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现状

2024-09-20

节目现状(精选11篇)

节目现状 篇1

1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电视发展已经有了近50年的历史,现在已经开始向电视强国迈进,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中国已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同时竞争也最激烈。所呈现的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多,但存在节目雷同,形式略同的现象。根据统计,中国现阶段的谈话节目高达179个左右。

2 谈话节目内容的分类

访谈性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形式就是主持人和被采访者一对一的交谈,其中精彩的问题设计和回答成为吸引观众观看的焦点。

娱乐性的电视谈话节目,比如《鲁豫有约》《超级访问》《康熙来了》等,这类节目也是由嘉宾和主持人构成的,但是谈话内容比较娱乐化,其中有时也会加入一些才艺的表演部分,使嘉宾的特点能够更快地被观众所熟知,为嘉宾和主持人的沟通奠定基础。

最后,就是专题式谈话节目,这种形式是谈话节目的主要形式,比如《实话实说》《谈话》《对话》《约见当事人》《半边天》等,虽然不同的节目谈话的内容不同,但是还是增加了电视节目的内容构成,就形式而言,大多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构成,许多节目还在演播现场安排乐队并利用网络进行现场直播,主持人组织嘉宾和现场观众就某一问题进行双向交流。

3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问题

3.1 谈话节目后劲不足、缺乏创新

不久前,央视一位节目负责人说:“对谈话类节目的整顿确实是央视整顿节目的一个开始。谈话类节目成本低,做起来省事,找来一些嘉宾,谈完就完了。”所以在电视界电视谈话节目是非常受欢迎的。很多电视台都热衷于做电视访谈节目,这就使得电视访谈节目竞争异常激烈,由于访谈节目的日益增多,很多电视台为了提高其收视率,很多谈话节目偏向了娱乐化甚至庸俗化,导致谈话节目千篇一律。前一时期,中央电视台对《朋友》《半边天》栏目进行调整,同时一些省级卫视的严肃类谈话节目如江苏电视台《地球村》栏目等也都处于维持阶段。

3.2 一些主持人存在不足

有的主持人缺乏经验,缺少现场调节气氛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带动观众和嘉宾的情绪,观众和嘉宾为了顾及自己的形象,在电视节目之中很少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常把那些可能不被公众接受的真实想法加以掩饰。再加上他们很多是第一次面对镜头,演播室陌生的环境必然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以致在交流与表达自身观点时产生障碍。这种时候,就需要主持人运用高超的引导技巧,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压力,使他们自由谈吐,或者抓取有价值的点,顺势推动扶助,给参与者更大的展示空间,能够使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对话者更真实的内心世界。但是当前真正善于营造谈话氛围的主持人实在太少。

3.3 应对措施

主持人在采访之前应该做好了足够的准备工作,对本次节目录制的内容从背景、社会舆论、节目的策划、问题从哪几方面考虑等做准备。著名主持人鲁瑾就说过,目前媒体上存在着很多虚假采访,很多节目主持人在录制节目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采访的问题千篇一律,会让观众有厌烦感。

4 直播与录播的优劣

录播的播出方式可以对播出的节目内容进行剪辑、修改以保证播出内容质量,还可以实现计算节目时间,便于准确控制。

国外很多的谈话类节目几乎都是直播。电视直播就是反映事先预知的活动,把整个事件完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能够真实地看到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使人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可有效提高节目的可看性、时效性;有强烈的现场感,引起共鸣容易获得良好的播出效果。

电视直播的缺点是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无法进行更改差错,直播节目时间不容易控制,同时还会受到一些突发状况影响到节目的录制,需要在录制之前做好充足的人力物力的保障,但是直播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往往是录制达不到的,比如,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亚美尼亚政府总理萨尔基遇袭事件,对这些事件的真实直播让观众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谈话类节目是众多的节目形式的一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电视节目,也是电视节目中的主流形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加速,现代的思想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微妙了,人们可以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加强人们心与心的沟通与理解。

参考文献

[1]郝朴宁.话语空间——广播电视谈话节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王怡琳.脱口成“秀”——电视谈话节目的理念与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及突破 篇2

面对真人秀节目的正劲风头,许多专家学者发出了“电视传播是速朽艺术”①的看法和“‘超女’是一种行为‘出格’的表现,是为追求和谐友爱的社会制造一个影响极大的精神污染的实例”②的判断以及产生了“真人秀究竟能走多远?”③的疑虑。本文探寻选秀节目在备受争议背后的真正原因,同时试分析在中国电视市场上真人秀节目之前景。

真人秀节目的现状

真人秀节目真正兴盛是在本世纪初,至今不足十年的时间。虽然1950年出现了真人秀节目的雏形,但直到2000年荷兰的《老大哥》哗然出世,“真人秀旋风”才开始大作;随后,美、英、德、法、丹麦、澳大利亚等国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生存者》、《诱惑岛》、《公共财产》、《阁楼故事》、《学徒》等一系列优秀节目;《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的“原始版”《美国偶像》创办于2002年,据媒体报道:真人秀节目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电视观众的最爱;英国的《老大哥》是本土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在欧洲还有18个不同国家的版本;美国CBS的《生存者》曾经创下28.2%的收视率;《学徒》在美国更是创下了2000万人的收视率,真正成为电视节目中的“大哥大”。所以,在今日的西方电视市场上,真人秀节目大有“君临天下”之势。④

国内第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是广东电视台2000年模仿荷兰《老大哥》的《生存大挑战》,随后,湖南台又推出法国《阁楼故事》的“中国版”《完美假期》,后来,中央电视台也不甘寂寞地炮制了《欢乐英雄》、《金苹果》和《我的长征》;在高收视率的引导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梦想中国》、《全家总动员》;湖南卫视《闪亮新主播》;山东卫视《天使任务》;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河南都市频道《超级偶像》,江苏卫视《名师高徒》等快手出炉了。

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和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为代表的演艺真人秀,使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呈现出了三家媒体鼎立之势。而在平民选秀结束之后,东方卫视和湖南卫视两大选秀巨头又先后在2006年年底推出了两档明星选秀节目。于是顷刻之间,各种各样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

所以,《超级女声》2005年大获成功后,2006年持续火爆,中央电视台——索福瑞14城市收视调查中可以看出,“2006超级女声”总决赛6进5收视份额为7.89%,到达率为10.3%,约有6800万观众同时通过电视收看了这场比赛,位列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位。除电视之外,“2006超级女声”的网络直播也吸引了许多网友驻足观看,在线观看人数不断刷新记录。总决赛当晚的收视率全国平均达到3.38%,与同类竞争节目相比保持第一,加上视频7000多万人访问,有超过4亿人收看了决赛。天娱老板王鹏透露“今年超女的广告收入2.3亿,冠名6000万”,用湖南广电总局魏文彬的话来说:“去年赚了1个亿,今年我们赚了3个亿。”⑤

真人秀节目的实质

从节目形态上看,真人秀属于一种综合性节目:融合了新闻的真实性、电视剧的故事性、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体育节目的竞争性和纪录片的纪实性,真可谓“杂取百家,独成一家”。

我们以《超级女声》为例来分析真人秀节目之实质:从节目类型来看,《超级女声》属于纪实性的竞争娱乐节目。如今的节目摄制者必须尊重现实,不能为了节目的“好看”就凭空设置那些子虚乌有的故事情节,所以现代人对电视剧产生了“审美疲劳”,原因在于故事情节的虚假虚幻,观众在他们面前有一种“被骗”的感觉。而真人秀节目则不同,它的真正魅力就是咬住“真”不放开。“真”是客观真实非虚构;“人”即人性人格;“秀”就是指手段、规则,归根结底在于一个“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另一方面真人秀日趋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为它发掘出一个民间歌手资源。这包括“卡厅”歌手、酒吧驻唱、热爱文艺的大、中学生等业余歌手。《超级女声》是一个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的年轻女性均可报名参加的一个“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活动”,互动性、参与性极强的“海选”、“PK”、“粉丝”、“平等”、“民主”等成了该节目的关键词,过去的“纪实浪潮”似乎又一次回归到观众身边。其次,《超级女声》为了提升竞争的激烈性与曲折性,强化节目的刺激效果,加入了“PK”与“反向PK”的爆炸性情节和“决胜之夜”与“复活之夜”的遥相呼应。同时,超女的传播模式可谓是“媒体的‘三碰头’:电视媒体的娱乐‘劲风’、网络媒体的发言‘雨暴’、手机媒体的短信‘狂潮’”。几种大众传媒力量同时作用,互相激荡,影响力何等惊人!⑥另外,“超女”找到了蒙牛,这样一个和自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者和独家赞助商,为电视活动营销开拓了新的渠道。大型的选秀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聚合受众注意力,提高收视率,提升品牌美誉度,扩大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电视大型选秀节目的品牌化包装和开发,不仅吸引了业外资本的投入,也带动了娱乐产业链条中上下游的经济发展。

真人秀节目如何突破

应该说,目前国内的“真人秀”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综观今日的中国电视市场,“真人秀蛋糕”正在被瓜分,大大小小的电视媒体皆欲进入这块新开垦的利润高地,然而,“蛋糕”的总量毕竟有限,后来者获得的份额肯定越来越少,先来者也为保持自己的份额而须获得长久的竞争力。所以,《超级女声》面对的不仅是负面效应和积极评价,而更应该关注自我生长周期的节目生命力的问题。湖南省广电局局长魏文斌说,他们预计《超级女声》的生命周期是5年,2007年将进入第四个年头,“超女”向何处去将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另外,“超女”之后的湖南卫视靠什么做拉动整个电视台的领头羊,也是一个不得不破解的根本问题。那么,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电视市场的前景如何,应如何寻找突破口?

