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差异分层评价

2024-10-21

关注差异分层评价(通用5篇)

关注差异分层评价 篇1

摘要:实施分层学习评价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形式。从分析传统学习评价的弊端及中职生的特点出发, 阐述了实施分层学习评价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个体差异,分层学习评价,思考

“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世界”,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学习评价是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方法和途径。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并新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 标志着新一轮德育课改的开始。课程教学的改革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本人根据德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结合德育课教学中的学习评价问题进行“实施分层学习评价”的思考。

一、德育课教学中实施分层学习评价的必要性

(一) 传统的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思想落后, 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德育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主要采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方法, 忽视了德育课教学目标中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 在对学生的德育情况进行评价中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考试, 而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方面则忽略不计。2.学习评价方法过于简单, 缺乏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由于没有升学压力, 加上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对传统的课堂学习较为被动, 尤其是对德育课程的感受, 普遍停留在学习内容枯燥、教师说教的印象上, 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核, 不利于学生全面的进步和成长。3.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不客观, 不注重个体的发展, 容易造成死板的“一刀切”。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原有的考试方式无法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道德状态, 容易忽视学生发展中各个时期的进步及努力程度, 最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个体差异及真实道德水平的考核, 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二) 当前中职学生的基本情况

当前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 道德认知水平较低,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独生子女、应试教育下的被淘汰者、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的孩子……这些不同的成长环境造成大部分孩子有自卑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社会责任感淡薄等缺点, 这样参差不齐的生源基础, 确实对中职德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学习评价, 切实提高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 充分了解学生, 合理、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是进行分层评价的前提条件

人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同样, 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 同样学习诗书礼乐, 文行忠信, 但程度不同, 能力各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同时具有语言、逻辑一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等八大智能, 但每一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 有些人可能某个智能领域里表现特别突出, 有些人可能会拥有2~3项的智能强项, 因此, 在每个方面的长处都应该要注意和鼓励。但是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比较侧重于学生的逻辑一数学评价和语言智能评价能力, 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二) 确定分层学习评价目标, 是实行分层学习评价的关键

确定分层学习评价目标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表现、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几组并区别对待。教师则根据这些分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学习评价。首先, 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 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行为习惯等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 形成一个个小学习群体 (对于有行为差异的学生也可以是个体) 。其次,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帮互学形式, 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作用, 为每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第三, 教师要及时对课堂中每一层次的学习群体的表现作出评价, 要善于把握每个学习个体的细微进步, 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

(三) 制定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是实行分层学习评价的保证

首先, 扩大分层学习评价范围。除了德育课本内的知识, 评价范围还可以扩展到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行为习惯等方面。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在行为习惯中的表现得到及时的肯定时, 对德育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 丰富分层学习评价内容。德育课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内容可以从知识到行为, 从行为到情感, 从情感到心理, 从心理到意志的综合评定。比如, 在课堂学习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待问题的看法、环保行为、仪容仪表、乐于助人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是学生积极向上的方面, 都可以作为学习评价的内容, 都能够促进学生的转化和进步。第三, 制定多元分层学习评价形式。开展学生分层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在笔者的德育课堂中, 经常使用同学互评、小组评价形式, 有时还延伸到课外, 在网络学生群里对学生的作业、活动进行评价。在新的德育课程改革的情况下, 构建多元的分层学习评价模式, 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操, 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三、关注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学习评价策略的有效性

(一) 实施分层学习评价方法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行为的转化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老师的评价不仅仅着眼于某个学生的层面上, 还要以发展的观点, 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闪光点”, 以激励方法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兴趣。如:笔者执教的2012级学生中, 有一个女生原来上课无精打采不爱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课上却很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职业梦想”问题, 借此, 笔者在课堂上认真肯定了她的回答并对她的梦想进行分析, 鼓励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 且让全班同学都为她的梦想鼓掌。在以后的课堂中她明显活跃了, 学习兴趣也有了, 在2014年的高职单招中, 上了本科线。学生从教师的鼓励中, 看到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 不断地努力尝试进步, 体会成功, 充分地发现自我, 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 实施分层学习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水平, 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实施分层学习评价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客观合理地表扬鼓励学生的前提是“要切合实际、要有爱心”。二是实施分层学习评价要求教师要随机应变, 随时把握课堂的“突发状况”, 能把握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并加以引导。三是实施分层学习评价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 能根据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 在教学设计、案例应用、教学方法等方面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既能达到整体目标要求, 又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采用分层学习评价的方法, 有利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和进步, 有利于发挥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 有利于记录每个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和过程, 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挖掘个体差异学生的潜力、克服中职生的自卑感、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晓琳.新课程改革下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J].学园, 2014 (18) .

