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财务分析

2025-01-11

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精选12篇)

公立医院财务分析 篇1

财务分析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主要工作是根据医院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相关数据进行总结与评价。财务分析成果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并能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从而有助于医院的未来发展。2012年1月1日, 我国新修订发行了《医院会计制度》。其发布与实施不仅提高了医院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质量, 同时还为各方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会计信息。其中, 新医院会计制度对财务分析的影响极为重大。

一、公立医院进行财务分析的必要性分析

财务分析有助于公立医院完善预算管理、有助于提高公立医院的资金利用率、有助于提高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进而有助于公立医院科学决策。公立医院虽具有公益性质, 但其本身却也是一个庞大的资金收支系统。财务分析能够对医院的各项运营活动进行准确细致分析, 并通过分析及时掌握医院运营与经济规律的相符程度, 了解医疗活动中的财务运转情况, 从而能够将现有的已知信息转化为“决策有用”信息。

二、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的主要指标

公立医院在内部管理中, 需要针对发展运营中的潜在问题和形成原因进行妥善分析, 进行判断, 指导未来发展, 并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这其中, 财务分析是一种主要工具。而运用科学分析方法, 选取财务分析指标是其一项关键因素。

公立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涉及偿债能力、运营效益、发展能力、变现能力等方面。具体的财务分析指标主要包含: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净值率、人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收费水平、人均门诊次数、平均门诊收费水平、管理费用占总费用比例、人员经费占总费用比例、人均业务收人、病床使用率和周转次数、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检查诊断设备利用率、平均开放病床年业务收人、治疗设备使用率、药品加成率等。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资产负债率=负债/资产×100%

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100%

人员经费支出比率=人员经费/ (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 ×100%

公立医院在利用指标数据进行财务分析时, 应注意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其中, 纵向比较是指将本期的指标数据与医院的以前年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获知相较于往年同期, 医院当前的状况;横向比较是将本期的指标数据与其他医院相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以便医院领导了解本院与其他医院的差距及优缺点, 从而指导未来发展。

三、公立医院财务分析方法

目前, 我国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 即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1)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用两个或几个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用于发现其中的矛盾和差异。比如, 将本期数与历史数进行对比;预算数与实际发生数进行对比;单位数据与行业内其他同类型单位数据进行对比等。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前提是需确保指标数据间具有可比性。

(2) 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方法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也最常使用。是用两个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计算得出比率数值, 通过将该比率与标准值或单位以往水平进行比较, 从而分析评价医院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风险。利用比率分析法能够有效降低决策中的不确定或不合理因素, 改进财务管理。

(3)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用于确定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无论是指标还是一项财务数据, 均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由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 因此, 若要详细分析某一综合性指标, 就需将其分解成各个构成因素, 从量与质两个角度把握每一因素的影响程度, 方能给医院的财务管理方向和发展战略指明方向。

四、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

1. 分析内容之一: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顾名思义, 是“经营运行”能力, 也是单位运用各类资产盈利的能力。医院的营运能力主要通过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营业周期、应收账款周转率、病床周转率等指标予以反映。其中, 资产周转率是医院在某一会计期内资产的周转次数。该比率越高, 表明医院的营运能力越强。存货周转率则反映医院的存货周转速度。比率性质与资产周转率相同。应收账款周转率则是医院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 医院应尽量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以获得较高的资金利用水平。病床周转率则用于反映医院的资源使用效率。

2. 分析内容之二:经济效益

之所以将经济效益分析放在医院财务分析的第二项内容, 是因为经济效益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切实保障。公立医院虽具有公益性质, 但也不能忽视对经济效益的分析。经济效益的反映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结余率、业务收支结余率、百元收入支出率、人员经费支出比率等。

(1) 总资产结余比率。总资产结余比率=资产年结余/税后收入×100%, 比率越高代表医院的获利能力越高, 用于综合反映医院经营效率。

(2) 业务收支结余率。业务收支结余率=科室业务收支结余/科室成本×100%, 比率越高表示医院当期收入的变现能力越强, 是经济效益分析指标中最直接的指标。

(3) 百元收入支出率。百元收入支出率= (业务支出/业务收入) ×100%, 反映医院每百元业务收入所产生的支出。分析该比率, 能够使医院合理控制成本。

(4) 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100%, 净资产收益率的综合性最强。用于反映每元净资产所能产生的盈利数值。

(5) 人员经费支出比率。人员经费支出比率=人员经费/ (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 ×100%, 通过该比率的分析能够获知医院的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与同级别的其他医院或该院以往会计期的情况相比较, 能够分析本期的支出结构状况。

3. 分析内容之三:资产负债情况

之所以要分析资产负债情况, 主要是用于检查医院的内控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各项资产是否按规定进行管理;负债结构适合合理;偿债能力是否较强;资产是否能够在短期内变现。针对公立医院而言, 考虑其公益性和医院这一特性, 资产负债率应控制在20%左右;流动比率应不高于150%, 速动比率控制在80%范围内较佳。

4. 分析内容之四:业务收支

公立医院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治疗收入、手术收入、药品收入、检查收入、住院收入等;业务支出主要涉及医疗支出、药品支出、人员薪酬支出等。公立医院在对业务收支情况进行分析时, 需要把握的有三点:第一, 从整体角度与以往同期角度分析业务收入情况, 着重分析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和产生变化的原因;第二, 分析治疗收入、手术收入、药品收入、检查收入、住院收入等各项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情况, 以用于绩效考核;第三, 分析考核各科室业务完成情况, 以及各科室的业务支出占比, 制定下年度考核指标。

5. 分析内容之五:发展能力

公立医院在财务分析时还应重点分析发展能力。体现发展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三种。

(1) 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 (期末固定资产期初固定资产) /期初固定资产×100%, 固定资产增长率能够反映医院规模的增长情况。比率越高, 表示资产扩张规模越大。但是, 该指标并非越高越好。资产在扩张中还需注意与医院的资产结构、发展能力相匹配, 不得盲目扩张。

(2) 业务收入增长率。业务收入增长率= (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业务收入总额) ×100%, 主要用于体现医院的整体运营状况和发展能力。

(3) 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 (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 /期初净资产×100%, 该指标是医院发展潜力的主要揭示指标, 用于反映净资产增值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贵文.公司经济管理中的财务分析浅析.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13 (09) .

[2] .李和.管控结合降低医疗成本发挥医院财务管理的职能.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6) .

[3] .于艳.论财务分析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科技创新导报, 2010 (04) .

[4] .王艳萍.关于企业医院财务分析的浅析.科技与企业, 2011 (08) .

[5] .白妍妮.关于医院财务分析的探讨.中国市场, 2011 (26) .

[6] .王海燕.医院财务分析与管理对策探讨.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4) .

