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课堂(精选12篇)
技术课堂 篇1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增加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含量, 可以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教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识记和运算方面存在的优势, 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能够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 对于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以下优势。
一、运用电子白板, 优化问题情境
1.电子白板的页面切换功能。 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活动挂图、配套的图库以及课前准备的资料能够随时调用。电子白板的互动转换功能, 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及时调整, 真正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 三角形分类》 时, 教师从资源库中拖出实物图, 学生发现三角形无处不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同时,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把卡通式的船拖出放大。质疑:这艘船用多少个三角形拼成的?学生集中注意力,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电子白板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功能。 数学课堂上老师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 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创设出有利于他们学习的学习情境。
3.电子白板构建互动协作环境, 让师生角色发生质的变化。在交互白板提供的平台上, 可以开展丰富教育资源的协作教学与学习。 在课堂协作教学环境中, 有利于教师发挥导学和助学的作用,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有更灵活的或强或弱的控制;同时, 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和协作, 充满活力和凝聚力。
二、利用电子白板, 建构教学活动
1.课堂的预设生成。 电子白板的几何画板, 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能够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 图形的分类》 时, 学生在组内进行探索交流, 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 利用白板中的量角器、直尺等工具演示分类过程, 绘制成表格展示。 利用白板技术的“ 交互”功能, 建构汇报小组, 学生自主探索、组内交流。
2.课堂的动态生成。 电子白板成为师生集体学习和平等对话的互动平台, 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合作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 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且高效。
3.打破束缚, 创建师生交互平台。 电子白板的演示与展示功能, 如实物展台, 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同时, 知识得以优化, 能力得以提升, 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实现课堂高效。
三、深化课堂训练,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进行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 如游戏、选择、填充、拼图等, 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 解决了以往教学中练习题型单一枯燥的问题, 使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变。还可以把事先设计好的练习题, 利用拍照功能, 直接导入到白板进行练习, 使课堂教学优质而高效。
四、整合丰富资源, 拓展学习平台
电子白板技术制作的数字化教案, 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可得到丰富, 教师灵活地把自己上课需要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 保存到资源库中, 不需要按顺序把他们都组织好,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上的学情来随机调用, 根据学生的应答结果通过书写、拖拽、超链接等方式即时呈现相应内容, 使各种活动之间的切换更加流畅, 不受课件程序的牵制, 学生的思维火花因为得到了及时肯定, 及时强化, 定会带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五、电子白板教学, 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电子白板以互动为设计理念, 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补充了从演示性多媒体教学到网络条件下教学之间的空白, 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 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采用“ 互动课件+灵活讲稿”的方式, 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 具体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 生动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 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 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
总之, 电子白板是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 能够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 提高师生交互的机会, 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优化教学过程, 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03) .
技术课堂 篇2
课堂观察的技术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或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课堂表现的过程。课堂观察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
(一)课堂观察的范围与重点
主要包括对学生课堂中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及注意力状况、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察。
1.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
2.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
3.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这方面着重观察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到黑板练习时是否胆怯、恐惧,对学习活动是否焦虑或不耐烦,与同学能否融洽相处,有无挑衅或攻击性行为,有无退缩、冷漠的行为表现等。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重点观察,教师就可以大致对教学的难易程度、教学速度是否适当作出判断,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作到心中有数。据此来调整教学活动,采取管理措施,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课堂观察的技术要求
1.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随时对课堂活动作出调控。
2.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教师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课堂中的全面情况加以监控,同时还要根据课堂情境的特点和学生表现,对课堂活动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以达到对课堂活动的深入了解。
3.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不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教师的观察应与教学行为自然融合在一起,既要有意识观察,又不露明显痕迹,不对学生形成明显的压力,不让学生感到教师处处在监视自己。