[2]朱惠殷.构建生活化课堂有效实现中职德育课分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3 (6) .

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篇2

【关键词】分层;教学;内涵;实践;探索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因而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如果教师不注意分层教育,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有违新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初衷了。本文就此结合实例谈一谈分层教学法在新课标下的应用。

一、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国外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都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所有这些都为分层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内涵

分层次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

分层次教学是以班组教学为主,小组群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编组。这种分层次教学模式既分学生,又分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从保护学生自尊心,建立学生自信心出发,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好的开发,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当然,“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每学期结束,学生可以根据考试和整个学习情况对新学期教学班组做出新的选择。

三、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学、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而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向导”、“路标”、“引路”、“架桥”的作用。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可以采用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的教学环节。。

(1)复习铺垫环节包括复习铺垫、激情导人和出示目标。上课开始,老师用提问、检测等形式以旧引新,揭示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一定要掌握的基本定理与解题技巧,要求班级所有的学生都要掌握(最低层次);带*号的应知应会内容,要求班级多数的学生都要掌握(中间层次);带**号的应用迁移内容,仅要求少数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而且有很强上进心的学生掌握(最高层次)。

(2)尝试练习是在复习铺垫后进行的,通常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练习: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基础性练习要求班级所有学生都要做,提高性练习鼓励部分学生选作,同时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全做。有时还布置弹性练习,以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做。在尝试练习后,能解答出尝试题的同学再通过自学例题验证尝试的正误。

(3)分类自学是尝试练习后的自学例题和小组研讨交流的环节。在尝试练习后的基础上自学例题。学生必然目的明确,积极性高。在例题的选择上也要突出层次性,从上往下难度依次加大,班级所有学生解决第一个例题,鼓励一部分学生解决第二个例题,同时选做第三个例题,基础好的学生全做。

(4)分层点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巡视获得的信息,把学生“存疑”的地方再向学生展示出来,以求“释疑”,进而“消疑”。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在知识的生长点及疑难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侧重于算理的点拨与学法引导,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

(5)巩固检测要求用不同的命题,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要彻底改变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在智力、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现象。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基础性作业,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难度、综合性的题目各半,还适当布置一二题弹性题供尖子生思考。学生在达到自己应达到的要求后,再向高一级题目靠近,逐步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学生智能素质。只要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给以肯定性评价。这种设计方法可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其他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

(6)课堂总结要全班学生同时进行,要充分让学生畅谈收获,以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意识与能力。

以上论述只是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认识和不成熟做法,还有待于不断尝试,逐渐完善。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优良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师报》

《尝试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2]《中国教育报》《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差异 尝试分层教学 篇3

以快慢班的形式实行分层教学, 由于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及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而被教育界大多数人否定.本文探讨的是在不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下进行分层教学, 其指导思想是: (1) 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基础性、全体性、发展性; (2) 为每个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 更为平等的教育机会; (3) 坚持因材施教, 分层指导的原则.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1.学生分层.首先对学生应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为此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评价, 再根据学生上课表现、作业情况、认知基础、本人意愿、心理素养等因素, 把班上的学生分成A、B、C三层次, 做到“心中有数”.A层:知识基础差, 学习方法差, 学习习惯差, 心理素质差, 课堂上常表现出思想不集中.B层:知识基础一般, 学习方法欠佳, 缺乏主动性, 但对数学有一定兴趣, 有求知欲望, 愿意提出问题.C层:知识基础好, 学习方法得当, 学习信心强, 求知欲望强烈, 心理素质好, 能综合运用新旧知识, 能刻苦钻研.

2.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 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不同, 来设置各个层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和技能, 以便和学生的基础结构相适应.A层学生的目标是能模仿例题, 解答问题, 独立并当堂完成作业或基本练习.B层学生的目标能主动解决问题, 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学过的新知识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力求取得良好的成绩.C层学生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拓展思维、尝试创新, 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 并有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在学习团体中有一定引领作用.

