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思考(精选12篇)
学会思考 篇1
数学教学专家史宁中教授说过,什么是好的教育?就是“能发现问题+会思考问题+会解决问题”。并且,“能发现问题+会思考问题+会解决问题”不是教师教的结果,而是一种经验的积累;经验产生于过程之中,是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出来的。
笔者一直在思考,教师应该怎样创设课堂情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主动思考,积累思维活动的经验,达到学会思考的目的呢?笔者在教学时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以下题为例: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 CD,延长线段CB到E,使BE=AD,连接AE、AC。(1)求证:△ABE≌△CDA;(2)若∠DAC= 40°,求∠EAC的度数。
当在黑板上写完已知条件时,笔者想到,如果不把要求证的结论和所求的角度告诉学生, 他们能不能自己根据已知条件推出这些结论呢?
于是笔者对学生说:“这道题如果老师不告诉你们要求证的结论,同学们能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出一些正确的结论?”
新颖的问法一下子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学生纷纷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
“∠DAC =∠ACE”,“∠ABE=∠D”,“AE = AC”……
通过探究,不管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能探究出一两个正确的结论,连平时懒得动脑的学生也行动起来了。
最后的结 果是 , 学生们不 但探究出 △ABE≌△CDA,∠EAC与∠DAC之间的关系,还有学生进一步得出△EAC是等腰三角形,S△EAC=S梯形ABCD等结论。在这样一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明显高于以往,这真是个意外的收获。
有了这次教学经历之后,笔者发现,将问题的问法由“封闭”变得“开放”,学生便很容易能参与到结论的探究过程中去。后来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尝试将提问的方式“开放”,让学生自主推导结论。
一、提问“开放”的价值
1.以一个问题的代价,换一组问题的效果。
练习题一般有评价的功能,其设计一般有着明确的解题目标,这样才能评判出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如“求证:AB∥CD”,学生只有证明得出AB∥CD,才能得到分数。即使是开放性试题,其解题的目标也很明确。如“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四边形APEF为平行四边形”,学生必须探究得出点P所有可能的位置,才能得到完整的分数。没有明确解题目标的试题,会给解题者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不知道往哪个方向答题,也不知道答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完整的分数。
然而课堂上的例题却不一定需要明确的解题目标,课堂例题讲解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这和练习题的评价功能是不一样的。解决一道有明确解题目标的问题,学生也只能掌握一道题的解法,理解一个知识点。而没有明确解题目标的例题,它的解题方向是多元的, 解到什么程度也是多元的。所有能够被它推导得到的结论都是它的解题目标,其中也包含了“原题”所要证明的结论。看似解决了一道题,实则解决了一组题,提高了已知条件的利用率,以一道题的研究成本换取一组题的效果。
2.提问“开放”后,更能促进小组间的合作。
首先,对一道结论确定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当某个小组解决了问题,而其他小组还在为结果努力时,这个小组就会处于一种没事可做的状态,干等别的小组完成任务。但如果这个问题的结论不确定,同学们探究出一个结论后,还可以继续探究有没有其他结论,就不会出现解完题后无事可做的状况。
其次,学生们解决一道结论确定的问题时, 受平时独立作业和独立考试习惯的影响,他们往往会各自为战,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若研究的这个问题有多个成立的结论时,周围同学就有可能探究出一个和自己不同的结论。出于好奇的心理,学生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一个互相讨论的情境之中。所以开放的提问方式,更能促进小组间的合作。
3.开 放 的 提 问 方式 ,更容易让 学生 参 与到 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由于这类问题学生不知道要解决什么,学生能做的事情只有一个———由已知条件一步步往后探究。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结论?由那个条件又能得出什么结论?还能进一步得出哪些结论?这就不知不觉强化了思维过程的学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之中,经历了思考,从而达到学会思考的目的。
4.开 放 的 提 问 方式 ,能 激 发大多数 学生的探究热情。
太过简单的题目不能激起优秀学生的兴趣;而太难的题目对成绩稍差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打击。没有了“求证”以后,学生不管成绩好与差,总能推导出一个或简单或复杂的结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激发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提问方式如何“开放”的尝试
方式1: 已知条件逐一给出, 逐一推导结论。
教师给出已知条件或给出图形的时候,将已知条件一个一个给出,图形一部分一部分地画出,然后让学生逐一思考,由这些已知条件分别能推导出什么结论。最后给出结论的时候,再让学生寻找刚才推导出的结论与待证明的结论之间的距离。
这种设计的好处是每给出一个条件,就让学生思考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的习惯。
这种设计有其缺陷。首先,当只给出一个或很少的已知条件时,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事实上,当已知条件很少时,确实也推导不出太多有价值的结论。其次,这样的教学流程太费时间,很多时间浪费在对一些无意义的结论的推导上,留给关注重点内容的时间很短。最后,条件逐一给出,实际上割裂了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零散,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一道题。
方式2:将条件一次性给出,让学生自由推导结论。
教师一次性将题目所有已知条件,包括图形都给出,只保留结论不给出,让学生自主探究所有可能的结论,可以用分组的形式讨论。
学生可以由已知条件推导出所有可能成立的结论。对单个例题来说,花费的时间可能多了点,但用这种方法理解了一个例题,相当于解决了一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讨论。有些结论看似比较复杂,也许学生一时不能推导出来,但让结论在课堂上“多飞一会儿”,有利于拉长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三、拓展研究的案例
有了前面成功的体验,笔者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中,还进行了其他一些相关的研究尝试。
案例1.学生根据几何图形自己出题,体会试题的由来。
在学习菱形的判定的时候,笔者准备了下面这道例题:
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为AD、AB、BC、CD的中点,求证:EFGH是菱形。
在黑板上画完图,我想到,这道题目这么简单,学生能不能根据图形,自己编出道题目呢?
于是笔者先让学生猜测,这道题可能要证明什么?
由于那节课学习的是菱形的判定,很快就有学生说,“求证:四边形EFGH为菱形”。
然后我又问,“求证:四边形EFGH为菱形”需要哪些已知条件呢?
很快,一个冒失的学生想都不想,张嘴就说“AD∥BC”。
“证明四边形EFGH为菱形,需要AD∥BC吗?”
旁边立即有同学纠正,“不需要”。
思考了一会儿,很快有学生找到证明四边形EFGH为菱形的条件———AB=CD。
后来笔者梳理这个案例时,感觉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学生“执果索因”的能力, 也更容易让学生建立起数学的直觉。
案例2.探究问题的多种解法,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这学期第3周周末,笔者在周末作业中给出一道几何题,告诉学生这道题目有14种解法,让学生回去探究,下面是一位同学做完题目以后的自述:
这个星期老师布置了一道题目让我们思考。题目是这样的:
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D∥BC,四边形ABDE为平行四边形, 延长AD交EC于点F。求证:EF=FC。
老师说这道题有14种解法。当刚看到这道题时, 我想到了老师是在讲三角形的中位线时布置的这道题, 于是我尝试用那个三角形的中位线来解。但是图中并没有找到中位线,于是我想到了作辅助线。果然第一种解法很快被我找到了。 渐渐地,我发现只要作不同的辅助线,就会有不同的解法。虽然我没有找齐14种,但能想出其中几种,我也很有成就感。从这道题中, 我懂得了做题时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史宁中教授认为,智慧的教育是需要过程的教育。多解问题在探究多种解法的过程中,必定要调用学生所学的所有可能用到的几何知识,不知不觉达到复习的目的。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这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养成特别重要。
案例3.代数问题也可以没有“结果”,让学生尝试探究。
除了几何例题外,很多代数问题可以通过去掉“结论”这个简单的方法,变得有探究的价值,这里以一道函数问题为例:
如图4,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1,2)在经过原点的直线上,过A作直线OA的垂线,交x轴于点B。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四、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做些什么?
