积极开展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校企合作研发项目逐年增多。

本专业承担的校企合作研发项目“稀士助剂与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是2006 年与吴江盛虹印染集团共同开发,迄今为止仍属国内外的空白,项目对于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此产品是将来极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并将形成新的产业链;成立江苏省丝绸工艺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下设特种染色实验室,为染整工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提供了新的平台。

三、校企共培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

1.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于有效突破办学主体的单一性、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的独立性、考核评价方式的唯一性,校园文化体系的排它性,从而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新的高职教育育人体系,为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

2.创新了学校文化建设形式。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元素,本着“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辐射企业文化”的原则,以育人为目标,多管齐下,实现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形成了企业职业文化影响校园文化和先进的高校文化引导企业文化的互动。

3.创新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为了开展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打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级平台,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务实合作、共融共进”的原则,在2010 年,我系与苏州欣鸿源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欣鸿源”订单班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由合作双方按照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组成管理层。校企共建共管工程中心,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新模式。

摘要:工学交替作为较为理想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遇到的普遍瓶颈是学生管理和安全问题、学校与企业诉求的矛盾、工学交替的时间长短问题、所学专业与岗位不一致的问题、“工”与“学”的脱节、学生对工学交替认识不清等,而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和校企联盟方式,构建“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工场”、“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式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三级平台,实施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校企共培平台 篇3

校企互聘共培是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行业或企业互聘对方人员 (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 , 实行“双岗双薪”, 并对所聘任的人员共同使用培养的一种人力资源共享形式。

(一) 校企互聘共培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接收教师实践;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 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 聘任 (聘用) 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指出, 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 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 3年建设期内, 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聘任 (聘用) 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 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3年建设期内, 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上述文件的发布, 既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也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打破传统学院派风格, 一方面将已有专任教师, 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安排到企业一线岗位实践锻炼, 提升现有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需聘请更多有企业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才走进课堂, 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同时推动, 才能完善高职师资队伍结构, 解决高职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也才能够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二) 校企互聘共培满足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高端技术人才方面存在很大缺口, 现有的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无法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 而中小企业在招聘高端技术人才方面困难重重。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招聘上的难题, 招到满足企业需求又有较高忠诚度的员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之二是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比较薄弱, 在人力资源方面支付较高的成本不太现实, 为了控制人力成本, 在员工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上得过且过;原因之三是部分中小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具有周期性和多样性, 这也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鉴于以上几点现实状况, 高职院校可成为企业重要的合作伙伴。高职院校的师资团队涵盖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有较强的与企业合作的意愿;高职院校教师有稳定收入, 对企业支付的兼职岗位报酬要求较低。校企互聘共培满足企业对部分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可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的补充模式。

(三) 校企互聘共培可提升社会人力资源利用率

人力资源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甚至是稀缺的资源。从全社会的角度, 应充分实现优秀人力资源的价值, 创造更多的财富。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授课之外, 还可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为地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 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企业的专业人员除了在本职岗位上为企业创造财富以外, 还可指导在校学生的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校企互聘共培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的局限性, 实现人力资源共享。通过校企互聘共培, 提升校企双方的人力资源的技能水平, 充实学校以能工巧匠为代表的兼职教师队伍, 改造和提升专业教师的高职教育执教能力, 打造“双师结构”教学优秀团队。通过校企互聘共培,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无缝对接, 提升行业企业的品质及核心竞争力, 从而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 大大提升了人力资源利用率。

二、校企互聘共培的难题

(一) 高职青年教师挂职锻炼的难题

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所占比例较高, 而这些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 在专业理论方面过硬, 但是在专业实践方面非常薄弱, 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需求。但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又是教学授课的主要力量, 承担的课时量往往是老教师的双倍甚至更多。为了实现双师素质指标, 青年教师大多选择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可这与提升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无关。部分高职院校意识到青年教师实践的重要性, 每个学期有计划地指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但是效果不佳。部分青年教师把企业挂职锻炼视为福利, 找一个熟悉的企业挂名, 因学校难以监督实践过程, 便不会真正参与企业实践, 而是把这几个月的时间用来处理个人的私事。

企业接收高职青年教师挂职锻炼也存在一定困扰。校企合作关系使得企业很难把挂职锻炼的教师视为自己的员工, 在工作安排上较为宽松, 在挂职锻炼教师的管理包括考勤方面也比较宽松。企业的重要部门如研发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 企业不愿安排青年教师到这些关键岗位工作, 而是安排他们到一些无关紧要或非核心岗位工作, 自动把企业生产和青年教师挂职锻炼隔离开来, 这种情况下, 青年教师很难得到专业技能的真正提升。

(二) 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主要是熟人推荐, 兼职教师质量较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兼职教师在专业实践方面比较擅长, 但是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授课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部分兼职教师“茶壶煮饺子, 有货倒不出”, 欠缺授课技巧和方法, 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还有相当部分的兼职教师不能或者不愿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现状组织教学, 完全根据个人意愿安排教学, 教学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 对兼职教师的授课安排也存在一些难题, 结合兼职教师的实际状况, 一般将他们的课程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授课时间集中, 一次课程连续上四课时或更多, 即便这样, 还是经常出现企业兼职教师调课, 甚至找他人代课的现象, 结果导致授课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非正常时间的教学也不利于学校教学管理和监督, 个别不负责任的兼职教师一个学期实际授课时数不足原计划的一半。

部分高职院校明知兼职教师存在的种种问题, 但是为了满足兼职教师数量上的要求, 对这些问题睁只眼闭只眼, 结果导致兼职教师的引进并没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反而使得教学质量下降。

