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标准

2024-08-19

行为标准(共12篇)

行为标准 篇1

摘要:标准博弈论从静态博弈到动态博弈, 从完全信息博弈到不完全信息博弈, 从单次博弈到充分博弈, 目前已经完成一套相当完备的体系。尽管标准博弈论的发展就是不断放松一系列严格假定的过程, 但标准博弈论更加倾向的是一种分析方法, 是一种分析处于博弈中的理性参与者可能怎样行动的数学工具, 且通常基于理性参与者的内省而不是现实中可能的参与者真实性的观察上。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 标准博弈论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从几种基本博弈入手, 将实验结果与标准博弈论的预测进行比较, 并用行为元素分析其差异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博弈论,行为经济学,理性人,行为博弈论

一、博弈论的定义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相互影响着的博弈参与者进行策略选择时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它研究: (1) 存在若干博弈的参与者; (2) 每一参与者有一系列可选择的策略; (3) 博弈结果取决于参与者策略的组合; (4) 参与者了解博弈局势预设的信息等。博弈包含四个要素:博弈的参与者、策略、可评价结果与信息结构。博弈论是研究博弈中博弈的参与者的理性行为, 博弈的参与者策略选择时的相互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吻合关系。博弈论研究利益冲突与吻合的, 将特定经济问题纳入博弈四要素中以转化为待研究的博弈局势, 然后加以分析解决。 (1) 将特定经济问题转化为博弈问题。 (2) 运用博弈理论方法得出博弈问题的解。 (3) 将博弈问题的结论转化回经济语言, 同时与第一步中所省略的信息一起为原始经济问题提供解释。

二、标准博弈论的现状和缺陷

标准博弈论包括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尽管标准博弈论的发展就是不断放松一系列严格假定的过程, 但它仍然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严格的理性人假定。假定了现实行为主体能力以外的复杂思维过程, 假设所有博弈参与者都符合三个条件: (1) 策略思考, 即在对其他参与者将如何行动的基础上形成信念; (2) 最优化, 即对于给定信念选择最优反应; (3) 均衡, 即参与者调整信念和最优反应至相互达成一致。但是, 现实的博弈参与者并不都是经济理性的, 并且, 由于博弈参与者是相互影响的, 即使只有极少数的博弈参与者违背经济理性, 其他理性参与者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 理想化均衡也同样无法实现。因此, 经济现实并不能满足标准博弈论对博弈参与者的假定条件。为了延伸博弈论对现实活动的解释, 应该是有限理性的前提下重构标准博弈论。如果说, 标准博弈论提供了有关经济理性的行为人如何行动的理论, 那么, 行为博弈论就试图探讨行为人如何在理想的经济理性和现实的有限理性之间进行折衷, 以求达到准确解读有限理性的行为人在现实约束中如何行动的目的。作为研究不同条件下行为人如何进行互动决策的经济理论, 博弈论应该尽可能准确地预言和解释经济现实活动;当经济现实和理论模型不一致时, 研究者的工作方向就是改造模型, 提高其实证效用。

标准博弈论在“经济理性”假设下分析博弈参与者如何在追求各自最优目标的同时实现均衡。但由于现实行为人是“有限理性”的, 标准博弈论对实践的理解和指导受到限制。为了延伸博弈论对现实活动的解释, 行为博弈论将实验经济学与标准博弈论相融合, 在博弈实验的基础上, 考察和解释标准理论推断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 引入行为因素改进标准博弈的基本假定, 重构博弈分析模型, 以求达到准确解读有限理性的行为人在现实约束中如何行动的目的。

三、几种基本博弈的介绍及分析

1. 投资博弈

投资博弈中有两位互不相识的参与人A和B。A得到一笔钱并被告知可以完全保留也可以将其中的任意比例投资于B, 他给出的任何金额都会以大于1的某一倍数付给B, 然后由B决定是否回报和回报多少给A。标准博弈论的均是:理性的B应该最大化他自身的利益, 保留获得的所有支付, 而理性的A会估计到B的策略, 因此, 不会投资于B, 结果双方都得不到超额支付。

标准博弈论认为理性自利的人不会信任别人, 但它忽略了人类是自利的, 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 因此, 标准博弈论的结论是:博弈中理性人的个人理性行为导致机体的非理性, 而行为博弈论的结论是:博弈中参与人的个人非理性但而导致机体的理性。

2. 可置信威胁的议价博弈

它是讨价还价博弈中最简单的一种, 即如果双方的交易成功就会有一定的利益, A出价, 要求对方要么接受、要么拒绝, 如果B接受, 那么双方就按照A提出的分配比例瓜分利润, 如果B拒绝, 那么双方之间不会有交易行为。按照标准博弈论, 这个博弈具有无穷多个纳什均衡。

但不少时候对应者宁愿牺牲自身的利益去惩罚那些未公平对待他们的出价者, 这种报复性回报在社会领域表现得很明显, 为了伤害对方不惜牺牲自己。人类当被欺侮时, 反应机制会使人愤怒, 因为愤怒在进化过程中是作为一种生存优势保留下来的。不同的文化观使人具有不同的公平标准, 参与人有时并不在意分配比例是否公平, 即使出价者只支付很少的金额对应者也愿意接受。议价博弈中的拒绝并不意味着参与人没有意识到标准博弈论中的最优策略, 他们明白使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是什么, 只是因为情感或社会的因素使他们不再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最大化经济利益的理性人, 在某些情况下, 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以达到其他方面的满意。

3. 协调博弈

在协调博弈中, 参与人都希望自己的行动和其他参与人的行动取得某种一致。但是社会习俗、相互的交流、博弈呈现的不同方式、参与人曾有的类似经历以及自己的幸运数字都会影响均衡的形成。

4. 竞猜博弈

竞猜博弈指的是:让每个参与人去猜谁会是选美比赛中的最后得主, 最后得主由所有参与人的平均看法决定, 这时每个参与人既不是选择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也不是选出所有人平均认为最漂亮的, 而是要去思考所有参与人对平均看法的平均预期。因此, 行为博弈论提出利用有限重复推理来理解参与人的初次选择, 用认知的深化来解释参与人选择的变化。

5. 总结分析

大量的实验研究为行为博弈论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行为博弈论并不是要否定标准博弈论, 他们两者也并不矛盾。标准博弈论体现一种完美的策略分析过程, 整个推理严谨周密, 是由于经济理性人的假定使其缺乏可操作性, 因为人类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而行为博弈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 将博弈论拉回到现实的框架中来, 使其更真实, 更人性化和社会化。

四、行为博弈的模型研究

行为博弈的模型的构建遵循精确性、一般性和实验规则的原则。它研究的基础数据都是经实验取得的。博弈实验对博弈预测的敏感因素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包括博弈参与者知道什么、什么时候行动、各自的支付是多少等等。博弈实验的关键在于通过实验控制来区别哪种理论更加有效, 然后再使用该理论来进行一般事件的研究。行为博弈研究就是要在标准均衡概念失效的情况下, 以实验控制为主要手段, 以实验数据为基本依据, 通过不断地试错与修正建立能够对博弈参与者的未来行为进行准确预测的理论。

行为博弈模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 在一次性博弈中, 有限理性条件下, 构建博弈参与者的思考模型, 发展一个有限理性的指标系来衡量博弈参与者的思考步骤, 并且使用一个参数来说明博弈参与者的异质性。与最优反应相联系, 该指标系可以对任何一个一次性博弈中的行动进行了唯一的统计预测。第二, 在思考模型的基础上, 构造一个学习运算法则来估计博弈参与者的行为均衡路径。这一运算法则既包括了虚拟的博弈和强化模型, 也具有很强的经验预测能力。因此, EWA可以作为经验性工具去寻求表现为初始函数形式的行为静止点。第三, 提出如何将有限理性指标系和学习运算法则应用于分析重复博弈中的博弈参与者行为, 为利用行为博弈论分析价格竞争、专利竞赛等现实经济活动奠定基础。

五、总结

标准博弈论对实践的理解和指导是有限制的。为了延伸博弈论对现实活动的解释, 作为研究不同条件下行为人如何进行互动决策的经济理论, 博弈论应该尽可能准确地预言和解释经济现实活动;当经济现实和理论模型不一致时, 研究者的工作方向就是改造模型, 提高其实证效用。这一思潮引致了行为博弈论的出现。行为博弈论将实验经济学与标准博弈论相融合, 在博弈实验的基础上, 考察和解释标准理论推断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 引入行为因素改进标准博弈的基本假定, 重构博弈分析模型, 以求达到准确解读有限理性的行为人在现实约束中如何行动的目的。

行为博弈研究的起点就是进行博弈实验, 将实验结果与标准博弈论的预测进行比较, 并用不同方法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 为进一步构建正式模型提供现实依据。需要说明的是, 行为博弈论并没有否定纳什均衡的意义, 而是作为标准博弈论的延续, 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深化了对博弈均衡的讨论, 以更加贴近现实的研究视角对具有某种内生变动性的博弈均衡的存在方式和形成过程进行了新的思索。行为博弈论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有限重复推理来理解参与者的初次选择, 利用认知和学习的深化来解释参与者选择的变化, 而行为博弈正式模型则试图为上述观点提供完美的数理表达, 提高理论的精确性和一般性。

参考文献

[1]阿克罗夫, 乔治A.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J].当代经济科学, 2OO2, (5) .

[2]Camerer, C…F Behavioral Game Theory:Experiment in Strategic Interactio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11-20.

[3]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 陈琪,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5.

[4]Camerer, C.F-Progress in Behavioral Game Theory[J].Journ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7, (11) :167-188.

行为标准 篇2

(1)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2)所谓“有效”指教师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教学”指教师引起、维持或者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3)有效教学的核心标准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包括阶段性教学目标达成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

4)促进有效教学的5种关键行为: A、清晰授课

◆ 讲授要点便于学生理解

◆讲授清晰的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教师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 B、多样化教学

◆教师具备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技巧

◆教师通过变化目光接触、语音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 ◆教师经常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教师能混合使用奖励和强化的手段

◆教师能把学生想法和参与纳入教学的某些方面,使用学生的意见来教学教学

◆教师经常变化提问类型 C、任务导向性强

◆教师有单元和课时计划,明确单元与课时目标

◆教师能有效处理各种干扰,能提前预见干扰,并巧妙排除 ◆教师能以最小代价,制止或阻止不当行为 ◆教师能为教学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 D、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教师能在教学刺激之后立即诱发理想行为 ◆教师能在一种非评价性的气氛中提供反馈机会 ◆教师常使用个人活动或小组活动方式

◆教师使用有益的口头表扬,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并保持积极性 ◆教师监察课堂作业,在独立练习期间频繁地检查进展情况 E、确保学生成功率

◆教师所教内容反映先前学习内容

4范正确答案,并告诉学生如何获得正确答案

◆教师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小块,使学习者在当前水平上较易消化 ◆教师使每一节课看起来都像是先前课时的延伸 5)几种无效教学行为

A、教师突然改变教学程序,如从教学转向课堂管理 B、教师当众训斥学生 C、教师为打发空余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以消磨时间,防止学生闹事

D、教师随便发表意见或声明,而如果实施这些意见或声明的话,其结果很可能是荒谬可笑的

E、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为了达到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是表现自己

有效教学有五个标准:1.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3.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4.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5.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

教育永远是个公众性的话题,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减负”口号深入人心,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有效、什么样的教学高效,不仅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积极实践研究的课题,也成为当今社会方方面面所关注的焦点。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学称之为有效教学呢?它的标准有哪些?具体要求又是什么?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追本溯源,先对有效教学的定义作一番界定: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践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具体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

