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特点

2024-07-25

各时期特点(精选9篇)

各时期特点 篇1

可以肯定地说,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基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真正开始并发展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的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政治混乱, 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人民的温饱问题日益严重, 科学教育落后, 官僚主义和家长作风日益盛行。就在中国徘徊不前时, 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正推动着全球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发达国家纷纷进入后工业时代,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加快了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速度。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面对十年浩劫造成的危难局面,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根据这个历史背景和当时中国所处的国内国际形势, 通过批判“两个凡是”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及时调整了我国对内对外政策, 果断中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强调全党全国人民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 我们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性抉择, 从而“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这个阶段我国的改革开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 首先, 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的改革开放。 其次, 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 从经济体制到其他各方面体制, 从沿海到内地, 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有领导地依次开始的。 再次, 我国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无先例可循, 只能摸索着前进, 并在对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等问题进行了反复争论, 为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后,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本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个最终目标, 我们党制定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是非的最根本标准。在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 并借鉴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 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方针, 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指引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1989年6月24日,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出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中国发展又面临严峻考验的关头,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并抓住历史机遇,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了21世纪。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国内与国际正经历着严峻的政治考验。在国内, 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政治风波;在国际上,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困难的低谷时期。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 临危受命的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 深刻分析国际形势所发生的变化与国内改革建设所出现的许多新情况, 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努力推进党的建设,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 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 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使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很好地适应了各种竞争压力, 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准确地把握时代特征,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并进一步深化,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 又全面进行各方面的改革, 在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又注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使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特别是他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 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作风上为我国进一步胜利进行改革开放提供了可靠保证。

站在新世纪历史的新起点, 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 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 把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稳步快速地向前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 在经历了邓小平、江泽民两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下, 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不断得到体现。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期性, 基于这样的基本国情,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 在新时期, 我国国内还面临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粗放经济增长导致的环境污染、能源过度消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等困难和问题。在国际上, 世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南北差距不断拉大, 新兴国家的崛起对世界既得利益格局形成新的挑战,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国危胁论”在国际上还大有市场。在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 胡锦涛同志着重指出,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并相继提出了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义新农村, 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现时期改革开放的根本指导方针。“所谓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多个方面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性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为什么发展, 为谁发展, 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有关国内发展问题, 并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在国际问题上, 主要强调以和平发展为主题, 以求同存异、互惠互赢为方针, 努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三十年来, 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充分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全面发展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深深相信,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 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我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一定会继续胜利向前推进。

摘要:改革开放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总体竞争能力大幅提高。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就必须了解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状况和特点。这可以使我们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使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时期特点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宋保会.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J].宁夏社会科学, 2008 (5) .

各时期特点 篇2

从1919年开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逐渐开始建立和发展。随着一些大、专学校音乐专业的建立,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音乐人才,他们借鉴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手法与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相结合,创作出反映时代进步精神、追求崇高理想和向往美好生活的优秀歌曲,例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对“五四”时代的青年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追求纯真爱情进行了热情歌唱。

同时,随着中国工农运动的兴起,工农革命歌咏活动也逐步在各个地区得到发展。1921年,在“五一”劳动节的庆祝大会上,根据《梅花三弄》曲调填词的《五一纪念歌》,唱出了“世界大同,劳工神圣” 口号,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1922年,在安源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工农联盟歌》等歌曲,安源工人罢工斗争取得胜利后,安源工人创作了一部长篇叙事歌《劳工记》(又名《罢工歌》),这部有1000多行的说唱性叙事歌谣,描述了安源工人斗争从建立组织、发动群众到取得胜利的全过程,表达了工人阶级的自豪感。此外,产生在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中的革命歌曲《奋斗》、《京汉罢工歌》;产生在长沙泥木工人罢工浪潮中的《赶走赵恒惕》;在“五卅运动”中传唱的《工人歌》、《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在省港大罢工中产生的《工农兵得胜利歌》等,都是这一时期在工人运动中起过作用的歌曲,它反映了时代生活中“最尖锐的矛盾,最本质的事物”。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不久,广东海陆丰地区的农民运动掀起了高潮。彭湃亲自编写了《五一劳动节》、《田仔骂田公》、《农会歌》等歌曲,教给农民们歌唱,向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当时,海陆丰农民歌咏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还产生了《工农听说起》、《“七五”莫忘歌》等许多革命歌曲。广西东兰的农民运动,在韦拔群领导下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韦拔群编写了《为人民为革命》、《个个妇女都改装》等革命民歌。农民中还传唱着《列宁岩成立讲习所》、《东兰有个韦拔群》等。此外,在湖南农民运动中产生了《穷人翻身打阳伞》、《十恨心》等农民歌曲。在湖北农民运动中出现了《土劣逃难》、《困龙也有上天机》等。在当时的工农歌咏活动中,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以及《少年先锋队歌》等在工农群众中也很流传。1926年,中国青年社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革命歌曲集《革命歌声》,收入《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起来》、《农工歌》、《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等15首歌曲。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以后,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十分重视革命文艺的宣传作用,江西成为既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又是红色歌谣的故乡。1929年12月,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规定:由“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部编制委员会负督促及调查之责”。决议还提出在红军俱乐部中开展音乐、演剧、打花鼓等文艺活动,鼓励收集民歌填入新词。革命根据地的报刊《红色中华》、《红星报》、《青年实话》经常发表新的歌曲作品。当时,由于没有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所以大部分歌曲仍为旧调填新词,曲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①采用各地民歌小调,如根据江西、福建的山歌、陕北的信天游进行填词。②采用学堂乐歌的曲调。③采用外国革命歌曲曲调,如根据苏联革命歌曲填词的《霹雳拍》、《进行曲》、《上前线去》;根据美国革命歌曲填词的《保卫根据地战斗曲》等。这时期产生的红军歌曲和民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类:①反映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歌曲,如江西的《当兵就要当红军》、《映山红》、《保卫根据地战斗曲》、《剿匪歌》、《红军歌》、《反五次“围剿”歌》、《少共国际师》、《上前线去》等,红军长征途中的《吃牛肉歌》、《渡金沙江胜利歌》、《战斗鼓动歌》、《草地牛皮鞋》、《七律·长征》、《会师歌》等,陕北的《打南沟岔》、《到陕北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②表现革命根据地军民关系的歌曲。如江西的《农友歌》、《井冈山来了毛泽东、》《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送郎当红军》、《十送红军》、《炮火声来战号声》、《苏区干部好作风》、《双双草鞋送红军》、,福建的《韭菜开花》、《正月革命》等,四川的《我随红军闹革命》、《盼红军》等,湖北的《要当红军不怕