一是职场创业真人秀成为新趋势。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娱乐节目,其日常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随着国际上真人秀的发展趋势,那些思想肤浅、充斥着浓烈的商业味道、暴露隐私、揭露人性黑暗的真人秀,由于已经失去原创性,观众逐渐对其失去兴趣。因此,我们看到诸如求职、创业、瘦身、美容等一批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挖掘题材的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并逐渐处于上风。不可否认,这些节目中也含有隐私和残酷竞争暴露等内容,但这些因素相对被弱化,而强调由核心事件而引发的戏剧性冲突,《学徒》就是这类节目的代表。同时这种职场真人秀和创业真人秀符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人们对于经济、经营和管理以及个人能力发展和自我极限挑战的心理诉求。所以职场创业真人秀成为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的另一个新的趋势。

二是增强竞争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成为重要手段。电视节目“可看性”的内涵之一就是内容构成要素的丰富性,电视节目也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真人秀节目中,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制约着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延展过程。在《梦想中国》中,就采取了演艺界的明星加盟节目比赛的过程,做评委或以表演嘉宾的身份出现,来增加节目的看点和人气。并且在晋级赛中,表演已不仅仅是同台竞技PK对手的唯一手段,尤其是自“原创之夜”起,“主题情景+比赛”的形式也是对节目创新的表现,同时,嘉宾郑钧、郭峰等人的出场也为比赛增添了不少亮点。现在,《梦想中国》已成为中央电视台重量级娱乐品牌节目。所以,只有竞争越丰富、对抗越新奇的真人秀节目,才能获得观众的持续注意。

三是异质化生存成为必由之路。从湖南卫视的《新青年》,到中央电视台的《实习生》、《绝对挑战》和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再到现在的《赢在中国》,中国电视界对于美国创业真人秀节目《学徒》的“学习”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要想获得长久的竞争力,就要做到异质化生存。⑦中国电视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一再显示:克隆别人只能行走一时而无法永远兴盛。客观地说,当今中国电视市场上的真人秀节目都缺乏鲜明的个性,于是导致竞争力不足。众所周知,借鉴与克隆具有质的不同:前者学习方法,后者照抄照搬;前者汲取精神,后者囫囵吞枣。所以,只有结合本地观众的审美心理,才能打造出符合目标受众需求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抢占竞争的新高地。

注释:

①边缘一蓝:《崔健不把“超女”当同行》,新浪BLOG,2006年10月29日。

②林念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超女”》,传媒学术网,2007年4月25日。

③爱心一族:《“超级女声”:成功本土化的真人秀》,百度贴吧,2006年10月13日。

④谢耘耕:《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二)》,《新闻界》,2006(2)。

⑤孙祥辉:《2006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态势分析》,传媒学术网,2006年11月13日。

⑥张洪忠、 许航、 何艳:《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传媒学术网,2006年2月23日。

⑦李荣、蒲红、牛宏华:《真人秀,一只生金蛋的鹅?》,《新闻知识》,2006(8)。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对健康养生类节目现状分析 篇3

一、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现状

(一) 节目资源、受众资源分布不平衡。

目前, 我国电视健康养生节目资源分布失衡。调查发现, 此类节目资源呈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明显向经济发达地区分布的倾向。经济落后地区受众对与自身健康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表现出较强烈的信息需求。因此, 如何调整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的资源分布, 满足受众对此类信息和知识需求, 应该是目前我国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存在与发展的首要解决问题之一。

(二) 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制作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 电视媒体对健康知识、养生知识的传播研究没有系统的调研与全面的理论系统, 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研发、策划、创作、营销和管理团队, 而且从业人员素质远远达不到“既具有医学相关知识又掌握必要传播技巧”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这类节目的“双料专家”, 既懂得电视媒体的特点和掌握传播的手段, 又成为医疗健康知识的专家。这样制作出的节目才能既符合电视媒体的特性, 又满足普通观众的健康需求。

(三) 伪健康信息频繁传播, 缺乏监管。

通过健康信息的传播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可以说是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最根本的目的之一, 但是多数受众对健康信息都没有准确的判断力, 人们往往被电视媒体的巨大说服力击倒, 片面的、互相矛盾的、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健康信息频繁传播。由于健康养生类行业鱼龙混杂, 市场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从目前的情况看, 健康养生保健的监管应当由卫生部负责牵头和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更合适, 也可以通过与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治理健康养生保健市场, 明确各自的审批或监管责任。

(四) 节目制作者精心选取的大众健康话题, 到专家那里就变成了学术研讨。

医学专家往往更在意自己的学术形象, 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在表述上更习惯用术语和较严谨的句子, 既不够通俗, 又不符合电视的传播规律, 这样再好的节目内容也会使观众兴趣索然。

(五) 同质化严重, 缺乏创新。

一时间打开电视, 几乎有“台台说健康, 个个话养生”的势头。这么多的健康节目短时间一起上马, 必然良莠不齐, 有些节目为了单纯追求收视率, 哗众取宠, 背离了健康节目传播正确健康知识的初衷, 推崇一些貌似神奇实则虚假的伪养生知识, 有些节目单纯拷贝复制成功节目的样式, 如某公司制作的节目连片头音乐都和辽宁广播电视台的《健康一身轻》相同。如今我国的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相当致命的病症:许多节目在形态、性质、风格、理念、主题甚至主持人的话语上都惊人地相似, 看上去似曾相识, 甚至有的完全照搬、如出一辙, 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不仅使受众产生乏味的感觉, 还影响了节目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度和影响力, 渐渐失去了它的受众群体, 这种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健康知识的推广。

二、健康养生类节目收视率高的原因

据调查, 健康养生类栏目自开播以来, 创造了很高的收视率, 电视台甚至在晚上8点黄金档播放养生节目。一方面, 电视健康养生栏目利用“分众效应”, 帮助电视台挽救了诸多垃圾时段, 又拉回了一些观众, 提高了收视率。另一方面, 广告商看中时机, 插播广告, 做足宣传, 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探究这一类节目创造高收视率的原因如下: (1) 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导致受众对于这类节目的需求提高。 (2)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 亚健康状态在年轻人群中普遍出现, 原本是中老年群体尤为关注的养生话题, 渐渐变成各年龄层关注的焦点, 更多的人关心自己的身体, 关注养生之道。 (3) 许多的老百姓不愿意到医院看医生, 有着求医不如求己的思想大有人在, 怕生病的现实及对于看医生的排斥心理导致了老百姓对健康类节目的关注。 (4) 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重视养生之道, 这种理念流传至今。 (5) 大量健康养生知识经过节目制作团队的策划处理, 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更加方便、生活化, 且花费较少, 符合我国中老年观众注重实用性、性价比的消费特征, 因此这样的节目也必然会受到追捧。在某种程度上, 当前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热播不仅带动了健康类市场的繁荣, 而且带动了电视台非黄金时段收视率的提高。

三、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受众定位及节目形式

目标受众包括疾病患者, 中老年渴望健康的群体, 上班族中的亚健康人群, 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各阶层人群, 关注娃娃和自身健康的父母与准父母, 追求美丽健康的时尚女性, 以及健康诉求强烈的一般人群等。健康养生类节目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1) 对患者来说, 不仅可以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和信息, 对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调剂, 节目要满足他们求医问药的需求。 (2) 对健康人而言, 不仅是一种乐趣, 还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用来指导生活实践, 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 为他们的健康生活锦上添花。 (3) 对有求知欲的人, 节目要满足他们探求健康密码的好奇心。健康养生类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对话访谈式, 也被形象地称为“专家电视坐堂”, 即在演播室内就某一个或几个健康话题与嘉宾、专家进行信息传递给观众, 这是目前我国大多健康养生节目所采取的主流节目形式。比如央视的《健康之路》及北京卫视的《养生堂》等节目。 (2) 叙述解说式, 即主持人加画面,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华医药》节目, 这是我国健康养生类节目中深受观众欢迎的品牌栏目之一, 主持人在虚拟演播室中安静朴实地叙述解说, 再请中医养生名人或普通人在电视画面中讲解他们的养生方式。 (3) 综合脱口秀式, 即主持人贯穿全场, 各种形式交叉使用, 形式活泼, 不拘一格。比如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节目, 诸多专家做客现场, 主持群有五个人, 全程娱乐轻松活泼, 这也是我国健康节目娱乐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要准确地进行节目定位必须清楚受众的需要。百姓关心的就是我们栏目所关注的。当前, 媒介之争已经成为受众之争。在激烈的竞争中, 赢得受众就等于赢得成功, 而赢得受众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传播对象。所以, 健康养生节目的受众定位是其关键, 每一档健康养生节目都要确立自己的核心受众, 并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近期, 北京卫视的《养生堂》节目利用自己的官方微博, 发起了“征集观众”的微博活动:节目组根据每期节目邀请专家的诊疗方向, 有针对性地征集有类似症状的观众亲临栏目录制现场, 让全国观众都有机会与权威专家现场交流、答疑解惑。

四、提高主持人、嘉宾和现场参与者的传播能力

健康养生类节目的主持人除了要具备主持的基本素质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节目, 进而影响大众对健康知识和理念的接受。主持人是节目的旗帜、是节目的灵魂, 他不仅担负着引导话题、协调气氛、调动情绪、拉近嘉宾和现场观众距离并提起他们谈话欲望的重任, 而且控制着节目的全程节奏, 决定着节目的走势和趋向, 这些都集中体现出主持人身上独特的个性和高超的驾驭能力。如北京卫视的《养生堂》主持人刘洪悦以清新阳光的外表, 幽默亲切的主持风格, 与养生专家的稳重博学相得益彰, 更具互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其不仅拥有四十余万微博粉丝, 新浪微博上更出现了实名认证的“悦悦后援团”, 且拥有接近6亿人次的收视人群。在《养生堂》团队的努力下, 栏目收视率一直稳居全国同时段的第一名;如江苏卫视的《万家灯火》主持人程凯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腧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其以幽默风趣也有深度的主持风格, 并善于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在节目内容选择方面都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以最简单、易懂、易接受的讲述方式, 将养生知识传授给受众。

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身体透支, 城市人群的亚健康早已成为普遍存在却常被忽视的现象;求医难、看病贵的现状, 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求医不如求己、日常保健养生的重要性。总之, 关注民生健康, 必须从老百姓实际需要做起, 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 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公共服务功能, 为受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务实的服务, 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安心.健康类媒体如何服务读者.新闻前哨, 2008.1.71-72.

