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做到高效

2024-05-25

课堂教学如何做到高效(精选12篇)

课堂教学如何做到高效 篇1

社会在变迁, 时代在进步,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逐步提到日程上来, 高效课堂的口号也日益唱响。这给多数的教师带来了很多困惑。什么是高效课堂?简单的说:“高效课堂, 就是要在课堂上, 用最短的时间, 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我有很多的收获, 对高效课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才能达到高效, 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备好课是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我觉得首先应该把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看做一个整体, 吃透教材, 了解每个阶段要掌握的知识点, 做到心中有数。接着要把握住每个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然后教师在课前要全面了解本班学生的能力情况和学习需求, 根据“学情分析”有的放矢地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提炼出简练而有效的教学主线, 层层推进。要落实课堂上每一个细节, 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组织学生有效的听、说、读、写、练的课堂活动, 这是非常必要的。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时, 首先认真钻研了教材, 然后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一共设计了五个环节:1、猜谜语导入。2、自读阅读提示, 明确学习任务。3、快速阅读全文, 弄明白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4、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 静静地默读, 看看从哪些地方能够体会到全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勾出相关的句子, 并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再进行全班交流5、小练笔, 总结。因为第四个部分是让孩子进行自主探究, 要给足孩子时间, 所以这部分孩子们的自学和交流一共花了25分钟左右, 效果不错, 孩子们体会的很深, 在探究中也掌握了本课的写作特点, 就是通过几件事, 写出松鼠的可爱, 表达我们一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孩子们很自然地又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 在小练笔中充分体现了出来。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的。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

所有的老师都清楚,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身为教师, 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 尊重学生的思想, 善于激励他们,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进行批评和鼓励才有实际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一节课只有40分钟, 每个学生都起来回答问题是不可能的, 但师生间的融洽关系, 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能够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课堂上, 而且老师还要重点关注班上的弱势群体。前不久, 我有幸听到了赵志祥老师上的课《鹿与狼的故事》, 感触颇深。赵老师一上课, 就从孩子们最熟悉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谈起, 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探究、辩论等。在80分钟的课中, 赵老师是那样的风趣、幽默, 让我们感觉他和孩子们的关系是平等的, 和谐的, 孩子们学得轻松, 思维活跃, 激情高涨。感觉80分钟一转眼就过去了, 以至于下课了, 有的孩子还意犹未尽, 孩子们都不愿意离开。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 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其中, 那么在最短的时间内, 孩子们肯定会有最大的收益。

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是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根本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 我了解到高效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改革。真正的高效课堂, 应该是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学生能从学习中体验到一种成长的喜悦和幸福!老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 让学生尽量的全员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 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空间, 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做到“学生的课堂, 学生做主”。

四、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是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

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是在课堂上, 老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字词句篇, 读写听说, 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如语感的体验、审美能力的培养、语言环境的理解、语句的品赏及写作等, 都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落到实处, 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如:在教学生字词时, 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 读准字音, 记忆字形, 理解字义并会运用。对于读准字音, 可以采用自由读、抽生读, 全班读、同桌互读等方式让全部学生都能掌握字音。对于记忆字形, 可以让学生看着生字读两遍, 然后闭上眼睛写一遍, 接着让学生把容易记错的字提出来, 大家一起想办法来记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 进行默写, 看谁记得生字多,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掌握这些生字, 避免了课后机械的抄写。对于理解字义并会运用, 可以采用形近字组词、练习说话、写话的方式来进行。相信通过这样的训练, 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掌握语文的基本功, 实现课堂的高效。

以上, 只是我个人肤浅的认识。我深深的知道:要做到每一堂课都是高效课堂, 真的不容易。我们还要更多地去思考, 去实践, 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为目标, 不浪费学生的时间, 发挥课堂最大的效益。我会尽自己的力量, 朝着“演绎高效, 追求实效”这一目标继续前进。

课堂教学如何做到高效 篇2

探究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和途径? 我认为,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之前,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甚大。如果教的是外国语,就得从ABC教起,学生每走一步都得靠教师扶着拽着。现在文言文教学中那种一字一句“嚼烂了喂”的教法,正是把古代汉语当作外国语来教的办法,有的老师就戏称上文言文课是教“第二外语”。如果是教母语,就完全不必如此。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

不妨举短文《陋室铭》为例。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回想自己刚进初中读书的时候,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在《古文观止》里读到这篇文章,借助极简单的注解,居然也能大体读懂,而且对篇首两个精警的句子以及整篇文章的音调和谐之美,都能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欣赏。由此我想,教这样浅近的文言文,也应该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当然,同是文言文也有深浅难易之分,但从目前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看,过于简古难读的文章基本没有,即便文字略深一些,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也是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读懂、消化的。