杀》、《念红军》等,陕北的《哥哥扛钢枪》、《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等。③歌颂工农政权和革命新生活的歌曲。如江西的《劳苦工农庆翻身》、《两条半枪闹革命》、《共产儿童团歌》、《日头出来一片红》、《只想跟着共产党》、《共产党员恩情永不忘》等,广西的《有了红七军》,陕北的《刘志丹》、《天心顺》等。这些歌曲从战争中孕育、产生、又服务于战争、凝聚成一种精神力量,在战火中成为革命精神的号角和载体。

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歌创作和歌咏活动空前高涨,为动员、团结、鼓舞全民族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1935年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号召、激励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时代最强音。今天,《义勇军进行曲》又赋予中华民族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成为我们的国歌。1936年出现的《救亡进行曲》,1937年“七七事变”后出现的《大刀进行曲》,1938年出现的《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1938年、1939年间出现的《黄河大合唱》、《八路军大合唱》等经典之作,都极富战斗豪情。而民歌在这一时期大多表现劳动人民反对内战,反对民族压迫的作品,如:《小放牛》、《五更调》、《孟姜女》、《凤阳花鼓》。反映抗日题材的作品有《王老五》、《游击队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优秀作品。《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团结就是力量》在北平、重庆等地的学生中流传开来,他们在国统区游行示威时,挽起臂膀,高唱这首歌,勇往直前;创作于1943年9月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历史的正确选择。

我们的国歌和军歌,都诞生在抗战时期。1939年《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的诞生,标志着我军的军歌、战歌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88年7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正式确定《八路军进行曲》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还有像《战斗进行曲》、《说打就打》、《打得好》、《我为人民扛起枪》、《来一个歼敌大竞赛》等战歌,为培育广大官兵战斗精神、提高巩固部队战斗力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在解放战争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在表现内容、体裁、创作手法及演唱形式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及强烈的战斗号召性,如《靠我们打胜仗》、《起来,穷人们》、《诉苦复仇》、《前进的号声响》、《打它个漂亮的歼灭战》、《团结起来吧庄稼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国民党一团糟》、《两个部队不相同》、《打》、《换枪歌》、《前方有个兵工场》、《青年参军》、《解放军老百姓是一家》、《依靠群众》、《依靠老百姓》、《拥军》、《军爱民民爱军》、《五朵花儿开》、《翻身歌》、《今年的新年不一般》、《庄稼人翻身乐》、《生产忙》、《立功歌》、《人人立功劳》、《刺刀见红更英雄》、《英雄成千万》、《战斗英雄任常伦》、《咱们的工人有力量》、《工人进行曲》、《工人先锋》、《工人就是战场》、《古树开花》、《城市纪律歌》、《山那边哟好地方》、《五指山歌》、《五朵花儿开》等歌曲,颇具影响。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红歌唱响了热爱祖国的旋律,激发出人们的工作热情, 成为一种现实的凝聚力

1949年,共和国成立了,一个新生的人民政权正如喷薄欲出的朝阳冉冉升起,“三座大山”被推倒了,封建的桎梏被打碎了。对新中国由衷的歌颂,成了歌曲创作的重大题材。《歌唱祖国》就是新中国成立不久涌现的力作,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1954年,歌曲《在祖国和平的土地上》问世,遒劲有力、开阔昂扬的旋律,令人唱起来豪气万千,听起来颇受鼓舞。

对共和国的讴歌,往往又被转化为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伟大的北京》就是一大收获,“伟大的北京,我们为你歌唱,你是各族人民的心脏。每当我们想起北京,欢乐歌声格外嘹亮......”浸润着如同口语的歌词,充满着炽热情怀的吟唱,使这首歌曲至今传唱不已。

1956年,随着故事片《上甘岭》摄制完成,诞生了歌曲艺术精品——《我的祖国》,这首激荡人心、魅力无穷的赞歌,实现了对生活真实的艺术超越。1957年,乔羽同刘炽再度合作,为我国第一部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创作了一首同名主题曲歌,立即获得高度评价,1959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国庆十周年音乐会的演出时,又以其热烈的现场效果,再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之后,《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地任我走》,《我们走在大路上》,《高举革命大旗》等一一首“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颂歌相继产生,形象地浓缩了当时中国的基本气质和最强音,即使今天唱起来,依然激情澎湃,精神抖擞。

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军旅歌曲。如1950年诞生的《志愿军战歌》,早已被认定为志愿军的标志性的音乐形象。同年产生的《我是一个兵》,是从战争年代向和平建设时期转折的一首代表性歌曲。还有表现我军大练

兵的战斗生活、讴歌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歌曲,如《人民海军向前进》、《毛泽东的鹰》、《我爱我的祖国》、《当兵为什么光荣》、《进军号》、《海岸炮兵歌》、《人民军队忠于党》、《骑马挎枪走天下》、《等待出航》、《水兵回到海岸上》、《英雄汽车司机员》、《我爱祖国的蓝天》、《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我为祖国守大桥》、《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走上练兵场》、《八一军旗高高飘扬》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流传军营,也为广大群众耳熟能详。这些体现战斗精神的歌曲,其题材、体裁的扩展,也促进了形式风格的创新,增添了它的艺术魅力,如大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和独唱《歌唱二郎山》,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真是乐死人》,是第一首反映实行义务兵役制时新兵情感的代表性作品;《有两个小伙一般高》,表现了两个高炮战士争先恐后打敌机的战斗精神和在荣誉面前互相谦让的美德;《打靶归来》是一首情境化与人物化相结合的队列歌曲,流传至今仍能常唱常新;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不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长征中的艰难历程,而且体现了非常豪迈的战斗精神。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9),红歌弘扬了励志向上的正气,抒发出人们的时代真情,成为一种艺术的感染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胜利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曾经被禁锢的思想和压抑的情感开始得到释放,人们渴望改变枯燥说教的文化娱乐生活,盼望多题材、多色彩、多风格、多品种的优秀歌曲源源问世,在这种氛围下,形成了我国歌曲创作春色诱人、风光万千的局面。与以往相比,这时期的歌曲语言更丰富、情感更细腻,不断强化着对情感世界的关注与对人性的切入,具有开掘的深度与品格的提升。这种求真、求美以至求高、求雅的艺术价值取向,是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结果,也预示着红歌正走向艺术上的更加成熟与完美。