公立医院财务分析 篇2

分析评估系统

(2012年7月26日)

以药品零差率销售为切入点的县域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在县级公立医院补偿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医保支付制度、药品采购制度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为确保对县域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有效监控、科学决策,推行一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析评估系统势在必行。

(一)运营经费补偿。对药品零差率销售减少的15%药品加成收入及在职人员工资的财政补偿。财政补助总额,其中药品零差率补助金额,医院在职职工的工资补偿金额,离退休人员补偿金额。

(二)院基建项目的补偿。医院迁建项目财政预计总投资金额,县级财政累计投入金额。

(三)核定医院床位及人员编制。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实际需求,科学核定了县级公立医院床位编制。按照床位与人员1∶1.6-1.7的比例核定了人员编制,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编制总数的80%。同比床位增加数量,人员增加数量。

强化公立医院财务控制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控制;问题;对策

一、引言

所谓公立医院也就是主要以社会公众利益作为自身经营和发展的目标,在新医改实施之前,公众医院主要把社会利益以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医疗改革的推行,公立医院在坚持以社会利益、公众利益为基础的前提下,应当不断提升工作质量,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降低运营成本。这也就在侧面要求公立医院应当不断强化财务控制,在提升工作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应当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公立医院的财务控制也就是在保障医疗服务活动有序运行的前提下,加强医院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障医院收支的合规性和合法性、日常的会计核算记录也应当做到客观公正。在国家不断倡导公立医院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强化其财务控制是大势所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作用。

二、公立医院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授权过度、职位设置混乱

由于公立医院长期以来的非营利性,这就导致了其在内部对财务控制的重视不足,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财务控制在公立医院经营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因此,公立医院对于财务授权方面也就没有进行严格的权力划分,也没有验证权力划分后的可行性,就简单地将权力下放给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内部,只是简单认为把该记录的业务内部进行记录就能够做到财务控制,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公立医院将财务授权过多投放给财务部门以后,也没有财务措施对财务效果进行跟踪验证,这导致财务部门的人员也就在自己的职位上膨胀,根本不把医院的资产管理作为工作内容。再者,公立医院的职位设置也是混乱的,在财务部内部,出纳也能够对日常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以及账簿的处理,而会计职位的人员也能够接触经营中的现金,这验证违反为财务控制当中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目标。可见,财务授权以及职位的设置问题是财务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握权力的分配以及职位人员的配备才能够实现财务控制工作的良性发展。例如,山东济南发生的一起案件“神奇的2月29日”,也就是医院的信息科工作人员伙同门诊部的收费人员将患者的预交款在2月29当天进行扣除取出,没有引起医院的注意,而二者最终受到人们法院的制裁。该案件说明了医院对内部财务控制工作做的并不到位,才导致工作人员的得手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发展舞弊的案件。

2.风险意识薄弱,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对风险的重视程度,其实还是和每个行业的营业性质是相关的,由于公立医院本就是坚持以服务社会大众为目的的,并且其具有一定的国有性质,因此在风险管理方面会缺乏应有的认识。有些风险类型的存在是不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便公立医院的背后有国家政府作为支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其面临的客观风险时真实存在的,并且如果不加以认真对待便会使得公立医院发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果公立医院的面对风险问题不能够认真对待、深入分析并采取应对措施,那么其做出的财务决策的依据就不是那么的完整,就会更多的存在财务人员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的存在,使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大为降低,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给公立医院带来人财物等方面的损失。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并且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经济效果,国家为了使市场上的主体能够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带来的成果,对公立医院的改革不断深入和扩大,因此,公立医院应当强化风险意识,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

公立医院财务工作的好坏,需要有一个监督机构对其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去评价去监督、核查。但是,就我国公立医院目前的财务发展现状来看,财务监督机制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监督机制的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务舞弊发生的机率。从公立医院的内部来看,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来完成相关的监督工作,但是有些公立医院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内部审计部门的灵魂——独立性是缺乏的,因此上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也只是在形式上存在着。有些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根本就不存在,更不用说发挥作用。从公立医院的外部情况来看,外部监督机制也是不完善的,并不存在一个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监督部门来对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进行全面的评价和督促。

三、强化公立医院财务控制的对策

1.把握财务授权的“度”、合理设置财务职位

关于权力的集中、配合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分配,不能盲目认为下放好,抑或是集中好,这就要求公立医院能够根据内部财务管理的现状来对财务授权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考究。财务的总体权力应当由比较有经验并且能够为医院的利益为基础的人员进行控制,财务部门的财务授权应当以岗位设定权力,将不同的财务工作内部的权力分配给不同的职位人员,这样发挥适当的牵制作用。比较分散的、一定金额以下的权力能够为一定职位的人员支配,关于集中的、一定金额以上的权力,应当采取集中决策制度或者联签制度,这样才能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关于职位设置的问题,公立医院应当将“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宗旨体现在职位的设置上面,比如说,财务部门出纳和会计的工作内容不能够重合、管理资产和记账的人员的职位不能重合。由此可见,权力的分析以及职位的设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医院的领导者做出充分的考究才能够推行,并期待其发挥效果。

2.强化风险意识,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财务决策的参考因素之一是对风险的考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推进,即便是公立医院也会面临着风险的发生。在新医改的背景之下,强化财务控制的手段之一就是要重视对风险的分析以及规避,只有将风险意识放在财务决策的考虑因素当中,财务决策才能够更加具有可行性,并且成功的可能性也能够大大增强。关于风险意识的强化问题,公立醫院应当在高层领导当中做起,并且将风险风范的意识逐渐向内部员工和部门普及,并且将风险作为决策的考虑因素体现到医院内部的章程规定当中去。财务主管人员在进行财务决策的时候,应当不断强调风险意识的重要作用,并且将这种意识传达给各个决策中心,使得他们在制定决策的时候,也能够自然而然将风险因素放置其中。另外,财务部门也应当主动去对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风险的特征,这样能够节约劳动力的效果,但是风险因素分析过后并意味着终结,财务部门应当定期不定期对风险因素进行再分析,不断更新对风险的意识,并将新的风险形式传达给财务部门的人员,并将新的因素运用到财务决策的制定当中去。

3.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财务监督机制的完善需要从公立医院的内外部情况来进行说明,首先从公立医院的内部来讲,至今依旧没有建立监督部门的医院,应当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督的重要作用,在对财务监督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之后,应当在内部建立起有权威的监督机制来对财务管理形成一定的束缚;而对于已经建立财务监督机制的公立医院来说,它们已经认识到了财务监督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因此,对于这些公立医院来说,只需要对监督部门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且对严格按照原来的监督部门的作用来执行。从公立医院的外部情况来看,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在推行新医改的形势下也应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实际的推行中重视其他配套工作的作用。所以,监督需要从内外部来进行,这样才能够达到完善监督的目标。

四、结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日益发挥出来,新医改的推行也是国家在强化市场经济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公立医院需要顺应潮流要求,积极寻找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合理应对,只有这样公立医院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1]徐娜.公立医院内部财务控制的强化措施[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9:111.

公立医院财务分析 篇4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公立医院财务工作的影响

1.完善了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上有了更完善的规划,对医院成本进行了有效管理。在原有的会计制度中,我们对医院的固定资产没有完整的认识,所以在固定资产的核算问题上,没有考虑折旧问题,这就使得固定资产的真正价值无法估算和体现。但在新会计制度中,明确设立了“累计折旧”项目,确保能够体现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公立医院中最主要的固定资产就是医疗器械设备,医院可以根据计提折旧方式对购置的这些医疗器械财产进行成本管理。

2.实现更为有效的应收应付制原则。应收应付制就可以称之为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而不问货币资金是否在本期收到或付出。原来许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普遍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在这样的制度下,医院很难将各类财产、负债等会计信息反映清楚,但通过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以有效解决医院成本核算,帮助医院了解自身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

3.完善了成本核算工作。在新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关于成本的核算问题更加清晰科学了,改变了在旧的制度下以各个科室、医疗病种等环节为计算单位的核算方式,对医院经营直接所产生的费用进行直接计算,与此同时各个科室产生的其他费用也融入了成本核算单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工作。

