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综合

2024-09-19

艺术综合(精选12篇)

艺术综合 篇1

引言

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系统。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其本质也是教育的竞争。在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大背景, 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浪潮的影响下, 我国2001基础课改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艺术综合课, 学校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师资情况, 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开设艺术综合课, 还是音乐、美术分科课程。艺术综合课是根据时代发展、教育主流, 学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催生出来的结果, 较之传统的艺术分科型课程来说, 艺术综合课更符合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以及培养具有健全、完整人格学生的需要, 然而它的出现却遭到艺术教育改革中前所未有的争议。

艺术综合课为何是符合潮流发展的?它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艺术综合课的实施困难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应怎样面对艺术综合课?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呼唤艺术综合课

1. 时代发展的需要

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一股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文化思潮。在此思想影响下的教育出现了后现代教育。较于现代主义教育强调各个学科的分离来说, 后现代主义教育主张各个不同学科的融合, 以及知、情、意的融合。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多次组织专门的会议, 探讨学科的综合问题, 课程的综合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课题。

而对于艺术教育来说, 现代主义的艺术教育其学科大多呈分离状, 忽视了学科本身的综合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的关系。后现代教育观下的艺术教育不仅重视艺术各学科之间的综合, 还十分强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的艺术课程开始呈现多样化, 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艺术学科课程, 它是指制定融各艺术门类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总目标,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各门类依然相对独立。实施这种课程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在艺术教育的总目标下, 分为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门类, 根据每一个艺术门类的特征制定内容标准, 而每一门类内容标准的最后一条标准是:建立这一门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第二种类型的是分科课程, 是指在强调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 在部分单元加入一门或数门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性教育, 比如日本、英国。第三种类型是综合性艺术课程, 是指综合数门艺术科学的内容进行教学, 比如德国小学把音乐、学术两科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韩国小学低年级把音乐、美术、体育三科综合作为快乐课, 中国台湾地区正在推行的“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 中国香港正在按照八大学习领域实施的艺术综合课, 等等。

艺术课程的综合化是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主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 滕守尧先生也提出了“生态式艺术教育”, 并且成为了中国实施艺术综合课的理论依据之一。生态式艺术教育重视艺术通感的能力, 比如在欣赏中国古典舞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中国书法线条流动的美感;重视学科之间的相关性, 比如用黄金分割点的原理去欣赏美术作品。这些都是艺术综合课所体现的原则。

2. 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艺术发展长期以来一直走的是综合的道路, 书画本是一体, 诗词与音乐也不分家, 乐舞、说唱、戏曲都是综合的艺术形式, 在民族艺术发展中, 音乐和舞蹈又是共存的。

而西方在艺术发展之初也不谋而合走综合的道路。由古希腊的酒神颂歌发展而来的悲剧就是一种戏剧、诗歌、音乐和舞蹈合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式, 以及发展后来形成的歌剧、舞剧都是综合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发展艺术从最初的综合分化、细化形成不同的分立的艺术门类, 如:音乐、美术、建筑、舞蹈、文学, 等等。这些学科的细化、精化经过长期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为世界文化增添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与此同时, 不同的门类互相融合又产生了新的综合艺术形式, 比如电视艺术、电影艺术, 等等。

因此后现代的影响下, 艺术也越来越回归综合的本质, 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始广博的接纳各种艺术形式, “横向可包容本土与国外、高雅与通俗;纵向可拼接、挪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当代的一切艺术, 展示了及宽容的艺术观念” (1) , 艺术开始了新一轮的综合, 因此, 艺术教育也要迎合、适应艺术的发展, 由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

3. 综合艺术的心理学基础

艺术是一种融合了各种感知觉体验的形式。这也是我们能够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各种体验的基础。“根据感知觉为依据可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 (音乐等) 、视觉艺术 (绘画、雕塑等) 、视听艺术 (舞蹈、戏剧、电影等) 和想象艺术 (诗歌、散文、小说等) ” (2) , 因此, 在艺术综合课中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 能够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感知觉, 而视听结合的方式是艺术教育较为有效和合理的方式。因此感知觉的综合性是艺术综合教学得以实现的基础。

感知觉为我们的体验提供了基础, 那么在体验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觉和通感, 这两点是我们提倡艺术综合课的最为重要的心理依据。举个例子来说统觉就是你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体觉等都参与感知大海得到的综合感知。统觉是不同感知的融合, 而不是机械的感知觉相加。比如我们在听宗教音乐《主啊怜悯我吧》的时候, 往往会产生视觉上的补偿, 这时通过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我们可以想到哥特式的教堂建筑, 可以想到宗教美术作品《鲁昂大教堂》。而通感简单说就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比如:听到大三和弦, 我们的感觉是饱满、明亮的, 而小三和弦给我们的感觉暗淡、柔和的;看到杂乱无章的粗犷线条给我们紧张感, 而有序柔和的线条给我们舒适感。而通感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广泛存在, 中国书法是一种无声的音乐, 具有鲜明的节奏与韵律, 书法也是一种舞蹈, 千姿百态, 行云流水, 其线条和形状犹如舞蹈流动的点、线。

也正是以上心理现象的存在, 才使得我们的艺术综合课得以有效地实施。

4. 艺术综合课的优势分析

综合课的提出是针对于以前的传统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强调学科领域内部的分化和独立, 忽视了他们之间的横向知识联系, 把本来紧密相连的学科知识分化的越来越细, 越来越细, 这样的课程不利于学生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 严重背离了学校教育的初衷和目的。因此, 为了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 使之趋于平衡,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艺术综合课应运而生。艺术综合课是一种将各种艺术门类中的具有内在关联的 (如通感、通失、情感、价值、功能等) 课程内容及其相关的非艺术学科课程内容统一整合在一起的课程模式。与传统的课相比, 对综合课的优势主要是软化了各个艺术学科之间的界限,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整体认知能力, 并且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简单说就是艺术综合课更易与学生的世界发生联系, 各种艺术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一个简单的广告也包含了美术、音乐、电视等众多的艺术形式, 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也是包含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形式的。其次, 艺术综合课较之重视技能的分科课程来说, 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的获得。并且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觉更加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象和艺术感悟。

艺术综合课不仅仅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的, 并且有诸多的优势, 在课改的历程中, 综合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 从最初被人质疑到逐渐接纳重视, 是一个曲折的过程。1999年新课改实施, 艺术综合课已经被正式的作为课程理念写入艺术课标中, 至今也有十多年的时间, 为何这样的综合形式艺术课仅仅只在个别大城市的个别学校中实施却没有遍地开花呢?