[2]李振华, 宋甲勋.电视健康养生节目特质初探.新闻知识, 2011.5.80-82.

[3]吴雨蓉.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新闻爱好者, 2010.24.18-19.

节目现状 篇4

及其现状分析

姓名:崔寅

学号:2004212361

班级:新硕20042班

摘 要:本文在回顾电视谈话节目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并描述了电视谈话栏目自诞生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自1993年起划分为三个阶段。文章对目前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最后以《超级访问》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

关键词:谈话节目 发展过程 分类 超级访问

序言

“谈话节目”(Talk Show)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郭晋晖,2002)。

文献综述

对于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与分类,众多研究者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将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划分为传统的谈话节目和新式的谈话节目两个阶段。

“传统的谈话节目”是指作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萌芽、雏形的节目形态。它把镜头对准社会精英,采用“独白”或“对白”式的谈话方式,视点简单,缺乏层次,起伏不大。“新式的谈话节目”则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它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赋予平民话语的权力,视点扩大,层 也有的学者将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时期分为准备时期、兴起阶段、兴盛阶段三个时期(易文,2004)。

一、准备时期。这段时间的主要特点是广播的改革特别是广播中热线电话方式,为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在传播观念上、节目形态上准备了条件。

二、兴起阶段,1993年1月-2000年4月湖北电视台《财智时代》开播前。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实话实说”阶段。这段时间特点有:

1、电视谈话节目初现端倪;

2、1996年3月《实话实说》开播,借鉴国外“脱口秀”的形式,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3、“谈话节目”热,节目数量众多,但水平参差,鱼龙混杂,多数节目停留在对《实话实说》的模仿借鉴上;

4、婚恋交友类谈话节目开始出现。

三、兴盛阶段。即2004年4月湖北电视台《财智时代》发端至今。笔者认为,就目前谈话节目的现状来看,综合起来,其分类有:

1、按照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人数和参与方式可以分为: 一对一(一位主持人对一位嘉宾),如《对话》 一对多(一位主持人对两位及两位以上嘉宾),如《锵锵三人行》 一对众(对话过程包括上观众),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 多对一(两位及两位以上主持人对一位嘉宾),如《超级访问》

另外还有多对多(两位及以上主持人对两位及两位以上嘉宾)等形式。

2、按照谈话节目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可以分为: 时政类,如《前沿对话》 娱乐类,如《超级访问》 体育类,如《五环夜话》

人物类,如《艺术人生》、《夫妻剧场》 生活类,如《往事》 经济类,如《对话》

3、从栏目的观众对象来看,又可以分为: 妇女类,如《半边天》周末版 老年类,如《相约夕阳红》 青年类,如《十二演播室》等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过程

电视谈话节目最先诞生在美国,在我国出现仅仅是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谈话栏目一诞生就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谈话栏目,在英文中叫做“Talk Show”,即“脱口秀”。在美国,电视“脱口秀”节目最早是从广播“脱口秀”节目演化而来的。而且早期的脱口秀节目主要是以新闻评论为主,而娱乐类脱口秀节目是在西方商业电视蓬勃发展时代的产物(王悦,2000)。1948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和NBC的大卫·萨尔诺夫首先推出了第一批电视谈话节目,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艾德·萨利文主持的《小城大腕》(即后来德《艾德·萨利文节目》),这个谈话与杂耍结合的节目为今天谈话类节目样式开创了先河(斯克特,1996)。

到了6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娱乐类脱口秀节目。这些节目经常由明星担纲主持,主要在夜间或清晨播出。80年代,美国的谈话类节目主要以名人类谈话节目为主,而且多以18-49岁的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为主要对象。80-90年代的脱口秀变得更有对抗性、更尖锐,节奏更快,充满了流言蜚语和丑闻,以及令人震惊的自我招供(同上)。美国是一个造星的国家,在电视谈话节目界,美国也出现了几位大明星。如奥帕拉·温弗丽、大卫·莱特曼等等。他们都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人,并且成为了非常富有的人。

中国电视从1958年5月1日发轫起,至今经历了40多个年头(张庆等,1996)。这40多年也是一个电视节目不断丰富多样的过程。经历了许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糙到成熟的过程。

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应当追溯到1993年1月开播的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如此算来,迄今为止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过了11年的道路。笔者认为我国的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以1993年1月开播的《东方直播室》为起点,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兴起阶段(1993-1996),从《东方直播室》开播到《实话实说》开播之前。

1993年1月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这是一档每晚7:00-7:30的演播室直播谈话节目,时段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相同。当时紧随此栏目还有1993年2月开播的直播谈话节目上海电视台的《今晚八点》,黑龙江电视台的《北方直播室》、广东电视台的《岭南直播室》和山东台的《午夜相伴》等。在当时看来,《东方直播室》的重大突破就是首次将观众请入演播室,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一起,采用“大家谈”的方式,共同探讨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门话题,话题内容涉及社会、家庭、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内容。但当时电视台还没有上星,所以传播范围仅限于当地,收视范围很小,这些谈话类节目都没有在全国引起大的反响。

二、发展阶段(1996-2000),从《实话实说》开播到《财智时代》开播前

1996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开播。《实话实说》首次采用国外“Talk Show”的形式,并一炮打红。节目从话题甄选、谈话层次涉及、记者前期调查、嘉宾的选择和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与现场组织略、大屏幕使用、灯光设计、现场乐队、多机摄录和后期编辑等都借鉴了国外流行了脱口秀节目的方式,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修改与创新。《实话实说》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流行,各个电视台都试图抢摊这块新市场。但是由于缺乏《实话实说》的前期精心策划,没有崔永元那样个性鲜明的主持人,许多节目质量并不理想。

但是这段时期仍然存在些较有特色的栏目,如中央台有《文化视点》、《影视同期声》周末版、《半边天》周末版,地方台有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我和你》、深圳电视台的《魔方舞台》、重庆电视台《龙门阵》,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1999年12月北京电视台开播的《国际双行线》、2000年3月湖南电视台的《大当家》等等。

另外,这一阶段的一大特点就是湖南电视台大胆模仿港台等地的婚恋交友类谈话节目,掀起了婚恋交友类风潮。1998年7月湖南卫视播出了《玫瑰之约》,节目的制作是受到了台湾《非常男女》的启发。栏目播出后,同期出现了大量类似的栏目,当时可以说一个“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时代”。海南电视台《好心劝你》、重庆电视台《缘分天空》、陕西电视台《好男好女》、、福建有线台的《真情相约》、河南电视台《谁让你心动》、辽宁电视台《一见倾心》等都是同类节目。

三、成熟阶段2000-至今,《财智时代》开播至今

《财智时代》在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道路上,算得上一个虽不起眼但却是新的里程碑(易文,2004)。它把谈话节目从以往的社会生活类话题转向经济领域,极富时代气息。这段时期里开播的《艺术人生》被称为2001年“中央电视台最大的亮点”,《对话》更是被称作“2001年中国电视界的最大惊艳”。《对话》凭借其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嘉宾、经济前沿里有价值的思考、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赢得了良好收视与广告效果。

此阶段的节目的特点是电视谈话类节目涉及的话题、内容范围更加广泛;节目数量增加更快;出现了讲述平常普通人故事的谈话类节目,比如湖北电视台的《往事》,一档纯叙事谈话节目,讲述小人物的大命运,央视十套的《讲述》,云南电视台的《人生》等;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特色、有影响的节目和主持人,比如《艺术人生》及其主持人朱军等。

第一部关于谈话节目的理论专著——王群、曹可凡写的《谈话节目主持艺术》(2002年)也在这一时期面世出版。

谈话节目为何兴起

谈话节目缘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在诞生仅仅10年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电视谈话节目 3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们是听众放松身心和表达自己的“声音”的一个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谈话节目是当代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的一个缩影。在今天的地球村里,这些节目甚至还起着古老时代社区议事场的作用,人们在那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现实问题,交流闲闻逸事、或是谈论哲学、艺术和文学(斯克特,1996)。就像斯克特所说,谈话节目是在一个无序、绝望、愤怒的时代里为社会和个体提供的一种解毒剂,它把普通人的悲欢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不仅仅是自己在饱受磨难,别的人也同样在恼怒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而使人们平静下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现实。

电视谈话节目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私人谈话搬到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石长顺,2003)。谈话节目是“谈话”,是人际传播,它具有日常谈话的一切要素;谈话节目是“节目”,是大众传播,又必然和日常谈话有所不同(王群、曹可凡,2002)。

与美国相比,国内谈话节目虽然存在着粗制滥造、模仿克隆的现象,总体上来说它们基本上还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尤其像《实话实说》、《对话》等优秀的谈话节目大受欢迎,并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真正地在为人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供自由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的空间,我们追求的是谈话过程的真实和生动,不主张给人结论,而是隐藏我们的主观倾向,把判断权还给老百姓。这既符合电视纪实美学的要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时间,1999)。谈话类节目作为中外电视荧屏上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它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谈话类栏目的兴起归根结蒂还是由于人们社会心理的转变,受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希望能够说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如今西方“脱口秀”正处于消极面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所以在美国,“脱口秀”一方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越来越可怕的垃圾化,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国外很多谈话节目注重选题的猎奇、哗众取宠,肆无忌惮地把社会混乱和个人痛楚公开曝光,从而使得这些现实问题更加严重。我国在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过程中要吸取西方教训,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

