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类型

2024-11-06

纠纷类型(精选8篇)

纠纷类型 篇1

近年来, 凤城市现代农业快速推进,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但是, 在发展过程中农村涉地纠纷问题十分突出, 包括土地承包纠纷、林权矛盾纠纷和征地补偿纠纷等, 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 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且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 分析农村涉地纠纷问题的根本原因、研究解决农村涉地纠纷问题的有效措施, 对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的方针政策,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等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

一、农村涉地纠纷的主要类型

1. 土地承包纠纷

这里的土地主要指耕地, 即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劳动对象和生存资料,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独有的一项权利, 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 发生土地承包纠纷的原因比较复杂, 但主要还是因二轮土地延包三十年时政策落实不到位、操作不规范引发的纠纷, 还有个别地方违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搞“土政策”, 剥夺少数人的土地承包权。

2. 林权纠纷

农村进行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 其核心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证的林地经营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 从表面现象上看是因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而引发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深层次矛盾, 但是, 其本质是触及了林木、林地两种权益的调整, 同时受到土地升值、木材涨价等因素影响, 唤醒了部分村民的即得利益意识, 强化了部分村民的人多势众心理。

3. 征地补偿纠纷

城市公路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征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同时, 由于政策的不完善, 各个地方发放征地补偿费的方法各不相同, 引起了承包地征用补偿费的分配纠纷问题。

二、解决农村涉地纠纷问题采取的主要对策

1. 加强宣传, 统一思想认识

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用《决定》的精神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尤其是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认识, 同时结合《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森林法》对照工作实际情况, 查摆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调整工作思路。要学《决定》用《决定》, 市 (县) 、乡政府及村委会可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班, 汇编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学习材料和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宣传, 掀起一次开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决定》和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高潮, 做到进村入户, 使党的农村政策家喻户晓。

2.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完善领导体制, 强化领导责任, 按照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原则, 建立工作协调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新机制, 努力探索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解决农村涉地纠纷问题的职责明确、权责一致和高效精干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当出现纠纷问题时, 尽早尽快的予以化解。

3. 落实政策, 尊重民意

《决定》明确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之一是: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农村涉地纠纷问题客观上看是随着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的发放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 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农民对土地的热情和关注日益增加, 但是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近年来二轮土地延包三十年政策在整体上基本都是按照“家庭承包, 人人有份”发包的, 并且“三十年不变”, 但也有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操作不规范的情况, 如对外出经商人员、结婚妇女和新生儿童的承包耕地、分配山林和征地补偿费等采取了歧视政策, 不给或少给, 使之成为二等公民或三等公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运用“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这一原则,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以协调保护各方面的合法利益为出发点, 按照“既尊重历史, 又考虑现状”的原则, 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防止局部问题向全局转化、经济问题向政治问题转化, 全力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4. 强化协调, 化解矛盾

乡镇党委、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应当通过健全和完善乡村两级的调解机构或组织, 在落实工作经费和办公设施保障上除应优先考虑安排外, 还要选配具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掌握农村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农民群众中威信较高的工作人员或基层干部为调解员。同时, 信访部门和有关涉农部门应当定期对调解员进行培训学习, 以提高他们政策水平和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能力。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也要深入基层, 深入村组, 深入农户家中, 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和问计于民的调查研究中防微杜渐, 进行排查农村涉地纠纷问题及不稳定因素等, 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排查和调处工作,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尤其是要积极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5. 加强法治, 规范程序

要健全和完善农村法制建设, 在完善涉农涉地涉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 全面推进惩治农村经济犯罪、预防农村腐败和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充分体现司法的公平和正义;另一方面,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使农村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诚信守法、多劳多得等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重点宣传《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森林法》和《合同法》等, 增强广大农民的合同意识, 遵照诚实信用的原则切实履行合同, 也使广大农民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更使农村基层干部增强依法办事意识。在解决农村涉地纠纷中, 应当坚持分类处理原则, 即在调查研究掌握案情后, 应当告知信访当事人根据案情按照法定途径加以解决。

纠纷类型 篇2

不同类型民事纠纷调解的侧重点:

案件类型的分类,主要根据法律关系及其所对应的法律依据不同所作的划分,不同类型的案件有不同的切入点。

1.离婚纠纷

离婚纠纷案件分为真离婚和假离婚两种。实践中,对真离婚要根据双方感情基础和矛盾状况决定是调解和好还是调解离婚;而对当事人出于非法目的进行的假离婚,调解人员要善于识别和防止。

离婚案件当事人有以下表现时,调解人员就要注意审查是否有假离婚的嫌疑:

(1)双方当事人心平气和、亲密无间,没有一丝要离婚的痛苦感。当调解人员询问双方感情状况时,双方一方面承认感情已破裂,另一方面又说不出导致感情不和的矛盾。

(2)在达成调解协议的过程中,双方没有争执,很快达成一致。其中关于财产分割部分,把主要财产、存款等分给一方,而另一方几乎没得财产或者仅象征性地获得少量财产。

(3)在子女归谁抚养上没有争议,对抚养费承担问题上表现得慷慨大方。一方提任何要求,另一方完全满足,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收入、承受能力以及当地的生活水平。

案件中出现以上情况时,调解人员就要通过到基层组织、当事人住所地了解情况,主动审查双方离婚的原因是否真实、双方共同财产和债务情况、双方是否有需要假离婚的利益驱动事由。

在真离婚的情形下,调解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调解和好的努力:

(1)唤起旧情。大多数情况下,当事人都是自由恋爱而结婚,有时双方还有很长一段共同生活的日子,调解人员可引导双方回忆过去共同生活的美好,以促使夫妻相互谅解、缓和矛盾。

(2)消除误会。有些离婚案件缘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疑心和误会,此时若能利用一定数量的证据和令人信服的事实来消除一方的怀疑,调解工作就完成了大半。

