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特征

2024-07-04

身体特征(共8篇)

身体特征 篇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世界杯金牌榜, 到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金牌榜, 中国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都在不断昭示, 仅仅从身体的生物结构角度立论, 亚洲人 (主要是中国人) 的身型和力量不及欧洲人和美洲人, 因此, 在相应竞技运动项目 (以“三大球”为代表) 的成绩上只好望“金”兴叹。这种认识, 不但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不利, 而且对大众体育运动的开展也不利。在体育视域对身体特征性进行探导, 在理论上认识这种错误的认识根源, 有利于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身体特征概述

人类是由一种高度发展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 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单个) 人是自然界高度发展进化完善的社会成员。本质特征是具备肉体与精神、生命短暂与历史长远、物性与人性、有限满足与无限需求的要素, 体质上表现为特殊性和唯一性, 以及属于具体种族、民族在单个人的本质特征中, 肉体与精神、生命短暂与历史长远、物性与人性, 有限满足与无限需求各要素及其融合, 既表现了人的人类的身体特征, 也表现了单个人的身体特征, 而同时又体现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古今中外, 人类、群体、单个人, 无一例外。恰恰是在这里, 身体特征性研究找到了在体育大国科学发展中建设体育强国, 发挥个人社会体育价值, 并同时充分发挥个人体育价值, 并同时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依据。

2 体育视阈身体特征表现

2.1 肉体与精神

肉体与精神的统一共生, 是身体的第一特征和基本的特征, 其他特征都是在这个特征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

身体因肉体而存在。身体的词源学意义是:一个人或动物的生理组织的整体, 有时专指躯干和四肢。如果说身体生理组织的整体, 由九大系统合成是正确的, 那我们就当知晓身体在自然生物发展中和人类遗传发展中的位置。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大约有300万年的历史。从晚期智人开始体质进化臻于完善, 5万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因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使人类已不再像动物那样改变自身器官适应自然, 而是通过物质生产手段与生产力的发展改变自身的生存条件, 使自然环境日益适合于自身的需要。有研究者认为, 人从出生到25岁, 都属于生长发育期, 生理发育值从小到大, 身体会有各种发育敏感期, 25岁后不断地下降, 不可能再回头了。所以, 25岁前积极锻炼, 将受益终身。而发育敏感期, 锻炼得当, 身体素质上升快, 一分投入三分收获;过了发育敏感期, 还处于生长发育期, 一分投入一分收获;过了生长发育期, 三分投入一分收获。由此可见, 抓好青少年体育锻炼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身体因精神而充满活力。这里的精神, 首先指身体感觉系统的感觉感知, 由外感觉、内感觉产生的对身体的需求, 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次为身体所处环境, 身体所活动背景的现实意识, 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伦理的系列文化环境;再次表现为人生观、世界观基础上的价值观念。正是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基础上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使身体一生表现出不倦追求的蓬勃活力, 是身体健康、事业兴旺、一生幸福的精神财富。没有精神的身体叫躯体或肢体, 没有精神信仰, 没有价值追求的身体是动物式的身体, 而社会主义体育价值核心体系的构建, “以人为本”, 以身体为本, “生命在于运动”, 正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确实保证。可见, 抓住人成长敏感期身体锻炼, 确证自我主体, 事半功倍;过了人成长敏感期, 根据主动可塑规律, “主动学习是被动学习效果的一千倍”, 不停顿地确证自我, 完善自我, 正是身体第一个特征的精神的伟力。

2.2 生命短暂与历史长远

生命短暂与历史长远的统一是身体的第二个特征, 表现的是个体与群体、肉体组织与精神思想的辩证统一。

身体的正常寿限至今是一个待证的问题。科学界根据动物界一般动物性成熟年龄推断是其正常寿命的1/10, 而认为人的正常寿命是140~160岁, 并以世界长寿事例来证明。另有研究认为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是其正常寿命的1/10, 正常寿命应为230~250岁。我们姑且依从前一种说法, 那也可看出, 人现在的寿命远未达到自然寿限。即使达到自然寿限, 个体生命仍然短暂。据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资料显示, 2011年, 圣马力诺男性平均寿命80岁, 日本女性平均寿命86岁分别居世界首位。虽然人的寿命与平均寿命不是同一概念, 但也可看出生命短暂。一般说来, 争取长寿是热爱生活的美德。平均寿命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医保及科技进展等因素密切相关。身体寿命在平均寿命因素影响下与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密切相关。如果科学界推定的身体正常寿命的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那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也只是一瞬。在体育运动中, 竞技体育运动单个人的运动生理时限何其短暂, 因此珍惜、奋发就更加重要。

身体的历史长远, 一方面是遗传或人口自身生产使生命在下一代身上延续, 另一方面是在身之动中形成的精神、在身体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 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自信、公平竞争、团队精神等, 一万年, 十万年都将蓬勃相传。再一方面, 体育运动中短暂的激情喷发显示的自由体验, 也会给自身和社会带来长久的生命动力。

2.3 物性与人性

身体的第三个特征是物性与人性的统一, 这是从肉体与精神, 生命短暂与历史长远特征基础上生发的体现社会交往关系方面的特点。

身体的物性包括3个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指身体的肉体组织。第二方面指身体的生物体生存发展需要, 有不少文章将其称为动物性或兽性, 从政治维度、伦理维度指出其自私性或掠夺性。这在生存竞争让位于小康富裕生活的时代, 有扼杀身体的生物生存能力, 或者说身体的生存权利之嫌。诚然, 生存性有排他性, 但身体处于未成年阶段, 生存能力的排他性既表现为生命能力, 又是生命应享权, 成年后享受与奉献一般成正比, 将生存能力换到政治伦理和“私”领域与兽性并列已不合适了。体育运动中的竞技、竞争, 理所当然是竞技、争技, 目的正是锻炼、提高双方乃至所有人身体的物性能力。第三方面指身体的实践活动性, 任何身体的活动离得开具体的历史能动过程么?离得开具体的时空么?

身体的人性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指身体的人性, 指“己”身表现的正常感情和理性, 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生存要求的情感和理性, 诸如食欲、性欲、运动欲等;第二层次为道德伦理范围的精神、信念、理想和尊严的情感和理性, 诸如热爱工作, 强烈的荣誉感等;第三层次是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基础上生成的吃苦耐劳、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及其坚定的情感和理性。这一方面始终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展开。第二方面是人性的身体, 指“他”身表现的正常情感和理性, 体现义务、平等、积极、奉献等素养。身体的人性的两方面是相互确证的, 或者说是在伦理范畴的对象性上确证的。那种“假球”“黑哨”“群殴”现象, 那种体育锻炼的“懒惰”现象是对人性的背离。所以, 在社会实践生活的交往关系上, 体育运动的物性保证和体育运动中的人性特点, 是体育强国建设的两大基柱。在极力丰富完善体育条件的情况下, “身体是我的”, 怕苦怕累, 消极锻炼, 弄虚作假等现象必为建设体育强国大潮所不齿。

2.4 有限满足与无限需求

身体的第四个特征是有限满足与无限需求的统一, 这是在肉体与精神, 生命短暂与历史长远, 物性与人性基础上生成的特点, 是一种在人的主观能动中激励主体不断探索、无限追求的一种对身体的保护、更新机制。