二、艺术综合课实施困难的原因分析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课程思想 (流派) 、课程政策 (行政) 、课程组织 (结构) 、课程实施 (包括教师培训及课程观念的更新) 的全方位的改革 (3) ,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尤其对于新生事物来说, 改革就愈显得困难多多, 阻力重重了。对于艺术综合课来说, 也亦如此。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艺术综合课难以实施的原因。

1. 对“综合”二字理解的差别

艺术综合课是在后现代课程理论下形成的, 其综合的含义是构建整体联系的课程, 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有机结合的课程形式。然而一说到艺术综合课, 很多人会很自然而然地想到音乐+美术、音乐+舞蹈就等于艺术综合课, 这样的“综合课”实施起来, 就是各个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的、机械叠加起来的课程, 与之前的分科课程来说不够系统化, 与真正的艺术综合课相比, 又缺少内在联系。而事实上, 艺术综合课并非并列的关系, 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如图) , 不是简单的拼凑, 而是基于艺术学科之间的通感的。在正确理解了综合的含义下, 我们如何综合?既然我们说综合是寻求内在关联的, 那么这种关联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 比如:从审美的角度出发, 选取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反应悲剧美的作品综合在一起, 以悲剧美为线索进行整合;从艺术与情感的角度出发, 将反应同一情感的艺术作品结合一起;可以根据艺术风格、流派的不同分类组合, 阐述不同艺术形式中反应的现代主义;可以根据艺术发展的时间的顺序, 讲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不同艺术的风格特点;根据民族的划分, 欣赏某一民族的歌舞艺术;当然艺术还可以广泛的和生活、科学等相结合形成更多的课题。这样的课题虽然包含了不同的艺术学科, 却不是机械地将没有关联的知识强行整合到一起的。这样的综合才是有效的综合, 有效的综合是一个新的整体, 这个新的整体各部分虽然没有整体的特性, 它们之间却具有内在的关系, 这个关系可以是任何形式任何介质。

此外, 我们强调的综合是一种更好地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的过程, 而不是目的。有很多老师为了综合课而综合, 强行将一些没有联系的知识拉到一起, 这就失去了我们综合课本身的目的和艺术教育的价值。

艺术综合课是一种在分科的基础之上, 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建构课程形式, 艺术课程不仅仅是对单门艺术的感受的机械叠加, 而是形成更大的“审美统觉”, 综合不是简单的加减法, 而是一种智慧的综合。因此, 在综合的过程中, 我们要时刻注意两点, 一是是否有效综合, 二是综合是一种学习过程, 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可以说正确的理解综合是艺术综合课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

2. 传统分科教学形式的根深蒂固

艺术综合课的实施离不开支持, 没有支持任何好的想法和政策都无法顺利推行。对于综合课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来说, 其直接的阻力就是传统分科教学的思想根深蒂固。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1999年新课改之前, 艺术课程一直都是分科形式进行的, 分科教学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对于老师来说也便于实行, 纵观我国艺术课程的历史演变过程, 音乐课、美术课始终是各扫门前雪, 没有过交集, 加上分科式的课程也有自身的优点, 这些年也不断地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发展, 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来说, 分科的教学形式都是深入人心的。面对突然出来的艺术综合课人们难免抱着怀疑、审视的态度, 而这个质疑就包括我们上述提到的对综合理解上的偏差。

因此在时代要发展、教育要进步的情况下, 固守旧事物 (分科艺术课程) 的发展对于新事物 (艺术综合课) 来说, 无疑是一股巨大的阻力。基于人们对综合的理解不同, 加上长期以来分科教学的根深蒂固, 都使得教育工作者面对艺术综合课望而却步。而这仅仅是微观层面致使艺术综合课实施困难的原因。从宏观的角度看, 艺术综合课实施困难的原因还有以下两点。

3. 多元文化下教学内容的选择

多元文化背景下, 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实施多元文化课程是必然的选择。教学内容是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要素, 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判断, 影响着课程的建构与发展。对于一门综合课来说,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为重要。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古、今、中、外、经典、流行, 这么丰富的资源,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选择什么知识是课程知识观的关键, 同时也是艺术综合课实施的难点之一。

艺术本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何在学好本土文化的情况下, 吸取好的外来文化, 如何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选择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成为了艺术综合课令人头痛的原因。因此, 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 我们的艺术综合课应该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选择有意义的知识进行组织, 并且在学生喜爱艺术综合课的基础之上逐步引领学生学习有价值的内容。

在时间和地域上, 我们应该从现代的、身边的一些流行的艺术形式学起, 因为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知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相符合的, 他们并不陌生而且熟悉甚至是喜爱。由此过渡到古代的、国外的一些经典的艺术, 在有了兴趣和一定的艺术反面的基础之后, 在推行这些内容来说, 相对比较容易, 学生也不会过度的排斥。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把握住本土文化为主体的、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的重要原则。

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于艺术综合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我们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吸收进来, 另一方面, 在众多文化中保持和发扬本土文化也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4. 师资条件不成熟

教师是艺术综合课实施的关键人物, 艺术综合课再好, 没有适合的教师去实施都是纸上谈兵。艺术综合课一门高度综合了各种艺术形式, 甚至是跨领域学科知识的一门课程, 因此能够胜任这门课的老师要至少精通一门艺术并且掌握其他两到三种艺术类学科的基础, 并且还能够善于从学科之间发现有效的联系, 并且加以组织整合, 甚至还要了解各种知识比如人类学、文化学等, 因此对于老师的要求是极高的。然而现实的确是残酷的, 在一次调查中有的结论是“音乐教师能教美术课的不超过音乐教师总人数的2%;能教舞蹈课的不超过音乐教师总人数的8%”, 能教戏剧课的几乎是零 (4) , 面对这样的现状, 艺术综合课的确面临着很大的质疑。而且在现在的师范院校中, 大都设有音乐专业、舞蹈专业、美术专业等艺术类专业, 但是很少有某一个专业兼学其他的艺术学科, 在这样的现状中, 艺术综合课的道路的确难走。

但是事实也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悲观, 作为正在发展中的艺术综合课, 我们的教学形式也在创造探索和进步中, 教学模式不是死的, 教育工作者绝不可以拘泥于模式, 一个真正了解了艺术综合课内涵的老师是可以根据情况打造出适合自己能力的综合课。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 我们提到了分科式的综合课就是解决师资力量的一种方法, 分科式综合课是指“在教学中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中的某一门作为学科主题的主要教学内容达到综合艺术教学, 其学科目标的设定, 主要以‘切入’的艺术学科为主” (5) 。比如, 以音乐课为主, 在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中, 适当融合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 这样形式的综合课不仅保持了学科特点, 同时还有利于艺术综合课由点及面的展开, 并且也考虑到了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是解决艺术综合课师资条件不成熟的有效办法。

综合课的问世使得艺术教育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同时, 作为新生事物它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和质疑。艺术综合课是在根据世界教育改革背景下, 以及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下提出的新的构想, 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尽管艺术综合课自从诞生以来, 一直在“冷板凳”上孤独的发展, 它的实施范围并不广泛, 但是它也带着自身的优势迎接挑战。艺术综合课是顺应教育的发展, 是迎合了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因此我们应该抱着正确的态度对待新生事物。只有这样, 我们的艺术教育才能突破自身领域的局限性, 走出传统模式的禁锢, 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实现更大的价值。

摘要:艺术综合课是在根据世界教育改革背景下, 以及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下提出的新的构想。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三类艺术类课程标准 (《美术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 , 学校可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选择音乐、美术课标同时实施, 还是艺术课标单独实施。但从2001年至今, 已有近十年的时间, 但依旧只有大城市极少数学校开设了艺术综合课程。为何我们的艺术综合课遭此“冷落”呢?造成艺术综合课实施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作者从四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艺术综合课,后现代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分科教学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

[2]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M].南京出版社, 2008.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标教师研修手册艺术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5.

[4]滕守尧.理解与实践高中艺术新课程—与高中艺术教师的对话[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2.