上世纪80年代,红歌呈现春暖花开的发展态势。从1979年由以《祝酒歌》为代表的15首获奖歌曲开始,到1980年以《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再见吧妈妈》为代表的24首“优秀群众歌曲评奖”,再到1984年以《十五的月亮》、《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为代表的30首“当代青年喜爱的歌”获奖歌曲,均为当代歌曲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后,“西北风”歌潮漫卷神州,涌现出《一无所有》、《信天游》、《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热恋的故乡》、《心愿》、《黄土高坡》、《黄河源头》等一大批将西北地区极富阳刚之气、民族韵致与通俗风格融为一体的歌曲作品,以集束式的方式推向社会。连这一时期的电

视剧、电影歌曲如《少年壮志不言愁》、《心中的太阳》等,亦均是一批以西北、而尤其是陕北民歌为音乐主要动机的、在社会上一唱即响的歌曲。随之,《长江之歌》、《难忘今宵》、《让世界充满爱》、《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当兵的历史》、《血染的风采》、《军营男子汉》、《爱的奉献》、《说句心里话》、《故乡是北京》、《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好大一棵树》、《丹顶鹤的故事》、《弯弯的月亮》、《好人一生平安》等一系列影响颇大的作品,构成了一条星汉灿烂、光耀天下的歌曲艺术长廊。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红歌事业更是百花盛开欣欣向荣。尤为抢眼的是流行歌曲的异军突起,比如《同一首歌》、《爱我中华》、《父老乡亲》、《前门情思——大碗茶》、《山不转水转》、《夕阳红》、《涛声依旧》、《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同桌的你》、《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封家书》、《雾里看花》、《歌声与微笑》、《当兵的人》、《牵挂你的人是我》、《祝你平安》、《青藏高原》、《阿姐鼓》、《霸王别姬》、《你是这样的人》、《红旗飘飘》、《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常回家看看》、《为了谁》、《懂你》、《好日子》等等。更为可喜的是,继80年代涌现出的《我们美丽的祖国》、《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嘀哩,嘀哩》等之后,又产生了诸如《采蘑菇的小姑娘》、《采一束鲜花》、《妈妈格桑拉》、《数鸭子》等一批优秀少年儿童歌曲。多元化的创作思路、多色彩的艺术探究、多角度地触及生活与多类型地抒写人生,是这一时期歌曲作品的特征。

迈进21世纪的门槛,红歌适应受众的审美需求,尽可能抢占主流媒体的传播平台,在文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努力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提升,其中改编和翻唱经典老歌,成为一种时尚,如《母亲》、《梅花引》、《超越梦想》、《儿行千里》、《哈什噶尔女郎》、《断桥遗梦》、《亲吻祖国》、《天路》、《父亲》、《远情》等歌曲迅速蹿红,“中国女性摇滚第一人”斯琴格日乐翻唱了许多民歌,如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新疆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云南民歌“蝴蝶泉边”,蒙古民歌“暖吉娅”,蒙古民歌“敖包相会”,蒙古民歌“蓝瓦顶的寺庙”,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俄罗斯民歌“小路”“喀秋莎”等。索朗旺姆演唱的《再唱山歌给党听》、宋祖英演唱的《又唱浏阳河》,李谷一与周笔畅合唱《浏阳河2008》使新民歌成为时尚流行的红歌经典。今年初,歌坛新秀胡彦斌精心挑选了《北京的金山上》、《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唱了数十载、唱遍大江南北的红歌,重新编曲演唱,推出了名为《红歌》的专辑,以“新瓶装好酒”的形式再次高唱那些曾动人心魄的旋律。

与此同时,红歌得到了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强势传播。江西电视台整理出人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又适宜电视表演(唱)的红歌200多首,通过连续举办了“中国红歌会”,普及和推广红歌,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三年来,报名参加的群众达13万多人,有3000多人通过江西卫视荧屏演唱了各个时期的经典红歌,收看“中国红歌会”的观众超过2亿,有100多万人次通过短信电话网络表达对红歌的喜爱。200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红歌会放歌北京人民大会堂,为近万名首都群众奉献了一台气势磅礴的红歌盛会!最近,江西电视台再次扛起红歌的大旗,重磅推出特别节目---“红歌九十年”,这组电视节目分上、中、下三个篇章,分别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和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9)的经典红歌,由红歌原唱歌唱家、著名歌手和优秀红歌手倾情演唱,浓墨重彩地向全国观众展现红歌的艺术魅力,并开启第四届中国红歌会的华彩大幕!

伟大的事业铸造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从《国际歌》到《过雪山草地》,从《绣金匾》到《春天的故事》,从抗震救灾的《生死不离》到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不断涌现的具有革命性、战斗性、群众性的红歌,像雄伟的画卷,像壮丽的史诗,艺术地记录和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征程。今天,我们重温和传唱经典红歌,其实是一种追忆、一种传承、一种昭示,而感受和感悟红歌的过程,就是向思想深处不断开掘、理性之光不断升华、感情之火不断燃烧的过程,我们的灵魂因此更加净化,我们的精神因此愈发振奋。

因此可以说,红歌唱出的是一种豪情,催生的是一股精神,体现出一种气节,激发出一种动力,是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力量的强大载体,是人们心灵的向往和精神的追求!让我们用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创作更多的红歌!