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这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的必然结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靠老师字字句句嚼烂了“喂”,是无论如何“喂”不出来的。

另外我觉得还有两点是值得重视的:

一、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有的地方老师又重点畅讲,并指导评点,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学生印入更深。教学中这样疏密相间,略其所当略,详其所当详的教法,是符合学生读文、认知的规律的;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可以受到很好的锻炼。

二、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就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凡行之有效的教法,其中必定蕴含着某种规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

课堂教学如何做到高效 篇3

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经常听到有些低年级老师(尤其一年级教师)抱怨:“我们班的学生上课一点也不活跃,死气沉沉的,什么活动也搞不起来!”也有的说:“我们班正好相反,太活跃,一旦动起来就静不下来!真烦人!”我想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低年级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动起来后又如何“静”下来,做到“动”“静”结合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我以前教过一年级,对一年级课堂教学中的“动”“静”问题有如下策略: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低年级学生正好处在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长发育的规律,学生能否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是否愿意主动地学习,教师的煽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式,组织相关的语言,如:游戏的形式、故事的形式、问题的形式、生活中的实例等,配合相应的,具有煽动性的、幽默的语言,往往能够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有效地学习做好铺垫。

1.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老师充当煽动者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游戏,所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计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游戏,以此来愉悦孩子们的身心,提高课堂效益。

2.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老师充当“傻子”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丰富与生动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对一种学习方式很快就厌倦,鉴于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不断变换花样,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情境中提炼数学概念理解得快并不容易忘,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3.以“外动”促“内动”

课下,我常给学生布置一些操作简单或汇报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还得到了爸妈的夸奖。孩子们有了成就感,上课的积极性大增,课堂上更容易“动”起来。

4.制订孩子们喜欢的奖励措施

低年级学生,更愿意得到老师感性的表扬和奖励。遵循孩子的心理需求规律,我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就大加赞扬。学生高兴了,上课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另外,我还买来彩纸,剪成小红花、大苹果、五角星、各种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等,作为奖品奖给他们。为了得到我的奖品,孩子们的上课积极性特别高涨,想让他们“不动”都不可能。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静”下来

“动”让我们感受到课堂的生动与活泼,而“静”则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终极目标行之有效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离开了安静的思考和品味,语文课堂是不完美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所谓“静能生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怎样让“动”起来的孩子在短时间内“静”下来呢?我是这样做的:

1.眼睛暗示法

当学生吵闹时,我先用眼睛告诉他们:你该安静下来了。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般情况下你用眼睛扫射这么一圈,大多数学生很快会安静下来。

2.数字提示法

如果眼睛的示意不能让你的学生马上静下来,可采用第二招:数字暗示法。我和学生提前约定:如果大家在吵闹时,我喊数字“1、2、3”,同学们马上在心里想:“静下来。”只要喊到“3”,大家不管做着什么必须停下并坐端正。这种方法非常奏效,一般情况下,只要我喊到数字“2”,全班同学都能坐得直直的,安安静静地抬头看着老师,准备听老师讲话。

3.旁敲侧击表扬法

当学生吵嚷不休时,你可以抓住表现好的某一个同学大加赞扬:“看某某坐得真端正!”“某某的注意力真集中!”等。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你夸一个学生,其他学生也会马上跟着效仿。这样课堂秩序很快就安静下来了。

4.音乐疗法

学生骚动的心实在难以静下来时,老师可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慢慢将心沉静。这种做法,我一般在学生写字时用。

(三)“动”“静”结合才是课堂教学的完美追求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度。“动”得过火容易出现表面闹哄,实则教学效益低,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和思维少的现状,而且容易出现课堂混乱、难以收场的现象。但如果过于“安静”,则又容易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并且过“静”的课堂容易让学生疲倦,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在运用时一定要做到“动”“静”相宜。

三、取得的成效

自从实行“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以来,我们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明显好转,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形成了良好的课堂风貌。该“动”的时候,他们积极踊跃发言,动手动脑思维活跃;该“静”的时候,他们认真听讲,专心致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谈如何使中考数学复习做到高效 篇4

一、以纲为纲, 有的放矢

“纲”是指《中考说明》和《课程标准》, 它们反映了命题的方向, 即对考什么、考多难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也是中考的指向标, 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掌握考试内容, 从微观上推敲各个考点的不同要求, 比如哪些知识是理解, 哪些知识是重点掌握, 哪些知识是灵活运用, 做到心中有数, 心中有纲, 这样便会使复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本为本, 夯实双基