没有“求证”的例题教学应该如何开展?由于结论的多样性,此类问题教学,建议以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为宜。在学生探究结果的过程中,教师能做些什么呢?
1.适时的提示点拨,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学生在讨论的时候,通过小组里的交流与合作,一些简单的结论一般能够探究出来。对于一些更深层次的结论,学生不一定能探究出来, 或者知道结论的成立,却不能给出比较规范的解答过程。此时教师如果适时点拨学生,就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此时的讲解就是雪中送炭,此时的教学效果是最好的。
2.不断矫正学生的思维过程。
一道几何题,它可推导得出的结论是多方面的,很多结论可能与当前所学内容无关或关联不大。如果学生的讨论偏离了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就需要及时矫正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讨论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下去。
3.及时梳理点评学生得出的结论。
有的学生虽然探究出一些结论,但可能是“瞎猫碰着死老鼠”,或者说他的思路是凌乱的, 在思考的时候正好抓到有效的信息。如果做另外一道题的时候,他又会杂乱无章地去思考,又会在解题过程中没有程式地去走,这样往往使得我们的解题教学事倍功半,所以及时梳理点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很重要的。
学会思考 篇2
不过不读不知道,在不断地翻页以及我阅读速度堪比龟速的无奈下,我愣是花了一个下午才把它目录的第一部分“节俭”看了个四分之三,大概知道,它就是我会买的书,因为我想知道,写的如此像流水账的散文题材书籍,怎么就变成了“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的美国最好的书”并让大家有所感悟。
于是,我买回家中,抽空就读,在翻过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心中不禁感叹,定下目标,学会思考,很有必要。
作者虽然身处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的年代,但不同于他人,他在瓦尔登湖旁选择了隐居生活,他所需不多,但生活照样被他自己“经营”地有声有色,他翻修旧屋、耕种捕鱼、见证四季、安静阅读,这样的生活在实现之前,他有目标,并为之思考。
最终,也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这样简朴的生活,贫穷却不卑微,对他而言,甚至在精神上要富裕得多。
这让我不禁回想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的自己为了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与生活,常常暗自思考如何学习业务操作,思考如何提升业务技能,思考如何处理生活琐事。正是因为我有目标,有思考,所以后续我才能更加顺利地工作,并享受生活。
其中印象较深的是,当时的我,为了更好地区分同一业务的不同情况,除了勤做笔记标注差异外,还会编辑图表方便理解;另外,为了提升业务办理速度,我在实际业务操作时也会注意其中关键点,尽力由慢到快,求质保量。
为了降低退件率,对于客户填写的资料,我都会细致地检查,并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最终,无论在业务办理速度还是实际完成质量,我都充满信心。
也许,像文中作者那样,倒杯苦咖啡,点上黄油灯,披上旧毛毯,窝在沙发里,望向窗外的湖面,你会思考,来年为了看到松鼠,自己应该在栗子成熟的季节,散步于无边的树林;你会思考,为了迎接冬季,自己应该在林中树叶掉光前,准备柴火烧炉取暖;你会思考,为了留恋湖光,自己应该常常携风踏青,仅用一汪春水盛色……
学会思考 抓住关键 篇3
一、探究是学会思考的方向
1.探究的意义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之中。”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让学生亲历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
就这节课笔者上了三个班级,这三个班级的学生的思维都各不相同,每上一个班级都有不同的感受,深刻意识到数学是一个活动的教学,针对前一次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修改,然后再实践到另一个团体中,融合新课标的理念力求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2.探究的方法
在“数学也是一门语言”这一环节中,笔者直接截取了问题,在部分提示下学生先和同桌说,接着叫生回答,若有卡住的时候就要用言语鼓励他们,帮他们回忆怎么思考,有了教师的期待学生会表现得很出色。通过采用独立说、小组说、齐说三种形式的结合,笔者发现说能让学生更会思考,更有前进的勇气,无形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师生的互动也就这样达到了,不求精华,只求真实。
在练习环节,让学生及时反馈,利于新旧知识的融合。笔者主要做到与全班一起探讨,抓住问题的本质,思考问题更深入,那么这样的判断题就有意义了,不只是对与错的意义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另一种学习的方式。有时候数学不只在于笔头练习,教会学生在头脑中练习也是相当重要的,再加之语言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第二类型是应用题,采取比较实际的问题--小明去逛家电,这样增强学生的经济常识,并由此提出了与本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学生采取口答、笔头练习相结合的形式较好地完成了。笔者开始启发:你们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这又是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地方,不断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让其余学生解决该同学提的问题,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充满体验成就感的活动中,进一步巩固了新知。
二、细节决定数学思考的习惯
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于不断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笔者也不断挖掘课堂中所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
(1)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必要的预习对课堂新授的进行有一定帮助,而且学生也能易于吸收消化,但还是存在部分主动性不够的学生。
(2)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不高,转化能力不全面。
(3)学生的数学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欠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大力提倡学生要敢说、会说、能说。虽然数学与语文的侧重点不同,但达到的教育目的是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这门课充满着理性美,它需要严谨的语言,每一句话都蕴含密切的关系,它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只要简单的几句就能诠释,但这简单的几句话是需要周密的思考后才形成的,它需要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其中的联系,头脑中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就能较容易解决,需要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去思考。通过想、说、写等方法基本上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大多数学生初步掌握了这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对于少数认知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则需在课后进行辅导,应当来说对于这样的应用题做不同形式的练习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解决能力。
三、预习是学会思考的点缀
为什么要鼓励学生预习?一是因为六年级教材有一定难度,预习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教材的重点,从侧面来说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未教授的情况下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智力水平。二是在预习的前提下,教师开始点拨,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方向,使学生的思考更加周密,并且能时时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展开、延伸。针对那些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则要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在整个知识探索的过程阶段,重视学生的体验,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
学会思考 篇4
教学片段一: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长方体的特征”之后)
师:你怎么证明“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呢?