母猪各时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篇3

在确保母猪体况正常情况下, 控制饲养, 保持母猪肥瘦适中。喂料做到“二重”、“三轻”。“二重”即怀孕后期和哺乳期, 多喂精料、青绿多汁和矿物饲料;“三轻”即怀孕初期、空怀期和哺乳后期, 多喂粗料, 适量饲喂精料, 使母猪保持7~8成膘。

1 后备母猪

在生产实际中, 根据后备母猪生长发育快的特点, 必须给予适当的饲养条件。第1次发情前, 多吃, 吃好, 长身体;第1次发情后, 少吃, 吃粗, 调膘情。在保证营养供给的前提下, 日粮中多喂青粗料, 尤其是青饲料, 一般精青料比为1:3为宜, 这样有利于培育母猪的耐粗饲, 又不至于沉积过多脂肪, 妨碍后备猪的发情、排卵与受胎。确保本地猪种3.5月龄、二元母猪4.5月龄、外来种猪6.5月龄时, 正常出现第1次发情。早发情可以早配种, 但也可等到第3个发情期再配种, 据报道, 第3个发情期受孕的后备母猪比第1次发情受孕的窝产仔猪多。

2 妊娠前期

在生产实践中, 主张在母猪交配前20d要增加精料, 最好喂一些细料稀食, 以促进母猪多排卵。在配种的3d内尽量减少饲喂数量, 可以明显地提高胚胎的着床率。在妊娠的前21d内, 由于受精卵刚形成, 母猪不需要高水平营养。据报道, 配种前的高水平饲喂, 接着在妊娠前期的低水平饲喂可增加排卵数, 提高胚胎存活率。如果母猪体况一般, 宜给母猪以消化能≤12.5MJ/kg、粗蛋白≤13%为标准的日粮, 饲喂水平应为维持需要量的1.5倍以下。初产母猪日喂1.5kg, 经产母猪日喂2.0kg, 就可维持正常的繁殖需要。如果摄入过高的能量和蛋白, 会降低胚胎存活率, 从而减少产仔数, 这主要因为初产母猪妊娠前期摄入过高的能量和蛋白质会影响血浆孕酮水平, 进而对胚胎的存活率产生影响。

3 妊娠中期

妊娠中期的营养水平对初生仔猪胚胎时期肌纤维的生长及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很重要。据报道, 肌纤维的数量在胚胎时期就已确定, 在妊娠期第90d左右, 肌纤维的增生已经完成。肌纤维数量可能是决定仔猪出生后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的重要因子。这样, 在肌纤维发育期营养供应不足的仔猪, 在出生时肌纤维数量就比较少, 以后长得也较慢。妊娠1个月至产前1个月应给消化能≤12.90MJ/kg、粗蛋白≤14%为标准的日粮, 保持母猪每天增重45g。此时可适当提高粗纤维含量, 增加母猪的饱腹感, 预防便秘, 可减少死胎、流产的发生。这是因为饲喂高纤维日粮可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形成, 从而可以提供更多的生酮能量底物供发育的胚胎利用。

4 妊娠后期

仔猪初生重的60%~70%是来自产前1个月, 此时母猪体内胚胎的发育速度是配种后3个月生长速度的7倍。这也就要求对产前1个月的母猪, 应给以消化能≥12.90MJ/kg、粗蛋白≥16%、赖氨酸 (1ys) ≥0.8%的高营养水平饲粮, 这时仔猪初生重与仔猪存活呈正相关。抓好母猪妊娠后期饲养管理, 对提高仔猪初生重, 母猪产后泌乳量和母猪繁殖性能均有重要影响。

5 哺乳期

母猪哺乳期间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增加采食量。因为随着哺乳仔猪断奶日龄的提前, 增加母猪哺乳期采食量对以后的繁殖性能相当重要。哺乳母猪每天摄入的能量约75%用于哺乳, 能否给哺乳母猪提供有效的营养, 将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速度。当哺乳母猪摄入的饲料营养不能满足其哺乳需要时, 便会引起体内脂肪大量消耗, 导致母猪掉膘和体重下降, 过度掉膘不仅直接影响仔猪生长, 还会影响下一胎发情配种。对哺乳母猪宜采用消化能≥13.30MJ/kg、粗蛋白≥17%、赖氨酸≥0.85%的高营养密度日粮, 尽量满足, 敞开供应。对于高产和食欲差的母猪, 要在日粮中添加4%油脂, 这样可以提高泌乳量及初乳与常乳中的乳脂水平, 从而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及断奶重。这主要是因为乳脂水平增加后提高了乳中的能量水平, 从而使仔猪可以从乳中摄入更多的能量而提高存活率。

6 空怀期

各时期同学聚会邀请函 篇4

高中聚会邀请函模板

亲爱的同学:

同窗三载,温馨如昨,悲欢岁月,依稀如梦。

光阴易逝,一晃三十五载,几多坎坷,几多磨难。遥想当年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方遒,如今是年华已逝,霜雪满头。但我们相信:无论你事业辉煌,还是暂时失意;无论你身居要职,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你十分悠闲,还是多么忙碌。但是,同窗之情不变。你不会忘记琳山夜月、教堂夕阳,你不会忘记那特殊的年份:锄头、扁担、斗笠;劳动、学习、开会。

往事如烟,多少回梦里相聚。我们想约你,约你重续昨日旧梦,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熟悉的面孔,诉诉离别的思绪。让你我抛开尘世的喧嚣、摆脱身边的烦恼,让心栖息,忘却忧愁;说说心里话,聊聊同学情。

浅谈日本动画各时期的发展 篇5

日本第一部动画诞生于1917年, 至今算来它的动画历史已接近百年。这期间, 日本动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时期。

