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双语课程

2024-09-17

金融双语课程(精选10篇)

金融双语课程 篇1

一、引言

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国际金融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加入WTO以来,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加快, 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活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在此时代背景下, 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2001年9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1]4号) 中指出, 对于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 三年内高等院校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占所开课程的5%-10%。为此, 国内很多高等院校, 尤其是财经类院校都十分重视国际金融课程建设, 并纷纷将其列入双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批试点课程。

二、国际金融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 由课程自身特点所决定。

作为一门应用型经济理论学科,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同时实现一国的内外部均衡。在理论方面, 我国的国际金融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际性和移植性, 因为很多内容都是在借鉴和参考西方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许多理论观点都需要从国外引进, 并不断更新、消化和吸收;在实务方面, 外汇交易、国际结算等很多国际金融专业实践都需要用外语来操作, 熟练使用外语工具是完成实务操作的前提和基本要求。因此,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外语工具, 才能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

2. 当今时代的要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际经济活动中的金融创新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时代的发展要求国际金融教学必须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经济活动, 因为新的交易规则和交易品种总是在不断完善和更新着国际金融教材的内容。然而, 国内现有的教材普遍内容陈旧, 更新速度慢, 没有及时将最前沿的新内容补充进来, 而欧美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能较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更新速度较快。但目前国内欧美教材中译本的固有缺陷也使其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使用欧美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3.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目前, 我国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和上市企业的涉外活动越来越多, 对复合型金融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 目前我国金融界最缺乏的就是既能熟练操作国际经贸金融实务, 又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金融人才。针对这一现实, 在教学中必须对以单纯汉语为载体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将外语 (主要指英语) 工具贯穿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将外语教学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好地为我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服务。

三、国际金融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双语师资严重匮乏。

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双语教学则是一门包含了诸多学问的高深艺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用双语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工作, 同时还要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这就对教师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及其专业背景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要兼顾专业和外语两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 英语教师虽然发音纯正, 英语水平很高, 但他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不能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 所以无法胜任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而专业课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扎实, 但他们的英语水平往往不达标,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英语训练。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培养双语师资的教育体系, 现实的困境使得我国双语师资严重匮乏。

2.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除了掌握前期的相关专业知识外, 学生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 才能保证双语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双语教学是用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而不仅仅是学习英语, 因此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有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大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同一班级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距很大。即使是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对于英文原版教材的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也不能与中文教材相比。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双语课不但不能起到提高英语水平的作用, 还会降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阅读原版教材和相关文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严重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因此, 学生的英语能力问题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一大难点。

3. 缺乏统一合适的双语课教材。

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教材供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使用, 各高校有的选用英文原版教材, 有的选用自编教材。原版教材更新速度较快, 能使学生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理论, 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符合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且英语表达原汁原味, 但缺陷是价格较贵, 且教学计划和内容与中国国情结合不够紧密。自编教材往往更适合我国大学的实际教学状况, 能弥补原版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但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出国培训或专门的写作训练, 有些教材内容甚至是通过“金山快译”等翻译软件翻译成英语的, 这样的“汉化英语”不仅不地道, 而且还容易出现一些语病和歧义。

4. 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 本课程授课方法单调,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将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级上课并采用“英译汉”的单一教学方法, 将双语课上成了专业外语课。这不但偏离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也严重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 课程考核太注重期末考核, 而忽视了平时考核。

四、对策建议

1. 大力开展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 制定相关激励措施, 如提高双语教学学时的系数, 在职称评定和年度评优方面进行适当倾斜, 以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外语和专业知识水平;第二, 直接从国内双语教学开展较好的重点院校或从国外高校引进人才, 通过人才的带动效应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第三, 组织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轮流出国进修和深造, 或聘请国外专家对校内双语课教师进行英语培训, 以提高其英语表达能力。

2. 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适时开展双语教学。

各相关学校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双语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如通过组织学生收看、收听英语节目和广播, 开展英语演讲、朗诵比赛, 组织英语文艺演出、文化节等活动, 学校广播站加强英语广播等,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水平。另外, 双语教学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而言, 国际金融双语课比较适合大三、大四的财经类本科生, 因为此时很多人都通过了英语等级考试, 英语水平较入学时有了很大提高, 而且高年级学生已经修完了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基础课, 这些为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加强双语课教材研发和教学实践。

优质的双语教材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原版教材虽然优势明显, 但并非完全适合中国学生, 本土优秀的双语教材是较好选择, 能有效反映中国的对外开放以及对外金融发展状况, 且其思路、架构、语言都让学生倍感熟悉和亲切, 减少双语课学习的压力和负担。为加强本土双语教材建设, 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并配备一支具有较强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进行教材研发和双语课教学实践。

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别可采取分班授课的方式, 对英语成绩较好的班级可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另外, 针对不同的内容, 也应有选择地确定中英文授课的比重。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以引导式教学为主,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例如, 可以采用国外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的presentation方式, 即小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发言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增加提问, 举行课堂辩论赛,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要改变仅注重期末考核的传统考核方式, 加大平时考核所占比重, 平时考核应占70%, 期末考核仅占30%。平时考核的内容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 对平时积极用英语回答问题或提出新见解的学生可考虑加分。期末考试试卷采用全英文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刘任重.国际金融双语课程障碍诠解[J].职业教育, 2013 (7) :241-242.

金融双语课程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国际金融;双语教学

国际金融研究的对象是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其目标是阐述国际金融关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揭示国际货币流通与国际资金融通的基本规律,是高职院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随着我国金融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有能力进行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十分缺乏,因此急需培养既掌握国际金融相关理论又熟悉国际金融实务的操作型人才。近几年,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建设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不少高校鼓励老师采用双语教学讲授国际金融。双语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国际金融领域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高职高专《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特点

1.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

《国际金融》原本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但由于高职高专以应用型教学为主,更需要注重实践操作,且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理论性的概念相对来说比较难以消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重点保留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实务部分,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只要能适应实际操作的要求即可,那些与职业能力要求相关性较低的知识可以省略。使学生能熟悉基本流程,可以快速上手。比如可以重点开展外汇交易流程的模拟实验。以某笔外汇买卖分析为例,开展外汇模拟实盘买卖,针对不同的外汇交易阶段流程,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步骤。相对应,国际收支概述或者国际汇率变革历史就可以不用花费太多课时。

2.英语授课较为困难

国际金融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在国际经济与金融领域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根据工作环境的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切换。高职学生普遍英语水平较低,除了一些同学反映平时英语课有难度,大部分同学基于多年的英语学习已经对英语表现不感兴趣的状态。首先,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上,比起单纯的英语课程,专业课的双语课程教学难度更大。双语并不同于外语授课,汉英两文在授课中所占的比例还需通过实践不断的反馈得出结果。

另外点教材的选择也是一个难点,外国的教材逻辑性好,案例丰富但不适合我校学生的英文水平。国内的双语课本大多是理论性过强,针对本科生设计的课本,不适合基础薄弱的专科学生。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1.建立以实用性为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的学生的专业水平,学习能力比较差,相对来说他们的强项是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对于《国际金融》这门课,应该着力在实践上下功夫,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一个方面可以利用仿真实验室或计算机房进行外汇交易的训练,使学生能掌握不同形式外汇交易的程序、技巧以及外汇买卖的时机等一系列实际业务的操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模拟情景教学,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联系起来,达到“做中学”。例如,在学习“外汇交易”时,教师在教学中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询价行;有的扮演报价行;有的扮演外汇经纪人。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国际上经济金融的最新动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和更新,使教学内容既能反映出最基本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出最新的进展和动态,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2.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现代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式是:明确布置任务——问题探究与准备——课堂交流展示——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自我反思。在课堂上,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国际金融所涉及的一些内容都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组,对本学科领域热点问题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在课堂上添加案例分析,辩论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

(1)双语教学应循序渐进。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应采用保持型教学,即保持学生原本熟悉的语言环境基本不变的双语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尽量照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完全理解的基础上才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双语教学教师的培养应采取逐步过渡,互助协作的方法。先从教商务英语,商务英语翻译,金融专业英语等语言课和中文专业课入手。

国际金融课程中有大量的专有名词,授课最开始可以由基础专业词汇的学习开始,课堂上也可以请同学们讲解讨论一些英文报刊杂志上的短篇时事新闻,然后再过渡到可以进行英文课文的阅读以及用英文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演讲。

