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超声检查(精选10篇)
颅脑超声检查 篇1
床旁颅脑超声是早期发现早产儿脑损伤的更好方法[1,2]。现将本院2013年5月~2014年8月NICU住院的494例早产儿颅脑超声检查结果及临床诊疗、随诊结果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5月~2014年8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494例,男277例,女217例,入院日龄<3d,胎龄<37周的早产儿,出生后3~5 d常规进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查,其中213例存在脑损伤。男108例女105例。小于胎龄儿18例,胎膜早破73例,重度窒息45例;其母妊高症56例;其母糖尿病22例,其母贫血18例,前置胎盘7例,羊水污染14例,血性羊水3例。排除标准:除外先天性脑发育畸形,染色体异常及青紫型先心病的患儿。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主治以上医师应用SSA—240A B超诊断仪对494例早产儿常规进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查,早产儿脑损伤诊断标准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3],以前囟作透声窗,选择探头频率为515 MHz。生后3—5天行第1次颅脑超声检查,以后每1周复查1次至出院。最终有213例脑损伤早产儿,本组研究的脑损伤主要包括脑室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室内出血程度根据Pap ile分类法为标准。Ⅰ~Ⅱ级脑室内出血定为轻度脑损伤,Ⅲ~Ⅳ级脑室内出血(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定为重度脑损伤[4]。并记录相关围产期高危因素及生后的主要治疗方法和并发症及化验结果等,同时经患儿家长同意出院后定期随诊到1周岁,每月随诊1次,记录NBNA评分及生长发育情况,并给予行康复治疗。
1.3 统计方法:
SPSS (13.0)版),X2检验、检验水准a=0.05。
1.4 诊疗情况:
患儿入院后经颅脑超声检查存在脑损伤的患儿给予营养支持及止血对症治疗,并给予神经节苷脂或鼠神经生长因子营养脑细胞,定期常规复查血常规、肝肾功、离子、心肌酶、CRP、PCT等,如异常给予相应治疗,患儿有需呼吸支持的给予CPAP甚至机械通气治疗。出院后对随诊患儿给予常规喂养及护理指导,发现发育异常的患儿给予抚触及康复训练等。
2 结果
2.1 头颅B超检查结果:
如表,3组胎龄相比,脑损伤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龄愈小,脑损伤发生率愈高.此外,相关实验表明出生体重愈低,脑损伤发生率愈高。
2.2 早产儿脑损伤有关围产因素分析。
213例脑损伤的早产儿(观察组),与281例无脑损伤的早产儿(对照组)相比,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
2.3 早产儿脑损伤程度及相关并发症的关系:
本研究中,其中重度脑损伤中的12例脑软化的患儿除胎龄小、体重低外,出生后在住院期间每个患儿均发生以上2—4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早产儿并发症越多,脑损伤程度越重。
2.4 早产儿脑损伤患儿治疗后随诊观察结果。
轻度脑损伤与重度脑损伤患儿纠正胎龄40周时患儿,NBNA评分随诊观察到纠正6月时患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改变,运动落后,主动抓握差,重度脑损伤组患儿发育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脑损伤组(P=0.037)。随诊过程中发现异常的早产儿追踪到1周岁观察,1例重度脑损伤患儿发生脑瘫。
3 讨论
本研究494例早产儿,都于生后3—5天行首次床旁颅脑超声检查。资料显示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脑损伤发生率越高。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与胎龄密切相关。围产期因素:母亲妊高症、贫血、早破水、新生儿窒息、体重、胎龄是早产儿脑损伤重要因素。说明早产儿脑损伤及其严重程度与多因素有关,这与相关文献报道是一致的[4,5]。本组研究中12例脑软化的早产儿每个患儿均存在多种高危因素,所以患儿同时存在的高危因素越多,那么脑损伤的程度可能越重。特别关注此12例患儿,在出院后定期随诊,发现异常,尽早给予康复治疗后,目前随诊到1岁,发现1例脑瘫患儿。所以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减少脑瘫患儿的发生率,这与鲍秀兰的相关研究是一致的。
总之,对早产儿除应及时正确地诊治所患疾病及并发症,尽力避免,定期随诊,及时康复治疗以降低早产儿后遗症的发生,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黄志恒.孙轶,陈超.早产儿脑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10):771-775.
[2]钱蠡.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2014(1):111-112,158.
[3]劭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06-707.
[4]周丛乐.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学[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72.
[5]刘维民,阮珊三,张健,刘光辉.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相关因素研究[J].安徽医学,2010,31(7):714-716.
颅脑超声检查 篇2
(2012年6月1日北京)
产前超声检查是应用超声的物理特性,对胎儿及其附属物进行影像学检查,是了解胚胎、胎儿主要解剖结构的大体形态最常用、无创、可重复的方法。超声检查的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的质量。然而,由于超声技术的局限性,超声检查不能发现所有的畸形,也不能对胎儿以后的发育做出预测,所以超声诊断不能等同于临床诊断。该指南对从事产前超声检查医师的资质、仪器设备提出要求,并对各阶段产前超声检查的时机、适应证、内容进行了规范。
一、基本要求
(一)机构的设置
1、产前超声筛查机构的设置
产前超声筛查应在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医疗机构开展。
2、产前超声诊断机构的设置
产前超声诊断应在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具有产前诊断技术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开展。
(二)人员要求
1、产前超声筛查医师条件:
(1)从事Ⅱ级或以下产前超声检查的医师,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从事Ⅲ级产前超声检查的医师,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接受过产前超声诊断的系统培训。一级医疗保健机构,助理执业医师可以从事Ⅰ级产前超声检查。
(2)熟练掌握胎儿发育各阶段器官的正常超声图像,对常见的严重体表畸形和内脏畸形有一定的了解和识别能力。
2、产前超声诊断医师的条件:与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中产前超声诊断医师要求一致。
(1)从事产前超声诊断的医师,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大专以上学历,且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接受过产前超声诊断的系统培训。②在本岗位从事妇产科超声检查工作5年以上,接受过产前超声诊断的系统培训。
(2)熟练掌握胎儿发育各阶段器官的正常与异常超声图像,能鉴别常见的严重体表畸形和内脏畸形。
(三)设备要求
1、产前超声筛查设备要求
(1)开展一般产前超声检查(Ⅰ级)及常规产前超声检查(Ⅱ级)的超声室应配备实时二维超声诊断仪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开展系统产前超声检查(Ⅲ级)及11-13+6周颈项透明层(NT)超声检查的超声室应配备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穿透力允许条件下,尽可能使用频率高的探头。
(2)具有完整的图像记录系统和图文管理系统,供图像分析和资料管理。
2、产前超声诊断设备要求
(1)超声室应配备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穿透力允许条件下,尽可能使用频率高的探头。
(2)具有完整的图像记录系统和图文管理系统,供图像分析和资料管理。
二、管理
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决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2、未取得产前诊断技术服务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在进行产前超声筛查时,发现可疑病例,应出具超声报告,同时应将可疑病例转诊至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