[5]胡志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9.

[6]芦苇.综合性艺术课程及其教育价值的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 2004.5.

[7]苏涵琼.关于艺术课程“综合”内涵的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 2005.3.

[8]倪冰.综合艺术课程实施中的若干问题与反思[J].课改研究, 2009.3.

艺术综合 篇2

【英文摘要】Film  is  a  synthetic  art  while  film  literature  is  the  embodiment  ofsynthetic  art

elements  on  the  motion-picture  screen.Thus  in  the  course  of  film  script  creation,synthetic  art  elements  must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nception  of  film  literature.In  view  of  all  this,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ound  on  the“breakthrough”in  film  literature  cre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notion”,“prop”,“color”,“integrated  change”and“action”.It  is  because  of  the  breakthrough  in  comprehensive  art  conception  that

film  literary  works  have  improved  qualitatively.

【关  键  词】综合艺术/构思/灵感与才华/艺术震憾/synthetic  art/thought/inspiration  and  talent/artistic  shock

【  正  文】

当今的中国电影已经在低谷中徘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众多的创作者们绞尽脑筋希望能挽回颓势,然而除很少人能苟延残喘外,从总的大局看,形势仍然不能乐观。

中国电影衰落有各式各样的原因,其中剧本的质量低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我们通观一下当前的中国电影,确有不错的作品。可大部分片子都不能和国外大片抗衡。这其中当然有资金和技术上的问题,但创作者的素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编剧就更不例外。当前的剧作,要不就是平淡无味;再就是为了取悦低层次观众的庸俗观赏而胡乱搞笑、搞闹。使电影离艺术越来越远。这就不能不使人们重视,使人们思考一个严重的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如何来提高中国电影的艺术质量,如何将中国电影提高到可以和世界电影所抗衡的水平!

一切艺术创作,它的艺术品格有诸种因素制约,但最最重要的因素要首推――构思。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说:构思和闪电一样。产生在一个洋溢着思想感情和记忆的意识里。当这一切设达到那种必然放电的紧张阶段以前,都是逐渐地、徐徐地积累起来的。那个时候一到,这个被压缩的,还稍微有些混乱的

实施“综合艺术课程”的思索 篇3

一、唱首歌+画幅画+游戏=综合课?

近年来,我听过很多各类艺术课程公开课、研讨课,但越听越糊涂,因为众多的艺术课已经脱离音乐课程改革的精神,而成了一块“七巧板”。许多综合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诠释的“综合”理念即“唱首歌+画幅画+游戏=综合课”,这样的综合实质上只是形式的综合,是各门艺术的简单拼凑。而这种形式上简单的拼奏不可能达到各门艺术学科实质上的沟通与交融。更不可能促进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久而久之,只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腻烦了这样机械组合的教学方式时,我们的教师又如何来拼凑这块“七巧板”?

实施“综合艺术课”并不是说不管教学是不是需要,一上课就非得将音乐和其他内容一律加以综合。我们所提倡的“综合”只有在可能、必要、恰当的情况下,综合艺术教学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二、重视愉悦性,忽视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艺术课程标准》明确艺术教学要由偏重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素质的培养,强调在轻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整合能力。但是如果过分注重学生的愉悦性和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忽视对一些必要知识技能的要求,这样的综合艺术课所产生的愉悦与快乐,只能是“空中楼阁”,毫无知识技能作根基。

新理念下的双基教学,是淡化而不是完全放弃,是要通过教学环节把知识技能融入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它、运用它,在各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例如,在《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教学中,教师从牧民生活人手,引导学生模仿牧民骑马、射箭、挤奶、摔跤时的动作,又让学生模仿骑马、射箭、挤奶、摔跤时的声效。巧妙引出与声效相对应的节奏训练。节奏训练变成了声效模仿,学生自然乐于参与,完全看不到在传统的双基训练中出现的生涩与冷场,相反课堂现场表现得融洽而和谐。

三、过分强调自主性

许多教师认为在艺术课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体现教学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于是,在众多的艺术课上我们听得较多的便是教者鼓励的话语:“请大家自由发挥。”“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例如,在一节《跳起舞》的艺术课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蒙古族风俗来创编自己喜欢的活动,并说:“小朋友们,你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于是学生们顿时手舞足蹈,有的选择了摔跤,有的骑马……教室里乱成一团,这样的发展有何意义。诚然,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但低年级学生毕竟年纪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控制能力有限,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一种“自由发展”,而不能给予一定的指导、引领,那么学生的自由发展将毫无目标与方向。

四、处处运用多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在教育教学上的各种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这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因此,现在的很多教师认为有了多媒体的课堂就是优课。比如,在学唱歌曲时教者不再弹琴教唱示范,而是一遍一遍地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歌曲。殊不知学生早就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了,只顾着欣赏画面而不再有兴趣与注意力去听歌曲的具体旋律,一节课下来,学会歌曲的人寥寥无几。这样的课可能学生很感兴趣。但与艺术教育的本质却是背道而驰的。一方面不利于教师的范唱范弹,发挥音乐专长;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容易被限制,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再者由于用过多的视觉内容,整节课就如同看电影,学生和教师都处于被动地位,使教与学两个主体缺乏相互交流。因此。教具的运用要恰当好处,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会因多媒体课件的加入而变得精彩。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法不能丢,在此基础上正确引人新的技术手段。才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艺术综合 篇4

一、单一课程的综合学习

以音乐学科为例,在课堂活动中综合音乐聆听、评赏、表演、创作。其中表演包含演唱或者乐器的演奏。教师按照同一个主题围绕聆听、演唱或者演奏、创作来开展教学或者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多元化音乐活动中巩固概念、增加知识、发展技能、培养价值观,达到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例如,教师在播放地方民歌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音乐风格、特色、音乐的元素、乐器的运用等等,引导学生用适宜的歌声富有感情的演唱,并要加上即兴伴奏,或者鼓励学生利用作品中的创作特色来进行即兴的创作。这其中包括节奏、调式、曲式等等,从而将多种音乐活动进行联系或者组合。

二、艺术学习领域内的综合学习

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等多门类的艺术之间各有其特色,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一些元素是相通的。香港利用了这一特征,对学生进行艺术学习的同时,除了要巩固必要的知识外,对学生进行知识转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教师在邀请学生朗读诗歌的同时,不仅要求学生领悟文中的意境以及欣赏诗词的声韵上的美感以外,还通过音乐、绘画、舞蹈、将作品中的不同情境及联想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在学生欣赏某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时,同时介绍同一时期的诗歌、美术作品、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将不同的艺术元素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同一时期对各种艺术门类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如果音乐只是依靠聆听,那么学生会感到很抽象和单一。如果在兼顾视觉影像,用不同的图形代表单音、复音等音乐,则更加生动、形象的将作品展现给学生,也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音乐概念。在学习舞曲的时候,鼓励学生运用肢体动作去演绎音乐元素,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展现自我感受的同时,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发挥了学生的创意。

