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教育

2024-10-12

信任教育(共12篇)

信任教育 篇1

一、绪论

信任使群体成员保持良好的心境,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罗特尔对人际信任的研究表明,个体人际信任的形成取决于父母、教师、同伴等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诺言是信守还是违背的现实行为和态度。父母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采取的信任态度和信任措施,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人际信任观念和人际信任水平。而处于5~7岁阶段的幼儿是人际信任开始建立的关键时期,所以父母的信任教育对幼儿的人际信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分为父亲信任问卷和母亲信任问卷)。对家长发放问卷53份,回收50份。

儿童信任实验法是笔者对幼儿进行了分巧克力和送巧克力的实验。实验采用故事访谈的形式进行,为儿童创设一个和陌生小朋友分巧克力和送出巧克力的情景。在分巧克力实验中,要求被试从两种分法中进行选择(由教师分或由陌生小朋友分),选择由小朋友分表明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较高。分巧克力实验中请被试选择送给陌生小朋友巧克力的数量,并预期小朋友返还巧克力的数量。送出及返还巧克力数量越多表明被试的信任水平越高。每个实验情景中,除了“陌生小朋友”外,还让被试评价信任对象为“同年级同学”“同班同学”“好朋友”时的选择。

2.研究对象。在50名幼儿中,男孩28人,女孩22人,分别占56%和44%。父亲学历在本科以下有15人,占30%,本科及以上有35人,占70%。母亲学历在本科以下有16人,占32%,本科以上34人,占68%。

三、结果

(一)幼儿的人际信任水平的基本情况

1. 幼儿人际信任基本情况。

在对幼儿选择分巧克力的方式进行统计后,发现在老师和陌生小朋友中,37个选择让老师分,13个让陌生小朋友分,它们分别占总数的74%和26%。在老师和同年级小朋友中,62%的小朋友选择老师,38%选择同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和同班小朋友及老师和好朋友中选择老师的百分比分别为38%和14%。

笔者得出:在陌生小朋友和同年级的小朋友和老师中,幼儿更多地选择让老师分。在同班小朋友和好朋友中,幼儿会更多地选择同班小朋友和好朋友。

为了检验被试对陌生小朋友等四种不同对象采用方法的差别,又采用Friedman非参数检验得到P<0.05,差异显著,表明大班幼儿在面对四种不同的对象时,选择分巧克力的方法会有不同。所以说,他们对人的信任水平是受信任对象和他人和自己的关系影响的。这也充分说明幼儿对人的熟悉程度越高,相对来说信任水平也就越高。

在对送巧克力实验进行统计后发现在对陌生小朋友和同年级小朋友中,幼儿送出1块巧克力的人数最多,分别为28人和26人,都占总人数的52%,认为他们会返还给自己最多的也是1块,人数分别为20人和21人,占40%和42%;幼儿选择送给同小朋友的最多数量为2块,总人数为23人,占46%,认为会返还的最多数量为2块,总人数为20人,占40%;送给好朋友3块的人最多,有26人,占24%,认为会返还的最多数量也是3块,有14人,占28%。

由上述的分析看出,幼儿送给好朋友巧克力最多,人数也最多,按送和返还数量的多少依次为同班小朋友、同年级小朋友、陌生小朋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幼儿对四类对象的信任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好朋友、同班小朋友、同年级小朋友、陌生小朋友。

从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对人的信任水平是受信任对象和他人和自己的关系影响的。

2. 幼儿人际信任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1)幼儿性别与幼儿人际信任水平的差异。

分巧克力方法选择和送巧克力实验的性别差异。在分巧克力中,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针对陌生的小朋友,82.1%的男孩会选择方法1,只有63.6%的女孩会选择方法1。在针对同年级小朋友时64.3%的男孩选择方法1,59.1%的女孩选择方法1;在针对同年级的小朋友,42.9%的男孩选择方法1,31.8%女孩选择方法1。所以看来,男孩比女孩更多地选择方法1。也就是说,相比较女孩来说,男孩对外界不够信任。

在对送巧克力给陌生小朋友实验进行组统计后得出,男孩送巧克力的平均数是0.89,要比女孩的平均数0.82高,在期望返还巧克力数量的平均数女孩(1.00)又比男孩(0.86)高。这说明相对于女孩子,男孩子对外界不够信任。

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送巧克力p=0.321和返还巧克力p=-0.640,所以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在分析另外三个对象送巧克力和返还巧克力的数量的平均值后得出,送巧克力的平均数和期望返还巧克力数量中女孩的总是比女孩的平均数高,笔者认为,女孩子又对外人抱有比男孩子更多的信任。为了检验他们的显著性,笔者又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也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性。

(2)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在分析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幼儿的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发现,在分巧克力实验中,面对老师和陌生的小朋友时,选择方法1的孩子人数最多,共有37人,父亲学历在本科以上的有28人,占80%;在面对同年级小朋友时,选择方法1的也最多,有31人,其中父亲是本科以上的有21人,占60%;是同班小朋友和好朋友时,选择方法2的孩子比较多,总共有31人和43人,其中本科以上的有20人和29人占60%和82.9%。从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出,父亲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小朋友在针对陌生小朋友和同年级小朋友会更多地选择方法1,在针对同班小朋友时会更多选择方法2。这个结果和幼儿不受父亲学历影响的统计结果一致。母亲的分析和父亲的分析结果一致。从上面数据可以分析出幼儿方法的选择没有受到父母学历的影响。

在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p>0.05,结果不显著。

在对同年级、同班同学和好朋友结果用同样统计方法检验,但结果都不显著。母亲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也不显著。

在对送巧克力实验和父母受教育水平也进行同样方法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也是和分巧克力的结果一致,说明父母受教育水平并未影响大班幼儿的人际信任水平。

(二)父母的信任教育水平和影响因素

父亲和母亲信任教育得分最高是3.67。父亲信任教育得分最低为1.61,而母亲则为2.00。相比较父亲而言,母亲的得分相对较高;在信任教育得分的众数上,父亲为2.67,母亲为3.00;得分大于3.00的,母亲的人数也比父亲人数多,就是说母亲比父亲更多教育孩子周边环境是可信的。

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母亲信任教育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教育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这说明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较少提及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让孩子感觉到环境相对值得信任。

2. 父母信任教育水平的影响因素。

在对父母年龄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进行了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我们看到在这些因素中,除了母亲年龄之外其他都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母亲,给孩子提供的信任教育越多。

(三)儿童信任水平和父母信任教育的关系

1. 分巧克力实验。

在对父母信任教育和分巧克力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后,发现选择让陌生人分巧克力的幼儿其父母的信任教育得分均高于选择让老师分的。这说明父母的信任教育可能影响儿童对陌生小朋友的信任水平。

对分巧克力方法对信任教育的T检验后,发现p>0.05,即父母的信任教育对大班幼儿的人际信任的影响不显著。见表3:

2. 送巧克力对信任教育的相关。

在对幼儿送巧克力和父母的信任教育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对象为同年级小朋友时,期望返还巧克力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果如表4:

四、分析与讨论

1.幼儿的人际信任水平的基本情况。

(1)幼儿人际信任实验结果。分巧克力和送巧克力实验中,四种不同对象采用方法的差异显著。即大班幼儿的信任水平是受信任对象和他人和自己的关系影响。这个研究结果和李伟民等的研究结果相似,李伟民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对他人的信任,既受双方之间所存在的血缘家族关系的影响制约,同时也为双方之间所形成的亲近密切的交往和情感所影响,即“远亲不如近邻”,因而亲密朋友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而且是比一般亲属更多的信任。

(2)幼儿人际信任水平的差异性。在分巧克力中,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多地选择方法1。也就是说,相比较女孩来说,男孩对外界不够信任。

这个结果与郑信军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没有性别差异一致。在中国,父母对男孩子的要求相对比女孩子要高,在人际信任方面也是。

在分析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幼儿的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时发现,在分巧克力和送巧克力实验中,父母的学历没有影响幼儿方法的选择,进行卡方检验后也发现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幼儿方法的选择没有受到父母学历的影响。

2.父母信任教育水平和影响因素。

母亲信任教育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母亲比父亲更多教育孩子周边环境是可信的。说明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较少提及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让孩子感觉到环境相对值得信任。这可能是因为母亲在家庭以及社会中都比父亲承担了更少的压力和社会责任,他们所接触的也比较少,所以相对来说对外界会更加信任一些。

在影响因素上除了母亲年龄之外其他都没有显著地影响到父母的信任教育水平。

3.幼儿信任水平和父母信任教育的关系。

在分析儿童信任水平和父母信任教育的关系后发现,选择让陌生人分巧克力的儿童其父母的信任教育得分均高于选择让老师分的。这说明父母的信任教育可能影响儿童对陌生小朋友的信任水平。

综合以上方面的分析讨论,笔者认为父母信任教育与大班幼儿的人际信任水平的相关是有限的。但我们不能就此完全忽略父母信任教育对幼儿的一定影响。因此不能忽视家庭、幼儿园等因素对幼儿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作用。

五、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论,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亲子间的信任水平高,自然就会影响到孩子对除父母之外的其他人的信任。但是这个研究中幼儿人际信任与父母信任教育没有相关性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样本容量不足,不能保证分组分析时每组样本数多于30个。所以扩大样本容量,可能会得到更有意义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牛江河,辛自强.不同主题和风险下的人际信任:“信任圈”的中、加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2]井维华,张庆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

[3]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人学出版社,1998.

