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实习报告

2024-10-12

成效实习报告(共8篇)

成效实习报告 篇1

皮山县特色林果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成效报告

和 田 地 区 财 政 局:

近年来,随着我县林业造林力度的加大,使原本缺水的皮山县用水矛盾更加加剧,同时目前项目区引水非常困难,大多数为人工开挖的土渠道,缺少防渗措施,水的灌溉成本较高,水的利用率较低,水资源浪费很大,影响了特色林果基地的灌溉,成为制约皮山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善农田水利工程。采用高效节水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用于灌溉更多的绿地,而且也便于管理、节约劳力,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资源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需水,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木奎拉乡和固玛镇两绿洲交界地带,为平原荒漠区。交界地土地总面积40352亩,其中现状种植面积14660亩。规划总面积20000亩,计划实施面积10000亩。

项目区位于固玛镇阿扎吾江开发区,距县政府5公里。项目实施面积10000亩。项目区地形较为平坦,对外交通便利。

项目区地理坐标为:东(268836、4166179),西(264879、4165728),南(268124、4164417),北(265591、4167490)项目建设的内容主要为:辅设节水滴灌系统及相关设施。

二、项目完成情况

2010年7月财政局、林业局与水利局联合对该项目实地进行了调研并编制了项目的实施方案。由财政局对该项目进行了上报立项。2010年10月下发了该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同意该项目的实施。我县正在组织招标机构编制招标文件同时正在办理相关的招投标手续。计划在2011年1月对该项目进行招投标。2011年2月开工建设,2011年10月完工。

资金完成情况:整合项目计划总资金11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100万元。计划资金率为100%。

整合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计划资金4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00万元。计划资金率为100%。

三、项目建设目标

1、在皮山县固玛镇阿扎吾江开发区建立10000亩特色林果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2、通过加强特色林果基地滴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解决特色林果基地季节性缺水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通过项目工程建设,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渍化。

4、通过推广使用滴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提高果树亩均单产,增加农民收,增强社会稳定。

5、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全县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早日实现。

四、项目预期效益

1、经济效益(1)通过滴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现亩均节水约250立方米,10000亩可节水250万立方米。此项目技术成熟后向地区发展后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使用滴灌节水灌溉先进技术病虫害得以减少,加之节肥、省工,增产增收和化肥用量的减少,经济效益更为可观。

(2)林果经济效益

经枣5年开始进入成果期,按最低标准计算,干枣5公斤/株、555公斤/亩、10元/公斤、计算亩产值5550元。采用滴灌技术可使亩产提高20%,亩产产值加1100元。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受益农户6000户,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320元,实施高效节水亩均节本增效150元。

2、生态效益

从改善生态的条件来看,该项目不仅治理了水土流失,达到治壤保墒的目的,更为突出的是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提高林果产量。

3、社会效益

(1)广开就业之路,保证社会安定团结和地方经济稳定发展。特色林果产业的发展,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更广的就业渠道,使全县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调整,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经济发展。

(2)改善农牧民生活生产条件。项目的建设实施,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项目区的广大农牧脱贫致富奔小康,提高生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活跃了城乡市场经济,从而改变了项目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广开了地方财政收入门路,增加了税收和农牧民收入。

(3)提高了农牧科技兴农意识,促进了社会进步。该项目的实施建设,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进一步提高广大农牧民科技兴农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富县和科技兴国政策的全面落实。

(4)有效的减少林果生产所需投入以外,节余大批量的水,保证开荒扩大耕地面积所需的水源。

(5)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全县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早日实现。

附件: 《皮山县2010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施成效情况表》

皮山县财政局 皮山县水利局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成效实习报告 篇2

教育实习作为教师职前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师范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专、精、深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师范生身上出现了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再加上高校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实际相脱离,使得许多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时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也使得教育实习在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促进其自身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方面难以发挥重要作用,更难以发挥高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效。

1 制约师范生教育实习成效的主要因素分析

教育实习成效的高低,既受到高校和师范生自身因素的制约,也与实习学校等外部环境有关。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制约因素,才能更好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从而有效发挥高校为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责任与义务,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1.1 教育实习的组织者———高校的角度

高校作为教育实习的组织者与领导者,自身对于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与安排的适切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实习的成效与质量。但是,部分高校在教育实习安排方面存在的诸多不合理因素,严重制约着师范生实习的质量。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 带队教师质量不高

高校带队教师水平的高低是制约着实习质量好坏的因素之一。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教育实习过程中对带队实习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虽然高校选拔的多数带队老师都能够很好的胜任本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但是部分教师对中小学新课程的具体要求、教学实践环节、学生管理、班级管理等工作缺乏充分认识,难以较好完成教育实习这一任务。再加上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短缺,年龄大些的教师不愿去等原因,所以多数高校在选拔带队教师过程中也只能是让部分缺乏教育实习经验的年轻教师带队,致使教育实习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调查发现,56.76%的师范生认为,学校选拔的指导教师根本无法胜任实习工作;47.65%的师范生表示,带队教师未能有效帮助自身开展教育实习。

1.1.2 实习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实践类课程作为师范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师范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这些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难以有效满足实习生在教育实习方面的需求。以西部某高校为例,该校70.7%的实习生认为学校实习课程的安排不合理,不能有效帮助自己较好的完成实习。就实习课程开设的数量而言,16.9%的实习生表示自己所在学院没有开设相关课程;58.1%的表示开设了1-2门课程;仅有8.7%的学生表示,学院开设了四门以上有关教育实习的课程。而且在开设的相关课程当中,多数师范生表示,学校开始的实习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缺乏实践性,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1.1.3 实习时间短,安排不合理

实习时间安排的合理与否以及实习时间的长短是制约实习效果取得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多数高校教育实习时间仍然采用的是教育部规定的“教育实习时间为六周,一般安排在大学第七学期进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习生根本无法真正进入教师角色,更难以获得系统的教师专业技能与技巧。调查发现,40.68%的师范生希望实习时间为三个月,41.16%的希望为半年,更有9.44%的师范生希望实习时间为一年。在实习安排的方式上,89.71%的师范生希望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师范生对于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和需求与目前高校现行的教育实习时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部分高校目前现行的实习制度难以与广大师范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1.1.4 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缺乏

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发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指出:“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对某高校师范生的调查发现,37.06%的师范生表示自己所在学院没有开展过相关教育技能的培训,33.17%的表示不知道是否有相关的培训内容。而与之相对的是,分别有61.99%和24.46%的师范生表示,希望学校强化他们在教学技能与教学基本功方面的培训。当前部分高校针对师范生实习前系统培训的缺乏,导致师范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根本无法有效驾驭新课改的跨学科知识和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更难以应对新课改提倡的开放式教学中层出不穷的问题。