二、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在新会计工作制度下的不足

新会计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帮助医院在进行财务工作上有了更明确地方法,保证了公立医院的财务工作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们的公立医院在实行这种制度时,并不能很好地将其运用至各个环节,财务部门与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对这项制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极大的影响了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医院财务管理中效力的发挥,总的来说,仍具有以下几点不足:

1.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人员能力欠缺。在传统思维模式下,医院的整体水平取决于医生的专业能力,许多公立医院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更加偏重于专业知识能力,将医生视为医院发展的最核心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公立医院作为一个各部门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包含着许多重要环节,其中财务部门同样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部门,医院对会计人员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医疗人员,对于医院每天极大量的财务工作,会计人员的素质显然还很不到位,而医院对于会计人才的后续培养工作也很不够。所以,这些因素导致了公立医院会计人才储备不足,会计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不能适应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工作需要。

2.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执行力不够。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公立医院的实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就使得在原有制度和现行制度的交叉阶段,人们对于财务工作产生混乱,例如对于新旧制度中不同的地方,许多人并没有树立起新的制度观念,许多工作执行力不够,执行效果不佳。

3.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公立医院作为一个医疗机构,所有工作的侧重点都在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管理工作常常显现出很多漏洞,长期处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状态,自新医院会计制度颁布并实施以来,这种管理机制欠缺的现象有所缓解,但是我们还必须根据这个制度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体系。诸如在医院的资金运作问题上,应当进一步加强资金审批、财务监督等环节的工作力度,当财务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及时根据体系细则将责任划分到个人,让医院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不再流于形式。

4.成本核算体系尚不健全。在原有的会计制度中,医院在成本核算工作上只是简单将医院总成本进行规划与计算,对于许多细节问题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例如工作人员并未按照新的制度体系进行成本核算、预算编制不够科学等等,尚未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成本核算体系。而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内容上强调了成本核算工作内容,立足于建立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提高医院成本核算整体水平。

三、完善公立医院新会计制度的途径

1.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人是所有工作的主体,影响着工作执行的各个方面,公立医院会计人员的技术专业水平影响着新会计制度的落实与发展。所以,我们在公立医院不断推行新会计制度工作中,首先要不断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公立医院应当定期举办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培训,包括各种制度的讲解、政策的说明,使其能够领悟会计工作的内涵,提高自身工作能力;除此之外,医院还可以邀请专业的会计工作者与医院会计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宣传新医院会计制度,让财务工作人员时刻谨记制度精神,并将其发挥至日常工作中。除了参与医院的各种培训,财务工作人员还应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完善自身能力,通过学习,了解新会计制度的内涵,并将其和医院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自身工作能力,让自己的各项素质都能够适应当前公立医院的发展需求。

2.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应当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推行中不断加强,着力点应放在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上,逐步扩大财务管理在医院的工作范畴,通过权责分明的资金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分配、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专人检查等具体项目的规划,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将责任落实到人,这样一来,一旦出现相关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增强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

3.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公立医院财务部门要在全院范围内实行新医院会计制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建立与健全相关财务管理机制,为此,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财务监督部门,在这个部门内可以实现对医院财务物资的有效控制,并对医院各个环节财务工作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财务监督部门还可以依据对日常工作考察与反馈的结果对医院财务工作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当财务出现问题时,监管部门也可以及时帮助解决,及时找到各个环节的负责人,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完善成本核算工作。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工作办法,包括成本核算的原则、内容、方法等,所以,公立医院在接下来的财务工作上,要依照新制度的要求,根据医院自身发展特点,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机制,对医院的各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切实提高医院相关收益。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分析论文 篇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化,公立医院也逐步进入了市场经济竞争领域。面对市场,如何提高公立医院的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以及社会知名度显得尤为重要,而固定资产是衡量医院各项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又是医院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再加上固定资产在医院资产总额中占比较高,因此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就成为医院众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定义、特征及分类标准来看,以我院为例,目前将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房屋及建筑物;交通工具;专业设备;通用设备;家具及其他;图书。

1.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应有的重视

受公立医院体制的影响,公立医院的产权是国家的,购买的固定资产也相应的属于国有资产,但是,绝大部分公立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缺乏重视。医院领导普遍存在重医疗技术、重科研、重服务的意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只要资产不丢失,至于放在哪里,设备可以产生多少效益往往是忽略的,因此容易出现资产信息不准、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等现象。

2.没有从医院整体角度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与制度

医院现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一般为采购部门负责资产的招标采购,财务部门负责总账管理、总务及物资部门负责明细账的管理,而具体的使用部门只负责使用,不参与管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科室资产台账。大部分医院没有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以及专职管理人员,多部门的共同管理,造成了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采购部门、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相互脱节,各个部门根据职能分工不同制定各自的资产管理流程和制度,甚至出现部门制度之间的相互冲突。建立医院内部整体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和制度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

3.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检查

由于医院负责监督检查的审计部门人员配备有限,专业差异较大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对医院资产配置是否合理,资产是否存在违规使用,资产的处置是否合规等情况缺乏有效监督。监察审计部门作为独立于资产管理和使用的一个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定期对资产的采购情况、使用状况、报废流程以及资产使用效率等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科室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优化措施的探讨

1.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思维,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固定资产是医院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医院提高竞争力、拓宽业务范围、创造良好市场环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医院必须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首先,医院管理者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创新管理思维,制定出相应的、具体的举措来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其次,不仅管理层要重视,并应通过有效的宣传,督促资产使用科室乃至全体员工高度重视,要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意义传达到医院最基层,在医院内部形成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共识,以便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措施顺利进行。

2.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为医院更加科学规范的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医院应据此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夯实基础。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制度,包括固定资产购建环节的制度、固定资产领用使用环节的制度、固定资产内部调拨环节的制度、固定资产考核环节的制度、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环节的制度以及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制度等。只有站在全院的角度建立和规范固定资产从采购到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才能共同协作管理好固定资产,进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3.强化固定资产监督机制,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医院构建固定资产监督机制是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即使细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可以将权限和责任落实到人,但是单凭管理工作一方来进行管理,其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医院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制定明确的监督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固定资产的招标、采购、入出库、管理、折旧、处置、捐赠等工作进行必要的审计,使得固定资产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受到严格的监督,并对所发生的不正常的现象,及时提出,及时纠正,进而保证整个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得以提高,规范性得到有效的加强。

4.打造固定资产信息化平台,实现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

医院配备的固定资产由于种类繁多、价值差异大、摆放分散,因此打造一个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信息化平台,对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将各个责任中心的终端连接起来,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使医院管理者能够快速、准确了解全院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同时还可以将各风险点的控制通过计算程序进行管理,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好地解决固定资产监督乏力、信息滞后等问题。好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可实现各个部门在管理平台上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并相互监督,从而全面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水平。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随着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深水期,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已经迫在眉睫了,对于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只要明确管理的主体,规范管理的程序,严格责任的追究再加上有完善的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作支撑,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就会不断优化,进而为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公立医院财务风险与预警构建 篇6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构建

一、引言

现阶段随着我国的全面改革进一步实施,在各个领域中的发展模式都在改变,对以往的模式已经逐渐的更新和摒弃。公立医院是我国社会公共机构,对保障人们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在公立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这一管理过程中由于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就容易出现财务风险,而对其风险进行预防和解决就显得比较关键。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医院财务风险进行理论分析就有着其实质性意义。