[4]张静.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述评[J].毕节学院学报.2009,(5).

[5]杨中芳,彭泅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2).

[6]张建新,张妙清,梁觉.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0,(3).

[7]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

[8]郑信军.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宁波大学学报,1998,20,(2).

信任教育 篇2

信任的魅力

初三毕业会考放榜的那天,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学校,期待着会考成绩的公布。那天我刚走到课室门口,六十多双渴望的眼睛望着我,于是我直奔讲台,把成绩单放好,我就说:“同学们,我知道大家的心情都很紧张,都希望尽快知道自己这几年的劳动成果,有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有没有令父母、老师失望?但无论怎样,每一科成绩,都浸满了你们的汗水,希望你们的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同学、老师、家人一起分享。今天老师很高兴,因为同学们没有令老师失望,特别是李文伟同学,他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毕业会考取得自己最理想的成绩,会考六科,他就有四科达到了六十多分,进步喜人!”同学们非常高兴,掌声响过不停,李文伟同学眼睛都湿润了,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此情此境,我心中的快慰,难以用片言只字来表达,今天的成果,不知费了我多少辛酸的汗水,甚至是泪水。人们都说老师的伟大,是在于那份无私的奉献与默默的付出。而我就对学生多了一份信任,从而改变了一个学生,也说得上是挽救了一个学生。他就是李文伟。

李文伟同学的事从初一入学后说起。暑假期间,学校已安排我任初一(1)班的班主任,当时我领到了《学生基本情况表》后,为了尽早了解新生的情况,于是我利用休息时间翻阅《学生基本情况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入学成绩、在校表现等,当我看到李文伟的情况时,我特别注意,他是单亲家庭,自小缺乏母爱,是一个典型的双差生,学业成绩低下,思想觉悟低,且逆反心强。开学初,我特别留意他,但觉得他的表现一般,学习缺乏了热情,偶尔还违反学校纪律,经过教育,会有所收敛。第二学期,他对学校的环境熟悉了,因而反叛的个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不服班干部的管理,对班主任阳奉阴违,个别科任上课,他时而会发表一些不着边际的“高见”,如果那节课的课堂是静悄悄的话,就是他已进入甜美的梦乡。在宿舍,午晚睡时间,他总是“高谈阔论”,舍长没法管他,宿舍管理员批评他,他就和宿舍管理员“顶牛”,宿舍管理员无计可施时,唯有扣本班的文明分。就因他一人,每周所扣的分,累计超过30分,要想拿文明班已成了本班师生的共同梦想。对他,我也伤透脑筋,不断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教导,1

软硬兼施。软的:不断地用“放大镜”去挖掘他的微弱的亮点,肯定他、表扬他,希望树起他的信心,让他看到自己的希望,不至于迷失了方向。甚至自投腰包,以金钱刺激他,和他定下盟约,只要他一周内不被学校扣分,不被科任投诉,就奖励他10元人民币。但结果是换来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硬的:他犯了错,我就罚他抄书、抄《中学生守则》,甚至罚留堂,他只是当作“小菜一碟”,起不到丝毫的警吓作用。迫于无奈,只好多次请他家长来学校共同教育,但收获不大,一而再,再而三,他家长也深表无奈,对我说:“老师,你辛苦了,这孩子带给你和学校太多的麻烦,我作为家长,深感愧疚,如果真的不行,学校就开除他吧,我不敢有丝毫的怨言。”望着两鬓斑白,一脸无助、不安的家长,我的心真不是滋味,只好安慰他,我会尽最大努力教育他的儿子。

上到初二级,由于并校,因而学校重新分班,很不幸,他又分到我的班,加上从其他班分来的三个“天王”,组成一个他为首的小集团,美其名曰:“四大天王”去哪都一起,共同进退。因有人壮胆,更令他的陋习发挥得“淋漓尽致”。违纪行为不断升级:刻意破坏课堂纪律,令个别科任无法上课;周身长出了“刺”,对同学稍有不满,就大打出手,且还警告被打者若然胆敢告诉班主任,必定有他好受;故被打者虽然内心愤怒,却不敢声张,这更助长了他的气焰。在宿舍更是无法无天,吵闹到深夜,影响别的同学休息。同学们都敢怒不敢言。更有一次,夜里他鼓动几个“天王”撬开学校宿舍防盗网,出街去吃宵夜,彻夜不归,目无学校纪律,事后被人偷偷告发,学校领导着手调查此事,查明真相后对他进行记大过处分。

对着似乎无药可救的他,我陷入不深思:难道他是一块顽石?真的是一无是处?真的无药可救?突然间,我脑海中闪现一道灵光:“四大天王”以他为首,他说一,别的不敢说二,不如就来个“以夷制夷”!

说做就做,于是我找到他,在他面前,我数尽他种种的劣迹,他只是不在意地听着,不时来一两句强辩。我话锋一转,问他想不想当班干部,他呆了一下,眼睁睁地望着我,眼里带着几分愕然、几分疑惑、几分不可思异,但还闪耀一下难以察觉的惊喜。虽然眼神只是一闪而过,但却给我捕捉到。我再一次问他,他却反问我有可能吗?我说只要他想就有可能。他对我说:“我从进入学校读书到现在,已经七年了,从未有老师和我开过这样的玩笑,我连发梦也没想过会当班

干部,因为在我记忆中,班干部都是那些学习成绩好、思想好的同学当的。我表现这么差,学校老师、同学都当我是瘟神,你为什么信任我,你可不要耍我!”我说:“我可没空耍你,我只相信我的眼光!”我再一次严肃地问他想不想?他说试试看。随即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由即日起,男舍舍长由李文伟担当。当时,全班学生一片愕然,望着我,又望望他,眼里充满疑惑,充满顾虑,不知我在搞什么名堂。

第二天早上,宿舍管理员问我灌李文伟喝了什么药?怎么昨晚他“哑”了?说我们班的宿舍出奇的静。我一笑置之,没发表言论,但我心中却喝了蜜糖似的,为我的得意之作而暗暗自喜,证明了我“以夷制夷”的这招行得通。上完一天的课,各个科任也议论纷纷,都各自调侃地说今天太阳是不是从西边升起,为什么“四大天王”今天不“大闹天宫”?如此太平日子过了一个星期,可惜好境不长,反叛惯了的他有点按捺不住被约束的日子,无敌是最寂寞,过往的打打闹闹的、不安分的冲动,令他焦虑、烦躁,总想要渲泄出来,因而违反纪律的毛病又犯了。上课又开始和科任“唱对台戏”了,或者是和邻位的同学搞小动作,讲闲话,不时发出一两声怪响,打断老师的讲课。于是,老师、同学对他的投诉渐渐多了。宿舍午睡、晚睡的宁静也渐渐地被打破了,宿舍管理员的眉头又开始皱了起来,向我投诉也自然少不了。我又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及时对他进行思想教育。我肯定了上星期做出的成绩,引导他当班干部如何带好头,要他明白“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还鼓励他,有这样好的开始,就证明我没看错人,也证明了他不是一无是处,向他摆明了他优势,赞扬了他管理的能力,希望他把握好机会,做出成绩给人看,让老师、同学、家长刮目相待,争取早日撤销学校的记过处分,还自己一段精彩的人生。

一番贴心的交流,一番衷心的赞许,一番高度的信任,令他从此变了另外一个人。以后的日子,宿舍有什么事,他主动找我,寻求解决的方法,我也耐心地教导他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要他放胆放手去干。在他管理下及带动下,宿舍迅速扭转落后局面,午、晚睡钟声一响,全宿舍快速安静下来,以最短的时间进入状态。宿舍内务,整洁划一。课堂纪律有了明显好转,科任上课有了舒心的微笑。