(一) 旧时期

日本动画最早期是在外来的美国、法国动画启蒙下产生的, 由美国输入的卡通片《变形的奶嘴》 (1909年) 和隔年的法国动画《凸坊新画账》 (1910年) 在日本引起关注。1917年日本首批动画片出现, 下川凹天摄制的《茅川椋三玄关·一番之卷》、幸内纯一制作的《钝刀 (塙凹内名刀之卷) 》以及北山清太郎制作的《猿蟹和战》相继推出。其中由下川凹天 (本名为下川貞矩 ( (しもかわさだのり) ) 制作的《茅川椋三玄关·一番之卷》被公认为日本第一部动画片。这几部动画均为黑白稿制作, 拥有鲜明的时代感, 大多使用纸张和墨水等原始材料制作, 在当时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 人们首次接触动画, 对其将静止画面动起来的视觉化制作抱持着浓厚兴趣。

(二) 探索期

这一时期需要一提的是大藤信郎, 此人几乎是以个人之力与处于垄断地位的东映公司相对抗。1952年, 他制作的《鲸》的彩色版参加戛纳电影节并一举获得银奖, 毕加索对其片青睐有加, 这是日本动画首次在国际上得到肯定。1961年在独资制作宽银幕电影动画《竹取物语》拍摄前大藤信郎突然去世。其姐将他的遗物捐赠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和电影中心, 其遗产用于《每日新闻》设立动画部门奖, 命名为“大藤奖”。

“大藤奖”是日本动画界最高荣誉奖之一, 其历史亦是最悠久的, 其主旨是鼓励业界新人和独立动画制作公司, 表彰为日本动画作出贡献的年度最优秀动画片。

《鲸》这部片子里, 大藤采用了先将千代纸剪下 (只有在日本才有的半透明特殊用纸) 接着并列在不同种类的玻璃上, 造成了背景衬扥着前景的特殊技法。以黑白电影拍摄出充满极度魅力的光与影的世界来, 在视觉上给予观众极大的想象力。后将其制作为彩色版, 更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短片。

(三) 崛起期

60年代中后期, 日本的漫画业开始迅速崛起, 由于漫画对动画的以及电视的普及, 日本动画开始走上产业化道路。

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动画之父当推手冢治虫, 其制作的《铁臂阿童木》在1963年元旦开始于电视台播放, 这不但是日本第一部电视连续动画片, 同时更是日本动画新纪元来到的开山作。手冢治虫首次将分镜表系统引入制作, 使用的镜头显得灵活多样, 充分利用了赛璐珞的表现力, 向观众呈现了独特的视觉体验。在手冢治虫之后, 日本动画真正开始确定了自己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 日本动画还摸索出了独特的动画技术—LIMIT ANIME和BANK SYSTEM, LIMIT ANIME是每秒并非标准的24帧而是只有8帧的一种动画处理技法, 而BANK SYSTEM则是将多次出现的相同画面存档并反复使用, 这两种动画技术大大提高了动画作业效率。

在这个时期, 日本动画界显示了集体性的强大与创造性的才华, 动画制作业流程大致定型, 分镜表系统、工序化配色、动画处理等技法开始进入正轨。

(四) 成熟期

进入成熟期的日本动画, 首先要提到的人当属宫崎骏, 《千与千寻》对于视觉化呈现的成熟使得作品气魄宏大, 配色缤纷而和谐, 为观众营造出一个虚幻而又充满生活情调的魔法世界。宫崎骏擅长以动画的形式表现某些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普遍话题,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 人物个性极强, 立意高远深邃, 每一部作品都能引起人温暖的归宿感和共鸣。

押井守, 他的特点就在于合理结合原著, 并且在作品里大量加入自己的制作手法, 使全剧表现出其独特的个人思想、分镜手法及气氛处理, 其个人风格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好评。片中大量运用了光暗对比强烈的静止画并附之以人物的内心独白。

和多数出身影界的动画导演不同, 大友克洋首先是个漫画家, 他的作品追求细节真实, 在画工投入上不遗余力, 其动画背景和活动主体虽然写实, 却刻意制造粗砺、荒秽、诡异的效果, 体现着后工业社会的环境畸变。

(五) 新生期

在这一时期, 新兴的动画人们尝试运用不同于旧有视觉方式的镜头与配色方案, 力求打破成熟期的困境, 寻求新的突破。特别是这一时期的动画开始跳脱程式化的表现方式, 转而向更加视觉化的方向发展。

新房昭之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大放异彩的导演, 其动画影像中大量使用阴影与静止画、单纯的几何线条, 使用极端对比度的艳丽色彩, 配以精心布置的画面, 配色方式有时可说是令人目眩。在视觉化方面更是打破一些常规, 以超过人眼帧数的速度连续放出静止的图像, 同时还经常配以满屏幕的文字, 堪称怪异的天才。使用单纯的色彩与线条组成的画面有一种简约之感, 其团队所采用的视觉化配色方案偏向极简主义的同时又兼顾了形式美, 有时甚至以实物照片作为元素加入动画, 用现实生活中的物品与二维动画相结合, 在实现视觉化效果的同时更加拉进了观众的距离。

新生期的日本动画在有了成熟的动画制作流程和分工明确的团队基础上, 在二维动画上开始进行多样的视觉化效果应用, 这一点上同时期的欧美动画却并没有怎么发展二维动画, 而是在开发三维软件引擎和模拟现实视觉化效果。

日本动画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过程稳步地前进着, 虽然受到了地震、战争和经济的冲击, 但其发展从未中断过, 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 不得不佩服其动画人坚忍的意志和团结的群体。无论是走在动画前列的漫画家、剧本家们, 还是制作动画的各工序负责人们, 他们从未在任何时候想过降低质量, 每一镜头力求完美, 无一不显示出日本动画严谨而细致的作风精神。这一点实在值得我们动画人进行反思。

摘要:本文介绍了日本动画各时期的发展, 比较了在不同时期日本动画技术的革新, 使用材料的进步, 概括地描述了各时期的日本动画人以及他们对日本动画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日本动画,时代,人物

参考文献

[1]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2]李志强《动画色彩风景表现技法》,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第一版。