个案分析:《超级访问》——成功展现明星普通人一面的谈话节目

一档好的谈话节目,应该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不会像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在今天众多的谈话节目中,有很多节目都是很成功的。《艺术人生》被称为2001年“中央电视台最大的亮点”。由李静和戴军主持,以名人为访谈对象的《超级访问》在谈话类节目中也异常引人注目。这档节目在全国30余家省级电视台都很火爆,收视率直线上升,引起电视界广泛关注。

这档节目是北京丰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继制作节目《小鸡捉老鹰》之后,云集京城电视制作精英,投入一流演播室设备,大型色彩艳丽演播室布景,精心设计的又一档节目。精良的制作班底为本节目的成功提供了保证,但更重要的是《超级访问》节目的创意别出心裁,它区别于其它节目之处是虽然定位于明星,但决不是普通的采访。节目每期选取一名深受观众喜爱的公众人物(娱乐明星、体坛名将、时尚人物等)作为嘉宾,前期通过对该嘉宾现实生活中亲人、朋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采访,将明星鲜为人知的真实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该栏目通过主持人机敏、善意而贴心的访谈,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了解到明星们的酸甜苦辣,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超级访问》节目宗旨是以轻松的方式展现明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正是这种零距离真情接触,触动了普通大众与明星们心底那根最敏感、最脆弱的情感之弦,使得该节目收视率遥遥领先。

这档节目的特点是爆笑、煽情,参加访谈节目的嘉宾都是演艺圈内的名人。两位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戴军语言幽默,谈吐风趣,使现场观众捧腹大笑;李静机智活泼,插科打诨,两人一捧一逗,搭配默契。李静不仅曾主持多档文艺谈话节目,并曾担任《金光综艺》、《小鸡捉老鹰》制片人、主持人,现在还同时是《超级访问》总制片人。两位主持人的出色风格与语言,使得他们在对于这档节目的成功同样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超级访问》虽然是做的是名人类谈话节目,但是它展现了明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正是这种零距离真情接触,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因而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郭晋晖(2002):“脱口秀”在中国——试评近年兴起的电视谈话节目 文艺争鸣 2002年 第2期 p77-80 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1996):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 苗棣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1月 佘静(2004):研究谈话类电视娱乐节目的三种趋向 传媒观察 2004年第5期 p43-45 石长顺(2003):电视栏目分析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时间等(1999):时间 乔艳琳主编《实话实说》的实话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年1月

王群 曹可凡(2002):谈话节目主持艺术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眼出版社 2002年6月 王悦(2000):电视“脱口秀”节目类型的起源及发展方向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0年 第3期

徐雷(2004):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格局和流变脉络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4卷第3 期 p97-1002004 年7 月 易文(2004):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十年回顾 新闻知识 2004年8月 p39-41 于泓(1999):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新闻爱好者 1999年 第3期 p78-79 张庆等(1996):张庆 胡星亮等编 中国电视史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管窥综艺节目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综艺节目;真人秀;《奔跑吧兄弟》

浙江卫视于2014年10月推出大型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这台综艺节目于2014年8月28日正式开机,10月10日上映。自开播以来,热度持续,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和美誉度。此节目能脱颖而出,赢得广大观众的关注,关键在于有其自身专有的特点。首先,纪实与拟态的冲突,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的“真”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拟态的真实,它兼具着“真人”和“秀”两个方面的特征。其次,从“真人”角度来讲,节目要真实展现明星在摄像机前的喜怒哀乐和一举一动,从“秀”角度来讲,明星在面对摄像机时,也会刻意回避或隐藏某些不愿意被展示在银屏上的内容。因此这种情况下,只有尽力解决二者间的冲突,在其中取得平衡才能录制出好的电视节目。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正是以纪录片为拍摄手段,提供给观众特定情景下的拟态感的一种节目类型。

一、叙事方式和制作方式的推陈出新

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奔跑吧兄弟》是一个应时而生的节目,它的成功除了原版韩国节目奠定的基础外,与节目的制作形式、制作方式和营销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纵观《奔跑吧兄弟》第一季,就像一部系列情景剧,由七位主持人贯穿全剧,而主题故事并非连贯,每集或者每几集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观众可以自己选择连续收看,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集进行独立欣赏。本节目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段来增加节目的真实感,同时也延续了韩国版跑男的叙事方式,节目也设置了编剧这一职务,目的是为每个参与的明星设置性格标签。《奔跑吧兄弟》无论在剧情设置还是节目构思上都时刻体现着故事化,通过制造悬念,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本节目采用了这种引发观众迫切期待心理的叙事方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更好的阐释主题。

《奔跑吧兄弟》采用了多机位无死角跟拍的实景拍摄手法,清晰呈现明星在节目中的动作、表情神态及一举一动,节目中的参与者都是由多机位跟踪拍摄,为了保证拍摄全面不漏掉一丝一毫,摄影师在被拍摄者行动时,也要随之行动,甚至比明星还要辛苦,全程跟踪为保证画面的连贯性,拍摄的过程就是记录的过程,因此本节目展现的是场景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此外,《奔跑吧兄弟》节目的剪辑采用了电影化的平行叙事、插叙、倒叙相结合的剪辑思路,运用了升格、降格、交叉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等多种剪辑手法,制造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和悬念,强化精彩瞬间,调和节目的快慢节奏,使之张弛有度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营销模式中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思维

首先是全媒体多平台整合传播策略。《奔跑吧兄弟》在经历四个月的电视银屏热播后,2015年1月30日同名电影也上映,且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数;另外借助网络媒体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节目组在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开通了@奔跑吧兄弟的官方平台,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在网络播放权上,《奔跑吧兄弟》采取“不卖独家”的策略,爱奇艺、优酷、腾讯、搜狐、乐视、PPTV、新蓝网七大视频网站同步助力播出,从而实现网络全方位为节目服务,打造娱乐资源全媒体开放共享传播系统。除电视端和PC端之外,移动终端也逐渐成为《奔跑吧兄弟》收看的主力渠道,开始由“固定屏”向“移动屏”转变,并且通过评论、微博、弹幕等形式参与互动,实现多屏互动整合。

其次是植入式广告营销。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的广告营销是特殊模式的市场营销,它将使整个节目的品牌价值提升,同时也会使该台其他节目组的赞助费及广告费有所增长。例如《奔跑吧兄弟》在开播前,上海大众就与其成功签约,在节目中,充分展现了凌渡这款产品动作迅速、反应敏捷的形象,也为它的上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效的提升了它的知名度和市场潜力。

再者品牌延伸及互动营销。品牌延伸是指品牌拥有者凭借现有品牌的市场知名度推出同名或类似名称的系列产品的营销策略。《奔跑吧兄弟》以节目内容为依托,围绕节目开发了同名手游,打造节目的互动营销方式,增强网友的现场参与感,同时它与苏宁易购合作,在网上推出了节目游戏同款装备售卖服务,进行项目营销,另外它还开发了主题曲、网游、电影等丰富的文化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三、《奔跑吧兄弟》节目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题故事与节目环节关联性较弱

《奔跑吧兄弟》节目中加入了中国本土特有的故事剧情,试图制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结合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历史及流行综艺,只是事与愿违,在节目录制中,有些环节与精彩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导致结尾呼应没有象征性,略显牵强。

(二)参与者之间的融合性有待加强

《奔跑吧兄弟》中奔跑团团长邓超是领跑者,但是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其表现并不明显,主持功能不太够,如何带动嘉宾们在游戏中互动起来,融入节目还需要继续努力。现如今,节目组中缺乏这样一个主持和游戏都可以自由把控的主持人,他必须在平时讲话中思维敏捷,游戏进行中巧妙发现笑点,能顺其自然的引出话题,但是目前中国仍鲜有这样的跨界艺人。

节目组对与每个明星的性格特点没有深入挖掘,使得导演设置的主持团标签部明显,进而难以根据其设置特定故事,从整体上缺乏塑造性,没有最佳体现参与嘉宾的人格魅力及立体感。

纵观《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留给观众最深印象的就是七位主持人,可见节目对于参与嘉宾的重视度不足,不管是从镜头次数和画面处理上还是内容及形式表现上都处于相对不重要位置。参与嘉宾经常进行分组对抗游戏,每组人都要时不时和对手擦出火花,引发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集体荣誉感和团结感,他们在游戏中算计、互黑、联盟、背叛,这样人性的弱点都暴露出来,会造成彼此间的不信任进而缺失安全感,使得参与者融合性不足,更造成对观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慕春.《数字电视发展对中国广电媒介广告的影响》[J].电视研究,2005(4).

[2]黄晓赟.《真人秀的蔓延、嬗变与移植》[D].暨南大学,2005.