3、规范因医学需要终止妊娠的管理,经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有严重畸形需终止妊娠者,须经具有产前诊断资格的医疗机构签署医学意见,转产科临床处理。
4、进行服务告知,将本机构开展的产科超声检查服务内容告知孕妇,Ⅲ级和IV级产前超声检查应与服务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产前超声检查的分类及时机
(一)产前超声检查的分类
1、早孕期超声检查(孕13+6周以内):(1)早孕期普通超声检查(2)11-13+6周NT超声检查
2、中晚孕期超声检查:
(1)一般产前超声检查(Ⅰ级产前超声检查)(2)常规产前超声检查(Ⅱ级产前超声检查)(3)系统产前超声检查(Ⅲ级产前超声检查)(4)针对性产前超声检查(IV级产前超声检查)
3、有限产前超声检查
(二)产前超声检查的时机
本指南推荐产前超声检查的3个重要时间段为11-13+6周、孕20-24周、28-34周。
四、各类产前超声检查的适应证、检查内容及要求存留图像
(一)早孕期超声检查
1、早孕期普通超声检查可以选择经腹部或经阴道检查。(1)适应证 证实宫内妊娠 临床可疑异位妊娠 评估孕周 诊断多胎妊娠
了解胚胎/胎儿情况(存活或死亡)早孕期出血查因 早孕期下腹痛查因
评估母体盆腔包块、子宫畸形 临床怀疑葡萄胎 辅助绒毛活检(2)检查内容
①妊娠囊,观察妊娠囊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②卵黄囊,观察卵黄囊的大小与形态。③测量头臀长,观察胎心搏动。
④子宫及双附件,观察子宫形态及肌层回声、子宫与妊娠囊的关系,双侧附件有无包块。(3)建议存留以下超声图像
包括妊娠囊在内的子宫纵切面、横切面,测量胚长或头臀长切面。(4)注意事项
①头臀长应在胚胎最大长轴切面测量或在胎儿正中矢状切面测量,此时胎儿为自然伸展姿势,无过伸或过屈。
②超声不能够诊断所有异位妊娠,目前国内文献报道异位妊娠的经腹超声检出率为40.9%-76.0%,经阴道超声检出率为75.6%-95.8%。2、11-13+6周NT超声检查(1)适应证
适合所有孕妇,尤其是有以下适应证的孕妇: 孕妇年龄<18岁或≥35岁孕妇<> 夫妇一方是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 孕妇染色体异常
孕妇患有如贫血、糠尿病、高血压、严重营养障碍等疾病 孕妇吸烟、酗酒
孕早期有X线照射史或病毒感染史 有异常胎儿妊娠史 有遗传病家族史 试管婴儿
(2)检查内容
①胎儿数目及绒毛膜性 ②胎心搏动
③胎儿生物学测量:头臀长 ④测量NT ⑤胎儿附属物:
ⅰ胎盘:观察胎盘位置、测量胎盘厚度。ⅱ羊水量:测量羊水最大深度。
⑥孕妇子宫:主要观察宫颈内口,如孕妇提供子宫肌瘤病史需评估肌瘤位置 及大小。
(3)建议存留以下超声图像
胎儿正中矢状切面、胎儿头颈及上胸部正中矢状切面(NT测量图)。(4)测量NT的注意事项
①NT建议在头臀长为45-84mm时测量,相当于11-13+6孕周。
②标准测量平面是胎儿正中矢状切面,此切面亦是测量头臀长的标准切面。③应尽可能放大图像至只显示胎儿头颈部及上胸部,令测量游标的轻微移动只能改变测量结果0.1mm。
④应清楚显示并确认胎儿背部皮肤及NT前后平行的两条高回声带,测量时应在NT最宽处测量,且垂直于NT无回声带,测量游标的内缘应置于无回声的NT外缘测量。⑤应测量三次,并记录测量所得的最大数值。⑥有颈部脑脊膜膨出时,注意辨认,避免误测。
⑦有脐带绕颈时,需测量脐带绕颈处上下NT厚度,并取其平均值。⑧应明确区分皮肤和羊膜,避免将羊膜误认为皮肤而误测NT。
(二)中、晚孕期超声检查
1、一般产前超声检查(Ⅰ级)(1)适应证
适合所有孕妇,主要适合于有以下适应证的孕妇:估测孕周、评估胎儿大小、确定胎方位、怀疑异位妊娠、胎动消失、怀疑羊水量异常、胎头倒转术前、胎膜早破、胎盘位置及胎盘成熟度评估。(2)检查内容 ①胎儿数目 ②胎方位
③观察并测量胎心率 ④胎儿生物学测量 ⅰ双顶径 ⅱ头围 ⅲ股骨长度 ⅳ腹围
⑤胎儿附属物
ⅰ胎盘:观察胎盘位置、测量厚度、评估胎盘成熟度。ⅱ羊水量:测量羊水最大深度。(3)建议存留以下超声图像
丘脑水平横切面、上腹部横切面(腹围测量切面)、股骨长轴切面、测量胎 心率图(多普勒或M型)。(4)注意事项
①一般产前超声检查(Ⅰ级)主要进行胎儿主要生长参数的检查,不进行胎儿解剖结构的检查,不进行胎儿畸形的筛查。②若检查医师发现胎儿异常,超声报告需做出具体说明,并转诊或建议系统产前超声检查(Ⅲ级)。
2、常规产前超声检查(Ⅱ级)
按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卫基妇发[2002]307号)规定,初步筛查六大类畸形:无脑儿、严重脑膨出、严重开放性脊柱裂、严重胸腹壁缺损伴内脏外翻、单腔心、致死性软骨发育不良。(1)适应证
适合所有孕妇,除一般产前超声检查(Ⅰ级)适应证以外,还适用于有以下适应证:孕妇阴道出血、孕妇下腹痛等。(2)检查内容 ①胎儿数目 ②胎方位
③观察并测量胎心率 ④胎儿生物学测量 ⅰ双顶径 ⅱ头围 ⅲ股骨长度 ⅳ腹围
⑤胎儿解剖结构检查
ⅰ胎儿头颅:观察颅骨强回声环。观察颅内重要结构:大脑半球、脑中线、侧脑室、颅后窝池。
ⅱ胎儿心脏:显示并观察四腔心切面。怀疑胎儿心脏畸形者应建议进行系统产前超声检查(Ⅲ级)或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IV级)。
ⅲ胎儿脊柱:通过脊柱矢状切面观察脊柱,必要时可加作脊柱冠状切面及横切面。ⅳ胎儿腹部:观察腹壁、肝、胃、双肾、膀胱、脐带腹壁入口。ⅴ胎儿四肢:显示一侧股骨并测量股骨长。⑥胎儿附属物
ⅰ胎盘:观察胎盘位置、测量厚度、评估胎盘成熟度。ⅱ羊水量:测量羊水最大深度。
⑦孕妇子宫:主要观察宫颈内口。如孕妇提供子宫肌瘤病史,在许可情况下,评估肌瘤位置及大小。
(3)建议存留以下超声图像
丘脑水平横切面、小脑水平横切面、四腔心切面、上腹部横切面(腹围测量切面)、脐带腹壁入口腹部横切面、膀胱水平横切面、双肾横切面、脊柱矢状切面、股骨长轴切面、孕妇宫颈管矢状切面、测量胎心率图(多普勒或M型)。(4)注意事项
常规产前超声检查(Ⅱ级)最少应检查以上胎儿解剖结构。但有时因胎位、羊水过少、母体因素等影响,超声检查并不能很好地显示这些结构,超声报告需做出说明。
3、系统产前超声检查(Ⅲ级)(1)适应证
适合所有孕妇,尤其适合有以下适应证的孕妇:一般产前超声检查(Ⅰ级)或常规产前超声检查(Ⅱ级)发现或疑诊胎儿畸形、有胎儿畸形高危因素者。(2)检查内容 ①胎儿数目 ②胎方位
③观察并测量胎心率 ④胎儿生物学测量 ⅰ双顶径 ⅱ头围 ⅲ小脑横径 ⅳ股骨长度 ⅴ腹围
⑤胎儿解剖结构检查
ⅰ胎儿头颅:观察颅骨强回声环。观察颅内重要结构:大脑半球、脑中线、侧脑室、丘脑、小脑半球、小脑蚓部、颅后窝池。ⅱ胎儿颜面部:观察上唇皮肤的连续性。
ⅲ胎儿颈部:观察胎儿颈部有无包块、皮肤水肿。ⅳ胎儿胸部:观察胎儿双肺、心脏位置。
ⅴ胎儿心脏:显示并观察胎儿心脏四腔心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怀疑胎儿心脏大血管畸形者,建议进行针对性产前超声检查(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ⅵ胎儿腹部:观察腹壁、肝、胃、双肾、膀胱、脐带腹壁入口。
ⅶ胎儿脊柱:通过脊柱矢状切面观察脊柱,必要时可加作脊柱冠状切面及横切面。ⅷ胎儿四肢:观察双侧肱骨,双侧尺骨、桡骨,双侧股骨,双侧胫骨、腓骨。⑥胎儿附属物检查
ⅰ胎盘及脐带:观察胎盘位置、测量厚度、评估胎盘成熟度、脐带血管数目。ⅱ羊水量:用羊水最大深度或羊水指数评估羊水量。
⑦孕妇子宫:主要观察宫颈内口。如孕妇提供子宫肌瘤病史,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评估肌瘤位置及大小。
(3)建议存留以下超声图像 丘脑水平横切面、侧脑室水平横切面、小脑水平横切面、鼻唇冠状切面、双眼球水平横切面、四腔心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上腹部横切面(腹围测量切面)、脐带腹壁入口腹部横切面、脐动脉水平膀胱横切面、双肾横切面、脊柱矢状切面、肱骨长轴切面(左、右)、尺桡骨长轴切面(左、右)、股骨长轴切面(左、右)、胫腓骨长轴切面(左、右)、孕妇宫颈管矢状切面、测量胎心率图(多普勒或M型)。(4)注意事项
①虽然系统产前超声检查(Ⅲ级)对胎儿解剖结构进行系统筛查,胎儿主要解剖结构通过上述各切面得以观察与显示,但期望所有胎儿畸形都能通过系统产前超声检查检出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部分胎儿畸形产前超声检出率如下,供参考。无脑儿的产前超声检出率:87%以上。严重脑膨出的产前超声检出率:77%以上。开放性脊柱裂的检出率为61%-95%。
严重胸腹壁缺损伴内脏外翻的产前超声检出率:60%-86%。胎儿唇腭裂的产前超声总检出率:26.6%-92.54%。单纯腭裂的产前超声检出率:0%-1.4%。膈疝的产前超声检出率:60.0%左右。
房间隔缺损的产前超声检出率:0%-5.0%。室间隔缺损的产前超声检出率:0%-66.0%。
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的产前超声检出率:28.0%-95.0%。法洛四联症的产前超声检出率:14.0%-65.0%。右室双出口的产前超声检出率约为70.0%左右。单一动脉干的产前超声检出率:67.0%左右。消化道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率:9.2%-57.1%。胎儿肢体畸形的产前超声检出率:22.9%-87.2%。
②系统产前超声检查(Ⅲ级)受一些潜在因素影响,如孕妇腹壁脂肪厚可导致声衰减,图像质量差;胎儿某些体位可影响一些部位观察(如正枕前位难以显示胎儿颜面部、心脏观察困难,胎儿面贴近宫壁难以显示颜面部等);羊水过多时胎儿活动频繁,难以获取标准切面;羊水过少时缺乏良好的羊水衬托,胎儿结构显示难度加大等。因此,当一次超声检查难以完成所有要求检查的内容,应告知孕妇并在检查报告上提示,建议复查或转诊。③系统产前超声检查(Ⅲ级)建议在孕20-24周进行。