4.排除各种主观倾向,进行客观观察。实践表明,教师心理活动的某些主观成分有时也会左右他的课堂观察,从而形成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察结果。以下几种效应对教师的课堂观察会有消极影响,应加以排除:(1)期待效应。指根据自己的结论期待事实的发生。例如,对好学生有正向期待,一般不做消极分析,对差生有反向期待,一般也不做积极分析。(2)平均值效应。有些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做班级整体评论,也就是往往把学生群体看的都比较好,或都比较差,这样容易造成对学生个体评价的不公正。(3)中心论倾向。即遵守一贯的正态分布原则,中间大两头小,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有过强的固定性。(4)互动倾向。即一种光环效应,一好百好。对学生的主要印象可以影响到对他的其他印象。例如,教师特别好取学生成绩的光环,一般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也都好,成绩差其他方面也不怎么样,等等。(5)标签效应。指教师一旦发现某个学生身上不好的东西,就下结论,贴出了标签。这个标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改变,并可能传递给其他教师而影响他们的观察,班主任的标签往往影响力较大。
一、基本情况
科 目 课题 年级 教师姓名 性别 年龄
教学重点:
难 点:
本堂课使用的教具
二、课堂记录
说明:按时间顺序尽可能完整地记录教学过程,并写下你即时的感想。特别要详细记录下述内容:
1.教师如何呈现和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问题,教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2.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有关能力,学生有何反应。
3.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的情况,如:教师如何利用教材(默读、朗读、自学,甚或不用教材),如何利用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和插图;教师的教法。
4.教学时间的分配(讲解、提问、练习等,重点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
三、听完课后,请回答下述问题(可在每题边的空白处作出说明,写下与之相关 的随感)
1.教学目标要求:
()1.明确点明本课要求()2.没有点出,但能够在讲课中体现出来
()3.不明确
2.讲课是否突出了教材上的重点:
()1.很突出()2.一般()3.不太突出()4.不突出
3.难点是否分散,是否有突破:
()1.难点分散,有突破()2.难点分散,但无突破
()3.难点没有分散,但有突破()4.难点没有分散,也无突破
4.教师教学思路是否清晰:
()1.有明确的线索,条理清楚,有系统()2.讲授不够系统,思路不很明确
()3.逻辑混乱,讲到哪里算哪里
5.教师对教材的运用:
()1.能灵活运用教材,并有恰当的个人发挥()2.照本宣科
()3.不重视教材的使用,经常跑题()4.其它
6.讲课中用何种方式或教具帮助讲解重点和难点(可选多项):
()1.反复讲解、练习()2.举例、示范或演示
()3.在黑板上画图或使用卡片、挂图等()4.学生小组讨论或活动
()5.没有任何特殊措施()6.其它
7.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所教授的重点或难点:
()1.适合()2.一般()3.不适合
8.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1.适合()2.一般()3.不适合
9.教师的提问是否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
()1.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2.都是一些事实性、资料性的问题()3.极少提问
10.教师是否澄清了有关知识点:
()1.叙述清晰,概念准确()2.概念准确,叙述较清晰
()3.有知识性错误,但不妨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4.有严重的知识性错误,并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11.教师是否澄清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1.明确指导学生如何联系各知识点()2.略有指导
()3.本课知识点之间、与以前学过的知识之间关系较少,教师无法联系()4.教师未注意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12.教师教学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
()1.合理()2.不合理,大部分时间放在讲解上
13.教具的使用:
()1.合理运用教具()2.滥用教具()3.没有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4.没有用教具
14.是否注意给学生足够的练习和动手时间
()1.很注意()2.一般()3.不太注意
15.是否注意联系当地实际:
()1.很注意()2.一般()3.不太注意
()4.授课内容与当地实际没什么关系,联系不上()5.不注意
16.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多选):
()1.具体的知识(概念、术语、具体事实)
()2.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惯例、趋势和顺序、分类和类别、准则、方**)
()3.原理和概括的知识
17.学生能力培养情况(可选多项)
()1.领会能力(转化、解释、推断)()2.运用能力
()3.分析能力(要素分析、关系分析、组织原理的分析)
()4.综合能力()5.评价能力()6.学生能力培养没有受到重视
18.如果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上存在问题,你认为原因在于(可选多项):
()1.教学内容超出当地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2.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缺乏联系
()3.教师教学不当()4.学生没有兴趣,不认真听讲()5.其它
技术课堂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导入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30125
课堂导入指的是在新的知识内容开始学习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导”是为了引出教学内容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入”则是让学生进入到某种学习状态中。“导”为方法,“入”是目的。通俗来说,课堂导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最终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
一、优化课堂导入的作用
首先,优化课堂导入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对某一对象的集中,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进行课堂导入时,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注意与情绪注意。而新颖的导入方式常常拥有引人入胜的效果,让教学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师这里,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充足的准备。
其次,优化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们往往会对他们自身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关注以及积极探索。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才能够集中精神思考。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应当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学习活动对他们的帮助和意义,从而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最后,优化课堂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教师能够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当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后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方向,从而以更加规范自觉的行为来达成这一目标。另外,我们还应当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