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

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

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 或 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3.有效益:

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教学有效性的三重意蕴及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传统的“有效性”理解 教学效率

教学投入——教学产出——教学目标——教学需求

把传统的界定与现代的界定相比,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有效教学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不要小看这多走的一步,这一步是有效教学社会化、人性化的一次飞跃。

二、有效教学的标准

评判教学的有效性,有人曾用最简便的一句话加以概括:“一堂教学效率高的课,应达到这样两个70%,即70%以上的学生获得课堂输出 70%以上的信息量。”当然,以这句话的科学性,我们没有经过考证,而且除了量的规定外我们也看不到任何质的说明,但它至少也体现出了有效教学某些特点,即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的,应该是有效率的。

应该说,目前有关有疚教学标准的研究国内外都是很多的,其中也不乏善陈,但总的说来,除了基本准则相似外,国内外研究是有区别的。国内典型的研究如下表所示: 基础性

发展性 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 1.是否能灵活运用和编制教学计划

2.是否注意个别差异。(课堂里有没有符合 2.是否运用启发式方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个别需要的分组教学,看学生能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等)

3.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语言概念式的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 3.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表述、案例领悟式的表述和图式结构式的表述 4.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4.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从上可以看出,它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至教学方法各呈列了四项标准,显得简洁明了。但我们从中也可看到国内研究的一种通病,它首先表现在研究的视点上,即把有效教学的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的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我们从中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的联系。以上的标准既可评判教学的有效性,更可用于教师业绩等第考评。其次,标准仍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鉴于上述原因,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项有效教学的国际研究。作为最新的研究成果,它反映了国际教学研究方面一种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无论对于研究者还是第一线的教师而言都是很有参照与借鉴价值的。研究最终提炼了五条标准:

标准1: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

当师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时,学习是最有效的。它能激发学习者之间互相帮助。“提供帮助”,是教学的一般定义,然而,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JPA)能使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因为师生一起工作能使教学交流大大增加,相互间能及时传递语言、意义与价值。

此类“指导”与“做中学”,在父母育儿、幼儿教育、大学教育、成人学习、职业学习、岗位培训是很常见的,但在传统的一般中小学教学中却不多见。很少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师生共同发展知识与理解。运用“正式的”、“学校的”、“科学的”观点解决现实问题,把学校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起来。

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教学标准,尤其当师生不处于同一背景时更显得重要。根据这个标准,为教师提供了若干的教学指导: 1.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 2.要让创造性的活动与可用时间相匹配;

3.妥善安排班级座次,以便学生可根据个别与小组的不同需要相互交流、协同工作; 4.积极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5.学生的小组分配宜采用多样化方式,如根据学牛间的友谊、不同的学习能力、语言、项目或兴趣,以提高生生间的互动;

6.与学生共同设计小组工作方案,从一个活动顺利过渡到另一个活动,如从全班介绍到小组活动等; 7.师生共同学习教材与技术,促进共同活动; 8.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标准2:语 言发展一一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

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校所有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不论是单语教学还是双语教学,学生的识字、阅读、语言能力总是最基本的,知识与思维都不能离开语言。日常的交际语、正式的学术语言与学科的专业术语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的成功都很关键。

不论是非正式的,还是正式的(学术的),各种水平的语言发展都应该通过应用与师主间有目的的、深思熟虑的交谈未加以培养,而不是通过机械的、无背景的训练来完成。读和写既要设立专门的课程也要把它们综合到每个内容领域中去。

语言的发展在各门学科中都能实现,不论是科学、数学,历史、艺术,还是文学,如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语言”的基础上,不同的课程均有赖于对其教学语言的掌握,听、说、读、写在各门学科中都可教。标准1师生共同活动更是学生语言发展的良机。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倾听学生谈论他们熟悉的话题,如家庭与社区; 2.对学生的谈论与问题有所反应,尽可能地不要伤害学生;

3.在有目的的交流与写作中,充分运用示范。引用、复述、澄清、提问、表扬等方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4.与学生交往时,要尊重学生与教师有所不同的交谈与互动方式,如谈话的停顿时间、眼神的交流、话题转换与所喜爱的话题;

5.通过听、说、读、写活动把学生的日常语言与教学相联系; 6.鼓励学生运用书面词汇表达他们的理解;

7.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多向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间的交流 8.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运用第一与第二吾言。

标准3: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发展其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作为学校的日常教学目标是很有益的。既能提高个人的自信,也能提高学校的自信。

“理解”意味着新的学习与先前的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这种联系能巩固学生新习得的知识,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教育理论家、认知科学家、行为主义者、人类学家一致认为,与学生个人、家庭、社区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要把学校抽象的知识真真切切地下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与家长、社区多多合作,找到学习与参与的合适方式。教学指导中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如下几点。

1.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家庭、社区与学校经验为基点; 2.根据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

3.通过与学生、家长、社区成员交流以及阅读相关文献学习当地的用语与知识; 4.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所学应用于家庭与社区; 5.师生合作设计以社区为本的学习活动; 6.向家长提供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7.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从集体合作到个别竞争; 8.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参与。

标准4:挑战性的活动一一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

对于那些面临教育失败的学生,我们通常认为是他们能力有限。各类评价对他们而言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失败。其实当前的评价工具还不够完善,学习标准也是有所欠缺,这对于真正的学习都是障碍。它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使不同学生基本的进步需求得不到满足,所有这些告诉我们——高学习标准与有意义的评价是多么重要。

为了防止学生的教育失败,需要提供有认知挑战的教学,教会学生思维与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背诵。课程应该尽可能地挖掘那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材料。把复杂的认知技能教给学生是有多种方法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给学生超负荷的挑战,至于如何把握挑战的合宜性则是需要教师深思熟虑的。为此,教师应:

l.确保学生对每个教学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对学生的学习确立挑战性的行为标准;

3.设计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

4.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 5.时刻与挑战性的标准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标准5:教学对话一——通过对话进行教学。

思维以及形成、表达与交流观点最好是通过对话、提问分享观点来教。在教学对话中,教师仔细倾听、揣摩,对自己的回答进行调整,——就像大学里的“苏明纳”讨沦会、母亲与螨删学步的孩童。在此,教师把正规的学校知识与学生个别、家庭与社区的知识联系起来,而且也向教师提供了发展教学语言与学科语言的机会。作为教学个别化的一个途径,教学对话最好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中加以渗透。

这个概念可能有点似是而非,因为教学意味着权威与计划,而交谈意味着平等与反应。但教学对话是建立在某个假设之上,即它是与传统的课程截然下同的。运用教学对话的教师,就像父母在户自然教学,此类交谈能够挖掘出学习者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让教师的背景化教学切合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有关的教学指导如下: 1.安排定期的频繁的师生交流;

2.有个清晰的学术目标,以此指导学生,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 3.确保这种交谈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4.教学对话要能展示学生的观点、判断与理性推断,可以用一定的讨论材料; 5.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交谈; 6.仔细倾听、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

7.通过提问、复述、表扬、鼓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整个交谈过程中学习; 8.指导学生准备一个产品,体现已实现的教学对话目标。

为了进一步实证以上的标准,研究还列举了5个著名的教育模式,这些模式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以上五个教学标准: 1.认知指导教学

这是一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运用数学语言、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2.认知复杂性教学

它以开展认知挑战活动为特征。此类活动一般分小组,需要多种认知能力,而且活动的程式也多种多样。极力推荐的“社会组织与活动设计”尤为著名,强调了除标准5外的其他4个标准。3.真实性教学

在该模式中,教师通过运用学科探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把学生先前的知识与当前的教学材料联系起来),此外,也重视利用背景化教学渗透教学价值观与教学主题。4.交互教学模式

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教学生阅读。学生的讨论是应时性的,但运用了一定的策略。如在遇到难题时求助、不断的总结、阅读预测等。5.一致性教学

该模式综合了科学教育与文学教育,但它更突出了教学背景化、语言与文学素养的发展以及挑战性教学。

以上的教学模式作为有效教学的显例,是不同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的结果。

行为标准 篇3

2014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以“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自觉创新教学行为”为主题,旨在引领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的规定和指导作用。从理化生学科组的赛课情况来看,参赛教师都能自觉钻研课标精神,积极创新教学思路和开拓课程资源,围绕学情和执教课题,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用行动展现了新时期“苏派”青年教师的新形象。他们一方面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时俱进地诠释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新理解;另一方面,他们能通过优化实验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

他们能通过介绍定理和规律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自然学科的“人文性”,领悟科学的意义,增进对科学的感情;他们能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素质;他们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验,让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培养学生“用中学,学中用”的意识;他们能积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着力于学生内在的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行为标准 篇4

一、范围

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化活动既得有一定的硬件基础,还得有一定的软件基础。这些硬件基础则包括开展团体标准化活动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等;软件基础则包括管理制度、工作规则等。故本标准从团体标准化活动的一般原则、组织管理、团体标准制定程序、团体标准的编写、团体标准的推广与应用等方面为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良好行为提供指导。

本标准所说的团体是指社会团体。《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国质检标联合[2016]109号)明确:团体标准的制定主体是具有法人资格和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以及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

二、规范性应用文件

为了达到标准整体协调的目的,本标准在涉及术语、团体标准编写原则、团体标准专利政策的制定原则等方面遵守了现行的GB/T 20000.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20000.6:2006《标准化工作指南第6部分: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GB/T 20003.1《标准制定的特殊程序第1部分:涉及专利的标准》的有关条款。

三、术语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在标准管理上,对团体标准不设行政许可,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自主制定发布,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由此可见,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发布主体是社会团体,其实施主体也是由市场自主确定。再结合GB/T 20000.1-2014中对标准的定义,本标准给出团体标准的定义是:由团体按照自行规定的标准制定程序制定并发布,供团体成员或社会自愿采用的标准。

四、一般原则

该标准提供了团体开展标准化活动的一般原则,即: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促进贸易和交流。

开放:开放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社会团体的成员资格应向所有方面开放。另一方面是指,对于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化活动,其所有成员都能参加。

公平:团体成员在其社会团体内享有对本团体事务的参与权。团体成员应按照社会团体章程的规定享有其在团体中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包括团体成员在参与团体标准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透明:由于标准化活动的专业性较强,宜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社会团体的标准化工作,且该机构的运行规则和程序等都宜通过制度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对外公开,以便团体成员可以及时获知并采取行动。

协商一致:《ISO/IEC指南2:2004》中给出的协商一致的定义是:普遍同意,其特征是对于实质性问题,重要的相关利益方没有坚持反对,同时按照程序对所有相关方的观点进行了考虑并且协调了所有争议。(注:协商一致不必意味着全体一致同意。)可见,社会团体应明确团体标准制定或相关活动的议事规则。这种规则不一定是要获得全体成员的一致同意,但规则应该是基于协商一致的基础。

促进贸易和交流:社会团体可在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团体标准,快速响应创新和市场对标准的需求。社会团体在开展标准化活动的时候不应妨碍市场竞争,通过将新技术成果融入团体标准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化。

五、团体标准化的组织管理

1. 组织机构

一个组织正常运行,最起码应该具有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

(1)决策机构

对社会团体来说,其标准化工作应是社会团体业务范围内容之一。所以,对于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决策权力应属于社会团体的理事会、董事会或全体大会等决策机构。

社会团体决策机构对其团体标准化工作的重大事项承担决策功能。这些重大事项可能包括:影响整个社会团体的标准化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发布,社会团体标准化活动的政策、制度和标准化文件的通过,标准化活动中重要人事的任免等。