三、多学科的统整学习

教师利用同一主题来连接若干艺术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在同一课堂或者同一时间段在不同的学科中探讨与主题相关的范畴。在各学科的单元学习完成以后,学生懂得了将有关知识和经验进行融汇学习,从而组织成为更全面的经验学习。在香港的“荟艺教育”计划中,文理书院、浸信会吕明才中学与城市当代舞蹈团设计的“大自然的规律窥探”中,就将数学、视觉艺术、中文、英文、音乐、体育进行了统整。首先在数学科学习密铺平面的原理;其次,在视觉艺术科中运用电脑技术,通过观察及欣赏大自然动物,创作不规则的平移、反射和旋转图案;在中文、英文学科中利用归纳和联想将此三个概念创作成为诗歌;在音乐学科中利用电脑软件将三个概念用模进句、旋律的转位及逆行,并且利用回旋曲式和正、副歌曲形式进行创作乐曲;在体育学科中利用身体的协调做个人及集体的编舞,组成极不对称的形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归纳、演绎、创作、综合,将经验与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四、跨学科的统整学习

为了让学生对主题或者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学习动机,教师将若干学科建立内部的连接,利用诱导性的提问,联系共同概念及做交叉学科的研究,超越了以往的以个别学科切入的旧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通过中文、自然科学、视觉艺术、音乐、德育等多学科的跨域统整,让学生对昆虫有更全面的认识,做进一步的探索,并且要求学生课程结束后要创作一件具有个人风格的昆虫雕塑。教师首先利用昆虫的象形文字引起学生的想象和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利用有关电影片段观察昆虫的外形、结构及特征后进行绘画造型。同时配有相关昆虫的音乐启发学生想象,构思昆虫背后的故事,塑造每个角色,并且修订草图。当学生了解材料的形态以后,让学生学习切割、合并的技巧,最后再利用材料制作昆虫雕塑并进行互评。在创作之余让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生命神奇的构造,并唤起学生关心和爱护大自然及生物的意识。

五、横贯学科的统整学习

这种学习有多种形式,超越了若干学科,利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来组织教学,从他们关注的日常生活、个人问题、社会情境等主题为中心,并非以学科为出发点。而学科被隐藏在学习之中,整个过程所关注的焦点是强调学生的个人成长、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等。多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协商来组织课程、组织活动,学生学会如何把握自己的学习,培养自主的深入研究,从而来建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创作广告坊、创作暴力电影片段、评赏潮流文化、探讨各地发生的事件等等。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体验多种角度的学习模式,将课文变得立体化,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讨论,以学生为本的进行教学。学生互相合作、积极参与,通过对局中人物的扮演及探讨,进行分析和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认识到人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建立要积极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人生观。

香港丰富的跨学科综合学习模式值得大陆地区借鉴,艺术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综合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翁伟仪,冯笑娴.课堂上的艺术综合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2]王福阳.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3]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4]陈璞.最美艺术课——上好艺术课并不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6.

[5]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3.

[6]修海林,李力加.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7]孙乃树.高中艺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4.

戏剧是一个综合性艺术 篇5

戏剧引进课堂绝不是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而是补充音乐内容,调节课堂品味,戏剧教学要想出成果,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音像制品和戏剧的特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音乐课本教材和戏剧教材有机揉合起来,相得益彰,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每周安排一节戏剧课,把戏剧引进课堂,提出“六个结合”的做法,就是很好的证明。通过“结合方言,结合媒体,结合教材,结合表演,结合欣赏,结合提高”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准确熟练地学会音乐教材上的曲目,而且能用淮剧唱腔来演唱曲目,在全校范围内行成了人人会唱淮剧的局面,全校学生音乐水平、表演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音乐课程标准》在提升素质及修养中指出:“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动,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因为只有音乐教师首先走进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我们一味强调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学生对古老的戏剧失去兴趣,指责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产

戏剧等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 篇6

国内外有许多学校,都很重视综合艺术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学校,成立了木偶戏剧团和话剧小组;美国第56号教室,雷夫老师带领孩子们每年排练一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北京的十一学校,话剧团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社团之一;等等。

为什么这些名校和名师,都不约而同地重视戏剧等综合艺术教育?原因就是戏剧等综合艺术教育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独特的美育功能。它们是最贴近生活、震撼人心的艺术形式,是最受欢迎的思想教育手段之一,是发现和培养各式各样人才的重要途径。

戏剧等综合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感知美和理解美是审美教育和审美修养的基础和核心,离开这个核心,对生活中一切高尚的东西都会没有感情,失去知觉。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具有高尚道德行为的生动实例来充实它。

那么,到哪里寻找生动实例呢?除了日常生活,戏剧等综合艺术教育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它最贴近生活,有三个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

一是它综合了绘画、文学、音乐、舞蹈、摄影等艺术的各种元素,使每个人在欣赏时,各种感官都进入了充分感知的状态。例如中国戏曲,通过音乐、舞蹈、唱腔、表演等,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综合艺术境界,以综合的艺术形式实现了以美取胜。

二是它具备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独特美育功能。它以最接近生活、最逼真、最能够打动人的表现形式,使欣赏它的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在剧院中,常常看到观众时而哈哈大笑,时而叹息流涕,散场后心绪仍然不能平静。

三是将生活中复杂的、分散的矛盾和冲突,加以提炼和浓缩,呈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最容易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占时少、内容精的形式是对青少年开展教育的最好手段,应该在学校中大力提倡。

去年,我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著名演员冯宪珍主演的话剧《办公室的故事》。一个小小的舞台、有限的几个人物,就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当时社会上的流行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剧场里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在演出后的座谈会上,我请教冯宪珍:如何培养下一代少年儿童热爱戏剧?她说戏剧是伟大的艺术之一,应该让孩子们接触。剧场里,演员和观众在同一个空间是平等的……要让学生理解戏剧的伟大,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当下,电视等传媒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我们需要先让学生多接触戏剧,逐步了解戏剧,最终喜欢戏剧。

戏剧能够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曾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参观苏霍姆林斯基幼儿园,留下极深印象的就是孩子们演出的童话剧《一个苹果的故事》。演出时,小演员们完全沉浸在剧情中,两个小姑娘表演怎样克服困难、勤奋劳动,种了一棵苹果树,然后是全家人浇水、除虫,尽心照看。秋天到了,结出红红的大苹果,姐妹俩摘了一个大苹果送到母亲那里,母亲把苹果分成两半,但孩子们说,妈妈还没有得到呢。妈妈说,是啊!整个村子里还有很多人没有尝到苹果,全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怎么办呢?于是,在场的小观众们开始认真讨论:怎么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吃到大苹果?整个表演在音乐的伴奏声中缓慢进行,人们全都被童话剧感染了。他们在想,好事情怎么能够让全世界的人共享?这个演出真是寓意深远啊!