1.2 教育实习的指导者———中小学的角度

1.2.1 实习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实习学校的重视程度是提高师范生实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部分高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存在着学校对于师范生的实习不够重视,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教师选拔不负责等不利教育实习有效开展的问题。调查显示,24.92%的实习生表示,实习学校未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上课的机会,13.84%的学生认为实习单位没有积极配合他们的教育实习,特别是有40.92%的师范生认为,在上课机会的提供和指导教师的帮助这两个关键环节,实习学校并没能给他们提供有效帮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学校对于实习生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持怀疑态度进而怕影响学校的日常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是让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担心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对教育实习大多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不愿让实习生真正全面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在指导教师的选拔上具有随意性。

1.2.2 指导教师缺乏对实习生进行有效指导

作为教育实习的指导者———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对实习生的指导水平和能力,是决定实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部分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师范生的实习指导流于形式,未能按照教育实习计划来开展指导,责任心缺乏,严重制约了高校师范生实习的质量。[1]调查显示,13.80%的实习生认为,制约实习质量的最大因素源于指导教师素质的高低;29.06%的实习生表示,影响自身实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于实习教师对自己指导的程度和水平。

1.3 实习的主体———师范生的角度

1.3.1 职业意识不强

教师职业意识是指教师对自身的地位、价值、素养和活动方式的认识、评价及态度,是教师自觉能动性的观念表现。[2]对于师范生而言,培养教师职业意识,就是要提高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并由此衍生出一种角色意识和服务意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将承担工作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明确专业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做好充分准备。但是,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较弱,认同感较低。数据显示,只有8.23%的学生非常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这一现状也导致部分师范生忽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锻炼,难以有效开展教育实习。

1.3.2 缺乏对实习目的的深刻了解

教育实习,是实现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变的重要步骤,更是实现其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途径。但是,调查显示,部分师范生对实习目的的缺乏深刻认识,对教育实习开展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深刻了解。数据显示,51.73%的学生对实习目的了解较少,43.83%的学生基本了解实习目的,二者相加高达95.56%。再加上多数高校实行学生自主实习与学校统一组织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部分学生为了考研,就以为实习参加与否都不重要,因此,他们在实习方式上都会选择自主实习的方式。实际上,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参加实习,而是在家中或者学校学习,使得教育实习流于形式;更有甚者,少数不考研的学生也不去实习学校实习,而是在实习时间结束后拿上实习报告让实习学校盖章就万事大吉。

1.3.3 缺乏对基础教育的全面了解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存在的脱节现象,使得多数师范生根本不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对于目前正在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知之甚少。因此,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根本无法针对中小学实际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调查发现,分别有60.29%、24.21%的师范生表示自己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当前的新课改,二者相加占到了被调查对象的84.50%;更有甚者,有2.17%的师范生完全不知道新课改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实习生对于新课改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回答则更让人担忧,数据显示,有高达87.90%的师范生表示不知道。当前部分高校师范生对基础教育了解之欠缺,导致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根本无法准确把握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更无法准确地把自己所学知识与中小学实际相结合,更难以通过教育实习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1.3.4 不熟悉中小学基本教学规范

中小学基本教学规范是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执行的日常规范。它有利于增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使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目前,大多数师范生并不熟悉中小学教学的基本规范,更不知道教案该怎么写,课该怎么讲,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等。调查显示,有高达78.45%的师范生不熟悉当前中小学基本教学规范,另有2.66%的师范生则表示完全不知道。师范生对于中小学教学规范的不熟悉,导致师范生在实习个过程中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这也是很多学校不愿接受师范生实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1.3.5 教学技能不强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或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练习、训练,形成、巩固下来的迅速、准确、流畅、熟练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及智力活动方式的总称。[3]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于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就成为是师范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师范生普遍存在着“三笔字”书写不规范,普通话发音不准,语言表达不流畅,讲课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板书设计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等问题。

2 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成效的对策

2.1 完善高校实习制度

教育实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学院、各个部门的全力协助,共同完成。因此,高校应从学校层面出发,就实习中的相关问题做出制度安排,保障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对于学校而言,要从实习生课程的设置、培养、选拔、管理及带队老师的管理、奖惩措施等方面制定严格的、具体的规章制度,如制定《高校实习实施办法》、《高校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奖惩办法》等制度,确保从制度层面保障教育实习的顺利实施。

2.2 改革教师教育课程

理论课程是师范教育的基础环节,改革教育实习,应首先从课程改革开始。[4]课程的设置应该遵循灵活性、针对性的特点。在前两个学期主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人文类课程、理工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并且实行主辅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即要求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理工类和艺体类课程,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史类和艺体类课程,以达到丰富知识,扩大视野的目的。在大学二年级开始分学科专业培养,加强学生的专业针对性。在大学三、四年级,集中学习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研究与拓展、中小学学科课程研究、教师职业信念与养成和教师教学综合实践等模块课程,强化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5]同时,开设教师教育类的选修类课程,增设具有专题性、开放性,能供师生探讨的课程,建设由素质教育、教师职业教育、实践教育构成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突出实践课程,精选选修课程,加强综合课程,使师范生形成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从而为教育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加强职前教育的培训和指导

实习前的培训和指导,是形成教师技能必不可少的途径,也是顺利地完成实习的各项工作,以及毕业后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师范生职前教育的培训和指导。具体包括:

2.3.1 加强基本理论学习

拥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是对师范生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开展教育实习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引导实习生学习、掌握和领会教师职业技能的理论知识,深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师范生对于基本理论的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掌握有关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知识,为实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同时,突出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所有专业的师范生都必修这些课程,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使之具有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其次,强化与新课改有关知识的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在学习新课改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现状相结合,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有关内容,以促进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

2.3.2 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所需各种技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加强师范生职前专业技能的培训,是使他们具备教师技能的重要举措,是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教育实习中各项任务的基本条件。因此,对师范生的培训应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培训的过程中,应着重培训实习生如何撰写教案、如何分析学生和教材、如何备课和上课、如何进行教育评价、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何进行班级事务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等技能。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中,也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三字一话”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严格考核,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

2.3.3 严格实习前的模拟教学

教学活动是对师范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检验。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保证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教育实习开展之前,学校应通过开展“模拟现实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服务,为师范生高质量完成教育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展“模拟现实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学校应按照专业把参加实习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均配备一名研究中小学教育的优秀教师对学生加以指导,同时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现场指导学生的实习训练。同时为了保证模拟教学的效果,学校要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下的现场逐个考核过关制,成绩合格者方可以参加实习;对于表现较差、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实行重新试讲,如再不合格,则不能让其参与到教育实习中去,以保证培训效果。