当班长走上颁奖台,从校长手里接过那期盼以久的文明班流动红旗时,全班

学生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声,且经久不息。当天我表扬他,本班能夺得“文明班”的称号,第一功应归李文伟,他脸上喜悦又带了点不好意思。

在他带动下,其他几个“天王”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上,我组织了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轮流去辅导他,他也把身上的“刺”拔光了,乐意接受同学的辅导,因而学习成绩也有了逐步的提高,由原来的二十多分提到四十多分,到初三毕业会考,六科他有四科达到了六十多分,进步喜人。

教育,从信任开始 篇3

关键词:教育;信任;成功

伟大导师马克思在总结报社赖以生存的关键时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一个报社这样,我想,一个班级也是如此。

一、信任,为师生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熊老师,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其实,那天我并没有写作业,想不到,你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批评我,而是对我讲了一个含义深刻的故事。那句‘一个人能被人信任不容易,我要珍惜让我记忆犹新。你对我说的那句‘我相信你会完成作业就犹如那位去了一趟百米之外农贸市场换回3元钱的女士说的那句话。是的,一个人能被别人信任,那份心情的确不一样。你信任我们,我们也应该尊敬自己。真的,那天从你办公室回到班里,我是多么的感动:一位这么信任我的班主任,我竟这样欺骗她,真不应该。以后我绝不会出现不完成作业的情况。熊老师,你能相信我吗?——小宪。”周记上,小宪如此写到。哦,我记起来了,这不是前任老师常提的撒谎王——小宪吗?接班后,前任老师向我道出了一串“学习逃兵”,还叫我要多提防当中的一个叫小宪的学生,他是“逃兵”之王,还有一定的号召力。我懂得:她也是出于一片好心,好让我对这班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可我却想:对对方的不信任,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至于他们的历史,为什么还回望呢?所以,对开学第一周就不写作业的小宪,我没有批评他,更没有去揭他的伤疤。因为我知道他说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讨好我,而是为了保护他自己,一个爱惜自己的人,又何尝不会爱别人呢?对他的到来,我给他讲了一个《关于陌生人之间的小事》的故事。想不到他的感悟是那样深,更想不到的是他的作业一发而不可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常给自己留作业。在他的带动下,余下的“逃兵”果然一一归队。

二、信任可以创造奇迹

“熊老师,你们班的琪琪同学在校门口拾到150元,交给了值日老师,待会上班会课,你要好好表扬才行哦。”辅导员满脸笑容地对我说。“琪琪?她怎么会……”上学期的那一幕又浮现在我眼前……

大课间一回来,明明说他放在铅笔盒里帮奶奶买酱油的15块钱不见了”,有人提议:让班长查查每人的书包和衣袋,说不定能抓到小偷。“好。”“这样做不行。因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绝不能随意搜身,这是犯法的。同学们,这件事能否让我来处理?”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上完课,班长告诉我“琪琪说她肚子疼没下去。”毫无疑问,这件事不是她干的还会是谁?放学后如果单独留下她,就已经告诉了大家:拿同学们东西的人就是她。最终我没把她叫住。因为我深信:留得青山在,哪怕无柴烧。

正当我准备去吃午饭时,背后传来一把很微弱的声音:“熊老师,我没有拿他们的东西。真的,我没有拿。”啊,本以为她返回来对我坦白,想不到她竟说出这样的话。“我没有拿,千万不要将此事告诉我妈妈。”“哦,我知道了,时间不早了,赶紧回家吧。”“嗯,谢谢老师。”

饭后,我正为她的事纳闷时,电话响了。“熊老师吗?真对不起。她一回来就哭着说出了整件事,说熊老师如此保护她。下午我让她找你。”听完电话,我心情很沉重:她为什么第一时间不愿对我说,而对她母亲说呢?

下午,我发现办公桌上有一个信封,除了明明丢失的东西外还有一张纸条,“千万别告诉同学这件事是我干的”。我把东西还给丢失的同学,当然也没有回答他们这个东西怎么会在我手中,只是对他们说,以后的东西要注意保管。

对她,我没有回避,反而委任她为生活委员,与班长一道管班费(废品回收费),账班长记,钱由她管,一个学期下来,班里的一切支出,她都做得都井井有条。当然,同学们也没有再丢失过什么。至今,也没有人知道那件事是她干的,因为她已是老师和同学信任的生活委员。

人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被人们尊称为“圣贤”的孔子难道就不曾有过错误的言行吗?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很难找到的;在形成道德面貌的童年时代,犯这样那样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再说,学生的错误行为是不可以跟成人的类似行为相提并论的……犯了错误在集体面前受过批评的孩子往往会变得孤独,与同学疏远起来。特别不好的是,他们要学好的那种愿望和热情淡薄了,他要做个正直的、道德高尚的人的愿望受到了压抑。”

一名教师,与其说他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不如说他肩负的是改变学生心灵的重托。学生心灵改变的过程,是他自己体验、自己感悟的过程。

由此可见,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不能抱有成见,他们需要的是教师的信任与关怀,是对他的自尊心的珍惜与保护。谁说教师工作平淡无奇?对于孩子,你的每一次信任与宽容,都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

三、信任,帮助孩子通往成功

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那个叫《贝索斯》的成长故事。

1996年,美国有一位身无分文的青年,他特别看好电子商务,并下决心在这个领域发展自己。那么资金的问题如何解决呢?他首先想到了父母,当时他父母有30万美元的养老金。当他向父母说明了他的用意后,他的父母只商量了一会儿,就把钱交给了儿子,并说道:“我们对互联网不了解,更不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但我们了解、相信你——我们的儿子!”这位青年就是当今个人财富达105亿美元、大名鼎鼎的亚马逊书店的首席执行官——贝索斯。

不能说贝索斯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他的父母,但他父母所起到的作用确实非常重要。除了前期的资金支持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贝索斯的信任给贝索斯带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一个星期前,接到参加“广州市首批名班主任”的培训,为期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语文课咋办?当我把这一喜讯和烦恼告诉学生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自己上语文课。在课堂上我们自学课文,熊老师不会不相信我们吧?”既然他们都这样说了,我还有什么理由推托他们的请求。“同学们,在决定之前,能配合我做一个调查吗?”“能。”“请在纸上完成这道问题:你最信任的人是_______。”“写好了,老师。”票数一点,结果出来了。除了4人填上父母外,其余40人都清楚地写上了熊老师。“感谢同学们对老师的信任。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你们呢?我相信你们绝对能按我的要求做好。”

学生一阵掌声,放学后我把这一做法和刘校长说了。想不到她也赞同,她说:“你的学生一定能做好,你就放心去学习吧。”

(附五封信)

不在家的日子

本月的12~16日,是我离开我那深爱着的五(2)班的所有孩子的日子,也是孩子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日子。虽不是第一次出远门,可我还是放心不下这帮孩子。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自立,我留下了五封信。每天,由大家推选出最棒的孩子作为我的代言人,在上课前念出我的信。

亲爱的五(2)班所有孩子:

你们好!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当你踏入校门时,是否想起:今天我们的熊老师不在家啦!那么接下来你会怎么过这一天?是毫无顾忌还是一如既往?是认真履行诺言还是失信?会听从其他老师和值日班长的指挥吗?我希望你们把握好今天,做好今天,愿你们开心,守纪!明天再聊。

想着你们的人:熊老师

2013年11月12日

亲爱的五(2)班所有孩子:

你们好!昨天感觉如何?自学了哪课?记在本子上了吗?没有的话记住要补回哟!还记得对老师的承诺吗?守信是做人的根本,不过老师相信你们都是守信用的人。一定不会失言,对吗?昨天表现最棒的人是你吗?看了哪些课外书。都写下读书笔记了吗?希望你们都能做好!明天再聊,愿你们有开心、美好的一天。

很想你们的人:熊老师

2013年11月13日

亲爱的五(2)班所有孩子:

你们好!

两天已经过去了,有没有想你们的熊老师?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好,把这些都写在日记本上吧!到时我会一一解答。对了,还是说说你们这两天做得怎样?表现如何?2分钟小组交流,然后请班长来总结这两天做得好的有哪些方面?有哪些人?不足的又是什么?有空,在家也可以与父母聊聊老师去学习,自己这两天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也知道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多么懂事。好啦,明天再聊。记住要听班长的指挥。愿你们今天有一个好心情。

很想你们的人:熊老师

2013年11月14日

亲爱的五(2)班所有孩子:

你们好!

昨天的小结会上,班长表扬的名单有你吗?做得不够的方面你有吗?

