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PDCA循环

2024-10-27

质量PDCA循环(精选12篇)

质量PDCA循环 篇1

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院志中明确提出:以优良的服务质量求生存, 以卓越的科学技术求发展, 医院发展在改善服务态度同时, 主要靠服务质量和科学技术;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 护理服务在医疗服务中占重中之重。护士素质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是医院和护理管理者永恒的主题, 也是整个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 它主要体现在护理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人文化和多元化。护理管理PDCA循环, 主要是以病人为中心, 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流程, 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 不断寻求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解决问题基础上, 进一步制定新制度, 力求解决未解决问题, 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服务质量, 同时使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服务质量稳步提升。2009年至今, 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由十二个病区发展为二十三个病区, 原来500张床位发展为700多张床位, 护理工作量急骤上升, 护理人员数量增加, 护理管理工作必须雷厉风行, 脚踏实地, 严格地坚持PDCA循环, 具体抽样为内科, 2009年之前护理科共设病床42张, 护理人员分别有: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执业护士8名、护理人员4名、其中护士长1名。为尽快提高护理科护理人员素质, 提升护理质量, 首先, 统一护士着装, 规范护士形象, 以讲课、视频、开交流座谈会提供专业知识资料、护理技术操作平台以便提升护理理念、护理道德以及护理理论及护理实践技能相关知识。护理工作一点带线, 一线成面, PDCA循环大环套小环, 环环相扣以动态的循环, 阶梯式上升, 致使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素质稳步提升。现以护理记录书写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着手为例简介如下。

1 方法与步骤

1.1 制定计划

提供学习资料、护理技术操作练习平台及相关资格考试信息, 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鼓励护理人员抓紧业务学习, 尽快让各年资护理人员提高专业素质并通过预期资格考试, 从平凡的护理工作中开始, 严格要求在原基础上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合理安排每班工作量, 使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与护师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任务同时, 能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一帮一”、“一对红”的帮扶工作, 或设每班把关的具体带教老师, 责任到人, 确保每班、每项工作, 护理质量都能达标, 为尽快进入护理管理PDCA循环中的计划阶段, 具体工作步奏宜如下进行。

1.1.1 分析每班护理记录质量

结合每个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 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如:护理记录是否合乎标准, 专业技术操作是否熟练, 分析服务态度及护理工作中的欠缺, 针对每个人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又如:出现护理记录时眉栏填写不齐, 医学术语欠精确, 字迹欠清晰, 语句欠简明扼要, 护理操作具体哪个环节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由上级带教老师及时督促本人修改, 以便其尽快提升自身素质及护理服务质量, 总结经验, 警钟长鸣, 提醒同事切勿出现类似问题。

1.1.2 查出导致护理服务欠满意, 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专业知识欠缺还是操作技能欠熟练, 是服务态度问题还是服务方法不当, 上级带教老师针对问题及时指导其改善工作直至满意, 总结经验并提示同事, 避免类似问题出现。

1.1.3 找出影响护理服务质量的客观因素

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或精神欠佳, 应让其及时诊治及休息调整, 选择合适人选替班。如因专业知识或实践经验欠缺, 可提供相关学习资料供其阅读并及时讲解相关知识, 提供练习护理操作的用品及场所, 并有带教老师指导其加强护理技术操作训练, 确保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状态。

1.1.4 制定出具体的计划和完成方法

针对护理服务欠满意的原因制定出具体的计划措施、实施方案、预计效果、时间进度, 负责者, 执行者和完成方法等内容。如:及时检查每班护理记录,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让当班者纠正, 找出每班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及时加强, 定期进行科内及院内学习讲座, 配备相关学习资料, 护理技术操作练习用品及场所, 增强理论知识学习和护理技术操作熟练度, 总结工作中的疏漏欠缺, 及时提醒工作人员注意, 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1.2 实施阶段

严格按照计划规定内容执行具体措施, 如:负责督查护理质量须从每班做起, 督查者应人尽其责, 每班、每日执行, 分级管理常抓不懈,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及护理技术操作训练, 适时考核, 考核时须严格参照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评分标准, 须有专人进行要点讲解、难点指导及操作点评且记录在案, 以便作下一循环参照评比, 建立奖罚制度并实施, 鼓励在护理专业上争强好胜, 力求人人过关、人人达标, 这样, 在提高护理质量同时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素质。

1.3 检查阶段

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 检查预定目标执行情况, 以认真、负责、科学的态度找出欠缺在哪里,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分析其原因, 指导下一步工作。如:欠缺处改进后仍有不足, 应督促其继续完善, 不断总结所存的欠缺及杜绝欠缺发生的经验, 做到班班、天天、周周、月月、每季度、每年有检查;有记录;有信息反馈;有总结;有改善。

1.4 处理阶段

制度严明, 以不定期抽查或无记名答卷所得护理服务合格率及满意率为依据, 科学判断, 奖罚分明。

(1) 肯定成功的经验并将之形成标准并坚持巩固, 以后坚决按此标准完成工作并奖励兑现, 以利成功经验发扬光大。

(2) 整理失败教训, 记录在案以作前车之鉴并严惩不怠, 在科内警示栏及时作醒目提示, 防止以后类似情况发生, 根据情况上报护理部以便全院引以为戒。

(3) 把不成功和遗留的问题在下一循环中继续解决, 如此循环不止, 尽快使每人每班的护理工作质量达标并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 使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素质稳步提升。

2 结果与讨论

在科室护理工作检查实行三班制, 即早班-下午班-晚班, 班班跟进, 在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实行分级管理, 即带教老师-护士长-总护士长-护理督查组-护理部, 级级督查, 层层把关, 环环相扣, 步步促进, 护理管理工作贵在坚持不懈, 护理管理PDCA循环在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坚持实施后, 显著提高了护理人员素质及护理工作质量, 在“三乙”评审中, 其护理记录书写及护理技术操作获得甘肃省卫生厅“三乙”评审团一致好评, 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工作质量也获双赢, 其中内科两名主管护师、一名护师、四名护士、及四名护理人员均顺利考取上一级任职资格, 其他各科护理人员也同护理科一样成绩显著, 经过同事们一起坚持不懈的努力, 共同使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乙”评审, 荣获“三级乙等医院”级别荣誉, 这是省卫生厅“三乙”评审团对医院各方面工作的肯定, 也是护理管理坚持PDCA循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素质的有力见证。如今, 护理科由1个内科发展为6个科室, 分别是:普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中医科和重症监护中心。血液科和神经内科也正在筹备之中, 护理人员亦由原来的17人增加至100人。当然, 这与医院其他领域的同步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骨科由原来一个科室发展为3个科室, 脑系科发展为2个科室, 外科发展为4个科室, 心肾科发展为2个科室, 儿科发展为2个科室还有感染科、手术室、病理科、检验科等科室都有相应的发展, 同时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在医院规模不断扩大, 护理人员及护理工作量不断增加时, 护理管理只有严格坚持PDCA循环, 才能使护理质量稳步提升, 护理服务合格率及满意率提高, 患者受益度增加, 医院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医疗护理工作并逐渐扩大规模。综上所诉, 护理管理坚持PDCA循环, 确实是稳速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淑君.基础护理——护士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 2005, 40 (4) :243.

[2]胡艳宁.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余珍华, 曾梅玉.PDCA循环在ICU护士分层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 (中旬刊) , 2013 (1) .

[4]魏彩虹, 李然.PDCA管理循环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2 (5) .