二、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特征及预警措施构建重要性

1.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特征分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特征也愈来愈显著。医院财务风险主要是医院筹资以及投资和资金分配等过程中,由于在财务结构上的不合理以及融资不当等方面原因,出现的财务收益差异和经济损失等问题。总体来说,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特征主要体现在风险的客观性以及全面性和隐蔽性这几个层面。财务风险的客观性特征体现在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各方面,并且是不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财务风险的隐蔽性特征体现在风险是在医院财务运行当中的,是否能够成为现实就要一定的条件进行支持。再有是财务风险的全面性特征,财务风险实在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的,如果在处理过程中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就会对整个公立医院的运作造成很大影响。

2.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预警措施构建重要性

医院的正常运营是依靠着财务支持的,如果缺少了经济的支持医院就会陷入瘫痪状态,在2010年的时候,我国的财务部和原卫生部对医院财务制度进行了修订,并且提出了对医院财务风险防范的理念。在近几年的医院改革发展背景下,对医院的财务风险的管理力度有了进一步强化。面对市场化的发展,医院的竞争压力也比较大,而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能从财务管理方面进行科学的运行,将财务风险问题得到有力的控制。只有从财务管理上得到加强,才能真正保障公立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三、公立医院的财务具体风险及风险预警构建策略

1.公立医院的财务具体风险分析

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中的医院基本建设中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公立医院建设中对负债筹资的方式进行了应用,从而造成了大量负债。在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经营就会造成很大的偏差,债务的偿还就会成为很大的问题。而在这些负债的压力下,医院的发展就会逐渐的向着利益化的方向迈进,对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目的就会偏离。而医院的财务风险出现,会使得医疗人才的流失。

另外,公立医院的活动和经营管理中也会存在着财务风险。主要是在医疗技术的影响下,医疗风险就是不可控的,比较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等问题。负面影响的扩大化就会造成财务风险的出现。而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在内部控制方面没有得到完善,也会带来财务风险。除此之外,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还体现在固定资产购置中的风险,以及医院的收支不平衡的风险等层面。

2.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预警构建策略

加强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措施的构建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要建立全面规范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这是财务工作中比较重要的内容,能对财务经营风险得到有效规避,也能为医院财务决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公立医院要和自身发展特征相结合,以及结合医院的资金运营情况建立高效科学的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要能进一步加强医院财务信息的收集以及分析,从而为医院的财务风险预警做好准备工作。

对公立医院的内部管控能力得到强化,公立医院的领导团队以及财务管理活动间的联系要加强,对每个职工的管理要充分重视。这就需要对医院财务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对管理系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然后把财务管理的一些制度得到完善建立并有效落实,将公立医院财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加强。对一些管理能力以及财务工作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进行引进,加强对其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然后系统化的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监测是基础,也是确保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监测过程中要能细化,对财务风险变化活动的全过程实施监控管理,然后还要能对监测的对象外部关系得到有效结合,对大量监测信息加以有序化的整理和分类处理。综合性的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要在预警系统的构建方面能够和现代化的技术标准得到契合,这样才有利于其作用的发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当前我国的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预防控制,就要和实际医院财务的管理特征以及发展情况相结合。只有做到预警系统的科学化才能够发挥风险预警的作用,此次主要从公立医院财务的主要风险以及预警系统构建重要性进行了相应分析,然后对具体措施的实施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在此次的理论研究下,对我国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雪梅.浅析新医改条件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J].当代经济,2015(15).

[2]杨婕.试论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革要求[J].才智,2014(32).

[3]李毅志,代剑.网络环境下医嘱对医保政策的遵循[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11).

[4]于莉莉,孟岩,苏雅红,张静.军队医院适应国家医改的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06).

作者简介:

我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篇7

1 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公立医院是国有事业单位, 其产权性质属于国有。长期以来, 卫生行政等有关部门负责公立医院的监管。许多公立医院的院长徒有独立法人之名, 实际上并没有自主经营权和发展权。医院大的经营活动、干部任命等都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 卫生行政部门既是主管者又是主办者。卫生部门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引进和改造, 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力受限; 物价部门负责定价, 医院收入自主权受限; 社保部门负责医保基金支付, 医院获得合理补偿的能力受限; 主管部门负责人员调配和职称晋升, 导致医院人员晋升机制模糊;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使医院成本控制能力削弱, 等等。

2 筹资能力有限, 资产结构不合理。

按照医改的要求, 公立医院筹资渠道由原来的财政拨款、药品收入、医疗服务收入转变为现在的财政拨款、医疗服务收入。然而, 财政拨款已经无法满足公立医院的发展规模。医疗服务收费一直实行计划管理, 政府部门统一定价, 使医疗服务收费低于实际成本。面临此种困境, 公立医院开始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充分利用了财务杠杆的作用, 改变了医院陈旧落后的面貌, 但是由于采用负债融资经营的筹资策略, 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 长期偿债能力减弱, 资产结构不合理, 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隐患。

3 预算管理与激励制度不完善

3. 1 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在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存在领导和财务部门依据以往决算数据而制定年度预算, 缺乏对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认识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参与, 造成财务预算的主观性较大, 只是将去年的预算数据作以简单地加减, 医院自上而下, 没有对预算管理加以重视, 预算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3. 2 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和监管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 公立医院预算的编制只是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 缺乏各业务科室和业务人员的参与, 财务人员知识依据上年的决算数据来简单估算预算期的情况, 这种增量预算的方法存在诸多弊端, 尤其是在对新技术、新项目的预算中不能准确地进行评估, 最终导致财务预算与实际收支失衡, 并未与各科室的工作计划联系起来,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缺乏实际有效的监控指标, 无法对预算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控制, 最终使医院的预算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 成本核算与管理不完善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和管理决定着公立医院的经营与发展, 关系着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费用的高低。然而, 随着公立医院收支规模日益庞大, 普遍存在高消耗、高支出、高成本经营的问题。医院管理者重收入、轻成本, 情况令人担忧。

4. 1 科室核算代替成本核算

有些医院片面把科室核算认为是成本核算。事实上, 二者有很大区别, 前者对收入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对成本的重视, 只把成本核算作为配合医院奖金分配的辅助手段, 使成本核算工作发生了偏离, 造成医院管理比较粗放, 医疗成本居高不下。

4. 2 成本核算与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医院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基本上仅限于收支的核算管理, 普遍缺乏财务分析手段和软件工具。很多医院的管理模式缺乏统一性, 不能作为价值补偿和经营管理的依据。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 没有整合系统, 即使信息化建设具备一定条件, 但全成本核算软件基本处于信息孤岛状态, 与各科室之间计算机网络没有实现共享, 有些数据无法收集, 没有充分服务于医院经营管理。

4. 3 成本核算与管理质量欠缺

目前, 我国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往往重事后核算, 轻事前、事中控制, 玩数字游戏而难以发挥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预防作用。成本核算在实际计算过程中, 医院服务部门与各医务科室之间的财务关系不容易确定, 管理费用和间接费用与各医疗项目成本之间的关系只能采用带有一定假设性的分配标准, 对交叉部门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 进而导致成本核算资料并不能代表实际成本, 计算结果不科学。

5 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体制不健全

有的公立医院没有建立总会计师制度, 医院管理层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热情不高; 在工作岗位的设置上, 不相容职务未分离, 没有实现有效的内部牵制和约束; 资金使用的申请、审核、审批流程不完善, 审批权限设定不严格, 资金的支出落实不到位, 内部监管不力; 对药品、固定资产、材料的采购、使用、验收管理不严, 不按期进行库存盘点, 造成有物无账, 有账无物的现象; 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和专业性不强, 内审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 致使内审工作不能拓展到经济业务的其他领域, 对其他部门的工作缺少有效及时的审计评价, 无法起到审计监督的作用。