英语教学一开始并不需要占教学课时的很大比例,要通过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实时改变教学安排。尽量做到随教随考,让学生对其掌握的程度进行反馈。

(2)教学内容的设定与教材的设置。本课程主要针对的对象群体是高职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因此必须根据他们的特点来编设定教学内容。主要讲授的内容与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起来,比如说为学生深入讲解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结算等方面的内容。大部分学生由于金融学基础比较薄弱,在教材编写上首先应该较市面上一般的国际金融教材简单一些,去除掉一些较难的数理运算和理论性极强的内容,比如各种衍生金融产品的知识由于非常复杂难记,可以不需要学生掌握。其次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高职国贸专业,应在课程内容上有所侧重,重要的知识点应该集中在国际结算、外汇风险等方面,将金融与贸易更好的结合起来,加入一些本地区企业当下的问题的案例,比如汇率变动对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出口影响等。最后在语言安排上,可以只将重点的,结论性的句子用英文对汉语进行注释,以及在关键名词的解释上使用英文。

(3)考核安排。在期末考核方面,教师要对常规的考试卷面的模式进行改革,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可以提高两方面占总评成绩的比重:一是课堂的参与表现度,可以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特别是英语学习,必须在课堂上多说多练才能取得效果。二是加大对专业技能的考核比例,由于高职课程侧重实践,可以把实训所占的分数提高一些。

参考文献:

[1]王小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5):57-58.

[2]蒋志芬.国际金融主干课程双语教学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5):72-73.

[3]刘任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4):P29-30.

[4]李丽娟,夏晖.金融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

金融类课程双语教学问题浅析 篇3

金融类课程专业性较强, 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名词很多, 包括概念、理论或是实务流程。为了使受教学生能听懂并消化吸收, 笔者根据本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信息反馈及调研结果分析, 认为应合理“配餐”施教。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金融实践和大量的金融资讯, 仅靠具体、有限的课堂时空范围, 以及仅有教材单一学习资源, 就显得滞后和单薄。为此, 金融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补充、整合, 强化课后自修内容的指导。

通过按照典型性、系统性、适用性原则剪裁和设计课堂授课内容, 应在课堂内外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课程教学互动, 较多增加专业术语、理论及实务流程的通俗化、形象化PPT、WORD与优化板书展示, 辅助以精选VCR视频与筛选及有机嵌入相关金融教学案例分析、模仿练习等课程一体化教学材料, 着力于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复习, 便于受教者对专业知识的及时下载和保存, 并“全天候”具体认知、反复揣摩, 由此促使学生既可以利用充分的业余时间提高对教材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拓宽学生的财经知识面, 又可以促使学生利用便捷的学习条件对知识的学以致用能力改善, 从而切实把握金融专业知识, 同时可以提高应用分析水平。否则, 难免因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堂教法单一导致授课流于空谈。这就客观上要求在课程信息资源设计中有多元化、多渠道的教学资源, 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 (如我院2012年编撰金融保险教学案例集) [1]。这有利于缩短受教学生从学校“校门”到银行“行门”的空间与时间距离, 使学生综合业务素质全面得到提高, 今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 为社会服务。

针对金融类课程不同的开设对象, 应按专业学习目的需要与学时长短, 具体设计和建构不同的教学内容 (我院一直定期讨论、修订实施方案) , 合理确定课堂精选“食材”与课后业余“小灶”元素配比, 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内容配比, 以及理论知识与实务案例内容配比, 教学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执笔板书配比, 学术规范用语与时下流行元素配比, 等等。

二、课程教学的“贴心构造”问题

课程建设中最为核心的主导者是该课程所有教师及其所属专业教学团队, 而具体课程教学与授课中最为关键的元素应该是教师个体[2]。教师如何教学并与学生达到“和谐共处”甚或“教学相长”至关重要。

(一) 课程教学过程应予合理设计, 起点要适中。

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 既要注重课堂教学行为, 又需正视课堂外教学互动。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 既要重视课堂内容新知教学, 又需关注课堂于始于终两端时间的内容安排与方法运用。例如, 在金融课程“IPS” (全称Internationa Payments and Settlements, 国际支付与结算) 双语教学中, 笔者在对新课前和新课终阶段把控上创新性利用网络平台资源, 通过下载播放的精短专业视频并结合PPT、板书、点评等多样方式, 予以扼要回顾上期旧识和总结本期新知, 穿插疑难点提示或提问互动, 借以提高学习兴趣与厘清内容结构及疑难点。出于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认知, 笔者采用英文的课程教材和英文课件 (PPT) 及英文讲稿 (主要专业术语加注中文对照) , 并先后上传至博客空间和QQ课程教学群的文件中。课堂上使用英语案例、英语问答, 以及各章使用英文布置作业和测验。在讲解环节, 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法, 着重使学生能听懂、能理解所讲授的专业内容[3]。试想, 如果盲目地“追求时髦”, 要求学生过多使用全英语作答, 学习目标与要求定得过高, 超出了学生的英文水准和专业理解能力, 则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势必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追求英语学习 (力求听懂单词和句子结构) , 另一部分追求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力求领会掌握) , 其结果往往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二) 课程教学方法应当多管齐下, 要注重师生的互动。

无论是哪一种课程教学模式, 都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双语教学也不例外[4]。如果是非双语教学, 互动技巧还是比较多的, 师生沟通起来很容易。但怎样在双语教学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因为双语教学借助外国语言来传授学科知识, 所以双语教师有必要构思教学过程的互动问题。笔者认为, 应当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 构建现代信息条件下“视、听、动”三维立体课堂。

1. 运用一定的体语与口语相结合, 引导学生的思维。

由于双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会加大对学生的词汇量掌握及提高听力能力的要求, 加之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 部分学生在记笔记和听懂老师的英语授课方面有困难。如果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经常脱节, 教师又不加以引导, 学生自然会失去兴趣, 思维就会脱离课堂。为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就必须构思一个被学生普遍接受的授课方式。双语教学中的体语是指教师利用非语言行为 (肢体语言) 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包括教师的眼神、表情、姿态、演示等, 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外语的意义。

2. 提醒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知识做铺垫, 从而激发学生对即将讲授的新知识的获取欲望。

在讲新内容之前, 给学生一个“引子”, 借以回顾相关知识, 这对双语教学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在接受新内容时, 需要较快地进入两种环境:一是语言环境 (在此指英语) , 二是学科知识环境。如果不能很快进入, 学生理解速度就会与教师讲解速度脱节。为避免这种情况, 教师应先提醒学生回忆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 使之更快进入环境, 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3. 要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

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 实现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单一教学方法, 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 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 并督促学生用英语来思考、回答问题, 不仅师生能互动起来, 而且随着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 学生从最初的局促不安, 羞于张口, 到后来的踊跃参加, 积极发言, 会逐渐适应这种模式;当学生发言出现犯难或偷懒情绪, 企图以母语来取巧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 哪怕是用几个关键词或近义词来表达意思。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使之树立信心, 逐步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并积极适应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课堂教学模式。

4. 精挑细选专业优质教学视频片段, 既能观摩名家名师

课堂讲授内容、授课艺术, 又能通过横向比较, 利于取长补短, 开阔本校师生的视野。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 更多的是激励思考。通过分享式或交流式教学, 能使学生在开放的比较视角下多方面了解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现象, 而要保证课程教学的效率, 就需将播放内容及其时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把英语作为课堂教与学媒介语言的目标。为此, 笔者在课堂上特意采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同名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影像进行选择性播放、间歇性引导, 由于借鉴性很强, 有效补充或延续了课堂讲授内容, 多媒体片段播放间歇予以设问和讨论, 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投入均成效明显。