质量PDCA循环 篇2

PDCA循环管理是遵循科学的程序,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收集数据资料,通过流程优化等方法来提高质量和整体效益。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可为医院领导决策提供正确依据。本文是医院开展PDCA管理的经验总结,旨在为医院强化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医院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审计信息对医院管理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可靠性是医院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是综合评价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完整清晰的会计凭证也是重要的经济记录材料。鉴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我院运用PDCA循环管理不断对会计信息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

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执行;C(Ch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处理。如图1和表1所示。

一、问题分析

2012年新医院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实行,新制度为达到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公立医院严格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科学测算医疗服务成本;强化绩效考评,系统评价医院经济运行及医疗服务效率。这都以医院财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为基础。目前会计人员主要以支出报销、记账为主,缺乏综合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多属于事后核算型会计,导致很多业务在发生时缺乏准确的职业判断,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如果稽核未及时跟进,就使得会计处理不能做到前后一致,失去可比性及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2013年1月以来,笔者所在医院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寻找解决的.方法,将记账凭证的正确率列为日常监控指标之一。对新医院会计制度执行以来所有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进行审核,根据会计核算复核错误信息统计,会计凭证的正确性及完整性为81.2%,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如表2所示。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运用鱼骨图分析导致会计信息不正确的因素类型,并试图找出造成这些缺陷的具体原因(见图2)。

二、PDCA循环

(一)P:计划

笔者所在医院财务科自推进“会计信息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之始,重新对医院经济业务流程、岗位流程做了细致的梳理,画出了财务工作业务流程、操作流程,将职责细化到每一个岗位,细化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标准,使工作人员能够按照标准进行日常工作,减少差错及模糊判断。

制定了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医院一切经济业务按:①合规、合法性控制,要求对每项经济业务活动认真审核、把关,对不合规、不合法的经济业务坚决制止;②授权、分权控制,明确每人每岗职责,未经批准和授权,不得处理有关经济业务;③业务程序标准化控制,财务科针对每人工作职责制定了岗位说明书、操作标准,如果前一程序中未按标准执行,下一流程工作人员可以按标准进行追踪,要求整改到位。

要求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制订出直管、监管的工作计划,计划按日进行,按周汇总,在计划中主要体现:日常完成工作、重点完成工作、工作要达到的标准、工作要从按标准运行的原始材料中体现、每周对所开展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按照新财务制度指导工作开展。

(二)D:执行

1.加强会计人员技能培训

每周制订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人员培训,对培训内容考核,根据结果形成考核小结,对不合格人员继续培训考核。

根据会计业务的发展,重点培训了新预算法,医院全成本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医保相关政策等。完善会计人员知识体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2.成立财务信息管理中心

统一的核算方法是规范医院财务流程、提高数据可比性、提高决策支持信息质量的基础工作。统一核算科目是统一核算方法能够顺利执行的必要条件,是统一报表格式和取数公式的基础。而统一的报表格式可提高医院对财务数据进行汇总、合并、分析等,是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

财务信息管理中心主要做到医院经济信息的整合,统一核算方法、科目、报表格式,使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业务时有标准可循。通过数据自动传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人为差错。

3.加强会计内部控制

内部约束机制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为强化会计监管权力,关键要通过制度来依法管理,发挥出内部的会计监督职能。因此在会计处理流程上需重点做到以下几点。①授权审批,根据每位人员工作性质授与一定权限,各级人员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权限并承担责任。②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每项业务至少要经过彼此业务不相牵连的两个或多个经办人员,以使一方工作能够接受另一方的检查和制约,通过交叉核对及时发现错误。③复核与核对,医院所有经济业务应由实施人以外的人员对业务的真实性予以验证。如: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核对、账表与实物核对、本期与历史数据核对、实际发生与预算核对等。④信息系统控制,整合财务信息一体化,会计系统能从HIS系统等其他系统中引入各项收支数据,进行科目信息、科室信息、收入信息自动匹配,完成各类会计信息的比对,减少会计信息的人工汇集,防止主观错差。⑤设置补偿性控制点,根据每类业务处理的重要性,设置数目不等的补偿性控制点,通过补偿性控制形成合力,以保证质量控制的可靠性。

(三)C:检查

设定会计业务执行标准的检查稽核管理记录表(data collection form),以各类检查表格为管理媒介,通过交叉核对及时发现错误。一项经济业务在接单开始就已纳入各类核实表格的检查网络中,出现错误能够及时被发现,以财务整改通知发放到责任人,内容包括存在问题、整改要求、整改依据。对错误问题集中的部分,即时召开财务专题讨论会,进行集中点评与学习。所有整改资料既保留了工作改进过程记录,也成为很好的学习借鉴材料。

在采取了实施阶段的各项措施后,通过不断的质量控制,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每当岗位在会计业务处理被查对出问题时,都能得到及时整改和分析,并形成完整的财务整改报告。

(四)A:处理

根据问题分析和总结出的解决方法,笔者所在医院重新修订了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细化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重点从以下方面来认真执行流程规范。首先要严格规范日常的核对制度。日常的财务核对内容有账证的核对、账账的核对、账表的核对、账实的核对等。其次是每人负责一项专项检查,可以交叉,但不能出现管理盲区。岗位的相关工作职责、工作的程序、职责的权限、原始资料的留档、业务处理备忘记录是专项检查依据。

每位工作人员对所进行的会计工作进行月结、季度总结、年度总结,尤其对会计处理的特殊事项进行分析,由财务稽查小组对照计划,监督落实。

医院内部审计每季度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财务专题分析会议上进行反馈,进行持续的质量跟踪、处理。

主动聘请外部审计事务所对新会计制度执行以来的会计账务进行审计,促进质量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启发会计人员的观察能力,获得对会计对象的感性认识;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制度要求,客观真实反映经济事项,应形成完善工作备忘的习惯,通过文字记录来反映科室间协调问题、解决问题的轨迹,以此加强记忆能力。在会计质量持续改进过程中已证明了良好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小结

医院会计信息质量持续改进,要求从会计人员自身、医院内外部环境、业务处理流程等方面共同治理。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医院应加强对会计人员培训,努力提升会计人员综合处理、协调问题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培训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要把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会计人员真正按照制度的要求,正确使用会计方法办理会计核算业务,不盲从,实事求是,确保会计信息客观真实。

(2)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依法行事。医院应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对照检查、整改,健全内部各项会计管理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使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要求,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会计人员以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为行事准则,在确保职业谨慎性以及规范性时,能从整体角度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找出进行解决的办法以及思路。

质量PDCA循环 篇3

关键词:PDCA循环 说课 质量管理

中国分类号:F253.3

课程是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途径和载体,课程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建有特色的高职学院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为推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促使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说课的形式,使广大教师彼此交流的分享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如何提高说课的质量,使说课管理规范化、科学化。PDCA循环,做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适合进行说课的质量管理,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PDCA循环的基本内容

1.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

PDCA循环,是戴明提出的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科学工作方式。P、D、C、A是英文中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第一个字母,反映着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可依次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P(plan)----计划阶段。每做一项工作都应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并考虑工作的重点,调查研究,做好计划安排。

D(do)----实施阶段。认真贯彻执行实施计划。

C(check)----检查阶段。检查实施的效果,分别找出成功、不足或失败的原因。

A(action)----处理阶段。将计划执行的结果,做出分析处理,成功的肯定,并纳入下一个循环中;失败的纠正,防止重现。

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可形象地用圆环表示,如下图:

图1 PDCA循环示意图

由此可见,PDCA循环是由相互衔接的四个阶段构成的闭环,体现其管理的科学性。且四个阶段是动态循环的,体现其管理的动态性。每次循环结束,又是下一次循环的开始,周而复始,质量不断提高。

二.PDCA循环在说课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课程说课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即制订说课活动组织方案、进行现场说课、进行单元教学检查、进行单元教学课评课,这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完全符合PDCA循环,因此,借鉴PDCA循环,强化对说课教学的质量管理,使说课活动每组织一次,质量提高一次。

1.制订说课活动组织方案

即说课的计划阶段。这一阶段是对说课的全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以做到“未雨绸缪”。说课活动组织方案包括说课的目的、进度安排等,但关键的工作在于成立专家组,制订说课评价标准。

院级专家组的成立关系到整个活动的成败。专家组由校内主管教学院长、校内外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组成。选择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为说课活动出谋划策,尤其是行业企业专家,可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对课程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制订说课评价标准是整个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全院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说课评价标准具有创新性和领先性,它重在促使教师突破传统教学,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为载体,切实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落在实处,因而对全院教学改革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

活动方案制订后在全院教师中进行宣讲和解读,使教师明确说课的目的和宗旨,领会评价标准,按照要求,进行说课方案的准备。

2.进行现场说课。

即实施阶段。这是说课方案的实施阶段。在此阶段,教师依据说课评价标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说课,本阶段的核心是反馈。