(3)子女维系。有些离婚案件,双方并无根本矛盾,又有未成年子女,这时调解人员可以多从父母责任、离婚对子女的不利影响角度进行说服教育,使双方能更冷静地思考。

(4)批评教育。有些离婚案件,一方提起离婚是因为对方确有过错,一方希望通过诉讼方式,让对方改正或者引起对方重视。此时调解人员应安排双方面对面,倾听提起离婚的一方尽情宣泄自己的委屈和痛苦,并对另一方的缺点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教育,促使其悔过,以利于双方友好关系重建。

(5)“自己人”参与。有些离婚案件双方并无大的矛盾,而是由于婆媳之间、翁婿之间、双方家庭之间有矛盾。此时,应借助于这些当事人的亲戚、朋友等关系较为密切的“自己人”来调和矛盾,毕竟他们都不愿看到好好一个家庭破裂。调解人员应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促使他们对今后生活有个更理性、更和谐的规划。

2.相邻纠纷

相邻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民法规定,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所有人或占有人、使用人,对各自所有或占有的财产行使占有、使用、处分权时,彼此之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邻里之间一般不存在根本利益的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具有接受调解、规劝和疏导的共同基础。调解是缓和邻里矛盾,解决民间纠纷的好方法,传统且行之有效。调解该类纠纷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先行实地勘验。相邻关系纠纷,往往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居住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主要是使用权行使上产生的纠纷。所以在处理这类纠纷时,要让事实说话,即先约双方当事人到相邻纠纷发生地,充分运用生活经验法则进行现场勘验,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调解。实践中,要尽量避免轻易请有关部门来做鉴定,要考虑鉴定费用与纠纷标的的关系,还要考虑当事人的鉴定是否必要,是否是在双方冷静的情况下提出的要求,以免因为鉴定费用过大导致双方矛盾加剧、难以调和。当双方因为情绪激动而提出鉴定要求或者案件事实可以通过现场勘验予以确定或者纠纷标的不大的情况下,调解人员要平缓当事人的情绪,向双方告知鉴定的费用和风险。

(2)灵活承担责任。相邻纠纷中,起诉人往往要求对方承担恢复原状或者拆除等责任,而被告难以接受,使得调解流产。针对这种情形,调解人员可以根据行为给邻居带来的不便、妨害程度,尽量采用双方都能接受的经济补偿、作价赔偿、赔礼道歉等方式,使纠纷解决得更彻底。同时,上海老城厢一带,由于居民居住空间狭小,难免磕磕碰碰,许多纠纷双方存在互相让步的空间,所以调解时要注重让双方互相退让,以免两败俱伤。

(3)多做心理工作。一般相邻纠纷产生后,到了需要依靠第三人主持解决的程度时,邻里之间通常都已发生了口角乃至肢体冲突等,双方情绪都比较冲动。有的纠纷产生只是一个导火索,邻里平日素有积怨。这时候,调解人员要多从双方心理上做文章。一般来说,由于邻里关系是一种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它构成了个人生活环境的重要部分,所以双方内心里既有渴望和睦的愿望,又有对相互之间失和现状悲观失望的情绪。调解人员要多从“邻里好赛金宝”入手,促使纠纷双方通过感情交流,消除心理障碍产生好感,并让当事人学会设身处地地体验、理解别人的感情和处境,从而建立融洽的邻里关系。

(4)多考虑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且为人们自觉遵守并反映人们共同意志的行为习惯。它包括风尚、礼节、习惯等,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征。由于风俗习惯反映的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因而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邻里之间都有约束力,具有调节、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建立和维护城乡社区秩序的功能。当前,风俗习惯主要表现为一种日常生活规则。如邻里卫生、尊老爱幼,讲究礼仪,礼貌的语言和优雅得体的举止等。这些日常生活规则调节着邻里的日常生活行为。有许多邻里纠纷的发生,往往与不尊重这些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规则有关,比如有的蛮不讲理,有的恶语伤人等。因此,在调解邻里纠纷时,多运用风俗习惯对邻里关系的制约作用,尊重邻里之间的风俗习惯,有助于妥善地调解和处理邻里纠纷。

(5)多依靠社会力量。这主要是指运用社会力量进行调解,是妥善、全面解决邻里纠纷的重要方式。要妥善处理相邻纠纷,有时需要取得包括房管部门、物业部门、街道居委、派出所、供电所、环卫所等部门的配合,才能防微杜渐,将邻里关系中的矛盾及时地控制在非激化状态,防止产生严重后果。

3.赡养纠纷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因赡养引起的纠纷越来越多,妥善处理好此类纠纷,不仅关系到保护老人颐养天年、安度晚年的权益,也关系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调解赡养纠纷需要根据纠纷产生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切入点:

(1)赡养义务人配偶不愿协助而引发的赡养纠纷。有些赡养纠纷产生并非因为赡养人义务没有经济能力,而是由于赡养义务人配偶不愿赡养老人。再深究下去,往往是赡养义务人配偶与老人相处过程中曾经产生矛盾(或者老人当初反对双方结婚,或者共同生活过程中双方观念不一产生分歧,或者赡养义务人与其配偶之间的矛盾殃及老人等)。针对这种情况,不单要向赡养义务人宣传赡养是道德也是法律上的义务,还要告知赡养义务人配偶有协助履行的义务,不得阻挠,并且双方对等,都有协助赡养对方老人的义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召集各方,努力通过交流、互相谅解,构建友好关系。

(2)多子女引发的赡养纠纷。老人有多个子女,有多尽义务的,也有少尽乃至不尽义务的,于是多尽义务的子女鼓动老人起诉其他子女,而其他子女往往对其少尽义务的事实不予否认,但也认为事出有因,或者因为老人在分家析产的过程中偏袒一方或几方,或者老人帮助多尽义务的子女做家务,或者自己经济困难,等等。对此,调解人员应召集所有子女座谈或者个别谈心,既要纠正子女得利多赡养多的错误观点,也要纠正子女赡养就是不分情况平均分摊的错误观念,让所有子女明白,赡养就是“条件好的多负担,条件差的少负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至于老人为谁家多做点事或多分谁一些财产,是老人的本人处分范围,不应成为履行赡养义务的主要考虑因素。