第四天啦,真不知你们的表现怎样?自学课纪律怎样?特别是王×、赵×、张×、吴×都是我最惦记的孩子,你们都好了吗?今天能不能继续做好?当然,每个小组也是我牵挂的,希望你们也能想一想在远方学习的老师:多么担心大家!如果告诉老师,说让我放心的,请站起来大声说“请熊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会做好!”

好啦。该上课了,祝你们学习愉快。

越来越想念你们的人:熊老师

2013年11月15日

亲爱的五(2)班所有孩子:

你们好吗?

记得今天是星期几吗?是不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老师之前的吩咐是不是都记牢了?今天要不要严格守关——把好最后一关呢?下午托管课能安静地去借书吗?其实也不是第一次离开你们这么久,可我这次却感到:五天的学习是那样漫长,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最后祝孩子们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下周一见!

非常想念你们的人:熊老师

2013年11月16日

在一周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收到孩子们(或家长)给我发来的短信,都是想着老师,也做好了自己的本分,还叮嘱我要注意身体。在学习结束的交流会上,我自豪地向各市的参会班主任介绍我班的同学在老师离开的这个星期,他们是怎样做的,赢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

一个星期后,当我回到学校,当天的第一节是校会,刘校长在校会上重点表扬了我班的纪律及学习。

无论是褒抑或批评(惩戒),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信任不仅是教师必备的美德,而且还是教师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原动力。

教师只有信任和热爱学生,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才可以架起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桥梁,也就是用“信任换取信任”(马克思语)。理想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全才的人,是一个学生离开了你也时刻想念着你的人。

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万玮.班主任兵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3][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丏尊,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5.

军校政治教育信任现状与培育 篇4

一、影响政治教育信任的认知因素

通过对各层次官兵的政治教育过程观察和研究, 促成政治教育信任的主要认知因素是学员的需求与授课的逻辑。

就需求因素而言, 教学对象层次越低, 对于政治教育的知识需求越低, 单纯阐释理论科学性的授课逻辑, 不能构成学员对政治教育的信服。而目前政治教育的现状是严格按照知识体系授课, 力求呈现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访谈, 学员们认为相比其他专业技术课程和理工类基础课程, 政治教育充当的不仅是政治理论课程, 而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大角色。还反映, 与其学习抽象的理论, 不如切实解决思想困惑, 讲授看待问题的方法, 教授生活学习工作的道理, 提升个人写作、表达、社交等能力。虽然, 政治课堂不能一味迎合学员的需要, 但是教育供给予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是动摇学员政治教育信任的原因之一。

逻辑是产生政治教育认知信任的又一因素。学员对于政治教育信任的最初判断可根据政治教育满足其需求与否, 但是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 理性判断也为授课逻辑影响, 顺应学员思维、人体学习的逻辑规律会形成教学的逻辑信服力, 从而形成学员对教育内容与教师的信任。可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这种逻辑力量很难形成, 把教材逻辑作为授课逻辑的现象极为普遍。教材逻辑从整体上而言, 符合人的阅读逻辑, 尤其是政治教育教材前后章节的联系性不强, 缺少主线串联, 按照这样的逻辑授课目标不明确;从章节上看, 教材逻辑讲求知识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少对问题或者知识的深度挖掘, 尤其在政治类教材中书面语限制导致居高临下的给出结论而省却了严密的推理思辨、实际情况的比对印证过程。

二、影响政治教育信任的情感因素

从情感角度, 促成政治教育信任的主要因素是师生关系和军人职业承诺。

政治教员不仅通过树立知识威信, 而且通过人格模范作用在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专业类课程实践的领域在岗位, 政治教育实践的领域在岗位也在生活, 教员的师德师风应是政治教育结果的优良示范。而在现实中, 政治教员很少能够发挥示范作用, 其原因在于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如以知识目标为中心, 本身就会淡化教员的道德表率职能;再者, 如果教员与学员课上课下交集少、沟通少就不利于职能的发挥。疏远的师生关系在减少对政治教员个人信任的同时, 不利于挖掘学员的思想困惑、增进对学员思想状况的了解、形成与实际相符的学员评价、甄别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

军人职业承诺是军人对职业的依赖和不愿变更职业的程度。在士官层次, 职业承诺影响职业行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在院校教育阶段, 职业承诺也成为影响士官学员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职业承诺直接作用于政治教育信念, 学员期望军人职业生涯长, 对职业提倡的主流价值观敏感度便高, 融入职业信念体系的积极性也相应更高, 从而利于培育政治教育信念。根据对潜艇学院士官、“4+1”学员、研究生学员的访谈, 发现士官层次职业承诺出现模糊和较短的现象。尤其是初级士官对于军人职业的长短没有明确规划, 并表示预期较短的倾向。在交谈中, 不少表现出对未来“第二职业”的担忧, 认为政治教育既与部队现实脱节、又与日后从事其他职业无益。

三、以教育信任为中心组织教育要素

构建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育逻辑。该逻辑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启发学员更全面、客观、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行为。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授课逻辑指导下, 知识按照问题的相关性进行整合, 教员知识讲解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途径之一, 学员课堂讨论、参与, 课外亲身实践获取经验、感受等都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构建以思维方法为侧重的教育内容。政治教育既需培养逻辑思维也需培养非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中尤其以辩证思维为重点, 现实教育过程中, 教员经常用全面、客观的分析对学员进行“说服”教育, 却忽略学生本身辩证思维的养成。在非逻辑思维中, 尤当重视创新性思维。在政治教育中学员依靠理性、感性材料加工出的每一个观点, 实质上都是创新的开始, 但是它们都需要经过灵感、表征、猜想、论证的全过程才能成为完整的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说, 通过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配合才能形成科学认识。通过课堂培养学员的思维方法, 要求教员把思维方法视作教学的重要部分, 通过示范、互动、体验等手段有意识的加强思维练习, 引导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践行以两种价值为引导的教育理念。政治教育既具有工具理性也具有价值理性, 教员需在教育过程中整合两种价值, 引导政治教育信任的产生。其中, 尤其要防止工具理性价值与功利主义色彩叠加, 防止学员认为政治教育就是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器。同时, 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既重视学员们政治素养、使命意识、职业道德, 也注重人格塑造、心灵观照、价值引导, 既注重学员对政治教育更为客观、科学的认识, 也注重激发学员本身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摘要:军队院校政治教育信任有其特殊内涵, 并表现为受需求和逻辑影响的认知信任、受师生关系和军人职业承诺影响的情感信任。本文根据潜艇职业教育士官现状调查分析, 探讨了以提升教育信任为中心的政治教育新思路。

信任教育 篇5

骗术漏洞百出,并不高明,收到短信的家长有的孩子根本没有手机,有的孩子手机在家长处保管着。身为教师,我们深深感谢把这一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的家长,让事态扼杀在萌芽状态。这一举动,表现了家长较高的素质。

但其他学校的某些家长就不同了。收到诈骗短信后,个别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学生的信息被泄露了,并一口咬定是学校泄露的,然后便大肆质疑学校。

见此状,我心戚戚。解放初期,人们迷信最高指示,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是不对的;而如今,人们开始质疑一切,连对学校的基本信任都没有了,这也是不对的。

我常常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我们有一笔现金,哪怕是几百几千块钱,我们会不会把钱存进自己质疑的银行?孩子毫无疑问是家中的无价之宝,既然选择把这么贵重的宝贝交给某所学校,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对该学校的绝对信任吧。

郢地有个人的鼻尖涂抹了蚊蝇翅膀大小的白泥,一位匠石挥动斧子砍削白点,只见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鼻子却完好无损。宋元君知道后,召见匠石,要求自己来试一试。匠石拒绝道:“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但自从我的搭档死后我再也做不到了!”