(2)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是具体开展团体标准化活动的部门。由于社会团体工作范围比较广,不同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各有特色,同时标准化工作又有一些共性的特点。所以,既要在统一的层面对所有标准化工作进行协调管理,又要在不同领域开展具体专业的标准制定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团体标准化工作的执行机构一般来说分为两层。

①管理协调机构

标准化管理协调机构主要是负责对整个社会团体的标准化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包括:制定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各项政策和制度;管理和协调团体标准化工作,处理有关团体标准化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争议;开展与其他标准化机构的联络;根据团体标准化工作范围建立相关的技术组织等。

社会团体的标准化管理协调机构形式可能不尽相同,较为普遍的形式是:团体专门成立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还可在标委会下设秘书处、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二级机构。

②标准编制机构

标准编制机构主要负责该社会团体标准工作计划的制定,完成具体标准的制定和发布。一般来说,社会团体通过设立技术委员会来实现标准编制的功能。社会团体标准化工作范围可能较广,技术委员会下又可以分设不同工作组,来实现不同子领域的标准编制功能。

为了保证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化工作有章可循,社会团体以上机构的成立,包括其组建原则、组建程序、组成、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变更和撤销流程与要求等内容宜通过团体的相关制度形式确定并发布,以使团体成员遵照执行。

2. 工作机制

社会团体在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机制作为保障。

(1)会议的组织

由于团体标准化工作是一个不断协调统一和协商一致的过程。所以在开展标准化工作或制定团体标准的过程中,可通过会议的形式让各方充分进行讨论,以尽可能达成协商一致的意见。关于会议召开的频率、方式、参加人员及组织召开会议的要求都宜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2)申诉

尽管团体标准化工作尽量遵循了协商一致的原则,但从协商一致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协商一致并不是一定要获得全体成员的一致同意。故在团体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对意见的存在,为了给反对者提供一个机会阐明自己的反对理由,让决策部门重新考虑反对意见并作出最终决定,宜设立申诉机制。申诉机制中应明确申诉机构的构成和工作机制,包括:申诉权限、申诉内容、申诉程序和要求。

(3)与其他标准化机构的联络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社会团体在开展标准化工作时可与国内、国外和国际的标准化组织建立联络关系,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促进团体标准与相关标准体系的协调配套发展。

3. 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的种类很多,标准中可能的涉及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版权和商标。为了促进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团体宜制定并发布其知识产权政策以妥善处理其中可能涉及的专利、版权和商标问题。社会团体的知识产权政策是其制度文件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加入某一社会团体即表示其认可并接受该社会团体的制度,包括知识产权政策。社会团体的知识产权政策也反映了该团体的价值取向。任何组织在加入社会团体之前都应仔细考虑该社会团体的知识产权政策是否与本组织的价值取向一致。

(1)专利

团体标准涉及专利的政策宜按照GB/T 20003.1《标准制定的特殊第1部分:涉及专利的标准》制定。该标准对于国家标准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每一阶段可能涉及的专利事务进行了详细规定,是团体标准专利政策的最佳借鉴。

不同社会团体其专利政策可能不尽相同。不论各社会团体如何设计其专利政策,从解决标准中专利问题的角度出发,团体标准的专利政策宜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并符合良好行为的规范。

①团体标准涉及专利问题处置的目标或宗旨。

其专利政策的目标应是:妥善处理团体标准中涉及的专利问题,平衡专利权人与标准实施者的利益,确保团体标准的顺利制定和实施。

②专利信息的披露

对于团体标准制定的不同参与主体,应明确其不同的披露要求。

③许可承诺

对于团体标准中涉及的必要专利,应获得专利权人基于公平、合理和无歧视条件的许可承诺。

④专利信息的公布

对团体标准中所涉及的必要专利信息,应及时公开标准文本的内容以及其中所涉及专利信息的情况,以便鼓励相关方对团体标准中可能涉及的专利进行披露。

⑤专利转让后许可承诺的存续要求

对于已经向社会团体提交实施许可承诺的专利,专利权人在转移或转让该专利时,应事先告知受让人该专利实施许可承诺的内容,并保证受让人同意受该实施许可声明的约束。

(2)版权

很多运行良好的标准化组织,其制定的标准被市场广泛接受。这些标准组织通过出售标准文本能获得较大的收入。为了促进团体标准的制定和传播,规范团体标准的使用,社会团体宜制定并发布团体标准的版权政策。

不同社会团体的版权政策也不尽相同,但从解决团体标准版权问题的角度出发,团体标准的版权政策宜至少包含以下内容,并符合良好行为的规范。

①团体标准的版权归属主体,相关版权的处置规则、程序和要求

一般来说,团体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都会要求团体标准的版权归团体所有。

②团体标准公开的程度和范围

社会团体可以自行决定其制定的团体标准文本公开的程度和公开的范围。目前,大多数的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公布了其团体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社会公众可以从平台上获取团体标准的基本信息,并通过联系团体来获得标准文本。

③起草人和团体成员关于版权的权利和义务

一般来说,为了避免日后对标准版权的争议,社会团体会要求团体标准的起草人将其版权渡让给团体。

④团体标准出版物的使用和销售

社会团体通过与出版单位签署出版协议来明确团体标准的销售和使用范围。

⑤第三方使用和销售团体标准的原则、程序和要求

社会团体也可以通过委托第三方代理机构来销售和使用团体标准,从而扩大团体标准的实施范围。

(3)商标

为了扩大团体标准的影响力和树立团体标准的品牌效应,团体可将团体标准的标志注册为商标。

4. 团体标准的编号与文件管理

(1)团体标准的编号

根据《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团体标准编号宜由团体标准代号团体标准代号(T/)、社会团体代号、团体标准顺序号和年代号组成。

团体代号由各团体自主拟定,宜全部使用大些拉丁字母或大写拉丁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的组合,不宜以阿拉伯数字结尾。为了避免团体代号的重复,社会团体在制定团体标准之前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对拟使用的团体代号进行查重。

(2)文件管理

团体在开展标准化活动过程中,可能形成各种文件。这些文件是保证团体标准化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工具。社会团体宜通过建立文件管理制度,明确文件编号规则、归档要求以及存档的时限要求等内容,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传递和保管这些文件,为团体标准化活动提供适用的信息。

团体标准化工作中涉及到的文件包括:

①制度文件:主要包括团体章程、标准化机构管理运行文件、以及各类标准化工作制度文件。

②团体标准化文件及草案:指由团体正式发布的团体标准、其他标准化文件以及这些团体标准化文件制定过程中的阶段性文件(如团体标准讨论稿、征求意见稿等)。

③工作文件:指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除团体标准化文件及草案之外的其他文件,例如项目提案、编制说明、反馈意见、意见汇总处理表、会议纪要等其他记录团体标准制定流程的文件。

六、团体标准制定程序

团体标准制定程序可以说是团体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为了保证在制定团体标准过程中的程序一致性,社会团体宜通过制度文件的形式把团体标准制定程序确定并发布出来,以便所有团体成员遵照执行。

团体标准制定程序应符合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为了确保团体标准的制定符合以上原则,制定程序宜包括以下关键环节,并且在每个环节都要明确其工作内容、工作主体、工作期限、进入下一阶段的条件等。

1. 提案

提案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标准编制机构接收标准制修订项目提案,对项目提案进行评估后形成团体标准项目建议书,并上报管理协调机构。

为了体现开放、公平、透明的原则,此阶段应明确提案的主体。只要是积极参与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团体成员都应具有提案资格,甚至可以将提案资格扩大到所有对本社会团体感兴趣的所有个人或组织。当然,项目提案应进行合理的评估。一般来说,由负责该团体标准的标准编制机构按照一定的评估规则进行评估。评估规则应符合开放、公平、透明和协商一致的原则。项目提案经标准编制机构评估符合要求后形成团体标准项目建议书,方可上报管理协调机构。

2. 立项

立项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协调机构对团体标准项目建议书的必要性、可行性等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形成团体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团体宜在全体成员范围内通报团体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以便成员参与标准编制工作或发表意见。鼓励团体通过合适的渠道向社会公布团体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

此阶段应注意,对于经标准管理协调机构审查后认为符合要求的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也宜对社会团体的全体成员进行公开,最好是向社会公开,以便听取相关方对团体标准项目计划的意见。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团体标准制定的开放、公平和透明的原则。

3. 起草

起草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标准编制机构对相关事宜进行调查分析、实验和验证等,确定标准技术内容,不断讨论和完善,形成拟用于征求意见的团体标准草案。

通过立项阶段对标准制修订项目充分的公开,可以吸引尽可能多的感兴趣方参与团体标准的制定,从而保证标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4. 征求意见和审查

征求意见和审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标准编制机构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征求意见,并对反馈意见进行处理、协调,从技术角度进行审查后,经过协商一致或投票方式对是否通过给出结论。团体标准宜在全体成员范围内征求意见。鼓励团体通过合适的渠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经过起草组起草形成的标准征求意见稿,还应进一步通过公开渠道进行公布,以便听取更多利益相关方的意见。这样也会促进标准的实施。

5. 通过和发布

通过和发布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标准化决策机构按照议事规则通过团体标准,并予以公开发布。团体在发布团体标准的同时,宜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公开团体标准的基本信息。

由于目前团体标准的出版发行还不成熟,而且我国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还不多。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团体标准的情况,宜借助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开团体标准的基本信息和主要技术内容,以便促进团体标准的传播和实施。

6. 复审

复审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标准编制机构根据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对已发布的团体标准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并给出复审结论。

团体标准应具有快速响应创新的特点。故对团体标准的复审应及时。

七、团体标准的编写

在编制团体标准前宜充分搜集相应标准化对象的国内外标准、技术法规、技术发展趋势文献、科技文献等参考资料,明确标准的编制目的、范围和内容框架。

团体宜按照GB/T 1.1制定统一的标准编写规则,包括团体标准的结构、起草表述方法、格式等内容,以提高团体标准的适用性。团体在编制团体标准时,结构宜参照如下体例:封面;目次;前言;引言;标准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技术要素;附录(规范性、资料性);参考文献;索引。

团体标准编写中涉及如下方面的内容时,宜遵守相关基础通用国家标准的规定:标准化原理和方法;标准化术语;术语的原则和方法;量、单位及其符号;符号、代号和缩略语;参考文献的标引;技术制图;技术文件编制;图形符号;极限、配合和表面特征;优先数;统计方法;环境条件和有关试验;安全;电磁兼容;符合性和质量;环境管理等。

标准编写给出了团体编制团体标准的总体原则和指导。相应标准化对象的团体外标准是团体考虑制定本团体标准必要性和主体内容的重要参考。

八、团体标准的推广与应用

团体宜利用培训、论坛、媒体等技术交流与传播途径宣传和推广团体标准。适宜时,团体宜建立基于其团体标准的合格评定制度,制定有关合格评定方案、符合性标志等合格评定制度文件以及相关技术文件,制定过程宜吸收合格评定机构的参与。

栋号长岗位行为标准 篇5

栋号长岗位行为标准

1、岗位职责 1)、在项目执行经理、总施工及技术负责的指导下负责所管辖范围内的技术、生产、安全等工作。2)、负责监督和指导班组按规程规范施工,督促相关方做好试件、技术资料、验收资料等原始资料的积累收集,并及时交与资料员收集归档 3)、参与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检查,组织协调相关工序验收,配合资料员完成相关验收手续。严格自检、互检、交接检查的“三检”制度 4)、负责检查监督所辖栋号安全文明施工,对本楼号所有施工人员安全有监督、指正和杜绝违章作业的责任;施工场地做到工完场清,保持施工现场文明整洁 5)、详实填写施工日记,提前布置后续施工任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上报,协助总施工及时完成工程签证 6)、参加相关工程例会,及时反映工程中需要甲方或监理协调解决的问题 7)、服从项目部总体工作安排,及时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加强同项目部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