身体的有限满足性是由身体的肉体性因子、生命短暂性因子、物性因子决定的。在这里, 物性因子与肉体性因子、生命短暂性因子对身体的有限满足性含义相同, 兹不赘述。重点说说身体的有限满足性在于身体的肉体性因子、生命短暂性因子的作用。第一,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 财富如何丰富, 人怎样全面发展, 身体这样的物质性实体、肉体组织、自然生命个体, 对生活资料, 运动器具、运动场所的需要是有限的, 其自身体内、自身体表、自身体旁直接的物质需求总是有限的。超过自身实际需求, 过多摄取或占有物质, 只能造成资源或财富的闲置和浪费, 只能对自身肌体造成负担, 只能给自身身体造成危害。目前我国存在大型、高档体育设施闲置与群众性体育设施不足并存现象, 虽在逐步改进中, 但改进的范围、力度、速度还远远不够。第二, 有哪位运动员、哪位冠军获得者对自己的最佳成绩不感到胜利、喜悦、欢欣?这种胜利、喜悦、欢欣就是有限满足的明证。第三,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皆非运动全能, 这种不全能我们也称其为有限满足。第四, 不要说奥运“三连冠”“七连冠”的冠军们, 就是以后出现奥运“十连冠”冠军, 他们的运动生理时限也是有限满足。

身体的无限需求性是由身体的精神性因子、历史长远性因子、人性因子决定的。先说身体的精神性因子的作用。身体的能动性首先是一种待满足的精神, 是一种创造精神。正如我们能够合理地理解永远发展的社会生产一样, 身体的需要引起生产和消费, 而生产和消费又引起新的需要, 需要始终跑在生产和消费的前面, 引起生产和消费, 高于生产和消费, 这正是身体发展、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 永远不能满足, 否则, 身体将没有活气, 社会将停止发展。理解个人体育记录的长久保持和不断刷新, 奥运记录的不断突破, 及其带来的鼓舞, 就是身体对体育运动无限需求的明证。“更高, 更快, 更强”的奥运精神及其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 充分体现了体育实践的不断追求, 这也是随着我国休闲时代的到来, 建设体育强国体现的无限需求。

3 结语

我们探讨单个人的定义, 探讨身体的实践含义, 进而探讨身体特征, 使个人发挥社会价值的同时, 充分发挥个人价值, 为发展终身体育和建设体育强国服务。

身体的第一个特征是肉体与精神。这一特征告诉我们抓住人生长敏感期努力学习、锻炼、发掘、培养体育天赋、体育兴趣,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了人生成长敏感期, 根据主动可塑规律“主动学习是被动学习效果的一千倍”, 不停顿地确证、完善自我主体, 正是身体第一个特征的精神的伟力, 这一特征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思想基础。

身体的第二个特征是生命短暂与历史长远。这一特征告诉我们个体生命寿限短暂, 而个体的社会生命却历史长远, 强调珍惜竞技体育运动中的个体生理时限和奋斗精神, 这一特征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理论武器。那种片面强调生命短暂, 片面强调肉体享受的观点, 是在有意无意丢掉社会成员资格, 而让自己短暂的生命再自我缩短, 是可悲的。

身体的第三个特征是物性与人性。这一特征告诉我们不断丰富完善体育物态和强调人性要求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两大伦理基柱。在极力丰富并不断完善体育条件情况下, 那种认为“身体是我的”, 因而怕苦怕累、消极锻炼、弄虚作假的现象, 必为建设体育强国大潮所不齿。

身体的第四个特征是有限满足与无限需求。这一特征是可持续生存方式的重要内容, 更是体育个人主体在自我确证过程中的自我保护, 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个人体育记录的长久保持和不断刷新, 奥运记录的不断突破, 及其给人们的鼓舞, 正是在科学运用社会物质体育条件下建设体育强国的精神武器。

身体的这4个特征, 每个特征内部都是辩证统一、相互共生的, 4个特征之间层层递进, 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4个特征既符合人 (类) 的身体特征, 更囊括每个单个人的身体特征, 表现出个体身体特征和社会特征的统一, 而这正是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建设体育强国成功的保证, 这更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在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需要把握和运用的责任和义务。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辩证逻辑法、在体育视阈, 通过个人主体特点, 探究 (单个) 人的释义, 进而探究身体体育实践含义, 在此基础上探究身征特征。结果显示: (单个) 人的释义是自然界高度发展进化完善, 具备肉体与精神、生命短暂与历史长远、物性与人性、有限满足与无限需求的要素, 体质上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 属于具体种族、民族的社会成员。探究身体特征性, 为每个社会成员发挥社会体育价值的同时, 充分发挥个人体育价值, 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体育视阈,个人主体, (单个) 人,个人价值,身体,身体特征

参考文献

[1]乔玉成.人类体质的文化规训[J].中国体育科技, 2011 (5) :4-9.

[2]代万雷.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 :171.

[3]朱泓.体质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6.

[4]乔玉成.进化, 退化:人类体质的演变极其成因分析-体质人类学视角[J].体育科学, 2011 (6) :87-96.

[5]王深.身体的关切:体育美学的当代使命[J].体育学刊, 2011 (2) :31-36.

[6]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身体特征 篇2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国近年来优秀搏击格斗运动员的身体特征进行分析,从此方面总结世界优秀搏击格斗运动员所具备的身体特征,为我国散打搏击运动队的科学选材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价值。研究的结果表明:轻量级搏击选手的平均身高为174.8cm,平均训练年限为10年左右,平均克托莱指数为400.2。次重量级搏击选手的平均身高为179.8cm,平均训练年限为10.6年,平均克托莱指数为420.6。

关键词 搏击格斗 散打 年龄 身体特征

一、前言

搏击格斗作为实战型对抗性项目,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颇高,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搏击选手并在世界搏击格斗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战绩,运动员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拥有良好的技战术,充沛的体势能,敏捷的反应以及颇高的心理素质和绝佳的临场竞技状态。而这些条件的产生必然与运动员的年龄,训练的时间,基本身体形态息息相关。

本文想另辟蹊径,从细微处着手,总结当今世界搏击格斗优秀选手所拥有的身体形态,为我国散打搏击运动员选材、训练、比赛、监控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和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近年来世界不同国家优秀搏击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调研

利用文献资料及信息采集等方法收集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分析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查阅电子文档观看比赛视频得出运动员的身高和体重的基本参数,建立运动员身体形态数据库。

2.确定研究指标体系

依据世界优秀搏击运动员身高、体重的基本参数,根据身体形态派生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1000]。

3.数理统计

对数据资料运用相关软件进行统计计算。

三、结果与分析

(一)运动员平均身高

搏击是高强度激烈的对抗性项目,对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敏捷的速度、绝对的力量、充沛的耐力、以及良好的反应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是优秀搏击选手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在轻量级领域优秀选手的体重相同,同为70kg,当选手的基本能力接近时,身高特征也就成为比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身高反应着一个人骨骼发育程度和纵向高度。拥有合理的身高是成为一名优秀搏击选手的必要条件。依据表1分析,前十名轻量级优秀搏击选手的平均身高为174.8cm。

(二)运动员平均训练年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伟大的成就离不开长时间艰苦的训练,对于搏击项目的运动员更是如此。选手训练时间越长,个人技战术水平就越扎实,实力就越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比赛越多,所获得的比赛经验就越丰富。而优秀选手训练年限与比赛多少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依据表1分析轻量级优秀搏击选手的平均训练年限约为10年。

(三)运动员平均克托莱指数

克托莱指数是人体测量复合指标之一,它表示每一厘米的身高体重作为一个相对体重或等长体重来反映人体的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人体组织的密度,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匀称度的重要复合指标,也是运动员身体质量的基本评价标准。