这是天马行空的庄子讲述的一个有关信任的故事。匠石运斤成风,技艺固然十分高超,但其表演斫鼻成功,还得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搭档的绝对信任。如果搭档的心理有任何一丝一毫的怀疑,在表演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哪怕是稍稍哆嗦一下,表演就会出现重大失误。

同样的,如果家长对学校不够信任,教育效果就会打折扣。那个收到诈骗短信便质疑学校的家长,他的观点毫无疑问会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对学校,对老师就会动摇。“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认可老师,才能接受老师的教诲,无论是知识上的,还是道德伦理上的。

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可以仔细比较,怎么挑三捡四都不为过,因为我们毕竟要把家里最珍贵的宝贝交给学校三年或者六年;可一旦做出选择,我们就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孩子就读的学校就是最适合孩子的学校。

当然,绝对信任学校并不是迷信学校,而是在与学校教育有分歧时采取平等的眼光、理解的心态,积极与相关人员沟通解决。我承认庞大的教师队伍难免会出现个别违法乱纪的蛀虫,但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像我一样競競业业,认认真真。“师者父母心”,只有我们抱着这种美好的心态,才会让孩子信奉老师,敬畏老师,亲近老师。

绝对信任学校更不是把孩子交给学校后就放任不管。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的立体活动,而家庭教育是任何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家长要肩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而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等到孩子出现问题后,一句“信任学校”便推卸了之。

选择学校靠眼光,信任学校是智慧。

别让教育遭遇“信任危机” 篇6

先是4月中旬,有媒体报道,“疑似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二)’科目的试题和参考答案提前便已有人在网上公布。”短短几天后,“武汉理工涉硕士学位造假,百余学生用假证骗文凭”见诸报端。

尽管几起事件仍在调查中,尚无定论,但有专家指出,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多起泄题、疑似泄题,特别是假学生拿到真学位等事件,不管事件最终结果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公信力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正如一个“郭美美事件”便可深深刺痛社会大众的神经,导致了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度骤降一样,攸关教育诚信的事件短时间内接连发生,也将导致公众对于教育机构信任度的降低。

回首过往,这样的事实我们不能无视:

当多个教育培训机构一夜之间携款人间蒸发,公众对于教育培训市场的信任度在降低;

当校园内冷暴力事件频发,公众对于教师职业素养的信任度在降低;

当某地发生“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公众对于高考加分政策的信任度在降低;

当高校和科研院所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绝,公众对于金字塔内的学术诚信的信任度在降低……

而最近连续“曝光”的事件有关考风考纪、有关学历真伪,更关涉考试的公平、公正,关涉教育部门的权威与公信。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产生如此担心:当慈善已经遭遇“信任危机”、健康专家已经遭遇“信任危机”、一些媒体已经遭遇“信任危机”……难道,教育也将遭遇“信任危机”?

不,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承载着民族之希望,教育经不起“信任危机”!不应让教育遭遇“信任危机”!

从三年前《教育规划纲要》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到今天《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两年来,中国的教育迎来了一个全社会凝聚共识、集聚信心的发展时期。一个声音已经成为共识:教育,需要“中国信心”!教育,正在树立“中国信心”!在这信心的驱动下,教育改革的旗帜高高擎起,教育改革试点稳步探索,教育事業发展的薄弱环节正在日益改善,教育公平正在推进,教育质量正在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与希望空前高涨。

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值得珍惜与呵护。呵护公众的信心与热情,呵护改革成果的取得,呵护进步与发展的步履……

不能也不应让危害教育诚信的事件接连发生,因为,我们都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信任感的形成需点滴积攒,但信任感的丧失则可能在顷刻之间。

让教育的信心成为主旋律,别让教育遭遇“信任危机”,需要教育战线上的每个人一起努力!

信任教育 篇7

一、教育领域内信任问题的研究现状审视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 学者们把改革的焦点放在教师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及成效最终是指向“人”, 并取决于“人”。这里的“人”是指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形成和谐的信任关系, 有利于他们共生共存, 是推动学校和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直以来, 学者们对信任的定义众说纷纭, 下面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3] :

多伊奇认为, 所谓一个人信任某事的发生是指他预期这件事会发生, 并且根据这一预期做出相应行动。

赫斯默 (Hosmer) 认为, 信任是个体面临一个预期的损失大于预期的得益的未知事件时, 所做的一个非理性的选择行为。

罗特 (Rotter) 认为, 信任是个体认为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

赖兹曼 (Wrightman) 认为, 信任是一种信念, 它是个体特质的一部分, 指个体认为一般人都是有诚意的、善良的, 并使得个体倾向于相信别人。

可见, 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 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是个体对他人或群体的认同、期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因此, 信任即信任关系, 是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之间的关系, 缺少其中一方, 信任关系就不存在。为方便我们进一步研究信任问题, 笔者对教育领域内信任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如下归纳和概括。

1.学生信任问题研究

关于学生信任问题的研究, 研究对象包括中小学生和大学生, 但是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问题上, 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等。罗任、周茜、谢海燕在研究中, 分析和比较了校园文化、家庭结构、性别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 单亲家庭及独生子女这两个群体人际信任个体差异显著, 应该加强学生保健服务[4] 。王霞霞在对大学生的信任心理及行为特征的研究中发现,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 地区差异不显著;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5] 。另外一些学者研究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孤独感、自尊、自我概念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程度, 张杨认为, 依恋回避维度得分越高, 说明个体对他人的态度越积极, 越相信他人是可信的;反之, 就越倾向于认为他人是不可信的;如果自尊水平高, 相应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接纳的水平也高, 同时也增加了个体在以交往对象为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探索周围世界的可能性, 对交往对象的信任感随之加强[6] 。张娟在研究中指出, 对他人承诺的信任水平越高, 被他人拒绝的可能性越低;对他人行为的信任水平越高, 也越容易被他人接纳[7] 。

2.师生信任问题研究

一直以来, 师生关系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师生信任问题被看做是思考和解决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它处在学校组织信任中的核心位置, 所以更是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与兴趣。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分析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中师生信任的特点、作用、机制及其建立教师信任关系的策略等。例如郑礼平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师生信任的特点, 认为师生互动关系中的双向信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任——不仅指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彼此认同的一般信任气氛, 而且还能体现在师生具体行为上的信任, 并且由此产生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行为趋向[8] 。张宏从教育学的定性角度分析了中学师生信任程度不高的原因和提高师生信任的方法, 并且强调了信任平衡的概念[9] 。吴珺如借鉴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来探讨高校师生信任的关系, 认为一个人自身价值的发现与实现往往源于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与期望, 同时提出了建立师生信任关系的措施[10] 。张仙凤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师生信任关系, 指出教师教学能力、人格魅力以及学校、社区文化与学生发展的矛盾是信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校可以通过有效教学互动、良好人格影响以及学校、社区信任文化的构建来促进师生信任的健康发展[11] 。曹正善和王春平指出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不同在于它强调未来性、生成性、双边性, 突出信任这一主题的道德教育包含放心托付、承诺兑现、责任承担、批评反思等基本模式[12] 。

3.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间信任问题的研究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 研究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信任问题, 重点是研究学校内教师的组织信任。具体来说, 包括对学校管理者的能力、人格、声誉的信任, 以及教师对学校制度、规范的公平性和效率的信任。教师的组织信任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 学者们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研究教师在教学管理、教师绩效考评及教师团体学习中的组织信任问题, 分析了影响教师组织信任的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如欧阳常青对教学管理中的信任功能、类型和生成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 这为提高教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信任度提供依据和建议[13] 。苏晓峰分析了高职院校绩效考核中信任度下降的原因, 包括考核的方案、考核者和考核结果缺乏公平、流于形式、考核者素质较低等, 并建议改革考核的制度、方式和内容, 体现每个教师的特点, 发挥教师的长处[14] 。戴玲华等人分析了教师组织信任的影响因素, 包括教师的工作能力、态度、性格以及领导的工作能力、管理方式、人格特征, 认为学校领导应该具有民主意识、创新意识, 应创设相互信任的校园文化环境[15] 。著名学者操太圣在研究中发现, 某些学校之所以出现学习者社群建设低效甚至无效, 教师之间缺乏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师的组织信任度低[16] 。赵娟在中学教师组织信任和知识分享意愿相关研究中发现, 学校组织对教师有无细致的关心, 教师之间人际关系和谐与否都对知识分享意愿有相关影响, 建议学校在设计组织知识管理系统时, 注意组织的管理机制如何运行[17] 。

二、教育领域内信任问题的研究评析

从以上的研究现状来看, 教育领域内的信任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学者们对信任问题进行了剖析, 揭示了学校各成员之间信任关系的主要障碍和影响因素, 为建设和谐的校园提供有益的建议。笔者在此对已有研究的特点和已有研究在视角、内容、方法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个人的浅陋之见。

1.研究特点

(1) 在研究目的上, 主要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学校教育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需要, 要求管理者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人”的问题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 然而, 信任关系是学校教育和谐、稳步发展的助推器, 正如齐美尔所说“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 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 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确切的认知之上。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个人经验那样强或更强, 那么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持续下来。”[1] 也就是说, 教育要实现人的发展, 必须关注学校成员间信任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2) 在研究方法上,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通过数据来论证和检验研究的假设。由于学者们主要立足于心理学的视角, 将信任关系理解为对情境的反应, 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或将其理解为人格特质的表现, 因此, 需要对学校成员的能力、性格、情感等方面进行考察, 对信任关系中各种变量及其相关性进行量化和分析, 力求真实、客观地分析信任关系的影响因素, 提出有效的建议和策略。