1.新闻热点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国内外的热门新闻事件是中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关注热点新闻及好奇心强的心理,灵活地应用热点新闻来导入新课,借助新闻事件的轰动效应来营造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Excle中的数据统计功能”这部分内容时,先告诉学生奥运会的奖牌榜(或者世界杯各队伍的进球数量),其中美国队的金牌数量虽然并未超越中国,但奖牌总数却大于中国,因此在排名的问题上出现了争议。然后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对排序产生影响?若我们设定一个总分,怎样安排计分方式?怎样对各个队伍的最终得分进行统计?下面我们进入Excle数据统计功能的学习,便能够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奥运会是学生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去获取新的知识。
2.设置悬念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意识地设置悬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激活的状态,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
例如,在讲Word中的复制与粘贴时,首先设置悬念:“各位同学,你们认为说话快还是打字快?”学生们基本都回答“说话快”,之后,我接着说:“下面我们来组织一次比赛,你们说话我来打字,只规定一句话的内容,看谁完成的次数多。”之后我选择一首唐诗,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念出这首诗后我开始打字,打完一次后使用Word中的快捷键进行复制和粘贴,不到1分钟就已经获得了比赛的胜利。之后,我再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老师是怎么在一分钟之内打出这么多字的吗?这个方法同学们在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之后都能够掌握,大家想学习吗?”这样一来,在学生的渴求声中很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学习。
3.实例操作导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信息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性非常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演示一些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具体实例,从而让学生可以认识到信息技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在讲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对数码照片进行修正的案例、电影宣传海报以及晚会幕景效果图、电子贺卡作品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图像处理软件的强大功能。在学生惊叹的目光中,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需要用一寸的照片,而到照相馆至少需要等到1小时,大家有什么方法快速地得到照片?”学生们议论纷纷但都表现出了迷惑,这时教师继续说:“如果我们使用图像制作软件以及打印机,十分钟就能够得到照片。下面我们就学习怎样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吸引到课堂中来。
总之,合理的课堂导入技巧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而这必须建立在对导入目标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突出信息技术学习的特征和应用价值,科学设计课堂导入情境,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技术课堂 篇4
●积极整合, 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
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积极整合, 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 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如在讲授《走进技术世界》时, 通过多媒体展现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汽车、神六等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展示手机应用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 使学生明白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合理利用网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使用技术的态度。
●巧妙整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技术课程中, 如果单纯的讲解学习理论知识, 课堂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所以,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的思索。在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巧妙整合,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并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 在讲授《壳体结构的受力分析》时, 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中《人踩灯泡》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并进一步设问:人踩在灯泡上, 灯泡为什么没有损坏?参加节目的人有特异功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升了, 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一来, 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了壳体结构受力分析的探讨, 然后再展示 (自制) 教具, 将三个灯泡成三角形式固定在木板上, 上面放一块木板, 再在木板上方放重物, 检验灯泡的受力情况, 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整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一项设计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个技术问题的探究, 激发创造的欲望, 享受创造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的品质。
如在讲《设计的一般过程》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设计自己的博客, 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网页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通用技术的设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网页设计技术, 使学生在快乐的建博中, 激发创造的欲望, 既掌握了两个学科的知识, 又享受了建博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有效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既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又有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而通用技术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有效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把技术知识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不可否认,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对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技术课程也不例外, 学科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特别是通用技术学科, 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 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 (即多媒体课件) 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的滥用, 要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信息技术课堂互助教学 篇5