三、课程教学的“延伸拓展”问题

作为金融课程教学“流程预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新环节, 采用“互联网+教学模式”, 将“互联网+”恰当运用到金融课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中, 有助于克服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目前高校教学中依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授课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即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讲授。课前准备是基础, 授课是关键……想要讲好一堂课, 除了课前的精心准备外,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衣着打扮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5]。笔者认为, 本轮次课堂授课并不意味着就是下一轮次授课的翻版, 而应当在课后需要“两个跟进”:一方面及时跟进课后的教学 (网络) 交流, 另一方面及时跟进课后的教学总结———不仅要在有限的课堂既定学时内精讲传授学科专业知识, 还要在广阔的课外时空中, 从开放性、探究性、新颖性等多个维度来延伸良好的导向作用。例如, IPS双语课程新近借助于互联网教学平台, 积极引导和运用以“自学、自测、自评”为主要教学特征的“三自法”来延续和完成课外继续教学活动, 以便系统培养和持续性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进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

课程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 后者直面学生, 时空有限, 教学信息传达路径简捷、高效, 并得以实时观察学生即时反应和易于贴近学生内心世界;前者外延更加宽阔, 时空自由, 可以对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需要尤其是研究性学习、钻研给予持续性的分层次满足。从传统教学过程及其成效来看, 学生的学习收获以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或局限于课堂学习效率, 相形之下, 如今得益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推行, 自主学习的空间被打开, 学生们的学习模式得以较大转变, 不再止步于课堂45分钟的“聚焦”。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不应囿于课堂教学, 任课教师讲授完成便一走了之, 理当“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教学主动从时空有限的课堂“延伸拓展”到课外广阔的互联网大平台上。

例如, 笔者曾在“国际结算概述”部分的双语教学过程中, 自觉注重课堂授课内容与课外辅助材料的协调配合:一是在课上“开宗明义”, 先英文展示该部分授课计划、学习要求, 继而紧密结合金融学原理讲述国际结算的史实沿革、发展影响及其趋势变化, 并适时辅之以实物图片、视频问答与学界动态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设法寻求“兴奋点”, 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关注、争鸣, 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 在脑海里能够留下深刻印记, 以免在课堂上“虚掷光阴”;二是在课后“对症下药”, 在授课班级的本课程双语教学专用平台上提供相应的课程电子讲义提纲与知识要点、教学精选视频部分与相关讨论问题, 以及“文献选读”“同学作品”等扩充性学习与学术研究资料;此外, 还积极向学生推荐优秀学术性“网络资源”等。从该课程近年教学体验与受教学生信息反馈两方面调查情况来看, IPS双语课程教学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任森春, 黄华继.金融与保险教学案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任康钰.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基于我院“货币金融学”本科教学及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6) :28-30.

[3]朱德忠.金融专业本科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北方经贸, 2007 (4) :127-129.

[4]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6 (6) :87-91.

机械原理课程双语教学研究 篇4

关键词 机械原理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1.1 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双语教学”的英文是“bilingual education”,其含义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不同学科内容的教学。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国外施行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出于社会稳定及政治谋略的需要。而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与世界接轨的速度及领域也迅速扩大和深入,使得双语人才日益紧俏,因此有必要逐渐推行双语教育,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全国各大高校分别进行双语教学的试点,双语教学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尝试较多,本科教育阶段有所涉猎,但并未大范围普及,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及学科领域。特别是对于刚刚独立的民办高校来说,更加势在必行,有研究和实施的必要。

1.2 双语教学实施中的困难

机械原理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设计线上的第一门主干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现阶段该课程的教学均采用中文单语教学模式,教学单调而且不易与世界接轨,导致本校学生与国外学生交流的障碍,及外文文献的阅读障碍等问题。因此将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专业重点推广的双语教学试点尤为必要。

通常该课程均在本科教育的第4学期开设,此时学生要完成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程的方法转变,加之双语教学又是新鲜事物,学生要在母语非英文的环境下接受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有一定困难,再者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给双语教学实施增加了难度。导致学生过多关注英文本身,而忽略了专业课内容的学习,英文基础差的同学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直至放弃。所以对于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模式、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深入探讨,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单语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2 机械原理双语教学实践研究

2.1 双语教学模式选择

据相关资料统计,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1)沉浸型教学模式:即课堂上全部使用外文教育;此教学模式对学生外文水平要求很高,比较适合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2)过渡型教学模式:即开课前对学生进行外语加强训练,双语课开课初以母语为主,英语为辅,中英文配套教材,待学生逐渐适应双语环境后,再以英文为主,母语为辅;(3)综合型教学模式:即课堂中根据专业内容的难易程度,灵活交叉采用上述2种方法。如难度小,采用沉浸型教学方式,如难度大,则用过渡型。

目前,普通院校学生仍然是“开口难”,在“听”、“说”方面难以交流。如直接采用沉浸型教学模式,学生难以听懂,恶性循环,造成思维障碍将影响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兴趣,给教学带来困难。因此本文经过大量调查问卷,并根据三本院校学生特点,认为综合型双语教学模式比较合理。因普通院校学生英文水平整体不高且参差不齐,建议采用双班制(双语班和普通班),将英语通过CET-6或CET-4成绩靠前同学编入双语班,小班教学,规模30~50人,以免影响互动效果。

2.2 教材选用

双语教材的合理选用对该课程的双语教育实践尤为重要。如直接采用原版教材,对英文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加之机械原理课程本身的难度较大,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最后英语较差的同学首先被双语教育淘汰。而部分高校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配以合适的中文教材,两者相辅相成,针对不同英文水平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组合,真正做到因材选材。而少数有前瞻性的学校,已经着手开始自编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双语教材并出版。

因此在教材选用上,可根据本校学生现状,灵活选用。对英文基础较好者,可以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并对授课难度及内容做适当调整。对英文一般者可配以合适的中文教材,辅助学习以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对于英文特差者,除采用中英文教材之外,还可自编“专业词汇库”或讲义,以保证教学的连续及有序,提高教学效果。

2.3 教学方法、手段选择及教学内容优化

双语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意外语授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因此针对普通高校,本文建议:对于外语基础较差课堂宜采用:中文授课,自编英文讲义,英文版PPT的方式;英语基础好课堂宜采用中英文双语混合授课,中英文配套教材或自编英文讲义,英文PPT的方式。另外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如多采用多媒体技术、精品课程平台互动、制作专业词汇库等方法辅助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双语环境,让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专业英文听说读写能力,更好地驾驭英语和机械原理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做适当调整,现各大高校均在不同程度地调整培养方案,压缩学时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为解决这种矛盾,可采用下列方法:(1)减少习题课课时,将更多的习题讲解及课堂答疑课安排在课后或网络平台上进行;(2)删减超纲内容的讲解,重点夯实基础,注重提高能力。

据相关资料统计,施行双语教育的课堂活跃度明显比普通单语中文教学的课堂高,学生积极主动、互动强烈,其期末平均成绩也比普通班要好,在此过程中,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合理运用就尤为重要,功不可没。

2.4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对该课程教学起到关键作用,其自身专业素养及英文水平直接影响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应在广泛吸收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努力专研学科知识,提高英语水平,博采众长,因材施教,做到随机应变,而不是做教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双语环境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等与国际接轨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获得英文听、说、读、写方面的全方位锻炼以及全面发展。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如下建议:(1)多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增加與校外专家、同行交流的机会;(2)多举办双语讲课比赛,锻炼专业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以赛促教;(3)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本校的双语教材或在机械领域学术会议上发表英文论文,以提高自身素养;(4)多举办专业教师英语培训班,以提高教师的英文技能。

3 结束语

双语教学尝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我国多年英语应试教育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虽学位偏高,专业知识丰富,但不代表英语功底及表达能力也强。教师必须两手都要硬,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成功开展。

因此双语教育在国内本科阶段的普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要我们高校教师加大研究力度、积极立项,并最终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提高我国机械原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传喜.“机械原理”双语教学的效果分析与改善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3:61-62.