命题思想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 全面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复习时, 对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等研究一定要透彻, 不仅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如对定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 定理的条件是什么? (2) 定理的结论是什么? (3) 逆定理是什么? (4) 有没有类似定理? (5) 在解题过程中经常怎样使用?思路的产生就是定理和题目在同学们头脑中产生内在联系的反映, 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吃透定理。

近几年中考数学题坚持新题不难, 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 强调“注重通法通则, 淡化特殊技巧”, 就是说中考最重视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和相关的知识, 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 才能更好地掌握“双基”, 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在求活、求新、求变命题思想的指导下, 中考数学试题不再是单纯地考查记忆的内容, 试题也不是课本上的原题, 但通过对中考试卷的分析不难发现, 很多试题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影子”, 不少试题是将课本上的原题进行改编。以“本”为本, 不是单纯地做题, 不是要强记题型, 死背结论, 而是通过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梳理提纲, 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抓住课本, 才能事半功倍。

三、梳理知识, 建构网络

近几年来, 中考数学试题已逐步完成了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试题的转化, 在突出能力上每年“跨小步, 不停步”, 也就是说试题虽然年年有新题型、新情境出现, 但总体还是稳的。中考试题考查的知识很全面, 各个知识点考查也不是孤立的, 所以复习的着眼点是放在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上, 从而突破弱点, 培养能力。实际上, 进入复习阶段的学生在接受和运用知识上处于“瓶颈”阶段, 各个知识点在他们脑海中还是孤立的, 没有建构起便于应用的知识, 所以要深入研究教材, 全面系统地梳理知识点, 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绘成图表。

四、专题复习, 强化重点

中考数学第二轮复习实质是知识专题和思想方法专题的复习。在知识复习的同时, 还要注重思想方法的复习, 加强各种数学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思想方法专题是指中考数学所涉及的重要思想方法, 主要有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等思想方法。将这些思想方法归纳、综合, 并巧妙地应用, 才能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解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第二轮复习还要加强必要的针对性专题的复习, 如:折叠问题、动点问题、平移问题、对称问题、情境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和新定义问题等。动点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是近期中考的热点问题;情境问题是指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编制情境新颖、层次鲜明、难度不大的试题;应用问题则是每年必考而且考查力度呈上升趋势的题型, 是中考命题的又一热点;新定义问题是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 是命题的一个重要视角, 在这方面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五、以考代练, 提高技能

复习的后期, 以做模拟试卷为主, 老师应当挑选导向性好、难度适中的综合试卷进行考前的适应性训练。两个小时内完成, 每做一份试卷力求达到一定的效果。做完之后, 教师批改, 及时总结, 找准学生的薄弱环节, 从数学知识、解题策略、解题方法这些方面去反思。对试卷中做错的地方进行纠正、分析、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对易错处应扎扎实实地进行整理归纳, 这样可以减少失误, 杜绝低级错误, 且每做一套题, 都要限时完成, 这样也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以免中考时考试时间不够, 题目做不完。

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 是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并总结经验以免再犯, 时间长了就知道做题的时候有哪些方面应引起注意, 这样就可以减少错误。除此以外, 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 中考碰到平时做过的原题机会不大, 而解题所需的知识点、方法和技能在平时复习中会遇到, 关键是要会触类旁通, 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职场中如何做到懒且高效? 篇5

你觉得这是个伪命题:怎么可能懒惰且高效?后来仔细一想,并不是伪命题,懒惰和高效,虽然交集不算大,但必然是有的。

我一直希望自己是个勤劳的人,但是实际上,我是一个资深懒癌患者。勤快用错了地方而造成了整个人生的低效率,也是常人特别喜欢犯错的领域。而这一点,懒癌患者看得特别清楚。如何懒惰且高效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坚定不移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所谓懒有懒福,所以勤劳的小蜜蜂们可以去尝试各种高难度动作,但是对我们这种懒癌患者,我还是建议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你那么懒,没有爱好,五分钟都坚持不下去,五秒钟都是煎熬,就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耐力了。

第二,重要的一点:坚定不移地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再大的诱惑,我觉得自己实在提不起兴趣,就真的可以拒绝。但最近一段时间,我真的发现有的孩子为了另一家公司多给800或1000元就换工作,放弃自己专业,放弃自己所爱,我表示理解无能。

对了,跟人交往也一样。喜欢的,空下来就想聊聊天去,不喜欢的,怎么叫怎么拒绝。友谊为啥是珍贵的?因为不是什么人都值得你产生友谊,别以为朋友多就怎么样,我们又不是混世的,知己三五,能解你忧,懂你愁,分享你喜悦足矣。