多子女纠纷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即多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推诿,导致老人无人赡养的状况。对这种情况,应明确告知子女赡养父母是法定的义务,不赡养老人是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如告诉他们,《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3)因经济困难诱发的赡养纠纷。目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部分家庭徘徊在贫困线边缘,上有老下有小,由此发生了赡养纠纷。对此,调解人员应通过调查,客观分析子女家庭收入情况与老人经济收入情况,为各方树立起互相谅解、共渡难关的信念,必要时可以寻求社会力量帮助,以保障老人和子女的生活。

(4)因父母再婚引发的赡养纠纷。有些子女认为父母再婚让他们没有面子,或者可能损害他们以后的经济利益,故拒绝赡养再婚的老人。调解人员应明确告知子女,再婚是老人的权利,赡养是子女的义务,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调解人员还应从情理和父母恩情角度启发子女理解老人,为老人安度晚年创造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4.损害赔偿纠纷

损害赔偿类纠纷包括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和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根据法律规定,侵权责任承担以过错为原则,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还会有无过错或过错推定责任。这里,不区分具体的侵权类型,只是大致介绍一下调解损害赔偿纠纷的要点。

(1)确定损害结果。发生损害赔偿纠纷时,受害人一般都会提出一个赔偿数额,这个数额一般是受害人根据损害结果计算出来的,该结果是否客观,需要调解人员根据法律规定和纠纷事实予以认定。通常,受害人对其赔偿数额都会提供一定证据予以证明,调解人员审查这些证据时,特别要注意证据的真实性(形式要件是否齐备,是否有做假可能)、关联性(与加害人行为是否有因果关系)。有时受害人要求的赔偿数额是根据固定标准计算出来的,此时调解人员如发现该标准不符合本案情况,应及时向受害人提出,以合理调整受害人的预期,这样才会有利于调解顺利进行。比如,在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原告对伤残赔偿金的请求数额是依据城镇居民标准计算的。而根据查明的事实,无法证明受害人是城镇居民,也无法认定受害人有在城市经商、居住以及其经常居住地和主要收入来源地均为城市这一事实情节,这时调解人员就需要向

受害人进行法律释明,做通受害人的思想工作,让他的请求更符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进行调解,相对就简单多了。

(2)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有时,纠纷双方各执一词,行为人否认其实施过损害受害人的行为。此时,调解人员可以通过公安笔录、纠纷发生地目击者的陈述、生活经验等综合予以判断,在确认行为人确实实施了侵权行为的情形下,及时拆穿行为人的谎言,引导其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承担责任。

纠纷类型 篇3

一、苗族村寨突出的民事纠纷类型

(一) 因土地引起的民事纠纷

我国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的深处, 散布着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苗族村寨, 在险恶的山脊沟壑之间, 作为苗族人生存根本的耕地显得尤为珍贵。苗族是“稻饭鱼羹”的民族, 其稻田大多被山地切割破碎, 甚至连房前屋后的小块土地也被开垦种植水稻, 由此可见, 用作农业生产的土地十分稀少。

为了生存和发展, 村寨群众对土地很在意, 各类因土地引发的民事法律纠纷复杂多样,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以我国贵州黔东南地区为例, 1、林地与耕地的冲突造成。当地雨水充沛, 气候温和, 土壤湿润, 十分适宜发展林业, 随着林业经济的兴起, 林地与耕地间冲突日益严重, 在黎平县德凤镇蒲洞村的林地纠纷竟然长达30年之久, 造成了多次打架斗殴, 积怨之深, 涉及人数广, 调解难度大。2、耕地与耕地的冲突造成。近年来兴起的梯田农业生产模式, 使得梯田与梯田的相连, 梯田与道路相连, 也时常发生纠纷, 如:在贵州黔东南地区三穗县八弓镇, 由于田土界限不明造成原本有血缘关系的两兄弟反目成仇, 18年才得以调解解决。3、水资分配不均的冲突造成。由于部分山地处于高海拔地区, 长年缺水, 造成的由于耕地用水分配, 耕地用水引用, 引起的民事纠纷也比比皆是。如:在2013年仅仅一个夏天, 在三穗县长吉乡就发生了33起因田水之争引起的民事纠纷。综上可见, 由于独特的恶劣山地地理环境, 以及苗族人自身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 苗族村寨因土地引起的民事纠纷十分突出。

(二) 因环境及森林资源引起的民事纠纷

苗族对神树素来有崇拜的文化传统, 口耳相传的《苗族古歌》记载从“天上的日月星辰、水雷电云、地上的花草树木、虎龙蛇狗等万事万物都会说话”苗族同胞认为他们都是神灵的化身。在他们看来, 大树不可思议, 并对其产生了敬畏心理, 许多村规民约都规定有对砍树的相应处罚, 如:黔东南州台江县阳芳村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损害林木处以责任方120斤米、120斤肉、120斤酒 (简称3个120) , (苗族人认为12为一个圆满, 做错了事即打破了圆满, 要用3个120来恢复这种圆满) 。

近年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 不少外地企业纷纷入驻苗族村寨, 引发了不少民事纠纷, 如: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容县发生了一起因砍树引起的民事纠纷, 一位来自北方的工人不了解当地民族风俗习惯, 为了给工地运输大型器材, 未经同意私自砍伐了路边的4棵榄树, 当地居民与其大打出手, 并用大树难住公路, 最后在民警的调解下, 企业同意支付3000元的赔偿金, 才得以化解。由此可见, 由于森林资源引发的民事纠纷不仅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更严重的会影响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

(三) 因借贷引起的引发民事纠纷

借贷纠纷也是常见的民事纠纷之一, 在贵州开阳县就曾发生过因放高利贷而被杀伤的案例, 这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这几年民间金融机构, 以小额贷款机构为主, 逐渐加大对苗寨村民的贷款的力度, 但是在苗族习惯法中, 就有不准放债牟高利的规定, 利率不能高于50%;苗族人在签写借贷合同时, 通常会忽视有关借贷利率的条款, 当无法还清贷款时, 苗寨人与放贷人往往会就贷款利率发生争议, 由此造成的恶劣事件也不在少数。比如2010年4月, 顾某向贵州省黔东南州开阳县南江乡城关镇城北路小额借贷公司业主汪某借高利贷1万元, 未能偿还引发严重纠纷, 汪某邀约社会人员将顾某杀伤, 一起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