2、岗位要求 1)、熟悉融兴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施工方法等 2)、有关项目施工质量及安全的标准、规范及地方规定;掌握生产过程中的危险部位、工序的管控方法 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够操作基本的办公电脑软件 4)、具备较强的沟通及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策划、计划和实施能力,执行力较强、向心力较强,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成本管理意识较强 5)、认真学习执行新出版的国家、建设部、省市等有关项目施工质量及安全的标准、规范及地方规定,熟悉项目施工图纸及设计要求,认真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工作 6)、熟悉施工图及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了解设计要求及细部节点做法,配合技术负责参与图纸深化设计 7)、配合技术负责细化分部分项交底,组织施工人员严格按施工程序、科学安排施工作业,协调各工种之间流水作业,合理进行组织协调与资源调配 8)、定期组织劳务人员交底培训,实时改进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9)、组织召开所辖栋号班组带班班前会议,强调当天工作重点及注意事项,布置协调各工种工作,梳理遗留问题及处理方案 10)、巡查所辖区域安全状况(如:支模架、外架、临边、洞口),统计施工人员数量,监督各班组的施工作业,遇异常状况和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进行协调解决 11)、分派所辖栋号其他管理人员工作任务,依据进度计划合理分工 12)、组织协调当天验收程序,如:验线、验模、验筋、混泥土浇捣,检查施工过程是否与规范、方案及图纸相符 13)、及时检查和督促本楼号各工种做到工完场地清,模板、钢筋等材料的堆放整齐;保证施工道路、安全通道、楼梯的清洁、畅通 14)、对在施工过程中对班组出现的质量通病、安全隐患、不文明施工,严格按照项目部制定的“安全及文明施工管理处罚细则”对施工班组处罚 15)、根据所辖栋号的材料需求,提前报送材料计划;根据材料送检计划,协助资料员及时送检、报验 16)、参与并了解所辖栋号的实测情况,针对实测中发现的问题协助技术负责制定改进措施,如实建立实测实量台账 17)、详实填写当天施工日记,协助总施工完成施工日记汇总。根据当天施工情况,合理安排明天施工任务

行为标准 篇6

关键词:形式上的虚开行为 真实货物交易 抵扣税款目的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是危害税收征管罪中的一个重罪,《刑法修正案(八)》生效以前,该罪的最高法定刑为死刑,《刑法修正案(八)》生效以后,该罪的最高法定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鉴于此,理论界基于刑法谦抑性和罪责刑相一致的理念,认为应该将该罪作限缩解释,构成该罪必须有抵扣税款的目的;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众多的虚开行为未纳入该罪的打击范围的实践标准。本文通过对该罪进行立法、司法和理论三个层面的梳理和思考,提出有助于司法实践中正确掌握该罪的适用标准,实现罪责刑相统一。

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是指个人或者单位故意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其客观方面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如何准确界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是认定某种行为是否构成该罪的关键。

(一)虚开行为的法定类型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在79年《刑法》中并没有规定,为打击该类犯罪,保证国家税收,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单行刑法《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是指有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行为之一的。”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在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作进一步解释的同时又增加了一种虚开行为“进行了实际经营活动,但让他人为自己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理论界将这种行为简称“如实代开”。97年《刑法》沿袭《规定》的内容进入刑法典,规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只有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四种行为,并不包括“如实代开”,该行为还能否认定为虚开行为存在争议。

(二)虚开行为的特殊类型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型虚开行为的类型不断涌现,出现了诸如“(1)为虚增营业额、扩大销售收入或者制造虚假繁荣,相互对开或环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2)在货物销售过程中,一般纳税人为夸大销售业绩,虚增货物的销售环节,虚开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销项增值税专用发票,但依法缴纳增值税并未造成国家税款损失的行为;(3)为夸大企业经济实力,通过虚开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增企业的固定资产、但并未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款,国家税款亦未受到损失的行为;(4)抵扣税款的行为人(受票方)与他人之间有真实货物交易,且票与货的价格和金额相符,但受票方与开票方之间无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张三供货、李四开票的行为(包括如实代开)”等行为。

二、实践中“虚开”行为定罪处罚的困境

虚开行为特殊类型中的前三种行为总结起来可以归类为没有真实货物交易对应但并未给国家税款造成损失的行为,也可称为“无真实货物交易的虚开行为”,或者“形式上的虚开行为”;第四种行为的情况比较特殊,可总结“有真实货物交易的虚开行为”。

(一)对“形式上的虚开行为”的刑法适用仍然不统一

对于形式上的虚开行为,司法实践中已经基本上有了定论。如2000年12月2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的司法审判会议并印发的《关于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认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还必须查明或证实虚开行为在实质上具有偷逃国家税款的实际危害性或者造成该种危害的现实可能性……,如果缺少这一实质特征(即虚开以后如实申报缴税),则意味着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没有通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手段达到偷逃国家税款的非法目的,客观上也没有实际侵害国家税收管理制度。因为主观和客观要件均有欠缺,故单纯具有形式上的虚开行为,不能认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11月24日至27日,在苏州召开了全国部分法院经济犯罪案件审判工作座谈会,会议形成了《全国部分法院“经济犯罪案件审判工作座谈会”综述》,明确“(1)为虚增营业额、扩大销售收入或者制造虚假繁荣,相互对开或环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2)在货物销售过程中,一般纳税人为夸大销售业绩,虚增货物的销售环节,虚开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销项增值税专用发票,但依法缴纳增值税并未造成国家税款损失的行为;(3)为夸大企业经济实力,通过虚开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增企业的固定资产、但并未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款,国家税款亦未受到损失的行为。”三种行为不是《刑法》中的虚开行为,不以犯罪来处理。

在部分省市的司法机关对“形式上的虚开行为”进行无罪化处理的同时,其他有些地方仍然坚定地执行《刑法》的规定,将只要具备虚开行为形式要件的虚开行为作为犯罪来重点打击。这也造成了该罪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刑法的不统一。

(二)对“货物交易的真实性”的理解争议较大

一种观点认为“货物交易的真实性”仅指交易事实本身的客观存在性,只有发票项下所列的货物交易价格和金额具有虚假性才属于票与货不符,并进而导致骗取税款的后果,而开票人的主体身份与骗税的后果并无必然联系。如在杭州富兴服饰有限公司、章某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中(以下简称“杭州富兴案”),杭州富兴服饰有限公司及章某某(该公司经理)委托个体加工户魏某某承担加工服装绣花业务。在结算加工费过程中,章某某为了本公司能够抵扣进项税款,在公司与杭州晨展化纤纺织有限公司没有真实货物交易的情况下,仍接受魏某某从杭州晨展化纤纺织有限公司虚开的服装面料销售增值税专用发票4份,价税合计116518.20元,税额16930.00元,并将上述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入账申报抵扣进项税金,造成国家税款被骗16930.00元。检察机关经审查后认为:本案存在真实的交易活动,杭州富兴服饰有限公司接受他人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税款的行为并不完全符合《刑法》第205条所规定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构成要件,应否定罪存在很大争议。在最高司法机关对此作出权威解释之前,司法实践中应本着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任务要求,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角度处理这类问题。鉴于杭州富兴服饰有限公司没有涉税违法前科,且用虚开的发票抵扣税款数额较小,案发后已经补交抵扣税款和滞纳金,并已被税务机关行政处罚,作微罪不诉处理。

另一种观点认为“货物交易的真实性”仅指受票人与开票人之间而言,不考虑第三方的存在,即不考虑货物交易事实的客观真实性,而只注重受票方和开票方之间的货物交易的对应性。只要无此对应性存在,即视为无真实货物交易,进而视为“虚开”。如在重庆市嘉润润滑油有限公司、柳某某(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一案中(以下简称“嘉润案”),重庆市嘉润润滑油有限公司在向他人购进原材料废油用来生产销售润滑油的过程中,因废油的销售者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嘉润公司没有用来抵扣销售润滑油而产生的增值税销项税的增值税进项专用发票,柳某某为达到少缴税款、降低成本的目的,遂找到从中石化长江燃料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等石油公司购进柴油并倒卖柴油的犯罪嫌疑人樊某等人,通过让嘉润公司出具主要内容为“嘉润公司委托赵某某等人为公司购买柴油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虚假介绍信的方式,骗取上述石油公司的信任,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购货方开为嘉润公司,嘉润公司将取得上述增值税专用发票后,以将柴油虚列为嘉润公司成本的方式在税务机关认证抵扣,共抵扣税额为8835980.11元。法院经审判后认为:重庆市嘉润润滑油有限公司违反国家税收征管和发票管理规定,在没有真实货物交易的情况下,让他人为自己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数额巨大,柳某某作为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行为均已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判处被告人柳某某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

对比上述两个案例发现,司法机关对于什么是“真实货物交易”存在不同的理解,导致两个案件在处理结果上大相径庭。如果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杭州富兴服饰有限公司、章某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的认定无疑也是准确的,而重庆市嘉润润滑油有限公司、柳某某(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一案的处理结果便是错误的;如果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又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其实,司法实践中之所以将形式上的虚开行为排除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打击范围之外,是因为这种行为并不会给国家税收造成危害,而在有真实货物交易的虚开行为中出现定罪争议的原因是对“有无真实货物交易”的理解不同,两者一个从行为的实质违法性出发进行了判断,即有无给国家税收造成危害;一个从行为的形式违法性出发进行了判断,即“有无真实的货物交易”。归根结底还是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基本特征没有研究清楚。

(三)定罪处罚时罪责刑难以相适应

在《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以前,本罪原有四个刑罚幅度,即三年以下、十年以下、无期徒刑、死刑。属于可判死刑的最严重的犯罪之一。修改后最高刑改为无期徒刑,并且增加205条之一“虚开发票罪”打击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外的其他发票的行为。从现有刑法体系出发,导致在立法上出现两个不协调。

一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处罚力度大于偷税罪。《刑法》第201条规定逃税罪的处罚只有二个刑罚幅度,最高刑期为七年有期徒刑。在不会造成税收损失而只扰乱了发票监管秩序的虚开行为中,如果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将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而在以给国家造成税收损失的逃税行为顶格判刑只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罪责刑明显不符。

二是虚开发票罪的处罚力度明显轻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鉴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具有抵扣税款的功能,我国对该发票的管理严于其他发票,但是鉴于增值税是流转税,在存在真实交易双方中的卖方(开票人)将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给不是买方的受票人(三者均具有一般纳税人资质)的情况下,并不会造成税款损失,这种行为跟虚开其他发票的行为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扰乱了国家发票秩序,并未危害到国家税收,同样情节的犯罪行为适用两种不同程度的刑罚,罪责刑明显不符。

立法上的不协调使部分司法人员对该罪的刑罚出现了“排斥”现象,能够从轻或减轻处罚就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还出现了将“介绍他人虚开行为”的行为人作为从犯处理的判例,这不失为对立法的严重错误解读。

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立法完善

上述问题的出现,体现了司法人员对该罪本质的不断思考,如果认为该罪的客体只是国家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可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监督管理制度。那么行为人只要有虚开行为,国家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可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监督管理制度就受到了侵犯,因而也就构成了本罪。但是,这种只是侵犯了发票管理秩序未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失的行为在一般大众看来又是一种社会危害性比较轻的行为,不至于科处无期徒刑如此重的刑罚。