第三,依旧很重要的一点:不该计较的地方真的不要计较,该死磕的地方真的需要死磕。我一直认为在超市排队买打折产品,一早天不亮就跑去菜场买菜的大爷大妈们非常勤劳,但是为了一根葱,可以和卖菜的吵上半小时,我实在就看不明白勤劳的意义了。有限的生命应该用在无限有趣的事情上,特别是对我们这种懒癌患者,本来睡的时间就比别人多,再把醒的时间用于斤斤计较,那岂不是太可悲。

人生是有权重的。也许50年后我们的权重全部在于买菜带孙子,但是现在,再懒也要把权重拨给工作和自身提高。如果权重错了,在错的范畴里再勤劳也是无用功。真的还不如睡懒觉打游戏,好歹落一个脑子空空又轻松。

课堂教学如何做到高效 篇6

关键词:“高效复习”   新课程改革   中学历史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65

近几年,中考历史中考试题切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标准理念,命题更加注重试题的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教育性和综合性,及同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但这些考查都建立在学生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盲目复习,就不可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结合自己多年的九年级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只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就能使中考复习更加“高效”。

一、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有的学生花了很长的时间在基础知识的识记上,但考试时遇见试题识记的知识点却不知道怎么用。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孤立了知识点,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重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只是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科主要记住知识点就可以了。事实上,中考历史学科不仅明确要求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训练,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到中考了才临时抱佛脚,又怎会如意?此外,历史学科有大量的识记性知识点,我们学好这一学科,大量基础知识的识记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些学生为了单纯达到这一结果,强制自己去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记忆,即便是自己很不情愿也这样做,往往记到最后,不但没有很好的效果,反而让自己对这一学科产生了恐惧感。对此,我认为学生应该提前做好学习计划,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记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要点。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能最终达到“质”的飞越。

二、处理好学习与巩固的关系

经常听到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抱怨:“怎么又忘记了”“背了半天还是忘了,还不如不背”等,尤其到了接近中考复习的时候,知识点越来越多,但是背的越多,遗忘的就越多,甚至在丢掉课本后头脑中出现一片空白。对此,我认为一定的遗忘是很正常的,我们应告诉学生:很多知识你并没有遗忘,而是储存在你记忆的仓库里,当需要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你就能从潜意识中找到。需要对学生强调的一点是,并不是你投入的时间越多,就一定会学得越好,这需要一定的方法,只有勤记忆、勤复习、勤梳理,才能达到“高效”记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处理好单个与整体间的关系

有的学生能够熟练地记忆课本知识,课堂内对老师讲授的知识点也能够接受,单元知识考查的时候也能够考出很不错的成绩,但是一旦大考时分数却不理想。这种情况常出现在平时很用功的学生中。我认为这些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是记忆的方法有问题,只知道死记硬背知识点,没有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所识记的只是课本零散的知识点,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帮助他们对课本内容进行新的梳理和整合;二是缺少一定的题量练习,虽然这些学生在平时也做习题,但只是做了一部分对自己来说没有挑战性的习题,遇见难度有所提升的材料题,要么自己胆怯不知道如何下手,要么就直接一笔带过,懒得去做或者直接找答案一抄就过,导致记忆中储存的知识没有得到应用;三是审题能力欠缺,缺少对材料题抓题干的敏锐度,而导致时间不够或是知识应用不够或是语言的不规范甚至是走题。上述情况会随着训练的频率增加、训练的力度加大逐步得到解决,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四、处理好练习与提高之间的关系

有不少学生把数学学习的方法照搬到历史学习上来,认为只要多做题目,就能把历史学好。固然,做题是必要的,但是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提高历史成绩的途径有四条。一是提高对历史材料的阅读与把握能力,即当你拿到一道试题,你能不能准确地找出它的题眼,能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帮助学生养成反复阅读材料的习惯,不要拿到一个题目还没有认真读题就盲目作答,结果只能是做出的答案质量不高,甚至跑题。二是要养成整理答题思路的习惯,想清楚了,考虑全面了,再去回答。三是注重答题的逻辑性,文科试题作答一定要表达精练、准确、完整。在平时的作业过程中就要养成好习惯,注意自己作答的条理性,作答内容尽量做到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四是在做题过程中自觉地把教材中学过的知识与题目内容交相呼应,让自己的答案有理有据。含糊其辞是学生常犯的错误,只盲目作答,没有使用课本上已有的理论进行验证,即便是得出了准确的答案,但是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有时候也很难得到高分。

希望同学们能够对照以上的观点找找自己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相信你一定会在未来的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向志国.成语复习如何做到高效[J].语文月刊,2012(1).