电视节目IP开发现状 篇6

一、深挖广告价值

电视节目IP最直接的价值是播出时产生的广告价值。与电影、小说等文化产品由消费者直接埋单的商业逻辑不同, 电视节目往往是免费提供给观众观看, 然后将观众的注意力出售给广告主, 获得收益。为了使广告收益最大化, 电视台发展出了多样的广告方式, 从中插广告到贴片广告、植入广告等, 名目从独家冠名到特约合作、指定产品、互动合作等。目前中国电视业最大的收入来源便是广告收入, 2014年中国电视的广告收入约为1000亿元左右。但在经济增速放缓和新媒体的冲击下, 中国电视广告市场呈现出下滑的态势, 去年甚至出现了首次负增长。

在此背景下, 各大品牌的电视广告投放策略也在发生变化, 即越来越向优势平台和少数顶尖节目集聚。部分现象级综艺节目的广告赚得盆满钵满, 例如在近日完成的《奔跑吧兄弟》第四季项目招标中, 伊利以5亿元获得冠名权, 途牛旅游网和OPPO手机分别以1.485亿元和1.3亿元获得特约合作权, 加上部分中插广告, 此次招标共完成招标额13.36亿元, 再加上没有列入招标的项目:互动 (第三季约6500万元) 以及单项合作 (第三季单项合作7家) 以及网络版权 (约4亿元) 。单季《奔跑吧兄弟》便可为浙江卫视带来超过20亿元的广告收入, 而全年两季的《奔跑吧兄弟》的广告收益已是浙江卫视的半壁江山。与此相对的是, 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在广告招商上遭遇困难, 不但很多节目找不到冠名, 甚至连硬广投放都在缩水。

为了深挖综艺节目广告价值, 应对广告市场寒冬的来临, 电视台开始调整节目类型和形态。在某种程度上, 近两年户外真人秀之所以出现爆发式增长, 正是因为其有更大的广告空间, 能够更好地与广告品牌深度合作。例如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 便将冠名商伊利在乌鲁木齐的牧场作为节目拍摄地, 通过这种内容上的植入为品牌实现了更好的营销效果, 从而吸引客户投放广告。另一方面, 电视台也出品了越来越多的生活方式类综艺节目, 例如美食、亲子、时尚、旅游等类型, 因为这些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节目, 更易与相关品牌的广告诉求结合。可以预见, 在电视广告市场总体下滑的趋势下, 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形态将呈现出“优先考虑广告价值”的趋势。

二、发行成片版权

当综艺节目在电视频道播出后, 进行二次发行, 即将成片播映权出售给视频网站、付费频道或是海外市场, 是创造额外收益最简单的方式。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视频网站对综艺节目网络独播权的购买。近几年, 综艺节目的网络版权价格随着视频网站和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格局及博弈关系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落。

2013年, 在经历了多年的“战国争雄”局面之后, 终于确定了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乐视等几家“寡头垄断”格局的视频网站行业, 开始将构建差异化内容品牌作为战略重心。热播综艺成为视频网站争抢的对象, 版权价格随之井喷。爱奇艺斥资2亿元打包购买了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爸爸去哪儿》三档节目的网络独播权, 乐视网花5000万元买下《我是歌手》的独播权, 腾讯视频更是豪掷2.5亿元买下了《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的独播权。一些不那么热门的综艺节目也获得了千万级的网络版权费用。

视频网站对综艺节目版权的热捧使电视台意识到了综艺节目的潜在价值。2014年4月湖南广电宣布“芒果独播战略”, 将2015年所有湖南卫视综艺节目都交由芒果TV独家播出, 以构建自有视频网站品牌。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一决定促使各视频网站思考如何摆脱对电视台综艺的依赖, 再加上斥巨资买下的独播综艺节目性价比不高, 甚至很多难以回本, 各视频网站开始迅速转向“自制战略”。电视综艺的网络版权价格应声而下。

▲《中国好声音》的一系列衍生节目。

2015年, 除少数金字塔顶端的电视综艺节目如《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最强大脑》的网络版权费仍有攀升外, 其他综艺节目的版权费均呈现下降态势。视频网站对电视综艺的采购也更加挑剔, 基本上只有一线卫视的热门节目会获得青睐, 二三线卫视的综艺节目大多只能免费交给视频网站播出以交换一定的网络营销资源。这种马太效应预计也将持续。

三、开发衍生节目

基于主节目开发配套的衍生节目是中国热门电视综艺节目开发IP价值的另一种主要方式。这些衍生节目大多是利用主节目的录制素材和选手资源等进行再加工, 成本较低。一方面这些衍生节目对主节目台前幕后的报道有利于主节目的营销, 另一方面, 这些衍生节目也可以借主节目收视大热之势吸引观众的目光, 取得不错的收视率, 并产生额外的广告价值。基于这些价值, 开发衍生节目成为电视台和视频网站都追捧的做法。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中国好声音》。

从2012年《中国好声音》播出第一季起, 便开始开发衍生节目。2015年第四季时, 《中国好声音》已有多达8档衍生节目, 其中浙江卫视推出3档——《真声音》、《娱乐梦工厂》、《不能说的秘密》, 而网络独播平台腾讯视频多达5档——《探班好声音》、《重返好声音》、《约吧好声音》、《有料好声音》和《剧透好声音》。每档节目均有不同定位, 有的挖掘节目录制过程中的趣事, 有的呈现未获转身学员的独特故事, 有的主打热门学员访谈等。这些衍生节目与《中国好声音》取得了共赢的效果, 一方面配合《中国好声音》的产业链, 实现营销宣传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 衍生节目自身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商业价值。8档节目均取得了广告冠名, 其中《中国好声音》之后播出的《真声音》, CSM50城收视率最高达到3.784%, 也斩获了超过5000万元的冠名费。而腾讯视频衍生节目的点击量总计则超过了12亿, 并获得十多个品牌的赞助播出。

除了《中国好声音》之外, 其他热门综艺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中国达人秀》、《中国梦之声》等也都有衍生节目。可以说, 无论从宣传营销还是商业价值的角度, 开发衍生节目都有理由成为热门综艺的标准配置。

四、开发大电影

开发电影也成为热门综艺节目开发IP价值的重要方式, 迄今为止已有《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推出了配套电影, 《极限挑战》也已拍摄电影版, 将于2016年1月上映。但这些电影的市场表现却有天壤之别。《快乐男声》的配套纪录电影《我就是我》和《中国好声音》的配套电影《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各自仅收获670万元和300万元票房。而《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的同名电影票房则分别达到了7亿元和4.3亿元。究其原因, 以下三方面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是在推出时机上, 电影版能否趁热打铁。如《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由第一季的优秀学员出演, 但电影版上映时第一季节目已经播完一年多, 观众们对于各位学员的关注度已经降温。而《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电影版则是趁热打铁, 仅在电视版播出的数月后上映, 占据了“天时”的优势。

二是在内容题材上是否适合开发电影版。例如《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本身便是外景真人秀, 参与者大多是演艺明星, 并且具有较强的情节性, 容易被电影化。但作为音乐才艺选秀节目的《好声音》, 其出品方从包装歌手的角度出发, 突出的是对音乐的表现, 而未太重视剧情的编织, 难以吸引观众。《我就是我》则是一部围绕快男选手的纪录电影, 相较于剧情片市场空间比较狭窄。

再者, 是否有足够营销资源的配合。《爸爸去哪儿》电影版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湖南卫视在营销宣传上给予的全力支持。作为出品方, 湖南卫视举全台之力宣传推广《爸爸去哪儿》电影版, 如主演明星和他们的孩子们参加了《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湖南卫视所有重量级节目宣传电影, 《爸爸去哪儿》即将上映时宣传脚标在频道全天候滚动播出等。而《好声音》则无此幸运, 其电视版播出方浙江卫视与电影版毫无关系, 因此未给予任何营销支持。

五、开发手机游戏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游戏消费需求的增长, 手机游戏市场正在中国迅速崛起。中国目前已有3.66亿手游玩家。2011年整个中国手机游戏市场收入不过62.4亿元, 而今年预计将达到416亿元, 增速惊人。有超过46.6%的玩家会为手机游戏付费, 甚至有4%的人每个月在手机游戏上花的钱超过3000元。面对这一繁荣的市场, 很多综艺节目的出品方也将开发手机游戏作为拓展节目价值的选择, 从演播室节目《一站到底》、《中国好舞蹈》到户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等都开发了相关游戏。湖南卫视更将手游作为其移动互联网行业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环节, 于2014年成立了芒果互娱公司, 负责开发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移动游戏等相关业务。

▲由热门综艺节目衍生的大电影。

基于综艺节目开发的网游都称不上特别成功。这主要是因为电视的主流观众群体与网游玩家群体重叠率较低, 中国电视观众以中老年、初高中学历的群体为主, 对年轻观众的到达率日益下降。而手机游戏的用户则主要是年轻群体, 根据腾讯游戏发布的调研报告, 有60.7%的手游用户在19—30岁之间。这意味着即便综艺节目取得高收视率, 其将观众导向手机游戏的导流作用也有限。

另一方面, 目前很多综艺节目的手机游戏的内容设计较为粗糙, 大部分是以跑酷、赛车为题材, 如《极速前进》与百度游戏合作开发的《3D狂野飞车—极速前进》, 《奔跑吧兄弟》与360游戏、触控科技合作开发的《奔跑吧兄弟:我是车神》等。虽然此类游戏较易上手, 但是无论在用户留存率还是付费意愿上, 都有很大的局限。更重要的是, 在游戏设计和节目内容间也往往没有找到太好的结合点, 例如《爸爸去哪儿》是一档亲子题材的节目, 但手游却套用了一个跑酷游戏的外壳, 显得生硬。之所以出现游戏设计品质不高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在于综艺节目的手游开发对时效要求很高, 其下载量会随着节目的播出周期而起落。只有提前充分地进行规划和设计, 才有可能伴随节目的热播推出配套的高品质手游, 而这有赖于游戏开发商和节目出品方及播出平台等方面的紧密配合。

六、其他衍生产业链的开发

除了上述电视节目IP开发的主流形式外, 还有一些特定类型的节目也发展出了特有的衍生产业链。例如《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等选秀类节目所开发的艺人经纪、唱片发行、彩铃下载、演唱会、粉丝经济等衍生产业链。依托于湖南卫视“快男”、“超女”品牌的天娱传媒已打造了李宇春、张杰、华晨宇等近60名优质艺人, 成为中国市场音乐版权最多、粉丝覆盖面最广的品牌之一。而《中国好声音》的优胜学员经纪公司梦响强音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2014年4月被上市公司浙富控股以4.2亿元收购20%股份, 估值高达21亿元。