但也有人认为,虚开发票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的发票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还有人认为,虚开发票罪的客体是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具体是指发票管理制度尤其是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制度。从广义上说,发票管理制度实际上是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行为正是通过对发票管理制度的违反,进而破坏我国增值税和其他有关税款的征收管理制度。因此,需要对该罪进行实质性的解释,立法者之所以将虚开行为规定为犯罪,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侵犯了税收征管制度,《刑法》第205条第2款将骗取税款的行为包含在本罪中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抵扣税款的目的,只是一般的虚开,它不会侵犯税收征管制度,是一般的违反发票管理的行为,不能构成本罪。当然,从完善立法的角度来说,主张将这种一般的违反发票管理的行为予以犯罪化。笔者亦赞同这种观点,同时,这种犯罪化毫无疑问应当体现在虚开发票罪中。

但是在实践中,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抵税的目的如何证明和认定的问题,鉴于主观目的必须通过客观情况来反映或者证实,避免执法的恣意,在具体的办案活动中,还应当明确要求行为人的虚开行为在实质上具有偷逃国家税款的实际危害性或者造成该种危害的现实可能性。由于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因此,只有在发生“真实货物或者劳务交易”、存在商品流转的情况下,行为人才有缴纳增值税的义务,否则就没有偷逃国家税款的可能性。在前文提及的富兴案和嘉润案中,杭州富兴服饰有限公司和重庆嘉润润滑油有限公司均有委托加工和购进废油的真实货物(劳务)交易,按照增值税的相关规定,其有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抵扣税款的权利,但是鉴于卖油者和加工者均无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格才选择了让他人代开,从这一点出发,应当说其行为不具有威胁国家税款的实质危害性。这种行为同样扰乱了国家发票监管秩序,应当将其作为犯罪处理,但是适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来打击有违该法的立法本意。

从立法模式来看,立法者的意图似乎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既处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又处罚威胁国家税收损失的行为。因为虚开发票罪是《刑法》第205条之一,作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并列罪名,而该罪只处罚虚开发票的行为,加上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形式上的虚开行为”,为了保证刑法的谦抑性和实现罪责刑相一致的理念,有必要适当修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法条表述。可以采取以下模式: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骗取税款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骗取(原为“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骗取(原为“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本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骗取(原为“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骗取(原为“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注释:

[1]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725页。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根据《决定》第一条规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没有货物购销或者没有提供或接受应税劳务而为他人、为自己、让他人为自己、介绍他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2)有货物购销或者提供或接受了应税劳务但为他人、为自己、让他人为自己、介绍他人开具数量或者金额不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3)进行了实际经营活动,但让他人为自己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3]邹志刚:《从两案例看虚开用于抵扣税款发票罪之犯罪构成》,载《浙江检察》2003年第11期。类似的观点还见于周道鸾、张军:《刑法罪名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页。从这种观点中,往往引申出本罪不以抵扣税款为目的的观点。

[4]高铭暄:《新型经济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171、444页。

行为标准 篇7

所谓的“新公众”标准是指, 对作品的再次传播必须面向与首次传播不同的公众, 否则不构成公开传播。该标准最初被欧盟法院用来解决广播权的问题, 在后续的案件中逐渐扩展适用于整个公开传播权。在备受关注的Svensson案 (1) 中, 欧盟法院再次适用“新公众”标准, 试图解决争议已久的网络链接问题, 引起了各国学者对这一标准的关注和争论。有学者认为, “新公众”标准是对国际版权条约的歪曲和误读, 不符合版权法理论; (2) 也有学者认为“新公众”标准是进步的, 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3)

我国著作权法的立法与欧盟比较接近, 故“新公众”标准也得到了不少国内学者的关注。不少学者对该标准的含义和正确性并不十分明确, 表示仍需观望。 (4) “新公众”标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作为公开传播权的条件, 这一标准又是否符合版权法的理论?笔者认为, “新公众”标准涉及公开传播权的理论基础, 实有深入分析的必要。

二、“新公众”标准的概述

“新公众”标准首次出现在欧盟法院对SGAE案 (5) 的判决中。该案的被告是一家宾馆的老板, 将合法接收到的电视节目信号通过内部线路传输至各个客房和宾馆的大厅、餐厅等公共场所。欧盟法院称:“……上述行为构成由原广播组织之外的其他组织完成的传播。因此, 这样的传播所针对的受众应不同于首次传播行为面向的公众, 也就是说应面向‘新的公众’。” (6) 这是欧盟法院第一次在广播权上适用“新公众”标准。在之后的案件中 (7) , 欧盟法院进一步完善了该标准, 并形成了固定的表达, “只有当做品的广播向‘新公众’传输时, 即作品权利人授权首次传播时没有预见到的公众, 才构成‘向公众传播’”。 (8) 此时, “新公众”标准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广播权, 而是发展到了整个公开传播权, 认为“没有‘新的公众’, 传播行为就无须获得版权人的授权” (9) 。

根据欧盟法院在相关案件中的陈述, 笔者总结出了“新公众”标准的特点。根据欧盟法院的观点, “新公众”标准的适用有两个前提:其一, 该标准针对的是基于在先的公开传播行为实施的传播行为, 如转播;其二, 在后传播采用的技术手段与在先传播相同, 若在先传播是广播, 在后传播是网络传播, 则不适用该标准。 (10) 在符合上述前提的情况下, 在后传播必须面向“新的公众”, 即作者授权在先传播时没有预见的公众, 才构成受权利人专有权利控制的公开传播行为。

三、公开传播权不适用“权利用尽原则”

公开传播指的是以不转移作品有形载体所有权或占有的方式向公众传播作品, 使公众得以欣赏或使用作品内容的行为。 (1) 公开传播权并非单独的权利, 而是一类权利的总称, 在我国的《著作权法》中包括广播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根据公开传播的定义, 笔者认为该行为有以下特点:第一, 不发生作品有形载体的转移;第二, 传播必须面向公众。第一项特点使得公开传播行为与发行、出租的行为划清界限。

然而, 传统版权法中规定的“权利用尽原则”是针对发行权而言的, 故又称“发行权一次用尽原则”, 其含义为:合法取得作品原件或者复制件所有权的人, 有权不经版权人同意将其销售或以其他方式处分。 (2) 也就是说, 版权人对特定作品原件或复制件的发行权在该特定原件或复制件首次被合法向公众销售或赠予后及“穷竭”或“用尽”了。 (3) 正如上文所述, 公开传播权不涉及作品原件或复制件的转移, 故传统版权法规定的“权利用尽原则”并不能适用于公开传播权。

但是, 并不能据此定论公开传播权不可能用尽, 著作权法的精神在于利益平衡 (4) , 仍有必要探究, 是否能够将“权利用尽原则”的适用延伸至公开传播权。

版权法最初创设发行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他人出售作品的非法复制件, 所以在作品的原件和复制件已经权利人授权合法出售后, 再允许权利人控制作品有形载体的再次流转, 就违反了发行权的设立本意。 (5) “权利用尽原则”其实并非给发行权规定限制, 而是为了澄清发行权的权利范围 (6) , 以免版权不合理地阻碍了物权人利益的实现。就作品的一份复制件而言, 发行获得的经济利益是单次的、不可重复的。 (7)

与发行权相比, 公开传播权并不涉及物权人的利益, 也没有其他人的利益与之冲突。每一次的公开传播行为都有新的利益产生, 都应该受到权利人的控制。那么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情况, 行为人实施了公开传播作品的行为, 在不满足合理使用或法定许可的情况下, 无须获得版权人授权, 也不会影响其利益?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以表演权为例, 即使一部作品已经作者授权公开表演了, 再次表演相同的作品同样会给观众带来听觉或视觉上的享受, 行为人能因此获利。若版权人的权利因首次授权而用尽了, 在后的所有表演行为都无须获得版权人授权, 那么公开表演权就形同虚设。因为对于表演者来说, 与其付出高昂的代价获得首次表演的权利, 不如等待首次表演过后再来免费表演来得合算。对于观众来说, 既然获得的精神享受是相同的, 又何必花费更多的钱去欣赏首次的表演。观众不愿欣赏, 表演者没有获得授权的动力, 作者的利益将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笔者认为就一份作品的复制件而言, 公开传播权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多次、可重复的, (8) 也是不可能用尽的。一旦公开传播权能够用尽, 将严重损害版权人的利益。

四、“新公众”标准导致了公开传播权的用尽

根据“新公众”标准, 一旦版权人授权向一定范围内的公众传播其作品, 那么向同一批公众再次传播相同作品的行为将不再受到版权人专有权利的控制。

以转播行为为例, 若版权人许可某一广播组织以无线广播的形式传播其作品, 另一广播组织未经许可擅自截取了该无线广播信号, 并同样通过无线广播的形式, 面向与首次广播相同的公众范围转播。在上述情形中, 转播行为系基于首次广播行为实施的, 采用与首次广播相同的技术手段——无线广播, 且面向与首次广播相同的公众群体, 根据“新公众”标准, 这种转播行为是不受版权人专有权利控制的。也就是说, 对于同一批公众而言, 版权人的广播权只能行使一次, 一旦经过了这一次, 版权人面向该批公众的广播权就用尽了。

然而在上述情况下, 实施转播行为的广播组织依然能够通过这一转播行为获得听众或观众的关注, 继而获取利益。转播者因作品而获利, 作品的作者却无法因此得到应有的报酬, 如此结果是有违公正的, 也将大大打击作者创作的积极性。且这一转播行为与在先的广播行为在面对同一范围的公众时发生了竞争关系, 而前者为了广播作品而向作者支付了许可费, 后者却无须支付任何费用。这样极度不公平的现象会使得广播组织不愿再付费实施首次广播, 作品版权人的利益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损害。

正如上文所述, 公开传播权不适用“权利用尽原则”, 而“新公众”标准的适用却导致了版权人部分公开传播权的用尽, 不合理地损害了版权人的利益。因此笔者认为, “新公众”标准不符合版权法理论, 是错误的标准。

五、国际公约中并无有关“新公众”标准的规定

上文的一系列分析证明了, “新公众”标准有违版权法理论的错误标准。然而欧盟法院却在一些案件中认为国际公约中存在“新公众”标准。那么, 与版权相关的国际公约中是否真的规定了“新公众”标准呢?