生:我是看出来的, 相对的两个面看起来都一样。
生:我是用尺子测量的, 测量前、后两个面的长和宽, 发现它们的长与长相等, 宽与宽相等, 长×宽=长×宽, 面积一样大。其他相对的面也是这样, 所以,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不错, 观察、测量都是好方法。除此之外, 还有别的方法来证明吗?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又开始仔细观察起长方体学具来。
生:我发现“前面”的长和“后面”的长是“上面”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边, 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所以这两个长就相等。同样道理, 两个宽也相等。长×宽=长×宽, 所以,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真是好方法!刚才同学们还数出了长方体有12条棱, 除了“数”的方法, 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生再次陷入沉思, 少顷, 开始自发地讨论起来。
生:因为每个面上都有4条棱, 长方体共有6个面, 就有4×6=24 (条) 棱。又因为每条棱都出现在2个面内, 刚才重复计算了, 所以要再除以2, 等于12条棱。
师借助长方体教具, 帮助学生明确“棱是两个面相交的线”, 因此, 每条棱都同时在两个面内。
师:刚才我们也数出来了“长方体有8个顶点”。如果不“数”, 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每个面都有4个角 (顶点) , 共有6个面, 就有4×6=24 (个) 顶点。但是因为每个顶点都同时出现在3个面内, 刚才重复计算了, 所以要除以3, 24÷3=8 (个) 顶点。
师借助长方体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上述算法。
生:我的想法是, 因为长方体有12条棱, 每条棱都有2个端点, 所以是12×2=24 (个) 顶点。又因为每个顶点都出现在3个面内, 所以共有顶点24÷3=8 (个) 。
……
思考:推理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概括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关于“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不满足于学生想到的“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而是有意渗透一些演绎推理, 引导学生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这个结论。关于“长方体棱的条数和顶点个数”, 不满足于学生能“数”出正确的结果 (逐个计数或按群计数) , 还引导学生在计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算, 从而实现了“直观几何、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的结合”,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促进了理性思维的发展。上述教学的成功, 也再次说明“好的教学活动, 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教师的精心设问和引导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片段二:
(出示长方体直观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直观图”, 记住它的形状和大小, 然后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这个长方体的样子。
生闭眼想象。
师:如果擦去一条棱, 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吗? (课件演示擦去一条棱)
生:能。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我看到下面的棱, 就能想到上面的棱的长度了。
生:我是想“面”的, 因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我看到“后面”的样子, 就想到了“前面”。
师:如果再擦去三条棱, 你还能想象出原来的样子吗? (课件演示)
生:能。根据“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就能想到不完整的面是什么样子。
课件演示:又陆续擦去几条棱, 只剩下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师:如果再擦去水平方向的这条棱, 你还能想到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吗? (课件演示)
生:不能了, 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了。
师:如果不擦去它, 而是擦去别的棱呢?
生:也不行, 因为就不知道这个长方体有多高、多宽了。
生:老师, 我发现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都不能擦去, 无论少了哪一条, 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就不确定了。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 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着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思考:“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弗赖登塔尔) “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需要教师把教材内容动态化, 而不仅仅是静态呈现。教学不仅仅是教结果, 更重要的是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 让学生理解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学会怎样去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是否理解一个概念不在于能否说出它的“定义”, 而在于能否把握概念的本质, 能否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该概念解决问题。就“长、宽、高”的教学而言, 知道“长、宽、高的定义”, 是否就意味着学生理解了长、宽、高对于长方体的重要性?恐怕未必。而经历了上述“观察—想象—归纳”的学习过程, 学生才深刻地体会到“长、宽、高决定着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一旦长、宽、高确定了, 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
教学片段三:
先出示“小棒图” (如图1所示) , 让学生判断“下面的小棒能不能搭成一个长方体”;再通过课件对小棒进行整理 (如图2所示) ;然后让学生去想象搭成的长方体会是怎样的;最后再课件分步演示, 形成完整的长方体 (如图3、图4所示) 。
思考:“长方体的特征”如何才能深入脑海?如何才能在需要运用的时候灵活调用?这仅凭之前的实物触摸、课件观察还远远不够, 尚需要依赖于丰富的数学活动作支撑。需要指出的是, 教学中仅有“活动”是不够的, 应该追问“活动为了什么”。那些有明确的数学内涵和数学目的, 体现数学的本质的“活动”, 才能称得上“数学活动”。数学活动更强调“动脑”, 不能把数学活动仅仅停留在“手和口”的层面上, 而要更多地聚焦在“数学思维”的层面上。
学会换位思考作文 篇5
感情的世界,甚至是人世间,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在读完第N本小说后,我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当你翻开一本小说,你便走入了一个心灵的世界。且不说这世界是否真实,但它已真实的走入了你的心中。你的心开始随着剧情的波动而波动,你开始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甚至于你开始将小说中的人物分出“善者”或“恶者”。你喜欢“善者”,总希望给以他们好的结局。而充当善者的往往便是第一人称的“我”,或是作者描述出的正面人物。我们总是能包容“善者”,包容“我”,即使“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我们也总会想,“我”毕竟是情有可原,“我”毕竟不是故意的……而当所谓的“恶者”犯下了过错,即使并不是什么大错,即使是出于好心,即使他们最后得到了应有的报应,我们也很难原谅他们。
然而,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千差万别?其实很简单,只是“我”,只是作者是这样写的,于是我们也这样想。我们总是将自己融入作者笔下的“善者”,而“恶者”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我们的“善”,有谁又会真正认为自己是错的而不原谅自己呢?我们的潜意识让“善者”尽善尽美,但我们是否为“恶者”们想过,他们是否真的不可原谅。请尝试着换位思考,将自己融入“恶者”,顺着他们的思路想,或许,你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当然,写小说要有主人公,要有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中国作文网但读小说时,你完全可以换位思考,这样,你将获得更多,也将包容更多。
然而,这都是理想化的。现实生活也需要换位思考,但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最难想到的就是为他人着想。毕竟,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小说的主人公……
学会换位思考作文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性格上会有所摩擦因而人和人之间常常会产生代沟、隔膜和矛盾。
那么要想化解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吧!
小冉是一个性格特别倔强的女孩,她的父母再她上高中的时候离婚了,从此她跟着自己的母亲生活,不久母亲另嫁,她被迫接受着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后爸,虽然后爸对小冉不是很好,但她很满足因为母爱的存在大于一切,但是在她上高中的第二年,母亲有了和后爸的孩子叫小东,从此那个伟大的母爱被一分为二,小冉的心理不是滋味,她好难受,因此和母亲之间产生了一种隔膜,时间越长,隔膜越厚。
几年过去后,小冉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当上了母亲,她体会到了做母亲的辛苦,慢慢学会体谅母亲,想到当初自己因为母亲有了小东而离家出走这么多年,没有和母亲取得联系实在不应该,于是她写信给母亲,回信的是小冉的后爸,后爸在信中说:„„冉冉,看到你的信我真的很高兴,真的希望你的母亲也能看到,但是,你妈在你离家出走的那天,到处找你,那天下着大雨,你妈回来淋的很湿,然后就的了一场大病,我带她到各个医院看,都治不好,再加上她的心脏也不好,不久便去世了,她在最后的关头也在喊着你的名字„冉冉‟。()‟‟,当冉冉看到这里的时候,她的眼泪不停的向下流,她仿佛看到了在大雨倾盆的街道上,母亲焦急的喊声,她痛恨自己的无知,自己的任性,自己的自私,她多么希望自己能早一点的站在母亲的位置去想问题,母亲也不至于离开她。
是啊!当我们和别人之间产生矛盾时,我们应该换个位去想问题,去体谅别人,去宽容别人,这样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学会换位思考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不理解而造成的误会是数以千计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当被人理解时,我们欣慰;当不被人理解时,我们沮丧。所以要想求得别人的理解,首先“从我做起”,自己要学会“心理换位”,来理解他人。
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理解,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理解,朋友之间也需要理解。这三方面的理解,在我们现在这段人格的初步形成的道路上,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理解,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依为命的母女俩家境贫寒为了供女儿上大学,母亲拚命赚钱,后来累坏了身子。女儿感动得送了母亲一件礼物,却因母亲对家境的考虑而不得不伤了女儿的心─礼物被打碎了。这个故事体现了母女俩互相的不理解,两个人都没有心理换位,都没有好好替对方想想,想想彼此的心情和感受,想想这么做会不会给对方造成伤害,如果她们考虑到了这一点,这件事就不会发生了。
老师和学生之间也要互相理解。学生做错了事,来势不能一味地批评他们;老师若做错了事,学生也不能一味责怪老师。报纸上曾有这么一篇报道:一个学生因为拿了同学的一支钢笔,竟被老师在脸上刻了一个“贼”字。这显然透露出的是老师的道德问题,但从中我们也能看出,老师是不理解那位同学的,小孩有一点小偷小摸的现象,是正常的,他们还没有完全地辨别出“自己”和“非己”的东西,所以老师应该理解他,并语重心长地开导他,更不能侮辱他。在此基础上,我们学生也应该理解老师,老师由于疏忽而犯的错误,我们应采取“心理换位”的战术,想想,如果是自己,会不会也这样呢?