在平时上课中,我经常发现一个班一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自主尝试探索新的课本内容;另一部分同学则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主要是因为最初的学习条件、理解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造成的,只要给予他们适当、适时的帮助,再加上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每个学生应该都能达到信息技术课所规定的要求。但是由于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和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要想采取班级教学形式的条件下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程度却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同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其实,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可利用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好的同学来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学生的“小老师”,以促进各类学生的共同发展。
为此,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就实践着一帮一互助的小老师制度。即让一定基础的同学如果能快速完成任务,那么他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当“小老师”教会同组不会的同学完成任务。为此,我在安排学生上机座位的时候,也是特意将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同学与基础薄弱的同学安排在相临位置上。自从,实施了小老师制度,我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帮助基础更为薄弱的学生了。同样,小老师们很乐意地帮助老师去辅导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光荣,认为自己可以做老师的好助手,在帮助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而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很愿意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因为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完成任务,有一定的成就感。为此,一堂课的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信息技术简约课堂 篇6
“童化”信息技术教学,简约信息技术课堂,在教学设计上就有了高的要求,要精、巧、趣相结合。
一、精巧整合教材,调整教学顺序
在键盘指法教学中,我进行了学科的整合,学生学过26个英文字母,我就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在键盘上找朋友,我说A你找A,并在白纸上画下A的位置,依次找下去,孩子们就了解了26个字母在键盘上的大致位置,接着加深难度,出示一些学生熟悉的水果或小动物的英语单词,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指法,合理分工,手指快乐学习键盘知识,熟悉每个键的位置,让学生在玩中学,由易到难不攻自破。
二、创设情境,创想开发,加深记忆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抓住信息技术本身固有的特点,通过形象、直观的教法,使学生通过对创设情境和新知问题的创想,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讲授“回车键”“上档键”“空格键”等几个重要键的作用一节时,先让学生观察其键面上有什么特征?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提炼“空格空格光光,长长一条居中,按下它空一格”“上档键真神奇,双字符键它管理,要上按它不松手”。这样“童化”了信息技术教学,让信息内容更加简约,变抽象为直观,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
三、学生创想,感悟美的趣味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有趣、奇特的事物,兴趣是孩子们探究、创想的源泉,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想力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学Word版面设计时,我是这样调整的:课前录入一篇本学期的语文课文,然后进行编辑排版,配上精彩的图片、动态的标题和优美的文字设计,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看到枯燥无味的课文变得丰富多彩后,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此时就让学生自学编辑方法、进行汉字录入、掌握编排技巧等,通过这样的调整,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未知欲,又可避免文字输入的畏难情绪。
技术课堂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学习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兴趣是信息技术指引学生一步一个脚印 走向开发知识宝库的道路。信息技术的独特之处是在课堂上以灵性动感的操作方式, 引起学生探索无限奥秘的求知欲, 激励学生开拓进取, 从而彻底摆脱教师刻板说教的“一言堂”,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一、智慧情感“情因境生, 境为情设”
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没有智慧, 教育就会变成空洞乏味的白板。人拥有丰富的情感和高等的智慧, 教育教学更是智慧情感的化身。一堂课好的开端, 就是成功的一半。情境教学设计主要从渗入情感, 运用智能化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 给学生透出真切的“情”和创设一定的“境”, “情”因“境”生“, 境”为“情”设“, 情”洋溢在“境”中, 和谐统一方为情境。在情境中又以悬念法、路障法和冲关法带动学生探究, 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使学习效果达到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
二、精彩灵动“精彩互动, 心灵碰撞”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课堂才有了真正的生命力。”怎样创造这样生命力的课堂, 首先要构架好课堂的框架, 在教学中全方位地渗透知识和情感, 而不能是只见技术不见人。首先, 让学生领会“先设计好才能做得好”的理念, 不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而是目的清晰、有的放矢的信息技术课堂, 这样才会减少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 就能更好地发挥多元化教学的实效, 也会彰显传统的魅力。其次, 在教学层次上, 教师有时也不妨“为难”一下学生, 变控制为激励。在教学中面对某项技术操作时, 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 让学生独立完成, 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让学生摸索———体会———收获, 正所谓“用心品味才能有滋有味”。
实例:变繁杂为简化。
在讲“资源管理器”时, 教师要贴近生活, 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法。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 “树根”就像计算机中的C盘 (D盘、E盘、F盘等) , “树枝”就像文件夹、“树叶”就像文件, 并且让学生在“资源管理器”中点击图标前面的加、减号, 让其感受文件结构就像树发的很多枝。然后, 让学生单个或分组上台来演示。在演示过程中,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而且还能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问题。
三、火花四溅“流光溢彩, 群星闪耀”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我们不是棋盘上的小卒, 哪怕最重要的也不是, 而是有个性的人, 棋子与有个性的人, 这完全是两码事。”因此, 无视个性的、整齐划一的教育不是“发展个性”的教育, 要真正使教育实现“尊重个性、发展个性”, 就得让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及其意义, 从而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学生要在课堂上动手动脑、主动参与, 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知识。教师在自身上也要“求同存异”, 在集体备课上既有集体的智慧, 也不失个人特色。“同课异构”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强调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更好地施展教师独特的才华, 展示不一样的课堂。从教育教学理论上说实践操作教学模式的教育观点打破了过去的形式单一、刻板教学的说教, 使学生在亲手操作中都能“各得其所、各有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无定法”的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会心眼神, 一句不经意的言语, 都是教师演绎的精彩片段。正所谓:教无定法, 学无定式。以游戏教学是信息技术独有的教学方法, 恰当地运用游戏,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掌握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