如上所述, 欧盟法院认为《伯尔尼公约》第十一条之二第1款第2项的规定包含了“新公众”标准。该项规定的是版权人播放权的第2种类型“授权由原广播机构以外的另一机构通过有线传播或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 (1) 。然而笔者认为, 该款项的意思非常明确, 即受版权人控制的再次传播行为必须由“原广播机构以外的另一机构”做出, 这是唯一的条件。条文中并没有任何文字提到“新公众”, 只要再次传播行为由“新的传播组织做出”, 无论其面向的是“新的公众”还是与首次传播相同的公众, 都必须获得作品版权人的授权。欧盟法院的解释系误读了《伯尔尼公约》的本意。

除此之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WCT) 第8条的规定也与公开传播权相关, 该条是对《伯尔尼公约》相应条款的补充, 规定了以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的公开传播行为:“……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 以授权将其作品以任何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 包括……” (2) 可见, 该条款对公开传播行为规定的唯一条件就是“向公众传播”。考虑到制定这一条款的目的是为了授予作者通过向公众传播的方式使用其作品, 因此对“公众”的解释就不应该损害作者的使用权。 (3) 也就是说, 根据WCT, 传播行为只要满足面向“私人圈子”之外的“公众”就构成公开传播行为, 应受到作品权利人的控制, 任何损害作者权利的其他限制都是不允许的。由此可见, WCT中也不存在有关“新公众”标准的规定, 甚至对这一标准是排斥的。

据此, 笔者认为, 国际公约中并没有规定“新公众”标准, 法院的观点系对国际公约的误读。

六、结语

欧盟法院在其判决的案件中多次适用“新公众”标准来解决涉及公开传播权的问题。然而正如上文所述, 笔者认为公开传播权认定的“新公众”标准是错误的。

首先, 根据版权法理论, 公开传播权不适用权利用尽。因为公开传播权不同于发行权, 就一份作品的复制件来说, 发行权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单次、不可重复的, 而公开传播权产生的利益是多次、可重复的。若公开传播权适用“权利用尽原则”, 将严重损害作品版权人的利益。此外, 版权相关的国际公约中并没有规定“新公众”标准, 欧盟法院总结出的“新公众”标准源于对公约的误读。

浅析搭售行为及其违法性判断标准 篇8

目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 规制搭售行为的主要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 但是并不是对于所有的搭售行为都是违法的, 市场经济讲求意思自治, 经济法和商法在总体上都是鼓励交易的。因此对于一般的搭售行为, 如普通的商家将两件性质不同的商品放在一起销售并不违反法律, 可以将此行为理解为附条件的销售行为, 《合同法》中规定了附条件的销售行为, 并且只要所附的条件不违反法律, 都是有效的。那么对于普通的搭售行为, 就可以解释为购买搭售的商品就是其实现真正要购买的商品的条件, 而且只要交易对方不排斥, 则交易就是有效的。因为一般的搭售行为, 并没有排斥购买者的选择权, 市场上相同的商品还会有很多, 而且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的企业的商品销售。因此违法的搭售才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所应该规制的。

从理论上说, 搭售属于捆绑销售的一种, 捆绑销售包括纯捆绑销售和混合捆绑销售。纯捆绑销售就是将两件或者多件毫不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放在一起销售, 消费者不能单独购买。

二、搭售行为规制的必要性

搭售行为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 是因为其有一定的利处的, 对于销售者来讲, 可以将相关产品放在一起销售, 减少成本, 提高利润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商品的质量, 就如“柯达公司案”中, 柯达公司要求顾客买了柯达公司的交卷后, 就要拿回柯达公司冲洗, 其搭售的理由就是其不相信其他公司的冲印可以保证照片的质量。2此外, 搭售行为能够促进新产品尽快的投入市场, 如果将一个新产品单独投放市场的话, 其难度很大, 但是将其和一些具有垄断性的产品放在一起搭售的话, 很容易进入市场, 而被消费者接受。尽管搭售行为有这些利处, 但是由于其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法律必须要对其进行规制, 其弊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搭售具有垄断性的一面

前文中已经提到, 笔者此处所说的搭售是指违法搭售, 是被《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制的搭售。法律之所以规制搭售行为, 首先就是因为其具有垄断性, 排斥了购买者的选择自由, 从法律实质上来说, 强迫购买者购买其他与本产品无关的产品, 违背了购买者的意愿, 实质就是一种纵向的非价格协议, 其搭售的目的就是利用其本身具有的优势或者垄断地位, 通过搭售行为的实施, 将其市场优势拓展到搭售品市场, 形成更大的垄断。一旦其形成了垄断, 就相当于拥有了市场的定价权, 更加损害购买者的利益。

(二) 提高市场进入障碍

经营者利用其优势的市场地位, 将产品捆绑搭售, 最终可以形成两种产品的优势市场地位, 这无疑提高了竞争对手的市场进入障碍, 因为竞争对手要面临同时进入两种产品市场的压力, 增加了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资金和市场风险。

(三) 避开价格规制

主要体现为, 当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对某一产品实施价格上限的规制时, 企业为了逃避规制, 就会选择将被规制的产品与未被规制的产品一起搭售, 以获得未被规制之前的利润, 这样的话, 就会削弱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

三、搭售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

前文已述, 笔者讨论的是违法的搭售行为, 但是违法性的判断需要有一定的标准, 在国际上的竞争法中, 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标准:

(一) 当然违法性原则

当然违法性原则以其行为类型为适用的基础, 一旦受调查的行为属于法院所认定的当然违法的范畴时便直接推定该行为违法, 而不需要再探求其目的或者实际的损害情况或者限制竞争的情况等。被告也无需再证明该行为的正当性。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讨论当然违法范畴的具体界定, 通说认为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经营者在市场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或者是具有垄断性的地位;二是将可分产品和强迫购买进行搭售, 3三是已经明显的限制到了竞争。如果企业的行为满足了以上的要件, 就是当然的违法搭售行为, 法院则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其他程序进行认定, 而直接认定为违法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影响竞争特备明显, 无需进一步的分析, 而且法院审理的成本较低, 司法效率较高。

但是仔细分析当然违法性原则的话也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它可能会阻碍了产品的价值创新, 因为当然违法性原则要求的是“可分产品”, 但是对于现在的高科技时代, 尤其是对于电子产品及其软件产品而言, 判断是否是“可分产品”是有一定难度的, 如果一味的采用当然违法性原则的话, 会阻碍某些科技产品的创新与发展。

(二) 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 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违法的搭售行为, 要从行为的目的与效果进行分析, 对最重的结果综合考量, 来判断到底是促进了竞争还是限制了竞争。这一原则和当然违法性原则的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 当然违法性原则强调企业只要进行了禁止的行为就认定其违法, 而不考虑最终的结果如何。但是合理性原则强调的是过程, 从事了禁止的行为不一定最终是违法的, 还要看其行为对竞争的影响程度, 如果行为带来的限制竞争的效果大于促进竞争的效果的话, 行为则违法, 如果限制竞争的效果要小于促进竞争的结果的话, 则行为不违法。如此, 法院在认定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原告举证证明被告从事了法律禁止的搭售行为, 被告如果能证明其最终的结果是促进了竞争或者对限制竞争影响极小的话, 则行为将不被认定为违法。

合理性原则通过最终的效果来判断行为的合法与否,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对于企业自身没有明确的指引, 因为在经过法院或者其他裁判机构的判断之前, 企业无法预料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其次是法院要进行审理, 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对于节约司法成本是不利的。三是原告的举证负担过重, 因为要证明被告的搭售行为是违法的, 原告首先要举证证明被告有搭售行为, 还要举证其搭售行为限制了竞争或者像质竞争的效果大于促进竞争的效果。这对于维护原告利益, 促进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很不利的。

四、我国对于搭售行为违法性判断标准的选择

我国目前规制搭售行为的法律是《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对于这两部法律, 《反不正当竞争法》强调的是违背购买者的意愿, 其标准应属于当然违法标准, 但是《反垄断法》确立的“没有正当理由”则属于合理性原则, 由此可见, 我国规制搭售行为的两部立法中对于违法性判断的标准还没有统一。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呢, 国内有的学者提出应以较为宽松的“合理性原则”来作为判断标准, 如果简单地按照违法性标准判断可能会造成执法的失误。还有学者认为, 合理性原则虽然可能会带来较为公正的结果, 但是具有不确定性。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 用“当然违法性”原则对“合理性原则”加以限制, 用二者结合的方式来判断搭售行为的违法性。结合一些学者的看法, 笔者认为, 应采取修正的违法性原则来判断搭售行为的违法性。即法院在具体的案件中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要求原告证明被告有一定的市场力量, 并且进行了搭售行为;其次是要证明被告的搭售行为对市场竞争有不利的影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允许被告对其搭售行为进行抗辩, 即证明其有法律允许的依据。

总体来说, 我国竞争法的立法起步相对较晚, 发展相对缓慢, 在对于搭售行为的违法性判断标准上, 尚未统一, 还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的总结经验, 完善立法, 才能真正的规制市场秩序, 促进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

摘要:搭售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经济现象, 但是对于搭售行为的合法性分析一直是有争议的, 并且判断搭售行为的标准在我国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表述还不见一致, 因此对于司法实践中判断搭售行为并进行有效的规制存在一定的难度, 笔者将首先探讨搭售的界定, 分析对搭售行为进行规制的必要性, 提出我国界定搭售行为违法性判断标准的建议, 以为搭售行为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搭售行为,规制,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晗.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对搭售行为合法性的研究[J].海南金融, 2008 (07) .

[2]王学忠.捆绑销售法律问题初探[J].北方经贸, 2004 (1) .

[3]李剑.搭售的经济效果与法律规制[M].1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7 (6) .

实习护生标准预防行为调查及分析 篇9

关键词:实习护生,标准预防,医院感染,手卫生,临床实习

标准预防 (standard precautions) 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于1995年提出, 1996年在全美实施[1]。2009年4月, 我国卫生部颁布卫生行业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正式将标准预防作为术语引入, 并定义为: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2]。其基本措施包括:手卫生, 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安全注射, 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为促进护生掌握标准预防, 预防职业伤害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于2012年7月—2013年1月对某院实习护生进行了标准预防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某院2012年7月接收的实习护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包括本科学历20人, 大专42人, 中专78人, 将这14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问卷设计及内容

问卷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 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学历。第二部分参考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卫生行业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并综合国内外文献[3,4]自行设计护生标准预防行为自评问卷。护生标准预防行为自评问卷的内容包括标准预防行为要求20个条目, 每个条目有“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5个答案, 采用0~4级评分法, 分值范围0~80分。

1.2.2 调查方法

利用护生集中业务学习的时间, 在其实习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调查。使用指导语向护生解释调查的目的和问卷的填写方法, 要求据实填写, 20分钟内完成。当场发放问卷并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148份, 回收14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6%。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 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护生实习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标准预防行为得分

护生标准预防行为得分差异在不同时间点具有统计学意义 (F=203.12, P<0.001) , 随着时间的增加得分增加。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学历行为分值不同 (F=3.18, P<0.05) , 经两两比较, 本科护生的得分高于大专与中专护生 (P<0.05) , 见表1。

2.2 护生标准预防行为执行情况

将标准预防行为各项目的回答情况分为执行好 (回答“经常”和“总是”合并为执行好) 及执行不好 (回答“从不”、“偶尔”和“有时”合并为执行不好) , 护生执行标准预防行为整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护生的标准预防的认知在逐渐提高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 护生实习3个月、6个月时的标准预防行为得分呈逐步提高趋势, 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学历行为得分值不同, 经两两比较, 本科护生得分高于大专与中专 (P<0.05) , 分析原因可能有: (1) 按照“知、信、行理论”, 知识、信念和行为之间是递进关系模式, 拥有足够的知识是执行正确行为的基本, 知识的缺乏必将导致行为技能的欠缺。本科护生的标准预防知识一开始掌握得就较好, 所以对应的行为执行率较高; (2) “知、信、行”三者间虽存在因果关系, 但并非必然的直线关系, 也存在“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可能, 从认知改变到最终行为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虽然全部护生对标准预防的认知都有提高, 但要落实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尚需时间不断加以巩固和强化。

3.2 护生的标准预防行为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护生的标准预防行为得分处于较低水平, 执行率较高的项目为:诊疗活动中戴口罩 (94.3%) , 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戴外科口罩 (100.0%) ,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黏膜、破损皮肤后手卫生 (97.1%) , 接触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戴口罩 (95.7%) , 操作后自己整理用物 (95.7%) , 无菌操作前手卫生 (91.4%) ,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前手卫生 (85.7%) 。执行率较低的项目为:用完注射器后不回套针帽 (32.9%) 、接触同一患者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更换手套 (37.1%) 、处理废弃物时戴手套 (49.3%) 、接触患者完整皮肤前手卫生 (54.3%) 、接触患者的污染部位后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手卫生 (55.0%) 、进行注射或采血操作时携带锐器盒 (57.1%) 。