金融双语课程 篇5

一、目前我国金融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金融专业运用双语教学, 是指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 其目的在于传授金融专业知识的同时, 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从而为培养外向型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我国刚刚在学校开设英语课程到现在已经有近三十年的时间, 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遍使用和学习, 人们对双语教学的模式也逐渐了解和采用, 尤其在高校领域, 国家教育部给予了双语教学高度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高等学校要在各专业开设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 并逐步推动双语教学,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 本科教学的达标与双语教学挂钩, 在适宜专业中双语授课比例要大于百分之十。由于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通用性较强, 因此, 对该专业实行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此外, 随着科技的发展, 金融业也呈现出崭新的发展面貌, 而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离不开具有国际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支持, 各大高校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大量人才, 就必须改革原来单一的教学模式, 引入双语教学, 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综合培养。总之, 在未来, 随着金融业发展的不断深化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金融学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金融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 学科自身的特点使金融学开展双语教学成为必然

金融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经济理论学科, 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 实现一国内、外均衡的一门学科。金融学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可以通用的学科, 具有国际性, 近代中国的金融学, 就是从西方介绍来的, 包括许多金融专业的学生出国留学都会选择金融专业进行深造, 而国内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习国际金融课程, 通过对该门学科的学习, 学生能够运用国际金融理论对国际金融事件进行专业性的分析, 并对中国在涉及金融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这, 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因此, 在金融学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就成为必不可少的。

(二) 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国际经济活动中金融创新的速度也在加快, 为了能够使理论的更新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 就需要金融教材的内容做到不断充实和完善, 同时还要培养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经济学手段从事国内、外金融事务操作及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运用双语教学的模式, 既可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掌握通行的国际金融规则和基本理论知识, 又能加强学生对英文的学习, 提高外语水平和语言能力, 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 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打交道, 我们需要既懂金融知识, 有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而双语教学恰恰满足了我们这一需求。

三、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金融学双语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但是从客观方面来讲, 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和思考,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原版英文教材的使用与我国教学实际存在偏差

在双语教学的模式下, 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是原版的英文教材, 这就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国内外对金融学所界定的内容不同, 由于国家的性质不同, 国情不同, 导致每个国家对金融学学习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除了一些共性的东西之外, 还有一些符合自己国情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国外的金融学专指资本市场, 而国内的金融学内容除了资本市场之外, 还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宏观金融部分, 原版英文教材的内容与国内的具体实际有差别, 如果单纯的引入外国的教材, 会使得教材与课程无法有效对接;其二, 原版的英文教材所编写的内容虽然全面, 但是我国老师在对课程进行讲授的时候, 由于课时等一些原因的限制, 不可能对课本的内容讲的面面俱到, 老师只会对一些面上的或基本的思想进行讲解, 而课本中剩下的很多内容都是需要学生自己课下阅读的, 但是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有限, 会使其课后的学习比较吃力。

(二) 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接受力不够

在双语教学的模式中, 我们所选用的课本是原版的英文教材, 而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教扎实的英语基础, 否则就无法跟上双语教学的节奏。但是, 我国的英语教学多以应试教育为主, 许多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 一旦考完, 连单词都忘得所剩无几, 想要用现有的词汇量去阅读原版的英文教材无疑非常困难。因此, 学生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 既要在英语语言上花费功夫, 又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 这就会使学生感到力不从心, 压力倍增, 最后导致既没有学好英语, 又没有掌握专业知识, 这与当时设立双语课程的初衷完全背离, 使双语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

(三) 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

使用英文原版金融学专业教材进行双语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 既要体现双语教学模式的特色, 又不能与我国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相背离。但是, 在我国目前各大高校所开设的金融学专业双语课程当中, 却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各大高校已经将专业课双语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为了能够达标, 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 只考虑教师的开课能力, 而缺少对课程设置的总体考量, 没有将金融专业与其他相关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 对于具体开设的专业双语课程缺乏科学论证, 导致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四、如何做好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创新工作

(一) 要本土化的使用英语教材

虽然英语的原版教材能够反映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直接的国际资讯, 能够让学生眼界变得开阔, 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知识, 但是中外国情不同, 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都被不相同, 以国外学生为对象编写的英语原版教材并不一定适合我国学生。所以, 在使用教材的时候, 要对英语原版教材有所处理, 保留其精华的同时, 又能通过汉语弥补其缺点, 使之能最大程度的适应我国学生。在处理英语原版教材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 有所取舍, 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的核心知识点和基本的基础知识, 要用双语分别解释,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额外注意;针对金融学的一般知识和相关案例, 可以多用外语进行教学, 让学生大体掌握;而对教材的一些扩展内容, 可以让学生做为课后阅读的资料, 自己消化, 既能拓展视野还能提升学生的英文阅读水平。

(二) 要加强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语教学, 特别是金融学的双语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 既需要教师有很好的英语能力, 又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专业素养。较强的英语能力是教师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 教师不仅需要用英语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授课内容, 还需要运用汉语的思维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金融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一些专有名词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能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教育部门对待双语教师可以多用优惠措施, 比如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 优先给予其评优评先的资格等, 甚至可以将一些优秀的有潜力的双语教师送出国深造。

(三) 要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

双语教学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英语水平, 这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我国的本科学生在大学之前主要接受的是应试教育, 对英语的口语表达和听力水平重视程度稍显欠缺, 所以以学生为本就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授课。一方面, 学校和教师要注重营造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通过设立“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成立英语阅读社团等形式,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得到尽快提高。另一方面, 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存在差异, 对于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尽早的让其学习双语课程, 对于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让其先参加中文金融专业课, 待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后再适当参加双语教学。

(四) 根据金融学双语课程的特点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金融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 双语教学只能占其中的一部分。对本科学生而言, 在大一、大二期间由于英语能力一般, 金融学专业基础尚不巩固, 可以先进行中文教学, 等大三和大四再进行双语教学, 此时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有较大提升。另外, 双语教学对于语言环境要求很高, 因此应注重双语教学的连贯性, 确保每一周至少有一节课进行双语教学。而且, 在学期末的考试中, 也不应对双语教学有过高要求, 这样可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水平合理的进行课程的选择和安排, 以达到较好的双语学习效果。

随着金融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开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开展金融学课程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但是,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的双语教学与国外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还有很多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只有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 选择一种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才能顺利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慧.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 2011 (12下) :27-28.

[2]王晓静.“国际金融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 2012 (4) :66-68.

[3]汤凌霄.走出金融学双语教学的困境[J].湖南商学院学报 (双月刊) , 2009, 10 (5) :123-125.

金融双语课程 篇6

双语教学即“Bilingual Education”。目前, 在中国高校展开的双语教学, 主要是指学校全部或部分地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 (如英语) 进行诸如金融、经济和管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育。早在2001年11月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八条就明确规定“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王本华 (2003) 在上海召开的“英语 (与双语) 教学国际论坛”上强调要在金融、国贸等国际性相对较强的6个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金融工程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实行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等特性, 使得网络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2003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2003]1号) , 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高教[2005]1号) 中, 都提到了网络课程。其次, 网络课程逐渐成为传统教育的第二课堂, 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 成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 以《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为例, 对双语教学网络课程进行理论与设计分析。

二、关于双语网络课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929年国际教育局 (IBE, International Bureauof Education) 在卢森堡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双语教学会议, 标志着双语教学成为国际性教育问题。在此之后, 众多教育工作者们开始纷纷投入到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当中, 他们努力为双语教学的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早在20世纪60年代, 加拿大浸入式双语教学的名族运动标志着全球范围的浸入式双语教学革命运动拉开了帷幕。目前, 加拿大被称作是世界上双语教学最为成功的国家, 其发展成熟的浸入式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我国外语教育和如何强化外语学习以及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双语教学实验, 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 (王斌华, 2003) 。

在中国, 双语教学也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末。1928年, 清华学校正式改名为清华大学, 是我国最早实施“浸入式”双语教学的学校。但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实践活动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有关双语教学的研究有:一是对双语教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二是针对双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对双语教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早在20世纪末, 全球就掀起网络教育的热潮。1989年, 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 (NGFL) ;1993年, 美国政府正式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正式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然而, 到目前为此, 关于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的研究依然处于空白状态, 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的设置, 意在通过教师有计划的指导和引导, 使学生个体实现自我主动学习的意识。让教师们通过侵入式双语教学网络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过程来形成全新教育理念和课程生成能力, 从而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构建符合学生个性的网络学习平台, 以培养适应国际化需要的人才。

三、双语网络课程的相关理论依据

(一) 斯波尔斯基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理论

斯波尔斯基认为, 以往的双语教学太过于简单, 仅涉及到部分问题。他对双语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变量进行了归类, 并提出了自己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 双语教学的社会环境;第二层次, 双语教学计划的目的;第三层次, 双语课堂与双语学校的运作;第四层次, 双语教学的效果。通过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可以促进双语教师更加明晰化、科学化, 规范化推进双语教学发展。