4、针对性产前超声检查(IV级)针对胎儿、孕妇特殊问题进行特定目的的检查,如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胎儿神经系统检查、胎儿肢体检查、胎儿颜面部检查等。
一般产前超声检查(Ⅰ级)、常规产前超声检查(Ⅱ级)、系统产前超声检查(Ⅲ级)发现或疑诊胎儿异常、有胎儿异常的高危因素、母体血生化检验异常等均可进行针对性产前超声检查(IV级)。
(三)有限产前超声检查
有限产前超声检查主要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进行的产前超声检查,比如:有阴道出血的孕妇,确定胎心搏动或临产时确定胎方位。多数情况下仅适用于急症或床旁超声。
五、胎儿安全性
颅脑超声检查 篇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表现主要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TIA。多表现为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时性脑血管缺血所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发生迅速,消失也快,通常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并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不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但常反复发作。TIA被认为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和可能发生脑梗死的信号。据报道TIA患者1年后卒中的发生率比同龄而无TIA病史的对照组要高出十六倍。因此一旦发现有TIA应引起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应用无创的TCD检查使颅内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得到广泛重视。而颅内血管狭窄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有相当部分的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无临床症状,据调查正常人群中大约有4%-6%的健康人有颅内血管狭窄。在患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血管病高危人群中,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可达10%以上,而吸烟也是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我们在门诊也经常遇到经MRA或TCD检查出颅内动脉严重狭窄但没有任何缺血临床表现的患者,这主要可能与颅内大动脉在形成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漫长过程中已形成广泛的软脑膜侧支供血有关。TIA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局部和全身因素,颅内和颅外因素等均可引起TIA,故对可疑TIA患者进行无创并可反复操作的TCD检查是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筛查的最佳途径。本人对2007年至2008年在本院就诊的1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164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103人,女61人,年龄43~78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肢体麻木等。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67例,糖尿病史27例,高血脂43例,TCD诊断仪为德国产EMS-9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为2MHZ,患者静卧,检查颞窗,枕窗,眼窗,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起始段,寰枢段和颅内段,对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MCA,ACA,AcoA,PCA,PcoA,VA,BA)探查,必要时进行颈总动脉压迫试验,以判断前后交通动脉侧支开放等。
2 结果
根据脑血管的频谱形态,声频,PI,S/D值及出现中风的危险程度将其分为四级。
一级:仅有血流速度改变(增高,降低或不变)而无其它参数改变。二级,出现单支脑血管局限性血流速度增高,及狭窄后高阻力低流速的特征,峰时延迟,S2与S1融合,PI,S/D值轻度增高。三级,出现两支以上的高阻力低流速的狭窄后血流特征,伴波峰S2>S1或S1与S2融合,PI值升高,S/D值呈中,重度升高。四级,在三级基础上伴多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并有侧支循环开放。
164例中,TCD检测一级96例,二级36例,三级17例,四级15例,经过半年随访发现四级病例发生中风的4例,三级病例出现单侧肢体活动受限的3例,而一,二级病例未发现病变,但PI,S/D值有不同程度增高。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是一种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伴管腔狭窄,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为主而损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很高,而TIA是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前兆,及时有效的控制和预防TIA发作,就可大大减少脑卒中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TIA好发于中年以后,且男比女多2倍。起病突然,通常在1分钟内达到高潮,少数于数分钟内进行性发展,一般不超过15分钟。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如MCA狭窄发生TIA常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言语障碍,但不会出现单眼或双眼黑蒙。MCA狭窄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一有TIA病史。TIA的发生机制可能与狭窄部位微栓子脱落(动脉-动脉)造成供血远端一过性脑缺血改变有关,也可能与狭窄远端低灌注有关。而颅内血管狭窄最易受累的部位是MCA和TICA,因此,在TIA患者中要特别注意检查颅内血管狭窄是否存在。TCD可通过对脑血管形态,声频,PI,S/D,S1,S2的观察,及时准确地判断出脑血管各阶段的病理发展过程,尤其对无症状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能提醒医生对此类患者应该更有目的地进行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危险因素检查。如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应采取积极控制和治疗。同时也敦促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不运动,高脂肪膳食,高强度工作等。也提醒患者如发生可能的TIA症状应即时到医院就诊。如患者在随诊中发生TIA或脑梗死能够按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给予最及时最适当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均研究证实TCD诊断颅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与血管造影(DS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作为闭塞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高危患者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重要诊查手段,而对于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诊断及颅内外颈部血管狭窄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判断是TCD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贡献。从而对预测卒中,预防脑血管病,避免脑血管意外,减少病残率,病死率,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Schoning M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cranial color-coded duplex sonography and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in adults,1993(5)
[2] Proust F.Lennartz B.Noth J Usefulness of 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vasospasm,1999