[3]佟婷《动画艺术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

车床发展的各阶段及其特点 篇6

首先, 是车床问世以来的第一个阶段——普车, 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卧式车床, 它是车床的典型, 提到车床时大家的头脑中都会是它, 其特点是主轴水平布置, 做旋转主运动, 刀架沿床身做纵向运动, 可车削各种旋转体和各种内外螺纹等, 使用范围非常广, 而且它也作为各高校培训人才的必修科目, 因为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 在头脑中形成加工方面的基本思路和积累实践方面的经验, 当然, 操作车床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这也是必须要先经过培训, 之后才能上岗操作车床的原因, 车床在工作时主轴会高速旋转, 随着车刀的进给, 工件表面会产生切削废料, 而零件材料不同, 产生的废料形式也不同, 以铁为例, 因其含碳量的不同, 有时产生的铁削会是碎削, 而有时却是不会断的, 且都带有很高的温度, 这就要求操作者进行一定的防护, 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同时, 还有很多其他注意事项, 而这也是局限于普车的客观条件。

相对于普车来说, 数控车床的诞生绝对是机械加工方面的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数控车床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数字控制车床, 它是一种高精度, 高效率的自动化车床。无论是外观, 内部构造还是操作方式甚至是加工思维上都有了很大的变革。首先, 从外观上来说, 它的正面有一个操作面板和显示器, 通过它们可以完成对数控车床的操作, 编程及模拟, 而且它是全封闭的, 工作时安全门必须是封闭的, 这就可以完全避免了前面我们所说的切削废料的问题;其次就是内部构造, 数控车床的内部可以说与普车是完全不同, 主轴夹紧和刀盘自动换刀是靠液压系统来完成的, 而主轴转速与刀具进给则是靠私服电机来完成的, 而普车则是靠变速箱和手动操作来控制。另外, 在工作箱内还多了一个普车所没有的系统, 那就是排削器, 它是数控车能连续工作的保证, 也减少了工人的劳动量。数控车几乎所有的操作都是通过电脑控制来完成的, 这就说明它得有一套数据处理和控制、执行系统, 这就是数控车最具现代化的部分也是它的核心———电气箱, 里面有电源模块, Z轴X轴模块, 输入输出电路板以及电路保护装置都在其中。

虽然数控车床较普车先进得多, 但是两者也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普车一般适用于小量, 且精度要求较低的零件, 加工的随机性比较强, 日常维护简单也有容易维修, 价格便宜等优点。但是普车操作时比较危险, 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经验。数控车床则适用于大批量的, 精度较高的零件, 但是由于数控车本身的自动化程度较高, 所以对日常维护要求也很高, 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维护, 维修也需要专业人员, 而且数控车床的价格很高。

患儿各期发热的特点及护理 篇7

1 发热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一旦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失调就引起发热[2]。发热一般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是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所致。非感染性发热如产热过多或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破坏组织, 使机体内蛋白质代谢及分解产物增多, 抗原抗体反应, 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功能失常引起发热。高热对机体的影响有代谢增加、耗氧量增多、心跳加快、大脑皮质过度兴奋、易烦躁惊厥, 也可发生过度抑制引起昏睡、昏迷, 尤以婴幼儿多见。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 胃肠运动减慢, 易发生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现象。持续高热使机体防御功能降低, 不利于疾病康复。

2 各年龄阶段患儿发热特点及护理

2.1 新生儿时期

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储存量少, 体表面积大,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故体温调节能力差, 因此非感染性发热较多见, 而当严重感染时体温常不升。新生儿室内保持空气对流, 注意保暖, 加强母乳喂养, 保证充足的水分及营养。

2.2婴幼儿时期

6个月的婴幼儿被动免疫减弱, 自身机体免疫力低, 属高危感染人群, 其早期症状均为发热。婴幼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 脑的兴奋系统与抑制系统的动态平衡还处于不稳定状态, 容易发生高热惊厥, 而其语言表述能力差, 应密切观察体温及意识变化。本年龄段小儿消化功能差, 发热易引起呕吐、腹泻及食欲不振, 造成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给患儿多饮水, 保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婴幼儿体温超过38.5℃时才需服用退热药, 服用间隔时间在4h以上。若患儿精神状态良好则无需采取退热措施。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患儿衣被适中, 及时更换汗湿衣物。及时对症处理, 避免高热惊厥的发生, 做好急救药物准备, 以便随时进行急救处理[3]。

2.3 学龄前期

该年龄段儿童好奇心强, 易患感染性疾病。此期小儿对疾病有一定抵抗力, 高热惊厥较少见, 表述能力较好, 能配合治疗。一般感染引起的发热治疗后可很快降至正常。对于持续低热的患儿应密切注意热型, 观察是否有急性肾炎、风湿热等免疫反应性疾病。采取退热措施后30 min复测体温1次并记录, 观察患儿病情, 出现体温急剧下降、面色惨白应及时通知医生。

2.4 学龄期

学龄期患儿生理功能发育相对成熟, 发热主要原因是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时可伴有头痛、四肢酸痛、乏力等症状。对持续发热的患儿密切监测体温, 判断其发热类型, 以便为医{JP3生及时诊断疾病提供依据。护理措施与成人相同。

3 发热各期的一般护理

3.1 体温上升期的护理

患儿在体温上升期时皮肤温度下降、皮肤苍白、疲乏无力、畏寒或寒战。此期患儿应减少活动量, 饮食以易消化流食如面汤、米汤为主, 多进食水果、蔬菜, 多喝热水有利于患儿将热量排出。保持室内安静, 温度适中, 通风良好, 由于婴幼儿体表面积大, 要注意保暖多加衣物, 不用物理降温, 以预防肢体血液循环不良。