目前,高职说课主要包括课程说课和单元说课。

课程说课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反映。课程说课是教师通过对课程设置理念、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选择依据、教学组织安排、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配置等的阐述,说明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3.进行课程教学检查听课

即检查阶段。这是课程教学循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该阶段要客观评价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质量,检查教学设计的落实和实施效果。

(1)教师的执教能力

高职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高职专业教师要具备“双师型”素质和能力,才能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灵活运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2)教学资源的配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过程要体现高职特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的配备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

(3)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涨及能力目标的实现,是使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重要因素。

课程教学检查是PDCA循环四个阶段中的关键环节,教学目标是通过授课实现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通过此阶段得到落实和执行的。

4.进行课程教学评课

即处理阶段。这一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本次循环的结束,也是下次循环的开始。

课程教学评课,可依据教学检查收集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学生上课的表情、思维活跃的程度、现场操作的水平和效果等。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剖析,对教学做出评价,将教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并给予标准化,纳入下一轮循环;对失败的教训,要仔细分析其原因,并进行纠正,防止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前辄,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运用PDCA循环,进行说课质量管理的反思

实践证明,运用PDCA循环,进行说课质量管理,使说课活动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达到了以下效果:

1.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运用PDCA循环,加强说课质量管理,有利的推动了教师教学改革,使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随着循环的进行,教师总会有新的设想,希望在新一轮循环中尝试,实施更完善的教学设计。不断创新使单元教学目标循环一次,教学质量提高一步。

2.有利于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通过说课活动的组织,专家组全程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点评和指导,安排优秀说课教师示范课活动,使教改特色鲜明的优质课在教师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和引领,这可为教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运用PDCA循环,对说课质量实施闭环式管理,使说课活动在总结反思中呈现螺旋式的上升,促使其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谢一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质量PDCA循环 篇4

近年来,一些学者和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对双语教学的问题和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1]指出了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双语课程的选择、中英文使用比例、教材的选择三个方面。文[2]主要从师资力量、学生层次和教材选用分析双语教学的现状,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差异化教学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文[3]针对双语人才稀缺、学生英语表达能力较低及双语教学规范化教学计划的欠缺等问题,提出了合理选择教材、培训双语人才、控制英语使用比例以及开展合作交流等建议。文[4]对双语教学过程中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多层次设计,形成多层次渐进式的教学模式。文[5-6]指出了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外文版教材、学生英语水平层次不齐、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课程设计的延续性和相关性。文[7]认为师生英语能力欠缺、教材选取困难、课程定位不清和教学质量差,从而提出选用适当教材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建双语学习的语言环境、采取循序渐进和渗透式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因材施教和实施语言分流教学等。文[8]认为考核体系不健全、学生对专业英语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双方互动交流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是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文[9]阐述了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渗透式、过渡式、选修课、穿插式、多元化、阶梯式、示范型、混合型、沉浸式、体验式,并从师资力量、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教材选择、学生英语水平方面提出建议。一些学者也结合课程开展双语研究,如文[10]考虑材料化学、文[11]结合金融专业、文[12]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等等。

上述文献对双语课程目前的现状分析较为透彻,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对本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但是大部分问题还是停留在宏观领域,微观领域的内容偏少。论文将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在调查相关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双语教学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双语教学课程的需求了解不足。基于多年来的实践,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方案。但是双语教学是国际化发展下的产物,不能完全按照现有的课程框架设计。而众多高校仍然沿袭过去的思路,在没有经过充分调研且没有了解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开设双语课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热情。

(2)双语教学考核同一化。为了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多高校都设置了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主要采用一些定性指标。双语课程教学尽管与一般课程有类似之处,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对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工作量差异不显著。目前,很多高校将双语教学的系数设定为1.1或1,难以体现双语课程的工作强度。双语课程是国际化背景下的产物,需要教师及时更新课件和授课内容,母语非英语等语言的情况下,教师备课和授课的工作量大大提高,工作量变化不显著直接导致教师丧失授课的积极性。

(4)课程设置的层次感不强。双语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学校按照专业分别设置1~2门双语课程,集中性强,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接收到新鲜事物,最终导致效果不理想。

2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其中P表示计划,D表示执行,C表示检查,A表示行动,共有8大步骤。借鉴戴明循环的基本思想,可以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第一步:基于该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现状,可以从师资力量、学生特点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南京某高校的双语教学的调查,其主要问题包括上述四个方面。

第二步: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通过调研,该工科院校双语教学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双语教学在该校开设才几年时间,还没有积累经验;教师的积极性不强;没有进行需求调研,开设的课程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有一部分双语课程难度太大。

第三步:找出主次要原因。运用鱼骨图分析方法,列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见表1。

第四步:制定计划。针对该工科学校办学特色,作者进行深入调研,借鉴双语教学的几种模式,制定如下计划。

(1)对学生实行分层,可以依据学生的四、六级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聚类,借助于库存管理中的ABC分类思想,分成好中差三类,实行差异化的教学;

(2)一般而言,双语课程均在大学三年级或以后开设,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对各类学生进行摸底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点,进而设置相关课程体系;

(3)考虑到学生出国和读研的需要,在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的某些课程增加双语教学学分,为高年级的双语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4)对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调研,科学核算双语教学工作量,针对这些课程,合理计算相应的工作量,有效激励教师,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第五步:执行环节。各个高校对学生的初次分配不同,如少年班、培优班、零零班或者分类为A类学生,可以借助于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先对这些学生进行试点,可以多开设几门课程。学校要组织专门的教师和教辅人员完成该项工作。

第六步:检查和评估环节。检查主要是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的反映并合理评估。应区别于现有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着重从内容上加以考核,着重考核教学内容与学生类型和其需求的匹配程度、师生互动的效果、学生运用外语掌握相关知识体系的效果,注重质量,弱化数量。

第七步:标准化环节。良好的模式加以推广,可以借助于标杆管理理论,树立典型并给予奖励。现有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奖励制度是整体化,不考虑课程。为了加强双语教学的激励力度,全校每年可以设置1~2个名额,专门留给双语教学先进的教师,通过标杆带动一批老师进入到双语教学之中。

第八步:相关遗留项目处理。任何工作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双语教学也不例外。针对考核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着带动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对教学质量非常差的教师,不允许继续双语教学,对中等水平的教师,要重新审核计划或者执行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加以改进。

摘要:双语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产物。论文指出了双语教学中存在四个突出问题,即对双语教学课程的需求了解不足、双语教学考核同一化、工作量差异不显著、课程设置的层次感不强。结合PDCA循环理论的8个基本步骤,研究了双语教学质量改进的核心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质量PDCA循环 篇5

简述了PDCA循环的含义、特点及应用步骤,针对隧道复合式衬砌防水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介绍PDCA循环在隧道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实际应用.

作 者:王歆 秦伟彬 陈杨 作者单位:王歆(中国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重庆,400039)

秦伟彬(重庆市建委交易中心,重庆,400014)

陈杨(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39)

质量PDCA循环 篇6

关键词:PDCA循环;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一、PDCA循环的内涵与特点

(一)PDCA循环的内涵

PDCA循环,也称戴明环,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首先提出的。这个循环主要包括四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

PDCA循环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二)PDCA循环的特点

PDCA循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还会有问题没有解决或出现新问题,再进行下一个循环,依次类推循环下去。

2.大环套小环

一个高校的管理系统是有若干小系统组成的,小系统外还有较大的系统,外面由更大的系统,形成系统整体。PDCA循环也类似,小循环外有较大的循环、更大的循环。小环保大环,大环带动小环,组成循环有机体。

3.螺旋上升

每一次循环过后,高校管理有所进步,但循环又重新开始,使管理工作在前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循环依次进步,不断提高,形成螺旋型上升轨迹。

二、高校内部审核过程PDCA的循环方法和要点

在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过程中,ISO9001:2008标准是实施审核的依据,PDCA循环可以提供科学高效的审核思路,达到预期的审核效果。以下笔者按照IS09001:2008标准的要求,说明按PDCA方法进行审核的方法和要点。

(一)P(plan),计划

审核策划是内部审核的第一个环节。审核策划应明确内部审核的时机和频次,计划日期,每次审核计划的编制,审核过程的监控和最终评价。特别要强调的是策划时应考虑以往各部门、教育服务过程的审核结果和近期的运行状况,合理分配审核时间。