课堂教学如何做到高效 篇7

一、与时俱进,学用结合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教师可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来讲解;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可联系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进行讲解;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可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进行讲解;在讲述“价格变动的影响”时可联系当前房价过高与市场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关政策进行讲解,这样联系的结果会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政治课实际上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二、轻点重敲,学思结合

很多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会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教师说得详尽了,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只是识记知识,而没有提高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学习的热情。相反,如果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设置鲜活的热点材料,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那么就可以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如,在讲“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我就要求学生先搜集一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各种关系的材料,并对这些关系进行分类,最后再引导他们分析为什么国与国之间会有这样的关系,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当然,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主次之别,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领学生主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要点,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了要点、解决了难点、弄清了重点,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平等和谐,教学结合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这就说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想,平等平和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做学生的贴心人。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于学困生,教师的态度更要慎重,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并把这种和谐的关系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四、提要钩玄,学忆结合

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今天,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灌输大量的信息,课堂气氛紧张热烈,这种看似热闹的表面背后却是肤浅。我们面对的是个性迥异的学生,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少,但是黑板在教学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富有艺术的板书,它就是教师教学的“浓缩精华”,教学内容的“屏幕”,更像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牌”,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和想象的“钥匙”。如,在讲述“党的基本路线的整体关系”时,我画了一艘船,利用船的基本结构来引导学生进行辨证关系的学习:船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动力系统——改革开放,导航系统——四项基本原则。学生觉得新鲜且很感兴趣,这个板书虽然字少,但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余地。

初中英语如何做到有效教学 篇8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构建学生学习的基础

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营造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 是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靠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靠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重学生的思想, 善于激励他们。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快速融入浓厚的英语氛围, 全身心地预备开始学习,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要经常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 他们会把老师的表扬看成是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 从而激发继续向上的动力。师生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 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 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 从而创建出有效性的学习氛围。

二、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要想真正实现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 认真备课是基础和前提。要让学生学得好, 学得生动有趣, 作为教师, 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 让学生对课堂感爱好, 学生一旦对英语感爱好, 就会乐于接受它, 变“苦学”为“乐学。”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差异性,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想面貌、个性特点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编排座位, 每个孩子被安排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努力去理解黑板、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材料, 这使得学习经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相互存在竞争的活动。假如我们把孩子们编排成一些小组, 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 孩子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 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三、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生活中类似或模拟的情景对学生进行引导, 也可以进行角色转换, 运用多种直观的教学用具并借助多媒体组织教学, 这样可以将抽象的语言与实际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有利于练习学生“用英语思维”, 引起学生持久的学习爱好, 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样的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法不同,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教而得法, 学生才学得有趣, 学得灵活, 学得有效;教不得法, 学生学得吃力, 学得枯燥, 甚至厌学。这是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以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来面向全体学生,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充分活动的机会;而且教师以不断变换的角色, 启发不同层次得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体现人文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设计难度适中的活动;同时合理安排活动所需时间、活动步骤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其中, 时间的把握最为重要, 因为同一种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活动主体、活动场所和活动手段的不同, 所需时间也不尽相同。为此, 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 给学生清楚明确的指令, 并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

四、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 提出问题, 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提倡开放性教学, 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思维空间, 开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思路, 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全面发展;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去探索, 自己去发展, 逐步引导学生把握自主学习的反复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真正达到让学生“教不为了不教”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班额普遍较大, 无法兼顾全体, 大部分学生因此而无法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而课堂环境几乎是外语学习的唯一场所。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做到

1. 充分预知学生的认知水平, 精心设计effectivetask

2. 积极创设教师的示范空间, 有效获得students’output

3. 主动寻求生生互动的契机, 合力形成learningcommunity

五、积极培养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爱好和需要, 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只有对学习布满信心才可能喜欢学习。而使学生布满信心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在学习上感受到成功。为此我们应做好两件事:一是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在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智力水平方面的差异, 实行分层教学, 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层面上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都能感受到“学有所得”。上课时简单的英语对话、复习性练习, 由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 以调动其学习爱好。

六、加强有效的课堂教学治理, 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

为了提高教学效益, 一些教师尝试运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 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原因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治理。科学的治理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 并取得最佳效益的保证。假如能够改进教法, 施行分层次教学治理, 进行目标教学治理, 积极的加以引导, 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维活动,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

课堂教学如何做到高效 篇9

(一) 设计多概念作文练习, 训练多向性思维能力。

陶行知语:“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 ”“不在做上用工夫, 教固不成教。”“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这就要求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师教讲, 学生学练, 而且是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劳心劳力”。 因此, 作为教学双边互动中的主导———教师, 要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 即知识、才能等方面的力量, 运用必备的教育手段和工具, 确立教学思路。 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能力, 而且让学生懂得学法, 了解教法, 真正做到为学生而教, 达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实践“在做上教”, 实现“真教”。针对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笔者认为, 如何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导向的作文训练题以引导学生“发展其思考力”是问题的关键。