2.存在的不足

对前人的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根据之前研究的视角、内容和方法加以借鉴, 但是我国教育学界对信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 而且大多数的研究是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表层的、重复性的研究, 对中国的现状和传统文化缺失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要秉持严谨的态度, 认真地审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挖掘信任关系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 以期促进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因此, 笔者在此提几点浅陋之见。

(1) 研究视角狭隘。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 大部分学者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信任问题进行分析和重构, 仅仅把信任关系归结为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或归结为个体的人格特质, 这还不能真实、客观地解决信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毕竟信任问题是社会问题, 信任关系是人与人在相互作用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这表明了信任问题的研究必须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 从人们互动交往的实践活动中来研究信任问题。因此, 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计算机科学都应作为我们研究信任问题的角度, 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才能反映真实的信任关系和解决信任的障碍。另外, 国外学者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形成了本学科关于信任问题的系统理论。然而, 在教育领域, 还没有形成本学科关于信任问题的系统理论, 这应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契机。

(2) 研究内容单一化、重复化。

在研究内容上以信任基础性问题研究居多, 缺乏理性升华, 流于对问题现象的简单解释和或经验描述, 研究内容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 信任的基础性问题重复研究较多, 注重现象的描述性分析。大量的研究主要围绕信任的教育作用和功能、影响因素、应对策略进行表层的描述性分析或者重复性研究。诚然, 这些是进一步研究信任问题的基础, 但是仅进行表层的描述性分析还不能真正地揭示信任障碍的根本原因, 还应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进行解构。另外, 重复性研究往往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今后我们应加强对信任的作用机制、建立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研究。

其次, 研究对象的范围狭小。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大学中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信任问题而展开。的确, 大学是以学术、科研为己任, 教师和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我效能感, 当他们交往中遇到障碍时, 容易对他人或组织产生怀疑。但是, 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在信任问题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性质等要受到学校或教育部门的行政命令的影响。而中小学生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信任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 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信任问题还有待于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最后, 教师间信任问题的研究成果几乎空白。一直以来, 教师职业被认为是最神圣的职业, 教师被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 为保持教师的光辉形象, 因此教师之间的矛盾和信任危机, 人们总是不敢触及它, 担心教师的形象在社会和学生中受到影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优秀教师为了保持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声誉, 一般教师为了不让同行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他们在其狭小的空间内单打独斗, 不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这样, 教师之间缺少彼此的信任, 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可见, 教师间信任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

(3) 研究方法过于量化, 缺乏学理批判与反思。

已有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和访谈的途径收集数据, 然后通过PSP应用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最后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这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为信任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 但是, 这种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陷, 因为数据本身仅代表一种现象, 而不是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 学者们应该通过实证研究获取大量的资料, 然后采用哲学思辨的方法, 把信任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层次的批判与反思, 上升为一种教育哲学理论。反过来, 通过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研究, 解决现实中的信任问题。

信任教育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破解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重要性有了较深层的把握,继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重视教育。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始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学生处于幼儿时期,对事物好坏的判断能力还较为模糊,良好的幼儿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对周遭事物的判断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正常发展。但是现今,很多幼儿教育机构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幼儿教育事业出现了信任危机。笔者认为,解除幼儿教育的信任危机是现今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信任危机的表现方面

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教育安全方面、教学内容方面、教导方式方面和教育公平方面。

(一)教育安全方面。

幼儿阶段,学生还没有具备对事物好坏进行分辨的能力,由于“懵懂无知”的心态,极有可能陷入潜在的安全问题当中。一些案例的出现,使得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安全方面产生怀疑,造成对幼儿教育事业的信任危机。虽然很多教育机构都通过安装摄像头等方式让家长进行实时监控,让家长“放心”,但是在监控之下的教师由于个人人品、修养被怀疑,难免会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不利于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教学内容方面。

幼儿正处于比较朦胧的感知学习状态,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只是通过简单的感官了解,进行粗略判断,因此,顺应国家幼儿教育的教程,开展正常优良的幼教教育教学活动,在幼儿教育中极为重要。但是现今一些教育机构都是过于重视幼儿文化知识的积累学习,而忽略了幼儿本身的情绪,降低了幼儿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幼儿教师教学方式的传统化,导致教学内容极度侧重于幼儿对写、算、读的掌握。有些培育机构甚至直接舍弃幼儿课程,转而进行小学课程教学,不惜占用幼儿课外活动的时间,对幼儿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培育机构不仅盲目地进行小学文化教育,而且布置传统的课程作业,加大了幼儿的学习负担,继而影响到幼儿心理的正常发育。这样的做法使得整个幼儿教育事业都弥漫充斥着教学内容的信任危机。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是在幼儿教育时期,更重要的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发育和良好行为的养成。

(三)教导方式方面。

我国的幼儿教育机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私立教育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幼儿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不高,一些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国家认定的幼儿教师培训就进行上岗教学,缺乏多样化、专业化的教导方式,很难保证幼儿教学质量,造成幼儿教育事业在教导方式方面的信任危机。

(四)教育公平方面。

我国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关注力度较小,使得民办幼儿园成了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主体,没有严格有力的国家机构监管,私立的幼儿机构很难控制其对利益的欲望,造成幼儿园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和幼儿园教学收费的巨大差异。

二、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解决策略

(一)完善相关立法,加强管理保障。

我国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法规较少,不能有效对幼儿教师及幼儿教育机构形成约束,因此,要加大关于幼儿教育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最好提出全国性的幼儿教育指标。加大社会的监管力度,不断约束幼儿教育机构的不当行为,要将设立私立幼儿园的条件严格化、规范化,提高开设私立幼儿园的门槛,使得幼儿园都具有较高的教学条件。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要及时严惩,让社会各界看到整治的力度,从而降低幼儿教育的信任危机。

(二)教师专业化,教育现代化。

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是教育事业成功有效开展的关键。幼儿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因此幼儿教育对教师的教学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应该提出统一规范的幼儿教师从业资格,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育力度,还要加大对幼儿教育事业的人力、物力投入,达到教师专业化、教育现代化的水平,摆脱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困境。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石,良好的幼儿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顺利实行的前提,因此在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问题上,必须抱着坚持解决的态度,多方面进行协同努力,共创美好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蓝图。

参考文献

[1]陈飞.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解决策略[J].知识窗,2014(8).

[2]张燕.浅析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其破解策略[J].教育探索,2013(6).

信任教育 篇9

一、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

(一) 教育公平信任危机

幼儿园作为孩子启蒙教育的起点, 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幼儿阶段是孩子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养成的关键阶段。但是目前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很多孩子在这个重要时期并没有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例如: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城乡环境差距等。因此导致幼儿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教育公平信任危机。

(二) 教育安全危机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 因此孩子的安全问题是家长和社会重点关注的幼儿教育问题之一。这里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孩子在幼儿园内的安全问题, 还包括孩子在上下学的路上的安全。近几年, 幼儿校车事故频繁上演, 很多幼儿教师虐待孩子的报道也屡见不鲜。1由此引发了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安全的深深担忧。

(三) 教育内容的信任危机

随着近几年人们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关注, 很多私立幼儿园不断出现, 这些私立幼儿园在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上都有待于提高。很多孩子家长对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迫切心理, 因此导致对私立幼儿园并不是很了解。私立幼儿园作为盈利性组织, 在实际教学中追求的是个人的高收入, 从而忽略了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四) 教育方法危机

对于幼儿教育方法的选择, 也引起了家长的信任危机。目前有90%以上的幼儿园属于私立幼儿园, 这些机构的师资力量比较差, 教师素质比较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的使用也欠缺一定的科学性, 教学水平得不到保障。

二、出现信任危机的原因

(一) 政府方面的原因

伴随我国经济的改革, 市场经济主体逐渐增加, 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 导致监管力度不够, 很多经济主体的违规现象, 政府都没有及时予以制止。2例如, 私立幼儿园的教育不合格问题。

(二) 幼儿教育机构的原因

随着幼儿教育不断被社会关注, 很多幼儿教育机构相继出现, 对原有幼儿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教育机构将原来以办学为重点转向了以盈利为主的教育机构, 并导致教学水平下降, 偏离了原本的教学目标。

(三) 家长的原因

幼儿教育的日见紧张, 给家长造成了严重的危机感, 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首要问题。在孩子很小的时候, 家长就开始让孩子去幼儿园接受教育, 这样盲目的行为, 不仅对孩子起不到帮助作用, 相反有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四) 社会方面的原因

幼儿教育中出现的信任危机,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 还有最重要的社会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以及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 对幼儿教育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 导致人们产生了很严重的危机感, 因此社会因素也是造成幼儿教育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

