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

2024-08-23

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共12篇)

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 篇1

财务分析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主要工作是根据医院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相关数据进行总结与评价。财务分析成果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并能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从而有助于医院的未来发展。2012年1月1日, 我国新修订发行了《医院会计制度》。其发布与实施不仅提高了医院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质量, 同时还为各方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会计信息。其中, 新医院会计制度对财务分析的影响极为重大。

一、公立医院进行财务分析的必要性分析

财务分析有助于公立医院完善预算管理、有助于提高公立医院的资金利用率、有助于提高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进而有助于公立医院科学决策。公立医院虽具有公益性质, 但其本身却也是一个庞大的资金收支系统。财务分析能够对医院的各项运营活动进行准确细致分析, 并通过分析及时掌握医院运营与经济规律的相符程度, 了解医疗活动中的财务运转情况, 从而能够将现有的已知信息转化为“决策有用”信息。

二、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的主要指标

公立医院在内部管理中, 需要针对发展运营中的潜在问题和形成原因进行妥善分析, 进行判断, 指导未来发展, 并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这其中, 财务分析是一种主要工具。而运用科学分析方法, 选取财务分析指标是其一项关键因素。

公立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涉及偿债能力、运营效益、发展能力、变现能力等方面。具体的财务分析指标主要包含: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净值率、人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收费水平、人均门诊次数、平均门诊收费水平、管理费用占总费用比例、人员经费占总费用比例、人均业务收人、病床使用率和周转次数、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检查诊断设备利用率、平均开放病床年业务收人、治疗设备使用率、药品加成率等。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资产负债率=负债/资产×100%

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100%

人员经费支出比率=人员经费/ (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 ×100%

公立医院在利用指标数据进行财务分析时, 应注意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其中, 纵向比较是指将本期的指标数据与医院的以前年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获知相较于往年同期, 医院当前的状况;横向比较是将本期的指标数据与其他医院相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以便医院领导了解本院与其他医院的差距及优缺点, 从而指导未来发展。

三、公立医院财务分析方法

目前, 我国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 即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1)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用两个或几个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用于发现其中的矛盾和差异。比如, 将本期数与历史数进行对比;预算数与实际发生数进行对比;单位数据与行业内其他同类型单位数据进行对比等。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前提是需确保指标数据间具有可比性。

(2) 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方法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也最常使用。是用两个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计算得出比率数值, 通过将该比率与标准值或单位以往水平进行比较, 从而分析评价医院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风险。利用比率分析法能够有效降低决策中的不确定或不合理因素, 改进财务管理。

(3)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用于确定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无论是指标还是一项财务数据, 均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由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 因此, 若要详细分析某一综合性指标, 就需将其分解成各个构成因素, 从量与质两个角度把握每一因素的影响程度, 方能给医院的财务管理方向和发展战略指明方向。

四、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

1. 分析内容之一: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顾名思义, 是“经营运行”能力, 也是单位运用各类资产盈利的能力。医院的营运能力主要通过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营业周期、应收账款周转率、病床周转率等指标予以反映。其中, 资产周转率是医院在某一会计期内资产的周转次数。该比率越高, 表明医院的营运能力越强。存货周转率则反映医院的存货周转速度。比率性质与资产周转率相同。应收账款周转率则是医院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 医院应尽量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以获得较高的资金利用水平。病床周转率则用于反映医院的资源使用效率。

2. 分析内容之二:经济效益

之所以将经济效益分析放在医院财务分析的第二项内容, 是因为经济效益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切实保障。公立医院虽具有公益性质, 但也不能忽视对经济效益的分析。经济效益的反映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结余率、业务收支结余率、百元收入支出率、人员经费支出比率等。

(1) 总资产结余比率。总资产结余比率=资产年结余/税后收入×100%, 比率越高代表医院的获利能力越高, 用于综合反映医院经营效率。

(2) 业务收支结余率。业务收支结余率=科室业务收支结余/科室成本×100%, 比率越高表示医院当期收入的变现能力越强, 是经济效益分析指标中最直接的指标。

(3) 百元收入支出率。百元收入支出率= (业务支出/业务收入) ×100%, 反映医院每百元业务收入所产生的支出。分析该比率, 能够使医院合理控制成本。

(4) 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100%, 净资产收益率的综合性最强。用于反映每元净资产所能产生的盈利数值。

(5) 人员经费支出比率。人员经费支出比率=人员经费/ (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 ×100%, 通过该比率的分析能够获知医院的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与同级别的其他医院或该院以往会计期的情况相比较, 能够分析本期的支出结构状况。

3. 分析内容之三:资产负债情况

之所以要分析资产负债情况, 主要是用于检查医院的内控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各项资产是否按规定进行管理;负债结构适合合理;偿债能力是否较强;资产是否能够在短期内变现。针对公立医院而言, 考虑其公益性和医院这一特性, 资产负债率应控制在20%左右;流动比率应不高于150%, 速动比率控制在80%范围内较佳。

4. 分析内容之四:业务收支

公立医院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治疗收入、手术收入、药品收入、检查收入、住院收入等;业务支出主要涉及医疗支出、药品支出、人员薪酬支出等。公立医院在对业务收支情况进行分析时, 需要把握的有三点:第一, 从整体角度与以往同期角度分析业务收入情况, 着重分析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和产生变化的原因;第二, 分析治疗收入、手术收入、药品收入、检查收入、住院收入等各项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情况, 以用于绩效考核;第三, 分析考核各科室业务完成情况, 以及各科室的业务支出占比, 制定下年度考核指标。

5. 分析内容之五:发展能力

公立医院在财务分析时还应重点分析发展能力。体现发展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三种。

(1) 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 (期末固定资产期初固定资产) /期初固定资产×100%, 固定资产增长率能够反映医院规模的增长情况。比率越高, 表示资产扩张规模越大。但是, 该指标并非越高越好。资产在扩张中还需注意与医院的资产结构、发展能力相匹配, 不得盲目扩张。

(2) 业务收入增长率。业务收入增长率= (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业务收入总额) ×100%, 主要用于体现医院的整体运营状况和发展能力。

(3) 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 (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 /期初净资产×100%, 该指标是医院发展潜力的主要揭示指标, 用于反映净资产增值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贵文.公司经济管理中的财务分析浅析.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13 (09) .

[2] .李和.管控结合降低医疗成本发挥医院财务管理的职能.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6) .

[3] .于艳.论财务分析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科技创新导报, 2010 (04) .

[4] .王艳萍.关于企业医院财务分析的浅析.科技与企业, 2011 (08) .

[5] .白妍妮.关于医院财务分析的探讨.中国市场, 2011 (26) .

[6] .王海燕.医院财务分析与管理对策探讨.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4) .

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 篇2

公立医院财务收支管理一直是财政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为逐步规范公立医院财务收支管理,促进当前新一轮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我局成立了调研小组,对沙湾区区医院进行调研,通过查阅帐目对医院近三年的医疗服务收入、药品销售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公用支出、医务人员工资福利支出、设备购置、财政投入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座谈就当前财政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乃至医疗改革发展前景进行了相关探讨,现汇报如下:

一、总体的构成与现状

区医院属于国家公立二级医院。现有在职职工369人(编制人数为229人),其中:正式职工169人,招聘职工143人(含临时清洁工24人),退休职工57人。全院拥有固定资产724.43万元;流动资产814.77万元;净资产696.76万元。医院收入由医疗服务收入(含门诊收入、挂号收入、住院收入)、药品销售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共五类构成;医院支出则由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两类构成。以2010年为例,区医院收入共计3024.4万元,其中医疗服务收入124.53万元(含门诊收入40.64万元、挂号收入19.85万元、住院收入818.96万元)、药品销售收入1544.66万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11.82万元、财政补助收入214.79万元、其他收入7.88万元;区医院支出共计3112.68万元,其中医疗支出1367.79万元(含人员支出587.06万元,公用经费支出217.52万元,专项设备及材料购置费支出412.03万元,其他费用支出150.67万元),药品支出1745.4万元(含人员支出201.84万元,公用经费支出68.4万元,药品及材料购置费用支出1415.69万元,其他费用支出59.47万元);全年收支结余亏损88.28万元,净结余亏损35.07万元(见附表收入支出总表)。