[3] Malouf AJ Jr.Mull G.Lennart I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OP protocol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sickle cell anemia by using duplex power Doppler imaging,2001(2)
[4] 周永昌.超声医学,1999
作者单位:154600 黑龙江省七台河精煤集团公司医疗中心总医院
颅脑超声检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5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肿瘤患者24例, 其中, 男15例, 女9例, 年龄20~59岁, 平均 (35.8±10.5) 岁。额叶6例、顶叶3例、颞叶4例、枕叶5例、丘脑基底节区3例、小脑3例。患者为首次发病, 术前均未接受过特殊治疗 (放疗和化疗) 。肿瘤为单发, 术前MRI显示肿瘤直径1.0~2.5 cm。
1.2 仪器与方法
超声设备采用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配备术中专用小凸阵探头, 频率为3.0~6.0 MHz。无菌塑料套若干。
患者常规开颅去骨瓣后, 在术中专用探头表面涂耦合剂, 并外套无菌塑料套, 先经硬膜外探测, 随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扫查。记录病变部位、大小、边界、距皮层的距离、内部回声, 病变内部及周围组织血运情况。在手术过程中, 随时重复应用超声引导修正手术路径。病灶切除后, 残腔灌注生理盐水, 再行超声探查了解病变切除程度。
2 结果
24例脑肿瘤患者术后经病理确诊, 胶质瘤15例 (其中星形细胞瘤7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5例) 、脑膜瘤4例 (1例周围有明显水肿带) 、海绵状血管瘤5例 (1例合并囊性变) 。
2.1 术中超声检查结果
24例脑肿瘤术中超声均清晰显示, 并作出精确定位。肿瘤距硬脑膜距离1.0~2.5 cm, 病变显示不受部位影响。其中5例开颅后脑组织发生了明显漂移, 术中超声经反复多次检查, 重新定位并确定手术入路。
2.2 脑肿瘤术中超声声像图表现
(1) 胶质瘤:强或稍强的回声区, 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因坏死而呈低回声改变。部分胶质瘤周边有稍高回声的水肿带 (图1~2) 。
A.术中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呈稍强回声, 边界欠清 (箭头所示) ;B.术中超声判断为残余肿瘤并经病理证实 (三角所示为残余肿瘤) ;C.残余肿瘤切除后, 术中超声显示术腔周围无肿瘤残留 (箭头所示手术残腔, 内充满生理盐水) 。
A.术中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呈强回声, 边界欠清, 周围有稍高回声水肿带 (箭头是肿瘤, 三角示瘤周水肿带) ;B.肿瘤切除后, 术中超声显示术腔周围无肿瘤残留 (箭头所示手术残腔, 三角示瘤周水肿带) 。
(2) 脑膜瘤:实性强回声团, 边界清晰、完整、内部回声均匀。本组中1例周围有明显高回声水肿带。
(3) 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强回声, 边界清晰、回声不均匀, 中心呈蜂窝样改变。1例合并囊性变, 内出现无回声区 (图3) 。
A.术中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呈强回声, 边界清晰, 内部回声不均匀 (箭头示肿瘤) ;B.肿瘤切除后, 术中超声显示术腔周围残留 (箭头所示手术残腔, 强回声为残腔内气泡) 。
2.3 手术效果
术中超声检查肿瘤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MRI显示肿瘤全切19例、次全切除5例。24例患者术后无感染、脑出血, 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3 讨论
由于脑组织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特性, 在行颅内病变手术时, 需尽量减少脑组织的暴露范围, 但是术野缩小会导致对病灶定位及手术入路选择的偏差, 尤其对于皮质没有明显病理变化而无法提示病灶位置的脑深部、小体积病变更是如此。术前CT、MRI等影像学资料只能起“指示图”的作用, 神经导航系统又因开颅后脑组织的漂移而影响其定位的准确性。术中超声可以实时地更新数据, 因而能更加准确地显现病灶的解剖结构[5,6,7]。Unsgaard[8]等曾指出术中超声可以比较准确地定位颅内病灶。本研究将术中超声技术应用于脑深部肿瘤切除术中, 进一步表明术中超声不仅能准确定位病变, 提高手术准确性, 减少探查的肓目性及对脑实质的损伤, 而且术中还可以实时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
本研究中24例患者常规开颅后, 不论囊实性或实性病变在超声图像中均获得了正确地分辨与定位。术中超声的准确定位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2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对于功能区的病变, 术中超声探测时操作一定要小心轻柔, 对暴露区做连续或断续扫描后, 确定病变深度、范围和方向, 采取术中超声引导仅仅打开脑沟直接到达病变, 从而避开功能区皮质, 有效地避免了依赖于术者的经验和解剖知识来定位病灶引起的空间偏差。本组15例患者经术中超声定位病变, 并在超声引导下选择经脑沟/脑裂入路予以切除, 明显减少了手术副损伤。对于非功能区病变可采用最短路径和最小切口, 经皮层造瘘切除病变。通过造瘘腔内填充生理盐水作为透声窗, 术中超声可重复检查, 实时纠正造瘘点的偏差。Schmidt[9]等术中将微血管超声探头导入第三脑室底部区域了解基底动脉的复杂走向, 为选择安全的造瘘点提供了有效的引导。本组l例紧邻侧脑室额角的肿瘤, 由于术中超声定位引导, 无需打开侧脑室, 有效地避免了术后脑室穿通畸形的发生。
本研究术中超声检查提示肿瘤全切者22例、次全切除2例, 而术后MRI检查, 证实肿瘤全切者19例、次全切除5例。其中3例术中超声认为无肿瘤残留者病理证实为胶质瘤 (2例为胶质母细胞瘤伴瘤周水肿, 1例为星形细胞瘤) 。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可能与操作者的手法不适当有关。在神经外科手术中, 超声检查多由神经外科医生而非超声影像专业医生完成。对于神经外科医生, 相对于已经熟悉的MRI、CT影像, 超声从操作到诊断的全过程均是相对陌生的知识, 尤其是超声扫查切面的方向、角度与人体解剖学方位的对应关系不如CT或MRI规范, 如超声影像中没有显示较显著、易辨认的解剖标志, 神经外科医生常常难以确定扫查平面的解剖学位置, 可以造成超声对肿瘤残留的漏诊。术野中血凝块、气泡止血物的存在也会影响成像效果导致错误判断。还可能是由于残余肿瘤过小, 与瘤周水肿脑组织混杂在一起, 超声图像上难以区分, 误把肿瘤当成水肿脑组织。
总之, 术中超声定位具有无损伤、实时性、连续性、经济性及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信随着更小、更精确的超声探头与三维超声、超声造影[10]等技术有效地结合, 超声影像的清晰度将不断提高, 其在颅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会更加完善, 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文, 姜笑千, 张懋植, 等.超声技术在脑肿瘤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6, 22 (7) :499-501.
[2]王立淑, 何文, 刘会昭, 等.颅内血管性疾病术中超声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12) :147-149, 152.
[3]吴立权, 陈谦学, 田道锋, 等.术中超声引导下的颅内病变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16 (2) :69-71.
[4]张华, 汤数, 赵杰, 谢艳凤.术中超声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7) :404-406.
[5]赵金惠, 唐珊珊, 崔嘉萍, 等.颅内肿瘤术中超声研究进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6) :80-82.
[6]吴曙军, 季晶晶, 伏钢, 等.术中超声在颅脑肿瘤外科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0, 19 (4) :362-363.
[7]王颖鑫, 韩伟, 高军喜, 等.术中超声对颅脑深部占位病变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7) :457-460.
[8]Unsgaard G, Rygh OM, Selbekk T, et al.Intra-operative 3Dultrasound in neurosurgery[J].Acta, neurochir (Wien) , 2006, 148 (2) :235-253.
[9]Schmidt RH.Use of a microvascular Doppler probe to avoidbasilar artery injury during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Technical note[J].J Neurosurg, 1999, 90 (1) :156-159.