朋友之间更需理解,只有互相理解,方可筑起坚固的“友谊之堡”,倘若这其中的材料缺少理解,“城堡”会变得不堪一击。生活中朋友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小矛盾、小冲突,关键看两人是否都“心理换位”了,是否理解了对方。若不理解,他们的友情从此会没有了;若理解了,他们的友情会更进一步。
因此,我们要学会“心理换位”,包容别人的错误,理解他们的疏忽,因为这样,即使在生活最黑暗的时刻,也一样能找到心灵的安慰,也许就像点燃黎明的那一丝微弱的光辉那样微渺。只有这样,才能被别人所理解,才会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学会换位思考作文
在我家老爸变成了老妈,老妈变成了老爸。真是个奇怪的家庭?奇怪的父母?奇怪的换位?想知道奇在哪?怪在哪吗?来吧!请走进我的家庭。
详看老爸档案:细看老妈档案:
身高:175厘米身高:155厘米
体重:130斤体重:95斤
外貌:英俊潇洒、温文而雅外貌:娇小玲珑、活拨开朗
学历:大专(昆明理工大学)学历:初中(县民族中学)
职业:国家公务员(国税局)职业:曾经商
职务:干部职务:家庭主妇
优点:热情大方、做事认真优点:自信自强、热情善良
性格:性情温和、善解人意性格:刚强、急躁
成就:多次获得单位奖励成就:持家理财、勤劳能干
看完二老档案,你准会想我家一定是“优胜劣汰”,老爸“当家作主”。错、错、错“大错
特错”,我家的“武林霸主”可是老妈也。奇了怪吧?什么都矮老爸一截的老妈怎会是我们家的“最高统帅特别长官”?别急、别急,看完老妈故事1、2、3就知晓详情。
故事1:(好女儿+好媳妇+好妈妈)=“3好”
每逢节假日,老妈都要精心准备各种礼物,全家总动员去看望“四老”。到家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忙活开了,收拾屋子、打扫院子、洗衣洗被,忙得不亦乐乎。“四老”可真是看在眼里,爱在心底,喜上心头。那份甜、那份暖,外公外婆见人就夸女儿孝顺;爷爷奶奶逢人就说媳妇好。尤其生日的时候更是给“四老”锦上添花,“喜+乐”一片暖融融的景象好似“过大年”。对我,老妈可更是“爱就一个字 „爱‟”。“严之有爱,爱之有严”实在令我打心眼的佩服和敬爱!
故事2:(勇敢+坚强+乐观)=“3强”
老妈“三全其美”降服歹徒的事让我和老爸是又敬又爱。一向外表温柔的她,内心如此刚强,遇事沉着冷静;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拼着一股子劲自学了电脑的她很是自豪。太多的辛苦、太多的操劳,累坏了老妈。到医院的检查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严重肝叶血管瘤。仿佛一颗“定时炸弹”全家人都呆了。老妈没事一样安慰着大家,一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边坚强乐观地锻炼身体。每天清晨坚持6点起床,公园晨跑。良好的心态,乐观的精神使老妈的病大有好转。闲不住的她依旧为家忙碌着……这个家永远牵拌着老妈的心。此时一股爱的暖流在我内心汹涌澎湃,“好老妈,我们爱您!您是我永远的骄傲!!”故事3:(财政部长+后勤部长+统筹部长)=“3官”
我家的大事小事都是“3官”一手操持打点。中国作文网持家理财、生活安排、统筹管理。为我买了教育保险;为乡下爷爷奶奶买了上好棺木;为整个家计划开支。每天三餐老妈亲自下橱,可口的饭菜总是令我们胃口大开。勤俭持家的老妈对我的学习是毫不吝啬,给我买书是常事。最近为了共同学习,又买了一台价值7000元的电脑。家有这样的老妈,老爸是心肝情愿拱手让位。一心工作,所以荣誉多多。面对老妈老爸唱起了《十五的月亮》,“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看着可爱的老爸,幸福的老妈,我的心就像喝了蜜一样甜。
我的家庭有意思吗?换位父母有趣吧!你说,这样的家庭可不可爱?
学会换位思考作文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近些日子,作业量较大,于是我们班少数同学便有了抄作业的陋习,虽然数学老师再三劝说,还是有同学继续“作案”。刚刚还苦口婆心的数学老师立即火冒三丈,抓起那些同学的作业本“咔嚓,咔嚓”撕个“粉身碎骨”。同学们一个个都吓得目瞪口呆,心惊胆战。有的同学便默默拭泪。
我真的不明白,不理解。您为什么要这样呢?谁想去抄作业呢?一切都是情非得以啊?我有些为那些被撕掉本子的同学抱不平了!
多为我们想想好吗?虽然这是您对我们的警告,也是杀鸡骇猴,但我们更希望您对我们能再和蔼点,说不定,这样做效果会更好!