二、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1、财务收支状况差距极大。区公立医院的财务收支情况相比差距极大,一是收入规模差距大。2009年,市一医院收入为5.34亿,市一中医院为1.24亿元,市五医院为0.1亿元,市六医院为0.18亿元。收入规模差别大,从客观上分析主要是与各医院的医疗环境、设备投入、地理位置,政府政策导向等因素所影响。二是收支比例差距大。市一医院的各项公用经费、药品采购、设备采购,在建工程等支出都能充分得到保障,特别是在人均年收入高达7万多元的前提下,各项支出占收入比例为93%,结余7%计3745万元;与此相似,市一中医院在确保各项支出且人均收入近5万元的前提下,支出占收入比例为87%,结余13%计1542万元。而市五医院和市六医院的收入却无法维持基本运转支出,主要靠举债或拖欠药品采购款才能让医务人员年收入维持在2万元左右,其人均收入远低于市本级财政供养人员3.3万元的人均收入水平。医院连其基本工资福利都得不到正常解决的情况下,那就谈不上新增设备和扩大经营规模了,也更不存在收入结余。这种现状导致规模小的医院医疗环境得不到改善,留不住病人,医护人员工作不安心,特别是业务能力强的医生留不住,形成医生跳槽,病人不愿进门的恶性循环现象。

2、国有资产收益率不均衡。市一医院各种检测设备如CT、B超等使用频繁,病人基本上是排队等侯,而市五医院和市六医院各种设备因病人少而导致收益率不高,如市五医院前几年购置一台CT,现在一周还检测不到一个病人,国有资产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再比如病床的使用率,市一医院和市一中医院核定内的病床长期住满,特别是市一医院病床使用率高达100%多,各病室走廊过道上经常临时加床,许多病人就是住加床还得预约排队,老百姓普遍反映的“看病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于此。而反观市五医院和市六医院,病床使用率不到50%,国有资产收益率的不均衡形成了大医院吃不消,小医院吃不饱的差距悬殊。

3、财政统筹安排能力不强。目前财政对定额补助公立医院收入的管理,只是单一的收费票据发放管理,收入几乎未纳入管理,就算有极少量的门诊挂号收入,也是上缴后全额还回。虽然财政每年有一些拔款,如2009年市财政拨付市一医院381万元、第一中医院148.8万元、市六医院212万元,财政在拨付时并未充分考虑各医院的客观现状,对年收入达5.34亿的市一医院而言,381万元的财政拨款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不大。而对市五医院来说,212万元的财政补助是保障其在职146名医务人员人均2万元年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财政对资金上无统筹调控,在投入上力度小又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加上缺少积极的政策导向,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大医院与小医院的贫富悬殊现状,也改善不了小医院的医疗环境,更解决不了小医院医务人员工作不安心的问题。

4、收支管理的认识不统一。在与各医院的座谈中,就财政是否应对其收支加强管理乃至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行了讨论。大医院普遍认为,公立医院虽然是财政定额补助事业单位,但财政的补助相对于其总收入而言显得微不足道,公立医院基本属于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或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既然如此,公立医院的收入就无须上缴财政,虽然大医院的人均工资福利远远高于小医院,但要考虑到大医院工作量大,医护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工资福利高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收支纳入财政管理后工作强度能降下来,工资水平适当下调,他们也能接受。但小医院的认识却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公立医院是政府的公益事业单位,理应将其收入和支出纳入财政统一管理,行业内工资收入相差2-3倍多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只有财政统一管理后,才能改变现状,提高小医院的工作积极性,稳定医务人员队伍。

三、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达到认识的统一。公立医院从其资产属性上分析,不论是政府直接投入或是其他方式取得,其资产属性是国有,其收入应纳入财政管理。但也有人提出国有企业也是国有,为什么国有企业的收入却不缴入财政。我们认为公立医院与国有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公立医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事业单位,而国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纯经营机构。二是国有企业不论是否盈利其部分收入都以税收的方式上缴国家形成财政收入,而公立医院的收入因是公益事业收入实行免税,其收入理应纳入财政管理。公立医院从其收入来源上分析,其占50%多的医疗服务收入,都是利用各种检测设备、治疗设备、病床等国有资产取得的。按照《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规定,这属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是政府的非税收入,从法规上讲更应纳入财政管理。目前,上海、安徽等地已在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常德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可在市本级公立医院率先试点。为保证试点改革的顺利进行,本着循序渐进,稳中求变的原则,并针对药品销售收入其资金周转要求较快的客观情况,我们建议可先将公立医院除药品销售收入之外的其他所有收入全部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实行 “收支两条线”管理,待时机成熟后,再一并统一纳入管理。不管是何种程度的改革,首先还得转变观念,只有理解了公立医院的医疗收入特别是医疗服务收入是政府非税收入,才能统一认识,只有统一认识才能减轻阻力,实施改革。

2、统筹安排,加大财政的投入。一是财政部门要对公立医院收入实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既要考虑到小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以及稳定医务人员队伍,也要顾全到大医院的现有利益和保护好其工作积极性。我们建议应在保证各医院原有支出的前提下,对结余部分实行统筹安排,进行二次分配。这就需要预算编制部门认真以各医院以往年度的收支情况为依据科学客观地核定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二是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目前我市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2.5%,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20%),从此次被调研的区医院财政投入情况来看,3年来财政共投入3877万元(其中基建、防疫等专项拔款1038万元),而区医院的总收入为172842万元,财政投入只占其收入的2.2%,所以财政应增加投入,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重点加大对小医院的投入,改善其医疗环境和医务人员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逐步缓解大医院门庭若市而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矛盾。三是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调高在小医院就病患者的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进一步下调小医院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销售价格标准,其差额部分应由财政给予补助。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引导,鼓励老百姓就近看病。力争达到从大医院分流部分患者在小医院就医的效果,逐步解决老百姓普遍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的这一社会难点问题。

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 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引进;社会资本

一、前言

公立医院是政府为了保障人民安全,为了给人民提供方便,而设立的公益性的机构,公立医院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生活状况,并且,当前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要求加快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要求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公立医院改革也变得迫切,社会资本引入公立医院,本身就体现了政府职能所在。基于此,政府应该竭尽全力去维护公立医院的发展,寻找有效途径。

二、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的必要性

1.公共产品的属性需要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

商品的属性往往能够决定商品的提供方式,公立医院的商品往往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既不能安全由市场提供,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提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医疗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这种服务,应该在政府控制和市场调配相结合的方式来优化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高,这就需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

2.医改政策的实施导致医院需多元化投资

医改政策实施前,我国公立医院筹资方式相对单一,国家的资金投入与广大人民对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院长们只能选择医疗服务或药品加成来积累资金,但是,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又导致药品加成的方法被拦截,医院又陷入了两难的境界,单一筹资方式已经严重导致资金不足,同时还必须要保证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公立医院为了发展需要改善医疗条件,提高管理水平,但资金不足又制约着这项实施,多元化筹资已然成为必要。

3.公立医院资金短缺严重阻碍公立医院的发展

公立医院本来就是政府为了给人民提供方便而设立的公益性医疗机构,它存在着很多优惠政策,因此,在看病的问题上,老百姓一般都会选择优惠较多的公立医院,那么这么多的人都来就诊,医院能够承受如此之重么,看病难一系列问题就开始涌现了,医院就要被动扩张,扩张资金却要受制于地方财政,调动资金困难,恶性循环,也导致公立医院发展步履沉重,资金短缺,已经成为阻碍公立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

4.医疗市场的现状与多样化市场需求不符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简单满足于基本的医疗保健,同时高收入人群也要求公立医院提供相对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以满足其对医疗服务的高质量要求,然而,往往是事与愿违,医疗服务的发展现状是高层次,高标准公立医院缺失,大多数公立医院仍然停留在只能满足人民最基本医疗服务的水平上。

三、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的价值

1.打破以药品差价筹资的现状

在医改政策之前,医院就选择以医疗服务及药品差价来筹资这一方法,严重阻碍了其发展,随着新医改政策的颁布,以药品筹资的渠道将不再存在。国家对医疗服务价格实行管控,但是真正体现医生技术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严重偏离其实际价值,甚至不能弥补成本,医院为生存,不得不关注医生收入,自然而然的民众看病的费用也就增加了。药品差价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医院缺钱的问题,看病难的问题不能解决,政府还要规定医院支出不能大于收入,缺乏了充足的资金,想要大力发展医院,改进医院就变得不可能,甚至因为这个发生很多不道德或者是非法事件,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牵手就变成了最为合适的选择,社会资本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资本,资金的宽裕为医院的发展就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医院的固有机制才能够获得新生。

2.优化我国医疗资源配置

本身的资源配置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资源配置地区不均,众所周知,发达地区的大型医疗机构聚集了大量资源,而相对来说,欠发达地区的小医院资源仍然相对缺乏,二是资源配置阶层不均。据调查,政府投入的资金大多数都是为党政干部群体而服务的,相反,那些贫穷地区,低收入人群无优质资源可享受;三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目前已经存在城市资源过度配置,农村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是一种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公立医院在注入社会资本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管理模式,这样可以提升医疗竞争力,这样就解决了之前的三个大问题,资源配置区域逐渐区域平衡,优质医院以普通民众为主,优质有资源被若干医院多次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