2.D(do),按计划或规定执行

这个阶段包括了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主要活动。

首先,高校质量管理部门应根据计划任命内部审核组长,成立审核组。由组长编制本次的审核计划。每次的审核计划内容应包括: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方法,审核组成员及分工、审核日程安排等等。

其次,做好审核准备工作,包括:通知各接受审核的部门,各受审核的部门准备好审核材料,避免审核时到处寻找资料,浪费审核时间。审核组成员编写审核检查表。

第三,审核组根据审核计划安排实施内部审核工作,包括召开高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首次会议,确定各组的陪同人员,按日程和审核内容实施审核,现场记录。

第四,根据现场审核发现,编写不合格报告和审核报告,在末次会议上宣读审核报告。

第五,各部门根据审核结果进行整改,审核组实施跟踪验证。

(三)C(check)检查,即高校对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过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監控和评价

监控的方法可以通过非审核组成员的旁观实现,也可以通过对受审核部门进行调查来实现。根据监控的结果,由质量管理体系主管部门对本次内部审核过程进行总体评价。

(四)A(action),处置、改进

高校通过监控和评价,对内部审核过程运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要求,体系主管部门提出整改的具体措施,并在以后的内部审核中予以纠正并验证,使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过程得以改进。

三、对高校教育服务审核的PDCA方法和要点

1.P(plan),计划。检查受审核部门的相关工作是否作出计划,计划是否合理、充分,能否满足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如对“教学服务过程”的审核,应审核是否形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否符合国家教育法律和政策要求,是否明确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是否编制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等等。又如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学服务的监测)的审核,审核时应检查受审核部门是否制定了“年度教学工作检查计划”,对各专业的教学活动及每位教师的考核要求是否明确,教学检查的项目是否适当等。

2.D(do),执行。审核时,应抽查几项具体活动。如对实训教学活动的审核,可以抽查几个班级实训现场,检查其实训设施配置、实训大纲、教案是否齐全,实训内容与实训计划是否一致、教师指导实训过程是否规范,实训学生人数、秩序和参与情况等等。

3.C(check),检查。审核时,应确认受审核部门是否对各过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自我检查,检查的方法和频次,检查结果如何。如对教学工作的检查,日常巡查一般由系(部)负责组织安排。主要检查教师上下课、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自习的下班辅导等。教务处负责督查,并根据情况不定期地抽查。审核时应查找教学检查的相关证据。

4.A(action),即处置、改进。受审核部门应通过检查,对不能满足预定目标的问题采取纠正或纠正措施,使质量管理体系得以改进。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PDCA过程模式不仅是质量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高校实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方法,可以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效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高校面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高校不但要在生存中求发展,更要在发展中求变革。高校管理部门应借鉴PDCA循环对教育服务模式和内部审核过程进行不断地改革,持续改进,从而确保高校教育服务效果呈现出螺旋式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袁永华,曲中兵,韩英.职业技术学院实施2000版ISO9001标准经典案例[M].北京:标准出版社,2004.

[2]方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理论[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6.

[3]顾平.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质量PDCA循环 篇7

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理论界始终关注的问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在《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理论界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也遵循了这一思路,从内部审计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流程等方面入手,探讨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途径和手段。如王宝庆(2007)认为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包括审计人员、审计机构、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日志、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制度等内部与外部多层次的管理控制。于筠、王世玮、袁德万(2013)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委托人是审计关系的三要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对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委托人三者及其审计关系进行控制。也有很多学者将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型应用到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从内部审计计划阶段(P)、实施阶段(D)、检查阶段(C)、处理阶段(D)探讨加强审计项目管理、持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措施(高明波,1999;王霞辉,2009;曹群耿,2011;贺彩霞;2012)。杨鸿运(2012)结合内部审计的工作要素,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将PDCA循环进一步应用到项目管理层面、审计功能层面、组织架构层面,构建了多层次PDCA循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经常混淆了目标和手段的区别。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是从行业标准的角度对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制定的标准和规范,是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规范性要求,也是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实现的一般性目标,是完成内部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如果以此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仅从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和内部审计工作流程管理的角度来关注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忽视企业内部审计的根本目标和职能发挥,相关管控措施的应用价值也就大打折扣,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

实质上,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并不完全等同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人员素质提升了,组织设置优化了,工作底稿细致了,审计流程完善了,评价手段更科学了,审计结果更客观了,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审计主体运营效率和效果就提升了,甚至可能相反,由于过分关注审计工作的细节,关注被审计对象的审计工作要求,反而降低了被审计主体的运营效率,掩盖了企业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创造。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更要从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功能定位出发,研究如何保证组织中充分、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确保达成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企业内部审计已不仅仅是被动的受托完成审计任务,而是更主动地参与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利用科学的监督、检查、评价手段,帮助被审计对象改善经营管理状况,积极防范风险,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与组织经营效率的提升紧密联系起来,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活动管理,促进组织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和价值。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有效工具,为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原理,一方面,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PDCA循环管理,从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步骤,综合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如控制图、统计分析表等质量管理工具),从组织、项目功能、人员等方面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总结经验,发现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输入下一个PDCA循环计划,改进解决现有的问题,提升内部审计水平。通过PDCA不断循环、动态往复,环环相扣,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阶梯式上升。如图1所示。

同时,PDCA循环不仅可以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开展,也可以在每一个子环节中开展,通过对内部各个环节、要素的PDCA质量控制,实现质量效率的不断提升。各层次的单周期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持续螺旋上升。如图2所示。

另一方面,PDCA循环也被广泛应用于组织与项目的质量管理,作为促进组织与项目运营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四个步骤,不断加强对组织与项目质量控制。在这其中,内部审计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特别是随着审计功能的不断强化和拓展,在提升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内部审计既立足企业内部,相对于外部审计可以更有条件介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客观性。因此充分加强内部审计在组织与项目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将内部审计管理嵌入组织与项目PDCA循环中,在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提升审计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加强对组织与项目的审计管理,促进组织与项目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不断提升;而针对组织与项目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又将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完善,二者相互作用,协调推动,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不断提升。

在组织与项目的审计管理中,传统的内部审计往往是“死后验尸”,即在组织流程或项目结束后才进场审计评价,检查和发现组织和项目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这种事后评价的方式显然不能有效控制组织与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协助改进组织与项目的运行效率。虽然审计评价对问题的总结,可以促进后续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的改善,但由于评价反馈的滞后性,使得对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的促进变得弱化,降低了内部审计评价的促进效率和效果。如图3所示。

现代内部审计理论要求内部审计要更加深入地参与组织与项目运营的全过程管理,在计划制订(P)、过程实施(D)、分析检查(C)、整改落实(A)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内部审计的评价与监督,确保组织与项目高质量、低风险运行。如图4所示。

在这一模式下,一方面,组织与项目的综合运营信息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组织与项目计划(P)的可行性、与环境的匹配性、对组织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等,组织与项目运作过程(D)中的内部控制的执行、设计方案的纠偏、合同的履行、关键风险点的控制等,检查评价(C)工作的有效性、经验与问题的总结、处理方案经济有效性等,整改措施(A)的落实情况、执行的效果等,都将成为内部审计计划(P)的制订依据;而内部审计计划的实施(D)将重点加强对组织与项目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各环节风险点的监督与评价,提示风险,方案纠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帮助组织与项目提高运营效率;内部审计检查(C)阶段,在做好对内部审计工作自身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更是通过对组织与项目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的审计监督,分析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和建议,作为组织与项目落实整改的目标内容之一;内部审计处理(A)在监督检查组织与项目对运作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是否充分反映到新的PDCA循环中的基础上,也对内部审计的经验予以总结固化,形成标准,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制订改进措施,输入下一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PDCA循环,促进内部审计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组织与项目的运营效率和效果也将成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改进的目标和方向。内部审计PDCA质量管理循环与组织和项目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内部不同层次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目运营效率和效果持续提升,从而实现内部审计质量全面提升的根本目标。如图5所示。

三、结论及建议

应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化、科学化组织管理制度的要求,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持续改进组织与项目经营效率和效果,增加企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管理控制并不完全等同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只有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与组织的经营效率、效果提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达成内部审计的目标。因此,将内部审计管理嵌入组织与项目PDCA循环,通过内部审计PDCA质量管理循环与组织和项目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内部不同层次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效果持续提升,从而实现内部审计质量全面提升的根本目标。

摘要:只有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与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地开展促进组织经营效率与效果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达成内部审计的目标。本文采用PDCA质量控制模型,通过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循环体系(审计PDCA),内化到组织经营的质量控制循环体系(组织PDCA),二者相互作用,协调推动,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PDCA循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杨鸿运.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2(10):44-47.