3.2.1 手卫生执行情况

众多研究表明, 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但执行起来却相当不易, 因为它与许多人类行为学的因素相关[5]。调查显示, 护生接触患者前手卫生执行率低于接触患者后的手卫生执行率, 与相关研究类似[6]。这说明护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但控制交叉感染的意识淡薄, 忽略了对患者的保护。

有报道显示, 实际观察医务人员的各项洗手率与自我评价的洗手率存在明显差异, 实际洗手率低于自我评价洗手率[7]。本次调查中, 现场观察的结果也同样是实际洗手率非常低。这表明, 虽然各项操作常规中都有洗手这一规程, 但有相当一部分护生不予重视。可能的原因有:病房工作量大, 带教教师不重视对标准预防行为的模范带教, 医院洗手设施不完善 (如洗手池少、洗手不方便) , 肥皂和快速消毒剂刺激皮肤等, 这些都导致护生对手卫生缺乏自觉性, 不能保证洗手频率和质量。

3.2.2 使用手套和口罩的情况

调查结果和现场观察显示, 随着职业防护概念的普及, 绝大多数护生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经常戴手套, 但只有37.1%的护生在接触同一患者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会更换手套。这说明, 护生认为戴手套的主要目的是自我保护, 预防患者交叉感染的意识淡薄。

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护士要有奉献精神, 有时给护理人员造成错觉, 认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就是不讲奉献, 戴手套等防护措施被认为是怕脏、嫌弃患者, 是不敬业的行为, 这也是护生及临床护士的职业防护得不到应有重视的原因之一[8,9]。

在使用口罩的条目中, 诊疗护理操作的规定大部分护生执行得很好, 在诊疗活动中自觉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3.2.3 安全注射行为情况

在本组调查中, 预防锐器伤行为执行得不规范, 有67.1%的护生经常将使用后的针头套回针帽;42.9%的护生进行注射或采血操作时不经常携带锐器盒;虽然绝大部分护生在操作后自己整理用物, 但在丢弃注射器前, 都是用手分离针头;50.7%的护生处理废弃物时不戴手套。有研究表明, 手套虽不能预防刺伤, 但能够减少暴露时进入伤口的血液量, 即使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该医务人员接触的血液量仍可能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10]。大部分护生虽然害怕发生锐器伤, 但仍抱有侥幸心理, 主观上认为被刺伤的可能性小。此外, 这也与个人习惯与医院规定有关。例如, 本院除了在上午集中治疗时间操作时要求随治疗车携带锐器盒外, 做零散治疗一般并不携带锐器盒, 而是回到治疗室再处理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锐器, 这也与相关的报道类似[11]。

3.3 建议与思考

要切实提高护生对标准预防的认识及行为执行率, 保障实习期间的职业安全, 需要学校、医院管理部门、临床科室、医疗器械生产部门和护生自身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有文献报道, 标准预防执行不到位, 40.0%归因于知识的缺乏和用物的不方便, 60.0%归因于自身[12]。除了加强对护生的健康教育外, 我们还有以下建议。

加强知识教育, 提高标准预防意识。本调查显示, 由于课时或其他因素限制, 护生虽然知道标准预防的基本概念, 但对具体的防护知识并不清楚, 尤其是对临床工作中的具体预防措施掌握得不够, 这与江会[13]、孟发芬[14]等的调查一致。有学者提议从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独立开设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课程[15]。

(1) 强化实习护生对标准预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医院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岗前培训。比如, 可增加学时, 将培训内容分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职业防护培训两次课来讲授。此外, 有研究表明, 对护士进行培训教育必须是持续系统的, 一次或几次培训教育并不能减少职业伤害的发生, 这提示护士接受系统职业防护教育并形成稳定的职业行为意义重大[16]。考虑到护理人员的专业特点, 应采用不同形式和途径, 定期反复培训和学习[17]。

(2) 医院要加大对标准预防工作的管理力度和经济投入, 营造标准预防氛围。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 通过法律或法规强制性要求各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18];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安全产品、废物安全处理系统[19,20];建立血液暴露防治通报网络系统, 制订安全操作守则, 免费为员工提供乙肝疫苗注射等。医院与学校应制订护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 保证防护用品及资金到位, 保证护生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 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暴露后预防处理。

(3) 工程控制是在工作情况下减少设备危害的第一道且最好的防线, 我们期盼医疗器械生产部门以高科技作为后盾, 革新、开发出更多经济实惠的防护用品和安全医疗器材, 供医务人员使用, 减少医务人员高危暴露的机会, 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率。

对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思考 篇10

在经济全球化格局日见雏形的今天,中国企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国际经济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创建,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结构而采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企业构建标准化体系,有助于复合型现代化人才的培育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从现状来看,企业内部标准化建设往往存在人才和标准化管理经验匮乏、标准化体系的缺失等现实问题,直接导致质量标准化意识淡薄,那么在推进标准化生产体系时就难免出错,造成日常工作无法有序进行。

1 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重要意义

1.1“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定义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是以《企业标准体系》及其相关国标政策为前提,采用科学、规范的标准化管理手段,将与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相关的管理事项纳入一整套标准化管理体系中,基于企业标准体系强化对技术、质量以及生产经营的管理,使该标准体系囊括企业经营管理、日常生产全过程,努力推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上水平。

1.2“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分类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的基本分400分,加分项100分,总分为500分。根据审核得分确认为四个级别,详见表1。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评定以AAAA级为最高级别。

1.3 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意义

“标准化良好行为”是企业运营转型的深化和具体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推进标准化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公司“改革创新市场化、精准管理数据化”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统一认识,围绕“提质量、降成本、补短板、提效率”,全面梳理现有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操作标准,找准对运营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点,瞄准行业(企业)标准的缺失项,抓好现有标准的执行,提高现有标准的高度,统一现有同类标准,迅速补齐急需的重要标准,并与现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公司提质增效目标。

2 如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根据各国在企业标准化管理所取得成功经验来看,企业要实现标准化,必须经历指定产品标准化、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标准制度落实等一系列管理过程。标准体系是以产品标准为核心,包括保证产品标准实施所必需的配套标准,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建立标准体系的目的是保证产品标准的实施、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新产品的开发,降低生产消耗,使企业建立起最佳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秩序,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基础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第三步,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是企业建立标准体系的重要抓手。

2.1 制定产品标准

由政府主导产品标准的制定工作。政府需要规范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建立社会各界获取信息、投诉举报渠道;在企业主体方面,通过企业自主声明公开标准,形成提升质量水平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市场竞争格局;在行业自律方面,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宣传高标准、高质量的优秀企业;在全社会监督方面,引导和鼓励消费者、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等社会各界参与到企业自主声明公开标准监督工作中来,促进优质优价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企业在“企业标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进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后,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做任何内容或形式审查,企业标准即生效。

2.2 建立标准体系

按照国家局标准化中心要求,结合单位实际,组织制定了《企业标准体系》,重新梳理编制《标准化知识手册》,使标准化知识更详细、更丰富、更适合员工学习领会,切实对实际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

《企业标准体系》包括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和GB/T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四套体系,于200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企业的管理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实施依据,能够引导企业开启现代化标准管理体系。

2.3 基于标准体系搞好管理工作

各部门要严格遵循上述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分层管理,形成合力;分步实施,抓实效果;提炼精品,及时推广;月度跟踪,季度评价等工作措施,全力推进标准化工作。要进一步明确标准化工作推进工作思路,按照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固化完善的工作思路开展标准化工作,同时结合公司基础管理现状,推进标准化工作要从管理标准中找漏洞,从技术标准中找短板,从操作标准中找缺陷,按照标准进行管理,用标准来检验成效。

3 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标准化建设在引领发展和推动创新中起到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越来越大。从近些年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活动可以看出,标准化建设改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面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同时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对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1 改变标准化管理理念

通过标准化体系的创建和标准化良好行为的实施,对员工、管理者集中进行标准化培训,树立标准化人人有责观念,特别是聘请一些知名标准化专家,可以有效改善员工及管理者的生产经营观念,促使其养成学习标准、践行标准的良好工作习惯。

3.2 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

推进标准化改革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改革的方法破解标准化工作的体制机制束缚,释放标准化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让标准成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硬约束”,成为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支撑点”,成为规范市场秩序、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效益的“指挥棒”,促使企业采用已有的先进行业、国家、国际标准,引进相关标准中所包含的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3.3 有助于推动企业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

在标准化组织机制创新、探索跨行业标准化协调、产业(技术)联盟标准化协同、技术标准化成果转化、创新标准化人才培养和科研交流机制、标准化国际合作、标准试验验证等方面创新标准化企业管理模式,有助于推进企业生产“高端化、特色化”,有助于将创新优势转化为标准化优势、标准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能够有效推动企业与国际接轨,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

3.4 提高企业标准信息化管理水平

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中对企业标准信息化提出较高要求,并且加较高的分。以企业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为契机,建立企业标准化集成管理,对标准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定、实施、修订、替代和废止),提供标准在线检索、查阅,可以提高工程技术员的工作效率,提高标准利用率。

3.5 规范员工工作行为,促进其工作潜能的发挥

企业引入一套先进的标准后,必然会在第一时间组织各部门员工进行学习,通过常态化培训和宣传活动,促使员工逐渐接受并掌握先进技术,以标准强化对员工工作行为的约束,同时提高其技术水平;员工学习和运用标准,并在民主的氛围中参与标准的修订,这个过程就是吸收和学习先进标准,提高自我能力的过程。另外,标准的权威性还可以促使员工加强自我约束,逐渐养成规范负责的、严肃认真的工作习惯,这必将有助于其工作潜能的发挥。

3.6 促进企业参与国家、行业组织的标准化活动

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能够促使由政府单一供给的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企业标准体系。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由6类整合精简为4类,分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侧重于保基本、保安全;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侧重于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可以提高企业标准编制水平,也可以在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中加分。

3.7 提高企业知名度,为企业通过其它评审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取得AAA或AAAA证书,可以在企业申请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申请全国质量奖,申请质量、计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评审等活动中有很好的加分作用。

以德州为例,目前德州市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总数为53家,AA级37家,AAA级15家,AAAA级1家。山东福田药业有限公司自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以来,建立企业技术标准320个,工作标准51个,管理标准247个。通过标准化管理,产品质量提升,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好评,订单连年上涨,2014年预计比上一年增加10%以上。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德州恒力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原是机械工业部船用电机定点生产厂家之一,主营业务是为海军配套舰和船用电机,通过创建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自主创新,打造了省级优质品牌,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标准化建设在企业步入新工业时代的进程中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实施标准化工作,保证了公司产品的出口,提高了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促进了国际技术交流及贸易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知名度,公司外贸部发货金额由之前的120万美元增至320万美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船用电机生产企业,其中船用起重电机市场占有率达到75%以上。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和采标过程中,运用标准化管理理念,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与企业的技术引进工作紧密结合,加快了新产品开发的步伐,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水平,生产出的优质新型纱线,顺利销往国际市场,提高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2011年新产品新增收入55847.98万元;2012年新产品新增收入56651.19万元;2013年新产品新增收入62012.98万元。

4 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措施及建议

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除了要建立标准体系,还要调整现有管理结构,为创建工作创设有利的先决条件。企业要深刻认识标准化管理的实质内涵,明确推行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不折不扣狠抓落实;要认真总结经验成果,学习借鉴成功案例。结合企业实际,构建工作体系,发挥示范作用,为落实标准化管理奠定基础;要加快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推行进度,严保生产环节的安全质量,提升各环节的管理水平;要加强信息交流和执行力建设,共享好的管理经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和制度。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反弹回潮,加大宣传力度和投入,确保工作成效。具体来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4.1 制定企业方针和目标