由上可见, 且不论在小额借贷公司的放款利率是否合法, 苗族人对借款利率的概念还是较为模糊, 为了减少这种纠纷, 笔者认为应该规范苗族地区的借贷市场, 严厉打击违法高利贷行为。

二、启示

做好新形势下苗族地区主要民事纠纷类型的复杂多样性研究, 对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民族地区社会矛盾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形成各民族平等表达、平衡利益诉求的方式与多样、有效的途径, 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大有裨益。笔者建议, 要充分尊重民族传统习惯和宗教文化, 加强普法教育, 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法律意识, 不断完善民族地区的法律体系, 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摘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苗族村寨一方面受自身地域环境和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 另一方面受外来新兴文化的影响。各类民事法律纠纷变得更加多样化、时代化、复杂化。研究新形势下苗族地区主要民事法律纠纷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能够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有助于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问题, 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

关键词:新形势,苗族,民事纠纷

参考文献

纠纷类型 篇4

来源:internet发布时间:2010-9-17

工程竣工后投入使用多年,施工企业仍然拿不到工程款,民工拿不到工资;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僵持不下。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合同是否有效,是否存在违法分包工程,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解除合同的条件是否具备,工程质量出现缺陷由谁承担责任,未完工程的工程价款如何结算,工程欠款利息从何时计起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施工企业、建设单位,也使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感到无所适从。面对这些问题,2004年9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简称“司法解释”),并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司法解释”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当事人的权益,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1、五种合同无效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受到不同领域的多部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调整,目前调整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强制性规范就有六十多条,这些强制性规定,有的属于法律强制性规定,有的属于行政管理规范,如果当事人违反了这些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罚,但是不应当影响民事合同的效力。“司法解释”认为以下五种合同无效:一是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二是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三是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招标而未招标或者中标无效;四是承包人非法转包建设工程;五是承包人违法分包建设工程。

2、合同无效 工程合格工程款参照约定结算

“司法解释”第2条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被确认无效以后,建设工程质量合格的,可以参照合同约定结算工程价款。

这一规定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过去,宣布合同无效后,不管建筑工程是否合格,都要按照合同进行结算,现在明确规定,工程合格才能结算;另一方面,以前宣布合同无效,原来的约定可以不参照,现在规定工程款参照约定结算,因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特殊性,合同履行的过程,就是将劳动和建筑材料物化在建筑产品的过程。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已经履行的内容不能适用返还的方式使合同恢复到签约前的状态,而只能按照折价补偿的方式处理。“司法解释”确立了参照合同约定结算工程价款的折价补偿原则。

3、工程不合格 不付工程款

“司法解释”第3条第2项规定“修复后的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不合格,承包人请求支付工程价款的,不予支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属于特殊形式的承揽合同,法律规定承包人的主要合同义务就是按照合同约定向发包人交付合格的建设工程,如果承包人交付的建设工程质量不合格,发包人订立合同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发包人不仅可以拒绝受领该工程,而且也可以不支付工程价款。

根据“司法解释”规定,承包人对经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可以进行修复,经过修复建设工程质量合格的,发包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工程价款;如果经修复建设工程仍不合格的,该工程就没有利用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发包人支付工程价款是不公平的。

但是,如果发包人对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也有过错的,也应当承担与过错相适应的责任。也就是说,在发包人有过错的情况下,发包人虽然可以不承担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的给付义务,但是应当对承包人不能得到工程价款的损失按照过错承担赔偿责任。

必须指出的是,关于建设工程经验收不合格,发包人可以不支付工程价款的规定,除合同无效情形外,也适用于有效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第16条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行中承包人交付的工程质量不合格或者合同因解除而停止履行时,建设工程经验收质量不合格的,参照“司法解释”第3条规定处理。

4、垫资条款不再作无效处理

“司法解释”第6条规定“当事人对垫资和垫资利息有约定,承包人请求按照约定返还垫资及其利息的,应予支持”。这也预示着垫资条款不再作为无效处理。

法院认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的垫资、带资条款或者当事人另行签订的垫资合同的性质为企业法人间违规拆借资金,这种行为违反了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严格禁止在工程建设中带资承包的通知》的规定,但对于是否应当认定垫资条款无效,却有不同认识。

目前建筑市场垫资比较普遍,发包人要求承包人垫资,如果承包人不带资、垫资也难以承揽到工程,如果不承认垫资有效,不利于保护承包人的合法权益。二是我国已经加入WTO,建筑市场是开放的,建筑市场的主体可能是本国的企业,也可能是外国的企业,而国际建筑市场是允许垫资的,如果认定垫资一律无效,违反国际惯例,与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潮流相悖。三是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必须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才能认定合同无效。但是从法律规定的层次看,《关于严格禁止在工程建设中带资承包的通知》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只是部颁规章,不能成为法院认定合同条款无效的法律依据。

5、解除合同 条件更明确

过去如何解除不明确,现在“司法解释”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司法解释”第8条规定了发包人的解除权,该条规定:承包人具有下列情形之

一,发包人可以请求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一)明确表示或者以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二)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没有完工,且在发包人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完工的;(三)已经完成的建设工程质量不合格,并拒绝修复的;(四)将承包的建设工程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承包人的上述行为都属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行为,并且会导致发包人按质按期获得建设工程的合同目的难以实现,依法应当准许发包人解除合同。

第9条规定了承包人的解除权。该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约定支付工程价款、提供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协助义务,致使承包人无法施工,且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相应义务,承包人可以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6、建设单位有过错 承担工程质量责任

建设工程质量的缺陷应当由施工单位负责,但是,如果由于建设单位提供或指定购买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直接指定分包人分包专业工程等原因造成建设工程质量缺陷,建设单位要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司法解释”第12条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7、工程结算报告:预期不答 视为认可