6 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问题突出

在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与分配过程中, 由于一些原因, 导致基金的大量结余。虽然从当前看, 基金结余是因为基金数额较大的缘故, 但从长期来看, 医疗保险基金也有可能出现基金超支。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追求利益违规操作, 采取小病大治、延长住院时间等方法, 诱使医疗消费,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 造成基金的大量超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保证收支平衡, 对于报销条件要求较为苛刻, 报销流程复杂, 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出现“惜付”现象, 不利于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使用。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例: 一些农民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理解存在误解, 担心自己所缴纳的费用供他人使用, 采用向无法参合农民出租或出借医疗保险医疗证、帮他人购药等办法套出医疗基金, 增加了基金支付的可能, 对基金的正常支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我国公立医院的上级监督部门是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另外, 还要面对来自财政、审计、物价、医保等部门的监督检查。一方面,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 大部分公立医院并没有引入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监督机构的审计与评估。同时, 由于公立医院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不高, 信息不对称, 使公立医院难以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 由于公立医院外部监督不完善, 过度医疗、诱导需求现象愈发严重, 医疗服务价格居高不下。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认为: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是公立医院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 是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 它以资金管理为核心, 采用价值管理的观念来指导医院各项管理活动, 协调各项经营活动, 从而全面反映公立医院经营成果和最终绩效。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披露和社会舆论的作用, 由政府筹建医疗行业信息平台, 患者在诊疗结束后可以在网上为医疗机构打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公开医院的运营状况、医疗行为、药品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患者满意度等重要信息, 从而使医疗机构信息公开透明, 接受来自整个社会的外部监督, 刺激行业内部竞争, 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

此外, 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社会办医。医疗服务机构社会公益性丧失, 是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因素。引入民营资本、社会力量进入医疗服务市场领域, 加强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 则是完善医疗服务提供市场的关键,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参与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熊珂, 唐晓东.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卫生经济研究, 2011 (11) .

[2]邵明慧.我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基于新医院财务制度[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

[3]方鹏骞, 李璐, 李文敏, 罗桢妮.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进展、面临的挑战及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1) .

[4]陈亚光, 张甄, 唐胜辉, 等.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 (5) .

[5]安然, 曾理斌.浅析完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途径[J].卫生软科学, 2012, 26 (7) .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优化策略分析 篇8

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主要是根据医院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关资源配比, 还需要进行预算和收支管理, 通过预算管理进行相关定额情况。并对医院的资产进行管理。财务管理工作还对医院的借入存款、应缴款等进行分析。但在实际的工作中, 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 影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善。

二、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

1.资金不够, 预算管理不够科学, 执行力度不够

现阶段, 公立医院存在资金不够情况, 而公立医院却又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设备购置和医疗研究, 这就给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而国家给予医院的拨款不够充足, 而医院又缺乏良好的融资渠道。同时, 财务管理部门的预算管理不够科学, 不能实现对医院未来发展的前景进行科学的规划。同时相关预算决策的执行力度不够, 预算缺灵活性应变能力不高。

2.收入成本核算不够完善

收入成本核算是了解医院的实际情况最为直观的数据, 能够充分的展示出医院的收入情况。由于收入成本核算不够科学, 导致医院相关资本支出不断增加, 管理中存在漏洞的情况。而欠费是公立医院确实存在的问题, 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由于公立医院在成本核算时, 仅仅将支出的作为生产经营的成本, 没有将医院的成本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整理, 忽视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同时, 由于公立医院对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 也就使得相关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 需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促进公立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3.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

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需要具有高水平的管理人员。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 但由于相关医院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和业务能力, 就导致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处于被动, 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同时, 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管理工作不够全面, 资源都不能获得良好的利用和配置, 影响公立医院的健康。由于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不能站在大局观进行问题思考, 使得相关决策不能和公立医院的发展相适应。

三、公立医院现状的优化策略

1.转变传统财务管理, 加大资金流投入

公立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 资金是公立医院发展的重要保障。足够的资金投入, 是确保医院的设备更新和人才引进, 必须加以重视。还需要积极的拓展融资渠道, 不断寻求更多的方式获得资金投入, 获得更多的资金, 从而确保公立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相关员工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通过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能够促进医院进行成本控制, 最终实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要加强相关预算决策的执行力度, 并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 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2.强化成本核算工作, 明确成本责任

成本核算是公立医院收入和支出之间的最为直接的数据显示, 根据实际情况在公立医院内及时的展开全面的成本核算, 将工作重点放在成本控制上, 行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控制模式, 降低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手段, 增加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并将成本核算与成本责任管理偏离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还要对各个科室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比对,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分析, 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 进而促进企业内部全员参与到成本控制中, 杜绝公立医院中存在的资源浪费情况。

3.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培训

优秀的技术人才是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 需要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业务能力, 促使他们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对公立医院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制定合理的预算编制, 实现医院内部资源的合理优化, 科学配置。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医院是国家重要的医疗和医护机构, 是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公立医院是由于国家主导性质的医院, 面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针对问题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 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 明确成本责任, 加强成本核算工作, 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而促进公立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医院是以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为目的的医疗机构, 服务对象广泛不但包括患者, 还包括健康的人, 是确保人们健康和医疗的重要机构。公立医院具有良好的公益性、解决基本医疗、解决人们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实际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严重影响公立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合理的优化措施, 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持续为人民群众进行相关医疗护理服务。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优化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宇莎.我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分析[J].时代金融, 2011, (21) :54.

[2]杨仁勇.我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24) :175-176.

[3]于雅玲.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优化浅析[J].商, 2012, (5) :55.

公立医院财务分析 篇9

1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整体框架研究

1.1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框架研究萌芽期 (2005年-2009年)

1.1.1内控存在的问题。该阶段的公立医院内控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导致医院内部控制环境宽松, 执行力差; (2) 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流程不完整; (3) 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和科学的预算控制; (4) 人员素质不高, 风险意识较差[1,2]; (5) 独立的评价监督机制缺乏或力度不够[3]; (6) 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未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4]。 该阶段的问题更多的出现在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上。

1.1.2研究进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了初步的重视。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框架研究在此阶段呈现出理论基础薄弱, 内控体系不完整的特点。研究直接针对医院出现的问题,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但并未提出有效的措施, 从实际情况来看,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之初, 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内控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但对于如何建立适合各家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 学者们众说风云。自2006年有学者首次提出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公立医院内控制度前要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以来[5], 学者们就公立医院是否应该围绕财务和预算控制手段建立公立医院内控体系进行了研究。然而在内控环境上只强调了成立内控办公室、专门的行政办公室监管以及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尚未对内控环境进行完整阐述。也有学者提出在医院尚未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情况下, 仅依靠财务人员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并不能完全达到内部控制目的, 致使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降低[6]。

从实践角度来说, 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从来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情, 需要院领导牵头, 相关部门参加, 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完成。有学者[7]从业务梳理、 流程整合、再造的角度提出了一条可行性较高、适合不同公立医院的内控体系建立路径。还有学者[8]以内部控制要素为主线, 结合公立非营利性医院内部控制要素的特点提出:从加强基础管理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着手, 逐步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强化医院文化建设;从预算控制、成本控制等角度, 尝试加强内部控制活动;从风险防范与控制角度, 加强医院医疗风险评价与控制。

1.2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框架研究成长期 (2010年至今)