(二) 设计多角度作文练习, 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 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 朱光潜先生说:“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的想…… 想得一点意思, 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 如此一直想下去, 把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为止。 ”多角度作文练习题设计的关键就在于诱发学生多角度、多思路、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多方法地解决问题, 多结果地表现问题。 就下则材料, 可运用多角度训练法写读后感。 齐景公问娇小而机智的晏子:“我听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这是什么意思?”晏子说:“所谓‘和’者, 君甘而臣酸, 君淡而臣咸。 ”

疏通文义后便知, 同学们各抒己见, 展开联想。 最后统一认识,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 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 从来不愿人云亦云, 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独立的见解, 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 而不讲求原则, 但他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有同无和, 集体就没有创造力和战斗力, 有和无同, 集体就无正气, 一盘散沙。 由此及人及物, 多角度, 多层面展开联想, 就可立意广, 思路宽。 经常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可以拓宽学生思路, 使学生散乱零星的思维条理化。

(三) 设计类比性作文练习, 训练侧向性思维能力。

类比性作文练习题的特点是: 能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 把思考的触角伸向与之相近、相关、相似的事情, 进行类比分析、或描写, 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或创造新的意境。 侧向性思维能力, 实际上是联想思维能力, 写作中产生的联想有明确的目的, 有由此及彼的清晰的过程, 能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并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这类训练多以拓展思路弘扬题旨为目的。

二、开发主体潜能, 提高批改效益

以上是讲在“做上教”的一方面。 下面说说“做”的另一面“在做上学”。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因而开发主体潜能, 授之以法, 使其“实学”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陶行知非常重视行动的作用, 认为“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 有知识才能创造”。“我们觉悟到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习, 而‘学习’也就是实践, 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其实学与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要教必须先有手和脑的结合, 思想和生活的结合, 亦即不但要“劳力”, 而且要“劳心”。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习作, 如何运用最佳的“做”法, 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值得深虑的。 现实中, 教师认认真真地作眉批, 总结, 试图通过评语分数等方式指导学生, 提高写作能力, 而实际上学生往往只看重分数, 计较老师批语的好坏属于哪个等级, 根本不关心作文好或差在何处, 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努力探索整体优化增加综合素质课程的内容, 以为“精批细改”是需要的, 但不是必要的。 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后半段的如何“做”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它直接影响“教”的效果和检查“学”的效果。

(一) 面批面改, 励优促差。

如果说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面”上的工作的话, 那么它所要解决的是多数学生带有共性的问题。 面批面改作文要算是作文教学“点”上的工作。 对优生, 即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 面改能切实地帮助其找出弱点, 指点方法, 纠正偏差, 更上一层楼;对后进生, 通过面改, 指出其主要问题, 帮助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既能保护其自尊心又能激发其自信心。 近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以面带点、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是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自改互改, 共同进步。

魏书生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主要靠学生的写作实践”。 吕先生指出:“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 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 ”把作文交给他们自己, 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修改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写得多, 改得多, 便能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作文的规律, 不断提升写作水平。

(三) 范文例文, 学做之楷模。

在互动中求真知。 正如陶先生云:“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有了实践的真做, 才会积累理论的真知灼见, 进而才有美文的收获。 在每一次作文教学活动后, 笔者总是不忘在关键时刻推出佳作, 通过诵读、评点, 有意识地强化某些作文作法与基本要领, 给学生树立作文的楷模供大家模仿、比照。 学生通过吸人之长, 修己之短, 感悟也很深刻, 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的作文风气, 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法很难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新形势, 只有在“教学做合一”原则指导下“真做”、“实学”, 才能真正探索出省时有效的教学新法。 作文教学唯有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才有新的生机, 才有美文的产生。

摘要: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学提出独到见解, 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纵观作文教学现状, 存在一个主要矛盾是, 教师的主导角色与学生的主体角色产生错位、脱节, 动机与效果达不到统一, 教师的指导单一、保守, 学生则被动接受。本文具体到作文训练, 介绍了启发学生思维, 开发学生潜能, 锻炼学生创造性的具体方法。