学会换位思考作文
那天晚饭后,我和父亲一起出街购物,刚行出街口,就被一个抱孩子的中年妇女喊住了:“我来这儿找亲戚,找了一天都没找到,钱都用完了,我想向你们借l元钱,给孩子买只面包吃,他实在是很饿了……”不等中年妇女说完,父亲就从钱包里掏出一张10元的纸币,递给她。中年妇女抱着孩子走了,我问父亲:“你钱包里不是有1元零钱吗?干嘛给她10元?你就不怕遇到以乞讨为生的人?”父亲解释道:“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职业乞丐,打着乞讨的帽子骗取钱财,但是,我们如果以此为由拒绝施舍,那她怀抱中的孩子真的饿坏了怎办呢?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怎办呢?”的确如此,袖手旁观可以让我们远离欺骗和愚弄。寻求帮助者舍去的无非就是一点点钱,而拒绝帮助者失去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这是用金钱都买不到的。不久,我搭父亲的车去肇庆体育中心打羽毛球,下车的时候向父亲要了5元钱,准备回去时搭公交车。我穿的体育服没有兜,到了羽毛球场把钱放在伙伴明仔的挎包里。我和明仔打完羽毛球后,明仔骑单车先走,他走前只匆匆向我打了个招呼,忘了把我那5元搭车钱拿出来。直到从体育中心出来,我才发现自己身无分文,怎么办呢?我打算碰碰运气,走进体育中心旁边的小卖部,红着脸向小卖部老板说明来意,老板首先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借我5元钱。出了小卖部,我只觉得口干舌噪,便用同样的方法去隔壁水果店赊了1只价值2元的水果吃。
从那以后,我想吃零食就去那家小卖部;想吃水果了就去那家水果店。父亲知道了,笑嘻嘻问我:“阿伢,他们对你怎么这么好?”我说:“因为我与他们熟呗!”每次从体育中心出来,我都要走到小卖部和水果店门前转一转。两个老板见到我,都会热情地向我打招呼。每次得到他们的方便,我内心都有一种感激之情。读幼儿园时,老师教的有一首儿歌,是这样唱:“不理睬陌生人呀,不理睬陌生人。”现在这首的儿歌还在流行着。当自己成了别人的陌生人时,自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帮助,这样做人还有啥意思呢?构建和谐社会从何说起呢?我现在怀疑编这首儿歌的人是冷血动物。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只要给陌生人的信任和一点善意的帮助,人们的内心就必定会感到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温暖过后,人与人之间再也不可能有那种“怀疑一切”的危机感,随之而来的就是没有任何羁绊所带来的轻松。
学会换位思考作文
一个人快乐与否,往往不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取决于从哪个角度去观察、分析,处理所发生的事情。
同样一束玫瑰,有人看到的是它的美丽花朵,有人看到的却是花茎上隐藏着的那尖锐的刺。
你可曾烦恼,而你又可曾把烦恼的事转变成快乐的事。是啊!角度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一个凡人,不可能完美。总少不了缺陷。我就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我的眼睛一出生就不好,幼儿园时就戴上了拿不掉的眼镜,同学们嘲笑我,说我与普通人不一样,不与我玩耍。我总是寂寞一人,没有一个朋友,不懂友情。我的自卑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一天,同学们在快乐的玩耍,我一人坐在墙角,低着头满脸的沮丧。这时老师来了,看见老师,我把头埋得更低了。老师走过来拉着我的手,胆小的我立刻把手抽了回来,老师再次的拉过我的手,我微微抬起了头,老师盯着我的眼镜,我避开她的目光。老师轻轻的喊着我名字,拉了拉我的手,我再次抬起头来,看到了老师慈祥的目光,我感觉她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我终于可以正视老师的目光了!
老师让同学们都回到座位上,她开始说话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所以都会有缺陷,有的人缺陷比较明显,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她的芬芳。”
同学们睁大了眼睛,用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一下课,同学们就跑过来问这问那,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纯真的友情。
是啊!上帝吝啬得很,给了你智慧就不会给你美貌;给了你财富就不会给你健康;给了你幸福就不会给你运气。我们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不必去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要勇敢地去面对,自强不息。是啊!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是上帝特别喜欢我,咬了一大口而已。
学会独立思考 篇6
因为天气渐冷,牧场上的草以固定的速度减少。已知牧场上的草可供33头牛吃5天,或可供24头牛吃6天。照此计算,这个牧场可供多少头牛吃10天?
这是一道牛吃草的问题,我被难住了,连忙求助于爸爸。爸爸看了题目后,说:“这种题就要多思考,不要动不动就求助我,自己做!”爸爸一点也没有要帮我的意思。我很苦恼,但又没办法,只能求助于自己。
我静静地思考、分析,终于想出点眉目:该例与以前做过的类似的题目有所不同,牧场不仅不长出新草,相反是“以固定的速度减少”。尽管如此,解法仍与前面做过的题类似。设一头牛一天吃草1份,那么33头牛5天吃草33×5=165(份),24头牛6天吃24×6=144(份)。由此,寒冷使得草每天减少(165-144)÷(6-5)=21(份),相当于21头牛在吃草。所以这个牧场原有草(33+21)×5=270(份)。因而,这个牧场供牛吃10天,相当于每天供应270÷10=27(份),其中有2l份草因天气寒冷而消耗掉。27-21=6(份),所以照此计算,这个牧场可供6头牛S吃10天。
教会学习, 学会思考 篇7
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把成绩搞好, 尤其是数学。可是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这是我们数学老师关心的问题, 更是孩子和家长关心的事情。
我们的教育和家长都期望孩子“会思考!”学校教育中, 教师和家长的期望是“教会思考”, 让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学会思考”。这样也许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入手一些, 更好去操作, 也更好解释教育中的诸多现象。怎样才能在思考中学习, 边学边思考, 使孩子学会思考呢?
一、思考的意义
大脑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天然工具, 是人类立于地球万物顶端的依赖和秉持。如果不勤于思考, 那么大脑的功能将会退化、消失;如果勤于思考, 并使之成为习惯, 我们将走向智力的制高点, 成就辉煌人生。
二、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几点
1. 老师的讲解与指导不能替代学生思考
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 而是在引导孩子自己学数学, 所以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2. 知识的整合可以启迪思考
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 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如果能够有效地梳理, 人就越学越聪明、越来越渊博, 越是综合性的大考, 他的成绩就越能和普通同学拉开差距。很多人都玩过一种叫“俄罗斯方块”的小游戏, 如果能够把各种各样的俄罗斯方块按照形状互补地堆砌起来, 就可以不停地玩下去, 赚个几十万分。但如果只是胡乱摆放, 那么只需要十几个方块就可以把屏幕填满, 游戏也就很快结束了。知识如果像一堆乱七八糟的俄罗斯方块一样堆在我们脑子里, 大脑很快就会被填满。通过有效的梳理, 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机地组合, 使各个知识点紧密联系, 互相启迪, 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
3. 让动手实践激发孩子积极思考
1987年,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Howard Gardner在我国南京进行访问研究。在他和他的家人下榻的金陵宾馆。有一天, 他儿子想学父亲把钥匙插进锁眼把门打开, 但由于年纪比较小, 钥匙一直插不进去。经历多少次失败后, 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把钥匙插进去了。Gardner仍然让儿子尝试着转动钥匙把门打开。他的儿子似乎对这样的探索很感兴趣, 继续着自己的探索, Gardner就站在孩子身后。十分钟过去了, 孩子还在尝试, 二十分钟过去了, 门还没有打开, 三十分钟, 孩子还在努力。这期间走过多位服务员, 投来的是一种怪异的眼光。其中一个停了下来, 手把手地教他儿子如何把钥匙插进锁眼里, 如何拧, 然后把门打开。当服务员手把手地教完以后, 对着他们回头一笑, 似乎是向Gardner示意自己做了一件好事。然而, Gardner先生不但没有感谢那个服务员, 反而怪她不礼貌地打断了他儿子津津有味的探索。
在实践过程中, 必要的时候, 教师要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 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就像上面的故事, 最后Gardner先生不但没有感谢那个服务员, 反而怪她不礼貌地打断了他儿子津津有味的探索。
4. 教学过程中不断调适思考的过程
在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品质、与人合作的精神, 形成态度、价值观。教师利用课堂这个阵地, 教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好几个方面: (1) 要用心上好数学课, 学好课本上的知识; (2) 要适当地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丰富自己的知识; (3) 联系生活实际, 不断地运用已经学到的书本知识, 学会正确的思考。有的孩子在课外很少阅读课外书籍, 只顾埋头做大量的练习题, 死记公式。对孩子而言, 在机械的记忆和死板的活动中往往事倍功半, 不仅加重自己的学习负担, 而且也不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思考与探究 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以致用,思考,探究