由于长时间击打训练,优秀搏击选手具有的骨密质较厚,骨维度较粗,骨表现肌肉附着结实更加明显,关节稳固,韧带伸展性大,肌肉发达等生理特点。而克托莱指数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优秀搏击选手的生理特点。依据表1分析轻量级搏击选手的平均克托莱指数为400.2。

(四)运动员平均身高

由表2得出世界次重量级顶尖优秀搏击选手的平均身高为179.8cm。从搏击专项运动技术,以及总结以往优秀搏击选手比赛经验来看,比赛中身体宽度影响技术和水平发挥的因素不大,但对运动员的身高、上肢长和小腿长有较高要求,必定是“一寸长,一寸强”。

(五)运动员平均训练年限

由表2可知次重量选手的平均训练年限10.6年左右,最高达到15年,最低也有8年。通过以往研究者研究在不同体育项目中要想成为奥运级别的选手,那么他的训练年限不能低于10年,并指出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选手所需的年限为8-10年。

(六)运动员平均克托莱指数

由表2得出次重量级选手的平均克托莱指数为420.6,比轻量级选手的克托莱指数高出20个。

四、结论与建议

(一)根据研究表明目前世界前十名顶尖轻量级搏击选手的平均身高为174.8cm,平均训练年限为10年左右,平均克托莱指数为400.2。次重量级搏击选手的平均身高为179.8cm,平均訓练年限为10.6年,平均克托莱指数为420.6。

(二)不同体重级别的搏击运动员之间形态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

从古典芭蕾到芭蕾的身体语言特征 篇3

这种“宫廷舞蹈”产生雏形的18世纪的法国, 是一个等级制度极其森严的国度。“芭蕾”这种原本由法王亲自主持并参加表演的艺术形式, 自然也只能用于贵族间的娱乐和享用。“芭蕾”的体态特征, 犹如法国古老的宫廷建筑一般, 拥有傲然的“气质”, 挺拔的“躯体”, 宽广的“胸怀”。金碧辉煌的舞蹈大厅为贵族们提供了优良的自娱自乐的场所, 华丽的舞台和服饰也显现了贵族的气派。

直到18~19世纪之交, 随着社会对资产阶级变革的失望, 在“理性”思维下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 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内心。人们越来越醉心于内在情感的流露, “神权至上”悄然中化为了“人权至上”。为了更好地使人们为自己的思想插上浪漫的翅膀, 向着虚无缥缈的仙境飞升过去, 艺术家们脱掉笨拙的“高跟鞋”, 卸掉繁琐的头饰, 换下了冗长的“礼服”。取而代之的是浪漫而轻薄的白纱裙, 优雅而恬静的盘发, 华尔兹的动听旋律奏出了浪漫的情调, 梦幻般的足尖技术伴着灵感的空中翱翔。

古典芭蕾的身体, 在贵族主义审美理想与浪漫主义的自由飞翔中逐渐建立了起来, 营造了独特的身体艺术美学。“开”散布了统治者一统天下的决心, “绷”表达了等级制度的森严, “直”凸显了欧洲社会的线性思维方式, “立”彰显了气宇轩昂的贵族风范。“黄金分割”成为了舞蹈演员身体比例、造型, 以及动作、构图的原则, 它们是典雅的、和谐的、流畅的, 它们即使理性的, 又充满了无尽的幻想。

芭蕾舞者拥有的是典雅的身体, 他们极力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以及思想, 企图塑造着理想的、完满的舞台形象。她们的头发高高的在脑后挽起, 露出她们“天鹅般”细长匀称的脖颈, 后背拔起, 头部微微抬起, 但眼睛却常常因为羞涩而淡淡的低垂下去, 细长的手臂透露出女性特有的柔情。她们的舞步是轻盈的, 仿佛从天宫下凡的仙女一般。她们拥有“超人”一般的“钢铁”后背, 又是“瘦胸、窄胯、扁腹”的精灵。她们将自己身体的全部重量交给足尖那不足三平方米的支点, 打破了人类的生理自然特点, “外开”的动作特征, 是对自身身体的对抗, 她们继而跳跃着, 挣脱着地心引力, 成为了理性以及自然规律的对抗者。

芭蕾舞的舞台上, 到处飞翔着女性的身影, 但是, 男性却逐渐淡出了的人们视野, 也许是因为健壮高大的他们并不迎合当时芭蕾的审美标准, 也许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度, 女性只能通过芭蕾, 才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时期的男性被史学家称为“活着的把杆”, 他们被边缘化了, 退到了公主身后, 成为了保驾护航的骑士。公主与骑士的爱情故事在古典芭蕾的舞台上一幕幕地上演着, “结婚”成为了这一时期芭蕾剧本的主题。

然而, 到古典芭蕾时期为止, 在对身体以及线条过分关注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芭蕾, 似乎从一开始就已经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 过分的要求所谓的“美感”, 过分的挑剔受众的阶级层次, 过分的强调“非人”一般的气质。这些使得芭蕾在古典时期达到顶峰时一度低迷了下来。物本该如此, 暂且不提芭蕾已经跟不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 单就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而言, 当事物发展的顶峰的时刻, 往往会出现凤凰涅槃的另外一番景象。是的, 芭蕾成为了一种技术的代名词, 一种身体形态的代名词, 而忽视了有血有肉的文化内涵。当然, 我无意否认祖先们在古典芭蕾及其之前的种种历史成就, 但在这一时期, 芭蕾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文化产生了严重的脱节。

但是, 恰恰就在这种脱节当中, 芭蕾进行了良好的自我“拯救”, 或者说, “脱节”了的芭蕾恰恰是芭蕾发展的另一种形态, 选择形态为内涵服务的登峰造极的结果致使了一位伟大的牧神——尼仁斯基从午后的沉睡中醒来, 他奔跑着, 癫狂着, 粗糙的动作代替了圆柔的动态, 似乎没有了舞蹈动作, 只有奔跑, 再奔跑。于是, 男性在芭蕾的舞台上苏醒了。《仙女们》从山野中走来, 但是公主王子的爱情故事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紧紧地跟随着肖邦音乐的"感情线条"起伏变化的舞蹈动作。“脊椎”再也不是芭蕾唯一的感情表达中心, 舞者的从头到脚都散发着“人性”的气息, 这里没有了“理性”, 没有了“等级”, 只有人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在空中激荡。这里找寻不到唯美的“超人”般的身体, 看到的是人类自然生理运动规律的影子。古典时期所建立起来的技术规范和编导模式被打乱了, 再也不是动作为模式服务, 而是模式成为了动作的附庸。人们从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的压迫下自我拯救了出来, 再也不用依靠对抗地心引力逃离社会的现实了, 人民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完美统一之下, 力量从四面八方释放了出来。

每个时代的舞蹈身体语言都是与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相辅相成的, 因为有了阶级, 才有了卑贱, 因为有了压迫, 才有了反抗, 因为有了平等, 才有了自由, 因为有了民主, 才有了发展。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芭蕾已经走过了严谨的, 浪漫的, 古典的, 自由的国度, 也许, 在现代信息发达联通的新时代, 芭蕾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没有制度、规范、模式、国度、时代, 甚至道德的束缚, 只有这样才能将原本在“理性主义”建立下的芭蕾发展下去, 使其逃离轮回涅槃的怪圈。开辟继当代芭蕾之后的芭蕾新的篇章。