(二) 建构主义的教与学理论

皮亚杰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 认为, 学习是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基于自身原有经验与外界刺激相互整合的渐进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 要求教师角色要发生转化,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 注重知识的传授, 把学生当成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建构综合实践活动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体实施模式, 就是要让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建构自己的新知识体系。

双语教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教学制度、社会人文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学生认知特点、学习文化氛围等。因此,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图文并茂、音色俱佳的模拟学习情境, 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外语应用能力, 强化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理解和应用。

四、目前高校双语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网络课程刚刚起步, 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凸显;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时间较长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但是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 双语教学依然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 对双语教学理解偏差

很多人认为进行双语教学就是简单的外语教学,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成为了专业英语老师, 双语教学成了英汉翻译课。教师在课堂上将英文的教材当做英文翻译的目标, 学生根本无暇顾及专业知识, 学科教学变成了单纯的传统语言教学, 学生并没有学到外文教材中的技术精髓。

(二) 教材选择较难

专业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目前选用教材的方式有: (1) 采用原版英文教材, 由于大多数学生理解英文的能力有限, 面对复杂的英文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在理解甚至会出现偏差。 (2) 采用引进的原版英文教材并结合辅之以中文翻译教材。此种方法也存在局限, 如翻译不准确等会误导学生并加重学生经济负担 (需购买两本教材) 和精神负担 (需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同样的知识) 。

(三) 教师自身的师资水平

双语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水平 (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英文水平) 。由于国内大多数双语教学的教师没有国外工作或学习经验, 教师的英语水平与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不相匹配, 教师用专业的英语向学生表述所教知识点有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口语表达方面、英语思维以及中英文两种语言的转换方面。

(四) 学生自身英语水平受限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不尽相同, 进行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无法统一。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对于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非常欢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对双语教学则普遍感到难以适应。这会降低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五、以《金融工程学》为例进行双语网络课程设计

基于目前高校双语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现有成功经验, 本文以2013年教育部新开课程《金融工程学》为基点, 通过对《金融工程学》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 来实现第二语言学习目的和掌握专业学科的专业知识两个方面的目标。这两个目标包含了对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文化修养和情感意识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同时, 通过网络课程,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双语教学网络课程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 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 可以使受教育者自身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参与社会竞争。笔者对《金融工程学》进行双语网络课程设计如下。

(一) 构建《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在《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实施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教育部指定教材为实施指南, 逐步摸索并构建富有个性和普遍意义的可操作的课程实施模式和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课题实施过程自我管理, 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课题”的教学模式。

(二) 建立《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动态网页

构建课程实施网络辅导平台, 开展广泛合作交流, 促进《金融工程学》在课后的师生互动, 领悟课程目标, 增强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等, 为师生沟通建立多途径 (包括网页互动) 、立体化、动态化的“课程实施”的渠道, 为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中的“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的确立”、“计划和方案”、“探究过程”及其遇到的“问题和现象”提供重要的衔接和沟通的手段。

(三) 构建《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实施运行体系

《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实施运行体系以3种方式推进: (1) 以研究为主要的实践活动方式, (2)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活动方式, (3) 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 形成各活动方式的方案和策略。建构良好的“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衔接与沟通, 促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与学理论, 结合斯波尔斯基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理论, 以金融学专业国际化和网络信息化为研究背景, 深入分析了目前高校双语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现有成功经验, 以2013年教育部新增课程《金融工程学》为例, 对双语网络课程进行理论分析和设计探讨。

关键词:构建主义,双语课程,网络课程,金融工程学

参考文献

[1]代玉簪.金融营销学双语案例复合模式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31) :61-62.

[2]曹蔚.高校计算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3.

[3]赵慧臣.网络课程群知识建构研究:促进跨课程的网络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 (2) :40-47, 54.

金融双语课程 篇7

一、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国际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内金融市场逐渐开放,金融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目前我国已分两批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设立自贸区,据媒体报道,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也即将于2016年浮出水面。金融改革是自贸区实验的重要内容,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亟须一批既对国内传统金融业务十分熟悉,又对国际金融业务运作特别了解,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沟通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并重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而高职高专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讲,重在培养具有金融行业所需技能的基层实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对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项目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它能够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打开一个了解国际金融形势的窗口,让学生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国外最新动态与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推其成长为有创造精神的、有综合能力的、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提升金融学习精准度的要求

现代金融业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北意大利到荷兰到英国到美国的发展脉络以及西方人对金融理论的研究、对金融实践的创新一直是我们探析、学习和借鉴的基础。当原版的金融理论翻译过来之后,不得不受译者局限性所影响,出现信息失真和变异的现象。如有一些普通词汇在金融英语固定的词组中,往往呈现出多义性。以open一词为例。该词的基本意思是“打开,开着的,公开的”,但在金融语境中,当它与不同的词构成固定的词组时,就产生了特殊的意义, 显示出其“专业”的特点。例如:open account未结算账户;open Interest空盘量,未平仓合约量;open cheque普通支票,无划线支票;open contract无条件契约;open outcry公开喊价;open policy预定保险单,开口保单。在以上词组中,open的意思各不相同,比如,open account中的open的意思是“未清算的,未付清的”,而open Interest的open则是指“未平仓的”。open cheque普通支票是相对于划线支票(corssed cheque)而言。open outcry的open是“公开的”。而open contract的open指“无条件的”。open policy的open是指“预约的”。在实际工作中, 学生往往因为所学知识是以中文存在的而无法与工作中的英文对接,因此,国际金融专业实行双语教学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由于语言文化隔阂不能更好地理解“第一手”材料的障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瓶颈

(一)教学模式设计缺乏系统性

1.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零散孤立,缺乏系统性。经过国家示范性建设之后的高职高专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基本都能遵循项目课程开发的流程,按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等先进职教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其课程一般划分为基本素质课和职业能力课两种,基本素质课包含思想道德修养、高职综合英语、办公软件应用、体育等, 职业能力课包含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等职业能力基础课,以及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保险实务、证券投资实务、外汇交易实务、金融英语等职业能力核心课,加之企业教学项目(客户理财)等综合技能课。这些不同学科的课程群各自为政,专业课、语言课、计算机课等各门课程独立开设,课程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课程群之间的相互配合,专业课程设置呈现为一种互不交融的大“拼盘”。

2.在教材类型的使用上随机选择,缺乏科学性。教材是课堂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传递媒介和载体,目前双语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外文原版教材、原版翻译教材及中文教材。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作者在对某个概念进行解释的时候,只从自己国家习惯性理解的角度出发,不具有世界普遍的代表性,甚至会让其他国家的读者产生混乱。例如在某些高校使用的《国际金融》 课程教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8th,Madura,Jeff.(2008)一书中,对于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的定义为“the value of one unit foreign currency in dollar-用美元表示一单位外国货币的价值”。但是这个定义仅在美国适用。在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这应该属于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用外币美元表示一单位本币价值)的一个例子。而且国外原版教材中,作者只会介绍国际性惯例、国际市场、 作者本国的金融市场实际运作情况以及相关的金融案例,对中国的学生来说在内容上有局限性。此外,英文原版教材缺乏中英对照,词汇量较大,一般不能完全适应高职学生的语言水平,大量英文专业词汇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何况原版教材价格都非常高昂,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少部分学校进行双语教学时会选择原版翻译或者中文教材,在形式不能营造双语教学的氛围,且学生无法将教师所讲授的带有大量专业词汇的英文内容和课本上的中文内容相对应,因为跟不上教师上课节奏。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专业知识和英文水平却提高不大,使用效果不太理想。

3.教学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片面。由于项目课程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评价机制应有别于一般的专业课和语言课。这类课程不仅要定位于让学生用英语积极主动地利用多种途径(如图书、慕课、网站等)去查阅原版资料,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理解和表达专业知识,更要定位于让学生能够用英语来交流和沟通、处理和操作实际业务,从而为毕业后进入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目前这类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期末闭卷考试或考查,重点针对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检验, 不能兼顾到学生的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和金融工作的交流能力,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片面。

(二)教师团队能力较为单一

推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的双语教学,其关键保障之一是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理论知识造诣深、 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强,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优秀教师资源相对稀缺,教师存在明显“专业背景的局限与依赖”,相对能力较为单一,如部分教师在运用英语语言教学时毫无障碍,但却缺乏相应的国际金融专业知识;部分精通国际金融专业知识的教师在用英语教学时又显得力不从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