七年级生物教材中有一个实验“观察鱼尾鳍内血管流动的情况”,大纲要求:“在本堂实验课里,要提醒学生经常往棉絮上滴水,让鱼鳃始终保持湿润,以使鱼少受伤害。如果时间过长可以把小鱼放回鱼缸,另换取一条小鱼观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关于这个实验,有位教师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实验结束后,他要求学生将实验后的小鱼拿到学校池塘里放生。由于装鱼的桶太大,几个学生抬着困难,他便让学生把鱼都捉在一个大烧杯里,再拿到池塘去放生,结果大半天没回来。于是他到池塘边去找他们,发现学生正非常认真地按照他教的方法把鱼一条一条地从烧杯里“捉”入池塘,直到他问学生为什么不把烧杯里的水和鱼一起“倒”入池塘,学生才醒悟:“烧杯里的鱼可以直接倒入池塘啊!”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教导学生“学以致用”,对知识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的确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在强调“学以致用”的同时,我们往往会忽略要让学生知道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勤于“思考”。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就要参与、要探究、要动手、要分析问题还要解决问题,靠的不仅仅是学到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而且要“思”。下面再以一个探究实验为例,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测定反应速度就实验”是七年级生物课第一个由学生自己设计的探究实验。这个实验介绍了一种用尺子测定反应速度的方法:两个人一组,甲手握一把竖放的尺子刻度值大的一端,乙将食指对准这把尺子上0刻度值的一端,但不要接触尺子,眼睛看着甲同学的手,一旦甲同学松开手,乙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这把尺子。记录下夹住尺子处的刻度就可以反映出乙的反应速度。
对于“测定反应速度”这一实验,首先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内成员自己“思考”“讨论”再确定具体的实验方案。以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为例,各个小组都提出了较有水平的研究问题。例如,有一个小组提出“早、中、晚什么时候反应速度最快?”的探究主题,理由是组员经过周密研究,一致认为:“中午做作业的效果很不好;而晚上做作业很容易,一看到题就知道该怎么做,并且很快就理出了思路。对作业的反应速度随一天的不同时间有所不同,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另一小组的组员在做这个实验之前,在网上查到这样一则有关这个实验的资料:“有人说不管怎么试,接住尺子的刻度都在30cm处,所以人的反应速度就都一样,只是每个人处的环境不同而已。”但这个小组的组员经过思考后对这则资料提出了质疑,他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认为:经常玩电脑游戏的人,在游戏里的表现总是很出色。而且玩的频率越高,反应速度越快。于是他们提出探究的主题:“反应速度会不会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很显然,这两个小组在确定探究主题的时候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
提出问题之后,完成探究实验的第二步是“做出假设”。有一个小组提出了这样的探究主题:“尺子颜色对人的反应速度是否有影响?”在做出假设的过程中,我对他们强调不能随便确立一个假设,要假设一个命题就必须经过认真“思考”。学生观察生活中打乒乓球的现象而得到启发,认为绝大多数人喜欢使用橘红色的球,于是假设“鲜艳的颜色对人的反应有振奋作用”。如果没有对生活中各种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就不会有与事实近乎一致的假设。
比如有一个小组,探究的主题是“男生、女生谁反应速度更快?”这个主题比起前面罗列的几个似乎简单得多,但是小组成员在得出结论后的思考却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这个小组实验的结论是“男生比女生反应快”。对于这个结论,他们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认为,青春期青少年的心脏、神经系统等功能增强,在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可能是女生反应更快一些,因为那个时候女生已经步入青春期,但是现在七年级的男生也进入发育阶段,女生相比男生而言,在发育的速度和程度上都有所不及,所以反应速度就比男生慢了。在最后,他们还补充道:这个结论仅仅是这个小组成员的情况,并不代表所有的男生都比女生反应速度快,不同地区、不同体质、不同年龄的男女生,反应速度总有些差异。七年级的学生能总结、分析得如此全面透彻,这与他们平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是分不开的。
学会思考 篇9
虽然开学两周了,但是小风的表现却总让我担忧。这是一个身体瘦弱的男孩,从其平时的表现看,除了学习差上课从不回答问题外,也算是一个比较有礼貌而且懂事的孩子。虽然见到教师总有些害怕的样子,可总也忘不了“老师好”的问候;来我办公室时只顾把头垂得很低,还总爱拉着另一个学生一起去;平时说话不多,其他同学课间玩耍时经常只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下午第三节是班会课,一走进教室,我又注意到了那双充满忧郁而畏怯的眼睛。这孩子到底怎么了?是又被老师批评了,还是被同学嘲笑了,或者又被父母训斥了? 为什么整天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调整了一下情绪,我微笑着说:“同学们,我们这节班会的主题是‘同学,我为你骄傲!’”我把题目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见大家望着发呆,我接着说:“虽然我们刚组成一个新的班级,但是大家彼此并不陌生。同学们朝夕相处,亲如兄弟姐妹;我想,你肯定得到过别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你肯定从同学亲切、鼓励和赞赏的言行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幸福。有的同学刻苦努力,学习优异;有的同学特别热情,乐于助人;有的同学讲究礼貌,尊师敬长……别的同学身上肯定有许多优点、长处值得你学习。那么, 下面就请大家好好想一想你身边的同学,起来说说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点。”经过一番议论,我让班干部带头,班会一下子热闹起来。张华、刘庆……一个个被别人表扬的孩子,乐呵呵,喜上眉梢。 而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鹏程等孩子和那些经常违纪被大家批评的孩子,却很少被人提到,他们大都羞愧地低着头, 偶尔抬抬眼,似乎渴望什么。但他们渴盼的奇迹始终没有出现。
那些品学优秀的孩子正沉浸在被别人赞誉的欢乐里,我突然高声地把话锋一转,说:“今天,老师想谈一谈小风同学。虽然接触时间很短,但老师已经发现了他身上的许多优点,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谈一谈,好吗?”同学们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老师竟在表扬小风?不知是谁在嘟囔:他还有优点?我有意先找了平日和小风关系最好的小强,小强说他特别有孝心, 每周末回家都是先去看望爷爷奶奶,并给他们扫地、接水、捶背等,乐得爷爷奶奶逢人就说“有个好孙子”。但是,令我吃惊的是,小强的发言并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大家谁也不说话,互相观望着,等待着。见此情景,我感到一阵莫名的悲哀,就故意问:“既然大家给小风同学找不出优点,那么大家就谈谈他的缺点吧。”同学们好像松了一口气,我先点了一个想举手发言的孩子,“他每次交作业都很晚”。还没站起来,洪亮急促的声音已经结束。“打扫卫生时,他收拾物品很慢”“他背课文好像在唱”“他上课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他成绩很差,老给我们组坠分”“上周考语文,他的作文才写就交卷了”……
学生的发言让我心酸,我简直不敢想象,在这样所谓“一无是处”的氛围里,那些如小风一样的孩子怎么生活, 看来,我的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任凭大家怎样地嬉闹,我故意沉着脸什么也不说只在教室里一圈又一圈地踱步, 努力地思考着我将怎样改变我的学生的这种不健康的功利性思维。逐渐地, 学生好像觉察到了什么异常,整个教室慢慢陷入死一样的沉寂。无人再起来发言,大家充满疑惑地互相望着,沉默,沉默,空气也似乎已经凝固,只孕育着那一声振聋发聩的雷鸣。我要得就是这种气氛。也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我苦心设计的教育或活动才有刻骨铭心的效果。我用低沉有力而分明又略带生气的声音慢慢地问:“有的同学虽然基础差, 但他坚持努力,不甘落后”,我刻意突然把语调变得急促高昂,接着说:“这是不是缺点?”大家似乎被我的声音震得一颤,短暂的沉默后,洪亮的声音齐声道: “不是!”“好,有的同学虽然不太爱说笑,但他为人忠厚诚实,做事一丝不苟, 这是不是缺点?”“不是!”“有的同学虽然学习不好,但他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为学校为班级增光添彩,这是不是缺点?”……我慷慨激昂的一长串反问, 把大家问得目瞪口呆,班级里又骤然安静下来。我刚要接着说,突然,一向快言快语的晓玲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不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而且缺点在很多时候也可以转化成优点。许多人身上的缺点,其实并不是缺点,而是…… 是……”。几个聪明的孩子在这启发下, 也忽然明白过来,齐声补充:“而是特点!!”特点,我感觉眼前豁然一亮,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是啊,基础差,但他没有放弃,依然在努力追赶;做事拖延,但他从没有偷懒不完成作业和值日任务; 写字慢,但他从来都是一板一眼,规范认真……可以说,慢,成了他的一个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成了他的一个优点。