时尚类节目《女神的新衣》则开创了与电商结合的产业链, 其从策划之初便做足了产业链考虑。节目邀请6位女神级明星与设计师们合作参与时装设计与T台秀展示, 并邀请服装企业现场竞拍女神们的设计, 进而制作成成衣出售。而在节目播出的同时观众即可在网上购买女神同款新衣, 实现“边看边买”。这种“T2O” (电视到在线) 新模式达到了电视节目、电商平台和品牌广告主间的共赢, 开始被一些生活方式类综艺节目所效仿。

浅析我国卫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现状 篇7

一、卫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特点

1. 选秀节目耗巨资、规模化、赛区与网络联盟成为新特点

目前选秀节目的竞争与其说是电视栏目收视率的竞争不如说是电视台财力、人力、资本等综合实力的比拼。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除了在全国20个城市海选以外, 还设置了金鹰、新浪、搜狐等网络直通区。各卫视还纷纷将橄榄枝抛向专业的演艺公司, 以达到提升节目档次、扩大选手未来出路等目的。大规模海选、高强度现场直播、黄金评审团、整合营销式的立体宣传, 种种条件决定了目前的选秀节目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卫视“玩得起”, 其他卫视只能望而兴叹。

2. 平民“K歌”节目走红引发节目集群化

自浙江卫视推出了全国门槛最低的音乐互动节目《我爱记歌词》, 开拓了“K歌”栏目的迅猛发展之路, 各卫视纷纷推出平民“K歌”形式的栏目。简单的规则、平民化的要求, 不必具备专业的音乐素质, 只要记住歌词或者唱准音准就有可能赢得比赛获得大奖, 是一种简单的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卡拉OK”比赛, 其核心是平民化的娱乐。

3. 主持人变主持“群”使综艺更娱乐

如今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已经摆脱了旧有的模式, 逐渐形成新的趋势, 借鉴了歌唱演艺偶像组合的模式, 形成“群”的概念和偶像化团队。很多卫视的综艺节目中还不拘一格纷纷“引进”台湾主持人、艺人加入主持群, 将台湾综艺娱乐节目的轻松、恶搞和“无厘头”都融入到了节目当中, 使得节目更加娱乐化。

4.“时尚+综艺”成为主打, 电视与杂志抢摊市场

女人从来都是电视受众的主力军, 因此争取这部分受众就成为电视人策划栏目时考虑的方向。由此, 集时尚和综艺为一体的众多栏目便应运而生。代表节目有旅游卫视的《美丽俏佳人》等。这类栏目虽不如选秀等节目那样大热荧屏, 但却凭借其准确的受众定位和丰富的节目内容培养了一批相对固定的受众群。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形式粗糙, 内容低俗, 格调不高

打开电视不难发现, 有很多综艺娱乐节目粗制滥造, 没有明确的节目流程和有益的游戏环节, 只能靠主持人或嘉宾的插科打诨、互相恶搞来吸引眼球, 甚至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级趣味来贯穿节目。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时统宇认为, 电视娱乐节目过分追求收视率而引起的低俗化问题, 不能简单地归结到娱乐节目或者是某些主持人身上。我们应该认真找一找中国媒体在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的一些困惑。

2. 一味追求收视率, 节目导向严重偏离

毋庸置疑, 娱乐节目同样肩负着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任。但是目前的很多综艺娱乐节目立意出现了偏差, 比如众多选秀节目单凭选手的某一项特长就可以获得冠军, 从而得到丰厚的奖金或者签约演艺公司成为明星, 这让很多人, 尤其是怀抱成名梦想的年轻人因此认为只要不断地参加此类比赛, 成功成名是轻而易举的事, 认为这是通往成功的捷径而放弃其他方向的努力, 甚至小小年纪就荒废学业忙于参加各种选秀活动。更有甚者, 为了吸引大众对节目的关注, 不惜挖掘选手的隐私, 通过炒作、爆料等手段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这些负面效应使娱乐节目严重偏离了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导向作用, 使青少年及广大受众的心态越来越浮躁。

3. 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浪费有效资源

目前综艺娱乐节目类型重复问题严重, 选秀节目、K歌节目、魔术节目等大同小异。如此雷同势必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浪费的不仅是节目的制作费用, 更有周末黄金时段的广告收益, 对于电视台来说无疑是双重损失。

三、创新与发展

1. 创新娱乐方式, 差异化竞争

继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将演唱为主卖点的选秀节目推向巅峰之后, 同类的节目都望尘莫及, 于是东方卫视另辟蹊径, 开创了以舞蹈为卖点的《舞林大会》。在后超女时代, 轻易地从其他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 抢占了市场先机, 也因此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成为东方卫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这就是创新, 是寻求差异化竞争的一个成功案例。

2. 发挥地方优势, 推出特色节目

在研究创新栏目的同时, 千万不要忘记发挥自己频道的地方优势, 这样才能在众多卫视中脱颖而出。辽宁卫视在2009年着力打造的《明星转起来》, 就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综艺娱乐栏目。东北地方戏二人转加入明星这一元素, 同时借助春晚和赵本山的影响力, 不仅将东北观众牢牢锁定, 更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 成为辽宁卫视的名片式栏目。

总之, 在这个到处充满娱乐元素的时代背景下, “全民娱乐”已慢慢向我们靠近, 电视媒体如何能抓住时机, 发挥独特优势, 将综艺娱乐节目做到既健康向上又不乏轻松幽默, 使观众能在轻松、生活化的氛围中满足收视心理需求, 这是我们这代电视人需要认真思考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2009年省级卫视节目内容竞争主要表现》新浪博客

(2) 《半月谈》2005年第17期段羡菊叶伟民张楠

(3) 《论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与青年文化的正向互动》刘娟娟

当前民生新闻节目现状与应对策略 篇8

1 民生新闻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民生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百姓生活,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他充分反映了百姓日常生活, 关注百姓困难, 并给与排忧解难, 表达了对百姓的热爱与关怀;民生新闻的服务性强, 以服务化的理念来解决百姓关注的问题;它所涉及的范围更宽泛, 它所报道的内容在社会各个方面, 应该说是对现实生活的全真写照, 毫无装饰虚构的色彩。

此外, 民生新闻的地域性色彩浓重, 无论是自然环境背景, 社会环境氛围, 经济发展状况还是人物生活习俗都带有本地浓郁的地方特色。

虽然, 民生新闻发展势头迅猛, 并得到了广大平民百姓的热心关注, 但是, 期间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 节目内容单调重复, 缺乏深度。全国成千上万的民生节目当中, 节目的选题范围过于狭隘, 内容也过于琐碎。就像收视率较高的民生新闻节目“城市速递”, “守望都市”等播放的大多数都是关于乡里纠纷, 垃圾成堆, 物业管理不善等生活琐事, 节目过于单调, 只是把这些小事简单地报道出来, 久而久之, 观众会有一种千篇一律、单调重复的厌烦感, 虽然, 民生新闻以普通百姓为关注对象, 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但是民生新闻却把关乎国家大事, 国计民生等重大主题、热点问题抛在一边, 这样就使民生新闻缺乏深度, 只供人茶余饭后的放松与消遣, 品味也逐渐下降。

其次, 民生新闻流于世俗, 娱乐性倾向严重。一些地方电视台, 为了单纯追求收视率, 将一些恐怖, 暴力, 淫秽的节目内容插播其中, 甚至采用实拍细节, 等报道手段从而使不健康、消极的电视节目充斥银屏, 甚至歪曲事实, 不顾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 急于炒作, 追求一时的收视高潮。例如:在某一民生新闻节目中报道了一起凶杀案, 节目播放中不仅把血淋淋的作案现场搬上了银屏, 还对凶杀场面故意编排。虽然, 观众或许会从中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但是这无不是损害人身心健康的节目安排, 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再次, 过于受地域性限制。大多数民生新闻都是真实地反映当地普通民众的生活、习俗等, 大多数节目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 甚至有地方方言, 从主持人的服装、北京舞台、到录像风格都比较醇厚朴实, 虽然, 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百姓生活的距离, 但是也会导致节目的关注范围受限制, 因为只有节目的当地人才能真实理解本地人的语言, 生活习惯等, 比如:一个河南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就不会得到东北人的关注, 一方面会有语言上的障碍, 另一方面东北人不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而且, 由于民生新闻栏目众多, 播出时间大体相同, 节目的风格也相似, 观众会在同一时间关注不同的节目, 无法形成忠实的收视群体, 由于内容缺乏创新, 因此发展会受限制。

最后, 为了报道而报道, 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民生新闻主要关注的是贫民百姓的民进疾苦, 但是在报道过程中往往只是把这些饥民疾苦简单地搬上银屏, 甚至把邻里纠纷打骂场面直接搬上银屏, 然后做出些许评论, 坚持“为民代言”的立场, 但是却不想出实际办法为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这就导致了媒体与民众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久而久之, 也降低了民众对媒体的期望值, 最后, 导致拒绝接受报道, 无形中切断了媒体的新闻来源, 阻碍了民生新闻的发展, 民生新闻会困难重重。

2 民生新闻发展的应对策略

要想保证民生新闻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我们必须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民生, 提高节目质量, 优化节目内容与形式。

1) 一台节目给观众留下的第一眼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该节目的主持人, 所以, 首先要从提高主持人的素质与气质入手, 主持人从衣着、语言再到动作都要以亲切、随和、自然为主, 除了掌握基本的主持能力之外, 还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 吸引观众。