(三) 绩效考核和员工激励等管理上的难题

互聘共培意味着不管是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 还是企业的专业人才都同时具备两种身份, 隶属于两个组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针对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青年教师和引进的企业兼职教师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而企业也要针对到高校兼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来自高校的青年教师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这部分工作对高职院校和企业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完善的管理办法, 自然会影响校企互聘共培的效果。

针对校企互聘共培, 高职院校应完善的管理办法或制度包括青年教师评聘制度、挂职锻炼教师考核办法、专任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兼职教师招聘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兼职教师工资发放办法等。企业应完善的制度包括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兼职管理办法和挂职锻炼教师管理办法等。

三、教学企业的含义及特点

(一) 教学企业的含义

教学企业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 融合双方优势资源和育人环境, 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实训实践、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并按市场机制运营的经营实体。教学企业根据场地可分为校内教学企业和校外教学企业。

(二) 教学企业的特点

教学企业的特点可用“三共”来概括, 即“共建、共担、共融”。具体含义如下:

1. 学校和企业共建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企业建设, 共同投入资金、设备、场地或人员等要素, 共同组织实施生产性教学, 共同承担生产经营任务或技术研发项目, 共同营造企业化的育人环境, 形成有效的校企共赢和利益共享的机制。

2. 人才培养任务共担

学校和企业采取互聘共培方式共建教师团队, 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其中, 专业兼职教师在教学企业中承担的教学工作量超过50%。

3. 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共融

在教学企业中, 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教学企业在整体建设上要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实际, 以产品生产、经营、服务、产品设计开发等真实任务作为教学载体, 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及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中, 有效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基于教学企业的校企互聘共培模式构建

(一) 基于教学企业的校企互聘共培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对企业和企业的专业人才来说, 基于教学企业的校企互聘共培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保障。首先, 教学企业可成为企业的项目组或咨询部门,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研发支持或咨询服务;第二, 教学企业互聘共培不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完整性和一贯性, 企业不用担心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第三, 教学企业的课程主要是实训实践类课程, 可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专业技能的特长, 对兼职教师的理论知识要求较低, 实现扬长避短;第四, 教学企业的实训类课程时间安排较集中, 也比较灵活, 满足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时间的需求;第五, 通过教学企业的实训实践, 可为企业觅得优秀实习生, 教学企业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库。

对高职院校和挂职锻炼的青年教师来说, 基于教学企业的校企互聘共培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 教学企业的行业和岗位类型与挂职锻炼青年教师的个人专业匹配, 通过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升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第二, 青年教师到教学企业挂职锻炼, 方便学校的监督和管理;第三, 青年教师在教学企业挂职锻炼, 也可承担少量专业课程, 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第四, 青年教师通过教学企业提升社会服务技能。

基于教学企业的校企互聘共培模式对校企双方都有益处, 保证校企双方的利益, 追求校企共赢, 该模式自然成为校企互聘共培的首选。

(二) 基于教学企业的校企互聘共培模式构建

以教学企业作为校企互聘共培的主要平台, 双方甄选符合条件的人员组成教学企业团队, 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企业中合作完成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工作。双方人员利用教学企业平台合作完成项目研发、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校企工作, 联合对双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见图) 。

基于教学企业的校企互聘共培模式的实现由三个环节组成:

1. 教学企业成立环节

教学企业的成立需立足于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高职院校希望通过教学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平台, 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企业希望通过教学企业利用高校资源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引进优秀实习生, 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教学企业的成立需校企双方签订详细的合作协议,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保障教学企业的顺利运营。根据教学企业的经营内容需构建完善组织结构, 教学企业的管理人员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

2. 互聘环节

高职院校在聘用企业兼职教师方面要严格把关, 在遵照聘用人数计划和聘用流程的基础上, 重点关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招聘人员应由人事部门、教务部门、校企合作部门和教学部门抽调相关人员组成。企业也应对挂职锻炼的青年教师进行甄选, 以保障企业运营目标的实现。考虑到教学企业的运营周期和教学周期, 校企互聘人员连续在教学企业兼职的时间不少于半年。

3. 共培环节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教学企业教学活动得到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通过教学企业的社会服务项目得到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教学企业的主要任务包括:负责学生实践类课程的讲授与指导, 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制定, 为企业物色优秀实习生或员工。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教学企业的主要任务包括:参与企业项目或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 (包括专业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 , 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教学。

基于高职院校教学企业的互聘共培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保障教学企业的不同参与主体, 包括企业、高职院校、企业员工、高职教师、高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获益 (见表) 。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在校企合作的互聘共培环节, 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有所创新, 探索校企合作互聘共培的新模式、新机制, 以此推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

摘要:校企互聘共培对高职院校、企业、社会三方都有重要意义, 结合校企互聘共培的难题, 提出基于高职院校教学企业的校企互聘共培新模式。该模式从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出发, 具有可行性, 可解决校企互聘共培存在的历史难题, 实现校企共赢。该模式由教学企业成立、互聘和共培三个环节组成。基于教学企业的互聘共培模式可保障企业、高职院校、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高职青年教师、高职学生五方参与主体获益, 促进校企合作深入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企业,互聘共培

参考文献

[1]潘琦华, 褚天霞.校企“互聘共培”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体系构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4 (1) .

[2]陆靓霞.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引入和培养机制探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

【校企共培平台】推荐阅读:

校企合作平台10-25

校企培训07-16

校企联动07-18

校企创新10-20

校企一体05-21

校企办学05-28

校企实践06-23

校企优化09-02

校企联合09-07

校企协同09-26

上一篇:镀锌退火炉下一篇:体外定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