(三)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本科院校学生来讲,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成绩偏差,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不高,英语口语和听力应用起来也比较吃力,虽然在经济较为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有部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尚可,但若在专业课课堂中采用双语教学, 便会有相当部分学生听不懂教师的授课内容,更不用说积极参与项目课程的实践、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了。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学生英语基础成为制约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最大障碍。

三、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策略

(一) 推进基于双语项目教学的国际金融专业职业能力课程改革

1.提出以双语来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双语项目课程”理念。对国际金融的职业能力课程进行“双语项目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过程直接对应国际金融业务的英语工作环境,教学内容对应于国际金融岗位的工作内容,既避免学生不能很好地在英语环境中理解用中文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又避免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其英语的含义,实现学生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双语项目课程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在英语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如金融英语课程、金融服务英语口语课程;二是将原有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形成双语项目课程,如对应国际结算业务岗的“国际结算”课程和对应外汇业务岗的“外汇交易实务”课程。

2.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组织编写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双语项目课程”教材。根据现阶段中国国情以及金融市场的现状,结合高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专家队伍,编写既适合中国国情,又有国际特色的双语教材。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注意教材的使用对象是中国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所以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引导,教材内容和编排以工作项目为中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穿插基本的专业理论,同时符合学生的阅读需求,不会产生理解上的误差。

3.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双语项目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项目结束时对学生整体能力形成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多元性,如外汇交易实务课程的评价形式需通过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考勤、纪律和对知识点的反应程度;小组讨论来评价学生的组织、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模拟实训来评价学生按模拟教学软件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执行效果;真实项目来评价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胜任能力和完成效果;学生作品来评价学生完成外汇业务表格处理的情况;期终考试来综合评价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对必要知识的掌控程度。另外,需建立学生、教师、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使评价结果可以结合实际、 重视过程,相互印证。

(二)打造通英语、精专业、富实践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实施项目课程双语教学的关键是拥有一支能熟练使用双语的国际金融专业教师队伍。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引进+培养+聘请。首先,引进海外高素质人才, 包括在国外工作、学习过的优秀留学人员,他们对于英语有更佳的驾驭能力,同时有国际金融工作背景, 可以把握国外最新的分析角度、创新观点和研究成果,使得我们的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更能与国际接轨。

其次,对拥有专业特长的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中有较强英语基础的,优先选拔出国进修,使得双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与此同时,鼓励教师为提高自身的英语授课能力和水平而自学或参加各种培训。再次,采用校外聘请的方法,通过加强校际间的教师互聘引入优势双语教师资源,此外,还可聘请具有专业教育背景、能胜任专业课程教学的外籍教师, 而外籍教师反过来又可以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建设出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一专多能、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也应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 “双语实践型”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三) 建立以金融类专业大类培养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专业学生选拔机制

建立以金融类专业大类培养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专业学生选拔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瓶颈。由于现代金融类人才强调的是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有很多院校打破了现有专业设置的限制,通过金融类专业(如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国际金融专业、投资与投资与理财专业等)的大平台招生、培养, 希望学生具备通用的综合金融服务知识与技能,从而增加学生将来在金融行业的就业竞争力。大类招生、 大类培养的学生一般要求在前二个或三学期完成全部的基础必修课,然后学生可在拟定的各具体专业中选择一个继续学习相应课程,这种专业选择过程也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而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选拔主要基于三大因素:一是在前三个学期中英语成绩突出,具备成为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学生;二是有意向从事国际金融专业所面向岗位工作的学生以及进入外资银行及中资银行涉外业务工作订单班的学生;三是希望进入国外有关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这样选拔出来的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学习方向明确,语言优势明显,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开展国际金带专业项目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课程体系的完善、双语教师的培养、专业学生的选拔、双语教材的编撰、,到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还有待于相关高职教育工作者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以达到培养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摘要:对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不仅是国际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能有效地帮学生提升学习金融的精准度,但目前存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评价、学生水平及教师能力等多方面的瓶颈,采用大类招生选拔学生等策略可以突破瓶颈限制,实现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项目课程,双语教学,瓶颈,策略

参考文献

[1]方晓庆.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03):59.

[2]尤小清.国际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J].科技英语学习,2006,(07):42-45.

[3]王维璐.浅议高校金融类双语教材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案[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248.

[4]邓华丽.基于双语项目教学的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究[J].高教学刊,2015,(24):202.

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探析 篇8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双语教学的实践工作, 其中一些重点大学的双语教学开展的较早, 有些学校早在2001年教育部出台相关双语教学的指导意见以前就开始了双语教学的试验工作, 还有一些学校已经在某些课程中已经开始全英文教学与双语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但在很多非重点普通高等院校, 双语教学的起步较晚, 并且大都面临以下众多问题:第一, 教材的运用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国外原版专业教材, 也没有适合学生使用的规范化的国内专业英语教材。第二, 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目前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上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 课程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英文资料翻译, 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第三, 师资力量缺乏。双语教学需要的是既有较高外语水平同时又必须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目前我校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匮乏, 现有的老师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第四, 专业知识的运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英语与其它课程之间缺乏一定的对应关系, 专业词汇与专业术语在其它课程中得不到巩固与运用。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专业课中英语教学的发展。这样, 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从有限的角度上提高了本专业的英语翻译水平, 掌握了有限的专业英语词汇, 对本专业理论的英语表达也仅仅有了一个较为肤浅的了解, 缺乏有效的运用, 难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 通过实践探索适合普通高校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2.1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从1995年开始考试至2006年底, 全国报考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的共有21万多人。大大促进了金融系统职工培训工作与国际专业培训的接轨。可以预料, 我国金融保险业对双语人才的需求量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 目前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本难以满足金融业日益发展的需求。

2.2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内地从事金融教育的人几乎都认同, 我们的金融教育偏重于所谓的“宏观金融”, 而忽视了“微观金融”, 这实际上等于承认, 我们过去对finance的理解是片面的。真正的finance有三层涵义:首先, 是指货币资金的管理, 特别是指由政府、公司和大型组织对大额货币资金的管理;其次, 是指货币资金, 特别是指由银行或类似的机构所提供的用于帮助企业经营或购买的货币资金;第三, 是指为公共活动、组织和企业等提供货币资金, 特别是大额的货币资金。这意味着把金融理解为“货币资金的融通”其实是片面的。因此, 对于金融专业教育来说, 推行双语教学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它能使我们跟上世界金融迅猛发展的步伐, 还在于它有利于我们对现有金融专业教育的改造, 使之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教育接轨, 从而有利于我们培养出更加务实的金融人才。

3我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情况

3.1学生的选择

我校的金融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主要接受基础英语的教育, 大三、大四有少量的专业英语的课程, 学时仅为32个。因此学生的水平大多在大学英语四级左右, 为了有效地与基础英语衔接,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只能选取大三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

3.2课程的选取

《保险学原理》是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首先, 在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 接受外资保险公司资本投入的同时, 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或者购买外国保险公司的股份, 甚至收购一些外国的保险企业;其次, 在业务经营方面, 我国的保险业不断通过再保险分入分出或国内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强与国际保险 (再保险) 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鉴于保险业与国际的日益接轨, 其对双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为此, 我们选择以《保险学原理》这门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试点。

3.3教材的选择

双语教学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选用一本合适的英文版教材。由于国内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英文版教材《保险学原理》几乎是空白, 而通过进口国外教材的方式引进教材的成本非常高, 学生难以承受昂贵的书价, 因此, 我们选取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业英语系列教材之一的《保险学原理》。这本教材的课文全部选自各领域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报刊、杂志及教科书, 其题材广泛, 内容翔实。但是, 就双语教学而言, 它的内容的严重的缺乏系统性。因此, 在备课过程中,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对内容做出了较大的调整。

3.4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以授课为主, 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对于多数内容, 我们尽可能使用英文教学, 而对于重要的专业术语, 我们则以英文解释加中文准确定义为主。在课堂讨论时, 我们引入了情景教学法, 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但是, 由于全部用英文表达尚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 学生普遍认为, 加强课前准备工作尤其重要。