提高新闻内容质量, 品味, 被报道的新闻要尽量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较高的格调, 适当引入国家公共关注的新闻大事, 比如:在中国北京申办奥运期间, 民生新闻应该适当插入一些关于奥运的盛况, 把民生与公共结合起来, 提高节目的社会品味。此外, 新闻栏目之间要做好共同合作工作, 形成自己独特的新闻内容或者报道风格, 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播放。

新闻工作者应多采集积极向上的生活事件, 哪怕是非常小的一件小事也能给予大众积极地教育, 让普通人受感动。比如:去年长春电视台的“城市速递”栏目播出了一档“帮助地瓜爷爷”的真实节目, 栏目组真实深入现场, 号召民众伸出援助之手, 募捐、献爱心的场面至今感人至深, 这样的好人好事会在最大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影响最多的人。

2) 增强创新能力, 打造特色品牌

反映本土气息, 宣传本土文化是民生新闻的一大特色, 但是在地域文化的反映之中也要注重自身独一无二的特色, 有特点的品牌优势,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已经成为我国电视媒体发展的头等问题, 首先根据节目的定位与内容, 试着用本地方言报道节目, 适当地在不同时段插播一些反映地方文化的宣传片, 比如:在东北可以把二人转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闻当中, 在开幕或总结阶段, 语言要力求幽默、活泼, 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启迪;也可以采用观众现场参与节目的方式, 采用有奖问答, 在线问题解答等方式, 进一步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3) 以小见大, 深入挖掘

现在民生新闻的一大特点是新闻的报道局限于事件的表面, 许多民生新闻看似普通, 其实有很多深层含义蕴含在背后有, 新闻节目的宗旨就是要揭示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 应坚持“小事选典型抓细节, 大事选重点取关键”的原则透过表面的新闻现象看本质,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的分析, 特别是对于那些民众切身关心的问题, 要揭示其本质, 给予观众正确的引导, 积极的启迪。

例如:报道关于农村赡养老人、子女之间的纠纷问题, 这是很典型、很常见的社会问题, 节目可以从政策法规、道德教育、评价关注、社会福利等方面给予多角度, 深层次的剖析与解决, 传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唤醒民众的道德意识, 让民众意识到尊老爱幼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让国家意识到老年人生活的疾苦, 已经成为以后各深刻的社会问题, 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有了这样的深度, 就一定会在全民中掀起一股对自己平时对待父母的言行举止的反思风潮。

4) 服务群众, 舆论监督

媒体作为传播与宣传的媒介, 就有广泛、浩大的宣传功能, 所以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民生新闻要遵守为民监督舆论, 民生至上的原则, 充分扮演“守望者”的角色, 为人们建设精神文明, 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指引方向, “国计民生”是统一的整体, 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的程度直接体现在民生的各个方面, 所以民生新闻要时刻担负“新闻监督”的任务, 在满足本土需求, 关注本地民生的同时, 寻找“国计”与“民是”的结合点, 把时政、经济新闻做成民众熟悉、容易接受的民生新闻, 做具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本地新闻, 充分发挥“为百姓说话, 为政府分忧”的职能。

5) 提高民生新闻的专业水平

作为一名新闻的报道者, 必须本着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新闻人应该遵照“新闻价值”的客观判断来选择报道, 客观报道事实真相, 不惧怕强权组织, 积极打击黑恶势力, 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伸张正义, 站在时代的高度, 走在社会的最前沿, 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 用敏锐的目光洞察世间百态, 积极发现问题, 审时度势,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发挥其自身有效作用。

此外, 媒体之间也要相互配合, 彼此交流, 加强彼此间的资源共享, 实现共赢。

3 结论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 民生新闻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关注和认可, 切实解决了不少关乎民众命运的大问题, 但是,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新闻人士必须重视这些问题与不足, 总结经验, 使民生新闻朝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民生精神将贯穿于电视新闻发展的始终,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新闻报道责任意识, 不断创新新闻播放形式, 使民生新闻朝着更正规、更健康的方向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反思[J].新闻知识, 2006 (8) :69.

[2]王履臻, 贾大雷, 金鑫.浅谈民生新闻及其误区[J].新闻传播, 2006 (4) :39.

[3]徐海东.民生新闻应致力于民生[J], 2006 (7) :33.

[4]夏德勇.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品牌问题-以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为例.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7) .

试论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现状 篇9

关键词:电视综艺,文化特征,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将中国电视综艺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既以《正大综艺》为代表的表演类、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以《幸运52》为代表的益智类、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选秀类, 这四个阶段已经被业界广泛认同。当前, 我国综艺节目进入全民娱乐的时代, 各类平民选秀、竞技娱乐、青春励志节目占据着各大卫视的屏幕, 综艺节目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一、当前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特征

目前支撑各大卫视收视率的都是综艺娱乐节目, 尽管遭遇节目质量不过关、节目无文化底蕴等诟病, 但是却不能阻挡综艺节目一路高歌向前, 综艺节目之所以取得骄人成绩, 归功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 降低准入门槛, 主打亲民牌

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明星表演为主的综艺节目固然好看, 但大众只是局外人, 无法参与到其中, 而且对越来越多粗制滥造的明星表演产生了审美疲劳, 因此, 综艺节目开始把主角转到了平民百姓身上。央视《星光大道》以“百姓自娱自乐”为节目宗旨, 为百姓开办了“一个没有门槛、没有距离、没有限制的大众栏目”, 这种不设繁琐的参赛限制、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比赛, 意味着凡是有意愿参加比赛的人就可以上电视。随之, 各地的综艺节目纷纷开设零门槛平民选秀节目, 《超级女声》、《我型我秀》等节目吸引了数十万的参与者, 收视率节节攀升, 选秀节目占据了各大卫视荧屏, 至此, 综艺娱乐节目迈入了平民化时代。

(二) 吸引观众参与, 主打互动牌

早年的综艺节目会请现场、场外观众参与其中, 《幸运52》就允许参赛选手求助于现场观众或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进行场外求援, 这种方式是综艺节目“互动”的有效尝试。后期,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将“互动”到了极致, 它创新地把观众短信投票定为决定选手去留的方式, 这意味着选手的命运掌握在观众的手里, 这种新颖的互动方式大大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 使观众踊跃地参与到节目当中。事实证明, 这种互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宇春、张靓颖等平民女孩在数百万张选票支持下迈上了巨星的舞台。但是, 短信投票的方式很快受到了质疑, 一元一条的短信让主办方赚得盆满钵满, 为了彻底消除选秀节目圈钱现象, 广电总局在07年出台文件严禁选秀节目采用短信投票方式决定选手排名。广电总局还对选秀节目进行播出时段限制, 这使得选秀节目遭遇了开播以来最严厉的政策管制, 于是各大电视媒体开始另辟蹊径, 寻找选秀节目的出路。

(三) 传递主流思想, 主打励志牌

广电总局的一纸限娱令使得综艺节目朝着“励志”方向发展, “励志加娱乐”在主流上符合广电总局的要求, 又不失“娱乐”这块阵地, 这应该是综艺节目拓荒的又一次成功。

2012年红透中国的《中国好声音》就是成功范例, 制作方将节目定性为“国内首档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 宗旨是只要坚持梦想, 任何人都有机会通向成功。该档节目吸引观众的地方在于既注重平民性又注重音乐文化, 以往的选秀节目, 刻意强调“亲民”, 忽略了音乐本身, 参赛选手素质参差不齐, 观众要忍耐许多低质量的表演之后才能欣赏到高水平的作品。而凡是出现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的选手, 个个名副其实的“好”, 无一例外的“好”, 这种优质选手的演唱和导师专业的点评使观众认为没有浪费时间。

此外, 《中国好声音》讲述了普通人的音乐故事, 戳中了观众的“泪点”, 比如, 盲人女歌手张玉霞, 尽管没有邓丽君的美貌, 但是歌声中透出的温婉却让人感觉恍如邓丽君在世;比如, 当平安把气势磅礴的《我爱你中国》献给知青时, 歌声中尽情地表达着对父辈的尊重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再比如, 吉克隽逸母亲的那首《草帽歌》比吉克隽逸本人的表演更受欢迎, 因为她展现的是母女两代人的音乐梦想……尽管《中国好声音》没有摆脱选秀的实质, 但“励志”因素使它成为2012年最受好评的综艺节目。

这里要提到的另外一档节目是上海卫视的《中国达人秀》, 前面提到, 广电总局在2007年禁止综艺节目短信投票, 达人秀却在2010年得到了广电总局的特批, 重新启用短信投票。其实, 中国达人秀的节目制作不够精良, 选手整体实力不够上层, 它凭什么说服广电总局?因为达人秀打出了励志牌。参与《中国达人秀》节目的选手大都有着艰难的人生经历或社会底层的挣扎, 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质朴、积极、向上的情感, 坚持自己的梦想, 这种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的积极理念符合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同时也获得了大众的情感认同。可以说《中国达人秀》表达的思想内涵远胜于节目本身。

二、当前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

目前, 综艺节目的存在着引进成风、抄袭成风、庸俗成风等弊端。1) 各家卫视不惜重金向海外购买综艺节目版权, 以期在综艺娱乐的战场上拔得头筹, 结果出现了海外节目压制本土创新发展的现象;2) 无论是竞技类还是相亲类, 无论是职场秀还是脱口秀, 只要一出现好的节目形式, 马上就会有跟风现象, 观众看哪个节目都眼熟, 哪个节目都不想看;3) 部分综艺节目从业人员文化底蕴略显单薄, 有些节目为了吸引眼球, 炮制庸俗的节目风格和各类事件, 比如宝马女事件, 比如某些衣着不得体的女主持人, 比如某些不当的言论等, 综艺节目既然登上了卫视这个高端平台, 就必须注重社会影响。

电视综艺节目如果想要走的长远, 必须实现娱乐与教化双重功能, 既要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 又要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一方面要注重创新, 观众的需求在不断更新, 这就要求综艺节目也要随之更新换代, 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要结合本土特色进行创作, 杜绝低质量竞争。另一方面要注重内涵, 昙花一现的综艺节目往往是因为缺乏内涵, 还没站稳就被迫下课。综艺节目与其绞尽脑汁迎合大众, 不如依靠节目内涵来提升大众品味, 这既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 又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3]徐捷.从超级女生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新探索[J].中国电视, 2005.