产前超声检查知情书 篇5
1、超声是一种无创的高科技检查技术,但仪器具有一定局限性和其他检查一样,不是一种万能的检查。
2、超声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不同于病理学检查。超声检查意见不等于病理学诊断。
3、超声受检查者各种因素,以及胎儿体位、胎儿活动、胎儿骨骼声影及羊水等多因素影响,许多器官或部位无法显示或显示不清,超声显像也不可能将胎儿所有结构都显示出来。
4、胎儿畸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有可能不被超声所显示。
5、系统筛查胎儿畸形时间为妊娠18--24周。每次检查目的并不都是检查胎儿畸形,有很多时候是检查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6、产科超声检查的三个重要时间段是妊娠10--14周,18--24周,32--36周,我们建议您在整个妊娠期的三个重要时段内进行三次检查,请您不要错过。
7、尽管超声检查能发现被检查者胎儿畸形,但不能检查出所有胎儿畸形,即诊断符合率不能达到100%。
8、本次超声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不代表一切正常,本次超声检查主要检查报告中“超声描述”的内容,没有描述的胎儿结构不在本次超声检查范围内,已经检查的胎儿结构形态无异常,不能说明这些结构功能无异常。
颅脑超声检查 篇6
1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挑选在我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住院的早产儿684例(男388例,女296例)及足月儿212例(男112例,女100例);其中早产儿孕周为27~37周,足月儿孕周为≥37周,出生时均无明显窒息史,新生儿评分(Apgar评分)均在8分以上,经颅脑超声、CT及临床检查未见明确颅内病变。
1.2 仪器
采用Sonosite公司生产的MicroMaxx床旁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使用P10/8—4mHz探头,按照颅脑超声检查常规切面,主要进行冠状及矢状面扫描。检查时间均为生后3 d以内。
1.3 检查方法
测定部位 冠状面测量:①侧脑室宽度;②脑中线至侧脑室外壁距离;③大脑半球宽度,根据第②、③项结果计算出侧脑室比值;④第三脑室横径;⑤透明隔腔横径。矢状面测量:①显示整个侧脑室矢状切面,包括侧脑室前角、体部、三角区及后角处;②胼胝体;③透明隔腔矢状径;④第四脑室。同时测量新生儿头围与身长,观察其与脑室大小的关系。
分别介绍各切面图的扫查方法、显示断面结构、着重测量部位及临床价值。
1.3.1 前囟门区经侧脑室体部冠状横切面图
见图1。①扫查方法: 平卧位,探头冠状位横向置于前囟门,声束指向下方,显示侧脑室及脉络丛平面。②断面结构: 显示两侧大脑半球、侧脑室、及脉络丛的冠状断面。显示侧脑室的体部及颞角;显示半球间裂。可观察两侧颞叶、顶叶及枕叶的脑组织。③着重测量部位: 测量侧脑室的体部横径。④临床价值: 诊断颅内的占位性病变、脑出血、脑积水和脉络丛囊肿等。
1. 半球间裂;2. 胼胝体;3. 脉络丛;4. 侧脑室
1.3.2 前囟门区经丘脑冠状横切面图
见图2。①扫查方法: 平卧位,探头冠状位横向置于前囟门,声束指向下方,显示丘脑平面。②断面结构: 显示两侧大脑半球、透明隔、侧脑室、第三脑室及小脑的冠状断面。显示侧脑室的体部及尾状核的体部;显示半球间裂和小脑幕。可观察两侧颞叶的脑组织。③着重测量部位: 测量透明隔横径、侧脑室的体部及第三脑室横径。④临床价值: 诊断颅内颞叶及小脑的占位性病变、脑出血、早产儿透明隔腔的增宽和脑积水等。
1.半球间裂;2.侧脑室前角;3.透明隔腔;4.丘脑;5.尾状核; 6.第三脑室;7.小脑幕;8.小脑与脑干
1.3.3 前囟门区、中线旁矢状纵切面图
见图3。①扫查方法: 平卧位,探头矢状位纵向置于前囟门正中线旁0.5-1.0 cm,声束指向下后方。②断面结构: 显示大脑半球、侧脑室、丘脑、尾状核及小脑的矢状断面。能显示侧脑室的前角、体部和枕角。观察额叶和枕叶的脑组织。③着重测量部位: 测量侧脑室矢状径:分别在侧脑室的前角、体部及枕角测量。④临床价值: 诊断颅内额叶及枕叶的占位性病变、脑出血、脑积水和脉络丛囊肿等。
1.3.4 前囟门区,正中线矢状纵切面图
见图4。①扫查方法: 平卧位,探头矢状位纵向置于前囟门正中线,声束指向下后方。②断面结构: 显示大脑半球、透明隔、胼胝体、第三、四脑室及小脑的矢状断面。能显示胼胝体外侧的扣带沟。观察额叶和枕叶的脑组织。③着重测量部位: 测量透明隔矢状径:分别在侧脑室的前角、体部及枕角测量。④临床价值: 诊断颅内额叶及枕叶的占位性病变,脑出血,早产儿透明隔腔的宽度等。
1.额叶;2.胼胝体;3.尾状核;4.侧脑室枕角;5.小脑蚓部;6.侧脑室; 7.丘脑;8.脉络丛;9.枕叶
1.胼胝体;2.透明隔腔;3.第三脑室; 4. 第三脑室;5.扣带沟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新生儿的头围和身长
684例早产儿头围28~36 cm,平均(32±2.58) cm;身长33~49 cm,平均(41±3.89) cm。212例足月儿头围30~38 cm,平均(34±2.51) cm;身长39~51 cm,平均(45±2.95) cm。经统计学处理,发现新生儿各项测定值在性别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故在此不再按性别分组。
3.2 早产儿和足月儿颅内各项测定值
见表1。表1所见早产儿的侧脑室体部、侧脑室比值、第三脑室宽度、第四脑室宽度和透明隔腔测定值均大于足月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3 新生儿的头围与侧脑室的关系
经统计学处理,新生儿头围与侧脑室大小有显著相关(早产儿r=0.310 2,P<0.05;足月儿r=0.392 6,P<0.05),新生儿身长与侧脑室大小无相关(早产儿r=0.063 9,P>0.05;足月儿r=0.075 6,P>0.05)。本次数据统计可发现新生儿侧脑室大小与头围有相关性,与新生儿体重及身长无相关性。
4 讨 论
脑室位于脑的中央部位,其内充满脑脊液,回声反差明显,易于辨别,但同时脑室包括侧脑室、第3脑室、第4脑室,自前上至后下,从中线至旁开两侧,完全是一种不规则的立体构形,很难在同一平面上测量其总体面积及体积,故给超声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
新生儿脑室大小的测量是判断脑积水、脑室出血的敏感而实用的指标。目前,关于脑室参数测量,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尚无统一标准。大部分文献报道均是介绍正常足月儿脑室测量值[1,2,3],而对早产儿的脑室测量报道较少,随着早产儿出生率的不断增加,关于早产儿脑室测量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新生儿脑室正常值的测量,不同医院结合各自实践,采取了一些不同的脑室测定方法。本组资料旨在提供我院超声检查脑室的方法及统计新生儿(尤其以早产儿为主)脑室测量值,以便于为今后的新生儿脑室测量提供数据依据。
本组资料表明,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在各项脑室测定值上的差异均显著,脑室大小与身长无相关性,而与头围有显著相关性,与文献[1,2,3]报道的结果一致。
床旁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放射性、经济、便捷等优点[4],可作为常规检查手段对出生后3天内的新生儿颅脑行常规检查。通过对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的脑室测量可以正确评估脑的损伤类型和程度,并对评估脑的发育情况提供数据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脑室参数测量在疾病诊断和脑发育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床旁超声诊断仪对出生后3 d内的新生儿颅脑进行常规检查,主要行冠状及矢状面扫描,对扫查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生儿各项测定值在性别上的差异均不显著;新生儿侧脑室大小与头围呈正相关(r=0.310 0,P<0.05),与新生儿体重及身长无相关性。结论 床旁颅脑超声可作为常规检查手段,通过对新生儿脑室参数的测量来评估脑损伤类型和程度、评估脑的发育情况。
关键词:新生儿,床旁超声,脑室参数
参考文献
[1]庞万良,卢兰青,林开武,等.99例新生儿脑室测量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1998,20(5):64.
[2]邓崇高,王青,吴本慧,等.新生儿脑室B超测量[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2,8(3):212.
[3]张伟利,吴圣楣,陈冠仪,等.用颅脑超声测量新生儿脑室[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6,5(5):240.