一般情况下,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双方就应当结算。而有的建设单位为了拖欠或者不支付工程价款,在收到承包人提交的工程结算文件后迟迟不予答复或者根本不予答复。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承包人的合法权益。为了制止这种不法行为,建设部发布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

第16条规定,发包人应当在收到竣工结算文件后的约定期限内予以答复。逾期未答复的,竣工结算文件视为已被认可。合同对答复期限没有明确约定的,可认为约定期限均为28天。这条规定对制止发包人无正当理由拖欠工程款的不法行为,保护承包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约束双方当事人,使建设部的这条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司法解释”第20条明确规定,当事人约定,发包人收到竣工结算文件后,在约定期限内不予答复,视为认可竣工结算文件的,按照约定处理。

8、拖欠工程款 利息要照付

过去施工单位被拖欠的工程款都常常不能足额收回,更不要说利息的问题,现在的“司法解释”对于被拖欠工程款的利息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司法解释”第18条规定,利息从应付工程价款之日计付。

9、“黑白合同”以中标合同为准

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有的当事人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在签订中标合同前后,往往就同一工程项目再签订一份或者多份与中标合同的工程价款等主要内容不一致的合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黑白合同”或“阴阳合同”,在招投标的工程价款结算纠纷案件中,一方当事人主张按照“黑合同”结算,对方当事人则主张按照″白合同″结算的,“司法解释”第21条明确规定:应当以″白合同″即备案的中标合同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依据。

10、民工可直接起诉建设单位

知情同意权医疗纠纷类型化分析 篇5

笔者通过总结侵犯知情同意权而产生的医疗纠纷, 将其归类和进行初步类型化分析, 以期为医疗机构防范此类医疗纠纷提供借鉴。

未获得患者同意而实施医疗行为

1.未获得患者同意, 实施侵入性治疗

这是指医师未经患者同意, 也未告知患者治疗的风险和替代性措施, 直接对其实施侵入性治疗。例如, “崔本红与被告王全喜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 法院认为:被告在未告诉原告具体修补方案的情况下, 将原告要求修补的缺损牙相邻的一颗健康门牙截短一截, 给原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被告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未获得患者同意, 擅自更改手术方式、扩大手术范围

治疗方案是告知义务的重要内容, 也是患者行使同意权的前提。在通常情况下, 治疗方案不得擅自变更。治疗过程中变更治疗方案将使得先前履行的告知义务和患者同意归于无效, 由此医师需要重新履行告知义务和获得患者同意。例如, “李鸣诉厦门长庚医院案”, 手术中被告医师将手术方式变更为“外剥内扎术, 环形切除一周”未告知原告或其家属, 且手术切除范围过大;术后对原告出现的肛门狭窄并发症, 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 法院认定被告存在过错。

3.冒用患者签名, 实施手术

冒用他人在知情同意书签名构成侵犯他人姓名权, 同时也构成了对他人知情同意权的侵犯。伪造知情同意书签名, 可推定为医疗行为未获得患者同意而实施, 构成医疗过错。例如, “王果果诉汝州市寄料镇卫生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 法院认为:“被告提供的手术同意书中有关切除子宫的内容是另行手写, 被告也无其他证据证实已向原告及时充分地说明了该项手术的风险和医疗替代方案等情况, 并且在被告为原告实施子宫次全切术是依法也应取得原告的书面同意。经本院委托鉴定, 同意子宫切除部分不是原告签名……综上, 因被告在为原告诊疗过程中存在过失, 由此对原告造成损害, 被告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未获得患者同意, 实施医疗行为

通常情况下, 行使知情同意权的只能是患者本人, 医师只有在获得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但是在特殊情况下, 可以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 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侵权责任法》对“特殊情况”没有明确规定。例如, “张某诉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案”, 法院认为:医师未获得本人同意而将其女性性器官切除, 侵犯知情同意权, 造成人身损害, 医师存在过错。该案显示, 由医师承担在非本人同意而对其实施医疗行为的合法性举证责任。

履行告知义务存在瑕疵, 侵犯患者自主决定权

履行告知义务存在瑕疵的前提是医师获得了患者的“同意”, 但是由于其告知方式或内容上存在瑕疵, 导致患者或其家属未能真正理解患者病情、医疗风险、疗养方法等, 从而侵害了患者的选择权。

1.告知方式存在瑕疵

《侵权责任法》虽然未对告知义务履行的方式作出具体规定, 但是医师应当以病人得以了解的语言给予说明和解释。医学是一门高深的专业, 医护人员之间以专业术语彼此沟通, 有些医师往往以“反正说了你也听不懂”而排斥履行告知义务, 或以一些高深的术语搪塞病人, 这些都为法律所不允许。例如, “陆某某诉某医院案”, 法院认为:手术前“格式化谈话”内容解释不够详尽, 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只能对并发症的发生只存在于概念性理解, 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演进过程, 无从认知。……此为被告不足之一……”履行告知义务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医疗措施、手术风险, 医师应从患者的最大利益和尊重患方主体性出发, 运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 与其沟通。

2.医疗风险等告知不充分

(1) 医师未告知患者医疗风险。医师应根据现有医疗水平, 如实告知患者治疗方案的风险, 但遥远的风险则不必说明。何为“遥远的风险”?应视该风险的严重程度而定。例如, 在美国, 有5%的复发率, 这个风险可以不必告知, 但是1%的瘫痪率或更低的死亡率的风险要告知。并发症是医疗风险中常见的类型。例如, “吴某与温州某医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上诉案”, 法院认为:“如实告知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医疗风险是医疗机构的法定义务。干眼症的总体发生率高达30%~40%, 温州某医院凭其医疗专业技术水平, 应当知道该医疗风险充分告知与否, 会影响患者对手术的选择。如果告知该医疗风险, 患者可能选择放弃LASIK手术。温州某医院没有充分告知术后并发症的医疗风险, 侵害了患者的知情权和手术选择权, 是患者发生损害后果不可缺少的条件。”