我在少年宫工作的时候,曾经担任过木偶戏小组活动的辅导员。我发现,孩子们极其喜欢木偶戏,不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会被木偶演出所陶醉。即使我们演出一个小节目,如描述一个爱随地吐痰的老爷爷总改不了坏习惯的狼狈情节,孩子们都会哈哈大笑、前仰后合,而且一次又一次要求重演。

这样一个简单情节,为什么孩子们多次要求“再演一遍”?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得到的是一种审美享受。通过木偶戏这种综合艺术,夸张的人物造型、动听的音乐、生动的台词、有趣的动作,孩子们的感官、想象、期盼、道德需求都能够反复得到快乐的满足,教育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悄悄进行。

多一个平台,就多一批人才

著名的美国第56号教室的教师雷夫,在这个班上长期坚持艺术教育。他们每年都要排练并演出一出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

雷夫为什么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说:“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他认为演出“关乎语言、音乐、团队合作、冒险、纪律、勤勉,以及自我发现。我们的目的是学习语言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乐趣”。

我在一个初中实验班进行自我教育实验研究时,发现这个班的生源比较差,课难上,活动难搞,但是在排练《东郭先生和狼》的过程中,却发现全班都是人才。学生们人人热情高涨,个个摩拳擦掌,踊跃报名,像“导演”这样高要求的任务,竟然也有三个人竞争;东郭先生这个角色台词最多,也是多人竞争;“驴”这个特殊角色,也有人主动请缨。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发现了许多人才:一位出色的导演,理解剧情,能调动每个演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恰当演出每个角色,而他是一个所谓的后进生;一位出色的演员,沉浸到剧中,活灵活现,而他在课堂上是一个“闹将”;一个默默无闻为演出找来了服装、道具的小姑娘,她是一位学习成绩不好的所谓“笨”学生。而那些平时打打闹闹、老长不大的学生,现在看到别人个个如鱼得水,都找到了各自的位置,而自己什么也不会,虽然嘴上不说,可能在他们心底里早已激起了新的波澜!

舞台是培养孩子们创造力的地方

不同层次的戏剧等综合艺术教育,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发展需要,因为这综合了绘画、文学、音乐、舞蹈、摄影等各种元素,可以为有着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

幼儿和低年级学生富于想象,童话剧、木偶剧,甚至利用玩具扮演各种角色,都能够进行再创造。

中小学生,可以在课本剧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一篇课文,还是主动去模仿、演出一个课本剧,呈现的效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由于学生大多数没有演出的经验,排练课本剧的最初阶段,可以雕塑剧形式出现。雕塑剧的特点是,演员只需要摆出一个恰当的姿势,不需要有动作,更不需要说台词。解说词由另外一个同学负责。这样可以把演出的难点分散,负责形象的专门钻研形象的塑造,负责解说词的专门攻克语言的难关。

研究表明,特殊的戏剧还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胆怯。这就是木偶剧、皮影剧、手影剧的特殊功能。因为这种演出,演员藏在幕后,不直接和观众见面,能够相当程度上减少恐惧,有利于学生大胆在幕后表演。许多经验表明,口吃、胆小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外语张不开嘴的学生,通过这种演出,都有惊人的进步。

总之,综合艺术教育适合每个学生的参与,有表演潜能的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其他学生则可根据演出的需要,在绘画、文学、音乐、舞蹈、摄影、电脑技术等方面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整合中的艺术综合课程 篇7

从课程的内容的原则看, 课程除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外还具有整合性。整合性是在课程当中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 以整合因分割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 从而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果。换句话说,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横的联系, 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的整合与科目的整合。

艺术综合课程是在音乐、美术分科教学的基础上建构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过程中体现艺术的人文性、创造性、愉悦性, 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

一、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 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状态, 是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即所谓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 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 以及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

1.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艺术实践活动中, 引领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使得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 使得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宽松、民主、合作的教与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一种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教学关系和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 一位教师结合抗日山建园六十周年的系列活动, 自编了“不朽的丰碑”一课, 介绍抗日山的历史, 让学生谈谈瞻仰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感受, 让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抗日山组歌》。最后, 选学了《赣榆日报》登载的歌颂抗日山的歌曲, 编演抗日英雄故事小品。以抗日山浓厚的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感染着学生, 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陶冶,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 从触摸中、从模仿中、从体会中学习。促进听觉、视觉、形体、言语这四大能力的发展, 从而形成互为补充的完整的艺术心理结构和综合艺术能力。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红灯停, 绿灯行》这首歌曲时, 我创设了一种看交通警察手势和红绿灯的指示过马路的生活情境, 一部分学生扮演交通警察, 另一部分学生则表演通过十字路口的行人, 而我则手持红色和绿色的纸牌表示红绿灯。在歌声中, 我跟着歌声举牌, 扮“交通警察”的学生则看交通灯的指示做交通手势, 另一部分扮演行人的学生看手势来行路。在活动中, 有的学生表演司机, 有的学生扮演骑自行车的人, 还有的学生则扮演骑摩托车的人或步行的人,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们既懂得了交通规则, 学会看交通警察手势, 也体会了歌曲的情绪, 培养了音乐表现力。

二、调整艺术课程的内容和方法, 以审美为核心

1.在教育教学中充分揭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的各种表现作用,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艺术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 而不是枯燥、乏味的专业化倾向。

2.让学生能在教育教学中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 达到感情上的艺术共鸣, 升华内心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反对说教方式。

3.注重艺术实践, 利用各种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活动, 在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4.开发学生基本的思维范式和复杂的思维能力, 并教会学生们使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了解社会, 在交流中接受新知, 培养学生想象、发明和创新等能力。

5.艺术课程的内容主要体现为两大类:从艺术门类上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 从学科内容上指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

三、以日常生活和学生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 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 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

比如, 一位小学的音乐教师在教歌曲《春天来了》一课时, 先选择几幅美术图案进行对比, 让学生形成重复和对比的概念。之后, 根据歌曲的意境及歌词内容, 选择语文学科中的画面和课文, 再配上《春天来了》的音乐,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景中, 从而用优美的声音来表现春天。另外, 我还在网上选择了关于春天的美术作品、学生的作文习作、关于春天的动画、不同国家表现春天的方式等, 编排到舞蹈中进行表演。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知识进行了重新建构, 形成了关于春天的各种知识的联系, 能准、广、快地把握春天的艺术形象, 完成自我教学的目的。

四、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多种多样

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和即兴创作, 表现的形式不拘一格, 多种多样, 有唱、奏、舞、相声、小品、诗歌、剪纸、绘画等。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 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比如: (1) 音乐、美术之间的情感结合, (2) 音乐、体育之间的律动交融, (3) 体育、美术之间的结构互动, (4) 音乐、语文之间的情景交融。

五、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适合的环境

在教学中, 注意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 激发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

浅谈艺术监督的综合作用 篇8

一、“艺术监督”的职能概述

艺术监督只存在与专业艺术团体中。因此艺术监督的职能只局限于艺术团队的艺术行为当中。艺术监督的职能分为几方面,一是艺术理论的监督;二是艺术创作的监督;三是艺术表演的监督。

首先,艺术理论的监督。马克思说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作用于理论。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指南针,是实践的根本纲要。因此,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艺术监督职能,首先要抓好理论水平的灌输,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更是如此。这种艺术理论水平每一个艺术创作者都要掌握,都要达到一个标准,这就需要艺术监督来完成,艺术监督在理论方面首先要自身过硬,帮助艺术创作者打好扎实的理论基本功。

其次,艺术创作的监督。在完成理论水平学习后,艺术工作者就要进行创作,在创作的时候,要牢牢把握理论知识,即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扎实掌握第一手创作材料,从实际出发,从真实的情感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让艺术变得真实,具有真善美的情感。艺术创作中,艺术监督要起到指导作用,对于创作者的创作阶段了如指掌,清楚的指导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障艺术创作不走弯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完成。比如,剧本的完成,就需要艺术指导实时监督。这样既保证效率,又保障质量。