节目现状 篇10

【关键词】县级台;新闻节目;新闻资讯

在网络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十分丰富。但是,在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县一级地方,由于县级的网络技术、网络服务还不够完善以及受到自然条件和百姓生活方式等影响,当地百姓获取新闻讯息很多都来源于县级台新闻节目。而目前,我国的县级台的新闻节目一直处于传统状态,没有坚持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导致新闻节目思维固定和形式僵化,使得新闻节目的传播影响大打折扣,本县民情民意的反映、舆论的宣传疏导、方针政策的传达等作用功能都没有完全体现。因此,针对当前县级台新闻节目面临的发展现状进行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一、当前县级台新闻节目的现状和发展困境

县级台的新闻节目形式和内容可以分为两大模块,包括县级时政新闻和县级民生新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县级时政新闻

当前很多县级台新闻节目中的时政新闻内容中,对于时政新闻报道都是一个模式,完全无新意和吸引力。比如说,对于县委领导班子所召开的某次常务会议的报道,一般都是介绍会议召开的标题、会议出席的主要领导人员,会议的主要内容报道模式也都是按分点一一介绍,会议主要内容的介绍都是新闻记者对于现场的记录,完全照搬会议原文。所报道的语言文字完全都是公式化、模块化,而且新闻镜头一直在会议领导和会议场景中来回进行切换,这种千篇一律的时政新闻内容在报道上几乎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对于普通百姓来讲这种时政新闻内容完全不能引起注意,往往是新闻节目时政新闻播放结束,很多人对于时政新闻播放的内容完全没有印象。这就导致县级台失去了原有的新闻传播公信力,政府也失去了发布和传播政府信息的舆论平台。

(二)县级民生新闻

在当前海量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很多社会热点都在短时间内为大众所知。尽管县级台新闻节目中关注本县的民生新闻,但是人们在民生新闻内容播出之后的反映普遍都是“司空见惯”,就是说,很多民生新闻内容不新鲜、不刺激,大部分的民生新闻内容就是县里的发生事故、好人好事等等。而且很多时政新闻内容也划入了民生新闻版块,导致了民生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毫无特色。

二、县级台新闻节目的改革方向

“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各项领域都在推进和深化改革,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洪潮”中,县级台新闻节目改革也迎来了新的方展方向。

(一)避免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新闻报道

县级台新闻报道中,要避免大道理、大方向的新闻说教,采访不同的人群,尝试用更多的视觉拍摄手法和报道角度对新闻内容进行传播。比如说,在当前很多老城区、棚户区的迁改整顿过程中,对于很多所谓的“钉子户”的问题要尽量避免采取过激的报道方式,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要了解强行不迁的人户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部门对此的回应是什么、迁移的问题要如何解决。在县级台的新闻节目中,要尽量减少对时事记叙性的报道,而是要重点突出对于发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更多地从平民化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

县级台的新闻节目组要树立为当地百姓服务的理念,将县级台的新闻节目打造成为老百姓身边的“传话筒”。比如说,在县政府召开的会议中,新闻节目报道组对于会议内容的报道可以尝试用更多的百姓观点进行阐述,像修建公园、拓宽街道、加大绿化等公共建设用平民化的视觉进行新闻报道,把政府行为更多地和百姓联系起来,在报道中尽量避免过多使用“高大上”的词汇,以平实通俗的语言进行浅显而又生动的报道,贴近人们生活,做好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沟通“桥梁”。

(三)多进行实地走访,多深入挖掘新闻要素

哲学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百姓,才能获取第一手的资料,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的思想状态和生活条件,因此新闻节目组要多深入县乡镇、村里,和当地的百姓进行沟通交流,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新闻节目就在身边,新闻节目内容报道的就是身边的人和事,更能增强群众对新闻节目的兴趣和关注。同时在新闻内容中,对新闻的报道要尽量深刻,从立意到结论,抓好新闻内容的细节,加强对新闻节目报道的监督,做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县百姓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县级台新闻节目对于当地的民风民情具有重要的推广作用,是当地的政府和百姓不可或缺的沟通和交流平台。要重视县级台新闻节目的作用,坚持以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推进县级台新闻节目的改革,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俊.浅谈县级台新闻节目的现状及改革方向[J].科技致富向导,2013,(24).

[2]李洁琼.县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9.

国内电视教育节目现状及原因综述 篇11

电视教育是伴随着电视事业的产生而发展的。电视教育节目在我国电视节目系统中曾占据过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社会, 教育被视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脉所在。当下教育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理应来说, 电视教育节目应该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而蓬勃发展。[1]但实际上电视教育节目却陷入了困境, 市场日趋萎缩。

笔者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关于研究电视教育节目文章的研读和分析, 梳理出我国电视教育节目出现困境的原因, 并进行分类概括。本文所论及的电视教育节目, 包含了电视社教节目和电视教学节目。

二、现状及原因

黄继峰 (2007) 在《尴尬与希望中前行:对我国电视教育节目的审视》中提到与电视教育节目相关的研究以经验总结为主, 缺少理论指导。其次, 节目所呈现出的质量、水平与教育节目受众的期待不符。电视教育节目的受众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 目的性较强, 更希望从节目中获得娱乐以外的收获, 当期望不能满足时, 则会倾向于快速放弃收看。另外,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 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宽了, 对于电视节目的依赖性也就变小了。最后, “寓教于乐”的口号虽然早就提出, 但落实不到位, 内容说教严重、枯燥乏味。[1]

王博 (2008) 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教育电视台发展对策研究》中提到导致教育节目质量下降, 一方面与电视台在发展中管理不到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收视率有关;另一方面则因经费紧张, 无力投入, 而导致节目质量下降。[2]

楼承天 (2008) 《如何做好教育类节目》中提及当前的教育类节目, 采访内容忽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采访对象局限于教委领导和老师, 采访的角度单一。节目内容创意匮乏, 缺少形式、内容与思想的整体构思。各年龄层及的教育类节目设计区分不明显, 由于创新观念、专业技能以及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局限, 习惯于用成人的思维方式、节目制作方法, 从内容到主题都倾向于成人化。[3]

王永攀 (2011) 《新体制下电视教育节目的运作》中提出当前电视教育节目艰难前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二是教育节目没有形成良性的投资回报体系。教育节目属于“小众收视”, 不是绝大多数广告主投放媒体的选择, 电视台单靠广告很难回收成本。三是过度强化教育功能, 淹没了电视节目本身的娱乐属性, 使观众对电视节目敬而远之。[4]

蔡春红 (2011) 《科教电视节目传播策略研究》指出我国科教电视节目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同质化严重、传播渠道过于单一、评价标准过于绝对等问题。[5]

根据上述文献, 我国学者对于电视教育节目原因的分析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资金投入: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电视教育节目收视低迷处于边缘地位, 资金投入欠缺, 节目的质量不高, 自然收视率就会下降, 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告的投放量减少, 资金削减,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其次, 节目内容:电视教育节目的内容单一、刻板, 多半是报道教育局和学校的新闻, 成了宣传教育政策的主要阵地。采访的对象、角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一些与学生、家长联系紧密的内容报道反而较少。制作的教学节目也多半是“课堂搬家”, 没有体现出电视与课堂及其他媒体相比的独特性。

第三, 受众需求:目前的教育节目缺乏对受众群体的明确定位, 节目内容没有深度, 而观看教育节目的受众一般具有较明确的目的性, 对电视教育节目的期待比较高, 要求也相应有所提高。不能满足受众要求的节目, 久而久之观众就会流失, 节目的尴尬之境有增无减。

在总结了我国学者所提出的对于电视教育节目运行不景气的原因后, 笔者认为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还有几点原因需要注意:

首先, 技术落后:电视教育节目的技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渗透到电视教育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电视教育节目制作数字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前电视教育节目的制作多半还是采用原始的录制播出的模式, 对于一些数字化的技术却运用甚少。

其次, 缺乏互动反馈:电视教育节目的播出属于单项的传播, 无法及时收集到观众的反馈, 与受众之间的互动频率不足。不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传播过程中, 双方的互动反馈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第三, 节目时长:当今社会, 人们习惯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 而电视教育节目的时长最少在20~30分钟, 除过休息时间, 缺少完整的、固定的学习时间也会影响节目效果。

第四, 其他媒体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知识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广, 不会仅仅局限于电视教育节目或者课堂传授, 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获取知识都对电视教育节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三、总结

本文梳理了当前电视教育节目不景气的原因, 并对各个学者所提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得出资金投入、节目内容、受众需求这三方面的共性原因。随后笔者又结合当前电视教育节目发展的实际情况, 认为技术落后、缺乏互动反馈、节目时长、其他媒体的冲击这四个方面也是造成电视教育节目处境尴尬、收视率低的重要原因。当前电视教育节目需要适应时代需求, 在信息化教育的浪潮中积极发展转型, 只有找出电视教育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够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使我国电视教育节目在纷繁众多的电视节目中继续前行, 也才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它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继峰.尴尬与希望中前行:对我国电视教育节目的审视[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王博.我国教育电视台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楼承天.如何做好教育类节目[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22) .

[4]王永攀.新体制下电视教育节目的运作[J].2011 (02) .

上一篇:水土保持与植树造林下一篇:整合点诊断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