补丁可以绣成一朵花,天才往往曾经是丑小鸭。后来,我根据小风的这些特点,为他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门的跟踪教育和辅导,积极创造一些机会让他在班级活动中锻炼和展示;还让他参加了学校的毛笔字和绘画特长班。慢慢地,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鼓起了自信的风帆。至今已在班中小有名气,并且成了学校板报小组的骨干成员,令大家羡慕不已。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静;有的孩子贪玩,有的孩子刻苦;有的孩子果敢,有的孩子怯懦……这些都是孩子各自的特点。有的孩子爱说爱笑,但可能轻率浮躁;有的孩子行动迟缓,但可能很有条理;有的孩子比较沉静,但可能做事周全……其实,对孩子的每个特点都要有双重的视角,我们很难做出优劣的判断。有了物种的差异,才有了地球的美丽;有了文化的差异,才有世界的神奇。 我想,正因为孩子们个性的差异才赋予了教育深厚的内涵和创新的精彩。新课程要求我们尊重孩子,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承认孩子的差异。只有承认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才能正确地理解孩子,科学地培养孩子。
小学生创新从学会思考起步 篇10
这种差异应该引起我们每个教育者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清华大学教授王晓阳在审视教育现状后,慎重地告诉我们———引领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放眼全球,世界各民族的竞争核心其实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意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有人预言,未来的中国将是一条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巨龙。而小学生是21世纪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的主力军,那么,对新一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让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责任重大、义不容辞!我们经过深入思考与研究认为:小学生创新就从学会批判性思考起步,就从培养好奇心及思考兴趣与思考习惯着手。
批判性思考内涵是指我们检查自己所获信息,并在这种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决策的过程,当我们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时,会确定问题、审视事实,分析假设,最终确定支持或反对一项观点的理由。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就必须进入一定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表现在客观、谨慎分析,并挑战他人观点的意愿之基础上,确定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
当一个人具有批判性思考意识后,就会有一种极其有用的品质———不满足现状和现成的答案;对范围广泛的各种题材产生出探究兴趣与欲望;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思想开放而灵活;敢于质疑、勇于尝试,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上,从而产生出有用的洞察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引领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意识呢?
(1)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发现问题的趋力,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发的一种向往、一种思考,甚至一种不断地探索……培养好奇心的主要方法是调动积极因素,训练孩子们专心致志的注意力,培养孩子们遇事问“为什么”的兴趣,鼓励孩子们多大胆提问的意识,呵护孩子们的各种问题意识———不管多么幼稚可笑的问题,都要给予关注、激情引导。呵护童心,才会有心灵闪光;赞美童心,才会让童心飞翔。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 要引领孩子们多看具有直观性的场景,多实践操作等, 要让他们亲自去大自然看看、听听、闻闻、摸摸、想想……让他们用惊奇的眼光去观察,用聪慧的大脑去思考,用兴奋的心情去体验,从而好奇地探索生活中的各种奥秘,激发学生无穷而强烈的好奇心。
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要营造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创设新颖刺激的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去训练和引导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的探索的好奇心。因为往往外部刺激越强烈,人的内心需求欲望越强烈, 好奇心也就越强烈。
有了好奇心,就会有敏锐的眼光,就能够从平凡中看出新奇;有了好奇心,就会有聪慧的耳朵,就能够辨出事物的奥妙之处;有了好奇心,就会引发仔细的观察、深入地思考,就能够大胆地提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就能创造迥异思维成果。好奇心是形成批判性思考意识的前提,更是创新的基础。
(2)培养思考意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说:“不安于书本上所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为重要。它往往是区别最好学生和次好学生的标准。”这句话不但阐明了尝试思考与发现的重要性,而且形象地概括了先有创新思想,后有创新人才这一哲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意识与思维品质,就是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那么, 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去引导呢?其一,顺水推舟。即顺着学生的问题引导。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小小的船》时,老师引导学生:“你坐在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星星) (宇宙飞船) ,一孩子突然说:“我低头看见了老师!师顺势引导———老师在干什么?”(在上课)(老师在晚上批作业)……师赞扬,生快乐;可另一孩子却说:“他说得不对,我昨天看见老师在有星星的晚上散步!”师满怀爱意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并说:“你真棒!”生好自豪!我很欣赏老师这种呵护学生初级思维成果及批判性思考意识的做法。若持之以恒,必有源源的创新思维成果。其二,投石激浪,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奇异问题与迥异思维。如学习《四个太阳》时,师引导孩子们:“作者为我们设计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真了不起!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呢?”教室里马上炸开了锅———A生说:“我想给太阳装个开关,能够想暖就暖,想凉就凉。”B生说:“我想画个快乐的太阳,整天温柔地微笑, 不太热,也不那么冷,让大家都舒服”……老师一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在彼此的语言中交流与思考,在生命的对话中互动与碰撞,让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环境中逐渐养成思考习惯。如:一个学生看到奶奶摘花生很吃力时,就思考怎样既减少奶奶的劳动,又能节省时间,并发明收摘机;一个学生发现盆景叶子两面颜色深浅不同时,就思考并探究为什么会不一样,且写出小论文;当孩子们在餐馆等待吃面时,就思考怎么改进煮面锅(同时煮几碗,又互不干扰;既省时间,又好味道。)……当学生有好奇心、有思考意识,才有可能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才有可能标新立异,才会收获创新思维成果。
(3)培养质疑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问题意识薄弱,不能发表独立见解,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当成真理,不能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因此,我们要在各种交流和讨论活动中,引导学生大胆挑刺,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养成于无疑处生疑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敢于推翻他人想法及说法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意识和质疑能力。如:二年级学生在读了《小柳树和小枣树》后问老师:“为什么树叶到秋天就要落下来呢?”在四川地震捐赠与防震演习系列活动中,一个8岁孩子问我:“老师,四川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我们这里会不会发生地震?低年级学生的质疑让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刺激下,激发出了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更发现, 我们的学生其实很聪明,有问题意识,只不过是我们的关注不够,引导不及时,或者方法不灵活而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培养力度不够、途径不多的局面。于是,我倡导全校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采用回家咨询、上网查询、读书查找等方式开展探究———寻找答案———滋生疑问,继而倡导各班师生开展质疑与解疑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并且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与老师不同的想法,与文本不同的说法。积极引领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发现新知、产生迥异、探究未知,逐渐形成求异思维意识乃至批判性思维品质。