3.满足现在的多元化需求

政府设立公立医院的主要目标在与为人民谋福利,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为民众提供质量保证的高质量医疗服务,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之后,投资者就多了更多的话语权,为了取得投资者的信任和欣赏,迎合病患多元化需求的医疗服务就变得可能,这样会有总的针对性的分工,部分医院针对有特殊需求的高层次医疗服务的患者,发展高端市场,部分医院针对低收入贫穷人群提供价廉医疗保障,两者兼得,大家都能得到应得利益。

四、结语

社会资本是发展我国公立医院的重要补充,当我们走不通完全依靠政府这条路,适当的社会资本的引进也是不错的选择,是对政府投入的有利补充,也有利于减轻其负担,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是完美的搭配,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完善管理机制,改善医院服务水平,最终使百姓得实惠、医院得发展、政府得民心、投资得回报。但是,欢喜的同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新型的发展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凡事都有其发展过渡的必要阶段,我们仍然需要面临很多巨大的挑战,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去完善更多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营,赵志军,刘闯.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当代学术, 2013.9.13

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 篇4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公立医院财务工作的影响

1.完善了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上有了更完善的规划,对医院成本进行了有效管理。在原有的会计制度中,我们对医院的固定资产没有完整的认识,所以在固定资产的核算问题上,没有考虑折旧问题,这就使得固定资产的真正价值无法估算和体现。但在新会计制度中,明确设立了“累计折旧”项目,确保能够体现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公立医院中最主要的固定资产就是医疗器械设备,医院可以根据计提折旧方式对购置的这些医疗器械财产进行成本管理。

2.实现更为有效的应收应付制原则。应收应付制就可以称之为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而不问货币资金是否在本期收到或付出。原来许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普遍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在这样的制度下,医院很难将各类财产、负债等会计信息反映清楚,但通过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以有效解决医院成本核算,帮助医院了解自身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

3.完善了成本核算工作。在新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关于成本的核算问题更加清晰科学了,改变了在旧的制度下以各个科室、医疗病种等环节为计算单位的核算方式,对医院经营直接所产生的费用进行直接计算,与此同时各个科室产生的其他费用也融入了成本核算单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工作。

二、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在新会计工作制度下的不足

新会计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帮助医院在进行财务工作上有了更明确地方法,保证了公立医院的财务工作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们的公立医院在实行这种制度时,并不能很好地将其运用至各个环节,财务部门与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对这项制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极大的影响了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医院财务管理中效力的发挥,总的来说,仍具有以下几点不足:

1.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人员能力欠缺。在传统思维模式下,医院的整体水平取决于医生的专业能力,许多公立医院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更加偏重于专业知识能力,将医生视为医院发展的最核心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公立医院作为一个各部门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包含着许多重要环节,其中财务部门同样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部门,医院对会计人员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医疗人员,对于医院每天极大量的财务工作,会计人员的素质显然还很不到位,而医院对于会计人才的后续培养工作也很不够。所以,这些因素导致了公立医院会计人才储备不足,会计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不能适应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工作需要。

2.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执行力不够。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公立医院的实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就使得在原有制度和现行制度的交叉阶段,人们对于财务工作产生混乱,例如对于新旧制度中不同的地方,许多人并没有树立起新的制度观念,许多工作执行力不够,执行效果不佳。

3.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公立医院作为一个医疗机构,所有工作的侧重点都在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管理工作常常显现出很多漏洞,长期处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状态,自新医院会计制度颁布并实施以来,这种管理机制欠缺的现象有所缓解,但是我们还必须根据这个制度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体系。诸如在医院的资金运作问题上,应当进一步加强资金审批、财务监督等环节的工作力度,当财务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及时根据体系细则将责任划分到个人,让医院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不再流于形式。

4.成本核算体系尚不健全。在原有的会计制度中,医院在成本核算工作上只是简单将医院总成本进行规划与计算,对于许多细节问题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例如工作人员并未按照新的制度体系进行成本核算、预算编制不够科学等等,尚未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成本核算体系。而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内容上强调了成本核算工作内容,立足于建立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提高医院成本核算整体水平。

三、完善公立医院新会计制度的途径

1.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人是所有工作的主体,影响着工作执行的各个方面,公立医院会计人员的技术专业水平影响着新会计制度的落实与发展。所以,我们在公立医院不断推行新会计制度工作中,首先要不断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公立医院应当定期举办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培训,包括各种制度的讲解、政策的说明,使其能够领悟会计工作的内涵,提高自身工作能力;除此之外,医院还可以邀请专业的会计工作者与医院会计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宣传新医院会计制度,让财务工作人员时刻谨记制度精神,并将其发挥至日常工作中。除了参与医院的各种培训,财务工作人员还应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完善自身能力,通过学习,了解新会计制度的内涵,并将其和医院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自身工作能力,让自己的各项素质都能够适应当前公立医院的发展需求。

2.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应当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推行中不断加强,着力点应放在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上,逐步扩大财务管理在医院的工作范畴,通过权责分明的资金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分配、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专人检查等具体项目的规划,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将责任落实到人,这样一来,一旦出现相关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增强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

3.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公立医院财务部门要在全院范围内实行新医院会计制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建立与健全相关财务管理机制,为此,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财务监督部门,在这个部门内可以实现对医院财务物资的有效控制,并对医院各个环节财务工作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财务监督部门还可以依据对日常工作考察与反馈的结果对医院财务工作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当财务出现问题时,监管部门也可以及时帮助解决,及时找到各个环节的负责人,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完善成本核算工作。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工作办法,包括成本核算的原则、内容、方法等,所以,公立医院在接下来的财务工作上,要依照新制度的要求,根据医院自身发展特点,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机制,对医院的各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切实提高医院相关收益。

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 篇5

【摘 要】 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医事服务费,药品由收益产品转变为医院的纯成本,转变药品管理模式,控制药品采购与管理成本,成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如何发挥财务管理在药品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医院药品的财务管理水平,本文本着控制药品库存,降低库存成本,优化资金周转为目的,就药品财务管理原则、方法等进行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财务管理;药品成本;药品管理

伴随着北京市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医事服务费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逐步推进,药品作为医院的纯成本,为差额预算单位的公立医院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降低药品成本,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院药品财务管理,提升药品财务管理水平,能够有效助推药品成本的管控,为降低医院药品成本做出贡献。

一、医院药品财务管理的内容

1.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控制药品成本的重要手段。医院各临床科室要充分分析与论证药品消耗情况,结合科室发展编制申报下的用药预算,财务部门根据医院整体收支情况,结合医院控制药品成本的总体目标,履行审议、审批环节后,年初将预算下达至科室,同时预算执行中,做好监督与督导工作。药品全面预算管理,在保证患者用药需求的同时,助推医院减少药品积压,降低库存成本,加速医院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内部控制建设

健全与完善药品内部控制制度,合理设置岗位,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能够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储存成本及消耗成本。医院要建立药品财务管理制度、采购制度,储存保管制度,盘点清查制度,报废审批制度等,坚持药品采购、入库、保管、处置、结算、付款等岗位相互分离,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履行各自职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确保计划采购、定额储备、保管处置、账实相符等有效实施,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药品采购、消耗、保管、结算等整个药品闭环管理工作流程的效率,加速药品周转,减少药品毁损及过期变质等行为的发生,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3.健全岗位设置

设置独立的药房、药品财务人员,参与药房、药库药品消耗及库存管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建立健全药品入库、出库、消耗、应付账款等明细核算,做好药品消耗与药品收入核对工作,以及药品库存盘点监盘工作,加强药品入库、调价监管,提高药品入账、结算、付款的准确性,月末确保账表相符、账实相符,杜绝丢失等现象,确保医院药品的完整性。

4.健立账册账表

建立药品账册报表,能够真实反应药品进、销、存动态情况,更好的对药品实施有效管理。设置药库药品明细账,药品入库汇总表、药品出库汇总表、药品盘点单、药品应付账款明细账和药品进、销、存月报表,对药品进、销、存、应付账款等每月与会计室进行核对,确保账务相符。

每季度药房、药库财务人员通过账表等数据,对药品的入库、消耗、结存进行财务分析,根据药品数值变化信息,做出正确的财务判断,提出意见与建议,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医院药品财务管理的原则

医院药品实行全面预算,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的财务管理原则。

医院采购药品的品种繁多,采购的数量、金额以及药品的收入占医院资产的比重较大,面对这样大的流动资产,财务管理只停留在账实相符、账目清楚的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实现药品低损耗、低库存、高周转率的财务管理水平,对药品采购、发出、存储的整个过程不仅要事后监督,还要做到财务管理的事前预测和事中监督,在?务管理的全面监督下,做到防患于未然,使得药品采购资金合理使用,防止贪污、盗窃等行为。

三、医院药品财务管理的方法

1.金额数量管理

医院对药品的管理采用金额、数量管理,管住了数量,必然就管住了金额。面对数量、金额巨大的医院药品,运用金额数量管理方法,前提是需得到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软件的大力支持。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立,完成对药品的入库、发出、存储数量与金额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准确记录药品的名称、规格、批次、效期、数量和金额等,针对每一种药品均能实现购入,发出、库存管理,月末按种类盘点药品得以实现,盘点差异一目了然,提高了药品账实相符的准确率。