[2]于筠,王世玮,袁德万.从管理本质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3(4):46-47.

[3]高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会计,2010(2):53-54.

[4]曹群耿.内部审计的PDCA循环工作法[J].审计广角,2011(7):56-57.

[5]鹿丽.田丽娟.浅谈内部审计控制机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59-61.

[6]高明波.浅谈PDCA循环法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9(9):12-13.

[7]王景.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3(10):69-71.

质量PDCA循环 篇8

PDCA循环又名戴明环, 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P (Plan) ——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的, 制定活动规划。

D (Design&Do) ——设计与执行。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并具体运作, 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C (Check) ——检查。总结计划执行的结果, 找出问题。

A (Action) ——处置。肯定成功的经验, 并予以标准化, 总结失败的教训。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 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这样阶梯式地上升。

2 某企业产品质量情况

某选矿厂的矿石磨制采用的是球磨机闭路循环湿法磨制工艺。其工艺流程是:矿石进入球磨机磨制后, 在球磨机排矿口添加洗液, 矿浆经中间泵返入旋流器分级, 细粒度成为溢流成品输送到下一工序, 粗颗粒成为返砂返回球磨机再次磨制。

矿浆的粒度指标问题如下:一是产品的粒度超标严重, 二是产品粒度合格率较低, 严重影响后序生产的正常进行。

3 运用PDCA攻克产品质量

3.1 P阶段:计划

3.1.1 选择课题, 组建团队

生产工序组建了以工序长为组长的攻关产品粒度攻关小组 (表2) 。并聘请作者作为PDCA循环过程的管理指导。

3.1.2 设定目标, 分析问题原因

影响产品粒度要求的因素:

(1) 上一级工序的来料粒度超标2~3倍, 合格率约为20%。

(2) 研磨体 (钢球) 直径级配比的变化大。

(3) 物料液固比 (洗液与矿石的质量比) 不稳定, 矿石研磨时间短。

(4) 设备运转开停频繁。设备开停车时, 都需调节物料液固比。

(5) 旋流器磨损严重, 破坏了原有技术参数。

(6) 操作人员技能差、责任性不强。

3.1.3 区分主因和次因, 确定最佳方案

针对存在问题分析, 认为影响产品粒度及其合格率的主因是:

(1) 上一级工序来料的粒度超标;

(2) 研磨体 (钢球) 直径级配比变化大;

(3) 物料液固比配比不稳定, 矿石研磨时间短;

(4) 旋流器磨损严重, 破坏了原有技术参数。

影响产品粒度及其合格率的次因是:

(1) 设备运转开停频繁;

(2) 操作人员技能差、责任性不强。

对主、次因分析后, 认为:上一级工序来料超标, 在本工序难以调整。我们选择最佳方案是必须从自身能够掌控的因素做起:

(1) 稳定研磨体 (钢球) 直径级配比。

(2) 稳定物料液固比, 延长矿石研磨时间。

(3) 定期检修旋流器, 稳定旋流器分级技术参数。

3.1.4 制定对策、计划

按照主次因分析与方案比较, 制定计划与措施 (表3) 。

3.2 D阶段:设计与执行

按照预定的计划与标准, 作业长每天分析操作条件变化, 化验员定时分析产品粒度, 统计员收集原始记录和数据。

(1) 按钢球消耗情况, 球磨机定期补 (选) 球, 稳定研磨体 (钢球) 直径级配比, 确保研磨体平均球径在Φ85mm左右。

(2) 定期测定矿石与洗液给料量, 确保磨内液固比稳定在0.45左右。

(3) 稳定球磨机的下料量与洗液量, 保持旋流器的工作压力稳定P=0.08-0.12MPa, 确保旋流器分级条件与效果。

3.3 C阶段:检查效果

经过5个月的实施运行, 产品粒度指标有了明显提高 (表4) , 粒度接近0.06mm, 合格率达到83%。

3.4 A阶段:处置

3.4.1 推行标准化

在本轮PDCA循环中, 产品粒度及其合格率均有明显提高, 证明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成效的。而且要进行标准化, 制定成工作标准, 以便以后的执行和推广。

3.4.2 问题总结, 处理遗留问题

质量PDCA循环 篇9

关键词: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软件,质量,管理

软件质量控制是软件企业和开发团队能够成功地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软件产品的有力保证。它贯穿于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 涉及到软件开发的各个部门。只有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 对软件开发过程的所有活动及所涉及的各个组织和人员都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才能够保证软件开发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最终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软件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有目标问题度量法、风险管理法和PDCA循环法。本文主要讨论PDCA循环法的内涵、PDCA循环法对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控制参数及PDCA循环法在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实施。

1 PDCA循环法的内涵

PDCA循环法中的PDCA是英文计划 (Plam) 、实施 (Do) 、检查 (Cheor) 、总结 (Actiom) 四个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组合, 它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Deming博士提出来的, 所以又称为Deming循环。

PDCA可用四个阶段 (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 八个步骤来说明, 这四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环。

1.1 P (Plan) 阶段——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 分析现状, 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第二步, 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第三步, 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称为主因或要因) ;第四步, 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制定对策和计划。计划和对策的拟订过程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a.Why (为什么) , 说明为什么要制定各项计划和措施。b.Where (哪里干) , 说明在什么地点进行。c.What (干到什么程度) , 说明要达到的目标。d.Who (谁来干) , 说明措施的主要负责人。e.When (何时完成) , 说明完成措施的时间。f.How (怎样干) , 说明如何完成此项任务。

以上六点, 也称为“5W1H”技术。

1.2 D (Do) 阶段———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只有一个步骤:第五步, 实施计划, 即按照计划的要求去做, 执行计划采取的措施。

1.3 C (Check) 阶段———检查阶段。第六步, 检查效果, 即根据计划的要求, 检查实施执行的结果, 看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1.4 A (Action) 阶段———总结阶段。

这个阶段包括两个步骤:第七步, 总结经验, 巩固成绩。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 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纳入有关的标准、规定和制度中, 指导今后的工作;第八步, 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2 PDCA循环法对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控制参数

在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 对软件产品产生影响的参数有三类:产品、过程和资源。PDCA循环法对这三类参数进行综合的调节和平衡。

2.1 产品。

产品是软件开发过程所产生的结果, 它可以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某一过程的任何输入和输出, 也可以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最终产品本身、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中间产品。如软件系统、软件开发计划、系统规格说明、软件设计文档、差错报告、测试结果等。

2.2 过程。

过程是为完成开发、维护和为保证软件质量所进行的管理和技术活动。如项目立项申请、资源选择、监控开发进展、配置管理、开发初样、设计评审等。

2.3 资源。

资源是为得到要求质量的软件产品, 在实施过程时所使用的时间、资金、人和设备。如软件开发设备、软件测试设备、系统硬件、资金等。

PDCA循环法通过计划来确定质量目标, 定义质量控制参数;通过实施来开发质量, 度量质量控制参数;通过检查来评估质量, 评估质量控制参数;通过总结来提高质量, 改变质量控制参数。

3 PDCA循环法在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实施

软件项目开发阶段分成预开发、开发和维护三个阶段。

3.1 预开发阶段。

预开发阶段是指系统开发之前所发生的与系统的获得有关的一切活动。客户通常要完成建立需求的研究、发布招标请求、进行资源选择、与系统开发者签订合同等一系列活动。

客户的工作体现在下列PDCA循环中:a.计划:计划要采用的质量控制过程;在可用资源、已认识到的风险或困难、经验和资金的基础上, 制定选择开发组织的标准;选择已获得证实的、效果较好的软件工程技术工具和方法。b.实施:制定开发招标提案请求包, 包括软件功能和质量需求规格说明、任务描述、资源选择的标准、招标书评价的指导、进度计划数据和将来应提交的产品的要求等。c.检查:检查招标提案请求包的质量, 必要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并针对不同开发组织对招标提案请求包的反应情况, 对照选择的标准, 选择一个开发组织。d.总结:根据对开发组织、开发过程的选择以及已认识到的风险和困难、可用资源等情况, 提出改善质量控制的计划。