推行落实企业标准化管理是规范企业管理,强化质量管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重要举措,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工作,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认清形势,树立目标,完善方针政策,增强改进企业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再辅以可靠的标准化管理措施,才能通过实现标准化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另外,企业要立足实际,找准工作定位。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要了解和掌握新的产业政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充分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实施标准化战略,必须研究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走向,尤其要抓好法律法规、扶持政策的先机,引领标准化工作逐步深入。

4.2 构建企业标准体系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创建活动需要大量的管理实践作为支撑。企业必须紧密围绕“制度管理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大力推进内部管理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能够快速高效运作,同时使安全质量有序可控,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基础水平。

4.3 建立标准化工作新机制,形成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加强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4.4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在标准化工作中,不少企业存在着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无论是各种标准化示范,还是标准体系建设,有了一套资料,有了一张光盘,有了一份总结报告,表面看似乎达到了标准化活动的效果,其实没有很好地实施落实,没有把实践经验用标准化的形式加以总结和推广,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往往没有实际成效。

对此,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企业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多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手进行科技攻关,促进科学技术与标准化管理的融合;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工作深入开展,重点强化对高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将高新技术作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4.5 注重人才教育,通过提高人才质量实现标准化

人才是实现企业标准化的重要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标准化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建立起标准化专家库;逐步形成以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为主体、以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力军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如果培养一批标准化工作行家里手,能深入企业,能把标准化知识传播到生产一线,能运用标准化原理为企业管理问诊把脉,标准化工作大有可为。

鉴于此,企业必须要加强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业齐全、满足管理需求的标准化人才资源库。广泛开展标准化管理工作,同时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根据业务的特点,对相关人员开展标准化基本理论和标准化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标准化意识,制定标准行为规范,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满足需要的标准体系框架,重点突出管理过程中中每个环节的标准实施方法和措施,建立标准实施情况检查、考核机制,不断完善改进生产经营质量。

5 结语

一流企业做标准,那么要想变成一流企业,必须首先要了解标准,然后才能更科学地执行标准。企业在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的基础上,要认真学习关于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整体部署,“态度要好、节奏要快、力度要大”。并通过大讨论等形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与各单位的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提质增效。各部门一把手要做为标准化工作责任人,同时确立标准化工作联系人,并在“一把手”高度重视的基础上,根据标准化工作推进关键事项的具体要求,调动多方资源,成立组织,确定方法,制定措施,固化完善,“干一件要干好一件”,确保标准化管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摘要:本文从为什么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如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作用、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措施及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了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能为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重要结论,为国内企业成功推广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参考。

关键词: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企业标准化工作,企业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玲.关于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探讨[J].质量探索,2010(12).

[2]杨辉.浅谈标准化良好行为在蜂产品企业增效中的运用[J].蜜蜂杂志,2010(03).

行为标准 篇11

记者:每个家庭都不同,家长的教育行为也存在差异,为什么要对其进行规范呢?

孙云晓:学校有办学资格证、教师有从业资格证,同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却没有“上岗资格证”。我认为,为人父母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但目前,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动摇了家长的权威——孩子在一些方面比父母懂得多了,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就不灵了,家庭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制定《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就是给家长的教育行为提供一个参照标准。

记者:具体说来,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

孙云晓:问题比较多,目前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

首先是养而不教问题。在城市,很多年轻父母因为忙于工作或不愿操心,把孩子送到老人处抚养,一星期最多只能见一次面;在农村,因为外出打工,许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乡,在几千万留守儿童中,很多孩子从幼年起就不在父母身边。

研究表明,12岁特别是6岁之前,是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孩子如果缺少父母陪伴,就會造成安全感和幸福感缺失,给日后的人生埋下隐患。

其次是一些父母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孩子对父母是“听其言,观其行”的,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模仿,建立起自己的行为模式。遗憾的是,一些父母的言谈举止很难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对于这些父母来说,教育应从改变自己开始,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另外,许多家庭过分强调成功。比如,只告诉孩子考上大学是成功,却没有说,即使考不上大学,在街上摆个小摊,人生仍然可以是幸福快乐的。过分强调成功,对成功的认定标准又很单一,这导致孩子们都被赶到了独木桥上,竞争激烈,生活单调。这也许会让孩子“成功”,却不一定能给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更别谈建立在丰富精神世界基础上的高品质人生了。

记者:那么,《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要向家长传递怎样的教育观念?

孙云晓:从整体上,家庭教育要着眼于为孩子构建完整的人格,而非单纯促进知识增长。体现在细节上,比如说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要加强引导、要尊重孩子等。

在此基础上,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想强调两点。

一是要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我认为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只有尊重生命,一个人才会热爱生活,才会有人情味,他的人格才是完整的。

当然,尊重生命既包括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尊重别人的生命。要让孩子深刻意识到,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要努力让自己的生命美好,就像树上的果子一样,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芬芳。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与人为善,爱护环境。

二是要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审美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只有懂得审美,一个人才会发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意义。一个懂得欣赏的孩子,经常会从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有趣的事物,会时刻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恰恰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记者:现在很多家长或忙于生计或受困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家庭教育上感觉力不从心。

孙云晓:我始终认为,工作再忙、文化水平再低都没关系,只要用心去爱,就可以成为好父母。

我知道一位新疆的长途货车司机。他只有小学文化,每次一出门就十多天,知道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吗?他利用寒暑假,带着孩子一起出车。在让孩子体验生活的同时,给他讲述种种人生道理。比如上坡时,他就说:“上坡再难,也要咬着牙冲过去,过去就是一片坦途,泄气就会回到原点。人生也是这样,关键时候就得咬紧牙冲过去。”

古往今来,许多普普通通的父母,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教育传奇。这说明,学历高低、时间多少不是问题,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是否用心,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

(来源:《半月谈》 记者 郑明达)

行为标准 篇12

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 呈现方式是:在左栏中, 用行为目标陈述方式表达课程内容目标, 既提出对特定知识的要求, 又提出对特定过程的要求, 更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具有指令性、规则性。而在右栏中, 从内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 对相应内容目标的实施作出了“提示与建议”, 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

在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中, 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预期表现。其中行为主体是学生, 行为条件是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而预期表现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 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包括这四个要素, 有时, 为了陈述简便, 省略了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 但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引起多种解释为标准。

例1赏析 (行为动词) 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 (条件) , 展现 (行为动词) 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 (条件) , 确认 (行为动词) 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条件) , 树立 (行为动词) 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预期表现) 。

这里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只是作了省略处理。

一、行为动词的类别

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 行为动词比较丰富, 有“了解、知道、理解、观察、感受”等20个以上的行为动词, 这些行为动词可分为三大类, 如表1所示。

(一) 第一类行为动词对结果有要求, 如了解、知道、说明、阐释、评议等等;

结果性的行为动词有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

(1) 识记:再认和再现思想政治课中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

(2)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 转换表述已知的知识;对有关知识进行必要解释, 即不仅能识别知识的各个方面, 而且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一个知识与其他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已知知识做出合理推论, 或通过已有条件去扩展相关的知识。

(3) 应用:明确有关活动的组织过程, 通过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感悟道理和掌握方法, 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活动结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2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 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 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例2中, “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涉及对结果有要求的行为动词, 属于第一层次;“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 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对结果有要求的行为动词, 属于第二层次。

(二) 第二类行为动词对过程与方法有要求, 如调查、观察、讨论等这样的一些行为动词。

例3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 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例3中,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涉及对过程有要求的行为动词, “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涉及对结果有要求的行为动词。

(三) 第三类行为动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要求, 如体验、体会、树立、养成等等。

在情感教学目标中, 分经历 (感受) 、反应 (认同) 、领悟 (内化) 三个等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是教学中最难以测量的部分, 但是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情、态度和学生的行为、作品等表现出来进行评估。

例4“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 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能够开启人的智慧”等。

例4中, 所给出的标准着眼于长远目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其运用了第三类行为动词, 是从侧重点来说的;其同时含有第二类行为动词的成分, 如“感悟”这个动词, 也有对过程的要求;有时还有第一类行为动词的成分, 因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

二、行为动词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一) 行为主体表述混乱

例5某教师对人教版教材《文化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目标作如下设计:“知识目标:识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理解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力目标:通过教学, 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自觉坚持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 使学生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例5中, “知识目标”所表述的主体是学生, “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表述的主体是教师, 教学目标在主体表述上前后不一致。后者所表述的主体是错误的, 因为这种表述方式违背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收获, 那么教学目的的编制也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因此教学目标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二) 教师选用的行为动词与课标水平要求不一致

例6某教师对人教版教材《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教学目标作如下设计:“知识目标: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能力目标: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 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提高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弘扬科学, 树立科学世界观。”

在例6的表述中, “知识目标: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的“理解”选用得就不够准确, 课标的表述是“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理解”一词所表述的实际水平比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高, 应该用“了解”代替“理解”更为恰当。理解是指对有关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转换或解释、推理;了解是指对有关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再现或再认。了解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例6中的知识目标应改为: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 制订的教学目标中缺乏行为动词

例7某教师对人教版教材《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学目标作如下设计:“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含义, 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及其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 培养准确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 联系实例, 感受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优势,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在例7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中, 知识目标中把教学内容当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 要有相应的动词来描述学生习得的程度与水平, 只有内容的罗列, 不能算是教学目标, 只能是教学内容。

综合以上三方面表现不难看出, 这些问题违背了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应该体现“三个维度”以及对“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表述”的基本要求。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三、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研究、梳理行为动词。

(一) 理解行为动词的外显性和内隐性的要求

行为动词的外显性是指行为动词直接指向的是学生, 揭示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行为动词的内隐性是指行为动词间接指向的是教师, 揭示出教师为了辅助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水平应该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途径。这就构成了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每个行为动词都有双重性的要求。

例8“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例8中的表述选用了“归纳、理解、弘扬”3个行为动词。从外显性要求看, 3个行为动词的主语都是学生, 它们所指向的活动主体都是学生。无非这里省略了行为主体。要达到这样的学习水平要求, 单靠学生的主体努力是不够的, 必须要有一个内在的辅助条件, 即教师的主导作用。换句话说, 教师要积极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 在嵌入式的学习环境中讲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最终达到学生能够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由此可见, 行为动词所关联的是双指向, 外显性指向学生的学习水平, 内隐性指向教师教的行为以及所教学的内容、采取的途径和策略等。教师对外显性的要求理解得越深刻, 越能够创设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学习环境;教师对内隐性要求理解得越深刻, 教的行为目的性也就越明确。这是准确落实教学目标的基础。

(二) 理清行为动词在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的内在关联

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 有机地统一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作为思想政治学科, 关注行为动词不仅仅是简单地关注知识水平的要求, 更要关注行为动词所关联的学生能力和情感发展的具体要求。这三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要素现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例8中,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中的“归纳”指向的是学生知识水平的要求, “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的“理解”指向的是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中的“弘扬”指向的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是“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学生“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的前提。由此可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在知识学习与探究中、在能力培养与训练中逐步渗透、形成的。

(三) 把握行为动词在教学目标中的可操作性和测评性

教学目标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有效教学目标更多地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和测评性。采用适当的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 明确对学生做出要求, 使教学目标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可操作性和测评性都注重对外显动词的选择, 可测评性还要求行为条件的情境化和表现程度的具体化。有的教师误将“目的”当成“目标”, 因而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常会出现“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或“拓展学生知识面”等这些不明确的表达, 因而无法观察到目标行为是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 这样的目标对实际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 因而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了。

上一篇:出版基金下一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