2.ABC分类管理

ABC 分类法又称为重点管理法,它的主要思想是重点管住少数价值高的物品,体现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管理思想。ABC分类管理方法是一种科学的药品管理方法,可以使药品管理更加灵活。ABC分类管理就是按药品的金额标准,将药品划分为A、B、C 三类,A类药品的特点是金额巨大,但数量较少,如果不重点管理,将会对医院造成很大的损失。B类药品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C类药品品种数量繁多,但金额微小,即使管理当中出现一些问题,对医院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因此,对A类药品应该重点管理,B类药品应分类别一般控制,对C类药品按总额灵活掌握即可。

医院药品的品种繁多,运用ABC分类管理方法,把繁多无序的药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的管理。A类药品是药品金额累计百分比累加到70%左右的品种,B类药品是药品金额累计百分比介于70%~90%之间的药品,剩下的为C类。三类药品的金额比重大致为 A∶B∶C= 7∶2∶1,品种数量比重大致为 A∶B∶C= 1∶2∶7,A类药品的金额比重高,种类数量很少,故应对A类药品重点严格管理,做到每日盘点。对B类药品要按照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合理管理,C类药品可以适当简化管理流程。

采用ABC管理方法,可以帮助医疗单位对药品管理有所侧重,降低一定的管理成本,保证药品管理的最终效果。

3.库存高低限量法

目前,大部分医院药品采购的流程是由药房人员根据药房药品消耗量和库存量预估需要药品数量,然后向药库人员请领,药库人员根据药库药品的库存量,凭经验制定采购计划,这种方式制定的采购计划往往不科学,有可能使药品库存不足,影响患者正常用药,也有可能会造成采购药品品种的积压,会造成医院流动资金的浪费。

药品的高限量就是某种药品的库存量到达预设的最高上限时,停止此种药品的采购。药品的低限量就是某种药品的库存量减少到预设的最低值时,及时采购此种药品,设定的最低值要保证下次采购到货之前药品不能断药。

设定库存高低限量点可以先统计各类药品上月均消耗量,再与供货单位沟通供货周期,然后对各类药品制定其最高及最低库存量,当药品库存量超过或少于预先制定的库存限量时药品管理系统会出现库存报警提示。受季度、疫情等特殊情况的影响,药品的用量也会随之变化,可每季度根据药品的实际用量重新设定高低限值,这样及时的调整既能确保药品供应又能防止药品积压。药品高低限量法管理办法,避免了人为凭经验进行采购药品,可避免药品的积压或者库存量的不足。

实际工作中,ABC分类法与高低限量法可结合使用,对重点管理的A类药品设定库存高低限量点,两种办法结合使用能够更准确的管理和控制药品的库存量,减少库存积压,加快药品周转率,节约医院的资金成本。

四、医院药品财务管理的措施

1.合理选择药品库存管理方法

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即为改变医院当前“以药养医”的发展模式,北京市开展的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医事服务费,推行药品阳光采购综合改革,使得药品价格下降明显,但药品的销售数量并未减少,药品库存量仍然会占用医院大量的流动资金,医院对药品库存的财务管理仍不可忽视,因此医院可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药品管理系统现状,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成本低,药品管理效率高的医院药品管理模式。

例如:某医院药品700多种,年消耗量4.2亿元,药品种类多,金额大,对每一种药品进行单独管理难度大,因此选择ABC分类管理法进行药品管理。

利用医院HIS系统进行了统计分类: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A类药品有95种,占药品总数的13%,占药品总金额的70%,这部分药品数量少,所占的金额却很大,着重精力对A类药品进行重点管理,采取多次少量的采购方法,在药品供应稳定的情况下用量设定为5天,达到加速周转,减少周转天数的目的;B类药品153种,占药品总数的21%,占药品总金额的20%,种类不是很多,可以设定为重点管理。在药品供应稳定的情况下用量设定为7天。C类药品487种,占药品总数的66%,占药品总金额的10%,此类药品种类繁多,金额却很少,可以适当放宽一些库存量,采取少次多量的采?方法,减少周转次数,在药品供应稳定的情况下用量设定为10-14天,达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药品管理的工作效率。

按照ABC分类管理法进行药品管理,该医院 2015―2016年,药品周转率由2015年的46.68次上升至2016年的52.79次,药品周转天数由2015年的8天下降为2016年的7天。药品周转的加快,周转天数的缩短,使得该院药品的变现速度明显加快,减少了资金占用,加快了资金周转,提升了医院药品的管理水平。

2.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人是根本。公立医院应当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重视药品会计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促使财务人员及时掌握药品核算和管理的新政策、新方法,掌握基本的药学知识,将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工作当中,在医院的药品管理当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用。

3.加强药品成本管控,深化药品预算管理

药品由收益产品转变为医院的纯成本,为了更好的管控药品,应该转变药品管理模式,控制药品采购与管理成本,加强药品预算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重点。

在新形势下,医院药品收入预算要以药物使用量为基础进行预算,而不是以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来预算。药品的使用量既要考虑国家医保政策的变化,也要考虑医务人员用药积极性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医院对其药物使用量进行前期预算编制,这是一种事前控制,而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可以关注使用量是否按着预算进度执行,如果有偏差行为,可以及时纠正,对药物使用量进行事中控制。药品预算执行完毕,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反馈,有助于管理者及时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这是一种事后控制。药品预算管理的实行,可以帮助医院有效的控制药品库存量,使库存量更加的合理。

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面对种类多,周转金额巨大的药品,药品财务人员手工核算工作量非常大,且难以满足药品的数量、种类管理,因此,精细化的药品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完整,信息化建设不仅要符合医院内控制度的要求,还要建立与财务核算统一的数据接口,以便于对医院药品从数量、金额、单价、有效期、批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管理,实现药品信息共享。

强大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对医院各项药品信息进行即时的数据收集、存储、汇总以及输出,能够实现对药品进、销、存、调价、盘点等进行准确的记录并进行动态管理,提高了药品管理的透明度。同时,及时、真实、准确的药品数据,为医院加速药品周转,控制药品采购成本及存储成本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总之,处于医疗体制改革大潮中的公立医院,机遇、生存、发展并存,作为差额预算单位,在服务量减少,事业收入降低的情况下,向成本要效益,控制成本,提高效益成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而药品成本作为医院的主要成本,管控工作永远在路上,药品财务管理要发挥重要作用,尚需我们财务人员为之不断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公立医院护士所面临的压力源分析 篇6

【关键词】护理;压力源;心理健康;风险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2.3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05-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需求的增加,人们的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患者对自身的正当权益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医疗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医学的发展,让护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学科,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然而由于特殊的职业性质及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量及不公平的社会评价,护士的职业不被理解和尊敬,她们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肯定,造成很多护士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网上流传一首生动描述公立医院护士生活现状的打油诗——

满腔热血技术学会,

当了护士吃苦受罪,

急难重险必须到位,

上班下班终日疲惫,

从早到晚比牛还累,

一日三餐时间不对,

一时一刻不敢离位,

工资不高还要交税,

下班不休还要开会,

迎接检查让人崩溃,

晋升职称回回被退,

抛家舍业愧对长辈,

囊中羞涩见人惭愧,

百姓还说我们受贿,

青春年华如此狼狈。

由此可见,公立医院护士的压力来源是多方向的,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可来自环境,也可来自工作人员自身。只有正确评估护士的压力来源,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增进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以此推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及护理事业的发展。

为了调查护士的压力来源,我们调查组自制了《护理人员压力相关因素调查表》,针对本地公立医院“黄冈市中医医院”的上百名护士(年龄在20-45岁之内)进行了压力源及心理健康状况测评。

前期调查和后期数据分析总共历经两个月,抽样结果分析显示:护士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表现为失眠、健忘、神经衰弱、操作准确率下降、对服务对象淡漠,严重的还会出现抑郁症状,甚至还有些人因为承受不了强压而选择离职。国外的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描述为心身耗竭综合征:这是一种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以极度的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并且产生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最终导致护理質量的下降。

根据调查结果,我院的护士们所面临的主要压力源按大小依次为:

1自身心理压力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现有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护理学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突飞猛进,使护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了更多的渗透与融合,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护士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满足社会人群的健康需求。

2工作压力

护士昰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更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使命。人员配置不足,上班时间输液量大、输液引起感染的危险,使护士在工作中常处于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长此以往的精神紧绷状态容易引起睡眠障碍,从而产生心理疲惫感。上夜班为单独作业,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时,因为一个人力不从心而带来强迫、担心和无助感。还有交班时间要准时,往往造成护理人员易醒或醒后难以入睡,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白夜班交替的工作模式使人体“生物钟”被打乱,如体力消耗大,身体抵抗力差,容易患感冒,也容易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常出现便秘或腹泻等,而身体机能下降,又会进一步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如此恶性循环。