摘要:论文以“古典芭蕾”的身体语言特征作为分析芭蕾身体语言特征的主要切入点, 论述了从“早期芭蕾”到“浪漫芭蕾”直到“古典芭蕾”时期所形成的芭蕾的身体语言特征, 以及其与“现代芭蕾”和“当代芭蕾”时期芭蕾身体语言特征的比较。阐述其在人文环境的影响下, 所呈现出的独特的发展规律, 展望芭蕾身体语言的下一步发展趋势。

关键词:芭蕾,古典芭蕾,身体语言

参考文献

身体特征 篇4

游泳项目运动员均要求身材高大,速度性较耐力性游泳项目运动员克莱托指数更高,身体更充实,游泳运动员均肩宽,胸廓宽,髋窄;速度性游泳男子运动员的小腿较长,女子运动员坐高长,胸呼吸气围差较大,足较大[1]。身体形态选和专项素质指标体系在不同项目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实际应用中,选材和指导体能训练对于指标的选择应该结合实际专项特征制定[2]。在竞技体育比赛中,游泳项目是历史悠久且影响力较大的项目之一。尤其是在我国,游泳项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奥运奖牌名列前茅。游泳为竞技体育比赛中的个人项目,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心理、比赛环节等均可能影响比赛[3]。而运动员的体能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而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水平构成体能的三要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直接或间接的决定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是运动员专项体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反应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体能特征,也可以反应后天因训练、饮食、环境等因素影响之下发展出的体能状况。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上海市优秀运动员共计62人为研究对象,其中成年37人,年龄范围为18-26岁。青年25人,年龄为15-17岁。 要求身体无任何代谢疾病,身体形态功能健全者。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了解国内外游泳项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点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手段。

2.2.2专家访谈法

对游泳教练员、运动训练专家进行访谈,探讨先进的评价方法,并对指标进行筛选和模型的建立。

2.2.3测试指标的确定及测试

根据人体基本形态,选择围度、长度及派生指标,从四个类别进行评价。每个测试指标都需遵循严格的测试规则, 以尽量减少测量误差,从而避免错误操作。同时,测试时间固定在同一个特定时段。

2.3统计与分析

利用SPSS19.0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后期结果进行可行话操作。

3结果与分析

3.1指标体系的确定

本研究将对所有运动员按照相同的形态指标体系进行测试。根据游泳运动员选材的要求及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的要求,在诸多指标中,经过筛选,确定四类形态指标及其衍生指标。其中长度指标:身高、坐高、跪臂长、前臂长、上肢长、上臂长、手长、无名指长、指距、坐臂长、大腿长、跟腱长、下肢长、小腿长、足背高、足长。其衍生指标为:钩弦纹、上肢长/身高*100、下肢长/身高*100、坐高/身高*100、 小腿长/下肢长*100、跟腱/长踝围*100;围度指标为:前臂围、上臂放松围、上臂紧张围、胸呼气围、胸吸气围、腰围、 臀围、大腿围、踝围、小腿围。其衍生指标为:腰围/身高 *100、胸呼吸围度差(cm),上臂紧张与放松围度差(cm);宽度指标:手宽(cm)、肩宽(cm)、胸宽(cm)、髋宽(cm)、足宽 (cm)。其衍生指标为:髋宽/肩宽*100;充实度指标:体脂率(%)、体重(kg)。其衍生指标为:克莱托指数。

3.2训练年限及特点

根据游泳项目的距离特点,我们把研究对象分为速度型游泳和耐力型游泳两个组别。并统计两个组别运动员的训练年限及运动级别特点。运动级别分为健将级及以上、一级及以下两个级别。从统计结果来看,速度型健将级别及耐力型健将级别运动员初训年龄分别为7.9±2.6和8.3±1.5,不存在差异性,同样,两个组别的专项训练年龄和专项训练年限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就说明了无论是速度型还是耐力型健将级别的运动员,都要在特定的年龄,经过一定的训练年限,才可以达到一定运动技能水平。而一级及以下级别运动员,初训年龄分别为8.3±0.8和8.0±1.9,专项训练年龄为13.7±1.4和13.4±1.4,且均不存在差异性;而专项训练年限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且耐力型训练年限较长。这说明耐性游泳需要更长的训练年限才可以达到一定运动级别。

3.3形态指标及特点分析

身体形态长度实测指标测量时基本以身体的骨性节点作为标志,测量身体某一部位的长度,其反应了人体部位垂直轴方向上的长度[4,5]。长度派生指标是通过实测指标已测量得到的数据经过运算,得到的身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从测试结果来看,速度型与耐力型游泳运动员在长度形态指标上,各个指标之间不存差异性(P>0.05)。同样,其衍生指标也没有差异性(P>0.05)。

身体围度和充实度均是表现身体肌肉和脂肪质量特征的指标,而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力量大小则取决于肌肉横截面的大小,在身体形态上则表现为围度的大小[6]。克托莱指数是体重/身高*100,其指数越大,代表身体的整体充实度越高,体脂率则是反应人体内脂肪质量占身体质量的百分比, 是考察运动员肌肉含量的重要指标。从测试结果来看,在围度指标方面:上臂紧张围、前臂围、大腿围、小腿围、克托莱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不存在差异性 (P>0.05)。而从充实度来看,体脂率(%)、体重(kg)及其衍生指标克莱托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从宽度指标来看,髋宽、髋宽/肩宽*100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3.4身体形态与运动等级

对于运动员的身体指标的评价,根据单一的指标很难准确把握评价的准确性[7]。在指标的评价时,可以结合运动员的运动等级,根据他们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评价身体形态指标与运动专项的关联。我们可以把运动等级划分为四个不同等级,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得到与游泳项目相关性较强的指标。从研究结果来看。速度型游泳运动员坐高(r =0.632), 大腿围(r =0.734),足长(r =0.845),足宽(r =0.772), 胸吸气围-胸呼气围(r =0.890),而耐力型游泳运动员为足长(r =0.774),足宽(r =0.672),胸吸气围-胸呼气围(r =0.990)。进而我们可以得出,游泳运动员自身的足长、足宽、胸围呼吸差数值较好,将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而速度型运动员,对于腿部力量和上肢长度要求较高。

4结论

对游泳运动员身体形态、专项素质进行深化研究,分析并找出各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和素质的专项化特征规律,对完善业余游泳训练并建立运动员身体形态模型,进而确立专项素质评估指标。为游泳运动员选材和综合体能评定提供数据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可为教练员进行业余训练提供理论依据。而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来看,游泳选手身高、腿长、肩宽、 臀薄、骨盆窄、手足大的体型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对运动员进行形态指标评价时,要结合运动员的训练年限、运动等级进行综合评价。与身体形态素质相比,身体素质指标除了运动员具有的天赋以外,经过科学的训练,某些指标可以得到改善,同样,通过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对身体形态的改善。

摘要:对130名上海市游泳项目运动员进行测试,目的在于身体形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利用spss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检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找出潜在规律及上海市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身体特征 篇5

近年来肥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肥胖已不仅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专利”, 发展中国家肥胖人数的增速亦非常明显。在我国, 不仅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肥胖人数增长速度快, 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增速也非常快。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 肥胖可使2型糖尿病、胆囊疾病、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气喘和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的风险显著增加;使冠心病、高血压、骨关节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脂肪肝的相对风险度增大2~3倍;使女性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 男性前列腺癌, 结肠直肠癌、生殖激素异常、多囊卵巢综合症、生育功能受损、下背部疼痛和麻醉并发症的患病风险增高1~2倍。此外, 肥胖还会给人们带来社交障碍、自卑等心理问题。由于超重和肥胖而导致相关慢性疾病发病率的提高, 不仅会对家庭及其成员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而且会造成国家和社会医疗费用的增加, 从而加大社会负担。因此, 研究国民身体肥胖问题, 探寻有效的解决途径则显得尤为必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2010年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兰州市20~59岁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 样本量为1719人, 其中男性856人, 女性863人;农民562人, 城镇体力劳动者564人, 城镇非体力劳动者593人。