二、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使全体学生学有所得

1.授课分层.每堂课大约用30分钟的时间完成基本教学目标, 余下的时间进行课堂知识拓展和对基础薄弱学生进行辅导.如在学因式分解时, 分解9 (a+b) 2-4 (a-b) 2.对A、B层次的学生而言, 显然难度较大, 不易掌握.为此, 可把例题分成三个问题: (1) x2-4y2; (2) 9x2-4y2; (3) 9 (a+b) 2-4 (a-b) 2第一、二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 第三题要求B、C层次的学生掌握.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A层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 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牢, 容易忘记.他们只能解决的课本上的转弯少, 难度不大的问题;B、C层次的学生, 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 由于基础较好, 接受能力强, 课堂提问应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 并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 提高能力.

2.练习分层.练习能促使学生巩固刚刚获得的知识, 并灵活应用, 并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精选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学生在解题时, 要做好课堂巡视, 及时反馈信息.

3.作业分层.A层学生的作业主要是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以落实双基为主;B层学生的作业主要是完善双基, 掌握解题的基本规律和方法;C层学生的作业除了复习巩固性外, 还要设置一些挑战性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重在发挥潜能.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作业设计中:要求A层学生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要求B层学生基本熟悉解题步骤;要求C层学生能进行综合应用题训练.让每个学生做适合自己的练习, 不但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暗厢分层和动态分层.为了不让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半点伤害, 分A、B、C三层的具体对象只有教师心里清楚, 对某一个学生而言他心里也明白, 但在集体中是模糊的, 这就是暗箱分层.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测试,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分层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上一个层次,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 这就是动态分层.暗箱分层和动态分层充分体现出分层只是一种教学策略, 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关注学生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篇4

关键词:分层,教学,内涵,实践,探索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因而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就需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 如果教师不注意分层教育, 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 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 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就有违新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初衷了。本文就此结合实例谈一谈分层教学法在新课标下的应用。

一、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即主张“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国外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 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 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 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 都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所有这些都为分层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内涵

分层次教学, 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

分层次教学是以班组教学为主, 小组群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分类, 并在分类的基础上编组。这种分层次教学模式既分学生, 又分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 真正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从保护学生自尊心, 建立学生自信心出发, 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好的开发, 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当然, “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动态发展的, 每学期结束, 学生可以根据考试和整个学习情况对新学期教学班组做出新的选择。

三、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去学、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而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向导”、“路标”、“引路”、“架桥”的作用。根据这个原则, 我们可以采用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的教学环节。。

(1) 复习铺垫环节包括复习铺垫、激情导入和出示目标。上课开始, 老师用提问、检测等形式以旧引新, 揭示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认知能力, 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一定要掌握的基本定理与解题技巧, 要求班级所有的学生都要掌握 (最低层次) ;带*号的应知应会内容, 要求班级多数的学生都要掌握 (中间层次) ;带**号的应用迁移内容, 仅要求少数基础好、接受能力强, 而且有很强上进心的学生掌握 (最高层次) 。

(2) 尝试练习是在复习铺垫后进行的, 通常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练习: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基础性练习要求班级所有学生都要做, 提高性练习鼓励部分学生选作, 同时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全做。有时还布置弹性练习, 以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做。在尝试练习后, 能解答出尝试题的同学再通过自学例题验证尝试的正误。

(3) 分类自学是尝试练习后的自学例题和小组研讨交流的环节。在尝试练习后的基础上自学例题, 学生必然目的明确, 积极性高。在例题的选择上也要突出层次性, 从上往下难度依次加大, 班级所有学生解决第一个例题, 鼓励一部分学生解决第二个例题, 同时选做第三个例题, 基础好的学生全做。

(4) 分层点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巡视获得的信息, 把学生“存疑”的地方再向学生展示出来, 以求“释疑”, 进而“消疑”。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在知识的生长点及疑难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 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侧重于算理的点拨与学法引导,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

(5) 巩固检测要求用不同的命题, 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 要彻底改变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在智力、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现象。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基础性作业, 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基础性为主, 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 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难度、综合性的题目各半, 还适当布置一二题弹性题供尖子生思考。学生在达到自己应达到的要求后, 再向高一级题目靠近, 逐步培养进取精神, 提高学生智能素质。只要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就给以肯定性评价。这种设计方法可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同时也可使其他学生不易满足, 激发其求知欲。

(6) 课堂总结要全班学生同时进行, 要充分让学生畅谈收获, 以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意识与能力。

以上论述只是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认识和不成熟做法, 还有待于不断尝试, 逐渐完善。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总结出优良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师报》《尝试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1]《教师报》《尝试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差异 进行多元评价 篇5