(2) 医疗风险等内容告知不够详尽。患者自主决定权行使的前提是获得足够的医疗信息。如果医师有选择的或遗漏告知医疗信息, 结果都将导致患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作出决定, 这都将侵害患者的自主权。第一, 告知不够详尽, 导致患者丧失在全面掌握医疗信息的前提下, 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手术的机会, 侵犯了患者的知情选择权。例如, “石某某诉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某军医大学某某附属医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 法院认为:“被告在对原告石某某实施手术前未就手术目的、疗效及矫正严重畸形往往需要多长时间手术才能达到目的等事项, 未与原告进行详尽的沟通, 存在告知不够详尽之过错……该过错导致原告丧失了在全面掌握上述信息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 侵犯了原告的知情同意权。”第二, 告知不够详尽, 导致患者丧失在两种 (或以上) 医疗方案中选择的权利。例如, “上诉人亢亚兰与被上诉人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 法院认为:“由于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对亢亚兰履行告知义务的过程中未充分告知疾病在术后诊断的可能性, 以及在术后报告病理结果后未详细解释慢性胆囊炎的治疗需要, 导致亢亚兰丧失了手术治疗还是药物保守治疗的选择权, 致使亢亚兰的胆囊被直接切除……医院存在过错, 应承担全额赔偿责任。亢亚兰要求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赔偿其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合理部分的诉求, 应予以支持。”

侵犯患者或其家属知情权

《侵权责任法》第55条规定, 在保护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同时, 也保护患者 (或家属) “知”的权利。

1.侵犯患者知情权

(1) 医师因未告知患者疗养方法、后续治疗等需要注意事项, 侵犯患者知情权。医师对患者指示与指导疗养方法等所为之说明, 其性质多属于“医嘱”类, 也多属于医疗给付中需要患者协力完成的指导。这一告知义务并未为《侵权责任法》所明文规定。例如, “陈里云与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上诉案”, 法院认为:“益阳中医院在对陈里云的病历资料中无详细的术后功能恢复锻炼指导, 导致陈里云在出院后对其左中指未及时进行锻炼, 益阳中医院对患者未尽客观上的注意义务, 存在告知不详的过失。……益阳中医院对陈里云左中指致残承担15%的次要责任。”

(2) 医师未履行转医告知义务, 侵犯患者知情权。转医告知义务是指医院、诊所因受限于人员、设备及专长、能力等原因, 不能确定病人的病因或不能提供完整治疗时, 应据实说明并建议转诊。该义务已为法院判决所承认。例如, “张某诉石门县中医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 法院认为:“……在该院现有的医疗条件不能确诊原告患肺癌的情况下, 应坚持转上级医院进行确诊。由于被告石门县中医院没有坚持要求原告转上级医院诊治和病理学检查, 因此被告石门县中医院对原告张某疾病的诊断存在漏诊。由于被告漏诊, 延缓了原告张某对自身疾病的治疗, 使本来只需切除左侧肺叶或肺段的手术, 最终导致左侧全肺切除。”最后法院判定被告应当承担20%的损害赔偿责任。

2.侵犯家属知情权

我国已将患者家属的知情权纳入法律保护的范畴。例如, “余丙等与上海市肺科医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上诉案”, 法院认为:“鉴定结论虽确认诊疗行为符合医疗原则, 但据住院病史记载……被告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不规范, 表述过于简要, 病危告知不详尽, 使患者家属未能及时对患者病情有清楚的认知, 侵害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 被告理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纠纷类型 篇6

1 庆元县山林纠纷的现状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浙江省重点林业县之一,林业用地16.24万公顷,森林总蓄积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4%,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2000年以来,庆元县发生山林纠纷近500起,山林纠纷已成为山区工作中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山林纠纷引起乱砍滥伐,严重破坏森林资源,有时甚至引起械斗,酿成人员伤亡的惨剧,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庆元县把调处山林纠纷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树立加快调处山林纠纷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加大对历史遗留山林纠纷案件的调处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积极性,抓重点,抓难点,分类指导调处,使山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形成上下齐抓共管调处山林纠纷案件的局面。

2 庆元县山林权属纠纷产生的类型

2.1 因历史原因遗留的山林纠纷

一是无证山林。土改时,山林坐落在边远山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也未进行土改分配和核发土地证。解放前长期没有解决的山林纠纷,土改时也没有土地证。二是土改时重复分配的山林。主要是国有山林被农民冒登了土地证;土改时原山主和原耕农民双方都登记了土地证;历史上的争议山林,土改时双方都作为己有登记了土地证,由此产生了山林纠纷。三是行政区域的变更、定标划界没有到现场实地勘测,山林四至界线不明确,并因工作不细致,手续不完善,留下后遗症。四是合作化以前属于私有的山林原业主迁居(或嫁娶)外地,把山林带到迁入地,但有的未办理户口迁移和土地过拨手续,结果造成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山林纠纷。

2.2 人为因素的山林纠纷

一是因原协议书或裁决书写得含混不清或处理不当所致,被一方钻空子。二是随着老一辈人的自然减少,加之20世纪80年代前均为集体经营,一方错把对方山林误认为己有而产生争执。三是因一方以种种借口推翻原协议,有意侵占对方的山林,如口头协议或协议人去世等情况。四是由于界址不明显,一方故意扩大山林四至界限范围,蓄意侵占对方山林。五是由于人为活动,界标毁损,林界难以确定,过失越界经营而造成争执。六是因一方伪造凭证,有意侵占对方山林而引发的山林纠纷。

2.3 政策变动及管理工作中的疏漏所致

一是“大跃进”年代遗留的问题。当时送给国营林场的大片荒山,有的只有口头协议,经过国营林场40多年的经营,所造之林已郁闭成材。目前一些干部、群众借口落实政策,手持土地证,向国营林场争要山林。二是林业“三定”遗留的问题。林业“三定”目的是划清山界,稳定林权。但有的填证马虎,对林木、林地的坐落位置、四至范围、面积记录不准或不清楚,造成山、证不符。三是在自留山、责任山签订合同时林权规定不清楚,承包造林分成比例不明确。有的实际上是把集体所有的山林划分到户,由于分配不均,使乡、村、组之间,户与户之间的山林纠纷不断发生。四是由于各地经济开发区的建立,高速公路、城市扩容建设对林木、林地的补偿,出现了新的山林纠纷。