开发组织针对招标提案请求包作出反应, 工作体现在下列PDCA循环中:a.计划:提出要开发的中间产品。b.实施:开发自己的技术提案, 阐明将使用的技术及所拥有的技术工艺。c.检查:提出检查软件质量、纠正产品中缺陷的方法。d.总结:根据检查结果, 提出改善质量控制的计划。

3.2 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是指从软件产品开发开始, 到移交产品且客户对软件性能予以肯定为止。这一阶段的PDCA循环活动有:a.计划:开发者根据需求和风险, 提出详细的开发过程、要求使用的资源以及要得到的产品。b.实施:由开发组织执行开发计划。c.检查:开发组织和客户共同检查计划与预期得到的结果的一致性。d.总结:开发组织根据检查结果, 审查并重新认识风险, 作为下一个循环的基础。

3.3 维护阶段。

维护阶段是修复软件缺陷、提高软件性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PDCA循环活动有:a.计划:制定处理缺陷的计划。b.实施:处理缺陷, 或根据需求变化提高软件性能。c.检查:开发维护目标是否已经达到。d.总结:根据检查结果, 审查并总结。

由此可见, “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几个基本要素, 在每个软件开发阶段都要不止一次地、循环地应用, 以实现那个阶段的质量目标。在每一个阶段, PDCA循环活动各形成一个小循环。而从整个产品的开发来看, 预开发阶段是这四个基本要素中的“计划”, 在开发阶段和维护阶段, “实施”计划的各种开发或维护活动, 同时进行“检查”, 若发现不满足需求, 则要采取“总结”措施。这是一个大循环过程。PDCA循环法就是这样一个大环带小环, 大环套小环, 周而复始的过程。在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 PDCA每经过一次循环, 一些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软件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就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少民.软件质量保证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07.

[2] (以) 加林 (Galin, D.) .软件质量保证[M].王振宇等,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 004.

质量PDCA循环 篇10

一、图书质量管理方法求新

图书是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 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既有商品属性, 又有意识形态属性, 这决定了图书质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图书质量, 主要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四大内容, 任何环节的质量不合格, 图书质量均为不合格。

近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图书产品的质量状况令人堪忧。2006年10月8日,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2006年教辅与地图类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情况的通报》。通报指出:“在总署和各省级新闻出版局以及主管部门检查的790种教辅类图书中, 不合格图书64种, 占抽查总数的8.1%。地图类图书共检查70种, 不合格图书8种, 约占抽查总数的11%。”

图书质量状况的恶化,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 出版企业自身也在积极探索保障和提高图书质量的有效途径。随着出版产业化的持续推进, 图书质量管理过程中不断地涌现新的问题, 使得这项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出版企业再固守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 势必跟不上出版产业前进的脚步。图书质量管理方法迫切需要求新求变, 此时, 将科学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PDCA循环引入图书质量管理工作中, 显得正合时宜。

二、何为PDCA循环

PDCA循环又被称为戴明环, 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 实施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最早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提出, 之后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所采纳, 并逐渐推广到全世界。

PDCA是英文单词Plan (计划) 、Do (执行) 、Check (检查) 和Action (处理) 的首字母, 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4个阶段顺序进行质量管理, 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分为4个阶段: (1) 计划; (2) 执行; (3) 检查; (4) 处理。同时, PDCA循环具有3个主要特点: (1) 完整的循环; (2) 周而复始; (3) 大环套小环。目前, PDCA循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在工程、运输、矿冶等领域的质量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PDCA循环在图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 计划阶段:坚持选题论证制

对图书质量尤其是内容质量的控制, 在计划阶段表现为坚持选题论证制。图书出版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但当两者相互冲突时, 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涉嫌触犯国家现行法律, 与国家意识形态背道而驰, 或与国家的外交、民族、宗教等政策相违背的选题, 即便经济效益再好, 均一票否决。重大选题除了要严格遵循选题论证制外, 还需执行重大选题报批制度, 经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后, 方可上马。对于逻辑不清、表述不严、语言文字不合规范的书稿, 在选题论证阶段早发现早解决, 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控制也能起到闸门作用。

2. 执行阶段: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

三审即由责编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和总编辑终审的模式。三审制对图书质量的控制起着重要的把关作用, 尤其对图书内容质量控制而言, 意义更加重大。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各司其职, 逐层把控, 初审、复审、终审任何一个环节发现可疑问题, 均需详细论证, 严格把关。三审过程中, 如有政治、学术问题无法把关, 还应聘请社外专家审读指导。

三校是指图书生产过程中的一校、二校、终校3个校次。三校制是图书编校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 是否严格执行三校制, 对图书编校质量影响很大。出版从业人员由于专业有别, 知识有限, 都存在自身的知识盲区, 三校制的实施能更好地确保图书质量。

3. 检查阶段:建立健全图书质量保障机制

2004年12月, 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图书质量管理规定》, 为建立健全图书质量管理机制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出版企业建立健全图书质量保障机制, 主要表现在: (1) 严格执行图书质量检查标准。出版企业在开展图书质量检查时, 必须严格按照《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来实施, 确保检查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 质检机构专门化, 质检工作制度化。出版企业应高度重视质量检查工作, 成立专门的质检机构行使质检职能, 制定具体可行的质量检查制度, 同时赋予质检部门适度的奖罚权力, 避免质检工作陷入流程化和形式化。 (3) 建立健全图书质量奖惩机制。需制定与质检制度配套实施的奖惩制度, 奖惩应立足于企业生产实际, 赏罚适度, 能起到一定的激励和震慑作用, 不能无关痛痒。

4. 处理阶段:加强编辑人员业务培训

图书质量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最终都要落实到出版企业员工特别是编辑的身上。图书出版企业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综合编辑人才的竞争。编辑在图书出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既是选题策划的重要实施者, 又是图书出版工作的主要执行者, 在企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加强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升编辑的知识素养, 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 培养编辑的职业道德, 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 对于出版企业图书质量管理工作而言, 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C&C08交换机故障分析与处理

高丽枫

(中国铁通吉林市分公司蛟河经营部, 吉林吉林市132001)

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简要分析了C&C08程控交换机告警系统的类型、故障分析及处理原则, 并结合案例, 阐述了故障处理方法, 供广大网络运维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交换机;故障;分析;处理;告警

[中图分类号]F273.1;TN807[文献标识码]A1告警系统分析

C&C08程控交换机在运行过程中, 当某些部件出现故障时, 交换机的告警系统就会检测收集到各种软、硬件故障, 然后经维护软件处理后在告警台输出告警信息报告, 并通过告警箱显示告警级别及告警原因, 发出可视、可闻信号, 提示维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处理, 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C&C08交换机的告警系统采用分散采集、集中处理的方式, 将各种告警信息集中到告警通信板分类处理后, 再分别送到告警灯、告警箱和远端网管中心。根据故障对设备的影响程度、重要性及紧迫性分为紧急故障、重要故障、一般故障和提示性故障等4个告警级别。

1.1紧急告警 (一级告警)

紧急告警需要紧急处理, 这种告警往往具有全局性, 会导致主机瘫痪, 对应红色告警级别指示灯和急促铃声。如主机板故障、网板故障、时钟板故障等, 故障内容涉及CPU、EMA、BNET、CNT、CTN、SNT、FBI等重要部件。

1.2重要告警 (二级告警)

重要告警指局部范围内的单板或线路故障告警和事故告警, 需要及时处理, 否则会影响重要功能的实现, 如用户板故障、数字中继板故障等;对应信号为红色指示灯及次急促铃声。故障内容涉及SIG、MFC、DRV、ST、ASL、MC2、OPT及NOD等板件, 以及信令链路故障等。

1.3一般告警 (三级告警)