2.2 研究方法

(1) 体质检测法:

按照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手册要求, 对兰州市20~59岁城乡居民进行体质检测。

(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5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

(3) 体重评价法:

按照BMI指数对研究对象的体重等级进行评定。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情况

按照BMI指数统计, 兰州市城乡居民体重正常率为55.2%, 体重过轻率为5.8% , 超重率为30.1%, 肥胖率为8.9%。超重率略低于全省和全国均值;肥胖率略高于全省均值, 低于全国均值。

3.2 超重、肥胖人群分布特征

3.2.1 性别特征

分性别统计, 兰州市男性体重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5.2%、11.95%, 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5.1%、5.9%, 男性体重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女性 (p﹤0.01) 。其中25~29岁年龄段到30~39岁年龄段男性与女性的超重率差异最大, 差值在12.6%~ 22.6%之间;30~34岁、40~44岁、45~49岁男性与女性的肥胖率差异最大, 差值在9.1%~12.3%之间。

3.2.2 年龄特征

从年龄来看, 50~54岁年龄段以前, 兰州市城乡居民的体重超重率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此后略有回落, 至50~54岁年龄段, 超重率增长了27.7%;肥胖率则随年龄增长呈现缓慢增高的趋势, 至终结年龄段, 肥胖率增高了12.0%。分性别、年龄统计, 男性与女性的超重率、肥胖率的增速基本一致, 至峰值年龄段, 男性与女性的超重率分别增长了27.6%, 28.6%, 肥胖率分别增长了12.6%, 11.4%。

3.2.3 城乡特征

城乡之间比较, 乡村男女的超重率分别为29.9%、31.7%, 城镇男女的超重率分别为37.7%、22.0%;乡村男女的肥胖率分别为9.3%、7.5%, 城镇男女的肥胖率分别为13.2%、5.2%;城镇男性体重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乡村男性, 乡村女性体重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城镇女性, 城乡之间差异明显 (p﹤0.05) 。

3.2.4 职业特征

分职业比较, 男性办事人员、退休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体重超重率较高;女性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体重超重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 女性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体重超重率较低;男性单位负责人体重肥胖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 而女性商业服务人员、农林牧渔生产人员、退休人员体重肥胖率较高。

3.2.5 学历特征

从学历来看, 大专以上学历者的体重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8.4%, 7.8%;高中 (中专) 学历者分别为29.7%, 9.7%;初中学历者分别为30.9%, 8.5%;小学学历分别为30.8%, 8.7%;未上过学者分别为44.6%, 16.1%。城乡居民的体重超重率和肥胖率呈现随学历水平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 未上过学人群的体重超重率和肥胖率与其他学历人群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2.6 工作单位性质特征

从工作单位的性质来看, 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体重超重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4.2%、40.0%, 明显高于其他单位;国家机关体重肥胖的人数比例为20.0%, 高于其他单位1倍多 (p﹤0.01) 。

3.2.7 工作场所特征

从工作场所来看, 在办公室 (43.3%) 、广场街道公路铁路 (40.0%) 、厂矿车间 (35.3%) 工作的男性体重超重率较高, 在田间地头 (43.7%) 、广场街道公路铁路 (33.3%) 工作的女性体重超重率较高;在柜台摊位餐厅 (25.0%) 、广场街道公路铁路 (20.0%) 工作的男性肥胖人数比例较高, 在田间地头 (9.5%) 、柜台摊位餐厅 (8.8%) 工作的女性肥胖人数比例较高。

3.2.8 工作方式特征

从工作方式来看, 兰州市男性体重超重和肥胖的人数比例均呈现静坐伏案为主者 (41.7%、16.1%) ﹥静坐并伴有上肢活动或以走为主者 (35.5%、11.0%) ﹥以走为主, 搬运或举重物、挖掘工作者 (29.2%、8.8%) 的趋势;女性体重超重的人数比例则呈现以走为主, 搬运或举重物、挖掘工作者 (38.9%) ﹥静坐伏案为主者 (22.0%) ﹥静坐并伴有上肢活动或以走为主者 (17.6%) 的趋势, 肥胖的人数比例呈现以走为主, 搬运或举重物、挖掘工作者 (7.7%) ﹥静坐并伴有上肢活动或以走为主者 (6.1%) ﹥静坐伏案为主者 (3.1%) 趋势。

3.2.9 日常交通方式特征

日常出行选择乘车、步行、自驾车的男性体重超重的人数比例 (37.6%、37.4%、36.2%) 高于骑自行车者 (26.3%) (p﹤0.01) , 选择骑自行车、自驾车、步行 (32.9%、 27.8%、27.3%) 的女性体重超重人数比例高于乘车者 (12.6%) (p﹤0.01) ;选择骑自行车、步行的男性和女性肥胖的人数比例略高于乘车和自驾车者,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1) 。

3.2.10 生活方式特征

按照生活方式进行统计, 结果显示:经常熬夜的女性肥胖人数比例 (10.7%) 高于偶尔熬夜 (6.3%) 和不熬夜者 (2.7%) ;经常外出就餐者 (5次/周以上) 体重超重的人数比例 (40.9%) 较高;每天不吃早餐者的肥胖比例 (18.85) 较高;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压力者体重超重的比例 (43.8%) 较高。

4 结论

兰州市1/3的城乡居民体重超重, 近1/10的人体重达到肥胖标准, 随年龄增长, 体重超重和肥胖的人数比例呈现增长趋势;男性体重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女性;城镇男性体重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乡村男性, 乡村女性体重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城镇女性;低学历人群的体重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高学历人群;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体重超重的人数比例高于其他部门, 国家机关体重肥胖的人数比例高于其他部门;在办公室、广场街道公路铁路、厂矿车间等场所工作的男性体重超重率较高, 在田间地头、广场街道公路铁路等场所工作的女性体重超重率较高;男性体重超重和肥胖的人数比例均呈现静坐伏案为主者﹥静坐并伴有上肢活动或以走为主者﹥以走为主, 搬运或举重物、挖掘工作者的趋势;女性体重超重的人数比例则呈现以走为主, 搬运或举重物、挖掘工作者﹥静坐伏案为主者﹥静坐并伴有上肢活动或以走为主者的趋势;经常熬夜的女性肥胖人数比例高于偶尔熬夜和不熬夜者;经常外出就餐者体重超重的人数比例较高;每天不吃早餐者的肥胖比例较高;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压力者体重超重的比例较高。

摘要:采用体质检测法、BMI指数评价法等对兰州市20~59岁人群身体肥胖度及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30.1%的居民体重超重, 8.9%呈现肥胖, 随年龄增长兰州市20~59岁人群的体重超重率和肥胖率呈现缓慢增长趋势;男性肥胖率与超重率高于女性;城镇男性高于乡村;乡村女性高于城镇;低学历人群高于高学历人群;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体重超重的人数比例高于其他部门;静坐伏案者肥胖率和超重率﹥静坐并伴有上肢活动或以走为主者﹥以走为主, 搬运或举重物、挖掘工作者。

关键词:兰州市,肥胖度,特征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江崇民, 张彦峰, 等.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 2009 (03) .