三、解除危机的措施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导致幼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私立幼儿园的违规教学,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违规现象,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3所以, 改变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幼儿教育进行约束和限制, 明确教育标准, 制定完善的教育流程, 政府要对幼儿教育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对于教育中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的解决办法, 也要进行严格的规定, 并制定相应的处罚制度和规定。对于以上法律法规的制定尽量做到明确具体, 并对实际教学工作进行定期的监督和检查。通过法律约束, 提高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责任和意识, 并降低人们对幼儿教育的信任危机。

(二) 加大政府投入

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幼儿教学水平的提高, 以及幼儿教育危机的解决。首先, 加大对城乡偏远地区的投入, 减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 扶持乡镇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为幼儿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政府也要提高对一些大型幼儿教育机构的资金支持,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并与有关法律部门协调配合, 减少幼儿的教育费用, 使达到教育年龄的幼儿都可以及时的接受到正规的教育。

(三) 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水平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要加强对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管理。幼儿园的孩子还处于生理、智力发展的初期阶段, 4一些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完善。在实际教学中, 幼儿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 掌握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 有针对性的对孩子开展教育活动。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对小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

在幼儿教学中, 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 结合孩子的性格等成长特点, 幼儿教育机构应该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 人们对幼儿教育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对于幼儿的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教育, 更多的是孩子的启蒙教育, 使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幼儿教育是孩子未来教育的基础, 通过设计科学的教学方式, 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将来的正式教学打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导致我国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幼儿教育之间发生的脱节现象造成的。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 政府部门一定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注释

11 .张燕.浅析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其破解策略[J].教育探索, 2013.06:149-151.

22 .唐天彤.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3.20:201-202.

33 .徐灵雅.浅析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06:134+136.

信任教育 篇10

赏识教育是注重生命意识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人性化的教育,因此赏识教育所需要的前提是爱心。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教育。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爱是对学生施行的一种最好的教育,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那么我们在运用赏识教育的时候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呢?

一、尊重学生

自尊是人的天性,而孩子们的自尊又最容易被摧毁,素质教育的境界是让每个孩子在心情快乐氛围中受到教育,每位老师都应该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尊重学生要求老师放下师道尊严,不以权威、师长的身份居高临下,而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俯下身子与学生接触、交流。如果老师能放下架子,以朋友、伙伴的身份置身于学生中间,就会产生一种人格魅力,学生对老师就会从敬而远之变为亲而和之,就会很情愿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听从老师的教诲,从而有越来越多的令人赏识之处。

二、信任学生

“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赏识教育也需要老师和家长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部分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能够给予鼓励和帮助,但当付出的努力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就开始失望或怀疑孩子的能力,甚至转而对孩子挖苦、讽刺,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所以,教师应学会期待,给予机会,特别是对那些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要多鼓励、多关怀、切实帮助他们,以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深信不疑。

三、懂得宽容

不学会宽容就很难真心实意地去赏识自己的学生。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心态,是对不同于自己见解或传统观点的发自内心而又公正的容忍,有了宽容才会赏识。老师要做到宽容关键是能够有意识地偏向后进生。后进生在传统教育中通常是被遗忘的群体,成绩好的同学可以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对于后进生,有些老师仅以成绩论成败,不仅平时视其可有可无,而且把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要么放任不管,要么整天奚落、嘲讽他们。许多老师对优等生经常是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似乎是优等生的专利,人的宽容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有界限的,当老师的宽容之心已经在优等生身上用完了的时候,留给后进生的就只剩下挑剔和埋怨了。其实大凡学生知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会自责,都会有一种接受惩戒的准备。在这个时候,对于非原则性的错误,老师若能站在他们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改正错误,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爱和宽容,感受到老师依旧对自己充满希望,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真正改正错误,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四、学会激励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对具体的学生实施个别的影响,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体现”。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促使其逐步成为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大,甚至可能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消沉。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动机,是其内心渴求成功,产生推动人朝着目标不断努力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而这种赏识所带来的激励作用不但是巨大的,而且是呈发散状的。一方面受到赏识,可激发多个方面的进取倾向,另一方面获得成功,可带来多个方面的积极向上。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事实上,优秀生需要激励,后进生更需要关爱和激励,因为成功对他们来说太难了,或许从小到大他们都是在别人的否定和白眼中生活着,在他们的意识里,仿佛成功跟他们永远无缘,他们所拥有的是无以计数的缺点和错误。同样的一份赏识,如果对于优秀生的价值为1的话,对于后进生的价值则为100,从经济学上讲,老师的表扬和赏识对后进生的“边际效用”比对优秀生的“边际效用”要大得多,因此,对于后进生,老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激励。

赏识离不开激励和表扬,激励是赏识教育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那么教育者怎样激励和表扬学生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呢?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语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道出了表扬的功能之所在:“成长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那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激励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表扬要发自内心、出自真诚;表扬要适度表扬,要体现公正性,要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不同学生的良好表现;表扬要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人而异。

中国的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太急功近利、太注重智商的开发,而赏识教育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肯定和培育人类情感的力量,在于重建人性中的平衡和谐,唤醒人沉睡的潜能。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地利用赏识教育的优势所在,从学生的情商入手,多表扬多赞赏,自然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淑华.赏识教育及其应用原则[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8.

[2]齐玉珠.关于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 2006, 6.

[3]张曲波.赏识教育使“学困生”走向自主学习[J].辽宁教育, 2007, 5.

信任:家校形成教育合力的基础 篇11

民主、平等、和谐,是我们对理想家校关系的期待。但近年来,家校关系中不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家长与学校打官司,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等等。家校之间的不信任感在增加。

就教育者而言,大家早已认识到,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才能教育好学生。许多地区也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建设家长委员会等来改善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办学的成效。但是,也有不少学校,为了更好地管理,学校不太希望家长过多参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这无形中让家长对学校产生一种隔阂,他们感觉不知道学校和老师到底在做什么?

就家长而言,这几年择校之风很盛,许多家长就是担心孩子在普通学校无法获得最好的教育。事实上,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也有很好的教育理念,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践着这些理念,家长完全不需要有这样的担心。而且,由于一些社会媒体以偏概全报道了一些教育的负面新闻,导致这种家校之间的不信任在发酵、升级。一方面,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家长只要聚在一起,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抱怨学校、抱怨老师、抱怨教育。另一方面,老师们普遍对家长也有不满,认为现在的家长太娇惯孩子,要求太多。

家庭与学校,成了现实教育中的两极。这“两极”一方面表现为它们在学生培养中的地位,一方面也说明了它们在教育中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两极”的关系,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探讨。

其实很多家校矛盾是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因为缺少深入的沟通而使得一些负面情绪得到积累,最终造成矛盾的爆发。现在学校都在用一种叫“家校通”又名“校讯通”的教育网络互动平台,它能实现“学校、家庭和老师之间快捷、实时沟通”。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遇到“教师叫好,家长质疑,学生反对”的窘境。因为有了它,我们传统的教师家访、电话交流等有效的家校沟通手段弱化甚至缺失了。

信任教育 篇12

《论语》对“信”字的记载和阐述体现着孔子“信”伦理思想的含义和内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一书的“论语词典”统计, 《论语》中有信任的论述, “信”字共出现38次。其中动词“信”字12次, 主要是指“相信、认为可靠”和“使相信、使信任”。如孔子说:“听其言而信之。”“朋友信之。”名词“信”字24次。形容词或副词的“信”字2次。[3]为此, 孔子“信”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一) 论证人君和执政者守信即诚信的重要性。

如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学而第一》) 又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民自有死, 民无信不立。” (《颜渊第十二》) 在《子路第十三篇》樊迟请学稼一段, 孔子更明白地说:“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而当子张问仁于孔子时,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信则人任焉。” (《阳货第十七》) 由此可见, 孔子认为人君与执政者能对人民言而有信, 则政治清明, 人民亦会顺从统治者的指挥与调度, 反之则不然。

(二) “信”是人的社会交往原则, 亦是一种崇高的价值, 即信任。

1. 孔子认为信任是基本的交往原则。

孔子曰:“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矣。” (《公冶长第五》) 子曰:“减武促以防求为后于鲁, 虽曰不要君, 君不信也。” (《宪问第十四》) 子张曰:“执德不弘, 信道不笃, 焉能为有, 焉能为亡。” (《子张第十九》) 孔子还告诉人们交友的原则:“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 (《季氏第十六》)

2. 孔子将“信”看做是君子完成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学而第一》) 他甚至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认为“信”在君子人格塑造方面是有引领作用的。