实例:在四年级上册打字教学中, 由于打字练习枯燥乏味, 因此提高打字水平有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可利用金山打字通2011版本里的打字游戏, 在这款动感益智类游戏里学生劲头十足, 水平提高得很快;教学方法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比赛 (组队赛、个人赛、师生赛) ,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的学法, 焕新的课堂, 学生们不仅能感觉到轻松愉悦的学习, 还可提高学习新知的自信心, 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用青春的活力, 点燃课堂教学澎湃的激情;让我们用真挚的情感, 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让我们用集体的智慧, 赋予课堂教学灵动的色彩;让我们用生命的成长, 演绎课堂教学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用璀璨的群星, 点缀信息技术的天空。这正是“灵动课堂”演绎无限精彩信息。
参考文献
[1]魏小山.营造富有生命力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 (10)
技术课堂 篇8
1.教师预设内容, 形成课堂资源
教师要利用课堂生成学习资源, 就要学会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目标预设相关学习内容。 首先, 教师要有预设学习效果的能力。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考虑两方面内容:第一, 设计纵向目标, 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认知基础, 顺应具体教材知识点, 完善认知结构的同时形成模块式的信息操作能力。 第二, 设计横向目标, 让学生结合具体信息技术能力拓展所学知识。 教师预设相关内容往往要考虑纵向目标是否实现;横向目标是否实现。 例如在教学《幻灯片链接》的过程中, 学生对幻灯片链接的操作往往是较为容易掌握的, 但是教师要明确考虑学生是否能将幻灯片的制作程序联系起来, 形成针对幻灯片操作的整体模块化的知识内化则是有一定困难的, 因此教师要布置更多课后训练项目, 让学生形成“基础→应用→提高”的结构。 这里所说的“基础”指的是使用计算机系统时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应用”指的是文字处理、表格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与应用方法;“提高”指的是有关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信息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初步知识, 将这些方面整合起来就是教师需要预设的全方面。 某些预设无法实现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课堂资源充值, 让课堂成为更多的资源空间基地, 例如上文提到的《幻灯片链接》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幻灯片的制作程序”的整体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 要将幻灯片的相关知识整理出来, 形成丰富的课堂资源。
2.布置课堂任务, 触发课堂资源
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要采取一定的任务教学形式, 教师可以布置相关课堂任务, 以此触发课堂资源。 首先, 教师要布置大量信息技术练习任务。 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活动, 也就是实地的计算机操作活动。 可以自主选择三个层次进行练习, 自主性大大提高。 例如:教学“word”的过程中, 教师设计三方面练习题: (1) 试用Word 2007输入一篇简单文档, 并对其进行一些简单设置。 (2) 试调出Word2007中的各种工具和菜单, 记下它们的位置和名称。 (3) 利用Word 2007设置有图片、文字修缮等内容优美的文档内容, 并上传到交流平台。 这样的弹性方案设计使全体学生获得预设性发展, 因为需要触发美术资源、音乐资源等, 促进课堂现场动态生成, 将很多其他课堂资源整合进来, 使教学过程演绎得更加精彩。 其次, 布置课堂任务要利用任务活动拓展学生无穷的知识, 教学中把信息技术有关知识学习与基本技能培养与其他学科有效结合起来, 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带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活动机会, 培养他们的能力,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发展。
3.有效合作学习, 生成课堂资源
合作学习能生成更多的课堂资源,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 发挥互补互助的优势让学生在交流之中形成更多的课堂资源。 例如: 教师要求学生制作幻灯片的时候, 要让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制作展现古诗的幻灯片。 通过合作学生总结出“选好古诗、理解意境、配好画面、选好音乐、合理设置、分工合作”的思路。 然后所有学生都能发挥所长, 有的学生选好了更为优美、贴合古诗意境的音乐;有的学生能够为同学提供更为理想化的古诗内容理解。 这样的学习互相促进, 学生自然获得更多的资源内容, 萌发课堂资源。 例如:插入艺术字的方法是多样的, 但结果是唯一的。 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示;有的知识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者教材提供的方法。 当然, 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中的每一个人不但要完成自己的任务, 还要和组内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帮助, 实现促进性学习目标。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 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中各种信息, 使教学环节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 使教学过程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4.合理评价教学, 提升学习效率
课堂资源的生成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完成教学评价, 借助评价教学的开展组织更为高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 首先, 教师要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 其实, 最合理的评价方式是鼓励模式, 教师要对学生上传的信息技术作品做出有效鼓励, 确保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 避免重复性语言的出现。 其次, 教师要运用不同方法, 简单测量评价。 较常用的方法包括:第一, 观察法。 观察学生的操作表现, 确保对学生的合作和操作积极性有明确了解。 第二, 测验法。 根据操作结果评定出等级。 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给予补充讲解。 第三, 量化法。 对课堂表现、测试表现等内容进行量化, 每一节课都要组织学生对作品或任务进行评价, 同时照顾不同层次的作品, 看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第四, 实践方法。 对学生的表现要结合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例如:利用相关测试软件, 每隔两周对学生进行一次上机测试, 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样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看到自己的不足。
综上所述, 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要教师预设内容, 形成课堂资源;布置课堂任务, 触发课堂资源;有效合作学习, 生成课堂资源;合理评价教学, 提升学习效率, 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成为精彩。
摘要: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要求教师预设内容, 形成课堂资源;布置课堂任务, 触发课堂资源;有效合作学习, 生成课堂资源;合理评价教学, 提升学习效率, 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成为精彩。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具体信息技术课堂资源生成措施进行了全面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资源,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赵连顺.运用生成性资源“精致”数学课堂[J].教学与管理, 2006 (19) .
[2]殷望红.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习惯的培养[J].吉林教育, 2016 (10) .