3.2 高热持续期的护理

体温达高峰之后就会保持一定时间, 进入持续发热期。此期间皮肤血管逐渐扩张, 缓慢向外散热。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一般每隔4h测1次体温, 如高热或有惊厥趋势时需1h~2h测1次, 行物理降温方法后30min、药物降温1h后复测体温并记录。注意有无其他伴随症状, 如意识改变、呕吐、腹泻等, 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时可指导患儿家长进行冷敷或温水擦浴, 用毛巾或衣物包裹冰袋放置在患儿额头、颈部、大腿根部或用浸湿冷水的毛巾拧干后放在患儿额头上。注意冷敷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引起局部缺血缺氧, 以下部位禁用冷敷:枕后、耳郭、心前区、腹部、足底、阴囊处。温水可使血管扩张, 改善血液循环, 用32℃~36℃的水 (掌心试温不烫手) 浸湿毛巾拧干后擦拭患儿全身皮肤, 擦完1遍后可待水分蒸发后擦第2遍至退热。若体温不降遵医嘱给予患儿口服降温药, 以保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发热时患儿口腔唾液分泌少, 导致口腔黏膜干燥, 易导致口腔炎症, 嘱患儿多饮水, 必要时做好口腔护理。

3.3 体温下降期的护理

体温下降时表现为高热回落、体温下降。此时, 患儿的血管进一步扩张、出汗, 体温逐渐下降。降温过程中患儿往往大汗淋漓, 为预防感冒及其他并发症, 应协同家长及时患儿擦干, 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和被褥, 保持皮肤及被单清洁、干燥。

4 体会

针对各年龄阶段及发热各期的患儿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儿的病情。在为发热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护士在完成护理操作的同时辅以对患儿及家长的关心、降温方法的指导、必要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儿家长满意率。

摘要:总结患儿在发热时的临床观察要点, 根据发热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各年龄段小儿发热的特点判断发热对小儿机体的影响,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发热,患儿,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增敏, 裴向荣.各年龄段小儿发热的特点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27) :852.

[2]刘艳萍, 郝丽娜.患儿发热不同时期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30 (3) :382-383.

各时期特点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期KD患儿32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日本KD研究委员会推荐的KD诊断标准[1]。其中男23例, 女9例;年龄3.4个月至8岁, 平均2.8岁;入院时病程3~12d, 平均4.5 6 d。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 热程3~13d, 平均6.7d。唇樱桃红伴皲裂25例 (78.1%) , 结膜充血23例 (71.9%) , 膜样脱屑22例 (68.8%) , 淋巴结肿大21例 (65.6%) , 皮疹19例 (59.4%) , 杨梅舌18例 (56.3%) , 离心端硬性肿胀17例 (53.13%) 。伴发呼吸道症状17例 (53.1%) , 消化道症状10例 (31.3%) , 泌尿系统感染2例 (6.3%) 。心肌酶谱异常23例 (71.9%) , 心脏彩超改变10例 (31.3%) , 心电图T波改变3例 (9.4%) 。1.3方法我们将KD患儿入院24h以内设为急性期, 治疗后体温正常1周以内设为恢复期;选择同期年龄相仿的住院发热患儿33例设为对照组, 33例无KD和血液系统疾病。在KD患儿的急性期、恢复期, 对照组发热期间分别抽取静脉血2ml, 加入抗凝管内, 充分摇匀后上机 (美国生产CD37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测定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 (PLT) 正常范围100×109/L~300×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 正常范围7~11fl;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 正常范围15%~17%;血小板压积 (PCT) , 正常范围0.1 0 8%~0.2 8 2%。

2 结果

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与对照组血小板各参数比较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对照组的PLT、MPV、PDW、PCT均在正常范围内。PLT计数与PCT值KD患儿无论在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高于对照组, 但急性期的PLT与PCT值均明显低于恢复期, KD患儿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与KD患儿不同时期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MPV与PDW值KD患儿急性期均略低于恢复期与对照组,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D患儿恢复期MPV与PDW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2、2.3 7, P均<0.05) 。

3 讨论

KD患儿由于免疫功能紊乱, 细胞因子异常释放, 导致全身血管内皮细胞乃至血管壁全层炎性损伤, 引起血管壁上的胶原暴露, 使血小板黏附并活化[2]。PLT是血小板生成与衰亡的指标, 直接反映血小板生成与破坏的平衡状况。PDW反映血小板大小的异质性和分布的中心趋向, 其增高或降低显示血小板体积均一性减弱或增强。MPV反映血小板的体积, 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增生、代谢和血小板生成情况, 与血小板的超微结构、酶活性及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 当血小板生成增加而骨髓增生正常时, MPV减少。体积不同的血小板聚集、黏附和释放量不同, 大血小板含较多糖原、腺嘌呤核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辅酶Ⅰ)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辅酶Ⅱ) 及血小板因子Ⅲ, 对二磷酸腺苷、凝血酶和胶原的聚集反应较强, 聚集后释放的血小板生长因子可刺激血小板生成[3]。

本组资料通过对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早期PLT、MPV、PDW、PCT与对照组比较发现, KD患儿PL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尤其在恢复期最明显, 与有关文献报道[4]PLT在病程第2~3周最高一致。恢复期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表现为MPV缩小, PDW均一性增强, 这与有关文献报道相似[5]。

注:1为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 2为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

本文结果说明, 在KD的发病过程中动态观察血小板四项参数变化, 对KD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能否以血小板参数变化程度来判断病情恢复程度及预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万镇.川崎病的诊断[J].继续医学教育, 2006, 20 (17) :57-59.

[2]孙景辉, 翟淑波.川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13) :1037-1040.

[3]卢芹芳, 周娇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J].临床医学, 2006, 26 (1) :21-22.

[4]蒲秀红, 安涛, 李婧, 等.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刊, 2006, 41 (6) :33-34.