最后,艺术表演的监督。一些专业的艺术团队,比如歌舞团,经常需要演出,所以艺术监督要参与到表演的彩排、演练、正式演出当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时候,艺术监督起到一个政治辅导和生活辅导的职能。最重要的是保障表演不出错,圆满完成。

二、艺术监督者具备的素养

首先是政治素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是上层建筑。艺术监督的政治素养是最主要的素养之一。这种素养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论形式的把握上。比如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艺术创作的高度和要求,因此说艺术监督首先要政治素养过硬。这种素养是深刻的,宏观的。

其次是经济素养。经济是社会最核心的动力源泉。也是社会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的根本条件。它对艺术专业团体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资源上面,都会发生重大的变革,那么毫无疑问的,作为艺术创作,艺术表演的艺术专业团体而言,也会受到这种影响。比如艺术作品的打造、宣传、推广方式,要依据市场而定。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互联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彻底揭开了信息化生活的序幕。作为艺术监督,要懂得这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让艺术真正得到市场的支持,让艺术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艺术监督要懂得的道理。

再次是文化素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呈现出了多元的形态,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样,加之各种文化思潮的袭入必然催生多元价值观。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思想、观念的更新,那么势必会对社会的文化氛围产生影响。文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工具。中文不但包含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还包含形而上的理念,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许多高尚的道德情操,其中儒家思想最为提倡,儒家认为,提高自身修养是一切之基础,道德力量中的感化功能,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强调“以德服人、见贤思齐、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思想,这种精神对后人具有重要影响,对后人的道德风尚和理想的建立产生重要指导。因此说,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于艺术监督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文化素养,没有道德修为,那么艺术监督就无法很好的从事艺术指导。

三、艺术监督的综合作用体现

艺术监督的综合作用体现在三个阶段中,一是前期实践指导,二是创作中期监督,三是后期全面监督。

前期当中,艺术创作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完成,艺术监督的作用就是按照理论来度量艺术品,分析作品是否偏离了社会文化价值主流,是否偏离了政治主题,是否具有真实性,是否反映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等,艺术监督要站在高处,从艺术的原理出发,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做好艺术监督工作。创作中,艺术监督要解决好创作者出现的问题,帮助创作者完成作品。当创作者灵感枯竭,或者能力不足时,艺术监督要适当指导、点拨,起到导师的作用。创作完成后,艺术监督要了解市场规律,按照新的市场情况来制定营销、宣传、推广等工作,保证艺术表演能够顺利完成,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要让艺术表演或者艺术创作真正打动人心,发挥到实处,为老百姓服务到位,起到精神熏染的作用和效果。

总的来说,艺术监督的综合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艺术监督的权责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同时,艺术监督也要注意,在行使监督的职能时候,要注意分寸和方法,不可违背艺术规律,损坏艺术创作和表演。这样就不能起到一个艺术监督真正的作用,不能发挥真正的效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里,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是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进入现代以来,艺术行业已经越来越规模化成熟化,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专业艺术团队也越来越多,我们看到许多有志于发扬艺术的人在努力做着许多不同的工作。作为艺术监督职能,对于艺术的表演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的秘密就是由于不保守,敢于创新,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艺术监督职能,就是如此。因此,本文通过认真研究艺术监督职能的综合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相信艺术监督的岗位未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继续为老百姓的生活发挥作用,继续创造作用。

摘要: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文化形式,艺术包涵人类的情感,包含生活的普遍价值,是社会文化创造的主要方式。人类发明了艺术,用其记载生活,展现内心感受。艺术监督作为专业艺术团队当中重要的职能岗位,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认真对待。究竟艺术监督和艺术有什么具体关联,艺术监督能起到什么作用,本文通过对艺术监督岗位的职能定位,对艺术监督的综合作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艺术监督,艺术发展,职能,综合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书.从艺术与商业之关系看艺术管理的重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

[2]丁必武.关于监督艺术与策略探讨[J].神州,2013(3).

[3]丁比武.论艺术监督中的创新[J].神州,2013(4).

[4]琼·杰里弗.艺术管理的发展与变化[A].第六届全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论文集[C].2011.

[5]田川流.论艺术管理的使命与基本原则[A].第六届全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论文集[C].2011.

[6]范明华,李跃峰.美学与艺术研究(第4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谈艺术教育的综合性 篇9

学生在艺术课堂要经历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过程, 学生所有创造和表现活动必须是在获得丰富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进行, 面对创造的成果还有一个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的过程。这就把整个艺术学习过程综合为一体了。且学生所有艺术活动都要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 (生活、情感、文化、科学) , 在联系中发展艺术能力:学生的艺术学习需要联系具体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从中吸取人文和艺术营养;不仅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综合, 还强调艺术与道德课程、语文课程的联系和综合。

艺术教育强调综合与联系, 就是通过发掘不同艺术类型的共通性与共同价值, 借助不同艺术门类在审美特征上的关联性, 生成与构建学生的艺术通感, 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能力与审美意识。以往那种过分强调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倾向, 使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与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而事实上, 学生长大后不一定都从事专业艺术工作, 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素质, 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按照当今国际艺术教育界的共识, 艺术不等于艺术的知识技能, 或者说, 艺术不是艺术知识技能发展到极致后的产物, 真正的艺术来自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只有当艺术的知识技能与人文内容发生联系时, 知识技能才会发生飞跃性的变化, 变成艺术能力。中小学艺术课程中培养的艺术能力主要包括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创造与想象能力、艺术批评能力或评论能力以及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能力等。

艺术综合 篇10

一、自由表现

现在狭隘的材料纯粹性在创作过程中已不再重要,而多种材料媒介的综合表现使作品散发着自由的光芒!在当下一切皆可以成为艺术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假思索地滥用材料。视觉艺术的形式规律,物质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人文属性,艺术家的个性和地域性等,皆是创作之“道”。不必刻意强调对材料的综合,在自由精神指引下,无拘无束的表现往往会产生令人感动的艺术效果。这是很好的创作状态,笔者已感受到且能把握这一点。在创作《自然数》系列作品中,笔者广泛使用了油彩、丙烯、泥土、手机、手工纸、数字模型、印章等多种实物材料,这些材料并非简单地并置,而是在油彩的统领之下使它们起到各自的造型作用;在表现手法方面,涂抹、泼洒、拓印、拼贴、火烧、烟熏、滴漏、打磨和刀削等无所不用,但并不滥用。这些材料语言皆统一在笔者的创作理念和审美精神之下。

二、动态创作

对艺术材料的运用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先有观念,然后寻找相关的媒材来表现;另一种是作者对某种媒材很有感觉,再根据这种媒材做相应的艺术表现。后一种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往往更加能够打动观众。艺术家的直觉对艺术创作非常重要。努力修炼自己把握直观感受的能力,能使艺术家自身长久受益。上述两种途径的创作状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会经常相互转换。在创作《墙》系列作品的过程中,笔者首先基于对土质材料的敏感而产生了表现的冲动,然后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希望表达的观念。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观念有时清晰,有时模糊,有时又会转化到其他观念;材料亦如此,在创作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不会一成不变,有时会增加,有时会减少。而这些变化又取决于创作理念以及即时的艺术感觉。