技术课堂 篇9
一、采取有效点评,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学习进入到初中阶段,内容难度逐渐有所提升,一些比较专业的软件也开始出现在学生们的视野当中。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比较早,自然对于很多办公软件的使用已经相当熟练了。但是,对于一些未曾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来讲,这些内容的难度就是相当之大的。这个状况难免造成一部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动力不足。这时,教师便可以考虑加入课堂点评。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设计应用文档”中,学生们开始接触了word这一重要的办公软件。很多学生对于这个软件的认识只是文字录入,于是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并不大。于是,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提前做好的电子杂志,并且在展示的过程中对杂志中的各个部分进行点评。通过我的点评,学生们看到了这个软件的强大功能,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倍增。
课堂点评的运用,不仅仅发生在指出学生们的知识运用错误时,如果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加入一些恰到好处的点评,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与课堂表现进行积极向上的评价,则可以为学生们的学习增加信心,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多方点评,提高反思能力
课堂点评不只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们同样可以参与。由教师与学生们共同开展的课堂点评方式,我们称之为多方点评。它的优势在于,点评不仅局限于教师一人的观点。加入了学生们的视角之后,点评内容将会变得更加多元化,点评意见所给予学生们的启发也会更多。不断增加课堂教学当中的思维可能性,对于激活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来讲十分有利。在这个过程当中,参加点评的学生与被点评的学生,都会得到很好的思维拓展。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的编码”中,学生们将要学习二进制的知识内容。这部分知识与学生们平日里已经习惯了的计数方法差异很大。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引起关注并参与思考,我在课程导入阶段运用了多方点评方法。我先问学生:“11是几?”大多数学生都回答是11,也有学生考虑到信息技术的特殊领域,回答出了其他不同答案。随后,我将常用的十进制规则告诉学生:逢十进一,进一当十。那么,十六进制呢?六十进制呢?二进制呢?在学生们的交互回答中,二进制的计数规则便得出了。
在开展多方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不断引导和鼓励学生们沿着各方评价的思维方向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们能够养成善于在不同思想方式的引导下进行思考的习惯,长此以往,这将会成为学生们的一个思维方向,即遇到问题并给出答案之后,还能够自己寻找其他的路径进行更多的探究或验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思,反思的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中是十分重要的。
三、运用实践点评,鼓励开展创新
针对实践内容进行点评,是非常适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一种点评方式。在实践点评当中,教师无需设计点评亮点,只要重点关注学生们的操作环节,针对做得好的或是有所欠缺的部分进行点评即可。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有效获取信息”教学中,学生们学习了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但是,在观察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时,很多学生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对于关键字的选择不甚熟练。对于待搜索的内容,往往是将该内容的标题全部键入搜索栏,得出的结果,往往范围过窄。于是我及时对这个问题进行点评,告诉学生选择目标内容中的重点词进行搜索,结果会丰富很多。
技术课堂 篇10
一、利用信息技术,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1.在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时, 教师应从网络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 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如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把网络资源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 融音、像、形于一体进行听说训练, 这样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 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全方位地使语言思维与表达实践相互融合, 突破了传统教学只能设置声音场景的局限性。在这种教学情境中, 学生可在设定的画面、文字、动漫中获取知识, 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还应将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多样性, 使语言训练落到实处。例如, 在教time这课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有重点地呈现4个时间段的钟表画面, 随即依次呈现相应的表达法, 即直接读 (从时到分) 和到读法 (从分到时) 。这样, 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内容。
2.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的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 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在网络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图片、歌曲, 然后经过整理, 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使课堂变成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可听可视的动画, 让学生觉得英语这种语言离我们并不遥远, 从而可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作为出发点, 让英语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让学生形成用英语与其他人交流的能力, 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以达到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培养学生敏锐观察、求异思考的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在教Pets第一课时, 我通过播放视频《动物们的狂欢》导入课堂。我让学生根据动物的图片或叫声猜测动物名称, 即刻将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通过观看图片, 倾听有关声音, 再加上简单的合作练习, 学生一听到猫的声音, 便能脱口而出“cat”, 听到马叫的声音便说“horse”, 听到羊叫的声音便说“sheep”, 听到狗叫的声音便说“dog”。学生很感兴趣, 踊跃发言, 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而且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令我很是欣慰。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就能让英语陶醉学生, 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多投资些时间和心智,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使学生从心底滋生出一种对英语的喜爱之情, 把学英语当成一件开心而愉快的美差, 而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役。
三、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应积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 创设语言环境, 使学生所学有用武之地。教师在教学中应本着创新和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 加强思维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发展, 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学习英语新知识的渠道。现代教育技术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 能有效渲染课堂气氛, 并通过创设各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使庞大的信息量润物细无声的传授给学生。这一点是传统教学中单纯“听”这一媒体途径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学更符合人的思维特点和思维习惯方式, 更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同时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 激起了学生探索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有效地提高了其听、说、读、写的整体综合能力, 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 实现有效和高效课堂