2.4 大力推进顶岗置换教育实习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各高师院校必须大力推动“顶岗实习”的开展。[6]大力推行定岗置换教育实习,就是要从各个方面改革高校现行的教育实习方式。具体包括:在时间上把实习时间延长至半年至一年,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师范生充分了解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教育的热情,树立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理想和信念;在方式上,采取全程式参与式,即让师范生全面参与到实习学校的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工作、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改革等。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更好地促进师范生的“师范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在管理上,把实习生纳入到当地教育部门的管理当中,以便更好的管理。

2.5 完善实习基地的督导与评价

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师范生实习的成效。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对实习基地的监督与评价,以便更好地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监督与评价,需要高校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对实习基地从基本建设、师资水平、指导教师的选派、以及对实习生的支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考核采取百分制,具体量化二级考核指标,划分考核等级。对于考核优秀的基地要给予资金奖励,并对该校从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于考核及格的实习基地要从多方面予以支持和帮助,以改进实习基地质量;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基地要适当撤销,以保证实习基地的质量。对于实习基地的考核,要建立由各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当地教育部门领导、实习带队教师、实习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实习基地进行考核,以保证考核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黄勇樽,李晓兰.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问题论析[J].今日南国,2010(3):53-54.

[2]钟启泉,岳刚德.论教师委员会的专业性、自治性与合法性[J].全球教育展望,2007(1):34-38.

[3]于洪卿.关于师范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12)下旬刊:8-9.

[4]宋爽.位入手———切实提高教师教育实习质量[J].平原大学学报,2008(3):101-102.

[5]祁雪晶.实践—从学生到教师的必经之路[N].光明日报,2009-4-29-1.

成效实习报告 篇3

关键词:主动性 数控实习 成效

数控实习课是技工院校数控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等级工考核。组织好数控实习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关键。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技能,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培养实习兴趣,增加好奇心,提高主观能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肯动脑,肯动手,肯学肯钻研,全面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笔者在数控实习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几点尝试。

一、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地发现及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展。

1.独立探究

独立探究是老师创设问题后,让每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进行数控车外圆车削的教学时,学生按照粗车、精车编程,理论上零件尺寸合格,但是在实际加工过程中会由于对刀、机床精度的影响造成尺寸误差。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去独立探究发现问题,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时再来求助老师。最后,老师总结讲授尺寸修调的技巧,教学实效很高。这样做的效果与传统的“填鸭”不同,学生是带着问题实践的。

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在于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开发创造潜能,而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只是启发者、促进者。

2.合作分享

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全班充分展示自己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研究,取长补短,相互帮助,从而使自己的思路更广。

如在进行数控综合零件加工的训练时,我们可以按机床数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同时每组学生分别成立编程、加工、检测小分队。如果每台机床有6个学生的话,正好2人一个小分队,组内的分工要求每次轮换。在整个实习教学中,进行小组对抗赛,对于优胜小组可以进行奖励。这种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数控技能的提高。

二、努力将实习课题企业化、生活化

现代企业需要培养的技术人才应该是可以加工成品或半成品零件,并能够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实用型人才,具备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应努力摆脱现有的课堂理念和束缚,彻底更新观念,实施教学改革。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知识不断更新换代,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要跟上专业领域的发展。

例如在数控实习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学区的一台数控机床,培训合格的学生上机练习操作,提前体验企业工作的经历,同时,让所有的学生对自己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感性认识,促使他们自我定位,找到目标,努力

实习。

又如在数控综合零件实训时,可以模拟企业外加工这个零件,让每个小组进行招投标,要求最少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每个小组去进行成本核算、试样加工等工作,这样的教学丰富多彩,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人参与,提高实习成效,同时也为他们以后创业打下基础。

三、合理改变评价机制

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习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教与学起着导向、激励、调控作用,是让课堂“活”起来最有效的策略。

数控实习过程中,普遍的评价过程是:老师出题制定评分标准,学生根据图样编程加工,老师评定成绩。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完全可以“倒”过来,由学生制定“游戏”的内容与规则。

例如老师在一个数控中级车工班期末应会考试中,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让每个学生自己设计零件,必须设计外螺纹、两个外圆、一个内孔等加工要素,同时要求制定相关的评分标准,老师仅对零件长度、毛坯做出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加工,老师最后依据学生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检测评分。整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主动性,设计的零件新颖、独特,显示出超强的设计天赋,创新潜能被大大挖掘,最后都顺利通过了考核。

实习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否适应社会,关系到达到培养目标的问题。作为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技工院校,只有认真搞好实习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办好学校,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技能

人才。

改善支农服务措施和成效的报告 篇4

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区农村经济中心,积极创新支农方式,着力疏通支农渠道,提高服务水平,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的“双赢”之路。截止2月,全区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72550万元,较年初增加12834万元,增幅为21.49;各项贷款余额62120万元,其

中,农户贷款余额29579万元,较年初增加4830万元,1—2月份,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1224万元,占全区金融系统发放农业贷款的99以上,农户贷款覆盖面由2002年底的28,提高到36,提高了8个百分点。

一、建立贷款调查机制,摸清资金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长期的信贷支农工作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深入搞好贷款调查,了解农村资金需求与用途,才能量入为,有的放矢地创新服务方式,满足广大农户对面金融服务及资金的需求。基于这一认识,年初,我们组织信贷人员深入所管辖区,采取发放调查问卷与宣传信用社信贷政策相结合的办法,对农村资金需求情况进行了一次“拉网式”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步入产业化、集体化的经营轨道,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但借款主体缺乏有效抵押,按照《贷款通则》规定,就很难得到信贷支持,从而使信用社、农户陷入“两难”的境界,如何解决“两难”,实现“双赢”,是摆在当前信用社支农工作中的主要课题。通过贷款调查机制的建立,加大了信用社宣传力度,拉近了信用社与农民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为全年做好信贷支农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创新支农手段,深化服务内涵,方便农户贷款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资金支持,就是代表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真实体现,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围绕创新支农方式、简化贷款手续、拓展服务空间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实践新形式下信贷支农工作的新路子。