浅谈豫剧中各行当的唱腔特点 篇9

一、生行唱腔

大红脸和二红脸都属于须生, 其发声方法大致是以真声为主的“大本嗓”唱法或以假声为主的“二本嗓”唱法。豫西调演员王二顺就是用大本嗓的发声方法发挥了他嗓音洪亮, 音域宽广的特点。豫西调的须生在唱法上大多采用大腔大韵, 吐字清晰。还有足带有“夹本音”的大本腔, 即是以真声为主结合运用假声的发声方法。另外, 著名表演艺术家唐喜成独创了以假声为主的二本腔和介于真假声之间的“夹板音”相结合的唱法。豫东调的红脸演员特别注重甩腔, 经常在唱段当中的一句或分句的尾音上急剧下降, 带一种“夯”音, 俗称“带大锣”, 有时一个音一口气能拖很长时间, 起到华彩的作用。有“豫东红脸王”之称的演员刘忠河的甩腔苍劲有力、高亢激越。

豫剧现当代戏当中男小生也有用大本嗓演唱的了, 只是在唱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小生扮演的都是青年男性, 相貌清秀、英俊, 所以在发声上用假声较多, 音色尖、细, 音区较高, 声音柔和。在吐字上讲究字清板稳, 行腔刚柔并济。传统豫东调的小生在尾音拖腔的时候常带细微、轻盈的小弯儿作装饰处理, 甩腔的时候常带昂扬的虚声作衬音, 这是小生与众不同的风格。

二、旦行唱腔

豫剧旦行的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在发声方法上几乎无明显区别, 只是在演唱的气质上有所不同。整体上来说旦行的用声方法较为丰富, 发声技巧也很讲究。传统的旦行演员从演唱上来讲分四种:一种是用二本嗓, 用假声, 音色较柔细, 仅在高音区演唱。用这种方法的大多是女演员:第二种是大本嗓与二本嗓结合的混合运用发声。即是真声和假声混在一起用, 以大本嗓起唱, 二本嗓拖音, 换声区有明显的痕迹。传统的男旦角演员多用此方法, 俗称“阴阳嗓”, 其音色较粗犷;第三种是以大本嗓为主的发声方法, 多用真声, 一般在中低音区演唱, 音色较宽厚;还有一种是带夹本音的大本嗓与二本嗓的混合运用, 在传统的旦角演员里面这种方法运用的比较普遍。

在豫剧旦角的现代戏唱腔中很多演员都采用了真假声结合的唱法, 依然保持豫剧旦角特有的风格特点的同时, 使共鸣腔体的调节更灵活, 更有利于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旦角在行腔中大多演员运用的是“胸腹式”呼吸, 在气息的运用上也很复杂, 常用的有沉气、提气、弹气、托气、推气、偷气等等。帅旦演员马金风在《穆桂英挂帅》中的一句“打一杆帅字旗飘飘荡荡竖在了空”, 起音“打”字就用沉气表现了一个高亢的甩腔, “帅字旗”三个字则有所控制的用一个小腔轻轻带过, 以此突出了个“打”字, 勾画了一个帅旗挥舞、三军雀跃的火爆场面。“提气”多用在表现急迫、哀求、激动的情绪, 一般在唱段当中的一句或一个字用到, 不像沉气要贯穿始终。“弹气”和“提气”是不可分的, 同时运用, 弹气就是在吸气后丹田猛地回收, 同时提气, 协调一致完成来表现某种情趣的声音效果。闺门旦演员阎立品在《秦雪梅》剧中“吊孝”这一大段唱腔中为了渲染悲和愤的情绪就用到了托气和推气。“偷气”也称“抽气”, 是在完整的一句当中偷偷换气的技巧, 口形不变, 在不知不觉中偷换气息。两肋微张, 口鼻在瞬间快速吸气, 使旋律和感情不间断。除此之外还有送气、补气、揉气、断气、颤气、嗽气等等。花旦演员多用花腔。旦角行当除了有以上多种演唱方法与技巧, 各演员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百花齐放。

三、净行唱腔

黑头、大花脸、二花脸都属于净行。黑头一般是表现刚正不阿的正面人物的, 脸上画着脸谱。从发声方法上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常用“虎音”——喉头放下并且颤动, 以胸腔共鸣为主的“堂音”。大多是在大本嗓的基础上加“虎音”, 也有的在二本嗓的基础上加“虎音”, 还有一种是带“虎音”的“大夹本音”。在吐字上也很讲究气口和喷口。传统的河南梆子在扮演黑头的唱段中还有用到“讴声”的, 即在一个唱段的第一句后翻高八度用假声拖腔。扮演黑头的代表人物是有“黑脸王”之称的李斯忠, 由他扮演的包公最为著名。他嗓音醇厚, 演唱方法是以大本嗓为主, 并且运用了黑头所特有的“嗡呜”之声。在吐字上有偷、闪、顶、叠等技巧, 使他在演唱几十句的[垛子板]时像是一气呵成。在发声上多用大本嗓或大夹本音, 并加以粗犷的“炸音”和“沙声”, 追求声大、气粗、喷吐、火爆的声音效果。

四、丑行唱腔

三花脸, 即丑行, 多扮演滑稽、搞笑的角色, 也有阴险、狡猾、贪婪的角色。在声音的运用上比较自由, 可模仿其他各个行当的唱腔。也有借鉴了其他剧种的演唱技巧的。如丑行演员董有道就将河南越调、二夹弦的演唱方法糅进自己的唱腔当中, 演唱不失豫剧的风格韵味, 唱腔更加富于变化。丑行演员的基本发声大多以二本嗓为主, 也有用大本腔的, 吐字讲究字清板稳、音韵自如, 表演中常在嘴皮子上见功夫。善用花腔。气息的运用上常用偷气、闪气;行腔多用跳音、滑音等等丰富的技巧表现风趣、滑稽的人物形象。

豫剧的每个行当在演唱技巧上都有其独特的方法, 同一行当的不同演员在演唱细节的处理上也各有韵味, 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唱腔流派。多种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使各个角色行当有着丰富、变化的声音色彩。豫剧各行当的划分和其他剧种类似, 但在演唱技巧上, 每个角色行当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演员的唱腔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因此构成了豫剧唱腔特色的重要因素。

摘要:中国豫剧深深地烙印下了中原文化, 因此豫剧具有浓郁的河南特色, 不论是流布于黄河两岸、中原周边、大江南北、祖国边陲、宝岛台湾, 这一共性甚是鲜明。豫剧, 这朵梨园奇葩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 不断革新, 创作由粗到细, 粗中有细;由俗到雅, 雅俗共赏, 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 各行当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从演唱方法和发声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豫剧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唱腔艺术, 以及各行当有代表性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的用声特点和发声方法。

关键词:生行,旦行,净行,丑行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艺术通论》俞为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上一篇:学习的好榜样下一篇:建筑外窗渗漏防治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