1.2.1内控存在的问题。该阶段的公立医院内控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缺乏健全的内控环境, 包括权责划分、组织机构、价值观、人才招聘机制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 (2) 风险评估不足, 特别是医院的管理者对单位面临的风险认识不足, 风险评估意识不强, 缺乏有限的风险管理机制; (3) 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评价作用; (4) 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应用比较薄弱; (5) 缺乏必要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9,10]。随着原卫生部等五部委颁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 各地的公立医院开始探索构建本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该阶段存在的问题开始出现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各个方面, 内部控制建设更具有系统性。

1.2.2研究进展。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在该阶段的研究出现了两个新的特点, 首先研究的理论性更强, 出现了采用不同的理论模型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有学者结合国内企业内部控制的最新政策《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本框架进行研究, 通过对其及其配套指引的目标、 原则、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解读强调医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运用信息系统作为内控手段的必然性, 提出该政策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重要借鉴意义, 但不能采取“拿来主义”[11]。也有学者结合波特“五力”模型, 从监管机构、患者、供应商、医院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12]。更有学者基于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人委员会 (COSO) 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提出重新构建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13], 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框架之中。

其次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 研究的范围更加集中。有学者专门从内外部因素分析了大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探讨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14]。也有学者聚焦于公立医院文化软约束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当两者都处于高效时能够相互影响, 共同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及医院竞争力[15]。 公立医院集团化模式作为解决公立医院法人治理难题的试点途径之一, 近年来也备受关注。有学者就探讨了随着公立医院管理层级的增加, 如何控制集团运营中的代理风险增加的问题。文章从集团管控的视角, 对医院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内部控制组织框架的构建进行探讨, 并从战略、人事、 财务、 投资等不同方面组织实施, 解决了医院集团内部控制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16]。

1.3研究新趋势

随着风险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学者们开始结合风险管理谈内部控制体系。这一新趋势越来越重视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也融入了更多的风险管理的理念, 提出了不同的论点。“构建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13], “建立财务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框架是公立医院规范财务行为的有效途径”[17]、“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可操作规范建设, 以及与之配套的评价标准体系”[18]、“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之内”[19]等都对公立医院领域内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做了新的诠释。

对于国内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发展何时才能走到成熟期, 应当以政府出台“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指引” 为标志。当政府能够根据国内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发展制定出适合我国各级公立医院发展现状的内部控制建设指引时, 我国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才算正式步入成熟期。

2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通过综合国内专家学者对国内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 基本梳理了有关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时间脉络。研究发现国内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过程中有以下4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2.1从思路到内容上集中度、类似度过高

国内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研究理论基础逐年加深, 逻辑思路逐年清晰, 但是很多现状类的文章从思路到内容上集中度类似度过高, 且由于政策导向的原因, 有很多的文献成果集中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

2.2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

经过多年的实践, 大部分公立医院已经建立起一套内部控制制度, 但由于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起步晚, 至今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 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内控建设指引, 致使医院的内部控制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漏洞, 甚至有些制度形同虚设, 增加执行成本, 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2.3内控体系构建实践发展缓慢

整体而言, 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未改善, 对于各位学者提出的针对性建议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内控管理现状陷入了“提而不变”的怪圈。

2.4内控办公室的独立性无法保障

对于现阶段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政策导向应该是构建以财务模块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 但国内还有部分学者错误地认为要将财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地位, 而不是设置独立的内控办公室, 这不仅不符合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 也不利于内控的审计和监管, 削弱了内审的独立性, 容易产生舞弊和漏洞。

综上所述, 当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工作的重心还是在于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而目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根源也在于没有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 核心在于没有构建适合公立医院发展的法人治理结构。虽然现阶段国内正在试点不同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模式, 模仿上市公司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代为履行出资人职责, 但是公立医院依然缺乏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动力。原因在于, 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和全体股民的监督, 在“经济人”的假设下, 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为了“逐利”有最直接的动力来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 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而公立医院由政府代为履行出资人的职责, 不但公众无法直接对公立医院及政府实施监督, 而且新医改对于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定位使得政府或者类似董事会的决策机构并无改善医院内部控制的直接动力。想要解决当前问题, 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对财务报表等内控信息的披露, 提高公立医院对公众的透明度, 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加之政策上的问责机制促使公立医院不断改进内部控制。

3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现实途径

公立医院财务分析 篇10

(一) 会计制度核算基础上的不同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权责发生制收入、费用确认的标准是以收入和费用的支出是否属于本期来确定的, 而不考虑相关款项是否实际在本期发生, 也就是说只要收入和支出属于本期, 无论是否在本期发生都要计入本期。而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的确定标准是以实际款项的收付为标准的, 凡是在本期实际发生的收入和费用, 无论款项是否发生在本期, 都应该计入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中。

在旧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基础既可以按照权责发生制来核算, 也可以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一般规定来进行核算, 公立医院在核算上既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也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这体现了公立医院特殊事业单位的属性。然而在新会计制度下规定了医院会计核算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这就彻底消除了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核算方式, 新会计制度下医院的会计核算基础与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相一致。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规定, 医院确认会计收入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医院已经收取了货币金的权利, 第二医院的医疗活动和销售药品的行为已经发生。同时公立医院要对所有入账的固定资产提取折旧, 这有利于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使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可靠的财务资料。

(二) 会计制度适用范围的不同

旧会计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大综合医院、门诊部、疗养院、专科医院、卫生院等独立核算的公立医疗机构。我国在制定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时, 全面的考虑了城市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在资金运营管理方面以及业务活动的特殊性, 进一步明确了其适用范围,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大综合医院、门诊部、疗养院、专科医院、卫生院等, 将城市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划出在外。

(三) 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上的不同

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在会计科目上较原有制度也有所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应收账款”科目上增加了有关医疗保险机构结算的处理规定。

2.“其他应收款”科目增加了应收长期投资利息或利润的相关核算内容。

3. 增设“预付账款”科目, 当坏账准备出现时先将其转入其他应收款, 然后在按照相关会计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4. 新会计制度下扩大了“库存物资”的核算范围, 包括了卫生材料、药品、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材料。药品核算由售价核算向进价核算转变。

5.“坏账准备”科目上的不同:计提坏账准备方法的多样性, 即可以采用账龄分析法、应收账款百分比法、个别认定等方法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计提范围的改变, 即对其他应收款和应收医疗款计提坏账准备。进一步明确了计提坏账准备的计算方法, 即本期应该补提或者冲减的坏账准备等于当期按照其他应收款和应收医疗款计算的应该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加上或者减去本科目借方或者贷方余额。明确了坏账准备的核销条件, 即对于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账龄超过三年无法收回的可以进行坏账准备处理。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对公立H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

H公立医院成立于2000年, 截止到2012年底, 医院已经拥有正式员工4000余人, 其中医务人员中博士后人员50名, 博士生导师80名, 硕士生导师240名, 博士学位医务人员700名。H医院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 并且设置了100临床和医技科室, 其中重点临床科室10个。近年来, H医院荣获各类奖项多大100余项, 其中包括了国家进步一等奖,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对H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下面就通过对H医院的资产状况和收入两方面影响进行分析:

(一) 新制度对H医院在资产状况方面的影响

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将对外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这样将投资的期限予以了明确, 改变了在旧制度下医院对外投资计量的混乱局面。同时H医院可以通过新制度中“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科目反应出医院的投资趋势和需要。新医院会计制度增加了“累计摊销”“累计折旧”“长期累计摊销”科目, 这样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就可以及时合理的反映, 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 新会计制度规定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要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例如因医疗收费而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应列入医院各期的医疗成本当中,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资产形成是来源于科研项目收入、医院政府补助的, 其固定资产折旧不能计入医疗成本, 这样的会计处理办法既有利于医院进行会计处理又有利于医院实现收支配比平衡。