[3]武阳丰, 马冠生, 胡永华, 等.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05) :22-26.

[4]李洁, 王玉侠.肥胖发生机制及减肥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02) :64-67.

身体特征 篇6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的身体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内外兼修”的身体文化特征

从身体文化视角认为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东方身体文化的一种形式,武术国际化是我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动互动过程,尽管事件本身推动了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却以逐渐的文化内涵割舍和传统摒弃为发展代价.武术国际化加速了中西方身体文化的互动过程,更加深了这种身体文化的博弈程度。中国武术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发展到今天,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意义。结合到武术层面上来说,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如太极拳以圆、空为技击特色。

因此,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神形共养”的“修炼观”,强调意识与肢体动作的高度统一,即“心身合一”。所谓“内外兼修”的“内”系指人体内的脏器与人的心性、精神与意识。“外”系指人的体形体态。内外兼修就是在健身的实践中,重视精神意识、脏腑器官和体形体态的同步修炼,不偏废一方。所谓“神形共养”就是不仅注重形体的练养,还注意精神的调摄,强调意识对形体的主使作用,以达到形体健康、精力旺盛、身体与心理(精神)平衡发展。通过这种“内外兼修、神形共养”的锻炼方法,一方面能使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状态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能在精神的感受中获得全新的内在体验。

1.2“攻防兼备”的身体文化特征

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

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每个招式都有它的功防意义在里面。中国传统武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落架开始,就处处着意细节上的自我防护,一招一式都尽量不给敌方留下偷袭的空隙。从步型看,它要求双膝内扣,两脚掌以“不丁不八”之势对合,前腿胫骨稍向内侧扭转,充分体现了对下半身各要害、脆弱部位的小心防卫。从身段看,它要求含胸、收腹、沉肩、坠肘、处处寓含着对小腹、两肋、前胸、两胁、腋下等重要部位的悉心守护。哪怕是细微到手腕以下的动作,也无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如要求出掌、伸指时收拢拇指,严防劈打时不慎挫伤拇指关节等。

从动作的组合看,武术套路的战术目的十分明确,拳打、掌劈、指戳、脚踢、肩撞、肘击等都有的放矢,连续进击的动作中多能较清晰地体现出对敌方可能出现的闪躲、挡格等动作的应对及对时间差的把握,充分突出了功防意识,外观上给人一种“真打”的感觉。每两个进击性动作之间“腾空飞腿”接“旋风腿”都有一定的衔接、过渡,或托或铲,或甩或转,或绕或卷,照顾周到,丝丝入扣,充分体现了“活敌情”思想,其技击思想十分缜密。在套路的每一个攻击性招式中,无不兼顾自身防护,不过度,不自失,一手主攻时另一手必辅佐、照应,在套路设计中力避“杀人不顾己”之类的破绽,显得十分周密、谨慎。

如太极举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八卦掌以推、托、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1.3“健体强身”的身体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林佩琴:《类证治裁》)。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例如,太及拳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的阴阳学说的原理,极为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蓄而后发”等要求,实际上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以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平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寿。形意五拳则是根据人的脏腑与五行相配的五行学说,认为崩拳其气发于肝,可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可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可练脾;劈拳其气发于腑,可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可练肾。近几年来站桩练习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功,就是以“经脉者,所以行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编》)的经络学说为生理学依据的,经常练习此功,亦能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延缓衰老的健身目的。

当今,大量的科学实践证明了武术的健身与养生的作用。武术中的“以意导动”、“以意运气”、“以气运身”的法则对人的神经系统的煅炼亦极为有益。以武练身整个活动中的“意存丹田,意布五梢”循环往复的念动训练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应变能力加强。同时,通过活动使人的气血充沛、活跃,使分布在脑部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增强脑部血液循环,从而加强脑细胞的供能条件,改善大脑功能,增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武术讲求“内练一口气”,这“气”虽有多义指向,但并不否认呼吸在武术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武术运动的呼吸与自然呼吸相比,更强调“深、长、细、缓、匀、柔”,其腹式呼吸由于保持了腹实胸宽的状态,使胸腔宽松,为肺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氧气和血液的畅通运转。武术运动在提高骨骼肌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对骨骼的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对老年人骨骼研究中发现,武术中一些绵缓型拳种对延缓骨质疏松及脊椎压缩性变形均有较好的效果。武术运动对于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是全面的。长期从事武术锻炼,能发展人体的速度、灵敏、协调、柔韧、耐力、弹跳等综合体能素质;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适应性和免疫机能,延缓人的自然老化。现在,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中国武术具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4“极富表现”的身体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的表现力主要是从武术套路中体现出来。武术表现具有吸引人追求美的心理特征。武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带有综合性的,武术运动表现力是武术技艺中表现出的形体美、动态美、艺术美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从而使人们认识武术美的内在价值。武术的表现力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

2 中国武术对世界体育美学的影响

人体美,即体形健美,它是美之精华,是最自然、最基本的美,形体美以其匀称的体态和柔和的线条,以形动人,以情感人,成为大自然中最为完善的一部分,标志着人体的健康和尊严。武术,是中国文化孕育下的特有产物。从武术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心态范式和价值取向,它是一种体育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从体育美学理论研究进入中国到现在,体育美学和武术已紧紧连在了一起。正如张耀庭所说“从广义上讲,武术的某些功能属于体育范畴,但它有许多内涵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体育概念。它与西洋体育处于不同层次。

武术发展到了今天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而且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旷神怡,激发人类美的情操。武术的全部内容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它通过动作姿态、劲力、节奏、精神、造型等特有要素来显示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武术的载体是人的身体,身体在运动中所呈现的肢体语言美,以及其与空间所形成的造型与形式构成了身体的运动美。身体的运动美其实是牵扯到生命整体的美感,一个“白鹤凉翅”,一个“歇步反刺剑”这些姿势都是武术的运动中显示其力量、速度、韧性等能力。罗丹曾说过“没有一个肉体的肌肉不表达内心的变化的。一切肌肉都在表示快乐和悲哀,兴奋和失望、肃穆和狂怒……伸着的手臂,斜着的躯干,是和眼睛与嘴唇同样的温柔地微笑着的。”所以武术的技术动作、内涵、功理和功法是借助于人的肢体来完美的向外界传达信息的。如长拳的姿态较为舒展,节奏鲜明,轻快而潇洒;少林拳的朴实厚重和紧凑;太极拳的刚柔并济,舒缓飘逸;峨眉派的“缩、小、软、绵、巧”等都是通过胳膊与手臂手掌还有腿和腰部力量的配合来呈现出的美的画面和感受,使武术的运动美得到完善而丰富。

武术的美是神与形相结合的美。武术的动作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最为直接的,只是为了纯粹的技艺而进行的动作,只是肢体自然的状态反应,只是一种形态,没有“神”的动作是无力的苍白的,不具有审美的条件。

武术的动作讲究动与静的结合,心与身体的相通,武者的“心意”达到一定境界,其肢体语言才能表现出点、线、面、的错综复杂的变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及内外兼修、神形合一等富有内涵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而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层的充分展示出武者身体的灵巧柔韧、协调、准确反映等时空特征和精神面及内在情感。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是技术形式和表达的艺术思想达到完整和谐的统一。太极拳是武当派的一个拳种,在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颇重,重德、仁、礼,主张“不举无名之兵,不呈匹夫之勇,以精制动,后发制人”受道家思想影响它的拳法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以局部动全身,有时“全身多处毫无牵制”“屈伸开合听自由”。所以人们通过身体的肢体表达,能感觉到以一气动全身,手臂力度有时强如钢,有时无力似飞絮,刚柔并济,阴阳相合。太极推拿是流传到至今还比较受健身者的喜爱,它利用上肢与腰腿部的力量的协调,做到全身上下黏连粘随,周身和顺,不生棱角,关节松沉,随求随化,攻守兼备,见缝即进,得实即发,给人一种巨大的虚实、动静结合的运动美感。武术运动的美感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动作姿态美