3家庭压力

多数护士为女性,很多护士既是妻子又是母亲,同时承担多种角色,肩负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护士工作中的负面感受有时会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气氛,面对家庭的责任和家务琐事,难免不消耗护士部分精力,还要承受因怀孕、分娩、月经、更年期等生理变化而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加工作压力。

4社会压力

在市场经济下,相当一部分医院存在重医轻护,认为医生能开刀,给病人治病,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而护士则被认为是医生的助手,甚至有的人认为是“高级保姆”,而不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这不公平的社会评价会使护士怀疑自己的价值及能力。虽然工作勤奋、努力,但护士的收入与其护理水平和工作业绩没有呈明显的相关关系。护士的职称、文凭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肯定和补偿,发展机会、外出进修学习等问题上的不合理状况,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产生心理压抑、自卑、失望、焦虑,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产生心理压力。

针对护士工作压力源,制定合理的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护士自己的支持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系统设备,减少书面工作,提供再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工作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肯定,将减轻护士压力作为管理者的责任,使护士在工作中拥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技巧及和谐的护患关系,让护士成为真正的天使,是护士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周佳.精神劳动对护士的影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22.

[2]扬爱军.护士压力及工作满意度对护理工作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4,4(2):22.

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 篇7

1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整体框架研究

1.1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框架研究萌芽期 (2005年-2009年)

1.1.1内控存在的问题。该阶段的公立医院内控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导致医院内部控制环境宽松, 执行力差; (2) 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流程不完整; (3) 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和科学的预算控制; (4) 人员素质不高, 风险意识较差[1,2]; (5) 独立的评价监督机制缺乏或力度不够[3]; (6) 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未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4]。 该阶段的问题更多的出现在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上。

1.1.2研究进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了初步的重视。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框架研究在此阶段呈现出理论基础薄弱, 内控体系不完整的特点。研究直接针对医院出现的问题,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但并未提出有效的措施, 从实际情况来看,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之初, 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内控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但对于如何建立适合各家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 学者们众说风云。自2006年有学者首次提出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公立医院内控制度前要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以来[5], 学者们就公立医院是否应该围绕财务和预算控制手段建立公立医院内控体系进行了研究。然而在内控环境上只强调了成立内控办公室、专门的行政办公室监管以及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尚未对内控环境进行完整阐述。也有学者提出在医院尚未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情况下, 仅依靠财务人员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并不能完全达到内部控制目的, 致使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降低[6]。

从实践角度来说, 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从来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情, 需要院领导牵头, 相关部门参加, 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完成。有学者[7]从业务梳理、 流程整合、再造的角度提出了一条可行性较高、适合不同公立医院的内控体系建立路径。还有学者[8]以内部控制要素为主线, 结合公立非营利性医院内部控制要素的特点提出:从加强基础管理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着手, 逐步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强化医院文化建设;从预算控制、成本控制等角度, 尝试加强内部控制活动;从风险防范与控制角度, 加强医院医疗风险评价与控制。

1.2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框架研究成长期 (2010年至今)

1.2.1内控存在的问题。该阶段的公立医院内控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缺乏健全的内控环境, 包括权责划分、组织机构、价值观、人才招聘机制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 (2) 风险评估不足, 特别是医院的管理者对单位面临的风险认识不足, 风险评估意识不强, 缺乏有限的风险管理机制; (3) 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评价作用; (4) 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应用比较薄弱; (5) 缺乏必要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9,10]。随着原卫生部等五部委颁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 各地的公立医院开始探索构建本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该阶段存在的问题开始出现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各个方面, 内部控制建设更具有系统性。

1.2.2研究进展。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在该阶段的研究出现了两个新的特点, 首先研究的理论性更强, 出现了采用不同的理论模型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有学者结合国内企业内部控制的最新政策《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本框架进行研究, 通过对其及其配套指引的目标、 原则、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解读强调医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运用信息系统作为内控手段的必然性, 提出该政策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重要借鉴意义, 但不能采取“拿来主义”[11]。也有学者结合波特“五力”模型, 从监管机构、患者、供应商、医院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12]。更有学者基于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人委员会 (COSO) 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提出重新构建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13], 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框架之中。

其次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 研究的范围更加集中。有学者专门从内外部因素分析了大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探讨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14]。也有学者聚焦于公立医院文化软约束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当两者都处于高效时能够相互影响, 共同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及医院竞争力[15]。 公立医院集团化模式作为解决公立医院法人治理难题的试点途径之一, 近年来也备受关注。有学者就探讨了随着公立医院管理层级的增加, 如何控制集团运营中的代理风险增加的问题。文章从集团管控的视角, 对医院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内部控制组织框架的构建进行探讨, 并从战略、人事、 财务、 投资等不同方面组织实施, 解决了医院集团内部控制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16]。

1.3研究新趋势

随着风险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学者们开始结合风险管理谈内部控制体系。这一新趋势越来越重视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也融入了更多的风险管理的理念, 提出了不同的论点。“构建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13], “建立财务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框架是公立医院规范财务行为的有效途径”[17]、“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可操作规范建设, 以及与之配套的评价标准体系”[18]、“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之内”[19]等都对公立医院领域内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做了新的诠释。

对于国内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发展何时才能走到成熟期, 应当以政府出台“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指引” 为标志。当政府能够根据国内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发展制定出适合我国各级公立医院发展现状的内部控制建设指引时, 我国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才算正式步入成熟期。

2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通过综合国内专家学者对国内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 基本梳理了有关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时间脉络。研究发现国内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过程中有以下4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2.1从思路到内容上集中度、类似度过高

国内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研究理论基础逐年加深, 逻辑思路逐年清晰, 但是很多现状类的文章从思路到内容上集中度类似度过高, 且由于政策导向的原因, 有很多的文献成果集中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

2.2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

经过多年的实践, 大部分公立医院已经建立起一套内部控制制度, 但由于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起步晚, 至今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 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内控建设指引, 致使医院的内部控制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漏洞, 甚至有些制度形同虚设, 增加执行成本, 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2.3内控体系构建实践发展缓慢

整体而言, 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未改善, 对于各位学者提出的针对性建议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内控管理现状陷入了“提而不变”的怪圈。

2.4内控办公室的独立性无法保障

对于现阶段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政策导向应该是构建以财务模块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 但国内还有部分学者错误地认为要将财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地位, 而不是设置独立的内控办公室, 这不仅不符合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 也不利于内控的审计和监管, 削弱了内审的独立性, 容易产生舞弊和漏洞。

综上所述, 当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工作的重心还是在于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而目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根源也在于没有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 核心在于没有构建适合公立医院发展的法人治理结构。虽然现阶段国内正在试点不同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模式, 模仿上市公司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代为履行出资人职责, 但是公立医院依然缺乏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动力。原因在于, 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和全体股民的监督, 在“经济人”的假设下, 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为了“逐利”有最直接的动力来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 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而公立医院由政府代为履行出资人的职责, 不但公众无法直接对公立医院及政府实施监督, 而且新医改对于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定位使得政府或者类似董事会的决策机构并无改善医院内部控制的直接动力。想要解决当前问题, 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对财务报表等内控信息的披露, 提高公立医院对公众的透明度, 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加之政策上的问责机制促使公立医院不断改进内部控制。

3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现实途径

公立医院财务内控管理的措施 篇8

在公立医院中,财务内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对医院资产、医院收入及支出的控制,预防财务风险,做好日常财务工作。医院财务内控必须保证医院相关的数据信息及资金流向的精确性及系统性,可以监督医院财务管理部门,确保医院资金使用正常,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医院财务内控可以及时发现财务风险,给出解决措施,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

1. 对医院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的控制

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实施有效的资产管理可以减小医院资产的损坏和流失。控制好医院的各类资产,事先要做好医院资金的控制工作,严格遵循项目审批制度和权责分析机制。还要控制好医院原料采购工作,事先做好采购预算和采购审价,降低采购成本,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采购固定资产时候,要遵循相应的招标机制及流程,按照固定资产购置审批流程进行。

2. 对财务收入的控制

医院是一个特殊机构,其收费项目繁杂,一般包括挂号、门诊、住院、床位、手术、药品、体检等多个项目。因此,需要加强会计内控制度建设,为医院财务管理提供便利,促使会计内控制度的实施执行合理合法有效。公立医院实行亮证收费,确保每一项收入都合乎规定,公开各个收费项目及收费指标,对收费票据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票据的使用效率,同时注意对票据的保存、注销管理。

3. 对财务支出的有效控制

医院的财务经费支出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制度,确保费用支出的实际效果和费用支出过程中权责分明,如现金保管人员和记账人员的分离,经费和印鉴的分离等,促进医院的费用支出都合理合法。对医院费用支出的控制可以有效减少资金、原料的浪费,在保证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二、公立医院财务内控现状