3 庆元县解决山林纠纷的途径

3.1 当事人协商解决

发生山林纠纷后,当事人应当从大局出发,本着互让、互谅、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兼顾双方利益的原则,自行协商解决。

3.2 行政解决

森林法规定,单位之间的山林纠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山林纠纷则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发生纠纷后,当事人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或不愿意协商的,当事人可以依照森林法的规定,向人民政府提出调处申请,由人民政府依法进行调解或处理。提交的申请应写清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争议区域的情况、所在位置及争议的事由等。同时,对提出的主张应提供有效的证据,而后由人民政府对纠纷事实进行调查取证,查明事实,在调解无效后人民政府将依法作出决定。如当事人没有异议,必须执行政府的处理决定,并且在纠纷没有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3.3 司法解决

如果当事人不服政府决定,可依法起诉到法院,由法院依法作出判决,纠纷处理的结果以法院的判决为准。另外,山林纠纷解决完毕后,当事人要及时凭有关法律凭证,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定权属,以维护自(上接第247页)己的合法权益。

4 庆元县解决山林纠纷应注意的问题

4.1 是否超越职权

在实践中,注意掌握和区分超越职权的不同情况,分别做出恰当的处理。一是乡(镇)人民政府在解决当地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时,在确权的同时,责令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的,对确权部分经司法审查后,可依法分别情况予以维持或撤销,对决定中责令停止侵权或赔偿损失部分则一律按超越职权予以撤销;二是乡(镇)人民政府认为县政府核发的林权证有错误并给双方当事人纠正或撤销县政府核发的林权证属于超越职权的行为,应依法予以撤销;三是同一案件经过人民法院判决或裁定予以最终确认的,行政机关又作出与法院裁判结果相反决定的,其决定不具有法律效力,一般应按执行法院裁决予以处理。

4.2 是否违反法定程序

山林纠纷解决的行为必须遵照法定程序,否则,就属程序违法。在山林权属纠纷案件中,一是看是否进行了先行调解,根据《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这类案件应当由行政机关组织争议双方当事人先行调解,调解不成,行政机关方能做出处理决定,未经调解程序便做出处理决定的,属程序违法;二是看是否对采用的证据进行了质证,根据《林业行政程序规定》有关规定,未经当事人发表意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因此,行政机关做出决定时所采用的证据必须经争议双方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作为定案依据进行裁决,亦属程序违法。

参考文献

[1]吴剑, 吴林森.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与发展初探——以庆元县为例[J].林业建设, 2008 (2) :59-61.

[2]叶元诚.试论山林权属纠纷及其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 1991 (7) :51-54.

[3]潘家永.如何解决山林权属纠纷[J].农业知识, 2009 (2) :54.

纠纷类型 篇7

关键词:土地纠纷,新农村,应对政策

农业、农村、农民是国计民生的根本, 搞好土地建设才能帮助国家有力的发展。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纷争, 人人都看中土地带来的收益, 争先恐后的分抢土地这一块大肉, 纠纷是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新农村正值建设的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也开始重视三农问题, 出台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 对农业、农村、农民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调动了人们依靠土地生活的积极性, 但是也激化了土地的抢夺, 新的问题既然已经出现, 那就要刻不容缓的解决。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 人们也在追求和谐社会的发展, 要创造和谐社会, 就要降低社会矛盾, 合理解决土地纠纷的问题, 使土地制度稳定发展。只要土地制度稳定发展, 土地纠纷逐日减少, 成功的建造社会和谐就指日可待了。

1 土地纠纷的类型与根源

1.1 土地纠纷的类型

1.1.1 土地权属纠纷

我国土地权属纠纷十分的复杂, 简而言之, 可以总结为:当事人就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土地侵权及派生权利主张存在对立冲突或争议的状况。根据主体的不同, 土地纠纷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村落之间边界土地分界不清、全村集体土地与国家政府机构之间所属权不清、村民之间的土地权属不清。

1.1.2 土地承包合同纠纷

土地承包合同是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达成的关于土地利益关系的协议。土地承包合同又可以分为3个方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当国家政策发生改变时产生的纠纷, 最后一方面是历史与农民所处的现状冲突引发的纠纷。分配承包经营权是一个十分繁琐的工作, 而且难以做到绝对的公平, 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也是土地纠纷类型中较难解决的一种纠纷类型。

1.1.3 经济利益纠纷

经济利益纠纷也可以称为土地征收补偿纠纷。土地征收补偿纠纷是国家强制征收土地时产生的纠纷, 这不仅仅是土地用途改变的过程, 它还是土地所有权的归属问题, 其本质是土地归属权的转换。当土地征用范围过宽、土地征用程序不公开、利益补偿不合理、征用补偿标准过低时, 都会产生经济利益纠纷。

1.1.4 基层管理混乱

村中的干部滥用私权对土地进行一系列不公平的分配、发包、补偿时, 产生的土地纠纷。这一纠纷类型属于主观型, 是人为所造成的纠纷, 管理严格是可以控制的。

1.2 土地纠纷的根源

1.2.1 社会发展经济增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经济快速增长, 我国对于三农问题也逐渐开始重视起来, 对于农业的发展问题也是大力的支持。大力发展农业, 农民的收益才会跟着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农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这也促使农民想要获得更多的收益, 收益的主要来源就是作物产量, 产量要增加就要有更多的土地, 抢夺土地诱发纠纷。经济增长, 需求量加大催化了土地的纠纷。

1.2.2 农民依赖土地

我国虽是地大物博, 但由于人口众多导致每个人能分配到的土地少之又少。这样一来农民自然就会对土地产生强烈的依恋, 土地就是他们的赖以生存的方式, 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深, 竞争就越来越激烈, 当自己的土地不能属于自己的且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偿, 土地纠纷就开始了。

1.2.3 基层干部乱用私权

基层干部乱用私权是指村级干部或政府职能部门利用自己的权利, 在土地分配过程中为自己或亲人谋福利, 损害农民的利益的一种做法。基层干部在土地分配、土地流转、土地补偿等一系列的环节中, 都拥有着十分强大的权利, 在权力的运用中产生不当的操作, 损害农民的利益, 就会产生纠纷。

