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隐睾症

2024-06-03

小儿隐睾症(精选4篇)

小儿隐睾症 篇1

隐睾症属于儿科生殖系统常见病症,常见于早产患儿中,临床多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 G)方案展开治疗。为进一步探究此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案,本文系统回顾hC G治疗的隐睾患儿60例的临床资料,以期提升隐睾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入我院并给予hC G治疗的隐睾患儿60例,年龄为0.2~5.0(3.3±0.7)岁;单侧隐睾36例,双侧隐睾24例;低位隐睾52例,高位隐睾8例。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hC G肌内注射:年龄<1岁,每次250U;年龄1~5岁,每次500U。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用药后,若病情仍未得到控制,需加大给药次数,用药总量控制在15 000U以内。

1.3 效果评定标准

有效:完成治疗后,若患儿睾丸组织进入至其阴囊底部,或者是靠近患儿阴囊底部;无效:完成治疗后,若患儿睾丸组织的位置并无下降趋势[1]。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60例隐睾患儿接受治疗后,有效率是75.00%(45/60)。

2.2 单侧与双侧隐睾患儿疗效比较

双侧隐睾患儿有效率为79.17%高于单侧隐睾患儿的4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单侧隐睾患儿比较,*P<0.05

2.3 高位与低位隐睾患儿疗效比较

低位隐睾患儿有效率为67.31%高于高位隐睾患儿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高位隐睾患儿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

60例隐睾患儿中,出现恶心1例(1.67%),出现阴茎勃起1例(1.67%),予以对症处理后,不良症状均已消失。

3 讨论

隐睾症又被称为睾丸下降不全,属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一般情况下,没有并发症的隐睾症患者无显著症状,临床表现为:患侧阴囊扁平,双侧阴囊不对称、空虚的症状,严重则伴有阵发性腹痛、发热的症状,若隐睾位于腹股沟管处,患者隐睾部位可触及局部疼痛性肿块,临床检查中,若患侧阴囊内无睾丸,则有腹内睾丸扭转的可能。实际上,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隐睾,都存在着一定的退行性变,隐睾病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加重,待确诊为隐睾病症后,等待1年,1年之内无任何下降,则开始治疗。治疗方法一般采取激素治疗、手术治疗、未触及睾丸的处理,通过手术治疗后,应多食用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此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一般情况下,确诊隐睾的检查方法为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

李芳芳等[2]调查发现,睾丸下降现象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普遍认为其诱发因素具有多样性特征,常见因素之一即为内分泌系统障碍。一般而言,男性胚睾组织中存在大量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成分,当胚胎形成后,约8周起即会生成大量睾酮,并对中肾管组织产生作用,并促使其发育为输精管组织、精囊组织以及附睾组织,促使睾丸出现下降现象。但是,胚睾组织中还存在大量支持细胞成分,不仅会分泌出抗苗勒氏管激素(AMH),而且还会使机体副中肾管组织出现退化现象,而且如果副中肾管组织的退化强度不足,就会成为睾丸下降程序的阻碍因素。由此可见,睾丸形成、睾丸下降程序中,发挥介导作用的物质包括AMH以及睾酮等。妊娠前3个月,母体中的大量hC G会对胚睾组织分泌作用产生抑制因素,当孕期进入至孕中期、孕后期时,母体内hC G成分会明显降低,但会有卵泡刺激素以及黄体生成素形成,同样会对胚睾组织分泌作用产生抑制因素,同时黄体生成素还会对间质细胞成分形成刺激作用,使其分泌出大量睾酮组织,而卵泡刺激素则会发挥其调节功能,促使细胞形成大量AMH,表明隐睾现象发生的又一机制为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基本功能出现异常[3]。

对于隐睾患儿,临床上多以hC G方案展开治疗,这是由于hC G的生物学特征、化学机构与黄体生成素具有一定相似性,当患儿用药后,可使其睾丸组织、阴囊组织、睾丸引带组织、提睾肌组织、输精管组织以及附睾组织明显增大,不仅能够有效扩张血管,而且还能增加腹股沟管的长度,使腹膜组织与睾丸组织间粘连成分得到有效松解,促使睾丸下降,确保生殖细胞成分得以正常发育[4]。hC G应用过程中,建议儿科医师重视hC G使用量,一般而言,hC G使用量以10 000~15 000U之间为标准,即可充分刺激Leydig细胞成分,不仅不会对患儿骨龄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不会使其睾丸的组织学特征发生变化,但是,如果hC G使用量>15 000U,除了会使患儿长骨的骨骺出现提前闭合现象以外,还会使阴茎发育功能出现异常现象,睾丸间质组织出现水肿现象,同时伴随着性早熟现象出现,以至于患儿身高受到影响[5]。

本文结果显示,双侧隐睾患儿、低位隐睾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优越于单侧隐睾患儿及高位隐睾患儿,这是因为隐睾组织的位置越高,与阴囊组织间的距离就越远,其下降程序中的阻力会异常升高,从而影响患儿治疗效果[6]。患儿接受hC G方案治疗后,若其病情始终未能得到控制,则建议转为手术方案治疗[7,8,9,10]。

综上所述,隐睾患儿治疗中,选择hC G治疗方案效果突出,治疗低位隐睾患儿和双侧隐睾患儿时,均可取得显著疗效,不仅不会影响患儿骨骼生长,还有助于控制不良症状出现,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罗向阳,张振武,曹振杰,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对隐睾患儿生殖细胞Bax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9):1-2.