传统的听、说的平面教学方法远不能适应现代英语课堂大容量高效率的要求。因为英语语言的学习是一种把视、听、思考结合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只有运用电教媒体, 才能同时兼顾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训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多重感官同时感知某一事物时, 感知的效果要高于单一的感知效果。例如, 学习Asking the way这一课时, 我先出示一份本地的地图, 让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为他人指路。这样借用多媒体技术, 把地图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使学生有了学以致用的自豪感。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门立体式艺术, 因此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时尚和必然, 这是因为它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 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 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 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娱情激趣,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等特殊功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使学生乐看、乐学,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 化静为动, 有效地促进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多信息、大容量和高效率。但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只是一种全新的英语学习模式, 并对教师和学习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 并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根据教学实际, 科学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从而能获得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
摘要: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在英语的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手段, 教师可以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片段等素材进行综合处理, 以达到文、图、声、影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整合,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新”技术,“活”课堂 篇11
关键词: 新技术 电子白板 幼儿教育
随着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一种具有高科技性能的“黑板”“粉笔”“黑板擦”出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集软硬件系统、资源系统于一体的平台,整合了电子、感应、网络技术等,将传统的黑板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直接在白板上进行电脑操作。课堂教学中,只需电脑、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和相应软件,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即可构成完整的白板教学平台。
如今交互式电子白板已悄然走进幼儿园,这是教育现代化飞速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幼教改革的需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幼儿教育中能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为师幼提供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流的教学环境,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动口,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因此,其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变呆板为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孩子年龄较小,无意注意、无意识记忆不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活动常受直接兴趣支配,因此要重视兴趣的激发。电子白板中各种功能让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更具趣味性,使幼儿的“学”更有积极性,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吸引力。
在小班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的引入环节,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探照灯”功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看一看我们来到了哪里?”教师移动探照灯神秘地提问。幼儿通过观察和上下联系,猜到我们来到了河边,这时候教师展示完整的河边背景图,继续激发幼儿兴趣:“鸡妈妈说她的蛋宝宝就丢在了这儿,我们快帮她找找吧!”同时移动探照灯:“这儿有吗?”“在这儿吗?”“你发现了吗?”每照到一个地方就问一问幼儿,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在中班数学活动《图形配对》中,可以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各种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功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进行图形配对。比如,在一个页面上画有三排图形,每一排都有一个与排头相匹配的图形,需要幼儿找出并画上圈,但在实际操作时,幼儿容易把排看错位,有的第一排和第三排配对、有的二、三排配对等,造成跨行操作。我们通过分析知道是由于视觉的干扰而失败后,想到使用屏幕遮蔽共功能,一排排从上往下拉幕,帮助幼儿明确哪些图形是一排,避免了幼儿视觉的错位和注意力的分散,为幼儿的操作提供了便利,使操作获得了成功。这些功能是以前的实物操作、图片操作,甚至现在的其他软件制作的课件不能实现和不方便实现的。
二、变被动为主动,为幼儿自主学习创设更多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一直倡导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独特的优越性,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做到自由自在地玩。让幼儿在不断的探索和寻求答案过程中,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等各种能力得到不断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在中班科学活动《有用的刷子》中,理解不同的刷子有不同的用途。幼儿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注解模式下,利用直线工具,给床刷和床连线,把马桶刷连上马桶,把车刷连上汽车等。这些都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尝试的积极性。
在玩“拼图”的活动时,幼儿如果给所出示的图案拼装发生错误,小主人的脸上会出现很不高兴的表情,继而会发出鼓励性的语言:“再试试看。”调动幼儿再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每当幼儿把出示的图案拼装正确时,小主人的脸上就会出现高兴的哈哈大笑的样子,让幼儿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领略到一种成就感。
三、变灌输为探索,为幼儿自主探究提供更多的资源
在这个信息现代化的年代,教师不再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新媒体、新技术的对接互动功能,多元化的信息技术,如电子白板的信息功能,为幼儿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活动中,一些有关于日常生活的知识,如果只通过图片等方式,那么幼儿获取知识的范围有限,涵盖的内容也总显得单一,而白板能发挥迅速捕获信息的优势,非常方便、快捷地以多媒体和网络方式呈现教育教学资源,把多元化、色彩丰富的生活呈现于课堂。
在数学活动《各种各样的图形》中,教师提问:商场里有三角形吗?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协助下迅速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使商场中陈列的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物品再现,并利用移动、翻转、旋转等功能,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通过观察、讨论、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帮助幼儿探究学习。
当幼儿看到雪花从天上纷纷落下时,对雪花是怎样形成的产生了困惑,教师意识到让幼儿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几种状态,如果光给幼儿讲,难于接受,带幼儿去看,又受各种条件制约,也难以形成连续性。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一起来探究水有几种状态?它们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什么状态?几种状态是怎样循环的?只有让幼儿对水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让其自己主动地探究为什么季节更替会使水有不同的形态,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许多未知的问题,只有探究一直这样不断地延续下去,幼儿探究的能力才会随着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逐步提高起来。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变成了现实。给幼儿自主的空间,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它优化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教学活动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促使幼儿想学、乐学,给幼儿营造了一个新鲜的环境,给幼儿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技术课堂 篇12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多元评价,高效课堂