1.2.4 政策管理的漏洞

政策管理的漏洞, 是引发土地纠纷的重大问题。相比基层干部的乱用私权, 政策管理漏洞的问题更为严重一些。如果国家没有法律, 人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土地分配问题也是一样的, 相关政策文件故意回避土地分配利益上的问题, 使其产生模糊, 词意不清晰, 当土地分配不均时, 没有明文的规定要怎样进行使用或补偿, 没有严格的程序要件, 纠纷自然就会产生。

1.2.5 利益冲突

利益的不均是土地产生纠纷最本质的根源。农民对于土地归属权的争夺也是利益引发的, 自己获得的土地面积大, 就会有相应高产量的收益, 当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或发生不公平的分配时, 利益受到损害, 就会发生土地的纠纷。

2 治理政策

2.1 制定条例清晰的文件

在土地分配的过程, 没有严格的程序要件, 是产生纠纷的必然原因。笔者觉得要改变农村土地纠纷问题, 要制定规例清楚的相关文件, 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就是文件内容的心脏, 稳定发展是其出发点, 民主协商、政府进行调解组织, 将土地纠纷的问题妥善化解。

2.2 顺应时代建设新农村

土地纠纷自古就有, 土地资源日益减少, 人口逐渐上升, 本来就稀缺的土地, 变的更加的缺乏。虽然用地在减少, 但为了农作物产量不减少, 农民应该顺应时代, 种植高产量的作物, 使收益提高, 土地纠纷问题也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3 结语

关于新农村土地的纠纷,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解决方法, 都是要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 稳定维护农民利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有问题的解决政策和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 仅仅只是缓解了当下问题, 同样的纠纷还是会重复的发生, 所以说, 强大有力的政策是关键, 相关文件或规定出台时, 应该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要标本齐治才可以。农村土地的纠纷是中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科学的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保障农民利益是永远不变的宗旨。

参考文献

[1]崔朝栋.论中国农村城镇化中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1 (04) .

[2]史卫民.农村土地纠纷的主要类型与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01) .

纠纷类型 篇8

1 交通运输行业矛盾纠纷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1.1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引发的矛盾纠纷

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 农民工工资、拖欠工程款, 工程建设在征地拆迁、水系、水利、道路、施工便道、环境保护等方面影响沿线群众利益, 工程质量事故、安全生产事故、治安案件、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 地方黑势力强买强卖强缆工程等, 这些方面引发的矛盾纠纷将比较突出。包括实施暴力阻工强揽工程引发的矛盾纠纷、欺行霸市强卖施工地材引发的矛盾纠纷、拖欠或克扣民工工资引发的矛盾纠纷、工程施工征地拆迁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如果重视不够, 处理不及时, 很容易导致重大矛盾纠纷。

1.2 交通运输市场因诚信引发的矛盾纠纷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 交通运输市场诚信缺失、信用危机问题日益突出, 并将在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凸显。公路运输方面客运班线、客运交通事故、物流利益、公路治超、绿色通道、城市客运、的士公交等;水路运输方面航道航线、安全生产、打击水路三无船舶、执法主体与客体之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新建工程和大中修工程中, 招投标、工程量变更、转包、分包等环节, 都需要尽快健全市场诚信体系。

1.3 就业和物质利益分配领域引发的矛盾纠纷

就业方面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主要表现为:在国际金额危机大环境下, 交通运输企业不断转轨、改革, 相关技术改造及多元化投资主体进程加快, 由此会导致以下问题:燃油税改革、逐步取消二级收费站导致人员转岗分流的问题;税费改革后取代“六费”的成品油消费税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的基数核定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倒闭或亏损造成失业或下岗人员增加;由劳动条件、经济报酬、环境污染、人身侵权等引发的矛盾增多;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企业减员增效, 交通行业就业消化能力有限, 一批又一批职工子女进入就业年龄, 就业困难, 生活水平下降。

2 交通运输行业矛盾纠纷预防处置对策

2.1 以“营造和谐稳定环境”为目标, 不断完善预防调处矛盾纠纷长效机制

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并结合实际工作, 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认真研究和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思路、新方法。成立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负责领导协调辖区内的日常矛盾排查调处和应急指挥工作, 大力提高矛盾调解队伍素质和调解工作质量。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治理活动, 并按照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固化相关活动, 确保排查治理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同时, 要加强矛盾纠纷工作研究, 及时分析矛盾纠纷的苗头、倾向、原因、规律等, 做到心中有数, 掌握主动权, 拿出切实有力的措施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2.2 以“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为手段, 筑牢预防调处矛盾纠纷的群众基础

关注并努力改善系统内部弱势群体民生问题, 落实社会保障政策, 积极遵照有关法规, 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做好行业内的社会保障工作, 全力扩大就业。要妥善安置转岗分流人员, 保证其正常生活待遇;按照规定按时足额发职工工资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把长期聘用人员纳入社保范围;积极开展访贫问苦、关爱慰问等暖人心、聚人心的活动。同时, 要努力帮助交通系统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解决一人就业, 解决贫苦职工家庭的就业问题。要拓展“单位帮”、“他人带”以及“自己找”的模式, 在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既为职工解决就业岗位, 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交通出行服务。

2.3以“深化法制道德教育”为抓手, 营造预防调处矛盾纠纷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 党和政府把依法治国提到了更高的高度, 加大了法制道德教育和诚信建设,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已经成为主旋律。结合交通运输系统实际, 要大力推进普法教育, 加强矛盾纠纷机制、形式和方法的创新, 不断增强工作实效性。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主体多, 涉及面广、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和不同年龄段的职工, 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宣传, 在全行业营造法治环境。要不断完善交通建设领域的诚实信用管理体系, 加大对不讲信用行为的处罚, 加大诚信缺失的成本, 使失信者在交通运输市场尝到“恶有恶报”的恶果。

上一篇:综合测控系统下一篇:循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