(一)大力组建信用联保协会,积极支持农村种养加专业户发展。近年来,随着薛城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形成了一批种植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无公害绿色农业基础和养殖小区,全区的农业发展步入产业化、集约化的经营轨道。[范文为◇好范文 wenmi114.com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好范文 wenmi114.com外部链接!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由于这些农业项目种植规模大、生产周期短,属高投入、高产出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大、时效性也相对较强。农民要想发展这些高产高值的种养项目,除自筹外,就需要大额贷款的投入,但是农民又不能提供符合金融部门的要求的抵、质押物,只能望“贷”兴叹,使得因资金的原因,发展高效农业的愿望不能如期进行。针对这一情况,去年,我们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进行调查,认真分析造成农户贷款难的原因,研究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大信贷投入,扶持特优龙头项目发展的意见》,在各村组建信用联保协会,引导农民成立农户经营联合体,使有技术、有市场、有效益的种养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集聚,走公司十合作组织十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由于信用联保协会的建立,实现了农村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有效配置,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良性衔接,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形成了规模效益,使得广大农民纷纷申请加入,使得信用联保协会在全区迅猛发展。自去年5月9日第一个联合体——周营镇信用联保协会诞生.目前,全区已组建信用联保协会112个,4728户农民志愿加入“联合体”,授信贷款额为5368万元,已发放贷款4209万元,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十多个产业。

农村信用联保协会把生产互助与提供联户联保融为一体,是几户共同发展农业搞科技兴农的联合体,可以解决了某一户在产前、产中、产后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农村弱势群体取得了致富的契机,创造了劳动互相支持,技术互相指导、信息互相服务的有效形式,使农村经济实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养殖)、集约化经营的格局。常庄镇种楼村户户都有养猪的技术,但大多农户因为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难以得到信用社大额贷款扶持,只能是小规模的家庭养殖,从而制约了该村养殖的发展。周营镇铁佛村组建信用联保协会的消息传入该村后,村支部书记张怀柱一方面积极向常庄信用社通报该村养殖业发展情况,一方面向村民大力宣传加入信用联保协会的好处,仅一天的时间该村有80的养殖户向信用社递交了加入信用联保协会的申请,经过信用社信贷员的考察,及时为32户养殖户核发了贷款证,授信贷款额度达57万元。该村信用联保协会会长高兴地告诉大家说:通过信用联保协会、养殖协会的组建,我村的养殖业将由现在的家庭养殖改为规模养殖,将增养猪120余头,户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二)全面推行贷款上柜台,切实提高办贷效率。为配合联户联保贷款业务的开展,我们

根据辖内农户生产经营状况、个人信誉等情况,建立农户经济档案,扩大农户贷款证的核发量。在营业室设立信贷专柜,指派一名内勤人员专门负责贷款咨询、预约考察、办理贷款证贷款业务等,农民只要持当地信用社核发的贷款证,随时可在营业室内办理贷款手续,极大地缩短了办贷时间,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一些农民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信用社办理贷款真方便,贷款就

像存款一样方便。

(三)建立支农联络员制度,构建服务网络新体系。随着信用社服务范围大、对象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防止因信贷人员不足而出现空白点[找文章还是到☆好范文 wenmi114.com,更多原创!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我们依靠村级班子建立支农联络员制度。对贷款业务量较大的村,由村支部推荐一到两名群众威信高、责任心强、无不良信用纪录的人作为支农联络员,协助信贷员考察、催收贷款等。通过这一做法,有效地弥补了信贷员少、力量薄弱的问题,即方便了农户贷款,也拓展了信贷市场空间,增强了信用社的发展后劲,大家一致认为支农联络员是反映农户贷款需求,解决资金困难的重要渠道,也是信用社赋予的荣誉和责任,有义务帮助信用社管好贷款,许多村级班子成员都自愿担任信用社支农联络员。

(四)建立贷款公开制度,着力延伸服务内涵。为缓解农民居住分散、贷款程序知识缺乏等问题,我们及时推行了贷款公开栏制度,在全区13家信用社营业室设立了农户贷款公开栏,将农户贷款种类、期限、利率、发放范围、办贷程序及联系电话等内容进行公开,使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政策及业务手续一目了然,便于及时与信用社联系,在农民与信用社之间架起了桥梁。

三、实施农贷富民工程,打造优势品牌,构筑双赢平台

为支持区域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我们紧紧依托组建信用联保协会,全力实施了“小额农贷富民工程”,重点扶持专业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辖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唱好“优”字曲,重点支持无公害大棚菜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农业兴区总体思路,坚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国内外市场为依托,大力支持农民发展科技农业、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去年以来,累计发放小额农户贷款7860万元,重点支持周营铁佛、南石大香城、邹坞西南村等92个自然村无公害蔬菜大棚建设。二是打好“特”品牌,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工作中,我们把扶持专业村和特色产业,作为实施小额农贷富民工程的重点,促进其向规模化和产业发展。北于村的粉条加工有20多年历史,大部分农户苦于资金短缺,一直没有形成规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与村两委协商,引导加工户组建信用联保协会,帮助农户把市场做大。去年,累计为该村63户农民发放贷款289万元,人均增收5000余元,同时,该村还利用粉渣大力发展养猪业,逐步形成了发展潜力较大的生态农业。三是让“牛”头变龙头,全力支持养殖业的发展。按照区政府提出畜牧富民的号召,累计发放贷款6530万元,重点支持了常庄店子、沙沟南常等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养殖户孙某有着多年的养牛经验,由于资金短缺,一直从事家庭养殖,无法扩大规模。去年,我们在认真考察的基础上,发放贷款20万元,以“公司+农户”的方式,使之在全区建起第一个占地40亩的奶牛养殖基地,现已发展112头,效益十分可观。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农户纷纷看好养殖养,去年,累计发放贷款3240万元,支持968户农民通过养牛、养羊等走上了致富路。

成效实习报告 篇5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求全乡上下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自查整改工作。一是召开党委会专题学习市2019年县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排查整改工作方案,对照反馈问题清单,举一反三进行排查分析。二是严格对照市2019年县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清单,研究具体整改方案,拟定整改责任清单,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分类盘点销号。三是召开由全体乡村干部参加的视频会议,通报市2019年县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专题学习市整改方案以及问题清单,促使全体干部进一步深刻剖析,落实责任,狠抓整改,注重实效。

二、认真排查,落实整改

根据2019年县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要求,xx乡夯实主体责任,压实责任担当,强化作风建设,全面开展对照自查整改工作。