(4)培养探究性思考习惯。探究性思考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批判性思维,并形成说服力强、观点鲜明的批判性思维成果。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式学习”,就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头脑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究。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我们运用教育家们的理念为全体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环境,引领学生采用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检验的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运用课内外学到的知识质疑事物、分析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在引领学生大胆质疑后,再激发学生自主开展上网查找资料、统计环境污染数据、比较环境变化情况等活动,思考并研究出了一系列的保护环境良策,然后老师以“身边的环保”为主题引领学生继续开展课外探究。有的四人小组探索了“拯救柳溪河”策略,有的探索了居民污水科学排放策略,有的探索了汽车排气减污策略……在汇报活动中,老师在赞赏学生的好奇心与主人翁精神后,再次引领学生从环保性、经济性、安全性、实用性等层面去深入研究,并学习完善、整理资料。由此,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客观而科学地审视事物,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周密而逻辑的思考意识与思维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国的一个小镇专门为学生设立了免费进入的“综合实践馆”,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我们也要设置“综合实践探究室”,为孩子们营造自由轻松的思考与探究环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思考,在研究中质疑,在质疑中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品质。
学会用肾脏去思考 篇11
两年前,股市还在1000 点徘徊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我是用脑子在思考,将各种最坏的可能摆了一遍。那时候可不像现在,稍微一手软,一秒钟的犹豫,就买不到理想价位的股票了。那时候的中国股市,每天的成交量非常稀少,股价不怎么波动,如果有波动,也是向下的。所以,我有充裕的时间去点上一支大号的雪茄,靠在皮椅子上慢慢地想问题,仔细地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和估值方法。时间似乎流动得很慢。当时,选择投资真是有一种打算持有10年的感觉,这种感觉悠闲平静而又坚定不移。
2006年底,股市一举突破历史高点,站上3000 点大关。我记得我是用心脏在思考问题。我对于公司基本面的判断从来没有怀疑,但是我对于市场估值体系已经有了种种困惑和疑虑。我看着中国股市在股改后一年时间就收复2200 点的失地,觉得心潮起伏、激动无比。我们兴奋异常,奔走相告,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看着中国股市稳步向上。甚至在“2.27”暴跌的时候,我们都不曾犹豫。
因为暴跌说明这个市场上还有人在用头脑思考,那么我们这些人就可以放100 个心去睡觉,不用担心市场过热,我们只要继续守着自己激动的心就可以了。这时候炒股,已经不能悠然自得地抽雪茄了,上厕所也改成了一路小跑,将心率保持在一定高水平上。
中国牛市的演变进程就像是我在国外参加的派对一样。一开始,大家都彬彬有礼,相互客气、礼貌地交谈着一些理智的话题。说着说着,大家喝得就有些多了,心跳开始加速,谈话主题开始热烈了;有些人觉得自己喝多了,提前退席了;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喝多了,继续喝下去。他们最终开始用肾脏思考了,说的话都不怎么有道理了,只是胡说八道而且频繁去厕所,类似于我们今天股市的大涨大跌。最后曲终人散,谁也不记得谁,一轮牛市和派对同时结束。大家回去睡觉休息,蛰伏一晚,第二天一早继续用头脑去思考去工作;而我又回到办公室,慢慢地抽雪茄。我感觉今天的股市已经属于肾脏思考期。那些用脑子思考的人在“2.27”暴跌之后已经离开了,那些用心脏思考的人坚持到了“5.30”暴跌之后,赚取了更大的涨幅。现在无论什么时候出现一次暴跌,都是晚会最后一批人离场的时候了。市场上的宽幅震荡越来越多,说明频繁上厕所的人越来越多了,晚会坚持不了多久了。
结合数学教学督促学生学会思考 篇12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新课伊始,我给学生念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很会讲故事,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很会讲故事,老和尚讲:……”说到这,学生哈哈笑了,有的同学还接下说道:“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我故作惊讶:“你们怎么知道我下面要说的话呀?”“老师,你的童谣里这几句话总是重复这样说,所以我就知道老和尚讲的就是这几句话.”就这样,学生在故事中理解了什么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什么叫“循环”,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
二、在问题中思考
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出示一块月饼让学生把它平均分给两人,学生说:“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每人一半.”我说:“大家想想‘一半’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呢?可以用一个图,也可以用一个符号,还可以用一个数.把你的方法表示在本上.”
张家鑫到黑板写出2/1表示自己心中的一半.
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写?”张家鑫说:“1表示一块月饼,2表示被分成的两半月饼.”
这样设计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思考,懂得一半如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就会出现不同的表示方法,为了让大家明白,所以统一用1/2表示.而且让学生明白了的含义.
三、在倾听中思考
在同学发言的时候,让学生当个倾听者,想一想发言的同学会怎样说,顺着他的思路往下可能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或者有什么精妙之处.如果自己不能理解应在同学发言后提出询问或质疑.这样培养学生听中思考.越往高年级,课堂气氛中沉默的机会多,但沉默不等于停顿,恰恰是倾听的核心———带有思考的高层次倾听.
四、在观察中思考
如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的练习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开火车送信游戏,当学生完成了送信.
我让观察1号信箱算式,说说发现什么?
朱瑞岩说:“除数和被除数相同,商是1.”
“你的眼睛真亮!”“再来看看红色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
宁若甫:除数等于1,被除数和商相同.
我连忙伸出大拇指:“你真有一双慧眼.”
我将学习内容于游戏中,不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
我又出示以下算式:9÷9=20÷20=100÷1=300÷1=
没想到连特困生季家宇都算对了最后一题.这就是观察的结果吧.
五、在探索中思考
记得我在教学二年级下“统计”一课时,当学生已经把班级同学出生在四季的人数统计出来后,我放手让学生在格子纸上制作条形统计图.学生动手涂色,不一会儿就有同学反映:“老师,格不够.”“那自己想办法吧.”我在同学间巡视,这时我发现有的同学把不够的格涂在下一列中,还有的在表的上面又添加了几个格,还有的干脆又画了一张统计图.后来我发现杜欣泽同学把1格表示1人,改为1格表示2人.我把这几种情况用展台展示出来,让学生们看看自己与哪种方法相同,并指名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表示.最后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从而认可了杜欣泽同学的方法.此时学生明白了1格不仅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2,或者5、10、100……
这样通过学生探究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结语
教育学生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内化.教师要特别注意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加强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发展,在拓展中不断让思维得到创造.
摘要:教育改革三个五年计划中,我们数学课堂由填鸭式到今天的高效课堂,由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过程,一直在一线的我个人认为,无论教育方法怎样改革,我认为让学生在学习中怎样学会思考是最重要的任务.学生学会思考不仅能准确地解决问题,而且让学生养成一生受用的良好习惯.怎样让学生学会思考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会思考】推荐阅读:
让学生学会思考06-03
教孩子学会思考05-27
学会换位思考高二作文08-20
学会换位思考作文500字10-21
工作中要学会勤思考07-26
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作文600字10-22
我学会了换位思考的作文400字08-13
学会工作的几点要求和思考08-19
关于学会换位思考的中考优秀作文05-18
学会感恩 学会敬业 学会负责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