颅脑超声检查 篇7
根据产前超声检查规范, 产科超声检查可分为3类:①常规产前超声检查:包括早期妊娠和中、晚期妊娠一般超声检查。主要用于评价胚胎及胎儿生长发育、胎盘、羊水等情况。②系统产前超声检查:包括早、中孕11~14孕周及18~24孕周进行的胎儿系统超声检查。以筛查胎儿畸形为目的, 对仪器、从业人员素质、检查时间都有一定的要求。③针对性检查。在临床工作中因孕妇和超声设备的具体状况, 仍难免有一些偏离或超出, 而且, 近年来孕期超声检查日渐早期化、多次化。因此, 胎儿超声检查的时机、次数和流程的合理选择及其超声检查的安全性, 已成为临床医师及孕妇所关注的问题。
1 产前胎儿超声检查时机的选择
胎儿在宫内的发育是连续的过程, 其超声图像在不同发育时期会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孕期超声检查能发现不同类型的胎儿异常, 但不能发现所有胎儿结构畸形。随着胎儿各脏器的发育, 其隐蔽的畸形或异常逐渐显露, 而一些胎儿畸形表现仅能在特定孕周内检出。与染色体异常相关的一些超声软性标志, 如脉络丛囊肿、肾盂扩张等可随妊娠进展而消失。因此, 产前胎儿超声检查的时期非常重要, 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观察重点, 一旦错过最佳时期, 必然导致检查结果的不确定性。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尽早检出胎儿畸形和减少漏诊, 以便临床及早决策, 减轻孕妇及社会负担, 选择适宜的超声检查时机、次数、内容及方法至关重要。根据产前超声检查规范, 结合我国具体的医疗情况, 我们认为整个孕期进行4~6次超声检查为宜。
1.1 早期妊娠常规超声检查
在停经6~8周左右应进行1次常规超声检查。此期主要确定是否为宫内妊娠, 妊娠囊位置及数目, 评估孕周, 确定是否有原始心管搏动, 诊断多胎妊娠, 排除妊娠有关异常 (异位妊娠、葡萄胎、胚胎停止发育) 及其他妇科疾患 (盆腔肿块、子宫畸形) 等。对多胎妊娠而言, 早孕期还是判断其绒毛膜性和羊膜性的关键时期。
1.2 早孕期 (11~14孕周) 系统超声筛查
在此时期可进行胎儿遗传学超声检查, 以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高危人群。重点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 (NT) 、鼻骨, 有条件者还可检测静脉导管、三尖瓣血流频谱。胎儿的主要器官在12孕周时已经基本形成, 此时超声可显示胎儿主要系统器官结构, 从而可探查部分胎儿结构畸形, 早期诊断, 及早决策。此期应主要观察胎儿头颅和颅内结构、面部眼眶、脊柱的连续性、四腔心、胃、膀胱, 腹壁是否完整、四肢活动等。同时还应进一步确定胎儿的数目、双胎妊娠的绒毛膜性。确定孕周, 可为做唐氏筛查的孕妇推荐合适的时间。
1.3 中孕期 (18~24孕周) 系统超声筛查
此期胎儿各器官基本发育成熟, 羊水量适中, 超声图像清晰, 是胎儿畸形筛查的最佳时间, 大部分胎儿结构异常可在这个阶段检出。除常规评估胎儿生长参数、羊水、胎盘、确定妊娠数目和胎位外, 应对胎儿进行1次全面、详细的系统超声筛查。我们认为以22~24孕周最佳。根据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规定, 于妊娠18~24孕周应当检出的致命胎儿畸形, 包括无脑儿、严重脑膨出、严重开放性脊柱裂、严重腹壁缺损及内脏外翻、单腔心、致命性软骨发育不良等。
仪器条件、检查者的技术经验、胎儿大小、骨骼声影、羊水量、胎儿体位、孕妇的腹壁厚度、瘢痕等因素, 均可影响胎儿畸形的检出率, 超声筛查的详细程度、准确性也取决于在每例超声检查上投放的时间。一次中孕期的系统超声筛查应该需要20分钟左右。
孕早期和孕中期超声筛查各有优势, 不能互相取代, 两者联合可更好地筛查胎儿畸形。但如果限于条件或孕妇延误了孕早期 (11~14孕周) 超声筛查时期, 在孕中期18~24孕周进行1次系统超声检查对筛查胎儿结构畸形就尤为重要。
超声检查中, 如果发现或怀疑胎儿结构有异常征象时, 应详细检查是否存在其他系统及器官异常。还可在系统胎儿超声检查基础上, 进一步针对胎儿、孕妇的特殊问题要求进行仔细的超声检查, 必要时应做染色体检查。凡进行胎儿结构异常的超声筛查, 应该为孕妇提供必要的咨询, 必要时转诊到上级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进一步行超声诊断。
如果中孕期系统超声仅发现一个或多个超声软性标志, 如颈部皮肤皱褶 (NF) 增厚、脉络丛囊肿、肠道或心室内强回声、单脐动脉等, 而不合并有严重畸形, 应先考虑进行染色体异常的个人风险评估, 同时可建议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
1.4 28~30孕周常规超声检查
此期已为孕晚期, 重点评估胎儿生长发育、胎盘位置、羊水、胎位等。虽然一般常规产前超声检查的目的主要是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多用于有过1次胎儿系统超声检查的孕妇, 但如果资源许可, 仍建议同时对胎儿重要脏器进行形态学观察, 以检出孕中期尚未出现或可能漏检的胎儿畸形。对18~24孕周超声筛查中观察不甚满意的胎儿结构也需重点复查。
1.5 34~38孕周常规超声检查
此期宜进行1~2次常规产前超声检查, 除判断胎儿发育情况、羊水量、胎盘成熟度、脐带血流、有无脐带绕颈、胎位外, 此期超声检查对重要内脏器官的检查同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可能发现某些在超声图像上表现较晚的迟发性胎儿异常, 如小的脐膨出、肾积水、脑积水等。
尽管超声检查是目前筛查胎儿结构畸形最有效的方法, 但胎儿畸形种类繁多, 有些类型的畸形, 超声检测不出或不能识别。尤其对一些无明显形态学改变的出生缺陷, 超声诊断仍较为困难, 不能替代所有的产前诊断技术。超声检查正常也不能保证胎儿的妊娠结局绝对正常。临床医生和孕妇应了解孕期超声检查的目的、胎儿畸形检出率和局限性。
2 胎儿超声检查的安全性
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 短时低剂量的超声检查是安全的, 但需明确超声波作为一种物理能量对人体的生物学效应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 在进行产科超声检查时应具备安全意识。尤其是近年来孕期超声检查向早期化、多次化、精细化发展, 不断有新的超声技术应用于产科, 而与传统的二维灰阶成像相比, 彩色血流成像、脉冲多普勒、三维超声等新技术的输出功率有大幅度提高, 超声暴露时间也相对延长, 局部辐照声强加大, 均增加了超声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危险。因此, 诊断性超声对胚胎及胎儿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不同超声技术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 主要有热效应、空化效应及机械效应。有研究表明, 超声可能通过生物学效应作用于组织并引起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 从而影响胚胎和胎儿发育。不同发育阶段胚胎接受超声辐射可引起胚胎细胞凋亡增加、DNA损伤。
超声安全性问题的研究仍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大量的研究局限于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致畸因素产生分子水平的效应有时并不能从形态学上得到反映, 一些轻微的化学反应、行为变化、远期效应和基因损伤可能无法衡量。由于不同研究者临床试验条件的非规范性和标准化以及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使超声对胚胎、胎儿影响的认识仅停留在定性的内容上, 甚至这种定性的认识有时也是互相对立的。有必要继续从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进一步进行超声的生物学损伤及生物体损伤的可复性研究。
颅脑超声检查 篇8
关键词:新生儿,颅脑,辐射损害,低剂量
颅脑CT扫描成像速度快, 简便, 安全, 能直观显示脑内组织及颅骨结构等优点, 已成为临床颅脑疾病常规的检查手段, X射线辐射增加人体癌症发生率及余生肿瘤致死率等潜在危害, 已经引起放射学界和政府主管机构的高度关注, “降低剂量、减少辐射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1,2]。对于妇女和儿童等X线敏感人群而言, 辐射剂量的增加致罹患放射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大。CT是目前新生儿颅脑疾病最快捷和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工作中仍广泛应用, 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生儿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化64排CT扫描方法及扫描参数, 在不影响临床诊断结论前提下, 探讨降低新生儿多排CT颅脑扫描辐射剂量的方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机器设备