[2]李芳芳,戴建军,吴彩凤,等.克隆猪隐睾症雌雄激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5,2(2):18-21.

[3]毕永祥,赵良运,齐书武,等.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与尿道下裂、隐睾的相关性[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4,8(8):69-72.

[4]龙治峰,谢远杰,唐显庆,等.大鼠实验性隐睾复位固定术后雌激素受体α表达的变化[J].解剖学杂志,2013,36(5):913-916.

[5]赵久飞,任力,朱广卿,等.成年男性原发于隐睾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4,21(1):39-42.

[6]贺厚光,韩从辉,张文达,等.环境类雌激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诱导小鼠隐睾模型的建立及作用机制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4(4):1665-1668.

[7]杨志林,徐万华,赵为广,等.隐睾患儿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2):2703-2704.

[8]盛光辉,吴秀孝.隐睾症103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1):830-831.

[9]赵国进,苏兴桂,吴国定.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隐睾可能损伤生殖细胞的研究[J].河北医学,2011,17(3):319-321.

[10]王国芳,宋翠萍,任艳芳,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单侧隐睾大鼠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7):1385-1387.

适时治疗隐睾症 篇2

为了早发现孩子的隐睾症,年轻父母在为孩子洗澡或洗屁股时,应顺便用手轻柔地摸一摸,在小鸡鸡(阴茎)下面的皮袋(阴囊)里,有没有两颗小蛋蛋(睾丸)?如果摸不到或摸到一颗,你就要尽早带宝宝到医院里,请泌尿外科医师检查一下,看有无"隐睾症"的存在。隐睾症往往没有特殊症状,患儿不痛不发烧,吃喝拉撒都正常,不易引起大人们的注意而被耽搁。

那么,隐睾症有哪些危害呢?①隐睾易受外伤。正常睾丸在阴囊内,当不慎受到外力时,阴囊可以晃动避闪,从而减轻外力的致伤作用;而大多数隐睾位于腹股沟(大腿根)部,没有活动的余地,只好"等着挨打",因此易受外伤。②影响睾丸生精功能。睾丸是娇嫩器官,需生活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正常生精。阴囊皮肤疏松,有丰富的弹力纤维,可以收缩(保温)或舒张 ( 散热),如同空调机随时调节阴囊内的温度。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天气寒冷时,孩子的阴囊往往缩起来;当小孩发烧时,阴囊又会摊开来。长期处于不适宜的温度下,会影响它的生精功能,造成日后的不育症。③发生恶变。不正常的温度可以引起隐睾恶变。这时疾病的性质就改变了,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不少隐睾患儿,发现都较晚,就诊太迟,治疗不及时,有的甚至成年后才来诊治。

隐睾患儿什么时候治疗为宜?当前国内、外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手术治疗年龄以小于3~4岁为宜,因为经电子显微镜观察,超过了这个年龄,隐睾就可能产生结构上的病变了。

小儿隐睾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小儿高位隐睾患者98例, 均经B超检查, 未发现在腹股沟、腹股沟内环口及阴囊区, 同时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患儿;年龄1.6~13岁, 平均年龄 (5.7±1.6) 岁;单侧42例, 双侧6例;睾丸位于内环口处26例, 位于内环口上方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49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

气管插管并全麻, 头低脚高仰卧位, 脐部下缘为第l穿刺点, 取左、右腹直肌外缘与髂嵴交界处做第2、3穿刺点;脐下缘做小切口后Veress针穿刺进入腹腔, 建立CO2气腹, 腹压8~10 mm Hg, 5 mm套管、观察镜置入, 第2、3工作套管及器械置入后对腹腔探查, 对输精管、内环口及精索血管等进行观察。 (1) 高位隐睾发育不良者需切除; (2) 对于睾丸发育欠佳者需将精索、输精管周围的粘连分离后牵至对侧内环口, 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牵拉至对应阴囊内; (3) 位置高一次牵入阴囊困难者需先将精索切断, 睾丸放于内环, 于6个月后再行传统睾丸下降固定术治疗, 期间予以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疗程10000 U, 5周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1个疗程。

1.2.2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于腹股沟处做斜切口, 将斜肌腱膜剪开后可见睾丸多位于内环口附近, 高位结扎未闭鞘状突, 睾丸引带切断, 腹内斜肌及腹横肌部分切断, 内环口扩大后将腹膜后精索游离, 精索外筋膜及周围纤维索带离断, 将后腹膜和精索粘连做分离, 将患睾丸于无张力状况下降至阴囊的下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近期并发症发生率, 对患儿随访12个月, 观察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 并计数资料率的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 当P<0.05时,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部分观察指标比较:

如表1所示, 两组手术时间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发热6例, 对照组发热3例, 感染4例;观察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24%, 对照组为14.2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所有患儿随访12个月, 观察组未发生任何远期并发症;对照组睾丸萎缩3例, 睾丸回缩3例, 二次手术12例;观察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传统开放手术由于对高位睾丸、精索、输精管情况无法直视, 需开放手术进行探查, 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大, 术后恢复慢, 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腹腔镜手术可以对病灶直视, 清除的观察, 对睾丸的存在、发育及位置可以全面了解, 可正确的诊断隐睾、睾丸严重发育不良及睾丸缺失, 充分分离精索、输精管周围粘连组织, 有效避免了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的损伤, 术后并发症少。本研究证实, 两组手术时间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24%, 对照组为14.2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陈伟等[3]通过对62例小儿高位隐睾患者分别采用腹腔镜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经过比较发现两组虽然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性, 但是腔镜组在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其结果与本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 小儿高位隐睾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 创伤小, 患儿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阿布都赛米·阿布都热依木, 卡热也木, 玉苏甫, 等.小儿高位隐睾的腹腔镜诊疗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2014, 8 (5) :462-463.

[2]王磊.腹腔镜技术在小儿高位隐睾中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4, 35 (11) :2418.

隐睾症的超声诊断 篇4

1资料与方法

患者55例, 男, 年龄2~45岁, 中位年龄8.6岁, 使用PHILIPS HDI5000及PHILIPS IU22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0MHz, 要求患者检查前饮水使膀胱适度充盈减少肠气干扰, 有利于膀胱两侧及腹膜后隐睾图像的观察。被检查者取平卧位, 先用7.0MHz探头在腹股沟区进行纵横斜连续扫查, 如未探及睾丸则更换3.5MHz探头扫查腹腔, 在扫查到睾丸图像后用CDFI观察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所有可疑图像记录存挡。

超声探测位于腹股沟区隐睾的声像图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卵圆形均匀性低回声肿块, 大小 (1.0cm×1.0cm) ~ (2.8cm×1.3cm) 。位于腹腔内的隐睾声像图大致与腹股沟部相同, 最小者约1.6cm×1.3cm, 另2例患者, 年龄分别为26、43岁, 于其左下腹腔内分别探及大小约为7cm×6cm、11cm×10cm的不均质低回声团块, 手术摘除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精原细胞瘤, 有1例持续腹痛3d的患者于其脐部右上腹腔内探及5.0cm×1.5cm不规则低回声团块, 边界欠清晰, 手术摘除后病理诊断为右睾丸水肿伴出血。

2结果

55例中46例探及睾丸, 手术证实诊断符合率96%。46例中单侧37例:左侧13例, 右侧24例, 双侧9例。合并腹股沟疝16例:左侧3例, 右侧11例, 双侧2例。伴炎性病变1例, 隐睾恶变2例, 均位于腹膜后。

3讨论

超声探测不到睾丸的主要原因是隐睾合并斜疝, 文献记载约50%, 本组占40.2%, 隐睾可随疝的内容物还纳腹腔, 受周围肠气影响是超声难以发现的主要原因, 此时可让患者站位或增加腹压这样可使隐睾进入疝囊内或贴在内环口, 同时可使疝囊液体增加避免肠气干扰, 使隐睾伴随暗区显像提高隐睾的诊断率, 另外探头频率的选择与睾丸能否显示有密切关系[1]。腹股沟位置表浅, 一般选用7.0MHz探头, 用不同频率的探头所获得的隐睾图像清晰, 特征明显, 彩色超声显示血流丰富, 尤其探查合并腹股沟斜疝的隐睾更具优越性, 隐睾长随疝囊上下移动, 单一频率探头容易漏诊, 如变换探头使用无论其纳入腹腔或下降至腹股沟的隐睾都能得到清晰的图像。

隐睾恶变历来是临床非常重视的问题, 未降睾丸较已降睾丸恶变机会大20~46倍。当超声检查发现隐睾体积大于正常且内部回声异常时要想到恶变的可能。从位置来看, 腹腔内隐睾容易恶变, 腹腔内睾丸比腹股沟管睾丸恶变多4倍, 可能因为腹腔内温度较高[2]。从发病年龄来看, 20岁以上容易恶变。因此我们对于20岁以上的位于腹腔内的隐睾尤其注意其大小及内部回声变化。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恶变的隐睾因体积过大往往失去睾丸的正常形态, 当超声医师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男性患者腹腔内可疑恶性肿瘤时, 无论临床是否提示“阴囊空虚”, 都要想到隐睾恶变的可能性, 应仔细询问病史, 为临床提供更准确、更具体的信息, 达到使患者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隐睾症,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曹海根, 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585.

上一篇:钢纤维混凝土施工下一篇:体验式市场营销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