3. 孔子还将朋友对自己的信任看做是人生的三大志向之一。

子路问孔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公冶长第五》) 孔子重视朋友之间的信任的思想也为后来的弟子们所继承,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第一》)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 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日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第一》)

4. 孔子对超越地缘与血缘关系的人的信任及其社会价值是高度重视的。

“信”是品德, 他自称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 (《述而第七》) 对不守诚信之道者是持一种批评态度的。子曰:“狂而不直, ……而不信, 吾不知之矣。” (《泰伯

5. 孔子的“信”伦理服从于更高的价值规范—义。

孔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卫灵公第十五》) 后来, 孟子曰:“大人者,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离娄下》) 信不能仅凭质朴的道德情感行事, 以哥儿们义气行事, 必须以价值理性作为基础。故孔子曰:“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 (《阳货第十七》) 又曰:“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泰伯第八》)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第十五》) 当子张向孔子请教“崇德、辨惑”的问题时, 孔子曰:“主忠信, 徙义, 崇德也。” (《颜渊第十二》) 孔子的弟子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学而第一》) 这些均强调了信与义的关系。

孔子“信”伦理的阐释体现“信任”伦理思想为现代德育工作者提出了觉解道德教育困顿的启示:开展基于信任的道德教育比依靠改革传统道德教育的手段更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

二、何谓信任的道德教育

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比, 信任的道德教育是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是将诚实、诚意、善意、责任等作为基本道德教育目标, 其最终目标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幸福的感受。教师对学生“敢于托付与委以重任”的教育、“敢于承诺与敢于兑现”的教育、“敢于负责”的教育、“敢于批评”的教育, 其意义深刻的。

(一) “敢于托付与委以重任”的教育。

信任是对被信任对象的敢于托付、放心托付, 这不仅是信任者对被信任音的信任来源, 而且是检验信任者对人所具有的爱心与诚意, 还是检验被信任者是否诚实可靠的重要方式。“敢于托付”与“委以重任”的教育策略有同样的有效性, 两者都隐含着教师对学生具有的信心, 都能够实现“自我应验”的期望效应。不过与后者不同, 前者针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局限于处在弱势的学生, 而且是以学生在发展中的多种可能性, 以及教师对学生有一定了解而又无法完全把握为基础的。客观地说,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是彻底的, 因为学生是处在随时变化中的人, 此时此刻的了解不等于对其未来状况的了解。信任面向未来, 通过“欠充分地归纳”得出对未来的信心, 信任处在全知与无知之间。全知意味着确定性, 不再需要信任;无知则无法建立信任。全知与无知是产生信任的条件, 信任则启动了生存所需要的行动与合作。

(二) “敢于承诺与敢于兑现”的教育。

信任是承诺的兑现, 也意味着言与行可能的分离。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要求学生做出承诺并在行动中加以兑现, 这是非常具体的。例如教学生爱父母, 首先, 要求学生把爱父母的行动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给教师备案, 以作为考查学生爱父母的依据, 然后, 教师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学生表现爱父母的行为“证据”。如果这两者基本一致, 这个学生就是值得信任的, 而且他对父母的爱是切实的。“敢于承诺”的策略要求用协议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它与行为矫正中的“行为协议法”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 “敢于负责”的教育。

敢于负责就是承担责任, 信任与责任的关系密切, 信任他人的人要为自己的托付不当承担责任, 而被信任的人则要对自己的承诺所带来的后果负责。但是教育环境是十分复杂的, 教师认为可以把某事托付给某个学生时, 该学生虽然做出了可以完成的承诺, 但是受自己能力的不足、完成该事情所需要条件的变化制约, 完全有可能无法完成所托付之事。这时, 学生确实应该为自己无法兑现承诺负责, 但是教师不能免除自己的责任。一个信任学生的教师不应该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 何况一味责怪于事无补, 最好的办法是对学生坦诚以待, 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给学生以爱的关怀, 强有力的支持, 以免损伤师生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

(四) “敢于批评”的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接受的是大量的与不信任有关的信息, 如“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老实人吃亏”的生活训诫, 在生活中发生的许多有关“上当受骗”、“不守信用”等故事, 这些信息使我们不敢信任。但是, 如果我们谁都信任的话, 就无法健康生活。我们首先要对在社会生活中的不信任加以批判, 确认信任所具有的价值;其次, 是不轻信、不盲信, 也就是要对自己准备加以信任的人和事有一定的了解;要敢于“不信任”。不信任的积极功能不仅体现在与信任相辅相成, 完成简化功能;还体现在相辅相成, 甚至促进信任方面, 比如对考试的监督、对工作的检查———严格监督下的考试和严格检查过的工作才更可信。再次, “敢于批评”意味着“信任优先”。信任与不信任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两者是不对称的, 信任往往比不信任更节省精力, 更有利于对后续行为的探索, 因此在许多情况下, 人更愿意选择信任, 这也是轻信比疑心更流行的原因, 因为疑心更劳神费力。最后, “敢于批评”意味善于把不信任转为信任。信任与不信任的转向是不平衡的, 从不信任转为信任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从信任转为不信任, 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完全可能导致信任的全部损失, 在道德教育中, 必须防备不信任的蔓延, 甚至威胁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安全。

三、信任的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 信任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保证身心健康的要素。

一个对什么都不信任的人无法获得安全感。从美国哲学家福山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归纳出:信任是一种态度, 是一种心理取向, 是在对对方意图和行为的基本估计, 以及对环境评估基础之上做出的正向的心理取向。[4]如果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教学活动观点、意见和做法等没有丝毫信任的话, 就缺乏形成道德的基础。在道德教育中突出“信任”, 不仅能使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而且使其在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生成良好的心态。

(二) 信任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是对他人的一种爱的表达。

赖兹曼 (Wrightsman, L.) 认为信任是人不可缺的基本美德, “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意、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 [5]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吉登斯 (Jiddens, A.) 说:“至于对人的信任, 信赖则包含‘诚实’或爱的含义。”[6]要使道德教育具备爱的品行, 离开了教学生学会信任是不行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是能使行将堕落的学生相信, 他对他们的一切教育都是真心诚意地为他们好, 那么他的教育差不多就成功了。”这是一句十分中肯的教育名言。的确,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取得学生的信任。因为, 只有学生对你满怀信任, 才会接受你的教育, 而在学生不信任你的情况下, 你的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然而, 要取得学生的信任, 教师就要充分信任学生。教师有资任和义务信任每一个学生, 坚信每一个学生原本都是好的。即便那些染有恶习, 被称为“坏孩子”的学生, 教师也要充分信任他们, 相信他们是能够改掉坏习惯成为好学生的。

(三) 被人信任是幸福的, 是使自己得以“立身”、“成人”的重要条件。

正如《论语》中的表述:“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君子哉!”被人信任是一种荣誉, 是人得以立身、得以成人的基础。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往往与言行一致、诚实可靠, 让人放心联系在一起, 是一个“幸福”的人。在道德教育中突出“信任”, 就是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的做人法则传递给了学生。

(四) 相互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品质。

信任不仅构筑了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 暗含着相互关心、宽容和爱护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 还因为它包含责任, “一个信任他人的人在将自己的事情委托给值得信任的人时, 被信任者将为自己的承诺负责, 信任他人的人则要对自己的委托负责”, [7]即当被信任的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完成自己所托付的事时, 就要为自己的委托不当承担起责任。所以, 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不仅是一种坦诚, 是一种宽容, 更是一种责任, 在这个意义上, 基于信任的道德教育是从宽容、责任、诚信等最基本的道德内容入手的。

(五) 信任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它面向未来。

一个人信任另一个人, 在于他肯定地把以前多次交往中形成的对这个人的可靠性推延到未来, 如果没有先前的经验做基础, 人就不可能付出信任, 信任的基本意义在于承诺的兑现, 承诺在先而兑现在后, 这就说明了信任具有的未来取向, 它意味着当信任者将某件事情托付给值得信任的人时, 需要被信任者做出完成的承诺, 最后以承诺是否兑现形成对被信任者可信性的评价。所以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既突出了道德底线的意味, 又显示出最高的道德境界;既突出了相互交往对于道德判断的意义, 又突出了道德教育的未来取向;既显示了具体的道德教育路径, 又反映了教育主体的道德期望, 使学生在信任与被信任中学到面对未来的品质。

总之, 孔子关于信任的伦理思想和教育资源为我们解决了道德教育的困顿, 我们必须开展基于信任的道德教育, 分析道德教育的信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258.

[2][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3]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17.

[4]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29.

[5]引自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19.

[6]曹正善, 王春平.信任对建构新型道德教育模式的意义[J].教育导刊, 2007, (06) .

上一篇:异帕米星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提问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