(二) 新制度对H医院在收入方面的影响

新医院会计制度将原来的“药品收入”和“医疗收入”两个科目重新划分为了“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两个一级核算科目, 相关的药品核算通过下设的“药品收入”科目进行核算, 将药品收入计入医疗收入科目,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医疗核算的范围。药品核算方面在新会计制度下也有了变革, 新会计制度取消了原先的“药品进销差价”科目, 使医院的药品计量按照进价进行核算。H医院在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确认按照旧会计制度是采用“权益法”核算的, 这就导致了长期股权的确认大于现金股利。

三、H医院在新会计制度下完善财务分析的建议

(一) 转变原来的财务分析理念

H医院长期以来受到旧会计制度的影响, 在财务分析时单纯的重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费用表, 比较强调的是收入和费用的配比。然而新会计制度引入了现金流量表和权责发生制, 显然原来的财务分析理念并不能满足现代医院会计核算的要求, 因此H医院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理念要尽快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 提高对现金流量的重视度, 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会计制度发展的要求。

(二) 做好相关财务分析的基础性工作

对于新出台的新会计制度, 财务人员要想在工作中不出差错, 就应该做好财务分析的基础性工作:第一, 财务人员要对新旧会计制度下会计科目的变化进行研究, 对新会计制度下相关账务处理的变化重点掌握;第二, 财务人员要对新增的现金流量表重点学习和掌握, 深入研究财务分析报告体系。同时, 财务人员还要学习相关财务附表的编制, 建立全面的财务分析体系。

(三) 完善会计分析制度

科学有效的财务分析需要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作为保障, 财务管理系统要通过每个岗位的配合, 内部控制部门做好控制工作, 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H医院要对会计分析制度进行完善要做到下面几点:首先, 要设置财务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权限, 规范相关操作流程;其次, 建立相关数据安全网, 保证财务分析数据的安全性。

(四) 大力培养新型财务管理人才

H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不仅要依靠完善的财务制度, 更要配备新型的财务管理人才。首先, H医院在聘用财务人员时应该选择精通计算机以及财务方面的人才, 进一步提高H医院财务人员的素质;其次, 对于H医院内部的财务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 及时的掌握和了解国家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 对于成绩突出的财务人员予以重用, 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虽然公立医院财务分析已经在新制度下较原制度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因此公立医院要在实践中对新医院会计制度进一步研究探讨, 真正理解和掌握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内涵。

摘要:新医院会计制度于2012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新制度的实行有利于提高公立医院的信息质量, 增强财务透明度, 可以更好的为公立医院的管理者提供可靠地财务信息。新会计制度可以说给公立医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及时的理解和掌握新会计制度对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 并采用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对于医院的财务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公立医院,财务分析,影响

参考文献

[1]韩萌萌.新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对大型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公立医院财务分析 篇11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防范

公立医院是政府出资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而非盈利,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其医疗价格由国家统一调控和规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积极进行医疗卫生体制相关的改革,对公立医院的财务进行调整,国家财政补贴日益减少,这对长期依赖于体制内的公立医院带来极大影响。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的财政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社会投资不足并且在面临市场竞争时负债累累,因此在当前的体制改革的局面下,公立医院必须积极进行转变,对自身财务状况进行调整以应对未来的财务风险,通过对财务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整,不断适应市场竞争,从而实现进一步发展。

一、公立医院面临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环境因为信息而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公立医院由于长期依靠于体制的扶持,结构单一僵化,缺乏应对市场竞争和风险的能力,因此在当前体制改革的条件下会引发公立医院的财务冲突,从来带来公立医院财务的巨大风险。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进行变革,越来越少的财政补贴难以维持公立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资金缺口,造成医院损失。如果在公立医院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自身财务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将会对未来的发展与稳定带来巨大的影响,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另外,公立医院的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管理不当等问题也是引发财政风险的重要原因。当前社会民营医院不断发展,患者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医疗体验而非简简单单地解决病症。在就医过程中,患者越来越注重就医的感受和就医服务。而民营医院由于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个性服务,因此越来越受到了老百姓的青睐。而公立医院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服务模式,积极寻求自身发展的特色出路,改善医院的就医环境,提高患者就医时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从而才可以减少财政风险和损失,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

二、公立医院应对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1.把握宏观环境,完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当前,公立医院在对自身进行机构调整从而不断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的时候,要及时关注国家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国家出台的新政策文件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把握宏观经济的走向,才能在大背景下更好走出一条属于公立医院发展的新道路。公立医院还要对当前医疗卫生领域的新技术和突破有所了解,积极而准确的对自身发展和经营状况进行调整,从而有效进行财务方面的管理和整改,在面对环境的变化下依然保持不败之地,大大减少财政风险带来的损失。为此,公立医院必须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要积极对自身机构进行调整,调高组织效率,从而以低成本为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公立医院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要明确财务和资金目标,根据宏观环境变化,合理设置目标,切不可冒进。同时,要对自身服务进行改革,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公立医院稳步发展。公立医院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来积极进行风险预防,同时要对人员进行风险知识应对培训,增强其工作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公立医院朝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和救助服务。

2.优化会计信息,降低财务风险问题几率

公立医院在进行目标管理和财务决策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资本输入、设备损耗、支出水平等信息是公立医院依赖于对目前财务水平进行分析,把握自身现状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其更好的促进公立医院的发展。公立医院可以通过购买专门的财务整理分析信息系统,对传统的人工输入进行变革,既降低了人员成本,同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科学性,促进会计电算化在公立医院的发展,对于良好的管理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化的会计信息,把财务人员从繁琐的信息输入和录入中解放出来,使其投入到应对财务风险的过程中去,对于公立医院的长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有效的财务制度可以起到及时、准确的预防风险的作用,通过在风险发生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规避和控制,为公立医院争取宝贵的时间进行决策和调整,从而减少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促进公立医院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面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压力,公立医院要积极寻求自身组织机构的改革和调整,来应对未来潜在的财务风险和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有效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才能使自身稳定并且健康的发展,继续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公立医院要及时关注国家宏观环境和政策信息,有效地进行风险的控制和预防。同时,公立医院要顺应时代发展,改变传统的单一服务模式,注重自身的特色和个性服务,改善医院的就医环境,提高患者就医时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从而才可以减少财政风险和损失,促进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卿苗.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及管理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6):87-89.

[2]薛清元,谢宜静,梁慧娟等.内蒙古自治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财务风险评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32(3):105-106.