作为中央财政预算进行统一管理的医院,公立医院在现有医疗体系中占主体地位,具有公益性质。公立医院是通过国家建立和管理,多数公立医院未充分认识到财务内控的内容、重要性及必要性,内控意识薄弱甚至混淆内控和管理两个不同概念,将医院的内控和医院利益摆在对立位置。

1. 欠缺完善的审计监管机制

公立医院内审人员的本职工作未到位,为做好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工作,没有发挥出内审部门的效用。医院的财务内控工作贯穿于医院的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及活动的每个环节。内审人员要考核、检查及评价财务内控制度。我国部分规模不大的公立医院没有重视起内控管理工作,没有设置相应的内审部门,缺乏审计人员的监管,容易造成财务工作出现多种问题。忽视了内审对财务部门及整个医院的重要性。

2. 财务管理的基础较弱,管理理念老旧

部分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欠缺对应的内部控制机构和组织,没能将内部控制制度重视起来。部分公立医院依照自身需求进行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工作,但没有针对整个医院的全面成本考核,只是对科室奖金的分配的核算等。同时,还欠缺信息反馈机制,医院不能收到任何反馈信息,不利于改进工作的进行,医院的开支水平高地不等,因此同类医院中的成本没有比较意义,成本的控制缺乏统一的参考依据。

3. 公立医院内控动力不足

内部控制部门的设置适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内控的执行效果,要达到最佳的内控效益,无疑会提高医院的运行成本。此外,实现技术信息化,做好后期监督执行工作同样会增加医院的总成本。从利益角度,公立医院都不太愿意增加附加的管理费用来与医院的主要业务相协调。公立医院中,编制预算的方法较为简略,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及计划性,在预算执行阶段,其刚性效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不到医院的预期目标。

三、改善公立医院财务内控管理的举措

1. 创新医院财务管理的思路

(1)财务信息网络化的创新建设

对财务信息网络化的创新建设可以促进财务管理方式实现现代化,建立起高效、安全且统一的财务信息系统,这也是公立医院内控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为财务内控提供技术支撑。公立医院中也需要不断推行财务电算化,促使管理手段系统化和科学化,以此全面提高财务内控水平。通过云计算及大数据管理平台,主动创新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医改及互联网发展的新型管理方式。

(2)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理顺财务管理机构的所有职责,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融洽的医院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医院文化。如此以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医护人员的思想及行为,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及操守。在人性化的文化氛围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创新监督手段

在公立医院要兼顾内审和外审、专项审计和常规审计。医院的重大项目需要进行内部监督,也要有相应的外部审计机构的核查,最大程度的避免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内外部共同监督可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全面性,发挥内审在医院的实际作用。同时,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社会部门监督的外审机制,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内部外部共同协调,解决公立医院遇到的问题,满足普通大众的实际需求。

强化公立医院的财务内控可以促进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医院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控制好经营的风险,提高在民众心中的可信度,有助于深化医疗改革,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要做到全面化、多角度、多层次的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断优化和创新医院内控管理思想,健全内控体系,完善组织机构和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发挥财务内控的作用,解决病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2. 公立医院内控管理必须透明公开化

公立医院的内控管理过程中,必须明确管理人员的透明公开化,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在医院的内网中公布本院所有职工的奖惩情况,给所有员工一定程度的建议权及监督权。高度重视职工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公立医院的内控制度,实现内控管理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3. 完善医院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公立医院的内审人员必须要展开内控评价分析工作,给出分析报告,制定出合理、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对公立医院的内控进行适当的检查,建立起具有统一性的评价考核体系,展开成本剖析。同时,建立对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一旦成为现实,可以运用有效的措施解决,提高医院财务的安全性。

四、结束语

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是医院内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明确财务内控管理所包含的内容,认识到内控工作中的不足,了解医院的运行现状,找出改善医院内控环境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出医院内控制度的实际效用。

摘要:内控管理工作是任何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工作。公立医院的财务内控管理是整个内控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制度是医疗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促使财务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效用。文章简单分析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问题,给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内控,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晓娟,钟华,丁毅.公立医院财务内控制度完善及创新研究[J].当代经济,2016,(4):30-31.

[2]张燕.公立医院财务内控探究[J].现代商业,2013,(23):248-249.

[3]杨超华.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8):48-49.

[4]马晓红.现阶段医院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22):109,184.

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 篇9

公立医院财务治理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医院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医院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作为公立医院治理变革的重要内容,公立医院财务治理所处的制度环境包括宏观制度环境和微观制度环境两个方面,其中宏观制度环境主要包括公立医院发展和改革的总体政策或制度安排中同财务治理相关的内容;而微观制度环境则主要包括涉及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运行及改革的各项具体政策或制度安排。

一、宏观制度环境分析

在现阶段,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的主体,应当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然而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立医院的发展历程,大多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日益淡化乃至缺失,“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峻,医患关系急剧恶化。究其原因,我国公立医院的所有者(政府)与经营管理者(医院)之间的权责不清、管办不分,是引致上述问题的重要根源,阻碍公立医院成为产权明晰、经营自主、运作高效的公共服务机构。因此,在公立医院中推行法人治理改革、明晰政府和医院之间的权责关系,成为当前我国公立医院自上而下的主要改革路径。而作为公立医院治理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立医院财务治理的实质是要在公立医院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财权划分与制衡的财务管理体制。因此,如何界定政府和医院在公立医院治理中的角色关系,不仅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质问题,同时也会对公立医院财务治理的宏观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一)政府内部对公立医院的权责关系

在政府内部关系方面,主要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于公立医院的责任不明确。作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文件,1997年初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政府对发展卫生事业负有重要责任,强调要完善卫生经济政策,增加卫生投入,并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规模、投入方向等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即便如此,该文件仍然没有结合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分配,公立医院的所有者权力也依然分散在政府的多个职能部门,这极大地增加了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协调成本以及政府的管理成本。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职能分散在卫生(医疗服务规划、职业准入与内部质量监管)、财政(预算管理、财政补助、财务监管)、发展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价格监管)、物价(药品和医疗服务定价)、组织(管理层选拔任命)、人事(人事分配制度)和药监(药品流通)等政府的多个职能部门。因此,在我国公立医院目前的管理体制中,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权限划分不清晰,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管制权力分散,由此造成政府对医院的宏观管理效率低下。

(二)政府与医院间的权责关系

在政府同医院的关系方面,核心问题是对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配。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明晰政府和医院之间的权责关系已成为各方共识。2009年3月同新医改方案配套发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指出,公立医院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而2010年2月由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也将改革和健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作为主要任务,明确指出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探索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医院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在此权责分配的过程中,关键任务之一是要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即政府部门与公共服务事业法人的政事分开;政府监管职能与医院服务职能的分开;公共服务的购买者与提供者的角色分开。政府以出资人的身份与医院建立规范的产权关系。明确出资人与监管者的关系,将医院从原来的行政主管部门中剥离出来,使行政主管部门专注于监管职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二是要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出资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只有这样,才能在政府和医院间形成明晰的权责关系,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自主性和运作效率。

二、微观制度环境分析

在公立医院财务治理的微观环境方面,本文主要对于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了考察。在我国,公立医院的财务活动除了需要遵循通行的基本经济法律法规外,最为基础的制度规范是《医院财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1998年底颁布实施的原《医院财务制度》与原《医院会计制度》不仅在规范医院财务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历史性地促进了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原制度本身在设计方面存在的缺陷逐渐显露,财务会计信息全面性、真实性及清晰性差的问题日益明显,成为优化公立医院财务治理的技术障碍。在此形势下,财政部、卫生部于2010年底联合发布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针对原制度在医院财务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优化了公立医院财务治理的微观制度环境。

(一)原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关于资产核算的缺陷性。在原医院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的资产总值实质上无法实现准确计量,进而限制了对其适宜负债规模探讨的诸多方法选择。首先,固定资产核算不提折旧,导致会计账面资产价值高于其真实价值,账务处理造成资产、负债、净资产不真实。(1)虚增固定资产总量。医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医院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项目的金额只反映原值,未能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损耗,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实际价值。(2)虚增净资产。按照规定,医院通过对固定资产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使固定资产的资本金额作为净资产的一种形式逐渐沉淀,而同时固定基金的金额又保持不变,这样就使得同一笔固定资产对应的资本额在净资产项目中做了两次重复反映,虚增了净资产。其次,由于缺乏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计量核算的方法,大多公立医院未进行无形资产估价。同时,由于原收入支出总表的单步式设计,使支出和费用项目区分不明确,故公立医院经营的毛利润也不能被准确反映。