课堂教学如何做到高效 篇10

一、热身运动,提高兴趣

课前为了创造英语氛围,做一下热身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但要做到适可而止。有时由于学生们刚上完其它课,加上课间休息,很难一下子安静下来接受新的教学内容,我认为如果这时直接导入新课,未免有所不妥。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在这时应用教学活动,就会使学生思维中不该兴奋的区域逐步得到抑制,使该兴奋的区域逐渐兴奋起来。如当走进教室时,发现孩子们的所思所想与英语搭不上边,我没有马上开始讲课,而是说:“Let’s play a game.”学生们猛然听到“Let’s play a game.”立即向我投来质疑的目光,于是我因势利导地引出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但是,这个游戏只与本节课所学内容有联系,而并不是本节课所学内容,所以它不能用太长时间,引出气氛就要停止,不能影响新学内容所需时间。

二、夸张放松,降低难度

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有些知识内容较难,学生掌握起来有难度,老师可将活动设计得夸张一些并放松学生心情,延长练习时间。例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地名)It’s%%%%.(天气)在学习这个句子时,我发现学生们很难学会,又由于前面的单词给它留下了充足的时间,所以我们就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如:同学之间练习后起来说;让某学生到讲台上指着课本图片的实物投影当“weather reportman”,这时“weather reportman”问其他同学,尽心尽力地做起了小老师。其他同学呢?似乎想给这位“新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认认真真地读、说。这样,既帮助学生消除了疲劳,闯过了思维低谷,又学到了难学的新内容、新知识。后进生也有参与愿望,老师宁可耽误一些课堂时间,也要让他们充分参加进去,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获得“我也行”的自信。学生喜欢游戏,而且竞赛性的游戏,学生更喜欢。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同样会被有趣多样的游戏所吸引,他们同样会兴致勃勃地参加,在游戏中也能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越来越进步。

三、悬崖勒马,恰到好处

学生在表演活动、做游戏活动中已经取得预期效果,教师可不再让活动继续进行,果断停止活动。让学生明白此次活动已经结束,只是在语言的衔接上要做到自然。如学生们在分组做游戏时,老师可说:“同学们,这个小游戏各组做得都很好,Very Good!回家后,可一起做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现在我们来听一下录音……”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离开刚才的游戏,恢复原来的课堂秩序。

四、抛砖引玉,激活思维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可提出更好的主意或活动方式来平息学生的兴奋和高涨的情绪,使学生的思维转移到老师说的下一个知识学习点。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How old are you?”时,内容就是“1—10个数字”和“How old are you?”。在组织好学生“开火车”猜数字游戏中,学生积极参与,练习一段时间后,已基本掌握,我就问学生:“刚才同学们练得好极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的年龄呢?”(抛砖)以此引出“How old are you?”(引玉)。这样可以将一个新的知识点推到学生面前,让学生轻松、自然地接受。

五、层层递进,柳暗花明

对于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为了学生能完全理解,要做到层层递进,让学生有柳暗花明之感。例如,学习英语句型“Does..like...”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句型开头一定要用“Does”,为什么回答时应是“Yes,she does/No,she Does’t.”。这样就不要先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可以步步为营,先让学生用“I like...Do you like...?”进行互相采访,并记录下来,然后再让学生用“He likes.../She doesn’t like...”的句型介绍采访的结果,这时老师及时指着此生刚刚访问完的学生问:“Does...like...?”最后找一些学生代替老师考查同学们的采访结果,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水到渠成,难点迎刃而解。

六、扩展延伸,培养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有些内容,学生通过练习很快可以掌握,但距学以致用还有一段距离。这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改编,自导自演,作如下几种处理:

A.将学完的对话改编成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进行表演。例如:新课标英语3B“Happy New Year!”一课,学生可以根据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编一段精彩的新年Party。

B.将学完的单词串成故事讲出来。比如:学完了一些动物单词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编一个森林里发生的故事,要将所学单词全用上。这样,既巩固了单词,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C.将学完的歌曲或韵文进行合理改编。儿童对歌曲及韵文的感知能力很强,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改编,模仿课本韵文用所学单词进行创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反思提炼,促进提高

英语新课表强调“拓展学用渠道,而要更好地“拓展”,必须以“反思”为起点,以“提炼”为依据。这是确保英语课堂活动进一步后延、升华的重要一环。教师对英语课堂活动进行“反思、提炼、拓展”,有助于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的长短处,充分觉察学生的现状,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教师启发学生对英语课堂活动进行“反思、提炼、拓展”,有助于学生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触类旁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如何做到高效 篇11

关键词:少教多学;独立自主;高效课堂

“少教多学”是针对教与学时间或内容的量比提出的。“少教”指的是教师精讲,但也不是简单地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启发性、针对性、创造性、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但也不是机械地练习和知识数量的增加,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理解地、深度地学。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就能使教与学都达到一种轻松愉悦、质优高效的最佳教学状态,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一、创造性地“少教”,激发积极“多学”