公立医院负债风险控制机制分析 篇12

负债经营并非完全不可取, 适度的负债可以加快医院的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但巨额负债则会引起医院经营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危及医院的发展和建设, 更加有损医院内部的和谐。因此, 合理地根据医院自身情况和特点, 进行负债风险评估, 平衡好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负债经营之间的关系, 是保证公立医院良好发展的关键。

1 引起公立医院负债的原因

公立医院负债的原因有很多。具体体现在医疗制度、医院管理制度、负债风险防范机制建立的不完善, 医疗环境的限制, 医院不合理扩建和设备引进等方面。掌握医院负债经营的原因, 就是找到了其管理不当或者亟需改进的源头, 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改善、扭转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现状。

1.1 部分公立医院的经营目标和定位偏失

在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很多公立医院随势盲目扩建, 但其筹集资金的渠道其实还并不完善, 在忽视负债额度的情况下, 修建新的大楼、引进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盲目扩大医院的规模, 将资金希望寄托于政府的财政支持, 却没有相应有效的化解债务的方式。长期如此, 容易形成为了化解债务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恶性循环, 不利于减轻民众看病负担的医改政策的落实。

事实上, 将希望完全寄托于政府支持的想法是不对的。根据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 改革开放32年来, 我国医院以每年平均14%的速度发展, 远远快于国民经济8%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 政府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却由2000年的15%下降到2009年的7%, 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3]。在这种情况下, 公立医院首先应当建立合理稳定的筹资渠道, 在设立合理的负债额度和进行经营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进行有目的地扩建和设备购入。

1.2 医疗环境造成的医院负债

社会上“看病难, 看病贵”的呼声日益高涨, 医患矛盾也愈加严重, 而医患关系的恶化也是影响医院良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社会民众对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 媒体过度夸张和恶意歪曲事实报道以及医闹的不正之风等都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运营, 还常常因此产生不合理的巨额赔款, 给医院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也在很多情况下使医院扮演了尴尬的角色, 医疗欠费已经成为医院经济负担的一个方面。为了顾全医院的声誉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对一些贫困患者拖欠医药费的回收遥遥无期, 导致一些人钻空子恶意拖欠医药费。当遇到重大伤亡事件, 灾难事件等突发情况时, 医院往往尽全力予以救治和帮助, 有时却成本无归。

另外, 由于目前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状况并不稳定, 政府要应对医疗、教育、农业、房地产等多方面的挑战, 财政已然很紧张, 银行的贷款利率不断增高, 加之民营医院因经营模式更为灵活、自由, 越来越具有市场竞争力, 公立医院的经营确实面临严峻的挑战。

1.3 公立医院负债风险机制不完善或缺失

医院想扩大经营, 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医院资金筹集[4]。在确定医院是否有扩大规模的需要时, 评估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选择适合医院自身的多种筹资渠道, 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负债经营风险和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许多医院正是由于缺少完善的负债经营风险和预警机制, 盲目进行投资, 最终进入了巨额负债的困境。从财务风险初露端倪到逐步发展成严重负债的困境, 通常在财务记录上是可以被发现并及时避免的, 通过医院财务情况的各项指标和业内比较, 可以较准确地评价医院的财务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建立一个健全的负债风险和预警机制, 在预防和及早遏制恶性负债中具有明显的作用和优势。

2 控制公立医院负债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从上述公立医院负债原因分析可以看到, 政府的政策出台、资金支持、国内外经济和医疗环境、公立医院自身的管理制度完善程度、医院建设是否合理等诸多方面都有待改善和提高。事实上, 解决这些问题, 并非仅仅是从医疗行业内部着手, 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乃至全球的方方面面, 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 要在短期内看到成效, 公立医院应当首先从自身漏洞补起, 从医院内部问题开始解决, 尽量完善管理制度。而政府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后援, 也应该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尽力帮助公立医院走出困境, 使之获得更好的发展,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1 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应当增加, 部分政策和制度有待调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的公立医院有三大补偿渠道:财政补助、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加成。目前, 政府对医院投入相对不足, 年财政补助一般只够发放几个月的工资, 医院日常运行只能靠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加成[4]。医疗界和整个社会对于“医药分开”的呼声越来越高, 的确, 以药补医的弊端确实非常多, 不仅容易出现很多管理漏洞, 也是造成“看病难, 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利于医院的良好声誉得树立和医患关系的和谐。

从政府支持方面来看, 政府投入资金太少是造成后两种渠道成为医院主要收入的重要原因, 也是引起一系列医疗纠纷和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当医疗服务收费和有限的药品加成无法满足医院发展建设和日常开支时, 公立医院的负债经营就变得无法避免。从逐年下降的医疗投入比例来看, 政府目前对于医疗事业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单单靠医院自身的调整并非长久之计, 政府的重视和加大投入、调整医药政策等措施迫在眉睫。

2.2 公立医院应该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负债经营风险和预警机制

2.2.1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应当完善。

控制成本、防止漏洞是财务管理非常重要的部分, 管理制度则是整个财务管理的总原则。如果制度本身存在漏洞, 那么或多或少的物资、流动资金流失, 重复支出等问题必然存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内容和目标, 要求医院进行成本费用控制, 而成本费用控制的效果又直接影响着医院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5]。医院的现金管理、仓库管理、固定资产评估、账目管理等方面都是医院的财务日常工作, 应该做到科学管理。如,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网络化监管, 在网络的透明监督管理下, 可避免因重复支出、内部人员谋私利、物资冗余、过度支出等引起的成本过高。同时, 也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进行统一的培训, 使财务人员对医院的负债风险提高警惕性和敏感性, 具有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正确地评估收益与风险, 做到合理负债, 理智投资。

要防范负债风险, 关键是控制负债规模, 保持合理的负债比例。资产负债率是国际公认的衡量偿还能力和经营分析的重要指标, 资产负债率过高, 表明财务风险太大;资产负债率过低, 说明财务融资杠杆作用不够[1]。适当的负债对于公立医院来说, 既能够推动医院发展, 缓解医院暂时的资金压力, 也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金, 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医院内部应该建立起一个合理评价负债风险的体系。负债风险不是一两个指标的问题, 而是反映在多方面、多指标, 因此, 负债风险评价体系应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医院的盈利、成本、公益性等, 合理计算负债率、收益率, 为决策者提供最有利于医院发展的决策依据。此外, 由于医疗服务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如果仅仅对医院的某些最终目标进行考核, 医院和医生有足够办法在投入和生产环节规避监管。例如, 仅把医疗费用作为控制指标, 医院可以通过拒绝服务、挑选病人等办法来应对考核;把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 医生会费尽心思讨好患者, 甚至可能满足病人某些不合理的要求。因此, 对医院的投入环节、生产环节进行直接监控的效果更好。政府应有足够的权威和手段对医院的财务状况、违反区域卫生规划, 超标配置高新技术、设备, 违规对外投资等行为进行管理。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对政府的依赖性, 也决定了其更注重于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收益。在国家财政困难及补偿不足的情况下, 加快发展速度, 适时、稳妥、科学、严谨地进行负债经营和管理, 用负债经营产生的超前效益作为医院内涵发展的补偿是可行的, 也是可以探讨和总结的[6]。在目前的经济条件和医疗环境下, 需要做出的努力仍很多, 政府对于医疗事业的投入应当增加, 医疗政策的不完善之处亟待调整, 而公立医院自身的诸多弊端也应该一一找出, 并尽快解决, 只有正视问题的根源, 才能真正遏制过度负债经营的发生。从社会环境来看, 医患矛盾仍然是制约医疗事业发展的极大障碍, 然而上述的问题又是医患矛盾的源头。这些都需要政府、医院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敖检根, 万贻平.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规制[J].中国卫生经济, 2012, 31 (1) :79-81.

[2]何佳颐.为医院负债经营把脉[J].中国医药指南, 2007, 5 (12) :26-27.

[3]刘英萍.试论公立医院负债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管理观察, 2010, 30 (24) :274-275.

[4]王宪卿.浅谈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与预警体系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27 (24) :107-109.

[5]王昕, 郑绥乾.我国公立医院内部经营管理改革举措的前沿观察[J].管理现代化, 2010, 30 (4) :8-10.

上一篇:高等数学理论下一篇:城市绿化植物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