三、多维审美

当代综合材料艺术的发展和思考 篇11

摘要    综合材料是近年来由油画延伸并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因多元化的材料媒介和表现技法的运用而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效果,由此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在国内外受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就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研究了国内外当代综合材料的艺术发展现状,最后就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提出思考。

关键词:综合材料  艺术表现  发展现状  创作思考

一  当代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

综合材料是一种国内外新兴起的艺术形式,用于界定现代绘画中那些非传统材料的绘画作品。综合材料创作相对于传统绘画(油画、丙烯、水彩等)创作而言,主要表现在材料媒介和表现技法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绘画创作中,创作者多在画架的布或纸上用传统材料进行创作。而综合材料创作除了采用传统材料,一些新的材料媒介(沙土、水泥、钢材、塑料、木头、化学材料等不易枚举)也被运用于创作中。在技法表现上,在传统绘画基础上,综合材料创作更多地融合了多元表现技法(拓印、打磨、水洗、刀挂、粘贴等)。由此可以看出,综合材料是一种使用多元化材料、技法的艺术形式,在呈现出独特而全新的视觉效果的同时,更注意发挥本身的材料精神性和物质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综合材料的材料媒介和表现技法表现出更多的多元性。一方面,创作者在综合材料创作中,运用一些赋予文化和时代新意的材料媒介,使传统的平面绘画与空间、装置得到广泛结合,使综合材料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媒介的多元转向了展现形式的多元,丰富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综合材料这门新兴艺术形式在与传统绘画、多媒体融合的基础上,不仅与当代电影、舞蹈、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还与光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大大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提升了综合材料艺术形式的表现力。

二  中西方综合材料艺术发展概况

1  西方综合材料的发展

早在20世纪初,西方绘画中就出现了材料上的变革。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下,一些创作者纷纷寻求新的材料和技法,以形成個性化的艺术语言,让作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对拼贴和构成的关注,对卡纸、报纸等材料的运用等,都使传统的绘画材料得到了本质的扩展。整个历程可以分为20世纪初、20世纪中和20世纪末三个阶段,代表性人物分别是塔皮埃斯、杜布和菲基弗。

20世纪初,安东尼·塔皮埃斯最先涉足于综合材料领域。其最大的贡献,便是在物质材料肌理的表现上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在艺术创作中综合材料大胆的、不合常规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形式美的法则,以及人们传统的审美经验,成为后世的楷模。代表作有《短袜》《灰色系列》等。让·杜布菲是20世纪中叶巴黎派主要画家之一,其创作以摆脱观察习惯和文化条件,破除正统的表现规则和油画技艺为特征,真正将传统油画和综合材料油画有机融合为一体,产生了跨时代的意义。代表作包含《四棵树》《装饰品小园地》等。基弗是20世纪末“新表现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家。他出生于德国战败的那一年,70年代师从博伊斯并深受其影响,作品经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并大量运用油彩、钢铁、铅、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树叶等综合材料。其结合了抽象和具象、幻觉和物质性,让人们惊叹于这些常见的材料居然有着如此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作有《圣像破坏之争》《铅铸图书馆》等。

可以看出,他们的这些探索,既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材料的定义,也首次表现出了材料本身的审美价值,使之成为作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了从间接或到直接的转化。更为重要的,这些人物和作品,开辟了一片全新的绘画天地,从整个人类艺术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具有开创性之功的。

2  中国当代综合材料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来说,中国的综合材料发展则较晚,始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当时一些海外留学归来的画家,最先在中国尝试了综合材料绘画。虽然发展历程较短,但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却出乎意料之外,先后涌现出了多位名家和多部代表性作品。如尚扬、张元和许江等。

尚扬是一位尚扬是一位“与时俱进”的艺术家,从早期利用油画来创作一直到利用综合材料来提升作品视觉表现力。他曾经尝试将沙子、高丽纸、石膏粉、乳胶混合到颜料中,以追求一种粗糙的质感和独特的肌理效果,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代表作包含《竹浴图》《屏黑》等。可以说,尚扬一直走在一条不断探索综合材料的道路上,其能够根据表现的需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张元教授是中国综合材料油画教学的先驱,他在巴黎美术学院系统地学习了综合材料后,在中央美术学院率先成立了综合材料工作室,并先后培养出了多名优秀的人才。与其它创作者相比,张元教授的尤其注重材料本身在精神、情感、审美方面的表现。比如其创作的《大自然的启示系列》,将丹培拉技法和综合材料相结合,使用了材料拼贴的手法,通过平面化处理,让材料本身都保持了各自独立的特性。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许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塔皮埃斯、博伊斯、基弗式的西方表现主义锋芒和深沉的理性思考,他通过综合材料将中西两种绘画巧妙结合在一起,既吸收西方的经验,又对来自西方的影响作清醒的文化审视并采取策略性的响应。如其代表作《向日葵》、《弈棋》等,都具有鲜明的中西融合色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看出,自综合材料油画出现以来,中国创作者们一直走在一条不断探索的道路上,使当代油画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时代风貌,体现出了当代创作者对这门艺术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特别是2014年的全国美展中,首次增设了综合材料绘画展区的评选,更为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开阔的创作平台,充分表现出了这一新兴油画形式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三  对综合材料作品创作的思考

1  综合材料的出现是绘画新形式发展的必然性

回顾美术发展的历史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很多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都是由少数人提出的,可能当时并不为人关注,甚至遭到了质疑,但是他们的贡献最终获得了最真实和最客观的认可。综合材料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也是如此,当传统的材料形式或语言难以有新的突破,或者难以满足表现当代社会主题的表现需要时,就会有新的材料媒介及其相应的表现技法。这些新的材料的运用不但拓宽了传统的表现方式,使画面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再者,创作者也借助于新的材料,使个人创作构思、情感和思想有了更为契合的承载体。有人提到:“2014年综合材料展区是艺术家创新开拓出来的,体现了当前美术家特别是青年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绘画的形式、材料运用的包容性与突破性,以及形式的追求、构思的奇巧,都在其中有所表现,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富有艺术创意特质的展览。”由此,新材料的出现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体现出了当代创作者的一种主动性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代观众审美需要和审美水平的提升。作为创作者来说,既不能置身于事外,也不能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而是需要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结合自身的创作实际,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  创作者要提升个人的内在涵养

从综合材料绘画的出现可以知道,当代艺术绘画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也由此对综合材料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材料选择上,无论是沙土、水泥、钢材、塑料、木头、化学材料等,都需要作者对其特性等有较为全面的把握,由此来推断其是不是能够应用于作品中。而这种推断,则需要广泛的光学、化学、物理、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作为基础。此外,创作者也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越高,就更能从一个更加高的视角来认识材料媒介和绘画作品。一般人眼中常见的水,却在综合材料创作中表现为希望和生命,这就是独特的视角,也体现了艺术家的艺术涵养。特别是针对当下一些创作者为材料而材料的艺术创作现状而言,这种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的提高更应得到高度的重视,直接决定综合材料艺术作品的艺术高度。因此,在充分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时,文化涵养的学习和提高对一个艺术创作者至关重要,需要得到创作者的充分重视。