一般告警, 指一般性的, 描述各单板或线路工作是否工作的状态故障告警和事故告警;提醒维护人员及时查找告警原因, 消除故障隐患, 对应信号为黄色指示灯及断续铃声。故障内容涉及单板复位、PCM告警等。

1.4警告告警 (四级告警)

警告告警是提示性告警, 指不会影响系统性能的提示性的故障告警和事故告警, 如测试板告警, 这种告警不会影响系统性能, 不必及时处理, 但对交换机运行状态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应

[收稿日期]2011-04-12

四、结语

如何做好图书质量管理工作, 创新工作思路, 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以适应新时代对图书质量的新要求, 既是图书出版企业生产管理的客观需要, 又是出版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现实诉求。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大环节的分步实施, 构成了图书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能保证图书质量的稳定性, 上一循环遗留的问题可以转入下一循环中改进解决。

[文章编号]1673-0194 (2011) 12-0062-02

信号为绿色指示灯及单次铃声。

在日常维护中, 机房维护人员应从以下5个方面察看告警信息:一是机架行列告警灯, 二是告警箱, 三是维护终端的告警台, 四是单板指示灯, 五是维护台的“设备控制”单板状态。另外有些故障可能在上述5处都无法查觉, 而是来自用户的申告。通过以上方面察看可以获得告警信息和用户申告信息。

2故障分析和处理的原则

C&C08的操作系统不仅具有各种软件管理协调功能, 同时还具有差错分析和处理能力。对于机房维护人员来说, 后者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为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可以利用交换机的差错分析处理软件对故障进行分析和判断。

当C&C08的操作系统发出告警信息后, 机房维护人员首先应根据告警的级别判断障碍性质、重要性及地点, 并遵循以下原则对故障进行分析和处理:

(1) 处理重要事件时, 首先要提取话单, 以免话单丢失;

(2) 在能够处理的范围内, 尽量不影响全局通话;

(3) 避免在话务量高峰时处理, 最好在话务空闲时进行故障处理;

(4) 观察单板指示灯和维护终端的状态, 分析相关单板;

(5) 不要盲目更换单板, 防止故障扩散;

(6) 插拔单板时, 一定要带防静电腕套, 并将接地端靠地连接。

3交换机的故障定位与处理方法3.1 C&C08交换机的测试诊断功能

C&C08具有较强的测试诊断功能。一方面, 各智能单板都具有自检功能, 设备运行过程中, 各智能单板可实时进行自检, 一旦发生故障将自动报警或倒换;另一方面可通过测试子系统向主机发送命令, 对指定设备进行测试。

3.1.1测试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1) 测试系统的组成。C&C08机的测试系统由硬件测试设备、主机软件和终端软件组成。硬件测试设备主要包括用户电路测试板 (TSS) 、用户模块母板测试总线以及带有自测功能的各种

PDCA循环是图书出版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中值得探讨的方法之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 在图书质量管理中运用了PDCA循环, 就完全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图书质量问题。现代管理学中有一句精辟的论断:真正优秀的质量, 不是检查出来的, 而是设计、制造出来的。这提醒我们, 图书质量管理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工程, 我们必须创新工作思路, 不断调整管理方法和策略。

摘要:本文从出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出发, 探讨如何将PDCA循环理论引入图书质量管理工作中, 为图书质量管理工作创新思路、引入新的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质量PDCA循环 篇11

[关键词] PDCA循环法;食品安全;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41-02

Application of PDCA cycle in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management in hospital

CHEN Yexiang

Department of Dieta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in hospital. Methods PDCA cycle, a novel approach, was applied in the control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The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in the department of dietary in our hospital was improved apparently in the hospital; meanwhile the foo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 faculty was enhanced remarkably. Conclusion PDCA cycle is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the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It could greatly improve the control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by the department of dietary in a short period.

[Key words]PDCA;Food safety;Quality management

加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是有效防控集体性食物中毒的关键。医院膳食科是医院的后勤管理部门之一,主要分管两个食堂,即职工食堂和病员营养食堂。目前主要承担1 500人左右的职工(包括本院职工、进修生、实习生)工作就餐及2 000张床位住院患者普通饮食和治疗饮食的供应、服务工作。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引进、医疗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后勤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给后勤管理提出来更高的要求[1]。美国管理学家戴明(W.Edw ards Deming)博士根据客观规律总结出来的PDCA循环,包括P(Plan)、D(Do)、C(Check)、A(Action)4个阶段,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2]。

2010年9月~2011年10月,医院膳食科进行了有效的尝试,运用PDCA循环法对两个食堂进行了全方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着重把加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效防控集体性食物中毒,提高职工就餐和住院患者饮食供给的满意度,作为科室管理的中心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实施前医院膳食科两食堂工作状况

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两食堂医院正式职工只有25人,有 55个劳务工都是来自农村和郊区,文化水平不高,劳务工工资和福利待遇偏低,稳定性差;科室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职责、操作规程、服务规范有名无实;同时又缺乏食品原料、调味品采购的监管机制;科室管理松散,职工就餐和住院患者饮食供给满意度不尽人意。

2 PDCA循环法

PDCA是在管理活动中,为提高质量和管理效应所进行的计划(plan,P)、实施(do,D)、检查(check,C)、处理(action,A)4个阶段循环的质量管理过程。第1阶段应彻底弄清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目标并制订计划;第2阶段组织有关人员实施计划;第3阶段按质量标准组织检查,同时了解执行情况,将结果与预期目标对照,总结成功与失败教训;第4阶段为处理总结,巩固成绩。把成功经验纳入标准规范惯性运行;对失败教训记录在案防止再发生;对查出的问题,立即采取措施;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其特点:①PDCA 4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②大循环套小循环,互相衔接,互相促进;③阶梯式的运行,不断上升的循环;④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环节。

3 PDCA循环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3.1 计划阶段(P)

3.1.1 建立膳食科管理组织机构 膳食科是医院后勤管理部门之一。去年8月份,院部对膳食科管理人员进行了重新任命和调整,实行科长负责制。科室随后成立了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小组,由科长、副科长、班长、副班长共10人组成。两个食堂班长负责各食堂的工作排班、日常工作安排、操作规程的培训、考勤、考核。

3.1.2 制订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标准及制度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3]。科室管理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广泛听取科室工作人员、临床医务人员及住院患者的意见,制订出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及相关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考核细则、奖惩办法及窗口服务规范等。

3.2 实施阶段(D)

3.2.1 组织全科职工学习,统一思想 组织全科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科室制订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考核细则、窗口服务规范。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全科职工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得到落实。

3.2.2 两食堂重新规划布局,确保其合理性 根据相关要求,重新规划布局和流程,严格设置食堂“四防”(即防蝇、防鼠、防蟑螂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孳生条件)的防护设施。

3.2.3 科室建立健康档案,注意个人卫生 无论是医院正式工,还是劳务工,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从事本科室的食堂工作。上班必须穿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洗净双手后方可进入工作操作区,外出不得穿工作服。非本科室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3.2.4 严格遵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确保食品安全。按要求认真落实索证、索票制度。食堂对量大、常用的主要食品及调料品如米、面、油、糖、盐、酱油、味精、醋等,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实行食品及原料的准入制度,供应商必须“三证”(即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检验合格证)齐全。建立食品及原料进货登记制度,登记食品原料、调味品的保质期,定期核对。蔬菜原料到指定蔬菜批发市场采购,严格实行双采购、双验收、双签字制度。

3.3 检查阶段(C)

仓库保管员和验收员对各类食品及原料认真验收和检查,注意核实并收取供应商的相关证件和票据,严把食品安全质量关。当食品、原料进入初加工、切配、烹调区域时,各区域操作人员用“看、闻、摸”的方法,进一步检查食品质量,层层把关。

科室食品安全管理小组,按照科室制订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包括职工个人卫生,操作环境卫生,初加工、切配、烹调过程,食品口味等,一一进行认真检查,并作好记录。

每月对两食堂工作人员的手、物表、餐具、空气等进行抽样微生物监测。

3.4 处理阶段(A)

3.4.1 检查结果汇总、分析 科室管理者将每周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利用科室周会时间告知全科职工。对符合标准、规范操作好的方法保留下来,继续执行;对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作为改进计划的依据[4]。