一、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

1. 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自我评价。

低年段学习的内容, 有很多在上小学前家长或幼儿园已经或多或少, 或浅或深地教过。比如10以内的加减法, 由于学生记性好, 会有些印象, 但是对于算理的理解, 算法的掌握只是停留在粗浅的生活经验层面, 没有系统的上升为数学的理性认识。知识新授前, 教师可以问: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 你会算哪些?是怎么学会的?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知识进行反思, 自我评价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 哪里还有欠缺。多数学生对已有知识是如何学会、如何形成的已印象不深, 于是教师的一句立足于学生自我评价的导语, “真不简单, 会算这么多算式, 那你想更进一步了解这个结果是怎么得来的吗?”在学生满含期待的眼神中, 展开了对新知识的学习。

2. 引导学生在情感交流中进行自我评价。

数学课堂不仅是师生知识技能的交流场所, 更是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充满生命力的时空。例如在初次学习加法竖式计算的时候, 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可以摆小棒, 可以用计数器, 也可以在草稿纸上计算, 于是学生们纷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并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介绍。接着教师又带着热切的呵护和关爱, 请其他同学把自己的方法与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 给学生一个评价的标准, 让他们自我评价, 体会到竖式计算的简便。在对学习成果的自我评价中, 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会油然而生。

3. 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 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价值的肯定的同时, 也对学习的方法来个自我评价, 真正实现自我评价的内容多元化。一般在新知识探索结束, 练习巩固后, 教师会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及时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和方法作出简单的小结, 同时在对自己学法作出评价的过程中, 也在不断地涉取其他的学法, 教师的点评只不过是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加以提炼与综合。

二、学生群体的互动评价

互动评价其实一种间接的自我评价, 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 发现自我认识的正确或是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古诗道出了一些人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小学数学课堂内的这种评价对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 非常有益, 要发挥课堂教学评价所具有的问题诊断功能、反馈调节功能、激励发展功能。学生互动评价分成两类:一是小组内互动评价, 二是自由征集的互动评价。前者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行为, 由小组长负责, 后者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 由学生本人征集。

三、教师引导的有效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在课堂上的“激励”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 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有畏惧心理, 我就鼓励她:“慢慢说, 再说一遍, 你肯定能说好!”当她思考成熟第二遍说得较为熟练时, 我便面带微笑进行赞扬, 经过多次的激励评价, 她的回答一次比一次熟练, 她从中找回了自信。又如在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一年级 (上册) 第104页第18题:幼儿园小班有15人, 每人发一个面包, 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下面画“√”。第一盒6个, 第二盒8个, 第三盒9个。师:谁来说说你选哪两盒?生1:我选第一盒和第三盒。第一盒和第三盒的面包加起来一共是15个, 正好一人一个。师:你很爱动脑筋!哪些小朋友跟他的想法一样? (大部分学生举手表示同意) 师:你们的选择很正确, 正好每人一个面包。不过, 有没有哪个小朋友的想法不一样?大胆地说出来。生2:我选第一盒和第二盒。师:你为什么要选这两盒?生2:我不喜欢吃面包。师:你是想说也许幼儿园小班里也有一个小朋友跟你一样, 不喜欢吃面包, 所以就少买了一个吗?生2:是的。师:你很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你的想法是有道理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3:老师, 我选择第二盒和第三盒。师:为什么?生3:我想给幼儿园小班的两位老师也一人发一个面包。老师很辛苦, 我们吃东西不能忘了老师。师:哎呀, 你是一个多么懂事、多么知道关心他人的孩子!不管两位老师吃不吃, 我都替他们谢谢你。在这一教例中, 虽然按常规来看, 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 但教师在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标准答案”之后, 激励学生进一步作出个性化的思考和回答。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肯定了其中合理的成分, 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 在激励中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探索活动实施过程中,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表现千差万别, 评价不是为给学生分成等级, 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激励学生在探究、练习、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只要学生积极参与, 即使结果不理想, 也应对其活动中积极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 关键是我们要根据实际加以选择和运用, 根本目标是通过评价, 引导学生改进学习, 全面发展。

摘要: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 在新课标下评价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 让学生自己、同学都参与评价活动。本文通过“关注学生差异, 进行多元评价”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策略进行探索, 通过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 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提高自己, 从而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上一篇:Unity3D平台下一篇:防近红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