2.现金流量表的缺失。在原医院财务会计报告中,现金流量表缺失,但随着医院投融资等活动日益频繁,医院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必要性日益凸显。一方面,现金流量情况是医院进行经营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无论是融资、投资,还是评估现金回笼情况和医院偿债能力,都必须以医院实际发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另一方面,国际上,政府及医院等诸多非营利性机构编制现金流量表早已成为惯例。因此,完善医院财务会计报告,增加现金流量表,不仅可以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整性,更有利于对医院负债及偿债能力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

(二)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主要变革

针对原制度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既注重医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又注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决策效用的提高,在整体上加强了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制度约束,尤其是在公立医院的会计控制和财务监督方面进行了明显强化,进一步规范了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过程,提高了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明晰了公立医院财务活动的管理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为进行公立医院财务治理营造了良好的微观环境。

1.财务目标与主要任务发生转向,要求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原《医院财务制度》以社会效益为主,强调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而新《医院财务制度》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中心,强调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即财务目标由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转向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在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方面,新增了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实施绩效考评等内容。

2.在资产管理方面,废止提取修购基金,改为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反映固定资产因磨损而损耗的价值以及固定资产净值。

3.在对外投资管理方面,新《医院财务制度》不再将医院视为对外投资的完全权利主体,严控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将对外投资的范围限定为医疗服务相关领域;明确规定医院不得使用财政拨款或财政拨款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提出医院应当遵循投资回报、风险管理和跟踪管理等原则,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4.在负债管理方面,新《医院财务制度》取消长期负债概念,改称非流动负债;明确医院不具有非流动负债决定权,实质上是不再允许医院进行负债扩张和资本运作;明确非流动负债原则上由政府负责偿还。

5.在财务报告与分析方面,新《医院财务制度》调整了财务报告体系的构成内容,将基金变动表换成了净资产变动表,改造了收支明细表,新增了现金流量表;财务情况说明书增加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控制情况等主要说明内容;调整充实财务分析指标,既着力于增强财务分析指标的系统性,又着力于提高财务分析指标的有效性;明确医院应当按期向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报告,明确医院年度财务报告应按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

参考文献

[1]夏冕,张文斌.我国公立医院财务治理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12)

[2]林钟高,柯湘萍.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与实现路径[J].经济管理,2003(3)

[3]湛志伟.对完善公立医院治理结构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2(6)

[4]李战胜,袁长海,贾莉英.公立医院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卫生资源,2007(4)

[5]芮清,宜静,李国栋.概说新《医院财务制度》的章节内容变化.会计之友,2012(6)

公立医院实施绩效考核的问题分析 篇10

为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加强医院内部的绩效考核机制,规范公立医疗机构运行管理,遏制公立医疗机构逐利行为,探索建立符合新医改要求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模式,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公立医院实施绩效考核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医改方案的公布,公立医院改革越来越被重视。医改方案要求医院绩效考核与工作效率和质量、满意度结合,不能与经济效益挂钩,要体现医院的公益性。目前很多医院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但传统的观念和管理方法的影响较深,对于科学有效地实行绩效管理和考核,探索切合医院实际的绩效考核方法,广大医院管理者依然存在许多困扰。

公立医院多数是政府差额补助单位,满足医院运转的资金要靠医院自己创收,医院总收入的90%来源于医疗业务收入,政府补助仅占医院总收入的10%左右。长期以来,公立医院过度注重经济收入,而忽略了服务质量和医院公益性,这是造成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僵化,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扭曲了医务工作者劳动付出,未能客观体现医务工作者的知识、技能、风险、劳动强度的价值,确定不同学科、岗位之间绩效级差标准缺乏客观依据。公立医院现行绩效考核机制的不合理,已经极大影响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亦是导致某些医务工作者收受红包、回扣等行为的重要诱因,必然影响到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

如果要实现健康的经济运行态势,医院只有按照医改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基于考核结果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样才能做到政府放心,老百姓满意,又能激发医院员工参与绩效考核的热情。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方案是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的绩效考核未能有效开展

公立医院开展绩效考核时间短,管理层及员工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绩效考核体系,管理没有真正体现公益性。多数医院的发展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看重眼前利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医院提供的服务量不断增长,医护人员长期高负荷工作,病人满意度下降,医患矛盾不断升温。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二)传统的奖金发放模式根深蒂固

公立医院传统的奖金发放采用“多收入、多分配”模式,即收入减去支出,再按一定比例提取奖励。这种方法使用多年,计算结构相对简单,可以促进医院开源节流,也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但奖金与业务收入挂钩的模式,极易导致过度治疗背离公立医院公益性目标,大幅增加患者负担,造成国家医保基金资源浪费。

(三)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公立医院现行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关注的经济指标,忽视或者很难量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绩效评估指标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指标设置不全面,使得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三、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的对策和建议

(一)将绩效考核融入医院管理,促进医院愿景实现

绩效考核与医院的发展息息相关,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宗旨,促进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绩效考核融入医院的日常管理,融入医院的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整体形象。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国家、医院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既要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又要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对医院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培训,必须改进原有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法。同时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宣传,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和标准化的绩效评估系统。注意绩效评估和反馈,定期把绩效评估结果反馈到部门和个人,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并指导相关部门和员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综合经济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医院愿景实现。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分配机制,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公立医院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沪府发[2012]103号)》考核要求内部分配与业务收入脱钩,建立基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将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患者满意度等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的直接依据。

公立医院应以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绩优酬为原则,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为核心的绩效分配机制,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

1. 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补偿机制,加强政府激励机制

应当通过调整一般检查、手术、中医康复等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补偿机制,加强政府激励机制。

在医疗补偿机制框架下,绩效工资改革也须加快跟进。应该把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薪酬与医院和科室的收益脱钩,创新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绩效考评体系,建立相应的薪酬体系。借鉴国内外经验,各地在薪酬设计的时候,应该与医院综合改革相配套,建立在对医生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对医生的劳动价值和贡献分出等级,进而建立相应的薪酬体系。动态调整医务人员薪酬总额,结合GDP的增长,以全国和本地区平均职工工资作参照,确定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总量,并保持合理增长,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大政府、行业协会、媒体等对医疗行业的监管力度,发现有收受红包、回扣等违法违规行为从重从严处罚。

2. 构建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平衡积分卡原理为医院提供了一个综合的业绩评价框架,将目标转化为一套条理分明的业绩评价框架。平衡计分卡是采用多重指标从多个维度或层面对企业或分部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克服了单纯从财务指标进行绩效考核的局限。将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与医院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再进行细化和分解,可有效避免公立医院过度注重经济收入,按业务收入提成的分配模式,建立与新医改相适应的医院分配制度。

3. 借助信息化支撑,提高绩效考评效率和准确度

推动医院高效运营离不开信息化的保障。应加速推进H-ERP医院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目前许多医院的绩效评价仍处于半手工操作阶段,由于数据量庞大,各部门报出数据格式不统一,口径不一致,导致采集数据的局限性,计算结果不精确,计算过程复杂。只有加快医院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打破信息孤岛,搭建完整的信息平台,公立医院才可通过对信息的统计、分析、考评,形成科学化、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是保证医院绩效考评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公立医院的财务分析 篇11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衡量一个单位经营能力的关键。医院是人们健康的保卫站,日常工作多样繁杂,挂号、就诊、开药、内部职工的工资等都与财务工作息息相关,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才能发挥医院的作用,为人民更好的服务。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各界对医院改革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新医改方案开始实施,只有找到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疏漏,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为医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公立医院目标发展的定位不合理。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从根本上上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公益性收支,二是属于经营性收支。由于实际管理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常常无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有时为了增加自身的效益还会忽视公益性质的发挥。这样的不合理现象很难适应新医改下对我国今后的公立医院以报销、预付等形式为主的财务结算工作。

第二,医院财务部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现如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深入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院的经营形式愈加丰富,且资金投入量也在持续攀升,给公立医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造成了经营的不确定性。此外,一些医院受到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的束缚,往往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深刻认识,没有建立一系列风险防范制度,导致财务危机的增大。

第三,医院内部结构划分不明确,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有限。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内容多样,流程复杂,可是大多数医院仅仅包括一个财务机构,没有按照部门和职能细分具体的财务管理内容,对药品、设备、物资的管理也不完善,引起了许多财务问题。另外,从我国医院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许多医院都没有素质能力过硬的财务管理人员,极大的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率,阻碍了医院资金的合理利用。

第四,没有健全的财务预算编制。从目前公立医院的发展状况上来看,只有少数的公立医院拥有较为全面的预算编制,大多数的医院仅仅局限于对财务工作本身的管理中,很难根据今后的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系统的财务计划,有关资金管理的流程也不合理,缺乏定期分析与检验。这些不足都影响着公立医院的发展,导致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财务风险。

二、新医改下解决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已经能够清晰直观的了解到在新医改实施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上存在的各种不足。针对这样的现状,医院必须抓住新医改的实施契机,有针对性的解决财务问题,保证医院更好的发展。