(一)点对点反馈问题。

1、“三落实”责任落实方面,扶贫政策、贫困户情况说不清。乡镇党委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对危房改造、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政策掌握不全,个别村党支部书记对本村2019年脱贫户基本情况说不清楚。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2、“三落实”责任落实方面,村级遍访工作开展不扎实。个别村2019年调换村党支部书记,考核时,该村无法提供前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遍访工作记录。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3、“三落实”责任落实方面帮扶成效不明显。个别村贫困户缺少针对性帮扶措施或增收措施。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4、“三落实”就业扶贫方面,扶贫公益性岗位管理不规范。个别村贫困户签订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管护人员聘用协议》中,合同双方权利义务未明确。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5、“三落实”产业扶贫方面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个别村户贫困户签订的带资入社协议内容缺失,权利义务未明确。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二)对照排查举一反三问题。

1、“三落实”问题整改方面,问题排查不到位。某县某村无致富带头人档案、房屋鉴定报告不规范,危房改造质量不高,未启用“一站式”医保结算系统、贫困户慢病鉴定不到位等问题未纳入脱贫攻坚“回头看”排查问题整改台账或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整改台账进行整改,排查问题有遗漏。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2、“三落实”问题整改方面,问题整改工作开展不扎实。某县某村村级脱贫攻坚“回头看”问题整改销号验收需行业部门和乡镇主管领导签字确认。查阅资料发现,该村已销号问题相关责任人均未签字确认,履行验收销号程序有缺失。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3、“三落实”问题整改方面,村级问题清单不规范。某县某村“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百日攻坚战工作排查问题清单中,问题描述照搬照抄县级和乡镇描述内容,无法体现本村排查问题具体内容。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4、“三落实”就业扶贫方面,个别公益性岗位“挂名顶岗”。某县某村1名70岁贫困老人2019年被聘为保洁员,该户表示“自己干不动了,是亲属帮着干活,发的钱自己也给亲属了“,经核查,该户2020年又签订了保洁员合同。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5、“三落实”产业扶贫方面,扶贫产业项目未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某县某村某某种植合作联社扶贫项目未与贫困户签订带贫益贫相关协议,仅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方式分配收益。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6、“三落实”产业扶贫方面,个别扶贫产业项目收益率低。某县某村利扶贫产业项目投资141万元,2019年整体出租收取租金仅为1万元,投资收益率为0.7%。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7、“三落实”产业扶贫方面,个别扶贫资产收益分配不精准。某县某村将扶贫资产收益平均分配给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享受同等收益,2018年人均收益240元,2019年人均收益236元。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8、“三保障”危房改造方面,部分贫困户住房维修改造质量不高。某县某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后仍然存在墙体有裂痕、冬季透风不保暖、两次维修未达标准等质量问题。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9、“三保障”危房改造方面,个别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发放不及时。某县某村户贫困户2019年危房改造维修花费8900元,相关票据已提交村两委,补助款至考核时仍未发放。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10、“三保障”危房改造方面,部分房屋安全鉴定报告不规范。某县某村户贫困户d级危房改造前和改造后的房屋安全鉴定报告日期为同一天;

危房改造前房屋安全性鉴定报告为c级,改造后进行了两次房屋安全鉴定,第一次鉴定仍为c级,第二次鉴定为b级,房屋安全鉴定混乱。

排查情况:经认真对照自查,未发现该类问题存在。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严格按照上级工作要求,夯实整改工作成果。我乡将进一步继续巩固“稳”的基础,坚持现行标准和2020年时限,保证脱贫质量,防止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狠下一番“绣花”功夫,防止浅尝辄止。不断加大“进”的力度,防止返贫。

(二)多种扶贫措施并举,打好脱贫攻坚战。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为其“量身打造”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以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扶贫奠基,以产业、就业扶贫实现“造血”,以教育扶贫力求“扶志也扶智”,多种扶贫政策并举,创新机制,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成效实习报告 篇6

随着综合联动营销的深入发展,对公有贷户企业个人资产提升逐渐成为重点营销目标客户,***支行通过大数据实践与应用,整合对公有贷户企业信息与对私企业主个人有效信息,通过深度挖掘数据关联信息,将多个平台、多种维度的客户信息整合起来,匹配对我行营销工作具有帮助的信息点,挖掘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有利信息,将企业与个人客户的完整肖像描绘出来,对于扑捉营销信息具有重要作用。支行从整合后的数据中提取到对公有贷户账户信息、对公户企业主信息、企业主个人在我行持有资产情况及资金流出情况,用以帮助营销人员有针对性地迎回、挽留客户流出资金,提升低资产企业主的客户等级和客户资产,实现对公、个人业务全面发展,实现资金在我行体内循环。

二. 应用推广成效

通过本项目获取到截止20XX年*月*日***支行有贷户企业主资产低于**万的客户共**人,按照企业性质、有贷户贷款余额、有贷户对公存款余额等主要信息对项目数据进行了分类分析。

有贷户企业性质

截止20XX年*月*日我行资产低于***万的企业主共***人,按照企业性质进行分类分析,可将企业分为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其中事业单位占比32%,民营企业占比68%。

在大数据筛选中,我们用**值≤**万为条件,筛选资产较低的客户,有贷户企业主作为企业实际控制人,是我行私行潜力客户。该客群所经营的企业在我行获得贷款审批,能够证明其资产实力,并且客户在获得贷款后,投入使用资金及回笼资金可在我行系统内进行资金循环。

低资产有贷户企业主提升措施

(一)为有贷户企业主客户配备专门的.对私客户经理,定期向客户提交资产检视方案,传导资管新规和市场风险,引导客户进行存款配置,以吸收存款为核心,全面提升客户资产,抓住总行推出大额存单月月付、惠存通等存款创新产品的有利契机,结合当前市场形势和资管新规政策,加大有贷户企业主客户存款配置比例,重点吸收客户行外资金,实现资金回笼,促进资产在我行体系内良性循环;

(二)选择重点销售产品,提高产品覆盖度,通过向客户渗透、传导资产配置理念,丰富客户资产配置结构,强调保险、权益类资产、商品类资产在客户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从客户的切实需求出发,结合目前市场形势,向客户推送市场信息,结合我行产品,向客户提供资产保值、增值建议规划,带动客户参与资产配置。

成效实习报告 篇7

一、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 三县 (市区)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化“危”为“机”, 县域经济逆势上扬, 特别是去年以来,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高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

1、发展速度快

去年前三季度, 襄阳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 同比增长15.3%;宜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2亿元, 同比增长16%;谷城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7亿元, 同比增长17%, 增幅居襄樊各县市第一。三县 (市区)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8—3.5个百分点, 高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增速1.9—3.6个百分点。预计, 襄阳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30亿元以上, 增长15.5%;谷城将达到80亿元, 增长16.7%;宜城将达到83亿元, 增长16%, 由前两年的慢步小跑实现了奋力快跑。