3.5考核方式的选取

本课程采取了笔试加口试的考试方法。在笔试过程中, 我们为学生选取了二十个专业问题,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两个问题用英语答题, 在口试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笔试的答题情况用英语简述自己的主要观点。根据笔试和口试的综合表现实行10分制。这种考核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和大力配合。

3.6调查反馈

在课堂教学实践结束之后, 我们向学生发放了调查表, 发放表格30张, 收回28张, 占参加课程学生93.3%。调查表明:在教学内容方面, 有78.6%的学生认为内容的难易程度适中;在授课方式上, 认为本课程做到了讨论与授课结合的占到了78.6%;在教材的可读性上, 认为可读性适中的占60.7%;在课程考查方式上, 赞同口试的占82.1%;在教学方式的可行性上, 认为可行性较强的占53.6%;其余的均认为可行性一般。

4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发展对策

4.1选择适当的双语教学模式

我国双语教学刚刚起步, 受教材、师资和学生现有水平的限制, 双语教学开展的程度并不相同, 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模式。现有的主要模式有:一是渗透型, 即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有的是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 有的是将一些名词术语讲给学生, 并适当辅以汉语解说;二是穿插型, 即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 或以中文为主, 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或以英文为主, 在教学的同时, 适当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三是示范型, 即某个学科中, 大部分时间是用中文教学, 选择一定的内容, 用一定的时间用纯英语进行教学;四是选修型, 即开设某个学科的选修课, 用纯英语进行教学, 或将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 设置新的课程, 用纯英语进行教学。

4.2运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没有合适的原版教材, 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与国内教材相比, 国外教材有以下优点:一是国外教材的实践性教强, 更新快。二是信息量大, 内容新。三是案例较多而且很有时代气息, 很有参与性。因此, 实施双语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外文教材。

4.3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 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双语教学的一个基本点。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作深入讲解, 并辅之以习题训练, 帮助学生加深认识理解。对容易理解或需要较多时间去思考的内容, 则提出纲要布置给学生自学讨论, 然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另外, 要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

4.4进行及时的师资培训

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需要既精通本学科知识, 又精通英语语言的教师来担任双语教师。从长远发展来看, 我们只有本校教师能承担大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 才能长久解决师资问题。因此, 学校应该选取一部分具有良好的英语功底并对双语教学十分热诚的教师担任双语教学任务, 并且应该创造条件派他们到国内一流的大学进行双语课程进修, 有能力的话, 应该派他们到国外大学进修。为了帮助这些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学校可以与双语开展的较好的其他院校合作, 请相关专业的教授担任指导, 定期向我们的双语教师传递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 解决教师们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5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双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学基础文件建设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 教学效果又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成绩评定和专家、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检查对课程内容本身的掌握情况可以运用书面试卷考试外, 还应当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进步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 学生在平时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也应充分考虑。另外,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和获取学生对双语教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不过, 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 必须把现行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监控结合起来, 不能盲目套用原有评价标准, 要充分尊重教师在授课中的自主权和个性。

参考文献

金融双语课程 篇9

彭苗: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摘要:作为一名新颖的学科,《出口行销学》双语课程范式教学方法尤其应当予以重视。本文就这门学科的特点、学习与认识的归律,探讨了该门学科的教学方法,总结了教授该门学科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强调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创新的急迫性与评价机制的灵活性等要点。

关键词:双语课程;范式教学;考评

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新方式,范式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的新的突破口,与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一起构成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自2013年范式教学在高校推广以来,河北经贸大学已经建设了两批范式课程,作为两批几十门课程中唯一的双语课程,《出口行销学》的范式教学改革既具有普遍意义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全省首批双语课程,《出口行销学》自2003年开始进行双语教学,经过十一年的教学实践,2006年建成校级精品课,2009年成为我省唯一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2014年开始建设范式课程,双语课程的范式教学改革应该在共性中找到什么样的个性,如何将双语教学的特性在范式教学中体现出来,充分发挥范式教学互动性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考试考察方法灵活多变的特点,将双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围绕双语课程的特点及学习对双语课程的范式教学方法进行讨论。

一、双语教学的特点

《出口行销学》主要在大学生中讲授,基于本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中文与英文的表达尽可能地清楚、准确、鲜明、有条理;讲授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

教师应注意到双语教学具有地独特的特点,在授课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也要兼顾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避免双语课程变成翻译课或英语课,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要明确,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增加了一门语言来表述课程内容、完成课程目标,还应该是增加了一种能够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使学生们学会用英语思考、用英语学习,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连贯性的教学方法。

二、双语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是范式改革的重点

《出口行销学》课程的独特性要求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应该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还需要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角色转变问题,具体地说就是把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监督者,课堂的管理者,语言的指导者和活动的协调者,应该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程要求制订具体的学习方案(包括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哪些资料、如何处理加工材料等)的一种教学过程。

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亮点,并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多多鼓励学生参与课程任务。

三、理论结合实际是范式教学核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在课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实践时间,大幅度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作业,教师可以安排课堂模拟任务。安排组织学生们进行与课程有关的模拟性任务。例如,在第四章介绍消费者行为分析部分,可以结合双11活动,由学生对双11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在国际营销环境分析中由学生小组制作PPT,介绍自选国家的营销环境等。其次,根据学校可利用资源,尽可能安排社会实践项目。这些任务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实践的能力。不仅深化了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而且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一举两得。

四、创新是范式教学的动力源泉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出口行销学》课程的新颖性决定了本课程特殊的要求:培养鼓励创新能力的发展。

具体来说,首先要培养学生们对出口营销这门学科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培养了好奇心和兴趣后,教师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品味、直觉和洞察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与科研结合在課堂中营造出浓厚的研究气氛,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成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的是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创新过程是漫长的,其道路也是曲折的,在寻求创新的道路上,必须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指导学生们坚持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五、灵活的评价机制是范式教学的关键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学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不仅不利与教学,而且还会加重学生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发展。

《出口行销学》课程的新颖性决定了它的评价机制也必须是具有创新性的。

评价过程可分为两个部分: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考察;平时成绩与创新得分。主要推荐的方法有:观察法,主要由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上课时的表现来评价;测验法,即通过给出一系列的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回答来测定它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自我评价法:根据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正确的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确努力方向,自觉地改进学习。

总之,《出口行销学》范式课程既具有一般课程的特点,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双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运用多元化的学业评价标准来全面、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业,并且有计划、有目的、有效果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们对相关技能的熟练掌握,最终完成课程的任务。(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凌.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1):22-23.

[2]郭芳芳,史静寰,课程学习评价与不同学科本科生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2014(10):66-74

[3]章晓玲,常建娥.高等工程教育实施“卓越计划”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经济,2014.16:100-101

[4]SCANLON P,et al.Grading Student Performance in Real-World Settings.[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1998,74:97-105

[5]HU S.Beyond Grade Inflation:Grading Problems in Higher Educ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5:4-5

[6]盛德仁.双语模式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07-01:45-49

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10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双语教学并非如此一边倒,而是充满了争议。比如,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的桂诗春觉得这是个很大的误区, 香港的教训说明双语教学甚至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桂诗春,2003)。在2004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一个“双语教学”座谈会上,专家们指出,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可以得到三个层面的收获: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有些教育工作者则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傅淑玲,张承平,谭雪梅,陈洁,2003)。笔者结合我们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来谈谈对双语教学的看法。

一、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与效果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双语教学的精神,我校各个院系都开设了一些双语教学课程,其中金融学院就开设了投资学和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截至2005年1月底,我们已经承担了19个班级的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任务,有了数次难得的教学实践机会,加深了对当前争议颇多的双语教学的理解。下面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和考试结果来进行分析。

国际金融的原版教材很多,开始我们本着经济适用原则选用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第二版),作者为美国的Cheol S.Eun和Bruce G.Resnick。后来该书的中文名称翻译为国际财务管理,考虑到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易混淆,且部分内容重复,我们后来选用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版International Finance(第二版),作者为英国的Ephraim Clark,相比第一本教材而言,其内容更加与我们国内所讲的国际金融相近,既有理论性,又有实务性。