武术项目十分讲究动作姿态,如长拳展现的是一种姿态伸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包括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动作和技术的拳术。长拳动作除了要体现攻防技术外,还要讲究骨法,动作要求规格,姿态美丽。如拳谱中所要求的“五体称”,即四肢和躯干五条线要像写字一样,结构匀称、工整,或撑拔张展,或勾扣翘绷,无一处松软,布满骨力,呈现健美之势。

(2)动作劲力美

动作劲力即武术中的劲法和力度。武术中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讲究“劲力顺达”,富有“寸劲”,其用力过程协调顺畅,力点清楚;南拳讲究发力刚猛而纯透,有力而不僵,其特征是步稳势猛,上肢功夫尤为突出,动作刚劲有力,富有一种“阳刚之美”;形意拳劲力整洁简练而又充实,筋肉随之铿锵而动,富美于劲健之中。

(3)动作节奏美

武术套路节奏鲜明、气韵生动、富有美感,尤其是现代自选套路的发展在节奏的变化上尤其突出。非凡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集体表演项目,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伴奏下,运动员们以古朴而有特色的拳法,节奏鲜明,时而单练、时而对练,动作整洁而有难度,内容新奇而不落俗套,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弦,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清新的音乐,使人们心旷神怡,深切体验到武术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4)动作精神美

武术运动极为重视精、气、神的功能,并将其列入“八法”之内,讲求形神兼备、心动形随、意发神传,运用这一艺术手段,创造一种传神美,使人不知不觉地进入和偕的意境美中。如扣人心弦的对打演练使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一旦结束,方觉淋漓酣畅之快;单练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气势神采,渗透出一种坚韧不拔、机智勇敢的精神美,使人入忘我之境,引起观众和表演者心理上的沟通,产生内摹仿。

3 结语

中国武术以其独有的身体文化表现形式在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会不断的吸收各种外来文化。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项目,这些项目都扎根于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积淀和思想文化体系,有自己的独特性,现在是全球化时代,用美学的视角来看中国武术的独特身体文化特征,体育美学的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加深,中国武术也会因此而更加备受关注,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中国武术必将成为一种世界体育文化。

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它所具有的一整套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应该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其重要作用。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文章将研究目光聚焦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时代中的中国武术,并对其对世界体育美学有什么样影响的问题做一些概括性的探讨。

身体特征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 选取临汾市40~49岁成年人共66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23名, 女性43名。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

通过PAR-Q问卷及普通调查, 主要从烟龄、饮水量、饮酒量、是否服用保健品、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6个方面评价生活方式。受试者基本信息见表1。

1.2.2实验法

采用Inbody720进行身体成分测试。主要测试指标有身体质量指数 (BMI) 、体脂百分比 (BF%) 、瘦体重、身体总水分、蛋白质。

1.3 数据处理

将测量的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测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龄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从表2可见, 40-49成年男性烟龄在七年以下和七年以上的人数明显高于成年女性, 不抽烟的人数则低于女性。世界卫生组织告诫人们:吸烟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瘟疫”, 吸烟同时危及周围不吸烟者, 特别是妇女和儿童, 而且严重污染环境, 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吸烟被认为是目前最主要的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因素[2]。

成年男性和女性随着烟龄的增加, BMI、BF%均呈逐渐增加趋势, 瘦体重、身体中水分、蛋白质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成年男性七年以上烟龄组的BMI、BF%明显高于不抽烟组, 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这说明饮酒是引起BF%上升的主要因素, 是不好的生活习惯;40-49岁成年男性在社会的应酬比较多, 这是造成BMI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七年以下烟龄组的BMI、BF%均高于不抽烟组, 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瘦体重、身体总水分、蛋白质则随着烟龄的增加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其中七年以上烟龄组的身体总水分明显高于不抽烟组, 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0.01) , 这可能与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关。而成年女性七年以上烟龄组的身体总水分明显高于不抽烟组 (P<0.01) 。有研究认为, 吸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吸烟行为的形成和改变与诸多社会和个人因素有关, 在我国吸烟己成为人际交往中礼仪的一部分和心理认可的表现形式之一。[3]

*表示与男性不抽烟组相比P<0.01;#表示与女性不抽烟组相比P<0.01。

2.2 饮水量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由表3可知, 成年男性和女性饮水量在1升至3升组的BMI、BF%均低于小于1升组、3升以上组, 但是它们之间不具有显著性。成年女性饮水量在1升至3升组、3升以上组明显高于小于1升组,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这说明饮用量与身体总水分密切相关;瘦体重和蛋白质随着饮水量的变化, 两两之间有差异, 但是差异不显著 (P>0.05) 。

*表示与男性小于1升组相比P<0.01;#表示与女性小于1升组相比P<0.01。

饮水有助于补充自身细胞内水分, 是生命体新陈代谢的重要一环, 也是补充生命体和植物微量元素的方式之一。水是机体物质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 细胞必须从组织间液摄取营养, 而营养物质溶于水才能被充分吸收, 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和终产物也必须通过组织间液运送和排除。所以保证饮水量对身体的健康意义重大。

2.3 饮酒量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表4反映成年男性经常喝酒的人数高于女性, 不喝酒的人数明显低于女性。过量饮酒不仅损害健康, 还会增加人的暴力倾向, 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成年男性经常喝酒组的BMI、BF%明显高于不喝酒组, 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这是由于酒中只含有热能, 这种热能使人发胖, 加上饮酒的同时要吃大量的菜, 所以无论什么酒, 都是发胖的因素;不喝酒组的瘦体重明显高于经常喝酒组, 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身体总水分和蛋白质随着饮酒量的变化, 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成年女性经常喝酒组的BF%明显高于不喝酒组 (P<0.01) , 其中偶尔喝酒组的BMI低于不喝酒、经常喝酒组, 偶尔喝酒组的蛋白质低高于不喝酒、经常喝酒组, 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过量饮酒不仅损害健康, 还会增加人的暴力倾向, 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所以要适量饮酒, 健康饮酒、科学饮酒, 实现饮者健康, 家庭幸福, 社会和谐。

*表示与男性不喝酒组相比P<0.01;#表示与女性不喝酒组相比P<0.01。

2.4 服用保健品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由表5可知, 成年男性不服用、少量服用、按需服用保健品的人数均低于女性。成年男性少量服用组、按需服用组的蛋白质高于不服用组, 但是两者之间差异不具显著性 (P>0.05) ;BMI、BF%、瘦体重、身体总水分随着服用保健品的量不同而发生变化, 但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成年女性少量服用组的蛋白质高于不服用组 (P>0.05) ;不服用保健品组的BF%、瘦体重低于少量服用组, 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明显。这说明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 能调节人体的机能, 具有特定的功效, 食用保健品只是起对身体健康的辅助作用起到对身体滋养的作用, 适用于特定人群, 它的营养价值并不一定很高。所以, 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还是要从一日三餐中获得。