2、工业形势向好

去年以来, 三县 (市区)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超过40家, 共新增132家, 达到456家。前11个月, 襄阳区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6亿元, 同比增长58.1%;谷城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6.9亿元, 同比增长57.6%, 实现工业增加值32.5亿元, 增长52.5%;宜城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5亿元, 增长57%。

3、投资势头强劲

1—11月, 襄阳区累计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 同比增长68%;谷城县完成26.37亿元, 增长67.4%;宜城市完成28.3亿元, 增长63.3%。

4、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截止到11月底, 三个县 (市区) 的一般预算收入均已超过2亿元, 累计增速高出湖北省县域平均水平。其中襄阳区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9亿元, 同比增长30.3%;宜城市完成2.3亿元, 增长25%;谷城完成1.74亿元, 增长22.7%, 其国税收入突破了2亿元, 增长21.29%, 在襄樊各县市位居第一。

5、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截止到11月底, 襄阳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65元, 同比增长13.2%,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559元, 增长10.2%;谷城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30元, 增长16.9%,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500元, 增长20%;宜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0元, 增长10%,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800元, 增长12.8%。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举措

襄樊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基地、重要的工业基地, 其县域经济发展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 襄阳区曾经是湖北省的十强县, 枣阳市进过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由于种种原因, 过去几年襄樊的县域经济一度裹足不前、发展相对滞后。而近年来, 三县 (市区) 经济快速发展靠什么, 就是靠科学的发展思路、积极的发展目标、扎实有力的发展举措。近几年, 他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襄樊市委、市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政策措施的精神,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明确目标, 着力抓园区、着力抓招商、着力抓创业, 聚精会神发展经济, 奋力向前赶。发展取决于目标的定位, 否则奋斗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三县 (市区) 紧紧围绕襄樊市委、市政府提出经济总量四年翻番的总目标, 结合自身实际, 纷纷自我加压, 提出了各自的奋斗目标。襄阳区明确提出实干兴区, 三年进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 五年进十强;宜城提出“两翻番一冲刺”, 即三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四年财政收入翻一番、奋力冲刺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谷城提出三年翻番、进入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在与他们的接触中, 我们强烈地感到了一股不服输、奋力追赶的精神气, 从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线到热火朝天的工业园区建设现场, 所到之处令人惊喜, 令人振奋, 呈现出勃勃生机。

1、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 (市) 战略, 推动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三县 (市区) 紧紧抓住工业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结合本地实际, 开拓创新, 各打各的优势牌, 各走各的特色路, 着力建设百亿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扩规升级, 着力推动优势产业聚集发展上水平, 不断做大特色、做强特色, 将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优势明显、带动力较强的主导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襄阳区发挥毗邻东风汽车集团襄樊基地、襄樊市中心城区和农产品生产大区的优势, 重点培植机电汽配、现代物流和农产品加工业三大过百亿元支柱产业。目前, 该区机电汽配企业达到112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3家, 60%的企业与东风公司建立了紧密的配套关系, 以长源东谷、荣华汽贸、鹰牌轴承等企业为骨干的机电汽配产业群去年前11个月完成产值48亿元, 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41%, 发动机缸盖、轴承等10多个主导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以华中光彩、天润、国邦物流等为主的现代生产性物流服务业全年营业收入可突破100亿元。谷城县实施“百亿工程”和“成长工程”, 以汽车零部件、再生资源、纺织服装为重点, 加快培植百亿级产业。谷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省重点产业集群, 全年产值可达70亿元。宜城市结合本地实际, 着力盘强农副产品加工支撑产业, 盘大化工、纺织服装两大支柱产业, 盘出机械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两大新兴产业, 构筑宜城工业经济特色。

各地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以产业化思路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襄阳区引龙头、建基地、调板块、扩规模, 加粗延伸产业链, 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80家, 规模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1家, 过10亿元企业2家, 国家级企业2家, 全年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可达110亿元以上。谷城以“贡品农业“为主攻方向, 重点发展茶叶、油茶、生物质能源林等特色种养业, 打造鄂西北茶叶品牌旗舰、湖北省油茶大县、湖北省生物质能源大县, 石酒公司的“霸王醉”、“汉家刘氏”茶叶已经成为湖北省知名品牌。该县特色农业增加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60%, 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大力推进全民创业,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我们看到,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精心呵护下, 三县 (市、区) 成长出一批重量级的“巨人”企业, 培育出一大批生机勃勃的“小老虎”企业。襄阳区去年新增工业企业200多家, 工业企业发展到1025家, 其中新增规模企业48家, 总数达到159家。引进的襄阳鲁花年可生产花生油10万吨、菜籽油6万吨, 年产值20多亿元。谷城县始终把做强做大本土企业作为发展战略, 加强对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和培植, 一批重量级本土企业实现了跨越式扩张发展、跨省市布局, 成为全国的行业“领头羊”。骆驼蓄电池公司销售规模三年三大步, 由10亿元增长到30亿元, 成为全国最大的车用蓄电池生产企业;三环车桥年销售额由三年前的8亿元增长到15亿元, 在云南、北京、四川兴建了分厂, 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前轴生产企业;金洋公司由三年前的6亿元增长到15亿元, 成为全国最大的合金铅生产和出口企业。谷城现有的146家规模以上企业中, 本土企业占72.6%, 产值占88.2%, 其中产销过亿元的企业28家, 过15亿元企业2家, 过30亿元企业1家;税收过5000万元以上企业1家, 过1000万元以上企业6家。

在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 各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襄阳区着重抓好企业成长梯队建设, 对规模以下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排队, 制定年度发展目标, 对产值在300—500万元的潜力企业, 从融资、信用担保、技术改造等方面予以扶持, 促其提档升级, 成长为规模企业;对产值在300万元以下的企业, 建立储备数据库, 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年增加了3倍多, 在全区产业集群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到80%, 成为集群产业链上最活跃的单元。宜城市扶持中小企业实行“三个到位”, 一是各项激励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工业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采取降低门槛、减少成本、放宽领域、财政奖励等优惠政策, 激励企业发展。市财政连续三年拿出100多万元, 对在纳税、品牌、科技、创汇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负责人进行重奖。二是组织保障到位。将中小企业年度发展指标纳入绩效考核, 奖优罚劣。三是融资难题尽力帮助解决到位, 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支持, 引导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量, 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谷城县坚持外抓开放引进、内抓全民创业, 全面释放“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干事创业潜能, 去年新发展工商企业200多家。