Philips, Briliance64层螺旋CT, 机器自带软件, 每例患儿扫描后机器将扫描参数及CTDI和DLP值显示在该检查者信息栏。
1.2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新生儿科拟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来我科行CT检查的患儿共200例, 固定KVP值120KV和其他扫描参数, 随机行螺旋和横断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扫描, 其中, 男112例, 女88例, 最小年龄出生后3小时, 最大年龄为21天。
1.3 扫描前准备
去掉患儿头部金属等高密度饰物, 喂饱患儿, 扫描间灯光变暗, 房间变暖, 争取患儿配合。
1.4 扫描方法
依照Philips, Briliance64层螺旋CT厂家推荐0~18岁扫描参数120KVP.150mAs为常规组, 螺旋和横断各扫描20例。随机用螺旋和横断不同低剂量参数进行分组扫描, 所得图像即时进行评价, 若每组病例图像评分3分以下大于10%, 认为该扫描参数已达最低下限, 停止下组试验, 其对应扫描参数为最低参数。低剂量螺旋组扫描80例, 用120KVP.90mAs、80mAs、70mAs、60mAs各扫描20例;横断组扫描80例, 用120KVP.60mAs、50mAs、40mAs、30mAs各扫描20例。其余扫描参数为:螺旋组准直1.0mm, 层厚3cm, 重建间隔3.0mm, 床速1.0mm/R, 扫描时间0.75s;横断组层厚5mm, 层间距5mm。
1.5 图像质量盲法评价
参照文献资料[3,4,5]制定, 用相同的窗宽 (90HU) 、窗位 (30HU) 和同一激光相机摄影, 照片上的扫描参数用胶布遮盖。由2名CT高级职称诊断医师依据图像清晰度、图像层次对比度, 脑组织、脑室、脑沟具体解剖结构及病变显示能力, 将图像质量分为优质、良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等级, 分别被评为5, 4, 3, 2, 1分, 3分及以上的图像比例大于90%认为该扫描参数满足诊断要求。如果两名副主任医师意见分歧, 另请一名主任医师, 得出不同方法、不同扫描参数下满足诊断要求图像可用的最低扫描参数。
1.6 研究指标
表述受检者接受X射线剂量的参数有CT权重剂量指数 (CTDIVOI) 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本CT机每个患儿扫描后, 系统根据所用的扫描参数, 自动计算CTDIVOI和DLP并显示于患儿扫描资料栏。
2 结果
2.1 常规组与低剂量组图像质量比较
从表1、2可以看出, 新生儿头颅螺旋和横断各组随着mAs的降低, 图像质量逐渐下降。螺旋80mAs以上 (13~18/20) 、横断50mAs以上 (14~16/20) 以优质、良好为主;螺旋70mAs (12/20) 、横断40mAs (14/20) 段图像质量以一般为主。螺旋扫描70mAs、横断扫描40mAs均有1例较差图像, 可进行下组试验;螺旋扫描60mAs、横断扫描30mAs有2例较差图像, 1例差图像, 3分以下图像已大于10%, 提示不宜继续降低mAs实验。
2.2 新生儿头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辐射剂量
螺旋低剂量各组 (90 mAs、80 mAs、70mAs、60mAs) 扫描的CTDI/DLP依次是11.5mGy/232.6mGy.cm、10.2mGy/206.8mGy.cm、8.9mGy/206.8mGy.cm、7.7mGy/155.1mGy.cm, 螺旋常规剂组 (150mAs) 扫描的CTDI/DLP为19.2mGy/387.7mGy.cm;表4横断低剂量各组 (60 mAs、50 mAs、40mAs、30mAs) 扫描的CTDI/DLP依次是10.4mGy/83.1mGy.cm、8.7mGy/69.2mGy.cm、6.9mGy/55.4mGy.cm、5.19mGy/41.5mGy.cm。横断常规剂组 (150mAs) 扫描的CTDI/DLP为17.3mGy/138.5mGy.cm, 见表3。
2.3 新生儿64排CT螺旋扫描120KVP.70mAs是可用的最低扫描参数。
120KVP, 70mAs螺旋扫描的CTDI8.9mGy、DLP180.9.1mGy.cm;横断扫描120KV.40mAs是最低扫描参数, 120KVP, 40mAs螺旋扫描的CTDI6.9mGy、DLP55.4mGy.cm。表4看出横断和螺旋最低剂量分别是其常规组的47%和40%。从表5可以看出, 横断扫描比螺旋扫描剂量降低64%, P值均<0.01。建议用横断扫描更有利于新生儿健康成长。
3 讨论
3.1 降低新生儿颅脑CT扫描辐射剂量的必要性
其一、由于儿童相对于成年人的高辐射敏感性 (10倍以上) 及更长的期望寿命, 使得儿童潜在辐射危害增加[6,7], 如电离辐射诱发的致死性癌症的终身发病率比成年人高2~3倍多[8,9]。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 (BEIR) VII报告指出:小于1岁的男孩和20~50岁之间的成人相比, 接受相同的照射, 其辐射致癌的危险度是成人的3~4倍, 另外, 女婴的危险几乎是男婴的两倍[10]。其二、新生儿期是人体发育最快时期, 此期细胞分裂更新速率最快, 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 发育最快, 更易受到辐射伤害, 造成终生后遗症[11]。每增加10mSv的辐射剂量, 致死率增加0.04%、致癌率将增加1/2000[12]。其三、美国放射学会对病人的选择有严格标准, 明确将儿童病人定为CT扫描的相对禁忌人群, 应予特别关注, 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做CT检查, 必须检查者也要尽可能用B超或MR来代替[13,14]。因此, 新生儿颅脑CT低剂扫描技术, 成为具有迫切性、重要性的研究内容。爱惜新生儿的健康与生命, 是每个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3.2 降低新生儿颅脑CT扫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
其一、新生儿颅骨薄, 含钙量低, 颅缝宽, 囟门未闭, 颅骨、脑组织和脑室系统之间自然对比度高好, 这是低剂量CT扫描应用的基础;其二、新生儿以缺氧缺血性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血肿为常见疾病, 前者脑实质密度降低, 后者病灶密度增高, 对比明显, 很适于低剂量扫描应用。其三、新生儿头型小, X射线衰减少, 降低mAs所引起的噪声增加会被小体型所平衡。64排螺旋CT强大的软件功能、更多的探测器、超强的敏感性以及98%以上的高效光子转换率和超低的剂量设计的优势为颅脑低剂量扫描提供了硬件条件。
3.3 不同低剂量扫描参数及方法的辐射量
颅脑超声检查 篇9
关键词:流动补偿技术,流动伪影,磁共振成像
0 引言
众所周知,磁共振检查无辐射、无创伤、安全、准确,尤其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但是,作为常规的磁共振颅脑检查,我们常会发现在磁共振颅脑检查时尤其是在增强后轴位影像的小脑层面常有一条条带状伪影,尤其是在小脑部位存在病变时,这种条带状伪影会严重干扰我们的正常诊断,如果能通过某种方法去掉这种条带状伪影,将会大大提高颅脑尤其是小脑层面诊断的正确率[1]。本文目的就是试图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去掉这种条带状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MRI设备与线圈选择
GE公司的GE Signa Twinspeed 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仪,线圈选用8通道正交相控阵头颅线圈。
1.2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5月来我院行磁共振颅脑平扫与增强检查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80岁,平均年龄40岁。
1.3 扫描方法及扫描序
所有患者均行平扫与增强的颅脑轴位T1检查,扫描序列均采用无流动补偿的常规扫描序列及带有流动补偿技术的改进序列进行分别扫描,具体扫描参数见表1。
1.4 分析方法与评价标准
请3名有多年磁共振诊断经验的诊断医生对获得的图像采用目测法根据以下标准进行综合评分[2](出现分歧时商讨解决):(1)图像伪影:0=无伪影,1=可疑伪影,2=有伪影但不影响诊断,3=有伪影且影响诊断。(2)图像质量:0=图像质量差,1=图像质量一般,2=图像质量好,3=图像质量优良。
2 统计学分析
对30名患者的图像评分结果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来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SPS 11.5统计学软件包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位磁共振诊断医生的综合评分结果见表2。从对评分结果的统计学分析可知,平扫时常规扫描序列与带有流动补偿的改进序列无论是在图像伪影(P=0.397>0.05)还是图像质量(P=0.165>0.05)方面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增强后常规扫描序列与带有流动补偿的改进序列无论是在图像伪影(P=0.000<0.05)还是图像质量(P=0.000<0.05)方面都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不同扫描方法获得的图像对比如图1、图2所示。