创造性地“教”,就是教师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即集中时间和精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帮助、激发、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学”,就是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探究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多学”,教师就要创造性地“少教”,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课堂中不仅要给学生开发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还要创建合适的学习活动,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多学”。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感知的、操作的、表达的和思维的课堂活动形式,以活动承载“多学”,用活动推进“多学”。其次,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二、针对性地“少教”,促进理解“多学”

针对性地“教”,就是教师不要笼统全面地教,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理解“学”就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在教师针对性引导下,对新经验和新知识建构新的理解。

每个小学生都有很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要求,针对性“少教”就是基于学生的这种要求而采取的应对措施。给学生以点拨和帮助是针对性“少教”的本质,提供更具弹性的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是理解“多学”的核心。

针对性地“少教”就是关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时调整与选择,让教的工作与学的活动构成有机教学关系。体现在针对性地教好重难点,教好规律方法,讲清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只要教到点子上,教的少了,学生学的多了,就能提高教学效率。针对性“少教”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生想不到的东西,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智慧价值,不讲学生已会的和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从而避免了教师花很多的时间教,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理解地“多学”就是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理解地“多学”是一种有效学习,也是有意义学习,它的本质是理解的探索和发展数学中的本质,而不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学生获得了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才能获得意义的拓展和价值的生成。

三、启发性地“少教”,达到深度“多学”

启发性地“教”,就是教师不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少做灌输式的“教”,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达到深度“学”就是学生在理解学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学习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众多方法间进行联系、迁移,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陶行知的“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无一不在强调启发性“少教”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打开学生们的思路,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智慧和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

达到深度“多学”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较高要求。教师只有深度钻研、深度反思,启发性地教,才能促成学生努力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最终达到深度学的最佳状态。

四、发展性地“少教”,实现深度“多学”

发展性地“教”,即教师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把学生的智力、情感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实现深度“学”是从学生的角度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即让学生的学习不是浮于浅表的、机械模仿的,而是真正能落到实处,触及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性地“少教”是要求教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只有教师发展性地“少教”,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才会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实现深度学,在深度“多学”中不断建构自己的数学体系,在深度“多学”中体会思考的乐趣。

如果说达到深度“多学”是学生逐步走向深层次学习,那么实现深度“多学”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对数学知识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领悟。数学常态课堂有深度,学生的个体思维才能从狭隘走向广阔,从肤浅走向深刻。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发展思维,提升智慧的大舞台。

总而言之,“少教多学”教学理念是新课改下重要举措,更是现代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通过教师的“少教”实现学生的“多学”,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也就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做到有效性教学 篇12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而言去,其本质就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为重要动力,只有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够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自主进行探索及实践,从而使学生能够将高中语文知识尽快内化,并且使其得以发展,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自主进行合作与探究。具体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其提高兴趣在课堂活动中主动参与。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通过有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很好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从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调动其主动性及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氛围

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艺术加强注意,对所有学生均应当平等对待,对学生合理进行诱导启发,对教育机智应当灵活熟练掌握,对适度有益训练进行合理选择,对学生准确公平地进行评价。这样一来,才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并且共同进行探究,使良好课堂氛围得以形成。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理特点及语文学科性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有效运用,从而在教学课堂上营造良好氛围。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效运用情感交流将预定教学计划完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当文章中表现出清新爽朗基调时,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当保持愉悦欢快心情,从而对学生产生感染;若文章中表现出哀怨悱恻基调,则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当表现出沉郁凄凉心情,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三、对教学内容精选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篇文章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哪些内容可形成有效刺激,不必全面讲解,而是应当合理筛选以及删减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掌握文章中精华及要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只讲解这些内容,从而使学生有充足时间及空间自主进行参与,并且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另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对知识量进行合理控制,选择教学内容中要点部分,将主要问题突出出来,从而将更多时间应用于训练学生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能力,从而使学生知识及能力迁移很快形成,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比如,在对《边城》这一课文进行学习时,教师可设计两个大问题:课文中写道翠翠哭有几次?每次原因是什么?文章写到的唱歌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这两个问题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自己思考,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教师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刻画人物心理时所运用环境烘托艺术手法进行较好体会,并且能够对文章中所描绘风土人情以及抒发感情能够较好体会。

四、对学生能力加强培养

新课标中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对合作学习方式及交流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对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合作及交流,选择参与式教学,不但能够使教学有效性提高,同时还能够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通过进行讨论,学生能够对自身想法进行表达,同时能够吸收他人意见,能够使教师与同学更加肯定,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成就感,使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巩固,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有效参与,进而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对学生能力进行更好培养。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性教学的实施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并且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科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从而使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井艳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法[J].现代交际,2014(12).

上一篇:中韩比较下一篇:教师课堂教学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