3、强力抓好招商引资, 培育经济增长点

三县市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第一任务, 采取有力措施, 增强实效。襄阳区围绕机电汽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物流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 确定招商重点地域, 明确项目的招、管、建分工, 密切协作, 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项目建设速度。去年共新引进、续扩建各类项目209个, 协议投资161.72亿元, 投资过亿元项目36个;目前在建及建成投产项目171个, 占项目总数的82%, 完成投资112.43亿元, 占协议投资的70%。时瑞达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的项目, 投产后可实现产值5亿元、税收1000万元;泰升实业投资3亿元的高档包装和钢构项目, 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谷城县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任务, 开展全员招商、全民招商, 县“四大家”领导驻点招商, 并且调整优化县、乡、村、企四方利益分配结构, 调动了各方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成效显著, 全年引进县外项目超过260个, 引进资金超过36亿元, 增长158%以上。同时, 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百日会战”, 全年开工和续建项目334个, 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46个, 过亿元的30个, 总投资200亿元, 增长135%。项目全部投产后, 将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 利税20亿元。宜城市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金钥匙”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 对招商成果突出的, 政治上重用, 经济上重奖;对招商失败的, 多理解、多包容、不责难。去年以来, 该市共引进65个项目, 总投资75.1亿, 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0个、亿元以上的20个, 其中17个项目竣工投产, 34个项目开工在建, 14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预计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产值百亿元以上。所到之处, 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到处都是一片片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 为襄樊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4、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 在创新服务中打造竞争优势

环境是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三县 (市区) 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 一手抓硬环境建设, 一手抓软环境优化, 两手都很硬, 抓出了成效。一是以经营城市的理念,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向前推进。三县 (市区) 通过引资、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城区主干道、污水垃圾处理厂、天然气、客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配套服务能力和品位大幅提升, 极大地增强了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千方百计缓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各地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 一方面自身挖潜, 盘活存量土地。对破产企业、长期停产的企业, 以及一些超过规定时限、批而未用的土地, 进行清理和置换;向上争取土地整理项目, 加大移村腾田力度, 拓展新的用地空间;对城中村集中改造、成片开发, 腾出土地供项目所需。同时, 各地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想方设法充实资本金, 尽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宜城市金博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由成立之初的1000万元扩充至3200万元, 去年共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8000万元。切实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积极放贷, 实行绩效挂钩, 增加信贷投放量。三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构建发展平台。各地采取市场化的办法, 多形式、多途径筹措资金办好工业园区。襄阳区近几年采取市区共建、区镇共建等模式, 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20亿元, 园区建成面积近16平方公里, 初步形成了“一区多园”的格局。其中, 深圳工业园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 建成面积6.2平方公里, 共引进项目40个, 总投资60亿元, 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24个。谷城县着力培植百亿元级经济园区, 在谷城经济开发区、石花星技术密集区规划建设汽车配件、再生资源、骆蓄、美亚达等产业园区, 去年“两区”技工贸总收入可望达到100亿元。宜城市完成了宜城经济开发区二期规划和雷河·大雁工业园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项目建设规划, 配套完善了宜城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开工建设连接雷河、大雁两大工业园的雷雁大道, 两个园区连为一体后, 整体面积将扩大到近3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已入驻规模企业54家, 去年可实现工业产值68亿元, 税收可达1.5亿元, 出口创汇可达7800万美元。四是建立健全落实与考核机制, 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三地都建立了“四大家”包保重点企业和项目工作机制, 完善了绩效考评办法, 形成了“目标同一、标准同一、考核同一”的考评机制。深入开展“企业评机关”和“群众评科长”活动, 切实解决“上热下冷、上急下缓、中间梗阻”问题。开展减环节、减时限、减事项、提效率的“三减一提”, 建立了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 为企业提供“低门槛、零障碍、高效率”服务。环境变了, “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长源东谷集团公司的韩总深有感触地说, “襄阳的环境与三年前企业入驻时大不一样啦”。去年长源东谷在区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与襄樊康豪机电等3家企业包团组建成了年销售规模可达30亿元、税收6000万元的集团公司, 将集团总部设在了襄阳开发区。湖北三环集团分期投资20亿元, 到“十二五”末在谷城建成年产200万车桥、产值近百亿元的亚洲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现有企业的二期、三期扩改建项目比比皆是, 为今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也是发展的落脚点。三地党委政府将群众反映最基本的要求落实到位, 全力抓好社会维稳工作。认真细致地做好国企改革改制的扫尾, 多渠道筹措资金, 为园区征地农民办好养老保险, 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安排专项资金, 在各乡镇建立了维稳联动中心、信访接待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三心合一”的基层工作平台, 因案施策, 有效化解了一批“骨头案”、“钉子案”。三地近年来上访总量、批次均大幅下降, 呈现出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风正,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尽管三县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土地、资金、电力等瓶颈问题仍较突出

目前, 三县 (市、区) 已完成土地规划修编并上报主管部门, 审批还有一个过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三县 (市、区) 的共性问题。银行贷款更多地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 县级中小企业融资基本上处于自谋出路状态。由于电力管理体制制约, 从变电站到企业的电力设施建设全由地方政府承担, 谷城县政府为此已投入2000多万元, 地方财政不堪重负。

2、产业支撑不强, 龙头企业不多

三县 (市、区) 支柱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能力不强, 在围绕终端产品开展分工联合、做足上下游产品产业链方面仍很薄弱。特别是大的龙头企业不多且规模不大, 大多数企业的技术素质不强、装备不先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3、政策落实不够好

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将扩权县市扩大到所有县市, 下放了一大批审批审核事项, 得到基层普遍拥护。同时, 各地也反映有些政策落实得不够好, 有些权限下放得不到位, 有的放了又回收。如省对县市实行计划、资金、信息、项目“四个直达”, 但有些部门还是不能有效做到“直达”, 有的部门服务不到位, 县域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比较弱。

4、现行财税体制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发展工业是强县富民的根本之策, 但在县一级, 发展工业面临着体制障碍。依据现行税收政策, 一种情况是产业属于无税产业, 一种情况是产业税收中70%以上是国税, 地方留成只有30%左右, 还有一种情况是产业税收中80%属地税。以谷城县为例, 国税收入连续五年位居襄樊县市第一, 但地方财政收入仅占襄樊县市第五位。工业发展快, 税收贡献多, 可用财力少,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2002年以前, 全县增值税和所得税合计8284万元, 地方可用财力4679万元, 比重为56.5%;2008年, 全县两税总和达到2个多亿, 地方可用财力8000多万元, 比重为40.8%。而且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 比重将越来越小。谷城是山区小县, 发展农业资源不优, 不能享受农业大县的各项补助;发展工业, 每年给国家作2个亿的贡献, 地方受益却不多。