引言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 就是评价的缺失。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作为一门不需要接受量化评价的学科, 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教师对学习任务是否能够有效完成并没有太大的期许, 因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也就是一个近乎自然发生的过程。显然, 这样的课堂丧失了信息技术的基本功能, 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着手。考虑到小学生对评价的态度, 笔者认为需要坚持多元评价, 才能打造真正的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一、信息技术课堂上多元评价的含义
多元评价意味着对不同学生的关注, 也意味着对不同学生予以不同的评价, 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构建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而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离其所能够达到的成功又有多大的距离, 并在此基础上决定给予什么样的评价。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进而给予不同学生以不同的积极评价, 以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 评价才能为打造高效的课堂提供推力。几乎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评价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那就有可能出现碎片式的评价。这种评价即使是积极的, 也通常不具有长远意义, 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消极评价, 而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 显然不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多元评价强调的是评价的多元特征。所谓多元既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多角度分析, 也指评价手段需要多元化, 还指评价要求可以多元化。多元意味着承认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即不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完全一致的目标 (当然, 基本目标需要完成) 。这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尤其具有积极意义。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基础是完全不同的, 笔者也思考这其中的原因, 后来发现, 像笔者所在的地区, 经济条件还算发达, 家庭中配置计算机也是寻常之事, 但各个家庭对这一块的观点有所不同, 因而孩子在家庭中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不尽相同。这客观上导致了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同。同时, 因为学生具体认知能力的差异, 不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此外,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同的, 这也导致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动机动力不同, 因而也就需要多元的评价。
二、多元评价驱动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 在课堂上推行多元评价, 可以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建构知识, 更好地生成软硬件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进而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举例来说, 让学生利用Power Point来制作简单的幻灯片,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怎么教?有可能是一步一步地教学生操作要领,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步骤去制作一个小小的幻灯片。笔者注意到这样的教学最大的坏处在于, 学生制作好幻灯片后没有任何成就感, 只是感觉自己完成了一个任务。显然, 这样的教学不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知识对学生的激趣作用。那么, 应该怎么教呢?
第一步,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先给学生呈现一个简短但有趣的幻灯片, 在播放的过程中有变化的字体, 有相应的声音, 还有不同的切换方式。由于幻灯片的趣味特征, 使得学生非常感兴趣, 因为他们平时在影视当中看到的一些效果, 竟然如此真实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当教师问学生“想不想学习这样的本领”时, 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高的。此时教师要给学生的反应以引导性的评价,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浅层的感知兴趣, 引向深层的认知兴趣, 这样的评价可以产生一个内驱力。
第二步, 让学生挑选上述幻灯片中最感兴趣的三点,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 先进行自学。这一步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 如有的小组的学生选择的是声音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以及超级链接 (可以实现互动) 等。于是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让学生首先去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然后结合实例去具体操作 (教师此时可以提供素材)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通常会出现自学对象飘移现象——即明明是要学习声音的插入的, 但看到了另一个知识点之后注意力就迁移到该知识点上去了。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予提醒性的评价, 以让学生认识到保持注意力是有效学习的关键;也有学生在完成例子的过程中过于机械, 以至于只能插入某个固定的声音, 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作出开放性评价, 以让其认识到插入声音的固定动作与开放性选择之间的关系, 并认识到插入是一个“动作”而声音则是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的。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软件使用中命令与命令对象的关系。
这样的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最为积极的结果, 就是学生在经过了两个课时的学习之后, 对Power Point的使用非常娴熟, 而在后面的知识的学习中, 学生也能够将本课形成的认知进行有效的迁移, 显然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
三、基于多元评价思考信息技术教学
多元评价是相对于“对或错”“好或坏”的二元评价而言的, 多元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知识构建, 而不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简单地评判好坏。尤其是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上, 多元评价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 (这也是非量化考核带来的教学施展空间) 。信息技术教师要珍惜这样的机会, 以促进自身对教学的理解。
评价是依赖于具体的教学过程而存在的。这也提醒我们, 有效的评价在促成有效教学的形成时, 是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过程的。从这个角度讲, 研究多元评价对打造有效教学的作用, 需要结合具体事例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 进行具体的思考与分析。试图找到一个多元评价的模式而在任何一节课堂上使用, 那是不现实的。
从评价的角度来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其实看到的是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不同基础, 以及不同的可能性。尤其是可能性, 是值得信息技术教师发掘的。在日常教学以及一些信息技术的比赛 (如电脑绘画比赛) 中, 笔者发现每届不同的班级, 都有一些学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能力, 尤其是电脑绘画, 是受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将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绘画所需要的创造能力结合起来, 从而在电脑上将自己的能力与想象充分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多元评价可以起到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有一定天赋的同学, 给予目标更高的引导性评价, 对于缺少天赋但很有兴趣的学生, 给予激励性评价……这些都是多元评价的具体体现, 也都能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显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跃, 高明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3) :110-111.
[2]曹恒来, 冯美顺, 高士娟.基于多元评价的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5 (2) :70-74.
【技术课堂】推荐阅读:
通用技术课堂课堂导入10-20
课堂录播技术08-08
信息技术简约课堂05-29
信息技术卓越课堂06-05
体育课堂信息技术07-05
课堂教育技术08-02
课堂教学技术09-28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09-29
《通用技术》课堂实录10-01
翻转信息技术课堂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