(一)不断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新医改的推行改变了以往公立医院财务工作存在的不足,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此,医院领导必须加强宣传,让财务人员意识到财务管理的积极意义,充分结合当前的医疗实际,发挥组织学习的优势,树立职工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公立医院还要加强对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财务支出的预算控制,保证医院的每笔资金的使用都能够较为科学的包含在财务预算的范围之中,有效的预防盲目的投资可能带给医院的财务风险。

(二)完善建立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力,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全方位的管理制度。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在每年的年初都制定一个科学的资金使用计划,通过预算真实的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将医院各部门的经营细化分类,并确保严格执行,让医院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医院的资金管理流程,及时编撰精准的财务报表,确立职工的权责,发挥他们的能力;三是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医院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研究,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系来弥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预防风险发生的几率。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按规定开展作业。

(三)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财务管理人员是公立医院资金能够科学使用的基础,也是协调医院运转的核心,他们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确保医院更加良好的发展。因此,公立医院必须结合目前的经营情况,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定期组织集中学习,鼓励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完善自我。与此同时,医院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他们的能力进行教育,派遣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人对外进行交流,并组织积极沟通,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为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加强做铺垫。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新医改方案开始推行,原本的医院财务管理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影响了资金的合理利用。面对发展的新机遇,公立医院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分析原有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对医院进行精准的定位,提出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办法。具体而言,公立医院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做好资金的预算控制和成本管理,并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医院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德芹.基于新医改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与解决途径分析[J].时代金融,2015,03:31+33.

[2]李秋娟.新医改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08:87-88.

[3]白絮飞.浅析新医改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8:132.

[4]李兴灵.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及实现途径[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9:31-32.

[5]王妍艳,陈少仕,程亚伟,赖文春.新医改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02:11-13.

强化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探讨 篇12

一、加强规范化建设, 严格预算、结算管理制度

1. 建立健全会计账簿, 细划会计核算明细科目。

医院财务必须按照财政部和卫生部颁布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设置会计账簿, 根据医院的行业特点和单位具体的业务流程设置核算科目。必须细划核算科目, 日清月结, 账账相符, 清晰准确地反映医院业务经营状况。实施“大财务”体系理念, 有效地利用资源,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审批统一管理、设备集中管理、人员统一调度。

2. 财务预测与计划相结合,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财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有关数据资料和最新信息对收支情况进行预测, 以便计划下一阶段的收支安排, 尤其是针对弹性较大的开支项目, 医院虽然有完整的预算计划, 但医院预算通常是以年度为基础编制的, 并且是在预算年度开始之前进行编制, 离预算年度时间长、主观性较强, 有一定的缺点。如果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和财务预测与计划相结合, 并且根据最新数据资料与信息, 估计可能的业务收支结余情况及重大资产构建业务, 对原先制定的预算计划进行修改、修订, 以便合理计划下一阶段将要发生的费用支出, 控制不合理的开支范围, 这样就可以预防收支严重不平衡, 防止出现巨额亏损, 提高医院的经营绩效。同时, 医院应建立科学的现金流量预算, 按照现金的流入量安排现金的流出量。现金的预算要基于收付实现制, 以实际收到现金的时间确认现金收入, 以实际支付现金的时间确认现金支出。预算有很大的主观成分, 所以其准确性难以有效保证, 要保证预算具有一定的弹性。

3. 实施宏观理财, 完善内部银行结算功能。

首先, 为保证医院正常运行, 医院必须把有限资金进行集中、计划分配、合理使用。应实行财务统一管理, 统一安排资金, 严格付款计划, 定期组织召开医院领导、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参加的资金协调会, 根据预算情况和资金计划, 着重安排重点项目、紧急项目的资金落实工作。其次, 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每月必须向财务部门呈报月用款计划, 由财务部门根据轻重缓急安排资金。再次, 为了适应医院成本核算的需要, 各核算科室应实行独立核算, 可按内部银行结算办法, 归口管理, 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发挥内部银行的控制、监督、结算等职能, 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加强资金的核算和管理。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严把药品、材料、设备购进关

医院的财产物资管理应实行“定额管理、计划采购、合理储备、归口负责”的原则, 通过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供应、统一支付, 既保证物资供应, 又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医院资产管理包括:无形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药品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卫生材料管理、其他材料管理。

1. 完善无形资产管理, 提高医院品牌效益。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是指可长期使用而不具备实物形态, 但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力的资产。无形资产没有物质实体, 但具有经济价值, 使单位获得收益, 如专利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是为法律所承认、许可、保护, 并在较长时期内给医院带来收益的特殊资产。长期以来, 由于计划经济影响, 医院财务管理只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 对于无形资产给单位带来的收益认识不足, 也未按《医院财务制度》规定纳入财务管理, 进行会计核算。在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 无形资产的价值量日渐增加。医院必须高度重视、依法保护, 合理使用无形资产, 加强无行资产的管理, 促进医院更快发展。在无形资产管理上要注意三个问题: (1) 增强无形资产管理的意识; (2) 重视无形资产的保护; (3) 依法合理利用无形资产。财务管理部门应相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核算制度, 对单位长期积累形成的无形资产, 应及时按照法律程序申请确认, 正确计价, 以免无形资产流失, 造成医院资产的损失。

2. 积极处理沉淀资金, 盘活闲置资产, 加快资金流动性。

医院存货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 许多医院一方面资金不足问题严重, 另一方面存货中又有不少多年不用的材料与设备占用了大量资金, 资金运用状况不良, 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医院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年度, 财务部门应和物资设备部门共同进行调查摸底, 提出积压清单, 明确处理积压物资的意见和审批手续, 办理报废手续或变卖为货币资金。对库存物资, 财务部门应下达库存资金定额, 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对闲置不用的设备应提出处理意见, 加速医院资金周转, 使闲置的设备给医院带来新的效益。

3. 加强购进设备、药品和材料的价格管理。

每年医院正常购进设备、药品与材料, 其支出约总支出的50%, 设备价格和药品材料高低, 直接影响着医院设备的使用效益和药品材料的采购成本。因此, 合理使用采购资金、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关键。首先, 应设立采购小组专职药品材料和设备采购的具体业务, 明确采购成员、采购计划、采购权限和采购程序, 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小组应对采购的药品公开向供应商询价, 列表比较、筛选后选择供应商, 把确定的供应商及其报价填在申请表上, 证明询价工作完毕, 报请医院价格管理办公室审批。医院价格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医院的价格管理工作, 对所呈报采购价格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 核实无误后下批价格审批单, 将比价工作落到实处。对大型设备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 这种采购方式往往能通过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 最终得到最为合理的供应价格, 以降低医院采购成本, 节约资金, 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强财务素质建设, 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一个医院的管理, 财务人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财务人员在新的形势下,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做好真正的内当家。

1. 合理合法利用国家现有政策, 增收节支。

国家在税收、物价等方面给予了医院一定的优惠政策, 财务人员要用活、用好这些政策, 给医院领导提供适合医院经营环境的经营策划和方案。对于医院资金的使用, 可以进行多方位投资策划, 如建立医院自己的制剂室, 提取科研经费用于扶持本医院承担的研究课题, 成立医院配套的卫生材料服务社, 这样可以节约成本, 增收节支。医院的资金来源有财政拨付资金、经营收入等, 财务人员应利用国家政策, 提出合理的融资计划, 弥补医院建设资金的不足, 减少财务费用支出, 用活资金。

2. 严格控制管理费用, 节约资金。

医院支出近年来急剧增加, 财务人员以节支堵漏为目标, 实施精细化理财: (1) 盘活资金, 降低财务成本; (2) 加大质量控制, 狠抓工作质量; (3) 分析支出项目, 寻找节支堵漏点; (4) 宣传成本控制, 提高全体人员成本控制意识; (5) 加强内部审计, 纠正不合理开支; (6) 借鉴先进经验, 提出整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使费用与科室、个人利益挂钩, 促使各部门转变观念, 制定出合理开支计划, 以便督促各部门自觉地节约资金。

3. 财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经营效益, 财务管理处于医院管理核心地位, 财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新政策, 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素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得到逐步完善与发展, 财务人员水平也要逐步提高, 财务人员应在财务分析上多下功夫, 准确分析医院的实际经营情况, 提出合理化建议, 做好医院财务管理工作。

总之, 医院要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的观念, 重视财务管理, 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 让每位职工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应重视财务管理, 懂得财务管理, 抓好财务管理, 实现医院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 提高经济效益, 使医院得以健康发展。

摘要:公立医院面临着机制更加灵活的民营医院的竞争, 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医疗行业的可能性带来的竞争, 使我国不同所有制医疗单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公立医院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财务管理, 这是保证医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张明林, 王晖, 马艳玲.现代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全集, 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2003

上一篇:人力资源内部契合下一篇:出版设计软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