四、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仍是最大的实际, 仍是湖北的经济“短板”。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 就没有湖北省经济的崛起。建议省委、省政府继续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湖北省的一项重大战略, 集中5到10年时间, 引导各种力量向县域经济集中, 调动各种资源向县域经济倾斜, 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此, 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1、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赋予县 (市) 更大的经济社会自主权和管理权。进一步清理整顿省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本着能放则放的原则, 扩大县 (市) 的管理权限。二是重视和加强乡镇经济、村组经济发展, 加快研究出台支持乡镇经济、村组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 尤其是要解决村 (社区) 办经济实体不见税收的问题, 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把税收转移到村级, 以调动发展村组经济的积极性。三是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切实降低门槛、放宽环境, 激发民间投资创业热情,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鼓励党政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分流或保留公职, 创办民营企业, 从事个体私营或到民营企业就业, 参与企业经营。四是建立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补偿机制。发展工业是强县富民的根本之路。五是建立支持转变发展方式补偿机制。基层普遍感到转变发展方式很有必要, 但“五小”企业多集中在县域, 是当地的重要财源, 强转影响发展速度, 慢转或不转又影响发展质量, 处于“两难”境地。比如, 谷城县近几年来关停了黄姜、小造纸等20多家企业, 地方税收减少了600多万元, 也没有得到任何补贴。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转变发展方式执行起来难度大、效果差、时滞长。建议省政府出台政策, 在转变发展方式上, 对关停并转的企业, 不搞一刀切, 分类指导, 合理安排过渡期和补贴;对改造型企业, 实施专项财政支持;对新型企业特事特办, 加强扶持。

2、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

一是实行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围绕争进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百强县 (市) 的目标, 整合有限资源, 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和发展势头较好的县 (市) 予以重点扶持, 冲刺全国百强。二是做好湖北省产业的空间布局, 突出特色, 避免产业雷同和无序竞争, 特别是在大项目安排上, 对县适当倾斜。三是继续安排财政间息资金并适当扩大规模。调研中, 从县 (市) 主要领导到企业家, 对省委省政府在应对危机中安排的20亿元财政间息资金给予充分肯定, 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企业送去了“及时雨”, 提振了信心, 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纷纷要求增加2010年的资金安排额度。建议省政府继续提供财政间息资金并适当扩大规模, 进一步改进资金管理办法, 加强对资金使用及效益的监管, 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保障资金安全。

3、加大缓解土地、资金等发展瓶颈困难的工作力度

土地、资金仍是制约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国土部门要加快对县级土地规划修编的审批工作, 省政府应制定分类激励性政策, 对达到一定投资规模的工业用地, 相应降低报批费用, 并适当降低土地出让金省级留成比例, 支持基层引建项目。二是整合专项资金, 明确重点, 集中资金办几件能成的事, 切实改变撒“胡椒面”的做法。加强政银企协作, 向银行推荐信誉好、资产优、潜力大的企业, 争取金融资金支持。三是建议省政府与电力主管部门协调, 帮助地方解决从变电站到企业的电力设施投入问题, 或省政府从转移支付中给予解决。

戴尔转型成效凸显 篇8

戴尔发布的2012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总收入达154亿美元,其中,企业解决方案和服务业务收入达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

“戴尔一直在经历组织调整的过程,业务组织的调整使戴尔更好地实现公司全球化战略,使企业变得更高效。”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戴尔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大型企业事业部总经理容永康表示,戴尔希望将“高效企业”的理念带给客户,通过IT创新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IT资源,降低成本。

高效从转型开始

近3年来,戴尔全球架构经历了重大战略变革。“助力客户打造高效企业,是我们大型企业事业部工作的核心所在,也是戴尔整体策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容永康表示,戴尔的目标是通过创新加强客户关系、优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建设和发展团队,使戴尔成为全球大型企业客户首选的合作伙伴。

近年来,云计算、虚拟化使企业部署IT技术的方式发生巨变,许多企业和CIO面临IT需求持续增长和预算压力问题。戴尔曾经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合作,进行了一项针对全球主要国家的企业调查,50%的CIO表示通过提高IT效率和减少浪费可以节省5%以上的IT预算。

对此,戴尔提出了打造“高效企业”的理念。“我们希望帮助客户减少维护工作对IT开支的蚕食,并提升战略性投资所占的比例。”在容永康看来,戴尔自身的改变就是向客户说明打造“高效企业”的最有力实例。

戴尔不断部署创新技术、改进流程、推动虚拟化,以及对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和优化。到2010年年底,戴尔共部署了1.1万台虚拟机,节省了约1亿美元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将现金流转周期从60天降低到“-35天”,使产品销售预测准确率提高24%。“种种措施已经帮助戴尔减少了数亿美元的IT支出。”容永康表示,基于自身技术和经验以及行业联盟,戴尔根据客户的业务需求为其构建适合的解决方案。

借助戴尔虚拟化解决方案,胜利油田6个二级单位的IT系统总规模缩减了90%, 长远来看运行成本会节省70%以上;在光大永明人寿,戴尔高效能、绿色环保的基础设施帮助电力和制冷设备的耗电每小时减少53千瓦,每年减少近30万磅的二氧化碳排放。

供应链是核心竞争力

在戴尔多年的转型过程中,供应链管理功不可没。目前,戴尔供应链的年采购额达到380亿美元,有超过47个供应链节点,遍布全球180个国家的500多个全球供应商,成功地将销售库存天数管理控制在5〜7天。在Gartner2011年度25家供应链企业中,戴尔排名第二;在Citrenz 2010年度直销制造商排名中,戴尔电子商务模式位列第一。

2008年,迈克尔·戴尔决定公司进行转型,同时也加强供应链管理、全球IT基础架构优化等。近年来,戴尔进行了十几次收购,公司员工也激增到10万。“我们树立的目标是,通过统一的IT平台和管理平台,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事业部都能统一管理。”容永康介绍。特别是在今年的泰国洪灾中,全球的硬盘供应都受到了影响,惟独戴尔通过统一标准的供应链管理,在两三天内迅速决策,将有限的硬盘供应分布到最重要的生产线,既不影响客户满意度,也保证了公司的利润。

【成效实习报告】推荐阅读:

制度建设成效报告06-26

成效调查05-09

成效因素06-10

服务成效06-11

措施成效06-28

成效展望06-30

特色成效06-30

技术成效07-12

成效探究08-15

经营成效08-28

上一篇:二年级打雪仗作文400字下一篇:各类情境用语