3.4.2 针对存在的问题立即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原料供应商送货不符合要求,“三证”不全的,立即停止供应;本部门职工如体检身体不合格的,立即转岗;各班组操作过程中发现食品安全质量隐患,立即停止操作,及时汇报,查找源头,分析原因,直至根源找到,隐患消除。需要科室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由科室管理人员作出及时调整。

4 结果

常用食品和调味品等原料供应商“三证”符合率为100%;市场流通的蔬菜类采购质量、数量,基本通过验收;1年来未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在各级食品安全质量检查中,膳食科的管理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

在2010年9月PDCA实施前,和2011年3月PDCA实施后,分别组织了书面问卷调查,职工就餐满意度和住院患者对饮食供给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1。

5 讨论

膳食科人员较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加上食品原料品种多、数量大,难于管理好一直是一个难题。大量繁琐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短时间完成。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好食堂的各项工作、确保食品安全,必须紧紧依靠科室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共同协调、配合,科室管理者必须找到适合本部门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一年来,医院膳食科通过PDCA循环的应用,不仅食品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而且提高了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充分发挥了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律性,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住院患者的就餐满意度由69%提高至95%(P<0.01),全院职工就餐满意度由64%提高至90%(P<0.01)。因此PDCA循环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膳食科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是一个动态、人人参与的重要过程。PDCA循环法其有效的封闭式运行,螺旋式上升,使得食品安全质量隐患日趋减少,从而推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达到一个更为理想的目标,体现了医院更好地服务人民的宗旨。因此PDCA是适合膳食科抓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医院后勤管理机制改革的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6):517-519.

[2] 潘沼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13-215.

[3] 袁克勇,黄莺.浅谈如何加强医院后勤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 30 (2):103-104.

[4] 崔延华.PDCA循环在医院后勤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11):180-181.

质量PDCA循环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8-12月送检的血标本42 346例, 其中无效标本1 101例, 占2.6%, 要求临床全部重新抽血。对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调查统计,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定措施及管理计划, 进行PDCA循环管理, 对血液检验标本进行干预。统计2016年1-5月送检的血液标本46 521例, 与PDCA循环管理前进行对照。

1.2 方法

1.2.1 PDCA循环管理法计划阶段 (P) :

对2015年8-12月送检的血标本42 346例, 其中无效标本1 101例, 占2.6%, 要求临床全部重新抽血。对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调查统计 (见表1) ,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出现的问题, 召开相关部门人员会议, 取得检验科和护理部对我科的支持, 制定如下计划。 (1) 规范化培训全院护士, 邀请输血科主任统一讲课培训, 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存放、运送、检验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培训后定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运用以往出现的与血液标本不合格有关的误诊和医疗纠纷案例, 对其进行分析, 加强护理人员的血液标本管理的意识。 (2) 规范采血操作流程: (1) 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 (2) 选择合适的血管采血:肘窝静脉首选, 不可在血液针头处采取血标本。 (3) 采血前检查针头试管是否合适, 止血带松紧适合, 不可过久, 不用力拍打采血部位。 (4) 保证采血部位消毒液干燥后再穿刺。 (5) 调整好采血试管的顺序, 先采集非抗凝试管, 再采集抗凝试管, 血标本要及时摇匀, 避免剧烈震荡。 (3)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 (1) 组成质控小组, 对血液标本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 (2) 制定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 与绩效挂钩。 (3) 加强输血科室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交流。

1.2.2 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阶段 (D) :

2016年1-5月为持续改进时间, 执行所制定的计划。 (1) 每月进行1次血液标本采集、存放、运送、检验相关知识的讲座, 全院护士分批进行培训。 (2) 质控小组制定了《血液标本检查核查和对工作流程》、《血液标本采集、核对、运送记录单》、《血液科标本采集和运送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 依据标准将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考核, 每月进行督导检查。

1.2.3 检查阶段 (C) :

(1) 培训效果检查每月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考核和现场操作考核, 深入科室对有关采血规范、运送规范等随机提问或现场操作考核, 对理论及技能不过关的护理人员下个月继续抽考, 以保证培训效果。 (2) 医院质控小组每月到输血科对各临床科室送检的血液标本质量进行抽查, 对送检不合格标本及时反馈到科室, 重新留取标本。输血科检验人员每周定期参加临床科室的晨会, 与临床科室人员面对面交流, 指导临床科室正确采集血液标本。

1.2.4 处理阶段 (A) :

针对检查阶段发现的问题, 每月进行一次分析, 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 调整计划, 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并将存在的问题在本院进行通报。循环一次, 解决一次问题, 发现一次新问题, 通过循环往复, 达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持续提高的目的[2]。

1.2.5 满意度调查:

实行PDCA循环管理前后, 各抽取506例静脉采血患者, 运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应用PDCA循环管理前、后血液标本合格率比较

进行PDCA循环管理前, 2015年8-12月送检的血标本42 346例, 其中无效标本1 101例, 占2.6%, PDCA循环管理后, 统计2016年1-5月送检的血液标本46 521例, 其中无效标本426例, 占0.9% (见表2) , 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 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72.38, P<0.01) 。

2.2 2016年1-5月送检的血液标本中426例无效标本中存在问题

见表3。

2.3 实行PDCA循环管理前、后静脉采血患者满意度情况

实行PDCA循环管理前后, 各抽取506例静脉采血患者, 运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 (见表4) , 实行PDCA循环管理前后, 患者对采血人员的接待态度、采血技术和环境卫生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治和预后判断, 需要临床提供准确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3]。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可能导致耽误病情, 发生误诊, 重新采血需再次穿刺也会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 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血液标本的不合格除患者自身的生物属性外, 不合格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采血因素、运送、储存和预处理因素等[4]。血液标本的质量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PDCA循环管理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工作程序, 包括计划 (P) 、实施 (D) 、检查 (C) 和处理 (A) 4个步骤组成, 构成了管理质量呈螺旋上升趋势。依据PDCA循环的特点, 每次循环都制定新的目标, 提出重点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了管理的整体质量, 然后又制定新的目标, 提出重点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了管理的整体质量, 然后又制定新的计划, 使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5]。使用PDCA循环管理, 笔者先进行了计划阶段 (P) , 对2015年8-12月送检的血标本42 346例其中无效标本1 101例进行调查统计,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标本溶血、标本稀释, 量少、检测项目与试管项目不符、标本凝固、抽错标本、重复抽血、标本被污染等几个方面。针对问题, 制定出整改管理计划:全院护士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健全监管机制。接着根据进入执行计划的实施阶段 (D) , 规定每月检验科主任要进行一次讲座, 内容包括规范的操作流程, 案例教育, 意识培训, 组成了质控小组, 制定了相关的各项制度和考核标准。在实施后, 每个月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 (C) , 包括抽查、定期考核理论和操作技术, 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对新的问题进行处理, 调整管理计划, 再次进入PDCA循环管理。经过几个月的PDCA循环管理实施, 再次对血液标本进行统计, 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由2.6%降低到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采血人员的接待态度、采血技术和环境卫生满意度有明显提高。说明, 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优化了血液采集、运送流程, 使血液采集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 值得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对血液标本实施PDCA循环管理, 提高血液标本的合格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8-12月送检的血标本42 346例, 对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调查统计,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定改进措施及管理计划, 进行PDCA循环管理, 对血液检验标本进行干预。统计2016年1-5月送检的血液标本46 521例, 与PDCA循环管理前进行对照。运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 抽取PDCA循环管理前后静脉采血患者各506例进行问卷调查, 并进行对比。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 血液标本合格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有所提高。结论:PDCA循环管理对提高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血液标本,质量

参考文献

[1]乐爱平, 黄萍, 杨丽云, 等.运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临床用血过程管理和环节控制〔J〕.中国输血杂志, 2013, 26 (9) :919-921.

[2]伍晓刚, 董晓明, 范晓强.基于PDCA循环的医疗质量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4, 21 (7) :615-617.

[3]刘志华, 李丹华, 彭祥云.临床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和持续改进措施〔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 31 (5) :476-477.

[4]黄杰.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 (13) :133-134.

上一篇:局域网安全下一篇:展览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