在接受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任务后,我们随机找了一些上过双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解,他们反映不太听得懂,主要是语言转换时很难跟上。备课期间,我们借了不少国外原版教材备课,消化吸收后制作了教学课件,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通过网络搜索,我们还下载了国外多个高校的国际金融课件,比较分析,并与教材出版社联系,获得了所用教材最新版本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和反馈,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利用英文多媒体课件、中英文讲授结合并以中文讲授为主、适当板书推导分析相关公式和案例的讲课风格,并联系实际经济现象解释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特别是联系中国实际,弥补所用教材内容以美国为主的给学生带来的理解困难。同时要求学生任选课后一个案例进行分析,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之一,并进行了认真批改。另外,通过课间休息和电子邮件联系,耐心回答学生问题。

由于不同专业的班级要求不同,课时也不一样,而且选修人数较多,上课时有的组成150人左右的大班,实际授课时间为45课时;有的组成100人左右的中班,实际授课时间为51课时;有的是自然班,实际授课时间为34课。期末考试试卷采用英语命题,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由于课时不同,上课内容有所侧重,45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判断选择题15道30分;简答题5道40分;综合题2道30分。试卷分A、B、C三套,涵盖1至15章内容。34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10道20分;简答题4道28分;综合题2道32分;案例分析题1道20分。试卷也分A、B、C三套,涵盖1至10章内容。51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判断题10道20分;简答题4道24分;计算分析题2道26分;论述题2道30分。试卷分A、B、C三套,涵盖1至16章内容。考试时间都是2小时。

总的来看,相比中文同类课程而言,目前19个班的考试结果显示平均成绩偏低,而且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成绩较低的同学反映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成绩好的同学觉得收获比较大。

二、影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我们有必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分析影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傅淑玲等人认为教材质量、教师素质、教学模式和学生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傅淑玲,2003)。由于这19个班都是笔者教的,教学模式也差不多,因此影响因素主要在于学生水平。另外,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课时、大小班、题型差异,加上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下面我们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时/大小班。

从图一我们看到,课时多的班级,成绩分布呈金字塔形,接近正态分布,而课时少的班级呈双头型,不符合正态分布,可见课时数量对双语学习效果有着明显影响。由于课时少的班级只有一个班,其余班级课时都较多,因而课时数量正好与大小班相一致。根据概率统计中的大数法则,课时越多,班级越大,意味着样本越大,越接近正态分布。

(二)题型差异。

由于采取的是开卷考试,当考试题型为判断选择题、简答题和综合题时,只要明白题目意思,读懂书上内容,较易找到类似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类推。相比较而言,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难度加大,不仅要求读懂,还要学会运用分析,因此,导致了在标准差相近的条件下,有案例分析题或论述题的班级平均分和最高分都较无案例分析题的班级低,而不及格比率则较高(见表一)。

(三)专业背景。

结合表二和表三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有着明显的影响,特别是语言因素。相比较而言,国贸班招生时英语成绩必须很高,毕业前过不了英语六级要面临转专业的压力,因此国贸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而金融班的学生所学的金融课程较多,在金融专业知识方面相对较有优势,财管班学生则在微观金融方面有所擅长。通过和学生交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国贸班学生取笑金融班学生看一页教材需花很长时间,金融班学生则取笑国贸班学生看一个例题要费较多精力,这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语言和专业知识确实对双语教学具有影响。考试情况进一步说明语言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更大。具体到各个班级,分析情况类似,各班双语课程成绩较高的同学英语水平都很好,不少同学还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而比较金融班和财管班不及格学生同学期其他专业课考试成绩,有些学生专业课成绩比较高,可见专业知识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不太确定。

三、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我们发放了500份问卷,在2005年1月份教学结束后向学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收回430份,回收率为86%,下面是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1.你认为通过学习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收获怎样?(最好请在备注处说明具体收获)

该题有效问卷417份,6%的同学认为很有收获,36%的同学认为有些收获,46%的同学认为收获不大,12%的同学认为没有收获。不少同学认为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直接看英文教材很吃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2.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材应该用什么教材?

该题有效问卷430份,11%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文最新教材,6%的同学认为应该使用自编教材,7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加注中文的英文教材,4%的同学认为应该最好用中文教材。

3.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应该怎样考核?

该题有效问卷389份,5%的同学认为应该闭卷考试,68%的同学认为应该开卷考试,24%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平时成绩比重,3%的同学提出用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核。

4.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该题有效问卷376份,4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案例教学,31%的同学认为应该使用结合多媒体讲授式教学,1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启发式教学。

5.你认为影响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学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该题有效问卷370份,40%的同学认为是英语水平,38%的同学认为是专业知识,11%的同学认为是班级太大,11%的同学认为是课时过少。

6.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应该怎样上课?

该题有效问卷415份,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语上课,16%的同学认为应该用中文上课,75%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语和中文结合的方式上课。

7.你的英语水平怎样?

该题有效问卷353份,87%的同学过了四级,46%的同学过了六级。

8.你已有几门课程重修?(最好请在备注处说明具体课程)

该题有效问卷403份,79%的同学没有一门课程重修,11%的同学有一门课程重修,5%的同学有两门课程重修,5%的同学有两门以上课程重修,最多的高达8门。重修课程以基础课为主,特别是数学。

9.你认为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怎样开设?

该题有效问卷406份,29%的同学认为应该实行双语教学,10%的同学认为应该实行中文教学,58%的同学认为应该同时开设国际金融双语和中文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

10.你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有何看法或建议?

很多学生认为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双语课程,不能“一刀切”。

四、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根据实际教学结果与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材问题。

由于国外国际金融教材侧重国际金融市场,与我国国内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知识体系差别较大,即使金融班的学生在上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前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学习过程中不少金融班的学生反映比较吃力,在学习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时基本没有多少专业优势,这可能也是导致金融班成绩总体低于国贸班的重要原因,而一些今后准备考研的学生则更加担心以后报考其他院校时对提高专业课成绩没有帮助。

(二)语言问题。

综上分析,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主要受学生英语水平影响。期末考试在采取开卷方式的情况下成绩偏低主要是由于不少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限,阅读速度慢,导致审题不清,时间不够,影响了做题的质量和数量,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比较简单的应用分析题目失分较多,整体低分比例上升。不仅考试如此,甚至有些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在学期结束后也不太清楚国际金融到底讲的是什么。

(三)评分问题。

目前我们试卷评分采用的是百分制,而由于语言因素导致有些学生卷面成绩较低,按照传统的60分及格标准,卷面不及格率相比中文课程来说要高得多,影响了一些学生就业或考研时的平均成绩。

(四)班级规模问题。

由于目前双语教学的老师较少,学生较多,而国际金融又是专业必修课,因此上课普遍采用合班,规模偏大,有时甚至一次一个班达到200多人,不利于课堂讨论和师生交流。学生给老师打分很能说明问题:以前我们上中文课程时,学生评分都超过80分,上大班双语课程时学生评分降至70多分,而上小班双语课程时评分又上升至80多分,可见班级规模对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五)课程设置问题。

英文finance既可以翻译成金融,又可以翻译成财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碰到了财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外,还开设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双语课程,英文教材很多内容都差不多,造成重复教学,又没有教透。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应该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1)尊重学生意愿,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让学生选择双语课程,不搞一刀切,以免一些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因语言障碍而学不到专业知识,教学中英语授课的比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决定,不能搞成全英文“单语”教学;(2)教材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外文教材,但应根据中国实际加以补充,条件成熟时消化吸收国外教材,编写符合国情的教材;(3)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前,使用国内教材增开中文国际金融课程,一方面为双语教学铺垫基本国际金融理论,另一方面满足考研究生学生的需要;(4)不要按60分判及格,而应按比例控制不及格率;(5)双语课程的班级规模应适当控制,以1个自然班为宜,以确保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确因学生人数多而师资又不足的,也应适当控制规模,最好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流,毕竟教育部提出的只是“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其强调的是双语教学课程门数,而不是人数,外向型人才终究是少数的,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6)增加双语课时,因双语教学涉及语言转换,大学英语高达335课时,中文必修课也为50多个课时,现在按中文必修课来设置双语教学课时,课时明显不够,学生感到比较吃力;(7)注意协调分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我的双语教育[J].外国语, 2004, (1) .

[2]傅淑玲, 张承平, 谭雪梅, 陈洁.关于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 2003, (4) .

[3]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 2002, (2) .

上一篇: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护理下一篇: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