4 讨论
对于常规颅脑磁共振平扫的轴位图像,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有无流动补偿对图像无论是在图像伪影或是图像质量方面都影响不大,两者没有明显区别。但是,增强后扫描时带有流动补偿技术的扫描序列无论是在图像伪影或是图像质量方面都明显优于常规的序列[3]。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平扫时小脑层面处的流动效应微弱并不是太明显,常规序列足够满足诊断需要且基本看不到流动伪影,但是增强后由于血液里、脑脊液有了造影剂因而放大了血流、脑脊液的流动伪影效应,因而常规扫描序列明显能看到小脑层面有条带状流动伪影产生,这时如加上流动补偿技术图像会明显改善[4]。
那么流动伪影是怎么形成的呢?以自旋回波(spin echo,SE)为例,众所周知,其序列结构为先发射一个90°激发脉冲,之后到某个特定时刻(Ti)再发射一个180°聚焦脉冲,然后再过一个Ti时刻立即采集回波信号即完成了一个SE序列的采集。由于180°聚焦脉冲前后的读出梯度场是对称的,作用面积正好相互抵消,对于静止的组织来说没有累积的相位偏移,但是对于像脑脊液、血液之类的流动液体由于其时刻流动性,180°聚焦脉冲前后流动的质子位置肯定发生了变化,因而会存在相位偏移导致相位错位,最后经傅里叶转换时就会在相位编码方向上形成错误的位置信息,即形成了我们所谓的流动伪影[5,6]。流动补偿(flow compensation,FC)技术实际上就是一项利用特殊的梯度场组合来降低或消除流体流动伪影的技术,其原理在于通过多次不同面积的正、反向梯度的变换使各种流体的相位偏移最终接近于零的读出梯度的组合,使其既能达到信号读出的目的又能减轻或消除流动伪影的目的[5]。
总之,常规颅脑磁共振检查中,平扫时流动补偿技术对改善图像质量方面意义不大,但是,若增强检查时一定要加上流动补偿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减弱甚至消除血液、脑脊液等流动液体的流动伪影的干扰,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提高诊断精度[7]。
参考文献
[1]丁建荣,樊树峰,潘璟琍,等.参数选择对磁共振T2-FLAIR像中脑脊液高信号伪影的影响[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3):228-230.
[2]顾海峰,郑玲,李林.磁共振短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93-97.
[3]Bieri O,Scheffler K,et al.Flow compensation in balanced SSFPsequences[J].Magn Reson Med,2005,54(4):901-907.
[4]朱明旺,戴建平,李少武,等.MR流动补偿技术在诊断颅内巨大动脉瘤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16-18.
[5]杨正汉,冯逢,正霄英.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85-195.
[6]Shi K,Low R,Hwang K P,et al.Flow compensation for the fast spinecho triple-echo Dixon sequence[J].Magn Reson Imaging,2011,29(2):293-299.
超声检查诊断前置胎盘 篇10
1.1 一般资料
为1999年5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前置胎盘患者126例, 经临床证实符合者122例, 诊断符合率96.8%。其中初产妇39例, 经产妇83例, 单胎90例, 多胎32例。
1.2 使用仪器
GE-LOGIQа200超声诊断仪。检测探头频率为3.5MHz。
1.3 方法
常规扫查, 中孕患者大部分不需充盈膀胱, 晚孕羊水相对较少者需适度充盈膀胱以能显示宫颈内口为标准。经腹壁, 探头自耻骨联合上至剑突下连续进行纵、横、斜、冠等切面的扫查, 以观察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 临床则以术时或自行分娩后检查胎盘附着部位与超声检查相比较, 以证实前置胎盘类型。
2 结果
前置胎盘的类型[1]。
2.1 完全性前置胎盘
胎盘完全覆盖于宫颈内口18例, 占前置胎盘14.8%。
2.2 部分性前置胎盘
宫颈内口见部分被胎盘覆盖29例, 占前置胎盘23.8%。
2.3 边缘性前置胎盘
胎盘下缘达子宫颈内口, 但未遮盖宫颈内口27例, 占前置胎盘22.1%。
2.4 低置前置胎盘
胎盘的下缘附着在子宫下段, 但未到子宫颈内口, 即下缘距宫颈内口7cm以内48例, 占前置胎盘39.3%。其中初产妇39例, 占前置胎盘32.0%;经产妇83例, 占前置胎盘68.0%。单胎90例, 占前置胎盘73.8%;多胎32例, 占前置胎盘26.2%。从以上结果可知:经产妇较初产妇前置胎盘发生率高, 多胎较单胎前置胎盘发生率高。
3 讨论
胎盘在正常情况下附着于子宫体部及后壁、前壁或侧壁, 孕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 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 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 称前置胎盘[2]。它是妊娠晚期阴道流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2]。处理不当能危及母儿生命。阴道流血是前置胎盘的主要症状, 不同类型的前置胎盘发生阴道流血的情况, 由高到低为: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低置性前置胎盘。因此临床医生可根据它的类型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B型超声诊断前置胎盘时须注意妊娠周数, 妊娠中期胎盘占据宫腔一半的面积。因此, 胎盘近宫颈内口或覆盖内口的机会较多, 至妊娠晚期胎盘占宫腔的面积减少到1/3或1/4;同时子宫下段形成及伸展增加了宫颈内口与胎盘边缘之间的距离, 故原似在子宫下段的胎盘可随子宫体上移而改变为正常位置胎盘。因此若妊娠中期B型超声检查发现胎盘低置者, 不要过早作前置胎盘的诊断。前置胎盘发生诱因有: (1) 子宫内膜病变与损伤; (2) 胎盘过大及胎盘异常; (3) 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经产妇较初产妇前置胎盘发生率高:经产妇因为多产、人工流产、引产、刮宫等引起子宫内膜炎或子宫内膜受损, 使子宫蜕膜生长不全, 有些受精卵着床后, 血液供给不足, 为摄取足够营养, 胎盘伸展到子宫下段;有些受精卵尚未发育到能着床的阶段而继续下移至子宫下段, 故经产妇较初产妇前置胎盘发生率高。多胎较单胎前置胎盘发生率高, 是由于多胎胎盘较单胎大而伸展到子宫下段, 故多胎较单胎前置胎盘发生率高。B超检查对胎盘的附着部位能起到确定作用, 对提早发现前置胎盘及处理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此种检查操作便利、重复性好, 可随诊动态观察。尽管超声显像诊断前置胎盘的诊断率很高, 但仍有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在辨别前置胎盘的类型方面仍有一定的误差。其原因有: (1) 操作技术不熟练; (2) 孕妇肥胖腹壁脂肪过厚; (3) 耻骨联合妨碍胎盘前置部位及宫颈内口的显像; (4) 宫颈内口定位不准确[1]。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笔者认为: (1) 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一定要在耻骨联合上纵切, 暴露宫颈内口, 显示胎先露部与胎盘下缘的关系。假如在左、右髂窝部纵切, 就易造成假像前置胎盘; (2) 晚孕羊水偏少时, 要适当充盈膀胱, 以显示宫颈内口与胎盘下缘的位置关系; (3) 要有好的仪器设备, 如分辩率高的仪器, 阴道B超等。
综上所述, 临床医生可根据超声检查、阴道流血量、妊娠周数、胎位、胎儿是否存活, 是否临产做出正确的治疗原则, 即控制出血、纠正出血、预防感染、正确选择结束分娩的时间和方法, 在母亲安全的前提下, 尽量降低早产和围生儿死亡率。随着近年的设备更新, 超声医生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超声医生的丰富超声诊断经验, 使前置胎盘的检出率大大提高, 为提高孕妇母子安全及临床医生及时诊断并处理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2003: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