*表示与男性不服用组相比P<0.01;#表示与女性不服用组相比P<0.01。

2.5 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从表6可见, 成年男性和女性的BMI、BF%随着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瘦体重、身体总水分、蛋白质随着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成年男性和女性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五次以上的BMI、BF%明显低于不参加组, 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成年男性和女性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五次以上的瘦体重明显高于不参加组, 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由此可见, 成年男性工作、生活的负担较重, 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坐状态, 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有限;女性相对男性而言, 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多, 这是由于女性的锻炼意识在不断提高。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机能, 进而使身体成分发生良性变化, 身体成分亦有不同的变化特点[4]。

每周参加体育活动可使肌肉含量增加, 而且稳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也可使BF%明显减少, 并朝着对人体有益的方向发展。科学系统的运动干预, 使成年人的BMI变化明显, 且能避免BMI数值的大幅度改变[5]。当人体进入成年时期时, 机体内的各个器官和机能系统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退。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保持机体机能, 延缓机能衰老, 减少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Kavanagh等对一定数量的优秀运动员的身体成分进行研究, 运动员年龄跨度在20-80岁, 他们进行长期中等强度运动, 包括长跑、自行车、游泳, 平均每周4次, 体脂增加非常小[6]。许多研究表明运动对老年人改善身体成分有积极作用, Goran等研究发现老年人每日运动所消耗的能量与体制中度相关 (r=0.634) [7]。因此, 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肥胖、三高等慢性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表示与男性不参加组相比P<0.01;#表示与女性不参加组相比P<0.01。

2.6 饮食习惯对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依据表7可知, 成年男性和女性进食量偏多组的BMI、BF%明显高于进食少量组, 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 (P<0.01) ;瘦体重、身体总水分随着进食量的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成年女性进食量偏多组的蛋白质明显高于进食少量组, 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进食量偏多, 脂肪的增长较快, 这种状况可导致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加[8], 因此成年男女的饮食习惯应引起重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定要吃早餐, 而且要吃好。三餐定时定量, 少吃零食。“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表示与男性少量组相比P<0.01;#表示与女性少量组相比P<0.01。

3结论

3.1成年男性的BMI均值高于女性BMI, 且均值都高于24kg·m-2, 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

3.2过量抽烟、喝酒可使BMI、BF%增加, 导致身体肥胖。

3.3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够改善40-49岁成年人身体成分分布, 弥补由于长时间静坐时间对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身体特征 篇8

关键词:女子中长跑,身体形态选材,评价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 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中长跑运动的最佳环境, 具备丰富的中长跑人口资源, 智力素质也相对较高, 昆明作为省会, 经济发展水平及竞赛制度相对完善, 然而相对昆明以外的其它地区, 昆明又缺乏高原训练的高低环境, 因此通过调查昆明体校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了解昆明体校中长跑运动员的体格, 为后期选拔更优秀的中长跑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以期培养出更优秀的苗子。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检索“云南田径”、“中长跑”、“身体形态选材指标”等关键词, 共检索出500余篇文献, 另查阅运动选材, 长跑训练等方面书籍50余本。

1.2 测量法

1.2.1 研究对象

以昆明市体校66名女子中长跑运动员身体形态为研究对象。

1.2.2 测量指标

对昆明市体校女子中长跑运动员进行相关体格指标测量, 如:身高、体重、下肢长等指标。

1.3 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基础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 . 1 中长跑运动的竞技特征

中长跑运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和特点, 从影响中长跑竞技能力的的因素分析, 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 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在身体形态的特征中, 许多研究表明:最佳的身体形态对运动成绩影响较大, 体重较轻, 脂肪较少, 下肢较长的运动员往往能取得较好成绩。

2 . 2 昆明市体校女子中长跑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2.2.1 身体指标等级分析

身高是机体纵向生长发育评价的重要指标, 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男性在20~24岁、女性在19~23岁停止生长, 因此在选材时, 通过骨龄等的测量可以发现后期具有生长潜力的小运动员, 满足中长跑运动对较高身高的要求。

从表1中可以看出, 4个年龄段中达到一级标准的有17人, 占总人数的25.8%, 达到二级标准的有22人, 占总人数的33.3%, 达到三级标准的有11人, 占总人数的16.7%, 达到四级标准的有10人, 占总人数的15.2%, 达到五级标准的人数最少, 占总人数的9%。按照等级评价标准, 标准等级越高得分越高, 越符合中长跑选材要求, 因此, 上表结果显示, 昆明市体校女运动员身高不太符合中长跑运动要求。

年龄上, 昆明市女长跑运动员年龄集中在13~14岁, 12岁年龄段人数较少, 在后期人才储备上相对较少。

2.2.2 克托莱指数分析

身高在评价发育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克托莱指数 (身高/体重*1000) 是身高的衍生指标, 更能反映人体的生长发育程度, 它代表了人体的发育匀称情况, 在选材时, 克托莱指数分成3个等级, 同样等级越高, 越符合选材指标。

从表2可以看出, 昆明市体校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克托莱指数达到二级标准的居多, 人数占到总人数的48.5%, 达到三级的最少, 占总人数的21.2%, 达到一级标准的人数和三级人数相差不多, 没明显差异, 呈现椭圆形趋势, 说明昆明市女子中长跑运动员身体发育匀称, 符合身体较轻, 肌肉细长的标准。

2.2.3 下肢长/身高*100结果分析

生长发育时期, 青少年生长呈现“向心律”趋势, 失去“长脚”优势, 因此在前期选拔人才的过程中, 就应当选取下肢长/身高*100比例较高的运动员。

从表3可以看出, 在指标下肢长/身高*100中, 占据三级及三级以上的总人数达到了63人, 占总人数的95.5%, 由此可以说明, 昆明市体校女子中长跑项目选拔中对于较长下肢的人群选区比例比较大, 符合项目特点, 也说明在一般的选取过程中, 目测以及通过测量获得的数据比较一致, 没有多大差别。

2.2.4 (下肢长-小腿长) /小腿长*100结果分析

运动员在跑步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的做重复性的周期运动, 良好的大腿长度对于取得较好成绩有重要作用。

从表4可以看出, 昆明市体校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在选取的时候除了注意下肢长的长度外, 同时还注意了大腿长度在选材中意义, 数据与下肢长/身高*100一致, 另外通过与国家选材标准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一致。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由于地理环境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昆明市体校女子中长跑运动员身高基本符合中长跑运动要求, 但符合较高标准的运动员相对较少;在身体充实度上, 女长跑运动员选材较为理想。

(2) 长跑运动员进行选材时, 要求具有较高的下肢长及大腿长度, 下肢长/身高*100和 (下肢长-小腿长) /小腿长*100指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3.2 建议

(1) 坚持基础选材标准, 加强科学化选材。

在严格按照选材指标进行选材的基础上, 适当沿用原有选材方法, 有些指标抛弃原有的目测方法,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引用恰当的测试指标, 科学选材。

(2) 实时观测, 注重变化。

身体形态受遗传影响较大, 在平时生活中, 加强对运动员的监测, 实时观察运动员的生活方式变化, 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宋元平, 储庆桂, 王淑珍.高校排球队课余训练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 :372-375.

[2]庞毓恩, 屈红林.试论运动选材的遗传因素与方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 :112-115.

【身体特征】推荐阅读:

身体素质05-11

身体作用05-28

身体美学06-11

身体语言07-09

身体成分07-10

身体姿势07-13

身体全面08-11

身体评价09-04

身体角度09-08

身体部位09-17

上一篇:产业提升下一篇:地铁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