3  综合材料创作要有精神性和情感性

所有艺术形式本质上来说,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组成的,绘画艺术作品也不例外。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大数艺术创作者都对形式和内容有着正确的认识,并能在实际创作中能很好的把握。但由于综合材料的材料媒介和表现技法的多元性,使得一些综合材料的创作者在创作中产生了疑惑,甚至是迷失了方向。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新材料的运用来得过于突然,产生的形式效果过于新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多地关注综合材料创作中材料媒介和表现技法上的形式感问题,而偏废了创作的内容问题,从而陷入了创作中为材料而材料的困惑。这时候,有必要在综合材料创作中树立“综合材料创作中要有精神性和情感性”的观念,即将材料本身赋予精神和情感,就视其为是内容的重要部分。让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成为艺术创作中思想和情感主动的、自觉的外化表露,这一观点对于综合材料艺术创作来说尤其重要的。这不仅是是综合材料作品的材料本身特性使然,也是艺术创作的本身需要。比如有些艺术家在综合材料艺术创作中,喜欢选用高粘土这一材料。因为在他们看来,泥土负载了人类情感,能够带给人生命和希望。作品中采用高粘土材料,不仅获得全新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效果,同时也能让艺术家的这种情感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表达。评论家曾评论这类作品:“高黏土综合材料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厚重、温暖,是一般油画颜料所达不到的,透过这些高粘土,我们看到了岁月的痕迹,闻到了大地的芳香,听见了生命的律动。”从这可以看出,一种主观情感表现的需要能驱使艺术家去选择最为合适的材料。即先有精神或情感主题,再去找寻符合这一主题的材料。这是内容和形式能够有机融合的关键所在。換一句话而言,只有挖掘出材料本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才能进一步发挥出材料的功用和价值,进而才能更好地与综合材料艺术创作的内容能完美地融合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综合材料是一种国内外新兴起的艺术形式,是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国内外艺术先驱的带动下,当代综合材料的创作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但正是由于综合材料创作中材料媒介和表现技法的多元性,其创作一方面表现出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也呈现不少的困惑。因此要想综合材料创作得到更好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创作者自身的文化涵养和文化素质,以获得更广泛的艺术创作视角;另一方面对情感性和精神性的艺术创作本质有深入的认识,不要陷入为材料而材料的艺术创作误区。

参考文献:

[1] 张元:《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蔡广斌:《综合绘画材料表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3] 胡伟:《由材料介入、中国绘画当代表现》,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 宁静:《中国当代绘画中综合材料的运用和表现》,《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2期。

[5] 易成功:《绘画综合材料中的形式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 篇12

舞蹈,是一门以人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它的本身并不属于其他艺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它又结合了其他艺术的表现因素,它综合了文学、美术、杂技等艺术,所以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目前我国对舞蹈综合性艺术的研究多在于从文学、美术,等艺术之间的关系上来进行研究的,这篇论文是想从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谈一下舞蹈的舞台艺术离不开舞美,服装,音乐等诸多艺术的融合,这些因素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也发展了舞蹈本身,最终说明舞蹈离不开舞台效果,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舞蹈并不是以人体动作而独立存在的,舞蹈表演者的身体就是活的雕塑,身体上的衣饰是加强人物个性的陪衬,使人在视觉上、听觉上以至精神上得到满足。舞蹈最终离不开舞台美术、服装、音乐、影响效果、化妆、等等相关艺术。所以舞蹈是综合性艺术。

二、舞蹈综合性的表现

(一)舞蹈从文学艺术中获取灵感

在这个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艺术形式,每一种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情感的,这些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各有各的不同,但都与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主要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方式,它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许多的舞剧就是从文学著作中获得的灵感。在最近的几年里一些比较突出的优秀的舞蹈剧目都是从文学的基础上获得的。如:《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唐·吉诃德》。

(二)舞蹈展现了文学中的意境

意境就是指在带有抒情性的作品中体现情景交融,虚虚实实的特点。这和舞蹈的特性正好相符,舞蹈艺术的特征正是,动作、抒情、节奏、虚拟和美。在《诗经·大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可以说明舞蹈是对文学中所表达感情的一种宣泄,是通过肢体语言对文学意境的表达。

(三)舞蹈具有造型艺术的特征

当代著名舞剧编导家李承祥也说过:“我们的传统戏剧、绘画、诗词歌赋中讲究‘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情景交融’。我们应当以这种观点来创作我们的舞蹈,使舞蹈与文学一样充满着诗情画意。舞蹈属于造型艺术,是最直接的视觉艺术。舞蹈在运动中强调要有雕塑性的造型。如舞蹈作品《水》、《敦煌彩塑》等,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和美术一样讲究匀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透视与层次等。

三、舞蹈综合性因素的分解

(一)舞美和舞蹈的关系密切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以表现情感为主的艺术,舞美给这个作品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冲击,舞台上的灯光背景就象演员一样富有生命力,它们和舞蹈剧目融合在一起,共同创造出舞蹈所要表现的主题。舞台美术不仅以在视觉上直射观众的心灵,音响、灯光等效果来震撼观众的神经,冲击他们的情绪。

(二)舞蹈与服装的关系

服装在舞蹈艺术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个舞蹈作品,如果它的服装设计的不好,那就直接影响了整个的舞台效果。如果服装设计的好了,那整个舞蹈作品又达到了一个更大更高的效果,舞蹈服装的多样花,风格的不同,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这对舞蹈所要表现的情节和刻画人物的形象起了重要的作用。服装的作用主要发挥在舞台表演艺术中,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需要。

(三)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对舞蹈是重要的,舞蹈的情感需要用音乐来阐述,如果舞蹈离开了音乐,就不能把感情很充分的表达出来。如果舞蹈的音乐深入人心,那么这个舞蹈就成功了一半。音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深入人心,观众一般会把音乐中表现的情感当作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舞蹈音乐只有在坚持自己作为一个音乐作品的完整结构下,才能给舞蹈提供高质量的音乐。

(四)舞蹈与文化的关系

从舞蹈的产生之日起,我们就可以看到人类文化对舞蹈的重要影响。从历史的发展中,我们看到舞蹈在起源时所展现的代表民族形象的图腾舞蹈,还可以看到具有人文精神的宫廷舞蹈。今天,在各民族的特色舞蹈中,还可以看到民族的生活在其中的表现。震撼人心的舞蹈,应该具有民族所敬仰和崇尚的精神,应该有民族所认可的主流美学因素。我们上面所谈及的音乐、服装,都是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可以说,一段被人称道的舞蹈,所依赖的民族故事、民族传统等这些文化都是其不可磨灭的重要内涵。

舞蹈的综合性特征给每一位编舞者以及舞者深深的思考。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工作者,需要进行多种素质的培养。我们需要进行音乐的熏陶,需要学习服装的欣赏,需要熟悉舞美的设计,更需要学习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舞蹈的综合性才可以得以表现,也只有这样,才使得综合性的舞蹈获得成功的掌声。

摘要:舞蹈,是一门以人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它又结合了其他艺术的表现因素,文章通过对舞蹈与舞美、服装、音乐之间关系的阐述,来证明一段优秀的舞蹈是建立在诸多因素之上的成果,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关键词:舞蹈艺术,舞美,服装,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邓锦嫦.澳门舞蹈发展二十年[J].澳门:澳门舞蹈协会,2001.

[4]李北达.中国武术理论与舞蹈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四川:电子学报,2006.

上一篇:医疗废水治理工程实例下一篇:摄影艺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